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人才环境: | 军队信息化人才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外部时空要素的集合。由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技术环境和人
际关系等组成。 |
·政治工作信息资源: | 政治工作活动中产生的、经过有序化处理的有用信息的集合。 |
·政治工作信息化: | 运用信息技术(3.3.1)开发利用政治工作信息资源(2.1.2),提高政治工作效能,推动政治工作创新发
展的过程。 |
·政治工作信息化理论: | 在政治工作信息化建设(2.1.5)实践基础上,科学总结概括政治工作信息化特点、规律、发展趋势及
原则、方法等所形成的系统化的理性认识。具有全面性、逻辑性、系统性和指导性特征。
注:通常由政治工作信息化基础理论、技术理论和应用理论三个层次构成。 |
·网络思想政治工作: | 利用计算机网络(3.3.7)平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包括新闻宣传、舆论引导(2.6.16)、思想教
育、咨询服务、文化娱乐等。 |
·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网: | 全军政工网
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中心网站和各级分网站组成并覆盖全军的具有工作指导、新闻传播、宣
传教育、学习培训、文化娱乐、交流互动等功能的网络集群系统。 |
·政治工作信息化支撑环境: | 保障政治工作信息化建设(2.1.5)目标实现的理论、人才、标准、制度等条件。 |
·网络党建工作: | 利用计算机网络(3.3.7)平台开展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等建设的活动。 |
·政治工作信息系统: | 收集、存储、加工、传递、使用和维护政治工作信息资源(2.1.2)的人机系统。 |
·政治工作信息化硬环境: | 政治工作信息化建设(2.1.5)所需的场所、设施、设备等物质条件的总称。 |
·政治工作信息化软环境: | 政治工作信息化建设(2.1.5)所需的组织领导、人才队伍、政策制度、法规标准等条件的总称。 |
·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 | 运用信息技术(3.3.1)开发利用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资源(3.1.1),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针对性、
实效性的过程。 |
·军队信息化人才: | 用信息知识和信息技术(3.3.1)武装起来的、具有高度信息化素质并适应信息化战争需要的现代军事
人才。包括指挥、参谋、管理、技术等信息化人才。 |
·信息化条件下政治工作作战指挥: | 在信息化条件下的军事活动中,政治指挥员和政治机关组织领导所属部队展开政治工作作战的军事
行动。 |
·信息化条件下的舆论战心理战法律战: | warfare and legal warfare
根据军事战略意图和作战任务,针对特定目标对象进行舆论较量、心理对抗(2.7.3)、法理争夺的斗
争行动。 |
·信息化条件下的舆论战: | 根据军事战略意图和作战任务,以舆论为武器,综合运用各种信息化传媒手段和信息资源(3.1.1)
实施舆论攻防的斗争行动。 |
·信息化条件下的心理战: | 根据军事战略意图和作战任务,运用特定的信息与媒介,通过理性宣传、意志威慑和情感引导,对
目标对象的心理及行为施加影响,促进政治、军事斗争目标实现的作战行动。 |
·信息化条件下的法律战: | 根据军事战略意图和作战任务,以法律为武器,综合运用信息技术,采取法律威慑(2.8.7)、法律打
击(2.8.8)、法律反击(2.8.9)、法律约束(2.8.13)、法律制裁(2.8.14)、法律防护(2.8.15)等方法和手段,
夺取法理优势、赢得战争主动权所进行的斗争行动。 |
·政治工作信息网络: | 传输、交换、处理和共享政治工作信息(2.1.1)的计算机网络(3.3.7),是政治工作信息化(2.1.3)的重
要基础设施。 |
·政治工作网站: | 由各类服务器组成的、为政治工作提供信息服务(3.1.13)的计算机信息处理(3.1.12)平台。 |
·政治工作网络: | 利用通讯设备和线路将地理位置不同的、功能独立的多台计算机或网站互连起来的政治工作信息系
统(2.1.10)。 |
·政治工作信息数字化: | 将政治工作活动中产生的文本、图像、声音、影像等模拟信号信息,转换为能被计算机有效识别、
描述和处理的数字信息的过程。 |
·政治机关业务工作信息系统: | 根据组织工作、干部工作、宣传工作、保卫工作、纪检工作等机关业务特点及需求而建设的政治工
作信息系统(2.1.10)。 |
·政治工作数据工程建设: | 面向政治工作基础数据和专项业务数据而进行的规划、研究、设计、采集、管理与利用等一系列
活动。 |
·网络导航: | 通过超级链接等计算机技术,引导网络用户找到目标信息所处位置的技术与方法。 |
·网络论坛: | 公告牌系统
以数据库(3.3.2)为支撑,在网上开辟的供用户发布信息、表述观点、交流思想的共享空间。 |
·信息化条件下政治工作作战指挥: | |
·战时政治工作研究演练: | 结合军事演习、战备训练或单独组织实施的战时政治工作方案预案推演,以及根据想定的作战各阶
段开展的政治工作训练活动。 |
·政治工作作战指挥: | 政治指挥员和政治机关对所属部队的政治工作作战行动实施组织领导的各项活动。 |
·政治工作作战模拟: | 运用计算机技术和实物、文字、符号等手段,对作战过程中政治工作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况以及可能
采取的行动进行模仿与推演。 |
·政治工作作战态势: | 运用计算机技术,通过文字、符号、标号和图形等信息反映出的政治工作作战指挥状态和趋势。 |
·政治工作信息优势: | 在信息对抗中,政治工作在获取、传输、处理、利用信息中的有利态势。 |
·信息决策优势: | 信息的数量和质量在政治工作决策过程中处于有利地位的态势。 |
·政治工作辅助决策系统: | 运行现代决策科学理论、方法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综合技术,协助政治指挥员进行作战指挥决策
的计算机应用系统。 |
·政治工作信息网络渗透: | 战时运用计算机网络(3.3.7)技术通过敌方系统漏洞或其他途径潜入敌方信息系统(3.3.17),发布政
治工作信息(2.1.1)或获取敌方情报、破坏敌方系统程序、降低系统性能的活动。 |
·战时政治工作信息威慑: | 显示己方信息优势,放大政治工作的作用与效能,动摇敌方军心的政治工作作战行动。 |
·战时政治工作信息进攻: | 利用信息技术(3.3.1)和信息资源(3.1.1)主动攻击敌方的政治工作作战行动。 |
·战时政治工作信息防御: | 利用信息技术(3.3.1)和信息资源(3.1.1)保护己方与抵御敌方信息进攻的政治工作作战行动。 |
·政治军事对抗模拟: | 国家间或国家与地区间对政治军事冲突问题进行的自由推演式模拟。 |
·政治工作指挥信息系统: | 在军事指挥系统中,综合运用信息技术(3.3.1),迅速、准确实现政治工作信息(2.1.01)收集、传递
和处理自动化,保障对部队实施政治工作指挥与控制的军事信息系统。 |
·政治工作指挥信息系统构件: | 构成军队政治工作指挥信息系统(2.3.13)的部署单元。该单元可独立满足政治工作指挥的一组需求,
并可单独发布、安装和使用。
注:改写 GB/T 11457-2006,定义 2.261。 |
·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中的政治工作: | 为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提供政治保证、精神动力和组织基础的实践活动。 |
·网络远程教育: | 运用网络技术、信息传输(3.1.3)技术、多媒体技术(3.3.15)等进行的远距离、发散式的教育活动。 |
·网络课堂: | 利用网络开展教学活动的平台。具有不受时空、人数限制,学习个性化和多媒体互动等特点。 |
·网上咨询: | 通过网络解答部队官兵在学习、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思想和心理问题的疏导方式。 |
·网上互动: | 利用网络视频、音频或网络论坛(2.2.7)、博客、电子信箱、留言板等形式,相互交流学习、工作、
生活情况的过程。 |
·信息主导: | 信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和导向作用。 |
·网络舆论环境: | 与互联网上形成公众意见相关联的规划、管理、引导等各种因素。 |
·军旅短信: | 通过手机或其他电信终端直接收发具有军营特色的短信息。 |
·军网博客: | 在军网上以个人或群体名义发布信息且不断更新的一种网络信息空间。 |
·网络新闻: | 网上对新近发生的客观事实的报道。 |
·敏感信息: | 涉及党、国家、军队和群体重大利益并易引起社会关注的信息。 |
·多媒体教育课件: | 采用特定的工具软件制作,集文字、图形、图像、音频和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为一体的宣传教育
课件。 |
·网络文化: | 运用网络技术和网络资源所进行的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具有虚拟性、开放性、多元性和自发性
等特点。 |
·军营网络文化: | 部队官兵运用网络技术和网络资源开展网络活动所创造的精神成果,是军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网络预防犯罪工作: | 在网络环境下运用各种手段防止网上攻击、窃密、泄密、诈骗、侵权等犯罪行为的活动。 |
·军队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 | 按照军队信息化人才发展规划和目标及人才队伍规模和结构的要求,构建适应信息化战争所需要的
人才成长环境和教育、培养军队各类信息化人才的过程。 |
·信息化人才政策: | 国家、军队在行政上对培养开发和管理使用信息化人才所规定的行为准则。包括对信息化人才的培
训、教育、资格、考评、任用、流动、晋升以及奖励、地位、待遇等方面的规定。
注:是信息化人才管理法规的具体化,也是军队信息化人才管理的直接依据。 |
·信息化人才管理: | 制定和实施军队信息化人才发展政策,充分发挥信息化人才作用,引导信息化人才健康成长,谋求
信息化人才与军队信息化建设协调发展的过程。主要包括军事信息化人才的规划、开发、培养、选拔、配置、使用、考评、奖惩等工作。 |
·信息化人才优势: | 国家、军队在人才竞争中,相对于竞争对手拥有更多、更优秀的信息化人才,具备更合理的信息化
人才结构和更强劲的信息化人才发展后劲的状态。
注:主要表现在由信息化人才总量、密度、结构及整体素质所决定的信息化人才综合实力优势,以信息化人才积极
性、创造性发挥程度和潜能发掘程度为代表的信息化人才内在竞争力优势,由人才体制、人才管理制度和政策
法规组成的信息化人才环境(2.5.4)优势等方面。 |
·信息化人才队伍结构: | 军队信息化人才队伍内部各类人员的组成、组合方式。包括所需信息化人才的类型、数量、分布及
其在知识、能力、年龄、职务等方面的组合与搭配。 |
·信息化人才知识结构: | 信息化人才个体所具备的各种知识与技能的组合。应具备由科学文化、军事理论、信息科学以及岗
位专业等多方面知识和技能所形成的复合型知识结构。 |
·新型军事人才: | 具备优良军政素质、复合知识结构和创新能力,富有时代特征的军事人才。掌握一定的信息知识和
技术,善于将知识、信息转化为工作能力和部队战斗力,能适应信息化环境和信息化战争的需要。 |
·信息化军事指挥人才: | 精通信息化战争理论,善于组织和指挥信息化作战的军事人才。 |
·信息化后勤人才: | 掌握现代信息技术(3.3.1),胜任信息化战争后勤保障任务的人才。包括在后勤指挥、物资保障、交
通运输、医疗救治、安全预警和后方防卫等岗位上工作的信息化人才。 |
·军地两用信息化人才: | 在军队和地方的信息化建设中均能发挥作用、创造业绩的人才。掌握信息知识和技能,具有灵活应
变的应用能力和适应能力,善于把知识和技能转化为战斗力,又能够适应地方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
·政治工作信息化人才: | 从事政治工作信息化建设(2.1.5)、管理与应用实践的人才。 |
·政治工作信息化管理人才: | 规划设计、组织协调、维护保障政治工作信息化建设(2.1.5)的人才。 |
·政治工作信息化专家型人才: | 精通政治工作与信息技术(3.3.1),能够为政治工作信息化建设(2.1.5)提供理论、技术和智力指导的
复合型人才。 |
·政治工作信息化技术人才: | 设计、开发政治工作信息系统(2.1.10),为政治工作信息化建设(2.1.5)提供技术保障的专门人才。 |
·舆论战专业人才: | 能够利用各种传媒和手段,有计划、有意识地向受众传递信息,主导舆论,阻断、瓦解和反击敌方
宣传攻势的专门人才。 |
·心理战专业人才: | 综合运用心理战手段,影响敌我双方人员的心理状态,分化瓦解敌人,巩固己方人员心理防线的专
门人才。 |
·法律战专业人才: | 熟练运用国际、国内法律及国际通行惯例,为军事斗争构建法理优势的专门人才。 |
·政治干部信息化素质: | 政治干部适应政治工作信息化建设(2.1.5)需要的信息品质。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等。 |
·政治工作信息化人才培养: | 为提高政治干部信息素质(2.5.19)和运用信息技术(3.3.1)从事政治工作的能力而进行有计划、有组
织的教育训练活动。 |
·政治工作信息化人才测评: | 运用特定的评价体系对政治干部信息素质(2.5.19)进行综合评价的活动。 |
·舆论信息: | 公众对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方面焦点、热点问题的态度与倾向性意见的描述和反映。 |
·舆情: | 公众对现实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通过大众传媒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 |
·舆论资源: | 由报社、出版社、广播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站等大众传媒传播的舆论信息(2.6.1)。 |
·舆论环境: | 为达到某个目标或完成某项任务而形成的公众意见环境。 |
·舆论传播: | 通过报纸、书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对舆论信息(2.6.1)的传递和发布。 |
·受众认知: | 公众经大众媒介获取舆论信息(2.6.1)并进行整合和深化认识的过程。 |
·舆情态势: | 国内外民众对现实世界的各种现象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的状态和水平。 |
·舆论优势: | 为抢占舆论作战的主动权,在宣传的时间、内容、方法、手段等方面形成优于敌方的舆论态势。 |
·网络舆情: | 互联网舆情 internet public sentiment
在网络传播媒介中,公众对现实社会中某些焦点、热点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
注:现代社会网络舆情成为社会舆论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
·网络舆论导向: | 为达到管理者的预定目标,有组织、有目的地对网络舆论进行的引导。 |
·网络情绪性舆论: | 网民因受外界信息刺激和价值判断能力的影响,在网络上发布的一种倾向性的言论、态度和意见。 |
·网络舆情分析: | 采用舆情(2.6.2)收集分析技术,在一定的网络时空内,对公众关注的焦点、热点问题所持的倾向性
意见进行分析评估的过程。 |
·舆论战信息系统: | 根据一定的军事战略意图和作战任务,对舆论信息(2.6.1)进行收集、加工、制作、传递、发布的人
机系统。 |
·舆论战信息利用: | 通过对政治、经济、军事、心理、文化传统、社情舆情(2.6.2)、宗教信仰等信息的综合运用,以达
到增强实战效果、争夺信息主导权目的的过程。 |
·舆论欺诈: | 利用传播媒介,散布虚假信息,迷惑误导敌方,谋求舆论优势(2.6.8)的一种战法。 |
·舆论引导: | 为达到某种政治目的,利用大众传媒影响公众意见的一种宣传策略。 |
·新闻鉴别能力: | 确认新闻来源、辨别新闻真伪、判断新闻价值导向、权衡新闻对全局影响的能力。 |
·舆论封锁阻断: | 战时控制舆论源头、切断传播途径、限制知情范围的强制性行为。 |
·舆论约束: | 依靠行政、法制、技术等手段,对舆论传播(2.6.5)对象、范围、内容、时机的控制。 |
·舆论威慑: | 通过舆论造势,显示己方力量和决心、放大军事威慑效果、动摇敌方军心的行动。 |
·舆论攻势: | 充分利用舆论优势(2.6.8),形成主动攻击敌方的作战态势。 |
·舆论防线: | 有组织、有目的地对己方官兵进行教育,提高舆论鉴别力,构筑抵御敌方舆论攻击的思想防线。 |
·软杀伤: | 通过控制媒体、引导舆论、心理威慑(2.7.10)等手段并运用网络战武器,对敌方的信息系统(3.3.17)
和人员精神意志实施攻击的作战行为。 |
·舆论谴责: | 通过大众传媒,谴责和抨击对立方违反国际法、违背公平正义、缺乏人道主义等行为的活动。 |
·舆论支持: | 通过积极主动的舆论传播(2.6.5),消除外界的各种误解和疑虑,赢得公众的理解、信任和拥护的
活动。 |
·新闻宣传议程设置: | 媒介通过对新闻的选择、编排,在一段时间内集中突出报道,为公众安排议事日程。 |
·战时新闻发言人制度: | 为紧密配合军事行动,正确引导舆论,争取政治主动和作战胜利,被授权人适时发布战时信息的一
种新闻制度。 |
·战时新闻管制: | 战争期间对军事新闻实施的强制性管理与控制。 |
·对外舆论宣传: | 利用对外传播媒介展示和提升国家良好形象、争取有利的国际舆论环境(2.6.4)的活动。 |
·心理战信息: | 心理战活动中使对象心理产生预期变化的特定信息。包括通过广播、电视、网络、印刷品等多种媒
介传播的信息。 |
·心理战信息控制: | 对心理战信息(2.7.1)的流向和流量实施控制的活动。包括干扰、破坏、阻止敌方信息,创造己方纯
洁、健康的信息环境。 |
·心理对抗: | 为削弱对方士气、保护己方心理防线而采取的各种心理影响行动的统称。包括心理攻击、心理反击
和心理防御等。 |
·心理渗透: | 运用信息媒介或行为渐进刺激敌方心理,达到己方预期目的的心理战手段。 |
·心理进攻: | 主动攻击敌方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的心理战行动。 |
·心理杀伤: | 对敌军官兵遂行军事行动心理状态的破坏性行为。 |
·心理防线: | 通过思想教育、心理训练、信息控制、心理调控和法纪约束等措施形成的有效心理防御(2.7.8)机制。 |
·心理防御: | 抵御敌方心理攻击和武力打击引起的心理影响,以巩固己方心理防线(2.7.7)的作战行动。 |
·心智诱导: | 采取谋略和技术手段传送隐真示假信息,使敌方思维判断错误、指挥决策失当、战局陷于被动的心
理战进攻战法。 |
·心理威慑: | 通过向目标对象表明决心立场和动武底线,展示己方战争潜力和打击威力,遏止对方冒险企图,警
示其对抗后果,动摇其抵抗意志的心理战行动。 |
·心理疏导: | 缓解、矫正或消除心理症状,促进心理健康发展的一种心理防护方法。 |
·心理训练: | 通过控制外界环境和任务难度,提高官兵遂行作战任务心理品质的活动。包括个体心理训练、群体
心理训练。 |
·心理战训练: | 提高心理战素质和技能的专业军事训练活动。包括心理战进攻训练、心理战防御训练。 |
·攻心宣传: | 运用媒体传播、人际传播、宣传品投送、电讯直达等手段,宣传己方意识形态、战争法理、民族文
化,转变敌方立场、观点、态度,弱化敌对心理的心理战进攻活动。 |
·网络心理攻击: | 通过网络发送欺骗性、干扰性、诱导性、威慑性等信息,攻击敌方心理防线(2.7.7)的作战行动。 |
·网络心理防御: | 运用网上宣传教育和技术阻隔等基本方法,抗击敌方心理进攻(2.7.5)的作战行动。 |
·心理战效果评估: | 对心理战对象接受心理战信息(2.7.1)后心理状态变化的测评及分析活动。 |
·心理战宣传品: | 载有特定信息内容,旨在影响和改变对方心理和行为的制品。包括为此用途而制作的印刷品、视听
光盘、工艺品等。 |
·心理战教育训练系统: | 用于收集、存储、加工、传递心理战教育训练信息,提高心理战教育训练效果的人机系统。 |
·心理战辅助指挥决策系统: | 通过对有关数据的应用和决策模型的执行,辅助心理战指挥员和心理战指挥机构决策、指挥的计算
机应用系统。 |
·心理战模拟训练: | 运用网络对抗、沙盘推演、实兵演练等方式,提高心理战攻防能力的训练方法。 |
·离间策反: | 制造和利用敌方内外矛盾,对其军政要员进行政治争取和利益引诱,破坏其军事联盟、作战体系和党派、族群凝聚力的-种心理战进攻战法。 |
·意志瓦解: | 向目标对象展示己方动武决心、打击威力、战争潜力,遏止敌方冒险企图、警示对抗后果、动摇抵
抗意志的一种心理战进攻战法。 |
·情感影响: | 利用传统友谊、血缘亲情、文化渊源、共同利益及心理弱点,实施情感感化,引发沮丧失望情绪及
厌战、弃战、反战心理的一种心理战进攻战法。 |
·网上心理测评: | 对个体和群体心理与行为进行统计、分析、判断的一种网上心理测量方法。 |
·法律信息: | 开展法律战所依据的相关信息。包括相关国际法、国内法信息以及开展法律攻防行动所涉及的法律
事实信息。 |
·法律警示信息: | 在可能遭到法律攻击、发生法律失误情况下提醒有关方面、有关人员警惕和注意的信息。 |
·法律攻势信息: | 反映法律进攻态势及保障法律进攻行动的信息。 |
·法律防护信息: | 运用法律防范机制,为作战决策和行动提供支撑、保障与保护的信息。 |
·法律威慑信息: | 运用法律手段对敌进行震慑和遏制的信息。
注:通过及时有效地释放法律威慑信息,慑止敌人的军事行动,可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
·法律感召: | 运用法律对敌进行感化和召唤的斗争行动。目的是使敌方的官兵及其他人员认同我方的法律立场,
产生厌战、弃战和反战心理,以分化瓦解敌人。 |
·法律威慑: | 运用法律武器对敌进行震慑和遏制的斗争行动。包括对敌方挑衅行为提出警告、宣示我方军事行动
的合法性、申明我方军事反击权利、宣布追究战争责任、适时公布战争罪犯名单等。 |
·法律打击: | 运用法律资源优势,主动实施法律进攻的斗争行动。包括揭露敌方挑衅行为的违法性、抨击敌方军
事行动的法律依据、谴责敌方作战行动中的违法行径等。 |
·法律反击: | 回击敌方曲解法律、歪曲事实的法律斗争行动。包括驳斥敌方对我方军事行动合法性的指责、戳穿
敌方捏造事实与歪曲法律的欺骗行为、及时对敌方实施法律反制等。 |
·法律利用: | 运用国际法和国内法,援引对己方有利的法律规定开展的对敌斗争行动。 |
·战争罪犯惩治: | 对违反国际法基本原则、策划和发动侵略战争、破坏和平、违反战争法规和惯例、违反人道主义准
则等犯有战争罪行的人依法实施惩治。
注:对战争罪犯的惩处主要由国际社会成立的国际司法机构或各国的国内司法机构来实施。 |
·司法对抗: | 交战双方充分行使各自的司法权,依法追究敌方的战争罪行、保护己方官兵不受非法追究的法律斗
争行动。 |
·法律约束: | 运用法律手段,制约敌方军事行动,限制第三方军事干涉,阻滞其他方对我方军事行动干扰的法律
斗争行动。 |
·法律制裁: | 依法通缉、审判战争罪犯,追究第三方违反国际法规定的法律责任,处置破坏我方军事行动的人员
和扣押物资的法律斗争行动。 |
·法律防护: | 运用国际法、国家有关法律规定以及法律防范机制,采取法律补救措施,降低军事行动可能造成的
负面影响,开展战场涉法调查,防范敌方违法作战的法律斗争行动。 |
·信息资源: | 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中产生的、经过有序化处理的有用信息的集合。 |
·信息存储: | 将获取的信息直接或转化为某种形式保存在相应介质上的过程。 |
·信息传输: | 通过通信设施将信息从一个点到另一个或多个点传送的过程。 |
·信息检索: | 从信息集合中找出所需信息的过程。 |
·信息发布: | 分发和传送信息以提供用户利用的过程。 |
·信息利用: | 将信息应用于实践以实现其价值的过程。 |
·信息交换: | 在数据传输中,不改变信息内容或数据含义的发送和接收过程。 |
·信息共享: | 多个主体通过媒介共同利用同一信息的过程。 |
·信息采集: | 根据信息主体的需要,用科学方法收集信息的过程。 |
·信息传播: | 人与人之间传递、交换、共享信息的过程。 |
·信息保障: | 为顺利遂行各项任务,对各种信息采取的保证性措施与相应的保障行动。 |
·信息处理: | 对信息操作的系统执行,包括数据处理,也可包括诸如数据通信和办公自动化之类的操作。
[GB/T 5271.1-2000,定义 01.01.05] |
·信息服务: | 围绕信息系统(3.3.17)软、硬件产品的推广应用所进行的各项服务的过程。主要包括技术支持、用
户培训、内容服务等。 |
·信息安全保密: | 信息化条件下,为确保涉密信息不被窃取、泄露所采取的措施及开展的一系列活动。 |
·计算机安全: | 保护计算机硬件、软件和数据,防止意外或有意破坏的一系列措施和控制办法。
注:改写 GB/T 11457-2006,定义 2.288。 |
·信息安全: | 为保证信息的完整性、可用性和保密性等所需的一系列措施和控制办法。 |
·计算机病毒: | 一种具有隐藏、传染和破坏功能的计算机程序。 |
·身份认证: | 验证用户身份信息的真实性和合法性的过程。
注:改写 GB/T 5271.8-2001,定义 08.04.12。 |
·访问控制: | 数据处理系统的资源由被授权实体按授权方式进行访问的一种保护手段。
注:改写 GB/T 5271.8-2001,定义 08.04.01。 |
·安全审计: | 对信息系统(3.3.17)有关安全的活动进行独立观察、记录和审核的过程。
注:改写 GB/T 5271.8-2001,定义 08.01.05。 |
·数字签名: | 附加在数据单元上或对数据单元进行密码变换的一些数据。这种数据允许数据单元的接收方验证其
来源和完整性,并保护发送方和接收方免受第三方伪造,及发送方免受接收方伪造。
注:改写 ISO/IEC 11770.3:1999,定义 3.6。 |
·信息安全基础设施: | 提供信息安全(3.2.3)公共服务和支撑的各种软硬件设施的总和。 |
·信息安全模型: | 为实现信息安全(3.2.3)要求所采用的科学抽象和规范性描述。 |
·信息安全体系: | 为保证信息安全(3.2.3)构建的、由系统规则和方式组成的有机整体。包括信息安全技术体系、组织
机构体系、管理体系等。 |
·信息安全防护: | 保护信息的机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控性和不可抵赖性,防止有意或无意破坏的过程。 |
·信息安全策略: | 为保障信息安全(3.2.3)所采取的行动计划或方针。
注:改写 GB/T 5271.8-2001,定义 08.01.06。 |
·信息安全管理: | 为保护信息安全(3.2.3)采取的防范措施及进行的管理活动。 |
·等级保护: | 对军事信息系统区分不同安全等级(3.2.18),并对其采取不同的安全等级防护的活动。 |
·网络泄密: | 入侵到网络信息系统,违反网络信息安全(3.2.3),造成客体遭受有意或无意的未授权泄露、篡改、
破坏、损失或丢失。
注:改写 GB/T 5271.8-2001,定义 08.05.11。 |
·安全评估: | 评判信息安全(3.2.3)的手段、技术和过程的统称。包括对信息技术(3.3.1)产品与信息从产生到利用
的测评和论证。 |
·安全等级: | 为表示信息的不同敏感度,按保密程度不同,对信息进行层次划分的组合或集合。 |
·网络攻击: | 运用网络技术侵入敌方信息系统(3.3.17)和网络,扰乱、抑制、削弱、变更或摧毁其信息,发布对
敌方不利的信息,或破坏其硬件和软件的行为。
注:改写 GJB 1334A-2003,定义 2.7.5.3。 |
·网络防御: | 为保护己方信息系统(3.3.17)和网络的安全,免遭网络攻击(3.2.19)所采取的行动。
注:改写 GJB 1334A-2003,定义 2.7.5.4。 |
·防火墙: | 为防止未授权用户访问专用网或为隔离不同网络而建立的系统。
注:防火墙可用硬件、软件或者两者的结合来实现,以形成网络上的一个逻辑的或物理的中断。 |
·信息技术: | 同信息获取与感知、传输与分发、分析与处理、开发与利用、安全与对抗有关的方法、手段、措施
和途径。 |
·数据库: | 存储在计算机设备上有组织、可共享的相关数据集合。 |
·数据库系统: | 引进数据库(3.3.2)技术后的计算机系统。包括硬件系统、软件系统、数据库集合、数据库应用系统
及数据库管理员和用户等。 |
·人工智能: | 研究、解释和模拟人类的智能行为及其规律的理论和技术。
注:改写 GB/T 5271.28-2001,定义 28.01.01。 |
·中间件: | 一种类型的软件模块,它处在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之间,依赖系统软件的支持,又为应用软件提供
支持,以方便应用软件的开发。 |
·操作系统: | 计算机系统中管理软硬件资源、控制程序运行、改善人机界面和为应用软件提供支持的一种系统
软件。 |
·计算机网络: | 利用通讯设备和线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计算机系统按一定协议互连起来,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
的系统。 |
·系统集成: | 在不改变系统功能的前提下,把多个子系统整合为一个大系统或对系统进行优化组合的过程。 |
·工作流: | 业务过程的部分或整体在计算机应用环境下的自动化。 |
·群件: | 完成一项共同任务并提供一个共享环境的计算机系统。 |
·建模: | 对所要模拟的系统特征进行抽象提取,用逻辑推理、定量分析等手段建立模型的过程。 |
·仿真: | 用一个数据处理系统模仿另一个数据处理系统,并接收相同数据、执行相同程序、得到相同结果的
过程。
注:改写 GB/T 5271.1-2000,定义 01.06.02。 |
·战术数据链: | 链接数字化战场指挥中心、作战部队和武器平台的一种信息处理(3.1.12)、交换与分发系统。 |
·多媒体信息: | 集文字、图形、图像、音频和视频等多种形式为一体的信息。 |
·多媒体技术: | 对多种媒体信息进行采集、编码、存储、传输、处理、表现的数字化技术。 |
·栅格技术: | 把高速互联网、高性能计算机、大型数据库(3.3.2)、传感器、远程设备等融为一体,实现资源共享
和协同工作的一种新型技术。 |
·信息系统: | 一个由人、计算机等组成的能进行信息的收集、存储、加工、传递、使用和维护的系统。 |
·信息管理系统: | 为改善管理功能而设计的一种信息系统(3.3.17)。 |
·办公信息化: | 运用信息技术(3.3.1)和办公设备为办公人员提供现代化办公环境,实现办公事务信息处理(3.1.12)
的自动化和智能化,以提高办公效率和管理水平的过程。 |
·文电处理系统: | 采用计算机网络(3.3.7)技术,快速拟制、存储、分发、传送和处理文书的信息管理系统(3.3.18)。 |
·网络标图系统: | 集军队标号图上标绘、演示、存储、打印、地形分析、战役战术辅助计算以及标绘信息的网络传输
等综合功能于一体的计算机应用系统。 |
·文件拟制: | 文件起草、修改、审核、定稿、签发的过程。 |
·文件流转: | 根据文件性质、内容范围以及重要程度、时限要求等将其分别交送不同领导、部门或具体工作人员
的过程。 |
·会议系统: | 利用现代通信技术,以会议形式提供远距离协同工作环境的系统。 |
·电子文件: | 以数字代码形式记录于磁带、磁盘、光盘等载体,依赖计算机系统阅读、处理并可在通信网络上传
输的文件。
注:改写 GB/T 18894-2002,定义 3.1。 |
·电子邮件: | 电邮
在计算机网络(3.3.7)上,用户终端之间以电子文件(3.4.7)形式往来的信函。
注:改写 GB/T 5271.32-2006,定义 32.01.01。 |
·文件管理: | 在文件生命周期内为最大限度发挥其效用按规定对其进行科学控制与管理的过程。 |
·网上办公: | 利用办公信息系统进行活动管理、文电管理、会议组织等事务处理的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