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发光: | 由海洋中一些发光的浮游生物和细菌造成的夜间海面发光现象。有火花型、弥漫型、闪光型三种类
型。 |
·5m层海水: | 海面以下 5m 深度处的水层。 |
·中层海水: | 位于主温跃层以下至 1200m 深的水层中的海水。本标准中指 25m 至 120m 的水层。 |
·底层海水: | 水深不足 50m 时,底层为离海底 2m 的水层;水深在 50m~200m 范围内时,底层为离海底 4%水
深的水层;水深超过 200m 时,靠近海底的水层。 |
·海水温度: | 表征海水冷热程度的物理量。海水温度一般用 ITS-90 摄氏温标(℃)表示,也可用热力学温标(K)
表示。 |
·温度跃层: | 海水温度在垂直方向上出现急剧变化的水层。近海形成的温度跃层不稳定。大洋中的温度跃层比较
稳定。按海洋垂直剖面,温度跃层分为季节性温跃层、主温跃层和深海跃层等。 |
·海水盐度: | 海水中所含盐量的标度。通常指 1000g 海水中所含溶解的盐类物质的总量。通过测定海水电导率与
标准氯化钾溶液的电导率之比值,再经计算得出。 |
·盐度跃层: | 海水盐度在垂直方向上出现急剧变化的水层。 |
·海水密度: | 单位体积海水的质量。单位为 g/cm3或 kg/m3。 |
·密度跃层: | 海水密度在垂直方向上出现急剧变化的水层。密度跃层受温、盐跃层综合作用的制约,其作用程度,
各海区在不同时期均不相同。 |
·海水透明度: | 表征海水垂直能见程度的物理量。是指用直径为 30cm 的白色透明度盘,垂直沉入水中,直至刚刚
看不见的深度。这种目测方法误差较大。国际上使用射束透光率仪(即透明度仪),可准确观测任何深度
和方位的海水透明度。 |
·水色: | 海面向上光辐射的可见光的光谱分布所呈现的海洋表观颜色,由海水的光学性质及海中悬浮微粒的
颜色所决定。测定时,将白色盘透明度置于透明值一半的水层中,透明度圆盘上方所呈现的海水颜色与
标准水色的颜色进行比较,判断出该海域的水色。 |
·海中声速: | 海洋中声速的简称。指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 |
·水下声道: | 海洋内部自然形成的,有利于声能沿水平方向远距离传播的介质空间。当声速分布存在极小值时即
形成水下声道。 |
·声速跃层: | 声能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随深度发生急剧变化的水层。 |
·声速梯度: | 海水中声速随深度的相对变化率,即单位深度内声速的相对变化量。以海洋表面作为深度原点时,
声速随深度增加,称为正梯度,声线向上折射;反之,声速随深度减小,称为负梯度,声线向下折射。 |
·黑潮: | 北太平洋副热带总环流系统中的西部边界流。世界大洋中最强的暖流之一。起源于太平洋北赤道流,
自东向西流动,在菲律宾东海岸受阻后,由台湾东南和巴士海峡以东海域流入东海,经吐噶喇海峡流向
日本南岸。因其海水呈蓝黑色,故得名。 |
·亲潮: | 亦称“千岛寒流”。
北太平洋西北部寒流。自堪察加半岛沿千岛群岛向西南流,影响大陆气候,使之变冷。 |
·暖流: | 水温高于所流经海域水温的海流。 |
·大洋环流: | 在海面风力和热盐等的作用下,海水从某海域向另一海域流动而形成的首尾相接的独立环流系统或
流旋。 |
·赤道逆流: | 亦称“反赤道流”。
位于南北赤道流间的逆向海流。自西向东流动,以补偿大洋东部自东向西的赤道流所带走的海水。 |
·上升流: | 因表层流体的水平辐散,导致表层以下的海水铅直上升的流动。 |
·下降流: | 因表层流体的水平辐合或海面气压系统的变化等原因而形成的海水下沉流动。 |
·潮流: | 海水在潮波传播过程中,潮位周期性升降的同时,所发生的水平方向的流动。 |
·海流: | 海洋中水体因受海面风和热盐效应的作用,以相对稳定的速度,沿着一定方向的大规模流动。海流
按成因可分为风海流、梯度流、倾斜流、密度流和补偿流。 |
·海洋内波: | 海水密度稳定层结的海水受外部扰动作用,在其内部产生的波动,全称为惯性重力内波。 |
·特殊坡度水深: | 浅于周围的水深,且坡度大于 2%的水深点。 |
·大坡度区: | 为海底坡度大于 2%的区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