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雷: | 一种能在水中自动推进、导引,用以攻击水面或水下目标的水中兵器。 |
·反潜鱼雷: | 攻击潜艇和其它水下目标的鱼雷。 |
·反舰鱼雷: | 攻击水面舰船和其它水面目标的鱼雷。 |
·反舰-反潜鱼雷: | 既能反潜又能反舰的鱼雷。 |
·潜用鱼雷: | 由潜艇携带和发射的鱼雷。
(不推荐术语;潜载鱼雷) |
·舰用鱼雷: | 由水面 l 睨艇携带和发射的鱼雷。
(不推荐术语.:舰载鱼雷) |
·空投鱼雷: | 由飞机(固定翼飞机和直升飞机)携带和投放的鱼雷。 |
·火箭助飞鱼雷: | 由火箭运载和投放的鱼雷。 |
·战雷: | 装有战雷头段,以击毁水中目标的鱼雷。 |
·操雷: | 装有操雷头段,供操练,演习和试验使用并能回收的鱼雷。 |
·标准操雷: | 主要战术技术参数与战雷-致的操雷。 |
·正浮力操雷: | 从发射到航行终了,质量小于浮力的操雷。 |
·大型鱼雷: | 直径大于 533mm 的鱼雷。
(不推荐术语:重型鱼雷,大口径鱼雷) |
·中型鱼雷: | 直径小于 533mm 但大于 324mm 的鱼雷。.15 小型鱼雷 lightweight torpedo |
·小型鱼雷: | 直径小于 324mm 的鱼雷。 |
·热动力鱼雷: | 利用热能通过热发动机推进的鱼雷。 |
·蒸气燃气鱼雷: | 发动机的工质为燃气、水蒸气混合物的热动力鱼雷。(不推荐术语:蒸汽瓦斯鱼雷。) |
·喷气鱼雷: | 用火箭发动机推进的鱼雷。 |
·电动力鱼雷: | 利用电能通过电动机推进的鱼雷。 |
·直航龟雷: | 按预先设定的航向和深度直线航行的鱼雷。 |
·机动鱼雷: | 按预先设定的程序弹道作曲线和直线航行的鱼雷。 |
·自导鱼雷: | 依靠本身携带的专门装置发现、识别目标并能自动导向目标的鱼雷。 |
·线导鱼雷: | 依靠和发射舰艇<或独立基阵)相连的导线传输信息进行遥控跟踪目标的鱼雷。 |
·线导-自导鱼雷: | 具有末自导的线导鱼雷。 |
·鱼雷导引方式: | 鱼雷发射或投放后导向目标的方式。 |
·尾追导引: | 使鱼雷的速度向量指向目标,以达到击中目标的导引方式。 |
·提前角导引: | 使鱼雷的速度向量指向目标的前方某点,即鱼雷的速度向量与鱼雷——目标连线保持有
角度,以达到击中目标的导引方式。 |
·固定提前角导引: | 鱼雷速度向量与鱼雷——目标连线间的夹角保持不变的导引方式。 |
·可变提前角导引: | 鱼雷速度向量与鱼雷——目标连线间的夹角按预先设定的方式变化的导引,如平行接近
法导引,比例接近法导引等。 |
·三点法导引: | 发射舰艇,鱼雷和目标始终保持在一条直线上的导引方式。 |
·鱼雷航程: | 在规定时间内,鱼雷航行的总路程。 |
·鱼雷航速: | 在规定深度.规定时间内,鱼雷直航的平均速度。 |
·鱼雷航深: | 对战术技术性能来说,特指鱼雷允许航行的深度范围。 |
·鱼雷航向: | 以发射方向为基准,鱼雷在稳定航行时,其速度向量在水平面的投影所表示的方位。 |
·鱼雷横滚: | 鱼雷航行中绕其纵轴的转动。
(不推荐术语:鱼雷横倾) |
·鱼雷自导作用距离: | 自导装置发现并核实目标后,由发现目标的时间算起,鱼雷与目标间的最大距离。 |
·鱼雷非触发引信作用距离: | 鱼雷非触发引信接受目标感应并能可靠动作时,鱼雷至目标等效于标准船宽度之间的最
大距离。 |
·鱼雷最大发射深度: | 在鱼雷能承受水压和发射管膛压,并能正常航行的条件下,潜艇发射鱼雷的下限深度。 |
·鱼雷直径: | 鱼雷圆柱部分的直径。
(不推荐术语:鱼雷口径) |
·鱼雷长度: | 鱼雷前切面至后切面的距离。 |
·鱼雷质量: | 鱼雷待发状态的总质量。 |
·鱼雷外弹道: | 鱼雷发射或投放后其重心的运动轨迹。 |
·鱼雷空中弹道: | 鱼雷从空中投放或发射后至入水前的弹道。 |
·鱼雷水下弹道: | 鱼雷入水或水下发射后至航行终了的弹道。 |
·鱼雷初始弹道: | 鱼雷入水或离开水下发射器后至稳定航行前的弹道. |
·鱼雷末弹道: | 鱼雷接近目标至命中目标的弹道. |
·鱼雷程序弹道: | 鱼雷按预先设定程序航行的弹道。 |
·鱼雷导引弹道: | 自导或线导鱼雷跟踪目标的弹道。 |
·鱼雷再搜索弹道: | 自导鱼雷丢失目标后,自导装置按设定的程序继续寻找目标的鱼雷弹道. |
·鱼雷触发引信: | 鱼雷与目标相撞时利用惯性原理击发的引信。 |
·鱼雷非触发引信: | 鱼雷接近目标到一定距离时,利用物理场效应启爆的引信。 |
·袋形深度: | 鱼雷初始弹道的最低点至水面(水上发射时)或发射管轴线(水下发射时)的深度。 |
·鱼雷发射装置: | 满足一定的战术技术要求,用于储存和发射鱼雷的装置。
(不推荐术语:鱼雷发射管,鱼雷发射器) |
·水面舰艇鱼雷发射装置: | 安装在水面舰艇上的鱼雷发射装置。
(不推荐术语:水上鱼雷发射装置) |
·潜艇鱼雷发射装置: | 安装在潜艇上。能在水下一定深度发射鱼雷,并可兼有布放水雷,发射导弹等功能的鱼雷
发射装置。
(不推荐术语:水下鱼雷发射装置) |
·联装式鱼雷发射装置: | 安装在水面舰艇上,由两管以上的发射管联装在转台或基座上的回转式或固定式鱼雷发
射装置。 |
·气动冲压式鱼雷发射装置: | 缩空气为工质,由伸缩气缸施集中载荷于鱼雷等武器尾端推其出管的一种发射装置。 |
·自航式鱼雷发射装置: | 依靠鱼雷自身动力航行出管的发射装置。 |
·栅状鱼雷发射装置: | 管体结构呈栅格状,不具备发射动力,鱼雷依靠自身动力航行出管的一种鱼雷发射装置,
通常用于试验靶场。 |
·鱼雷动力推进系统: | 将热能或电能转换为鱼雷运动推力的各种装置的集合,它由能源供应系统,动力装置,推
进器等组成。 |
·鱼雷制导控制系统: | 导引、控制鱼雷攻击目标的各种装置的集合,它由自导或线导装置,航向控制装置,航深控
制装置,横滚控制装置.俯仰控制装置.中央计算机.驾驶仪等组成。 |
·鱼雷供电系统: | 供给鱼雷电动机,自导装置,近炸引信装置及其它仪器电源的各种装置的集合,它由电池
<或发电机>、电缆,接线盒等组成。 |
·鱼雷引爆系统: | 使鱼雷炸药起爆的各种装置。 |
·鱼雷内测系统: | 装在操雷头内用以测量记录鱼雷实航试验有关参数的各种装置。 |
·鱼雷回收系统: | 在操雷航程终了,使其浮上水面,指示雷位等的各种装置。 |
·雷顶段: | 鱼雷的前端部分,由具有导流外形的壳体,换能器<自导装置)等组成。 |
·战雷头<段>: | 在战雷中,装有爆发器,炸药等,用以击毁目标的部分。 |
·操雷头<段>: | 在操雷中,装有测试、记录、回收装置等,专供操练、试验的部分。 |
·有压重操雷头<段>: | 装有液体或固体的压载重物。在鱼雷航程终了,能将压载重物排出以得到正浮力,使鱼雷
浮上水面的操雷头。 |
·无压重操雷头<段>: | 内部不装压载重物的操雷头。 |
·鱼雷中段: | 鱼雷中部基体部分。 |
·气舱: | 贮存压缩气体的压力舱室。 |
·水舱: | 贮存动力系统用水舱室。 |
·仪器舱: | 安装各种仪器、仪表的密封舱室。 |
·燃料舱: | 热动力鱼雷贮存推进剂的密封舱室。 |
·电池舱: | 电动力鱼雷安装动力电池的密封舱室。 |
·正浮力舱: | 为增加操雷正浮力而设置的-段密封舱室。 |
·转换开关: | 控制电动力鱼雷主机电路。设定自导装置工作制及鱼雷速度制的开关. |
·鱼雷板机: | 鱼雷发射时,在发射装置板机栓推动下,打开启动开关的机构。 |
·定距器: | 设定鱼雷航程,并在航程终了使鱼雷停车的装置。 |
·除气装置: | 用于排除电池舱中积聚的氢气等爆炸性混合气体的装置。 |
·鱼雷后段: | 鱼雷按段连接、分解的末尾一段,一般由后舱、雷尾,发动机(或电机>,推进器等组成。 |
·鱼雷后舱: | 主要用来安装动力装置等的流线形舱室。 |
·气动开关: | 以压缩空气启动的电路开关,鱼雷出发射管后接通自导、非触发引信等装置的电源。 |
·发射设定插座: | 鱼雷外部与设定电缆相连接的插座,用以将发射控制指令输入鱼雷自导控制系统,并可供
电和启动部分组件。 |
·雷尾: | 与后舱相连的,带有鳍、舵及其传动机构的鱼雷尾部。 |
·伞舱: | 鱼雷空投时,安装降落伞及其控制仪器的舱室。 |
·鱼雷降落伞装置: | 鱼雷空投时,控制其在空中下降速度和运动姿态的装置。 |
·鱼雷动力学: | 研究鱼雷运动及其所受外力之间关系的科学。 |
·鱼雷运动学: | 研究鱼雷运动的几何性质而不涉及其所受外力的科学。 |
·鱼雷速度坐标系: | 以鱼雷重心<或浮心>为坐标原点,以与重心的速度向量重合的轴为速度轴,以位于
鱼雷纵平面内且垂直于速度轴并指向上方的轴为升力轴,并以垂直于速度轴与升力轴组
成的平面并指向鱼雷右侧(面对雷尾>的轴为侧力轴(oz>的坐标系。 |
·雷体坐标系: | 以鱼雷重心<或浮心>为坐标原点,以指向雷头的雷体几何对称轴为纵轴,以位于
鱼雷纵对称平面内且垂直于纵轴并指向上方的轴为立轴,并以垂直于纵轴与立轴
组成的平面且指向鱼雷右侧<面对雷尾>的轴为横轴的坐标系。
|
·鱼雷入水参数: | 鱼雷从空中运动进入水面的初始运动变量,如入水速度,入水角.入水角速度等。 |
·入水撞击: | 鱼雷由空中入水的过程中,从击水到流动形成之前的初始入水阶段。 |
·入水冲击力: | 鱼雷从空中冲击水面时所产生的流体作用力。 |
·流动分离: | 在鱼雷入水过程中的流动形成阶段,流体从雷顶分离随即形成空泡的特性。 |
·入水空泡: | 鱼雷入水过程中,在雷体周围形成的空气泡。 |
·入水空泡参数: | 表示鱼雷入水空泡的状态和流体动力特性,如空泡体积,空泡压力等。 |
·下潜角: | 鱼雷下潜航行时的俯仰角。 |
·爬坡角: | 鱼雷上爬航行时的俯仰角。 |
·鱼雷流体动力: | 鱼雷运动时,流体对鱼雷作用的各种外力。 |
·鱼雷阻力: | 鱼雷在水中运动时,与其运动速度向量方向相反的流体作用力,对了:定常平移运动,阻力
的表达式如下:
|
·鱼雷升力: | 鱼雷在水中运动时,所受流体动力沿速度坐际系升力轴的分量,包括雷体升力,雷鳍升力,
横舵升力,推进器升力等,定常平移运动时,升力的表达式为:
|
·纵向压力中心: | 作用于鱼雷的总流体动力在纵平面上的分量与鱼雷纵轴的交点。 |
·鱼雷运动参数: | 指描述鱼雷运动状态的攻角,侧滑角,弹道倾角,航速,弹道偏角,角速度等。 |
·总浸湿面积: | 鱼雷全部浸入水中与水接触的全部表面积。 |
·尾锥半角: | 鱼雷尾锥体部分圆锥角的-半。 |
·雷头轮廓曲线: | 雷头外表面与通过雷头轴线的任-平面的交线。 |
·雷头丰满系数: | 雷头密封壳体的排水体积与相等长度及雷头最大直径构成的圆柱体积的比值。 |
·雷体丰满系数: | 鱼雷密封壳体的排水体积与鱼雷最大直径及长度构成的圆柱体积的比值。 |
·螺旋桨失衡: | 鱼雷用对转螺旋桨驱动时,由于前后浆力矩不相等可能产生鱼雷横滚趋势的现象。 |
·雷体影响系数: | 由于雷体和螺旋浆的互相作用,指雷体影响螺旋桨推进效率的系数。
|
·铰链力矩: | 作用在鱼雷舵面上的流体动力对其转轴的力矩。
|
·平衡攻角: | 鱼雷作定常运动时,其纵对称面内的力和力矩保持平衡时的攻角。 |
·平衡横舵角: | 鱼雷作定常运动时,其纵对称面内的力和力矩保持平衡时的横舵角。 |
·纵向平衡系数: | 平衡攻角与平衡横舵角的比值。 |
·自由角: | 保证鱼雷在设定深度上作水平定常直线运动所需要预先设定的横舵角。 |
·水上传动比: | 鱼雷横舵未受水流作用时,计算或测量的横舵输出量与控制装置输出量的比值。 |
·水下传动比: | 鱼雷横舵承受水流作用时,计算或测量的横舵输出量与控制量与控制装置输出量的比值。 |
·鱼雷侧力: | 鱼雷在水中运动时,所受流体动力沿速度坐标系侧力轴的分量。定常平移运动时,侧力的
表达式为。
|
·平衡侧滑角: | 鱼雷作定常运动时。侧平面内各力和力矩呈平衡状态时的侧滑角。 |
·平衡直舵角: | 鱼雷作定常运动时,侧平面内各力和力矩呈平衡状态时的直舵角。 |
·侧向平衡系数: | 平衡直舵角和平衡侧滑角的比值。 |
·静横倾: | 鱼雷在水中处于自由状态时,由于其重心侧移和下移所产生的横倾角.即鱼雷横对称面与
水面的夹角。 |
·直航横滚: | 鱼雷作水平定常直线运动时所产生的横滚。 |
·旋回横滚: | 鱼雷作水平定常旋回运动时所产生的横滚。 |
·鱼雷过重度: | 鱼雷负浮力与其浮力的比值。 |
·旋回半径: | 鱼雷作旋回运动时,其重心运动轨迹的最小曲率半径。 |
·鱼雷动态响应: | 制导控制系统发出操舵指令后,鱼雷运动参数随时间变化的特性. |
·鱼雷纵向自持振荡: | 鱼雷在纵平面内运动时,其航深或俯仰角作一定振幅的持续振荡。 |
·鱼雷航向自持振荡: | 鱼雷在水面内运动时,其偏航角作一定振幅的持续振荡。 |
·鱼雷动力装置: | 将鱼雷能源的能量转变为推动鱼雷前进动力的各组件的总称。 |
·鱼雷能供系统: | 鱼雷能源的贮存,输供及控制组件的总称. |
·鱼雷推进剂: | 能够转变成驱动鱼雷动力装置工作的能量.并能满足鱼雷特殊要求的物质。 |
·鱼雷单组元流体推进剂: | 由一种或多种物质组成的单-均相液体推进剂。 |
·鱼雷固体推进: | 一种燃速较缓,形状适合鱼雷特殊要求的固体药柱. |
·OTTO 燃料: | 以人名命名的单组元流体推进剂,以 1.2 丙二醇二硝酸醇为主体,配以适量的稀释剂及安
定剂制成. |
·HAP 燃料: | 一种由 OTTO 燃料,高氯酸羟胺以及海水组成的多组元液体推进剂. |
·鱼雷发动机: | 将热能转变为鱼雷运动动力的装置。 |
·鱼雷往复发动机: | 一般指具有两个卧式气缸、双向作用活塞和曲柄连杆机构的鱼雷发动机。 |
·凸轮发动机: | 利用凸轮机构将活塞的往复运动变为旋转运动的鱼雷发动机。 |
·鱼雷摆盘发动机: | 利用摆盘机构将活塞的往复运动变为旋转运动的鱼雷发动机. |
·鱼雷斜盘发动机: | 利用斜盘机构将活塞的往复运动变为旋转运动的鱼雷发动机。 |
·星形发动机: | 气缸呈放射状排列的鱼雷发动机。 |
·鱼雷气轮机: | 受鱼雷空间等特定条件限制而采用的一种短叶片,大焓降的冲动式气轮机。 |
·鱼雷火箭发动机: | 将鱼雷固体推进荆的化学能直接转变为鱼雷运动动力的发动机. |
·鱼雷正反转电: | 一种电枢与磁系统相对旋转的鱼雷动力电机。 |
·燃料互锁阀: | 用燃烧室的燃气压力控制推进剂通断的控制阀。 |
·海水泵: | 为鱼雷动力装置提供冷却甩海水的机械. |
·燃料泵: | 为鱼雷动力装置输供鱼雷推进剂的机械。 |
·燃烧室: | 使鱼雷推进剂经燃烧分解产生热能,以供鱼雷发动机工作的机械装置,一般由点火器及固
体药柱启动点火。 |
·旋转燃烧室: | -种外套固定而内套旋转的燃烧室. |
·主机隔板: | 用以支持鱼雷动力装置主要组件的盘状组件。 |
·海水电池: | -种由海水激活的电池。 |
·排气阀: | 供鱼雷动力装置的废气及冷却水排入海中,并能防止鱼雷发动机关机后海水灌入动力装
置而设置的单向阀。 |
·接触器: | 利用压缩气体或电磁力等控制鱼雷电动机负极电路的开关。 |
·增压装置: | 向燃料舱提供低压气,以使燃料泵获得必要的进口压力头的一组装置。 |
·滑油泵: | 为鱼雷动力装置输供润滑油的机械。 |
·调速装置: | 利用发动机转速变动信号控制鱼雷推进剂或工质耗量,从而调整发动机转速的装置。 |
·变速装置: | 根据设定程序自动交换鱼雷速制的装置。 |
·鱼雷螺旋桨: | 为鱼雷直接提供推力的机械部件,一般由相对转动的前后两桨组成。
4.31 泵喷射式推进装置 pump jet propulsor
由导管,转子,定子组成的鱼雷喷水推进器。 |
·深度控制系统: | 由深度和俯仰敏感元件,信号放大器、舱机、舵等与雷体组成的系统.用以自动控制鱼雷
深。 |
·航向控制系统: | 由航向敏感元件,信号放大器,舵机及舵等与雷体组成的系统,用以自动控制鱼雷航向
.3 俯仰控制系统 pitch control system |
·俯仰控制系统: | 由俯仰敏感元件,信号放大器,舵机、舵等与雷体组成的系统,用以控制鱼雷俯仰角。 |
·横滚控制系统: | 用以把鱼雷横滚角自动控制在规定范围内的系统。 |
·定深器: | 用以感受鱼雷航深和俯仰角的变化,并给出操舵信号的装置。 |
·变深定深器: | 能按设定程序自动变换鱼雷航行深度的-种定深器。 |
·电控定深器: | 以深度或其它传感器为敏感元件通过电子电路对信号进行综合处理,并给出操舵信号的
装置。 |
·自动驾驶仪: | 用来贮存发射前的发射控制指令,并根据各种指令与敏感元件信号自动控制鱼雷弹道的
仪器。 |
·方向仪: | 在水平面内,自动控制鱼雷航向的仪器。 |
·机动仪: | 在水平面内,按照预定的弹道程序操纵鱼雷航向的仪器。 |
·横舵管制器: | 将横舵限制在一定范围内的机构,用以控制鱼雷的初始弹道。 |
·深度压力传感器: | 测定鱼雷航深并产生与深度成比例信号的器件。 |
·设定深度: | 鱼雷发射前,预先设定的航行深度。 |
·上限深度: | 鱼雷搜索、追击目标时的最浅深度。 |
·下限深度: | 发射前设定的最大航深,以保证鱼雷正常、安全航行。
.16 搜索深度 search depth |
·搜索深度: | 鱼雷寻找目标阶段的航行深度。 |
·攻击深度: | 鱼雷攻击目标阶段航行深度。 |
·反向操纵--转向离开: | 使操雷避免撞击目标的一种机动功能,这种机动航行在水平面及纵平面内同时进行。 |
·鱼雷制导方式: | 指鱼雷运动的导引方法,一般包括惯导、自导,线导及线导加末自导等。 |
·鱼雷自导: | 用鱼雷的自导装置发现目标、识别目标、抗干扰、并能自动跟踪目标的一种制导方式。 |
·鱼雷线导: | 通过鱼雷和发射舰艇<或独立基阵>施放的专用导线传输信息与指令,将鱼雷导向目标的
一种制导方式。 |
·鱼雷线导加末自导: | 先用线导将鱼雷导引到自导有效作用范围内,然后由自导跟踪目标的一种制导方式. |
·鱼雷互导: | 两条自导鱼雷,在航行中一条受另一条噪声场的影响丽受导引的现象.
5.24 自导装置 homing system
用以发现目标,爿别目标真伪与方位、并发出相应控制指令使鱼雷自动导向目标的装置.
5.25 多波束自导装置 multi—beam homing system
在一定范围内利用紧密排列的多个波束发现目标,以提高信号处理增益和控制指令的方
位信息量的装置。 |
·鱼雷噪声: | 鱼雷在水中运动时,自身产生的噪声。 |
·鱼雷噪声屏蔽: | 阻止或减小鱼噪声对自导装置干扰的措施。 |
·鱼雷降噪: | 为降低鱼雷噪声所采取的减振、隔声、消声等措施。 |
·鱼雷消声: | 雷体外表面涂敷吸声或其它高分子涂料用以对抗主动探雷声纳的措施。 |
·自导搜索方式: | 自导鱼雷用以发现目标所设定的鱼雷运动轨迹。 |
·直航搜索: | 鱼雷直线航行寻找目标。 |
·扇形搜索: | 鱼雷向-侧短时回旋寻找目标。 |
·环形搜索: | 鱼雷作圆周航行寻找目标。 |
·蛇形搜索: | 鱼雷以连续“S”形航行,寻找目标。 |
·螺线搜索: | 鱼雷以螺线形运动寻找目标。 |
·螺旋搜索: | 鱼雷以螺旋运动方式寻找目标。 |
·自导再搜索: | 鱼雷丢失目标后,自导装置按预定的搜索方式重新寻找目标. |
·鱼雷导引精度: | 鱼雷在自导装置导引下,通过目标时,允许偏离声源的最大距离. |
·声自导装置灵敏度: | 作用在接收器表面上的目标声波,使自导装置开始工作的最小声压值。 |
·自导装置误动: | 自导装置给出规定功能动作之外的动作指令和操舵指令. |
·自导装置抗干扰性能: | 鱼雷自导装置在自然和人工干扰的情况下,正常工作的能力。 |
·声自导装置处理增益: | 表示自导装置在噪声场中提取信号的能力,通常以处理后的信噪比等于 l 时,输入噪声和
信号比值的分贝数。 |
·自导装置门限电平: | 是自导装置门限电压值。在该门限值上,目标检测信号概率足够大,同时虚警,漏信号等概
率足够小。 |
·声自导波束死角: | 声自导装置波束间无法分辩目标在哪一个波束的角度范围. |
·声自导装置盲区: | 鱼雷跟踪过程中,在靠近目标时.声自导装置不能辩别目标方位的最大距离。 |
·声自导装置声零轴: | 声自导鱼雷在导向目标过程中,为判断目标方位而给出左右<或上下)操舵指令的参考线
<或某一角度范围> |
·初始提前角: | 自导装置在首次捕捉到目标后的提前角设定值,主要功能是判断目标方位。 |
·提前角调整: | 自导装置根据鱼雷与目标的方位变化对提前角作出自动改变。 |
·比例操舵: | 依据目标方位信息量的大小控制舵量的操舵方式。 |
·极限操舵: | 不抱目标方位信息量的大小,均打满舵的操舵方式. |
·间隔操舵: | 指每次极限操舵后的一定时间间隔里,使舵恢复零位,然后再进行下一次操舵的方式。 |
·自保持时间: | 自导装置接收到信号后,为核实目标,所需要的一段时间。 |
·近程控制: | 5.53 近程控制 short range control
当鱼雷接近目标时,为提高命中率,自导装置对其跟踪和操舵等指令加以相应改变的控制
措施。 |
·起伏控制: | 为防止自导鱼雷运动中提前角误移而采取的限制和延时措施。 |
·泄漏抑制: | 为防止主动自导发射脉冲漏入接收机而产生误动所采取的措施。 |
·混响抑制: | 为防止发射脉冲的混响串入接收机所采取的措施。 |
·自身多普勒抑制: | 利用鱼雷运动的多普勒效应抵抗混响干扰的措施。 |
·自导装置发射机: | 主动声自导装置中产生具有一定周期、中心频率、脉冲宽度、线性调频范围和功率的调频
脉冲信号的仪器。 |
·自导装置接收机: | 利用各种电路从自噪声和混响干扰中检测目标信号,并判断目标真伪与方位给出相应指
令和数据的仪器。 |
·鱼雷声学装置: | 专指声自导鱼雷中,进行声电转换与形成波束的装置. |
·中央计算机: | 鱼雷上用以处理各种数据并发出控制信号的微机系统。 |
·反声框: | 为防止各换能器之间的声耦合,而套在换能器四周用反声材料做成的框体。 |
·鱼雷线导装置: | 由鱼雷放线器、发射管放线器、通信系统及设定电缆等组成的鱼雷制导装置。 |
·鱼雷放线器: | 供鱼雷施放导线的线圈组件。 |
·发射管放线器: | 供发射管施放导线的线圈组件。 |
·排载装置: | 将操雷头内的压载重物排出雷体的机构。 |
·排水控制器: | 能够控制操雷头在规定条件下,排出压载液体,使鱼雷浮上水面的装置。 |
·压载投掷器: | 当鱼雷航程终了或超过安全深度时,能自动投出固体压载重物,使鱼雷浮上水面的装置。 |
·防沉装置: | 鱼雷实航试验中,当航行深度超过予定的安全深度时,能自动工作使鱼雷浮上水面的装
置。 |
·水压开关: | 装有深度敏感元件,能设定防沉深度并将超深信号传到执行机构的开关。 |
·换气阀: | 用于转换横舵机气路使鱼雷按信号输出上舵的一种电磁阀. |
·截断器: | 供给气压后,能关闭板机或直接切断气路、电路使鱼雷停车的装置。 |
·雷位指示器: | 用于指示鱼雷浮上水面和沉没位置的各种指示器。 |
·信标雷位指示器: | 鱼雷航程终了,发射无线电信号以显示鱼雷浮上水面位置的仪器。 |
·音响雷位指示器: | 鱼雷航程终了,发出音响信号,以指示鱼雷位置的仪器。 |
·灯光指示器: | 用灯光显示鱼雷浮上水面位置的装置,一般用于夜间训练. |
·荧光指示器: | 鱼雷在航行过程中,将所携带的荧光粉剂释放到水中以显示其航迹的装置。 |
·烟光指示器: | 鱼雷浮出水面后,发出烟雾和亮光,以显示浮上水面位置的装置。 |
·沉雷浮标: | 鱼雷实航试验中,发生沉雷后,自动施放出漂在水面上指示雷位的浮体。 |
·航行记录仪: | 能自动记录鱼雷航行过程中各种性能参数的仪器。 |
·绘迹仪: | -种自动记录鱼雷航深和横滚的仪器。 |
·速迹仪: | 一种自动记录鱼雷航速,航深和横滚并给出时标的仪器。 |
·内测微机: | 装在操雷头内部的,利用微型计算机进行数据采集和记录的仪器。 |
·模拟爆发器: | 一种装在操雷头中,在鱼雷通过目标时能模拟战雷引爆而发出命中信号的专用爆发器。
(不推荐术语:实习爆发器) |
·鱼雷仿真试验: | 模拟鱼雷水下航行姿态,检测制导控制系统、动力推进系统、非触发引信系统的功能及性
能参数的试验。 |
·鱼雷环境试验: | 根据鱼雷使用环境条件,将产品暴露在自然或人工环境中,进行温度、振动、冲击、烟雾、霉
菌、疲劳、干湿度及老化等试验。 |
·鱼雷衡重试验: | 测定鱼雷的重量、长度、重心位置、排水量、浮力、浮心位置等的试验。 |
·鱼雷外压试验: | 检测鱼雷壳体强度和稳定性能的试验。 |
·鱼雷气密试验: | 检测鱼雷密封性能的试验。 |
·鱼雷控制系统功能试验: | 在陆上检查鱼雷控制系统动作功能及测定其性能参数的试验。 |
·鱼雷自导装置功能试验: | 在陆上检测鱼雷自导装置功能及测定其性能参数的试验。 |
·非触发引信平衡试验: | 在陆上检测、调整鱼雷非触发引信系统功能的试验。 |
·非触发电磁引信调谐试验: | 为保证雷体与引信系统的匹配,对装入雷体的引信发射——接收回路的供电状态,频率,
相位等进行检查和调整的试验。 |
·鱼雷动力装置功能试验: | 检测鱼雷动力装置各组件协调工作情况及输出功率的试验。 |
·战雷头陆上爆炸试验: | 在陆上检测战雷头引信装置传爆系列可靠性及主襞药爆炸完全性的试验。
注,主装药爆炸完全性是通过测量爆轰速度或各测点的 T、N、T 当量来爿定. |
·鱼雷实航试验: | 检测鱼雷在水中航行时,其总体、制导控制系统、动力推进系统及非触发引信战术性能的
试验。 |
·战雷实航爆炸试验: | 检测战雷引爆系统、传爆系列工作的可靠性及爆炸对目标破坏效果的鱼雷实航试验。 |
·鱼雷入水冲击试验: | 测定鱼雷入水时的加速度值及抗冲击破坏能力的试验。 |
·湖、海对比试验: | 为寻找鱼雷在湖泊和海上实航试验战术指标的差异规律而进行的对比试验。 |
·鱼雷搁置试验: | 按鱼雷战术使用要求,将待发状态的鱼雷装入在航舰艇发射管内存放一定时间后而进行
的实航试验。 |
·鱼雷外场噪声测试: | 用靶场外场测试系统检测鱼雷实航时辐射噪声强度和频率分布的试验。 |
·鱼雷靶场: | 具有水上、水下测量设备、发射设备、靶标、打捞设备等用以进行鱼雷实航试验的限定水
域。 |
·鱼雷发射设施: | 鱼雷靶场各种发射鱼雷的装置。 |
·鱼雷发射平台: | 能在水上或水下发射鱼雷的固定建筑物。 |
·鱼雷发射船: | 鱼雷靶场用于发射鱼雷的专用船。 |
·深水发射台: | 模拟潜艇在深水发射鱼雷的发射平台。 |
·变角发射台: | 模拟空投鱼雷入水角和入水速度的发射平台。 |
·模拟潜艇: | 模拟潜艇物理场、水下航行规律,并能测量鱼雷及末弹道命中参数形似鱼雷的水下航行
器. |
·鱼雷固定靶: | 装有模拟声源(或应答器)、脱靶指示器,具有模拟一定等效宽度(或目标物理场),用以检
测鱼雷制导控制系统和非触发引信系统战术指标的固定目标。 |
·拖拽靶: | 由舰艇拖拽的可模拟目标物理场的靶设备。 |
·缆控捞雷设施: | 用电缆控制声纳、水下电视及机械手寻找并打捞沉雷的装置。 |
·鱼雷外场测试设备: | 布设在鱼雷靶道上的各种测试设备,用以检测鱼雷弹道、战术性能等。 |
·水声跟踪系统: | 利用布设在靶道上的水听器及陆上的数据处理、记录设备检测制导鱼雷的运动参数及跟
踪目标性能的测试系统。
7.30 外场噪声测量系统 external measuring system of torpedo noise
检测鱼雷航行时,辐射噪声强度及频率分布的测量系统。 |
·脱靶指示器: | 检测鱼雷脱靶量的仪器。 |
·初始弹道测量系统: | 检测鱼雷初始航行段弹道的各种设备。 |
·末弹道测量系统: | 检测鱼雷接近目标时的弹道、运动参数及导向精度的各种设备。 |
·鱼雷调试设备: | 鱼雷发射前,检测各系统功能所用的各种仪表及装置。 |
·水下索道: | 布设在水中,悬挂鱼雷以限制其航行弹道的钢缆.用以检测鱼雷动力装置或非触发引信的
性能。 |
·发射前程序设定: | 鱼雷发射前,通过火控系统、设定电缆将预定的航行程序输入制导控制系统。 |
·鱼雷待发状: | 鱼雷完成各项准备工作,处于可以发射的状态. |
·有效条次: | 鱼雷实航试验中,能按预期目的获得各种试验数据的试验条次。 |
·无效条次: | 鱼雷实航试验中,没有按预期目的获得所需试验数据的试验条次。 |
·交验合格率: | 在交验的一批鱼雷中,符合考核指标的合格条数与总条数的百分比。 |
·交验系数: | 在交验的鱼雷中,有效条次与合格条数之比。 |
·贴水面航引: | 鱼雷在航行过程中,偏离定深线,雷头或雷体接近水面航行的现象。 |
·鱼雷露头: | 鱼雷在航行过程中,雷头接触水面或露出水面航行的现象。 |
·鱼雷跳水: | 鱼雷在航行过程中整个雷体冲出水面的现象。 |
·沉雷: | 操雷在实航试验中,由于发生故障而沉没的现象。 |
·鱼雷脱靶量: | 鱼雷通过目标附近时,与目标定义范围的最小距离。
注:目标定义范围是指鱼雷技术条件规定的范围。 |
·舰船等效宽度: | 指目标舰对鱼雷非触发引信发生物理场效应的有效尺寸所折算的宽度理论值。 |
·三维测试操雷段: | 装有三维测距跟踪仪和其它操练设备.主要用于三维测距跟踪的操雷头。 |
·平衡发射: | 潜艇鱼雷发射装置发射鱼雷的过程中,发射系统引进舷外海水静压、使发射鱼雷所需的能
量与发射深度无关(或基本无关).这种发射鱼雷的方式称为平衡发射。 |
·不平衡发射: | 潜艇鱼雷发射装置发射鱼雷的过程中,发射系统未引进或未充分引进舷外海水静压,发射
鱼雷所需的能量随发射深度的增大而增加,这种发射鱼雷方式称为不平衡发射。 |
·无泡无倾差发射: | 潜艇发射鱼雷时,根据不同的发射深度适时地回收废气,保证潜艇的隐蔽性;与此同时,回
收一定量的海水,弥补鱼雷射出后造成的纵倾,保证潜艇的操纵性。这种发射方式为无泡无倾
差发射。 |
·发射动力: | 发射鱼雷的外加力,通常有压缩空气或火药燃气的压力,水压力,电动力、机械牵引力
等。 |
·发射推力: | 为保证鱼雷在发射管内克服阻力并得到一定的运动加速度,沿鱼雷纵轴方向作用于鱼雷
尾部推雷前进的力。 |
·发射阻力: | 发射鱼雷过程中,阻碍鱼雷在管内运动的力,主要有鱼雷与发射管管体之间的摩擦力,鱼
雷前进时的迎面阻力,静水压力以及管体和液压平衡系统中与鱼雷一起运动的海水的水力损
失等。 |
·均布力发射: | 发射推力以均布载荷形式作用于鱼雷尾部并推其出管的发射方式。 |
·集中力发射: | 发射推力以集中载荷形式作用于二鱼雷某受力部件推其出管的发射方式。 |
·自航发射: | 在发射管内启动鱼雷动力装置,鱼雷依靠自身动力出管的发射方式。
10 不平衡度 degree of unbalanced discharge
潜艇发射鱼雷时,鱼雷前后的海水静压差与鱼雷前方的静压力之比。 |
·发射工质: | 发射鱼雷时作功的物质。 |
·能量储备: | 发射一条次鱼雷所需提供的能量。
.13 能量注入率 ratio of energy filling
压缩空气或火药气体注入发射管(或发射气缸)中的能量与能量储备之比。 |
·能量利用系数: | 以发射工质的有效功和能量储备之比所表示的度量发射装置能量使用效翠的系数。 |
·环形间隙: | 鱼雷装管后发射管内壁与鱼雷外壳表面之间的自由容积。 |
·环形间隙折算长度: | 环形间隙的容积除以鱼雷横截面积得到的长度。 |
·鱼雷舱舱室增压: | 用压缩空气发射鱼雷时,由于向舱室里排放废气而引起的鱼雷舱舱室压力的瞬时增加。 |
·鱼雷出口部: | 发射管管口到防波钣之间的非耐压艇体结构,其型式有缺口型,孔洞型两种,如图。(见 22
页图)(不推荐术语:防波钣凹龛)
|
·鱼雷质心下沉量: | 潜艇发射的鱼雷,在鱼雷出口部作非操纵运动时,在重力、浮力、流体动力等力的作用下,
其质心沿铅垂方向的位移。 |
·鱼雷入水角: | 理论上将鱼雷质心入水时,鱼雷纵轴与水平面的夹角定义为鱼雷入水角。实际上常以雷头
触水时鱼雷纵轴与水平面的夹角来度量. |
·鱼雷发射装置射界: | 水面舰艇回转式鱼雷发射装置在水平面内可以安全射击的角度范围。
22 发射管安装高度 mounting height of tube |
·发射管安装高度: | 水面舰艇鱼雷发射装置的发射管轴线与其甲板基座安装面之问的距离。 |
·发射管纵倾角: | 在舰上安装完毕的发射管,其轴线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 |
·发射高度: | 水面舰艇(正常排水量)于静水中,发射管轴线至水平面的距离。当发射管具有纵倾角时,
则指发射管圆柱部分前切面与发射管轴线之交点至水面的距离。 |
·鱼雷管内弹道: | 鱼雷受发射推力作用,在发射管内运动的规律,包括推力、位移、速度、加速度对时间的变
化规律。(不推荐术语:发射管内弹道) |
·鱼雷中间弹道: | 从内弹道结束到鱼雷完全脱离发射管约束之前的受力及运动规律。
(不推荐术语:发射管中间弹道) |
·补水: | 在以平衡原理发射鱼雷过程中,将舷外海水连续地引入发射管或平衡系统中.以此均衡鱼
雷前后或系统两端静水压力的过程,称为补水。 |
·管体支反力: | 水面舰艇发射鱼雷的中间弹道时期,发射管管体作用于雷体上的力。 |
·鱼雷出管旋转角速度: | 由于管体支反力的作用,中问弹道结束时鱼雷在垂直平面内所获得的绕其瞬时转动中心
2
旋转的角速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