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队指挥: | 军队指挥员及其指挥机关对所属部队的作战和其它行动的组织领导活动。简称指挥。 |
·作战指挥: | 军队指挥员及其指挥机关(指挥所)对所属部队作战行动的组织领导活动。分为战略指挥、
战役指挥、战斗指挥、合成军作战指挥和军、兵种作战指挥。 |
·作战保障: | 军队为顺利地遂行作战任务而采取的各项保障措施的统称。通常包括:侦察、通信、电子对
抗、机要、防化、工程、测绘、气象、水文和导航等保障。 |
·控制: | 将所需要的命令、操作施加于对象的活动(或过程),以适合于某一目的。 |
·武器控制: | 控制武器的发射、运动和引爆,使之准确地击中并摧毁敌目标和有效地杀伤敌方有生力量
的过程。 |
·军事情报: | 为保障军事斗争需要而搜集的敌对国家、集团和战区的有关情报,以及对其研究判断的成
果。它是制定战略方针、国防政策和各级指挥员下定决心、指挥作战的重要依据。 |
·雷达情报: | 利用雷达进行探测而获取的空中目标的坐标、数量、型别等方面的情报。通常分为目标坐
标情报、目标性质情报和干扰情报三类。 |
·数据: | 是事物、状态、概念、指令等一种形式化的表示。逻辑上分为数值型、文字型和图形型三种
类型。它适合于人工或自动方式进行通信、解释或处理。 |
·信息: | 人们按照其约定赋给数据的意义。 |
·系
统: |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可识别的要素,按一定的规律相互作用相互依赖,以构成能完成特定功
能的有机集合体。它具有整体性、目的性、环境适应性、动态性等特征。 |
·人-机系统: | 人和计算机等机器或设备组成密切相关、相互传递信息的系统。 |
·指挥系统: | 由指挥员和指挥机关、指挥对象、指挥手段等组成,它是按照指挥关系从上而下形成的一
个有机整体。 |
·信息系统: | 对信息进行采集、处理、存储、管理、检索、传递和输出,并能向有关人员提供所需信息的系
统。 |
·电子系统: | 利用通信和计算机等电子技术,构成具有多种功能,且相互连接和相互作用,完成对复杂
过程或对象的管理和控制的系统。 |
·军队指挥自动化: | 在军队指挥体系中,采用现代电子技术、信息技术、军事理论和系统工程方法,并与指挥人
员相结合,实现军事信息的采集、传递、处理自动化和决策方法科学化,对部队和武器实施指挥
和控制,以提高指挥效能和管理效率。 |
·军队自动化指挥系统: | 在军队指挥体系中,综合运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技术设备,并与指挥人员相结合,把指挥、
控制、通信和情报有机地结合成一体,构成对部队和武器实施指挥与控制的人—机系统。其基
本功能是实现各种军事信息的采集、传递、处理自动化和指挥决策方法科学化,并具有预警、抗
毁、机动、电子对抗、快速反应和合成作战指挥等能力;平时能满足部队管理和训练等需要。 |
·自动化指挥网: | 自动化指挥系统的专用计算机网络。具有远程对话、作战文书、情报资料、图形信息和数据
报表的传输、处理和资源共享等功能。 |
·军队业务管理自动化系统: | 供军事指挥员和军事机关业务人员使用的管理信息系统。 |
·信息采集系统: | 用各种信息采集设备和多种手段采集敌我双方兵力部署、作战行动及战场地形、气象等实
时、动态情况的系统。 |
·信息传输系统: | 利用多种通信手段把信息从发送者传送到接收者的系统。能进行信息交换、加密和选择路
由,具有迅速、准确、保密和不间断地传输各种信息等功能。 |
·信息处理系统: | 利用计算机对信息进行自动综合、分类、存储、更新、检索、复制和计算等处理的系统。 |
·自动化文电处理系统: | 在军队自动化指挥系统中,担负文电收发、登记、加密、解密、分发等任务的系统。 |
·态势图处理系统: | 在作战指挥中,利用计算机图形处理技术将收集来的态势信息自动进行综合处理,并以直
观方式显示的系统。 |
·信息输出系统: | 将军事态势、决策方案、命令及其执行情况等信息以字符、图形、图象等形式直观输出的系
统。 |
·监控系统: | 用来监督命令执行和监视系统运行,并根据命令执行或系统运行的情况改变其工作状态
的系统。 |
·时间统-系统: | 提供系统工作的时间基准和时间同步信号,以保证全系统协调工作的系统。 |
·管理信息系统: | 为辅助执行各种管理功能而设计的,用以收集、存储和分析数据,为管理人员提供所需信
息的信息系统。 |
·决策支持系统: | 对某一领域的问题,提供必要的信息和工具,协助人们做出决策的管理信息系统。通常由
语言系统、知识系统和问题处理系统三部分组成。 |
·军事辅助决策系统: | 为军事活动方案的制定和优化提供服务的决策支持系统。 |
·军事专家系统: | 模仿军事专家的思想,向.军事人员提供解决作战指挥、军事科研等问题的办法的计算机应
用系统。 |
·指挥自动化装备: | 应用于指挥自动化的所有硬件和软件设备的总称。 |
·战略自动化指挥系统: | 由国家最高军事当局及其派出机关或委任的指挥员,对执行战略任务的部队和武器实施
指挥和控制的自动化指挥系统。 |
·战役自动化指挥系统: | 方面军、集团军(军)指挥员及其指挥机关,对执行战役行动的部队和武器实施指挥和控制
的自动化指挥系统。 |
·战术自动化指挥系统: | 师以下指挥员及其指挥机关,对执行战斗任务的部队和武器实施指挥和控制的自动化指
挥系统。 |
·统帅部自动化指挥系统: | 国家武装力量的最高机构,战时对全国武装力量实施指挥控制的自动化指挥系统。其主要
任务是:实时掌握全军情况,监视我国空、海域和边境地区军事态势,接收和分析预警情报,并
对威胁作出判断,制定或拟制作战方案(预案),指挥部队实施作战计划,控制各种战略武器,以
及实现军委、总部业务管理自动化等。 |
·军区自动化指挥系统: | 军区指挥员和军区指挥机关,对其所属的部队和武器实施指挥和控制的自动化指挥系统。
其主要任务是:战时担负战区各军、兵种合同作战的指挥和各种勤务保障;平时负责防务警戒
和部队训练、管理等。 |
·集团军自动化指挥系统: | 集团军指挥员和指挥机关,在野战条件下对其所辖的部队和武器实施指挥和控制的自动
化指挥系统。其主要任务是:战场情报的侦察和收集,指挥和情报信息的传递和交换,情报分析
和处理,电子侦察和对抗,战场地形和气象保障,作战方案的制定和实施,部队和武器的指挥与
控制等。 |
·应急机动作战部队自动化指挥系统: | 用于应急机动作战部队遂行机动作战任务的轻便机动型自动化指挥系统。 |
·海军自动化指挥系统: | 海军指挥员及其指挥机关,对其所属部队和武器装备实施指挥和控制的自动化指挥系统。
主要担负遂行和完成对海上目标的探测、预警,海上独立作战,协同陆、空军作战、争夺和保持
制海权及海上制空权等的指挥任务。 |
·舰队自动化指挥系统: | 舰队指挥员及其指挥机关,对其所属部队和武器实施战役或战术指挥和控制的自动化指
挥系统。战时主要担负在所辖海区遂行和完成海上编队与其它兵力合同作战,处置空中和海上
防线斗争及反侦察等突发事件和各种勤务保障,进行战略防御作战,海空协同演练;平时负责
所辖海区内的警戒和部队的训练、管理等任务。 |
·潜艇自动化指挥系统: | 综合运用计算机、潜艇通信体系等多种电子手段,实现对环境监视,探测潜在目标,确认威
胁等级,跟踪与定位目标,运用平台、调度并组织武器通道,制定拦截策略,进行武器控制与引
导,评估打击效果以及协助艇长完成对潜艇整个作战资源的调配及运用等功能的自动化指挥
系统。保证潜艇采取隐蔽或公开的形式进行独立或协同作战,完成战术、战略防御或进攻等使
命。 |
·舰队航空兵自动化指挥系统: | 海军舰队航空兵指挥员及其指挥机关,对其所属部队和武器,实施战役或战术指挥和控制
的自动化指挥系统。主要担负在所辖海域和空域遂行和完成与海上编队或协同军区空军指挥
引导对海突击、对敌舰敌机突击,以及进行辖区航空管制等任务。 |
·航空母舰自动化指挥系统: | 航空母舰指挥员及其指挥机构,对联合机动编队实施指挥和控制的自动化指挥系统。主要
担负遂行和完成夺取并保持制海权和制空权,对海上、空中、岸上目标实施攻击,封锁海区,保
卫海上交通线,支援陆战队登陆以及支援邻海陆地友军作战等作战使命。完成指挥飞机在航空
母舰上安全起降,引导飞机拦截空海目标,为火控系统分配打击的目示,为反潜直升机完成数
据处理等任务。 |
·舰艇指控系统: | 在舰艇平台上,根据作战任务,指挥员对所属部队和武器实施作战指挥、控制所必需的设
备、软件和人员的总称。它由作战指挥系统和武器控制系统组成。具有综合处理情报、选定作
战方案、分配武器、给出目标指示、控制武器设备、对目标实施打击等功能。 |
·海情侦察处理系统: | 综合运用光学、电子、水声、磁探、热探等多种技术侦察手段,使用舰船、潜艇、飞机、卫星和
气球等设施,在水面、水下和海空搜索与跟踪有关海区的敌情、行动海域的设施,以及地理、水
文、气象等情报信息。采用计算机、显示、通信等电子设备实时进行综合、分析、显示、判断、对
比、编批,并向上级指挥所、有关业务部门及友邻部队报告,以辅助指挥员实施作战的电子系
统。 |
·空军自动化指挥系统: | 空军指挥员及其指挥机关,对其所属部队和武器实施指挥和控制的自动化指挥系统。主要
担负遂行和完成空中目标的探测和预警,国土和要地防空作战,支援陆、海军协同作战等指挥
任务。 |
·自动化防空系统: | 通过输入雷达和其它对空监视设备收集来的情报,经过处理、判断出敌飞行器的可能意图
并组织防空兵器(包括歼击机、高射炮、防空导弹等)进行拦截和射击的系统,以达到保卫己方
目标安全和摧毁敌方兵器、兵力的目的。 |
·空情处理: | |
·雷达情报处理系统: | 对以雷达为测控手段获取目标的情报,实时传递、综合、分析、显示,以辅助指挥员实施作
战指挥的电子系统。 |
·空中预警和控制系统: | 安装在飞机上,用于探测目标和执行指挥、控制的电子系统。它主要担负与地面系统配
或独立完成预警、空中监视和指挥、控制等任务。 |
·地面半自动引导系统: | 利用雷达、计算机等设备自动地获取信息,解算出引导参数,并依此引导参数在人工干预
下,指引运动载体到达指定目标的人-机系统。 |
·集团军防空自动化指挥系统: | 在集团军指挥体系中,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将情报、通信设备、高炮及地空导弹火控系统
等联成一体,供指挥员及其指挥机关对防空部队和武器实施指挥与控制的自动化指挥系统。 |
·第二炮兵自动化指挥系统: | 指挥员及其指挥机关对第二炮兵部队和武器实施指挥核反击作战、核武器突防、核爆炸情
况控测及核武器试验的自动化指挥系统。 |
·核打击目标侦察系统: | 用于完成目标侦察和定位、核火力部署侦察、反导系统和反导防御系统的侦察、情报侦察、
地理环境侦察、预警系统核爆炸探测等任务的电子系统。 |
·核打击效果判定系统: | 根据对核打击目标侦察获得的资料,对打击目标毁伤程度进行综合分析的电子系统。 |
·炮兵自动化指挥系统: | 在炮兵指挥体系中,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将侦察、通信等设备联成一体,供炮兵指挥员及
其指挥机关对部队和武器实施指挥与控制的自动化指挥系统。 |
·装甲兵野战自动化指挥系统: | 在战场上用于对坦克部队人员和武器实施指挥和控制的自动化指挥系统。 |
·坦克部队自动化指挥系统: | 以计算机为核心,将通信、侦察等多种设备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供坦克部队指挥员和指挥
机关对坦克部队和武器实施指挥和控制的自动化指挥系统。 |
·工程兵自动化指挥系统: | 工程兵指挥员及其指挥机关,对工程兵部队的作战行动和合成部队工程保障实施指挥和
控制的自动化指挥系统。 |
·防化自动化指挥系统: | 供防化指挥员及其指挥机关对防化、喷火、发烟部队的作战行动,对合成军队的核、化学、
生物武器防护,以及对民防防化和核化救援实施指挥或参与协同的自动化指挥系统。 |
·后勤自动化指挥系统: | 供后勤指挥员和后勤指挥机关,进行快速、高效能指挥和管理用的自动化指挥系统。它具
有实时收集、处理、传输、显示战勤保障所需的数据、图形、图象的能力,能实时向总部各级指挥
系统传输、显示作战所需的战勤保障信息,及时运算和处理大量数据。同时还具有一定的辅助
决策能力,能控制和指挥后勤系统完成各种后勤保障及平时的各种管理、训练等任务。 |
·指挥所: | 军队指挥员及其机关指挥作战的机构和场所。基本指挥所也称指挥中心 |
·指挥所系统: | 通过通信、计算机、显示等设备将各个独立的指挥所或有关要素相互连接而成的,能实现
军事信息的采集、传输、交换和处理等自动化的有机整体。 |
·统帅部指挥所: | 统帅部自动化指挥系统的核心,最高军事统帅战时实施作战指挥的机构和场所。 |
·海上指挥所: | 设置在舰艇上的指挥所。一般开设在指挥、观察和通信设备完善、机动性能良好、防御能力
和生命力较强的舰艇上。主要担负遂行、掌握和通报海上情况的发展变化,组织计划海上战役、
战斗,组织和协调参战兵力等任务。 |
·空中指挥所: | 设置在飞机上的指挥所,通常作为预备指挥所或辅助指挥所。当在地面指挥机构不能实施
指挥的情况下,担负对军队实施不间断的指挥;在紧急情况下,协助地面指挥所或对指定地域
实施作战指挥,也可担负一定的情报传递和通信中继等任务。 |
·地下指挥所: | 配置在地下掩蔽工事中的指挥所。 |
·机动指挥所: | 设置在车辆、舰艇和飞机等具有机动能力的运载工具上的指挥所。 |
·军事侦察: | 为获取军事斗争所需敌方或有关战区的情况而采取的措施。它是实施正确指挥、取得作战
胜利的主要保障。其主要活动方式有:武装侦察、技术侦察和谍报侦察。 |
·无线电技术侦察: | 使用无线电技术设备截获敌方发射的各种无线电信号,从中获取情报的措施。它是军事侦
察的一种重要手段。 |
·通信系统: | 为通信业务所需的信道、电路、终端和交换设备,以及所有辅助设备组成的有机整体。 |
·自动化通信系统: | 由自动化通信设施组成的信息传输系统。通常包括若干个自动交换中心、系统控制中心、
固定或运动的指挥所通信枢纽和多手段、大容量的传输系统。根据信息传输所采用的组织和技
术措施,分为战略通信系统、野战综合通信系统和应急通信系统等。 |
·战略通信系统: | 陆、海、空三军共用的完成战略通信指挥任务的自动化通信系统。它是由军用自动电话交
换网、军用数据自动交换网和军用数字保密电话自动交换网组成,应用有线、无线、光缆、卫星
等干线传输,平战结合的有机统一整体。 |
·野战综合通信系统: | 保障合成集团军完成战役作战任务,由单工无线电网、地域通信网并辅以战术卫星通信及
升空平台通信等组成的通信系统。 |
·应急通信系统: | 在原有通信系统不能使用的情况下,能对部队实施最低限度指挥的通信系统。 |
·军用数据自动交换网: | 军队根据国防战略部署和指挥要求建立的,保障统帅部和军队各级传送数据和电报业务
的通信网。 |
·综合业务数字网: | 利用同一的数字交换设备和数字通道以建立各种业务(例如电话、数据等)的接续的数字
网。 |
·地空数据传输系统: | 利用设置在地面和空中的数据通信设备,以保持地空间实施指挥、控制和信息交换的通信
系统。 |
·海军数据链: | 为了传递目标数据、战术情报、将海上舰艇编队中各成员的指控系统连接成数据共享网络
的无线电通信系统。 |
·电子对抗: | 军事上为削弱、破坏敌方电子设备的使用效能,同时保障己方电子设备正常工作而采取的
综合措施。其内容包括电子对抗侦察、电子干扰、反辐射摧毁和电子防御。按技术领域可分为
雷达对抗、通信对抗、光电对抗、水声对抗等。 |
·电子对抗系统: | 由若干电子对抗设备和器材组成的统一协调的整体。一般由侦察、干扰和相应的通信,指
挥控制等设备组成,也可由具有一定独立工作能力的各分系统组成。 |
·电子对抗侦察: | 搜索、截获、分析敌方电子设备幅射的电磁或水下声信号,以获取其技术参数、位置以及类
型、用途等情报的电子技术措施。 |
·电子防御: | 为消除或削弱敌方的电子侦察、干扰和反幅射摧毁的效能,以保护己方电子设备和系统发
挥效能而采取的措施。 |
·电子干扰: | 利用辐射、反射、散射、折射或吸收电磁能量来阻碍或削弱敌方有效使用电磁频谱的电子
技术措施。 |
·通信对抗: | 采用专门的电子设备,对敌方无线电通信进行侦察、干扰,破坏和扰乱敌方通信系统正常
工作,并保障己方实现有效通信的各种战术技术措施的总称。 |
·通信对抗系统: | 为完成对敌方无线电通信进行侦察,测量其技术参数,并据此采取适当的无线电干扰手
段,破坏和扰乱敌方通信系统或通信网任务,由多种通信对抗设备组成的统一协调的整体。 |
·光电对抗: | 采用专门的光电设备和器材,对敌方光电设备进行侦察、干扰、削弱或破坏其有效使用,并
保障己方人员和光电设备正常工作的各种战术技术措施的总称。按光波的性质,主要分为可见
光对抗、红外对抗、紫外对抗和激光对抗。 |
·雷达对抗: | 采用专门的电子设备和器材,对敌方雷达进行侦察、干扰,削弱或破坏其有效使用,并保持
己方雷达正常工作的各种战术技术措施的总称。 |
·雷达对抗系统: | 由雷达侦察(或称对抗支援)设备和干扰设备组成的统一协调的系统,或是以上述系统为
基础,与其他各种不同的系统组合的综合系统。这种系统能实时地截取辐射源,进行分析和威
胁识别,估价电磁环境和选择最佳干扰样式,适时地施放干扰,破坏雷达的有效工作,从而降低
敌方武器系统和防御系统的效能。 |
·雷达对抗情报: | 通过对敌雷达技术参数和部署的侦察、分析和识别,以判断敌雷达的性能、类型、用途、配
置和所控制的武器等有关的技术信息和军事情报。 |
·自动化指挥系统对抗: | 截获、分析和识别敌方自动化指挥系统的电磁信号,进而削弱和破坏敌方自动化指挥系
统,使其无法正常进行信息收集、传输、处理、判定和控制火器,造成指挥中断或错误,并保护己
方自动化指挥系统免遭干扰和破坏的综合措施的总称。 |
·自动化指挥系统干扰: | 对敌方自动化指挥系统的干扰,主要是干扰敌方的通信网络,使指挥中断;干扰数据传输
系统,使电子计算机由于输入大量虚假信号而输出错误的结果,或使计算机饱和而不能正常工
作。 |
·tempest技术: | 防止信息因经过计算机处理或其它电子设备,以电磁波形式向外辐射而被非法接收和窃
取所采取的技术。 |
·军事气象勤务: | 军队气象部门组织的气象观测、气象通信、气象情报处理、气象预报以及气象装备器材供
应、维修等专业技术工作的总称。它是军队作战勤务的组成部分。 |
·军事气象保障: | 为保障作战、训练和其它任务而组成的气象勤务和提供气象情报、提出利用气象条件建议
等的综合措施。它是军队作战保障的组成部分。 |
·军事气象情报: | 军事活动所需的各种气象信息。主要有:天气实况、气象预报、危险天气警报、各种气象通
报及其它说明大气状况的气象资料和报告等。 |
·自动化气象保障系统: | 利用计算机和其它技术设备实施气象保障的人-机系统。 |
·气象情报传输处理系统: | 利用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收集、加工、传递气象情报的人-机系统。 |
·气象信息收集系统: | 利用气象仪器、气象雷达、气象火箭、气象卫星及其它遥感、遥测设备对大气进行综合观
测,并用计算机对所获资料进行整理的人-机系统。 |
·天气预报自动化系统: | 以计算机为主要工具,综合运用数值天气预报方法及其它预报方法,制作客观、定量天气
预报的人-机系统。 |
·气象中心: | 配属于指挥中心的气象勤务单位。负责气象情报收集、传输、处理,制作天气预报,组织实
施气象保障,同时为下级气象室(台)提供气象产品并对其进行业务技术指导。 |
·军事测绘: | 为军事需要,获取并提供地理、地形资料和信息的专业勤务。包括生产测绘成果(研制符合
规范要求的测绘产品)和实施测绘保障(主要为保障部队作战、训练和科学研究)而组织实施的
测绘技术工作。 |
·自动化测绘保障系统: | 利用计算机、通信和信息技术等现代先进科学技术,实现军事测绘信息的收集、传递、处理
自动化和地图自动生成与显示,为军队作战、训练提供测绘保障的人-机系统。 |
·数字地图: | 以数字形式存储在磁带、磁盘或光盘等媒体上的地图,是军用地图的一个新品种。 |
·电子地图: | 借助于地图自动显示系统,将数字地图的内容经过处理并显示在屏幕上的地图。 |
·影象地图: | 以影象为基底的地图。它是将航空或航天相片纠正成正射投影的相片图,在图上加绘等高
线和必要的符号、注记而制成。 |
·军事专题地图: | 突出而详细地表示一项或几项主题内容,用以满足军事上某种需要的地图。 |
·态势图: | 根据一定的原则和要求,利用军队标号和文字描述作战双方的军队部署和行动所形成的
架势的地图。 |
·电子海图: | 综合使用海洋测绘、计算机、电子图像、图形处理等多种学科和技术,在海军自动化指挥系
统中按规范编制出来的一种新型的数字化海图。能快速、准确地显示、传递或绘制海域要素、特
征及变化情况,为航海、海军作战指挥、训练等用途服务。 |
·计算机标图: | 通过计算机及其附属设备和专门的软件,将各种军事情况,如敌我双方作战企图、兵力部
署、阵地编成、火力配系、战斗行动等,用军队标号和文字,按一定的原则和要求自动标绘在底
图上或动态地显示在屏幕上的过程。 |
·计算机地图制图: | 利用计算机制图系统采集地图数据,建立地图数据库,并由数据库提取所需数据,再经处
理和变换,按要求输出地图的全过程。 |
·计算机地图制图系统: | 由计算机和地图数据采集设备、存储设备、图形编辑设备及地图输出设备等硬件和相应软
件构成的系统。 |
·地图自动显示系统: | 利用计算机及其图形终端设备,实现地图自动显示的人-机系统。一般由数字信息的收
集、传递、处理、显示等方面的硬件和有关软件组成。 |
·数字地形模型: | 地面起伏形态的一种数字表达。一般以规则排列的地面格网点高程的数字阵列表示。其
原始数据可从地图上,或遥感像片建立的立体模型上获取,亦可以实地量测得到。 |
·军事大地测量成果: | 简称大地测量成果。军事上用以精密定位的数据。主要包括地面点的坐标和高程,点与点
间的方位角和距离,垂线偏差和高程异常,重力加速度和重力异常,以及地球形状和大小的参
数等。 |
·导航系统: | 用于在统一坐标中,为飞机、船舶或其它运动载体的航行或确定敌我部队位置,提供方位、
距离和位置数据的系统。通常采用无线电导航技术。 |
·无线电导航系统: | 利用无线电技术对飞机、船舶或其它运动载体进行导航和定位的系统。无线电导航的基准
点可设在地面、空间或卫星上。 |
·全球定位系统: | 用于全球范围二维定位和导航的整套没备。它包括窄间部分、控制部分和用户部分。空间
部分由分布在三个圆轨道平面上的18颗卫星组成;控制部分包括主控制站、监视站和注入站;
用户部分包括天线、接收机、计算机以及输入、输出控制和显示等设备。 |
·防化保障: | 为使军队减少或避免核—化学—生物武器袭击的损伤,由防化兵组织,并由诸兵种部队相
互配合,共同实施的综合性防护措施。它是作战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 |
·核化事故救援: | 为及时有效地控制和缩小核事故或化学事故的各种危害,保护入民群众的健康和安全、保
护环境、保护国家财产而采取的各种救援行动的总称。 |
·防化保障模拟: | 利用计算机等工具,对输入计算机的、按照已知条件或假定条件建立的防化保障方案数学
模型及计算机程序,进行加工处理,动态地全部或部分显示核化环境对合成军队作战行动的制
约和防化保障对合成军队作战能力的增强情况。防化指挥人员通过对模拟全过程的观察和对
输出显示结果的分析,从整体上检验防化保障方案,判断、预测防化保障方案的效果。 |
·化学估算数学模型: | 概略计算化学武器使用后,毒剂杀伤范围、杀伤程度和作用时间的一系列经验公式的集
合。 |
·核估算数学模型: | 根据核观测的坐标和对核爆炸观测所采集的数据,计算核爆炸时间、地点、当量、爆高、核
爆炸瞬时毁伤、沾染区地面Y辐射照射量率分布等的有关参数的各种数学公式的集合。 |
·三防: | 核防护、化学防护和生物防护的简称。它是军队对核武器、化学武器及生物武器袭击时所
采取的积极防护措施。 |
·工程保障: | 保障军队作战行动所采取的-切工程措施的统称。 |
·渡场自动化指挥系统: | 用于保障军队渡河指挥的信息处理和信息传输的自动化指挥系统。它由电子计算机、通信
器材、观测器材等设备组成。 |
·战略指挥工程体系: | 为保障大军区以上指挥机关战时不间断指挥,运用分散、机动、多点设置等防护原则而修
建的包括基本指挥工程、备用指挥工程以及地面机动指挥工程在内的综合防护体系。 |
·核爆炸探测系统: | 判明核爆炸的发生,获取爆炸的性质、时间、位置、当量和爆炸方式等信息,对核爆炸的直
接、间接效应进行测量和分析的电子系统。 |
·城市核毁伤预测: | 根据核武器当量、爆高、爆炸投影点坐标等参数,按照被袭城市的地理、地貌、人口、建筑设
施等各种条件,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城市在核武器袭击后毁伤程度的预测。. |
·海上航行管制系统: | 根据国家颁布的航海法规,对船舶在海上的航行和停泊进行监督和强制性管理的人-机
系统,是海防体系的组成部分。主要担负遂行和完成保障舰船和军港的安全、掌握舰船调度、监
督舰船行动、维持航行秩序与安全、识别海上目标、提供有关情报等任务。 |
·空中飞行管制系统: | 根据国家颁布的航空法规,对在飞行中的航空器进行监督和强制性管理的人-机系统,是
防空体系的组成部分。主要担负遂行和完成对所有飞行活动进行监督和控制,以便迅速、准确
地识别空中目标,维持飞行秩序,保证飞行安全等任务。 |
·武器控制系统: | 利用计算机和各种探测设备,获取目标武器的位置参数和运动参数,求出控制武器的各种
参数.控制武器的运动和引爆,使之有效地实施抗击和摧毁目标的电子系统。 |
·防空武器控制系统: | 用于收集、处理、显示空中情报,进行威胁估算、目标参数和射击诸元计算、火力分配、辅助
决策和实施指挥、控制的电子系统。 |
·预警指挥系统: | 能预先探测和识别空中或空间飞行目标,并提供敌方攻击警报,指挥拦截系统进行反击的
电子系统。 |
·弹道导弹预警指挥系统: | 防御陆上和潜艇发射的弹道导弹的预警指挥系统。其主要任务是为防空部队提供预警信
息,指挥截击系统进行反击等。 |
·地地战役战术导弹指挥系统: | 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将目标信息设备、画信设备及武器有关控制部分联成一体,供地地
战役战术导弹指挥员及其指挥机关实施目标传输与射击指挥作业的人-机系统。 |
·导弹弹道模拟系统: | 由计算机和显示设备等构成,用于计算导弹弹道多种参数,模拟、显示导弹飞行姿态和航
迹的计算机系统。 |
·导弹发射测控系统: | 用于导弹性能测试和发射控制的电子系统。其功能是完成对导弹各组性能测试、导弹发射
前的监测、地面保障设备的监测和控制;完成阵地上的诸元装订和复核、模飞检查、控制导弹的
发射;通过遥控系统了解导弹起飞后主动段的飞行轨迹,预报弹头落点;并可接收被动段信息,
判定是否突防等。 |
·导弹外弹道测量系统: | 对导弹飞行轨迹、运动参数、飞行姿态等进行跟踪测量的电子系统。该系统一般由连续波
雷达、光学电子设备、电视设备以及数据处理、数据传输、时统、通信等分系统组成。 |
·反弹道导弹系统: | 由雷达、计算机、导弹等设备组成,完成对来袭弹头的及时发现、正确识别、稳准跟踪和有
效拦截的电子系统。 |
·航天测控系统: | 对运行中的运载火箭、人造地球卫星、宇宙飞船等空间飞行器进行跟踪、测量和控制的电
子系统。 |
·航天测控网: | 导弹、卫星、飞船等空间飞行器的跟踪、测量、控制和数据获取系统的总称。它包括无线电
和光学设备组成的测电系统、数据处理系统、指挥控制系统、数据传输系统、遥测系统、时统系
统、通信系统、以及其它辅助系统等。 |
·星船跟踪测量系统: | 跟踪、测量卫星和飞船的位置和速度等参数的电子系统。它包括跟踪系统、测角系统、多卜
勒系统、光学照像系统、多频段遥测系统,以及相应的数据传输、数据处理、遥控、时统、通信等
分系统。 |
·炮兵射击指挥系统: | 用于地面炮兵射击指挥的数据处理和数据传输的电子系统。它包括电子计算机、数据传输
设备、显示终端、通信设备等。 |
·武器火力控制系统: | 控制射击或投掷武器,自动实施瞄准与发射的电子系统。 |
·坦克火力控制系统: | 控制坦克武器瞄准射击的仪器和装置的总称。简称坦克火控系统。 |
·机载火力控制系统: | 飞机上用以控制航空弹药的投射方向、时机和密度。使其命中目标的各种设备的总称。 |
·装甲车辆电子综合管理系统: | 智能化的信息综合管理系统。它通过某种形式的总线结构,把车载电子、电气系统联系起
来,实现信息的综合收集、传输、处理、显示、检测、控制,并在坦克装甲车辆与信息化、电子化的
战场之间保持双向信息交换。 |
·智能武器: | 运用智能装置进行控制的现代武器的总称。包括军用机器人。由微型计算机控制、具有自
动寻的和广角度搜索能力的导弹,具有自动驾驶、自动识别、自动搜集情报、绘制地形图和自动
射击功能的坦克,以及其它依靠人工智能操纵的巡航导弹和智能飞机等。 |
·后勤保障: | 为满足军队在保持战斗准备及实施战斗,或执行日常任务时的经费、物资、技术、运输、牛
活和其它需要,而采取的整套措施。 |
·后勤指挥自动数据处理系统: | 在后勤指挥体系中,能对采集到的所需数据资料,自动地进行检测、综合、分类、存储、更
新、查询、计算以及运筹,拟定各种指挥方案,加以模拟、比较、选优等,并按要求输出各种形式
信息的人-机系统。 |
·后勤指挥模型: | 由后勤保障模型、信息保障模型和信息动态模型、预测系统、效能评价准则与决策手段组
成,再现后勤指挥的过程。 |
·后勤统-分类编码: | 是一组彼此相互协调而又统一的、便于计算机进行处理的后勤信息分类代码表。 |
·物资编码: | 将表示物资名称的某种符号体系,转换成易于人和计算机识别和处理的另一种符号体系
的过程。 |
·物资代码: | 遵从某种规范,以一定规律代表物资名称的组合符号码。 |
·军事系统工程: | 采用运筹学和现代数学方法,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等手段,从整体上系统地研究解决军
队在现代战争中的组织指挥、作战行动、武器装备发展、后勤保障、参谋业务以及军事科学研究
等问题,力图以最低代价获得最佳效果的一门军事应用科学。 |
·系统生存周期: | 系统从计划建设起,经建成投入使用,直到被新的系统代替或决定停止使用为止。一般地
说,一个系统在其生存周期内,可分为: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系统测试、系统试运行、
系统运行与维护等六个阶段。 |
·可行性研究: | 在系统建设之前,对新建项目的技术先进性、经济合理性、社会效益和军事效益等进行的
综合分析和论证,以期达到最佳军事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
·系统需求分析: | 研究用户需求,以得到系统或系统组成部分需求的定义的过程。 |
·系统总体论证: | 根据用户需求,从系统整体出发,对系统的战术技术指标,系统组成、功能、结构,系统建设
所需经费、可行性和经济效果,以及任务分工、进度安排等进行的研究、论证和初步设计。它是
系统设计、实施和验收的重要依据。 |
·系统分析: | 利用系统工程方法,对现行系统进行全面调查,弄清其基本功能、作业数据、信息流程等,
结合成本效益进行科学分析和定量计算,为选择具有特定目标的多种方案提供决策的过程。对
于新建系统来说,还应给出所建系统的功能需求描述,分析其现实可能,并设计出新系统模型。 |
·系统设计: | 采用系统工程建设方法,按照预期的工作和目标,对系统分析时所提供的系统模型进行各
种技术实现。包括系统的分析与综合、系统功能的分配、系统的外部设计和内部设计等。 |
·系统实施: | 根据已批准和协调过的系统设计,按实施计划,分阶段地组织具体实现的过程。一般包括:
设备的研制或采购、应用软件的开发、工程施工、设备的安装、系统总调以及人员培训等。 |
·系统测试: | 为验证系统能否按规定的要求正常工作,并测定系统的各项性能指标而进行的符种试验
和测量。 |
·试验床: | 一组地理上便于集中、结构上便于模拟、性能上便于测试的集成研制工具。主要提供试验
系统的模拟环境条件。 |
·系统联试: | 建立系统运行的环境条件,驱动系统正常工作,同时录取和处理必要的中间信息和最终信
息的过程。其目的是检查分系统、设备之间接口关系的合理性、正确性、匹配性和系统的基本功
能及其战术技术指标。 |
·外场检验: | 在承制方选定的试验场中,对系统和各分系统的技术性能指标、可能实现的功能等方面所
进行的各种检验。 |
·现场检验: | 在部队现场(如阵地),由承制方(使用方参加)对系统性能、功能和安全等方面所进行的技
术性质量检验。 |
·部队试验: | 在部队实际的使用条件或尽可能逼近的实战条件下,由使用方(承制方参加)对系统及其
部件所进行的战术性检验。 |
·系统试运行: | 新系统完成经测试达到设计要求,在投入实际使用之前,为验证系统的有效性,将其在实
际环境中进行的试用过程。 |
·系统验收: | 系统或其组成部分交付前,在使用方监督下按验收试验大纲检查产品的主要参数、性能和
工艺质量是否符合战术技术要求,并决定接受或拒收的过程。 |
·系统验证: | 确定系统或其组成部分,或在开发周期中的阶段产品.是否达到设计要求的过程。它是通
过评审、审查、测试、检验、审计等活动来完成,或通过软件工具自动完成验证过程。 |
·系统优化: | 在指定的环境和条件下,使系统达到最佳指标状态所采取的措施和方法。 |
·系统维护: | 在系统或其组成部分交付使用之后,为保持或恢复系统正常运行所进行的各种维修和保
养工作。 |
·系统功能: | 系统所能承担和完成任务的能力。 |
·系统资源: | 系统所具有的硬件和软件的统称。例如各种设备、数据、通信信道、程序库、数据库以及各
种文件等。 |
·系统性能指标: | 为了满足特定的使用要求和特定的功能,系统所必需具有的特性和能力,是系统设计、评
价、鉴定、验收的依据。 |
·系统兼容性: | 一种系统能在一定的程度上不经修改地在另一种系统环境中工作的能力。 |
·互连: | 系统或设备间的相互连接。通常包括物理线路连接和数据链路连接。 |
·互通: | 在互连的系统或设备间直接提供相互交换信息或服务的过程。 |
·互操作: | 系统、设备或用户之间直接交换信息时,在这些系统、设备或用户中所具有的相互操作。 |
·系统安全保密: | 对系统的资源进行保护,以防止其受到意外的或蓄意的窃取、毁坏或泄密。系统安全保密
涉及人员、设备、信息、环境及有关技术等的保护。 |
·生存能力: | 系统或设备能经受住人为破坏或意外打击,并保持其完成原定任务的能力。 |
·系统作战效能: | 系统在作战中完成规定任务的程度。 |
·系统快速反应能力: | 系统执行给定功能或功能、状态转换时,所需反应时间的度量。 |
·1 系统机动能力: | 依据作战需要,系统或设备快速改变运动方向或空间位置的能力。 |
·系统建设文件: | 在系统生存周期内的各阶段所必须产生的一组管理性文件和技术性文件。如“可行性研究
报告”、“系统论证报告”、“系统设计任务书”、“系统总体说明书”等。 |
·用户文件: | 为系统的最终用户所提供的有关系统操作、运行、维护等方面信息的一组技术性文件。如
用户手册、操作手册、维护手册等。 |
·原型: | 具有实际可运行、能反映最终产品的基本性质特点的式样。 |
·快速成型法: | 在一些工具环境和技术的支持下,根据最终产品的主要特征,迅速建造原型的一种工程建
设方法。 |
·渐近获取法: | 通过逐步扩充、逐步完善而建成用户满意的最终系统的工程建设方法。通常是根据用户提
出的基本功能和近期需求,采用成熟的技术,迅速制成基本功能系统或“核心”设备并安装到用
户工作现场,通过试用,确定需完善或增加的功能及需要引进的新技术、设备等,经多次反馈逐
步完善,最后形成用户满意的最终系统。 |
·整体承包法: | 根据事先提出的系统功能和战技指标要求,直接由承制方一次性制成最终产品的工程建
设方法。 |
·全生命周期法: | 将系统整个建设过程分为系统分析、设计:实施、测试、试运行和运行维护六个阶段依次进
行的工程建设方法。 |
·[数据库]数据模型: | 对客观事物及其联系的数据描述,它是数据库逻辑结构的表示方法。常用的数据模型有层
次、网状和关系三种。 |
·作战模型: | 对作战行动从本质上进行抽象.然后用物理实体、逻辑思维、数学表达或对作战过程进行
复制或描述的一种形式。 |
·保障模型: | 用物理实体、逻辑思维或数学方法对作战保障、后勤保障进行描述的一种形式。 |
·计算机模拟: | 建立研究对象的数学模型或描述模型,并在计算机上加以体现和试验的过程。 |
·计算机作战模拟: | 利用计算机模拟技术对作战过程进行推演,并进行分析和研究的过程。 |
·作战训练模拟: | 利用模拟器材和模拟技术进行的军事训练。它包括模拟战场景况、战斗进程、对阵双方的
战斗行动的战术性模拟和模拟武器、装备技术战术性能的技术性模拟。 |
·最优控制: | 指在给定的约束条件下,使给定的系统性能指标为最优的一种控制(决策)方法。 |
·数据加密: | 使用保密变换技术,将明文数据变成密文数据的过程。 |
·数据解密: | 利用保密变换技术,将密文数据还原成明文数据的过程。 |
·计算机加固: | 对计算机的系统、电路、电源、结构等局部或全部采取加固措施,以满足用户的特定要求。 |
·指挥工作台: | 供指挥人员实施指挥,参谋业务人员作业,以及技术保障人员进行技术管理用的人一机对
话设备。 |
·投射型显示设备: | 利用光学投射原理获得大尺寸显示画面的显示设备。它有直接投射与光阀投射两种类型。 |
·大屏幕显示: | 屏幕有效面积大于某一规定尺寸(通常为1平方米以上)的图形或图象显示。按其所用技
术分为投射式大屏幕显示和平板式大屏幕显示。 |
·软件开发: | 把用户需求转化为可运行软件的过程。通常指从任务书或合同生效之日起,到承办单位交
付产品并由交办单位验收为止的整个软件研制、生产过程。 |
·软件维护: | 对存在潜在错误或不健全的软件产品进行修改、更新,使之运行正常或功能完善的工作。 |
·数据库: | 按照一定的数据模型在计算机系统中组织、存储和使用的具有互相联系的数据集合。 |
·数据库管理系统: | 操作和管理数据库的软件。它为用户提供建立、使用和维护数据库,以及数据完整性、一致
性和安全性控制等功能。 |
·数据安全性: | 保护数据免遭窃取、破坏或非法使用的能力。 |
·数据完整性: | 数据库中数据的正确与-致的程度。 |
·数据-致性: | 存放在多处的同一数据相互保持一致,以保证数据库能对所有用户以相同内容回答同类
询问的能力。 |
·[数据库]安全性约束: | 数据库的一种管理功能。它限定某一用户只能存取和(或)修改数据的某一部分。防止数
据泄露和(或)由于程序的错误而干扰数据库工作。 |
·数据字典: | 软件系统设计中使用的所有数据项的名字及其与这些数据项有关的特性的集合 |
·方法库: | 存储着整套数值计算方法、非数值计算方法等,为用户进行信息处理和辅助决策的一种软
件工具库。 |
·模型库: | 为作战指挥提供动态的军事信息和辅助决策的各种数学模型、作战模型和保障模型的集合。 |
·智能数据库: | 用人工智能技术改进数据库性能,扩充其功能,形成数据库与人工智能有机结合的新型数
据库。 |
·知识工程: | 把知识作为一个工程问题来研究和处理,其内容是:知识的结构与模式、知识表达获取的
方法以及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各种推理方法等。 |
·知识库: | 专家系统所应用的规则集合,或具有咨询性质的知识集合。 |
·报表处
理: | 利用汁算机对报表数据进行输入、分类、整理、运算,以及按要求生成和输出一个新的报表
的过程。 |
·图象处理: | 利用计算机对图像数据进行加工,以获得所需结果的过程。通常有图像数字化、图像编码、
图像增强、图像复原、图像分割和图像分析等。 |
·图形处理: | 用计算机对图形数据(图形对象的形式表示)和图形显示(图形对象的视见表示)进行相互
转换的方法和技术。 |
·语音处理: | 利用计算机系统、语音的编码技术和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实现语音输入、输出、理解、翻译、
语音和文字相互转换以及语音信息通信等处理功能的技术。 |
·计算机安全: | 针对计算机及其资产可能遭到的各种损害(如软件差错、硬件故障、电磁泄露、电磁干扰和
计算机犯罪等),所采取的安全保护措施。 |
·计算机犯罪: | 刑事责任主体以计算机为工具或以计算机资产为对象,故意实施的危害计算机安全的犯
罪行为。 |
·计算机病毒: | 一种人为制造并隐藏在计算机存储载体之中的,能够通过修改程序并把自己的拷贝包括
在内去“传染”其它程序的计算机程序或指令代码。它具有极强的繁殖力和传染力,对计算机及
其系统有很大的破坏力。 |
·数据交换: | 数据通信中,任一用户与其他用户通信时,在交换中心进行的接转操作方式。 |
·通信协议: | 在通信系统中,为使各种设备之间能够正确地传送信息,而必须遵循的一整套关于信息传
送顺序、信息格式和信息内容等的约定。 |
·网络互连: | 通过各种通信信道和有关设备,按照一定的拓扑结构和控制方式(通信协议),将几个独立
的计算机网络连接起来,以实现网间信息交换或资源共享的技术。 |
·网络软件: | 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中,用于支持数据通信和各种网络活动的软件。它包括通信软件、网络
协议软件、网络应用系统、网络服务管理系统以及用于网络特殊节点的软件等。 |
·电子邮件: | 通过计算机网络,将一个用户发出的消息或报文可非实时地传送给另一个用户的新业务。 |
·电子会议: | 通过通信网传送声音、图象、文字等信号,实现空间共享和资料共享的一种会议形式。 |
·情报检索系统: | 情报检索中所用的硬件资源、系统软件和检索软件的总称。它具有存储大量的信息,并对
信息项目(有特定逻辑含义的基本信息单位)进行分类、编目或索引;可根据用户要求,从已存
储的信息集合中抽取出特定的信息,并提供插入、修改和删除某些信息等的功能。 |
·容错技术: | 为使设备或系统在运行中发生故障时,仍能维持其正常运行,而采取的一些技术措施。如
编码检验、指令复执、故障隔离,以及冗余备份等。 |
·冗余技术: | 用附加信息位或设备以及相应的软件来检查和纠正系统(或设备)错误,从而提高其可靠
性的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