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武器: | 利用重原子核的链式裂变或(和)
轻原子核的自持聚变反应,瞬时释放出巨大能量而产
生爆炸,对目标实施大规模杀伤破坏作用的武器。 |
·核武器系统: | 构成核武器作战能力诸系统的总称。一般含核战斗部(或核弹头)、运载、发射(投掷)工具、
配套技术装备和相应的指挥控制系统等。 |
·战略核武器: | 用于执行战略任务的核武器。 |
·战术核武器: | 用于打击战役、战术纵深内重要目标的核武器。 |
·核弹头: | 装有核战斗部的弹头。 |
·核导弹: | 装有核弹头的导弹。 |
·核战斗部: | 由核爆炸装置和引爆控制系统等组成,是核武器中用来直接完成战斗使命的部分。 |
·裂变武器: | 利用铀或钚等重原子核的链式裂变反应,瞬时释放出巨大能量的核武器。 |
·原子弹: | 裂变武器的通称。 |
·内爆法原子弹: | 用炸药爆炸产生的内聚冲击波压缩处于次临界状态的裂变装料,使其密度急剧升高,达到
超临界状态,并发生核爆炸的一种原子弹。 |
·枪法原子弹gun-type: | 利用炸药爆炸产生的强驱动力,把两块或数块处于次临界状态的裂变装料迅速推拢在一
起,达到超临界状态,并发生核爆炸的一种原子弹。 |
·助爆型原子弹: | 添加少量热核材料以提高裂变装料利用率、增加裂变威力的一种原子弹 |
·热核武器: | 利用重原子核裂变反应提供的能量,使氘、氚等轻核产生自持聚变反应,瞬间释放出巨大
能量的核武器。 |
·氢弹: | 热核武器的通称。 |
·三相弹: | 其放能过程由裂变到聚变再到裂变三个阶段组成的一种氢弹。 |
·中子弹: | 以高能中子为主要杀伤因素,相对减弱冲击波和光辐射效应的一种特殊设计的小型氢弹。 |
·核炸弹: | 装有核战斗部的炸弹。 |
·核深水炸弹: | 装有核战斗部的深水炸弹。 |
·核钻地弹: | 钻入地层一定深度后爆炸的核炸弹或核弹头。 |
·核地雷: | 装有核战斗部的地雷。 |
·核鱼雷: | 装有核战斗部的鱼雷。 |
·核炮弹: | 装有核战斗部的炮弹。 |
·发射训练核弹头: | 用于部队发射训练,由部分真实件和部分模拟件组成的、通常是带有发烟、发光剂或(和)
遥测设备的模拟核弹头。 |
·教练核弹头: | 采用对人体无害和非爆炸的代用材料,仿照真弹设计制造的、供部队教学和训练用的模拟
核弹头。 |
·核武器战术技术性能: | 核武器在服役和作战使用中所具备的特性和能力。 |
·威力: | 核装置爆炸释放的总能量。 |
·当量: | 用释放相同能量的梯恩梯炸药的质量表示核爆炸能量的一种习惯计量。通常用千吨梯恩
梯当量(符号为ktTNT,lktTNT相当于4.2TJ)、兆吨梯恩梯当量(符号为MtTNT)作为计量
单位。 |
·比威力: | 核弹头(或核战斗部)威力与其质量的比值。 |
·等效百万吨数(EMT): | 核弹头(或核战斗部)的威力以兆吨梯恩梯当量为单位计量的数值的2/3次方。用以作为
衡量核武器对低抗力目标实际破坏能力的数值。即
EMT=({Q}MtTNT)
2/3式中:Q—核武器的威力。 |
·比等效百万吨数: | 等效百万吨数与核弹头(或核战斗部)质量的比值。 |
·聚变威力: | 在核爆炸中核聚变反应释放的能量。 |
·核爆炸高度: | 核武器(或核装置)在地面(水面)以上爆炸时,从爆心到地面(水面)投影点的相对高度。简
称爆高。 |
·比[例爆]高: | 决定爆心投影点冲击波超压量值的经验参量。定义为爆炸高度与威力立方根的比。习惯
上高度以米,威力以千吨梯恩梯当量为计量单位。即
SH=Kq
-1/3式中:SH—比例爆高; |
·核武器安全: | 防止核武器意外爆炸和被越权使用。 |
·勤务保险: | 为增加核弹头在装配、贮存、运输、检测、维修和对接等地面勤务过程中的安全所采用的设
施。 |
·核战斗部自毁: | 在核武器发射(投掷)后,为了安全或其他原因,有意使核战斗部失去核爆炸能力并自行毁
坏。 |
·核爆可靠度: | 在规定的条件下,规定的时间内,核战斗部按规定性能指标实现核爆的概率。 |
·抗核加固: | 为防御核武器系统及其他设施在核爆炸环境中的损伤效应而采取防护加固的措施。亦称
核加固。 |
·抗辐射加固: | 为使核武器系统和其他设施在辐射环境中或受辐照后仍能可靠地实现预定功能而采取的
措施。 |
·核[爆炸]装置: | 具有核爆炸功能的裂变装置或热核装置。通常由核部件、炸药部件、火工品、核点火部件以
及其他构件组装而成。 |
·[核装置]初级: | 在热核装置中,用来引发下一级核能释放的一种专门设计的裂变(或助爆型裂变)放能部
分。 |
·[核装置]次级: | 在热核装置中,由初级提供的核能引发的实现热核装置主要功能的聚变一裂变(或聚变)
放能部分。 |
·起爆序列: | 为使主装药按设计要求实现爆轰,按感度递减、爆炸能力递增顺序构成的火工品和炸药部
件系统。通常包括火工品、传爆药柱和起爆元件。 |
·爆轰序列: | 起爆序列加上主装药构成的爆轰系统。 |
·起爆元件: | 起爆主装药并在其中形成一定形状的爆轰波的炸药部件或装置。 |
·核燃耗: | 核材料参与核反应而消耗的量与初始加入量的比值。 |
·核点火: | 由少量中子按预定时刻引发核装置中核材料的链式裂变反应,形成核爆炸的动作。 |
·核点火部件: | 按预定程序和反应机制适时提供一定产额中子的部件。包括中子发生器、热核激发器等。 |
·中子增殖率: | 核装置内中子数的相对增量随时间的变化率。即 |
·过早点火: | 裂变武器(或核装置初级)中有少量中子在先于预定点火时刻引发链式裂变反应,从而使
核爆炸的威力受到影响的动作。 |
·[核装置]化爆: | 指核装置中的炸药发生了爆炸,但释放的核能是可以忽略的爆炸。 |
·核材料: | 一般指裂变材料和聚变材料。 |
·裂变材料: | 在中子作用下能够产生裂变反应的材料。 |
·聚变材料: | 在特定条件下能够产生聚变反应的材料。 |
·堆前料: | 未经反应堆中子照射,一般含有极少
236U的铀材料。 |
·堆后料: | 经过反应堆中子照射,一般含有较多
236U的铀材料。 |
·物理品位: | 固体聚变材料样品中各有用成分的原子质量之和与样品总质量的百分比。 |
·化学品位: | 固体聚变材料样品中各有用成份的分子质量之和与样品总质量的百分比。 |
·[核装置]自热: | 核装置中因核材料衰变而放热,引起核装置温度升高的现象。 |
·钝感炸药: | 对撞击、摩擦、冲击波、热、静电火花等外来刺激极不敏感,难由燃烧转为爆轰的炸药。 |
·苏珊试验: | 将炸药装入特制炮弹中,用炮发射并撞击钢筋混凝土支撑的钢靶,测定炸药的相对能量释
放与撞击速度的关系。是一种评定炸药经受撞击、挤压、摩擦等综合机械作用的感度试验。 |
·滑道试验: | 将裸露的炸药件以不同高度和角度倾斜撞击在不同靶面上,测定炸药的反应等级。是一种
评定炸药部件在加工、装配和运输过程中发生跌落事故时的安全性试验。 |
·引[爆]控[制]系统: | 按预定程序工作,适时解除保险,发出各种预定的控制信号,并引爆核装置的系统。 |
·引爆: | 使核装置起爆的动作。 |
·解保: | 核武器由保险状态转变到待爆状态的动作。 |
·保险装置: | 在引爆控制系统中防止误发引爆和控制信号的装置。 |
·装定高度: | 武器发射或投掷前,在引爆控制系统中设置的引信动作高度。 |
·同步[引爆]装置: | 产生多路电脉冲,同时引爆多个雷管的装置。 |
·自毁装置: | 将安全[自毁]系统发来的自毁信号转换成电脉冲,使核战斗部失去核爆炸能力并自行毁
坏的装置。 |
·引控系统联试: | 检查引爆控制系统功能、性能参数和各装置间的及相关系统间的匹配情况的试验。 |
·地面测控设备: | 用于检测、控制和监视核战斗部引控系统及其所属装置的地面设备的总称。简称地测设
备。 |
·核武器再入遥测: | 弹头重返大气层到触地飞行区段的遥测。 |
·黑障区: | 高速飞行的弹头再入大气层时,在其周围形成等离子体,使无线电波难于穿透的飞行区
段。 |
·记忆重发: | 将采集的数据暂存在遥测系统的弹上存贮设备中,在预定时间按程序再将数据发送出来
的方法。 |
·核试验: | 为核武器的研制、发展、检验、效应研究和其他科学目的而进行的核爆炸试验。 |
·高空核试验: | 爆心高于海平面30km的核试验 |
·大气层核试验: | 爆心在海平面以上不足30km的空中核试验或地面核试验。 |
·水下核试验: | 爆心在水面以下的核试验。 |
·[深层]地下核试验: | 爆心在地面以下一定深度,使爆炸后产生的放射性物质封闭在地下的核试验。 |
·竖井核试验: | 将核装置埋在竖井内进行的地下核试验。 |
·平洞核试验: | 将核装置封闭在坑道中进行的地下核试验。 |
·核爆炸: | 由于重原子核的链式裂变或(和)轻原子核的自持聚变反应,瞬时释放出巨大能量而产生
的爆炸。简称核爆。 |
·核爆炸方式: | 在空中不同高度或地(水)下不同深度实施核爆炸的型式。 |
·高空核爆炸: | 爆心高于海平面30km的核爆炸。 |
·空中核爆炸: | 爆心在海平面以上不足30km,火球不接触地(水)面的核爆炸。 |
·地(水)面核爆炸: | 爆心在地(水)面或以上,但火球接触地(水)面的核爆炸。 |
·地(水)下核爆炸: | 爆心在地(水)面以下的核爆炸。 |
·核武器杀伤破坏效应: | 核武器爆炸产生的各种杀伤破坏因素对人员和物体造成的毁伤作用和效果。又称毁伤效
应。 |
·瞬时杀伤破坏因素: | 核爆炸后较短时间内对目标的杀伤破坏因素一冲击波、光(热)辐射、电磁脉冲、早期核辐
射和X射线的统称。 |
·放射性沾染: | 核爆炸的裂变产物、剩余核装料和感生放射性物质等对环境的污染。 |
·核爆冲击波: | 核爆炸时产生的高温高压在周围介质中形成的冲击波。 |
·[核爆]光(热)辐射: | 核爆炸形成的高温高压火球辐射出的极其强烈的光和热。 |
·早期核辐射: | 核爆炸瞬间释放出的具有很强贯穿能力的中子和γ射线。 |
·核电磁脉冲: | 核爆炸释放出的γ射线和X射线与其作用范围内的介质相互作用产生的瞬时电磁场。 |
·内电磁脉冲: | 由核爆炸释放的Y射线和x射线与卫星、导弹壳体或其他壳体相互作用,在其腔内激励
的瞬时电磁场。 |
·系统电磁脉冲: | 由核爆炸释放的X射线和γ射线与系统构件相互作用,从系统构件表面激发的电磁脉
冲。 |
·核爆地球物理效应: | 核爆炸引起的地球物理现象及其异常变化。主要有人工极光、人工辐射带、电离层效应、地
震、地磁扰动和次声波扰动等。 |
·核爆生物效应: | 核爆炸所产生的能量对生物的一切杀伤和生理效应。 |
·核爆通信效应: | 核爆炸释放的能量对信号传输和通信设施的影响。 |
·核爆热激波: | 核爆炸产生的X线被稠密物体的表层吸收并形成局部高温高压区而产生的冲击波。 |
·核爆效应模拟: | 利用各种模拟手段模拟研究核爆炸产生的效应对目标的破坏力、破坏机制及防护技术等。 |
·核爆物理模拟: | 利用非核爆手段或微聚变装置来模拟研究核装置的内爆物理过程和测定有关物理参数。 |
·核武器自相摧毁效应: | 连射或齐射两枚以上的核弹头时,由于达到目标上空的各核弹头起爆时间相接近,出现已
起爆的核弹头使邻近尚未起爆的己方核弹头遭到摧毁、失效和偏离预定目标等现象。 |
·核爆炸长期效应: | 核爆炸瞬时杀伤破坏效应所导致的潜在损害因素和全球放射性沾染对自然环境及人们生
理和心理的长期作用和效果。 |
·核爆炸烟云: | 核爆炸火球熄灭后形成的放射性云团。 |
·核试验零时: | 在核试验中发出起爆指令的时刻。 |
·放化诊断: | 用放射化学手段分析核爆后获取的样品以诊断核装置的有关性能。 |
·钢丝绳气体取样: | 利用安装在压力型软管内的透气钢丝绳,从核爆形成的空腔和烟囱区域内获取核爆生成
气体样品的一种取样方法。 |
·气体样品: | 含有核爆产生的裂变产物或(和)聚变产物供放化分析用的气体。 |
·钻探取样: | 在地下核试验中,用钻探方式获得供放化分析用的固体样品的一种取样方法。 |
·固体样品: | 地下核爆汽化和熔化了的周围岩石、核材料及其反应产物,凝固后经钻探取出供放化分析
用的固体。 |
·锅底样品: | 由地下核爆炸形成的空腔底部类似玻璃体的固体样品。 |
·取样系数: | 被测核素在诊断样品中的含量(折算成核试验零时的值)与该核素在核装置爆炸结束时刻
的总量之比值。 |
·分凝: | 核爆汽化了的核材料及其反应产物,在冷凝过程中发生分馏,使冷凝的固溶体中的核素组
成发生变化的现象。 |
·活化指示剂: | 为了诊断核装置的某些性能而采用的能与核爆炸产生的中子或带电粒子进行核反应获得
活化产物的核素。 |
·内活化法: | 将活化指示剂加放在核装置内的特定部位,核爆后测定活化产物以诊断核装置某些性能
的方法。 |
·外活化法: | 将活化指示剂加放在核装置外的特定部位,核爆后测定活化产物以诊断核装置某些性能
的方法。 |
·反照中子: | 核装置爆炸过程中,泄漏出壳的被爆室壁及装置周围物质反弹回来的中子。 |
·地爆增强因子: | 因反照中子的存在,同一核装置在地下核爆炸时,其威力及有关参数相对于无反照中子时
的相对增强因子。 |
·测试刚架: | 在竖井核试验中,用于布放测试系统等刚体构架的总称。 |
·物理诊断: | 通过测量核爆炸释放出的中子、γ、X 射线、可见光、冲击波或电磁脉冲等来诊断核装置的
有关性能及反应过程。 |
·瞬发γ同步触发: | 以核装置起爆后的瞬发γ作为触发信号对记录设备进行同步触发,并作为时间关联的一 种方法。 |
·力学诊断: | 通过测量核爆炸在周围介质中产生的冲击波或在地下核爆炸时产生的地震波特征信号来
探测核爆炸的威力。 |
·核爆炸探测: | 为判明核爆炸的发生并获取其爆炸的性质、时间、位置、威力和方式等信息,对核爆炸的直
接和间接效应所进行的探测。 |
·柯尔坦克斯(CORRTEX): | 在与核试验竖井平行的另一孔穴内放一根同轴电缆,核爆炸产生的冲击波挤压电缆,利用
信号连续反射测量电缆有效长度随时间的变化来推算核爆威力。是就地核查地下核试验威力
的一种流体动力学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