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爆炸: | 由于重原子核的链式裂变或(和)轻原子核的自持聚变反应,瞬时释放出巨大能量而产生的爆炸。简称核爆(见GJB1266第3.5.8条)。 |
·核爆炸类型: | 引起核爆炸的核反应种类。一般分为重核裂变和轻核聚变两类。 |
·核爆炸高度: | 核武器(或核装置)在地面(水面)以上爆炸时,从爆心到地面(水面)投影点的相对高度。简称爆高(见GJB1266第3.2.9条)。 |
·核爆炸方式: | 在空中不同高度或地(水)下不同深度实施核爆炸的形式(见GJB 1266第3.5.9条)。 |
·高空核爆炸: | 爆心高于海平面30km的核爆炸(见GJB 1266第3.5.10条)。 |
·空中核爆炸: | 爆心在海平面以上不足30km,火球不接触地(水)面的核爆炸(见GJB 1266第3.5.11
条)。 |
·地(水)面核爆炸: | 爆心在地(水)面或以上,但火球接触地(水)面的核爆炸(见GJB 1266第3.5.12条)。 |
·地(水)下核爆炸: | 爆心在地(水)面以下的核爆炸(见GJB 1266第3.5.13条). |
·[梯恩梯]当量: | 用释放相同能量的梯恩梯炸药的质量表示核爆炸能量的一种习惯计量。通常用千吨梯恩
梯当量(符号为ktTNT,lktTNT 相当于4.2TJ)、兆吨梯恩梯当量(符号为MtTNT)作为计量
单位(见GJB 1266第3.2.3条)。 |
·大当量: | 爆炸威力超过500ktTNT。 |
·中当量: | 爆炸威力为20ktTNT至500ktTNT。 |
·小当量: | 爆炸威力低于20ktTNT。 |
·爆炸时间: | 通常指核反应主要能量开始释放的时刻。 |
·核爆零时: | 采用某一时间标准表示的核爆炸时间。 |
·[NEMP]来波到达时刻: | 采用与核爆零时相同的时间标准,测量到的核爆电磁脉冲波传播到探测站的时刻。 |
·爆炸中心: | 核爆炸时火球的中心点简称爆心。 |
·爆心投影点: | 爆心垂直投影在地(水)面上的一点。 |
·核爆电磁效应: | 核爆炸时在空间产生的瞬时电磁场所引起的破坏作用。此电磁场主要由光子的康普顿效应激发的电磁脉冲静电场、感应场和辐射场组成。 |
·远区核爆电磁脉冲: | 核电磁脉冲效应中的远区辐射场简称NEMP。 |
·康普顿效应: | X辐射和辐射光子被物质散射的一种效应。散射是由于光子与可被看成是自由电子的电子相互作用而发生的。入射光子的部分能量和动量转移给电子,其余部分被散射光子带走。 |
·电(磁)偶极子: | 集中在接近的两点上的、符号相反的、两个相等的电(磁)量的组合体。 |
·辐射场: | 作为电磁波向外辐射到自由空间中去的电磁场。 |
·核爆电磁脉冲探测: | 用专用电子设备对核爆炸产生的电磁脉冲进行的探测。通过分析处理接收到的核爆电磁脉冲信号,可以确定核爆炸的时间、位置、当量和类型等。 |
·波形: | 变化的物理量经过转换,记录在二维坐标系上的曲线.通常该坐标系的一维表示物理量的大小,另一维表示时间。 |
·波形幅度: | 波形上某点到时间轴的距离。 |
·过零点时间: | 波形与时间轴的交点所对应的时间。 |
·波形极性: | 波形第一半周在时间轴上、下两侧的分布特性。通常规定时间轴的上侧为正极性,下侧为负极性。 |
·正极性波形: | 第一半周是正极性的波形。 |
·负极性波形: | 第一半周是负极性的波形。 |
·波形半周峰值: | 两相邻过零点时间之间,波形的最大幅度简称峰值。 |
·波形最大峰值: | 波形诸峰绝对值中的最大值。 |
·峰值比: | 波形中某一峰值与最大峰值的比值。 |
·半周期: | 简谐波的两相邻过零点时间的间隔。 |
·准半周期: | 瞬态电磁脉冲波中相邻过零点时间的间隔。 |
·峰值点: | 波形最大峰值所对应的时间。 |
·波形持续时间: | 波形中各准半周期的总和。又称为波形总宽度。 |
·归一谱识别: | 一种利用归一谱特征值区分核爆电磁脉冲与天电电磁脉冲的方法。 |
·归一化振幅谱: | 利用付立叶(Fourier)谱振幅分量中的最大值遍除振幅分量得到的振幅谱。简称归一谱。 |
·归一化谱和: | 归一谱沿频率轴逐点求和的结果。 |
·谱半峰: | 振幅谱中最大值之半。归一谱中谱半峰为0.5。 |
·谱半峰宽: | 大于谱半峰的谱所占频带的总宽度。 |
·前斜率: | 振幅最大值点与第一个谱半峰点的连线的斜率。 |
·后斜率: | 振幅最大值点与最后一个谱半峰点的连线的斜率。 |
·归一谱偏斜: | 它是一个分式的值,分子为归一谱的三阶矩除以归一化谱和的商,分母为归一谱的二阶矩除以归一化谱和的商的二分之三次方。 |
·归一谱峭度: | 它是一个分式的值,分子为归一谱的四阶矩除以归一化谱和的商,分母为归一谱的二阶矩除以归一化谱和的商的平方。 |
·定向: | 确定被测源相对某参照系的方向。 |
·〔NEMP〕来波方位角: | 被测波到来的方向与正北方向的夹角。 |
·交叉环定向: | 利用具有交叉环天线的方位测量设备确定来波方向。 |
·时差定向: | 利用来波到达两台站或多台站的时间差确定来波方向。 |
·定位: | 确定被测源的位置。 |
·探测站: | 用于探测、记录和分析探测数据的工作站。 |
·探测阵: |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探测站进行同步探测的系统。 |
·主站: | 探测阵中作为基准的站。 |
·副站: | 探测阵中从属于主站的站, |
·探测网: |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探测阵进行同步探测的系统。 |
·基线: | 两探测站之间的大圆距离。 |
·长基线: | 大于1000km的基线。 |
·短基线: | 小于200km的基线。 |
·位置线: | 过被测点的特定几何线。最常见的有直线、双曲线等。 |
·位置线夹角: | 用来定位的两条位置线之间的夹角。 |
·单站定位: | 利用-个探测站定位。 |
·多站定位: | 利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探测站定位。 |
·直线交汇定位: | 利用两条直线位置线的交点定位。 |
·双曲线交汇定位: | 利用两条双曲位置线的交点定位。采用这种方法至少需要三个探测站。 |
·探测距离: | 探测站到爆心投影点的大圆距离。 |
·远区: | 探测距离大于1000km的区域。 |
·中区: | 探测距离在100至1000km之间的区域。 |
·近区: | 探测距离在10至100km之间的区域。 |
·源区: | 距爆心小于10km的区域。 |
·远区探测精度: | 远区探测获取的源特征数据与设计标称值给出的相应数据之间的偏差。 |
·识别可靠性: | 当被探测事件与干扰事件混合组成一个事件集合时,能够从该集合中挑出被探测事件的概率。 |
·干扰事件: | 非核爆形成的无线电脉冲事件。 |
·天电噪声: | 大气无线电噪声。主要由闪电的辐射场构成。 |
·天电干扰频度: | 单位时间内接收到的大于某预置电平的天电脉冲个数。 |
·〔NEMP〕探测设备: | 用于接收、测量和处理核爆电磁脉冲信号并转换成有用信号的完整装置或系统。 |
·[NEMP]接收机: | 用于接收核爆电磁脉冲信号的探测装置与仪器。 |
·甚低频接收机: | 接收3~30kHz频段无线电波的接收机,远区核爆电磁脉冲甚低频接收机接收500Hz~
80kHz频段的远区核爆电磁脉冲信号,比通常的甚低频段略有拓宽。 |
·极低频接收机: | 接收0.3-3kHz频段无线电波的接收机。 |
·幅选接收机: | 以幅度大小为门限进行选择的接收机。 |
·方选接收机: | 具有只接收-定角度内空间无线电波的接收机。 |
·触发门限: | 使幅选接收机触发电路开始工作的电平。亦称触发电平。 |
·时间窗: | 对于核爆电磁脉冲接收机,指每接收和处理一个外来信号,设置启闭时间,以限制其它干扰信号。它略大于瞬态的核爆电磁脉冲信号的持续时间。 |
·标定: | 根据不同距离上的核爆电磁脉冲信号预估值,确定核爆电磁脉冲接收系统触发门限、信道增益、频响、开角、时延、传输函数等参数的过程。 |
·时间分辩率: | 区分两个相继输入的瞬态核爆电磁脉冲信号的最短时间间隔。 |
·时间延迟: | 选定信号波形中某点为参考点(如零相位点),该信号波形经过电子线路或电子系统后,在输出端信号参考点晚一些才出现的现象。 |
·记录方式: | 记录和存贮信号或信息的方法。 |
·瞬态波形记录: | 把单次瞬态信号数字化后存贮在存贮器或暂存器中的记录方式。 |
·光学记录: | 把有用信号或数据存贮在光学介质中的记录方式。例如:激光视盘、激光唱盘、照相记录、
光线示波器记录等。 |
·磁性记录: | 把有用信号或数据存贮在磁性介质中的记录方式,例如:磁盘、磁带记录等。 |
·〔NEMP〕模拟信号源: | 用于产生与核爆电磁脉冲信号波形相同或相似的信号发生器。 |
·人工诱发雷电: | 用人工方法定时定位诱发出的云间闪电或云地闪电,它可以作为远区核爆电磁脉冲探测
系统的模拟信号源。 |
·时间和频率标准: | 通过某种选定的物质运动过程来度量时间(频率),并依照秒的定义实现的时间尺度。时间和频率从两个不同的侧面描述周期性现象,可以从时间基准导出频率,也可以从频率基准导出时间。 |
·频率标准: | 用于输出精确的频率参考的发生器。通常分为原始频率标准和二级频率标准。简称频标。 |
·世界时: | 以地球自转为基础的时间计量系统。简记作UT。 |
·历书时: | 天体历表中应用的时间,它是基于地球绕太阳的公转来确定的一种时标。简记作ET。 |
·协调世界时: | 以原子时秒长为基础,在时刻上尽量接近于世界时的一种时间计量系统。这种时间尺度是
世界时时刻与原子时秒长折衷协调的产物。简记作UTC。 |
·地方时: | 以观测者的子午线为基准的时间。 |
·原子时: | 由原子钟导出的时间。简记作AT。 |
·铯束原子频率标准: | 基于铯原子基态超精细结构的能级跃迁而制成的频率基准。简称铯频标。 |
·铷气泡原子频率标准: | 基于铷原子基态精细结构的能级跃迁而制成的频率基准。简称铷频标。 |
·氢激射型原子频率标准: | 基于氢微波激射产生非常稳定的1420MHz信号的快速时标脉冲的频率基准。简称氢频标。 |
·授时系统: | 以确定的平均频率准确度和时间频率序列定期提供标准频率(时间)服务的无线电发播系统。 |
·校时: | 把守时装置所指示的时刻与特定的时标对准的过程。 |
·钟差: | 两个时钟的钟面值在同-时刻的读数差。 |
·探测阵时间同步: | 把副站的秒基准统-在主站的秒基准上。简称同步。 |
·探测阵时间比对: | 按一定规则测量探测阵中各站的钟差的过程。简称比对。 |
·长波校时: | 利用长波无线电授时系统所发播的时间频率标准进行校时的方法。 |
·短波校时: | 利用短波无线电授时系统所发播的时间频率标准进行校时的方法。 |
·搬运钟比对: | 利用快速运输工具携带时间频率标准装置,在地面或空间校准各地守时钟的方法。简称搬钟。 |
·校频: | 用高精度频标校准低精度频标的过程。 |
·[NEMP]数据处理: | 对探测获得的信号和数据,按一定要求进行处理的过程。 |
·预处理: | 在核爆探测之前所进行的各项数据准备和技术保障工作。例如核爆电磁脉冲探测之前的标定、时钟比对,预置系统参数、预估场强及对各种外部设备进行检测等。 |
·预置系统参数: | 探测前将必要参数输入到探测系统中去的过程。 |
·预估场强: | 根据当量标称值、爆高装订值、爆心瞄准位置等参数估算出探测站处的电场强度。 |
·实时数据处理: | 在接收核爆炸信息的过程中,以足够快的速度处理所得到的数据。 |
·事后数据处理: | 在核爆电磁脉冲探测后对数据进行处理的过程。 |
·波形判读: | 按-定要求从波形中提取某些参数的过程。简称判读。 |
·数字处理: | 用数字运算方法对信号进行处理的技术。 |
·频谱分析: | 组成电信号的各个频率分量的幅度与相位的总体,作为频率的函数称为频谱。对于任意电信号频谱进行研究,称为频谱分析。 |
·相关分析: | 关于两个或多个波形相互关联程度分析的方法。 |
·数字滤波: | 用数字处理技术对信号进行滤波的方法。 |
·信号检测: | 用数理统计理论对信号进行判别的方法。常用的有统计判决、假设检验、相关检测等。 |
·信号参数估计: | 对信号的时域、频域或复频域的某些参数进行估计的方法。 |
·爆炸参数估计: | 由远区核爆电磁脉冲信号估计核爆炸参数(如时间、位置、爆高、当量等)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