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击效力: | 武器系统完成预定战斗任务可能达到的程度,它反映统计意义下的射击结果。 |
·射击效力指标: | 描述射击效力的各种概率和数学期望。 |
·命中概率: | 当大量相同条件下的独立射击时,命中目标事件出现的频率趋近一个稳定的数值,即为命
中概率。如一发的命中概率、发射n发至少命中一发的概率、发射n发至少命中m发的概率。 |
·毁伤: | 弹丸对目标的损坏结果。其程度分为击毁、重创、轻伤等。 |
·毁伤概率: | 当大量相同条件下的独立射击时,毁伤目标事件出现的频率趋向一个稳定的数值,即为毁
伤概率。如发射一发的毁伤概率、发射n发的毁伤概率。 |
·毁伤目标必须命中数的数学期望: | 毁伤目标平均必须命中弹(破片)数。 |
·毁伤目标势的数学期望: | 对多个目标射击时,在统计意义下的平均毁伤目标数。 |
·毁伤目标消耗弹药数的数学期望: | 在给定毁伤程度的条件下,毁伤目标的平均弹药消耗量。 |
·条件毁伤概率: | 在命中弹数或炸点座标一定的条件下,目标被毁伤的概率。 |
·目标毁伤律: | 条件毁伤概率随命中弹数或炸点座标的变化规律。 |
·命中毁伤律: | 条件毁伤概率随命中弹数的变化规律。包括零壹毁伤律、阶梯毁伤律和指数毁伤律。 |
·零壹毁伤律: | 假定毁伤目标必须至少命中S发弹丸,而命中少于S发时,目标一定不被毁伤,则这种毁
伤律K(m)具有以下形式:
|
·阶梯毁伤律: | 假定目标每命中一发弹丸,其条件毁伤概率增加1/S,当目标命中S发以上时,则目标一
定被毁伤。阶梯毁伤律具有如下形式:
|
·无毁伤积累: | 弹丸命中目标造成的破坏,对以后命中弹的破坏作用不产生影响。 |
·指数毁伤律: | 假定每发命中弹丸对目标无毁伤积累,且每发命中弹对目标的破坏作用均相等,则条件毁
伤概率随命中弹数的变化按指数增长。指数毁伤律具有如下两种形式:
|
·射击误差: | |
·单炮散布: | 单炮以不变的射击诸元,连续发射若干发,弹丸着点(炸点)的分布。 |
·射表散布概率误差: | 通过陆上若干个射角的试验射击和统计计算并列入射表内的单炮散布概率误差。如距
离、方向和高低的概率误差等。
不推荐术语:靶场散布概率误差。 |
·舰炮单炮散布概率误差: | 舰载火炮射击时,射表散布概率误差与新的误差源的特征数综合后的概率误差为舰炮单
炮散布概率误差。 |
·舰炮齐射散布: | 舰炮齐射时,除舰炮单炮散布外,还由于各炮散布中心不重合,造成散布中心差,形成齐射
散布。 |
·目标位置的误差: | 舰炮武器系统的观测器材测定目标现在位置并传输到火控解算部分输入端的误差。 |
·目标运动参数误差: | 火控解算部分平滑微分目标座标后或直接测量目标瞬时速度矢量得到的目标运动矢量与
实际目标运动参数的误差。 |
·火控解算误差: | 火控解算的原理误差和工具误差的总和。 |
·目标运动假定误差: | 火控系统假定的目标运动规律与目标实际运动不相符合产生的误差。 |
·随动系统误差: | 舰炮武器系统的随动系统在保证精度指标条件下工作产生的误差。 |
·弹道、气象准备误差: | 射击准备时火控解算部分使用的弹道、气象条件修正量与弹道上实际的弹道、气象条件应
有的修正量之间存在的误差。 |
·发射误差: | 舰炮射击时每发弹丸不重复的误差,又称第-组误差。 |
·齐射误差: | 舰炮齐射时,一次齐射中各炮重复而各次齐射不重复的误差,又称第二组误差。 |
·可校射误差: | 一次射击中对各发弹丸及各次齐射均为重复的误差,又称第三组误差。 |
·自相关误差: | 指同一误差源在两个不同时刻的误差相关,其相关程度随时间长短发生变化。 |
·互相关误差: | 指不同误差源产生的误差或同一误差源反映在不同对象上的误差相关。 |
·偏差量: | 偏离预先设定的条件或目标位置的量值。 |
·修正量: | 修正的偏差量,并参与火控系统计算提前点的迭代。 |
·校正量: | 校正舰炮武器系统射击过程中产生的偏差量,并直接加入射击诸元的量值。 |
·脱靶量: | 弹着点(炸点)位置或弹着(炸点)散布中心相对目标中心的偏差量。 |
·舰炮武器系统的精度: | 分为瞄准精度与射击精度。舰炮武器系统的瞄准精度是指舰炮发射瞬间炮口指向的精
度。舰炮武器系统的射击精度是指弹丸着点对目标的精度。 |
·射击方法: | 根据射击修正和校正、计算提前点方法和任务不同而采取的各种方法。
按射击修正和校正方法不同分为:测量偏差法、测量距离方向法和观测弹着符号法射击;
按计算提前点方法不同分为:跟踪法和弹幕法射击;
按担负的射击任务不同分为:压制射击、破坏射击和阻拦射击。 |
·射击方式: | 为完成不同的射击任务而对目标采用不同的打击措施。如梯次射、同距射、连续射、点射、
连续点射等。 |
·试射: | 为了修正和校正射击准备的误差和系统常量误差、精确射击诸元而进行的射击。 |
·虚拟试射: | 主要为了修正和校正弹道气象准备误差和系统的常量误差对虚拟目标进行的试射。 |
·效力射: | 以精确的射击诸元对目标实施快速有效的打击过程。 |
·齐射: | 两座以上同口径舰炮向同-目标统-发射的射击。 |
·连续射: | 以规定的射速不间断地发射。 |
·点射: | 高射速舰炮,以规定的发射弹数连续射击。 |
·连续点射: | 按规定的时间间隔发射多次点射。 |
·测量偏差法射击: | 测量弹着(或弹着散布中心)对目标实际位置的距离和方向偏差量,作为修正和校正依据
的一种射击方法。 |
·测量距离方向法射击: | 测定弹着(或弹着散布中心)与自动推算目标位置之间的距离和方向偏差作为修正和校正
依据的一种射击方法。 |
·观测弹着符号法射击: | 观测弹着(或弹着散布中心)与目标实际位置之间在距离上的相对关系(方向上同测量偏
差法射击)作为校正依据的一种射击方法。 |
·跟踪射击: | 系统不断计算运动目标的提前点座标,使射击诸元与运动目标的提前位置相适应的一种
射击。 |
·弹幕射击: | 在运动目标航路前方一个或数个位置上,求取固定的一个或数个射击诸元,连续地进行射
击,以期目标通过弹幕时毁伤目标。 |
·梯次射: | 以目标为中心,用一定的距离间隔相应的若干个瞄准角,连续进行若干次发射。 |
·同距射: | 不断跟踪目标位置,定时修正距离变化量并连续发射。 |
·着发射击: | 靠弹丸直接命中目标进行的射击。 |
·空炸射击: | 依赖时间引信,使弹丸飞行到装定时间后在目标附近爆炸的射击。 |
·近炸射击: | 利用物理场工作的引信,使弹丸在目标一定范围内爆炸的射击。 |
·射击死区: | 舰炮最大射程内不能射击到的区域,有仰角死区、跟踪死区、射界死区和着点死区。 |
·仰角死区: | 舰炮可射击的最大仰角到90度仰角所不能射击到的区域。 |
·跟踪死区: | 舰炮随动系统的最大跟踪速度,或保证精度的跟踪速度小于目标提前点运动的角速度,而
形成不能射击到的空间区域,称为最小跟踪死区或保精度跟踪死区。 |
·射界死区: | 受舰艇上层建筑限制而不能射击到的区域。 |
·着点死区: | 受目标周围地形、地物及弹道性能的限制而不能射击到的区域。 |
·射击区: | 除射击死区外,舰炮能射击到的空间区域。 |
·空炸射击区: | 弹丸在时间引信作用时间内所能达到的射击区。 |
·近炸射击区: | 弹丸在近炸引信工作时间内对应的射击区。 |
·有效射击区: | 满足规定的射击效力指标要求所对应的射击区。 |
·平面射击区: | 以某-高度的水平面与射击区相截的平面区域。 |
·散飞环: | 弹丸空中爆炸时,弹片向外飞散,每个瞬间分布在沿弹轴前方不断扩大的近似中空圆柱
体。 |
·弹片有效作用距离: | 弹丸爆炸时,有50%的弹片能毁伤目标的动能所对应的炸目距离。 |
·散飞圆锥体: | 弹丸空中爆炸时,弹片在其有效作用距离的飞行时间内,分布范围为沿弹轴方向近似圆锥
体。 |
·外散飞角: | 散飞圆锥体锥角的-半。 |
·内散飞角: | 弹丸空中爆炸时,圆锥体内中心,沿弹轴方向有一个无弹片分布的小圆锥体,其锥角的一
半。 |
·有利炸点区: | 以目标中心为其散飞圆锥体的顶点,将散飞圆锥体倒转180°的区域。 |
·按观测诸元: | 火控解算部分对传感器输入的目标现在座标,实时进行平滑计算和求取目标运动参数,并
解算射击诸元的工作方式。 |
·速度自动: | 用“按观测诸元”方式转入速度自动时所求取的目标速度解算射击诸元的工作方式。 |
·速度距离自动: | 用“按观测诸元”方式转入速度距离自动时所得到的现在距离及目标运动参数,不断自动
推算现在点距离,并解算射击诸元的工作方式。 |
·全自动: | 用“按观测诸元”得到的各项参数,自动推算现在点座标并解算射击诸元的工作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