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试飞: | 探索新的飞行现象、研究和发展航空的基础理论及应用技术,验证新技术方案的可行性,
鉴定新航空装备的技术性能以及评定航空装备使用性能和可靠性等的飞行试验。本标准所涉
及的科研试飞指研究性试飞、调整试飞和定型试飞。 |
·试飞员: | 专门承担直升机飞行试验任务的驾驶员。 |
·试飞人员: | 在直升机上直接参加飞行试验的人员,包括领航员、射击员和试飞工程技术人员等。 |
·飞行剖面: | 为完成某-特定飞行任务而绘制的飞行航迹图形。 |
·安全速度: | 对装置两台或两台以上发动机的直升机,起飞(或着陆)过程中,加速(或减速)到能产生一
定上升率的最低飞行速度。 |
·越障高度: | 直升机起飞(或着陆)时,为避免碰撞地面障碍物所要求相对地面的最低高度。 |
·悬停: | 直升机利用旋翼产生的升力克服自身重力及下洗阻力,稳定在空中某一位置的飞行状态。 |
·静升限: | 直升机以规定的构形,给定重量和发动机状态,垂直上升所能达到的最大高度。 |
·有地效静升限: | 直升机在地面效应区内悬停的最大飞行高度。 |
·无地效静升限: | 直升机在地面效应区外悬停的最大飞行高度或具有 0.5m/s 垂直上升率时的飞行高度。 |
·动升限: | 直升机以规定的构形、给定的重量和发动机状态能保持0.5m/s 爬升率的最大飞行高度。 |
·最大平飞速度: | 在给定高度上,直升机以规定的构形、给定重量和发动机状态作等速水平飞行所能达到的
最大速度。 |
·最小平飞速度: | 在给定高度上,直升机以规定的构形、给定重量和发动机状态,能够保持等速水平飞行的
最小速度。 |
·跃升: | 直升机利用剩余功率和机体的动能迅速增加高度的机动飞行。 |
·俯冲: | 直升机以位能换取动能迅速降低高度增加速度的机动飞行。 |
·盘旋: | 直升机连续改变飞行方向的一种曲线飞行。直升机保持飞行速度和倾斜角恒定的无侧滑
盘旋称作定常盘旋。定常盘旋时经过 360
0
所需的时间称为盘旋时间。飞行机迹的曲率半径
称作盘旋半径。 |
·滑跑起飞距离: | 直升机滑跑起飞时,从起飞点到越障高度点之间的最小水平距离。 |
·起飞滑跑距离: | 直升机滑跑起飞时,从起飞点到起落装置离地点之间的距离。 |
·起飞临界决策点: | 对装置两台或两台以上发动机的直升机,起飞过程中存在一个离地高度与飞行速度相组
合的临界点,若一台发动机停车发生在该点之前,则应立即中止起飞;若发生在该点之后,则可
继续完成起飞,也可中止起飞。 |
·着陆临界决策点: | 对装置两台或两台以上发动机的直升机,在着陆过程中,存在离地高度与飞行速度相组合
的一个临界点,若一台发动机停车发生在该点之前,则可继续完成着陆,也可转入复飞;若一台
发动机停车发生在该点之后,则必须着陆。 |
·减速停止距离: | 直升机起飞时,从起飞临界决策点至接地点间距离的水平投影。 |
·低空回避区: | 对装置一台或多台发动机的直升机,在高度和速度平面上存在一个区域,在该区域飞行
时,若发动机发生故障,则不能实现安全着陆。 |
·平衡曲线: | 直升机稳定飞行状态下,操纵位移、操纵力、自动倾斜器偏转角和其他操纵面偏度与速度
的关系曲线,以及给定速度情况下,操纵位移与侧滑角的关系曲线。 |
·操纵功效: | 单位阶跃操纵情况下-秒末的直升机姿态变化。 |
·操纵灵敏度: | 阶跃操纵情况下,单位操纵的角加速度变化。 |
·纵向静稳定性: | 直升机的纵向操纵位移或操纵力对速度的变化梯度,当梯度大于零时,向前移动驾驶杆速
度增加,向后移动驾驶杆速度减少。 |
·横向静稳定性(上反稳定性): | 横向操纵位移或操纵力对侧滑角的梯度,梯度大于零则表示稳定。 |
·航向静稳定性: | 航向操纵位移或操纵力对侧滑角的梯度,梯度大于零则表示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