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 | 执行或保障某项工作任务的若干设备、分系统、专职人员及技术的组合。一个完整的系统除包括有
关的设施、设备、分系统、器材和辅助设备外,还包括保障该系统在规定的环境中正常运行的操作人员。 |
·分系统: | 系统的一个部分,它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集成单元,可以单独设计、测试和维护,但不能完全执行
系统的特定功能。每一个分系统内的设备或装置在工作时可以彼此分开,安装在固定或移动的台站、运
载工具或系统中。为了满足电磁兼容性(EMC)要求,以下均应看作分系统:
a) 作为独立整体行使功能的许多装置或设备的组合,但并不要求其中的任何一个设备或装置能独
立工作;
b) 设计和集成为一个系统的主要分支,且完成一种功能的设备和装置。 |
·设备: | 任何可作:为一个完整单元、完成单一功能的电气、电子、机电装置或元件的集合。 |
·射频: | 在电磁频谱中介于音频和红外线之间、用于无线电发射的频率。目前应用的射频范围大约是9kHz
~3 000GHz(3THz)。 |
·通信电子设备: | 在广义上,任何一种产生、发射、传递、获取、存储、处理或应用电子和电磁信息的产品。这类设备用
于满足各种工作要求,例如:通信、监视、识别、导航、定向定位、导弹控制、水声定位、电子对抗和空间运
行。 |
·信息技术设备: | 用于以下目的的设备:
a) 自外部的数据源接收数据(例如通过键盘或数据线);
b) 对接收到的数据进行某些处理(如计算、数据转换、记录、建档、分类、存储和传送);
c) 提供数据输出(或送至另一设备或进行数据与图像的复制)。 |
·数字装置: | 通常指以下两者之一:
a) 产生、使用速率超过9 000个脉冲/秒的定时信号或脉冲,并应用数字技术的无意辐射体(设备或
系统),包括应用数字技术的电话设备,以及任何产生、使用射频能量实现诸如文字处理、电子计
算、数据转换、记录、建档、分类、存储、恢复或传递等数据处理功能的设备、系统。
b) 以离散数字技术为基础的设备,在此技术中,变量是通过编码的脉冲或电平状态表示的。 |
·小功率通信装置: | 一种辐射功率受限制的装置,包括无绳电话、无线麦克风、唱机振荡器、车库遥控门和遥控模型等,但
不包括那些应用传导或导向射频技术、通过电磁波辐射来传输各种智能化的符号、信号(包括控制信号)、
文字、图像及声音的装置。 |
·工业、科学和医疗设备: | 用于工业、科学和医疗目的而产生射频能量的设备。 |
·台站: | 若干个发射机或接收机、或者是发射机和接收机的组合体,包括通信业务所必需的辅助设备。 |
·运行环境: | 所有可能影响系统运行的条件和作用的总和。 |
·电磁环境: | 存在于某场所的所有电磁现象的总和。 |
·电磁环境电平: | 在规定的测试地点和测试时间内,当试验样品尚未通电时,已存在的辐射和传导的信号及噪声电平。
环境电平是由人为及自然的电磁能量共同形成的。 |
·电磁环境效应: | 电磁环境对电气电子系统、设备、装置的运行能力的影响。它涵盖所有的电磁学科,包括电磁兼容
性、电磁干扰、电磁易损性、电磁脉冲、电子对抗、电磁辐射对武器装备和易挥发物质的危害,以及雷电和
沉积静电(P—static)等自然效应。 |
·降级: | 在电磁兼容性或其他测试过程中,对规定的任何状态或参数出现超出容许范围的偏离。 |
·降级准则: | 用来界定和评估故障以及不可接受的或不希望有的响应的判据。 |
·性能降级: | 任何装置、设备或系统的工作性能偏离预期的指标。 |
·损坏: | 由电磁干扰所造成的系统的永久故障或降级,它将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导致关键任务中止,直到修
复工作完成。 |
·电磁兼容性: | 设备、分系统、系统在共同的电磁环境中能一起执行各自功能的共存状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a) 设备、分系统、系统在预定的电磁环境中运行时,可按规定的安全裕度实现设计的工作性能、且
不因电磁干扰而受损或产生不可接受的降级;
b) 设备、分系统、系统在预定的电磁环境中正常地工作且不会给环境(或其他设备)带来不可接受
的电磁干扰。 |
·电磁兼容性故障: | 由于电磁干扰或敏感性原因,使系统或相关的分系统及设备失效。它可导致系统损坏、人员受伤、性
能降级或系统有效性发生不允许的永久性降低。 |
·自兼容性: | 当其中所有的部件或装置以各自的设计水平或性能协同工作时,设备或分系统的工作性能不会降级
也不会出现故障的状态。 |
·系统间的电磁兼容性: | 任何系统不因其他系统中的电磁干扰源而产生明显降级的状态。 |
·系统内的电磁兼容性: | 系统内部的各个部分不会因本系统内其他电磁干扰源而产生明显降级的状态。 |
·电磁易损性: | 系统、设备或装置在电磁干扰影响下性能降级或不能完成规定任务的特性。 |
·安全裕度: | 敏感度门限与环境中的实际干扰信号电平之间的对数值之差,用分贝表示。 |
·电磁兼容性保证: | 为确保产品的电磁兼容性加固的有效性及适用性,在设计、改进、生产、安装时所进行的调查、测试、
评估等活动及相关技术文件。电磁兼容性保证是质量保证的一部分。 |
·电磁敏感性: | 设备、器件或系统因电磁干扰可能导致工作性能降级的特性。 |
·辐射敏感度: | 对造成设备、分系统、系统性能降级的辐射干扰场强的度量。 |
·传导敏感度: | 当引起设备呈现不希望有的响应或性能降级时,对电源线、控制线或信号线上的干扰信号电流或电
压的度量。 |
·敏感度门限: | 引起设备、分系统、系统呈现最小可识别的不希望有的响应或性能降级的干扰信号电平。测试时,将
干扰信号电平置于检测门限之上,然后缓慢地减小干扰信号电平,直至刚刚出现不希望有的响应或性能
降级,即可确定该电平。 |
·地: | |
·大地: | 指可导电的整个大地,其任-点的电势约定为零。 |
·分贝: | 十分之一贝尔。分贝值定义为两个功率值之比取以10为底的对数后乘以10。用P1、P2
代表两个功率值,n表示它们比率的分贝值,可由公式(1)表示:
![](Showpic.aspx?key=948bb395cab3b6f4bb493ddcbae2d90c&type=.jpg)
当电压或电流(或其他类似的物理量)的比值是相应功率比的平方根时,分贝值也可由
公式(2)和公式(3)表示:
![](Showpic.aspx?key=db516b8b04cd98c8eb86b1a759348b87&type=.jpg)
这里,I1/I2和V1/V2分别是所给的电流比和电压比。广义上,公式(2)和公式(3)也
可用于比值并不是相应功率比平方根的情况。为避免混淆,这时应该附带一个标注符
号。建议避免这类广义上的应用方式。常用分贝物理量及换算关系参见附录A。 |
·衰减: | 信号在从一点到另一点的传输过程中,其电压、电流或功率减少的量值。 |
·插入损耗: | 插入损耗是由传输线路或系统中插入转换网络所引起的,它是下述a)、b)两项的比值,通常以分贝数
表示:
a) 在插入转换网络之前,分配给传输线路或系统中待置转换网络后续部分的功率;
b) 在插人转换网络之后,分配给传输线路或系统中该后续部分的功率。 |
·吸收: | 当电磁波与某种介质相互作用时,电磁波能量不可逆转地向另一种形式的能量转换的过程。 |
·吸收损耗: | 由于在传输介质中或反射过程中发生能量耗散或转换(声波或电磁波转换成其他形式的能)所引起
的传输损耗。 |
·反射率: | 在规定的测试区内反射或乱真能量与入射能量之比。 |
·反射系数: | 在给定的频率、给定的点和给定的传播模式下,反射波某一量值与入射波对应的量值之比。 |
·倍频程: | 高端与低端频率之比为2:1的频率范围。 |
·十倍频程: | 高端与低端频率之比为10:1的频率范围。一个十倍频程包含3.32个倍频程。 |
·误码率: | 在规定的时间间隔内接收到的不正确的位(二进制)、字组、字符、码元的数目与发出的位、字组、字
符、码元的总数之比。 |
·误比特率: | 在规定的时间周期内,错误的比特数与比特总数之比。误比特率通常以科学计数法表示,
如2×10-5。它可分为两类:
传输误比特率——收到的错误比特数与传输的比特总数之比;
信息误比特率——错译的比特数与所译的比特总数之比。 |
·瞬态: | 满足下述条件之一的状态:
a) 由雷电、电磁脉冲(EMP)或开关动作所产生的单次电磁过程或短促的单个电压、电流、电场或磁
场脉冲;
b) 由开关切换、继电器闭合或其他低重复率的循环操作所产生的电冲击,是随机出现的,且具有较
低的重复频率;
c) 在两个连续的相邻稳定状态之间变化的物理量或物理现象,其变化时间远小于所关注的时间尺
度。 |
·必需带宽: | 对于给定的发射类型,为确保系统在规定条件下信息的传输速率和质量,必需占有的最小带宽值。
必需带宽应包括有利于接收设备良好工作的发射,例如载波还原系统中与载波相对应的发射。 |
·占有带宽: | 发射能量所占的频带宽度。在低于该带宽的下限频率和高于该带宽的上限频率两端所辐射的平均
功率分别等于给定发射所辐射的总平均功率的0.5%。在某些情况下,例如,在多信道分频系统中实际
应用上述定义的占有带宽和必需带宽时,若0.5%的规定引起困难,允许采用合乎实际需要的其他百分
数。 |
·要求接收带宽: | 接收机的带宽。它包括基频响应以及选择性曲线向频率高低两侧的延续部分。在接收带宽最低频
率和最高频率的频带外侧,镜像频响和所有其他响应要比基频响应低一规定电平。 |
·锁相环路: | a) 一种能自动控制振荡器信号,使其与基准信号保持固定相位关系的电路。锁相环路有多种应用
形式,如跟踪滤波器和鉴频器等。
b) 使可变的本地振荡器与传输信号相位同步的电路。 |
·运行: | 设备、分系统或系统在其所暴露的电磁环境中完成预定功能且不致发生不可接受的降级的能力。 |
·双工运行: | 某地的接收和发射装置与另一地的相关发射和接收装置互相沟通,发射和接收过程同时进行。 |
·单工运行: | 两地台站之间在某一时刻只能单方向进行通信的工作方式。 |
·电磁兼容性大纲: | 对保证一个系统或设备的电磁兼容性所进行的系统化工作的描述。 |
·电磁兼容性控制计划: | 对实现电磁兼容性所进行的组织、管理和技术性活动的描述。该计划包括进度表,以及目标与决定
性判据的规范。 |
·电磁兼容性测试计划: | 对电磁兼容性大纲中每-阶段测试要求的描述。 |
·关键区: | 一个平台或一个包含设备及分系统的设施上的某一区域,若该区域在外部电磁场的干扰下产生故
障,将会使整个系统性能降级并且导致主要任务的失败或中止。潜艇或水面舰艇上的许多位置均应考虑
为关键区。 |
·非关键区: | 地面装备或一个平台的某个区域,该区域内的局部电磁干扰不会导致任务失败或系统总体性能的降
级。以下场所可认为是非关键区:办公大楼、绘图室、娱乐场所、洗衣房、餐饮服务场所等。 |
·分系统及设备的关键性类别: | 所有安装在系统内的,或与系统相关的分系统及设备均应划定为EMC关键类中的某一类。这些划
分应基于电磁干扰(EMI)可能造成的影响、故障率、或对于指派任务的降级程度。可分为以下三种:
a) Ⅰ类这类电磁兼容问题可能导致寿命缩短、运载工具受损、任务中断、代价高昂的发射延迟或
不可接受的系统效率下降;
b) Ⅱ类这类电磁兼容问题可能导致运载工具故障、系统效率下降,并导致任务无法完成;
c) Ⅲ类这类电磁兼容问题可能引起噪声、轻微不适或性能降级,但不会降低系统的预期有效性。 |
·电磁噪声: | 与任何信号都无关的一种电磁现象。通常是脉动的和随机的,但也可能是周期的。 |
·无线电噪声: | 射频频段内的电磁噪声。 |
·传导无线电噪声: | 设备运行时,在电源线及互连线上产生的无线电噪声,它们可以用电压或电流的形式被测量出来。 |
·宽带无线电噪声: | 频谱宽度与测量仪器的标称带宽可比拟、频谱分量非常靠近且均匀、以至测量仪器不能分辨的一种
无线电噪声。 |
·共模无线电噪声: | 在传输线的所有导线相对于公共地之间出现的射频传导干扰。它在所:有导线上引起的干扰电位相
对于公共地作同相位变化。 |
·差模无线电噪声: | 引起传输线路中一根导线的电位相对于另一根导线的电位发生变化的射频传导干扰。 |
·随机噪声: | a) 随机出现的、含有瞬态扰动的噪声;
b) 在给定的短时间内量值不可预见的噪声。 |
·喀呖声: | 当用规定方法测量时,持续时间不超过规定值的一种电磁干扰。 |
·喀呖声率: | 单位时间(通常为每分钟)内,超过某一规定电平的喀呖声的数目。 |
·无用信号: | 对有用信号接收可能产生损害作用的信号。 |
·电磁干扰: | 任何可能中断、阻碍,甚至降低、限制无线电通信或其他电气电子设备性能的传导或辐射的电磁能
量。 |
·电磁干扰控制: | 对辐射和传导能量进行控制,使设备、分系统或系统运行时尽量减少或降低不必要的发射。所有辐
射和传导的电磁发射不论它们来源于设备、分系统或系统,都应加以控制,以避免引起不可接受的系统降
级。若在控制敏感度的同时还能成功地控制电磁干扰,就可实现电磁兼容。 |
·辐射干扰: | 任何源自部件、天线、电缆、互连线的电磁辐射,以电场、磁场形式(或兼而有之)存在,并导致性能降
级的不希望有的电磁能量。 |
·传导干扰: | 沿着导体传输的不希望有的电磁能量,通常用电压或电流来定义。 |
·天线端子传导干扰: | 由接收机、发射机或其毗连设备产生的,出现在天线端子上的任何不希望有的传导电压或电流。 |
·窄带干扰: | 一种主要能量频谱落在测量设备或接收机通带之内的不希望有的发射。 |
·宽带干扰: | 带宽大于干扰测量仪或接收机标准带宽的发射。 |
·宽带发射: | 一种能量频谱分布相当宽的干扰。当测量接收机在正负两个冲激脉冲带宽内调谐时,它所引起的接
收机输出响应变化不超出3dE。 |
·脉冲: | 在短时间内突然变化,然后迅速返回初始值的物理量。 |
·脉冲持续时间: | |
·脉冲宽度: | |
·脉冲长度: | 通常是脉冲前沿与后沿上幅度为50%振幅的两点之间的持续时间,也常采用10%振幅点。 |
·脉冲上升时间: | 脉冲瞬时幅度首次从规定的下限值升到规定的上限值的时间间隔。除非另有规定,一般下限和上限
分别为最大脉冲幅度的10%和90%。 |
·占空比: | 执行间歇性任务的设备其开始、运行、停止、空载所占用的时间。在脉冲系统中是指在规定的连续工
作时间里,所有脉冲的脉冲持续时间之和与总时间的比。 |
·电磁脉冲: | 核爆炸或雷电放电时,在核设施或周围介质中存在光子散射,由此产生的康普顿反冲电子和光电子
所导致新的电磁辐射。由电磁脉冲所产生的电场、磁场可能会与电力或电子系统耦合产生破坏性的电压
和电流浪涌。 |
·雷电电磁脉冲: | 与雷电放电相关的电磁辐射,由它所产生的电场和磁场可能与电力、电子系统耦合产生破坏性的电
流浪涌和电压浪涌。 |
·核电磁脉冲: | 核爆炸使得核设施或周围介质中存在光子散射,由此产生的康普顿反冲电子和光电子导致的电磁辐
射。该电磁场可与电力、电子系统耦合产生破坏性电压和电流浪涌。 |
·高空电磁脉冲: | 由大气外层的核爆炸所产生的电磁脉冲。 |
·浪涌: | 沿线路或电路传播的电流、电压或功率的瞬态波。其特征是先快速上升后缓慢下降。浪涌由开关切
换、雷电放电、核爆炸引起。 |
·阻尼正弦波形: | 一种振幅随时间按指数衰减的电压V(t)或电流I(t)波形。它由振荡频率(f),指数阻尼因子
(α),振幅峰值(A-)和相位角6表征,关系由公式(4)确定:
![](Showpic.aspx?key=4bff5f2c8faba687fa804a888da5f5f1&type=.jpg)
|
·猝发: | 一串数量有限的清晰脉冲或-个持续时间有限的振荡。 |
·尖峰脉冲: | 持续时间很短的单-方向的脉冲。 |
·静电放电: | 不同静电电位的物体靠近或直接接触时产生的电荷转移。 |
·沉积静电: | |
·P静电: | 由于空气、潮雾、空气中的粒子与运动的飞行器(如飞机、航天飞机等)之间的电荷转移所形成的电势
累积。 |
·辐射: | 能量以电磁波的形式发射出去。 |
·无线电波: | |
·赫兹波: | 射频电磁波。 |
·平面波: | 在传播过程中满足以下特征的电磁波即为平面波:
a) 空间的场矢量仅在波的传播方向上按照距离的指数规律变化,其等相位面是一簇平行平面。
b) 在任一位置上的电磁波波阵面都是平行平面,其法线始终指向波的传播方向。 |
·场强: | 通常指电场矢量大小,一般以伏每米表示;也可指磁场矢量大小,一般以安每米表示。 |
·功率密度: | a) 在空间某点上的坡印廷矢量的时间平均值;
b) 在垂直于电磁波传播方向的横截面内每单位面积的发射功率。 |
·传输线: | 为电能或电磁能构成连续通路的装置。典型的传输线是一对导体,形成一条从源到接受器的连续路
径,从而引导(传导)电能或电磁能量沿着该路径传输。典型的传输线包括电话线、电源线、同轴线及计算
机馈线。 |
·平衡传输线: | 一种包含两个导体的传输线,相对于地面而言,在任意横截面上两导体的电压和电流幅度相等、相位
相反。 |
·平衡/不平衡变换器: | -种将不平衡电压与平衡电压相互转换的装置。 |
·各向同性天线: | 在各个方向上都等量辐射或接收所有极化能量的一种假想天线。各向同性天线是一个无损耗的点
辐射源,可作为描述实际天线绝对增益的理论基准。 |
·等效全向辐射功率: | a) 在给定的方向上,发射天线的增益与该天线从发射机所获取的净功率之乘积;
b) 馈给天线的发射功率与该天线在给定方向上相对于各向同性天线的天线增益之乘积。 |
·天线有效面积: | 在指定方向上,天线输出的有用功率与该方向上入射平面波的功率密度之比,该入射平面波的极化
方向应与天线辐射的极化方向相一致。 |
·天线有效长度: | 天线端子上的开路电压值与天线极化方向上的电场强度之比。 |
·天线方向性图: | 描述天线辐:射特性的空间分布图。 |
·天线增益: | 在给定方向的相同距离处,天线辐射的场强与等功率条件下各向同性标准天线辐射的场强之比。 |
·有效辐射功率: | a) 在给定方向上,半波偶极子天线的有效增益与输人功率之乘积;
b) 馈给天线的功率与给定方向上的天线相对增益之乘积。 |
·天线感应电压: | 天线开路时两端子间所测得的或计算出的电压。 |
·发射天线系数: | 距天线规定距离处由发射天线所产生的场强与天线输人端子上输入电压之比。 |
·接收天线系数: | 指接收天线所在处的场强与天线输出端子上的输出电压之比。 |
·近场区: | a) 辐射近场区(Radiating)在电抗性近场和远场区之间的天线场区,在该场区辐射场起主要作用,
电磁场在不同角度上的分布与离天线的距离有关。
b) 电抗性近场区(Reactlove)紧邻天线的、以电抗性场为主的天线区。 |
·远场距离: | 两个定向天线之间的距离等于D2/λ或3λ(取两者中较大的)。此处,D为较大天线的最大口径,
λ是基频波长。如果测试天线的口径尺寸D2大于待测天线口径尺寸D1的十分之一,则最小试
验场地距离取(D1+D2)2/λ,这是可得到较为准确的远场方向性图所需的最小范围。对于定
向天线,这些公式主要用于确定沿主波束轴线方向所要求的远场距离,一般情况下,所需的
距离将随着对主波束轴线偏离角的增大而减小。 |
·远场区: | 电磁场随角度的分布基本上与天线距离无关的天线场区。 |
·可变仰角天线: | 相对于某参照角度或参照高度,能自动、半自动或手动调节俯仰角度或高度的天线。 |
·固定仰角天线: | 相对于参照仰角或参照高度,只能在唯一的仰角或高度上工作的天线。 |
·可旋转天线: | 能在某-平面内旋转工作的天线。 |
·镜面反射区: | 能够把辐射表面所辐射的能量直接反射到静区的屏蔽室内表面区域。 |
·天线波瓣宽度: | |
·半功率波瓣宽度: | 天线的辐射方向图上最大辐射方向两侧两个半功率点之间的夹角。通常又分水平波瓣宽度和垂直
波瓣宽度。 |
·雷达截面: | 对雷达目标散射强度的度量,以希腊字母σ表示,单位为平方米。具体定义为:在特定的方向上,每
单位立体角内的散射功率与单位面积上人射到散射体的平面波功率之比,再乘以4π。 |
·电离层散射: | 由于电离层物理特性的不规则和不连续而导致无线电波散射的一种传播模式。 |
·对流层散射: | 由于对流层物理特性的不规则和不连续而导致无线电波散射的一种传播模式。 |
·无意辐射装置: | 在工作过程中伴随产生射频能量的装置,这种能量辐射并非设计本意。 |
·辐射受限装置: | 设计用于产生射频能量的装置,射频能量沿导线传导或辐射。此定义不包括未经许可的装置和工、
科、医设备。 |
·最小频率间隔: | 在特定情况下,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天线可用频率的最小差值,此频率与天线连接的设备特性有关。 |
·空间隔离度: | 处在特定传输空间中的两特定天线之间的传输损耗,由公式(5)计算:
![](Showpic.aspx?key=c5f608915185e6a932ba78e273d20ea2&type=.jpg)
|
·盲动开关: | 雷达天线波束在限定方位范围内的发射机高压暂停开关。 |
·统一触发: | 多部雷达为抗同频异步干扰所设置的同时发射的公共触发方法。 |
·阻塞电平: | 当接收机接收到很强的干扰信号时,前端电路被迫处于饱和状态,致使接收有用信号的能力(灵敏
度)下降、接收机输出信噪比降低。通常将导致输出有用信号信噪比下降3dB时的强信号电平称为阻塞
电平。 |
·天线视界: | 天线辐射的电磁波不受任何遮挡地直接传播的空间路径。 |
·垂直方向图利用率: | 通信天线在0 ~30 仰角内的辐射功率与天线辐射总功率的比值,由公式(6)计算:
![](Showpic.aspx?key=836369c7812fcc43dd2f19e484c73ba8&type=.jpg)
|
·发射: | 以辐射及传导的形式从源传播出去的电磁能量。 |
·辐射发射: | 以电磁场形式通过空间传播的有用或无用的电磁能量。 |
·传导发射: | 沿金属导体传播的电磁发射。此类金属导体可以是电源线、信号线及一个非专门设置、偶然的导体,
例如一个金属管等。 |
·宽带发射: | |
·宽带干扰: | 带宽大于干扰测量仪或接收机标准带宽的发射。 |
·窄带发射: | |
·窄带干扰: | 带宽小于干扰测量仪或接收机标准带宽的发射。 |
·冲激脉冲发射: | |
·冲激脉冲噪声: | 具有恒定时间间隔的瞬态扰动所产生的发射。 |
·冲激脉冲噪声: | 呈现在干扰测量仪上的-系列清晰的脉冲或瞬态噪声。 |
·电磁干扰发射: | 任何可导致系统或分系统性能降级的传导或辐射发射。 |
·乱真发射: | 任何在必需发射带宽以外的一个或几个频率上的电磁发射。这种发射电平降低时不会影响相应信
息的传输。乱真发射包括寄生发射和互调制的产物,但不包括在调制过程中产生的、传输信息所必需的
紧邻工作带宽的发射。谐波分量有时也被认为是乱真发射。 |
·谐波发射: | 由发射机或本机振荡器发出的,频率是载波频率整数倍的电磁辐射,它不是信息信号的组成部分。 |
·寄生振荡: | 产生于设备内的不希望有的振荡,其频率与工作频率及所需要的振荡频率两者均无关系。 |
·寄生发射: | 发射机发出的由电路中不希望有的寄生振荡引起的一种电磁辐射。它既不是信号的组成部分,也不
是载波的谐波。 |
·不希望有的发射: | 由乱真发射和带外发射组成的发射。 |
·带外发射: | a) 在规定频率范围之外的一个或多个频率上的发射;
b) 由调制过程引起的、紧靠必需带宽之外的一个或多个频率上的发射,但不包括乱真发射。 |
·发射频谱: | 发射信号中各分量的幅度(或相角)随频率的变化情况。 |
·发射控制: | 有选择性地控制所发射的电磁能量或声频能量,其目的有两方面:
a) 使敌方对发射信号的探测以及对已获取信息的利用程度减至最小;
b) 改善友方感受器的性能。 |
·串扰: | 通过与其他传输线路的电场(容性)或磁场(感性)耦合,在自身传输线路中引人的一种不希望有的信
号扰动。 |
·串扰耦合: | a) 对于从一个信道传输到另一个信道的干扰功率的度量;
b) 存在于两个或多个不同信道之问、电路组件或元件之问的不希望有的信号耦合。 |
·基带: | 基带调制技术 baseband modulation techniqtles
调制类型modulation type
信号在调制到载波(或副载波)频率上形成有线或无线传输信号之前所占有的频带。对载波进行调
制的常用基带调制技术有七种,见2.4.20~2.4.26;常用调制类型有六种,见2.4.28~2.4.33。 |
·移频键控: | 使输出频率在两个预定值之间随调制信号变化,而输出波相位无突变的频率调制方式。 |
·移相键控: | 使已调波的瞬时相位在两个预定的离散值之间随调制信号变化的相位调制方式。 |
·脉幅调制: | 有下面两种定义:
a) 调制波对脉冲载波进行幅度调制;
b) 通过连续的脉冲采样将模拟波形转化成数字或离散波形的一种基带调制技术,脉冲幅度取决于
输入波形。 |
·脉冲持续时间调制或脉宽调制: | 调制波的每个瞬时取样值对脉冲持续时间进行调制。 |
·脉位调制: | 调制波的每个瞬时取样值对脉冲时间的位置进行调制。 |
·复合调制: | 传输数字信号时,用多个基带信号对单一载波进行处理。把脉幅调制叠加到移频键控或移相键控信
号上是一种可行的方法,它能增大信息通过率但不会过多增加系统带宽。同样,脉位调制和脉宽调制或
者脉幅调制和脉位调制可在同一信道中共存。 |
·脉冲编码调制: | 信号的幅度经过取样且每个取样近似为最邻近的基准电平(该过程称为量值化),然后将代表该基准
电平的编码传送至远处的一种脉冲调制类型。 |
·连续波: | 在稳态条件下,瞬时幅度按正弦变化而频率保持不变的电磁波。 |
·调幅: | 通过另一含有信息的波的作用使连续波(载波)的振幅发生变化的过程。 |
·调频: | 系统稳态运行时,瞬时频率围绕平均频率进行周期性的、随机的,或者两者兼而有之的变化。 |
·调相: | 载波相位偏离基准值的大小与调制函数瞬时值的大小成比例的角度调制。 |
·双边带调制: | 伴有两个边带的调幅发射,其载波可被抑制,也可不予抑制。 |
·独立边带调制: | 载波伴有的两个边带各自含有独立信息的调幅,而载波本身被抑制或重新引入 |
·单边带调制: | 传送一个边带、抑制另一个边带的调幅。载波可被传送也可以被抑制。 |
·互调制: | 两个或多个输入信号在非线性元件中混频,在这些输人信号或它们的谐波之间的和值或差值频率点
上产生新的信号分量。这种非线性元件可以是设备、分系统或系统内部的,也可以是某些外部装置的。 |
·交叉调制: | 有下面两种定义:
a) 由不希望有的信号对有用信号载波进行调制,它是互调制的一种;
b) 由非线性设备、电网络或传输媒体中信号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类不希望有的信号对有用信号
载波:进行调制。 |
·抖动: | 信号在短时间内的不稳定性,它可以是幅度或相位的不稳定,也可以两者兼有。这是一种对规律性
重复的随机偏离。 |
·相位抖动: | 由已知或未知的原因引起信号相位相对偏移的现象。这种相位偏移可能是随机或周期出现的,或是
两者兼有。相位抖动的大小可用以赫兹为单位的任一周期分量的角度表示。 |
·时间抖动: | 对时间标志的重复位置不确定性的度量。它是在任何规定的持续时间内突发的与时间间隔相关的
杂散变化。 |
·不希望有的响应: | 与标准参考输出的偏差超过设备技术要求中容差规定的一种响应。 |
·乱真响应: | 电传感器或设备中除了预期响应之外的任何不希望有的响应。 |
·镜像频率: | 镜像频率是适用于外差式变频器的一个术语,它是指与有用信号频率相差两倍中频、且以本振频率
为中心镜像对称的不希望有的频率。镜像频率通过差拍也能产生一个乱真的输出信号。 |
·镜频响应: | 超外差接收机对镜像频率的乱真响应。 |
·镜频抑制: | |
·镜频响应: | 超外差接收机对镜像频率的乱真响应与该接收机对所需信号频率响应之比值,通常用分贝表示。 |
·频率划分: | 在规定的条件下对地面或空间应用目的的一项或多项无线电通信业务、或射电天文业务使用频段所
进行的划分、注册工作。该术语也可针对某一相关频带。 |
·频率指配: | 管理部门对无线电台站按规定条件使用无线电频率或无线电频道的授权认可。 |
·指配的频带: | 该频带内的电台发射是经审定并核准的,带宽等于必需带宽与两倍频率容差绝对值之和。对于空间
台站,指配频带应包括可能在地表面任一相关点发生的多普勒频移的最大值的两倍。 |
·抑制: | 通过滤波、接地、搭接、屏蔽和吸收,或这些技术的组合,以减小或消除不希望有的发射。 |
·屏蔽: | 能隔离电磁环境、显著减小在其一边的电场或磁场对另一边的设备或电路影响的一种装置或措施,
如屏蔽盒、屏蔽室、屏蔽笼或其他通常的导电物体。 |
·屏蔽效能: | 对屏蔽体隔离或限制电磁波的能力的度量。通常表示为人射波与透射波的幅度之比,用分贝表示。 |
·孔缝: | 电磁屏蔽体或隔离物上可传播电磁场的开孔或不连续部分。 |
·波导截止频率: | 在理想的无损耗波导中,对给定的传输模式,传播常数为零的频率点即为波导截止频率。 |
·吸波材料: | 当其与电磁波相互作用时,能引起电磁波能量不可逆转地向另一种能量形式(通常为热能)转换的一
种材料。 |
·防火安全型吸波材料: | 符合防火安全规定的吸波材料。 |
·吸收性能: | 吸波材料所吸收的能量与投射到吸波材料表面的辐射能量之比。 |
·接地: | 通常包括以下两种情况:
a) 将设备外壳、框架或底座搭接到主体或运载工具的结构件上,以保证它们等电位;
b) 将电路或设备连接到大地或与大地等效的尺寸较大的导体上。 |
·接大地: | 为保证与大地等电位,将设备或运载工具的结构件(包括金属表面)与大地之间实施可靠电气连接的
方法。参见词条:“接地(grounding)”、“搭接(bonding)”。 |
·接地电极: | |
·接大地电极: | 与大地紧密接触并实现电气连接的一个或一组导电结构件。 |
·接地导体: | |
·接大地导体: | 将主接地端子或接地条连接到接地电极上的保护性导体。 |
·主接地端子: | |
·主接大地端子: | 连接保护性导体的接地端子和接地条,也包括等电位搭接导体和其他任何有接地功能的导体。 |
·接地平板: | 用作电回路和电气或信号电位的公共参考点的导电表面或平板,兼有反射电磁波的功能。 |
·接地格栅: | |
·接大地格栅: | 接地电极呈网格状的接地装置。 |
·等电位接地平板: | 一种适用于高频、使共阻抗耦合减至最小的参考地配置。通常是导电格栅、导电板、导电块或多种导
电材料的组合。当它们搭接在一起时,能够为电流提供一个可以忽略的阻抗。 |
·多点接地: | 将电路、屏蔽盒、屏蔽室在多个位置与等电位参考地(例如接地平板)作接地处理的一种方案,它适用
于高频,以使共阻抗耦合减至最小。 |
·单点接地: | 每个电路或屏蔽体仅有一个物理接地点的接地方案。对一个给定的系统或分系统,理想的情况是只
在同一点接地,这种方法可防止由于电流流过接地电阻而在单元电路地与系统地之间产生不希望的电位
差。 |
·搭接: | 有下面两种定义:
a) 在两导电表面之间提供低阻抗路径的电气连接;
b) 在被连接导电表面之间实现所要求的电气连续性的工艺方法。 |
·搭接线: | 有下面两种定义:
a) 保证两个金属部件之间实现所要求的导电性能的可靠导体;
b) 当部件和结构之间不能用其他方法保持足够的电接触时,一种在它们之间提供必要导电性能的
金属编织线和金属条(片)。 |
·等电位搭接: | 将各种裸露的导电零部件与外围导电零部件实施电气连接以实现它们之间的等电位。 |
·等电位搭接导体: | 确保等电位搭接的保护性导电体。参见词条“搭接线”。 |
·设施接地系统: | 导体和导电单元之间的电气互连系统,它提供多条对地的电流通路。设施接地系统包括大地电极分
系统、雷电保护分系统、信号参考分系统,故障保护分系统,以及建筑物构件、设备的机架、机柜、导管、接
线盒、电缆管道、通风管道、水管以及其他通常不载流的金属构件等。 |
·信号参考分系统: | 为通信电子设备提供共同的参考点或参考面,以使得各设备之间的电位差尽可能小的分系统。信
号参考分系统可以是多点、单点接地系统或等电位接地平板。 |
·灵敏度降低: | 不希望有的信号引起接收机对有用信号的灵敏度下降。 |
·生存能力: | 设备、分系统或系统在经历了短期的有害电磁环境后,可以重新恢复功能且无降级迹象的一种能力。
即系统暴露于有害环境中时,其性能可能会有所下降,但不会遭受任何损伤,如元件烧坏。 |
·电磁辐射危害: | 人体、设备、军械或燃料暴露于危险程度的电磁辐射环境中时,电磁能量密度足以导致打火、挥发性
易燃品的燃烧、有害的人体生物效应、电引爆装置的误触发、安全关键电路的故障或逐步降级等种种危
险。 |
·电磁辐射对燃料的危害: | 电磁辐射引起火花而点燃易燃、易挥发物品(例如飞机燃油)的潜在危险。 |
·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危害: | 电磁辐射对人体产生有害生物效应的潜在危险。 |
·电磁辐射对军械的危害: | 电磁辐射对弹药或对电引爆装置产生有害影响的潜在危险。 |
·电引爆分系统: | 为控制、监视、引爆某火工品或某一火药仓所必需的全部组件。 |
·电磁兼容性加固: | 为了降低设备、系统或设施对电磁环境效应的敏感性所采取的措施。敏感性的降低一般以分贝为度
量单位。 |
·开阔测试场地: | 用于电磁辐射测试的场地。该场地要求地形开阔平坦,远离建筑物、电线、栅栏、树木、地下电缆、管
道和其他潜在的反射物体,以使这些物体产生的影响可忽略不计。 |
·电波暗室: | 内壁面具有低反射特性的封闭壳体。 |
·半电波暗室: | 除地板作为接地平板有反射之外,其余内表面均装有吸波材料的屏蔽室。参见词条“电波暗室”。 |
·归一化场地衰减: | 场地衰减除以发射天线和接收天线的天线系数,计算过程均采用线性单位。 |
·静区: | 在电波暗室内,电磁波的反射被控制到设计水平的区域。 |
·测试场地合格准则: | 如果某测试场地针对电磁辐射测试的归一化场地衰减与理想场地的归一化场地衰减的误差不超过
±4dB,则该场地可认为是合格的。评判标准包括仪器校准误差、测量技术误差和场地性能误差。 |
·屏蔽室: | |
·屏蔽室: | 通常指以下两种情况之一:
a) 专门设计的、由导电材料构成的网状或板状结构的封闭室,它可以隔离内部与外部的电磁环境,
从而减小在其一侧的电场或磁场对在其另一侧的设备、电路或系统的影响。
b) 专门设计用于测试的封闭室,它能将外界的射频背景噪声衰减,从而使待测试样电磁发射的测
试不受外界电磁辐射的干扰。 |
·横电磁波传输室: | 能为测量提供确定的环境场强的封闭室。横电磁波传输室实质上是一段扩展了的矩形传输线,其工
作原理基于天线和屏蔽壳体的组合,传输模式为横电磁波(TEM模);横电磁波传输室产生的场强在带
宽、线性相位的响应及准确性方面优于标准天线。 |
·吉赫兹横电磁波传输室: | 用于常规的辐射发射和敏感度测试的锥形TEM:小室或无回波室。它设计成可以覆盖典型的EMC
测试的整个频率范围,以期实现:在推荐测试空间内可建立准确的均匀场;将背景噪声减至最小,提高测
试灵敏度;与标准的地面屏蔽反射式场地的测量结果有良好的对应关系。 |
·测试天线: | 工作特性已知、与测试仪器配套使用的天线。 |
·地网: | 在天线下方架空的、与地绝缘的、由导体构成的镜像反射面。 |
·选频电压表: | 具有输出指示功能的选频式无线电接收机。 |
·场强测量仪: | -种用于测量电场或磁场强度的校准式无线电接收机。 |
·电磁干扰测量仪: | 测量各种电磁干扰电压、电流或场强的仪器,实质上它是一种按规定要求专门设计的接收机。 |
·选择性: | 接收机区分已知的有用信号与无用信号的能力,或对该能力的度量。 |
·冲激脉冲: | 通常有以下两种含意:
a) 一种持续时间比所考虑的最高频率的周期短暂得多的电脉冲。在数学上,它是一个振幅无限
大、持续时间无限小、而且电压一时间面积有限的冲量。其频谱能量密度与电压一时间面积成
正比,并均匀连续地分布,一直延伸至仍可把该电脉冲看作冲激脉冲的最高频率。电平相同的
有规则重复冲激脉冲会产生一个由许多离散频率(傅立叶分量)构成的均匀频谱,其频率间隔等
于该冲激脉冲的重复频率。
b) 针对某特定用途,冲激脉冲近似为一个单位脉冲或一个狄拉克δ(Dirac delta)函数。 |
·冲激脉冲发生器: | 具有宽带冲激脉冲能量的标准参考源,常用以校正干扰场强测量仪的冲激脉冲响应。 |
·频谱幅度: | 波形的振幅一频率特性。详见词条“冲激脉冲强度或频谱幅度”。 |
·冲激脉冲强度或频谱幅度: | a) 在调谐频率上,如一个未调制的正弦波电压在电路中产生的峰值响应与所研究的冲激脉冲在同
一电路产生的峰值响应相等,则正弦波电压的均方根值除以该电路的冲激脉冲带宽就是冲激脉
冲强度(频谱幅度)。本标准中冲激脉冲强度以微伏每兆赫兹(μV/MHz)或微伏分贝每兆赫兹
(dBμV/MHz)表示;
b) 冲激脉冲强度有时也称为脉冲面积,定义为某一脉冲电压对时问积分的面积,见公式(7):
![](Showpic.aspx?key=7c443354215047ee89801237cfcbaec4&type=.jpg)
|
·冲激脉冲带宽: | 表征电磁干扰测量仪射频(网络)响应特性的专用术语,定义如公式(8)所示:
![](Showpic.aspx?key=e20e75b77b511ee004a768fb4e5b9fcc&type=.jpg)
由公式(8)可知:在规定参考频率点上,网络正弦波增益经过校准之后,在网络输入端施加一冲激脉
冲,网络输出端最大电压值与输入端冲激脉冲强度之比就是该电磁干扰测量仪的冲激脉冲带宽。对于单
峰响应的网络,参考频率取增益最大的频率点。 |
·平均值检波器: | 输出电压是所加信号包络平均值的检波器。 |
·峰值检波器: | 输出电压近似为所加信号或噪声真实峰值,即给定时间间隔内的最大瞬时值的检波器。 |
·准峰值检波器: | 具有规定电路时间常数的检波器。当幅度恒定的规则重复脉冲加到该检波器上时,其输出电压值与
脉冲峰值成一定比例。随着脉冲重复率的增加,该比例趋向于1。 |
·均方根值检波器: | 输出电压近似为所加信号或噪声的均方根值的检波器。 |
·线路阻抗稳定网络: | 插入受试设备电源进线中的网络。在给定频率范围内它可以使受试设备与主电源隔离,并为干扰电
压的测量提供一个规定的负载阻抗。 |
·电流探头: | 一种可以套在导线上能测量该导线中电流的电流变换器,变换器的输出以电压表示。它不需要断开
被测导线,也不会在相连回路中引入大的阻抗。 |
·吸收钳: | 一种可以沿着设备、装置的电源线或接口电缆移动,并对设备或装置所发射的最大射频功率进行评
定的测量装置。 |
·受试设备: | 对待测试或正在被测试的装置、设备、分系统或系统的统称。 |
·关键点: | 系统或分系统中对干扰最敏感的点,它与灵敏度、固有的敏感度、任务目标的重要性以及所处的电磁
环境等因素有关。关键点实质上是一个电气点,通常处于分系统的输出级之前。 |
·引入(或引出)点: | 系统中某个固定的关键点,电磁能量在该点可以明显地传人(或传出)设备、分系统或系统。 |
·监测点: | 系统或分系统中用于监视或测量其响应的一个或几个点。测定不可接受的响应时,监测点应在系统
或分系统的输出端,并且在性质上不一定是电气点。需要与关键点配合起来确定非偶然性响应的监测点
可置于系统内部,也可置于系统或分系统的输出端。如果监测点选在分系统内部,则要特别慎重考虑确
保监测仪器不影响测试结果。 |
·阻抗控制点: | 电源线上阻抗受控制的物理点。阻抗是在此点与接地平板之间测得的。 |
·标准试验频率: | 在试验过程中规定的发射机或接收机应使用的一组频率。 |
·标准参考输出: | 特定试样在给定一个能使其按正常性能工作的输入电平时所具有的输出电平。在敏感度试验过程
中,当相对于正常工作性能(例如在接收机指标中所规定的输入信号加噪声值之和与噪声值之比)出现偏
差时,就以上述输出电平作为参考电平。该标准参考输出应在设备技术规范中作出详细规定。 |
·标准响应: | 设备对激励或信号的响应,它应满足给定设备或系统所规定的限值或标准。 |
·故障电平响应: | 偏离标准参考输出的一种响应,它可能引起或显示设备的某种电磁兼容性故障。 |
·特征频率: | 在给定的发射中容易被鉴别和测定的-种频率。 |
·参照频率: | 相对于指配的频率有固定的、规定偏差的一种频率。参照频率相对于指配频率的偏差与特征频率相
对于发射占有频带的中心频率的偏差具有相同的绝对值和符号。 |
·频率容差: | 发射信号占有频带的中心频率对指配频率的最大容许偏差,或发射信号的特征频率对参照频率的最
大容许偏差。频率容差通常以10-6量级或赫兹表示。 |
·正常允许偏差: | 在敏感度试验期间可接受的指标变化,其偏差不应超出设备技术要求中给定的容差。 |
·累积振幅概率分布: | 可以显示出所有等于或大于规定值的振幅超出此规定值的概率的一种累积分布。此概率与上述规
定值有关。 |
·双指数波形: | 一个包含两个指数表达式的数学关系式或函数,一般形式如公式(9)所示:
![](Showpic.aspx?key=424b9ac10a7ba250c26395b9c171b7e3&type=.jpg)
这是一个经典的分析方程,用以模拟或近似表示电压、电流、电场、磁场
的单极瞬态波形;它是通过振幅值A0和参数a、β来表征的时间t的函数。
典型情况下,波形在t=0时为零,随后急剧地上升到峰值;当t继续增大
时,又相对缓慢地按指数衰减到零。 |
·最小可识别信号: | 使接收机输出信号电平达到可识别程度时的最小输入信号电平。为确定该电平,可先将输入信号电
平置于检测门限之上,然后缓慢地减小信号电平。 |
·脉冲中部最小可见信号: | 使输出脉冲中心达到允许可见程度时最小输入脉冲信号的功率电平。获得该电平的方法同词条“最
小可识别信号”。 |
·平衡电压: | 平衡传输线上沿线任意一点,两导体的对地电压大小相等、相位相反。 |
·载波功率: | 发射机未经调制时,在一个射频周期内馈给天线传输线的平均功率。该定义对脉冲调制发射不适
用。 |
·功率谱密度: | 单位带宽的功率密度。 |
·平均功率: | 在规定的时间段内功率的平均值。也指发射机在正常运行期间馈给天线传输线的功率平均值,该平
均值的取值时间应比调制中最低频率的周期长得多,通常选平均功率最大时的0.1s为取值时间。 |
·峰值包络功率: | 发射机正常工作时,在调制包络最高峰值的一个射频周期内馈给天线传输线的平均功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