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空导弹武器系统: | 从地面发射攻击空中目标的导弹和与其直接配套的作战、训练和技术保障设备的总称 |
·要地防空地空导弹武器系统: | 主要用于保卫重要地区安全的地空导弹武器系统。 |
·野战防空地空导弹武器系统: | 主要用于保卫、掩护地面部队作战行动的地空导弹武器系统 |
·固定式地空导弹武器系统: | 长期配置在固定阵地上,运输时要拆卸的地空导弹武器系统。 |
·机动式地空导弹武器系统: | 能迅速转移的地空导弹武器系统。一般分为自行式、牵引式和便携式三种。 |
·远程地空导弹武器系统: | 最大射程在1 0 0km以上的地空导弹武器系统 |
·中程地空导弹武器系统: | 最大射程在20~100km的地空导弹武器系统。 |
·近程地空导弹武器系统: | 最大射程在20km以内的地空导弹武器系统。 |
·高空地空导弹武器系统: | 射高在20km以上的地空导弹武器系统 |
·中空地空导弹武器系统: | 射高在3~20km的地空导弹武器系统 |
·低空地空导弹武器系统: | 射高在3km以下的地空导弹武器系统 |
·典型目标: | 战术技术指标中,根据武器系统作战使命所确定的在同类目标中具有代表性的目标 |
·目标特性: | 目标具有的特征和性能,包括运动特性(飞行速度、高度、机动能力等)、反射特性、红外辐射
特性、结构特征和易损性等。 |
·目标机动性: | 单位时间内,目标改变其速度大小和方向的能力 |
·目标反射特性: | 目标反射、散射无线电波、光波等电磁波能量的性能 |
·目标红外辐射特性: | 目标在飞行过程中因气动加热、发动机工作等而产生红外辐射的性能。 |
·目标易损性: | 在给定的导弹和目标遭遇条件下,战斗部爆炸时,目标被杀伤的难易程度 |
·目标飞行包线: | 以飞行速度、高度、过载等作为界限线表示目标飞行性能的封闭曲线 |
·航路捷径: | 由发射点到目标航向在水平面上投影的垂直距离 |
·杀伤区: | 导弹能以不低于某一给定的概率杀伤空中目标的空间范围。亦称杀伤空域 |
·机动杀伤区: | 目标作反地空导弹机动时的杀伤区 |
·垂直杀伤区: | 以通过某一航路捷径的垂直平面切割杀伤区所得的平面杀伤区 |
·水平杀伤区: | 以某一高度的水平平面切割杀伤区所得的平面杀伤区 |
·杀伤区最大斜距: | 从发射点到杀伤区远界的最大距离 |
·杀伤区最小斜距: | 从发射点到杀伤区近界的最小距离 |
·杀伤区最大高度: | 从发射点到杀伤区高界的最大垂直距离。 |
·杀伤区最小高度: | 从发射点到杀伤区低界的最小垂直距离 |
·杀伤区纵深: | 在水平杀伤区内一定航路捷径下远界点与近界点之间的距离 |
·最大航路捷径: | 水平杀伤区内,目标航路捷径的最大值 |
·最大航路角: | 目标瞄准线和目标速度矢量二者在水平杀伤区上的投影之间的最大夹角 |
·最大高低角: | 垂直杀伤区内,由水平轴至杀伤区近界的最大仰角 |
·发射区: | 由杀伤区及目标运动特性所确定的空间范围。当目标处于该范围内时发射导弹,能使导弹杀伤
区内与目标遭遇。 |
·可靠发射区: | 目标作反地空导弹机动时的发射区。 |
·武器系统反应时间: | 武器系统从开始发现目标到第一枚导弹弹动,完成武器系统射击程序所需的最短工作时间。 |
·单发杀伤概率: | 在给定的射击条件下,武器系统以单发导弹杀伤目标的概率 |
·制导精度: | 目标所在位置的脱靶平面上的制导误差的数字特征 |
·落入概率: | 导弹落入垂于目标所在位置的脱靶平面上,以目标质心为圆心,给定杀伤半径为半径之圆内的概率。 |
·战斗工作可靠性: | 武器系统在规定的射击任务剖面内能正常工作的能力 |
·目标容量: | 在同一时间内,武器系统能够监视、跟踪、拦截空中目标的最大数量 |
·抗干扰性: | 武器系统对抗各种有源和无源干扰,以所要求的质量正常工作的能力。 |
·地面机动性: | 武器系统所具有的展开撤收、越野及行军间作战的能力 |
·展开时间: | 在规定条件下,武器系统由行军状态转入战斗状态所必需的时间 |
·撤收时间: | 在规定条件下,武器系统由战斗状态转入行军状态所必需的时间 |
·越野能力: | 武器系统通过无路地带(如耕作地、泥泞地、沙滩、冰雪地、沼泽地等)和超越障碍(如坡道、
壕沟等)的能力。 |
·战术使用要求: | 武器系统在战术应用方面需要满足的各项指标和要求。 |
·使用环境条件: | 为保持武器系统性能而规定的在运输、贮存、维修和作战时其周围的各种环境条件 |
·武器系统效能: | 武器系统在规定条件下,完成其给定任务的能力。 |
·费用效能分析: | 应用系统分析方法,从研制、采购、使用的全寿命周期费用和效能两个方面对武器系统的综合评估。 |
·武器系统作战仿真: | 建立武器系统及其面临的各种典型战术环境的仿真模型,用仿真设备对其作战过程(包括人工
干预)进行推演、分析和研究的过程。 |
·武器系统性能仿真: | 建立武器系统的仿真模型,在仿真设备上对其工作过程进行动态分析研究、性能评估以及最佳性能参数的选择。 |
·导弹发射飞行可靠度: | 在规定的使用条件下,导弹能正常发射,并在规定飞行时间内正常工作的概率。可分解为发射成功率和飞行可靠度。 |
·检测合格率: | 在规定的保障条件和检测周期内,检测合格的产品数量和被检测的产品总数量之比值。 |
·地空导弹: | 从地面发射攻击空中目标的导弹,主要由弹体、动力装置、引信、战斗部和制导设备等组成。 |
·战备弹: | 完成了规定的技术准备,担负战备值班的导弹 |
·库存弹: | 在规定条件下贮存备用的导弹。 |
·筒(箱)弹: | 贮运发射筒(箱)和装在其内导弹的总称。 |
·导弹全长: | 导弹实际顶点至尾端点的长度 |
·导弹直径: | 弹身的最大直径。 |
·飞行速度: | 导弹在飞行中相对于地面的运动速度。 |
·导弹自旋速度: | 弹体绕其纵轴旋转的角速度。 |
·速度特性: | 导弹在飞行过程中速度的变化规律 |
·过载特性: | 导弹在杀伤区内的需用过载分布以及飞行中导弹可用过载的变化规律 |
·舱段: | 组成弹身的可以独立装卸的整体结构件 |
·弹翼: | 产生导弹升力和侧向力的主要翼面 |
·操纵面: | 产生控制导弹的力或力矩的翼面 |
·尾翼: | 位于导弹尾部,起稳定导弹作用的翼面。 |
·固体火箭;中压发动机: | 由固体推进剂提供的贫氧可燃气与冲压空气混合补燃的组合发动机 |
·单室双推力发动机: | 一个燃烧室,一套点火系统,采用不同形状的药柱或不同燃速的推进剂,产生两级推力的固体火箭发动机。 |
·发射发动机: | 将导弹从发射筒内快速推出的发动机 |
·发动机工作时间: | 在燃烧室内从初始压强建立到终点压强之间对应的时间。 |
·弹上能源: | 导弹上供给备仪器、设备所需能量的设备。通常按能量形式分为:电源、液压能源和气压能源等。 |
·自动驾驶仪: | 感受弹体姿态、过载等信息,保持导弹飞行稳定,接收控制信号,自动控制导弹飞行的装置。 |
·捷联惯导装置: | 利用直接安装在弹身上的惯性测量元件,通过计算机把测量信号变换为导引参数的装置 |
·无线电控制仪: | 弹上用来接收各种控制指令和询问信号,形成导弹控制信号及应答信号的装置。 |
·无线电测向仪: | 为形成控制指令,在导弹上测定目标角度信息并发回地面制导站的装置 |
·引信: | 导弹上感受目标信息或其它预定条件,控制战斗部适时起爆的装置 |
·引信最大作用距离: | 对规定的目标,在给定的导弹和目标交会范围内,引信以一定概率启动时,导弹和目标之间最大
距离。亦称引信最大启动距离。 |
·引信灵敏度: | 非触发引信指感受目标存在的敏感程度;触发引信指对目标或环境的敏感程度 |
·引信与战斗部配合效率: | 在给定导弹和目标交会条件下,引信启动区与战斗部的动态杀伤区协调一致的程度 |
·破片初速: | 战斗部爆炸瞬间,破片达到的最大飞散速度 |
·破片飞散角: | 战斗部静态爆炸后,包括90%有效破片的飞散锥角。 |
·战斗部威力半径: | 战斗部能有效杀伤目标的最大距离 |
·理论弹道: | 控制系统参数给定不变,初始条件是给定的理论条件,大气参数是标准大气参数,导弹的性能参数
和结构外形为理论设计值,发射时及导弹飞行过程中均无扰动,目标按一定规律运动等,在上述条
件下求解的导弹质心运动的轨迹。 |
·控制弹道: | 考虑导弹与控制系统真实情况及初始条件、大气参数、目标机动飞行等可能具有的随机因素作用
条件下,所得可控方程对应的导弹质心运动轨迹。 |
·实际弹道: | 导弹在实际飞行中的质心运动轨迹 |
·制导系统: | 按选定的导引规律,导引与控制导弹飞向目标所需设备的总称 |
·制导回路: | 由制导系统、姿态控制系统、导弹弹体和运动学环节组成的闭环控制回路。 |
·制导体制: | 武器系统所采用的包括制导方式及辅助制导手段的基本结构形式 |
·滑轨段: | 导弹在发射装置导轨上运动的阶段 |
·射入段: | 导弹离轨瞬时至制导系统开始制导导弹瞬间的弹道段 |
·引入段: | 从弹上制导设备开始控制导弹至导弹初始偏差瞬时值小于允许值时的弹道段 |
·导引段: | 从导弹引入瞬间至命中目标的受控飞行弹道段 |
·指令传输系统: | 由完成指令的编码、发射、接收、译码设备组成的系统 |
·制导误差: | 制导导弹飞行过程中实际弹道与理论弹道对应点之间的偏差。亦称导引误差 |
·发射设备: | 用来支承、准备和发射导弹的设备。通常包括发控装置、发射装置等 |
·发控装置: | 控制导弹发射准备和实施发射的设备 |
·贮运发射箱(筒): | 导弹在运输、贮存时作为包装箱(筒),而在发射时作为导向装置的箱(筒)形容器。 |
·垂直发射: | 导弹轴线与水平面成垂直状态的发射 |
·倾斜发射: | 导弹轴线与水平面成倾斜状态的发射。 |
·发射间隔: | 在一次射击中,先后发射两发导弹所需的间隔时间 |
·最大调转速度: | 发射装置在调转过程中所能达到的最大角速度。 |
·最大跟踪速度: | 发射装置稳定跟踪目标时所能达到的高低角和方位角的变化率 |
·导弹装填时间: | 导弹从运输装填车或运弹车上装到发射装置上所需要的时间。 |
·作战空域: | 武器系统发现、识别、跟踪和拦截空中目标的空间范围。 |
·火力范围: | 武器系统或多个(种)武器系统展开成战斗队形后能杀伤空中目标的空间范围。 |
·火力配系: | 为完成各种空情条件下的作战任务,由多个(种)武器系统配置而成的火力整体 |
·射击规则: | 武器系统进行射击准备和在各种条件下对目标实施射击的基本原则和规定 |
·射击诸元: | 武器系统对目标实施射击所需各种数据的总称 |
·射击准备: | 从受领战斗任务至发射导弹前所进行的有关射击的准备工作 |
·射击方法: | 根据不同的目标和条件,实施射击时所采用的跟踪方法、雷达工作体制、制导方法、
发射种类及转移火力方法的总称。 |
·射击周期: | 武器系统完成一次射击所占用的一个目标通道的时间 |
·击效率: | 在各种环境条件下,一次射击杀伤目标的概率 |
·手控跟踪: | 以人工方式使瞄准标志与目标信号相重合实现对目标跟踪的方法。 |
·自动跟踪: | 对目标空间坐标或运动参数自动进行跟踪的方法 |
·混合跟踪: | 同时用手控和自动的方法对目标实施跟踪 |
·静默跟踪: | 制导雷达不发射电磁波,按外部信息源提供的目标坐标数据实施跟踪的方法 |
·禁射: | 为保证安全,规定不准射击的区域。 |
·脱靶量: | 导弹与目标遭遇过程中,在垂直于弹目相对速度平面内,目标质心到导弹相对运动轨迹与脱靶
平面交点的距离。 |
·遭遇点: | 导弹落入或穿过脱靶平面时,目标所处的空间位置。 |
·地空导弹射击指挥: | 指挥员及指挥机构为适时和有效地实施射击所采取的措施和活动。 |
·目标识别: | 对空中目标信息进行辨认判别、确定其属性(敌友)、类型的过程。 |
·目标威胁判断: | 按照一定的准则,分析和判断敌方目标对我方的危害程度 |
·火力分配: | 根据上级指示、目标的重要性及其特性等情况,将射击任务分配到火力单元的战术活动。 |
·射击指挥效率: | 实际被杀伤的空中目标数与最大限度发挥火力时可杀伤的空中目标数之比值。 |
·指挥周期: | 从侦察设备发现某个(批)目标时起到目标被杀伤时止,指挥员及战勤人员完成全部射击指挥任务的时间。 |
·射击指挥系统: | 进行情报收集、数据处理、空情显示、威胁判断、射击诸元计算、火力分配及辅助决策完成射
击任务的设备的总称。 |
·射击指挥软件: | 射击指挥系统中,用于保障完成射击指挥任务的各种功能软件的总称 |
·火力单元: | 能实施独立、协同作战,直接参与作战的基本装备的总称 |
·战斗准备等级: | 地空导弹兵作战准备程序的区分 |
·战斗准备等级转进时限: | 由下一级战斗准备转进到上一级战斗准备所要求的时间。 |
·标定: | 确定武器系统备装备位置的大地坐标和其相对位置的过程。 |
·遮蔽角: | 雷达天线中心至影响天线电磁波辐射的遮蔽物(高山等)顶端的连线与天线中心所在水平面之间的夹角。 |
·功能检查: | 对武器系统战斗性能的主要参数正常性和协调性的检查。有规定的检查项目和时间要求。 |
·紧急开机: | 使火力单元快速进入战斗状态的操作过程。 |
·命令终线: | 下达射击命令完毕时,空中目标到火力范围边界的最近距离线 |
·导弹截获: | 制导系统从接收导弹信息到对其稳定跟踪的过程 |
·校对目标: | 对目标的性质、批次、坐标进行核对的过程。 |
·战斗操作训练: | 以熟练掌握装备操作、提高排除故障能力为目的的训练 |
·专业理论训练: | 以掌握武器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及其基本原理为目的的训练。 |
·反干扰训练: | 掌握战术、技术等反干扰操作方法,以提高抗干扰能力为目的的训练 |
·地面保障设备: | 保障武器系统使用和维修所需地面设备的统称。 |
·机内检测设备: | 安装在武器装备内部并与其结合为一体,执行性能监测、故障检测和故障隔离等功能的设备。 |
·脱机检测设备: | 能执行预定程序,用于检测、判定和分离故障,并在维修后能对该系统进行检验的外部诊断设备。 |
·电子维修车: | 对武器装备的电子设备进行检测、处理故障和更换组件等维修活动的专用车辆 |
·定位定向设备: | 确定发射阵地备设备所在位置及其相互位置和雷达主要辐射方向的设备 |
·导弹运输装填设备: | 运输并把导弹或筒(箱)弹装在发射装置上的设备。 |
·导弹装配专用设备: | 对导弹进行装配、分解需用的专用工具、拖车等设备的统称。 |
·单元测试设备: | 对弹上单个仪器、装置的性能进行检查测试的设备。 |
·综合测试设备: | 对导弹备系统的工作情况和协调性进行检查测试的设备。 |
·大修: | 武器装备超过预定的使用期限,出现严重耗损及系统性的故障或事故损坏,必须返回修理厂
(或生产厂)进行分解检查、彻底翻修,才能全面恢复其技术状态所进行的维修活动。 |
·中修: | 未达到大修期,武器装备出现较严重的耗损或损坏,需要修理、配制或更换主要零部件才能恢复
其技术状态所进行的维修活动。 |
·维护周期: | 在装备的寿命期内,为保持其规定的技术状态,按计划进行维护和预防性维修活动的间隔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