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辐射监测: | 探测核爆早期与剩余核辐射、评估人员体内外辐照剂量、急性辐射危害(见GJB 188.2—
88第3.12条)。 |
·早期核辐射: | 核爆炸最初十几秒内放出的辐射和中子(见GJB 188.2—88第3.34条)。 |
·剩余核辐射: | 核爆炸后,经过一段时间(一般取十几秒左右)之后产生的辐射,包括放射性沉降物放出的
核辐射和土壤等经中子照射形成的感生放射性物质所放出的核辐射,主要是β辐射和γ辐射
(见GJB 188.2第3.35条)。 |
·外照射: | 体外辐射源对人体的照射(见GB 4960-85第1073条)。 |
·内照射: | 进入体内的放射性核素作为辐射源对人体产生的照射(见GB 4960—85第0764条)。 |
·吸收剂量D: | D=dE/dm
式中:dE是电离辐射授与质量为dm的物质的平均能量(见GB 4960—85第1095条)。 |
·比释动能K: | K=dEtr/dm
式中:dEtr是不带电电离粒子在质量为dm的某一物质内释放出来的全部带电粒子的初始动
能的总和(见GB 4960—85第0042条)。 |
·体模: | 在辐射剂量学、辐射监测研究以及放射治疗学中使用的人体或动物体(整个或局部)的模
拟物或具有约定几何尺寸的模型。它通常由组织等效材料构成,多用于测量和计算吸收剂量分
布,有时用以确定体外探测效率(见GB 4960—85第1031条)。 |
·比活度: | 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的放射性活度(见GB 4960—85第0039条)。 |
·放射性浓度: | 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放射性活度(见GB 4960—85第0266条)。 |
·表面活度: | 某种物质单位表面积的放射性活度(见EJ 183—82第2.28条)。 |
·红骨髓平均吸收剂量: | 人体各部位红骨髓组织按质量加权的吸收剂量。 |
·骨髓(造血)型放射病: | 受照剂量在1Gy以上而造成的人体造血系统的非随机性损伤。 |
·约定真值: | 对给定目的而言,被认为充分接近真值,可以替代真值的量。通常它的数值由次级标准或
基准确定,或者由一台按次级标准或基准校准过的参考装置确定。 |
·校准(刻度): | 确定测量装置对某些已知辐射量(如空气比释动能,吸收剂量或比活度)的响应,或确定辐
射源相对于同类标准源的强度。 |
·ICRU球: | 直径为30cm,密度为1g/cm3
组织等效球体,其质量组成为76.2%O,10.1%H,11.1%C
和2.6%N。 |
·扩展辐射场: | 假设的辐射场,在所研究的整个体积内,辐射的注量及其角度与能量分布同实际辐射场中
参考点的这些量相同。 |
·齐向扩展辐射场: | 假设的均匀单向辐射场,其注量及能量分布同实际辐射场中参考点的这些量相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