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 | 流体作用于单位面积上的法向力。又称“压强。 |
·大气压: | 大气重力造成的压力,数值上是气压表指示的压力。 |
·静压: | 相对于流体其速度为零的传感器(probe)所测得的压力。
垂直于流体流动方向的传感器的压力近似等于此压力。 |
·动压: | 当流体流速降至零时,流体的动量所转化的最大静压增加量。又称“速压”。 |
·总压: | 流动流体内某给定点上静压和动压之和。 |
·静压差: | 流动流体内两点间静压之差。 |
·总压差: | 流动流体内两点间总压之差。 |
·不可恢复总压降: | 流动流体内两点间的总压损失(等于总压差)。 |
·压力恢复: | 在辅助进气口内,使流动流体通过其喉道的可用动压的百分比。 |
·工作压力: | 在给定时间和给定部位上,附件或系统完成指定功能时经受的压力。 |
·负压: | 当绝对压力小于大气压时绝对压力与大气压之差。 |
·正压区: | 静压大于未受干扰气流静压的区域。 |
·负压区: | 静压小于未受干扰气流静压的区域。 |
·耐压压力: | 导管和附件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不产生永久变形和不影响其功能,必须承受的规定压力,又称“验证压力”。 |
·爆破压力: | 导管或附件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必须承受的不破坏(但允许变形)的规定压力。 |
·温度: | 温度是反映物体(或物质)冷热程度的一个状态参数。 |
·静温: | 在没有幅射的情况下,感温元件与流体的相对速度为零时,所测得的可压缩流体的温度。 |
·总温: | 在没有幅射的情况下,整个表面受流体总压的感温元件所测得的可压缩流体的温度。又称“滞止温度”。 |
·动温: | 可压缩流体的总温和静温之差。 |
·大气温度: | 表征大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又称“气温”。 |
·环境温度: | 所研究的附件周围介质的静温。 |
·设计温度: | 作为环控系统或附件设计状态的温度。 |
·临界温度: | 介质处于汽、液两相的差异完全消失状态下的温度。 |
·有效温度: | 人体对冷热感觉的一个指标,综合评价了空气温度、湿度以及空气流速对人体的影响,其
数值等于具有相同感觉的静止饱和空气的温度值。 |
·算术平均温度: | 通常指换热器进口温度和出口温度的算术平均值。 |
·算术平均温差: | 流体的算术平均温差。
式中:△tmax—换热器中冷热两流体的温差中的最大者;
△tmax—换热器中冷热两流体的温差中的最小者。 |
·对数平均温差: | 流体的对数平均温差。
|
·定性温度: | 用以确定传热准则中流体(或介质)特性参数数值的温度。 |
·温度梯度: | 温度沿等温面法线方向的变化率。 |
·温度恢复系数: | 实际温升和理论温升之比。表示气流的动能在壁面上转化热能的能力。 |
·冲压空气温升: | 由于降低飞机和环境空气之间的相对速度而获得的温度正增量。当相对速度为零时,冲
压空气温升与动温温升相等。 |
·湿度: | 表示空气中水蒸气含量的物理量。 |
·绝对湿度: | 单位体积空气中所含水蒸气质量。 |
·相对湿度: | 空气中水蒸气的分压与同样温度下饱和水蒸气分压的百分比值。 |
·水蒸气压: | 空气中水蒸气的分压。 |
·露点温度: | 水蒸气在给定分压条件下的饱和温度。水蒸气在该温度开始冷凝。 |
·干球温度: | 空气—水蒸气混合气的静温,即普通温度计测出的混合气温度。 |
·湿球温度: | 在绝热条件下水通过蒸发进入空气,使湿球周围空气达到饱和状态的温度,即湿球温度计
测出的温度。 |
·干空气: | 不含水蒸气的空气。 |
·饱和空气: | 所含水蒸气的分压力等于该温度下饱和水蒸气压力的湿空气。 |
·临介点: | 水和水蒸气具有相同性质的点。 |
·含湿量: | 湿空气中对应1kg 千空气所含水蒸气的质量。 |
·百分比湿度: | 湿空气的含湿量与同样温度和压力下饱和空气的含湿量之比,通常以百分数表示。又称
“ 饱 和度”。 |
·湿蒸气干度: | 水和水蒸气混合物中水蒸气质量的组分。 |
·饱和: | 水和水蒸气处于稳定平衡的共存状态。 |
·凝露: | 当产品表面温度低于环境空气的露点温度时,水蒸气在产品表面上冷凝的现象。此时,部
分水蒸气变成了凝聚的水。 |
·流量: | 单位时间内通过流通截面的流体量。 |
·体积流量: | 在规定的温度和压力下流体的体积流率。 |
·质量流量: | 在规定的温度和压力下流体的质量流率。 |
·校准流量: | 有流量控制或流量限制的附件,在校准或调整其性能时所用的流量。当校准流量与特定
条件有关时,需对特定的条件加以说明。 |
·标准流量: | 标准状态下的体积流量。
标准状态指气压为101.3KPa,气 温 为 20℃ 的气体状态。 |
·管道流速: | 气体在管道内的流动速度。 |
·相对速度: | 气流质点相对于运动物体的速度。 |
·圆周速度: | 叶轮旋转时,叶轮上某一点的线速度。 |
·绝对速度: | 叶轮中气流相对速度和圆周速度的矢量和。 |
·轴向速度: | 叶轮中气流质点速度的轴向分量。 |
·径向速度: | 叶轮中气流质点速度的径向分量。 |
·切向速度: | 叶轮中气流质点速度的切向分量。 |
·理论速度: | 涡轮级总等熵焓降全部转变动能所得到的气流速度。又称“ 等熵速度”。 |
·实际速度: | 总等熵焓降扣除能量损失后,气流质点的速度。 |
·速度三角形: | 气流质点的相对速度、圆周速度和绝对速度的矢量构成的矢量图。 |
·热容: | 当系统由于接受一微小热量dQ,而温度升高dT时 ,
dQ/dT这个量即是热容。 |
·比热容: | 热容除以质量。 |
·定压比热容: | 在恒压状态下的比热容。 |
·定容比热容: | 在恒体积状态下的比热容。 |
·内能: | 由于某些分子、原子和电子的运动和分离状态而在物质中所含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 |
·焓: | 物质的一种热力性质,定义为其内能和数值P V 之和,其 中 P 为物质的压力,V 为其容积。 |
·熵: | 加给某一物质的热量与加热时的热力学温度之比。 |
·绝热: | 在与外界没有热交换的情况下,流体完成能量转换的过程。又称“绝热过程”。 |
·绝热指数: | 理 想 气 体 定 压 比 热 容 CP对 定 容 比 热 容 Cv的 比 值 。又 称 “ 比热比” 。绝 热 指 数 为 γ,
γ=(Cp)/C。 |
·等撕压缩过程: | 等于常数的没有损失的压缩过程。又称“ 绝热压缩过程”。 |
·等温压缩过程: | 压缩过程随时被冷却以保持其温度不变的过程。 |
·多变压缩过程: | 在不同热交换的损失条件下进行气体压缩的过程。过程指数为n ,即 PV ·等于常数。 |
·潜热: | 相态变化时焓的变化。纯物质单位质量的潜热是在恒定温度下吸收和排出的热量。 |
·显热: | 物质无相态变化时,温度引起的热量变化。 |
·湿热: | 在恒定压力和恒定含湿量条件下,每千克干空气连同其水份的增量与温升之比。 |
·导热系数: | 单位温度梯度下物质所传导的热流密度。 |
·热绝缘系数: | 温度差除以热流密度。 |
·放热系数: | 表面和流体间处于热稳定状态时,在表面和流体间单位温差下,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传
递的热量。 |
·传热系数: | 障碍物的热侧和冷侧流体处于稳定状态时,在两流体单位温差下,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
传递的热流量。 |
·热幅射: | 热量通过波动在空间的传递。 |
·热阻: | 温度差除以热流量。 |
·气隙传热率: | 对于某一规定的气隙宽度,考虑传导、对流、幅射综合影响的传热系数。又称“气隙传热系数 |
·粘度: | 半液体、液体及气体阻止形状或部分排列发生瞬时变化的一种特性。它是由在流体相邻
层中作相对运动的流体摩擦力所造成的。又称“粘性”。 |
·绝对粘度: | 液体两平面相隔单位距离时,为产生单位相对速度所需的单位面积上的力。又称“粘性系数。 |
·运动粘度: | 流体绝对粘度与其密度之比。又称“运动粘性系数”。 |
·雷诺数: | 衡量流体惯性力和粘性力相对大小的一个无量纲数。表示为:
L — 特征长度( 如物体的长度或直径,管道的内部尺寸等)。又称“ 定性长度”;
ρ— 流体密度;
μ — 流体的粘性系数;
γ — — 流体的运动粘性系数;
ρυ2— 惯性力(单位体积流体动能的两倍);
μυ/L— 粘性力(粘性系数和速度梯度的乘积)。 |
·普朗特数: | 衡量气体粘性和热传导相对大小程度的一个无量纲数。又称“普 朗 特 准 则 ”。表示为:
|
·努塞尔数: | 衡量同一种流体在不同情况下的对流换热的强弱程度的一个无量纲数。它是表征放热强
度和边界层中温度场之间关系的准则。又称“努塞尔准则” 。表示为:
|
·飞机环境控制系统: | 在各种飞行状态(飞行速度、高度、姿态)和外界环境条件下,使飞机座舱内的空气压力、温
度、湿度、组分及噪声等参数适合人体生理卫生要求并满足设备冷却、增压要求,以保证乘员安
全、舒适、视野良好和设备正常工作的环境控制系统。又称“ 空气调节系统”。 |
·引气系统: | 向环境控制系统提供热气源的系统。热气源主要由发动机、压气机或专用增压器引气。
系统由气源、管道及温度、压力、流量控制机构等组成。 |
·进气系统: | 向换热器提供冷气源的系统。主要由冲压空气戽斗、进气管道,风扇等组成。 |
·制冷系统: | 给座舱或设备舱的空气调节提供冷空气的系统。又称“冷却系统”。为环境控制系统的主
要分系统,制冷系统分空气循环制冷系统和蒸发循环制冷系统。 |
·空气循环制冷系统: | 利用焦耳循环原理,将热能转换为机械功,使空气温度降低,用于座舱或设备舱空气调节
系统。又称“空气循环冷却系统” 。按循环方式,可分为开式和闭式空气循环系统,按系统中涡
轮冷却器的涡轮负载可分为简单式、升压式、三轮式等。 |
·简单式空气循环制冷系统: | 主要由气源、涡轮—风扇型冷却器、换热器等组成的制冷系统。又称“涡轮一风扇式空气
循环制冷系统” 。简称“ 简单式制冷系统”。 |
·两轮升压式空气循: | 主要由气源、涡轮一压气机型冷却器、初级和次级换热器等组成的制冷系统。又称“涡轮
—压气机式制冷系统” 、“ 自举式空气循环制冷系统” 。简称“ 升压式制冷系统”。 |
·三轮升压式空气制冷系统: | 主要由气源、三轮式涡轮冷却器、初级和次级换热器等组成的制冷系统。又称“简单升压
式空气循环制冷系统”。简称“ 三轮式制冷系统”。 |
·低压除水简单式空气循环制冷系统: | low - pressure water separator
含有低压水分离器,并对系统进行湿度控制的命单式制冷系统。 |
·低压除水升压式空气循环制冷系统: | separate low - pressure water separator
含有低压水分离器,并对系统进行湿度控制的升压式制冷系统。 |
·低压除水三轮式空气循环制冷系统: | system vith separte low - pressure water separator
含有低压水分离器,并对系统进行湿度控制的三轮升压式制冷系统。 |
·高压除水回流简单式空气循环制冷系统: | recirculation — type high — pressure water separator
利用高压冷凝除水原理,在涡轮出口处获得低温而干燥的空气的简单式制冷系统。该系
统由简单式制冷系统、高压水分离组件、冷凝器和水喷射器等组成,又称“再生式空气循环制冷
系统”。 |
·全流量高压除水升压式空气循环制冷系统: | full — fiow high — pressure water separator
利用高压冷凝除水原理,在涡轮出口处获得低温而干燥的空气的升压式制冷系统。该系
统由升压式制冷系统、回热器、全流量高压水分离组件和水喷雾器等组成。 |
·全流量高压除水三轮式空气循环制冷系: | refrigeration system with full — flow high-pressure water separator
利用高压冷凝除水原理,在涡轮出口处获得低温而干燥的空气的三轮式制冷系统。该系
统由三轮式制冷系统、回热器、全流量高压水分离组件和水喷雾器组成。 |
·闭式空气循环制冷系统: | 由压气机、膨胀机和换热器等部件形成封闭回路的空气循环制冷系统。 |
·变容积机飞机环境控制系统: | 由变容积机、冲压空气、换热器和机舱换热器等组成的飞机环境控制系统。 |
·蒸发循环制冷系统: | 利用液压制冷剂(如氟里昂)蒸发时吸收空气中热量的原理,冷却供给座舱(或设备舱)的
空气的制冷系统,通常由压气机、涡轮、蒸发器、冷凝器和换热器等组成。 |
·逆升压式空气循环制冷系统: | 该系统由进气道引入的冲压空气在涡轮冷却器中膨胀降温,流经机舱换热器,再经涡轮带
动的压气机增压至高于大气压力而排出机外。其中压气机的抽吸作用,加大了涡轮的膨胀比,
提高了涡轮的降温能力。 |
·加热系统: | 用于座舱加温、防冰、除雾,与冷路空气混合给座舱调温,防止低压水分离器或冷凝器结冰
的热空气系统。又称“ 旁路系统”。 |
·座舱空气分配系统: | 将调节空气按规定的比例分配给驾驶舱、旅客舱和设备舱,并保证舱内温度均匀,风速适
宜的辅助系统。 |
·个别通风系统: | 旅客和空勤人员个人使用的附加通风系统,其功能是将调节后的空气引到旅客各排座位
和驾驶舱各空勤人员座位上方。系统温度等于或低于座舱温度,乘员可自行调节流量和喷口
方向。系统一般由通风风扇、余压调节器、溢流活门、释压活门和喷咀等组成。 |
·排气系统: | 维持座舱通风,把座舱内的空气排到外界去的系统。它包括排气管道、通风口和出口叶栅等。 |
·座舱压力调节系统: | 使增压座舱内的空气压力、压力变化率等参数按给定要求变化的全套装置。又称“座舱调
压系统” 。该系统通常由气源、压力调节装置、指示仪表和增压座舱等组成。而压力调节装置
主要是座舱压力调节器、安全活门、负压活门、应急卸压活门等;指示仪表主要有座舱高度表、
压力表、座舱升降速度表、座舱供氧流量表和活门开度指示表等。 |
·座舱温度调节系统: | 保持座舱空气温度在规定范围内的全套装置。一般用调节冷、热空气流量的混合比来实
现 。该系统通常由温度传感器、温度选择器、温度控制器和调温活门等组成。 |
·座舱湿度调节系统: | 对座舱的空气湿度进行调节,保持座舱空气相对湿度在规定范围内的系统。该系统主要
由温度传感器、调湿器等组成。 |
·增压座舱: | 设计成密封结构并装有辅助系统以保持座舱内压力大于环境大气压力的飞机座舱。 |
·非增压座舱: | 没有增压设计或没有配备增压设备的飞机座舱。 |
·座舱增压: | 能把座舱内压力增加到大于环境压力并对此座舱压力进行控制。 |
·座舱通风: | 座舱本身的气味,乘员呼出的气体、汗气和烟尘及乘员和设备散发的热量,使舱内空气污
染、温度升高,为保证舱内空气新鲜,需不断将原有气体排出舱外,同时补充新鲜空气。又称
“ 通风换气” 或“ 正常通风”。 |
·座舱供气量: | 单位时间内供给座舱的空气量。根据座舱增压、通风、换气和温度调节等要求中的最大值
确定。 |
·座舱泄漏量: | 增压座舱在一定余压下,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缝隙向舱外泄漏的空气量。 |
·座舱空气换气次数: | 为保持座舱内空气新鲜和清洁,在单位时 间内使座舱空气全部排出而换入新鲜空气的次数。 |
·座舱热载荷: | 气动力、太阳幅射及座舱内乘员及电子设备等在单位时间内加给座舱的热量。是空气调
节系统设计的重要原始参数之一。 |
·设备热载荷: | 在飞机舱内,发热设备产生的热载荷。通常是由电能转变而来的。 |
·渗透热载荷: | 与飞机舱温度不同的流体排出飞机舱所带来的热载荷。 |
·潜热热载荷: | 在恒定温度下,物质相变产生的热载荷。通常指乘员水分蒸发(出汗)的热载荷。 |
·显热热载荷: | 通常指人体的幅射及对流传走的热载荷。 |
·太阳幅射热载荷: | 通过透明表面,太阳直接幅射到飞行人员、设备和座舱内表面所产生的热载荷。 |
·座舱冷却载荷: | 对座舱空气的传热量。在规定时间内从座舱流出和流入的总焓之差。 |
·总冷却载荷: | 机舱制冷介质的传热量。在规定的时间内从一个或几个冷却装置流入和流出的冷却介质
的总焓之差。 |
·飞机性能代偿损失: | 加装循环系统后引起飞机质量、阻力和功率消耗增加。因此将系统的质量、消耗介质的质
量、引进冲压空气增加的飞机阻力、从发动机引气和输出功率引起的功率损失等主要因素,折算出对飞机性能产生影响的综合数据,即飞机性能代偿损失。 |
·系统性能系数: | 环控系统从热源吸收的热量与系统的净循环功之比,即单位功吸收的热量。空调系统中,
系统从热源中吸收的热量一般就是系统对座舱的制冷量。系统的净循环功由气体压缩功与涡
轮膨胀功之差组成,其表达式为:
|
·制冷循环: | 制冷剂返回起始点的完整工作过程。表现为:重复的一系列热力过程;或者流体通过一组
设备;或者重复一系列机械操作。 |
·闭式循环: | 在稳态工作期间,工作介质有规律地回复到环路中各点上特定状态或条件的循环。 |
·空气回流: | 自然或人为的空气循环流动。 |
·空气调节: | 同时控制影响某空间内空气的物理状态和化学状态的下述所有参数或至少前三个参数:
温度、湿度、速度、压力、分布、灰尘和细菌。 |
·飞行前空气调节: | 飞机在地面时,调节飞机座舱空气的过程。 |
·3空调系统气源: | 它是座舱(设备舱)环控调节系统的能源。提供一定的压力和流量的空气,满足座舱(设备
舱)压力、温度调节及通风的需要。 |
·冷源: | 最终接受传热热量的介质。 |
·节流: | 流体的节流系指膨胀不作功而降低压力的不可逆绝热过程。 |
·辅助进气口: | 它是一种空气进口,用于使环境空气减速从而增大静压促使气流引入系统内。又称“戽斗”。 |
·再循环空气: | 靠风扇、鼓风机或引射器再次进入分配系统的机舱空气。 |
·应急通风: | 在正常空气调节有故障时,向座舱提供应急通风用的新鲜空气。 |
·个别通风喷头: | 这是一个被调空气的辅助出气口,通常装在旅客座位和空勤人员上方。根据个人需要,调
节气量和方向并产生附加通风空气。又称“ 速度喷口”。 |
·总泄漏量: | 在规定条件下,经密封舱及系统、附件特定放气孔和间隙流入大气和机内环境的气流。 |
·涡轮冷却器: | 使空气膨胀所产生的焓降转变为机械功输出而降温的高速旋转制冷机械。又称“涡轮膨
胀机” ,“ 空气循环机” ,“ 冷却涡轮”。 |
·径流式满轮冷却器: | 空气径向地导入涡轮叶片的空气涡轮冷却器。 |
·轴流式涡轮冷却器: | 空气轴向地导入或导出涡轮叶片的空气涡轮冷却器。 |
·涡: | 涡轮的负载为风扇的涡轮冷却器。 |
·满轮—: | 涡轮的负载为压气机的涡轮冷却器。 |
·滚珠轴承涡轮冷却器: | 转子由滚珠轴承支承的涡轮冷却器。 |
·气体轴承涡轮冷却器: | 转子由气体轴承支承的涡轮冷却器。 |
·可调喷阻涡轮冷却器: | 喷咀的叶片角度可在一定范围内调节的涡轮冷却器。 |
·三轮式涡轮冷却器: | 涡轮驱动装于同轴的压气机和风扇的涡轮冷却器。又称“三轮装置”。 |
·压气机: | 对流体作功以增加其总压和总温的装置。 |
·离心式压气机: | 轴向输入流体,以相对于旋转叶轮的径向输出流体,并压缩该流体的压气机。 |
·轴流式压气机: | 通过一个或多个旋转元件轴向输入和输出流体,并压缩该流体的压气机。 |
·变容积压气机: | 靠机械位移压缩流体的压气机。又称“正排量压气机”。 |
·座舱增压器: | 将空气压缩并送入增压座舱的压气机。 |
·风扇: | 用于以较低的压力、较大容积流量进行空气循环的装置。它由涡轮或动力源来驱动。
压气机和风扇只是增压的程度不同,一般压力增加在10% 以下的叫风扇。 |
·离心式风扇: | 气流轴向进入风扇叶轮后主要沿径向流动。 |
·轴流式风扇: | 气流轴向进入风扇叶轮后近似地在圆柱表面上沿着轴向方向流动。 |
·混流式风扇: | 风扇叶轮中气流方向处于轴流式和离心式之间,近似沿锥面流动。又称“斜流式风扇”。 |
·级: | 一组环形叶栅(喷咀环)和一只叶轮的组合。 |
·涡: | 涡轮涡壳进口绝对压力P0与涡轮扩压段出口绝对压力P3之比。简称“ 膨胀比”。 |
·级膨胀比: | 涡轮涡壳进口绝对压力P0与涡轮叶轮出口绝对压力P2之比。 |
·反作用度: | 涡轮叶轮的理想焓降与涡轮级的理想焓降之比。又称“ 反力度” ,“ 反击度”或“ 反应度”。 |
·涡轮等熵焓降: | 假定涡轮中进行等熵膨胀时,涡轮涡壳进出口的焓值差,称涡轮等熵焓降。又称“涡轮理
想焓降”。 |
·喷咀环能量损失: | 喷咀环出口气流的理论速度对应的动能与实际速度对应的动能之差。 |
·喷咀环能量损失系数: | 喷咀环能量损失与涡轮级等熵焓降之比。又称“ 喷咀环相对能量损失” 。
|
·叶轮能量损失: | 叶轮出口的理论相对速度对应的动能与实际相对速度对应的动能之差。 |
·叶轮能量损失系数: | 叶轮能量损失与涡轮级等熵焓降之比。又称“叶轮相对能量损失”。
|
·余速能量损失: | 叶轮出口处气流所带走的动能。 |
·余速能量损失系数: | 余速能量损失与涡轮级等熵焓降之比。又称“余速相对能量损失”。
|
·轮盘摩擦损失功率: | 轮盘转动时与其周围的工质产生摩擦,并带动这部分工质运动所消耗的一部分有用功而
引起的损失。 |
·轮盘摩擦能量损失系数: | 轮盘损失功率与涡轮级等熵焓降之比。又称“ 涡轮盘摩擦相对能量损失”。 |
·间隙漏气损失: | 叶片与壳体间间隙和叶凹与叶背压差所引起的损失。 |
·间隙漏气损失系数: | 间隙漏气损失与涡轮级等熵焓降之比。又称“ 间隙漏气相对损失”。
|
·轮周效率: | 涡轮级等熵焓降扣除喷咀能量损失、叶轮能量损失和余速能量损失的焓降与涡轮级等熵
焓降之比。又称“流通效率”。 |
·流量系数: | 通过喷咀环(或叶轮)的实际流量与理论流量之比。 |
·速度系数: | 喷咀环速度系数:喷咀环出口处气流的实际速度与理论相对速度之比。
叶轮速度系数:叶轮进口处气流的实际相对速度与理论相对速度之比。 |
·涡轮速比: | 叶轮最大圆周速度与理论速度之比。又称“速比”。 |
·轮径比: | 涡轮叶轮出口的平均直径与进口直径之比。又称“径向度”。 |
·涡轮比转速: | 涡轮比转速表示为:
|
·涡轮比直径: | 涡轮比直径表示为
|
·临界转速: | 当高速旋转的转子的角频率与转子的某一自然振动频率相等时,转子会产生强烈的共振,
共振时的转速称为转子的临界转速。 |
·阻塞系数: | 喷咀环阻塞系数:喷咀环叶片具有尾缘厚度而使出口的有效面积减少的修正系数。
叶轮进口阻塞系数:叶轮进口有效面积与叶轮进口总面积之比。
叶轮出口阻塞系数:叶轮出口有效面积与叶轮出口总面积之比。 |
·涡轮理论温降: | 假定涡轮中进行等熵膨胀时,涡轮进口与出口的温度差。 |
·涡轮实际温降: | 实际运行中,涡轮进口与出口的温度差。 |
·涡轮绝热功率: | 单位时间内气流的等熵焓降全部转成机械功。又称“ 涡轮的内部功率”。 |
·涡轮有效功: | 涡轮绝热功扣除机械损失(如轴承摩擦等)后,即为涡轮有效功。 |
·涡轮有效功率: | 涡轮单位时间输出的有效功。 |
·涡轮有效效率: | 涡轮有效功与绝热功(即等熵焓降)之比。 |
·涡轮绝热效率: | 对理想气体,涡轮绝热效率近似等于实际焓降与理论焓降之 比。 |
·涡轮特性曲线: | 表示涡轮的效率、流量、功率和转速主要参数之间关系的曲线。 |
·无因次特性曲线: | 无因次参数表示的涡轮特性曲线。 |
·等熵压缩功: | 定气体在压缩过程中无损失,并与外界无热交换时的理想压缩功。 |
·压气机有效功: | 气机叶轮对气体所作的功。又称“ 叶轮功”。 |
·压气机总耗功: | 轮功及内部间隙损失与克服轮盘摩擦损失功之和。又称“ 叶轮实际耗功”。 |
·功率系数: | 离心式叶轮出口处气流绝对速度切向分量的实际值与理论值之比。又称“ 滑动系数”。 |
·增压比: | 气机出口总压与进口总压之比。 |
·压气机绝热系数: | 等熵压缩功与压气机总耗功之比。 |
·压头系数: | 等熵压缩功与叶轮加给气体的最大功之比。 |
·周速系数: | 叶轮出口处绝对速度的切向分量与叶轮圆周速度之比。 |
·多变压缩功: | 气体压缩过程中有损失,与外界无热交换时的压缩功。 |
·压气机多变效率: | 多变压缩功与压气机总耗功之比。 |
·压气机喘振: | 压气机在非设计工作状态下,流经叶片的气流发生严重失速而引起的一种气动不稳定现
象 。 |
·喘振边界: | 由于压气机喘振使得压气机有用工作范围受到实际限制的边界。 |
·喘振裕度: | 压气机特性图上,压气机与涡轮共同工作线离开喘振边界的远近程度。 |
·压气机特性曲线: | 表示压气机效率、流量、转速和压比之间关系的曲线。 |
·风扇消耗功率: | 风扇的有效功率与风扇内各部功率损失之和。 |
·风扇有效功率: | 气体通过风扇时增加静压头和动压头所消耗的风扇功率,即空气所获得的功率。 |
·风扇效率: | 风扇有效功率与消耗功率之比。 |
·喷咀环: | 喷咀环是一种环形叶栅或环形圆孔,它是用来将压缩空气进行整流和加速,并限制通过涡
轮的气体流量的装置。 |
·喷咀: | 喷咀环两叶片之间或喷咀环圆孔中构成的气体流道。 |
·叶片: | 在喷咀环、叶轮扩压器中用以改变气流参数,实现能量转换的要素。一般由特定的叶型组成 。 |
·叶型: | 叶片工作部分的剖面形状。又称“ 翼型”。 |
·叶高: | 叶片工作部分的高度。 |
·喷咀喉部面积: | 喷咀结构尺寸决定的最小流道面积。 |
·喷咀有效面积: | 喷咀喉部面积与喷咀流量系数的乘积。 |
·喷咀喉部宽度: | 喷咀环两相邻叶片之间的最小距离,对圆孔喷咀是指孔的最小直径。 |
·叶栅: | 由形状相同的叶片等距离排列组成的叶列。 |
·叶型中线: | 叶型中所有内切圆圆心的连线。又称“ 翼型中线”。 |
·翼弦: | 连接翼型中线两端点的线段称内弦。叶型在切于凹面两点切线上的投影称外弦。翼弦通
常指外弦。 |
·额线: | 连接叶栅中各叶型进气边对应点的公共弧线。 |
·喷咀叶片安装角: | 喷咀叶片外弦与额线之间的夹角。 |
·喷咀气流偏转角: | 超音速气流在叶片斜切口.段继续膨胀引起的气流偏转角。 |
·喷咀出口气流角: | 喷咀叶片的安装角与气流的偏转角之和。 |
·叶轮进口气流相对速度角: | 叶轮进口处相对速度与叶轮外圆周速度的正向夹角。 |
·叶轮进口气流绝对速度角: | 喷咀出口速度与叶轮外圆圆周速度的正向夹角。 |
·叶轮出口气流绝对速度角: | 叶轮出口处绝对速度与叶轮出口处平均直径上的圆周速度的反相夹角。 |
·叶轮出口气流相对速度角: | relative velocity angle
叶轮出口处的相对速度与平均直径上的圆周速度反相的夹角。 |
·涡轮叶轮: | 把气体的能量转换为机械功,制取冷量的旋转环形叶栅和轮盘。 |
·半开式叶轮: | 仅带有叶栅和轮盘的叶轮。 |
·闭式叶轮: | 带有叶栅、轮盘和轮盖的叶轮。 |
·转子: | 由叶轮、主轴等零件组成的旋转体。 |
·主轴: | 安装叶轮等零件的旋转轴。 |
·刚性转子: | 轴的额定转速低于第一阶临界转速的转子。 |
·烧性转子: | 轴的额定转速高于第一阶临界转速的转子。 |
·涡轮扩压段: | 用以回收叶轮出口动能、减少余速损失,增加涡轮制冷量的部件。简称“扩压段”。根据其
流道中是否装有叶片,又可分为叶片扩压段和无叶片扩压段。 |
·压气机扩压器: | 将气体的动能转换成压力能的部件。简称扩压器。根据其流道中是否装有叶片,又可分
叶片扩压器和无叶片扩压器。 |
·涡轮蜗壳: | 实现对喷咀环均勻配气的部件。 |
·轴承壳体: | 安装轴承并支承转子的部件。 |
·风机蜗壳: | 汇集并排出风机压缩气体的部件。
注 :风机为压气机、风扇的总称。 |
·壳体: | 连接涡轮蜗壳、风机蜗壳、轴承壳体等的部件。又称“ 中间壳体”。 |
·迷宫式密封: | 采用多个回形齿式结构的密封。 |
·螺旋密封: | 采用螺旋齿式结构的密封。又称“粘性密封”。 |
·挡油衬套: | 带有密封结构防止滑油外流的零件。又称“ 甩油盘”。 |
·推力轴承: | 承受转子轴向载荷的轴承。又称“ 止推轴承”。 |
·轴颈轴承: | 承受转子径向载荷的轴承。又称“径向轴承”。 |
·推力径向轴承: | 同时承受转子轴向载荷和径向载荷的轴承。 |
·空气轴承: | 利用空气在轴和轴承座之间形成空气薄膜,该薄膜将轴和轴承座分开,起润滑作用。 |
·油芯: | 用以给滚动轴承提供润滑油的羊毛纤维制品。 |
·换热器: | 把热量从一种介质传递给另一种介质,且两种介质不混流的装置。又称“ 热交换器”。 |
·空气—空气换热器: | 用空气来冷却空气的换热装置。 |
·燃油—: | 用燃油来冷却空气的换热装置。 |
·初级换热器: | 升压式制冷系统中的换热器。用冲压空气作为冷源,冷却尚未进入压气机的来自压力源
的空气。 |
·次级换热器: | 升压式制冷系统中的换热器。用冲压空气作为冷源,冷却从压气机至涡轮冷却器的空气。 |
·再生式换热器: | 用来从某一流体回收能量的装置。而该流体具有的冷却(或加热)能力在系统的另一部分
又被利用的一种换热器。又称“ 回热(冷)器”。 |
·预冷器: | 用来冷却尚未进入空调座舱或设备的发动机引气的一种换热器。在升压式空调系统中,
通常起初级换热器的作用。 |
·座舱(机舱)加热器: | 通常以燃气、压缩空气或电能作热源为座舱(机舱)供气加热的一种换热器。 |
·废热空气加热器: | 用发动机排气的热量直接加热飞机设备所需的空气的一种换热器。 |
·套筒式加热器: | 环绕输送热气管道的加热器。采用这种方法,热量便被传给流经热气管道和套筒之间环
状空间的空气。又称“管套式换热器”。 |
·辐射式加热器: | 采用直接辐射方式加热的一种装置。 |
·水蒸发器: | 以水作为基本蒸发液的蒸发式换热器。又称“沸腾器”。 |
·电加热器: | 利用电能加热空气的换热器。又称“ 电加温器”。 |
·冷凝器: | 使流体由气态变为液态的一种换热器。 |
·换热器效率: | 实际传热量与理论上最大可能换热量之比。 |
·翅片效率: | 翅片表面的实际换热量与理想最大换热量(翅片温度取翅片根部温度时的传热量)之比。 |
·水当量: | 在单位时间内,流体温度改变1℃时对应的热量变化量。即流体的热容量。 |
·水当量比: | 冷、热两种流体水当量之比。 |
·孔度: | 换热器芯体一边最小自由流通面积与对应的迎风面积之比。 |
·水当量直径: | |
·倍的管槽流通面积与该管槽湿润周长之比。: | |
·进口压力损失: | 在换热器芯体入口处,由于流通截面的突然收缩及附面层分离等引起的不可逆压力损失。
又称“ 收缩损失”。 |
·进口压力损失系数: | 在换热器芯体入口处,流体进口压力损失与其动能之比。又称“ 收缩损失系数”。 |
·出口压力损失: | 在换热器芯体出口处,由于流通截面的突然扩大及附面层分离等引起的不可逆压力损失。又
称“扩大损失”。 |
·出口压力损失系数: | 在换热器芯体出口处,流体出口压力损失与其动能之比。又称“扩大损失系数”。 |
·摩擦阻力: | 摩擦阻力来源于流体粘性,是液体与流道表面摩擦而造成的压轴损失,它与流道表面的几
何形状、表面粗糙度、流体特性及流动雷诺数等有关。 |
·摩擦阻力系数: | 摩擦阻力与其动能之比。又称“摩擦损失系数”。 |
·换热量: | 单位时间内冷热两流体间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
·传热单位数(NTU: | 传热系数和传热面积的乘积与最小水当量之比。表征换热器换热能力的大小。 |
·自由流通面: | 换热器芯体一侧的最小流通面积。 |
·共用传热面积: | 换热器中冷热介质共同接触的传热面积。又称“ 一次传热面积”。 |
·翅片面积: | 换热器中传热翅片的几何表面积。又称“ 二次传热面积”。 |
·传热面积: | 对翅片式换热器而言,指共用传热面积和翅片面积之和。 |
·有效传热面积: | 对翅片式换热器而言,指翅片效率和翅片面积的乘积与共用面积之和。 |
·表面效率: | 换热器有效传热面积与传热面积之比。 |
·紧凑系数: | 换热器单位体积所拥有的有效面积。又称“ 紧凑度”。 |
·迎风面积: | 换热器中某测流体进入芯体时对应流道的有效宽度和有效高度的乘积。 |
·换热管: | 构成换热面的管子。 |
·管束: | 由一定数量的换热管按一定方式排列在一起的组件。 |
·管板: | 管壳式换热器中用来固定换热管的端板。 |
·壳体: | 管壳式换热器的外壳部分。 |
·封头: | 换热器壳体或芯体与其进、出口管道的连接组件。又称“ 集气盖”。 |
·过渡端盖: | 相邻流程间的连接构件。 |
·隔板: | 板翅式换热器中隔离冷、热流体的金属平板。 |
·侧板: | 在板翅式换热器中,位于芯体最外层的金属平板。 |
·封条: | 相邻隔板之间分隔流道用的金属条。 |
·翅片: | 增加传热面积的扩展表面。又称“肋片”、“波纹板”。 |
·板翅通道: | 由两个隔板和两个封条组成,其间带有翅片的组件。又称“板通道”、“板管道” 或“换热管道”。 |
·板束: | 由一定数量的板翅通道按一定方式排列在一起的组件。 |
·芯体: | 由单个的板束(板管) 或按一定方式排列的多个板束(板管) 组成的换热组件。又称“芯
子”。 |
·型面: | 不同几何形状和尺寸的传热表面。 |
·翅片间距: | 翅片中相邻两波对应点之间的距离。简称“翅距”。 |
·翅片长度: | 翅片中三角形波纹板,相邻波峰和波谷两点之间的距离。又称“翅片实高”。 |
·翅片高度: | 翅片中,上波峰线与下波峰线之间的垂直距离。 |
·座舱压力调节器: | 调节增压座舱内空气压力、压力变化速率及座舱内、外压差的装置。 |
·直接式座舱压力调节器: | 座舱压力调节器的控制机构传给执行机构的指令信号是机位移,称直接式座舱压力调
节器。又称“直接作用式压力调节器”。 |
·间接式座舱压力调节器: | 座舱压力调节器执行机构所接受的指令信号是气压信号或电信号,该调节器称为间接式
座舱压力调节器。又称“ 间接作用式压力调节器”。 |
·气动式座舱压力调节器: | 利用空气压力推动排气活门以调节座舱压力、压差、压力变化速率等参数的装置。 |
·电子—气动式座舱压力调节器: | 控制部分是电子式的,执行机构(座舱排气活门)是气动式的座舱压力调节器。 |
·电子—电动式座舱压力调节器: | 控制部分是电子式的,执行机构(座舱排气活门)是伺服电动机带动的座舱压力调节器。 |
·座舱压力变化速率限制器: | 使座舱压力变化速率小于规定值的装置。 |
·座舱应急卸压活门: | 用于座舱排除烟雾和乘员应急离机时紧急卸除座舱压力的装置。 |
·座舱压力控制器: | 座舱压力调节器的控制机构。用于控制座舱排气活门。 |
·座舱排气活门: | 座舱压力调节器的执行机构。通过调节排气量,实现座舱压力调节。 |
·座舱负压活门: | 用以防止座舱负压过大,避免座舱破坏的装置。又称“座舱内释压活门” 、“ 座舱反向活门”
或“座舱真空活门”。 |
·座舱安全活门: | 用以防止座舱内外压差过大,避免座舱破坏的装置。又称“座舱外释压活门” 或 “保险活
门”。 |
·绝对压力调节器: | 供气压力降至座舱所需恒定压力的调节装置。 |
·温度调节器: | 在给定温度范围内,自动控制气流温度的装置。 |
·温度选择器: | 温度自动调节系统的组成部件之一。用来选定被控温度值的装置。 |
·温度控制盒: | 它接受温度传感器感受的被控温度值与给定值之间的偏差信号,进行运算,并发出信号去
控制执行机构,实现温度自动调节的装置。 |
·温度传感器: | 将直接感受到的温度(t) 或温度变化量(△t) 转换为可测的输出信号(通常为电信号)的装
置 。 |
·温度继电器: | 当温度达到一定值时而动作的继电器。又称“热电开关”。 |
·温度补偿器: | 利用温度敏感元件感受温度的变化,输出机械位移来补偿由于工作介质的温度变化而影
响调节精度的补偿装置。 |
·恒温器: | 温度调节器主作动机构中的温度敏感元件。 |
·空气流量调节器: | 在不同飞行状态下,使空调系统供气量保持恒定或按给定规律变化的装置。 |
·湿度调节器: | 在给定范围内自动控制气流湿度的装置。 |
·涡轮冷却器转速调节器: | 调节涡轮冷却器转速在允许范围内变化的装置。 |
·压力比调节器: | 按给定要求调节某装置进出口压力比的装置。 |
·防喘振装置: | 防止压气机喘振的调节和控制系统。 |
·转速传感器: | 将转速转变为与其有一定函数关系的所需信号的传感器。 |
·高度传感器: | 将气压高度转换成电信号输出的传感器。 |
·压力传感器: | 感受流体压力的传感器。 |
·增湿器: | 增加空气湿度的装置。 |
·座舱压力制度: | cabin pressure schedule
座舱空气压力随飞行高度变化的规律。又 称 “ 座舱压力调节规律”。一般分为非增压区
( 自由通风区)、绝对压力调节区和等压差(等 余 区)调节区。 |
·座舱高度: | 座舱压力所对应的标准大气高度。又称“ 座舱气压高度”。 |
·起调高度: | 座舱压力调节器的绝对压力调节机构与等压差调节机构开始工作时所对应的大气高度,
分别为绝对压力起调高度和等压差起调高度。等压差起调高度又称“换转高度”。 |
·座舱余压: | 座舱空气压力高于座舱外界大气压力的值。又称“ 座舱压差”。 |
·座舱绝对压力: | 以绝对真空(即压力为零) 为基准表示的座舱空气压力。简称“ 座舱压力”。 |
·座舱压力变化率: | 单位时间内座舱压力的变化量。 |
·压差转换: | 当座舱余压由高压差转换为低压差或作相反转换时的控制。 |
·座舱最小压力: | 在飞机飞行范围内,满足续航时间和乘员生理要求的座舱压力最低值。 |
·座舱压力调节系统动态特性: | 座舱压力在大气高度、供气量等改变后随时间的变化特性。 |
·座舱压力调节系统静态特性: | 座舱压力不随时间变化的调节特性。它包括稳定平衡条件下,座舱压力随大气高度的变
化规律及座舱供气量变化引起的静态偏差。 |
·波动: | 在调节装置中,表示因调节不良,产生的不理想振荡。 |
·座舱应急释压: | 在飞机发生故障的应急情况下,为排除进入座舱内大量的烟雾或打开舱门应急离机前,于
规定的时间内,将座舱余压排除。又称“应急卸压” 。 |
·水分控制: | 按规定对引入舱内空气水分进行控制,以防止产生游离水分对电子设备造成故障。 |
·湿度控制: | 按规定条件,控制输送给座舱空气的湿度。 |
·砂尘控制: | 采取措施使输送给舱内空气中的砂尘不超过规定要求。 |
·膜: | 沿边缘固定的圆形弹性薄片。膜片的特性一般用其中心的位移和对应的压力关系来表
征,根据位移和压力的关系可分为线性和非线性特性膜片。 |
·膜盒: | 由两个膜片沿边缘封接而成的盒状元件。根据膜盒内腔与大气是否连通分开口、闭口两
类,闭口膜盒内腔抽成真空者为真空膜盒,内腔充填气体或液体者为充填膜盒。 |
·波纹管: | 管壁呈同心波纹的金属壁圆管。又称“皱纹管” 或“感压箱” 。波纹管在内、外压差作用下
能沿圆管轴向方向产生位移。位移大小与内外压差成一定函数关系,多数情况下成线性关系。 |
·减振器: | 对一定频率范围内的振动幅值传递加以抑制和衰减的装置。 |
·阻尼器: | 利用阻尼作用使机械运动系统较快地趋于稳定状态的装置。 |
·膜盒有效面积: | 当膜盒受分布压力P 作用后,产生集中力Q,二者增量△Q 与 △P 之比就是膜盒的有效面
积。 |
·波纹管的有效面积: | 当波纹管受分布压力P 作用后,产生集中力F ,二者增量△F 与 △P 之比即为波纹管的有
效面积。 |
·座舱消声器: | 通过阻尼、反射、互相干涉等方法降低环境系统(座舱增压器、涡轮冷却器、导管和活门等)
工作时产生噪声的装置。 |
·水分离器: | 分离气流中游离水的装置。利用转子旋转的离心力,使水分离的称为离心式水分离器;利
用叶栅、列管等阻流作用达到水分离的称为阻流式水分离器。 |
·低压水分离器: | 安装在制冷系统中涡轮冷却器出口管道上的水分离器。分离并凝聚涡轮排气中的水气。 |
·高压水分离组件: | 高压水分离组件是由冷凝器或换热器和水分离器等组成。其原理是冷凝器的热流体为高
压高温气体,冷流体为涡轮冷却后的低压、低温气体,冷流体将高压气体冷却到露点以下,使其
中的水分冷凝,然后通过水分离器排出。 |
·限流器: | 限制空气流量的装置。 |
·烧结式过滤器: | 由金属(非金属)小球体烧结制成的过滤器。 |
·空气过滤器: | 清除和截留空气中的灰尘或其它外来颗粒的装置。 |
·引射器: | 一种物质通过某种物质的高速喷射将这种物质带走,从而提高其压力或增大其流量的装置。 |
·干燥器: | 从流体或制冷剂中除去水或水蒸气的一种装置。 |
·蒸发循环贮液器: | 连接到系统上,用以贮存液态制冷剂的容器。 |
·冷却效果检测器: | 在流体中测定流体冷却能力的一种装置。 |
·引气开关: | 使引气系统接通或断开的装置。 |
·空气分配活门: | 根据温度调节的要求对系统冷热空气流量进行分配的装置。 |
·单向活门: | 只允许流体向-个方向流动的活门。 |
·排泄活门: | 从蒸发制冷系统中除去非冷凝气体的活门。 |
·旁路活门: | 当空气管路中空气压力、流量过大时,将 一部分流量放掉或引入到其它管路中,以保证管
路中规定的压力和流量的活门。 |
·膨胀阀: | 在系统设计点上控制流体流量来维持蒸发器出口蒸气湿度与蒸气压力相应的饱和温度之
间恒定温差的装置。 |
·限流文氏管: | 利用临界气流不受出口压力影响的原理,保证管路中体积流量不变的装置。 |
·座舱防雾和防霜系统: | 防止座舱透明壁板(如风档、座舱盖玻璃等)舱内表面温度降至露点以下而结雾或结霜,保
证驾驶员有良好视野的防护装置。通常有热力防雾、电热防雾、干空气防雾。有的只在结雾后
才接通系统以消除霜和雾滴称“除雾系统”。 |
·风挡除雨系统: | 飞机飞行时清除飞机风挡玻璃外表面的雨滴,以保证驾驶员有良好视野条件的防护装置。
通常有防雨剂除雨或化学涂层除雨等。 |
·风挡防冰系统: | 飞机飞行时防止风挡玻璃外表面结冰,保证驾驶员有良好视野条件的防护装置。通常有
机械防冰、液体防冰、热力防冰等。 |
·水分离效率: | 气体除湿量与含湿量(指扣除规定温度下的饱和含湿量)之比。 |
·声强: | 一个与指定方向相垂直的单位面积上平均每单位时间传过的声能。 |
·声强级: | 声强与基准声强之比的常用对数乘以1 0 称为声强级,其单位为分贝。 |
·制冷剂: | 蒸发制冷系统中的传热介质,在低温和低压条件下蒸发吸热,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冷凝放
热 。 |
·制冷量: | 在规定条件下,单位时间从待冷却的介质或空间移去的热量。 |
·分子筛: | 具有相同分子尺寸的孔的多孔铝硅酸盐组成的吸附剂,它将有选择地吸附待集结的物质
的分子。 |
·吸附: | 物质从一种气氛或气体和液体的混合物中吸取另一种或几种物质,而本身不发生物理或
化学变化的与表面吸附有关的作用。 |
·吸附剂: | 内表面能吸附气体、液体或固体而本身不发生物理或化学变化的物质。 |
·活性碳: | 一种经特殊处理而有多孔性的碳,能吸收各种气味、麻醉剂和其它蒸气。 |
·硅胶: | 一种二氧化硅,容易吸潮作干燥剂用。 |
·干燥: | 采用吸附或吸附材料除去空气中的水蒸气。 |
·干燥剂: | 除去物质中所含的水或水蒸气所用的吸收剂或吸附剂,其液体或固体在制冷回路中应不
溶于制冷剂中。 |
·隔热: | 用具有较高热阻的材料来阻滞热流。 |
·隔声: | 用具有较高声阻的材料来阻滞声能。 |
·噪声: | 由不同频率和不同强度的声音无规律地凑聚在一起而形成的组合,听起来有嘈杂的感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