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系统: | 在飞机上产生、分配与传输电能和使用电能的设备或装置组成的整体。通常包括供电系统和用电设
备。 |
·供电系统: | 在飞机上电能产生、分配与传输至用电设备端的部分。通常包括电源系统和配电系统。 |
·电源系统: | 在飞机上产生电能的装置和相应配套设备构成的系统。按能量转换形式分为一次电源和二次电源;
按电源功能分为主电源、辅助电源和应急电源等。 |
·一次电源系统: | 直接将其他类型能量转换为电能的电源系统,如转换机械能为电能的发电系统、转换化学能为电能
的蓄电池系统等。 |
·二次电源系统: | 将某种形式电能转换为其他形式电能的电源系统,如将交流转换为直流的变压整流器、将直流转换
为交流的变流器(机)、改变直流电压的直流变换器和变换交流频率的变频器系统等。 |
·主电源系统: | 飞机供电系统正常工作时向用电设备提供电能的电源系统。
通常指飞机主发动机驱动的发电装置,包括发电机和变换装置(如:变速恒频发电系统中的变频器
等)以及控制和保护装置。 |
·辅助电源系统: | 飞机主电源系统不工作或不能满足全机用电需要时,向部分用电设备提供电能的电源系统。通常为
辅助动力装置驱动的发电系统。 |
·应急电源系统: | 在飞机主电源系统无法满足关键用电设备的用电需求时,向关键用电设备供电、并独立于主电源的电源系统。通常由应急动力装置、冲压空气或液压驱动的发电系统和(或)蓄电池作为应急电源系统。 |
·外部电源: | 通过飞机外部电源插座连接到机上配电系统的地面电源或舰载电源。 |
·电源系统容量: | 在飞机规定的工作状态和环境条件下可连续输出的额定容量。由于系统的配置(如并联)和网路损耗
等原因,传输至用电设备的容量会低于电源系统容量。 |
·配电系统: | 从电源汇流条至用电设备端之间电能的分配、传输、控制、保护及管理系统。其中包括电网结构、
汇流条配置、控制保护型式、余度和不间断供电,以及功率控制、负载管理、传输总线和远置终端等。 |
·用电设备: | 从飞机供电系统获取电能的设备、装置及系统。按其在飞行任务中的重要性可分为一般用电设备、
重要用电设备和关键用电设备。 |
·一般用电设备: | 为改善飞行条件而不影响飞行任务和安全的设备,如生活设施等。 |
·重要用电设备: | 飞机完成飞行任务所必需的设备,如火控等。 |
·关键用电设备: | 飞机安全飞行和着陆所必需的设备,如飞行控制、飞行指示、应急通讯和着陆系统等。 |
·用电设备端: | 用电设备与供电系统相连的接口处。 |
·脉冲负载: | 由于设备本身的物理过程或内在工作模式引起的在稳态条件下功率要求变化的负载。 |
·线性负载: | 供电电压变化时,输入阻抗总是一个常数,且其电流频谱与供电电压频谱相匹配的负载。 |
·非线性负载: | 输入电压变化,其阻抗也随之变化的负载。 |
·不安全状态: | 危及飞机或乘员安全的任何一种状态。 |
·正常工作: | 系统没有出现使性能降低到超出规定要求的任何不正常和故障的预期工作状态。除电起动主发动机
和蓄电池起动辅助动力装置的状态外,应达到飞机工作所要求的全部系统功能。
正常工作包括用电设备的通断、主发动机速度变化、电源的同步与并联以及由外部电源供电。转换
工作也是一种正常工作状态,由于可能发生供电中断,在本标准中将其单独列出。
持续时间不大于 50 μs 的电压尖峰属正常工作特性。 |
·非正常工作: | 供电系统发生了不正常或故障的一种状态,并且在超出非正常工作极限之前系统的保护装置应动
作,将不正常或故障部分与系统的其余部分隔离。在这种情况下,电源可能在降额模式连续工作,向用
电设备提供的供电特性超出了正常工作极限但保持在非正常工作极限内。 |
·非正常工作极限: | 供电系统在非正常工作状态下供电特性(电压、频率)的极限范围,也是供电系统保护装置的动作极
限。 |
·过压和欠压: | 超出正常工作瞬变极限并由保护装置的动作进行限制的电压。 |
·过频和欠频: | 超出正常工作瞬变极限并由保护装置的动作进行限制的频率。 |
·应急工作: | 在主电源设备失效后,由应急电源向关键用电设备供电的状态。 |
·转换工作: | 供电系统电源之间转换时的一种工作状态,包括外部电源与机上电源间的转换。 |
·电起动工作: | 供电系统正常工作状态中的一种特殊情况,由于飞机电起动负载很大,电压可能超出正常工作范围。
如:电起动主发动机(蓄电池、飞机直流电源或外部电源供电)、用蓄电池起动辅助动力装置。 |
·不间断供电: | 在供电转换过程中,用电设备端未发生供电中断的供电。 |
·稳态: | 在任意长时段内供电特性保持在正常工作稳态特性范围内的一种状态。
稳态可有微小瞬变。 |
·瞬态: | 由于电气负载变化或发动机转速变化等原因引起的正常扰动造成电压或频率变化的一种状态。 |
·瞬变: | 直流电压的变化及交流电压或频率的变化过程,有些瞬变可能由于瞬时的供电中断或如故障清除产
生的非正常扰动而引起。 |
·微小瞬变: | 不超出稳态范围的瞬变。 |
·正常瞬变: | 超出稳态极限但保持在规定的正常瞬变极限内的瞬变。 |
·非正常瞬变: | 超出正常瞬变极限并最终回到稳态极限的瞬变。 |
·参考地: | 飞机上供电系统的零电位点。对金属结构的飞机,飞机的主结构就是交直流供电系统的参考地;对
复合材料结构的飞机,参考地对特定的系统是专门指定的,在某些情况下,也可利用直流系统的负线、
三相交流系统的中线或单相交流系统的一端来作参考地。 |
·调压点: | 敏感电源电压用于调节电源系统电压的点。调压点应设在连接电源到汇流条的接触器输入端。 |
·瞬时电压: | 交流或直流任一时刻的即时电压值。 |
·电压尖峰: | 持续时间通常小于 50μs 的电压瞬变,并叠加在其他未改变的瞬时电压上。电压尖峰不应引发保护
设备动作。电压尖峰在其时域内可用电压与其持续时间、上升时间和能量等参数来表示,也可用傅里叶
分量来等效表示。 |
·交流电流: | 电流基波分量连续过零点之间测量的电流半波的方均根值。 |
·直流电流: | 电流瞬时值。 |
·电流调制: | 最大电流和最小电流之差。
以百分数表示的电流调制是指大于 1s 时间间隔的电流调制与电流平均值(直流为电流平均值,交流
为电流基波方均根值)的比值乘以 100。 |
·交流电压: | 相电压每一半波的方均根值。 |
·稳态交流电压: | 在不大于且接近 1 s 的时间间隔内交流电压的时间平均值。 |
·交流电压峰值: | 每一半波绝对值最大的瞬时电压值。 |
·波峰系数: | 每个半波交流电压峰值与方均根值之比的绝对值。 |
·交流电压的直流分量: | 交流整周波瞬时电压的平均值。 |
·电压调制: | 交流供电系统稳态工作期间交流电压的变化。引起电压调制的因素包括交流电源电压的调节、发电
机转速的变化及负载的变化等。 |
·电压调制幅度: | 在稳态工作期间任 1 s 内出现的交流电压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 |
·交流畸变: | 交流波形中除基波之外的方均根值。 |
·交流畸变系数: | 交流畸变与基波分量方均根值之比。 |
·交流畸变频谱: | 交流畸变每一频率分量的方均根值。
交流畸变频谱包括电压调制和频率调制产生的分量以及波形中的谐波和非谐波分量。 |
·电压相位差: | 任意两相电压基波分量在从负到正方向过零时相邻交点间的电角度之差。 |
·电压不平衡: | 用电设备端各相之间相电压方均根值的最大差值。 |
·负载不平衡: | 三相负载的最高与最低相功率之差。 |
·功率因数: | 有功功率(单位为瓦)和视在功率(单位为伏安)之比。 |
·频率: | 交流电压波形周期的倒数,单位为赫兹(Hz)。 |
·稳态频率: | 在不大于且接近 1 s 时间间隔内频率的平均值。 |
·频率调制: | 交流供电系统在稳态工作期间电源频率的变化。频率调制是电源系统频率调节稳定度的度量。 |
·频率调制幅度: | 在稳态工作期间任 1 min 时间间隔内出现的最大和最小频率之差。 |
·频率变化率: | 两个特定时间之间频率差的绝对值与该时段之比。频率变化率的单位为赫兹每秒(Hz/s)。 |
·稳态直流电压: | 在不大于且接近 1s 的时间间隔内直流瞬时电压的时间平均值。 |
·脉动: | 直流供电系统稳态工作期间,瞬时电压围绕稳态直流电压的变化。
引起脉动的因素包括直流电源电压的调节、直流电源的内部换向或整流以及负载的变化等,但不局
限于上述因素。 |
·脉动幅值: | 瞬时电压与稳态直流电压的最大差值。 |
·直流畸变: | 直流电压中交流分量的方均根值。 |
·直流畸变系数: | 直流畸变与稳态直流电压之比。 |
·直流畸变频谱: | 直流畸变每一频率分量的方均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