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弹武器系统: | 导弹和与其配套的技术装备、设施的总称。 |
·导弹: | 依靠自身动力装置推进,载有战斗部的无人驾驶的可控飞行器。 |
·战略导弹: | 用于毁伤敌方战略目标的导弹。 |
·战术导弹: | 用于毁伤敌方战役、战术目标的导弹。 |
·洲际导弹: | 最大射程大于8000公里的导弹。 |
·远程导弹: | 最大射程为3000~8000公里的导弹。 |
·中程导弹: | 最大射程为1000~3000公里的导弹。 |
·近程导弹: | 最大射程小于1000公里的导弹。 |
·飞航式导弹: | 利用翼面气动力控制其飞行轨迹的导弹。亦称有翼导弹。 |
·面对面导弹: | 从地面(地下)或海面(水下)发射,用以摧毁地面及海面目标的导弹,统称面对面导弹。 |
·地对地导弹: | 从地面(地下)发射,攻击地面目标的导弹。 |
·地对空导弹: | 从地面发射,攻击空中目标的导弹。 |
·岸对舰导弹: | 从海岸发射,攻击舰船的导弹。 |
·舰对舰导弹: | 从舰船上发射,攻击舰船的导弹。 |
·舰对空导弹: | 从舰船上发射,攻击空中目标的导弹。 |
·舰对地导弹: | 从舰船上发射,攻击地面目标的导弹。 |
·潜对地导弹: | 从潜艇发射,攻击地面目标的导弹。 |
·潜对舰导弹: | 从潜艇发射,攻击水面舰船或潜艇的导弹。 |
·空对地导弹: | 从飞机上发射,攻击地面目标的导弹。 |
·空对舰导弹: | 从飞机上发射,攻击舰船的导弹。 |
·空对空导弹: | 从飞机上发射,攻击空中目标的导弹。 |
·近距格斗导弹: | 能在目视距离内对高速、大机动飞行的目标进行攻击的空对空导弹。 |
·反导弹导弹: | 用于截击并摧毁在飞行中的导弹的导弹。 |
·反卫星导弹: | 用于摧毁在轨道上运行的卫星的导弹。 |
·反坦克导弹: | 主要用于攻击坦克及装甲车辆的导弹。 |
·自旋导弹: | 以一定角速度绕其纵轴旋转的导弹。亦称旋转导弹。 |
·反辐射导弹: | 利用对方雷达的电磁辐射获得制导信息,对该雷达进行跟踪并将其摧毁的导弹。亦称反
雷达导弹。 |
·战斗弹: | 供作战使用的导弹。 |
·训练弹: | 供操作训练、模拟实战情景的导弹。 |
·合练弹: | 供发射协调、综合演练的导弹。 |
·试验弹: | 用于进行各种试验的导弹。 |
·遥测弹: | 装有遥测仪器,供飞行试验用的导弹。 |
·贮存弹: | 为获取贮存信息,考核或确定导弹贮存性能用的导弹。 |
·战术技术要求: | 对确定研制的导弹武器系统,从作战使用和技术性能方面提出的要求。包括承担的作战
任务、战斗性能、使用要求、可靠性和可维修性要求等。 |
·战术技术指标: | 说明导弹武器系统战术技术要求的定量参数。 |
·有效载荷: | 导弹为完成其规定任务而携带的载荷。 |
·导弹机动性: | 导弹改变其飞行方向的能力。 |
·导弹稳定性: | 去掉外干扰后导弹恢复其原来运动状态的能力。 |
·导弹操纵性: | 在控制作用下导弹改变其运动状态的能力。 |
·导引头作用距离: | 导引头从背景及干扰中识别出目标后能进行跟踪的距离。 |
·导引头瞬时视场: | 导引头位标器在任意瞬间所观测到的空间立体角。 |
·导引头跟踪角速度: | 导引头位标器的光轴相对目标线的角速度。 |
·捕获距离: | 在位标器捕获到目标的瞬间,从位标器到该目标之间的电离。 |
·可用过载: | 导弹在典型飞行条件下,允许产生的最大横向过载。是衡量导弹机动能力的重要参数。 |
·需用过载: | 在典型飞行条件下,为保证导弹能按所要求的导引弹道飞行,导弹必需具有的最小横向过
载。 |
·命中精度: | 导弹的落点对目标中心的散布。 |
·射击准确度: | 导弹平均弹着点(散布中心)对目标瞄准点(目标中心)的偏差。 |
·射击密集度: | 导弹的弹着点对平均弹着点(散布中心)的偏差。 |
·杀伤区: | 导弹能以不低于某-确定的杀伤概率毁伤目标的区域。 |
·杀伤范围: | 导弹能有效毁伤目标的空间区域。 |
·迎攻射击: | 导弹对于接近发射点的目标(即航向角小于90o的目标)的射击。 |
·尾追射击: | 导弹对于背离发射点的目标(航向角大于90o的目标)的射击。 |
·脱靶距离: | 导弹相对于运动目标的最小距离。亦称“脱靶量”。 |
·圆概率误差: | 在正态分布的条件下,弹着点有50%的概率散布于以平均弹着点为中心的圆平面内,此
圆之半径为圆概率误差。亦称圆公算偏差。 |
·最大射程: | 在规定条件下,导弹能攻击目标的最大距离(或斜距)。 |
·最小射程: | 在规定条件下,导弹能攻击目标的最小距离(或斜距)。 |
·有效射程: | 导弹以给定的概率杀伤目标的射击距离。 |
·发射准备时间: | 导弹武器系统从进入阵地到导弹处于待发状态所需的时间。 |
·发射反应时间: | 处于待发状态的导弹从接到发射命令或从发现目标到发射时刻所需的时间。 |
·待发状态: | 毒弹在发射装置上完成测试、加注、瞄准、装订射程等工作后,处于待命发射的状态。 |
·允许发射条件: | 保证导弹正常发射并对目标进行攻击的条件。 |
·气动布局: | 弹翼和操纵面的外形及其在弹身上的配置方式。 |
·鸭式布局: | 操纵面布置在弹翼前方的气动布局。 |
·正常式布局: | 操纵面布置在弹翼后方的气动布局。 |
·无尾式布局: | 操纵面布置在弹翼后缘的布局,是正常式布局的变型。 |
·导弹质量: | 导弹的总质量,是导弹惯性大小的量度。 |
·导弹结构质量: | 不含推进剂的导弹质量。 |
·导弹起飞质量: | 导弹起飞瞬间的质量。等于总质量减去起飞前消耗量。 |
·导弹质心: | 导弹质量分布中心。 |
·导弹长细比: | 导弹的长度对弹体最大直径的比值。 |
·垂直飞行: | 垂直发射的导弹离开发射台至程序转弯前的飞行。 |
·程序飞行: | 导弹在控制系统作用下,按预定程序的飞行。 |
·主动段: | 导弹在有动力推进时的飞行段。 |
·被动段: | 从主动段终点到命中目标前的飞行段。 |
·再入段: | 从再入大气层的开始点到地面目标间的飞行段。 |
·平飞段: | 对海平面或地面做等高飞行的飞行段。 |
·自控段: | 导弹按预先确定的程序飞行的飞行段。 |
·自导段: | 弹上导引装置根据目标运动特性导引导弹飞行的飞行段。 |
·弹道: | 飞行中导弹质心的运动轨迹。 |
·导引弹道: | 根据目标运动特性,以某种导引方法将导弹导向目标时的弹道。 |
·弹道式弹道: | 飞行器发动机的推力终止后,仅受重力和空气阻力作用时的飞行轨迹。 |
·主动段弹道: | 有动力推进时的飞行弹道。 |
·再入弹道: | 从再入大气层的开始点到地面目标点的飞行轨迹。 |
·弹道最大高度: | 弹道最高点至当地水平面的距离。 |
·巡航高度: | 导弹在全部或部分巡航飞行航程中所保持的根据平均海拔所测定的垂直高度。 |
·绝对高度: | 导弹距标准大气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
·相对高度: | 导弹至某指定水平面的垂直距离。 |
·超高空: | 高度在15000米以上的空间。 |
·高空: | 高度在7000~15000米所对应的空间。 |
·中空: | 高度在1000~7000米所对应的空间。 |
·低空: | 高度在100~1000米所对应的空间。 |
·超低空: | 高度在1OO米以下的空间。 |
·起飞零点: | 指发:射导弹时,导弹离开发射台的瞬间。 |
·落区: | 地球表面目标周围的一个特定区域。在正常飞行情况下,弹头落点应在此区域内。 |
·落点: | 弹头落到地球表面上的具体位置。 |
·摧毁: | 指目标被损坏到不能工作也不能修复的状态。 |
·毁伤概率: | 在特定的条件下,对目标摧毁或损伤的概率。 |
·弹头: | 装有战斗部的导弹头部。除战斗部外,根据需要还可装制导系统、发动机和安全保险装置
等。 |
·多弹头: | 装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子弹头的弹头。 |
·分导式多弹头: | 按预定程序释放子弹头,使其沿不同的弹道攻击目标的弹头。 |
·机动式弹头: | 能改变惯性飞行弹道的弹头。 |
·战斗部: | 由导弹携带的,用来直接摧毁和杀伤目标的装置。 |
·破片战斗部: | 靠炸药爆炸时产生的飞散破片杀伤或破坏目标的战斗部。 |
·连续杆式战斗部: | 靠炸药爆炸时,将内部预置的首尾交叉焊接的钢杆伸展成带状链式圆环,切割、毁伤目标
的战斗部。又称链条式战斗部。 |
·破甲战斗部: | 利用聚能效应形成高温、高速金属射流毁伤装甲目标的战斗部。又称聚能战斗部。 |
·爆破战斗部: | 以炸药爆炸时产生的生成物、冲击波或应力波为主要毁伤因素的战斗部。 |
·引战系统: | 战斗部、引信和安全保险装置的总称。是杀伤目标、保证安全和自毁的独立系统。 |
·推进系统: | 为导弹提供推力的全套装置。 |
·火箭发动机: | 不依靠环境大气,使用飞行器自身携带的能源和工质,利用力的反作用原理直接产生推力
的一类喷气发动机。 |
·固体火箭发动机: | 使用固体推进剂的火箭发动机。 |
·液体火箭发动机: | 使用一种或几种液体化学物质作为推进剂的火箭发动机。 |
·冲压喷气发动机: | 利用高速迎面气流的冲压作用来增压空气的无压气机式喷气发动机。简称冲压发动机。 |
·火箭冲压发动机: | 由火箭发动机提供贫氧可燃气与冲压空气混合补燃的组合发动机。 |
·涡轮喷气发动机: | 利用高压燃气使涡轮旋转,带动压缩机把空气吸进燃烧室和喷入的燃料混合、燃烧形成高
压气体,靠喷管高速排出的燃气流的反作用产生推力的发动机。 |
·双推力发动机: | 在同-发动机内能产生两级推力的火箭发动机。 |
·主发动机: | 在导弹动力飞行中,担负主要推进任务的火箭发动机。 |
·助推器: | 在导弹起飞段加速用的推力装置。 |
·推进剂: | 为火箭发动机提供能源和工质的化学剂。 |
·固体推进剂: | 为火箭发动机提供能源和工质的固态化学物质。 |
·液体推进剂: | 为火箭发动机提供能源和工质的液态化学物质。 |
·总冲: | 发动机的推力对工作时间的积分值。 |
·比冲: | 单位质量推进剂产生的冲量。 |
·点火: | 使发动机燃烧室中的燃料开始着火燃烧的物理、化学过程。 |
·关机: | 导弹的发动机在控制指令作用下停止工作。 |
·熄火: | 在某一时刻或弹道上某一点,非因关机指令发动机中的燃烧终止。 |
·紧急关机: | 当实施发射发现不正常现象时,使发动机立即停止工作。 |
·速度关机: | 按速度特征量关闭发动机。 |
·定时关机: | 按装订的时间关闭发动机。 |
·耗尽关机: | 在推进剂的某种组元耗尽时,发动机自行停止工作。
制导与控制 |
·制导: | 根据目标、导弹运动信息和各种约束条件,确定导弹的飞行路线,使其准确到达目标的过
程。 |
·控制系统: | 在导弹中,保持导弹相对于俯仰、偏航和滚动轴线的稳定性,接受控制指令信号并转换成
发动机的或气动力面机械运动,以改变或保持导弹的航向的装置。 |
·制导系统: | 测定导弹并建立弹道与目标信息之间的联系,完成使导弹到达目标必须功能的整套装置。 |
·初制导: | 导弹发射后的初始飞行段(弹道式导弹到主动段结束)进行的制导。 |
·中制导: | 末制导之前的制导。
对弹道式导弹即为在被动段的自由飞行区间进行的制导。 |
·末制导: | 在接近目标的飞行段(弹道末段)进行的制导。 |
·惯性制导: | 利用载体内部的惯性器件(陀螺装置、加速度计等)测量和确定运动参数,发出控制指令的
制导方式。 |
·平台式惯性制导: | 利用陀螺稳定平台并以平台坐标系为基准测量载体运动参数的惯性制导。 |
·捷联式惯性制导: | 利用直接安装在载体上的惯性器件,测量出载体坐标系的运动参数,通过计算进行坐标转
换的惯性制导。 |
·指令制导: | 由制导装置发出控制指令,使导弹沿规定路线飞行的制导。 |
·波束制导: | 利用电磁波或光波波束导引导弹飞向目标的制导,又称驾束制导。 |
·激光制导: | 利用激光导引导弹飞向目标的制导。 |
·雷达制导: | 利用雷达导引导弹飞向目标的制导。 |
·有线制导: | 用导线传输控制指令的制导。 |
·光纤制导: | 用光导纤维传输控制指令的制导。 |
·电视制导: | 利用电视技术提供目标信息导引导弹飞向目标的制导。 |
·地形匹配制导: | 利用遥感技术获得地形特征图象把导弹自动引向目标的制导。 |
·红外制导: | 利用目标红外辐射获得制导信息的制导。 |
·TVW制导: | 目标信息经由导弹传输给制导站处理后,形成控制指令再传输给导弹控制导弹飞行的制
导。 |
·程序制导: | 按预先拟制的飞行程序控制导弹飞向目标的一种自主制导。 |
·复合制导: | 两种或两种以上制导系统组合在一起的制导。根据组合方式可分为串联复合制导和并联
复合制导。 |
·全程制导: | 在导弹飞行全过程实施的制导。 |
·导引方法: | 直接或间接确定导弹在飞向目标的过程中速度变化规律的方法。它表征导弹和目标间的
运动学关系。 |
·导引规律: | 对应于所确定的导引方法,导弹所需控制量(如前置角、需用过载等)的变化规律。 |
·追踪法: | 导弹在飞行过程中,其速度矢量始终指向目标的导引方法。 |
·前置角法: | 导弹在整个飞行过程中,速度矢量始终指向目标前方某一点(前置点)的导引方法。 |
·三点法: | 控制点、导弹及目标或目标前置点应始终保持在一条直线上的导引方法。 |
·比例导引法: | 导弹在飞行中,使速度矢量的角速度与视线角速度成比例的导引方法。 |
·寻的制导: | 导引头(寻的头)利用目标辐射或反射的能量(如红外、激光、无线电等)获得制导信息而自
动导向目标的制导。根据能源所处位置分为主动寻的、半主动寻的、被动寻的三种形式。 |
·主动寻的制导: | 照射目标的能源位于导弹上,导引头利用从目标反射的能量获得制导信息的制导。 |
·半主动寻的制导: | 照射目标的能源在导弹以外的其它载体或地面上,导引头利用目标反射能量获得制导信
息的制导。 |
·被动寻的制导: | 导引头利用目标本身辐射的能量或反射的自然能源的能量(如光)获得制导信息的制导。 |
·导引头: | 通过接收目标辐射或反射的能量,测得导弹飞向目标的导引信息,向自动驾驶仪输出控制
指令,将导弹导向目标的弹上装置。又称寻的头。 |
·控制通道: | 在导弹控制系统中信号形成和传递的通道。通常分为俯仰、偏航和滚动三路。 |
·单通道控制: | 用一个控制通道把自旋导弹导向目标的控制。 |
·滚转控制: | 对导弹绕其纵轴转动的控制。 |
·制导站: | 弹外导引设备的总称。 |
·跟踪: | 使用某种方法对导弹或目标的运动进行追踪的过程。 |
·跟踪雷达: | 能自动、连续测定目标坐标、速度的雷达。 |
·照射雷达: | 在半主动寻的制导系统中照射目标,从而使导引头能获得目标信息的雷达。 |
·地面设备: | 直接和间接地保证导弹发射和控制飞行的各种设备的统称。 |
·导弹试验基地: | 供导弹飞行试验和导弹部队训练发射用的场地。通常包括发射区、弹道区、落区。 |
·发射基地: | 导弹部队执行发射任务的主要作战阵地组成的区域。 |
·技术阵地: | 对导弹进行单元测试、综合测试、转运和其他准备工作的场地。 |
·发射阵地: | 配有各种专用设施,对导弹进行发射准备和实施发射的场地。 |
·发射点: | 发射前导弹支承点平面中心的大地坐标位置。 |
·发射装置: | 用来支承(悬挂)、发射导弹的设备。 |
·发射井: | 供导弹垂直贮存、进行发射准备和实施发射的竖井。包括全套工程和技术设备。 |
·地下发射装置: | 在发射井内用以装填、对接,支承导弹,进行射前瞄准,按瞄准方向发射导弹的专用设备。 |
·导轨式发射装置: | 装有滑行导轨的发射装置。 |
·弹射式发射装置: | 发动机点火前,对导弹施加外力将其快速推离发射器的发射装置。 |
·包装箱式发射器: | 既可用作运输、贮存导弹又可用来发射导弹的装置。 |
·热发射: | 靠导弹上发动机在发射装置上点火工作产生的推力,使导弹飞离发射装置的直接发射方
法。亦称自力发射。 |
·冷发射: | 靠外部动力使导弹飞离发射装置,达到预定要求后,使发动机点火工作的一种发射方法。
亦称弹射。 |
·固定发射: | 利用固定在地面(地下井)的发射装置进行的发射。 |
·机动发射: | 利用安装在飞机、舰船、车辆等活动物体上的导弹发射装置进行的发射。 |
·离轴发射: | 在导弹的导引头位标器偏离弹轴情况下,所进行的发射。 |
·发射程序: | 发射导弹全过程的工作步骤和顺序。 |
·发射方位: | 导弹在发射时的初始定位。用大地方位角表示。 |
·射击方位角: | 在大地方位角的基础上,对地球物理因素进行修正而得到的方位角。 |
·发射前准备: | 为实施导弹发射,在发射阵地上所进行的各项操作的总称。 |
·发射时刻: | 在使发射导弹的火箭推进装置点火的递减计数中,以零或点火时间为基准的任一特定的
负的或正的时刻。 |
·递减计数: | 发射导弹时,确定发射时刻的一种倒计时过程。该过程是按预先设计好的时间表进行的。 |
·递加计数: | 在火箭发射过程中,紧接着发射时刻(T-time)以秒计数(加l,加2……),用它来检查递
减计数结束之后的事件发生的顺序。 |
·加注推进剂: | 将槽车或固定贮罐内的液体推进剂注入导弹推进剂贮箱的过程。 |
·泄出推进剂: | 将导弹推进剂贮箱内的液体推进剂泄回槽车或固定贮罐内的过程。 |
·补充加注: | 临射前对弹上贮箱进行推进剂补充,以保证规定的总加注量。 |
·清洗: | 对泄出推进剂的导弹弹体或其它容器及管道进行中和、冲洗等处理过程。 |
·外弹道测量系统: | 由雷达或光学设备组成的从导弹外部测量飞行参数的系统。 |
·燃气发生器: | 产生燃气给有关装置提供能源和工质的燃烧装置。 |
·靶标: | 在武器系统鉴定、飞行试验、作战训练时,模拟真实目标一个、数个或全部最突出特征的假
目标。 |
·飞行故障: | 除敌方的作用外,由于其它任何原因而导致导弹未能完成预定任务的事件。 |
·自毁: | 为了安全或其它原因,导弹在飞行中有意的自身炸毁。 |
·自毁线: | 由发射场射向目标航线每边的规定的边界线。导弹飞越此线,即被自毁系统炸毁。 |
·自毁系统: | 一种通过外部指令或预置的内部程序操作,用于炸毁导弹或类似飞行器的系统。 |
·机弹干扰: | 飞机携带导弹飞行和发射时,飞机与导弹之间相互影响的现象。 |
·单无测试: | 对导弹上单个仪器、设备、装置的性能参数所进行的检查测试。 |
·综合测试: | 为综合考察各系统的工作情况和协调性能所进行的检查测试。 |
·地面试验: | 导弹在研制过程中,为检验各系统设计方案所进行的模拟试验和地面试车。一般包括:强
度试验、运输试验、振动试验、导弹各系统的模拟试验、测试和全弹试车等。 |
·挂飞试验: | 将战斗弹或模拟弹挂于飞机上,作各种战术飞行或模拟攻击的试验。 |
·飞行试验: | 为达到规定的试验目的而进行的实际飞行或发射试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