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机-环境系统: | 由人、机、环境三个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集合体。“人”是指作为系统主体的工作人员;“机”
是指人所控制的对象;“环境”则是人、机共处场所的特定工作条件。 |
·人-机-环境系统工程: | 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与方法,研究人-机-环境系统中以人为主体的各要素的特性及其相互关系,
进行优化组合,使系统的综合效能达到安全、高效、经济的一门学科。 |
·总体分析: | 在明确总体要求的前提下,确立各种备选方案,建立有关模型并进行模拟试验;着重研究人、机、
环境各要素对系统总体性能的影响,以及各自的功能特点及其相互关系,不断修正和完善人-机-环境
系统的结构方式,以确保总体最佳组合方案实现的过程。 |
·总体设计: | 在总体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系统工程技术,依照选定的最终方案建立一个特定的人-机-环境系统
的设计过程。 |
·系统整合: | 对系统结构进行确定、组合、调整,使系统性能达到最佳的过程。 |
·模型: | 根据实物、设计图或设想,按其形状、结构和功能等特征制成的同系统实物相似的物体或者用形式
语言定量表达的一种数学结构。 |
·人体模型: | 根据系统要求,运用特定人体测量数据与特征而建立的模型。 |
·全数学模拟: | 对系统的一切结构和功能全部采用数学结构形式进行的计算机仿真。 |
·半物理模拟: | 一部分采用系统实物,另一部分采用数学表达式,对系统进行仿真。 |
·全物理模拟: | 完全采用实物模型对系统进行仿真。 |
·系统综合试验: | 为对系统做总体评价而进行的多因素、多功能的试验。 |
·样机评价: | 通过模拟、检测和试验,对系统样机的规定性能要求进行评估的过程。 |
·演示验证: | 采用先进技术,通过真实的或接近真实的操作,对系统的预定功能及其应用潜力进行展示和全面评
价的过程。 |
·系统安全性: | 在寿命周期内所有阶段,运用工程和管理的原理、准则和技术,使系统的使用效能、时间和费用在
约束限度内获得的最佳安全程度。 |
·安全性分析: | 对系统的各种危险性实行有计划地鉴别和寻求技术对策的过程。 |
·系统可靠性: | 系统在规定条件下和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 |
·可靠性评价: | 通过数学模拟或试验结果以及可靠性图表的评估值,对系统的可靠度进行分析测定的过程。 |
·维修性: | 在规定条件下和规定时间内,按规定的程序和方法进行维修时,保持或恢复到规定状态的能力。 |
·维修性分析: | 对采用的预测技术、故障模式和影响分析程序,以及设计数据对维修性状态、故障范围和纠正措施
进行综合性定量描述,从而对系统或设备设计的维修性进行评定的过程。 |
·高效性分析: | 研究各种不同的方案和措施,确保人-机-环境系统中的人员以最小的工作负荷取得最佳的工作效
果,以实现系统工作性能最优化的过程。 |
·系统效能: | 对系统预期能达到-系列具体任务要求的程度的度量。 |
·费用-效益分析: | 亦称成本-效益分析。通过权衡费用与效益之间的比例关系评价系统可行性的过程。 |
·费用-效能分析: | 亦称成本-效果分析。通过费用与其达到的效果进行多方案比较的经济性评价过程。 |
·系统综合评价: | 在对系统进行全面试验和检测的条件下,根据规定的各项性能指标对系统做出全面评估的过程。 |
·素质: | 个人先天具有的和后天在实践经验和环境影响下形成的生理和心理的综合特征。 |
·体质: | 个人先天遗传和外在自然与社会环境的影响下所形成的在形态结构、生理机能方面的综合特征。 |
·能力: | 人完成某种活动的本领,包括完成活动的具体方式,成功地完成活动所必需的生理与心理潜力,以
及经教育训练形成的技能。 |
·人效能: | 在一定工作要求和环境条件下,作业人员为达到某一目的或完成某一任务而进行的操作及其效绩。 |
·选拔: | 为执行某种任务挑选具备规定的生理心理条件、基本技能和一定专业技能人员的过程。 |
·训练: | 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使受训人员具有规定的体质、技能和特长的过程。 |
·医学监督: | 对从事危险性作业的人员采取各种确保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医学监护措施。 |
·工作负荷: | 人在单位时间承受的工作量,包括工作的强度和难度。 |
·疲劳: | 由于高强度或长时间持续活动而导致工作能力减弱、工作效率下降、错误率增加并可能伴有身体不
适的状态。 |
·应激: | 由应急源引起的生理与心理状态变化及其所导致的一系列反应。 |
·人可靠性: | 人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任务的能力。 |
·人失误: | 人在监视、操作等作业过程中,由于自身原因造成的差错。 |
·人体测量: | 应用标准的测量仪器和测量方法对人体进行几何和力学参数的测量与分析。 |
·体型: | 以人体测量和身体成分(肌肉、脂肪及水)的定量测定为基础,从形态学上对人的整体外貌或结构进
行的分类。 |
·姿态: | 人在三维空间中保持的姿势。在人体测量中,主要考虑立姿和坐姿。 |
·人体坐标系: | |
·体轴: | 人体坐标系中的坐标轴,包括纵轴、矢状轴和冠状轴。 |
·矢状面: | 通过人体纵轴和矢状轴的平面及与其平行的所有平面。其中通过人体正中线的矢状面称为正中矢状
面。 |
·冠状面: | 通过人体纵轴和冠状轴的平面及与其平行的所有平面。 |
·静态参数测量: | 被测量者处于立姿或坐姿时在静止状态下进行的人体参数的测量。 |
·动态参数测量: | 被测量者处于运动或操作状态下进行的人体参数的测量。 |
·身长坐高指数: | 人的坐高与其身长的比值,再乘以 100 所得的值。 |
·躯干腿长指数: | 人的身长减坐高之差与坐高的比值,再乘以 100 所得的值。 |
·头型指数: | 人的头宽与头长的比值,再乘以 100 所得的值。 |
·面型指数: | 人的面长与面宽的比值,再乘以 100 所得的值。 |
·体段: | 人体运动过程中保持不变几何形状的最大尺寸的体块。 |
·外展: | 体段离开身体或与其相连部位中心线的运动。 |
·内收: | 一个体段或体段组合朝向身体或与其相连部位中心线的运动。 |
·身体包络面: | 刚好容纳身体及其运动空间的容积。 |
·新陈代谢: | 生物体从环境摄取营养物质转变为自身组成成分,以及自身组成成分转变为废物排泄到环境中去的
不断更新的过程。 |
·基础代谢: | 人体在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基础状态是处于清醒、安静或尽可能排除肌肉活动、进食、环境温
度和精神状态等因素影响的状态。 |
·刺激: | 刺激物施于机体上的作用。 |
·反应: | 对作用于机体的刺激的应答。 |
·反应时: | 从刺激开始到人体作出反应的时间。 |
·生理调节: | 人体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对其生理功能进行协调的过程。 |
·生理稳态: | 人体及其各器官、系统生理活动的变化中的稳定状态。 |
·生物反馈: | 机体中被调节的器官在功能发生改变时,将变化的信息通过回路返回到调节系统,改变其调节强度
的过程。 |
·生物节律: | 生理和生理心理活动的周期性变化。 |
·反射: | 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产生的有规律性的应答。 |
·条件反射: | 机体在非条件反射(机体生来具有的、对保持生命具有根本意义的反应)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无关
刺激产生的反射。 |
·感受器: | 机体内接受内外环境刺激,并将刺激能量转换为生物电信号的换能结构。 |
·敏感性: | 人体对外界刺激反应灵敏的程度。 |
·阈值: | 能感觉的刺激的最低强度或两刺激间的最小差别。 |
·视觉: | 可见光刺激引起的感觉。 |
·视敏度: | 亦称视锐度或视力。是人眼可以区分的物体微细结构的能力。 |
·暗适应: | 从明亮环境进入黑暗环境后,人眼对光的敏感性逐渐升高的过程。 |
·视野: | 眼固定地注视正前方时,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 |
·听觉: | 声音刺激引起的感觉。 |
·听阈: | 能引起听感的特定信号的最小有效声压级。 |
·平衡觉: | 人体在保持平衡过程中对身体运动速率和方向变化的感觉。 |
·嗅觉: | 辨别外界物质气味的感觉。 |
·触觉: | 皮肤受到机械刺激而引起的感觉。 |
·温度觉: | 人体及其组织对冷热刺激程度的感觉,包括冷觉和温觉。 |
·痛觉: | 伴有实际存在的或潜在性的组织损伤而出现的一种感觉。 |
·生理指标: | 反映人体生理功能的参数(如心率、呼吸率、血压和体温等)。 |
·生理耐受性: | 在正常生理条件下,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的耐受程度。 |
·知觉: | 个体对事物整体的直接反映,是个体选择、组织并解释感觉信息的过程。 |
·错觉: | 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知觉。 |
·记忆: | 过去经验在头脑中的保持和再现。 |
·认知: | 人脑反映客观事物特征与联系,并揭示事物意义和作用的心理活动,是全部认识过程的总称。 |
·学习: | 人获得信息、掌握知识、技能和技巧的过程。 |
·智力: | 认识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的综合。 |
·注意: | 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各种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 |
·情绪: | 人对客观事物所持态度的体验。 |
·动机: | 个体为满足某些需要而进行有关活动的动力。 |
·意志: | 人自觉地确定目标,并根据目标调节支配自身的行为,克服困难,去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
·心理运动: | 从感知到运动反应的过程及其互相协调的活动,包括灵活性、反应时间、眼手协调等。 |
·人际关系: | 人与人之间直接交往与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心理关系。 |
·心理相容性: | 群体成员间在心理与行为上彼此协调的程度。 |
·人-机关系: | 人与机器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状态。 |
·人-机界面: | 在人-机-环境系统中,人与机器之间进行信息和能量交换的交接面,如显示器、控制器等。 |
·人-机对话模式: | 人、机之间进行信息交换的方式。 |
·人工智能: | 利用计算机使机器具备能够模拟、代替甚至超过人的某些智力活动能力的相关技术。 |
·虚拟现实: | 利用计算机生成一种模拟环境,通过专门设备(如头盔、数据手套、数据服)等实现操作者与该环境
直接进行自然交互的仿真技术。 |
·专家系统: | 一种获取专家的经验和知识,将其转化成能够模拟专家解决问题和做出决策的计算机程序的技术。 |
·多媒体: | 计算机使用交互的手段,综合地处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媒体信息,并具有集成性、交互性、
控制性以及逻辑连接整体的技术。 |
·人机功能分配: | 根据人与机器的不同特点,对系统的功能进行合理分工和最佳匹配的过程。 |
·工作区设计: | 以优化人机匹配性为前提,对工作区的人员数量、操作空间、设备配置、采光照明和声响等工作条
件进行的综合设计。 |
·工作区布局: | 对工作区内的仪器、设备等进行的设置和安排。 |
·工作台设计: | 对工作台的外形尺寸与倾角、显示器与控制器等在面板上的布局以及操作者的工作空间等进行的设
计。 |
·可达性: | 操作或维修时,接近系统不同部位的难易程度。 |
·信号: | 在系统运行过程中,向作业人员提示有关状态变化的信息。 |
·字符: | 表述特定含义与信息的字母、数字、汉字、符号和几何图形等。 |
·提示: | 在显示器上,指示操作者进行某种反应的信息。 |
·通报信号: | 系统运行过程中,反映系统正常状态的重要信号。 |
·告警信号: | 系统运行过程中,向操作者提示系统异常状态的信号。 |
·显示器: | 通过编码、图表、颜色、声音等方式表达信息的装置。 |
·视觉显示终端: | 系统中表达运行状态的视觉信号显示器。 |
·显示系统: | 一个复杂大系统中,将输入信号进行转换、存储和显示的组成部分。 |
·多功能显示: | 在同-显示器上,可进行不同类型信息显示的方式。 |
·控制器: | 通过特定信息对系统进行过程调节,使系统达到规定状态的装置。 |
·控制系统: | 进行系统参数的数据采集、分析和反馈,驱使一个或多个输出按需要方式调节的一种系统。 |
·开环控制系统: | 系统输出对控制作用没有直接影响的控制系统。 |
·闭环控制系统: | 系统输出对控制作用有直接影响的控制系统。 |
·人在回路中控制系统: | 将人作为-个控制环节的闭环控制系统。 |
·自动控制: | 系统对自身运行状态信息进行自我反馈的控制方式。 |
·人工控制: | 操作者通过键盘、操纵杆等控制器对系统实施的控制方式。 |
·语音控制: | 操作者通过话音对系统实施的控制方式。 |
·人-环境关系: | 人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状态。 |
·工作环境: | 工作场所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条件。 |
·特殊环境因素: | 进行特殊作业所处的环境条件(如高压、低压、缺氧、高温、低温、超重、失重、振动、冲击、噪
声和辐射等)。 |
·环境污染: | 环境中混入对人体有害或危险因素的现象。 |
·环境控制: | 为保证系统的安全和高效而对环境采取的措施和活动。 |
·舒适区: | 保持人无不舒适感的环境因素的变化范围。 |
·工效区: | 保持人正常工作效率的环境因素变化范围。 |
·安全区: | 保持人身安全、无生命危险的环境因素变化范围。 |
·耐受限: | 人体尚可忍受,但生命处于危急状态边缘时的环境因素极限值 |
·防护措施: | 抵御或消除有害因素的方法和手段。 |
·防护装备: | 抵御有害因素影响、保护人身安全的装备。 |
·微小气候: | 狭小空间中的人工大气环境。 |
·减压: | 作业环境中大气压力由高向低方向的变动。 |
·减压病: | 由于环境大气压力的降低引起体内因过饱和溶解的氮气或惰性气体逸出,形成气泡和气泡应激而导
致的综合征,常出现于航空航天与潜水作业中。 |
·高空缺氧: | 人体暴露于高空或高海拔地区的低气压环境所致的缺氧性生理及病理现象。 |
·缺氧症: | 人体组织因氧气不足而引起的综合征。 |
·氧中毒: | 人体因环境氧分压过高引起的病理现象。 |
·急性二氧化碳中毒: | 人体因暴露于高浓度二氧化碳环境中引起的急剧的生理危象。 |
·慢性二氧化碳中毒: | 人体因长时间暴露于较高浓度的二氧化碳环境中引起的生理或病理现象。 |
·有害气体: | 影响人体健康或危及生命安全的气态污染物。 |
·挥发性污染物: | 从材料中解吸或分解出的气态污染物。 |
·悬浮颗粒物: | 在空气中的微小固体或液体颗粒物,包括气溶胶、粉尘和可吸入颗粒物等。 |
·空气净化: | 为使空气中有害物质的量或浓度降低到允许范围以下而采取的技术措施。 |
·空气污染指数: | 根据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以常规监测的几种空气污染物的浓度按一定数学模型计算得出的反映空气
污染程度与空气质量状况的指标。 |
·最高容许浓度: | 作业环境中某种污染物在规定的暴露时间内,不影响人员身体健康和完成规定任务的工作能力的最
高浓度。 |
·三球温度: | 评价环境热强度的指标。可由公式(1)或(2)计算:
![](Showpic.aspx?key=c3bb9cb62111c9abef61d00f609ac1ea&type=.jpg)
|
·有效温度: | 人在不同温度、湿度和风速的综合作用下产生的热感觉指标。以在相对湿度为 100%,风速接近于
零时出现相同感觉的空气温度来表示。 |
·风冷指数: | 低温环境下,综合风速与气温对身体影响的一个指数。可用经验公式计算:
![](Showpic.aspx?key=2eb6a88dd22db96b7e143b37a0d36172&type=.jpg)
|
·热习服: | 人体重复、持续暴露于热环境所产生的生理适应性变化。 |
·冷习服: | 人体重复、持续暴露于冷环境所产生的生理适应性变化。 |
·G 值: | 反映物体重力状态的量值。指当一个物体因受力而改变其运动速度和方向时,其所受引力与惯性力
的矢量和的大小与其自身所受到的标准重力的比值。 |
·超重: | G>1 时物体所处的重力状态。 |
·失重: | G<1 时物体所处的重力状态。 |
·微重力: | 0<G<0.01 时物体所处的重力状态。 |
·冲击: | 系统受到作用时间小于 1s 的外力激励,其运动状态发生突然变化的现象。 |
·振动: | 描述机械系统运动或位置的量值相对于某一平均值或大或小交替地随时间变化的现象。 |
·全身振动: | 通过身体支撑面或流体介质传递给整个身体的振动。 |
·局部振动: | 传递给人体-个特定部位或区域的振动。 |
·振动病: | 人体长期遭受强烈振动引起的-种病症。 |
·气流吹袭: | 人体与空气作相对高速运动时迎面气流所产生的一种作用,包括气流动压力对人体的直接冲击和气
流对四肢和头颈部造成的甩打作用。 |
·运动病: | 由身体实际的或感受的低频被动运动所诱发的以植物性神经系统不良反应为主的病症。 |
·乘载品质: | 乘载人员对运载器中运动环境因素的主观感受,以舒适或不舒适的程度来表达。 |
·次声: | 频率低于可听频率下限的声。
注:次声频率高限大致为 20Hz。 |
·超声: | 频率高于可听频率上限的声。
注:超声频率低限大致为 20kHz。 |
·噪声: | 不需要的声音,通常为不同频率和不同强度的声音无规律的杂乱组合。 |
·声压级: | 表示声压强度相对大小的指标,其 SI 单位为分贝(dB),可由公式求得:
![](Showpic.aspx?key=ee183928e6e0cca6f53c54a0c43f34f6&type=.jpg)
![](Showpic.aspx?key=09a39133711f382e833c50c851447004&type=.jpg)
|
·A 计权声压级: | 用 A 计权网络测定的声压级,单位为 dB(A)。 |
·暂时性阈移: | 离开噪声环境后可恢复的听阈提高。 |
·永久性阈移: | 由于长期处于噪声环境下造成的不可恢复的听阈提高。 |
·听力损失: | 人耳在某-频率的听阈比正常人的听阈高出的分贝数。 |
·噪声性耳聋: | 强噪声所引起的听力损伤。 |
·噪声非听觉效应: | 噪声对机体造成除听力损失以外的其他不良影响。 |
·亮度: | 表示发光面发光强弱的物理量。为发光面在某一方向的发光强度除以发光面在该方向的正投影面
积。其 SI 单位为坎德拉每平方米(cd/m2)。 |
·照度: | 物体单位面积上所得到的光通量。其 SI 单位为勒克斯(lx)。 |
·亮度对比: | 视野中目标和背景的亮度差与背景(或目标)的亮度之比,即:
![](Showpic.aspx?key=5282acccb0995aa71af3102772315e38&type=.jpg)
一般情况下,以面积较大的部分为背景,以面积较小的部分为目标。 |
·眩光: | 由于光亮度的分布和范围不适宜,或在空间或时间上存在着极端的亮度差异,以致引起不舒适和降
低物体可见度的视觉条件。 |
·闪烁: | 光亮度或颜色脉动所引起的视觉印象。 |
·颜色: | 光作用于人眼引起形象以外的视觉特性。 |
·色调: | 表示红、绿、黄、蓝、紫等颜色特性。颜色的三属性之一。 |
·明度: | a) 物体表面相对明暗的特性。
b) 在同样的照明条件下,以白板为基准,对物体表面的视知觉特性给予的分度。
颜色的三属性之一。 |
·彩度: | 用距离等明度无彩点的视知觉特性来表示物体表面颜色的浓淡,并给予分度。颜色的三属性之一。 |
·孟塞尔表色系统: | 用孟塞尔三维模型所规定的色调、明度和彩度来表示物体色的表色系统。 |
·空间辐射: | 地球外层空间存在的自然辐射,包括银河宇宙辐射、太阳粒子事件辐射和地磁捕获辐射。 |
·电离辐射: | 能使物质产生电离效应的辐射。 |
·辐射生物效应: | 生物组织接受一定辐射能量引起机体功能或结构变化的现象。 |
·辐射损伤: | 人体受辐射作用而产生的伤害。 |
·吸收剂量: | 在任何一种介质中受照物体吸收各种类型电离辐射能量的物理量。其 SI 单位为焦耳每千克(J/kg)
专门名称为戈瑞(Gy)。 |
·剂量当量: | 反映组织吸收辐射等效剂量的物理量。为吸收剂量(D)、品质因数(Q)和其他修正因数(N)的乘积。
其 SI 单位为焦耳每千克(J/kg),专门名称为希沃特(Sv)。 |
·个人剂量限值: | 不引起辐射损伤的、个人所受照射的剂量当量的最大限度。 |
·体模: | 使用对电离辐射的吸收和散射与人体组织相近的适当材料设计制作的、不同尺寸和体态的人体实物
模型。 |
·机-环境关系: | 环境因素与机器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状态。 |
·环保性设计: | 在系统设计中,采取各种措施以减少或避免机器对环境造成污染的过程。 |
·自保护性设计: | 在系统设计中,采取适当措施保护机器不受外界因素影响的过程。 |
·环境适应性: | 机器对各种环境条件的适应能力。 |
·电磁污染: | 机器产生的电磁场对其周围环境形成不利影响的现象。 |
·静电干扰: | 静电对信息传播和接触物所产生的有害作用。 |
·废热排放: | 机器运行或燃料燃烧时产生的无效热量的释放或排除。 |
·废气排放: | 机器运行或燃料燃烧时伴生的气态废物(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或氮氧化物等)的释放或排除。 |
·废液排放: | 机器运行或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液态废物(污水、废酸、废碱或废油等)的排泄 |
·废渣排放: | 机器运行或燃料燃烧过程中产生的固态废物的排除。 |
·氧化作用: | 机器中的材料同环境中的氧气进行化合的过程。 |
·腐蚀作用: | 机器中的材料发生化学或电化学反应而受到破坏的过程。 |
·霉变作用: | 机器中的材料受霉菌类微生物作用而发霉变质的过程。 |
·可凝性挥发物: | 机器中材料或污染源解吸、剥离或分解出的可凝聚在低温表面上的物质。 |
·盐雾: | 靠近或紧挨地面或海洋上的由含有盐分的微小水珠形成的云雾。 |
·沙尘暴: | 强风裹挟大量尘土的天气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