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学: | 关于测量及其应用的科学。 |
·计量: | 实现单位统-、量值准确可靠为目的活动。 |
·军事计量学: | 关于军事领域的测量及其应用的科学。 |
·军事计量: | 军事领域中确保装备和检测设备计量单位统一、量值准确一致和测量结果正确可信的全部活动。 |
·装备计量保障: | 为保证装备性能参数的量值准确一致,实现计量溯源性和检测过程受控,确保装备始终处于良好技
术状态,具备随时准确执行预定任务的能力而进行的一系列管理和技术活动。 |
·装备计量保障体系: | 实施装备计量保障所必需的组织机构、程序、过程和资源所构成的有机整体。 |
·量: | 可以用一个数和一个参照对象表示大小的现象、物体或物质的属性。 |
·量的种类: | 可相互比较的量的共同体。 |
·量制: | 由-组非矛盾方程连在-起的-组量。 |
·国际量制: | 基于长度、质量、时间、电流、热力学温度、物质的量和发光强度七个基本量的量制。 |
·基本量: | 在给定量制中约定选取的子集的量,该子集量中的任何一个量不能用其他量表示。 |
·导出量: | 在量制中,由该量制的基本量定义的量。 |
·量纲: | 用量制中基本量因子的幂的乘积表示的给定量对各基本量的依从关系。 |
·量纲为一的量
无量纲量: | 在其量纲表达式中相应基本量因子的指数均为零的量。 |
·测量单位
计量单位
单位: | 约定定义和采用的标量,通过该标量可使其他同类量相比较,并能将两个量之比用一个数表示。 |
·基本单位: | 对基本量约定采用的测量单位。 |
·导出单位: | 导出量的测量单位。 |
·一贯导出单位: | 对于给定的量制和选定的一组基本单位,由比例因子为 1 的基本单位幂的乘积表示的导出单位。 |
·法定计量单位: | 由国家法律承认、具有法定地位的测量单位。 |
·单位制: | 对于一个给定量制的一组基本单位和导出单位,及其倍数单位和分数单位,以及这些单位的使用
规则。 |
·一贯单位制: | 基于给定的量制,每个导出量的测量单位是一贯导出单位的单位制。 |
·制外测量单位
制外单位: | 不属于给定单位制的测量单位。 |
·国际单位制: | 国际计量大会(CGPM)采纳的基于国际量制的单位制,包括单位的名称和符号,一系列词头及其名
称和符号,以及他们的使用规则。 |
·倍数单位: | 给定单位乘以大于1的整数形成的单位。 |
·分数单位: | 给定单位除以大于1的整数形成的单位。 |
·单位符号: | 表示测量单位的约定符号。 |
·量值
值: | 用数和参照对象表示的量的大小。 |
·量的数值
数值: | 量值表示中的数,不包括作为参照对象的任何数。 |
·量的算法: | 应用于非序量的-组数学规则和操作。 |
·量方程: | 给定量制中联系各量的数学关系式,与测量单位无关。 |
·单位方程: | 基本单位、一贯导出单位或其它测量单位间的数学关系式。 |
·单位间的换算因子: | 同类量的两个测量单位的比值。 |
·数值方程
量的数值方程: | 基于给定量方程和特定的测量单位,各个量的数值间的数学关系式。 |
·序量: | 由约定的测量程序定义的量,能够根据大小建立该量与其它同类量之间总的排序关系,这些量之间
不存在代数运算。 |
·量值标尺
测量标尺: | 给定种类量的-组按大小有序排列的量值。 |
·序量值标尺: | 序量的量值标尺。 |
·约定参考标尺: | 由正式协议规定的量值标尺。 |
·标称特性: | 现象、物体或物质的没有大小区分的特性。 |
·测量: | 通过实验获得一个或多个量值,由此对量合理赋值的过程。 |
·被测量: | 拟测量的量。 |
·测量原理: | 用作测量基础的现象。 |
·测量对象: | 受测量的物体及现象。 |
·测量方法: | 对测量中操作的逻辑关系的归纳性描述。 |
·接触测量: | 与被测物体直接接触的测量。 |
·非接触测量: | 不与被测物体接触的测量。 |
·静态测量: | 被测量的值在测量期间被认为是恒定的测量。 |
·动态测量: | 为确定被测量的瞬时值和(或)被测量的值在测量期间随时间(或其他影响量)变化所进行的测量。 |
·稳态测量: | 被测量的值在测量期间是稳定的或周期变化的测量。 |
·瞬态测量: | 被测量的值在测量期间是突发变化的测量。 |
·实时测量: | 以高于被测量变化的测量速度,对随时间、空间变化的被测量,及时地采集所需的原始数据的测量。 |
·现场测量: | 在研制、生产、试验或使用的实际场地中对被测对象进行的测量。 |
·在线测量: | 被测对象位于原位或在生产线上进行的测量。 |
·远距离测量: | 对一定距离外被测对象的被测量,进行数据采集并传送到接收地点进行记录、显示和处理的测量。 |
·绝对测量: | 通过对一些基本量的直接测量确定被测量值,或通过能表达物理或化学理论的物理常数和精确的数
学公式间接地同基本单位建立关系确定被测量值的测量。 |
·比较测量: | 将被测量与测量标准的同类量相比较而进行的测量。 |
·直接测量: | 不必通过测量与被测量有函数关系的其他量,而能直接得到被测量值的测量。 |
·间接测量: | 通过测量与被测量有函数关系的其他量得到被测量值的测量。 |
·测量程序: | 根据一种或多种测量原理以及给定的测量方法,基于测量模型以及为获得测量结果的任何计算和对
测量的详细描述。 |
·参考测量程序: | 在校准或表征标准物质时为提供测量结果所采用的测量程序,用于评定由同类量的其它测量程序获
得的被测量量值的正确度。 |
·原级参考测量程序
原级参考程序: | 用于获得与同类量测量标准没有关系的测量结果所用的测量程序。 |
·测量过程: | 与实施测量有关的一组相互关联的资源、活动和影响量。 |
·测量过程控制: | 对测量过程中所获得的数据进行监测和分析并采取必要的纠正措施,以使测量过程连续地保持在规
定范围。 |
·校准: | 在规定条件下,为确定测量仪器或测量系统所指示的量值与对应的测量标准所复现的量值之间关系
所进行的一组操作。 |
·检定
计量检定: | 由军队计量技术机构确定并证实被测对象是否满足规定要求而做的全部工作。 |
·比对: | 在规定条件下,对相同准确度等级或指定不确定度范围的同种测量标准、测量仪器或测量系统的测
量结果之间比较的过程。 |
·测试: | 对给定的产品、材料、设备、生物体、物理现象、过程或服务按规定的程序确定一种或多种特性的
技术操作。 |
·检验: | 对产品的一种或多种特性进行测量、检查、试验或度量,并将其结果与规定的要求进行比较以确定
是否合格的活动。 |
·核查: | 按事先规定的方法,对核查对象进行核验测量,通过数据分析实现对测量结果的质量控制。 |
·计量确认: | 确保测量设备符合预期使用要求的-组操作。 |
·量值传递: | 将国家测量标准所复现的单位量值按照规定的准确度等级或测试不确定度比要求,通过检定或校准
逐级向下传递到各级测量标准、检测设备或装备。 |
·测试性: | 产品能及时、准确地确定其状态(可工作、不可工作或性能下降)并隔离其内部故障的一种设计特性。 |
·机内测试: | 系统或设备内部提供的检测和隔离故障的自动测试功能。 |
·测试程序集: | 用自动测试设备对被测单元进行测试或校准所必须的接口、测试或校准程序及相应文档的集合。 |
·测量结果: | 赋予被测量的量值及其有用的相关信息。 |
·测量值: | 由测量获得的量值。 |
·量的真值
真值: | 与量的定义一致的量值。 |
·参考量值
参考值: | 作为同类量值比对的基础量值。 |
·约定量值
约定值: | 对于给定目的,由协议赋予某量的量值。 |
·影响量: | 在直接测量中,不影响实际测量的量,但会影响示值与测量结果之间关系的量。 |
·测量准确度
准确度: | 测量值与被测量的真值之间的-致程度。 |
·测量正确度
正确度: | 无穷多次重复测量的测量值的平均值与一个参考量值之间的一致程度。 |
·测量精密度
精密度: | 在规定条件下,对同一个或相似的被测对象重复测量所得的量值之间的一致程度。 |
·测量误差
误差: | 测量值与参考量值之差。 |
·系统误差: | 在重复测量中保持恒定不变或按可预见的方式变化的测量误差的分量。 |
·测量偏移
偏移: | 系统误差的估计值。 |
·随机误差: | 在重复测量中按不可预见的方式变化的测量误差的分量。 |
·过失误差: | 明显超出统计规律预期值的误差。 |
·修正: | 对估计的系统误差的补偿。 |
·算术平均值: | 同一被测量的多次测量结果的估计值,用 x 表示,并按下式计算:
|
·实验标准偏差: | 表征测量值分散性的量,用对同一被测量多次测量后计算得到,用 s 表示。 |
·加权算术平均值: | 表征对同一被测量作多组测量并考虑了各组的权后的测量结果的估计值,用 xw表示,并按下式
计算:
|
·加权算术平均值的实验标准偏差: | 表征同一被测量的多组测量结果的加权算术平均值分散性的参数,用 sw表示,并按下式计算:
|
·重复性测量条件
重复性条件: | 包括相同测量程序、相同操作者、相同测量系统、相同操作条件和相同地点、在短时间内对同一个
或相类似的被测对象重复测量的一组条件表示的测量条件。 |
·测量重复性
重复性: | 在重复性测量条件下的测量精密度。 |
·期间精密度测量条件
期间精密度条件: | 包括相同测量程序、相同地点,对同一个或相类似的被测对象,在一定的时间间隔内进行测量的测
量条件,但不包括有明显改变的其它条件。 |
·期间测量精密度 期间精密度: | 在-组期间测量精密度条件下的测量精密度。 |
·复现性测量条件
复现性条件: | 包括不同地点、不同操作者、不同测量系统,对同一个或相类似的被测对象重复测量的一组条件表
示的测量条件。 |
·测量复现性
复现性: | 在复现性测量条件下的测量精密度。 |
·测量不确定度
不确定度: | 根据所用到的信息,表征赋予被测量的量值分散性的非负参数。 |
·仪器的测量不确定度: | 由所用的测量仪器或测量系统引起的测量不确定度的分量。 |
·测量模型
模型: | 在测量中包含的所有已知量间的数学关系。 |
·测量函数: | 当用测量模型中输入量的已知量值计算的值是测量模型中输出量的测得值时,各量的函数关系。 |
·测量模型中的输入量
输入量: | 为计算被测量的测量值而必须测量的量,或用其他方式获得的量。 |
·测量模型中的输出量
输出量: | 用测量模型中输入量的值计算得到的测量值的量。 |
·测量不确定度的 A 类评定
A 类评定: | 对在规定的测量条件下测量所得的测量值,用统计分析的方法进行测量不确定度分量的评定。 |
·测量不确定度的B 类评定
B 类评定: | 用不同于测量不确定度 A 类评定方法确定测量不确定度分量的评定。 |
·标准测量不确定度: | 以标准偏差表示的测量不确定度。 |
·标准不确定度: | 以标准偏差表示的测量不确定度。 |
·合成标准测量不确定度: | 由测量模型中各输入量的标准测量不确定度获得的输出量的标准测量不确定度。 |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 由测量模型中各输入量的标准测量不确定度获得的输出量的标准测量不确定度。 |
·相对标准测量不确定度: | 标准测量不确定度与测量值比值的绝对值。 |
·不确定度预估: | 对测量不确定度的预先估计。 |
·目标测量不确定度: | 根据测量结果的预期用途确定和规定的测量不确定度上限。 |
·目标不确定度: | 根据测量结果的预期用途确定和规定的测量不确定度上限。 |
·扩展测量不确定度: |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与-个大于 1 的因子的乘积。 |
·扩展不确定度: |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与-个大于 1 的因子的乘积。 |
·包含区间: | 基于有用的信息,具有说明了概率的一组被测量的真值所包含的区间。 |
·包含概率: | 在规定的包含区间内包含被测量的值的概率。 |
·置信水平: | 在规定的包含区间内包含被测量的值的概率。 |
·包含因子: | 为求得扩展不确定度而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所乘的大于 1 的数。 |
·自由度: | 计算总和中的独立项个数,即总和中的项数减去其中受到约束的项数。 |
·校准等级关系: | 规定的参照对象到最终测量系统之间校准的顺序,其中每一级校准的输入取决于前一级校准的
输出。 |
·计量溯源性: | 测量结果通过文件规定的不间断的校准链将其与规定的参照对象联系起来的特性,每个链接点均对
测量不确定度有贡献。 |
·计量溯源链: | 将测量结果与规定的参照对象联系起来的测量标准以及计量检定或校准的顺序。 |
·溯源链: | 将测量结果与规定的参照对象联系起来的测量标准以及计量检定或校准的顺序。 |
·向测量单位的计量溯源性: | 溯源到实现定义测量单位的参照对象时的计量溯源性。 |
·向单位的计量溯源性: | 溯源到实现定义测量单位的参照对象时的计量溯源性。 |
·测量结果的计量可比性: | 对于溯源到同一参照对象的给定种类的量,测量结果可比较的特性。 |
·计量可比性: | 对于溯源到同一参照对象的给定种类的量,测量结果可比较的特性。 |
·测量结果的计量兼容性: | 给定被测量的一组测量结果的特性,该特性为任何一对两个不同的测量结果的测量值之差的绝对值
小于该差值的标准测量不确定度的某个选定倍数。 |
·计量兼容性: | 给定被测量的一组测量结果的特性,该特性为任何一对两个不同的测量结果的测量值之差的绝对值
小于该差值的标准测量不确定度的某个选定倍数。 |
·测量设备: | 实现测量过程所必需的测量仪器、测量标准、标准物质、软件及其辅助设备或他们的组合。 |
·测试设备: | 用于测试的全部测量设备和试验设备。 |
·检测设备: | 为确定一种或多种特性、确定和隔离实际的或潜在的故障、判断是否符合要求,对被测单元按规定
的程序进行测试、测量、诊断、评估、检查或检验时,所使用的任何设备。 |
·被测单元: | 被测试的任何系统、分系统、设备、机组、单元体、组件、部件、零件或元器件等的统称。 |
·测量仪器: | 单独或与一个或多个辅助设备组合,用于进行测量的装置。 |
·测量器具: | 单独或与一个或多个辅助设备组合,用于进行测量的装置。 |
·计量器具: | 单独或与一个或多个辅助设备组合,用于进行测量的装置。 |
·测量系统: | 为执行一定的测量任务而组合起来的全套测量仪器及其他设备,包括软件、实物量具、标准物质、
化学试剂和电源。 |
·指示式测量仪器: | 提供带有被测量量值信息的输出信号的测量仪器。 |
·显示式测量仪器: | 输出信号用可视形式表示的指示式测量仪器。 |
·显示式测量仪器标尺: | 显示式测量仪器的一部分,由一组有序的带有相应数字或量值的标记构成。 |
·实物量具: | 以固定形态复现或提供给定量的一种或多种所赋量值的测量仪器。 |
·测量传感器: | 提供与输入量有确定关系的输出量的器件。 |
·敏感器: | 测量系统中直接受带有被测量的现象、物体或物质作用的元件。 |
·检测器: | 当超过相应量的阈值时,能指示某现象、物体或物质存在的装置或物质。 |
·测量链: | 从敏感元件到输出单元的单一信号信道构成的测量系统的一系列单元。 |
·测量系统的调整: | 为使测量系统提供相应于给定被测量值的指定示值,对测量系统进行的一组操作。 |
·调整: | 为使测量系统提供相应于给定被测量值的指定示值,对测量系统进行的一组操作。 |
·测量系统的零位调整: | 为使测量系统提供相应于被测量值为零值的零示值,对测量系统进行的调整。 |
·零位调整: | 为使测量系统提供相应于被测量值为零值的零示值,对测量系统进行的调整。 |
·计量特性: | 能影响测量结果的并可测量的测量设备特性。 |
·示值: | 由测量仪器或测量系统提供的量值。 |
·示值区间: | 由可能的极端示值所界定的一组量值。 |
·标称示值区间: | 当测量仪器或测量系统调节到特定位置时获得的,并用于指明位置的,由可经修约的极限示值或近
似的极限示值所界定的一组量值。 |
·标称区间: | 当测量仪器或测量系统调节到特定位置时获得的,并用于指明位置的,由可经修约的极限示值或近
似的极限示值所界定的一组量值。 |
·标称示值区间的量程: | 标称示值区间两个极限量值之差的绝对值。 |
·量程: | 标称示值区间两个极限量值之差的绝对值。 |
·标称量值: | 表征测量仪器或测量系统的量以指导其适当使用的经修约或近似的量值。 |
·标称值: | 表征测量仪器或测量系统的量以指导其适当使用的经修约或近似的量值。 |
·测量范围: | 在规定条件下,具有最大允许误差说明的、由给定的测量仪器或测量系统测量的一组同类量的量值。 |
·测量区间: | 在规定条件下,具有最大允许误差说明的、由给定的测量仪器或测量系统测量的一组同类量的量值。 |
·工作区间: | 在规定条件下,具有最大允许误差说明的、由给定的测量仪器或测量系统测量的一组同类量的量值。 |
·响应时间: | 按规定的量值施加激励至响应达到并保持在规定误差范围内所需要的时间。 |
·响应特性: | 在规定条件下,激励与其响应的关系。 |
·稳态工作条件: | 被测量随时间变化时,使校准所建立的关系仍然保持有效,测量仪器或测量系统必须满足的工作
条件。 |
·额定工作条件: | 测量仪器或测量系统按设计性能工作时必须满足的条件。 |
·极限工作条件: | 测量仪器或测量系统所能承受而不致损害的极限条件,其后在额定工作条件下工作时,其规定的计
量特性不降低。 |
·参考工作条件: | 为测量仪器或测量系统的性能评价或测量结果的比对而规定的工作条件。 |
·参考条件: | 为测量仪器或测量系统的性能评价或测量结果的比对而规定的工作条件。 |
·测量系统的灵敏度: | 测量系统指示的改变量与相应的被测量值的改变量之比。 |
·灵敏度: | 测量系统指示的改变量与相应的被测量值的改变量之比。 |
·测量系统的选择性: | 测量系统按规定的测量程序使用,提供一个或多个被测量的测量值,使每个被测量的值独立于其他
被测量或所研究的现象、物体或物质的量的特性。 |
·选择性: | 测量系统按规定的测量程序使用,提供一个或多个被测量的测量值,使每个被测量的值独立于其他
被测量或所研究的现象、物体或物质的量的特性。 |
·分辨力: | 引起相应示值产生可觉察到的变化的被测量值的最小变化。 |
·显示装置分辨力: | 显示装置能有效辨别的最小示值差。 |
·鉴别阈: | 引起相应示值不产生可检测到的变化的被测量值的最大变化。 |
·死区: | 当被测量值双向变化时,相应示值不能检测到的变化的最大区间。 |
·检测限: | 由给定测量程序获得的测量值,其声称材料成分不存在的误判概率为,声称材料成分存在的误判概
率为。 |
·测量仪器的稳定性: | 测量仪器保持其计量特性随时间恒定的能力。 |
·仪器偏移: | 重复测量示值的平均值减去参照对象的量值。 |
·仪器漂移: | 由测量仪器的计量特性的变化引起的示值在一段时间内的连续或增量变化。 |
·漂移: | 由测量仪器的计量特性的变化引起的示值在一段时间内的连续或增量变化。 |
·影响量引起的变差: | 对同一被测量值,当影响量依次呈现两个不同的量值时,给定被测量的示值差或实物量具提供的量
值差。 |
·阶跃响应时间: | 测量仪器或测量系统输入量值受到两个规定稳态之间阶跃变化的瞬间,与相应示值达到其最终稳定
值的规定极限内的瞬间,两者之间的持续时间。 |
·准确度等级: | 在规定工作条件下,符合规定的计量要求,使测量误差或仪器的测量不确定度保持在规定极限内的
测量仪器的等别或级别。 |
·最大允许测量误差: | 由给定的测量、测量仪器或测量系统的规范或规程所允许的,相对于已知参考量值的测量误差的极
限值。 |
·最大允许误差: | 由给定的测量、测量仪器或测量系统的规范或规程所允许的,相对于已知参考量值的测量误差的极
限值。 |
·误差限: | 由给定的测量、测量仪器或测量系统的规范或规程所允许的,相对于已知参考量值的测量误差的极
限值。 |
·示值误差: | 测量仪器的示值与相应测量标准提供的量值之差。 |
·相对误差: | 测量仪器的示值误差除以相应测量标准提供的量值之比值的百分数。 |
·固有误差: | 在参考条件下确定的示值误差。 |
·基值测量误差: | 在规定的测量值上测量仪器或测量系统的测量误差。 |
·基值误差: | 在规定的测量值上测量仪器或测量系统的测量误差。 |
·零值误差: | 规定的测量值为零时的基值测量误差。 |
·引用误差: | 测量仪器的示值误差与该仪器的特定值之比值的百分数。 |
·测试不确定度比: | 被测设备与测量设备之间的最大允许误差的绝对值或扩展不确定度的比值。 |
·校准图: | 示值与相应测量结果之间关系的图形表示。 |
·校准曲线: | 示值与相应测量值之间关系的曲线表示 |
·测量标准: | 实现给定量定义,具有确定的量值和测量不确定度,并用作参照对象的装置。 |
·计量标准: | 实现给定量定义,具有确定的量值和测量不确定度,并用作参照对象的装置。 |
·标准装置: | 实现给定量定义,具有确定的量值和测量不确定度,并用作参照对象的装置。 |
·国际测量标准: | 国际协议签字承认的并旨在为全世界服务的测量标准。 |
·国际标准: | 国际协议签字承认的并旨在为全世界服务的测量标准。 |
·国家测量标准: | 由国家权威机构承认的,作为本国同类量的其他测量标准量值赋值依据的测量标准。 |
·国家计量基准: | 由国家权威机构承认的,作为本国同类量的其他测量标准量值赋值依据的测量标准。 |
·军队最高测量标准: | 军队系统中具有最高计量特性的,并经授权在军队系统中进行量值传递的测量标准。 |
·原级测量标准: | 由原级参考测量程序或一种人工制品来约定选用而建立的测量标准。 |
·原级标准: | 由原级参考测量程序或一种人工制品来约定选用而建立的测量标准。 |
·次级测量标准: | 通过用同类量的原级测量标准进行校准建立的测量标准。 |
·次级标准: | 通过用同类量的原级测量标准进行校准建立的测量标准。 |
·参考测量标准: | 在给定组织或地区内,指定用于校准其他同类量测量标准的测量标准。 |
·参考标准: | 在给定组织或地区内,指定用于校准其他同类量测量标准的测量标准。 |
·参照标准: | 在给定组织或地区内,指定用于校准其他同类量测量标准的测量标准。 |
·工作测量标准: | 用于日常校准或检定测量仪器、测量系统的测量标准。 |
·工作标准: | 用于日常校准或检定测量仪器、测量系统的测量标准。 |
·搬运式测量标准: | 可在不同地点间运送,且有时具有特殊结构的测量标准。 |
·搬运式标准: | 可在不同地点间运送,且有时具有特殊结构的测量标准。 |
·本征测量标准: | 基于现象或物质固有的、可复现的特性建立的测量标准。 |
·本征标准: | 基于现象或物质固有的、可复现的特性建立的测量标准。 |
·核查标准: | 用于日常验证测量标准或测量系统功能和性能的测量装置、制品或量值。 |
·传递测量装置: | 用作媒介供测量标准比对使用的测量装置。 |
·传递装置: | 用作媒介供测量标准比对使用的测量装置。 |
·校准设备: | 在校准中使用的测量标准。 |
·专用校准系统: | 为完成对某一特定装备或专用检测系统的校准、检定而组合起来的全套测量仪器、标准物质、软件
及辅助设备。 |
·装备内嵌式校准设备: | 装入装备内部为了实现内部校准的校准装置。 |
·测量标准的重复性: | 在重复性测量条件下重复测量同一量,测量标准提供相近示值的能力。 |
·测量标准的稳定性: | 测量标准保持其计量特性随时间恒定的能力。 |
·测量标准的不确定
度: | 测量标准所实现的量值的不确定度。 |
·标准物质: | 具有足够均匀和稳定的特性,用以对测量或标称特性的预期检查的一种物质。 |
·参考物质: | 具有足够均匀和稳定的特性,用以对测量或标称特性的预期检查的一种物质。 |
·有证标准物质: | 附有由权威机构发布的文件,并使用有效程序提供一个或多个指定的特性值及其不确定度和溯源性
的标准物质。 |
·有证参考物质: | 附有由权威机构发布的文件,并使用有效程序提供一个或多个指定的特性值及其不确定度和溯源性
的标准物质。 |
·标准物质的可互换性: | 表明对于给定标准物质的规定量,根据两个给定的测量程序得到的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与另一个
指定的物质所得的测量结果之间关系的一致程度的给定标准物质的特性。 |
·参考数据: | 对准确度来源经过鉴别的,经严格评价和验证的、与已知化合物成分或结构有关的数据,该数据还
应与现象、物体或物质特性有关。 |
·标准参考数据: | 由公认的权威机构发布的参考数据。 |
·军队计量技术机构: | 由军队批准设置并管理的,依照《中国人民解放军计量条例》的规定执行计量检定、校准或测试任
务的单位。 |
·军队计量技术机构考核: | 对军队计量技术机构质量保证能力和技术能力进行综合评价的活动。 |
·军用实验室认可: | 军队权威机构对军用实验室具备质量保证能力和技术能力的正式承认。 |
·能力测试: | 为考核实验室的校准或测试所能达到的能力和水平而组织的测试活动。 |
·军用检定规程: | 为评定测量标准、检测设备和装备的计量特性,作为检定依据的军用标准。 |
·军用校准规程: | 作为对测量标准、检测设备和装备进行校准时依据的军用标准。 |
·军事计量强制检定: | 对装备和检测设备中直接影响装备作战效能、人身与设备安全的参数或项目强制实施的计量检定、
校准或测试。 |
·军事计量强制检定目录: | 对军事计量强制检定参数或项目及有关要求制定的技术文件。 |
·计量覆盖率: | 已建立测量标准的参数或项目与应开展的装备计量检定、校准的参数或项目总数之比的百分数。 |
·计量受检率: | 已计量检定、校准的装备数或检测设备数与应计量检定、校准的装备总数或检测设备总数之比的百
分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