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用汽车: | 列入军队装备体制的各种类型汽车的总称。按设计和编配用途分有:载重车、牵引车、特种
车、指挥车、乘坐车:按使用条件分有:越野汽车、非越野汽车。 |
·载重车(载货车): | 用于运送物资和人员,有的也可牵引全挂车的汽车。一般为根据军用要求局部改装的民用
载货汽车,也可根据使用地域和机动性要求采用越野汽车。按总质量分有:轻型、中型和重型载
重车,见GB 3730.1中2.1.1.2~2.1.1.4及2.1.2.1~2.1.2.4。 |
·牵引车: | 用于牵引挂车、火炮和其它武器装备的汽车。根据使用地域和机动性要求,牵引车可以是
越野的,也可以是非越野的。按拖挂方式分有:全挂牵引车、半挂牵引车。 |
·全挂牵引车: | 牵引全挂车和全挂式武器装备的牵引车 |
·半挂牵引车: | 牵引半挂车和半挂式武器装备的牵引车。 |
·特种车(专用车): | 装置有专用设备或装备,具备专用功能,用于承担专项勤务或作业的汽车。根据使用地域
和机动性要求,其底盘可以是越野的,也可以是非越野的。按编配用途分有:通用特种车、专用
配套车;按结构特征分有:厢式专用车、罐式专用车、起重举升车、专用运载车和特种作业车。 |
·通用特种车: | 适用于各部门,使用范围较广的特种车。 |
·专用配套车: | 适用于某-部门或某-专业,使用范围较窄的特种车。 |
·厢式专用车: | 具有独立的封闭结构车厢,或与驾驶室联成一体的整体式封闭结构车厢的特种车。采用此
种结构的特种车有救护车、通信车、维修车、检测车、保温车、电源车、雷达车、淋浴车等。 |
·罐式专用车: | 装有罐状容器,用于运送液态、气态或粉粒状物质,完成特定作业任务的特种车。如运水
车、洒水车、运油车、加油车、加注车等。 |
·起重举升车: | 装有起重设备或可升降工作台(斗、架)的特种车。如起重车、起重抢救车、高空作业车等。 |
·专用运载车: | 装有特殊装置或设施,用于运载某一特定武器装备的特种车。如舟桥车、火炮运载车、导弹
运载/发射车、鱼雷运输车等。 |
·特种作业车: | 装有特殊装置或设施。用于开展某一特殊作业的特种车。如布雷车、洗消车、机场道面清扫
车等。 |
·指挥车: | 用于载送指挥员及指挥通信装置的汽车。一般采用轻型越野汽车。 |
·乘坐车: | 用于载送人员及行装的汽车。一般为民用客车和轿车,见GB 3730.1中2.1.6和2.1.7,
也可根据使用地域和机动性要求采用越野汽车底盘改装。 |
·越野汽车: | 具有较高机动性,可通过坏路或无路地区的全轮驱动汽车。主要用于指挥、侦察、巡逻、救
护、通信、牵引和运载武器装备、改装特种车及在坏路或无路地区运送人员、物资,如指挥车、救
护车、牵引车等。按总质量分有:轻型、中型、重型和超重型越野汽车,见GB 3730.1中2.1.2.1
~2.1.2.4;按机动性分有:高机动性汽车、标准机动性汽车。 |
·高机动性汽车: | 能在较深的泥泞、沼泽、积雪、沙地、水障和丛林、起伏地带以车队车速运载人员、物资、装
备,并可接近或到达战区前沿的越野汽车。 |
·标准机动性汽车: | 能在一般的泥泞、积雪、沙地、水障和起伏路而以车队车速运载人员、物资、装备,并可在战
区前沿与后方之间的地域行驶的越野汽车。 |
·非越野汽车: | 预定主要在后方公路上行驶,一般为非全轮驱动的汽车,主要担负运输保障仟务或人员乘
坐,如大部分乘坐车和载重车等。 |
·军用挂车: | 列入军队装备体制、本身无动力而由汽车牵引行驶的轮式车辆。按拖挂方式分有:全挂车、
半挂车;按编配用途分有:通用挂车、专用挂车;按使用条件分有越野挂车、非越野挂车。 |
·全挂车: | 由汽车牵引行驶.其总质量的大部分由本身承受的挂车。 |
·半挂车: | 由汽车牵引行驶,其总质量的一部分由牵引车承受的挂车。按总质量分有:轻型、中型、重
型和超重型半挂车,见GB 3730.1中2.2.1~2.2.4。 |
·通用挂车: | 具有—承载平台,有的装有栏板,适于多种用途的挂车。 |
·专用挂车: | 装置有专用设备或装备,具备专用功能,用于承担专项勤务或作业的挂车。按结构特征分
有:厢式专用挂车、罐式专用挂车和特种挂车等。 |
·越野挂车: | 具有较高的机动性,可通过坏路或无路地区的挂车。 |
·非越野挂车: | 主要在后方公路上行驶且主要用于担负运输保障任务的挂车。 |
·军用汽车列车: | 列入军队装备体制,由一辆汽车与一辆或多辆挂车或与牵引式装备所组成的车组。按拖挂
方式分有:全挂汽车列车、半挂汽车列车;按编配用途分有:通用汽车列车、专用汽车列车;按使
用条件分有:越野汽车列车、非越野汽车列车。 |
·全挂汽车列车: | 通过牵引杆将汽车与一辆或多辆全挂车或与牵引式装备连接所组成的车组。 |
·半扦汽车列车: | 通过鞍式大承牵引座将汽车与一辆半挂车连接所组成的车组。 |
·通用汽车列车: | 适用于多种用途的汽车列车。 |
·专用汽车列车: | 装置有专用设备或装备。具备专用功能,用于承担专项勤务或作业的汽车列车。按结构特
征分有:厢式汽车列车、罐式汽车列车、特种汽车列车等。 |
·越野汽车列车: | 全轮驱动的越野牵引车与越野托车组成,可通过坏路或无路地区的汽车列车。 |
·非越野汽车列车: | 牵引车与非越野挂车组成,主要在后方公路上行驶的汽车列车。 |
·一般参数: | 军用汽车一般均应具备的基本数据。 |
·整车整备质量: | 符合GB 3730.2中2.2.6条的规定。 |
·装载质量: | 根据汽车结构及其使用条件而规定的应装载的有效质量。 |
·公路装载质量: | 公路行驶条件下的最大有效装载质量。 |
·越野装载质量: | 越野行驶条件下的最大有效装载质量。 |
·有限越野装载质量: | 硬质土路行驶条件下的最大有效装载质量。 |
·总质量: | 整车整备质量与装载质量之和。 |
·公路总质量: | 整车整备质量与公路装载质量之和。 |
·越野总质量: | 整车整备质量与越野装载质量之和。 |
·有限越野总质量: | 整车整备质量与有限越野装载质量之和。 |
·拖挂质量: | 符合GB 3730.2是2.2.10条的规定。 |
·公路拖挂质量: | 公路行驶条件下的拖挂质量。 |
·越野拖挂质量: | 越野行驶条件卜的拖挂质量。 |
·有限越野拖挂质量: | 硬质土路行驶条件下的拖挂质量。 |
·牵引座上质量: | 半挂车分配在牵引汽车牵引座上的质量。 |
·轴载质量: | 按照车轴强度、轮胎承载能力及使用条件等因素而规定的允许承载的最大质量。 |
·公路轴载质量: | 按公路装载质量计算所规定的轴载质量。 |
·越野轴载质量: | 按越野装载质量计算所规定的轴载质量。 |
·汽车列车总质量: | 牵引车与挂车最大总质量之和。 |
·外廓尺寸: | 汽车长、宽、高的轮廓尺寸。 |
·车长: | 符合3730.3中2.2.1.1条的规定。 |
·车宽: | 符合3730.3中2.2.2条的规定。 |
·车高(空载时): | 符合3730.3中2.2.3条的规定。 |
·轴距: | 相邻两车轴中心线之间的距离。 |
·基本轴距: | 按基型车规定的轴距。 |
·长轴距: | 基本轴距加长后的轴距。 |
·短轴距: | 基本轴距缩短后的轴距。 |
·驱动型式: | 汽车具有的全部车轮数与驱动桥车轮数之间关系,如4×2、7×7、6×6等。 |
·机动性: | 军用汽车以尽可能高的速度通过各种道路、无路地带和克服各种障碍的能力。 |
·动力性: | 汽车在规定总质量条件下以尽可能的平均技术速度在规定路面行驶的能力,用动力因
数作为汽车动力特性的指标,通常以汽车的加速能力、爬坡能力和最高车速来综合评价。 |
·滑行距离: | 汽车以指定车速在规定的水乎道路上,从切断动力源(分离离合器)到汽车完全停住时所
通过的距离。 |
·动力因数: | 汽车驱动力减去汽车空气阻力之值与汽车(或汽车列车)总质量之比值。 |
·加速时间: | 在规定路面及环境条件下,汽车从起步加速到规定车速或从指定的初速加速到另一指定
车速所需的时间。 |
·最高车速: | 在规定的路面和环境条件下,汽车能够稳定行驶并能重复出现的最大速度。 |
·最大爬坡度: | 在规定的坡道上,汽车不用惯性冲坡所能通过的最大纵向坡道角。 |
·比功率: | 发动机最大净功率与汽车或汽车列车的总质量之比。 |
·续驶里程: | 在一次加足规定数量的燃油后,汽车按规定的道路、环境条件和速度所能行驶的实际里
程。 |
·通过性(越野性): | 军用汽车在规定质量和拖挂条件下,以足够高的平均车速通过各种坏路、无路地带(如耕
作地、沙漠、雪地、沼泽等松软地面)和克服各种障碍的能力。 |
·地面通过性: | 按地而推力(或附着力)和阻力所反映出的汽车通过能力。 |
·接地压力: | 汽车最大总质量与轮胎在地面上印迹面积之比。 |
·车辆圆锥指数: | 反映汽车通过松软地面能力的一个指数,它与汽车轴载质量、车轮数、车轮直径与宽度、离
地间隙、比功率、传动方式等有关,并可按经验公式进行计算预测。 |
·挂钩牵引力: | 通过汽车挂钩对外作功的力,其方向与汽车行驶方向相反。 |
·车轮滑转率: | 驱动车轮的理论速度与实际速度之差与理论速度之比,即
|
·战役、战术行驶平均速度: | 战役、战术行驶的平均速度是在各种规定路面上平均技术速度的基础上加权平均,按战
役、战术机动时行驶道路的概率进行加权。其公式为:
|
·轮距: | 符合GB 3730.3中2.2.5条的规定。 |
·轮辙宽度: | 车轮切割地面的宽度。 |
·绞盘额定牵引力: | 车用绞盘空卷筒第-层钢丝绳的最大拉力。 |
·拖挂系数: | 拖挂质量与牵引车总质量之比。 |
·最低稳定车速: | 在规定的地面环境条件和档位下,汽车能稳定行驶的最低速度。 |
·地形通过性: | 汽车通过不同地形的行驶能力。 |
·接近角: | 符合GB 3730.3中2.2.10条的规定。 |
·离去角: | 符合GB 3730.3中2.2.1 1条的规定。 |
·前悬: | 符合GB 3730.3中2.2.6条的规定。 |
·后悬: | 符合GB 3730.3中2.2.7条的规定。 |
·最小离地间隙: | 符合GB 3730.3中2.2.8条的规定。 |
·纵向通过角: | 符合GB 3730.3中2.2.9条的规定。 |
·纵摆角: | 汽车车身在纵向平面内摆动的角度,对于多节车辆来说,纵摆角指相邻两节车身纵向平面
内摆动之角度(见图1)。
|
·横摆角: | 汽车车身在横向平面内摆动的角度,对于多节车辆来说,横摆角指相邻两节车身在横向平
面内摆动之角度(见图2)。
|
·侧倾角: | 汽车绕车辆纵向中心线之摆角,对于多节车辆来说,指相邻两节车身绕车辆纵向中心线摆
动之角度(见图3)。
|
·越壕宽: | 汽车以低速行驶能跨越水平地面上壕沟的最大宽度。 |
·垂直越障高度: | 汽车能爬越水平地面上坚实台阶的最大高度。 |
·最大行驶侧坡: | 汽车能安全侧倾直线行驶的最大横向坡道角。 |
·最小转弯直径: | 汽车以最小圆弧稳定转向时,前外轮中心平面在汽车支承平面上的轨迹圆直径。 |
·转弯最大通道宽度: | 汽车或汽车列车以最小圆弧稳定转向时,汽车前外轮中心平面在汽车支承平面上的轨迹
圆半径与汽车或挂车后内轮中心平面在支承面上的轨迹圆半径之差。 |
·扫掠面积: | 汽车或汽车列车以最小圆弧稳定转向时,汽车或汽车列车所有外侧零件在支承面上投影
划出的最大圆山积与其所有内侧零件在支承画上投影划出的最小圆面积之差。 |
·涉水深: | 在不用任何辅助设备、器材情况下,汽车能安全通过规定宽度水障碍的最大深度。 |
·出入水角: | 具有克服水障碍能力的汽车,对规定的岸坡安全下水和出水登陆所能克服的最大坡道角。 |
·自救互救能力: | 汽车凭借自身绞盘自救或救助另-汽车的能力。 |
·环境气候适应性: | 汽车本身对所处的周围环境气候条件(如严寒、湿热、沙漠、高原等地区)的适应能力。 |
·使用环境气温: | 汽车能正常使用的环境气温允许范围。 |
·贮存条件诱变气温: | 汽午贮存环境气温允许范围。 |
·寒区适应性: | 汽车在寒区使用的适应能力。 |
·低温极值: | 汽车能正常使用和贮存的最低环境气温的允许值。 |
·冷起动性能: | 在规定低环境气温条件下,发动机冷透(其主油道与环境温度差值不大于3℃),用规定的
起动方法进行起动的能力。 |
·采暖与除霜性能: | 在规定的环境气温下,按规定的方法起动采暖装置与除霜装置,在规定时间内驾驶室温升
和温度分布能达到的程度以及风窗除霜的能力。 |
·专用设备适用性: | 指专用设备对环境气候的适用性,如起动预热装置、防滑装置、保温设备及采暖设备等的
合理性和方便性。 |
·低温效应: | 指由于低温致使某些非金属件及金属件硬脆、润滑剂凝固、冷却液冻结、金属件运动不灵
活或粘结、电气性能改变、灯光照度降低等现象。 |
·湿热地区适应性: | 汽车在湿热地区使用的适应能力。 |
·高温高湿效应: | 指由于在高温、高湿气候环境下使用,致使汽车金属件腐蚀、电器件出现故障、非金属材料
膨胀、绝缘性能降低、吸湿材料变质、润滑剂变稀流失等现象。 |
·耐霉性: | 汽车零部件在高温高湿环境下耐霉的能力。 |
·散热性能: | 发动机冷却系及其它部件的散热能力。 |
·耐气阻性: | 汽油发动机油路防止气阻的能力。 |
·通风、隔热性能: | 汽车驾驶室与乘员室通风、隔热的能力。 |
·热劣化: | 由于高温的影响而导致机件物理性能降低的现象。如绝缘层热老化损坏、电器性能改变,
由变软、融解造成的结构损坏;由粘度降低和蒸发而引起的润滑性能降低;由外形膨胀而引起
的机械应力增加利运动部件的磨损增加;冷却系统过热等现象。 |
·盐雾效应: | 主要指由腐蚀、电解作用而引起的机件磨损增加、强度减弱、电气性能改变、导电性增加、
功能干扰、结构减弱以及表而变坏等现象。 |
·沙漠地区适应件: | 汽车在沙漠地区使用的适应能力。 |
·高温低湿效应: | 主要指由于材料干燥,而引起的零件老化变脆、龟裂和破裂;由于产生静电、易引起火灾;
由于过热而引起的冷却系开锅、润滑油流失等现象。 |
·太阳辐射效应: | 主要指由光化反应和理化反应而引起的零件变脆以及臭氧生成而带来的老化、光照褪色、
染料漂白、油漆龟裂、橡胶破裂和塑料制品变质等现象。 |
·沙尘效应: | 主要指由大风引起的机件磨蚀、油气路堵塞、视野能见度降低等,从而影响机件寿命降低、
电气性能改变以及行驶安全等现象。 |
·高原地区适应性: | 汽车在高原地区使用的适应能力。 |
·高原专用装置适用性: | 高原专用装置(如高原化油器、大流量水泵和风扇、冷起动装置、增压器等)在海拔3000m
以上使用时的适应能力。 |
·运输适应性: | 汽车适于各种运输工具运载的可能性及难易程度。 |
·铁路运输性: | 符合GJB 9中3.4.1条的规定。 |
·起吊和固定附件的适用性: | 起吊和固定附件(包括吊钩、吊环、挡块、拉索等)的结构型式、强度以及安装部位的适用能
力。 |
·汽车可缩最小长度: | 不经大的拆卸,汽车可得到的最小长度。 |
·汽车可调最低高度: | 不经大的拆卸,汽车可得到的最低高度。 |
·公路运输性: | 符合GJB 9中3.4.2条的规定。 |
·桥梁适应性: | 汽车的外形尺寸、轴距、轮距、接地面积,总质量、轴载质量、车速和车轮配置等与桥梁设计
的适应能力。 |
·船运性: | 符合GJB 9中3.4.4条的规定。 |
·空运空投性能: | 符合GJB 9中3.7.3条的规定。 |
·可靠性: | 汽车在规定条件下和规定里程(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 |
·平均故障间隔里程(MMBF): | 汽车在规定条件下,总行驶里程与发生故障总数之比。 |
·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TBF): | 汽车在规定使用周期内,总的工作时间与发生的故障总数之比。 |
·故障危害度: | 指汽车各类故障的综合危害程度。
|
·使用寿命: | 在规定的使用条件下,汽车行驶到出现失去修复价值的故障或故障率,或其技术性能下降
到难以完成其规定功能并失去恢复价值时的总行驶里程。 |
·维修性: | 在规定条件下使用的汽车,在规定的时间内,按规定的程序和方法进行维修时,保持或恢
复到能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 |
·修复时间: | 从发现故障到汽车恢复规定功能所需的时间,即故障诊断、修理准备及修理实施时间之
和。 |
·故障诊断时间: | 从发现故障到找出故障部位及特征所需的时间。 |
·修理准备时间: | 汽车故障确诊后,为实施修理所进行的组织及器材供应等管理工作所需的时间。 |
·修理实施时间: | 符合GB 3]87中2.4.10条的规定。 |
·平均修复时间(MRT): | 修复时间的平均值,其观测值为修复时间的总和与修理次数之比。 |
·维修性指数: | 总维修时间与总下作时间之比。 |
·有效性: | 汽车在某时刻具有规定功能的能力,亦即车辆使用效率和工作能力的标志。 |
·有效度: | 在规定条件下,当任务需要时,汽车处于可使用状态的概率。 |
·固有有效率: | 汽车本身所具有的工作效能,亦即平均故障间隔时间与平均修复时间及平均故障间隔时
间之和的比值。其公式为:
|
·安全性: | 指汽车制动可靠,操纵稳定,不易被敌发现的程度。 |
·制动性: | 汽车安全减速和停车的能力。 |
·制动减速度: | 汽车制动时,车速的变比率。 |
·制动距离: | 汽车在规定的环境工况下,以规定的速度行驶,从接受制动信号时的位置到停车时的位置
之间的距离。 |
·驻车制动能力: | 汽车在规定坡道上使用驻车制动器停车的最大停坡度。 |
·涉水后制动性能恢复能力: | 汽车制动器全部浸入水中,达到规定的时间后,再按规定时间以一定车速进行指定次数的
连续制动后制动效能的恢复程度。 |
·连续制动后制动性能热衰退性: | 汽车在不使用其它辅助制动(如排气制动等)条件下高强度制动.或连续下长坡按规定条
件反复制动后,其制动效能由于热衰退所降低的程度。 |
·制动方向稳定性: | 制动时,汽车不发生跑偏、侧滑、改变方向的能力以及汽车列车不发生折叠的能力,。 |
·折叠: | 汽车列车或铰接式车辆倒车、转弯、制动时,两节车身不在同一直线上,而前、后车身呈现
的折叠势态。 |
·操纵稳定性: | 汽车按照驾驶员指令改变行驶方向和保持行驶方向的能力。 |
·重心位置: | 指汽车重心离汽车支承地面的高度以及与前、后轴中心线的距离。 |
·稳态转向特性: | 在规定转向条件下(定转向盘转角或定转巧半径)汽车运动的稳态响应。 |
·直线行驶方向稳定性: | 汽车保持直线运动方向的能力。 |
·改变车线特性: | 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时,超越汽车和躲避障碍物时的性能。 |
·侧向稳定性: | 汽车在行驶中无侧向偏离,而能随驾驶员操纵方向前进的性能。 |
·极限性能: | 指路面作用于轮胎上的附着力与汽车承受其它外力火人平衡,而使汽车难于控制的性能。
如溜滑、倾覆现象等。 |
·回正性: | 汽车从曲线行驶状态白行回复到直线行驶状态的过渡过程与能力。 |
·隐蔽线
t或防侦破性: | 汽车免被敌人发现的隐蔽程度。 |
·能见度: | 指朝着某一给定方向,直接靠正常眼睛或探照灯、夜视仪等器材可以辨别或刚能见列汽车
轮廓和形体的最大距离。 |
·可听度: | 靠耳朵或仪器可以辨別或刚能听到汽车噪声的最大距离。 |
·噪声: | 任何不希望的声音。也就是在 一个有用的频段内的任何不需要的干扰。 |
·合成噪声: | 被测对象的噪声和本底噪声同时存在时的噪声。 |
·本底噪声: | 被测对象周围的环境噪声,亦称背景噪声。 |
·环境噪声: | 与 一个给定环境有关的所有噪声;通常它是来自远近多处声源的噪声综合。 |
·抗干扰能力: | 在干扰条件下,没备(综合系统)按要求的质量实现自身功能的一种能力。其主要指标是设
备在各种强度干扰的作用下,根据其用途完成任务的给定概率。 |
·电子辐射场强: | 靠仪器可以辨认或刚能发现汽车电子辐射场强的最大距离。 |
·三防能力: | 指汽车防化学、生物和放射性沾染的能力。 |
·经济性: | 指汽车制造成本、油、材料消耗、维修费用、质量,使用寿命等的综合效果。 |
·汽车寿命周期费: | 汽车研制费用、购置费用和使用维修费用之和。 |
·百公里耗油量: | 汽车按规定载荷、道路、环境条和速度每行驶100km所消耗燃油的平均数量。 |
·燃油消耗率: | 发动机在单位时间内产生单位有效功率所需的燃油量,简称有效油牦率,通常用ge表示。
单位为g/kW·h。 |
·比燃油消耗量: | 单位汽车总质量的燃油消耗量。 |
·牵引效率系数: | 单位时间内汽车完成的运输周转量(吨公里)与汽车燃油消耗量之比。 |
·质量利用系数: | 最大装载质量与整车整备质量之比。 |
·标准化程度系数: | 标准件系数与通用件系数之和。 |
·通用件系数: | 通用零部件总数与全部零部件总数之比。 |
·标准件系数: | 标准件总数与全部零部件总数之比。 |
·人机工程: | 汽车对人体的适应能力,如乘坐位置与体形适应性;各类振动对人体的影响;车内噪声限
值;车内温、湿度极值;通风量及气流方向;操纵装置的可接近性与轻便性:灯光仪表的可辨认
性;零部件的拆装和调整的方便性;车内装饰与颜色的协调性;风窗的视野性等。 |
·平顺性: | 符合GB 4971中1.1条的规定。 |
·降低舒适界限: | 符合GB 4971中6.4条的规定。 |
·暴露时间: | 符合GB 4971中6.1条的规定。 |
·暴露极限: | 符合GB 4971中6.3条的规定。 |
·疲劳-降低工效界限: | 符合GB 4971中6.2条的规定。 |
·乘坐环境: | 指车内活动空间,包括乘员车厢、驾驶操作位置尺寸、内部设备、布置、装饰、颜色、脚踏板
高度、车门及通道宽度等。 |
·空气调节性能: | 车内温度、湿度及空气流速的调节能力。 |
·车内噪声限值: | 在规定的条件下,对车内驾驶员、乘员活动空间所规定的噪声级的允许值,以dB(A)表示。 |
·视野: | 驾驶员乘坐在驾驶室中能看到的最大范围。 |
·仪表可辨认性: | 仪表和信号设备易于阅读和辨认的能力。 |
·操纵轻便性: | 车上所有操纵装置与开关的位置布置顺序合适、便于接近与施力轻便的程度。 |
·转向功: | 汽车按规定的路线行驶,行驶一周时。驾驶员消耗在转向盘上的功。 |
·车辆密封性: | 驾驶室或车厢的防尘、防雨的严密程度。 |
·车内涂漆与内饰的协调性: | 驾驶室或车厢内的涂漆颜色与内饰物的颜色相协调一致的程度。 |
·社会公害: | 由于汽车运用引起人们身体健康和正常生活的危害。 |
·排放污染物: | 指汽车排放物中,污染环境的各种物质,主要有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氮氧化物和微粒物
等。 |
·一氧化碳(co)浓度: | 燃油在氧气不足的情况下燃烧所生成CO气体含量,以容积百分数(%)表示。 |
·碳氢化合物(HC)浓度: | 气缸内的燃油或润滑油未经燃烧,或经分解而生成的碳和氢的化合物含量以及燃油蒸气
含量,以容积百万分数(PPM)表示。 |
·烟度: | 定容量排气所透过滤纸的染黑度,以波许单位Rb表示。 |
·车外噪声限值: | 汽车按规定加速行驶时,车外最大允许的噪声级,以dB(A)表示。 |
·无线电干扰允许值: | 汽车对无线电接收造成干扰的电磁辐射允许值,以W/M2表示。 |
·设计定型试验: | 汽车(基本型)新产品在批准设计定型和生产准备前为检验其与战术技术要求和设计任务
书的一致性,而进行的一次全面的性能考核试验。 |
·验收试验: | 指生产完工后的汽车由质管部门进行的汽车外观检查、汽车装配调整质量检查、说明书、
零备件完整性的检查、规定里程的道路试验等,以确定其与合同和技术条件的一致性。 |
·试验前的准备工作: | 指汽车进行正式试验前,进行的汽车外观检查、汽车装配调整质量检查、汽车磨合、汽车技
术状况的检查试验以及里程表、速度表校正等工作,似使汽车具备正常的技术状况,保证试验
结果的正确性。 |
·磨合行驶: | 指新装配合格的汽车按磨合规范进行的道路行驶,以使各运动件磨擦副表面贴合良好,保
证汽车发挥正常性能,避免不正常的磨损或损坏。 |
·检查行驶试验: | 汽车在规定的道路上行驶一定里程,检查燃油与滑油消耗量、各总成温度并测定里程表修
正系数的试验。 |
·车速表校正: | 用适用的仪器校正汽车车速表的读数。 |
·滑行试验: | 汽车在水平,硬质道路上,测定汽车在规定车速下的滑行距离与滑行阻力的试验。 |
·最低稳定车速试验: | 测定汽车以直接档及传动系最低档在平直道路上可以稳定行驶的最低车速。 |
·加速试验: | 汽车从指定档位的初速度加速到另-指定车速的试验。 |
·起步换档加速试验: | 汽车从初速度为零连续换档加速到最高档指定车速的试验。 |
·直接档加速试验: | 汽车在直接档指定的初速度加速到另一指定车速的试验。 |
·最高车速试验: | 在规定的行驶条件下,汽车能够达到最大稳定速度的试验。 |
·爬坡试验: | 汽车以规定载荷爬越规定坡度能力的试验。 |
·爬陡坡试验: | 在规定条件下,汽车不用惯性冲坡所能通过的最大纵向坡道的试验。 |
·爬长坡试验: | 汽车以规定载荷在规定的连续上坡的长坡道上进行的行驶试验,以检查车辆的动力性能,
发动机和传动系的热状况,排挡的使用情况以及燃油消耗量等。 |
·侧坡试验: | 汽车以规定载荷和侧坡的条件下行驶的试验,以检查车辆横向稳定性及其部件运转的稳
定性。 |
·牵引性试验: | 汽车在规定条件下,测定挂钩牵引力的试验。 |
·直接档牵引特性试验: | 汽车在直接档条件下,测定各种规定车速下挂钩牵引力的试验。 |
·最大挂钩牵引力试验: | 汽车变速器和分动器置于低档,全轮驱动,油门全开条件下,测定挂钩最大牵引力的试验。 |
·燃油消耗量试验: | 按规定的道路、平均车速和环境条件,测定汽车在规定里程内所消耗的燃油量。 |
·制动性能试验: | 按规定的测试条件,测定汽车的制动距离、制动减速度和驻车制动停坡度。 |
·行车制动器试验: | 在规定的道路和车速条件下,使用行车制动器进行制动前,其制动衬片的初始温度不高于
规定值时的汽车制动试验。 |
·热衰退试验: | 汽车按一定规范进行连续断续制动,以考察制动衬片温度升高后,制动性能衰退程度的试
验。 |
·水衰退试验: | 全部车轮制动器浸水一定时间后,汽车按规定规范、连续断续制动,以考察浸水后制动性
能抗衰退程度的试验。 |
·驻车制动试验: | 将汽车停放在驻车制动器要求的最大停坡角坡道上,按规定进行制动,考察驻车制动器停
坡能力的试验。 |
·操纵稳定性试验: | 测定汽车按照驾驶员指令改变行驶方向和保持行驶方向能力的试验。 |
·转向轻便性试验: | 测定汽车在低速大转角时的转向轻便程度的试验。 |
·稳态转向特性试验: | 采用固定转向盘转角,连续缓慢加速的方法进行的试验,以判定汽车转向运动的稳态响
应。 |
·转向回正性试验: | 汽车以一定速度沿规定圆周行驶,测定松开转向盘后自行回复到直线行驶的过程和能力,
以评价汽车回正能力的试验。 |
·转向瞬态响应试验: | 测定从转向盘转角脉冲输入开始到所测变量达到稳态值为止,这一段时间内汽车的瞬态
响应过程,以评价汽车的转向动态特性的试验。 |
·人机工程试验: | 汽车对人体适应能力的试验,如行驶平顺性试验、噪声试验、密封性试验、操作方便性试
验、夜间行驶适应性试验等。 |
·汽车平顺性试验: | 测定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引起人们不适感、疲劳或使货物损坏的冲击与振动的试验。 |
·随机输入行驶平顺性试验: | 指汽车在随机不平的路面上行驶或脉冲输入行驶时,测定振动对乘员及货物影响的试验。 |
·偏频测定: | 将汽车按规定高度自由落下,测定前、后悬架,车轴,地板,座椅等处的自振频率的试验。 |
·噪声试验: | 在规定环境条件下,汽车按规定工况行驶,测定规定部位噪声的试验。 |
·密封性试验: | 在规定的道路或环境条件下,测定驾驶室或车厢的防雨、防尘、保温性能和不透光检查等
的试验。 |
·操作方便性试验: | 驾驶员在操纵各仪表开关与设备时,检查测定其便于接近、省力、舒适、高效的试验。 |
·夜间行驶适应性试验: | 检测汽车照明系统对夜间行驶适应程度的试验。 |
·地形通过性试验: | 测定汽车对某些特殊地形(如垂直障碍、壕沟、凸岭、路沟等)通过能力的试验。 |
·地面通过性试验: | 测定汽车对不同松软地面(如干沙地、泥泞沼泽地、雪地等)通过能力的试验。 |
·涉水试验: | 汽车在车轮与地面接触,通过指定深度水障能力的试验。 |
·维修性评价试验: | 通过汽车的各种维修作业,对汽车维修性以及《汽车使用说明书》的适用性进行综合评价
的试验。 |
·自救互救能力试验: | 汽车凭借自身绞盘自救或救助另外一辆汽车,以克服无法正常驶过的复杂地形的能力的
试验。 |
·汽车排放浓度测定: | 对汽油车测定怠速工况下排气中CO、HC浓度,对柴油车测定自由加速烟度。 |
·可靠性与耐久性试验: | 考察汽车在规定工况、道路和里程内的工作可靠性,主要零件的耐磨性,使用和维修的方
便性以及基本性能稳定程度的行驶试验。 |
·地区适应性试验: | 汽车在不同地区(指严寒、沙漠、湿热及高原地区等)的使用试验,以考核各地区的地理、气
候对汽车性能的影响。 |
·寒区适应性试验: | 考核汽车在寒区行驶时的起动、起步,驾驶室采暖、除霜,冰雪地面通过性,附属、专用设备
的适用性,以及由于低温引起材料冷脆失效等特殊性能的试验。 |
·起动试验: | 考核发动机起动性能的试验。 |
·采暖和除霜性能试验: | 检查和测定汽车在寒冷条件下使用时,驾驶室采暖和风窗除霜能力的试验。 |
·附属、专用设备寒区适用性试验: | 在严寒地区使用条件下,考察附属设备(维修工具,工兵器材,枪架等)、专用设备(起动预
热装置、防滑设备、保温设备、采暖设备等)的安装合理性,使用方便性,与其设计要求一致性的
试验。 |
·湿热地区适应性试验: | 考核汽车在湿热地区行驶时的散热性,供油可靠性、驾驶室通风、隔热性,水网稻田、灌木
丛林通过性以及由于高温、高湿而导致材料变质失效等特殊性能的试验。 |
·散热性能试验: | 在高气温、大负荷、低速度工况下,考核汽车发动机散热效应的试验。 |
·耐气阻性试验: | 在高气温、大负荷、低速度工况下,检查汽油车发动机油路耐气阻能力,以考核发动机供油
可靠性的试验。 |
·通风与隔热试验: | 在高气温、大负荷、低速度工况下,检查驾驶室或车厢通风及隔热情况,以考核驾驶室或车
厢密封性、涂漆及隔热层完好程度以及通风装置齐全程度的试验。 |
·总成热状态试验: | 在规定行驶条件下,检查发动机、变速器、分动器、驱动桥等总成温升情况的试验。 |
·沙漠地区适应性试验: | 汽车在干燥、炎热沙漠地区行驶,以考核其散热性、耐气阻性、驾驶室通风、隔热性,通过性
以及由于高温高尘引起故障等特殊性能的试验。 |
·高原地区适应性试验: | 汽车在汽拔3000m以上的高原地区行驶以考核其爬长坡性能,附属、专用设备适用性以
及由于空气稀薄、气温低引起故障等特殊性能的试验。 |
·部队适用性试验: | 在野外实际摸拟战术环境条件下,由部队指战员操作的试验.综合考验车辆的性能、结构
鉴定其在部队实际军事环境使用条件下的适用性。试验从以下三方面考核:车辆使用考核;军
事特性考核;军事装备与车辆匹配性考核。 |
·装载适用性试验: | 汽车按部队实际使用的装载对象装载(包括兵员、弹药、物资装备等)以考核其适用能力的
试验。 |
·战术行驶试验: | 考核汽车在各种战术行驶条件下(通过弹坑、凸岭,在不同气候、照明及各种道路条件下的
车队行驶、制动、调头等)行驶能力的试验。 |
·铁路运输性能试验: | 考核汽车对铁路运输适应能力的试验,主要有装车、卸车、通过铁路限界及运行试验等。 |
·牵引适应性试验: | 考核汽车在牵引与其匹配的装备的条件下,通过各种地形、地面能力的试验,主要有牵引
钩使用的方便性与可靠性;连接、拆卸管路和电路的方便性和可靠性;汽车与被牵引装备的横
摆角;转弯通道宽度与扫掠面积;进出战术工事;牵引制动性等。 |
·防侦破性能试验: | 考验汽车在未加伪装或有伪装的条件下,防止被地面人员肉眼或侦破仪侦破的隐蔽能与
的试验,主要有汽车夜间行驶能见度和可听度试验,夜间汽车的原地可听度侦破试验;阳光下
汽车能见度试验等。 |
·防干扰通讯设备效能试验: | 测定非通讯用汽车电气设备对无线电接收产生干扰的辐射电磁波的试验。 |
·生产定型试验: | 对在正式生产线上批生产的装备车型,鉴定其性能和制造质量与其设计要求的一致性的
试验。 |
·专用汽车新产品鉴定定型试验: | 列装的专用汽车新产品需经设计定型和生产定型试验,未列装的专用汽车新产品可只进
行鉴定试验,作为在批量生产前的一次全面的性能和质量的考核。试验项目按有关专用汽车试
验要求的规定进行。 |
·出厂试验: | 指正常生产的产品,由制造厂质管部门按产品图样检查装配质量,并按有关标准进行的专
题试验和一定里程的行驶试验。试验合格后签发合格证。 |
·型式试验: | 凡已鉴定定型的技术转让产品;停产一定时期以上的产品;正常生产的产品历经规定时
间;设计工艺或材料有较大改动,对产品结构及主要性能参数有较大影响所进行的检查认可试
验。试验项目和行驶里程按有关专用汽车试验要求的规定进行。 |
·汽车产品质量定期检查试验: | 批量生产的军用汽车进行定期检查产品质量与其技术条件要求的一致性,并检查其它质
量问题,以保证汽车产品质量稳定和促进其质量不断提高的试验。试验包括:整车装配调整质
量检查试验,整车质量抽查试验和整车质量考核试验等。 |
·整车装配调整质量检查试验: | 通过一定里程行驶,检查汽车各部的装配调整状况和各总成的工作状况的试验。 |
·整车质量抽查试验: | 从企业验收合格入库的汽车产品中,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样车,进行整车一定里程行驶的
检查试验和性能试验。 |
·整车质量考核试验: | 从批量生产的汽车产品中,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成品汽车,进行一定里程的整车道路行驶
试验和性能试验。 |
·科研性试验: | 研究开发汽车的新结构、新部件、新材料、新产品、新工艺、新油品以及新理论的试验。 |
·产品改进试验: | 指对装备车型改进后的一种试验,用于考核改进后的汽车性能与改进设计要求的一致性。 |
·部件研究性试验: | 指新开发部件的试验,主要考核新部件、新结构对整车性能的影响和经济合理性等。 |
·油料研究性试验: | 指新开发油品的行车试验,以考核其对车辆实际使用性能的影响和经济合理性等。 |
·可行性试验: | 对整车总成、部件进行军事技术特性及经济性等可行性分析试验,以便对汽车总成、部件
的设计方案或设想进行选定。 |
·样车分析研究试验: | 对国内外新型汽车进行全面或专项性能试验,以探索新结构、新技术的运用,为论证研制
新产品提供技术依据。 |
·统一分类: | 根据土壤的结构与塑性,按其性能进行分类。 |
·国际土壤科学协会土壤结构分类: | 根据土壤结构组成分为:
石块:直径大于20mm;
砾石:直径在2—20mm;
粗砂:直径在0.2—2mm;
细砂:直径在0.02—0.2min;
淤泥:直径在0.002—0.02mm:
胶粒或粘土:直径小于0.002mm。 |
·土壤: | 岩石经机械和化学作用分解的松散固态粒子和沉淀物的总称。 |
·中性土壤: | 土壤的剪切强度取决于其粘性和摩擦的土壤。 |
·粘性土壤: | ±壤的剪切强度主要取决于土壤内聚力的土壤,而内摩擦力可以略而不计,这种土壤浸在
水中时具有很大的内聚力。 |
·非粘性土壤: | ±壤的剪切强度主要取决于土壤的内摩擦的土壤,而内聚力可以略而不计。这种土壤浸在
水中时可以认为没有内聚力或内聚力很小。 |
·有机土壤: | 含有高成份有机物的土壤(通常在20%以上)。一般地说,有机土壤具有压缩性高而支承
性低的特点。 |
·腐殖土: | 由植物或动物分解形成的有机物土壤。 |
·粗粒土: | 含有50%以下,直径小于0.074mm的土壤。 |
·细粒土: | 含有50%以上,直径小0.074mm的土壤。 |
·重塑土壤: | 具有自然结构的土壤经人工加以改变后称为重塑土壤。 |
·临界层: | 这是确定土壤通过性的最主要的土层。该层的深度随车辆的型式,承载量和土壤分布的情
况而变化。 |
·雪被: | 地面为雪所覆盖的区域范围,常用占给定地区总面积的百分数表示。一般指地面上的一层
雪。 |
·雪的密度: | 积雪中单位体积内的含水量。 |
·粗粒雪: | 平均晶粒直径大于2mm的雪。 |
·细粒雪: | 平均晶粒直径为2mm或小于2mm的雪。 |
·湿雪: | 指那种被水浸透或近乎浸透了的雪。 |
·压实: | 用机械方法使土壤密集以减少土壤中空气的含量。 |
·固结: | 土壤在正压力作用下孔隙流体排出引起土壤总容积减小的过程。 |
·下陷量: | 从车轮的最低点到原来土壤或雪表面的垂直距离。如无特别规定,轮胎越野花纹块的压入
量不计。 |
·车辆临界下陷量: | 车轮开始滑转,车辆停止前进时的下陷量。 |
·动下陷量: | 即瞬时下陷量。 |
·残留下陷量: | 汽车通过后的车辙印深度(从原来的表面至车辙印的底面)。 |
·重塑指数: | 土壤重塑后的强度和原来的土壤强度之比,这是由标准重塑试验法来测定的。 |
·土壤含水量(湿度): | 在给定的土壤中所含水分的重量w u和土壤重量Ws之比,以百分率表示。其公式为:
|
·饱和度: | 土壤所含水分的体积
w
V 和土壤总空间体积之比,以百分率表示。其公式为:
|
·重塑: | 车辆行驶或其它人为的对土壤自然结构的改变,谓之重塑。 |
·湿密度: | 湿土壤的重量W,除以土壤的总体积V,不考虑土壤的饱和程度。即:
|
·湿度极限(阿特伯格极限): | 用来区分土壤的固相、半固相、塑相和半液相的湿度极限。 |
·缩限: | 极限中的名词,用来区分土壤的固相与半固相的湿度。 |
·野外最大湿度: | 土层在自然环境中自然地重复出现的平均最高湿度值。 |
·野外最小湿度: | 土层在自然环境中自然地重复出现的平均最低湿度值。 |
·液限: | 极限中的名词,用来区分土壤的塑相和半液相的湿度。 |
·粘附极限(简称粘限): | 金属推土板通过土壤时,土壤可以粘附在板上的最低含水量。 |
·塑性: | 土壤可以任意成形而不发生碎裂的性能。 |
·塑限: | 用来区分土壤的半固相与塑相的湿度。 |
·塑性指数: | 土壤液限与塑限的差值。 |
·土壤触变性: | 土壤含水量不变,但随着时间延长其强度增加,反之,加以扰动,其强度也随之减少的特
性。 |
·土壤通过能力: | 土壤支承车辆通过的能力。 |
·土壤强度: | 土壤抵抗外力的能力,它随着温度、土壤粒子的性质、排列、尺寸和测试方法而变化。 |
·土壤剪切强度: | 土壤抗剪切应力的最大值。 |
·土壤有效应力: | 土壤中颗粒与颗粒间单位传力面积上的平均正应力,这是发生内摩擦时的有效应力。 |
·土壤极限承载能力: | 引起支承土壤发生破坏时的单位面积平均压强。 |
·外摩擦砠力: | 土壤与另一种材料之间的抗剪力部分,它与正应力成正比。 |
·土壤摩擦角: | 土壤抗剪力和正应力关系曲线的切线和表示正应力横座标之间的夹角。 |
·粘附力: | 土壤与其它材料在无外界压力下接触面的抗剪力。 |
·土壤内聚力: | 在库伦公式中用符号C表示剪切强度的部分。 |
·无侧限抗压强度: | 无侧限棱柱状或圆柱状土壤试样,在简单压力试验中能压碎的单位面积负荷。 |
·土壤孔隙率: | 土壤中总孔隙体积积总体积之比,以百分率表示,其公式为:
|
·土壤孔隙比: | 在一定土壤中,土壤空隙所占的体积和土壤粒子所占体积之比,其公式为:
|
·摩擦系数: | 土壤和另一种材料在外力作用下,接触面上所产生的抗剪力和正应力之比。 |
·库仑公式: | 表示土壤剪切强度S与内表面有效应力间的关系。
即:
|
·坚实度: | 土壤颗粒紧密的程度,土壤坚实度大则愈易成形。 |
·圆锥指数: | 用Wes圆锥形穿透仪测得的土壤强度指数。 |
·额定圆锥指数: | 被测圆锥指数乘以重塑指数的积,它代表土壤承受行驶载荷的额定强度。 |
·托底: | 车辆下陷过深,使车体下部和地面接触的现象。 |
·陷车: | 车辆不能自驱行驶的状态。 |
·托车陷车: | 车辆因托底而不能行驶。 |
·地面: | 人工或自然形成的地球表面。 |
·地面类型: | 指集有某-地面特征的地区为-种类型。 |
·地面轮廓: | 将地形表面画作高度~距离的曲线图。 |
·地表类型: | 指集有特定环境因素级的地区,而且这些因素级均互相类似。 |
·地面状态: | 描述地面情况的概括性用语,主要有:地面的干燥、潮湿、有霜、结冰、有雪复盖等。 |
·地面折角: | 指相邻两坡面间的夹角。 |
·阶高: | 斜面台阶的垂直高度(见图4)
|
·垂直障碍: | 规定高度的垂直台阶,用来测定车辆的越障能力(见图5)。
|
·壕沟: | 车辆在没有支撑情况下能跨越的最大缺口(见图6)。
|
·凸岭: | 规定夹角的凸出地,用来校验车辆的纵向通过角(见图7)。
|
·沟渠: | 规定坡度的岸坡,用来校验车辆接近角和离去角(见图8)。
|
·坡度: | 坡面与水平面间的夹角。 |
·坡长: | 某-斜坡的直线长度。 |
·越野地面: | 一般指起伏多尘路、卵石河滩、耕作地或草塔地、沼泽地及砂地等,未为车辆行驶专门整修
的地面。 |
·砂地: | 沙漠、沙滩、沙丘和以砂为主的干涸河道。砂地上,允许有草本植被,但覆盖率不得超过
10%,砂层深度应大于300mm。干砂层应不少于150mm。 |
·草塔地: | 草北方草原的“塔头”地带,每平方米分布塔头约4~6株,其直径为50~150mm,高为
100~200mm。 |
·耕作地: | 指休耕的或收获完毕的北方起垄垄耕地,允许有时茬。 |
·卵石河滩路: | 在河流故道或干涸的季节河床上自然形成的,或由人工稍加修整的无路基便道。路面由砂
土组成,其间不规则镶嵌着大小不等的河卵石,最大直径不大于300mm,凸起高度不大于
100mm,卵石覆盖面积占整个路面的1/4~1/3。路面上允许有荆棘杂草。 |
·起伏多尘路: | 庄平原或丘陵地带,由于畜力车,机动车或坦克行驶而自然形成的土路。其特点是:无路
基,无人为覆盖层;地面干燥时,路面积有很厚的浮土;30%以上的路面是明显的凹坑,坑深
200~400mm。这种道路允许有弯道、侧坡和纵坡。 |
·大起伏地面: | 对汽车行驶有重大障碍的大起伏地形。 |
·小起伏地面: | 地面高差不大的不平地形,对车辆行驶平顺性有较大影响。 |
·泽地: | 表层为长有植物的有机土壤,下层为各种深度流动的泥炭层。 |
·陆联运水文地形特征: | 指沟渠、水溪、水塘、湖泊、江河和其它蓄水处,当水涸干后则不再认为是水文地形。 |
·湖泊: | 具有水文地形特征的蓄水区。 |
·溪流: | 有水流的沟渠,谓之溪流,比河流窄浅。 |
·河流: | 有水流的沟渠,为了统一称呼,其横断面水面宽度和深度在下列范围谓之河。水面宽度大
于6.1m,深度大于0.15m。 |
·丛林: | 有许多同类的单棵树木紧密地集聚在一起而形成连续的树林,其树冠混杂不分。 |
·树丛: | 有许多同类树木集聚在一起形成断续的树群,看起来象在一起的样子。 |
·丛隙: | 在丛林中自某-丛树至最近相邻的-丛树的中心间距。 |
·树丛结构类型: | 由同-结构元素或参数组成的树丛的总称。 |
·树杆直径: | 相当于-般男人齐胸高度处的树杆直径(约1.3m高)。 |
·树杆间隔: | 树杆间的平均间矩,这是从单位面积中的树杆中计算出来的。 |
·植被: | 在一定地区内,复盖地面的植物及其群落总体的泛称。如栽培的农田称“人工植被”。天然
森林称“自然植被”,山地的植物称“山地植被”,由草本植物构成的地面复盖称“草本植被”等。 |
·滑溜: | 上壤有一表层,不能提供牵引能力,也不能用作通行路面。 |
·乡村土路: | 路面宽约10m,表面凸凹不平有车道沟,下雨时泥泞,睛天时尘土飞扬,用当地土壤削坡
和填补来保养路面。 |
·良好公路: | 路面坚硬平直,宽度、平整度符合国家一二级公路标准,最大纵坡小于3%,平面曲率半径
大于200m。路面覆盖层可分为混凝土,沥青,也可为粒度适度的沙石。路侧无障碍物,视野良
好,能确保汽车高速行驶。 |
·山区公路: | 盘山公路,路面平坦,平均纵坡5%左右,最大纵坡不小于8%,上坡或下坡连续坡长不小
于5km,使汽车的发动机、传动系、转向系及制动系受到较大的负荷。 |
·凸凹不平路: | 路基坚实而路面覆盖层损坏的公路和乡道,可为碎石路和土石路,也可为年久失修的混凝
土路或沥青路,凸凹不平路路面状况大致要求如下:直径10~15mm的凹坑不规则地分布在路
面上,该路段的长度占全路长的60%以上,路面允许有搓板波,波长一般为750~1000mm,波
峰高25~50mm。 |
·波形路: | 路面具有周期性波形的道路(见图9)。
|
·扭曲路: | 为使车辆的对称车轮反方向交替偏转而设计的路面。这种路面对车身、车架、万向节和悬
架系统能提供严格的考验(见图10)。
|
·搓板路: | 一种波长较短(通常为0.6~1.2m)的波形路(见图11)。
|
·比利时石块路: | 用混凝土将石块固定的模型化的坏路(见图12)。
|
·气候: | 可以理解为大气的长期现象。较严格地说,某一特定地区的气候是指在一定时间间隔内
(通常为几十年)大气条件的统计汇集。 |
·天气: | 大气的状态,主要是指它对生命和人类活动有影响的部分。 |
·大气: | 地球周围的空气。 |
·环境温度: | 环绕某-物体的空气或其它介质的温度。 |
·高原气候: | 气温日差较大,太阳辐射强,日照长,海拔在3000m以上地区的气候。 |
·湿热带气候: | 指最冷月的平均温度高于18℃,年降雨量超过了年蒸发量的湿热地区的气候。这些地方
的特征是有雨林、丛林带或热带草原植物。如海南岛,云南元江地区。 |
·沙漠气候: | 指一个季节或全年的降水量小于季节或全年的蒸发量的沙漠地区的气候,其特点是植被
少,刺眼的阳光,突然又猛烈的风暴以及急剧的温度变化。 |
·干热气候: | 指具有很高的温度,强烈的太阳光辐射,极低的湿度和漫天的沙土和尘埃的气候。 |
·曝晒: | 指地面上直接收到的太阳辐射。 |
·诱变环境: | 任何一种人为和设备造成的环境,这种环境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或材料的性能。 |
·尘暴: | 尘暴是一种非正常的、频繁的、严酷的气候条件,以强风和在一个广阔的区域内天空中充
满灰尘为其特征。空气中密布着大量灰尘,使大气层模糊,以致能见度极显著地降低。 |
·高吹尘: | 从地球表面局部地吹扬起的成云状或片状的尘土,它可使天空完全朦胧,严重的时候可形
成尘暴。 |
·高吹雪: | 从地球表面由风带起的雪,其高度离地面有1.8m以上扬雪的量,使1.8m以上的能见度
受到了限制。高吹雪是雪暴中的某一等级。 |
·湿冷: | 一种凉快的冷或很冷的气温,伴随有雨、雾或湿雪,并且在地面上有水、风、融雪或湿雪的
天气条件。 |
·冷透: | 机器在低温条件下暴露相当长时间后,机体温度与环境温度的差值达到规定范围以内。 |
·干冷: | 军事气候学中的一种天气条件,在这种条件中天气冷或很冷,同时,除了偶尔可能下一些
干雪或在地下有些干雪或冰外,地面上没有潮湿或湿气沉降物。 |
·雪深: | 从积雪面到地面的垂直深度。 |
·雪压: | 单位面积(cm2)上的积雪质量,以g/cm2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