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板: | 用变形量小、韧性较好、厚度2mm左右的纤维纸板或优于纤维纸板的其它板材制成1:1
的用于加工协调的一种工具。按用途分为:标准样板、裁剪样板、漏花样板和辅助样板。 |
·标准样板: | 代替几何形状复杂的零件图的样板。作为复制和检验裁剪样板的依据。 |
·裁剪样板: | 按毛(零)件图尺寸制成1:1或按标准样板复制成的样板。供描样和检验零件之用。 |
·漏花样板: | 在变形量较小的油纸、薄膜等材料上,用平头针在零件轮廓线上间隔刺成小孔及定位标记
处冲孔而形成的样板。 |
·辅助样板(加工样板): | 在加工过程中给各种零件以准确定位标记的样板。 |
·自然状态: | 指纺织品在室内环境且不受外力情况下的状态。 |
·自然伸长: | 纺织品在铺展或松散一定时间后,产生不同程度的伸长现象。 |
·自然回缩: | 纺织品在铺展或松散一定时间后,产生不同程度的缩短现象。 |
·加工余量: | 为保证零件的结构尺寸,考虑对织物的修剪和烫熔损耗等而放出的量。 |
·选幅: | 按绸布的实际幅宽进行分档。 |
·排样: | 用裁剪样板在材料或油纸、薄膜上进行合理、省料排列的过程。 |
·排列图: | 按排样结果,以-定比例所绘制的图形。 |
·描样: | 在材料或油纸、薄膜上按裁剪样板画出零件轮廓线及定位标记的过程。 |
·刷样: | 用带有氧化锌粉或中性粉剂的特种刷子在漏花样板上刷粉,以便在材料上印出与漏花样
板一致的图形过程。 |
·画线: | 按辅助样板或规定尺寸,在零、部件上画出定位标记或尺寸线。 |
·对丝: | 铺料时,织物纬纱与工台上的画线对正的过程。 |
·铺料: | 材料按规定要求平铺在工台上的过程。铺料分为单层和多层铺料。 |
·铺料长度: | 按工艺要求和生产批量所确定的铺料尺寸。 |
·开剪: | 剪除不允许的疵病的织物片段。 |
·扎眼: | 多层裁剪时,为便于缝制定位,用针刺穿各层织物所形成的针孔。 |
·有色扎眼: | 在扎眼周围留有颜色标记的扎眼。 |
·扎眼直径: | 扎眼针的直径。 |
·渗透直径: | 有色扎眼的颜料渗进织物的最大直径。 |
·电热切割: | 利用电阻丝(电阻片或圆形刀等)通电后的高温熔切可熔性织物的方法。 |
·裁剪: | 对非金属材料进行下料的-种工艺方法。 |
·斜裁: | 零件上规定的裁剪方向与织物经、纬纱具有一定角度的裁剪。 |
·直裁: | 零件上规定的裁剪方向沿织物经向或纬向的裁剪。 |
·经向裁剪: | 沿织物经向的裁剪。 |
·纬向裁剪: | 沿织物纬向的裁剪。 |
·毛头: | 绳、带经裁剪后形成的松散端头。 |
·毛边: | 织物经裁剪后零件的松散边缘。 |
·织边(光边): | 织物织造过程中沿经向形成的自然边。 |
·冲孔: | 用刃具在零、部件或样板上冲出所需的孔。 |
·熔孔: | 按要求用电热工具在可熔性织物上熔烫出一定直径的孔。 |
·烫熔: | -种防止可熔性绳、带端头松散的方法。 |
·上蜡: | 把(棉、麻)绳、带端头及线放入规定的蜂蜡液中浸渍。以防止松散。 |
·刷边(涂边): | 在零件边缘涂刷混合胶液。以防止毛边脱纱。 |
·收幅: | 将裁剪并作好标记的零件按要求折叠的过程。 |
·配套: | 将裁好的零件按单具(套)配齐,并作出规定的标记,且包扎捆好。 |
·预张力: | 为保证同组伞绳牵拉受力均匀所施加的规定载荷。 |
·拉伸量: | 绕在滑轮台上的一组伞绳,在规定载荷和时间作用下滑轮台的位移量。 |
·碎料: | 裁剪后的边角料 |
·剩料: | 按产品批量裁剪完后多余的材料。 |
·零料: | 不够规定铺料长度的料头。 |
·零段长度: | 指-片(段)料头的长度。 |
·材料利用率: | 铺料长度内裁剪后零件的总质量与材料的总质量之比。用百分率表示。 |
·针线(上线): | 穿入针孔的线。 |
·梭线(下线、底线): | 绕在梭心上的线。 |
·缝纫: | 以针、线连缀形成某种连续线迹的加工方法。 |
·缝制: | 采用缝纫等方法将若干零、部件相互连接成缝纫制品的加工过程。 |
·锯齿(Z字)形线缝: | 连续的线迹,在缝料表面按固定的z字形排列的线缝。 |
·二针锯齿形线缝: | 连续的锯齿形线迹的每个锯齿边由二个机针穿刺点所构成的线缝(图1)。
|
·三针锯齿形线缝: | 连续的锯齿形线迹的每个锯齿边由三个机针穿刺点所构成的线缝(图2)。 |
·方形对角线缝: | 连续的线迹,在缝料表面排列成有两条对角线的方形线缝(图3)。
|
·n形线缝: | 连续的线迹,在缝料表面排列成“П”字形的线缝。 |
·三点交叉线缝: | 连续的线迹,在缝料表面排列成图4所示的线缝。 |
·四点交叉线缝: | 连续的线迹,在缝料表面排列成图5所示的线缝。 |
·绕缝线缝(绕缝): | 用手针作包绕的连续环状线迹。 |
·密缝线缝(密缝: | 锯齿形线缝开始和终了处紧密排列的线缝。 |
·缝合: | 把二层或二层以上的缝料,以一定的结构和线迹形式缝纫在一起的过程。 |
·缝合部: | 以一定的结构和线迹形式,将缝料缝合在一起的结合部位。典型缝合部分类示图见本标
准附录A。 |
·粗缝: | 暂时定位性的缝合。有手工和机器粗缝两种。 |
·缝合长度(1): | 缝合部位的长度。 |
·有效缝合长度(1
X
): | 缝合部中受力线迹区间的总长度。 |
·缝合宽度: | 缝合部位的宽度。 |
·线迹密度[针脚密度(M)]: | 单位缝合长度内的线迹数目,一般规定为100mm内的线迹数。 |
·锯齿密度: | 单位缝合长度内的锯齿数日,一般规定为100mm内的锯齿数。 |
·线迹长度(针脚长度): | 在缝合部的-行线缝上相邻两个针刺点之间的距离。 |
·线缝距边: | 线缝与规定边的距离。 |
·针距: | 缝纫机上相邻两机针之间的距离。如双针机有6.5、8、10、15、19mm的针距。 |
·行距: | 相邻两行线缝之间的距离。 |
·齿距: | 锯齿形线缝相邻两齿峰之间的距离。 |
·缝合部强力(Pn): | 按规定的条件,使缝合部受拉而断裂的力。 |
·缝合强度系数(η ): | 缝合部抗拉断裂强力(Pn)与材料抗拉断裂强力(Pc)之比(η =Pn/Pc)。 |
·耐缝系数(K): | 经缝纫后的材料剩余抗拉断裂强力(Pf)与缝纫前的材料抗拉断裂强力(Pc)之比( λ =Pf/Pc)。 |
·缝线有效系数(K): | 缝线经缝纫后的剩余抗拉断裂强力与缝纫前抗拉断裂强力之比。 |
·吃势: | 缝纫过程中,使上、下两层织物皱缩不一致所产生的缩差。 |
·缝缩: | 缝料经缝合后,沿线缝方向缩短的现象。 |
·省: | 将缝纫零件的某些部位折叠后缝成的楔形劈襀。 |
·打褶: | 织物按要求折叠后的缝合。 |
·剪口: | 将零件的孔口或凹形边缘离线缝1~1.5mm剪(熔切)开。 |
·打牙剪: | 在零件的边缘剪楔形小豁口。用于定位。 |
·来回针: | 在线缝开始、终了或加强处来回缝纫。 |
·回针: | 在线缝开始或终了处倒回缝纫。 |
·重针: | 在原线缝上的局部或开始、终了处的重叠缝纫。 |
·锁结: | 一种象“Z”字形的紧密排线缝的缝纫方法。用于加强受力点。 |
·锁口: | 一种用于加强零件间组合边缘拐角处的缝纫方法。一般每口8~14针。 |
·锁边(拷边): | 沿缝料边缘,采用包边链式线迹的缝纫方法。 |
·锁眼: | 以规定的连续线迹沿孔眼边缘进行缝纫的方法。 |
·拆修: | 将有疵病处的线缝(粘合处)拆除,并按规定的要求修好。 |
·补丁: | 对织物破损或疵病处进行修补的小块织物。 |
·单面补丁: | 对织物进行-面修补的补丁。 |
·双面补丁: | 对织物进行两面修补的补丁。 |
·补加带: | 对带子破损或疵病处进行修补的补丁。 |
·画线痕迹: | 留在织物上的线、点的痕迹。 |
·洗痕: | 清洗织物上各种斑渍所留下的痕迹。 |
·剪线头: | 剪除缝合部上多余的缝线。 |
·结: | 按用途或要求,绳、线、带以一定的结构形式绕成的结节。结的分类示图见本标准附录B。 |
·缝纫品质: | 评价缝纫制品的缝合部、线迹、线缝、伞衣幅不平等外观质量的概念。 |
·标疵: | 在材料疵病处用色线或中性的包笔作出标记;在缝纫制品疵病处用色线作出标记。 |
·标准样件: | 经协商确定用于评定缝纫品程的实物样件。 |
·自然状态测量: | 被测对象经整理后,在不受外力情况下的测量。 |
·折叠状态测量: | 被测对象在折叠状态下的测量。一般用于扣、环类零件的测量。 |
·配重测量: | 被测对象在规定载荷状态下的测量。 |
·走刀: | 裁剪刀偏离画线的现象。 |
·走样: | 裁剪后的零件尺寸或形状与该零件的样板不-致。 |
·跳线: | 针线与梭线不交织。 |
·拉扣: | 针线和梭线交织点完全暴露于缝合部表面的现象。 |
·上下线不合: | 针线和梭线交织点未完全暴露于缝合部表面的现象。 |
·线迹长度不匀: | 一行线缝中线迹长度不等。 |
·线迹歪斜: | 同-线缝中线迹不呈直线排列。 |
·走线(下炕): | 线缝不在预定缝合部位上。 |
·漏线: | 一行线缝中局部地方没有线迹。 |
·线缝歪斜: | 实际线缝偏离规定线缝的现象。 |
·断线: | 缝线断开。 |
·劈线: | 股线被分开且部分纱断。 |
·毛线: | 缝线表面因摩擦起毛的现象。 |
·线扭结: | 在缝纫过程中,由于缝线的捻度变化,使缝线呈麻花状。 |
·卡线: | 针(梭)线卡入梭床体内或针板下。 |
·折叠过量: | 在缝合部内,折入量大于规定值(图6)。 |
·漏层: | 在缝合部内,织物折叠不充分而造成层数少缝的现象(图7)。 |
·虚边: | 在缝合部内,卷入量或包入量小于规定值(图8)。 |
·漏缝: | 预定缝合部位未缝的现象。 |
·宽度不匀: | 缝合部宽度时宽时窄。 |
·起扭: | 缝合部扭转不平的现象。 |
·起皱: | 缝合部表面形成的细小波纹。 |
·死褶: | 缝合部上呈现一定宽度的裥。 |
·毛边(头)露出: | 织物的毛边(毛头)该缝而没有被缝在缝合部内。 |
·缝缩过量: | 缝缩量大于规定值。 |
·缝合部边缘反折: | 缝合部边缘部分向线缝方向反折并缝住。 |
·带弯曲: | 直行加强带在-定的缝合长度内偏移量超过规定值。 |
·带陡弯: | 直行加强带呈突然弯曲的现象。 |
·带不平: | 加强带呈皱缩、隆起等现象。 |
·绳扭转: | 伞绳、操纵绳在装配过程中沿绳辫线的扭转圈数超过规定。 |
·绳交叉: | 伞绳、伞顶绳、操纵绳、连结绳等在装配过程中的错位。 |
·机针刺伤: | 机针穿刺损伤织物、绳和带中的纱线。 |
·并丝: | 织物在外力作用下经纱或纬纱产生滑移聚集的现象。 |
·缝纫灼伤: | 缝纫时产生的摩擦热,使缝料损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