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 | 由于残留液体体积的差异,将校准作业中得到的体积数据校正到相同初始高度。 |
·调整点: | 调整若干次校准作业产生的数据时,所采用的参考点 |
·校准体积: | 在给定时间内,计量槽中校准增量的总体积;计量槽中所有校准增量的总和。 |
·校准方程: | 把计量槽内液体高度(H)与其体积(V)联系起来的数学函数,即 H=f(V)。 |
·校准设备: | 用于向计量槽加入或从其中转移出校准增量液体的设备 |
·校准增量
增量: | 在校准过程中,加入到计量槽内的校准液量液体。 |
·校准模型(估计的校准方程): | 根据标准化的液体高度(Y)和累积体积测量值(X)推导出的校准方程, ()Y= fX。 |
·校准作业: | 向-个计量槽内加入或移出-批校准液增量的作业。 |
·校准段(段): | 从一批连续加入增量的过程中获得的一组校准数据,这组校准数据对应于计量槽的某一特定区域。 |
·数据标准化模型: | 调整原始校准数据到标准的参考条件,根据标准参考条件调整原始校准数据,得到一组“标准化的
(校准)数据”。 |
·压差: | 两根吹气测量管之间的压力差异。 |
·残留液体: | 经过某些操作后,仍存留在计量槽底部的任何液体,特别是在校准作业开始时存于计量槽中的未经
校准的液体。 |
·增量斜率图: | 液体高度随体积增量变化的标绘图,该体积是根据一组标准化的校准数据计算得到的。 |
·液体高度: | 计量槽内的液体相对于某个参考点的高度(见图 3)。 |
·测量方程: | 校准方程的反函数,即 ()1VfH-= 。 |
·测量模型(估计的测量方程): | 估计的校准方程的反函数,即 () 1XfY = 。 |
·测量系统分辨率: | 测量系统可以测出的最小增量变化量。 |
·吹气(鼓泡)测量管: | 对液体的高度和密度进行吹气测量的测量系统中使用的吹气管(见图 3)。 |
·测量管有效管口: | 吹气测量管下端液体和气体界面的平均高度处(见图 3)。本标准中“管口”即指“有效管口”。 |
·测量管管口间距: | 长吹气测量管和短吹气测量管的有效管口之间的垂直距离。 |
·残差分布曲线: | 用一条直线去拟合从一次或多次校准作业中获得的数据,而得出的残差分布图。 |
·校准仪: | 用于测量和转移一规定量液体的经过校准的装置或系统。其中重量校准仪可测量和转移一规定质量
的液体,体积校准仪可测量和转移一规定体积的液体。 |
·原始(校准)数据: | 在校准过程中获取的,未经标准化处理的校准增量测量值和相应的测量系统响应值。 |
·参考条件: | 预先确定的一组标准条件,用于调整校准和工艺测量数据。 |
·段边界(段端点): | 两个相邻校准段的相接点 |
·分段(校准)模型: | 一种分段式的校准模型,该模型的每个子方程是通过单独拟合一段校准数据获得的,适用于计量槽
中的一个特定区域。 |
·标准化(校准)数据: | 通过数据标准化模型处理后获得的数据。 |
·计量槽: | 配备液体容量测量系统的任何容器(见图 3)。在本标准中,术语“计量槽”特指校准中的容器,而
非校准仪的容器。 |
·过渡区: | 计量槽的某一特定区域,在该区域内横截面面积随高度变化而急剧变化。通常是由于计量槽内部构
件(比如盘管、搅拌器等)引起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