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系统: | 航天器、航天运输系统、航天器发射场、航天测控与通信网、用户设备(系统)以及其它保障设施等组成的完成特定航天任务的综合性工程系统。 |
·航天工程: | a. 探索、开发和利用太空以及地球以外天体的综合性工程;
b. 某一项大型航天活动、航天系统的研制任务或建设项目。 |
·航天技术: | 探索、开发和利用太空以及地救以外天体的综合性工程技术(见GJB421.第1.4条) |
·载人航天技术: | a.有航天员参与的,探索、开发和利用太空以及地救以外天体的综合性工程技术;
b.研制航天系统并保障航天员在航天飞行的各个阶段安全、健康的生活和正常工作的综合性工程技术。 |
·载人飞船: | 供航天员在太空短期生活和工作并返回的载人航天器,如卫星式载人飞船、登月飞船等。
又称太空飞船,简称飞船。 |
·载人飞船航天系统: | 载人飞船、运载火箭、航天员、发射场、着陆场、测控与通信、应用等系统以及地面保障设旋
组成的完成特定航天任务的综合性工程系统。 |
·载人飞船航天工程: | 载人飞船航天系统的研制任务。简称载人飞船工程。 |
·有效载荷: | a. 对运载火箭而言,为运送的载人飞船;
b. 对载人飞船而言,为直接执行特定航天任务的飞船分系统或设备。 |
·载人飞船系统: | 载人飞船及相应的地面保障设施组成的系统。 |
·运载火箭系统: | 运载火箭及相应的地面保障设施组成的系统。 |
·测控与通信系统: | 对飞船及运载火箭跟踪、测轨、遥测、遥控和通信的设施组成的系统 |
·发射场系统: | 完成航天器及运载火箭的发射任务的地面设施和场地组成的系统 |
·着陆场系统: | 飞船着陆场和应急着陆区以及搜索、救援、回收装备和相应配套设施组成的系统。 |
·航天员系统: | 航天员及保障航天员安全、健康和工效的医学工程系统和总称。 |
·载人飞船应用系统: | 载人飞船有效载荷及地面相应设施组成的系统 |
·在轨技术: | 航天员或自动装置在轨道上进行各种操作的技术。包括交会对接、在轨补给、在轨维修、在轨更换、在轨装配和在轨加注等技术。 |
·轨道机动: | 将飞船从一条轨道转移到另一预定轨道的轨道控制 |
·交会对接: | 轨道交会和对接的总称 |
·舱外活动: | 航天员在航天器舱外的太空中进行的各种活动。 |
·空间对地观测: | 在太空通过遥感设备,对地球陆地、海洋、大气层等进行观测的技术。 |
·空间科学实验: | 用于科学研究的空间飞行实验。如微重力科学实验、空间生物学实验等 |
·空间技术试验: | 用于空间技术和空间应用技术的空间飞行试验。如交会对接试验等 |
·星下点: | 通过航天器的地球参考椭球面的法线与这个椭球面的交点 |
·飞船飞行高度: | 飞船至其星下点的距离。 |
·发射坐标系: | 坐标原点O.为发射点,O.X轴在发射点水平面内,指向发射瞄准方向,O.Y轴过发射点沿该点铅垂线向上,O.Z轴与0.X、O.Y轴垂直,O.XYZ构成右手直角坐标系(见GJBl028第5.3条)。 |
·返回坐标系: | 坐标原点O.为初始返回时刻航天器质心与地心连线与地球参考椭球体表面的交点,O.Yr轴指向初始返回时刻航天器的质心,O.Xr轴垂直于O.Yr轴,在初始返回时刻的航天器轨道面内,指向航天器前进方向O.XrYrZr构成右手直角坐标系。 |
·入轨: | 飞船与运载火箭分离后进入预定运行轨道的事件 |
·发射段(上升段): | 从运载火箭起飞至飞船入轨的飞行阶段 |
·轨道运行段: | 从飞船入轨至飞船返回制动开始的飞行阶段 |
·返回段: | 从飞船返回制动开始至飞船返回舱着陆的飞行阶段。 |
·自主飞行时间: | 飞船在轨道运行段的独立飞行时间 |
·飞船可靠性: | 飞船在经历发射、轨道运行和返回等各种环境条件时,在规定任务时间内,能够完成规定
任务的能力。飞船可靠性的概率度量称作飞船可靠度。 |
·航天员安全性: | 载人航天活动全过程中,保障航天员健康生活、正常工作并安全返回、不发生伤亡事故的能力。 |
·运载火箭可靠性: | 运载火箭按发射任务要求,将飞船送入预定轨道的能力。运载火箭可靠性的概率度量称作运载火箭可靠度。 |
·应急: | 可能导致航天员伤亡的意外状态。 |
·返回: | 飞船返回舱脱离运行轨道,重返地救稠密大气层直到着陆的过程。可分正常返回和应急返回。 |
·正常返回: | 飞船返回舱按预定计划降落在预定区域的返回过程 |
·应急返回: | 飞船在轨运行时,由于故障原因改变飞行计划,返回舱降落在应急着陆区的返回过程 |
·着陆: | 飞船返回舱从回收着陆分系统开始工作至降落到地面的过程。可分为软着陆和硬着陆 |
·安全着陆速度: | 根据航天员或仪器设备对着陆冲击过载的而受能力耐确定的最大允许着陆速度 |
·软着陆: | 飞船返回舱着陆速度不大于安全着陆速度的着陆方式 |
·硬着陆: | 飞船返回舱着陆速度大于安全着陆速度的着陆方式 |
·溅落: | 飞船返回舱在水面降落的过程 |
·着陆精度: | 飞船返回舱在正常返回情况下可能出现的着陆点位置与着陆点标称位置的偏差。一般取3σ偏差。 |
·测控覆盖率: | 在飞船的某一个飞行阶段中,测控网对其测控的时间与该飞行阶段的时间之比。 |
·通信覆盖率: | 在飞船的某一个飞行阶段中,通信网对其通信的时间与该飞行阶段的时间之比。 |
·留轨利用: | 飞船在完成主任务后,返回前将不返回的舱段留在轨道上作某些试验的技术。 |
·致命性故障: | a. 使系统可能导致人或物重大损失的故障或故障组合;
b. 可能导致航天员伤亡的故障。 |
·灾难性故障: | 导致人员伤亡或系统毁坏的故障(见GJB451第2.2.10条) |
·中止飞行: | 中途停止飞行任务的事件。 |
·中止飞行模式: | 中止飞行的方式和方法 |
·中止飞行程序: | 从中止飞行开始到航天员安全返回地面,或飞船安全进入其他运行轨道的程序。 |
·天地对接: | 检验运载火箭和飞船上的测控、通信设备与地面测控、通信设备之间的静态接口关系、电气性能的试验。 |
·天地大回路演练: | 以模拟器作为测控对象,按运载火箭和飞船实际飞行过程和测控过程在地面进行的仿真试验。 |
·全区合练: | 测控与通信系统、发射场系统和着陆场系统按载人飞船飞行全过程和各系统工作过程进行的联合模拟试验。 |
·海上漂浮试验: | 验证飞船返回舱海上溅落的漂浮能力及营救航天员(包括自救)能力的海面试验。 |
·人船匹配试验: | 检验航天员与飞船之间接口关系和操作协调性等的地面试验。 |
·人船箭匹配试验: | 检验航天员、飞船与运载火箭之间接口关系、电磁兼容性和操作协调性等的地面试验 |
·飞船构形设计: | 对飞船的外形、结构型式、总体布局、质量特性及与运载火箭接口关系等进行设计和技术协调的过程。 |
·密封舱: | 防止气体外漏或使气体泄漏量小于一定限度的飞船舱段 |
·压力舱: | 充有维持航天员生活所需的一定压力和成分的大气的密封舱 |
·轨道舱: | 供航天员短期生活和工作,也可进行留轨利用,不具备返回能力的压力舱 |
·返回舱: | 主要用于装载推进设备的飞船舱段。 |
·气闸舱: | 航天员从压力舱到太空或从太空进入压力舱必经的、可充放气的密封舱 |
·模装船: | 用于协调飞船设备布局、电缆、管路走向和模拟总装的飞船模型 |
·结构船: | 在初样阶段,用于静、动力试验以检验飞船结构强度及结构设计合理性的飞船模型 |
·热控船: | 在初样阶段,用于热平衡试验以检验飞船热设计方案合现性的飞船模型。 |
·电性船: | 在初样阶段,用于电磁兼容性试验和电性能试验以检验飞船各分系统间综合电性能的飞船模型。 |
·合练船: | 用于在发射场与运载火箭进行发射操作综合训练的飞船模型。 |
·工程鉴定船: | 在正样阶段,与发射飞船技术状态一致,用于地面鉴定试验的飞船。亦称正检船。 |
·正样船: | 在正样阶段,通过验收试验,用于发射的飞船 |
·飞船安全性: | a. 在地面试验各阶段,不因飞船故障对人员及设备造成损害的能力;
b. 从航天员进舱至航天员返回着陆,不因飞船故障导致航天员伤亡的能力。 |
·有效容积: | a. 飞船压力舱内仪器设备所占空间以外的容积;
b. 飞船压力舱内航天员生活和工作所必需的有效空间。 |
·自由空间容积: | 飞船压力舱内可供航天员活动的容积 |
·舱内环境: | 飞船压力舱内部的各种环境。包括压力、温度、湿度、噪声、过载等环境 |
·目标航天器: | 在轨道交会过程中,被追踪的航天器 |
·追踪航天器: | 在轨道交会过程中,主动接近目标航天器的航天器 |
·轨道交会: | 使两个或两个以上航天器同时到达空间同一位置,并以相同速度运行的轨道机动(见
GJBl702第3.4.3条)。 |
·对接: | 两个或两个以上航天器在空间连接成一个整体的过程 |
·脱离: | 两个或两个以上航天器解除对接状态的过程 |
·远程靠近: | 在远距离内将追踪航天器导引到目标航天器附近的技术。 |
·近程靠近: | 在近距离内将追踪航天器导引到交会区的技术。 |
·弹道式再入: | a.升阻比L/D—0的返回式航天器再入大气层的方式;
b.升阻比虽不为零(0<L/D<0.15),但对升力方向不加以控制的返回式航天器再入大
气层的方式。 |
·半弹道式再入: | 升阻比L/D为0.15~0.5的返回式航天器再入大气层的方式。又称弹道-升力式再入。 |
·升力式再入: | 升阻比L/D>0.5的返回式航天器再入大气层的方式。可分为升力体式(0.51.3)再入。 |
·配平攻角: | 质心偏置纵轴一定距离的返回舱,再入过程中作用在其上的对质心的空气动力矩为零时的攻角。 |
·配平攻角飞行: | 具有配平攻角的返回舱,再入过程中不受任何外力矩和内力矩作用时的飞行状态 |
·紧急卸压: | 飞船压力舱在某些故障情况下紧急排气降压的过程。 |
·压力舱复压: | 飞船压力舱卸压后再恢复压力的过程。 |
·压力舱失压: | 由于压力舱密封性受损,导致舱压降至允许值以下的现象。 |
·压力舱失压试验: | 研究和检验飞船压力舱失压影响及对策的模拟试验。 |
·结构与机构分系统: | 飞船结构与飞船机构组成的飞船分系统。简称结构与机构系统。 |
·飞船结构: | 具有一定刚度,能承受一定载荷并为仪器设备提供安装连接的所有部件及组件。 |
·舱体结构: | 具有一定刚度,能承受一定载荷的飞船舱段的壳体结构。 |
·舱门: | 飞船舱段上与舱体结构活动连接并可开关的构件。 |
·舷窗结构: | 飞船舱体上设置的供航天员对外观察的窗式结构。 |
·飞船机构: | 飞船上可完成各种规定动作的机械装置。如分离机构、展开机构、舱门机构、对接机构、弹
射机构、连接释放机构、座椅缓冲机构等。 |
·座椅缓冲机构: | 为减小航天员着陆时所受的冲击过载,在座椅上设置的减缓冲击机构。 |
·对接机构: | |
·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分系统: | 为保障航天员正常生活和工作,提供适宜的压力舱舱内气体环境、食物、水和实施废物管 |
·便携式生命保障装置: | 供航天员舱外活动的背包式生命保障设备。 |
·供气调压: | 提供航天员代谢用氧,调节压力舱总压和氧分压的技术。 |
·水管理: | 贮存和供给航天员用水、热控制分系统用水以及收集和贮存冷凝水和其它废水的技术。 |
·食品管理: | 贮存、配置、加热和供给航天员食品的技术。 |
·废物管理: | 收集、贮存和处理航天员排泄的粪便、食品残渣及其它废弃物的技术。 |
·热控制分系统: | 调整飞船内部、飞船与空间的热交换,使航天员和各种仪器设备处于要求温度范围内的飞船分系统。简称热控系统。 |
·被动式热控制: | 依靠选择不同的热控材料和合理的总体布局控制飞船热交换过程的技术。 |
·主动式热控制: | 当外热流或内热源发生变化时,能自动调节飞船内部温度的热控制技术。 |
·空间热辐射器: | 将飞船内废热经其表面排向空间的散热装置。 |
·热交换器: | 将两种流体用传热表面分隔开以实现热交换的装置。 |
·主动冷却回路系统: | 利用循环流体工质方式实现热量的传输,并通过空间热辐射器将飞船内废热排散至空间
的设备。 |
·地面调温系统: | 为使飞船在发射区保持适宜的温度环境,对飞船进行调温的地面设备组成的系统。 |
·制导、导航与控制分系统: | 测量飞船运动参数及其误差,并能进行修正和控制,引导飞船按预定的轨道和姿态运动的
飞船分系统。简称GNC系统。 |
·轨道控制: | 把飞船轨道调整到和保持在预定轨道的控制技术。 |
·姿态控制: | 把飞船姿态调整到和保持在预定姿态的控制技术。包括姿态稳定和姿态机动。 |
·定向: | 将飞船本体坐标系的一条轴线对某一参考坐标系或某一星体,保持预定方位的姿态稳定方式。 |
·姿态捕获: | 飞船从无控或失控的姿态调整到执行飞行任务所要术的姿态机动。 |
·全姿态捕获: | 使飞船由非三轴稳定状态转变为三轴稳定状态的姿态机动。 |
·平移控制: | 使飞船产生平移运动的控制技术。可分为手动平移控制和自动平移控制。 |
·返回着陆点控制: | 保证飞船返回舱在预定地点着陆而进行的轨道控制、姿态控制及回收着陆分系统的控制 |
·推进分系统: | 为轨道控制和姿态控制提供所需推力的飞船分系统。简称推进系统。 |
·推进剂排放: | 飞船返回舱在返回控制结束后、着陆前,将贮箱内的剩余推进剂排放到舱外的过程。 |
·测控与通信分系统: | 配合地面测控与通信系统进行飞船测控、跟踪和通信的飞船分系统。 |
·QPSK数传机: | 采用QPSK调制方式传送下行数据和(或)接收上行数据信息流的装置。 |
·数据管理分系统: | 提供船载时间基准,对飞船各分系统工作状态和遥测指令等数据进行统一管理的飞船分系统。简称数管系统。 |
·应急数据记录器: | 记有飞船重要数据及故障信息的加固保护的记录装置。 |
·电源分系统: | 产生、储存、变换、调节和分配电能的飞船分系统。简称电源系统。 |
·回收着陆分系统: | 保障飞船返回舱安全回收和软着陆的飞船分系统。简称回收着陆系统。 |
·减速装置: | 回收着陆分系统中减低返回舱下降速度的装置。 |
·可控降落伞: | 既产生阻力,又产生升力,对飞行方向可以控制的降落伞。 |
·漂浮装置: | 返回舱溅落后保持其漂浮在水面上的装置。 |
·着陆缓冲装置: | 使返回舱经减速装置减速后降低着陆冲击过载的装置。 |
·应急救生分系统: | 在载人飞船发射段和轨道运行段出现致命性故障时,使航天员安全返回地面的飞船分系统。简称应急救生系统。 |
·仪表与照明分系统: | 为航天员显示信息,提供手动操作装置和航天照明的飞船分系统。简称仪表与照明系统。 |
·多功能显示器: | 直观显示图形、文字、数据等综合信息的显示装置。 |
·航天照明: | 为航天员工作和生活、电视摄像、交会对接等提供照明的技术。 |
·有效载荷分系统: | 直接执行特定航天任务的飞船分系统。 |
·乘员分系统: | 保障乘员生活、工作和安全的保种用具和设备组成的飞船分系统。简称乘员系统。 |
·运载火箭: | 从地球把航天器送入太空运行轨道的火箭,通常为多级火箭。 |
·飞船整流罩: | 在大气层内飞行时保护飞船并使火箭具有良好气动外形,飞出大气层后可抛掉的罩形结
构。简称整流罩。包括上部整流罩和下部整流罩。 |
·组合头部: | 逃逸飞行器、下部整流罩及飞船推进舱的总称。 |
·火箭飞行程序: | 预先规定的火箭飞行事件的时间和顺序。 |
·火箭发射可靠性: | 运载火箭系统在规定的贮存期内,从航天员进入飞船准备发射起,在规定的环境条件下,按规定的要求完成发射准备及点火任务的能力。 |
·火箭飞行可靠性: | 运载火箭发射点火后,在规定的环境条件下,按规定的飞行程序及要求,将飞船送入预定轨道的能力。 |
·火箭发射安全性: | 运载火箭系统在发射场进行发射准备过程中,不发生人员及设备损害的能力。 |
·火箭飞行安全性: | 运载火箭在上升段不发生人员及设备损害的能力。 |
·返回舱逃逸分离试验: | 为检验飞船返回舱从逃逸飞行器中分离的性能,在地面进行的分离试验。 |
·动力系统: | 推动火箭前进的动力装置和工质组成的系统。又称推进系统。包括发动机系统和推进剂增压输送系统。 |
·控制系统: | 控制火箭按预定程序稳定飞行,将飞船送入预定轨道用的箭上系统及其地面测试设备和控制运载火箭发射用的设备的总称。 |
·箭体结构系统: | 火箭的贮箱、壳体、总装直属件、气瓶、导管阀门、仪器电缆安装件及分离装置组成的系统。 |
·遥测系统: | 用于获取飞行中的运载火箭及其各系统工作状态参数和环境参数的系统。包括箭载遥测
设备和地面接收处理设备。 |
·外测安全系统: | 配合地面测控与通信系统进行火箭跟踪测轨的系统和在故障情况下实施火箭安全自毁的系统的总称。 |
·推进剂利用系统: | 用于保证火箭推进剂在动力飞行段结束时剩余量最小的系统。 |
·附加系统: | 总体综合测试网,耗尽关机信号测量、加注液位测量、推进剂测温、垂直度调整和保温等系
统的总称。 |
·总体综合测试网: | 将火箭各系统地面测试发射设备联成一体,用于完成各系统的信息采集、交换、传输和显示的计算机网络。 |
·故障检测处理系统: | 用于检测火箭重点参数,判断重大故障,发出逃逸指令的系统。又称故障检测处理小回路,是故障检测处理大回路的组成部分。 |
·逃逸系统: | 整流罩抛掉前发生致命性故障时,使飞船及时逃离危险区,并为其安全着陆提供必要条件
的系统。 |
·航天测控网: | 对运载火箭、航天器进行跟踪、测量、监视、指挥和控制的综合系统。包括发射指挥控制中心、测控中心、航天指挥控制中心、测控站和多种传输线路及设备。 |
·天地通信: | 飞船与地面之间进行语音、图象、文字等信息传输的技术。 |
·航天测控站: | 对航天器实施跟踪、测量和控制的台站。 |
·测量打捞船: | 用于飞船测控、通信并能打捞返回舱和营救航天员的船只。 |
·通信遥测船: | 用于接收飞船遥测信息并能与航天员进行语音、文字通信的船只。 |
·航天指挥控制中心: | 对航天器的发射、运行和返回进行监视、控制、指挥、决策的机构和设施。 |
·发射指挥控制中心: | 设在发射场,对发射实施指挥、对上升段飞行的运载火箭和航天器进行监视、指挥和控制的机构和设施。 |
·测控中心: | 负责测控台站的指挥、协调和数据处理,并对航天器的运行进行监控的机构和设施。 |
·高精度测量带: | 由地面若干套高精度测量设备组成,接力完成高精度轨道测量任务的测量系统。 |
·多目标测量: | 一台或数台测量设备同时对多个运动目标进行跟踪测量的技术。 |
·1L性能校飞: | 利用飞机飞行,检验测控通信设备技术性能的试验。 |
·精度校飞: | 利用飞机飞行,鉴别和评定测控设备精度的试验。 |
·天地对时: | 以地面标准时钟作为基准,校准飞船时钟的过程。 |
·布站: | 综合最优观测几何和工作环境要求选择测控站站址的过程。 |
·测量坐标系: | 原点为测量设备天线回转中心的一种直角坐标系统。可分为法线测量坐标系和垂线测量坐标系。 |
·法线测量坐标系: | 原点为测量设备天线回转中心;x轴在过原点的参考椭球体切平面内指向大地北;Y轴与过原点的椭球体的法线相重合;z轴在过原点的参考椭球体切平面与x轴、Y轴构成的右手直角坐标系。 |
·垂线测量坐标系: | 原点在测量设备天线回转中心;X轴在过原点的水平面内指向天文北;Y轴与过原点的铅垂线相重合,指向地球外;z轴在过原点的水平面内和x轴、Y轴构成的右手直角坐标系。 |
·安全管道: | 火箭上升段轨道参数允许偏离预定值的管状范围。 |
·定轨精度: | 用观测数据确定的航天器轨道与实际飞行轨道真值之差。 |
·轨道预报精度: | 由某一历元时刻的轨道参数反算未来时刻某一测控站的观测值与实际观测值之差 |
·落点预报: | 根据对火箭及散布物的轨道测量所得的参数,推算并预报其落点的技术。 |
·可见弧段: | 某一地域的地面测量设备对航天器轨道可以测量的弧段。通常以可测时间段来表示。 |
·通信期: | 地面与航天器进行无线电通信联系的时间段。 |
·透明工作方式: | 航天测控站将从航天器所获数据的数值、格式和排列顺序原封不动地传送给测控中心,同时测控中心直接对测控站进行远程监控的工作方式。 |
·S频段统-系统: | 共用一个S频段载波信道,完成航天器的测轨、遥测、遥控以及语音、报文、图象和数据传输的无线电系统。 |
·有限电扫雷达: | 采用阵列天线实现空间有限角度范围内波束电扫瞄的雷达。 |
·方位标: | 设置在测量设备周围不同方位上的供校准该设备角度零位误差用的基准目标。 |
·标校塔: | 用于标定雷达系统误差,调试雷达跟踪系统的装有模拟目标的塔形建(构)筑物。 |
·标校经纬仪: | 用于校准测量船上测量设备角度零位的光学设备。 |
·船体变形测量设备: | 用于测量测控船船体挠、扭、曲三种变形的设备。 |
·光学合作目标: | 装在飞行目标上配合光学测量设备完成目标测量的装置。 |
·时间符合指令: | 由地面以时间符合方式,在所需时间产生的指令。 |
·指令链: | 由地面将各种不同控制指令按时间顺序排列在一起而产生的一串指令。 |
·通信控制处理器: | 置于中心计算机(或测站计算机)前端的用于完成通道管理、信息收集、信息发送、格式变
换的处理器。 |
·远程监控系统: | 以计算机系统为基础,通过通信手段和应用软件,对远距离设备的状态进行监视和控制的系统。 |
·应急处理软件: | 运载火箭和航天器飞行试验前,对地面测控系统某些关键环节可能出现的故障所采取的补救软件。 |
·B码时统设备: | 采用国际通用的IRIG—B格式时间码,提供标准时间信号和标准频率信号的电子设备。 |
·数字复接器: | 把多个数字信号用时分复用方式组合成一个单一的复合数字信号的设备。 |
·通信网络管理系统: | 对通信网络进行监视、测量和控制的系统。 |
·发射场: | 发射航天器的特定场区。包括技术区、发射区、指挥控制中心、航天员区、跟踪测量设施、勤务保障设施和管理服务机构等。 |
·技术区: | 运载火箭和航天器进入发射区前进行装配、检测和试验等技术准备的特定区域。包括垂直
总装测试厂房、飞船总装测试厂房、有效载荷准备厂房、火工品贮存测试区及配套工程设施等。 |
·发射区: | 发射场内进行运载火箭和航天器临射前准备、加注推进剂并实施发射的特定区域。包括发
射工位、导流槽、推进剂贮存及加注设施等。 |
·航天员区: | 发射场内供航天员发射前生活、训练并对航天员实施医监、医保的专用区域。 |
·推进剂贮存区: | 发射区内贮存火箭推进剂的专用区域。包括推进剂转注间、贮罐间、泵间、化验间等。 |
·发射台逃逸着陆区: | 在发射台逃逸时,供返回舱着陆的扇环区域。 |
·逃逸塔落区: | 逃逸塔分离后散落到地球表面的区域。 |
·整流罩落区: | 整流罩分离后散落到地球表面的区域。 |
·加注系统: | 发射场内为运载火箭和载人飞船提供推进剂的地面综合设施。包括推进剂库、贮存容器
管道、泵及加注控制设备等。 |
·气源站: | 为发射场各系统提供各种气源的综合设施。包括压缩机站、气瓶库、配气间及供、配气管网等。 |
·垂直总装测试厂房: | 技术区内完成火箭、飞船起竖,垂直对接、总装和测试的专用建筑物。 |
·乘员设备准备间: | 技术区内供航天员系统有关设备装船前和临射前进行技术准备的专用场所。 |
·测发控制室: | 技术区内组织协调和指挥火箭、飞船、航天员、有效载荷以及地面勤务保障系统完成远距离测试、控制、发射的专用场所。 |
·发射工位: | 发射区内发射运载火箭和航天器的场地及与发射直接有关的设施。包括发射台、导流槽、
勤务塔、脐带塔、地下电源间、逃逸滑道等。 |
·发射台: | 发射工位内用以支承和固定待发的运载火箭和航天器的台座。可分为固定式发射台和活动式发射台。 |
·脐带塔: | 固定在发射台一侧,通过可移动的回转悬臂与运载火箭及航天器相连接,用于加注、检测、供电及航天员登舱的塔形钢架。 |
·导流槽: | 在发射台下排导运载火箭点火后喷出的高温、高速燃气流的钢筋混凝土槽沟。可分为单面、双面或多面导流槽。 |
·撤离滑道: | 供航天员或塔上工作人员从脐带塔上紧急撤离到安全掩体的管道或索道。 |
·安全掩体: | 航天员登船后、登船通道撤离前,供航天员或脐带塔上工作人员紧急撤离时临时避难的场所。 |
·封舱: | 火箭和飞船完成功能检查和测试后,临射前关闭所有仪器检测窗口及航天员进舱口的过程。 |
·活动发射台对中定位: | 使活动发射台的中心点与发射场发射坐标系原点对齐的过程。 |
·垂直模式: | 火箭和飞船在垂直总装测试厂房内起竖、对接、总装成一整体,检测后由活动发射台沿导轨垂直整体运至发射工位,再进行检测、加注以待发射的方式。 |
·远距离测发控制: | 技术区内设置远距离控制的测发控制室,用一套测试发射控制设备兼顾技术区的综合测试和发射区的综合测试、发射控制的测发控制方式。 |
·着陆点: | 返回舱着陆的地点。 |
·着陆场: | 返回舱正常返回着陆的预定地面区域,场内设有用于飞船回收的整套设备。 |
·主着陆场: | 返回舱正常返回的着陆场。 |
·副着陆场: | 主着陆场的备用着陆场 |
·黑障区: | 高速飞行器再入大气层时周围形成的等离子体层,严重影响或中断无线电传播的飞行区域。 |
·着陆点散布范围: | 返回舱正常返回时着陆点位置的偏差范围。 |
·搜索: | 在某一地域、海域、空域为寻找返回舱而进行的搜寻活动。可分为空中搜索、地面搜索和海上搜索。 |
·救援: | 协助航天员安全出舱,并实施医护、医疗保障的过程。 |
·回收: | 返回舱重返地球稠密大气层后,经减速直至安全降落并被取回的过程。 |
·搜索直升机: | 装有搜索设备,具有搜索功能的直升机 |
·特种救援车: | 装有搜索和营救设备,具有越野性能的车辆。 |
·航天员运输车: | 装有医检、救护等设备,用于营救和运输航天员的车辆。 |
·开舱设备: | 用于打开返回舱舱门并协助航天员出舱的装备。包括扶正装置、开舱工具、工作平台、扶梯等。 |
·搜索打捞船: | 用于搜索、打捞、救援返回舱和航天员的船只。 |
·搜索时间: | 在预定搜索范围内,返回舱着陆(溅落)至寻找到目标的时间。 |
·打捞时间: | 寻找到溅落的返回舱至航天员及返回舱吊装到船上的时间。 |
·直升机中继通信: | 利用直升机装载无线电中继通信设备进行通信的方式。 |
·全球海上遇险和安全系统: | 国际海事协会(IMO)制定的用于全球搜寻、救援海上遇险人员的系统。 |
·航天员: | 选拔训练合格,执行和能够执行太空飞行任务的人员。 |
·航天乘员: | 参与某次太空飞行的航天员。可分为指令长、驾驶员和有效载荷专家等。 |
·指令长: | 载人飞船乘员组的总指挥。 |
·航天驾驶员: | 载人飞船上负责飞船操纵、控制的专职航天员。简称驾驶员。 |
·有效载荷专家: | 载人飞船上负责有效载荷管理、操作、维修、实验的航天员。简称载荷专家。 |
·航天员选拔: | 根据航天员选拔条件挑选合格人员的过程。包括基础选拔、心理与智能选拔和特因耐力与适应能力选拔等。 |
·航天员医学鉴定: | 根据航天员医学标准和相应的检查规范,对航天员身体状况定期进行全面评价,以作出医学适飞资格认证的过程。 |
·特因耐力: | 机体对航天环境因素的生理耐受能力。 |
·生理耐受限值: | 在保证生命安全的条件下,对作用于机体的环境因素规定的耐受允许极限。 |
·航天员心理功能评定: | 通过各种检测方法,对航天员的个性及智能进行全面考核评定的过程。 |
·航天员训练: | 根据航天操作特点和拟定的航天任务,培训航天员的过程。包括基础训练、职业训练、综合
训练和飞行任务训练等。 |
·航天员选训中心: | 为提供合格航天员,实施选拔与训练,并具有相应保障条件的医学工程综合设施和机构。 |
·航天医学工程: | 研究并解决载人航天过程中航天员的安全、健康和工作效能并使飞船具有人-机-环境
系统最佳组合方案的医工结合的综合性技术。 |
·航天实施医学: | 为保证航天员的健康和工作效能而制定医学训练计划和医学要求,确定和评价载人飞船上医监、医保措施及设备的医学。 |
·航天员健康管理: | 对航天员及其家庭成员进行健康监督、身体检查、医学咨询等监护服务的工作。 |
·航天员医学保障: | 在航天员训练以及航天全过程中所采取的各种医疗卫生保健措施和健康维护活动。 |
·航天员医学监督: | 在航天员训练以及航天全过程中对航天员及生保系统、安全防护装备等进行的监测及各种医学鉴定活动。 |
·航天消毒与检疫: | 对飞船载人舱段及航天员进行卫生学消毒和检疫的过程。 |
·地面医监台: | 在载人航天飞行或地面模拟试验时进行生理信息显示、测量、分析处理及记录的地面综合监测设备。 |
·航天员再适应: | 航天员返回地面后,机体生理发生由初期的不适到重新调节恢复正常的过程。 |
·航天员后支医院: | 航天员返回着陆后进行医学诊断与急救处理的临时性医疗机构。 |
·航天服装备: | 为保障航天员安全和工作效能,个人穿戴的密封防护装备。包括舱内航天服和舱外航天服及配套装置。 |
·舱内航天服: | 供航天员在舱内穿戴的航天服。包括舱内压力服、通风服、通信头戴、航天服循环系统和尿
收集装置等。 |
·舱外航天服: | 供航天员舱外活动穿戴的航天服。包括舱外压力服、液冷服、舱外通信头戴、航天头盔、航天手套、航天靴和便携式生保系统等。 |
·抗浸防寒服: | 航天员在寒冷地带或水中穿用的具有抗御水浸和保暖性能的个体防护装备。 |
·航天营养: | 为保障航天员生理需求和防御航天环境因素对人体不良影响的营养保健。 |
·航天食品: | |
·航天员饮用水: | 在太空飞行时,供给航天员的直接饮用水和复水食品用水。 |
·超重生理效应: | 机体经受超重作用所引起的生理反应。简称超重效应。 |
·失重生理效应: | 机体经受失重或微重力作用所引起的生理反应。简称失重效应。 |
·航天运动病: | 航天员在太空飞行初期可能发生的眩晕、恶心、呕吐或空间定向障碍等类似于地面运动病的症状。又称航天适应综合症。 |
·体液再分配: | 人体处于失重或微重力状态下导致体液头向转移的变化。 |
·空间定向障碍: | 由于前庭、视觉、失重或微重力等原因引起的空间定向困难或错觉。 |
·航天骨脱失: | 航天失重或微重力引起骨骼矿物质脱失的现象。 |
·航天肌肉萎蓿: | 航天失重或微重力引起肌肉废用性退化的现象。 |
·特因防护: | 针对航天环境中航天员可能遭受多种有害特因作用所采取的防护措施。 |
·赋形座椅: | 符合人体形状,可以调整姿态的特制座椅。 |
·拟人载荷: | 载人飞船上用于模拟人体代谢等功能的装置或实验动物。如代谢假人等。 |
·飞船医学评价: | 根据规定的医学标准和要求,对载人飞船的设计、性能进行的评估。 |
·预吸氧: | 为预防减压病,在进入低压或真空环境之前,预先吸入纯氧,逐步排除体内溶解氮的过程。
又称吸氧排氮。 |
·空间辐射防护: | 为防止或减小空间辐射危害而采取的对抗措施和设置防护装备的技术。 |
·航天工效学: | 研究航天员在太空飞行中的工作效率、人机功能分配和界面设计等问题的科学。是工效学的一个分支。 |
·航天心理学: | 研究航天员在航天环境中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
·航天人体测量: | 在航天环境中对航天员的身体所作的整体或局部的静态和动态测量。 |
·冲击塔: | 模拟飞船返回时着陆冲击对人体的作用,并进行防护装备实验和鉴定的设施。 |
·失重飞机: | 利用作抛物线飞行,产生短暂失重环境的试验飞机。 |
·中性浮力模拟器: | 间接模拟航天失重或微重力环境的大型水槽及配套设施。 |
·多功能转椅: | 可提供角速度和科里奥利刺激的座椅。 |
·快速减压舱: | 模拟急剧减压环境对人体的影响和验证防护措施的试验设备。 |
·电动四柱秋千: | 舱体由四柱悬吊,以电力驱动作前后摆动,产生线性加速度,刺激耳石器以诱发运动病的模拟设备。 |
·内环境模拟舱: | 模拟载人飞船压力舱内微小气候的设备。 |
·星空模拟器: | 产生并显示航天员及观测仪器在太空中实时观测到的星空景象的地面模拟设施。 |
·固定基(训练)模拟器: | 舱体结构固定不动的航天任务训练模拟器。 |
·运动基(训练)模拟器: | 具有1~6个自由度运动系统支持的航天任务训练模拟器。 |
·航天遥感: | 利用装载在航天器上的遥感器收集地物目标辐射或反射的电磁波,以获取判认大气、陆地或海洋环境信息的技术。 |
·卷云探测仪: | 利用目标光学特性反演其物理特性的方法,观测卷云云相、云高和分布等特性的探测器。 |
·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 | 将可见光到红外光谱段划分为中等数量谱段的图谱合一的光学遥感器。 |
·大气窗口: | 能穿透大气层的电磁波波段。 |
·多通道观测: | 按光的不同特性参数(如频谱、偏振)划分成若干通道,对不同光学目标观测的方式。 |
·大气参数反演: | 测量光或物体与大气相互作用特性,(如光反射和透射、光谱吸收、飞行体速度衰变)推算出大气参数的方法。 |
·多模态微波遥感器: | 由高度计、散射计、辐射计不同组合构成的多种工作模式的综合微波遥感器。 |
·微波辐射计: | 定量测量目标低电平微波辐射的高灵敏度、高分辨率的无源微波遥感器。 |
·微波散射计: | 测量目标对微波的散射或反射特性的有源微波遥感器。 |
·微波高度计: | 装在飞行器上用以测量飞行器至地面高度的微波测距仪。 |
·地球环境监测系统: | 测量反映全球变化状况和趋势的太阳常数、太阳紫外光谱和地球辐射收支的船载监测系统。 |
·太阳常数监测器: | 在大气层外,测量太阳常数的船载监测仪器。 |
·太阳紫外光谱监测仪: | 在大气层外,监测太阳紫外光谱的船载电磁辐射仪器。 |
·在球辐射收支仪: | 在大气层外,同时测量太阳对地球的辐射和地球短波反射及地球长波发射的仪器。 |
·空间生命科学: | 研究人、动物、植物以及微生物等在太空环境中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
·7 空间材料科学: | 研究在太空飞行条件下,材料加工的方法和理论的科学。 |
·空间材料流体力学: | 研究材料处于液态时,在太空微重力条件下力学行为的学科。 |
·金属合金空间制备: | 利用太空环境对凝固过程的影响加工制备金属合金的过程。 |
·金属间化合物单晶: | 两种或两种以上金属原子按一定比例化合,形成与原来金属均不同的品格的合金组成物。 |
·氧化物晶体空间生长: | 利用太空微重力等条件生长优质氧化物晶体的过程。 |
·无容器加工: | 利用悬浮技术使工件与器壁不相接触的材料加工方法。 |
·空间晶体生长炉: | 在太空微重力条件下,制备晶体材料的炉具。 |
·微重力流体物理: | 在微重力条件下,研究流体运动和能量交换、传输等物理现象的科学。 |
·马孪格尼对流: | 液体在不均匀的温度场作用下形成的表面张力梯度驱动的对流。 |
·6 g-抖动: | 由某种动力激励引起的航天器加速度变化。 |
·液滴和气泡动力学研究: | 在微重力条件下,对液体中气泡和悬浮液滴的各种力学行为进行的研究。常作为一种模型研究。 |
·热毛细对流: | 在互不相容的液体界面或液-固界面,由于表面张力不平衡产生的类似于马孪格尼对流的对流。 |
·通用流体实验装置: | 用于研究微重力条件下透明液体的力学与物理学特征,以非接触的光学诊断为主,进行多工况、多参数测量的装置。 |
·空间生物工程: | 利用太空飞行条件,对细胞、基因、分子等进行研究和改造,并对新生物产生的过程和结果进行研究的技术。 |
·空间生物材料加工: | 在太空飞行条件下,利用生物材料(如细胞、生物大分子等)制备产品的过程。 |
·空间蛋白质晶体生长: | 在太空微重力环境中,生长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晶体的过程。 |
·空间细胞生物反应器: | 载人飞船上培养细胞的设备。 |
·空间细胞电聚焦融合仪: | 在太空微重力条件下,利用外加电场进行细胞融合的实验装置 |
·空间连续自由流电泳仪: | 在太空飞行条件下,利用连续自由流技术,将溶液某些成分分离出来的实验装置。 |
·空间生物效应: | 动物、值物、微生物、种群等在太空飞行时发生的生物变异和其它变化。 |
·空间通用生物培养箱: | 载人飞船上植物细胞和细胞组织、微生物菌种培养的实验装置。 |
·空间天文: | 从距地面几十公里的高空到地球大气层外的太空进行的天文观测和研究。 |
·空间物理探测: | 在太空中,为研究地球大气层外的空间物理现象和过程而进行的探测。 |
·太阳高能辐射监测: | 对太阳发出的高能电磁辐射和高能粒子辐射的监测。 |
·宇宙天体高能辐射监测: | 对银河系与河外星系发出的高能电磁辐射和高能粒子辐射的监测。 |
·宇宙γ 暴探测: | 对宇宙中迅速短暂而猛烈的γ 辐射的探测。 |
·躬高能辐射监测仪: | 监测太阳和其它宇宙天体的高能电磁辐射和高能粒子辐射的仪器。 |
·空间物理主动实验: | 通过观测用人工方法在太空造成物质和场扰动的变化,进行空间物理研究的实验方法。如化学释放、电子枪注入、电磁波加热等。 |
·空间环境监测: | 对太空环境及其影响进行的监测。 |
·空间环境预报: | 根据太空环境参数变化规律和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对未来空间环境状态的预测。 |
·空间环境规范: | 有关太空环境、环境与航天器相互作用,以及对各种环境效应防护、控制、评估的环境规范。 |
·空间环境监测仪: | 监测太空环境主要参数和环境效应的仪器。 |
·有效载荷地面应用中心: | 用于载人飞船有效载荷任务支持的地面综合设施。 |
·箭上处理器: | 实时采集检测参数进行故障判断,发出警报、逃逸指令和中止飞行指令的箭载装置。 |
·逃逸控制器: | 执行逃逸系统规定的逃逸程序用的控制器。 |
·逃逸指令: | 箭上故障检测处理系统、航天员或地面指挥系统发送的启动逃逸控制器的指令。 |
·船-箭应急分离: | 中止飞行时飞船与火箭之间的分离。 |
·检测参数: | 受故障检测处理系统监视的火箭重要参数。 |
·第Ⅰ类参数: | 由箭上故障检测处理系统进行故障判断的参数。 |
·第Ⅱ类参数: | 由遥测系统和外测系统测量的,供地面故障检测系统实时处理,用于逃逸决策的参数。 |
·第Ⅲ类参数: | 由遥测系统和外测系统测量的供事后结果分析用的参数。 |
·报警限: | 判定报警用的检测参数限定值。 |
·故障限: | 判定系统出现故障并必须进行逃逸用的检测参数限定值。 |
·自动逃逸: | 箭上故障检测处理系统启动的逃逸。 |
·手动逃逸: | 航天员发出指令启动的逃逸。 |
·地面遥控逃逸: | 地面指挥员发出指令启动的逃逸。 |
·不误报可靠性: | 火箭无故障时,故障检测处理系统不发出故障信号的能力。 |
·不漏报可靠性: | 火箭发生故障时,故障检测处理系统发出信号的能力。 |
·系统反应时间: | 从火箭检测参数达到故障限至发出逃逸指令所用的时间。 |
·故障检测处理大回路: | 火箭、飞船和地面的故障检测处理系统及有关设备组成的故障检测处理回路。 |
·故障检测处理小回路: | 箭上故障检测系统组成的故障检测处理回路。 |
·允许安控延时: | 中止飞行后,为保证航天员安全,允许启动安全系统所需的最短延迟时间。 |
·逃逸: | 发生致命性故障时用各种方法使航天员逃离险区的过程。 |
·逃逸飞行器: | 出现致命性故障时,与火箭分离并逃离险区的飞行器。包括逃逸塔、上部整流罩、栅格翼和整流罩内的轨道舱、返回舱等。 |
·逃逸塔: | 在中、低空逃逸时,为逃逸飞行器提供逃逸、控制、分离和配重能力的装置。包括逃逸主发动机、逃逸分离发动机、逃逸控制发动机、尾裙和配重段等。 |
·逃逸塔分离面: | 逃逸塔与上部整流罩之间的分离面。 |
·逃逸动力装置: | 为逃逸飞行器提供动力的发动机组。包括逃逸主发动机、逃逸分离发动机、逃逸控制发动
机、高空逃逸发动机和高空分离发动机。 |
·逃逸主发动机: | 用逃逸塔逃逸时,为逃逸飞行器提供逃逸主要动力的发动机。 |
·逃逸控制发动机: | 用逃逸塔逃逸时,控制逃逸飞行器俯仰、偏航的发动机。 |
·逃逸分离发动机: | 用逃逸塔逃逸时,提供返回舱与逃逸飞行器分离的动力;正常飞行时提供逃逸塔与火箭分离动力的发动机。 |
·高空逃逸发动机: | 逃逸塔分离后整流罩分离前,为逃逸飞行器提供逃逸动力的发动机。 |
·高空分离发动机: | 逃逸塔分离后整流罩分离前,提供返回舱与逃逸飞行器分离动力的发动机。 |
·前置喷管固体发动机: | 喷管安装在燃烧室前部的固体发动机。 |
·逃逸分离面: | 逃逸飞行器与下部整流罩之间的分离面。 |
·上部整流罩: | 逃逸分离面以上的整流罩部分。 |
·上部支撑机构: | 位于上部整流罩上部给飞船以弹性或刚性支撑的机构。 |
·下部支撑机构: | 位于上部整流罩下部给飞船以弹性或刚性支撑的机构。包括上支杆、下支座和托架等 |
·栅格翼: | 提供飞行器稳定性的栅格状翼。 |
·栅格翼释放机构: | 栅格翼的展开和锁定机构。 |
·逃逸程序: | 从开始逃逸到返回舱从逃逸飞行器中安全分离所规定的飞行程序。 |
·逃逸弹道: | 逃逸飞行器与火箭分离后的飞行轨迹。 |
·逃逸安全距离: | 为确保航天员安全,逃逸飞行器逃逸时飞离火箭爆心的最小距离。 |
·零-零逃逸救生试验: | 逃逸飞行器在零高度和零速度状态下进行的逃逸与救生模拟飞行试验。 |
·航天应急救生: | a.在飞船各个飞行阶段出现应急时,使航天员迅速脱离危险区,及时返回地面实施自救及营救的全过程;
b.航天救生全过程中的任一环节或方式。
简称应急救生。 |
·海上救生: | 飞船应急溅落在海上的救生。 |
·发射段救生: | 在飞船发射段,出现致命性故障时使航天员逃离危险区并安全着陆的过程。包括发射段大
气层内救生和发射段大气层外救生。 |
·运行段救生: | 飞船在轨运行中出现致命性故障时,使航天员脱离危险区,并保证其安全的过程(或返回
地面,或进入其他航天器)。 |
·应急着陆区: | 出现致命性故障时飞船返回舱的着陆区域。包括发射段应急着陆区、运行段应急着陆区、
返回段应急着陆区和应急溅落海域。 |
·应急救生点: | 在应急着陆区中设置的救生点,一般备有搜索、救援和回收人员及设施。 |
·航天员自救: | 当飞船着陆于艰险地区时,航天员使用救生包等物品求得安全、生存和营救的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