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打击目标: | 使用核武器打击的目标。 |
·单个目标: | 具有-定职能的单个的、独立的目标。 |
·点目标: | 目标的幅员比较小。一般地说,该目标幅员的最大长度的一半不大于核弹头威力半径的五
分之一。 |
·线目标: | 是指不能当成点目标而长度与宽度之比一般大于2的目标。 |
·面目标: | 通常是指幅员较大的目标。当一枚核弹头命中时,局部遭到毁伤的目标。一般其最小长度
的一半大于核弹头威力的半径。 |
·硬目标: | 具有较强抗力,不易摧毁的目标。 |
·软目标: | 具有较小抗力,易于摧毁的目标。 |
·固定目: | 位置不变动的目标。 |
·活动目标: | 具有-定机动能力,其位置可变动的目标。 |
·军事目标: | 一般是指重要的军事设施和重兵集团集结地域。如海军基地、空军基地、导弹基地、防空与
反导系统、军事机关等。 |
·工业目标: | 对支援或削弱战争潜力有较大影响的大型工业设施。如导弹工厂、飞机工厂、坦克工厂、核
生产设施和重要的炼油厂、发电厂、自来水厂、钢铁厂、造船厂、汽车制造厂等。 |
·交通目标: | 具有战略作用的铁路枢纽、桥梁、机场和港口等目标。 |
·城市目标: | 是以城区为主体,在其行政区划或一定地理范围内所有目标组成的群体。 |
·均匀目标: | 目标内各部分的重要性及抗压强度大致相同的目标。 |
·非均匀目标: | 目标内各部分的重要性及抗压强度不相同的目标。 |
·目标群: | 在一定的范围内,由两个以上的单个目标所组成的群体。 |
·城市目标群: | 在一定的范围内,由两个以上的城市目标所组成的群体。 |
·疏散目标群: | 目标群中各单个目标之间的距离较大,以致一枚核弹只能击毁目标群中的一个单个目标。 |
·密集目标群: | 目标群中各单个目标之间的距离较小,以致用来击毁一个单个目标的核弹有可能同时击
毁目标群中的其他单个目标。 |
·混合相依目标群: | 含有点目标,线目标,面目标两者以上的密集目标群。 |
·战略目标: | 是指对战争全局具有-定影响并作为打击对象的实体。 |
·战略目标区: | 为一包含有若干个重要目标群以及其他单个目标的地区。 |
·战略目标分级: | 为了标明目标本身的军事经济价值,便于确定打击顺序和判断打击效果,可把单个目标、
城市目标和城市目标群这三种不同层次的战略目标,按重要程度划分为一、二、三级。 |
·单项目标系统: | 是由同-性质的若干单个目标组成的系统。 |
·目标系统: | 是各单项目标系统的总称。 |
·目标特征: | 表现目标特点的征象或标志。通常由目标的性质、组成、幅员、结构特点、活动征候、与外界 |
·目标抗压强度: | 目标能够承受超压的能力。常用单位是帕斯卡或兆帕。 |
·目标要害部位: | 决定目标生存与否的关键部位,或摧毁后能使整个目标陷于瘫痪(功能丧失),并形成较大
的社会心理效应。 |
·目标定位精: | 目标在目标图上的精确程度。即目标图上的目标位置与实地位置的误差。 |
·目标群中心坐标: | 目标群内各目标所组成几何图形的中心位置的坐标或重要部位的中心点的坐标。 |
·目标高程: | 指目标上的特征点的海拔高度(或真高、或绝对高程)。 |
·目标发现概: | 侦察器与被侦察目标能够相遇而且能够识别的概率。 |
·目标生存概率: | 目标遭袭击后,保持目标功能可能性大小。 |
·目标毁伤函数: | 在该爆炸条件下,目标物被毁伤的概率可用一个函数式来表示。该函数式称目标毁伤函
数。 |
·目标的重要性系数: | 目标群(或目标系统)中,各个单个目标重要程度的量度。 |
·战略目标选择: | 依据作战意图,对战略目标进行分析、计算、对比,以便挑选主要打击对象(包括目标排序)
或目标系统。 |
·导弹的战术技术指标: | 导弹所具备的基本特性和能力。主要包括:射程、弹头威力、命中精度、突防能力、可靠性、
发射方式、发射准备时间、寿命、维护使用特点等。 |
·突防: | 导弹和飞机突破对方防御系统的拦截,进入预定的目标区的过程。 |
·突防能力: | 导弹或飞机突破对方防御系统的能力。 |
·突防概率: | 导弹或飞机突破对方防御系统可能性大小的指标。 |
·导弹的可靠性: | 导弹完成技术准备、运输、正常发射,并进入预定轨道,正常飞行和起爆的概率。对于单
(多)弹头导弹可靠性包括:发射可靠性、飞行可靠性和爆炸可靠性(投放子弹头可靠性)。 |
·戒备率: | 是指随时处于发射准备状态的导弹占部署导弹总数的百分比。 |
·反应时间: | 导弹作战单位,从接到核反击作战命令开始至导弹起飞零点所需时间。 |
·命中精度: | 射击准确度与射击密集度的总称。 |
·落点偏差: | 弹头落点(或爆心投影点)相对于瞄准点偏差。称为落点偏差(亦称命中偏差)。它可分解
为纵向偏差与横向偏差。 |
·概率偏差: | 对称于散布中心,弹着点出现于其中的概率等于50%的区间长度的一半,亦称公算偏差。 |
·圆概率偏差: | 对圆弹着散布,以散布中心为圆心,弹着落于其中的概率为50%的圆的半径。又称圆公算
偏差。 |
·平均弹着点(散布中心: | 在相同条件下,重复发射多发导弹,其落点(或爆心投影点)散布图形的中心。 |
·标准偏差: | 指一个距离,是反映随机变量围绕其期望值扩散特征的一个量,也称均方差。 |
·毁伤半径: | 从核武器爆心或爆心投影点的一定距离,在这段距离上一个目标有百分之五十的可能性
会受到预定程度的毁伤。 |
·毁伤效果指标: | 预测核打击毁伤结果程度的指标。 |
·毁伤概率: | 目标被毁伤的可能性大小,用概率值表示。 |
·相对毁伤面积: | 面目标被毁伤的面积与该目标总面积之比。 |
·平均相对毁伤面积: | 面目标相对毁伤值的数学期望值。 |
·可靠毁伤概率: | 目标的毁伤程序不小于给定值的概率。 |
·相对毁伤目标数: | 目标群毁伤的目标数与该目标群目标总数之比。 |
·平均相对毁伤目标数: | 相对毁伤目标数的数学期望值。 |
·(以-定概率)相对至少破坏目标数: | 至少破坏目标数与目标群中目标总数之比。 |
·(以-定概率)至少相对覆盖: | 一次射击中,以一定概率至少覆盖面积与目标总面积之比。 |
·伤亡人口数: | 对目标进行核打击时,造成人口伤亡的总数。 |
·相对伤亡人口数: | 对目标进行核打击时,伤亡人口数与人口总数之比。 |
·平均相对伤亡人口数: | 相对伤亡人口数的期望值。 |
·破坏等级: | 火力计划人员为便于综合评价目标破坏情况对目标效能损失程度的人为区分。按核爆炸
对目标造成的破坏程度通常分为严重破坏、中等破坏、轻微破坏和安全无损。 |
·严重破坏: | 目标固有效能基本丧失或完全丧失,长期不能恢复或失去修复价值。 |
·中等破坏: | 指目标固有效能部分丧失,需经修复才能恢复原有的效能。 |
·轻微破坏: | 目标只有小部分功能丧失,稍加修理就可恢复原有效能。 |
·安全无损: | 目标没有受到损坏。 |
·自相摧毁效应: | 用两枚以上核武器对同一目标实施核袭击时,由于爆炸时间间隔过短或时间过短且相互
间爆炸的距离过小,使已方核武器遭到摧毁,失效或偏离预定目标,以及使毁伤因素削弱等现
象。 |
·核武器社会效应: | 核战争和核威慑对社会现实的影响和作用。 |
·核武器心理效应: | 核战争和核威慑对社会个体、群体的心理影响和作用。 |
·命中目标: | 核武器的爆炸力量能使目标遭受毁伤或弹着,技术上就实现了命中。 |
·摧毁目标: | 目标能达到严重破坏程度的毁伤,技术上就实现了摧毁目标。 |
·核打击效果预测: | 在制定打击方案时,采用多种毁伤效果指标值对被打击目标的毁伤程度进行预先推断和
测定。 |
·核打击效果判定: | 核打击后的目标,按侦察获取的信息,进行毁伤效果计算、毁伤程度分析和综合评定的过
程。 |
·瞄准点: | 用大地坐标表示的对目标瞄准的点位。 |
·最优瞄准点: | 使目标毁伤效果达到最佳的瞄准点 |
·发射点: | 导弹发射的点位,通常用大地坐标表示。 |
·基本阵地: | 导弹部队执行核反击任务的主要作战阵地。通常有预先构筑的坚固工程设施和各种固定
设施。 |
·导弹发射阵地: | 导弹发射分队对导弹进行发射准备和实施发射的场地。由发射场坪或发射井和有关设施
组成。 |
·固定发射: | 利用固定不动的发射装置和地面控制飞行系统进行的发射,有地面发射、井口发射和井下 |
·机动发射: | 利用安装在飞机、舰船、车辆等活动物体上的导弹发射装置和弹外控制飞行系统进行的发
射。 |
·诸元计算: | 为保障导弹准确命中目标所需的瞄准系统、制导系统、弹头引爆系统的装订量以及推进剂
加注量等有关数据而进行的计算工作。 |
·大地诸元: | 与发射阵地和目标有关的各项大地测量数据。如大地坐标、大地距离、大地方位角、高程、
重力加速度等。 |
·导弹射击诸元: | 与导弹发射、飞行有关的各项装订和加注数据。如瞄准方位角,制导系统装定量。推进剂
加注量等。 |
·导弹射表: | 计算导弹射击诸元的主要用表,它是预先经过计算编制而成的。 |
·核火力: | 导弹核武器爆炸后形成的杀伤力和破坏力。 |
·核火力运用: | 是指使用或威慑使用核火力为特定手段以实现某种战略意图为目的的运筹过程。 |
·核火力计划: | 根据核反击作战意图,选定打击目标和毁伤方案在综合效果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核火力分
配和任务区分等而拟制的计划。是导弹部队实施核打击的主要作战文书之一。 |
·核火力分配: | 一般是指一定数量的相同或不同类型的核武器,在既定的条件下,对所选取的一定数量的
战略目标进行攻击的火力分配。 |
·最优火力分配: | -般是指使打击效果在总体上达到最优的火力分配。 |
·核反击火力计划预案: | 根据军事战略意图和未来战场的设想,预先拟制的核火力计划方案。 |
·目标毁伤方案: | 名称,幅员,瞄准点坐标,毁伤要求,导弹型号、数量、弹头当量、爆炸方式、爆高选定、毁伤效果
预测和建议打击时机等。 |
·火力机动范围: | 导弹在不变换发射阵地(位)时,能够变换射向的界限。它由导弹性能和发射阵地(位)构筑
情况而定。 |
·武器类型编号: | 在进行核火力分配时,为便于保密和计算按照一定的规则对武器类型进行的排序与编号。 |
·阵地编号: | 按照-定的规则对阵地进行的排序与编号。 |
·发射实施计划: | 导弹部队根据上级命令制定的导弹发射的具体实施计划。主要内容有:打击的目标,发射
阵地,发射单位,弹头的领取,测试,总装的时间,占领发射阵地,预定加注推进剂,完成发射准
备的时间,发射时间以及各种保障任务要求等。 |
·核战略: | 关于建设、发展和运用核力量,服务于国家战略和达成军事战略目的的方略。 |
·核战略意图: | 从战争全局上,希望用核武器达到某种目的的比较概括的打算。 |
·核袭击: | 使用核武器对目标进行的袭击。 |
·核突击: | 以核武器对重要目标进行集中、突然的打击。通常用于决定意义的时机和方向。 |
·核反击: | 遭敌核袭击后,用核武器对敌进行的反击。 |
·预先号令: | 命令正式下达之前,为使部队有所准备而发出的一种预告性的命令。通常应指出:简要敌
情,部队即将遂行的任务,完成准备的时限,受领任务的时间、地点和注意事项。用口述或书面
的方式下达。 |
·核反击作战命令: | 战略导弹部队指挥员根据上级命令,向所属部队下达作战任务的基本文书。是作战行动的
依据。通常作战命令应包括:简要敌情、打击目标、任务区分、发射弹数、以及从技术准备开始到
完成各种准备的时限等。 |
·发射命令: | 战略导弹部队指挥员,根据上级的命令向发射(分)队下达发射导弹的基本文书。其内容通
常包括:遂行任务部队的任务、占领发射阵地(井式发射部队完成加注)的时间、发射时间、核反
击效果侦察要求和发射后的行动及有关注意事项等。 |
·反导弹系统: | 拦截对方来袭导弹的拦截器及其配套系统的统称。 |
·战略目标数据库: | 存放战略目标信息及主要参数的数据库。 |
·核效应数据库: | 存放核效应信息主要参数的数据库 |
·核武器战术技术指标数据库: | 存放核武器战术技术指标的数据库。 |
·阵地数据库: | 存放阵地主要信息及作战参数的数据库。 |
·预案信息库: | 存放已制定的各种预案主要信息的数据库。 |
·图库: | 存放与核火力运用有关的地图资料的图形库。 |
·火力计划程序库: | 存放拟制火力计划有关的计算程序的软件包。 |
·核气象保障: | 根据核部队作战、训练和科研对气象条件的要求,而开展的气象观(探)测,气象情报,气象
资料整理等保障活动。 |
·合成风: | 地面至某一高度或某两高度间风的向量平均值。通常用于计算伞降和空投物的修正量,或
用于制作核爆炸放射性物质沉降预报。 |
·放射性物质沉降预报: | 根据核爆的有关数据(如爆高、当量等),高空风变化的规律和爆后粒子飘移模型,提供核
爆后放射性沾染万向、范围和强度的预报。 |
·早期沉降: | 核爆后,二十四小时内抵达地面沉降物。 |
·延缓沉降: | 核爆后,二十四小时之后抵达地面沉降物。 |
·粒子云: | 大气中存在的液态、固态粒子如水滴、冰晶、雪粒、尘粒等形成的悬浮粒子层。 |
·天气侵蚀: | 粒子云作用于重返大气层的物体,加速端头形状变化的现象,它对核弹头的实战能力有重
大影响。 |
·天气严重指数: | 用的重要指标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