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机-环境系统: | 由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人、机、环境三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复杂集合体。系统中的
“人”,是指经过选拔训练作为系统主体的工作人员;“机”是指人所控制的一切对象(计算机或
机器)的总称;“环境”则是人、机共处场所的工作条件(如物理、化学、生物等因素)。 |
·人-机-环境系统工程: | 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与方法,研究人-机-环境系统中人、机、环境各要素本身的性能,以
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及其协调方式,寻求最优组合方案,使系统的总体性能达到
最佳状态,实现安全、高效、经济的综合效能。 |
·系统可靠性: | 系统在预定期间里,按规定的进度和给定的条件,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 |
·系统评价: | 对系统特性和功能进行测量和权衡,以实现安全、高效、经济等目标。 |
·系统效率: | 系统在给定的时间内和规定的使用条件下能够满足工作要求的程度。 |
·系统整合: | 对所选定的方案确定其系统结构的过程。 |
·方案: | 制订人-机-环境系统能够达到规定目标的措施和途径。 |
·任务分析: | 对系统要完成的确定任务所需要的特定行为要求进行假设、验证、测量和分析的过程 |
·费用效能比: | 消耗费用与实现效能之间的比较。在武器或装备规划、研制或采购过程中,以给定费用和
目标为基础找出以最低消耗实现最大效能的方案。 |
·数学模型: | 根据人机环境系统中三大要素的基本特征,建立一套描述各要素在系统中作用规律的数
学表达式,用于系统总体分析。 |
·安全性分析: | 探查与研究人-机-环境系统中一切危害人体安全和影响系统功能的各种因素,并采取
相应的预防措施,确保整个系统安全无事故。 |
·高效性分析: | 研究各种不同方案与措施,确保人-机-环境系统中的人员以最小的工作负荷取得最佳
的工作效果,以实现整个系统工作性能最优化的目的。 |
·经济性分析: | 从人-机-环境系统的总体高度出发,充分注意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和耐受限度,以最少
的生产、维修和训练费用,实现系统最佳的工作效能。 |
·总体分析: | 在明确总体要求的前提下,确立各种替代方案,建立有关模型并进行模拟试验。着重研究
人、机、环境三大要素对系统总体性能的影响以及三者各自具备的功能特点及其相互关系,不
断修正和完善人机环境系统的结构方式,最终确保总体最佳组合方案实现的过程。 |
·总体设计: | 在总体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系统工程技术,依照选定的最佳方案建立一个按特定方式运行
的人-机-环境系统的过程。 |
·人的能力: | 人完成某种活动的本领,包括完成某种活动的具体方式,以及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
的心理与生理潜力。它是在人的先天基础上,经过后天的培养教育,并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
来的本领。 |
·人的功效能: | 在一定的工作要求和环境条件下,工作人员为达到某一目的或完成某一任务而进行的操
作及操作效绩。 |
·人的生产能力: | 在特定的人机环境系统中,人参与科学实验和生产活动的效能。 |
·工作负荷: | 人所承受的工作数量和质量(包括工作的强度性和难度)的状况。 |
·人体测量: | 应用标准的测量仪器和测量方法对人体作整体或局部的静态(线性、角度、面积、体积等)
和动态(质心、重心、惯性、动作范围等)的测量。 |
·素质: | 个人先天所具有的和能力发展所必需的某些解剖和生理特性,加上后天的实践经验和对
环境作用而形成的个人心理和生理特征。 |
·体质: | 个人先天遗传和外在环境(自然与社会环境)的影响下所形成的个体在代谢、机能及形态
结构方面的特征的综合。 |
·体型: | 是以人体测量和身体成分(肌肉、脂肪及水)的定量测定为基础,从形态学上对人的整体外
貌或结构进行的分类。 |
·个性: | 个人所具有的比较稳定的完整的心理面貌,包括气质、性格、兴趣、爱好等。 |
·人的反应时间: | 从刺激开始到机体开始作出反应的时间。 |
·注意: | 有意识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是意识对一定事物的倾向和选择;集中是对所选择事物的贯注
和坚持。这种选择、贯注和坚持的积极心理状态使人脑对所选择的事物清晰地反映,而对其它
事物反映模糊或没有反映。 |
·学习: | 通过感官获得信息,掌握知识、技能与技巧的过程。 |
·记忆: | 人脑对经验的反映。按对信息的输入、编码、储存和提取过程在时间上的持续,可以分为瞬
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
·思维: | 人以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现实概括而间接的反映 |
·认知: | 对各种对象的知觉、记忆、再认、想象、判断、推理的心理活动。 |
·再认: | 人对已感知过的事物的重新辨认。 |
·感知力: | 对由感觉通道接收来的信息进行反应(包括检测和理解)的能力。 |
·感知运动能力: | 通过对情景刺激的恰当认识,借助于肌肉的准确协调而顺利完成某种行动的能力。 |
·警觉(戒): | 在危险或紧急信号出现时间不确定的情境中,持续保持能及时发现信号和处理事件的状
态。 |
·疲劳: | 身体经过持久的或过度的能量和功能消耗而使正常生理心理继续工作的效率或能力降低
的现象。 |
·智力: | 认识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集中表现在反映客观事物深刻、正确和完
全的程度上以及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速度和质量上,即为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的综合。 |
·视觉工效: | 人的视觉器官完成给定作业的定量评价。视觉工效既取决于系统中作业固有的特性(作业
面的大小、形状、位置、作业和背景的反射率),又与环境条件(照明、气象等)和个体功能状态有
关。 |
·感官分析: | 通过感觉器官对外界事物的判断。 |
·感觉: | 个体对事物整体的直接反映。 |
·辨别: | 从两种或多种刺激中定性和(或)定量区别的行动。 |
·人的信息处理: | 人的感觉系统从外界感受到的各种信息,传到大脑,经过大脑的综合分析作出反应的过
程。 |
·适应: | 人体在特殊应激源(物理、化学、机械、生物、精神等因素)影响下,为维持体内环境稳定发
生相应的功能和形态改变的过程。 |
·习服: | 人体对气候和水土,特别是对环境温度或高度变化所产生的适应过程。 |
·选拔: | 为执行某种任务挑选身体健康和智力合格的人员 |
·训练: | 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使被选拔为特定装备操作的人员具有某种特长、技能和(或)体
质。 |
·救生: | 危险情况下人员迅速脱离现场的全过程。 |
·营救: | 在危险工作环境或操作过程中出现危及生命安全时,使人员迅速可靠地脱离危险。 |
·人的数学模型: | 根据人的信息输入与输出关系,以数学方法来描述人的行为特征。 |
·心理生理学评定: | 通过心理生理测验和实验,对系统中人员的心理生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等进行综合评
定,决定其心理生理功能能否胜任特定作业。 |
·医学鉴定: | 根据给定的医学标准,采用医学的检查措施,对系统中操作人员的身体状况进行评价。 |
·医学(务)监督: | 对从事危险作业或实验人员采取各种确保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医学监护措施。 |
·人-机系统: | 人与其所控制的机器相互配合,相互制约,并以人为主导而完成规定功能的工作系统。 |
·人机界面: | 在人一机一环境系统中,人与机器之间进行信息交换的交接面,如显示器、控制器等。 |
·人工智能: | 利用电子计算机和有关技术,通过程序设计使机器能够模拟、代替甚至超过人的某些智力
活动,以完成确定任务。 |
·人机功能分配: | 在人-机-环境系统中,根据人与机器的不同特点,充分发挥各自特长,对系统的不同功
能加以合理分工,最佳匹配,以实现规定的总体目标。 |
·控制: | 为了达到规定目标,通过特定信息对系统进行过程调节,使操作达到平衡协调的状态。 |
·控制系统: | 通过监视或系统改变参数进行数据采集、分析和反馈,驱使一个或多个输出按需要方式调
节的一种系统。 |
·开环控制系统: | 系统的输出只受系统输入的控制,而不考虑实际的系统输出如何。 |
·闭环控制系统: | 控制器按照被控制量的变化而动作的-种控制系统。 |
·工作区布局: | 为满足人员工作时的安全、高效和舒适,在工作区空间里对仪器、设备、工具、工作台和座
椅等进行的设置和安排。 |
·信号: | 在系统运行过程中,由工作(机器;设备;控制、操作、监视台等)岗位上的人员所知觉的有
关状态变化的信息。 |
·显示: | 信息以动态或静态方法通过编码、图表、颜色、声音、语音等方式的表露。 |
·危险因素: | 能对人造成伤亡或对物造成突发性损坏的因素。 |
·有害因素: | 能影响人的身心健康,导致疾病(含职业病),或对物造成慢性损坏的因素。 |
·人-环境关系: | 各种环境因素同人的安全、高效与舒适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制约。 |
·特种(环境)因素: | 进行特殊作业所处的环境条件。 |
·工作环境: | 工作场所的各种客观条件,包括自然环境(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和社会环境(人际关
系、管理制度等)条件。 |
·环境大气: | 围绕地球、物体或操作人员工作环境空气中所含有的各种气体成分、浓度和压力。 |
·环境应激: | 一切有害的环境因素刺激身体引起的各种生理和心理反应及其变化过程。 |
·可听声: | 引起听觉的声波。正常人的可听声频率范围大致为 20 赫至 20 千赫。 |
·听阈: | 用纯音听力计,按规定标准测定人耳刚刚能够听到的某一频率的听力级,以分贝表示。 |
·听力损失: | 人耳在某-频率的听阈比正常人的听阈高出的分贝数。 |
·噪声: | 系统中不同频率、不同强度、使人讨厌的无规律、杂乱的声音,其频率在 16~20000 赫之
间。噪声的大小用声压级表示,单位是分贝(dB)。 |
·噪声非听觉效应: | 噪声对机体造成除听力损失以外的其它不良影响。 |
·次声: | 频率低于可听声频率范围的声音。 |
·超声: | 频率高于可听声频率范围的声。 |
·刺激: | 能兴奋感受器的因素。 |
·刺激阈限: | 引起感觉所需要的感官刺激的最小值。 |
·识别阈限: | 可区别出感知到的感官刺激的最小值。 |
·缺氧症: | 身体组织因氧气不足而引起的综合症状。 |
·耐受限度: | 在保持人员的健康和工作能力的条件下,人体机能对工作环境等各种因素变化可允许耐
受的限值,是总体设计上不能超调的上限。 |
·减压: | 作业环境中大气压力由高向低方向的变动。 |
·减压病: | 由于环境大气压力的降低引起体内溶解氮出现过饱和而导致的综合症状。存在于潜水作
业与航空航天中,是工程设备设计的关键限制因素。 |
·三球温度指数: | 评价环境热强度的指标,基本计算公式为:
![](Showpic.aspx?key=cc16fca345c57fbd091a99e053a7e1f3&type=.jpg)
|
·温度舒适带: | 在一定湿度范围内,正常身体没有显著的代偿性生理反应,可以长时间耐受的适宜温度范
围。 |
·有效温度: | 人体对环境温度、湿度和风速三个因素综合作用所产生的冷、热感觉,以在相对湿度为
100%,风速接近于零时出现相同感觉的空气温度来表示的一种感觉度。 |
·微小气候: | 对系统中狭小环境大气压力、成分、有害气体浓度,特别是温度、湿度和风速等给以适当控
制,为人员提供安全、高效、舒适的工作条件。 |
·气流吹袭: | 人体与空气作相对高速运动时迎面气流所产生的一种作用,包括气流动压力对人体的直
接冲击和气流使四肢和头颈部产生的甩打作用。 |
·全身振动: | 通过支撑身体的接触面(如座椅、平台等)或流体介质作用于全身的振动。根据作用于人体
的不同方向分为 Z 轴振动、X 轴振动和 Y 轴振动。 |
·照明: | 利用光源照亮工作和生活场所或个别物体的措施。 |
·军用口粮: | 各类军人按规定标准在一定时间里(以日、周或月计算)应得到的食品。 |
·应急口粮: | 出现意外情况时能及时提供的一种按标准配制的方便食物。 |
·食品化学检验: | 应用化学分析技术,检查在特殊环境下作业人员食品的组成成分及含量。 |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 按规定标准,应用微生物学技术,检查在特殊环境下作业人员食品受致病微生物污染的情
况。 |
·污染: | 系统中的人和(或)物因接触外源(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因素所受到的污损。 |
·超重: | 当一个物体因机械外力的推动而改变其运动速度或方向时,其惯性力与其它物体对它的
引力的矢量和即为该物体当时的重量,当此矢量和与该物体静止于地球表面时的重量之比
(G)大于 1 时,称为超重。 |
·失重: | 一个物体因不受任何机械外力作用而不表现出重量的一种状态。一般泛指零重力或微重
力状态。 |
·冲击: | 系统受到瞬态激励(一般不超过 1 秒),使运动状态发生突然变化的过程。 |
·生理卫生学评价: | 用给定的标准,对装备性能作全面系统地检查,评定该装备是否符合特定作业环境下的生
理卫生学要求。 |
·机-环境关系: | 系统中环境因素与机器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 |
·模拟: | 建立与自然环境或真实作业时的环境、设备、作业过程相似的手段。 |
·模拟实验: | 根据实验要求,模拟与实际情况相似的条件或因素所进行的实验。 |
·环境模拟器: | 能够模拟各种自然或实际环境用于科学实验或训练操作者的设备。 |
·训练模拟器: | 人工模拟特定作业内容的用于训练操作者的设施。 |
·防护服: | 用于防止有害因素对作业人员的侵害以保证身体不受损害和维持作业能力的服装。 |
·防护装备: | 为避免各种有害环境因素对人和机器造成损害并保证作业安全的各种装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