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炮: | 口径在 20mm 以上(含 20mm),以发射药为能源发射弹丸的身管射击武器。 |
·地面压制火炮: | 主要用于从地面对地(水)面目标射击的火炮.俗称地炮。 |
·高射炮: | 主要用于从地面对空中目标射击的火炮。 |
·反坦克炮: | 主要用于对坦克和其它装甲目标射击的火炮。 |
·加农炮: | 初速大、弹道低伸、射角小的火炮。 |
·榴弹炮: | 初速较小、弹道较弯曲、射角大的火炮。 |
·加农榴弹炮: | 以加农炮性能为主,兼有榴弹炮弹道性能的火炮。 |
·追击炮: | 初速小、弹道弯曲、用座板承受后坐力的火炮。 |
·无后坐炮: | 发射时,利用部分火药燃气后喷,使全炮无明显后坐的火炮。 |
·火箭发射装置: | 一般发射无控火箭弹的装置,通常为多发联装,俗称火箭炮。 |
·坦克炮: | 装在坦克上,符合坦克作战要求的火炮。 |
·战车炮: | 装在装甲战斗车辆上,符合步兵作战要求的火炮。 |
·舰炮: | 装在舰艇上,符合海上作战要求的火炮。 |
·岸炮: | 配置在海岸或岛屿上,符合海防作战要求的火炮。 |
·航炮: | 装在飞机上,符合空中作战要求的火炮。 |
·线膛炮: | 身管内膛有膛线的火炮。 |
·滑膛炮: | 身管内膛无膛线的火炮。 |
·单管火炮: | 具有-个身管的火炮。 |
·单管火箭发射装置: | 具有-个定向管的火箭发射装置,俗称单管火箭炮。 |
·双管火炮: | 具有两个身管的火炮。 |
·多管火炮: | 具有两个以上身管的火炮。 |
·自动炮: | 能自动完成连发射击的火炮。 |
·半自动炮: | 能自动完成部分射击动作的火炮, |
·固定火炮: | 装在固定基座上的火炮。 |
·牵引炮: | 由机动车沲动的火炮。 |
·山炮: | 能迅速分解结合.由畜力驮载或用人力搬运的火炮。 |
·自运火炮: | 装有辅助推进装置,可短距离运行的火炮。 |
·自行火炮: | 同履带车或轮式车底盘构成一体,可长距离运行的火炮。如:自行高炮、自行榴弹炮等。 |
·小口径高炮: | 口径小于 60mm(含 60ram)的高炮。 |
·中口径高炮: | 口径在 60 至 100mm 的高炮。 |
·大口径高炮: | 口径在 100mm 以上的高炮。 |
·小口径舰炮: | 口径小于 76mm 的舰炮。 |
·中口径舰炮: | 口径在 76mm 至 130mm 的舰炮。 |
·大口径舰炮: | 口径在 130mm 以上的舰炮。 |
·前冲炮: | 炮身在前冲过程中达到预定的速度或行程时击发的火炮。 |
·液体发射药火炮: | 用液态发射药作为推动弹丸运动能源的火炮。 |
·弹道炮: | 专供弹道性能试验用的火炮。 |
·直瞄火炮: | 用瞄准装置直接瞄准目标射击的火炮。 |
·间瞄火炮: | 用瞄准装置间接瞄准目标射击的火炮。 |
·伴随炮: | 配属并跟随步兵分队行动,以抵近射击完成战斗支援任务的火炮, |
·游动炮: | 按照预定计划,在指定地域内,不断变换炮阵地,执行射击任务的火炮。 |
·火炮威力: | 火炮在战斗中能迅速地压制、破坏、毁伤目标的能力。 |
·弹丸威力: | 弹丸对目标杀伤或破坏的能力。 |
·穿(破)甲威力: | 穿(破)甲弹在规定距离上对装甲目标的毁伤效力。 |
·初速: | 火炮发射时,弹丸质心在射出点的速度。 |
·口径: | 火炮内膛导向部的直径。对滑膛炮指导向部的基本值,对线膛炮指对应的阳线表面直径的
基本值。 |
·远射性: | 火炮能够毁坏、杀伤远距离目标的能力,通常用最大射程表示。 |
·射程: | 弹丸发射起点(射出点)至炸点(落点)间的水平距离。 |
·最大射程: | 指射程的最大值。 |
·有效射程: | 在规定的目标条件和射击条件下,弹丸达到预定效力时的最大射程。 |
·直射距离: | 外弹道最大弹道高等于给定目标高时的射击距离。 |
·高射性: | 火炮能够毁伤高空目标的能力,通常用最大射高表示。 |
·射高: | 过射出点的水平面距弹道最高点的高度。 |
·最大射高: | 指射高的最大值。 |
·有效射高: | 在规定的目标条件和射击条件下,弹丸达到预定效力时的最大射高。 |
·射击密集度: | 在相同的射击条件下,弹丸的弹着点(炸点)相对于平均弹着点的密集程度,通常用公算偏
差表示。 |
·公算偏差: | 即中间偏差或中间误差,是弹丸的散布度量指标。 |
·平均弹着点: | -组弹着点的平均位置。 |
·射击准确度: | 平均弹着点对目标的偏离程度。 |
·射击精度: | 射击密集度和射击准确度的总称。 |
·命中率: | 弹丸命中目标的概率。 |
·首发命中率: | 第-发炮弹命中目标的概率。 |
·毁伤半径: | 以弹丸爆炸点为中心,对目标产生毁伤作用的最大距离。 |
·毁歼概率: | 弹丸毁歼目标的概率。 |
·炮塔回转速度: | 在规定的精度范围内,炮塔稳定回转的最大和最小角速度。 |
·跳弹: | 运动中的弹丸碰撞物体表面后反弹飞起的现象。 |
·高低机空回量: | 正反转动高低机手轮时,使火炮高低射角不发生变化的手轮最大转角,通常用圈数表示。 |
·方向机空回量: | 正反转动方向机手轮时,使火炮方位角不发生变化的手轮最大转角,通常用圈数表示。 |
·弹炮间隙: | 火炮口径与弹径之差,或火箭弹定心部与定向器导引面之间的间隙。 |
·速射性: | 火炮快速发射炮弹的能力,通常用射速来表示。 |
·射速: | 火炮在单位时间内(每分钟)发射炮弹的数量。 |
·极限射速: | 在一定时间内持续射击时,火炮技术性能所允许的最大射速。 |
·实际射速: | 火炮在战斗使用条件下实际达到的射速。 |
·理论射速: | 火炮按-个工作循环所需要的时间计算的射速。 |
·规定射速: | 在规定的时间内,在不损坏火炮、不影响射击准确度和保证安全条件下的射速。 |
·射界: | 炮身俯仰(高低)和水平回转(方向)的最大允许范围,高低方向均用度表示。 |
·高低射界: | 炮身俯仰的最大允许范围。 |
·方向射界: | 炮身水平回转的最大允许范围。 |
·火炮死界: | 火炮由于结构限制而射击不到的空间区域。 |
·射击稳定性: | 射击时,火炮支承点不离开地面的性能,其中包括后坐稳定和复进稳定。 |
·稳定极限角: | 保持火炮射击后坐稳定的最小射角。 |
·稳定界: | 火炮在某一射角射击时,用后坐阻力判定火炮是否稳定的界限。 |
·火线高: | 火炮在战斗状态零度射角时,炮身轴线(火箭炮基准定向器轴线)到水平坚硬地面的距离。 |
·后坐长: | 射击时,火炮后坐部分后坐的行程。 |
·极限后坐长: | 为不损坏火炮机构,给火炮规定的后坐长度的最大值。 |
·后坐速度: | 射击时,火炮后坐部分后坐运动的速度。 |
·自由后坐速度: | 仅在炮膛合力作用下,火炮后坐部分后坐运动的速度。 |
·炮口制退器效率: | 炮口制退器所减少的后坐动能与最大自由后坐动能之比。 |
·战斗状态质量: | 火炮在战斗状态下的总质量。 |
·行军状态质量: | 火炮在行军状态下的总质量。 |
·机动性: | 火力机动性和运动性的总称。 |
·火力机动性: | 火炮快速、准确地捕捉和跟踪目标的能力。 |
·运动性: | 火炮快速运动,进入阵地和转换阵地的能力。 |
·行军战斗转换时间: | 火炮由行军状态转换成战斗状态需用的时间。 |
·瞄准速度: | 瞄准机手轮转一转或随动系统带动火炮跟踪目标时,炮身轴线在水平和垂直面内的角位
移,以度/转或度/秒计。在水平面内的角位移称方向瞄速,在垂直面内的角位移称高低瞄速。 |
·最小转弯半径: | 火炮稳定转向时,从转向中心到两侧转向轮对称轴线的最,J、距离。 |
·最大爬坡度: | 对规定坡道,火炮不用惯性冲坡所能通过的最大纵向坡道角。 |
·离去角: | 火炮行军沿下坡道进入水平道路时,其尾部不碰地的最大路面坡角。 |
·抬架力: | 火炮在放列状态下,架尾支点对地面的压力。 |
·外廓尺寸: | 行军状态时,火炮在水平坚硬地面上,长、宽、高方向的轮廓尺寸。 |
·火炮长: | 行军状态时,火炮在水平坚硬地面上的最大纵向尺寸。 |
·火炮宽: | 行军状态时,火炮在水平坚硬地面上的最大横向尺寸。 |
·火炮高: | 行军状态时,火炮最高点到水平坚硬地面的距离。 |
·最低点离地高: | 行军状态时,火炮最低点至水平坚硬地面的距离。 |
·辙距: | 行军状态时,火炮左右车轮中心线间的距离。 |
·炮身长: | 炮身尾部切面至炮口切面之间的距离。 |
·火炮可靠性: | 火炮在规定的条件下及预定的时期内完成规定的战斗任务的可靠程度。 |
·身管寿命: | 身管在弹道指标降低到允许值或疲劳破坏前,当量全装药的射弹数目。 |
·火炮勤务性: | 火炮使用、维修、保养的可能性与方便性。 |
·火炮经济性: | 在保证正常射击的条件下,火炮寿命周期成本的高低。 |
·火炮维修性: | 在给定的条件下和时间内,火炮按规定的方式和方法维修时能保持或恢复到规定状态的
能力。 |
·火炮安全性: | 火炮在使用和维修中,能避免人员伤亡和器材毁伤的性能。 |
·火炮防护性: | 主要指自行火炮或车载火炮具有的保护乘员和构件免受杀伤、破坏的能力。 |
·火炮可恢复性: | 火炮在受到损坏或发生故障后恢复战斗性能的难易程度。 |
·故障: | 火炮产生不能完成规定功能的现象。 |
·故障率: | 火炮在使用时发生故障的概率。 |
·卡壳: | 射击时,药筒不能顺利抽出的故障。 |
·顶弹: | 射击时,由于机构失灵或操作失误,弹丸未出膛,继续装填炮弹,从而产生炮弹首尾相顶的
故障。 |
·卡弹: | 在供、输弹或装填过程中,炮弹被卡滞的故障。 |
·卡链: | 在供、输弹过程中,弹链被卡滞的故障。 |
·掉弹: | 在供、输弹过程中,炮弹脱离弹链、弹夹或输弹线的故障。 |
·顶壳: | 射击时,排壳机构发生故障,使药筒不能顺利抛出。这时继续输弹,发生炮弹顶住药筒的故
障。 |
·空膛: | 由于供弹机发生故障,使炮膛或转转膛的某个弹膛未能装入炮弹引起停射的故障。 |
·膛炸: | 射击时身管或转膛发生炸裂的现象。 |
·不发火: | 不能正常引燃底火的故障。 |
·走火: | 非正常击发而引起的意外发火。 |
·后坐不到位: | 后坐时,后坐部分没有运动到所规定的后坐位置。 |
·复进不到位: | 复进时,复进部分没有运动到所规定的复进位置。 |
·胀膛: | 射击后,炮膛产生径向塑性变形的现象。 |
·空仓失灵: | 由于空仓机构失灵等原因引起的弹仓炮弹全部射完,不便继续装弹。 |
·弹链窜弹: | 射击时,炮弹在供弹过程中从链中窜出,不能继续供弹而停止射击的现象。 |
·空运空投性: | 用规定的空运工具,火炮被运载及空投的可能性。 |
·对空射击性: | 火炮在射击范围内,对空中目标的毁伤能力。 |
·环境适应性: | 火炮对所处的周围环境条件的适应能力。 |
·火炮舒适性: | 自行火炮和车载火炮在执行战斗任务所需的时间内,各种舱室适合乘员(战斗班组)战斗
操作的程度。 |
·操作性能: | 火炮操作的方便性、简单性、省力性、舒适性的总称。 |
·浮渡能力: | 在规定的条件下,自行火炮或车载火炮依靠浮渡装置在水面行驶的能力。 |
·后坐部分: | 发射时随同炮身-起后坐的部分。 |
·起落部分: | 火炮绕耳轴或炮尾球轴作俯仰运动的部分;火箭炮是指支撑和固定火箭弹并赋予火箭弹
起始运动方向的部分。 |
·回转部分: | 火炮绕立轴或座圈轴线作方位回转运动的部分。 |
·运行(支撑)部分: | 火炮非回转部分。 |
·炮身: | 火炮用以发射弹丸的部分,一般包括身管、炮尾、炮闩、炮口装置等零部件。 |
·身管: | 炮身的主要组成部分。发射时赋予弹丸初速和射向的管状件。膛内通常制有药室和导向
部。 |
·单筒身管: | 是一个单层的身管。 |
·筒紧身管: | 由两层或多层同心圆筒过盈地套合在一起。使其内筒壁存在一定压应力的身管。 |
·自紧身管: | 在瞠内采用一定的工艺方法,使其部分内壁产生一定的预应力的单筒身管。 |
·活动身管: | 身管由两层圆筒组成,两层之间有一定的间隙,发射时外筒承受一定的压力,其外筒部分
复盖内筒。内筒为活动身管。 |
·活动衬管: | 身管由两层圆筒组成,两层之间有一定的间隙,发射时外筒承受一定的压力,其外筒全长
复盖内筒。内筒为活动衬管。 |
·导向部: | 炮膛内导引弹丸运动的部分。分线膛导向部、滑膛导向部。 |
·炮膛: | 身管的内部空间,包括药室、坡膛、和导向部。 |
·膛线: | 在身管内表面上,制成与身管轴线成一定倾斜角的螺旋形的凸起和凹槽。 |
·坡膛: | 炮膛内连接药室和导向部的部分。 |
·药室: | 炮膛中放置药筒或装药的空间。 |
·膛线起点: | 阴线底部与药室直径的交点处。 |
·缠角: | 膛线对炮膛轴线的倾斜角。 |
·缠度: | 膛线绕炮膛旋转一周,在轴向移动的距离,可用口径的倍数表示。 |
·等齐膛线: | 缠角沿炮膛轴线为-常数的膛线。 |
·渐速膛线: | 缠角沿炮膛轴线按一定规律向炮口方向逐渐增大的膛线。 |
·混合膛线: | 由等齐膛线和渐膛线组成的膛线。 |
·阳线: | 炮膛内膛线的凸起部分。 |
·阴线: | 炮膛内膛线的凹进部分。 |
·膛线深: | 阴线与阳线半径之差。 |
·阳线宽: | 在口径圆上阳线两侧之间的距离。 |
·阴线宽: | 在口径圆上阴线两侧之间的距离。 |
·膛线数: | 炮膛横截面上膛线的数量。 |
·膛线导转侧: | 引导弹丸旋转的瞠线工作面。 |
·炮尾: | 连接炮闩和身管的构件。 |
·螺式炮尾: | 闩室为断隔螺形的炮尾。 |
·楔式炮尾: | 闩室为楔形的炮尾。 |
·炮闩: | 主要用闭锁炮膛的构件。 |
·螺式炮闩: | 闩体为断隔螺的炮闩。 |
·楔式炮闩: | 闩体为楔形的炮闩。 |
·炮口制退器: | 装在炮口部位用以控制后效期火药燃气气流方向和气流速度。从而减小后坐能量的装哥。 |
·消焰器: | 减小炮口火焰的装置。 |
·抽气装置: | 发射后将膛内残留的火药燃气从炮口排出的装置。 |
·消音器: | 减小炮口噪音的装置。 |
·热护套: | 用以减小身管在阳光照射等条件下产生弯曲变形,配置在身管外表面上的绝热、导热的筒
形装置。 |
·反后坐装置: | 弹性联结炮身与炮架,以减小发射时炮架受力的装置。 |
·复进机: | 平时将后坐部分保持在前方位置,后坐时储存部分后坐能量,复进时使后坐部分恢复原位
的装置。 |
·制退机: | 火炮后坐时,消耗大部分后坐能量,把后坐限制在规定的后坐长度上的装置。 |
·制退复进机: | 把制退机与复进机结合成-体的装置。 |
·复进节制器: | 复进时,消耗复进剩余能量,使复进过程平稳无冲击的装置。 |
·节制杆: | 控制流液孔(漏口)面积的变截面杆状构件。 |
·节制环: | 装在制退杆活塞上与节制杆配合控制后坐流液孔(漏口)面积的环形构件。 |
·调速筒: | 装在节制杆端部与制退杆内腔的变深度沟槽配合,控制复合节制流液孔(漏口)面积的筒
形构件。 |
·浮动活塞: | 在制退机或制退复进机中,用以隔开液体和气体的构件。 |
·复进调速活瓣: | 复进时。用于辅助调节复进速度的带有小孔的单向活门。 |
·液量调节器: | 由于温度变化,自动调节制退机内液量的装置。 |
·液量检查表: | 用人工后坐的方法检查复进机液量是否正常所用的图表。 |
·自动机: | 能自动完成重新装填和发射下发炮弹的全部动作.实现连续发射的所有机构的全称。 |
·炮身短后坐式自动机: | 炮身后坐长小于弹长,利用后坐动能完成自动循环的自动机。 |
·炮身长后坐式自动机: | 炮身后坐长大于弹长,利用后坐动能完成自动循环的自动机。 |
·炮闩后坐式自动机: | 利用炮闩相对炮身的后座运动完成自动循环的自动机。 |
·导气式自动机: | 利用膛内导出火药气体的能量完成自动循环的自动机。 |
·转膛式自动机: | 利用与身管分离的具有多个药室(弹膛)的转膛间歇转动,依次从各药室发射炮弹的自动
机。 |
·转管式自动机: | 具有多根身管装在一个转体上绕一公共轴线连续转动.依次从各身管发射炮弹的自动机。 |
·浮动式自动机: | 利用炮身或整个自动机在复进过程中击发和连发射击的自动机。 |
·外能源式自动机: | 利用外部能源(电、液、冷气)完成自动循环的自动机。 |
·闭锁机构: | 发射时使闩体、身管、炮尾呈刚性连接,以关闭炮膛的机构。 |
·炮闩纵动式闭锁机构: | 炮闩运动方向与炮身轴线方向-致的闭锁机构。 |
·炮闩横动式闭锁机构: | 炮闩运动方向与炮身轴线方向相垂直的闭锁机构。 |
·炮闩起落(或摆动)式闭锁机构: | 炮闩绕垂直于炮身轴线的轴作摆动的闭锁机构。 |
·加速机: | 用于纵动式炮闩加速闩座运动的机构。 |
·抽简装置: | 射击后抽出药筒并保持闩体亍开闩状态的装置。 |
·排壳机构: | 射击后,将抽出的药筒(弹壳)排出自动机外的机构。 |
·排链机构: | 射击后,将脱下的弹链排出自动机外的机构。 |
·供弹机构: | 把炮弹送到输弹起始位置的机构。 |
·双(多)路供弹机构: | 由两(或多)条供弹路线,向自动机分别供两种弹的供弹机构。 |
·装填机: | 完成装填动作的机构。 |
·输弹机: | 完成输弹动作的机构。 |
·推式输弹机构: | 炮弹被炮闩或推弹臂推入炮膛,同时利用导向面使炮弹轴线逐步与炮膛轴线重合的输弹
机构。 |
·自动停射器: | 当压(供)弹机内剩一发或多发弹时可使自动机停止工作,荏装入后续炮弹后,能立即恢复
自动射击的装置。 |
·弹种转换器: | 射击时,从某一弹种的使用状态转换到另一弹种使用状态的装置。 |
·自动机基础构件: | 在自动循环中起主导作用的构件。 |
·自动机工作构件: | 由基础构件直接或间接带动的构件。 |
·弹箱: | 储存弹药的箱式结构。 |
·炮架: | 支撑炮身及其它构件,战头时赋予炮身一定的射向笋承受射击时的力,行军时起运行作用
的所有构件的总称。 |
·刚性炮架: | 用刚性构件与炮身连接的炮架, |
·弹性炮架: | 用反后坐装置与炮身连接的炮架。 |
·摇架: | 连接炮身与反后坐装置等起落部分的主体构件,使炮身君后坐和复进时有正确的运动方
向。 |
·炮耳轴: | 承受起落部分质量,并将射击时的力传到上架或托架上,是起落部分的回转轴。 |
·大耳轴: | 耳轴径向尺寸较大,其内部空间作为炮弹进入输弹线或排出药筒的通道。 |
·上架: | 连接下架与起落部分等构件。它与起落部分构成火炮的回转部分。 |
·托架: | 连接炮车与起落部分等构件.它与起落部分构成火炮的回转部分。 |
·立轴: | 火炮回转部分的回转轴。 |
·下架: | 支撑火炮回转部分和连接大架及运动体的构件。 |
·大架: | 战斗时支撑火炮,行军时为火炮与牵引车或前车的连接部分。 |
·炮床: | 安装火炮回转部分的基座。 |
·炮车: | 高炮的底盘,行军时是火包的运动体,战斗时为支撑火炮回转部分的基础,保证火炮射击
时的稳定性和静止性。 |
·十字梁: | 炮车的基础构件。 |
·左右炮脚: | 炮车横梁左右的活动构件,战斗时与横梁同起支撑作用。 |
·前后车体: | 安装缓冲器、战斗转换器、牵引杆、行军固定器及车轮等装置的构件。 |
·杠起爆杆: | 支撑火炮与规正炮床水平的螺杆装置。 |
·行军战斗转换器: | 火炮行军状态与战斗状态相互转换的装置。 |
·行军缓冲器: | 减少火炮行军时所受冲击力的装置。 |
·刹车装置: | 火炮行驶中使运动体减速或停止运动的装置。 |
·调平装置: | 使炮耳轴基本保持水平,射击时使支撑点能很好的与地面接触的装置。 |
·行军固定器: | 行军时固定起落部分和回转部分的机构。 |
·战斗固定器: | 射击时,用以固定大架驱动体,防止大架向内收拢的构件。 |
·后坐标尺: | 显示火炮后坐长度的指示尺。 |
·高低机: | 使起落部分俯仰的机构。 |
·方向机: | 使回转部分在水平方向回转的机构。 |
·瞄准机: | 用以完成火炮瞄准动作的机构。 |
·平衡机: | 平衡起落部分对炮耳轴的重力矩,以保证俯仰操作轻便、平稳的机构。 |
·平衡机补偿器: | 为满足手轮力的要求,在平衡机上设置的用以减小不平衡力矩的辅助构件。 |
·平衡机调整机构: | 调整平衡机力臂和平衡机初始力的机构。 |
·防盾: | 固定在炮架上的护板,用于保护炮手和火炮各装置免于受子弹和弹片的毁伤。 |
·引信测合机: | 将弹丸自炸时间装定在时间引信上的装置。 |
·炮塔: | 主要用以安装火炮和保护操纵人员的装甲壳体。一般有旋转式、固定式两种,形状有柱形、
锥形、半球形等。 |
·稳定器: | 使火炮的高低或方向角度不随舰艇摇摆、车体振动及其行使状态而改变的装置。 |
·电发火机: | 以电能引发底火的装置。 |
·机械击发机: | 以机械能击发底火的机构。 |
·引爆机: | 当坦克电源不能使火炮的发射系统正常工作时,以手动产生电流,使火炮能正常击发的装
置。又称紧急发射装置。 |
·炮箱: | 用以连接或支承身管,安装自动机各机构及制退复进系统的构件。 |
·炮箱螺旋槽: | 指转管式武器炮箱上的一条封闭的内导引槽,强制闭锁机随着身管匣的转动而前后往复
运动。 |
·自动润滑装置: | 利用火炮后坐夏进运动来完成添加润滑剂的装置。 |
·制动装置: | 外能源多管旋转自动炮,在高速旋转中,利用液压节流原理控制油路形成背压,或用摩擦
原理使其迅速停止旋转的装置。 |
·冷气筒: | 以冷气(压缩空气)代替火药气体使自动机完成装填或退弹(竞)动作的装置。 |
·导气装置: | 利用从身管侧壁小孔导出的火药气体缓冲或驱动活动件后坐复进的装置 |
·方向架: | 直接依托追击炮炮身的构件。 |
·缓冲机: | 连接追击炮炮身和炮架的弹性构件,保证发射时炮身沿着炮膛轴线方向后坐,使炮身后坐
和复进时不发生刚性碰撞。 |
·回转架: | 追击炮框架的支撑件。 |
·框架: | 大口径迫击炮上支撑炮身的框形构件,炮身可在框架内绕耳轴转动,其内装有缓冲机、击
发机。 |
·座板: | 迫击炮特有的炮身支撑体,承受和传递后坐力。 |
·驻臼: | 座板上与尾球相配合的窝状构件。 |
·座板爆发器: | 装在迫击炮座板上的筒状爆发装置,其内有定量的装药,引爆后可将嵌入土壤的座板松
动。 |
·喷管: | 射击时供火药气体向后喷出,以产生使无后坐炮炮身向前冲量的变截面管状构件。 |
·定位板: | 无后坐炮弹药装填入膛的定位件,并有封闭喷管的作用。 |
·挡药装置: | 用于固定无后坐炮炮膛内药粒位置和阻挡未燃完的药粒流失的装置。 |
·补偿装置: | 当无后坐炮的喷管喉部面积因火药气体的烧蚀、冲刷而增大时,用于:补偿不平衡冲量的装
置。 |
·定向器: | 支撑和赋予火箭弹起始运动方向、起始速度及转速的陶件。 |
·定向器导引面: | 定向器上用来导引火箭弹运动的表面。 |
·定向器长度: | 定向器前后端面之间的距离。 |
·定向器柬: | 由几个到几十个定向器排列在-起组成的-束定向器。 |
·基准定向器: | 在定向器束中,被定为装配和调整基准的定向器。 |
·滑轨式定向器: | 以滑轨约束和导引尾翼式火箭弹的定向器。 |
·笼式定向器: | 以导杆约和导引尾翼式火箭弹的定向器。 |
·笼式螺旋定向器: | 导杆上有螺旋导槽,以此导引尾翼式火箭弹在向前运动时的同时,绕弹轴作低速旋转的笼
式定向器。 |
·轨笼式定向器: | 由滑轨式和笼式定向器组合而成,以滑轨和导杆约束并导引尾翼式火箭弹的组合式定向
器。 |
·管式定向器: | 具有内闭合表面的定向器,又称定向管。以光滑的内壁或导引凸条约束和导引入箭弹。 |
·管式螺旋定向器: | 定向管内制有螺旋导槽或导条,以此导引尾翼式火箭弹作低速旋转的定向器。 |
·起落架: | 支撑和固定定向器(束),并使定向器以耳轴为中心作俯仰运动,是火箭发射装置起落部分
的主体构件。 |
·框架式起落架: | 由型钢或钢板焊接成的箱形起落架。 |
·桁架式起落架: | 由钢管等焊接成的空间桁架形起落架。 |
·闭锁挡弹装置: | 装在定向器上,对火箭弹起闭锁和挡弹作用的装置。 |
·回转盘: | 支撑火箭发射装置的起落部分,使回转部分转动的主体构件。 |
·发火器: | 按照规定的时间间隔和发射顺序,控制火箭弹发射的机构。 |
·车外发射装置: | 能在离火箭发射装置几十米以外的地方控制火箭弹发射的装置。 |
·底架: | 连接火箭发射装置回转盘和车体的构件。 |
·车头限制角: | 规定沿车头方向射击时的最小射角。 |
·输弹架: | 把火箭弹装入定向器内的装弹机沟。 |
·吊运车: | 为火箭发射装置运弹、吊弹、装弹的车辆。 |
·开闩: | 驱动闩体,使炮膛处于敝开状态的过程。 |
·人工开闩: | 用人力进行的开闩 |
·自动开闩: | 利用火药气体或后坐、复进的能量以及其它能量自动进行的开闩。 |
·装填: | 把弹药传送到待发状态的动作过程。 |
·人工装填: | 用人力进行的装填。 |
·重新装填: | 退弹后的再次装填。 |
·首发装填: | 使弹链或弹夹上第-发炮弹成待发状态的动作过程。 |
·自动装填: | 利用专门装置,按照预定程序自动进行的装填。 |
·半自动装填: | 按照预定程序,用人力和机械共同完成的装填。 |
·炮口装填: | 从炮口进行的装填。 |
·炮尾装填: | 从炮尾进行的装填。 |
·扬弹: | 把炮弹提升到预定位置的过程。 |
·供弹: | 把炮弹送到输弹位置的过程。 |
·输弹: | 把位于输弹位置的炮弹送入炮膛的过程。 |
·关闩: | 驱动闩体关闭炮膛的过程。 |
·闭锁: | 关闩后,使闩体与炮尾(或炮箱、身管)成刚性连接的过程。 |
·挂卡: | 前冲炮的前冲部分被阻止在前冲起始位置的动作。 |
·前冲: | 在发射过程中,火炮由发射位置向前运动或前冲炮的前冲部分由挂卡位置向炮口方向的
运动。 |
·击发: | 将机械或电能量传给底火的过程。 |
·密闭炮瞠: | 发射时,防止火药气体从膛内外泄的动作过程。 |
·复拨: | 保持炮闩闭锁状态,使击发装置再次处于待发状态的动作。 |
·重复击发: | 保持炮闩闭锁状态,再-次完成击发的动作。 |
·后坐: | 后坐部分向弹丸运动方向相反方向的运动。 |
·自由后坐: | 后坐部分在射角为零度时,仅在炮瞠合力作用下的后坐。 |
·人工后坐: | 用机械或人力进行的后坐。 |
·制动后坐: | 施加-定阻力,使后坐速度和距离受到节制的后坐。 |
·开锁: | 解除闩体与炮尾(或炮箱、身管)成刚性连接的过程。 |
·抽筒: | 将药筒从药室中抽出的过程。 |
·抛壳: | 将抽出的药筒抛出的过程。 |
·退壳: | 将药筒从药室中抽出并抛出的过程。 |
·复进: | 后坐部分由后坐终点向前运动的过程。 |
·复进制动: | 施加-定制动阻力的复进。 |
·全长复进制动: | 复进全过程中均施加-定制动阻力的复进。 |
·非全长复进制动: | 复进到位前一定距离上有制动阻力的复进。 |
·自动循环: | 自动机周而复始地依次完成两次击发间各步动作的过程。 |
·挂炮: | 使火炮与牵引工具可靠地连接起来的动作。 |
·摘炮: | 解脱火炮与牵弓 f 工具连接状吝的动作。 |
·推(拉)炮: | 用人力使火炮运动的过程。 |
·行军战斗转换: | 使火炮由行军状态变为战斗状态的动作。此动作对地炮又称为用炮,对高炮又称为放列。 |
·战斗行军转换: | 使火炮由战斗状态变为行军状态的动作。此五力作对地炮又称为收炮对高炮又称为撤去。 |
·刹车: | 驱动刹车装置使火胞减速或停止行进的动作。 |
·手刹车: | 用手的作用力进行刹车的动作。 |
·气剁车: | 用气体的作用力进行刹车的动作。 |
·火炮检查: | 对火炮各装置及附件的技术状况进行查看和测试的过程。 |
·行军检查: | 行军前、中、后主要对火炮运行部分的检查。 |
·射击前检查: | 射击前主要对火包瞄准和发射有关装置的检查。 |
·瞄准具零位及其检查: | 瞄准具零位是指瞄准具各部分划的起始位置。
对零位是否正确的检查称瞄准县零位检查。 |
·瞄准镜零线及其栓查: | 瞄准镜零线是指瞄准镜各部分划归零时,瞄准镜视轴线的空间位置。对零线是否正确的检
查称瞄准镜零线检查。 |
·仰角-致性及其检查: | 仰角一致性是指赋予火炮仰角时,瞄准具上装定的表尺(仰角)分划应与炮身的实际仰角
相等。对二者是否相等的检查称仰角一致性检查。 |
·瞄准线偏移(错位)及其检查: | 瞄准线偏移是指火炮变换仰角时,瞄准线相对于炮身轴线的正确位置产生方向偏差的现
象。对瞄准线是否偏移的检查称瞄准线偏移检查。 |
·同步联动检查: | 带随动系统的火炮,在自动瞄准状态下,检查炮身转角是否与传信仪指示的转角相同。 |
·检查靶: | 供瞄准镜零线检查用的靶。 |
·象限仪: | 用于检查火炮水平和测量高低角度的仪器。 |
·密位: | 检查火炮水平和测量高低角度时用的量角单位。我国将圆周分成 6000 等分,每一等分弧
所对的圆心角为一密位。 |
·分解: | 按要求将全炮或部件拆开的过程。 |
·结合: | 把分解下来的零、部件恢复到正常状态的过程。 |
·射击诸元: | 射击时,为使射弹达到预期位置,火炮、弹药使用数据的总称。 |
·射角: | 射线(与初速失量重合的直线)与炮口水平面的夹角。 |
·仰角: | 仰线(射击前的炮身轴线)与炮口水平面的夹角。 |
·炮日高低角: | 炮目线(炮口中心与目标中心的连线)与炮口水平面的夹角。 |
·瞄准角: | 仰线与炮目线在射面上的投影所构成的角度。 |
·跳角: | 射线与仰线的夹角。 |
·坐标方位角: | 从某点的坐标纵线起,依顺时针转到目标方向线之间的水平夹角。 |
·磁方位角: | 从某点的磁子午线起依顺时针转到目标方向线之间的水平夹角。磁子午线是指通过地面
上某点及地球磁南极、磁北极的平面与地球表面的交线。习惯上指某点磁针所指的方向线。 |
·高炮方位角: | 在某点,以磁子午线南为准,逆时针转到目标方向的水平夹角。 |
·射向: | 射击时,炮向轴线指向的方向。炮兵连(排)射击时,当其它各炮与指定炮和炮身轴线相交
于一点时称集火射向,相互平行时称平行射向,当其它各炮向右或向左依次递增或递减转动适
当角度并与目标宽度相适应时,称适宽射向。 |
·基准射向: | 火炮和器材根据共同的坐标方位角指向作为方向转动基准的方向。 |
·炮目距离: | 炮口中心到目标的水平距离,亦称目标测地距离。 |
·目标水平距离: | 射出点到目标投影的距离。 |
·目标斜距离: | 射出点到目标的距离。 |
·目标高度: | 目标到炮口水平面的垂直距离。 |
·航路投影捷径: | 射出点到目标航路投影的垂直距离。 |
·航路投影角: | 目标的投影到射出点的连线与目标运动方向所夹的水平角。 |
·目标速度: | 目标在单位时间内移动的距离。 |
·目标提前量: | 活动目标由现在位置至提前位置的距离。 |
·炮火准备: | 在步兵、坦克冲击前,集中大量火炮、导弹对阵地防击之敌,特别是对突破口之敌进行的刁
组织有计划的火力突击。 |
·高炮火力密度: | 对进入高射炮射击范围的敌机,在其每公里航程上所发射的平均弹数。 |
·射击范围: | 弹丸能够到达的空间区域。 |
·射击死区: | 在射击范围内,由于受地形、地物的限制而射击不到的空间区域。 |
·禁射界: | 火炮射击时,不得超越的方向射界和高低射界。 |
·炮阵地: | 战炮分队或战炮班占领或准备占领的射击场地。 |
·遮蔽阵地: | 敌从地面观察所不能通视的位于遮蔽物后的炮阵地。 |
·遮蔽度: | 敌地面最高点通过遮蔽物顶的视线至我方炮阵地的垂直高度。 |
·最低表尺: | 使所有射弹能通过遮蔽顶的最低平均弹道的相应表尺。 |
·转移阵地: | 战炮分队从某-炮阵地机动到另-炮阵地的行动。 |
·行军状态: | 火炮做好行军准备的状态。 |
·发射: | 从击发到弹丸出炮口的过程。 |
·单发射: | 单门火炮每-次口令发射-发炮弹的方法。 |
·点射: | 自动炮每次发射数发炮弹的方法。按发射弹数多少或持续时间长短,通常分为短点射和长
点射。具体发射弹数或持结时间恨据不同炮种决定。 |
·等速射: | 按相同的时间问隔发射两发以上炮弹的方法。 |
·齐射: | 两门以上的火炮,按统一口令或信号同时进行发射的方法。 |
·急促射: | 以规定的最大射速连续发射的方法。 |
·连射: | 自动炮每次发射弹数或持续时间超过长点射的发射方法。 |
·射击: | 向目标发射弹丸的过程。 |
·试射: | 为获得较精确的效力射诸元,在较短时间内,用少量炮弹对目标或试射点进行的射击。 |
·效力射: | 为直接毁伤目标或完成某项战斗任务进行的射击。 |
·压制射击: | 为部分毁伤目标,使敌有生力量和技术兵器暂时丧失战斗力进行的射击。 |
·歼灭射击: | 为严重毁伤目标,使敌有生力量和技术兵器全部或大部丧失战斗力进行的射击。 |
·破坏射击: | 为摧毁工事、工程设施或建筑物,使其不能再利用而进行的射击。 |
·妨碍射击: | 为扰乱、妨碍、迟滞敌人行动,以封锁交通要道或削弱敌战斗力进行的射击。 |
·空炸射击: | 使用空炸引信,使射弹在空中爆炸进行的射击。 |
·着发射击: | 使用着发引信,使射弹触及目标或地面、水面后爆炸进行的射击。 |
·直射距离内射击: | 炮目距离等于或小于直射距离的直接瞄准射击,简称直内射击。 |
·直射距离外射击: | 炮目距离大于直射距离的直接瞄准射击,简称直外射击。 |
·抵近射击: | 火炮逼近目标进行的射击。 |
·自卫射击: | 对直接威胁自身安全的目标进行的射击。 |
·超越射击: | 利用地形或弹道高,使射弹越过我战斗分队上方而进行的射击。 |
·低射界射击: | 地炮射角小于或等于最大射程角时进行的射击。 |
·高射界射击: | 地炮射角大于最大射程角时进行的射击。 |
·集中射击: | 集中较多的火炮对同-目标或目标群进行的射击。 |
·拦阻射击: | 炮兵连、营、群在选定的阻击线(点)上拦击运动目标进行的射击。 |
·行进射击: | 火炮在运动中进行的射击。 |
·短停射击: | 火炮在运动中,短促停顿而进行的射击。 |
·指挥仪法射击: | 炮兵利用指挥仪求取射击诸元进行射击的方法。 |
·瞄准具法射击: | 利用火炮自动瞄准具求限射击诸元进行射击的方法。 |
·战斗状态: | 火炮做好战斗准备的状态。 |
·瞄准: | 使视轴线指向瞄准点,赋于炮身轴线在水平面和垂直面上处于正确位置的动作过程。在方
向上进行的瞄准称为方向瞄准,在高低上进行的瞄准称为高低瞄准。 |
·视轴线: | 火炮瞄准镜的射击瞳孔中心点与分划镜(含分划镜的映象)十字线交点的连线。 |
·瞄准点: | 供火炮瞄准或标定的点。 |
·直接瞄准: | 视轴线或视轴线的平行线直接对向目标的瞄准。 |
·间接瞄准: | 视轴线或视轴线的平行线不直接对向目标而对向瞄准点的瞄准。 |
·自动瞄准: | 由火控系统自动控制火炮进行的瞄准。 |
·半自动瞄准: | 由火炮瞄准具求取射击诸元,半自动控制信号使随动系统驱动火炮进行的瞄准。 |
·对针瞄准: | 根据指挥仪传到火炮上的射击诸元,人工转动瞄准机对准零位指示器零位进行的瞄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