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药: | 在适当的外界能量作用下,自身能进行迅速而有规律的燃烧、同时生成大量高温气体的物
质。 |
·均质火药: | 在火药药体内部,组分间没有明显相界面的火药。一般指单基发射和双基火药。 |
·非均质火药: | 在火药药体内部,组分间有明显相界面的火药。一般指三基发射药、改性双基推进剂、复合
火药和黑火药。 |
·双基火药: | 以硝化棉和硝化甘油或其它爆炸性增塑剂为基本能量组分的均质火药。分双基推进剂和
双基发射药两种.
双基药。 |
·球形药: | 以内溶法或外溶法制成的硝化棉高分子溶液,在成型容器中经搅拌、分散、成球、预蒸溶剂
和脱水等主要工序制成的火药。 |
·小粒药: | 以憎水溶剂(如乙酸乙酯)捏合的硝化棉药料或收吸药料,经塑化、驱水、成型和蒸溶等工
序制成的粒状火药。 |
·多气孔火药: | 通过控制工艺条件,制成药体内具有大量细小而均匀气孔的火药。 |
·耐热火药: | 比制式单、双基火药能承受更高的温度,并保持原有使用特性的火药. |
·低易损性火药: | 使用和勤务处理中安全性好,具有较高生存能力的火药。它对高速破片和火焰等反应迟
钝,不易烤燃和殉爆。 |
·硝胺火药: | 以黑索今或奥克托今等硝胺类炸药为基本能量组分的火药。 |
·标准火药: | 为了检查、修正或仲裁测试、分析条件,由专门机构组织生产、鉴选的,对某一性能较为均
匀一致、稳定的火药。称该性能的标准火药。 |
·发射药: | 用于发射枪、炮弹丸等的火药。 |
·单基发射药: | 仅以硝化棉为基本能量组分的发射药。 |
·混合硝酸酯发射药: | 硝化棉和两种或两种以上含硝酸酯基团的爆炸性增剂为基本能量组分的发射药。 |
·三基发射药: | 在双基发射药组分中加入固体炸药(如硝基胍、黑索今)作为基本能量组分所组成的发射
药。 |
·消焰药: | 与单基发射药配合使用,在发射装药中起消焰作用的专用火药。 |
·松质药: | 通过控制工艺条件使药体呈疏松结构的发射药。 |
·推进剂: | 用于推进火箭、导弹的火药。 |
·压伸双基推进剂: | 压伸成型工艺制成的双基推进剂。 |
·浇铸双基推进剂: | 浇铸成型工艺制成的双基推进剂。 |
·改性双基推进剂: | 在双基推进剂组分中加入固体氧化剂、高能炸药、金属燃料之一的一种或几种组分、使其
能量性能得到改善的推进剂。 |
·交联改性双基推进剂: | 在改性双基推进剂组分内加入交联剂,使大分子主链间生成化学键,以改善力学性能的推
进剂。 |
·双基系推进剂: | 双基推进剂、改性双基推进剂和交联改性双基推进剂的总称。 |
·平台推进剂: | 产生平台燃烧的推进剂. |
·麦撒推进剂: | 产生麦撒燃烧的推进剂。 |
·低燃速推进剂: | 一般指在常温、压力为6.86MPa条件下,燃速为5mm/s以下的推进剂。 |
·高燃速推进剂: | 一般指在常温、压力为9.81MPa条件下,燃速为25mm/s以上的推进剂。 |
·无烟推进剂: | 燃烧产物不明显地影响电磁波(可见光、红外、激光或微波)信号传输功能的推进剂。 |
·贫氧推进剂: | 氧化剂含量远低于一般推进剂的推进剂,主要用于整体式火箭助推一冲压式发动机中。它
首先在一次燃烧室中转化为高温、富可燃物的气体,经一次喷管排入二次燃烧室,并在二次燃
烧室中与导入的空气混全后能自动点燃和复燃。 |
·定容爆热: | 一千克火药在规定初温和隔绝氧条件下进行绝热燃烧,并使反应产物冷却到起始温
度时所放出的热量(水为液态).
Qv(当水为汽态时用Qv( g))J/kg爆热 |
·定压爆热: | 一千克火药在规定初温和隔绝氧条件下进行绝热燃烧,并使反应产物冷却到起始温度和
0.101325MPa状态时所放出的热量(水为液态)。
QP(当水为汽态时用Qp( g))J/kg |
·热值系数: | 火药中某组分的质量百分数改变1%(m/m)所引起的火药定容爆热的变化值,称为该组
分的热值系数。βi J/kg分部爆热 |
·火药气体比容: | 一千克火药燃烧后、气体生成物在标准状态(0.101325MPa、273k)下所占的体积(水为汽
态)。V1 l /kg |
·燃气物质的量: | 一千克火药燃烧后产生气体物质的量。n mol/kg(燃气的克分子数),(燃气的摩尔数) |
·燃气平均摩尔质量: | 一千克火药燃烧后生成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计算公式为:
|
·比容系数: | 火药中某组分的质量百分数改变1%(m/m)所引起的比容的变化值,称为该组分的比容
系数。Vi 1 /kg |
·燃气平均比热比: | 燃气平均定压比热容(pC )与燃气平均定容比热容(vC )之比。V燃气平均比热容比(绝热指数) |
·爆温: | 火药绝热、定容燃烧后,燃烧产物所达到的最高温度。Tv K绝热等容火焰温度 |
·定压爆温: | 火药绝热、定压燃烧后,燃烧产物所达到的最高温度Tp K绝热定压火焰温度 |
·火药力: | 火药燃气的气体常数与火药爆温的乘积。计算公式为。
定容火药力 |
·定压火药力: | 火药燃气的气体常数与火药定压爆温的乘积。计算公式为。
火药力换算值 |
·密度火药力: | 火药力与密度的乘积。fp J/dm3体积火药力 |
·相对火药力: | 火药能量表征量的一种。以相同条件和同一密闭爆发器中试验火药与参比火药的最大压
力之比值表示。RF |
·点火药火药力: | 点火药的火药力。fig J/kg |
·余容: | 一千克火药燃烧后燃气分子的体积在诺贝尔一阿贝尔气体状态方程中的容积修正项。
a dm3/kg |
·点火药余容: | 点火药气体的余容aig dm3/kg |
·氧平衡: | 见 GJB740。 |
·比冲: | 火药能量表征量的一种。在火箭发动机中,单位质量推进剂所产生的冲量。
Ia N·s/kg |
·实测比冲: | 在发动机中测定的比冲。Iad N·s/kg |
·标准实测比冲: | 在标准发动机中测定的比冲。Iaa N·s/kg |
·理论比冲: | 在一定条件下,以热力学特性计算出来的比冲。
I0aN·s/kg |
·标准理论比冲: | 在标准条件下,以热力学特性计算出来的比冲。
IoasN·s/kg |
·平衡比冲: | 假设燃烧产物组成在喷管流动过程中始终处于化学、热、相和速度平衡条件下计算得到的
理论比冲。
I0adN·s/kg |
·冻结比冲: | 假设燃烧产物组成在喷管流动过程中始终保持不变条件下计算得到的理论比冲。
I0afN·s/kg |
·密度比冲: | 火药比冲和火药密度的乘积。
IpN·s/dm3体积比冲 |
·比冲效率: | 实测比冲与理论比冲之比。
τη |
·特征速度: | 表征推进剂在发动机中能量和燃烧完全程度的综合特征参量。计算公式为:
|
·燃烧室效率: | 实测特征速度与理论特征速度之比。
ηc |
·最小自由能法: | 一种计算火药燃烧产物平衡组成和热力学参数的方法。该方法假设火药燃烧产物间达到
化学平衡时,在该温度和压力下,燃烧产物总的自由能为最小。 |
·内能法: | 一种计算火药燃烧产物平衡组成和热力学参数的方法。该方法假设火药燃烧产物总的内
能等于燃烧前火药的内能。 |
·热焓法: | 一种计算火药燃烧产物平衡组成和热力学参数的方法。该方法假设火药燃烧产物总的热
焓等于燃烧前火药的热焓。 |
·平衡常数法: | 一种计算火药燃烧产物平衡组成和热力学参数的方法。该方法假设火药燃烧产物问达到
化学平衡时,燃烧产物各组分之间关系必须满足相同温度和压力下,它们之间各种化学平衡的
平衡常数。 |
·简化基本法: | 一种计算火药燃烧产物平衡组成和热力学参数的方法。该方法假设水(液态)煤气反应的
热效应为零。 |
·膛压: | 发射药在膛内燃烧时生成气体的压力。
P MPa |
·最大膛压: | 膛压的最大值。
Pmm MPa |
·最大膛压的最大值: | 在一组射击的实测结果中某点最大膛压的最大值或者在同一次射击中各点最大膛压的最
大值。
Pmm MPa |
·最大膛压的最小值: | 在一组射击的实测结果中某点最大膛压的最小值或者在同一次射击中各点最大膛压的最
小值。
Pmn MPa |
·最大膛压的平均值: | -组最大膛压实测结果中的算术平均值。
m
P MPa |
·最大膛压差: | 在一组最大膛压的实测结果中,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
ΔPm MPa
最大膛压跳动量 |
·最大膛压的相对增量: | 某温度下最大膛压和标准温度下最大膛压之差与标准温度下最大膛压的百分比。 |
·膛压温度系数: | 某一温度范围内,发射药温度变化1K时,最大膛压的相对变化量。
m
p
a (t) K
1 |
·初速: | 弹丸脱离发射装置时所具有的速度。
V0 m/s
膛口速度 |
·初速最大值: | -组初速实测结果中的最大值。
Vom m/s |
·初速最小值: | -组初速实测结果中的最小值。
Von m/s |
·初速平均值: | -组初速实测结果的算术平均值。
o
V m/s |
·初速差: | 一组初速实测结果中,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
ΔVo m/s
初速跳动量。 |
·初速温度系数: | 某一温度范围内,发射药温度变化1K时,初速的相对变化量。
V0
a (t) K
1 |
·初速中间误差: | 初速散布的表征量。计算公式为:
(初速或然误差) |
·燃烧时间: | 火药由点火开始至燃烧结束经历的时间。
tb s |
·发动机工作时间: | 由发动机点火至排气结束经历的时间。
F N |
·推力: | 推进剂在火箭发动机中燃烧,燃气由喷管高速喷出所产生的反作用力(反冲力)。
F N |
·最大推力: | 在推力一时间曲线上推力的最大值(起始段除外)。
Fm N |
·最小推力: | 在推力一时间曲线上,除上升和燃烧结束后排气段外,最低点所对应的推力。
Fn N |
·平均推力: | 火箭发动机工作期间,推力一时间曲线下对应的积分与相应的时间之比。
F N |
·起始推力: | 推力一时间曲线上,上升段结束点所对应的推力。
F0 N |
·燃终推力: | 在推力一时间曲线上,燃烧结束点所对应的推力。
Fb N |
·推力系数: | 火箭发动机推力与燃烧室压力和喷管喉部截面积乘积的比值。
CF |
·喷管效率: | 实测推力系数与理论推力系数之比。
F
η |
·推力冲量: | 在推力一时间曲线上,由火箭发动机开始工作至某一时刻,对应于推力-时间曲线下的积
分值。
I(t) N·s |
·推力总冲量: | 火箭发动机工作期间,在推力一时间曲线下的积分值。
I N·s
总冲量 |
·燃烧室压力: | 推进剂在发动机燃烧室内燃烧所产生的燃气压力。
Pc MPa |
·最大压力: | 在压力-时间曲线上压力的最大值。
Pm MPa |
·最小压力: | 在压力一时问曲线上,最低点(除上升和燃烧结束后排气段外)所对应的压力。
Pn m MPa |
·平均压力: | 火药燃烧期间或发动机工作期间,压力一时间曲线下对应的积分与相应的时间之比。
P MPa |
·平衡压力: | 火箭发动机内燃气的生成量与排气量相等时的压力。
Peq MPa |
·压力全冲量: | 火药点火开始至燃烧结束或火箭发动机工作结束的压力冲量。
Ip MPa s |
·燃终压力: | 在压力一时间曲线上,燃烧结束点所对应的压力。
Pb MPa |
·点火压力峰: | 火药在点火过程中产生的压力峰。 |
·初始压力峰: | 固体火箭发动机工作初始段,在压力一时间曲线上出现的压力峰。
一次压力峰 |
·二次压力峰: | 在火箭发动机的压力一时间曲线(除发动机工作初始段)上出现的压力峰。 |
·峰值比: | 最大压力与平衡压力之比。
p
γ |
·临界压力: | 一定的发动机工作条件下,保持推进剂正常燃烧所需的最小压力。
Pcr MPa |
·压力温度系数: | 一定的面喉比(KN)条件下,在某一初温范围内推进剂温度变化1K时,燃烧室压力的相
对变化量。
kπ K
1 |
·喉通比: | 火箭发动机喷喉面积(At)与火箭发动机中通气面积(Ap)之比。
J |
·面通比: | 推进剂初始表面积(S1)与火箭发动机中通气面积(Ap)之比。
通气参量 |
·面喉比: | 推进剂初始表面积(S1)与火箭发动机喷喉面积(At)之比。KN |
·燃烧: | 释放出大量热和生成高温气体的剧烈氧化还原反应。能在火药中自行传播,在常压下播
速度通常为几毫米到几十毫米每秒。 |
·爆燃: | 介于燃烧和爆轰之间的一种不稳定、快速燃烧现象,其反应区向未反应物质中推进的速度
小于未反应物质中的声速。 |
·点火: | 外界冲量使火药局部表面的温度升高到发火点上,并使该处发生燃烧的过程。对火药装
药,包括点火药的燃烧产物向装药表面传热,使装药中某些药粒(柱、管、片)的局部表面的温度
升高到发火点以上,并使该处发生燃烧的过程。 |
·传火: | 火焰沿火药表面传播而引起所有可燃表面燃烧的过程。 |
·点火临界压力: | 在某些条件下,使火药产生稳定燃烧所需要的最低点火压力。
Pci |
·点火延迟期: | 点火过程所对应的时间。通常以发火开始至某一压力值所需的时间间隔表示。
τ s |
·点火能量: | 点火过程所提供的能量。
Ei J |
·传火速度: | 火焰沿火药表面或在装药中传播的速度。
vt m/s |
·燃烧产物: | 火药在燃烧过程中所生成的物质。 |
·熄火: | 由于热损失或压力突降等因素,使燃烧不能维持而熄灭的现象。 |
·静态活度: | 内弹道计算中使用的一种火药特征参数,它是火药初始表面积与火药初始体积之比乘以
燃速系数。计算公式为:
活度 |
·动态活度: | 静态活度与发射药形状函数之积,计算公式为s
|
·陡度: | 表示发射药生成气体的质量速率或燃烧装置内产生压力变化速率的特征量.
Q MPa/s
锐度 |
·相对陡度: | 在相同条件下,被试发射药与参比发射药的陡度之比。
RQ
相对锐度 |
·线性燃烧速度: | 单位时间内沿火药燃烧表面的法线方向上固相消失的距离。
燃速 |
·质量燃烧速度: | 火药燃烧时,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固相消失的质量。
um g·cm2·s1 |
·燃速温度系数: | 一定压力条件下,某一初温范围内火药温度变化1K时,燃速的相对变化量。
pσ K1 |
·中止燃烧: | 燃烧着的火药,采用骤冷或降压等手段强迫燃烧火焰熄灭的过程。 |
·渐猛性燃烧: | 火药的动态活度随时间而递增的燃烧。
渐增性燃烧. |
·增面燃烧: | 火药的燃烧表面积随时间而递增的燃烧。 |
·恒面燃烧: | 火药的燃烧表面积不随时间而变化的燃烧。 |
·减面燃烧: | 火药的燃烧表面积随时间而递减的燃烧。 |
·侧面燃烧: | 仅限于火药药柱侧面的燃烧。 |
·端面燃烧: | 仅局限于火药药柱端面的燃烧。 |
·二维燃烧: | 同时在装药轴向和径向进行的燃烧。
双向燃烧 |
·平台燃烧: | 在某一压力范围内,推进剂燃速不随压力而明显变化(即压力指数接近于零)的燃烧。 |
·麦撒燃烧: | 在某一压力范围内,推进剂燃速随压力的增加而减小(即压力指数为负值)的燃烧。 |
·稳态燃烧: | 一定条件下,火药的燃烧现象不随时间而变化的燃烧。反之,称非稳态燃烧。 |
·稳态燃烧的临界直径: | 一定条件下,火药进行稳态燃烧所必需的最小直径。
Dac mm |
·稳态燃烧的临界压力: | 一定条件下,火药进行稳态燃烧所必需的最低压力;当多气孔火药发生对流燃烧时,则指
最低压力和最高压力。
Pac
MPa |
·侵蚀燃烧: | 燃烧生成的气流沿火药燃烧表面流动,使火药的燃烧速度发生变化的燃烧。 |
·侵蚀燃烧速度: | 发生侵蚀燃烧时火药的燃烧速度。
ue
mm/s |
·侵蚀燃烧的临界速度: | 沿着燃烧表面流动而不引起侵蚀燃烧的气流最高速度。
vt
m/s
侵蚀界限速度。 |
·侵蚀常数: | 表征火药燃速受平行于燃烧表面气流作用影响大小的参量,其值可采用如下公式计算。
|
·动力燃烧: | 在可燃物和氧化剂以及它们的分解产物都均匀分布的燃烧反应区内,其反应速度受化学
动力学控制的燃烧。 |
·扩散燃烧: | 在有物质浓度和温度梯度的燃烧反应区内,其反应速度受物质扩散和热量传递速度控制
的燃烧。 |
·预混合燃烧: | 在燃烧前已混合好的可燃气体的燃烧反应区内,其反应速度受化学动力学和物理扩散过
程控制的燃烧。 |
·对流燃烧: | 燃气进入火药内部孔隙或裂缝内,点燃该间隙内火药表面,明显地扩大了燃烧表面,产生
远高于平行层燃烧时燃速的燃烧。 |
·完全燃烧: | 使火药各组分进行充分燃烧反应,并使能量获得最大释放的燃烧。反之,称不完全燃烧。 |
·不稳定燃烧: | 在发动机中推进剂发生不符合稳态燃烧和侵蚀燃烧规律的燃烧。反之,称稳定燃烧。 |
·正常燃烧: | 稳定而完全的燃烧。 |
·感度: | 外界冲量的作用下,火药发生爆炸或燃烧的难易程度。 |
·撞击感度: | 在机械撞击作用下,火药发生爆炸的难易程度。其表示方法有爆炸概率,特性落高,上、下
限等。 |
·撞击感度上限: | 在一定质量落锤的撞击作用下,火药100%发生爆炸时,落锤最小落高。 |
·撞击感度下限: | 在一定质量落锤的撞击作用下,火药100%不发生爆炸时,落锤的最大落高。 |
·特性落高: | 在一定质量落锤撞击作用下,火药爆炸概率为50%时,落锤下落的高度。
H50 cm
临界落高 |
·摩擦感度: | 在机械摩擦作用下,火药发生爆炸的难易程度。 |
·热感度: | 在热的作用下,火药发生爆炸的难易程度。 |
·点火感度: | 在外界点火能量(通常为点火药能量)作用下,火药发生燃烧的难易程度。 |
·火焰感度: | 在火焰作用下,火药发生燃烧的难易程度。 |
·爆发点: | 在一定的实验条件下,经过一定的延滞期后,火药发生爆炸时的介质温度. |
·烤燃: | 在外界热源的烘烤下火药发生燃烧的现象。 |
·自燃: | 火药因自身分解而燃烧的现象。 |
·静电火花感度: | 在静电火花作用下,火药发生爆炸的难易程度。 |
·枪击感度: | 在火药或火药装药受高速枪弹射击时,发生燃烧的难易程度。 |
·粉尘爆炸感度: | 火药的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在空气中的粉尘,在外界冲量(火焰、静电火花等)作用下,发
生爆炸的难易程度。 |
·热分解: | 在热作用下,火药发生化学分解的现象。 |
·安定性: | 在一定条件下,火药的物理性能变化和化学性能变化不超过允许范围的能力。前者称物理
安定性,后者称化学安定性。 |
·挥发份: | 火药所含的水份、挥发性溶剂及其它挥发性成份。 |
·外挥: | 在规定温度和时间内干燥后,所能挥发掉的挥发份。
h |
·内挥: | 在规定温度和时问内干燥后,存在于发射药内的挥发份.
h′ |
·总挥: | 内挥和外挥之和。
H |
·渗析: | 火药中某些液体组分由火药内部迁移到表面的现象。
汗析 |
·晶析: | 火药中某些固体组分由火药内部迁移到表面并呈结晶状态(或固态)析出的现象。 |
·吸湿性: | 火药从周围介质中吸收水份的能力。vcq |
·理论最大密度: | 假设火药内部组分或颗粒间在无空隙紧密排列状态下的理论计算密度。
t
ρ g/cm3 |
·堆积密度: | 在大气和无振动条件下,将火药药粒自然堆积时的密度。
b
ρ g/cm3
假密度 |
·热导率: | 在稳定条件下,垂直于单位面积方向的每单位温度梯度通过单位面积上的热传导速率。
λ J/cm·h·k |
·热胀系数: | 火药(和包复层)受热时,温度每变化1K,线性尺寸或体积变化的百分率。
a K
1 |
·玻璃化温度: | 火药或它的高分子组分从粘流或高弹态(橡胶态)届玻璃态发生转变(或相反的转变)的温度。
Tg℃ |
·相容性: | 火药组分问或火药与其它材料之间相接触时,体系各组分间的物理性能变化和化学性能
变化不超过规定范围的能力。前者称物理相容性,后者称化学相容性。 |
·组分相容性: | 火药内各组分之间的相容性。 |
·接触相容性: | 火药与其它材料相接触时,火药和材料之间的相容性。 |
·安全贮存寿命: | 在贮存条件下,火药在发生自动催化分解以前的贮存时间,通常以有效安定剂耗至某一规
定含量以前的时间表示。 |
·使用寿命: | 火药丧失使用性能以前的贮存时间。 |
·硬度: | 火药对压印、刮痕的抵抗能力。 |
·压缩性: | 火药药粒(柱)抵抗压缩负载的能力。通常以在压缩试验中,药粒(柱)发生破裂产生第一条
裂缝时压缩的相对高度表示。 |
·抗压强度: | 火药药粒(柱)抵抗压缩负载的能力。以在规定的加载速度下试样受压破坏时的应力表示。
o
δ MPa |
·拉伸强度: | 火药药粒(柱)抵抗拉仲负载的能力。以在规定的拉伸速率下试样至断裂为止所受的最大
拉伸应力表示。
δ MPa |
·撞击强度: | 火药承受一定质量负载的能力。以在撞击负载下破坏时单位面积的撞击功表示。
An J/cm2 |
·剪切强度: | 火药抵抗剪切负载的能力。以在剪切应力作用下断裂时的最大应力表示。
τ MPa |
·应力-应变曲线: | 火药试样拉伸和压缩试验中,以纵坐标表示应力、横坐标表示应变所作的曲线。 |
·最大应力: | 应力(a)-应变(s)曲线上应力的最大值
m
σ MPa |
·最大应力的延伸率: | 拉伸试验时,火药试样在最大应力作用下的长度相对增长率.常以百分率表示.
m
ε |
·断裂应力: | 火药拉伸试验时,试样加载至裂过程中的最大应力。
b
σ MPa |
·泊松比: | 在火药的比例极限内,由均匀分布的纵向应力所引起的横向应变与相应的纵向应变之比
的绝对值。
μ |
·弹性模量: | 在比例极限内,火药所受应力与火药产生的相应应变之比。
E MPa |
·时间-温度等效原理: | 高分子材料的形变速率和分子运动的粘弹性对升高温度和延长外力作用时间的效果具有
等效性,即可将某一温度下测定的材料力学性能,等效地转变成另一温度下的力学性能,称此
为时间一温度等效原理。
时间一温度叠加原理,时间一温度转换原理 |
·时间-温度转换因子: | 根据时间一温度等效原理导出时间一温度换算的数学关系式的转换因子。计算公式为:
|
·单向拉伸主曲线: | 利用时间一温度转换因子,由不同温度和加载速度下得到的等速拉仲的应力一应变曲线
组处理而成的
mσ 或mε 曲线。 |
·粘结剂: | 将火药中固体组分牢固地粘合成一体,使火药具有一定力学性能的组分。 |
·增塑剂: | 能塑化硝化棉和改善火药加工成型时的流变性与火药力学性能的组分,如苯二甲酸二丁
酯。 |
·爆炸性增塑剂: | 含有硝基、硝酸酯、叠氮或硝胺等基团又是火药基本能量组分的增塑剂,如硝化甘油。
主溶剂,含能增塑剂 |
·助溶剂: | 能改善爆炸性增塑剂对硝化棉塑化能力的组分,如二硝基甲苯。 |
·氧化剂: | 燃烧反应中,主要起供氧作用的火药组分,如高氯酸铵。 |
·安定剂: | 能抑制火药分解中的催化反应从而提高化学安定性的组分,如二苯胺、中定剂等。 |
·燃烧催化剂: | 能改变火药燃速、燃速压力指数等燃烧特性的组分,如苯二甲酸铅。 |
·燃烧助催化剂: | 与燃烧催化剂一起使用时,能提高燃烧催化剂的催化效果的组分,如已二酸铜。 |
·燃烧稳定剂: | 在一定条件下,能抑制推进剂不稳定燃烧的组分,如三氧化二铝。 |
·缓燃剂: | 掺入火药或渗入药粒表层中,能使火药或药粒表层产生缓燃的物质,如多聚甲醛、樟脑
等。 |
·缓蚀剂: | 能降低火药燃气对金属表面烧蚀作用的火药组分或装药元件的组分,如二氧化钛。 |
·消焰剂: | 能消除或减少炮口焰、炮尾焰或羽柱后燃的火药组分或装药元件的组分,如硫酸钾。 |
·工艺附加剂: | 改善火药成型工艺性能的附加组分,如凡士林。 |
·光泽剂: | 附着在火药药粒表面,提高药粒流散性、堆积密度和导电性的物质,如石墨。 |
·交联剂: | 使硝化棉或其它高分子组分在分子主链间生成化学键的物质,如甲苯二异氰酸酯。 |
·引发剂: | 促使单体分子活化成游离基的物质。常用的引发剂为有机过氧化物、有机重氮化合物。 |
·固化促进剂: | 与交联剂和引发剂并用时,提高交联反应速率的一种用量较少的物质。 |
·偶联剂: | 增强高分子材料和固体填充物颗粒之间结合力的物质。 |
·防潮剂: | 降低火药吸湿性的组分,如二硝基甲苯。 |
·降温剂: | 主要起降低火药火焰温度作用的组分,如地蜡。 |
·包覆剂: | 包覆于火药表面的不燃或缓燃物质,如乙基纤维素。 |
·脱水剂: | 在工艺过程中,能从药料中除去水分的物质,如硫酸钠。 |
·硝化纤维素: | 纤锥素与硝酸酯化的反应产物。 |
·硝化棉: | 棉纤维素与硝酸酯化生成的硝化纤维索。 |
·硝化甘油: | 甘油和硝酸完全醇化的反应产物。 |
·棉短绒: | 轧花后从棉籽上剥下来的短纤维。 |
·精制棉: | 经蒸煮、漂洗等处理后的棉纤维素。 |
·棉纤维成熟度: | 棉纤维中完全成熟的纤维根数占总纤维根数的百分数. |
·a-纤维素: | 在20℃时,不溶于17.5%(m/m)氢氧化钠溶液中的纤维素。 |
·精制棉吸湿度: | 表征精制棉吸湿能力的参量。将定量的干燥精制棉浸入置于特制吸湿筒内具有规定温度
的水中,以在一定时间内所吸收水分的质量表示。 |
·酯化度: | 表示纤维素与硝酸反应的酯化程度的参量,它以纤维素大分子的基本环节上的羟基被硝
酸酯基所取代的平均数来表示。[CrrH O(OH)(ONO)6 723 2]n。可作为硝化棉分子式的
通式,式中r为酯化度。 |
·含氮量: | 表示纤维素与硝酸反应的酯化程度的参量,它以硝化棉中含氮元素的质量百分数来表示。
计算公式为:
|
·硝化度: | 表示纤维素与硝酸反应的酸化程度的参量,它1g硝化棉完全分解后放出的氧化氮气
体,在标准状态下所占的体积表示。计算公式为:
|
·乙醇溶解度: | 硝化棉在乙醇中所能溶解的质量百分数。 |
·醇醚(酮)溶解度: | 硝化棉在某一规定体积比的醇一醚(酮)混合溶剂中所能溶解的质量百分数。 |
·粘度: | 见 GB02035 |
·细断度: | 硝化棉纤锥素在机械作用下被切断和磨碎的程度。 |
·碱度: | 硝化棉中含碱量的质量百分数。 |
·灰分: | 硝化棉灼烧后所剩的残渣,以质量百分数表示。 |
·蒸煮: | 指棉短绒用碱液进行高温化学处理以除去非纤维杂质,降低粘度的过程。 |
·碱棉比: | 在蒸煮过程中碱液与棉短绒的质量比。 |
·硝化: | 见 GJB740。 |
·硝镁法: | 以硝酸一硝酸铵作硝化剂,硝酸镁作脱水剂的硝化方法。 |
·硝化系数: | 见 GJB740。 |
·脱硝: | 硝化棉由于某种原因而出现含氮量降低的现象。 |
·煮洗: | 酸性硝化棉依次在一定温度的稀酸和稀碱液中处理,以除去不安定杂质和降低粘度的过
程。 |
·细断: | 在机械作用下,将纤维状的硝化棉切断和磨碎的过程。 |
·硝化棉浆料浓度: | 细断后的硝化棉在水悬浮液中所占的质量百分数或单位体积水悬浮液中所含硝化棉的质
量。 |
·精洗: | 将细断后的硝化棉在一定温度的微碱性水溶液中洗涤,以进一步除去不安定杂质的过程。 |
·驱水: | 用乙酯置换出硝化棉中水分的过程。 |
·塑化: | 溶剂或增塑剂膨润、溶解硝化棉的过程。 |
·溶棉比: | 塑化时,所用的溶剂和硝化棉(干量)的质量比。 |
·酯醚(酮)比: | 塑化硝化棉的混合溶剂中,乙醇与乙醚(丙酮)的质量或体积比。 |
·塑化药: | 硝化棉塑化后的半成品。 |
·检验压力: | 塑化药在试压机中受压而正常挤出的压力。 |
·压伸: | 塑化药料在压伸机的挤压作用下,进一步塑化和混合,通过模具加工成一定密度、形状和
药条(柱)的过程,有螺旋压伸和液压压伸两种工艺。 |
·压过滤: | 在压伸机中将塑化药加压过滤,以使药料进一步混合和塑化,并滤去非塑化物料或其杂
质的过程。 |
·晾药: | 压伸后的药条置于一定温度、湿度的条件下,使溶剂能挥发至便于切药程度的过程。 |
·返工品: | 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并符合再加工要求的药料。 |
·软返工品: | 溶剂含量不小于30%(m/m)的返工品。 |
·硬返工品: | 含溶剂量小于30%(m/m)的返工品。 |
·预烘: | 用一定温度、湿度和风量的气流控制药粒(管)的溶剂挥发速度,以保证药粒(管)的正常收
缩,并驱除溶剂使其达到一定值的过程。 |
·反塑化: | 含溶剂较多的药粒(管)与水接触后,降低了溶剂对硝化棉的溶解能力,甚至使硝化棉从药
粒(管)表层析出,呈现灰白色的现象。 |
·筛选: | 将尺寸不合格的药粒筛去的过程。 |
·预光: | 使-定量的石墨附着在预烘后的药粒表面上的过程。 |
·浸水: | 在—定温度的水中,对预烘后药粒(管)所含醇醚溶剂进行萃取,使其含量达到规定值的过
程。 |
·樟醇比: | 发射药表面处理时,处理液中樟脑与乙醇的质量比。 |
·汽浸: | 用饱和水蒸汽与药粒(管)充分接触,置换出预烘后药粒(管)内部溶剂,使其溶剂含量达到
一定值的过程。 |
·烘干: | 用干燥的热空气使药粒(管)外挥或水分烘至一定要求的过程。 |
·吸湿: | 用潮湿的空气通过药粒(管)表面,使其外挥均匀,并达到一定值的过程。 |
·混同: | 组批后的成品、半成品、用一定的方法进行混匀、达到产品的理化性能和弹道性能均一
致的过程。 |
·游离石墨: | 指没有与药粒牢固结合,能用筛分法使其与药粒分开的石墨。 |
·均衡期: | 发射药自包装后到靶场试验以前所需要存放的时间,以使挥发份更加均匀一致。 |
·泡药: | 硬返工品用醇醚溶剂浸泡的过程, |
·氧化镁水化处理: | 将氧化镁在水中搅拌、再驱水、烘干、粉碎达到一定的颗粒度,并使其表面形成一层氢氧化
镁保护膜的过程。 |
·溶剂比: | 压伸双基药的溶剂(包括爆炸性增塑剂、增塑剂和具有塑化硝化棉作用的安定剂)与硝化
棉(干量)之比或浇铸双基系推进剂的浇铸溶剂与药料(粒)干量之比。 |
·吸收: | 在水介质中硝化棉(及粘附的固体组分)被液体组分湿润、溶胀、并使各组分均匀分布、结
合的物化过程 |
·喷射吸收: | 硝化棉浆料和混合溶液同时经喷射吸收器连续进行初步混合、吸收,最后在混同槽内完成
吸收的过程。 |
·吸收药: | 经吸收过程得到的药料。 |
·熟化: | 吸收药料在存放期间,溶剂、增塑剂等低分子组分向硝化棉大分子问进一步扩散,以达到
更均匀的过程。 |
·压延: | 吸收药料在压延机辊筒的温度和压力作用下,进一步驱水、塑化的过程。 |
·塑化药片: | 在光辊卧式压延机上驱除吸收药的水分,得到塑化良好、均匀致密的药片。 |
·精压: | 经压延塑化后的药料在精压机上加工成表面光滑、厚度符合要求的药片的过程 |
·冲型: | 把规定厚度的药片,在冲型机上冲制成一定形状、尺寸的过程。 |
·凉药: | 经冲型或切药后的火药,在一定的温度下自然降温的过程。 |
·外膨胀率: | 表示压伸后火药外形尺寸变化的参量.以成型后药柱实际外径和成型用铜套内径之差与
该铜套内径的百分比或者成型后药管实际外径和药模成型体内径之差与药模成型体内径的百
分比表示。 |
·内收缩率: | 表示压伸后火药内孔尺寸变化的参量。以压伸模具的模针直径和压伸后药柱内径之差与
模针直径的百分比表示。 |
·浇铸: | 在真空下,将一定大小的药粒装入药模内,从模具下部吸入浇铸溶剂或者把药粒与浇铸溶
剂混合搅拌成浆液直接倒入药模中,然后在规定温度下固化成型的过程。前者称为“粒铸”或
充隙浇铸”,后者称为“配浆浇铸”。 |
·浇铸溶剂: | 浇铸双基系推进剂用的溶剂。 |
·药浆流变性: | 推进剂药浆在一定条件下流动变形的能力,是浇铸推进剂工艺性能的主要参量。 |
·药浆适用期: | 已配好的浇铸药浆,在规定条件下保持其可浇铸性能的最长时间。 |
·固化: | 在一定温度和时间条件下,浇铸溶剂往固相药粒中扩散,固相药粒膨润和溶解,同时聚结
成为所需的浇铸双基系推进剂药柱的过程. |
·成球: | 在水介质中硝化棉(或吸收药)的浓溶液或挤压预制成的药粒,以高速搅拌形成小球的过
程.该过程包括溶解、分散、预蒸、脱水、蒸溶等工序。 |
·内溶法: | 在水介质中,硝化棉(或吸收药)被乙酸乙醇溶解后成球的方法。 |
·外溶法: | 硝化棉(或吸收药)预先在乙酸乙酯中形成胶液,然后再在水介质中成球的方法。 |
·保护胶: | 在成球过程中,防止分散的颗粒互相粘结而加入的表面活性剂。 |
·预蒸: | 在成球过程中,为增大药粒的表面粘度和防止变形而蒸出药粒中的部分溶剂的过程。 |
·脱水: | 在成球过程中,加入水溶性盐类,渗析出药粒内水分的过程。 |
·蒸溶: | 以升温的方法、蒸出分散在水中的药粒内溶剂的过程。 |
·蒸扁: | 以快速蒸溶使药粒成扁形颗粒的过程。 |
·压扁: | 药粒压成扁形药粒的过程。 |
·压扁系数: | 药粒压扁后与压扁前的弧厚之比。 |
·可燃药筒: | 在射击时可全部燃尽的药筒,释放的能量是发射能量的一部分。 |
·半可燃药筒: | 由金属筒底和可燃简体粘接而成的药筒。其中可燃简体在射击时可全部燃尽,释放的能量
是发射能量的一部分。 |
·可燃传火管: | 在射击时可全部燃尽的传火管。 |
·硝化棉纸: | 由硝化棉、安定剂和增强纤维等组分制成的专用纸张。 |
·硝化棉丝束: | 由硝化棉、安定剂、增强剂等组分配剂而成的高分子粘胶溶液制成的长纤维状的丝束。 |
·当量系数: | 可燃药简或可燃简体的火药力与配用发射药的火药力之比值。 |
·当量质量: | 可燃药筒(可燃筒体)的质量与其当量系数之积。 |
·燃尽性: | 射击过程中,可燃部件在膛内燃尽的能力。 |
·装填性能: | 可燃药筒或半可燃药筒的反复装填性能,通常以药筒不被破坏时所能达到的最大反复装
填次数表示。 |
·抽滤: | 由硝化棉、粘结剂、增强纤维等组分组成的悬浮态物质,用真空抽吸滤制毡法制造可燃毛
坯的过程。 |
·卷制: | 用卷纸管方法制造可燃制品的过程。 |
·抽滤绕丝: | 将涂有粘结剂的硝化棉丝缠绕在抽滤制成的可燃毛坯上的过程。 |
·表面处理: | 药粒表面或表层的物理或化学的处理,以改善火药的流散、导电、机械感度、点燃或燃烧等
性能。 |
·表层缓燃: | 缓燃剂渗入药粒表层,以达到渐猛性燃烧的表面处理。 |
·石墨光泽: | 药粒表面附着石墨的表面处理,以提高药粒的流散性、假密度和导电性能。 |
·包覆: | 火药表面粘附不燃或缓燃的物质层的过程,以保证火药按预先设计的方式燃烧。 |
·包覆层: | 粘附于火药表面的不燃或缓燃物质层的统称。 |
·阻挡层: | 阻止组分迁移和增强粘接力的高分子材料层,可看作包覆层的一部分. |
·阻燃填料: | 在包覆层中能提高阻燃、绝热、耐烧蚀作用的固体填充物。 |
·等融: | 包覆层中某些高聚物,受热后能以可控的、预先确定的方式降解和消耗能量,并形成耐烧
蚀的自防护碳层的过程。 |
·脱粘: | 药柱与包覆层或包覆层中各层之间失去粘结而分离的现象. |
·人工脱粘层: | 在壳体粘结式发动机装药中。为了防止脱粘和消除应力,在药柱头部、于药柱与包覆层或
包覆层中各层之间预先设置的脱粘层。 |
·贴片包覆: | 先将包覆材料制成所需要的薄片,然后用粘结剂粘于药柱的限燃表面的包覆工艺。 |
·浸渍包覆: | 将药柱置于包覆剂溶液中浸渍后晾干,以形成一定厚度包覆层的工艺。 |
·浇铸包覆: | 将药柱固定于模具中,用液态包覆剂充满药柱与模具之间的间隙,并经固化、脱模的包覆
工艺。 |
·缠绕包覆: | 将浸过粘结剂的薄带状包覆剂按一定方法缠绕在药柱表面的包覆工艺。 |
·离心包覆: | 借离心力使液态包覆剂在发动机壳体内表面流布均匀,加热固化后,再浇铸推进剂的包覆
工艺。 |
·挤塑包覆: | 将包覆剂在挤压机和模具内挤塑、加热至粘流态,包覆于药柱表面上的包覆工艺。 |
·维也里试验: | 在专用仪器中于规定温度下加热定量试样,以专用蓝色石蕊试纸变为红色或试样出现棕
烟所经历的总时间表示硝化棉和火药化学安定性的试验。 |
·阿贝尔试验: | 在专用仪器中于规定温度下加热定量试样,以碘化钾—淀粉试纸出现黄棕色线条所经历
的时间表示硝酸酯类化合物和火药化学安定性的试验。 |
·甲基紫试验: | 在专用仪器中于规定温度下加热定量试样,以甲基紫试纸变为橙红色或发生爆炸所经历
的时间表示硝化棉和火药化学安定性的试验。 |
·减量试验: | 在专用仪器中于规定温度下加热定量试样,定时取出称量,以减量一时间曲线上出现反应
加速的时问表示火药化学安定性的试验。 |
·压力法试验: | 在专用仪器中于规定温度下加热定量试样,以放出气体的压力一时间曲线上的拐点,斜率
和定压点综合评定火药化学安定性的试验。 |
·贝克曼-荣克试验: | 在专用试管中于规定温度下加热定量试样,以碘量法测定两小时内分解的氧化氮量表示
硝化棉化学安定性的试验。 |
·真空安定性试验: | 专用仪器中于规定温度和真空度下加热定量试样,以一定时间内所放出气体在标准状
态下的体积表示火药化学安定性的试验。 |
·加速贮存试验: | 在较高温度和一定的湿度下加速火药变质,监测其理化、热安定和燃烧等性能变化,以外
推法预估火药安全寿命的试验。 |
·长贮试验: | 一定包装条件下的火药,存放在有代表性的气候中,定期监测其成分、物化、热量、燃烧和
弹道性能变化的试验。 |
·固体火箭发动机静止试验: | 点燃固定在试验台上发动机中的推进剂装药,记录推力(压力)—时间曲钱,以此曲线求得
推进剂比冲、特征速度和推力等内弹道性能的试验。 |
·弹道摆测比冲试验: | 点燃固定在摆锤上发动机中的推进剂装药.根据摆角、发动机工作时间和摆锤质量,求得
比冲和特征速度的试验。 |
·密闭爆发器试验: | 使用密闭爆发器,测定发射药的能量、燃烧和弹道性能的试验。 |
·爆热量试验: | 在无氧的量热弹中,燃烧定量火药测得爆热的试验。 |
·药条燃烧仪试验: | 在充氮恒压的燃烧室中,用易熔金属丝作定长药条的靶线测定的燃烧时间求得燃速的试
验。 |
·烤燃试验: | 评定火药耐烘烤能力的试验,以引起燃烧的时间或燃烧的激烈程度来表示。 |
·烧蚀管试验: | 在专门装置中,发射药燃烧产生的气体经过特定的金属管排出,以该金属管减小的质量表
示发射药烧蚀性能的试验。 |
·发射装药: | 为满足一定弹道性能要求及射击要求,由发射药及必要的元、部件按一定结构组成,用于
一次发射的组合件。 |
·全装药: | 使弹丸获得图定最大初速的发射装药。 |
·强装药: | 在试验弹丸、药筒、引信、其它炮弹元件以及火炮系统材料强度等性能时,以高温或改变装
药的方法达到制式发射装药的最大设计膛压的发射装药。 |
·特种装药: | 使弹丸获得特定初速或具有特殊用途的发射装药。 |
·定装式装药: | 药筒与弹丸结合成一体,其装药量不能调整,使弹丸获得一个图定初速的发射装药。 |
·全定装药: | 使弹丸获得-个图定最大初速的定装药。 |
·减定装药: | 使弹丸获得的初速小于图定最大初速的定装药。 |
·分装式装药: | 射击时弹丸和发射装药分别装填的发射装药。 |
·药筒分装药: | 置于药筒中的分装式发射装药。 |
·药包分装药: | 置于药包中的分装药。 |
·变装药: | 由基本药包(束)和若干附加药包(束)组成,射击时可调整附加药包(束)的个数,使弹丸获
得几个图定初速中任一初速的发射装药。 |
·全变装药: | 使弹丸获得图定最大初速和部分较大等级初速的变装药。 |
·减变装药: | 使弹丸获得图定最小初速和部分较小等级初速的变装药。 |
·迫击炮装药: | 追击炮基本药管及其附加药包的总称. |
·基本药管: | 在迫击炮装药中,用以点燃迫击炮的附加药包,或使弹丸获得图定最小初速和最小膛压所
用的、置于迫击炮尾管中的药管。 |
·迫击炮附加药包: | 置于迫击炮尾管上的若干药包(片)或药包和药片,发射时以调整药包(片)的数量,可获得
不同的图定初速。 |
·混合装药: | 由药形尺寸不同或组分不同的发射药组成的发射装药。 |
·战斗装药: | 用于实弹的发射装药. |
·空包装药: | 空包弹的发射装药。 |
·底排装药: | 置于弹底部的火药(药剂)。弹丸飞行时利用火药(药剂)燃烧所排出的燃气消除或减轻弹
底阻力,以达到增程的目的/ |
·装药结构: | 按内弹道和武器系统要求,将一定形状尺寸和质量的发射药和点火药以及其它装药元、部
件,按一定结构形式按放在药筒或药室中的一种配置。 |
·装药元件: | 构成发射装药的元、部件。 |
·发射药质量: | 发射装药中发射药的质量。
m kg |
·装药质量: | 发射装药中发射药的质量和药筒当量质量(当使用可燃或半可燃药筒时)的总和。
me kg |
·药包: | 将发射药或其它药剂(如黑药)装入专用袋内所组成的发射装药部件。 |
·基本药包(束): | 在变装药中,使弹丸获得图定最小初速和最小膛压所用的药包(束)。 |
·附加药包(速): | 在变装药中,除了基本药包(束)外,将其余发射药按弹道要求分成的若干药包(束) |
·点火药: | 具有一定热感度和较大点火能量,用作点燃发射装药的火药或烟火剂。 |
·传火药: | 加强点火药点燃发射装药作用的火药。 |
·黑火药: | 硝酸钾,硫磺和木炭按-定比例组成的火药。 |
·奔奈药条: | 由黑药和硝化棉为主要组分的传火药。 |
·点火药质量: | 装药中点火药质量和传火药质量的总和。
mig kg |
·底火: | 装于药筒底部,用于点燃发射装药的火工品。 |
·传火管: | 内装一定传火药量(通常为黑药或奔奈药条)的管状装药部件,加强底火的点火作用,为发
射装药提供中心点火。 |
·长管底火: | 由底火和传火管组成的发射装药点火部件。 |
·除铜剂: | 为消除火炮膛壁挂铜而采用的低熔点金属制品。 |
·护膛衬里: | 用以减小发射装药燃烧气体对炮膛的烧蚀,延长火炮寿命的钝化制品。 |
·紧塞盖: | 在药筒内固定发射装药的盂形零件。 |
·密封盖: | 放在分装式炮弹药筒口部,密封发射装药的盂形盖,射击时取掉. |
·支筒: | 固定发射装药的-种零件。 |
·点火序列: | 一组按火焰强度逐级递增顺序排列的点火装置,其作用是将火帽发出的起始火焰传递给
发射药,并将装药点燃。 |
·装药号: | 根据弹道要求,在可变装药(包括迫击炮装药)中按药包(束、片)递增或递减所排列的顺序
号。 |
·药室容积: | 弹丸装填定位后,弹丸后部药室中发射药燃气所能占有的空间(包括发射后可消失的装药
元件和可燃药筒或半可燃药筒的可燃部分所占的空间)
Vd3m |
·装填密度: | 单位药室容积所装填的发射药质量。 |
·形状函数: | 按照几何燃烧定律,描述装药在燃烧过程中它的相对已燃体积、相对燃烧表面积与相对已
燃厚度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
·药长: | 药粒(柱、管、片)的长度 |
·药宽: | 直角柱体形火药柱(片)的宽度 |
·药的直径: | 药粒(柱、管、环)的外径。 |
·药的孔径: | 药粒(管、环)的孔径。 |
·弧厚: | 在药粒(柱、管、片)开始燃烧至结束燃烧或者至燃烧着的药体发生分裂所对应的时间内,
燃烧沿其表面法线方向所移动的距离。
21δ mm |
·内弧厚: | 多孔药粒(管)中心孔与相邻孔间的最小距离。
211δ mm |
·外弧厚: | 多孔药粒(管)层圆孔到外圆的最小距离。
210δ mm |
·平均弧厚: | 多孔药粒(管)内弧厚和外弧厚的平均值。
21δ mm |
·弧厚差: | 药柱同-端面最大弧厚减去最小弧厚的差值。 |
·弧厚偏差: | 一组火药试样中,每个试样平均弧厚与该试样组平均弧厚之差的最大值。 |
·弧厚允许偏差: | 单个药的弧厚与该批火药的平均弧厚之差的许可值。 |
·弧厚偏心差: | 药管各测量点的弧厚与该根药管平均弧厚之差的最大值。 |
·火药已燃厚度: | 在药粒燃烧过程中某一瞬间,从初始表面沿燃烧面法线方向烧去的距离 |
·相对已燃厚度: | 火药已燃厚度与弧厚之比 |
·火药初始表面积: | 火药燃烧前的表面积 |
·火药燃烧表面积: | 在火药燃烧过程中某-瞬间正在燃烧的表面积。 |
·相对燃烧表面积: | 火药燃烧表面积与火药初始表面积之比。 |
·火药初始体积: | 火药燃烧前的体积 |
·火药已燃体积: | 在火药燃烧过程中某-瞬间已经燃去部分的体积。 |
·相对巳燃体积: | 在装药燃烧过程中某一瞬间已燃掉的火药质量与初始火药质量的比值。 |
·烧蚀: | 在发射或试验过程中,金属(或某些非金属)材料表面或表面层受高温、高压和高速的火药
燃烧产物的热、化学和机械的作用、使材料表面发生损耗、龟裂、剥落等破坏的现象。 |
·炮口光: | 弹丸离开炮口瞬间在炮口出现的暗红色火光。 |
·炮口焰: | 射击后在炮口前方某-距离处出现的二次火焰。 |
·炮尾焰: | 射击后打开炮闩时,在炮尾出现的火焰。 |
·炮口烟: | 射击后在炮口出现的烟雾。 |
·后燃: | 排出喷管后的燃气与空气混合,在一定条件下被重新点燃产生明亮火焰的现象。 |
·燃气烟雾: | 悬浮于推进剂燃气中的固、液体微粒(如金属氧化物,游离碳)和燃气产物(如HC1)与空气
中水分所生成的烟,分别称为一次烟雾和二次烟雾。 |
·电磁波透过率: | 透过燃气的电磁波信号强度与入射电磁波信号强度之比。
T |
·羽柱: | 推进剂燃气经喷管排出后,在大气中形成的羽状排气烟柱。 |
·羽柱光电特性: | 羽柱的辐射、温度分布和对电磁频谱信号传输影响等特性的总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