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环境: | 直接参与或影响人与环境热交换的有关物理变量(温度、湿度、风速、气压等)构成的一组条件。根
据人体的主观感觉及热平衡状态,温度环境可分为适中温度环境和应激温度环境,后者包括冷环境和热
环境。 |
·温度环境基本变量: | 组成温度环境的主要物理变量,包括温度、湿度、风速等。它们是影响人与环境间的热交换、决定
环境应激的主要因素。 |
·温度环境附加变量: | 由温度环境基本变量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导出的参数,以及与人体皮肤直接接触的舱(室)内物体
表面温度。它们主要影响人与环境间的局部热交换及人的舒适感。 |
·温度环境应激: | 引起人体温度紧张的环境因素的综合。对应热环境和冷环境有热应激和冷应激。 |
·环境温度: | 通常指人体周围气体环境的平均温度,可简称为气温。考虑多变量综合效应时应以复合指数表示。 |
·平均辐射温度: | 在一个温度均匀的具有黑色内表面辐射的密闭环境中产生与实际环境中人体辐射热交换量相同时
的温度,反映环境的辐射热强度。 |
·头-足温差: | 又称轴向温差,指作业区人体头部与足部位置的环境温度之差。 |
·纵向辐射不对称
度: | 作业区中心处与头-足向垂直的相向平面之间辐射温度的最大差值,通常指垂直辐射温差。 |
·横向辐射不对称度: | 作业区中心处与头-足向平行的相向平面之间的最大辐射温度差值,通常指水平辐射温差。 |
·作用温度: | 在一个具有黑色内表面辐射的密闭环境中产生与实际环境中人体辐射和对流热交换量相同时的平
均温度,反映气温、辐射热和风速三因素的综合温度效应。 |
·人体温度状态: | 由人体产热量与散热量的平衡关系导致的机体内生理性调节状况及人体的主观感觉,一般分为热舒
适和冷、热紧张。 |
·热舒适: | 又称温度性舒适状态。是人体对温度环境感觉满意的一种主观体验。 |
·温度紧张: | 又称温度反应。当人和环境之间的热关系发生变化,机体产生一系列生理反应以达到新的热平衡,
严重时热平衡状态不能维持。 |
·预计平均热感觉指数: | 一种典型的主观舒适感指数,是人体对温度环境舒适性主观评分的统计结果。 |
·热舒适指数: | 人体热舒适程度的客观评价指数,以主要温度生理指标偏离热舒适时正常波动辐值的程度加权统计
而得。 |
·温度耐受指数: | 人体接近耐受终点时主要温度生理指标的变化幅度与达到耐受终点时相同指标最大变化幅度的比
值。 |
·作业暴露时间: | 人体暴露于稳定的温度环境下,完成一定劳动强度作业任务所持续的时间。 |
·值勤率: | 作业暴露的频繁程度,以每天作业暴露的累计时间表示,单位 h/d。当作业暴露不足每天一次时,
以每次作业暴露的间隔天数为分母、实际暴露时间为分子表示。 |
·工作与休息时间分配模式: | 一次作业暴露中实际作业与间隔休息的时间比值。按照实际作业时间与间隔休息时间之比分为
4:0(连续作业)、3:1(适度休息)、2:2(等时休息)和 1:3(充分休息)四种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