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尺寸要素: | 由 一定大小 的线性尺寸或角度尺寸确 定的几何形状。
GB/T 18780.1-2 002中 2.2 ] |
| ·实际(组成)要素: | 由接近实际(组成)要素所限定 的工件实际表面的组成要素部分。
GB/T 1 8780.1-200 2中 2.4.1 ] |
| ·提取组成要素: | 按规定方法,由实际(组成)要素提取有限数 目 的点所形成的实际(组成)要素的近似替代。
(GB/T 18780.1-200 2中 2.5 ) |
| ·拟合组成要素: | 按规定方法,由提取组成要素形成的并具有理想形状的 组成要素。
B/T 187 80.1—2002中 2.6 ] |
| ·轴: | 通常,指工件的 圆柱形外尺寸要素,也包括非 圆柱形 的外尺寸要素(由二平行平面或切 面形成 的 被
包容面) 。 |
| ·基准轴: | 在基轴制配合中选作基准的轴。
注:对本标准,即 上极 限偏差 为零 的轴。 |
| ·孔: | 通常,指工件的圆柱形 内尺寸要素,也包括非圆柱形的 内 尺寸要素(由二平行平面或切面形成 的包
容面) 。 |
| ·基准孔: | 在基孔制配合中选作基准的孔。
注:对本标准,即下极 限偏差为零 的孔。 |
| ·尺寸: | 以 特定单位表示线性尺寸值的数值。 |
| ·公称尺寸: | 由 图样规范确定的理想形状要素 的尺寸,见 图1 。
注1:通过它应用上、下极限偏差可计算出极 限尺寸。
注2:公称尺寸可 以是一个整数或一个小数值,例如3 2,1 5,8 75,0.5,……。 |
| ·提取组成要素的局部尺寸: | 一切提取组成要素上两对应点之间距离的统称。
注:为方便起见,可将提取组成要素的局部 尺寸简称为提取要素的 局部尺寸。 |
| ·提取圆柱面的局部尺寸: | 要素上两对应点之间 的距离。其中:两对应点之间的连线通过拟合圆圆心;横截面垂直于由提取表
面得到 的拟合 圆柱面的轴线。
GB/T 1 87 80.2-2 003中3.5 ] |
| ·两平行提取表面的局部尺寸: | 两平行对应提取表面上两对应点之间的距离。其中:所有对应点的连线均垂直于拟合中心平面;拟
合中心平面是 由两平行提取表面得到的两拟合平行平面的中心平 面(两拟合平行平面之 间 的距离可能
与公称距离不同) 。
GB/T 18780.2-200 3中 3.6 ]

|
| ·极限尺寸: | 尺寸要素允许的尺寸的两个极端。提取组成要素的局部尺寸应位 于其中,也可达到极限尺寸。 |
| ·上极限尺寸: | 尺寸要素允许的最大尺寸(见图1 ) 。
注:在以前的版本中,上极限尺寸被称为最大极限尺寸。 |
| ·下极限尺寸: | 尺寸要素允许的最小尺 寸(见图1 ) 。
注:在以前的版本中,下极限尺寸被称为最小极 限尺 寸. |
| ·极限制: | 经标准化的公差与偏差制度。 |
| ·零线: | 在极限与配合图解中,表示公称尺寸的一条直线,以 其为 基准确定偏差和公差(见图1) 。
通常,零线沿水平方向绘制,正偏差位于其上,负偏差位于其下(见图2 ) 。 |
| ·偏差: | 某一尺寸减其公称尺寸所得的代数差。 |
| ·极限偏差: | 上极限偏差和下极 限偏差。
注:轴的上、下极 限偏差代号用小写字母es,e1 表示;孔的上、下极限偏差代号用大写字母 ES,EI表示(见 图 2) 。 |
| ·上极限偏差(ES,cs): | 上极限尺寸减其公称尺寸所得的代数差(见图 2) 。
注:在 以前的版本中,上极限偏差被称为上偏差。 |
| ·下极限偏差(EI,ei): | 下极限尺寸减其公称尺寸所得的代数差(见 图 2) 。
注:在以 前的版本中,下极 限偏差被称为下偏差。 |
| ·基本偏差: | 在本标准极限与配合制 中,确定公差带相对零线位置的那个极 限偏差(见图 2) 。
注:它可以是上极 限偏差或下极限偏差,一般为靠 近零线 的那个偏差,如图 2为下极限偏差。 |
| ·尺寸公差(简称公差): | 上极限尺寸减下极 限尺寸之差,或上极限偏差减下极限偏差之差。它是允许尺 寸的变动量。
注:尺 寸公差是一个没有符号的绝对值。 |
| ·标准公差(IT): | 本标准极限与配合制中,所规定的任一公差。
注:字母 IT 为“国际公差”的英文缩略语。 |
| ·标准公差等级: | 在本标准极限与配合制中,同一公差等级(例如IT7 )对所有公称尺寸 的一组公差被认为具有同等
精确程度。 |
| ·公差带: | 在公差带图解中,由 代表上极限偏差和下极限偏差 或上极限尺 寸 和下极限尺寸 的两条直线所 限定
的一个区域。它是由公差大小和其相对零线的位置如基本偏差来确定(见 图2 ) 。

|
| ·标准公差因子(i: | 在本标准极限与配合制中,用以确定标准公差的基本单位,该因子是基本尺寸的函数。
注1:标准公差因子,用 于公称尺寸至5 00 mm,
注2:标准公差因子1用 于公称尺寸大于500 m。 |
| ·间隙: | 孔的尺寸减去相配合的轴 的尺寸之差为正(见图3 ) 。

|
| ·最小间隙: | 在 间隙配合中,孔的下极限尺寸与轴的上极 限尺寸之差(见图 4) 。 |
| ·最大间隙: | 在 间隙配合或过渡配合中,孔的上极限尺寸与轴的下极限尺寸之差(见图 4 和5 ) 。


|
| ·过盈: | 孔的尺寸减去相配合的轴的尺寸之差为负(见图6 ) 。 |
| ·最小过盈: | 在过盈配合中,孔 的上极限尺寸与轴的下极 限尺寸之差(见图7 ) 。 |
| ·最大过盈: | 在过盈配合或过渡配合中,孔的下极限尺寸与轴的上极限尺寸之差(见 图 5和 图 7) 。


|
| ·配合: | 公称尺寸相同 的并且相互结合的孔和轴公差带之间 的关系。 |
| ·间隙配合: | 具有间隙(包括最小 间隙等 于零)的配合。此时,孔的公差带在轴的公差带之上(见图 8) 。

|
| ·过盈配合: | 具有过盈(包括最小过盈等于零)的配合。此时,孔的公差带在轴的公差带之下(见图9 ) 。

|
| ·配合公差: | 组成配合的孔与轴的公差之和。它是允许间隙或过盈 的变动量。
注:配合公差是一个没有符号的绝对值。 |
| ·配合制: | 同 一极限制 的孔和轴组成的一种配合制度。 |
| ·基轴制配合: | 基本偏差为一定的轴的公差带,与不 同基本偏差的孔的公差带形成各种配合 的一种制度。
对本标准极限与配合制,是轴的上极限尺寸与公称尺寸相等、轴 的上极限偏差为零 的一种配合制
(见图 1) 。

|
| ·基孔制配合: | 基本偏差为一定的孔的公差带,与不同基本偏差的轴的公差带形成各种配合的一种制度。
对本标准极限与配合制,是孔的下极限尺寸与公称尺寸相等、孔的下极限偏差为零的一种配合制
(见图12)。

|
| ·尺寸要素: | 由 一定大小 的线性尺寸或角度尺寸确 定的几何形状。
GB/T 18780.1-2 002中 2.2 ] |
| ·实际(组成)要素: | 由接近实际(组成)要素所限定 的工件实际表面的组成要素部分。
GB/T 1 8780.1-200 2中 2.4.1 ] |
| ·提取组成要素: | 按规定方法,由实际(组成)要素提取有限数 目 的点所形成的实际(组成)要素的近似替代。
(GB/T 18780.1-200 2中 2.5 ) |
| ·拟合组成要素: | 按规定方法,由提取组成要素形成的并具有理想形状的 组成要素。
B/T 187 80.1—2002中 2.6 ] |
| ·轴: | 通常,指工件的 圆柱形外尺寸要素,也包括非 圆柱形 的外尺寸要素(由二平行平面或切 面形成 的 被
包容面) 。 |
| ·基准轴: | 在基轴制配合中选作基准的轴。
注:对本标准,即 上极 限偏差 为零 的轴。 |
| ·孔: | 通常,指工件的圆柱形 内尺寸要素,也包括非圆柱形的 内 尺寸要素(由二平行平面或切面形成 的包
容面) 。 |
| ·基准孔: | 在基孔制配合中选作基准的孔。
注:对本标准,即下极 限偏差为零 的孔。 |
| ·尺寸: | 以 特定单位表示线性尺寸值的数值。 |
| ·公称尺寸: | 由 图样规范确定的理想形状要素 的尺寸,见 图1 。
注1:通过它应用上、下极限偏差可计算出极 限尺寸。
注2:公称尺寸可 以是一个整数或一个小数值,例如3 2,1 5,8 75,0.5,……。 |
| ·提取组成要素的局部尺寸: | 一切提取组成要素上两对应点之间距离的统称。
注:为方便起见,可将提取组成要素的局部 尺寸简称为提取要素的 局部尺寸。 |
| ·提取圆柱面的局部尺寸: | 要素上两对应点之间 的距离。其中:两对应点之间的连线通过拟合圆圆心;横截面垂直于由提取表
面得到 的拟合 圆柱面的轴线。
GB/T 1 87 80.2-2 003中3.5 ] |
| ·两平行提取表面的局部尺寸: | 两平行对应提取表面上两对应点之间的距离。其中:所有对应点的连线均垂直于拟合中心平面;拟
合中心平面是 由两平行提取表面得到的两拟合平行平面的中心平 面(两拟合平行平面之 间 的距离可能
与公称距离不同) 。
GB/T 18780.2-200 3中 3.6 ]

|
| ·极限尺寸: | 尺寸要素允许的尺寸的两个极端。提取组成要素的局部尺寸应位 于其中,也可达到极限尺寸。 |
| ·上极限尺寸: | 尺寸要素允许的最大尺寸(见图1 ) 。
注:在以前的版本中,上极限尺寸被称为最大极限尺寸。 |
| ·下极限尺寸: | 尺寸要素允许的最小尺 寸(见图1 ) 。
注:在以前的版本中,下极限尺寸被称为最小极 限尺 寸. |
| ·极限制: | 经标准化的公差与偏差制度。 |
| ·零线: | 在极限与配合图解中,表示公称尺寸的一条直线,以 其为 基准确定偏差和公差(见图1) 。
通常,零线沿水平方向绘制,正偏差位于其上,负偏差位于其下(见图2 ) 。 |
| ·偏差: | 某一尺寸减其公称尺寸所得的代数差。 |
| ·极限偏差: | 上极限偏差和下极 限偏差。
注:轴的上、下极 限偏差代号用小写字母es,e1 表示;孔的上、下极限偏差代号用大写字母 ES,EI表示(见 图 2) 。 |
| ·上极限偏差(ES,cs): | 上极限尺寸减其公称尺寸所得的代数差(见图 2) 。
注:在 以前的版本中,上极限偏差被称为上偏差。 |
| ·下极限偏差(EI,ei): | 下极限尺寸减其公称尺寸所得的代数差(见 图 2) 。
注:在以 前的版本中,下极 限偏差被称为下偏差。 |
| ·基本偏差: | 在本标准极限与配合制 中,确定公差带相对零线位置的那个极 限偏差(见图 2) 。
注:它可以是上极 限偏差或下极限偏差,一般为靠 近零线 的那个偏差,如图 2为下极限偏差。 |
| ·尺寸公差(简称公差): | 上极限尺寸减下极 限尺寸之差,或上极限偏差减下极限偏差之差。它是允许尺 寸的变动量。
注:尺 寸公差是一个没有符号的绝对值。 |
| ·标准公差(IT): | 本标准极限与配合制中,所规定的任一公差。
注:字母 IT 为“国际公差”的英文缩略语。 |
| ·标准公差等级: | 在本标准极限与配合制中,同一公差等级(例如IT7 )对所有公称尺寸 的一组公差被认为具有同等
精确程度。 |
| ·公差带: | 在公差带图解中,由 代表上极限偏差和下极限偏差 或上极限尺 寸 和下极限尺寸 的两条直线所 限定
的一个区域。它是由公差大小和其相对零线的位置如基本偏差来确定(见 图2 ) 。

|
| ·标准公差因子(i: | 在本标准极限与配合制中,用以确定标准公差的基本单位,该因子是基本尺寸的函数。
注1:标准公差因子,用 于公称尺寸至5 00 mm,
注2:标准公差因子1用 于公称尺寸大于500 m。 |
| ·间隙: | 孔的尺寸减去相配合的轴 的尺寸之差为正(见图3 ) 。

|
| ·最小间隙: | 在 间隙配合中,孔的下极限尺寸与轴的上极 限尺寸之差(见图 4) 。 |
| ·最大间隙: | 在 间隙配合或过渡配合中,孔的上极限尺寸与轴的下极限尺寸之差(见图 4 和5 ) 。


|
| ·过盈: | 孔的尺寸减去相配合的轴的尺寸之差为负(见图6 ) 。 |
| ·最小过盈: | 在过盈配合中,孔 的上极限尺寸与轴的下极 限尺寸之差(见图7 ) 。 |
| ·最大过盈: | 在过盈配合或过渡配合中,孔的下极限尺寸与轴的上极限尺寸之差(见 图 5和 图 7) 。


|
| ·配合: | 公称尺寸相同 的并且相互结合的孔和轴公差带之间 的关系。 |
| ·间隙配合: | 具有间隙(包括最小 间隙等 于零)的配合。此时,孔的公差带在轴的公差带之上(见图 8) 。

|
| ·过盈配合: | 具有过盈(包括最小过盈等于零)的配合。此时,孔的公差带在轴的公差带之下(见图9 ) 。

|
| ·过渡配合: | 可能具有间隙或过盈的 配合。此时,孔的公差带与轴的公差带相互交叠(见 图1 0)。

|
| ·配合公差: | 组成配合的孔与轴的公差之和。它是允许间隙或过盈 的变动量。
注:配合公差是一个没有符号的绝对值。 |
| ·配合制: | 同 一极限制 的孔和轴组成的一种配合制度。 |
| ·基轴制配合: | 基本偏差为一定的轴的公差带,与不 同基本偏差的孔的公差带形成各种配合 的一种制度。
对本标准极限与配合制,是轴的上极限尺寸与公称尺寸相等、轴 的上极限偏差为零 的一种配合制
(见图 1) 。

|
| ·基孔制配合: | 基本偏差为一定的孔的公差带,与不同基本偏差的轴的公差带形成各种配合的一种制度。
对本标准极限与配合制,是孔的下极限尺寸与公称尺寸相等、孔的下极限偏差为零的一种配合制
(见图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