·火炮射击: | 用火炮将弹丸或火箭弹射向目标或预定位置的行动。包括地炮射击、高炮射击和坦克炮、
航炮、舰炮、岸炮射击。 |
·火炮射击学: | 研究如何使射弹迅速而又准确地命中目标或预定位置,并能获得最佳射击效果的一门军
事学科。 |
·射击任务: | 射击目标和对其射击所能达成的射击效果的总称。 |
·射击方法: | 为迅速而有效地完成射击任务,对火炮射击组织指挥及射击法则所作出的规定。 |
·射击指挥: | 指挥员及其指挥机关为充分发挥武器性能所采取的组织和运用所属火炮火力的措施及行
动。 |
·射击理论: | 研究火炮射击规律,评定射击效率及优化射击方法,为进行射击准备和制定射击法则提供
理论依据的学科。 |
·射击准备: | 为适时而有效地遂行射击任务所进行的各项准备工作。 |
·射击实施: | 在射击准备基础上,为有效地遂行射击任务所采取的各项措施及行动的过程。 |
·试射: | 为获得对目标的效力射诸元或对试射点的成果诸元,用少数火炮、少量炮弹所进行的射
击。 |
·效力射: | 为直接取得歼灭、压制、破坏目标和妨碍敌人行动的效果所进行的射击。 |
·射击密集度: | 在相同射击条件下,连续发射大量射弹,弹着点或弹迹相对于散布中心或平均弹道的离散
程度。 |
·射击准确度: | 散布中心对瞄准位置的偏离程度。 |
·射击精度: | 弹着点对瞄准位置的偏离程度,包括射击密集度和射击准确度。 |
·火力密度: | 每分钟落达于单位面积上或单位长度上的炮弹数量。 |
·火力突然性: | 敌人对即将遭到的炮火袭击的预知程度。 |
·火力猛烈性: | 火力密度的大小。 |
·火控系统: | 用于控制武器设备对目标进行适时有效射击的系统。包括目标探测装置,火力控制计算
机,接口和系统控制台等。 |
·密位公式: | 近似反映间隔、角度、距离三者之间关系的公式:
间隔(米)=角度(密位)×距离(公里) |
·射线: | 火炮完成瞄准后的炮射轴线。 |
·射面: | 通过射线的铅直平面。 |
·炮口水平面: | 通过起点的水平面。 |
·射击方向: | 射线在炮口水平面上的投影所指的方向。有时简称射向。 |
·射角: | 射线与炮口水平面所夹的锐角。 |
·初速: | 弹丸质心在起点的虚拟速度,其值由外弹道公式反推得到。 |
·掷线: | 初速的矢量方向线。 |
·掷角: | 掷线与炮口水平面所夹的锐角。 |
·定起角: | 射线与掷线的夹角。 |
·弹道顶点: | 全弹道的最高点。 |
·最在弹道高: | 弹道顶点到炮口水平面的高度。 |
·落点: | 弹道降弧段与炮口水平面的交点。 |
·落角: | 落点弹道切线与炮口水平面所夹的锐角。 |
·落速: | 弹丸质心在落点的速度。 |
·射程: | 起点至落点的距离。 |
·飞行时间: | 射弹自起点飞至弹道上某-点的时间。 |
·升弧OS: | 起点至弹道顶点之间的-段弹道。 |
·降弧SC: | 弹道顶点之后的弹道。 |
·炮目线OM: | 起点与目标的连线。 |
·炮目高低角ε: | 炮目线与炮口水平面的夹角。 |
·炸点Z: | 射弹炸裂之点。炸点-般分地面炸点和空中炸点。 |
·弹着点P: | 射弹与地面、水面或目标表面的第一交点。与水面的第一交点又称“水柱”。 |
·命中角μ: | 弹着点的弹道切线与通过该点的地面或目标表面所夹的锐角。 |
·弹道倾角θ: | 弹道上任意-点的速度矢量线与水平面所夹的锐角。 |
·存速V: | 弹丸质心在弹道上某-点的速度。 |
·最大射程X
max: | 弹丸和初速均-定的条件下射程的最大值。 |
·偏流Z: | 射弹在空气中飞行时由于弹丸自转和重力作用而引起的落点侧向偏差。 |
·弹道刚性原理: | 炮目高低角和高角均较小时,弹道形状不随炮目高低角变化的性质。 |
·射弹散布: | 用同一门火炮,相同的弹药,装定同一射击诸元,由相同的炮手用相同的手法操作,连续发
射多发射弹,射弹不是落于一点,而是落于一定区域内的现象。亦称单炮弹着散布。 |
·散布中心C: | 射弹散布区域的中心位置。 |
·平均弹着点: | 火炮在同一射击条件下所发射的有限射弹的弹着点的平均位置。 |
·中心弹道: | 通过散布中心的弹道。 |
·散布椭圆: | 射弹散布区域在二维空间上所呈现的椭圆。通过散布中心有方向散布轴和距离散布轴或
高低散布轴。 |
·散布椭球: | 射弹散布区域在三维空间上所呈现的椭球。通过散布中心有方向、距离、高低散布轴。 |
·表定散布: | 表定射击条件下的散布表征。 |
·当时散布: | 当时射击条件下的散布表征。亦叫实际散布或弹着散布误差。 |
·散布偏差: | 炸点对散布中心的偏差。亦称散布误差。 |
·射弹散布规律: | 射弹散布所呈现的有范围、不均匀、对称的正态分布规律。 |
·公算偏差B: | 表示射击密集度的中间误差。亦称散布中间偏差或散布的概率偏差。 |
·距离公算偏差: | 表示距离射击密集度的数值表征。 |
·方向公算偏差: | 表示方向射击密集度的数值表征。 |
·高低公算偏差 B
g: | 表示高低射击密集度的数值表征。 |
·空炸时间公算偏差: | 表示空炸引信起炸时间密集度的数值表征。 |
·空炸距离公算偏差: | 表示空中炸点距离密集度的数值表征 |
·空炸高低公算偏差: | 表示空中炸点高低密集度的数值表征。 |
·散布率: | 由于射弹散布使射弹落:在以距离、高低或方向公算偏差为单位的区间内的概率。 |
·共同误差△g: | 随机误差中,由同一误差根源所引起的误差。亦称重复误差。 |
·单独误差 Ad: | 随机误差中,由各不相干的误差根源所引起的误差。亦称非重复误差。 |
·3 中间误差 E: | 当随机变量X的数学期望为Mx时,若:
{ }
PX M |
·误差率: | 误差出现在以中间误差为单位的各区间内的概率。 |
·标准射击条件: | 编制射表时所规定的气象、弹道、地形等射击条件的总称。也叫表定射击条件 |
·非标准射击条件: | 与标准射击条件有差异的实际射击条件。 |
·基本诸元: | 标准射击条件下,射程所相应的射角、最大弹道高、飞行时间、落角,落速等弹道诸元的总
称。 |
·修正诸元: | 载于射表上的实际射击条件偏离标准射击条件时的弹道诸元变化量。 |
·散布诸元: | 标准射击条件下的距离、方向、高低公算偏差的总称。 |
·瞄准: | 赋予火炮射向和射角的全部动作。其中赋予火炮射向的动作称方向瞄准;赋予火炮射角的
动作称高低瞄准。 |
·直接瞄准: | 使瞄准线直接对准目标的瞄准方法。 |
·间接瞄准: | 利用瞄准点分划或炮塔分划赋予火炮射向,利用高低水准器赋予火炮射角的瞄准方法。 |
·半直接瞄准: | 使瞄准线直接对准目标赋予火炮射向,利用高低水准器赋予火炮射角的瞄准方法。 |
·射击效率: | 完成射击任务的程度。亦可称为射击效力或射击效果。 |
·射击效率指标: | 描述射击效率的数值表征。包括毁伤概率、毁伤程度、平均弹药消耗量及平均所需时间等。 |
·毁伤比 K: | 对集群目标射击时,毁伤目标数与目标总数的比值。 |
·毁伤程度 M(K): | 毁伤比的数学期望。亦称毁伤目标百分数的数学期望。 |
·毁伤概率: | 表征对单个目标毁伤可能程度的效率指标。 |
·平均弹药消耗量 M(N): | 在给定毁伤程度条件下,完成射击任务所需弹药消耗量的数学期望。 |
·平均所需时间 M(T): | 完成射击任务所需时间的数学期望。 |
·平均命中弹数: | 在给定射击条件下,对单个目标进行多次独立射击,所得命中弹数的数学期望。 |
·平均必需命中弹数ω: | 毁伤目标必需命中弹数的数学期望。 |
·炮目距离 D
PM: | 火炮(起点)到目标的水平距离。又称炮目测地距离或测地距离。 |
·测地方向: | 炮阵地基准射向至目标的方向角。 |
·射距离 D: | 起点到炸点的水平距离。 |
·高角: | 为射击到预定的水平距离,炮身轴线从炮口水平面所需仰起的角度。 |
·高角修正量: | 在修正炮目高低角后,为使平均弹道通过目标而必须修正由于弹道非刚性等影响的补偿
修正量。 |
·高低修正量: | 炮目高低角与高角修正量的代数和。
△GD=ε +△a |
·低射界射击: | 射角小于最大射程角的射击。 |
·高射界射击: | 射角大于最大射程角的射击。 |
·连散布中心 C
L: | 连内各炮散布中心的平均位置。 |
·营散布中心 CY: | 营内各连散布中心的平均位置。 |
·群散布中心 C
q: | 群内各营散布中心的平均位置。 |
·离散误差: | 下级射击单位的散布中心对上级射击单位散布中心的偏差。 |
·炮兵指挥机构: | 各级炮兵为观察战场、实施指挥而建立的各种指挥所和观察昕的总称。 |
·2 基准射向: | 根据共同的坐标方位角为火炮和器材确定的方向转动的基准。 |
·方位物 F: | 为便于研究战场情况、指示目标和指挥射击,在现地所选择的独立明显的地物、地形点。 |
·指示目标: | 将发现的目标的名称、位置、特征等,角一定的方法指示给下级、报告给上级或通报给友邻
的过程。 |
·5 射击地带: | 炮兵群、营所担负射击任务的左右界所确定的区域。 |
·连测战斗队形: | 测定炮阵地、观察所、仪器侦察分队各所、站、哨的坐标和高程,赋予火炮和器材的基准射
向的作业。 |
·测地准备: | 连测炮兵战斗队形和加密或建立炮兵控制网的工作。 |
·精密测地: | 炮兵在展开地域内,用较精密的器材和较精确的作业方法进行的测地准备。 |
·简易测地: | 炮兵以简易的方法连测战斗队形的作业。 |
·气象准备: | 及时提供炮兵射击所需的空中或地面气象资料的工作。 |
·技术准备: | 为排除火炮、器材因技术条件的差异和阵地配置位置不同而产生的偏差量的工作。 |
·弹道准备: | 确定和计算炮兵射击的弹道条件偏差量,区分和分配弹药的工作。 |
·装药批号初速偏差量 Δ: | 某个批号装药的实际初速对标准初速的偏差量。 |
·射验: | 用实弹射击的方法,决定装药批号初速偏差量的作业过程。 |
·装药批号相对初速偏差量: | 非基本批号装药对基本批号装药的初速偏差量。 |
·装药批号验差射: | 用实弹射击的方法,决定装药批号的相对初速偏差量的作业过程。 |
·火炮相对初速偏差量: | 非基准炮对基准炮的初速偏差量。 |
·火炮验差射: | 用实弹射击的方法决定火炮相对初速偏差量的作业过程。 |
·火力控制点: | 预先决定好射击诸元,并用以向其附近新出现的目标迅速转移火力的点。简称火控点。 |
·火力控制网: | 由火力控制点组成的网络。 |
·实有火力控制点: | 现地有其位置的火力控制点。 |
·虚设火力控制点: | 图上虚拟的火力控制点。 |
·射击指挥文书: | 炮兵指挥员和指挥机关为了便于指挥射击而调制的文书。主要有射击指挥地图、射击计划
表、射击开始诸元表、以书面下达的射击指示或试射计划等。 |
·射击指挥地图: | 炮兵群、营实施射击指挥的工作图。用以计划火力、区分任务、指示目标、查取高程、检查计
算作业等。 |
·计划火力: | 预先统筹规划炮兵火力运用方案的工作。 |
·射击诸元: | 对目标或试射点射击时使用的表尺、高低、方向,以及用时间引信射击时的引信分划等数
据的总称。 |
·射击开始诸元: | 由观察所或计算所决定的对目标或试射点射击开始时使用的射击诸元。分为试射、效力射开始诸元。 |
·开始距离D
K: | 射击开始时使用的距离。是测地距离与射击条件距离修正量的代数和,有时还有距离补加修理量。 |
·开始高角: | 开始距离相应的表定高角。 |
·开始表: | 根据开始距离和炮目高差所决定的表尺。通常是开始高角与高低修正量的代数和。 |
·开始高低: | 射击开始时使用的高低分划。 |
·开始方向: | 射击开始时使用的方向。是测地方向与射击条件方向修正量的代数和,有时还有方向补加
修正量。 |
·射击开始装定诸元: | 射击开始时,火炮所装定的射击诸元。 |
·射击条件偏差量: | 射击条件的测定值与标准值之差。 |
·风向坐标方位角: | 风吹来方向的坐标方位角。 |
·风角
β: | 计算方向或射击方向至风吹来方向的反时针夹角。 |
·横风: | 风向与计算方向或射击方向垂直的水平风。 |
·纵风: | 风向与计算方向或射击方向平行的风。 |
·射击条件修正量: | 实际射击条件偏离标准射击条件所相应的修正量。包括距离、方向和高低修正量。 |
·偏流修正量: | 偏流相应的方向修正量。 |
·地球自转修正量 △D
q
、
q
F: | 地球绕本身的极轴自西向东作等速旋转运动,使射弹产生的距离和方向偏差所相应的修
正量。 |
·海拔高修正量 △
hb
D: | 炮阵地高程与使用完整射表高程的标准气压和气温之差所引起的综合距离修正量。 |
·炮兵气象通报: | 炮兵气象分队以数字电码和固定格式编发的,供计算射击诸元等所需的气象资料的通报。 |
·计算方向: | 用于预先计算射击条件修正量的方向。 |
·计算距离: | 用于预先计算射击条件修正量的射距离。 |
·目标距离修正量 △D
M: | 根据目标的测地距离和测地方向所决定的射击条件距离修正量。 |
·目标方向修正量: | 根据目标的测地距离和测地方向所决定的射击条件方向修正量。 |
·基本开始诸元: | 由目标的测地诸元与计算的射击条件修正量所组成的射击开始诸元。 |
·试射点: | 为求取射击条件修正量而对之射击的点。 |
·实有试射点: | 现地有明显标志的试射点。 |
·虚设试射点: | 以同一门火炮、同一射击诸元发射的若干发炮弹的炸点群中心位置作为的试射点。分为地
面、空中虚设试射点。 |
·标记点: | 在图上标记的预定建立虚设试射点的位置。 |
·成果诸元: | 结束射击时的射击诸元。 |
·可靠射击成果: | 距离中间误差不大于0.75Bd,且方向中间误差不大于2Bf的射击成果。 |
·整理成果: | 根据射击成果,求取射击后方向、距离修正量的作业过程。 |
·成果射角: | 结束射击时的射角。 |
·成果高角: | 成果射角与高低修正量之差。 |
·成果距离 D: | 成果高角相应的表定距离。 |
·成果方向: | 结束射击时的方向。 |
·试射后距离修正量 △D
C
R: | 成果距离与测地距离之差。 |
·试射后方向修正量: | 成果方向与测地方向之差。 |
·射击系数: | 试射后距离修正量与试射点测地距离百米数的比值。 |
·反系数现象: | 射击条件距离修正量的绝对值随射距离的增大而减小的现象。 |
·超系数现象: | 射击条件距离修正量的绝对值随射距离的增大而增大的速度超过正比关系的现象。 |
·简易法: | 根据不太精确的测地诸元和不完整或不精确的弹道、气象资料决定射击开始诸元的方法。 |
·精密法: | 在较精确的测地诸元基础上,根据完整的弹道条件和适时的气象通报计算射击条件修正
量,以决定射击开始诸元的方法。 |
·成果法: | 在较精确测地诸元的基础上,利用对试射点试射的成果或对目标射击的可靠成果求出试
射后修正量,以决定射击开始诸元的方法。 |
·转移射: | 利用火力控制点或已射击过的目标,修正新目标与火力控制点或旧目标对炮阵地的方向
差、距离差、高低差,以决定新目标射击开始诸元的方法。 |
·弹测法: | 利用对试射点的试射成果,调制实弹连测的射击图,以决定目标射击开始诸元的方法 |
·近似测地诸元: | 试射成果诸元与试射点射击条件修正量之差。 |
·目标要图: | 反映观察所、试射点、目标等关系位置的要图。 |
·阵地要图: | 反映炮兵营内各连炮阵地关系位置的要图。 |
·弹测射击图: | 通过对试射点试射,用试射点的近似测地诸元,连接目标要图和阵地要图而制成的射击
图。 |
·统-坐标系统: | 炮兵群求出群、营观察所都通视的某一地物或地形点的地图坐标或赋予其假定坐标,各营
以此统一弹测射击图坐标系统的工作。 |
·更新射击诸元: | 根据变化了的射击条件,修正目标或火力控制点原先射击诸元的过程。 |
·补加修正量: | 试射点或目标的成果诸元与其基本开始诸元之差。包括距离、方向补加修正量。 |
·优化系数: | 表征目标与试射点位置重合且测地诸元相同时,两者基本开始诸元的共同误差在试射点
补加修正量中所占的比重。分为距离、方向优化系数。 |
·目标的距离补加修正量 △D
b
M: | 距离优化系数、目标测地距离与试射点测地距离的比值、试射点距离补加修正量三者的乘
积。 |
·目标的方向补加修正量 △F
b
M: | 方向优化系数与试射点方向补加修正量的乘积 |
·优化的开始诸元: | 在基本开始诸元的基础上,修正目标的补加修正量而获得的诸元。 |
·经验修正量: | 根据实践经验确定的,用于修正本单位或本地区在射击中重复性误差的修正量。 |
·诸元误差: | 射击单位装定射击诸元后,其散布中心对瞄准位置的偏差。亦称射击诸元误差。 |
·诸元的距离中间误差: | 决定开始诸元的各项距离误差源的综合误差的中间误差。 |
·诸元的方向中间误差: | 决定开始诸元的各项方向误差源的综合误差的中间误差。 |
·单个目标: | 具有一定作战功能且幅员较小的目标。在集群目标中又称为单位目标。 |
·集群目标: | 配置在有限区域内的战术上紧密联系的若干个单位目标所组成的目标群。 |
·面积目标: | 不规则地分布在较大面积上的目标。 |
·点目标: | 幅员很小的目标。 |
·线目标: | 长度很大、宽度很小的目标。 |
·横宽目标: | 目标正面大致垂直于观目线或炮目线的线目标。 |
·小幅员目标: | 在火力突击下,不是全部被毁伤,就是全部不被毁伤的小面积目标。 |
·不动目标: | 在对其射击过程中,位置和幅员均无变化的目标。亦称固定目标。 |
·运动目标: | 位置随时间不断变化的目标。 |
·机动目标: | 易于变换位置的目标。 |
·暴露目标: | 无工事依托的有生力量及火器。 |
·隐蔽目标: | 有工事依托的目标。 |
·疏散目标: | 对-个目标效力射的炮弹不能毁伤其它目标的目标群。 |
·密集目标: | 效力射的炮弹能同时毁伤两个以上单位目标的目标群。 |
·硬目标: | 具有较强防护力,不易被毁伤的目标。 |
·软目标: | 防护力较弱,易被毁伤的目标。 |
·装甲目标: | 具有装甲防护的目标。 |
·海上目标: | 出现在海面上、水面上的目标。 |
·有生目标: | 参加战斗的敌方人员。 |
·压制射击: | 给目标以部分毁伤,使其暂时丧失战斗力或指挥能力。根据要求的毁伤程度的不同,压制
射击又可分为临时压制(毁伤程度为10~20%)、一般压制(毁伤程度为20~30%)、重点压制
(毁伤程度为30~50%)。 |
·歼灭射击: | 给目标以严重毁伤.使其全部或大部丧失战斗力或指挥能力。其毁伤程度为50~60% |
·破坏射击: | 为摧毁工事、工程设施或建筑物使其不能再利用而进行的射击。 |
·妨害射击: | 扰乱、妨碍、迟滞敌人行动,以封锁交通要道或削弱敌战斗力的射击。其毁伤程度低于
10%。 |
·集中射击: | 在炮兵群、营范围内集中两个以上炮兵连同时对同一地段的射击。 |
·拦阻射击: | 炮兵连、营、群在选定的阻击点或阻击线上拦击运动目标的射击。 |
·密集射击: | 两个以上炮兵群的全部或大部火炮同时对同一地段或同一地域内战术上相互联系的数个
地段的射击。 |
·逐次集中射击: | 炮兵在步兵、坦克冲击的正面和翼侧的预定的集中射击地段上,逐次转移火力压制敌有生
力量及火器的射击。 |
·延伸射击: | 炮兵为掩护我步兵坦克攻占炮兵所射击的支撑点而向其冲击方向实施短距离火力延伸的
射击。 |
·对能观察日标射击: | 对能观察且能进行效力射修正的目标所进行的射击。 |
·对不能观察目标射击: | 对不能观察或效力射中无法修正的目标所进行的射击。 |
·计划内射击: | 按预先计划且已准备好射击诸元的目标所进行的射击。 |
·计划外射击: | 对战斗过程中临时确定的目标所进行的射击。 |
·重迭射击: | 将数个炮兵连或营的火力重迭在同一个射击地段上或阻击点、阻击线上所进行的射击。 |
·分段射击: | 各炮兵连或营对同一目标幅员或阻击线的不同部分所进行的射击。 |
·急袭射击: | 在一定的时间内,以较多的弹药对目标所进行的突然猛烈的射击。 |
·监视射击: | 在一定时间内,用少量的兵力及弹药以维持急袭射击效果或遏制敌人行动所进行的射击。 |
·射击决心: | 射击指挥员确定的射击目标、射击时间、使用兵力、射击单位、弹药消耗量等的总称。 |
·射击手段: | 为完成射击任务所采取的措施和方法。 |
·射击效能: | 在-定的射击条件下所达到的最大射击能力。 |
·射击地段: | 根据目标幅员所划定的有一边垂直于射击方向的矩形地段。 |
·火力分配: | 炮兵营、群选用的重迭射击或分段射击,以及炮兵连采用的射向种类、距离数和距离差。 |
·射向: | 炮兵连或排内相邻两炮射击方向之间的相互关系。对目标射击时,分为集火射向和适宽射
向两种。 |
·集火射向: | 连、排内各炮的射击方向交于某-点的射向。 |
·适宽射向: | 连、排所构成的射向宽度与目标正面宽度相适应的射向。 |
·分火位置: | 行适宽射向射击时,各炮在目标正面上所分担的宽度的中心点。 |
·射向间隔: | 相邻两炮分火位置(瞄准位置)之间的间隔或其对阵地所构成的夹角。 |
·最大射向间隔: | 为保证在正面上均匀地毁伤任一单位目标所规定的最大射向间隔允许量。 |
·数距离射击: | 各炮在同-射击方向上用数个射角所进行的射击。 |
·足巨离差: | 当行数距离射击时,相邻两射角所相应的射距离之差。 |
·最大距离差: | 为在纵深上均匀地毁伤任一单位目标所规定的距离差的最大允许量。 |
·弹药消耗量: | 为达到预期射击效果所规定的弹药数量,或实际射击所消耗的弹药数量。 |
·炮标准: | 用以计算或规定火炮弹药消耗量-种计量单位。 |
·弹药消耗量标准: | 根据射击任务规定的炮兵营在一定射击条件下对各类不能观察目标射击时的弹药消耗量
的炮标准数。 |
·射击口令: | 指挥射击或赋予射击任务的口述命令。 |
·开始口令: | 射击开始直前下达的射击口令。 |
·修正口令: | 射击中为修正炸点偏差量而下达的射击口令。 |
·更正口令: | 为纠正口令中的错误而下达的射击口令。 |
·记录口令: | 当需下级炮兵记录目标射击开始诸元或成果诸元时所下达的射击口令。 |
·决定诸元口令: | 当需下级炮兵预先决定目标射击诸元时所下达的射击口令。 |
·更新诸元口令: | 由于射击条件变化需对原诸元加以修正时所下达的射击口令。 |
·观察炸点: | 观察、测定、报告炸点位置或偏差量及判定炸点符号、种类、射击效果的过程。 |
·观察基准点: | 为测定炸点偏差量而在目标上选定的基点。 |
·观察辅助点: | 为便于判定可能出现大的炸点偏差量而在目标附近选择的独立明显的地物或地形点。 |
·距离判定尺: | 用同一方向、不同射角发射的两发射弹在现地所构成的用以判定炸点对目标距离偏差量
的尺度。 |
·距离观察: | 观察炸点对目标距离偏差量或远近炸点符号的活动。 |
·炸点偏差量: | 炸点对观察基准点的距离、方向、高低偏差量的总称。 |
·方向观察: | 以观察基准点为准,测定炸点方向偏差量的活动。 |
·观察结果: | 炸点或炸点群中心的位置,或其对目标的偏差量以及炸点符号、种类、射击效果的总称。 |
·炸点符号: | 远近弹着符号的总称 |
·远弹: | 落于观察基准点远方的炸点。 |
·近弹: | 落于观察基准点近方的炸点。 |
·命中弹: | 直接命中目标的炸点。 |
·靠近弹: | 射弹爆炸瞬间的爆烟笼罩目标,爆烟散后仍见目标原状的炸点。 |
·不见弹: | 观察不到位置的炸点。 |
·盲炸: | 深入地下爆炸.不能掀起积土,仅能看到徐徐升起的一缕爆烟的炸点。 |
·空中炸点: | 在空中爆炸的炸点。 |
·炸高: | 空中炸点到目标或地面、水面的高度。 |
·地面炸点: | 射弹着地后爆炸的炸点。 |
·方向好: | 出现于观目线上的炸点。 |
·弹群中心: | 某-诸元所发射的全部或大部炸点的平均位置。 |
·试射方法: | 使散布中心逐渐接近目标或试射点的射击程式及要领。 |
·方向试射: | 使散布中心在方向上逐步接近目标的试射。 |
·距离试射: | 使散布中心在距离上逐步接近目标的试射。 |
·反方向试射: | 观炮夹角大于1500密位的试射。 |
·炸高试射: | 行空炸射击时,使炸高达到所要求高度的试射。 |
·营试射: | 由炮兵营指挥各连或中央连进行的试射 |
·射击修正: | 在射击中为使散布中心通过目标或为了获得有利炸高所进行的指挥及射击活动。 |
·偏差法试射: | 直接测定炸点偏差量并换算为炸点修正量,以获得效力射开始诸元或试射成果诸元的试
射方法。 |
·炸点修正量: | 目标测地诸元与炸点测地诸元之差。炸点修正量分为距离修正量、方向修正量和炸目高差
修正量。 |
·单观偏差法试射: | 仅在一个观察所利用测角、测距器材(如激光测距机等)进行保障的试射方法。 |
·交会观察试射: | 利用交会观察所进行保障的试射方法。 |
·左观系数: | 左观偏差l密位相应右观目线上距离变化的米数。 |
·右观系数: | 右观偏差1密位相应左观目线上距离变化的米数。 |
·夹叉法试射: | 根据远近炸点符号,确定散布中心对目标的距离偏差量的数学期望,逐次进行修正,缩小
夹叉,以求得效力射开始诸元或试射成果诸元的试射方法。 |
·夹叉: | 当获得第一个炸点符号后,变换诸元以期获得相反炸点符号的射击活动。 |
·折半夹叉: | 对目标构成夹叉后取中数表尺继续试射的射击活动。 |
·最初夹叉阔度: | 获得第一个炸点符号后,散布中心对目标距离偏差量的数学期望之绝对值。 |
·窄夹叉: | 相应四倍距离公算偏差的夹叉阔度。 |
·有保证窄夹叉: | 在远近极限上各有两个以上相同的炸点符号的窄夹叉。 |
·夹叉弹: | 同-射角或方向上获得不同炸点符号的弹群。 |
·有保证夹叉弹: | 远近炸点符号各有两个以上的夹叉弹群。 |
·最后夹叉: | 结束试射前所构成的夹又阔度。 |
·有保证最后夹叉: | 远近极限上各有两个以上炸点符号的最后夹叉。 |
·观炮夹角: | 观目线与炮目线所夹的小于3000密位的角度。 |
·小间隔: | 观炮夹角不大于400密位或不小于2600密位的观炮目关系位置。 |
·大间隔: | 观炮夹角大于400密位且小于2600密位的观炮目关系位置。 |
·方向比: | 火炮方向修正量与观察所方向偏差量之比的绝对值。 |
·修正率: | 为了保持炸点于观目线上,射距离每变换100米所相应的火炮方向变换量。 |
·对试射点试射: | 为求取试射点的试射成果诸元而进行的试射。 |
·跳弹射击: | 选用低伸弹道、延期引信使射弹着地后再跳向空中爆炸的射击。 |
·限定命中角: | 为使射弹跳飞而规定的最大命中角。 |
·限定落角: | 保证命中角不大于限定命中角的落角。 |
·最有利炸高: | 能获得最大毁伤效果的炸高。 |
·试射误差: | 试射结束后.散布中心对目标或试射点的偏差量。 |
·试射中间误差: | -种衡量试射误差的数值表征。 |
·首群覆盖: | 间瞄射击时,不经试射的效力射首群炸点夹叉点目标或炸点幅员覆盖目标地段面积不小
于50%的总称。 |
·阻击点: | 在运动目际可能通过的地区,预先或临时选定的用以拦击其运动的射击点。 |
·实有阻击点: | 现地有明显标志的阻击点。 |
·弹群阻击点: | 在目标运动前方所发射的-群炸点的平均位置。 |
·阻击线: | 在运动目标前方预先或I临时选定的射击地线。 |
·提前量: | 射弹飞行时间内目标位移量相应的火炮距离、高低及方向变化量的总称。 |
·集中射击指挥: | 上级炮兵统-集中实施的射击指挥。 |
·分散射击指挥: | 在上级统-意图下,由下级炮兵分别实施的射击指挥。 |
·按级射击指挥: | 按隶属关系逐级实施的射击指挥。 |
·越级射击指挥: | 上级炮兵指挥员超越下-级或数级所实施的射击指挥。 |
·跨建制射击指挥: | 经上级授权由另一炮兵营或群指挥员指挥射击或由其观察所保障射击的射击指挥。 |
·交替射击指挥: | 在战斗队形转移过程中,为保证指挥不中断,由两个指挥员或指挥所交替实施的射击指
挥。 |
·前进观察射击: | 由前进观察所实施观察或指挥的射击。 |
·敌后观察射击: | 由敌后观察所实施观察或指挥的射击。 |
·放列观察射击: | 由靠近炮兵阵地的观察所实施观察和指挥的射击。通常观炮距离不超过炮目距离的5%。 |
·安全界: | 为确保安全,我步兵、坦克距炮兵射击目标边缘的最小距离。 |
·炮兵指挥所: | 炮兵指挥员及指挥机关实施指挥的场所。 |
·炮兵观察所: | 炮兵指挥员和指挥分队观察战场、指挥射击的位置。 |
·炮兵自动化指挥系统: | 在炮兵指挥系统中,采用以电子计算机为主要技术设备,并与指挥、技术人员相结合的“人
一机”系统。 |
·目标分析: | 对目标真伪、性质、位置、状态及其军事价值进行分析认定的活动。 |
·指挥效率: | 指挥活动的效益及所占用时间的总称。 |
·射击诸元计算器: | 用于地面炮兵营或连指挥射击、修正炸点、计算射击开始诸元的专用计算器。 |
·火力反应时间: | 从发现需立即射击的目标,到首群射弹落地的间隔时间。 |
·特种射击: | 利用仪器侦察分队保障的射击或发射特种炮弹的射击的总称。 |
·利用雷达射击: | 利用雷达测定目标和炸点位置以保障火炮射击的方法。 |
·利用声测射击: | 利用声测分队决定目标和炸点位置,以保障火炮射击的方法。 |
·声测虚设试射点: | 由声测分队和光学分队同时测定位置的虚设试射点。 |
·利用侦察校射飞机射击: | 由飞机上的观察员侦察目标位置,观察射击效果,判定炸点偏差量,以保障火炮射击的方
法。 |
·识别暗号: | 在炮空协同中事先约定的用于识别敌我的方法。通常用和数或差数。 |
·利用无人机校正射击: | 利用无人驾驶侦察机(无人机)侦察目标位置、校正火炮射击的方法。 |
·发烟弹射击: | 发射发烟弹用于遮蔽和迷盲敌人,或用于试射、指示目标、对易燃目标纵火等所进行的射
击。 |
·照明弹射击: | 发射照明弹用以改善观察条件和侦察敌情、地形所进行的射击。亦称照明射击。 |
·间断照明: | 使照明弹在榴弹爆炸前5~10秒爆炸,以保障观察炸点所进行的照明射击。 |
·连续照明: | 为保障对运动目标射击或对地形的侦察所进行的连续不断的照明射击。 |
·战场照明: | 为保障已军战斗行动所进行的照明射击。 |
·发光方位物: | 为指示已军进攻方向,用照明弹所建立的方位物。 |
·发光基准线: | 用照明弹所建立的进攻方向轴线或战斗分界线。 |
·宣传弹射击: | 向敌散发宣传品,以分化和瓦解敌军所进行的射击。 |
·燃烧弹射击: | 利用燃烧弹对敌土木质建筑物、车场、加油站进行纵火,或在敌人配置地域内造成火灾所
进行的射击。 |
·破甲子母弹射击: | 发射破甲子母弹以毁伤坦克及装甲车辆所进行的射击。 |
·山地射击: | 在地形起伏较大,炮目高差在200米以上的地区所进行的射击。 |
·射击死界: | 火炮最大射程内由于遮蔽物影响而不能射击到的区域。 |
·射击死界要图: | 标绘有射击死界区域的地图或要图。 |
·测地射程: | 测地射角所相应的表定射距离。 |
·近似成果高角: | 成果射角与炮试高低角之差。 |
·单观系数: | 从观察所测出目标附近高低夹角1密位所相应的距离偏差量。 |
·单观系数法: | 利用单观系数求取炸点距离修正量的方法。 |
·方向比法: | 用方向比求取炸点的方向及表尺修正量的方法。 |
·对海上目标射击: | 对舰艇及登陆、上陆工具的射击。 |
·标定目标: | 用单观极距法或双观交会法采集目标运动参数的活动。 |
·标定间隔: | 相邻两次标定目标的时间间隔。 |
·距变率: | 目标运动1分钟的位移量对炮阵地所形成的距离变换量。 |
·向变率: | 目标运动1分钟的位移量对炮阵地所形成的方向变换量。 |
·起始点: | 决定提前时间阻击点起算时间的目标图上位置。简称起点。 |
·提前时间: | 标定起始点到首群射弹落水的时间间隔。 |
·提前时间阻击点: | 根据目标运动参数及提前时间在图上所决定的阻击点。 |
·火网射: | 对海上目标在每个阻击点上不变换表尺,在方向上追随瞄准行三次间隔20秒齐射的一种
效力射方法。 |
·计时法: | 按提前时间掌握“放”的方法。 |
·定偏: | 火箭弹在空气中飞行时,由于重力及自旋的影响,使其飞行方向产生的固定偏差。 |
·一次齐射: | 火箭炮的-次齐装发射 |
·布雷弹射击: | 发射布雷弹用以布设雷区的射击。 |
·利用法: | 火箭炮利用线瞠炮的射击成果决定射击开始诸元的方法。 |
·校炮: | 对直瞄火炮所进行的实弹校验。 |
·射击地境: | 直接瞄准火炮所担负的射击扇形区域。分为基本射击地境和补加射击地境。 |
·反坦克火力要图: | 标绘有火炮、方位物、基本和补加射击地境的要图。 |
·弹迹: | 直瞄火炮发射后,从炮位所看到的弹丸运动轨迹。 |
·有利命中高度: | 能取得对目标最大毁伤效果的平均弹道命中位置的高度。 |
·变换瞄准位置法: | 变换高低及方向瞄准位置以修正弹着点偏差的方法。 |
·标定弹坑法: | 先恢复对目标的瞄准位置.再向弹坑标定,然后再向目标瞄准以修正射击偏差的方法。 |
·坦克体型: | 坦克在光学瞄准镜的分划镜上所呈现的长度或高度。 |
·炮膛觇视法: | 用炮膛底沿延长线瞄准目标上沿以赋予火炮射角和射击方向的方法。 |
·标定射击: | 火炮装定预先决定的表尺、高低和方向分划,按间接瞄准操作要领所进行的射击。 |
·简便射击: | 迫击炮、无后坐炮炮手仅用炮身和火箭炮手仅用火箭弹概略瞄准目标所进行的射击。 |
·抵近射击: | 火炮逼近目标的射击。 |
·直射距离: | 最大弹道高等于给定的目标高度时的射距离。 |
·固定表尺射击: | 在直射距离内。火炮不变换表尺仅变换高低瞄准位置的射击。 |
·坦克航路角: | 坦克运动方向与射击方向所夹的锐角。 |
·超直射距离射击: | 炮目距离大于直射距离的直接瞄准射击。 |
·有效射程: | 在规定的目标条件和射击条件下,使弹丸达到预定效力的最大射程。 |
·距离系数: | 炮目距离与交会角的比值。 |
·高低提前量: | 在射弹飞行时间内,目标高度变化对火炮所构成的高低夹角 |
·射击自主化: | 实施自主射击的状态。 |
·射击反应时间: | 射击单位从发现目标或接到呼唤火力的命令到发射出第一发炮弹的时间间隔。 |
·爆发射速: | 在射击开始的前数十秒钟内的最大发射速度。 |
·自主射击能力: | 在仅由上级提供气象数据和目标信息的情况下,依靠自身配备的器材、装备实施射击的能
力。 |
·随机定位: | 依靠自身装备的仪器、设备,随时确定自身的位置。 |
·监视控制点: | 在装备惯性导航定位系统时,为自行火炮射击单位设置的地形点,用以统一设置各炮导航
定位系统的起始方位并作为起始点。 |
·定位定向系统: | 用于测定自行火炮现地位置及海拨高程,并赋予火炮正确射击方向的专用装置。按工作原
理分为惯性定位导航系统与卫星定位定向系统。 |
·有间隔射击: | 在观炮距离超过炮目距离百分之五的条件下进行的射击。 |
·高射角抵近射击: | 火炮逼近目标.用75
0
以上的射角实施的射击。 |
·低射角抵近射击: | 火炮逼近目标,用45
0
以下的射角实施的射击。 |
·林空射击: | 在森林战斗中,利用林空用固定射角所实施的射击。 |
·长弹射击: | 用长弹装定瞬发引信或时间引信,压制和歼灭敌有生力量及火器的射击。 |
·长炮榴弹射击: | 用长炮榴弹装定瞬发引信、时间引信或延期引信,压制和歼灭敌有生力量及火器,破坏敌
土木质工事和对敌坦克及装甲车辆的射击。 |
·目测法: | 利用目测的观目距离和观炮距离,以及器材测定的观、目、炮方位关系,通过计算或图解,
决定射击开始诸元的方法。 |
·有架射击: | 利用支架所进行的射击。它分为高姿射击和低姿射击。 |
·肩炮射击: | 无后坐炮炮手以肩扛炮身进行的射击。 |
·车下射击: | 无岳坐炮在不便于进行车上射击时,抬炮下车进行定位的射击。 |
·赋予基准射向: | 使炮身轴线指向基准射向的操作过程。简称赋予射向。 |
·平行射向: | 使全连或全排火炮的炮身轴线平行的操作过程。 |
·标定基准射向: | 赋予火炮基准射向后,向标定点标定,测出方向分划的操作过程。简称标定射向。 |
·最低表尺: | 使所有射弹能通过遮蔽顶的最低平均弹道的相应表尺。 |
·火炮单独修正量: | 为排除因各炮弹道技术条件及阵地位置的不同而产生的误差,由各炮自行修正的修正量。 |
·火炮初速偏差量: | 由于炮膛的烧蚀、磨损和药室增长而形成的初速减退量。 |
·火炮初速偏差修正量: | 火炮初速偏差昕相应的距离修正量。 |
·射角不一致修正量: | 由于表尺装定器的制造误差和磨损,赋予射角时炮身实际射角与表尺装定器装定的射角不一致所相应的射角修正量。 |
·高差修正量 △D
gc: | 非基准炮对基准炮的高差相应的距离修正量。 |
·纵深差修正量 △D
ZS: | 非基准炮对基准炮的纵深差相应的距离修正量。 |
·弹重偏差修正量 △D
dz: | 使用非标准弹重的弹丸射击时,应修正的距离修正量。 |
·瞄准线偏移修正量
mx
F: | 火炮变换射角时,瞄准具的瞄准线在方向上偏移的角度,与炮身轴线的原来方向偏移的角
度不相等所产生的方向偏差相应的修正量。 |
·集火量: | 为使连或排构成集火射向,非基准炮与基准炮的配置间隔相应的方向修正量。 |
·射向修正量
SX
F: | 用平行射向和适宽射向射击时,为使射向中央与目标中央重合,在开始方向中修入的方向
修正量。 |
·引信冲帽修正量 △D
cm: | 引信带冲帽所产生的偏差相应的距离修正量。 |
·大方向射击准备: | 当射击正面较大时,决定数个射击方向,在原炮位预先标定好射向,挖好驻锄坑的射击准
备。 |
·枪代炮射击: | 把枪支固定在火炮身管内、外或专设的枪架上,以发射枪弹代替发射炮弹的射击练习。 |
·方位角: | 在测量位置以正南(零位)为准,逆时针转到目标方向的水平夹角。
注:正南包括磁南、坐标南和真南。 |
·罗盘角
m
α: | 在测量位置以正北(零位)为准,顺时针转到目标方向的水平夹角。 |
·目标投影 m: | 目标在炮口水平面上的投影。 |
·航路方位角
Q
β: | 在目标投影位置,以正南(零位)为准,逆时针转到目标水平分速度矢量的夹角。 |
·航路罗盘角 a
Q: | 在目标投影位置,以正北(零位)为准,顺时针转到目标水平分速度矢量的夹角。 |
·航路角 q
H: | 目标位置到起点的连线与目标速度矢量的夹角。 |
·方向提前量角 β: | 目标提前位置(点)方位角与现在位置(点)方位角之差。又称方位角提前量。 |
·空中提前三角形: | 由起点、目标现在位置(点)和目标提前位置(点)为顶点所构成的三角形。 |
·抬高点: | 射线与过目标提前位置(点)的高度线的交点 |
·轴距离: | 起点至抬高点的距离。 |
·空中弹道三角形: | 由起点、目标提前位置(点)和抬高点为顶点所构成的三角形。 |
·提前量角 Ψ: | 以起点为顶点,现在斜距离为始边,提前斜距离为终边的角。 |
·目标运动规律的假定: | 对目标在提前时间内运动状态的推测。 |
·解决命中问题正算法: | 根据目标现在位置(点)坐标、速度矢量和目标运动规律的假定,确定提前位置(点)的方
法。 |
·逐次连续接近法: | 建立求解提前位置(点)坐标的方程,将目标现在位置(点)有关坐标和运动参数代入方程
经逐次逼近求出提前位置(点)坐标的方法。又称迭代法。 |
·解决命中问题反算法: | 根据预定的提前位置(点)坐标、速度矢量和目标运动规律的假定,确定目标现在位置(点)
的方法。 |
·目标位置坐标: | 用于描述目标位置的角量或线量。 |
·目标运动参数: | 以坐标系确定的目标位置为起点,确定目标速度矢量的方向或大小的数值。 |
·参数系: | 以坐标系确定的目标位置为起点,确定目标速度矢量的几个参数的组合。 |
·目标侧行: | 目标不通过阵地顶空的飞行。 |
·目标直行: | 目标通过阵地顶空的飞行。 |
·目标临近飞行: | 目标在捷径点(航路捷径与目标航路的交点)前的飞行。 |
·目标离远飞行: | 目标在捷径点后的飞行。 |
·目标提前位置速度 V
q: | 单位时间内目标提前位置(点)移动的距离。 |
·平面正态分布方格网: | 以误差分布中心为准,中间误差的倍数为边长将误差范围划分成若干矩形,并标注出相应
概率后的图形。 |
·最大斜射程高角
m
α: | 在某-高低角下,斜射程达到最大值时的高角。 |
·低伸弹道: | 高角小于最大斜射程高角时的弹道。 |
·弯曲弹道: | 高角大于最大斜射程高角时的弹道 |
·相伴弹道: | 同-高低角下,斜射程相等的两条弹道。 |
·直射弹道: | 以炮目线为准,最大弹道高等于给定目标高时的弹道。 |
·平均炸点: | 空炸散布椭球的中心。 |
·炮炸线: | 起点与炸点的连线。 |
·炮炸高低角: | 炮炸线与炮口水平面的夹角。 |
·炮目垂直面: | 通过目标与炮目线垂直的平面。 |
·炸点散布: | 炸点在空间的分布。其分布范围呈椭球体。 |
·炮目高低面: | 通过炮目线且垂直于射面的平面。 |
·炮目方向面: | 通过炮目线且垂直于炮口水平面的平面。 |
·炸面: | 过炸点与炮目线垂直的平面。 |
·单炮基线: | 单炮到炮兵连阵地中心的距离。 |
·各炮散布中心的分布: | 着发射击时,各炮散布中心在炮目垂直面上围绕连散布中心的分布。空炸射击时,各炮平
均炸点围绕连平均炸点的分布。 |
·炮兵连技术散布: | 全连火炮装定同一诸元对固定点射击多次,由于单炮技术散布的存在,以及各炮炮膛磨损
程度和火炮技术状况不同等原因,使全连火炮的射弹在更大范围内分布的现象。 |
·最大射击边界: | 用不空炸的炮弹.在某方向上以不同的射角射击,射弹所能到达的最外边界与最大射角相
应的弹道升弧所构成的光滑曲线。 |
·最大射击范围: | 最大射击边界绕高度轴旋转一周所围成的近似半球体的空域。 |
·榴弹自炸边界: | 在某方向上以不同的射角射击,最大射角相应的弹道升弧与所有榴弹自炸点或最大引信
刻线相应的炸点连成的光滑曲线。 |
·榴弹炸裂范围: | 榴弹自炸边界绕高度轴旋转一周所围成的近似半球体的空域。 |
·有效射击距离: | 为保证射击的精度和射弹一定的毁歼作用所规定的最大提前斜距离。 |
·有效射击边界: | 在某方向上,以有效射击距离为半径的圆弧曲线。 |
·有效射击范围: | 有效射击边界绕高度轴旋转一周所围成的近似半球体的空域。 |
·有效射击平面区域: | 用某高度的水平面横截有效射击范围,所得的圆截面。 |
·有效射击半径: | 有效射击平面区域的半径。 |
·圆锥死界范围: | 由于最大射角的限制,在火炮顶空射弹不能到达的近似圆锥体的空域。 |
·圆锥死界半径: | 用某高度的水平面横截圆锥死界范围,所得圆截面的半径。 |
·瞄准死界范围: | 由于目标运动的角坐标变化速度超过器材或火炮的最大瞄准角速度或跟踪角速度而出现
的不能准确地瞄准、跟踪,从而使火炮不能实施准确射击的空域或航路段。 |
·死界范围: | 由于火炮和器材的性能以及炮测手体力的限制,使火炮、器材不能准确跟踪的空域。 |
·方向瞄准死界距离: | 目标的提前方位角或现在方位角变化速度等于火炮或器材最大方向跟踪角速度时的水平
距离。 |
·高低瞄准死界距离: | 目标的提前高低角或现在高低角变化速度等于火炮或器材的最大高低跟踪角速度时的水
平距离。 |
·炮兵连瞄准死界距离: | 炮兵连火炮与器材的方向和高低瞄准死界距离的最大值。 |
·炮兵连死界半径: | 圆锥死界半径和炮兵连瞄准死界距离的最大值。 |
·炮兵连实际有效射击范围: | 从有效射击范围内,扣除各种死界范围后的空域。 |
·射击时间: | 目标一次飞越中,炮兵连从第一次发射瞬间到最后一次发射瞬间的时间。 |
·最大射击时间: | 目标一次飞越有效射击范围时,炮兵连能对其射击的全部时间。即目标在一次飞越中,炮
兵连第一个提前位置(点)和最后一个提前位置(点)均位于有效射击边界上,相应的射击时间。 |
·压缩射击时间: | 炮兵连第一次发射相应的提前位置位于有效射击边界以内某点时,临近航路上的射击时
间。 |
·开火距离: | 火炮发射瞬间,目标现在位置(点)的斜距离。 |
·开火引信: | 火炮发射瞬间,目标提前位置(点)相应的引信分划。 |
·最大开火距离: | 射弹在有效射击范围边界上与目标相遇时相应的开火距离。 |
·压缩开火距离: | 在临近航路上,与预定的射击时间相应的开火距离。 |
·集火: | 两个以上炮兵连对同-批、架目标实施射击的方式。 |
·现在点集火: | 两个以上炮兵连在敌机到达某一位置时,同时开火的集火方式。 |
·提前点集火: | 两个以上炮兵连对同一架敌机相继开火射击,使各连首发提前位置(点)重合的集火方式。 |
·主动集火: | 两个以上炮兵连对同一架敌机射击时,一线连已经开火,二线连只要瞄准目标或有诸元,
就主动开火射击的集火方式。又称相继集火。 |
·投弹距离: | 飞机投弹瞬间到被攻击目标的水平距离。 |
·弹丸相对速度: | 射弹相对于目标的速度。 |
·弹片附加速度: | 弹丸爆炸瞬间,炸药气体赋予弹片的速度。 |
·弹片初速: | 弹丸在弹道上某点爆炸瞬间弹片所达到的最大速度。 |
·弹片存速: | 弹片在弹片弹道上某点的速度。 |
·弹片飞行时间: | 弹片由弹丸爆炸点到弹片弹道上某点飞行的时间。 |
·弹片散飞圆锥体: | 弹丸爆炸时,弹片散飞的空间范围,通常近似为一个圆锥体。 |
·弹片密度: | 散飞圆锥体内单位球层面积上的弹片数。 |
·弹片散飞角: | 弹片散飞圆锥体边界与圆锥体轴之间的夹角。 |
·弹片杀伤距离: | 命中目标的弹片中,50 %的弹片具有杀伤作用时的弹片飞行距离。 |
·杀伤弹片: | 具有杀伤目标所需要的质量和动能的弹片。又称杀伤体。 |
·弹片杀伤半径: | 杀伤弹片流的正面半径。 |
·弹片绝对散飞圆锥体: | 弹片在绝对弹道(实际弹道)上的散飞圆锥体。 |
·弹片相对散飞圆锥体: | 弹片相对于目标运动所形成的散飞圆锥体。 |
·有利炸点范围: | 确保目标位于弹片相对散飞圆锥体内时炸点出现的范围,即将弹片相对散飞圆锥体以目
标为顶点倒转180
0
后的范围。 |
·最有利的平均炸点距离: | 有利炸点范围的重心到目标位置的距离。 |
·杀伤速度: | 保证杀伤目标时弹片应具备的最小速度。 |
·杀伤高度: | 沿散飞圆锥体前下方飞行的弹片,其杀伤距离终点到炸点水平面的垂直距离。 |
·自炸高度: | 弹丸自炸点到炮口水平面的垂直距离。 |
·安全射角: | 为避免弹丸自炸时弹片对地面人员和物体的直接损伤而规定的最小射角。 |
·安全高度: | 避免弹片直接杀伤地面人员、物体的最小炸点高度。 |
·标定: | 统一全连火炮、器材方向零位的工作。通常可分为远点标定和反觇标定。 |
·观炮间隔: | 指挥仪到连阵地中心与标定点连线的垂直距离。 |
·检查同步联动: | 炮兵连在自动瞄准状态下,检查炮瞄雷达与指挥仪、指挥仪与火炮之间传送和接受诸元准
确性的工作。 |
·检查遥控: | 检查雷达接受指挥仪传送的方位角、高低角诸元准确性的工作。 |
·精确性综合检查: | 全连火炮、器材做完射击准备后,用地面固定点对射击准备的精度进行的检查。 |
·禁射角: | 低射角射击时,为保障地面人员、物体的安全,规定火炮在高低上可实施射击的最小射角。
分为邻炮禁射角和地物禁射角。 |
·方向禁射界: | 为保障禁射物或禁射区的安全,火炮在方向上不能射击的扇形区域。 |
·空炸禁射范围: | 实施空炸射击时,为保障禁射物或禁射区的安全而规定的禁止射击的范围。 |
·空炸禁射方向: | 从禁射物或禁射区两侧各向外移动方向散布范围之半及杀伤半径后得到的火炮在方向上
不允许射击的扇形区域。 |
·空炸引信禁射区: | 根据禁射区远近方边界的水平距离加、减水平距离修正量后所得到的远、近禁射引信之间
的范围。 |
·射击预案: | 指挥员对各种情况进行处置的预先决心。 |
·射击条件偏差: | 实际射击条件与标准射击条件之差。 |
·初速偏差: | 射弹的实际初速与标准初速之差,通常用相对初速偏差的百分数表示。 |
·基线: | 指挥仪或炮瞄雷达至炮兵连阵地中心的距离。 |
·弹道坐标差: | 在同一射击诸元下,实际条件下的弹道坐标与标准射击条件下的弹道坐标之差。包括高度
差、水平距离差和方位角差。 |
·装填时间: | 引信脱离引信测合机头瞬间至发射瞬间的时间。 |
·初速偏差余数: | 计算的初速偏差值与指挥仪装定值之差。 |
·直接对靶射击: | 火炮直接对牵引靶、投掷靶进行的射击。 |
·避开法射击: | 指挥仪、炮瞄雷达瞄准跟踪飞机,而火炮避开飞机,对向一相应的假设点射击,通过避开仪
和检查雷达进行射击观察的实弹射击方法。分背向避开法射击和镜面避开法射击。 |
·背向避开法射击: | 以避开仪为准,指挥仪、炮瞄雷达瞄准跟踪目标,并计算出真提前位置(点)M
q
,火炮背向
和M
q
点方位角相差30—00的假提前位置(点)射击。真假提前位置(点)同高度、等距离,仅方
位角差30—00。火炮射击的航路和目标航路平行,航向相反。又称方位角转折法射击。 |
·镜面避开法射击: | 以避开仪的竖直平面(平面镜所在平面)为准,指挥仪,炮瞄雷达瞄准跟踪飞机并计算出提
前位置(点)M
q
,火炮指向与M
q
点对称的假提前位置(点)射击。真假提前位置(点)以镜面为
准.同高度、等距离,方向夹角相等。火炮射击的航路以镜面为准对称。又称镜面折转法射击。 |
·镜面: | 通过避开仪的平面反射镜的铅垂面。 |
·镜面线: | 镜面在水平面上的投影。 |
·镜面正向: | 避开仪平面镜反射面的法线方向。射击时镜面正向始终对向射击方向。 |
·镜面零位: | 在水平面内从镜面正向逆时针转90o后的方向。 |
·镜面方位角: | 在避开仪位置以正南为零,逆时针转到镜面零位方向的水平夹角。 |
·假阵地 O′: | 背向射击时.以避开仪为准,与真阵地对称的位置。镜面折转射击时,以镜面为准,与真阵
地对称的位置。 |
·假基线诸元: | 指挥仪或炮瞄雷达到假阵地中心的距离、方位角和高低角。 |
·假弹道风: | 背向射击时,与真弹道风风速相同,方向相反的弹道风。镜面折转射击时,以镜面为准与真
弹道风时称的弹道风。 |
·射击准备检查射: | 为测定炮兵连射击准备的总和误差,对空中固定点进行的实弹射击。 |
·装药批次检查射: | 为测定装药批次引起的初速偏差,对空中固定点进行的实弹射击。 |
·气象诸元检查射: | 为测定气象诸元或弹道偏差,对空中固定点进行的实弹射击。 |
·射击法则: | 炮兵连进行射击准备和对各种目标射击实施的基本原则和规定。包括射击准备的组织与
实施、目标选择、发射种类、射击方法、射击校正、转火方法等。 |
·空炮合练: | 高射炮兵在航空兵配合下所进行的训练。由航空兵模拟敌机的各种战术动作,高射炮兵演
练抗击敌机袭击时的各种战斗行动。 |
·搜捕目标: | 炮、测、号手在圆周方向或指定空域内搜索、发现和识别目标的动作。 |
·联动: | 使火炮由人工瞄准状态转为对针或自动瞄准状态的口令或动作。 |
·雷达遥控: | 使雷达天线的方向和高低在指挥仪的控制下实施搜索的口令或动作。 |
·指挥仪对针: | 指挥仪接受雷达测定的目标现在位置(点)坐标实施搜索或求取射击诸元的动作。 |
·暂停: | 炮兵连由射击状态转为跟踪但不实施射击的状态。又称跟踪哑射。 |
·停放: | 使炮兵连由射击状态或暂停状态转入停止跟踪射击状态的动作。 |
·图板指挥: | 指挥员根据远、近方情报图板所提供的目标情况实施的射击指挥。 |
·临空指挥: | 指挥员根据临空目标情况实施的射击指挥。 |
·监视目标: | 利用图板、望远镜和指挥镜等器材掌握非当前射击目标活动情况的过程。 |
·校对目标: | 下级指挥所根据上级校对目标的指示,报告近方情报图板上某批目标的坐标或炮兵连检
查火炮、器材是否对指定目标实施瞄准跟踪的动作。 |
·测距机诸元: | 根据测距机提供的目标现在位置(点)坐标,由计算仪求取射击诸元并通过同步传送系统
赋予火炮实施射击的方式。 |
·雷达诸元: | 指挥仪以对针方式接受炮瞄雷达测定的目标现在位置(点)坐标,由计算仪求取射击诸元
并通过同步传送系统赋予火炮实施射击的方式。 |
·综合诸元: | 指挥仪对针接受雷达测定的目标现在斜距离,测距机提供目标的现在方位角和高低角,由
计算仪求取射击诸元,并通过同步传送系统赋予火炮实施射击的方式。 |
·固定高度: | 指挥仪根据测定的目标现在方位角、高低角和高度,求取射击诸元并通过同步传送系统赋
予火炮实施射击的方式。根据目标高度值的来源,又区分为指定高度和计算高度。 |
·水平机: | 在某一飞行阶段保持高度、速度和航向均不改变的目标。 |
·低空机: | 飞行高度小于一千米的水平机。 |
·俯冲机: | 机身向下倾斜实施攻击的飞机。 |
·偏移量: | 目标俯冲攻击时,机身纵线的延长线与炮口水平面的交点到目标航路投影捷径点的距离。 |
·环绕机: | 在某-飞行阶段,作水平、等速、圆弧飞行的目标。 |
·内环: | 目标环绕中心(圆弧航路的圆心在炮口水平面上的投影)与发射阵地位于航路同侧的环绕
方式。 |
·外环: | 目标环绕中心与发射阵地位于航路异侧的环绕方式。 |
·直接修正: | 对机动目标射击时,用提前方位角、射角及引信修正量实施修正的方法。 |
·用初速修正: | 在指挥仪上装定某一初速偏差值,以修正平均弹迹或炸点系统偏差的方法。 |
·射击死角斜距离: | 对低于炮口水平面的目标射击时,与最小射角相应的提前斜距离。 |
·落后角: | 用指挥仪法对巧饶巩射击时,由于计算分速度的滞后误差而产生的,某瞬间指挥仪计算航
路与目标在该瞬间切线航路的夹角。 |
·火网线: | 实施拦困射击时。炮兵营于圆周方向上设置的拦截点的连线。 |
·火网时间: | 为保证拦阻射击的有效性,火炮实施单发射的持续时间。 |
·迟延时间: | 图板情报的滞后时间与炮兵连下达口令时间之和 |
·信号时间: | 目标从图板上距炮兵营开始发射点最近的一个标示点到发射点所需的飞行时间。 |
·人工散布: | 在基准射向的基础上,人为改变某些火炮的方向或高低装定诸元,形成散布的方法。 |
·火网宽度: | 所设火网与过拦截点且与射面垂直的铅垂面的交线长度。 |
·斜火网: | 在炮目高低面上成扇形分布的火网。 |
·垂直火网: | 在射面上呈扇形分布的火网。 |
·第-火网线: | 以营战斗队形中心为圆心,以目标平均来袭高度相应的火炮有效射击半径减去营配置半
径的差为半径所作的圆。 |
·第二火网线: | 以营战斗队形中心为圆心,以第一火网线的半径减去至少一个标图点相应的目标航程的
差为半径所作的圆。 |
·基点: | 拦阻射击中,预先设定的弹幕位置。 |
·弹幕线: | 设定的基点之间的连线。 |
·弹幕时间: | 拦阻射击时,炮兵连在-个基点上持续发射的时间。 |
·辅助弹幕线: | 拦阻射击时,在投弹线内侧一定距离上设置的第二道弹幕线。 |
·弹幕面积: | 拦阻射击时,炮兵营内各炮理论炸点围成的面积。 |
·射击周转时间: | 高射炮兵营或连从对当前目标射击改变为对后续目标射击所需要的时间。此时间通常包
括:指示目标的时间、下达搜捕口令的时间、搜捕目标的时间、捕住目标后的操作时间和对一架
目标的射击时间。 |
·区分火力射击: | 高射炮兵群或营将火力区分为数个部分,同时对数批、架目标实施射击或炮兵连同时对数
个目标实施射击的火力运用方式。 |
·侦察雷达开机线: | 远方情报图板上标绘的以侦察雷达位置为圆心,侦察雷达的有效探测距离和开机时间相
应的目标航程的和为半径的圆。 |
·指挥所-等战备线: | 远方情报图板上标绘的以战斗队形中心为圆心,下达射击任务终了线的半径与指挥所进
入一等战备和指挥员判断情况、定下射击决心、下达射击任务等时间相应的目标航程之和为半
径的圆。 |
·部队-等战备线: | 远方情报图板上标绘的以战斗队形中心为圆心,下达射击任务终了线的半径和部队或分
队进入一等战备、向其下达射击任务与下级领会上级意图等时间相应的目标航程之和为半径
的圆。 |
·下达射击任务终了线: | 情报图板上标绘的以战斗队形中心为圆心,战斗队形中心至火力边沿的最大距离与图板
上的目标迟到时间、向炮兵连指示目标的时间、炮兵连组织搜捕目标的时间、炮兵连捕住目标
后的操作时间、最大射弹飞行时间之和相应的目标航程之和为半径的圆周。 |
·敌机可能投弹线: | 近方情报图板上标绘的以被掩护目标为中心,敌机投弹距离为半径的圆。 |
·逐批架转移火力: | 高射炮兵群营或连对批、架次间隔时间不小于射击周转时间的连续进袭敌机射击时,实施
逐批、架转火射击的方式。 |
·越批架转移火力: | 高射炮兵群营或连对批、架次间隔时间小于射击周转时间的连续进袭目标射击时,越过射
击周转时间内的批、架次,对后续目标实施转火射击的方式。 |
·交替转移火力: | 高射炮兵群营对批、架次间隔时间小于射击周转时间的连续进袭目标射击时,将火力区分
为数部分,各部分分别实施越批、架转火射击的方式。 |
·射击观察: | 利用指挥镜、望远镜等器材,对目标飞行情况及射击效果进行监测的过程。 |
·射击校正: | 根据弹迹或炸点重复偏差的大小,在指挥仪或瞄准具上改装某些诸元,使平均弹迹或炸点
与目标重合的动作。 |
·弹迹偏差: | 以目标为起点,弹着点为终点的矢量。 |
·炸点偏差: | 以目标为起点,炸点为终点的矢量。 |
·正常弹迹群: | 平均弹迹通过目标,弹迹以目标为中心对称分布,且近半数以上的弹迹不超出以自标为中
心,一定半径的圆。 |
·正常炸点群: | 平均炸点通过目标,炸点以目标为中心对称分布且方向上近半数以上的炸点不超出以目
标为中心,一定半径的圆,距离偏差在一定范围内。 |
·炸高: | 炸点到炮目高低面的垂直距离。 |
·炸点距离偏差: | 炸点在炮目线上的投影到目标的距离。 |
·弹迹方向偏差: | 射弹与炮目垂直面的交点到炮目方向面的垂直距离。 |
·炸点方向偏差 Δ
H
β: | 炸点到炮目方向面的垂直距离。 |
·弹迹高低偏差 ε: | 射弹与炮目垂直面的交点到炮目高低面的垂直距离。 |
·炸点高低偏差 ε: | 炸点到炮目高低面的垂直距离。 |
·预先校正: | 在射击条件大致相同的条件下,将上次射击中的弹迹或炸点的重复偏差作为本次射击的
校正量实施校正的方法。 |
·改变瞄准点校正: | 用瞄准具法射击时,根据弹迹或炸点的方向、高低重复偏差的大小和符号,改变对目标的
方向、高低瞄准点实施校正的方法。 |
·用初速校正: | 用指挥仪法射击时,将弹迹或炸点的距离重复偏差换算为相应的初速偏差量实施校正的
方法。 |
·直接校正: | 将弹迹或炸点的方向、高低或方向、高低、引信校正量直接装定在指挥仪、瞄准具相应的校
正机构上。实施校正的方法。 |
·用距离校正: | 小高炮用瞄准具法射击时。改变瞄准具上的装定距离对距离重复偏差实施校正的方法 |
·射击修正: | 射击中根据弹迹或炸点系统偏差的量值,改装指挥仪、瞄准具上的有关参量.使连散布中
心与目标重合的动作。 |
·校正量: | 射击校正中,在指挥仪、瞄准具相应的校正机构上装定的数值。 |
·修正量: | 射击修正中,在指挥仪、瞄准具相应的校正机构上装定的数值。 |
·射击校正时间: | 为校正当次射击中的弹迹或炸点的重复偏差所需要的时间。通常包括:第一个点射或齐射
的射弹飞行时间,两个点射或齐射的射击时间,确定和装定校正量的时间。校正后发射一个点
射或两个齐射的时间。 |
·遮衬弹: | 弹迹出现在观目线上时,弹迹遮住目标或目标遮住弹迹的现象。 |
·遮衬炸点: | 炸点出现在观目线上时,炸点遮住目标或目标遮住炸点的现象。 |
·高低角零位误差: | 当测距机或雷达天线处于水平位置时,高低角分划值与零分划之差。 |
·方位角重复误差 β: | 由于火炮、器材的方向起始零位不准确或炮、测、号手测量引起的在一次射击中保持大小
和符号不变或按一定规律变化的目标方位角的测定值与正确值之差。 |
·高低角重复误差 ε: | 由于火炮、器材的高低起始零位不准确或炮、测、号手测量引起的在一次射击中保持大小
和符号不变或按一定规律变化的目标高低角的测定值与正确值之差。 |
·距离重复误差 D: | 由于器材的距离起始零位不准确或测、号手的测量等原因产生的,在一次射击中保持大小
和符号不变或按一定规律变化的距离的测定值与正确值之差。 |
·高度误差 △H: | 指挥仪法采用固定高度的工作方式时,指挥仪的计算高度与目标实际高度之差
。 |
·调速误差: | 指挥仪测手对针或半自动跟踪过程中产生的目标坐标变化速度的误差。 |
·假定误差: | 在提前时间内,目标运动规律不符合指挥仪、瞄准具的工作假定。 |
·初速修正误差
o
δV: | 指挥仪法射击时,初速偏差的准确值与装定值之差。 |
·空气密度修正误差
P
δ: | 指挥仪法射击时,空气密度偏差的准确值与装定值之差。 |
·弹道风修正误差
f
δ: | 指挥仪法射击时,弹道风的准确值与装定值之差。 |
·基线修正误差: | 指挥仪法射击时.基线诸元的准确值与装定值之差。 |
·引信修正误差: | 中高炮用指挥仪法射击时,引信作用时间总和偏差的装定值与准确值之差。 |
·平均装填时间修正误差: | 中高炮用指挥仪法射击时.连平均装填时间的装定值与准确值之差。 |
·火炮随动系统跟踪误差: | 自动瞄准时,火炮转角与指挥仪传信仪输出值之差。 |
·标定误差: | 火炮、器材标定时,方位角装定值与准确值之差。 |
·单炮重复误差: | 对单炮而言,在一次射击中,大小和符号保持不变或按一定规律变化的误差。指挥仪法射
击时,包括火炮射击准备误差和单炮基线误差;瞄准具法射击时,包括火炮射击准备误差和确
定航向的误差。 |
·单炮随机误差: | 对单炮而言。每瞬间都在随机变化的误差。指挥仪法射击时,包括随动系统跟踪误差和技
术散布误差;瞄准具法射击时,包括确定目标位置的随机误差和技术散布误差。 |
·单炮综合射击误差: | 用指挥仪法射击时,指挥仪输出诸元的偶然误差、火炮随动系统跟踪误差和单炮技术散布
误差的合成。单炮综合误差作用的结果形成单炮综合散布。 |
·炮兵连综合散布: | 指挥仪法射击时,为单炮综合散布与各炮散布中心的合成。小高炮用瞄准具法射击时,为
瞄准误差、距离误差、航向误差所引起的弹迹偏差及技术散布误差的合成。 |
·瞄准误差: | 炮、测、号手在操纵光、电轴线追随目标过程中,光、电轴对目标的偏离。 |
·速度误差 V
m: | 小高炮用瞄准具法射击时,瞄准具上装定的目标速度与目标速度之差。 |
·航向误差 q: | 小高炮用瞄准具法射击时,炮手装定的目标水平航向与目标水平航向之差。 |
·升降角误差 λ: | 小高炮用瞄准具法射击时,炮手装定的目标升降角与目标升降角之差。 |
·瞄准具装定距离误差 △: | 小高炮用瞄准具法射击时,炮手装定的目标距离与目标距离之差。 |
·目标命中区域: | 空炸射击时,为有利炸点范围;着发射击时,是目标在相对速度垂直面上的投影区域。 |
·毁歼目标的相对平均数: | 毁歼目标的平均值与可射击目标数的比值。 |
·高炮武器系统: | 能独立实施对空射击的一整套兵器。通常可分为侦察系统,计算系统与火力系统三部分。 |
·平均发射次数: | 一个或数个高炮武器系统对单个目标实施射击,射击一直持续到目标毁歼为止,所需发射
次数的数学期望。 |
·相对平均命中弹数: | 按一定的射击方式在相同条件下对单个目标发射若干发射弹,命中弹数的数学期望与发
射弹数的比值。 |
·条件毁歼概率: | 弹丸命中目标或在某位置爆炸的条件下毁歼目标可能性的数值。 |
·穿透慨率: | 空炸射击时,命中目标的弹片穿透目标可能性的数值。 |
·引燃概率: | 空炸射击时,命中目标易燃部件的弹片导致目标燃烧的可能性的数值。 |
·致命部件: | 着发射击时,命中一发即能导致目标被毁歼的部件。空炸射击时,命中一个弹片就能导致
目标被毁歼的部件。 |
·中间部件: | 数发命中弹或数个命中弹片才能导致目标被毁歼的部件。 |
·非致命部件: | 被弹丸、弹片命中后,不能导致目标被毁歼的部件。 |
·无累积损伤: | 一发命中弹或一定数量的命中弹片若未毁歼目标,则目标的坚固程度不变,与未被命中前
一样。 |
·累积损伤: | 弹丸或弹片命中目标后,虽未能导致目标被毁歼,但目标的坚固程度将因此降低。随着命
中弹数和弹片数的增加,目标受到的损伤也逐渐增大。 |
·相对速度垂直面: | 在目标提前位置(点)处,垂直于相对速度的平面。 |
·相对切线倾斜角
xd
θ: | 相对速度矢量与水平面的夹角。 |
·相对航路投影角 q
xd: | 相对速度矢量在炮口水平面上投影的反向与目标水平分速度矢量的夹角。 |
·水平投影面积 S xy: | 目标在过机身纵线的水平面上的投影面积。 |
·纵垂投影面积 S
yz: | 目标在过机身纵轴的垂直面上的投影面积。 |
·横垂投影面积 S
zx: | 目标在过机身横轴的垂直面上的投影面积。 |
·等效面积: | 着发射击时,与目标命中区域的面积相等的规则几何图形(通常为矩形、圆、椭圆等)。 |
·射击误差: | 以目标提前位置(点)为起始点,射弹与相对速度垂直面的交点为终点的矢量。 |
·等效体积: | 空炸射击时,与目标命中区域体积相等的规则几何体的体积。 |
·不相关误差: | 由射击中各不相关诸元误差引起的射击误差。在不同时刻,大小方向不等,彼此独立。又
称非重复射击误差。 |
·弱相关误差: | 由射击中各弱相关诸元误差引起的,在不同时刻彼此相关的,但相关性随时间间隔增大而
减弱的射击误差。又称动态射击误差。 |
·强相关误差: | 由射击中各强相关诸元误差引起的,在不同时刻彼此线性相关的射击误差。又称重复射击
误差。 |
·系统射击误差: | 射击中诸元误差的数学期望引起的射击误差。 |
·瞄准指标: | 刻制在瞄准镜的分划镜上,用以瞄准目标的标记。 |
·瞄准线
OM: | 瞄准指标至瞄准点的连线。直接瞄准时,为研究方便,通常认为瞄准线与炮目线重合。 |
·瞄准线上的落点 C’: | 弹道降弧与瞄准线的交点。 |
·瞄准线上的落角
c
θ ': | 瞄准线上落点的弹道切线与瞄准线所夹的锐角。 |
·表尺距离 D′: | 起点至瞄准线上落点的距离。 |
·瞄准镜最大射程: | 坦克炮进行直接瞄准射击时,瞄准镜的最大表尺分划相应的射距离。 |
·表定最大射程: | 坦克炮用高低水准器赋予射角进行射击时,射表所载的最大射距离。 |
·坦克炮射击死界: | 坦克停在水平地面上,火炮呈最大俯角时,炮身轴线的延长线与地面的交点至炮口的距
离。 |
·坦克炮射击反应时间: | 通常指自射手发现目标至完成发射准备所需的时间,或连续射击时,两次发射的间隔时
间。亦称射击反应速度。 |
·发射迟延时间: | 自炮手决定按压发射按钮(引铁)起,至弹丸脱离炮口止的一段时间。 |
·命中界: | 弹道降弧通过目标顶部时,目标至落点或弹着点的距离。 |
·表尺命中界 2L
b: | 沿瞄准线求得的命中界。 |
·现地命中界 2L
x: | 沿地面求得的命中界。 |
·表尺偏差量: | 弹着点沿瞄准线偏离目标的距离。 |
·现地偏差量: | 弹着点沿目标附近地面偏离目标的距离。 |
·实际偏差量: | 弹迹在方向上和高低上偏离目标中心的体形数或角度值。 |
·遮蔽界: | 通过遮蔽物顶端的最低弹道的落点至遮蔽物顶端的区域。 |
·意外弹: | 由于射手操作失误造成的有显著偏差的弹着点。 |
·原地射击: | 坦克在配置位置或停止地点进行瞄准射击的射击方法。 |
·停顿间射击: | 坦克通过一次停顿,从瞄准到发射数发炮弹,歼灭一个目标的射击方法。 |
·短停射击: | 坦克在行进间完成射击准备,而后作一次或数次短促停顿进行瞄准发射歼灭目标的射击
方法。 |
·行进间射击: | 坦克在行进间进行射击准备和瞄准发射歼灭目标的射击方法。 |
·车体侧倾斜误差: | 坦克炮射击时,由于车体侧倾斜致使炮耳轴中心线偏离水平面而引起的射击误差。 |
·目标运动方向修正量 Z
m: | 对运动目标射击时,在弹丸飞行时间内目标的方向角位移量。 |
·目标运动距离变化量 D
m: | 对运动目标射击时,从射手发现目标至弹丸命中预定点的时间内.因目标运动而使射距离
发生的变化。 |
·坦克运动方向修正量 Z
T: | 坦克在行进间射击时。由于车体的斜向或横向运动,使弹丸的初速矢量改变而产生的方向
偏差角。 |
·首发诸元: | 对一个目标射击时。首次选定的表尺、瞄准指标和瞄准点的总称。 |
·变更瞄准点法修正射击方向: | 以目标体形宽度为单位。测定射弹在方向上偏离目标中心的目标体形数,而后将瞄准点向
相反方向移动以修正射击方向的方法。 |
·变更瞄准指标法修正射击方向: | 以瞄准指标为尺度,测定射弹在方向上偏离目标中心的密位数或指标间隔数,而后变动瞄
准指标,以修正射击方向的方法。 |
·变更表尺法修正射距离: | 当射弹出现距离偏差时,向偏差的相反方向改变表尺分划,以修正射距离的方法。 |
·变更瞄准点法修正射距离: | 当射弹出现距离偏差时,以目标体形高度为单位,提高或降低瞄准点,以修正射距离的方
法。 |
·坦克分队射击: | 坦克分队指挥员有组织地运用本分队火力进行的射击。 |
·坦克集中火力: | 使用坦克连、排的全部或部分火力集中对一个目标射击。 |
·坦克区分火力: | 将各坦克排或车的火力分别指向不同目标的射击。 |
·最小射距离: | 由于受最大仰角的限制,坦克对位于较高处的目标所能射击的最近距离。 |
·超越射击: | 利用地形或弹道高,使射弹越过我战斗分队上方而进行的射击。(见GJB 744—89第6.64
条) |
·间隙射击: | 直射武器的弹道通过己方战斗队形间隙的射击。 |
·翼侧射击: | 直射武器的弹道通过己方战斗队形翼侧的射击。 |
·高低安全角: | 行超越射击时,友军顶部与炮口的连线与瞄准线之间的高低夹角的最小限度。 |
·方向安全角: | 行间隙射击或翼侧射击时,友军队形边缘至炮口的连线与瞄准线之间的水平夹角的最小
限度。 |
·体验射击: | 为使全车乘员明确职责、体会坦克射击方法、要领和车内协同动作而组织的实弹射击训
练。 |
·教练射击: | 为提高射手运用规则准确、迅速射击的技能,培养全车乘员协调一致的战斗作风而组织的
用内、外膛枪代炮或并列机枪代炮射击的实弹射击训练。 |
·战斗射击: | 为培养全车乘员在近似实战条件下协调一致地完成射击任务的能力而组织的实弹射击训练。 |
·空中射击: | 从飞行着的飞机上用枪、炮、火箭、导弹等武器对空中、地面或水上目标所进行的射击。 |
·空中射击学: | 研究在空中使用射击武器进行瞄准射击并准确命中目标和有效击毁目标的一门科学。 |
·攻击点: | 攻击机炮口平面的中心点。 |
·射击点 O
1: | 发射瞬间的攻击点。 |
·目标点 M: | 目标所在的点。 |
·目标线 OM: | 射击点与目标点的连线。 |
·目标距离 D
m: | 射击点至目标点的距离。 |
·射击距离 D: | 射击点至预计命中点的距离。 |
·弹道降低量
S: | 由于弹头在运动中受重力作用而使弹道向下偏离射线的铅垂距离。 |
·目标高低角 ε: | 目标线与炮口水平面的夹角。 |
·抬高角: | 为修正弹道降低量,将射线相对于目标向上抬高后,射线与目标线之间的夹角。无论向上
或向下射击,抬高角总是正值。 |
·炮管平转角
γ: | 射面与飞机纵轴线之间的夹角。 |
·射向角
o
β: | 射线与飞机纵轴线之间的夹角。 |
·高度系数 △: | 在国际标准大气条件下,一定高度上的空气密度与海平面的空气密度之比。 |
·绝对坐标系: | 固连在空气团中,原点与飞机发射瞬间的炮口重合的直角坐标系OXYZ。OY轴的方向与
重力加速度的方向相反;OX轴和OZ轴的方向按右手系确定。 |
·相对坐标系: | 在发射瞬间与绝对坐标系完全重合,并以发射瞬间的攻击机空速矢量向前平移的直角坐
标系0XYZ。 |
·绝对初速 V
01: | 弹头在绝对坐标系中的最大速度。它是弹头初速与发射瞬间射击机空速的合成速度。 |
·相对初速 V
0: | 弹头在相对坐标系中的最大速度。 |
·弹头飞行时间 t: | 弹头自炮口飞达目标的时间。 |
·弹头平均速度 V
p: | 在射击距离内弹头运动速度的平均值。 |
·绝对运动瞄准原理: | 在绝对坐标系中研究得出的瞄准原理。 |
·相对运动瞄准原理: | 在相对坐标系中研究得出的瞄准原理。 |
·目标绝对速度 V
m: | 目标在绝对坐标系中的速度。 |
·目标相对速度 V
x: | 目标在相对坐标系中的速度。可分解为与目标线垂直的相对横向速度和与目标线一致的
相对纵向速度。 |
·提前点
N: | 在目标运动方向上预计弹头命中目标的位置。 |
·提前三角形: | 以射击点、目标点和提前点为三个顶点的三角形 |
·提前线: | 射击点与提前点的连线。 |
·提前角 ψ: | 提前线与目标线的夹角。 |
·目标进入线: | 与目标速度矢量重合的线 |
·目标进入角 q: | 目标线与目标进入线的夹角。其变化范围为O
0
~180
0
。 |
·目标投影比 P: | 空中目标投影长度与目标实际长度之比。 |
·带偏量
A: | 由于攻击机的运动,使射出的弹头偏离发射瞬间的射线的距离。 |
·带偏角
β
′: | 弹头的相对初速矢量与绝对初速矢量之间的夹角。 |
·带偏修正角 β: | 为了修正带偏量,射线向带偏的相反方向转过的角度。 |
·迎角带偏修正角
Y
β: | 为了修正飞机迎角对射击的影响,射线沿飞机对称面向带偏的相反方向转动的角度。 |
·侧偏角 σ ′: | 由空气阻力作用在旋转着的弹头上而产生的弹头平均前进速度矢量与绝对初速矢量之间
的夹角。 |
·侧偏修正角 σ: | 为了修正弹头的侧偏运动引起的射击偏差,射线沿弹头侧偏的相反方向转过的角度。 |
·偏流量 C‘: | 对地面或水上目标射击时,由于风的影响,使弹着点偏离瞄准点的距离。 |
·偏流修正角 Φ: | 为了修正偏流造成的射击偏差,射线相对目标向风吹来方向转过的角度。 |
·综合修正角
Z: | 射击时,将各修正角经过综合后,射线与目标线之间所夹的空间角度。 |
·目标相对角速度
m
ω: | 在相对坐标系中,单位时间内,目标线相对于射线转过的角度。 |
·相对抬高角
x
α: | 在相对坐标系中,为了修正弹道降低量对射击的影响,射线自目标线抬高的角度。 |
·相对提前角
x: | 在相对坐标系中,为了修正目标相对运动对射击的影响,射线相对于目标线提前的角度。 |
·落后量: | 弹头沿攻击机空速矢量的相反方向偏离射线的距离。 |
·相对迎角带偏修正角
Yx
β: | 在相对坐标系中,为了修正落后量对射击的影响,射线向落后量的相反方向转过的角度。 |
·落后修正角 γ: | 为了修正落后量,将射线向攻击机飞行方向转过的角度。可分解为垂直落后修正角和侧向
落后修正角。 |
·位差: | 飞机上瞄准具与射击武器之间相隔的距离。分为沿飞机纵轴方向的纵向位差、沿飞机横轴
方向的横向位差和沿飞机立轴方向的高低位差。 |
·位差修正角 δ: | 为了修正位差造成的射击偏差,瞄准线向射线方向转过的角度。 |
·瞄准光环: | 由瞄准具头部内的光学设备呈现出的环形光学映象。它是飞行员瞄准射击和测量目标距
离的依据。 |
·活动光环: | 能相对射线或飞机纵轴偏侧活动,因而能自动构成修正角的瞄准光环。 |
·光环偏侧角: | 瞄准光环的环心线相对射线偏侧的角度。 |
·固定光环: | 环心线与射线或飞机纵轴的关系位置固定不变,因而不能自动构成修正角的瞄准光环。 |
·跟踪误差 ω: | 由于跟踪不正确,在发射瞬间,瞄准光环的环心线角速度与目标线角速度的差值。 |
·瞄准点误差 X: | 发射瞬间瞄准光环的中心光点偏离预计瞄准点的角度。 |
·测距误差 △D: | 瞄准具测得的目标距离与实际的目标距离的差值。 |
·跟踪射击: | 飞行员操纵飞机不断跟踪目标,并使瞄准具不断构成准确的修正角,到达一定的距离即开
火射击的射击万法。 |
·跟踪射击曲线: | 攻击机在跟踪射击过程中所飞过的航迹。 |
·可能射击范围: | 受载荷、瞄准具性能和退出攻击距离等因素的限制,在目标周围,攻击机能够进行跟踪射
击的空间。 |
·跟踪射击的最大进入角 q
max: | 从可能射击范围边界上射击时的目标进入角。 |
·连射: | 以机关炮对空中或地面目标进行-定时间的连发射击。 |
·拦截射击: | 攻击机将机头对准目标机前方某一点作直线飞行,并适时地以一定交叉角瞄准目标提前
点.待射击武器相对于目标构成预计的修正角时,即开火射击的射击方法。 |
·火力支援: | 本编队内某一架飞机受到敌机攻击时,其他飞机对敌机进行的射击。 |
·转移火力时间: | 攻击机从发现另一目标开始,经过转动炮塔、瞄准,直到完成一次连射所需的总时间。 |
·跟踪拦截射击: | 攻击机以小于跟踪射击时需要的角速度,用活动光环或固定光环进行瞄准的射击方法。 |
·占位: | 飞机占据攻击起始位置。 |
·攻击: | 空战中从占位开始到停止射击所进行的机动与火力相结合的行动。 |
·退出攻击: | 飞机停止射击后,为再次进入攻击或退出战斗向目标火力范围以外进行的机动。 |
·航空照相枪: | 飞机上用来记录射击效果的小型摄影机。 |
·射击胶卷: | 摄有瞄准射击情况的胶卷。 |
·射击胶卷判读: | 根据射击胶卷上目标影象的大小、状态和位置判定飞行员瞄准射击质量的分析判断过程。 |
·空靶射击: | 训练时飞机对空中靶标进行的射击。 |
·地靶射击: | 训练时飞机对地面、水上靶标进行的射击。 |
·预先准备: | 接受目标指示前所进行的射击准备工作。 |
·最后准备: | 从接受目标指示起,直至火炮开始射击之前所进行的射击准备工作。 |
·弹着符号: | 弹着点对目标的远近符号。它是根据齐射水柱或炸点在目标投影宽度之内与目标的相对
位置来判定的。分为近弹、远弹和夹中弹等。 |
·观测弹着符号法射击: | 观测齐射弹着与目标实际位置之间在距离上的相对关系作为校正依据,方向校正同测量
偏差法射击的一种射击方法。 |
·定向齐射: | 使用观测弹着符号法射击开始试射时,为修正方向偏差,将弹着引到炮目线上所进行的齐
射。 |
·测量偏差法射击: | 测量齐射平均弹着点对目标实际位置的距离和方向偏差量,作为校正依据的一种射击方
法。 |
·测量距离方向法射击: | 测定齐射平均弹着点与自动推算的目标位置之间的距离和方向偏差量作为修正和校正依
据的一种射击方法。 |
·有火控系统的射击: | 相同口径的火炮通过稳定瞄准部位统一实施瞄准,射击诸元由火控计算机解算,然后通过
随动系统带动火炮并按统一命令实施的射击。 |
·无火控系统的射击: | 当火控系统故障或无火控系统时,射击诸元用袖珍计算机或战斗射表等计算,然后装入火
炮瞄准机构,各炮自行瞄准,按统-命令实施的射击。 |
·舰炮指挥: | 舰炮攻击过程中,由舰或舰以上指挥员实施的指挥活动。 |
·射击阵地准备: | 选择攻击阵位、设置观测所、选定辅助瞄准点等准备工作。 |
·航海测地准备: | 将目标、攻击阵位、观测所、辅助瞄准点及其它主要方位物的坐标测定出来并标在图上的
工作。 |
·舰炮瞄准: | 在实际射击条件下,给予炮身轴线所需的空间方向,使弹道通过目标的系列动作的总合。 |
·瞄准角: | 确定炮身轴线空间方向的高低和方向的角度。分为稳定瞄准角和不稳定瞄准角。 |
·距离角: | 为使弹丸命中预定点,将炮身轴线由起点与预定点连线向上所仰起的与预定点距离相应
的角度。 |
·中央自动瞄准: | 由稳定瞄准部位瞄准目标,火控计算机解算出不稳定高低和方向瞄准角,并自动控制火炮
转动到规定空间方向的瞄准方式。 |
·中央半自动瞄准: | 由稳定瞄准部位瞄准目标,火控计算机解算出不稳定的高低和方向瞄准角,由火炮瞄准手
控制执行电机,将火炮转动到规定空间方向的瞄准方式。 |
·炮位瞄准: | 在炮位光学瞄准装置上装定瞄准线与炮管轴线之间的方向和高低夹角,并通过瞄准镜瞄
准目标,赋予火炮以规定空间方向的瞄准方式。 |
·雷达观测: | 目标现在坐标的舷角、高低角和距离,均由炮瞄雷达测定的一种观测方式。 |
·混合观测: | 目标现在坐标的舷角和高低角由光学器材测定,距离由炮瞄雷达测定的一种观测方式。 |
·光学观测: | 目标现在坐标的舷角、高低角和距离均由光学器材测定的一种观测方式。 |
·对海射击: | 舰炮对敌战斗舰艇及输送船只等海上目标的射击。 |
·夹叉法: | 定向齐射得到弹着符号后,将距离表尺向目标方向改变一个最先夹叉宽度,发射下次齐
射。跨过(夹叉)目标后,将夹叉宽度折半。如此继续进行,直到结束夹叉跨过目标为止的试射
方法。 |
·最先夹叉宽度: | 在试射首次获得弹着符号后,为了使下次齐射能获得相反的符号而改变的表尺距离的量
值。 |
·结束夹叉宽度: | 结束试射时的夹叉宽度。 |
·梯次法: | 在定向齐射得到弹着符号后,以一定的梯距,在最先夹叉宽度范围内,连续发射3~4梯次
齐射,以迅速缩小夹叉宽度的距离试射方法。岸炮射击中又称梯级射。 |
·梯距: | 在梯次射中,相邻两次齐射所变换的距离。 |
·单梯射: | 发射三次齐射的梯次射。 |
·双梯射: | 发射四次齐射的梯次射。 |
·虚拟试射法: | 主要为了校正弹道气象准备误差和系统的常量误差对虚拟目标进行的试射方法。 |
·同距效力射: | 以一个表尺距离和一个表尺方向对目标分布中心实施的连续射击。 |
·距离梯次效力射: | 通常用三个表尺距离一个表尺方向,中间的一个表尺距离对应于目标分布中心,其余两个
表尺距离分别大于和小于中间表尺距离一个梯距所组成的射击。 |
·方向梯次效力射: | 通常用三个表尺方向一个表尺距离,中间的表尺方向对应于目标分布中心,其余两个表尺
方向分别位于中间表尺方向左右各一个方向梯距所组成的射击。 |
·面积效力射: | 由数个表尺距离和数个表尺方向组成的射击。通常由三个表尺距离和三个表尺方向组成,
中间表尺对应于目标分布中心。 |
·零夹叉: | 齐射间隔时间内敌我距离变化对表尺距离的修正量,不作为表尺距离的改变时,即用相同
的表尺距离发射的两次齐射,出现相反的弹着符号。 |
·编队射击: | 编队中舰艇的炮火同时对敌-个或数个目标的射击。 |
·炮火攻击阵位: | 在舰炮攻击阶段攻击舰相对目标的方位、距离和己舰舷角。 |
·对空射击: | 舰炮对袭击舰艇的飞机和反舰导弹等空中目标的射击。 |
·火炮射程区: | 将最大斜距曲线围绕垂直轴旋转360
0
得到的空间区域。 |
·死角区: | 将在最大射角射击的弹道绕垂直轴旋转360
0
得出的一个近似圆锥形的空间区域。 |
·最大射击区: | 将火炮射程区扣除死角区所剩下的空间区域。 |
·实际射击区: | 满足规定的射击效力指标要求所对应的射击区。 |
·对空射击持续时间: | 空中目标通过火炮实施射击区域时,能对其射击的全部时间。 |
·预定开火距离 D
e: | 给定-定射击时间的前提下的最小开火距离。 |
·对岸射击: | 舰炮对敌岸上的有生力量及火器、炮兵连、指挥系统、防御工事等目标的射击。 |
·直接对岸射击: | 对发射舰能够直接看到的岸上目标的射击。亦称对岸上可见目标射击。 |
·对岸上不可见目标射击: | 对发射舰看不见但可以通过地面或空中观测所进行观测的岸上目标的射击。 |
·对岸上不可观测目标射击: | 对发射舰看不见而又不能派出观测所或虽派出观测所也不能对它实施观测的岸上目标的
射击。 |
·转移火力射击: | 利用对试射点试射的结果,求出对目标的效力射诸元,然后直接对目标进行效力射的射击
方法。 |
·精密准备射击: | 用精确的方法测定目标、发射舰和辅助瞄准点的位置,并精确地进行弹道气象准备,计算
出射击诸元,直接对目标进行面积效力射的射击方法。 |
·极限发射速度: | 能使身管温度达到最高允许温度的发射速度。 |
·全速射: | 在武器装备允许的极限内,炮员以熟练、准确的动作连续操作所能达到的最高发射速度。 |
·急袭射: | 以全速射实施的效力射发射方法。 |
·监视射: | 以等速射或不等速的齐射实施的效力射发射方法。 |
·齐射散布: | 舰炮齐射时,除舰炮单炮散布外,还由于各炮散布中心不重合,造成散布中心差,形成齐射
散布。 |
·测量距离法射击: | 在每次射击莳都要用射击雷达、交会观察或测距仪测量目标距离以得到新预定点距离,并
加上对预定点试射得到的距离修正量来求效力射诸元,方向上仍用测量偏差法的一种射击方
法。 |
·顺序射: | 用三个不同的射击距离,相等发射间隔时间,按远、中、近或近、中、远的顺序发出的三个齐
射。 |
·夹叉阔度: | 顺序射中相邻两个齐射的距离差。 |
·基本阔度: | 一个基本阔度等于四倍射弹散布的距离中间偏差。 |
·大夹叉顺序射: | 夹叉阔度为-个基本阔度的顺序射。简称大顺。 |
·小夹又顺序射: | 夹叉阔度为1/2基本阔度的顺序射。简称小顺。 |
·无指挥仪射击: | 没有指挥仪可利用的炮兵连或营用人工计算射击诸元的方法,对海上目标进行的射击。 |
·联合射击: | 由同口径或不同口径的海岸炮兵连或营参加,也可岸炮与舰炮或地面炮兵联合实施的射
击。 |
·对地面目标射击: | 海岸炮兵担负歼灭敌人有生力量,压制敌炮兵连和破坏敌指挥系统、防御工事等任务所进
行的射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