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人航天: | 航天员利用航天器从事往返于天地间的各种飞行活动。 |
·航天员系统: | 航天员以及保障航天员生命安全、健康和工效的医学工程系统的总称(见GJB 2496第
3.1.14条)。 |
·航天员: | 选拔训练合格,执行和能够执行太空飞行任务的人员(见GJB 2496第3.6.1条)。 |
·指令长: | 载人飞船上乘员组的总指挥(见GJB 2496第3.6.2条)。 |
·航天驾驶员: | 载人飞船上负责飞船操纵、控制的专职航天员。简称驾驶员(见GJB 2496第3.6.4条)。 |
·任务专家: | 在空间从事规定的航天实验及其仪器操作或执行特定航天任务的航天员。 |
·有效载荷专家: | 载人飞船上负责有效载荷的管理、操作、维修、实验或空间材料加工、生产等任务的航天
员。简称载荷专家(见GJB 2496第3.6.5条)。 |
·科学家航天员: | 载人航天器上具有一定专长,从事专项科学观测和实验任务的航天员。 |
·航天医学工程: | 研究并解决载人航天过程中航天员的安全、健康和工作效能并使飞船具有人一机一环境
系统最佳组合方案的医工结合的综合性技术 |
·生物卫星: | 载有不同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等)进行空间生命科学实验的卫星。通常是指返回式卫
星。 |
·居住舱: | 航天器中装有生活设施、供航天员生活和休息的区段。 |
·适居性: | 系统提供给人类长期生活、工作和休息条件的综合能力。通常指人工密闭环境系统。如载
人航天器生活舱的可居住性能。 |
·航天员安全性: | 载人航天活动全过程中,航天系统保障航天员健康生活、正常工作并安全返回、不发生事
故的能力(见GJB 2496第3.1.33条)。 |
·航天员区: | 发射场内供航天员发射前生活、训练、准备并对航天员实施医监医保的专用区域( GJB
2496第3.5.4条)。 |
·航天飞行环境: | 航天器在太空飞行时所处的自然条件(失重、真空、电磁辐射等)和诱导条件(振动、噪声、
加速度等)的总和。 |
·航天员选训中: | 为提供合格的航天员,实施选拔与训练,并具有相应保障条件的医学工程综合设施和机
构。 |
·航天飞行任务: | 航天器-次发射在太空中所必须完成的全部任务。 |
·空间产业化: | 利用航天器和太空环境,从事大批量空间产品的加工生产过程。又称空间工业化。 |
·空间军事应用: | 利用航天器和太空环境从事以军事为目的的航天活动。 |
·遥科学: | 研究用户或操作者在远离活动现场对其科学实验或生产加工活动进行监控与操作的应用
技术学科。 |
·遥现(场): | 通过视景模拟或图象传真技术等实时再现远距离现场的运作情景,并进行监视和控制的
复杂技术系统。 |
·遥医学: | 通过远程通信网络在远离现场实时传输人体图象和数据,并相互通话以进行咨询和会诊
的综合性医学技术。 |
·航天毒理学: | 研究和控制航天器座舱内大气污染、污染成分和污染源,制定有害物质的容许浓度标准以
及在航天过程中实施卫生毒理学监测的学科 |
·空间碎片: | 太空中失效的或被抛弃的各种航天器、设备以及各种废物。又称空间垃圾。 |
·航天工效学: | 研究航天员在太空飞行中的工作效率、人机功能分配和界面设计等问题的科学。是工效
学的一个分支(见GJB 2496第3.6.42条)。 |
·人-机-环境系统工程: | 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与方法,研究人-机-环境系统中人、机、环境各要素本身的性能以
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及其协调方式,寻求最优组合方案.使系统的总体性能达到
最佳状态,实现安全、高效和经济等综合目标。 |
·人-机-环境系统: | 由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人、机、环境三大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整合体系。系统中
的“人”。是指经过选拔训练作为系统主体的工作人员或操作者;“机”是指人所控制的一切对象
(计算机或其它机器设备)的总称;“环境”则是人、机共处场所周围的工作条件(如物理、化学、
生物等因素)。 |
·航天人体测量: | 在航天环境中对航天员的身体所作的整体或局部的静态和动态测量(见GJB 2496第
3.6.44条)。 |
·航天员工作能力: | 在航天过程中,航天员完成飞行任务的本领(包括智能、体能和操作技能等)。 |
·人员效能: | 在一定的工作要求和环境条件下,工作人员为达到某一目的或完成某一任务而进行操作
的能力及成绩。 |
·航天员生产能力: | 在航天过程中,航天员参与科学实验和生产活动的效能。 |
·航天心理学: | 研究航天员在航天环境中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见GJB 2496第3.6.43条)。 |
·航天员心理功能评定: | 通过各种检测方法,对航天员的个性及智能进行全面考核评定的过程(见GJB 2496第
3.6.10条)。 |
·警觉: | 在复杂的作业环境里。机体保持能及时发现和处理应急事件能力的机能状态。亦称警戒。 |
·反应时: | 从刺激信息呈现到人作出明显反应之间的时间间隔。 |
·工作应激: | 作业环境中各种因素作用于人体,引起机体反应及其机能活动水平变化的过程。 |
·心理应激: | 机体受环境因素刺激而产生的心理反应与作用的过程。 |
·感觉负荷: | 要求操作者作出反应的刺激数量和种类。 |
·单调感: | 在长时间、始终如一的重复性作业或活动中产生一种缓慢发展的呆滞和工效降低的状态。 |
·实践效应: | 一种动作因反复操作而产生的学习、适应和熟练的作用。亦称练习效应。 |
·疲劳: | 身体经过持久的或过度的体能和智能消耗而使正常生理心理继续工作的效率降低的现
象。 |
·心理疲劳: | 人体肌肉工作强度不大,但由于神经系统紧张程度过高或长时间从事单调、厌烦的工作而
引起的疲劳。 |
·人员失误: | 在人机系统中,由于某种原因使人的行动(操作或决策等)与规定时动作模式或规格不一
致的结果。 |
·人员可靠性: | 在一定时间内,在给定条件下工作人员成功完成规定任务的能力。 |
·人机界面: | 在人-机-环境系统中,人与机器之间进行信息交换的交接面,如显示器、控制器等(见
GJB 897第3.2条)。 |
·人机功能分配: | 在人-机-环境系统中,对人机作用进行合理分工,以实现最佳匹配的过程(见GJB 897
第3.1.14条)。 |
·人工控制: | 由人直接参与的操作活动。 |
·可及性: | 在作业环境中,手或足的可达距离与可达范围的能力。 |
·视觉显示器: | 通过人的视觉通道向人传递信息的装置。如仪表、信号灯、示波器等。 |
·视觉工效: | 人的视觉器官完成给定作业的数量和质量的综合能力(见GJB 897第2.22条)。 |
·视觉作业: | 按要求用肉眼进行分辨信息或目标的活动。 |
·睡袋: | 载人航天中供航天员使用的、可固定在舱壁上的一种袋形的单人睡眠卧具。 |
·舱内活动: | 航天过程中航天员在载人航天器座舱内执行航天任务的过程。 |
·舱外活动: | 航天员穿着舱外航天服到航天器舱外去执行架设、组装、维修等任务的过程。 |
·航天员选拔: | 根据航天员选拔条件,挑选合格人员的过程。一般包括基础选拔、心理与智能选拔以及特
因耐力与适应能力选拔等(见GJB 2496第3.6.6条)。 |
·预备航天员: | 根据航天员的选拔条件。从预选人员中选拔出的初步合格、尚未取得资格认证的人员。 |
·航天乘员: | 参与某次太空飞行的航天员,可分为指令长、驾驶员和有效载荷专家等(见GJB 2496第
3.6.2条)。 |
·候补航天乘员: | 为某次载人航天乘员组配备的替补航天员。简称候补乘员。 |
·基础选拔: | 对预选的航天员进行资格审定(身体基本条件、学历、资历、个人与家庭史、业务专长等)、
临床医学检查和评定以及预备航天员的定期医学鉴定的过程。 |
·医学选拔: | 根据规定的医学标准,对预选人作全面的临床各科的常规检查,从中挑选合格人员的过
程。 |
·心血管功能检查: | 利用电生理等方法及其相应仪器,从静态和动态等方面检测心血管系统的功能状态以及
潜在性疾病和征侯的过程。 |
·生理耐受限值: | 在保证生命安全的条件下,对作用于机体的环境因素所规定的耐受允许极限。 |
·特因耐力选拔: | 依据规定的耐受限值,利用相应的设备,对预选人进行特殊因素的单项或复合作用的耐力
筛选的过程。 |
·心理学选拔: | 通过心理学测验等方法,选拔具有从事特殊专业心理素质要求的合格人员的过程。 |
·适应性: | 机体在不同应激状态下,为达到内外环境协调作自身相应调节的能力。 |
·特因耐力: | 机体对航天环境因素的生理耐受能力(见GJB 2496第3.6.8条)。 |
·低压缺氧检查: | 在低压舱内以一定速度降低舱内压(模拟座舱升空高度)至规定限值。监测和评定人体对
低压和缺氧耐受能力的过程。 |
·离心机检查: | 利用载人离心机旋转造成的不同重力负荷作用于人体,以检测对超重(G值)耐受能力的
过程。 |
·立位耐力检查: | 在倾斜台上变动体位倾斜角度,检测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调节适应能力的过程。 |
·前庭功能检查: | 利用旋转座椅等设备刺激前庭器官,通过主观反应和客观检查评价前庭器官的稳定性和
耐受性的过程。 |
·航天员医学鉴定: | 根据航天员医学标准和相应的检查规范,对航天员的身体状况定期地进行全面评价,以作
出医学适飞资格认证的过程(见GJB 2496第3.6.7条)。 |
·航天员训练: | 根据航天操作特点和拟定的航天任务。培训航天员的过程。包括基础训练、职业训练、综
合训练和飞行任务训练等。 |
·训练手册: | 供预备航天员与教员在航天训练时使用的操作规程和指南。 |
·基础训练: | 用预备航天员进行航天理论知识教育以及体质锻炼的过程。 |
·职业训练: | 对预备舫天员进行航天操作技能、航天环境适应能力和救生技术等培训的过程。一般包
括飞行程序训练、生物医学训练、适应性训练、应急训练和生存训练等。 |
·飞行程序训练: | 使预备航天员掌握航天过程中不同阶段、不同任务和不同运行状态下(正常和应急)的操
作规程和技能的过程。 |
·生物医学训练: | 以提高人体对航天特殊因素的适应能力或耐力为目的而组织的各种训练过程。 |
·适应性训练: | 模拟航天过程中的各种特殊环境条件以经受锻炼、提高耐力水平或掌握防护技术的过程。 |
·隔绝训练: | 根据航天生活的特点,在一种基本与社会脱离接触的狭小环境中生活和工作,以进行心理
适应性的体验,提高工作效能和自我控制能力的过程。 |
·特因耐力训练: | 利用各种模拟航天特殊因素的训练设备进行适应性体验以及学习掌握操作与防护技能的
过程。 |
·超重耐力训练: | 在载人离心机上模拟航天器起飞、入轨、再入、返回的超重曲线进行周期性体验,以提高对
超重高G值的耐受能力,并且掌握在此条件下对航天器的操作技能的过程。 |
·空间定向训练: | 利用飞机、天象仪和转椅等设备。使人在运动状态下或运动后即刻作判定方位的练习过
程。 |
·飞行任务训练: | 对航天员进行指定飞行任务的理论和技术方面的培训过程。一般分为部分任务训练和全
任务训练。 |
·综合训练: | 对航天员及地面有关人员进行整个飞行程序训练的过程。 |
·应急训练: | 模拟载人航天器在不同飞行阶段出现意外事故时进行不同救生程序和技术的练习,并堤
高在特殊恶劣条件下生存能力的过程。 |
·逃逸训练: | 模拟即将发生致命性事故时,启动逃逸系统脱离载人飞船进行救生操作程序和技术练习
的过程。 |
·生存训练: | 模拟载人飞船返回后航天员处于恶劣条件下利用现有装备条件进行自救或寻求营救的生
存技术练习过程。 |
·航天营救训练: | 营救人员使用不同的营救工具(如搜寻直升机、打捞舰船、急救车辆等)及时、准确赶到现
场对返回后或遇险的航天员实施救护的各种程序和技术的培训过程。 |
·航天员医学监督: | 在航天员训练以及航天全过程中所采取的各种医疗卫生保健措施和健康维护活动(见
GJB 2496第3.6.17条)。 |
·航天员医学保障: | 在航天员训练以及航天全过程中对航天员及生保系统、安全防护装备等进行监测及各种
医学鉴定活动(见GJB 2496第3.3.16条)。 |
·航天员健康管理: | 对航天员及其家庭成员进行健康监督、身体检查、医学咨询等监护服务工作(见GJB 2496
第3.6.15条)。 |
·地面医监台: | 在载人航天飞行或地面模拟试验时进行生理信息显示、测量、分析处理及记录的综合监测
设备(见GJB 2496第3.6.19条)。 |
·航天预防医学: | 以航天员为主要研究对象,探查分析航天因素对航天员健康的影响并制定防治措施的一
门综合学科。 |
·舱载医监设备: | 载人航天器上配备的测量和监视航天员身体健康状况的各种物理和化学的医学仪器与设
备。 |
·航天药物: | 载人航天器内存放的供航天员使用的常规和特殊药品以及急救器材。 |
·航天药箱: | 航天中航天员备用药物的储存装置。 |
·航天消毒与检疫: | 对飞船载人舱段及航天员进行卫生学消毒和检疫的过程。 |
·生物医学遥测: | 借助于遥测系统,对机体的生理生化指标进行传输以监督航天员的身体状况。 |
·航天器卫生保健设备: | 载人航天器座舱内配备的供航天员洗漱消毒的器械以及锻炼身体使用的装备。 |
·飞行前分析: | 在发射前对航天员的健康状态、航天器的座舱设备、生命保障系统和个人防护救生装备进
行全面评价的过程。 |
·飞行中分析: | 根据遥测的生理数据和通话情况。判断和预测航天员的身体健康和工作能力状况。提出应
采取的措施或能否继续在太空飞行的过程。 |
·飞行后分析: | 制定营救和诊治航天员的医学方案与康复措施,审核航天前、中、后的医学数据,全面评价
航天员的健康状态和总结经验教训的过程。 |
·航天员健康状况判断: | 对航天员身体定期作临床检查以及分析、预测和诊断,全面评价身体状态和制定相应医学
措施的过程。 |
·航天医学: | 研究和解决载人航天活动中人的生命、生活条件和工作能力等有关医学问题的综合性科
学。包括航天生理学、航天实施医学和航天预防医学等。 |
·航天实施医学: | 为保证航天员的健康和工作效能而制定医学训练计划和医学要求。确定和评价载人飞船
上医监、医保措施以及设备的医学(见GJB 2496第3.6.14条)。 |
·航天生理学: | 研究航天环境中各种因素对生理机能的影响及其变化规律和机理的学科。 |
·重力生理学: | 研究重力变化对机体的影响、作用机理,以及提高机体耐力和研制防护措施的科学。 |
·失重生理学: | 研究失重对生理机能的影响及其变化规律和机理的学科。 |
·航天血液学: | 研究载人航天环境因素对机体中血液的影响、变化机理和制定防护措施的学科。 |
·流体静水压: | 由流体液柱重量产生的压力。它取决于液柱高度、液体密度及暴露的加速度值。 |
·血液潴留: | 人在地面直立时或有持续正加速度作用时,由重力引起的血液静水压使血液滞留于下部
静脉中的现象。 |
·静脉顺应性: | 静脉随其内压力改变而相应变化的柔顺性能。为静脉容积变化与压力变化的比值。 |
·心输出量: | 心脏每分钟输出的循环血量,又称每分输出量。 |
·血液动力学反应: | 血液循环系统的血液量、阻力和血压等参数随环境因素的改变而发生的动态变化。 |
·血液流变学: | 利用力学原理研究循环血液流动性和变形性问题的学科。是生物流变学的一个分支。 |
·航天心血管失调: | 由于重力变化而使长期在地球重力环境下形成的心血管调节机制发生改变所引起的生理
反应过程。 |
·血液再分配: | 失重状态下,因血液静压力消失导致人体循环血液从下体向上身转移的变化过程。 |
·水-电解质失调: | 由于失重等原因引起的机体水盐代谢负平衡,出现脱水和无机盐排出量增加的过程。 |
·骨钙脱失: | 由于失重等原因引起骨骼钙质损失的现象。 |
·运动耐力: | 人体对运动强度和时间的耐受能力,是反映心血管功能和骨骼肌强度的指标。 |
·立位耐力: | 人处于静止站立位的耐受能力,是反映心血管调节功能的指标。 |
·运动机能减退: | 由于失重导致运动能力和耐力降低的现象。 |
·卧床实验: | 被试者取平卧位或头低位卧床以模拟失重、观测人体生理反应的实验,是常用的一种模拟
失重方法。 |
·浸水试验: | 被试者穿着特制的防水服装,取卧位或半卧位浸泡在专用的水槽中,以模拟失重、观测人
的生理反应;是一种间接模拟失重效应的方法。 |
·头低位倾斜: | 对人采取头向下倾斜的卧床方法,对动物采取头向下倾斜的悬吊方法,以模拟失重、观测
机体生理反应的实验。 |
·微重力对抗措施: | 为了减小航天中微重力影响,保证航天员身体健康和工作效能、提高返回地球后的再适应
能力而采取的各种防御手段。 |
·企鹅服: | 航天中使用的-种特制的防止肌肉萎缩的弹性服装。 |
·下体负压: | 使用特定装置在下体周围形成负压环境的一种保护性措施。可用于失重条件下减少体液
头向转移、减轻心血管失调并锻炼提高立位耐力。 |
·负压裤: | 穿在下体产生负压,使体液向下分布的防护装备。 |
·自行车功量计: | 类似于自行车、可加有不同负荷,用以评价人的工作能力、心肺功能和锻炼身体的装置。 |
·航天运动病: | 航天员在太空飞行初期可能发生的眩晕、恶心、呕吐或空间定向障碍等类似于地面运动病
的症状。又称航天适应综合征(见GJB 2496第3.6.31条)。 |
·航天运动病易感性: | 对引起航天运动病诸因素的敏感程度。 |
·模拟器病: | 在飞行模拟器内进行训练时发生的类似于运动病的表现(包括症状和体征)。 |
·空间定向能力: | 由前庭系统、视觉、本体运动感受器和认知能力等的协同作用,确定人和航天器在空间相
对于地球上固定坐标方位相互关系的能力。 |
·科里奥利力: | 物体在匀速转动的参考系中作相对运动时,作用于物体上的一种不同于平常离心力的特
殊力,其大小和方向可用下式表示:
|
·科里奥利加速度: |
|
·科里奥利刺激效应: | 科里奥利力作用于前庭半规管时所产生的生理反应,包括翻跌、坠落等错觉,眼球震颤及
运动病症状。 |
·交叉耦合旋转试验: | 多功能转椅在水平旋转的同时,座椅自动作俯仰或左、右摇动,产生较稳定的科里奥利加
速度刺激,以此评定运动病易感性的试验。是前庭功能选拔方法之一。 |
·眼球震颤: | 角加速度刺激半规管,反射性地引起眼外肌活动,出现眼球的左、右颤动现象。 |
·感觉冲突失匹配(学说): | 眼、前庭器官和本体感受器对运动的感觉与长期生活在地面上形成的感觉经验相矛盾,产
生相互矛盾的信息,引起平衡失调和运动病的一种假说。包括视-前庭失匹配和耳石-半规
管失匹配两种。 |
·视-前庭失匹配: | 视觉和前庭器官对运动和环境感觉发生矛盾的现象。是发生运动病的因素之一 |
·耳石-半规管失匹配: | 在失重条件下,耳石重量消失,使耳石和半规管感受的运动信息互相矛盾的现象。是航天
运动病诱因之一。 |
·失匹配眼扭转: | 在重力异常状态下,因感受重力的耳石器生理上和解剖学上的不对称引起反复无常的眼
球偏转现象。是预测航天运动病易感性的指标之一。 |
·体液转移假说: | 失重条件下体液头向转移引起一系列生理反应,发生前庭-植物神经障碍而诱发出航天
运动病的一种假说。是航天运动病病因假说之一。 |
·过度刺激理论: | 强调运动病严重程度随刺激强度增大而加重的一种理论。 |
·前庭功能不对称假说: | 由于内耳左右两侧感受重力的耳石器在生理上或解剖上的差异,当暴露于失重等异常重
力情况下,由不平衡而导致前庭反应,引起航天运动病的一种假说。 |
·视反转试验: | 身体作左右倾斜,观察眼球向反方向偏转程度的试验。是前庭功能选拔方法之一。 |
·快速减压: | 在几分之-秒至几秒内座舱压力急剧降至极低的过程。 |
·减压病: | 因环境压力迅速降低,使体液内溶解的氮气游离形成气泡而引起的病症。 |
·屈肢症: | 由于减压使四肢肌肉和关节内氮气游离形成气泡,压迫肌肉和关节,引起局部疼痛,患肢
常呈保护性屈曲状态的症状。减压病的一种表现。 |
·体液沸腾: | 当人体或其局部突然暴露于绝对压力低于6.27kPa(体温37℃条件下的水蒸汽压)环境
时,立即出现机体组织、体腔和体液中的水分迅速蒸发,大量形成水蒸汽的现象。 |
·气哽: | 因减压而出现的胸部压迫感、憋闷、胸骨后疼痛或吸气困难而又短促,偶有阵发性干咳的
症状。减压病的一种表现。 |
·预吸氧: | 为预防减压病,在进入低压或真空环境之前,预先吸入纯氧,逐步排除体内溶解氮的过程。
又称吸氧排氮(见GJB 2496第3.6.40条)。 |
·氧张力: | 溶解在血液中的氧分压。 |
·氧过多症: | 因环境氧分压(或氧浓度)过分升高引起的机体反应和症状。 |
·缺氧耐力: | 机体对因氧分压降低而可能引起缺氧症作用的承受能力。 |
·氧债: | 体力负荷时,身体对氧的需求量高于循环和呼吸功能的供应量,使供氧量与需氧量之间出
现负的差额。 |
·安全暴露时间: | 从供氧中断或座舱发生快速减压开始,到向面部(或头盔)开始加压供氧之间。能允许乘员
完成必要的自救动作的时间间隔。 |
·丧失意识时间: | 从缺氧开始到意识丧失所经过的时间。 |
·有效意识时间: | 从供氧中断或快速减压开始,到尚能有效采取救护措施为止的持续时间。 |
·循环代偿障碍: | 严重急性缺氧时,迅速出现的心率减慢、血压降低、心输出量减少等症状。 |
·呼吸代偿障碍: | 缺氧严重时引起的呼吸节律异常、呼吸困难和胸闷等症状。 |
·呼吸循环代偿反应: | 急性缺氧引起的呼吸和循环功能增强。以增加组织细胞供氧和部分弥补环境氧气不足的
作用。 |
·碳酸过少症: | 由缺氧引起过度换气,使肺内排出的二氧化碳比代射产生的二氧化碳多,导致肺泡气体中
的二氧化碳分压和血液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比正常水平偏低的现象。严重时可发生碱中毒。 |
·氧离解曲线: | 血液中的氧张力与饱和度之间的关系曲线。 |
·加压供氧: | 在1200m以上高空或具有类似此高度氧分压的气体环境中,需要使用超过环境气体压力
的纯氧进行供氧。以保持肺泡气中有足够氧分压的方法。 |
·减压易感性: | 机体对大气压力降低的敏感程度。 |
·加压呼吸: | 使肺内压增加到高于环境压力,用以防止肺泡气中氧分压下降而造成缺氧的方法。 |
·加压呼吸耐力: | 加压供氧时.人体对肺内气体压力高出环境压力的余压值的耐力。 |
·航天免疫学: | 研究航天飞行中各种环境因素,尤其是失重对机体免疫系统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的学科。 |
·免疫功能: | 免疫系统根据免疫识别而发挥的作用。一般分为三种类型:机体抵抗外界传染性因子的
免疫防御。维持自身生理平衡的自身稳定,以及消除突变细胞的免疫监视。 |
·细胞免疫: | T淋巴细胞参与的、并且与出生时胸腺存在有关的天然免疫功能和获得性免疫功能。包
括吞噬功能和免疫功能。 |
·体液免疫: | 体液(血浆、淋巴、组织液等)中所含抗体介导的特异性免疫功能。 |
·免疫器官萎缩: | 航天或模拟失重等引起的一种应激反应,可引起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体内甾体激素增
加,导致的淋巴器官萎缩或变性的现象。 |
·空间电离辐射: | 太空中由贯穿能力很强(可使物质电离或激发)的带电粒子、中子或x、7射线等成分构成
的辐射 |
·辐射生物效应: | 由于辐射对生物和人体造成的影响和损害。 |
·辐射剂量: | 受辐射的物质材料或生物组织吸收的电离辐射的总量,单位为拉德(rad)。 |
·辐射累积剂量: | 个体多次受辐射的各次吸收剂量的总和。 |
·辐射危害: | 引起人体有害效应、装置工作异常或损坏的辐射作用。 |
·放射病: | 因受辐射照射后发生的全身性症状的疾病。 |
·噪声生理效应: | 由噪声引起的生理上的变化。 |
·噪声允许限值: | 为保护听力而规定的允许环境噪声的声压级。 |
·生理应激: | 外界不利的环境因素引起机体的非特异性生理反应和防御现象。 |
·热应激: | 高温环境引起的非特异性生理反应,包括身体脱水、盐分损失、体温调节功能和工作能力
下降等现象。 |
·热衰竭: | 因高温环境引起严重脱水和脱盐分而发生的一系列反应,包括皮肤干燥、头晕、头痛、口
渴、恶心、肌痉挛,甚至晕厥的现象。 |
·超重: | 当物体受外力作用而作加速运动时,地球引力与物体加速运动的惯性力合力超过平常地
球表面上物体所受到的地球引力的作用。 |
·持续性加速度: | 持续时间在1s以上的加速度 |
·短时间加速度: | 持续时间不到1s的加速度,亦称冲击性加速度。 |
·正(负)向超重: | 方向从足(头)向头(足)的加速度在人体上产生从头(足)向足(头)的惯性力。 |
·背-胸(胸-背)横向超重: | 方向从后(前)向前(后)的加速度在人体上产生从前(后)向后(前)的惯性力。 |
·左-右(右-左)侧向超重: | 方向从左(右)向右(左)的加速度在人体上产生从右(左)向左(右)的惯性力。 |
·赋形座椅: | 符合人体外形、可以调整姿态的特制座椅(见GJB 2496第3.6.37条)。 |
·赋形减振座垫: | 符合人体外形、具有减振效能、与赋形座椅吻合的软垫。 |
·加速度生理学: | 研究人体受到各种加速力作用时所产生的生理和病理效应,以及人体对加速度的耐力、提
高耐力的方法及防护措施的学科。 |
·加速度耐力: | 人体耐受加速度的能力。人体对加速度的耐力取决于加速度作用方向、幅值、增长率和持
续时间。 |
·灰视: | 当人暴露于+Gz时,由于头部血压降低和血流量减少,出现视敏度下降,周边视力丧失,
视野逐渐缩小的现象。 |
·黑视: | 在+Gz作用下,出现视力完全丧失。但意识仍清醒的现象。 |
·红视: | 人在-Gz作用下,头颈部充血,自-2Gz起出现视力模糊、复视、甚至视觉完全丧失或整
个视野发红的现象。 |
·抗荷训练: | 对飞行人员进行抗荷动作和抗荷装备使用方法的培训过程。 |
·抗荷动作: | 采取某些自主性动作延迟或避免产生+Gz引起的生理效应,提高对+Gz耐力和防护效
果的措施。 |
·瓦尔萨瓦动作: | 在长时间正加速度作用时,关闭声门和强行呼气,增加胸内压和腹内压,达到提高血压和
增强耐力的作用。提高对+Gz耐力的措施之一。 |
·L-1动作L-1: | 提高对+Gz耐力的措施之一。在+Gz作用时,在声门完全关闭条件下强行呼气,每隔3
~5秒暂时中断强行呼气一次,并迅速吸气。 |
·M-1动作: | 在+Gz作用时,两腿和腹部用力,上身前曲,先深吸气,然后部分关闭声门强行呼气,增加
胸内压。并使膈肌慢慢升高的保护性操作。每隔3~5秒暂时中断强行呼气一次,并迅速吸气,
使静脉回流恢复。是改进了的瓦尔萨瓦动作。提高对+Gz耐力的措施之一。 |
·抗暴露服: | 暴露于寒冷地区或水中时穿用的具有抗浸、保暖的个体防护装备。又称抗浸服或抗浸防
寒服。 |
·加速度防护: | 提高人体对正加速度耐力的方法和措施。 |
·抗荷装备: | 对抗正加速度作用的装备,包括抗荷服和抗荷调压
器。 |
·抗荷服: | 对抗正加速度作用的一种飞行服,按其结构原理可分为“囊式”和“侧管式”两种。 |
·弹射救生: | 乘员依靠弹射座椅离开失事的飞行器,人-椅分离后用降落伞着陆到地面的救生方式。 |
·弹射耐力: | 人体对弹射过载的耐受能力。 |
·脊柱压缩性骨折: | 在±Gz冲击过载作用于人体时,由应力引起的椎体骨骼压缩塌陷现象o |
·动态超调: | 在冲击性加速力作用于一个弹性系统引起的动态反应中,系统实际经历的加速度峰值大
于输入加速度峰值的现象。 |
·动态响应指数: | 评定人体对冲击加速度耐力的指数,其表达式为:
|
·气流吹袭伤: | 气流吹袭造成的气流动压力直接冲击伤和四肢、头-颈部的甩打伤。 |
·气流甩打: | 人被弹射出舱时,在迎面高速气流作用下,由于四肢、头颈部与躯干-座椅联合体的阻力/
重力之比不同,使四肢和头颈部与躯干之间产生猛烈的相对运动作用。 |
·气流吹袭耐力: | 人体对应急弹射时迎面气流吹袭的耐受能力。 |
·空气动力减速度: | 当人-椅系统从高速飞行的座舱内弹出时,由迎面气流的强大阻力而产生的迅速减速作
用。 |
·AIS损伤分级标准: | 由国际运输研究中心制订的、各国通用的一个较为合理的急性冲击型损伤的分级标准。
分为6级:1级表示轻伤;2级表示中等程度损伤;3级为重伤,但无生命危险,治愈后不留后遗
症;4级为严重损伤,对生命有一定威胁,但若营救及时,可以救活;5级为极重伤,死亡率很高,
但有少数可能救活;6级为致命伤。 |
·着陆冲击: | 弹射跳伞着陆或载人飞船返回舱着陆时,因突然失去运动速度而受到的冲击力。 |
·着陆冲击耐力: | 人体对着陆冲击过载的生理耐受能力。 |
·冲击加速度安全(暴露)限值: | 实验室内用活人作冲击性加速度实验时,从人的安全性考虑而制定的不会影响被试者健
康和安全的可接受的冲击加速度水平。 |
·可救生(暴露)限值: | 为灾难性重大事故和应急弹射救生等恶劣环境中制定的、允许有一定重伤发生、可以救
活、不会威胁乘员生命,治愈后不留后遗症的安全限值。 |
·开伞冲击: | 降落伞张开使跳伞人下降速度减小时,通过伞的背带系统作用在跳伞人身上的冲击力。 |
·开伞冲击耐力: | 人体对开伞冲击作用的生理耐受限值,一般定为15~20G,持续时间为0.3s。 |
·拟人模型: | 外形尺寸、关节活动都与人相似的人体模型。一般按人体测量的统计结果分第5百分位、
第50百分位和第95百分位三种。 |
·暖体假人: | 分段加热、表面能模拟皮肤出汗的人体模型。用于微小气候致冷装备研制的评价鉴定试
验。 |
·生理阈值: | 可引起生物机体生理反应的某种特定刺激的最低强度。 |
·生理失调: | 由于内部或外部原因,使机体自动调节和反馈过程发生障碍,引起生理功能的相对稳定性
和各生理功能间的相互协调性受到破环,导致生理功能及其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反应发生改
变的过程。 |
·中枢重调: | 在航天过程中航天员中枢神经系统进行感觉-运动匹配模式的调整过程 |
·生物医学工程学: | 运用现代自然科学和技术工程原理和方法。从工程学角度研究人体的结构、功能及其生命
现象,并研制医学和生物学方面的人工装置和系统的科学。 |
·生物反馈: | 借助工程技术和手段,使生物某些参数的信息反馈到生物体,影响和控制与该参数有关的
生理活动和状态的方法。 |
·生物节律: | 生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为适应环境而形成的行为和生理功能的稳定的节奏性。 |
·生物钟: | 生物体内类似于时钟作用的生理内源性节律。 |
·似昼夜节律: | 人和生物体的生理、心理功能和行为类似于地球自转的昼夜周期变化的节律。 |
·生物内源周期性: | 生物体内在长期进化发育过程中形成的内在的生理和生化的变化节律。 |
·航天医学模拟实验和训练设备: | 模似航天环境条件和作业内容的地面实验和航天员训练设备,分为航天环境模拟设备及
航天飞行训练模拟设备两种。 |
·天象仪: | 能够根据载人飞船的运行轨道和方位产生和显示相应宇宙星空景象的大型设施。 |
·冲击塔: | 模拟载人飞船返回时着陆冲击对人体的作用,并进行防护装备实验和鉴定的设施。 |
·弹射实验塔: | 两条倾斜架起来的平行钢轨,用弹射器将人-椅系统沿钢轨弹上去,用以模拟弹射逃逸过
程的实验设备。 |
·火箭滑车: | 利用火箭动力推动滑车在地面上沿轨道高速滑行。用以模拟人-椅系统从高速飞行器中
应急弹射过程的实验设备。 |
·滑轨车: | 利用某种动力使滑车加速到一定速度,再使其以一定方式制动,用以模拟各种冲击加速度
对人体影响的实验设备。 |
·失重试验塔: | 利用自由落体上惯性力抵消了重力的原理,以产生瞬时性失重状态的试验设备。 |
·倾斜台: | 一种可以在中轴以不同立位或倒位角度进行倾斜,用来检查人体心血管调节功能的实验
床。 |
·慢转房: | 整个房间平稳慢转,可产生线性加速度、角加速度和科里奥利加速度,用来研究定向障碍
和进行前庭功能锻炼的设备。 |
·低压舱: | 模拟高空低气压、缺氧环境,研究低气压和缺氧对人体的影响并制定防护措施的实验设
备。 |
·热真空舱: | 模拟高真空、冷黑和太阳辐照的太空环境,用于整体航天器及其分系统试验的大型设备。 |
·航天飞行模拟器: | 由航天器的模拟座舱、计算机系统、声响系统和舱外视景系统组成的,可逼真地模拟航天
飞行器姿态、飞行状态和过程及其有关系统的工作状态的大型实验设备,供航天员训练使用。 |
·空间环境模拟器: | 在地面上模拟空间的高真空、强烈的太阳辐射和冷黑等空间环境因素,用于研究这些环境
因素对航天员的身体和工作能力的影响,以及对航天器的性能进行实验和鉴定的综合实验设
备。 |
·载人振动实验设备: | 能产生可控振动频率、振幅和波形的人体试验设备。 |
·无摩擦力模拟台: | 活动构件用气垫或空气轴承支托,基本上消除了摩擦力的失重模拟设备。 |
·人工重力模拟器: | 为航天失重环境提供类似地球表面重力的人工重力,以减小或消除长期太空飞行中失重
对人体影响的设备。 |
·低压变温试验舱: | 模拟低气压、可调温度和湿度环境条件对人体的复合影响的综合性环境模拟实验设备。 |
·声环境实验室: | 由消声室、混响室、隔声室和次声舱等组成的研究噪声生物学效应、标准和防护装备等的
综合性实验设备。 |
·高压氧舱: | 氧分压高于标准大气压中氧分压的密封舱,用于治疗减压病等疾病的设备。 |
·干浸法: | 在水槽的水面上铺上弹性防水薄膜,人躺在薄膜上,用来进行失重生理效应研究的一种模
拟方法。 |
·呼吸和代谢模拟装置: | 模拟人的呼吸气体成分、温度和湿度变化,用来代替人进行各种呼吸装置和生命保障系统
实验及其性能评定的设备,又称为代谢假人。 |
·运动模拟器: | 模拟俯仰、横滚、偏航和垂直位移等运动,以及在机械限度内可作任意组合运动的训练模
拟设备。 |
·消声室: | 室内地面、天花板和四面墙壁均装有吸声性能良好的吸声结构,并具有良好的隔声、隔振
性能,室内只有直达声而无反射声的人体实验室。 |
·混响室: | 室内壁采用声反射系数很高的材料,造成尽可能多次反复反射,以延长混响时间和产生良
好的声扩散,用来模拟高噪声环境的实验室。 |
·次声舱: | 内有次声源,用于研究次声的生理、病理效应及对人的工作效能影响的装置。 |
·全任务模拟器: | 能模拟航天器飞行全过程的飞行训练模拟设备。 |
·固定基(训练)模拟器: | 舱体结构固定不动的航天任务训练的模拟器(见GJB 2496第3.6.53条)。 |
·运动基(训练)模拟器: | 具有1~6个自由度运动系统支持的航天任务训练模拟器(见GJB 2496第3.6.54条)。 |
·部分任务训练器: | 能对航天员进行部分飞行阶段的部分任务或者部分操作监控技能训练用的模拟装置。如
姿态控制训练器等。 |
·计算机辅助训练器: | 以计算机技术为航天员提供航天基础知识、结构原理、操作程序、飞行任务等多课目的教
学和模拟训练装置。 |
·姿态控制训练器: | 能为航天员提供航天器人工姿态控制的技能和方法的部分任务训练装置。 |
·视景系统: | 与模拟器连接能模拟舱内乘员通过舷窗或光学系统所能见到的外界景物或目标的相应部
分的装置。一般包括视景生成和显示两个部分。 |
·教员台: | 能为教员提供对训练器或模拟器状态监控、训练课目和故障设置或插入、训练过程监测与
效果评价等功能的监控设备。是训练器的主控设备。 |
·乘员训练器: | 与全任务模拟器配套使用的进行部分任务操练的设备。 |
·航天员综合训练模拟器: | 对航天员进行模拟飞行中各种任务的操作、飞行科目、飞行程序、与地面指挥控制中心的
通信联络、紧急情况和故障处理等航天任务综合训练设备。 |
·生命保障系统: | 维持航天员正常生活条件所必需的全套技术装备。 |
·非再生式生命保障系统: | 维持航天员生命所必需的氧气、食物和水全部由地面带到空间,而航天员生活和新陈代谢
产生的废物(除部分冷凝水回收再用外)连同消耗性吸收剂全部抛弃或带回地面,不进行处理
再用的系统。 |
·半再生式生命保障系统: | 能将航天员在航天中产生的废水和CO
2
全部或大部分回收处理生成水和氧气供航天员
再用,地面只需补充食品和部分饮用水的系统。 |
·再生式生命保障系统: | 生物和非生物以闭路形式在总系统内进行质量交换的集合体系,能从系统中连续地供给
氧气、水和食物(无需系统外补充)维持人和动物的生存,并保持系统内平衡稳定的生态环境。
又称密闭生态生保系统(closed ecological life support systm)、可控生态生保系统(controlled eco—
logical life support system)和生物生保系统(biological life support system)。 |
·环境控制系统: | 将载人密封舱内的大气环境(总压、氧分压、温度、湿度、CO
2
和其它有害气体浓度)控制在
人体生理要求范围之内的保障设备。 |
·便携式生命保障系统: | 航天员舱外活动使用的背包式生命保障装备。 |
·脐带式生命保障系统: | 航天员舱外活动时用的,依靠舱内生命保障系统通过管道和电缆为航天员提供通风供氧
和通信的系统。 |
·舱外活动装置: | 保障航天员舱外空间作业时的生命安全和一定工作能力的全套技术装备。包括舱外活动
航天服和便携式生命保障系统。 |
·载人机动装置: | 能载送航天员及其全套生命保障装备,在离母航天器一定距离内的空间自由飞行的个体
装备。 |
·大气控制(分系统): | 将载人密封舱内的气体总压力和氧分压控制在某一范围内的技术保障设备。 |
·总压控制: | 将载人密封舱内的气体总压力控制在规定范围内的过程。 |
·氧源: | 向大气控制分系统或航天服气体循环分系统提供氧气的装置。 |
·高压气态贮存: | 常温下以压缩(一般为15~50MPa)方式将氧气和氮气储存在高压容器中供航天器密封
舱使用。 |
·座舱压力制度: | 载人航天器密封舱内制定的大气总压力工作规范。通常为l/3大气压(纯氧)和1大气压
(氧、氮混合气)。 |
·化学氧储存: | 采用分子中含有丰富氧元素并易释放出氧的化合物作为一种介质而储存氧的方法。 |
·超氧化物: | 含有超氧基(-O
2
)的无机化合物。其主要产品有超氧化钠和超氧化钾。常作为储氧介质。 |
·氮源: | 向密封舱大气控制分系统或其它部分提供氮气的一种专用装置。 |
·供气调压(子)系统: | 为航天员提供代谢用氧、控制座舱总压和氧分压的技术设备。 |
·大气成分控制: | 将载人密封舱内的气体总压力和氧分压等控制在规定范围内的技术过程。 |
·动压: | 当物体暴露于气流中,空气分子碰到物体的表面时减速或停止下来,其动量转化成压力而
引起的压力增量。 |
·分压: | 混合气体静态绝对压力中的某-成分气体的压力。 |
·静压: | 在静止或处于平衡状态的流体中,流体重力和流体分子杂乱运动时相互碰撞产生的力的
总和。由垂直于流体流动方向的传感器测得的压力近似等于静压。 |
·总压: | 以-定速度运动的流体内某给定点上静压和动压之和。 |
·座舱增压: | 把座舱内压力增加到大于环境压力并对此压力进行控制的过程。 |
·座舱压力调节器: | 调节供给座舱的氧(或氮)气流量,以保持规定的座舱压力的装置。 |
·座舱压力控制器: | 通过控制座舱排出气体流量来调节座舱压力的装置。 |
·舱压安全阀: | 为防止密封舱压力过高而设置的限定座舱压力和舱外环境大气压力之间的最大压差的装
置。 |
·通风净化(子系统: | 使座舱内空气产生一定流速,控制舱内大气中的CO
2
和其它有害气体浓度在规定范围内
的设备。 |
·二氧化碳清除: | 采用适当的方法去除密封舱内人或动物新陈代谢产生的C0
2
的过程。 |
·大气微量污染控制: | 对密封舱内人和设备材料产生的各种微量有害气体、臭味及烟雾、灰尘、细菌等进行清除,
并达到规定水平的过程。 |
·空气过滤器: | 清除和截留空气中的灰尘或其它固体微粒的装置。 |
·空气净化装置: | 将空气中各种有害气体(主要为C02)控制在人体生理要求范围之内的专用设备。 |
·有害气体: | 能对机体和/或仪器设备产生危害(毒性、腐蚀性等)作用的气体。 |
·温度控制(分)系统: | 主动将密封舱内乘员和设备产生的热传送或散发出去,以维持密封舱内的温度在规定范
围内的设备。 |
·湿度控制(分)系统: | 维持密封舱内大气的湿度在规定范围内的设备。 |
·热交换器: | 把热量从一种介质传递给另一种介质且介质不混流的设备。 |
·热交换器效率: | a. 热边流体的温降除以利用无限大的传热表面在理论上可能获得的最大温降。
b. 冷边冷边流体的温升除以利用无限大的传热表面的理论上可能获得的最高温升。
|
·绝热过程: | 在与外界没有热交换的情况下流体完成能量转换的过程。 |
·预冷器: | 用来冷却尚未进入空调座舱或装置的制冷介质的热交换装置。通常起初级热交换器的作
用。 |
·冷却循环回路: | 按-定方向流动和传输热量的液体循环系统。 |
·冷凝热交换装置: | 用风机强迫座舱大气通过热交换器(用冷却循环介质把空气温度降到规定的露点温度,再
由水分离器分离出空气中的过饱和水)进行降温去湿的专用设备。 |
·升华器: | 利用物质能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升华)而吸热的原理制成的散热装置。 |
·蒸发器: | 接收传递热将液体(制冷剂)变为气体的装置。 |
·辐射热器: | 利用太空的低温条件,将航天器多余的热量通过热辐射直接散发到太空里的装置。 |
·相变制冷器: | 利用物质相变吸热的原理制成的冷却装置。 |
·中间热交换器: | 连接两条流体传输系统的热交换装置。通常用来降低两级间的温度差。 |
·再生式热交换器: | 用来从某一流体回收能量,而该流体具有的冷却(或加热)能力在系统的另一部分又被利
用的一种热交换装置。 |
·液体传输系统: | 在一个位置摄取热量并在另一位置释放热量的系统。通常由制冷剂、制冷剂贮存器、再循
环泵和热交换器组成。 |
·载冷剂: | 循环于制冷设备与低温被冷却物体之间的流体介质。它在制冷剂蒸发器(冷源)中冷却
后,用泵组件送至冷却器吸收被冷却物体的热量,温度升高,然后重新返回蒸发器,如此循环,
使被冷却物体的热量不断地被制冷设备带走,实现制冷。 |
·载热体: | 换热操作中专门用以运载热量的工作介质。 |
·泵组件: | 能将电能转换成机械能使管路中液体流动的装置。 |
·泵压: | 泵工作时,在泵组件进出口产生的静压力差。 |
·冷却板: | 能将仪表和设备产生的热量传送到冷却剂回路里的一种散热部件。 |
·贮能器: | 用于液体传输回路中蓄能和降低回路压力波动的装置。 |
·分配系统: | 由管道系统、风机等组成的用于分配流体以满足座舱及设备冷却或加温要求的设备。 |
·轴流式风机: | 通过一个或多个旋转元件轴向输入和输出气体并压缩该气体的设备。 |
·干燥器: | 从制冷剂中或其他流体中去除水或水蒸汽的-种装置。 |
·热负荷: | 座舱内产生的热量或传入舱内的热量及其总和。 |
·显热: | 物质因温度变化所产生的热载荷。通常指乘员发出的热量。 |
·潜热: | 在恒定温度下,物质相变产生的热载荷。通常指乘员水分蒸发(出汗)带走的热量。 |
·冷源(吸热器): | 吸收或耗散热量的介质或装置。 |
·温度调节器: | 在给定范围内自动控制流体温度的装置。 |
·露点温度: | 在气压不变下为了使空气中的水蒸汽达到饱和状态时所必需的温度。再进一步冷却会引
起凝结。 |
·静温: | 在没有辐射的情况下,感温元件与气流的相对速度为零时所测得的可压缩流体的温度。 |
·空气调节: | 在一定空间内维持环境的若干参数,如温度、流动、湿度、散热水平和污染物浓度(灰尘、细
菌、有害气体)等,发挥冷热和舒适度的调节作用。简称空调。 |
·抗火焰性: | 材料接触火焰时,抵制燃烧或离开火焰时阻碍继续燃烧的能力。亦称耐燃性。 |
·节流: | 流体膨胀不作功而降低压力的不可逆绝热过程。 |
·座舱循环阀: | 航天器轨道飞行时,控制密封舱的空气进入航天服气体循环分系统的专用开关。 |
·水收集器: | 将水分离器分离出来的水收集起来并输送到水箱去的装置。 |
·应急供氧阀: | 密封舱大气出现应急情况时,能自动将应急氧气瓶的氧气供给航天服气体循环分系统或
航天头盔以保障航天员呼吸用氧的机械装置。
统 |
·服装压力调节器: | 气源和航天服气体循环回路之间的压力调节机构,通过限制压力和供气流量来调节航天
服气体循环回路的余压或绝对压力。 |
·应急供氧系统: | 密封舱大气出现严重影响航天员身体健康情况时,直接向航天员或航天服气体循环分系
统供给纯氧的设备。 |
·断接器: | 可同时联结和断开多条管路和线路的组合式快卸接头。在航天员采用弹射跳伞救生方案
时。能在弹射出舱的同时立即自动切断舱内供氧系统而接通跳伞供氧系统的连接器。 |
·水分离器: | 除去气流中游离水分的装置。 |
·离心式分离器: | 利用离心力分离不同密度物质的装置。 |
·冷凝器: | 使流体由气相变为液相的-种热交换装置。 |
·再生空气: | 除去过量二氧化碳、水蒸汽、臭味或其它污染物并补充氧气而使之宜于呼吸的空气。 |
·供水(分)系统: | 储存、分配和供应航天器上用水及航天员用水的设备。 |
·饮水箱: | 储存航天员饮用水的装置。 |
·饮水器: | 根据航天员的要求供应航天员冷、热饮用水的装置。 |
·离心式风机: | 轴向输入流体,从相对于旋转叶轮的径向输出流体并压缩该流体的压气机。 |
·废水箱: | 储存航天员生活和代射所产废水的装置。 |
·微生物污染控制: | 消灭和抑制供水系统中微生物生长的水处理过程。 |
·水分配器: | 按航天器上多个用水器的用水要求分配给水流量的装置。 |
·供水压力调节器: | 根据航天器上用水设备的要求,控制进入用水器的水压的装置。 |
·废物管理(分)系统: | 收集、贮存和处理航天器密封舱中航天员的粪便、尿、废液、食品系统的废物和其它废弃物
的设备。 |
·废物收集器: | 密封舱内收集和存放固体或液体废物的装置。 |
·大便收集: | 航天中将航天员的粪便收集并储存起来的过程。 |
·小便收集: | 航天中将航天员的尿液收集并储存起来的过程。 |
·废物处理: | 将航天器密封舱内各种废物进行分离、净化和压缩、贮存(或排放到空间)的过程。 |
·氧气示流器: | 用视觉信号给出氧气流动状况的装置。 |
·启闭式示流器: | 在呼吸时以其色盘的启闭来指示氧气流动的指示器。 |
·预感器: | 能感应压力和温度的变化或其变化速率,并能重新调整压力或温度控制仪表以减弱控制
系统波动的敏感元件。 |
·温度控制器: | 根据温度传感器(或预感器)感受的温度信号与要求的温度信息比较结果,控制执行机构
的开启量,改变冷流体流入热交换器的量,以使密封舱内温度控制在规定范围内的控制装置。 |
·化学氧发生器: | 装有化学氧储存介质,在激活时能产生适合呼吸用气态氧的装置。 |
·复压: | 给减压后的密封舱供气使舱压恢复到原有压力的过程。 |
·吸氧器: | 以吸收纯氧或参有药物的氧气的医用装置。 |
·吸气阻力: | 人体为了取得所需的吸气量,以其自身的吸气作用在氧气面罩(或密闭头盔)内所造成的
最大负压。 |
·氧气面罩: | 佩戴在面部能提供适当呼吸气体的防护罩。有时用于防止使用者吸入外部有害气体。可
分为全面罩、口鼻面罩和鼻罩三种。 |
·孔板: | 放在管道中用来测定流量的具有固定直径和流量系数的带孔盘。 |
·高压氧气系统: | 氧源压力为12兆帕或更高、储存在单个或多个气瓶中的一套供氧装置。 |
·低压氧气系统: | 氧源最大压力为3兆帕、储存在单个或多个气瓶中的一套供氧装置。 |
·压力损失: | 流体由于流动造成的压力降低。当应用于流体控制装置时,压力损失是在给定流量下在
装置(或产品)两个指定点间测得的压降,但不包括装在该两点处的接头的损失。 |
·表压: | 高于或低于环境压力的那部分压力。 |
·输出压力: | 在压力控制装置(如减压器)出口处的压力。 |
·试验压力: | 验证时,在规定的时间内产品能够经受住而不遭损坏的压力,亦称验证压力。 |
·破坏压力: | 产品或系统必须承受而不致破裂的试验压力。 |
·额定压力: | 规定的最大进口压力或工作压力。 |
·复位压力: | 在由逆压力而自行关闭的阀门(如单向活门或安全活门)中,能使阀门自动关闭时的压力。 |
·脉冲压力: | 瞬时压力增长的最大值。 |
·呼吸
商: | 呼吸时产生的二氧化碳容积与所消耗的氧气容积的比值。正常范围为0.7~1.0,通常取
其平均值为O.85。 |
·再呼吸式供氧系统: | 使同一气体被反复呼吸的系统,所消耗的氧气由外加氧源来补充,而二氧化碳及水分则用
化学方法清除。又称为闭式回路系统或闭式循环系统。 |
·充氧器: | 向氧气瓶充压氧气的装置。 |
·连续供氧调节器: | 不断供应一定量氧气的装置。 |
·肺式调节器: | 由每次吸气引起的微小负压而供应气体的调节装置;正常情况下呼气时停止供气。 |
·安全余压: | 在调节器出口处的最小余压值。它将保证面罩内压力在峰值吸气量时高于周围压力。 |
·固态胺: | 一种含有胺基官能团的弱硷性阴离子交换树脂。是由苯乙烯一二乙烯苯共聚成球粒,经
氯甲基化后,再由伯胺或仲胺胺化制得的。具有较高的交换容量和容易再生的重要特点。 |
·二氧化碳还原法: | 将CO
2
和H2按一定的比例混合,通入装有铁、钴、镍或钌一铁合金等催化剂的反应器内,
在800~1000℃的条件下,生成水汽和固态炭的过程。 |
·二氧化碳浓缩器: | 将密封舱内人体代谢产生的CO
2
收集在一起并使其浓度提高的装置。 |
·Sabatier
二氧化碳还原法: | 在CO2和H2按一定的比例混合,通入装有钌催化剂的反应器内,在177~527℃的条件
下,生成水汽和甲烷的过程。 |
·水再生: | 将密封舱内回收的废水进行处理变成航天员生活或饮用水的过程。 |
·相变水回收技术: | 利用水和其他化合物不同的相变温度,将膜处理过的废水经组合蒸发和冷凝方法,清除水
中尿素和氨等杂质而获得高纯度饮用水的技术。 |
·湿氧化技术: | 指在高温(228℃)、高压(15MPa)下处理废物并回收有用水和气体的综合技术。 |
·超临界水氧化技术: | 采用水的临界点(374℃、21.4MPa)以上的温度和压力氧化水中的有机物并使无机物沉淀
的废物处理技术。 |
·水电解制氧: | 用水作为电解质,通入直流电后使水电解产氧的技术。 |
·空间食物再生系统: | 利用植物栽培、废物提取、化学合成和微生物等方法再生食物供航天员长期飞行中使用的
食物生产系统。 |
·烟火检测器与灭火(分系统: | 检测座舱内过热和火、烟险情,及时报警并提供灭火能力的技术设备。 |
·测量控制(分)系统: | 检测并控制环控生保系统性能参数以及故障诊断的技术设备。 |
·航天服装备: | 为保障航天员生命安全和工作效能,个人穿戴的密闭防护装备。包括舱内航天服和舱外
航天服及配套装置(见GJB 2496第3.6.22条)。 |
·舱内航天服: | 供航天员在舱内穿戴的航天服。包括舱内压力服、通风服、通信头戴、航天服循环系统和
尿收集装置等(见GJB 2496第3.6.23条)。 |
·舱内压力服: | 维持舱内航天服确定压力的密封结构。 |
·通风服: | 使空气流动,带走航天员代谢所产生多余热量、废物和臭味等的个体防护服装。亦称通风
结构。 |
·航天服循环(子)系统: | 为应急飞行状态下的航天员提供生命保障的技术装备。由航天服、供氧调压、通风净化、
温湿度控制等功能组件构成的密闭回路。 |
·航天员通信头戴: | 具有送受话器供航天员戴在头上的个人通信装置。 |
·尿收集袋: | 航天服内用来收集航天员排出的尿液的密封袋。 |
·舱外航天服: | 供航天员舱外活动穿戴的航天服。包括舱外压力服、液冷服、舱外通信头戴、航天头盔、航
天手套、航天靴和便携式生保系统等(见GJB 2496第3.6.24条)。 |
·舱外压力服: | 载人航天器在轨道飞行过程中供航天员出舱活动时穿用的加压服装,是舱外航天服的一
个重要组成部分。 |
·液冷服: | 由致冷液管路组成的降温防热服装。是舱外航天服的组成部分。 |
·气密限制层: | 使压力服内保持规定的大气环境,保护航天员免受真空环境危害的航天服承力结构。 |
·真空隔热屏蔽层: | 舱外航天服中用于防止过热或过冷温度侵袭航天员的一种防护结构。又称隔热层。 |
·微流星防护层: | 具有保护气密限制层,防微流星、防火、防太阳辐射等性能的舱外航天服最外层服装。又
称外罩。 |
·航天头盔: | 具有呼吸供氧、气密等性能并能提供必要视场的头部防护盔帽。 |
·航天靴: | 防止航天员双脚过冷或过热以及避免机械损伤的靴子。通常与舱外航天服配套使用。 |
·航天手套: | 具有防止低压、低温或过热环境侵害的手套。与航天服配套使用。 |
·舱内工作服: | 航天员不着舱内航天服工作时穿用的特制服装。 |
·硬式航天服: | 采用刚性材料、硬件结构制成的可耐受较高压力(不低于55.16kPa)的舱外航天服。亦称
高压航天服或无预呼吸航天服。 |
·航天救生: | 在航天飞行各个阶段出现应急时,使航天员迅速脱离危险区,及时撤往营救飞行器或避难
装置,或返回地面自救及被营救的过程。 |
·救生包: | 为保证航天员返回后在险恶环境下生存而配备的船载急救物品袋。 |
·弹射座椅: | 在出现应急情况时。能使航天员弹离航天器并安全返回的座椅式救生装置。 |
·弹射救生供氧器: | 采用弹射座椅救生方案救生时,为防止乘员遇到低压和缺氧的情况而采用的应急救生供
氧设备。 |
·稳定伞: | 保证人椅系统弹离航天器后具有稳定姿态,以利救生伞正常打开的小降落伞。 |
·主降落伞: | 提供运动阻力、降低速度、稳定姿态以达到安全降落的伞状气动减速装置。 |
·航天食品系统: | 航天员食品及其相应的制备、包装、储存、食用、清洁等设备和支持系统。 |
·航天食品: | 航天员在太空飞行时的专用食品。包括食谱食品、应急食品和救生食品等(见GJB 2496
第3.6.27条)。 |
·食谱食品: | 按航天食谱计划和航天饮食制度搭配成航天膳食的食品,供正常轨道飞行期间食用: |
·应急食品: | 航天飞行期间出现应急情况时用的食品。分为压力应急食品和非压力应急食品;前者为
座舱压力应急期间由航天服供食器供给的特殊包装食品,后者为延长预定飞行时间用的储备
食品。 |
·救生食品: | 航天员返回地面后等待营救期间的备用食品。 |
·即食食品: | 不用制备即可食用的食品。 |
·复水食品: | 加水复原后食用的食品。 |
·复水饮料: | 加水复原后饮用的固体饮料,可制备成冷饮料或热饮料。 |
·复水包装: | 带有单向进水结构并能保持内部真空的食品或固体饮料容
容器。 |
·热稳定食品: | 经过高温杀菌的软罐头或硬罐头食品。 |
·中水分食品: | 部分脱水的即食食品,脱去自由水能抑制微生物的生长,保持结合水能使食品具有柔软的
质地。 |
·辐照食品: | 经电离辐射杀菌的食品。 |
·饮用水: | 航天期间供航天员饮用和复水食品用的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