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装: | 为隐蔽自己和欺骗、迷惑敌方而采取的各种隐真示假措施。 |
·伪装学: | 研究伪装的理论、技术、方法及其应用的学科。 |
·伪装原则: | 实施伪装所必须遵守的准则(如伪装必须符合作战企图,必须符合伪装的积极性、自然性,
多样性和连续性等)。 |
·伪装纪律: | 为贯彻伪装企图,保持伪装效果所制定的必须遵守的规则。 |
·战略伪装: | 为达到战略目的,在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方面所采取的一系列伪装措施 |
·战役伪装: | 为隐蔽战役企图、战役准备、作战行动等所采取的一系列伪装措施。 |
·战术伪装: | 以隐蔽战术企图,对部队、分队的战斗准备、编成、部署、战斗行动以及各种目标所采取的
一系列伪装措施。 |
·目标伪装: | 采用工程技术措施和利用地貌、地物,对可能成为敌方侦察、攻击的对象(军队行动、部署、
装备、军事设施和有军事价值的其它目标等)所实施的伪装。 |
·天然伪装: | 利用地形、夜暗及不良的天候(雾、雨、雪等)条件实施的伪装。 |
·技术伪装(人工伪装): | 应用伪装器材和方法等技术措施所实施的伪装 |
·植物伪装: | 用种植、移植和采集植物及使植物变色等技术措施所实施的伪装。 |
·迷彩伪装: | 用涂料、染料或其它材料等技术措施改变目标、背景的颜色、图案所实施的伪装。 |
·保护迷彩: | 与背景基本颜色相近似的单色迷彩。 |
·变形迷彩: | 由与背景相似的颜色组成的在一定观察距离上能歪曲目标外形的不规则斑点的多色迷
彩。 |
·仿造迷彩: | 仿制背景颜色、图案的多色迷彩。 |
·双重特征迷彩〔小斑点迷彩〕: | 由不同颜色的小斑点组合而形成的在远、近距离上都具伪装效果的迷彩。 |
·热红外迷彩: | 利用不同辐射特性的材料,造成亮暗不同的热图,歪曲目标热图象的伪装。 |
·烟幕伪装: | 施放烟幕用为遮蔽目标、迷盲探测、诱惑敌方所实施的伪装 |
·灯火伪装: | 在夜间,消除、降低或模拟目标的发光暴露征候以隐蔽目标或欺骗、迷惑敌方所实施的伪
装。 |
·音响伪装: | 降低、压制或模拟目标的音响暴露征候,以隐蔽目标或诱惑敌方所实施的伪装。 |
·光学伪装〔防光学侦察伪装〕: | 使工作波段约在 0.3~1.2 微米的探测器(包括人眼、光电观察仪器、照相设备等)难以探
测或造成错觉所实施的伪装。 |
·可见光伪装: | 使工作波段在 0.4~0.76 微米的各种探测器(包括目视观察)难以探测或造成错觉的伪
装。 |
·紫外伪装〔防紫外线伪装〕: | 使工作波段在 0.3~0.4 微米的多种探测器难以探测或造成错觉的伪装。 |
·近红外伪装〔防近红外伪装〕: | 使工作波段约在 0.76~1.2 微米的各种探测器难以探测或造成错觉的伪装。 |
·微光伪装〔防微光伪装〕: | 使微光夜视器材难以探测或造成错觉的伪装。 |
·多光谱伪装: | 使多光谱探测设备(多光谱扫描仪和多光谱照相机等)难以探测或造成错觉的伪装。 |
·热红外伪装〔热伪装,防中、远红外伪装〕: | 使工作波段在 3~5 微米;8~14 微米的探测设备难以探测或造成错觉的伪装。 |
·雷达伪装〔反雷达伪装〕: | 隐匿、模拟目标的暴露征候以阻止敌方雷达探测所采取的伪装措施 |
·多波谱伪装: | 能对付光学、热红外和雷达等电磁波谱段的综合探测的伪装 |
·内在伪装〔内装伪装〕: | 目标在设计制造时,对其外形设计、材料选用及附加装置等加以考虑和改进,减少目标暴
露征候,使目标本身具有一定伪装性能的伪装 |
·封闭伪装: | 对设防工事(工程)采用封、堵、掩埋的方法所实施的伪装 |
·工程伪装: | 以工程作业手段对可能被敌方探测、攻击的工程设施所实施的伪装。 |
·伪装勘察: | 为实施伪装所进行的实地调查(查明背景的伪装性能,目标的暴露征候,作业地区可能获
得的伪装材料,加工和作业地点的隐蔽程度及运输道路的状况等)。 |
·伪装设计: | 在实施伪装之前,根据作战意图、战术技术要求和现地勘察资料拟定伪装方案和进行技术
设计等。 |
·伪装作业〔伪装施工): | 为贯彻伪装企图,依据伪装方案而实施的作业 |
·施工伪装: | 在工程构筑过程中对可能暴露工程性质的特征、作业活动所实施的伪装。 |
·背景: | 沿探测方向所探测到的目标周围区域的景物 |
·单调背景: | 颜色或波谱反射(辐射)特性变化少的背景。 |
·斑驳背景(复杂背景]: | 颜色或波谱反射(辐射)特性复杂多样的背景。 |
·背景的伪装性能〔背景特征〕: | 从伪装角度所描述的背景特征(如颜色、图案及其它波谱特性和天然遮障遮蔽能力等)。 |
·伪装容量: | 一定区域内,利用天然遮障隐蔽军队(目标)的数量。 |
·目标: | 可能被敌方探测或攻击的对象 |
·点状目标: | 最大尺寸(面积)接近于探测器分辨单元的目标 |
·线状目标: | 长度远大于探测器分辨单元的狭长目标 |
·面状目标: | 在探测器视场内,长、宽远大于探测器分辨单元的目标。 |
·雷达目标: | 能被雷达探测到的目标。 |
·简单目标: | 见GB3784-83 109条 |
·复杂目标: | 见GB3784-83 113条 |
·热红外目标[热目标]: | 能为热红外探测设备所探测的目标。 |
·目标显著性: | 在一定条件下目标在背景上显现的程度。 |
·目标暴露征候: | 敌方借以发现、识别目标的各种特征。 |
·目标辐射特性: | 目标辐射能量的空间分布、波谱分布和随时间的变化。 |
·目标散射图形: | 表征目标后向散射截面积随雷达波入射方向而变化的空间图形。 |
·伪装器材: | 伪装所用的器具(装置、设备)和材料的统称 |
·制式伪装器材: | 按统一规格定型生产,列入军队装备体制的伪装器材 |
·就便伪装器材: | 就地征集的或利用就便材料加工制作的伪装器材。 |
·遮障: | 妨碍敌方探测的遮蔽物。 |
·天然遮障: | 利用地貌、地物等自然条件作为遮障 |
·人工遮障: | 用制式器材或就便材料设置和制作的遮障。 |
·水平遮障: | 遮障面与地面平行、设置在目标上方的遮障 |
·垂直遮障: | 遮障面与地面成垂直设置的遮障。 |
·倾斜遮障: | 遮障面与地面成-定倾角设置的遮障。 |
·掩盖遮障: | 遮障面周边与地面或地物相连设置的遮障。 |
·变形遮障: | 为改变目标外形及其阴影而设置的遮障。 |
·活动遮障: | 为利于观察、射击和机动而设置的能迅速起落、移动的遮障。 |
·干扰遮障: | 为干扰雷达探测而设置的电波反射体群。 |
·隔绝遮障: | 为屏蔽、隔绝电磁波和热辐射而设置的遮障。 |
·遮障面: | 遮障中起遮蔽作用的部分。 |
·通视度: | 遮障的透光面积与遮障面积之比,以百分数表示。 |
·伪装伞: | 能迅速撑开和收拢的伞状伪装器材。 |
·装饰材料: | 与背景的表面状态和波谱特性相似的各种伪装材料的统称 |
·伪装网: | 具有装饰材料的网状结构物。 |
·光学伪装网: | 装饰材料具有对付光学探测(包括目视观察)性能的伪装网。 |
·紫外伪装网: | 装饰材料(网面)具有对付紫外探测性能的伪装网。 |
·热红外伪装网〔中、远红外伪装网〕: | 装饰材料具有对付可见光和中、远红外探测性能的伪装网。 |
·雷达伪装网: | 装饰材料具有对付可见光和雷达探测性能的伪装网。 |
·遮障支撑系统: | 用于支撑和固定遮障面的配套器材。 |
·伪装涂料: | 能改变目标、遮障或背景表面的波谱特性,使敌方不易探测的涂料。 |
·微波吸收材料〔防雷达吸波材料〕: | 能强烈吸收雷达波,以减小目标雷达截面积的材料 |
·微波吸收涂层: | 能强烈吸收雷达波,以减小目标雷达截面积的涂层 |
·电波反射体: | 能产生强烈后向散射的物体。 |
·角反射器: | 由二或三个相互垂直相交的金属或其它导电材料平面组成的电波反射体。 |
·角反射器雷达截面: | 角反射器反射雷达波的最大方向上的雷达截面积。 |
·角反射器雷达截面利用系数: | 角反射器的雷达截面积的实测值与理论计算值的比值。 |
·角反射器方向图: | 角反射器的雷达截面积随入射方向而变化的空间图形。 |
·假目标: | 为欺骗、迷惑敌方,模拟目标暴露征候而设置的器材和构筑物(如假人、假兵器、假车辆、假
阵地、假建筑物、装置等)。 |
·光学假目标: | 用以模拟目标的光学暴露征候的器材和构筑物。 |
·红外假目标: | 用以模拟目标的红外辐射特性的器材。 |
·雷达假目标: | 用以模拟目标的雷达回波特性的器材。 |
·干扰云: | 悬浮于空中能在雷达平面显示器上呈云状图象的干扰物。 |
·烟幕伪装器材: | 用于烟幕伪装的制式或就便发烟器具和材料的统称。 |
·迷盲烟幕: | 为迷盲敌地面观察和射击,施放于敌方阵地内的烟幕。 |
·遮蔽烟幕: | 为遮蔽军队和目标的配置位置,施放于目标配置地区或我阵地前沿前、纵深内的烟幕 |
·诱惑烟幕〔假烟幕〕: | 为迷惑敌方,吸引敌方的注意力和火力,在假目标区或无目标区施放的烟幕。 |
·红外烟幕: | 具有强烈吸收、散射红外辐射性能的烟幕 |
·雷达烟幕: | 具有强烈吸收、散射雷达波性能的烟幕。 |
·伪装服〔伪装衣〕: | 具有与背景相适应的颜色、图案的作战服装。 |
·隐真: | 使目标在-定距离外不易被敌方探测或难以识别。 |
·示假: | 模拟目标暴露征候,在一定条件下使敌误假为真(包括显示假目标,散布假情报和实施佯
动等)。 |
·欺骗: | 为诱使敌方作出对其不利的反应所采取的措施。 |
·遮蔽: | 利用天然条件和人工屏障阻挡敌方的探测和攻击。 |
·模拟: | 对目标主要暴露特征(过程)和背景特性的相似显示 |
·融合: | 目标与背景的波谱反射(或辐射)特性相近似而不易为探测器分辨。 |
·盲区: | 在探测器材的有效范围内,从某确定位置上无法探测到的区域 |
·探测: | 搜索、发现、识别、判明目标过程的统称 |
·发现: | 根据目标与背景的差异,感觉出可能是目标的信息。 |
·识别: | 在发现目标的基础上能判定出目标的种类(坦克、卡车、人等)。 |
·判明: | 在识别基础上能确定目标的类型。 |
·目标发现概率: | 在-定条件下,目标在其配置区域内被发现的可能性。 |
·伪装效果: | 在一定条件下,伪装所达到的可隐蔽自己、欺骗敌方的程度。通常用目标伪装前后被探测
结果的变化来描述。 |
·伪装能见度: | 一定气象条件下,经过伪装的目标能被正常人眼发现的最大距离。 |
·亮度对比: | 视场中两个不同亮度区域之间在亮度上相对差别。数值上等于区域间的亮度差值与区域
中较大亮度值之比。 |
·视亮度对比: | 透过一定厚度的大气层所观察到的亮度对比。由于大气的影响,视亮度对比小于亮度对
比。 |
·对比视觉阈: | 正常人眼可能发现背景上目标的最小亮度对比值(照度大于 1000 勒克司,视角大于
0o30′时,其值为 0.02)。 |
·显著对比: | 能被人眼明显区分的亮度对比(伪装中通常取值>0.4)。 |
·不显著对比: | 难以被人眼区分的亮度对比(伪装中通常取值 0.1~0.2)。 |
·体视极限距离: | 正常人眼(用双眼)在一定距离观察时,能够区分目标与背景前后位置的最小纵向距离。 |
·彩色标准板: | 用一系列已知颜色特征的彩色色样组成的,用比色法近似测定物体表面颜色特征的一种
比色板。 |
·消色标准板: | 用一系列由黑到白的已知其亮度系数的消色色样组成的,用比色法近似测定物体表面亮
度系数的一种比色板。 |
·辐射对比度: | 目标与背景辐射能量的差值与其辐射能量大者数值之比。 |
·空间分辨率: | 成象系统能分辨两个相邻象点(或目标)的能力。 |
·最小可探测温差: | 观察时间不受限制时,在热成象系统显示屏上恰好能分辨出一块有一定尺寸的方形或圆
形目标时的目标与背景之间最小温差。 |
·地面分辨单元: | 探测器形成一个象元覆盖的地面面积。其大小与探测器的性能和探测高度等因素有关。 |
·雷达分辨率: | 雷达区分两相邻目标的能力 |
·距离分辨率: | 在电波传播方向上,雷达能分辨出两个点目标的最小距离。 |
·方位分辨率: | 与雷达的距离相等,而方位不同的两个点目标,能在显示器上分辨出的最小夹角。 |
·后向散射: | 物体在雷达波照射的相反方向上所产生的反射。 |
·后向散射系数: | 物体单位面积(通常为1平方米)的雷达截面积,以分贝数表示。 |
·雷达截面积: | (见GB 3784-83,108条) |
·耗散系数: | 电磁波经过介质时,由于吸收、散射、透射等综合作用所衰减的能量与入射能量之比 |
·野外分光光度计: | 用于野外测量物体的光谱反射系数的仪器。 |
·红外辐射计: | 测量物体红外辐射能量的仪器。 |
·红外光谱辐射计: | 能分谱测量红外辐射量的辐射计。 |
·雷达截面测试仪: | 测量目标的雷达截面积的仪器。 |
·雷达背景测试仪: | 测量背景后向散射系数的仪器 |
·微波辐射计: | 测量物体的微波波段辐射的仪器。 |
·逼真度: | 模拟真实目标暴露特征的程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