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地战略导弹: | 从陆地发射,打击陆地上战略目标的导弹。 |
·核弹头: | 具有核装药的弹头。 |
·指挥监控系统: | 为保证导弹作战使用效能所设置的直接指挥、监控导弹测试与发射的系统。 |
·训练弹: | 供训练操作和教学使用的导弹,它能部分模拟或全部模拟导弹的功能特性。 |
·待机阵地: | 供完成技术准备的导弹在转入发射阵地前短期隐蔽、等待和进行主要功能检查的阵地。 |
·战术技术要求: | 使用方对导弹武器系统的战术技术指标和作战使用提出的总要求。 |
·最大标准射程: | 导弹在规定的标准条件下的最大射击距离。 |
·最小标准射程: | 导弹在规定的标准条件下的最小射击距离。 |
·作战准备完好性: | 处于贮存状态的导弹武器系统,接到作战准备命令后,各组成部分按规定的条件、规定的
准备时间和规定的要求,完成作战准备,在接到发射命令离开待机阵地(或技术阵地)时刻,保
持可作战使用状态的概率。 |
·发射可靠性: | 处于可作战使用状态的导弹武器系统,从接到发射命令离开待机阵地(或技术阵地)时刻
起,在规定的发射条件下,各组成部分在规定的时间内,按规定的程序和要求完成发射准备和
点火发射,导弹正常飞离发射装置的概率。 |
·飞行可靠性: | 起飞正常的导弹,在规定的飞行条件下,按预定要求飞行,其弹头正常落入预定区域的概
率。 |
·核爆可靠性: | 在规定的条件下,核弹头按有关战术技术指标要求,正常实施核爆的概率。 |
·贮存期: | 导弹及其装备从正式交付之日起,在规定的包装、维护和贮存条件下,能满足战术技术性
能要求的存放期限。 |
·技术准备时间: | 处于贮存状态的导弹及其装备,从接到作战准备命令开始,到完成对导弹进行检查测试、
头体对接和转载等技术准备工作,使导弹进入待机动状态所需要的时间。 |
·待发时间: | 导弹在发射设备上完成全部发射准备工作进入待发状态到允许发射的最长时间。 |
·发射反应时间: | 处于待发状态的导弹,从接到发射点火命令到导弹飞离发射装置所需要的时间。 |
·射向变换范围: | 导弹发射过程中,当改变打击目标对,能在地面或起飞后有效地改变导弹射击方位的最大
角度。 |
·突防: | 导弹突破敌方防御系统,进入预定的攻击目标区的过程。 |
·接口设计: | 为确定导弹各系统和整机输出信号的特征及其连接所进行的分析和设计。 |
·热设计: | 采用热传递技术,将弹体结构和导弹仪器,或仪器壳体和组件的局部环境温度以及元器件
自身的温度控制到所要求范围的设计。 |
·环境参数: | 表征环境条件特性的物理量。 |
·日照高温试验: | 将导弹及其相应的地面装备置于规定的日照高温条件下,鉴定其在规定的时间内适应高
温环境和太阳辐射热能力的试验。 |
·高海拔(低气压)试验: | 将导弹及其相应的地面装备置于规定的高海拔环境条件下,检查其在规定的时间内适应
高海拔(低气压)环境能力的试验。 |
·淋雨试验: | 将导弹及其相应的地面装备置于规定的淋雨强度条件下,检查其在规定的时间内适应淋
雨环境能力和对操作影响的试验。 |
·贮存试验: | 将具有规定包装的导弹及其相应的地面装备,置于规定的温度、湿度及其他环境条件下,
检查其在规定的贮存期限内对贮存环境适应能力的试验。 |
·风荷试验: | 将导弹及其相应的地面装备置于规定的风荷(风速)条件下,检查其适应风荷环境能力和
对操作影响的试验。 |
·淋雨强度: | 淋雨环境中,单位时间(min)内落入规定圆面(Ф200mm)的雨水量。 |
·导弹标志: | 在导弹及其包装上标示的表示其运输、转载、贮存、检查或识别的编号、名弥、字母、符号或
颜色的总称。 |
·导弹包装: | 为在运输贮存中保护导弹,按一定技术方法而采用的容器、材料及辅助物等的总称。导弹
包装是一种专用设备,通常有弹衣、保护筒、运输箱等。 |
·导弹库房: | 指有建筑物遮蔽与掩护并具有良好的空调设备用于存放导弹的场所,包括坑道、竖井、房
屋等。 |
·简易库房: | 指有建筑物遮蔽而无空调设备用于存放导弹的场所,包括房屋、简易坑道等。 |
·导弹转载: | 指导弹由-种设备移向另-种设备进行吊装的作业。 |
·提交: | 承制方把通过自检已达到规定要求的成品,正式提请订购方验收的工作程序。 |
·特定抽样检查: | 按一定方式抽取较小样本进行特定项目的检查。 |
·总装: | 按照导弹出厂状态的要求,将各系统组合装配成导弹的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