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源: | 信息系统中产生消息的单元 |
·信道: | 传输信息的通道。广义信道除传输媒质外,还包括发送、接收、信道编码、译码等设备,有
连续信道、离散信道、编码信道等。 |
·信道容量: | 信道能够无差错传输的最大信息率 |
·熵: | 信源不确定性的统计度量。信源概率分布对数值的统计平均值。同时表示单元消息所含
的统计平均信息量。又称信息熵。 |
·信息率: | 单位时间内传输的信息量,对噪声信道,信息量小于二元制码元速率。在工程中常表示单
位时间内传输二元制信息序列码元的数目。 |
·信宿: | 信息系统中接受消息的单元 |
·通信效率: | 信道实际的信息传输率与信道容量之比 |
·采样: | 把连续变化的信号变换成离散信号序列的过程 |
·采样率: | 单位时间内的采样次数。 |
·采样定理: | 连续信号最高频率小于f赫兹时,则可以由每隔1/2f秒的瞬时采样值的序列唯一确定连
续信号。 |
·比特: | ①信息量的度量单位。两个等概率元素组成的集合中,每个元素所含的信息量为1比特
②二元制消息码序列中的一个符号位。此定义常用于工程实际中。 |
·码元: | 即“符号” |
·波特: | 数字信号的码元传输速率的度量单位。每秒传输一码元为1波特。对二元制信号,1波
特等于1比特。 |
·符号: | 数字序列中的基本单元。对二元制消息序列,常称为比特;对信道编码后的序列只称符
号。 |
·编码: | ①把数字信号的码元序列按一定规律变换成另一种码元序列。如信源编码、信道编码、保
密编码等。
②通常把模拟信号变换成数字信号的过程也叫编码。如把数字遥测称为脉冲编码
(PCM)遥测。 |
·信源编码: | 为减少信源输出的消息码元序列的剩余度、提高码元的平均信息量,对码元序列施行的变
换。狭义的信源编码一般指数据压缩。 |
·信道编码: | 为提高数字信号传输的可靠性,降低误码率,或降低信道的信噪比要求,对消息码序列施
行的变换。狭义的信道编码一般指纠错编码。 |
·基带: | 未调制载波的信号所占有的频带 |
·基带信号: | 未调制载波的信号 |
·载波: | 可以用调制信号调制的高频电磁信号。也称载频,一般指未被调制的信号,但有时也把已
调制的信号称为已调载波。 |
·副载波: | 在二次调制体制中,被信息信号调制、而后又对载波进行调制的信号 |
·载波频率: | 波形为正弦波的、未调制的载波的频率 |
·信号频谱: | 信号波形中所包含的各频率分量的振幅和相位随频率变化的分布。理论上可通过对信号
波形函数的傅里叶级数或傅里叶变换求得。 |
·调制: | 使高频信号的某个参数受低频信号控制而变化的技术 |
·调幅: | 使载波信号的幅度随调制信号的幅度瞬时值线性变化的调制 |
·调频: | 使载波信号的频率随调制信号幅度瞬时值线性变化的调制 |
·调相: | 使载波信号的相位随调制信号的幅度瞬时值线性变化的调制 |
·脉冲调制: | 使脉冲序列中各脉冲的某个参数随消息信号变化的调制 |
·脉冲幅度调制: | 使脉冲序列中各脉冲的幅度随调制信号在该脉冲出现时刻的幅度值作线性变化的调制 |
·脉冲编码调制: | 把消息信号(调制信号)经过采样、量化和数字化,变换成数字信号的调制 |
·脉冲位置调制: | 使脉冲序列中各脉冲的位置随调制信号在该脉冲出现时刻的幅度值作线性变化的调制 |
·脉冲宽度调制: | 使脉冲序列中各脉冲的宽度随调制信号在该脉冲出现时刻的幅度值作线性变化的调制 |
·增量调制: | 一种将模拟量变换为数字量的方法。比较当前采样值和前一个采样值,若当前值大于前
一个采样值,则编码为1,否则编码为0。 |
·连续可变斜率增量调制: | 是增量调制的一种改进方法。为避免增量调制中出现“过载”,当判断连续出现1(或0)时
就改变增量值。从而避免过载失真。适用于语声编码。 |
·自适应差分脉冲编码调制: | 对输入样值进行预测,然后对预测误差进行量化编码 |
·线性预测编码: | 将信号采样值与其预测值之差作量化编码,而不是将信号采样值作量化编码。这里预测
值是前若干次采样值的加权叠加,称为线性预测。 |
·脉位键控: | 脉冲位置的变化值取离散值的脉位调制 |
·调制度: | 已调调幅波的幅度相对于幅度平均值的最大偏移量与该平均值之比值。又称调幅度或幅
度调制指数。 |
·调频指数: | 用正弦调制信号进行调频时,已调波的频率偏移最大值与调制信号频率之比值 |
·调制灵敏度: | 在调频或调相时,调制信号单位电压产生的频率偏移量或相位偏移量 |
·频偏比: | 在频率调制中,已调载波的最大频率偏移与调制信号最高频率之比 |
·调相指数: | 在相位调制中,已调载波的瞬时相位峰值与未调载波相位之差的弧度值 |
·频率偏移: | 在频率调制中,已调载波的最大瞬时频率与未调载波频率之差。简称频偏 |
·数字调制: | 用数字信号序列对载波进行的调制 |
·频移键控: | 用离散电平信号序列对载波频率进行的调制 |
·相移键控: | 用离散电平信号序列对载波相位进行的调制。当离散电平信号为二元制数字信号时,称
为二相相移键控(BPSK)。 |
·四相相移键控: | 二元制消息码元序列经串并转换成两支路,分别对两个相互正交的载波进行二相相移键
控调制,再叠加成一路已调信号的调制方式。 |
·非平衡四相相移键控: | 两路码速率不相等的消息序列分别对两支路进行调制,获得相等码元能量的四相相移键
控。 |
·偏移四相相移键控: | 把四相相移键控调制的两支路信号码元相互偏移半个该码元宽度的四相相移键控调制。
或称偏移键控四相相移键控(OKQPSK)、参差(staggered)QPSK(SQPSK)。 |
·最小频移键控: | 把偏移四相相移键控的两支路信号码元的波形改变为半正弦波形的偏移四相相移键控调
制。又称正弦偏移四相相移键控(正弦—OQPSK),或快速频移键控(FFSK),它是连续相位频
移键控(CPFSK)调制指数为0.5的重要特殊情况。 |
·高斯最小频移键控: | 把偏移四相相移键控的两支路信号码元的波形改变为高斯曲线形的偏移四相相移键控调
制。 |
·多元频移键控: | 将二元制消息序列的若干码元分成一组,使每组码元的每一种排列方式对应一个载波频
率的频移键控调制。 |
·多路复用体制: | 使多路信号通过一定变换形成某种统一信号形式,经同一信道传输的多路传输体制 |
·时分多路复用体制: | 把多路信号的样点脉冲或码字依次排列在不同时隙形成统一脉冲序列。经同一信道传输
的多路复用体制。简称时分制。 |
·码分多路复用体制: | 多路信号分别调制不同频率的副载波,形成频谱不相重叠的群信号,经同一信道传输的多
路复用体制。简称频分制。 |
·码分多路复用体制: | 多路信号分别调制一组正交伪码序列,形成频谱相互重叠的群信号,经同一信道传输的多
路复用体制。简称码分制。在分路时,用某路正交伪码乘接收信号再积分采样,即可分路并解
调出该路信号。 |
·沃尔什多路复用体制: | 用多路信号分别调制一组沃尔什函数序列,形成频谱相互重叠的群信号,经同一信道传输
的多路复用体制。简称沃尔什分制。 |
·相干检测: | 提取和利用接收信号相位信息进行检测的技术。或称相干接收、相干解调;当两信号相位
差为零时称为同步检测。 |
·非相干检测: | 无需提取和利用接收信号相位信息进行检测的技术 |
·相关检测: | 以计算接收信号的自相关函数或计算接收信号与本地参考信号间的互相关函数的方法实
现的检测。 |
·最佳接收机: | 依据某种最佳的判决准则对接收信号进行检测(接收)的接收机。最常用的有最大后验概
率接收机和最大似然接收机。 |
·匹配滤波: | 用传输函数与输入信号频谱互为共轭复数的线性滤波器实现的滤波。这是可以获得最大
输出峰值信噪比的最佳线性滤波。 |
·准匹配滤波: | 通过选择滤波器的最佳带宽以达到近于匹配滤波效果的滤波 |
·自适应接收: | 根据信道特性的变化,自动改变接收机参数,使系统性能达到最佳的接收方法 |
·信号噪声比: | 同一测点的信号功率与噪声功率之比。简称信噪比 |
·载波噪声比: | 同一测点的载波信号功率与噪声功率之比。简称载噪比 |
·载波噪声谱密度比: | 接收机中频输出端的载波信号功率与白噪声功率谱密度之比 |
·归-化信噪比: | 信号检测之前的信号码元能量与白噪声功率谱密度之比 |
·噪声谱密度: | 1Hz带宽内的噪声功率 |
·场强: | 无线电波在接收点处的电场矢量的大小 |
·接收机灵敏度: | 无线电接收机输出信号的信噪比为0dB时所需的输入信号强度 |
·接收机带宽: | 接收机中频放大器的频带宽度。 |
·射频带宽RF: | 已调载波信号所占的带宽 |
·量化: | 把连续信号的幅值范围分成若干小间隔(量化间隔),在每间隔内取一个值(量化值)代表
信号在该间隔内的所有值。又称为“分层”。 |
·均匀量化: | 量化间隔相等的量化。 |
·非均匀量化: | 量化间隔不相等的量化。非均匀量化可以扩展量化的动态范围,提高小信号时的量化信
噪比。 |
·硬判决: | 检测器输出信号电压与一设定的门限电平比较,以判断发送信号为“0”或为“1”的判决
通常简称为判决。 |
·软判决: | 检测器输出信号电压与一组判决电平比较,把信号值落入的某两个相邻判决电平之间所
对应的码组作为发送信号的判决。 |
·量化误差: | 用量化间隔内的一个量化值代表信号在该间隔内的所有值而产生的误差。又称“分层误
差”或“量化噪声”。 |
·折叠误差: | 采样率不满足采样定理要求时,样点序列的频谱交叠所引起的误差 |
·测量误差: | 测量所得的量值与被测量的真值之差 |
·绝对误差: | 测量所得的量值与被测量的真值之差。为了与相对误差相区别,把测量误差称为绝对测
量误差或绝对误差。 |
·相对误差: | 绝对误差与被测量的真值之比。绝对误差与测量值之比称为标称相对误差。 |
·测量不确定度: | 用标准偏差、标准偏差的倍数或置信区间表示的被测量的值相对于测量值的分散度。 |
·检测门限: | 非相干检测器的输入信噪比低于一定电平时,检测器输出信号的信噪比急剧下降,该电平
称为检测门限。 |
·调频门限: | 当调频接收机输入信号的信噪比低于一定电平时,鉴频器输出信号的信噪比急剧下降,该
电平称为调频门限。 |
·门限扩展: | 降低调频信号非相干检测的门限电平的技术 |
·相位频率失真: | 传输系统或设备频带范围内相位一频率特性非线性使输出信号产生的失真 |
·谐波失真: | 输入信号为正弦波时,输出信号出现输入信号频率整数倍频率分量的非线性失真 |
·互调: | 两个或多个不同频率的信号通过非线性电路时产生基频及谐频的和频与差频信号的现
象。 |
·交叉调制: | 通带内的有用信号受到通带外信号的调制。简称交调。 |
·互调失真: | 由互调产生的非线性失真。 |
·幅频失真: | 在传输系统通带内。衰耗(或增益)对于频率的不一致性而引起的失真。亦称频率失真
(frequency distortion) |
·非线性失真: | 由于传输系统或设备的非线性特性使输出信号产生的失真 |
·群时延失真: | 频带内相位非线性所引起的群时延随频率变化而产生的波形失真 |
·本振谐波干扰: | 外来信号与本振谐波相互作用而出现的干扰 |
·射频干扰: | 外来射频信号落入本机射频信号通带之内而产生的各种干扰。 |
·衰落: | 电磁波在非恒参时变信道传播或由于多径传播而引起接收点信号强弱变化的现象 |
·阻塞: | 接收机接收的信号过强,或者在强干扰下,被接收的信号完全被抑制的现象。 |
·频率容差: | 发射信号频带的中心频率偏离规定频率的最大可容许偏离值。 |
·噪声抑制: | 在不接收信号期间,自动降低接收机噪声输出的方法。 |
·噪声温度: | 衡量单位带宽噪声功率大小的等效无源系统的温度。 |
·噪声系数: | 网络输入端信噪比与输出端信噪比的比值。 |
·中频抑制比: | 输出功率保持不变条件下,加在射频输入端的中频信号电平与工作射频信号电平之比
。 |
·镜频抑制比: | 输出功率保持不变条件下,加在射频输入端的镜频信号电平与工作射频信号电平之比。 |
·频率漂移: | 振荡器频率随时间的缓慢变化。 |
·纠错编码: | 在信息码组或码序列中按一定规律增加多余码元(校验元)构成具有纠正错误能力的新的
码组或序列的编码。 |
·编码率: | 分组纠错码的码长和信息码元数目之比。又称编码效率、编码比率。 |
·检错编码: | 在信息码组中按一定规律增加多余码元(校验元)构成具有发现错误能力的新码组的编
码。 |
·分组码: | 由信息码组的各码元依据一定规律产生多余码元(校验元)的纠错码。 |
·线性码: | 校验码元与消息码元之间的关系是线性关系,码字之间满足线性叠加原理的纠错码。 |
·循环码: | 具有循环移位特性的线性分组码。循环码性能较好,编译码简单,实用的线性分组码几乎
都是循环码,如BCH码和RS码。 |
·卷积码: | 在信息码序列中加入的多余码元(校验元)与当前的若干信息码元以及以前的若干信息码
元存在某种函数关系的一种纠错码。 |
·BCH码: | 由Bose、Chandhari和Hocquenghem三人各自独立发现的能纠正多个错误的一类重要的
循环码。 |
·RS码: | 由Reed和Solomon发现的一类纠正突发错误能力极强的非二进制BCH码。 |
·级联码: | 为解决纠错码的纠错能力与设备复杂性的矛盾,把编制长码的过程分为编制几级短码的
过程而实现的纠错码。如深空通信与航天遥测用的以卷积码为内码、以RS码为外码的二级
分组卷积级联码。 |
·监督元: | 差错控制编码时附加于信息码组中用以实现纠、检差错的码元。又称校验元。对系统码,
纠错监督元附加于信息码组之后。 |
·校验元: | 即“监督元”。 |
·码距: | 两个码组之间对应位上有不同符号的位数。又称汉明距离。 |
·码重: | 一个码组中具有非零符号的数目。又称汉明重量。 |
·随机化: | 把信号码元序列变换成具有伪随机特性的序列。 |
·前向纠错: | 发送端发送纠错码,接收端通过译码自动纠正传输中产生的码元错误的差错控制技术。 |
·反馈重发: | 发送端发送检错码,接收端若发现收到的码有错误时,经反馈信道通知发送端重发的一种
差错控制方式。 |
·混合差错控制: | FEC与ARQ相结合的差错控制方式。发送端发送具有检错能力和一定纠错能力的码,
接收端经检错,如发现错误情况在码的纠错能力之内,则纠错;否则按ARQ方式通知发送端
重发。 |
·译码: | 把编码时形成的码序列还原为编码前的信息码序列。 |
·代数译码: | 利用纠错码码组的代数结构实现的译码。 |
·概率译码: | 利用信道的统计特性。通过计算纠错码的最大后验概率或最大似然函数实现的译码。卷
积码的维特比译码和序列译码都属于概率译码。 |
·序列译码: | 卷积码的最大似然译码方法的一种近似译码算法。适用于长约束长度(可达40)码,能获
得极小的误码率。 |
·大数逻辑译码: | 根据接收到的纠错码的校验方程中发生错误的个数是否超过某一门限值来判决码组是否
错误的一种代数译码方法。又称门限译码。 |
·门限译码: | 即大数逻辑译码。有时仅把二元制大数逻辑译码称为门限译码。 |
·最大后验概率检测: | 计算接收信号的后验概率,并选择此概率最大的信号作为发送信号的检测方法。又称最
大后验概率接收,用于纠错译码时称为最大后验概率译码。 |
·最大似然检测: | 以计算接收信号的似然函数代替计算后验概率,并选择似然函数值最大的信号作为接收
信号的检测方法。又称最大似然接收,用于纠错译码时称为最大似然译码。 |
·维特比译码: | 由A.J.Viterbi提出的、按最大似然接收机原理对卷积码译码的方法。适用于约束长度
较短(一般小于7)的卷积码和中等误码率(10-5~10-6)要求条件下的一种高性能译码方法。 |
·多径效应: | 同源电磁波经不同路径到达接收点时,由于相位差异造成信号增强或衰减的现象。 |
·分集: | 利用频率、角度、空间、时间或极化特性不同的两个或两个以上衰落不相关的信号进行合
并或选择,以克服信号衰落的方法。 |
·角分集: | 利用从不同角度到达的电磁波的衰落不相关性实现的分集方法。 |
·极化分集: | 利用衰落不相关的正交极化波,同时接收相同信号的分集方法。 |
·频率分集: | 利用两个或多个衰落不相关的载波频率,同时发射和接收相同信号的分集方法。 |
·空间分集: | 同时使用相距数个波长的两个或多个天线接收信号,以减少衰落影响的分集接收方法。 |
·分集接收: | 为减低衰落影响,用分集方法对信号进行合并或选择的接收方法。 |
·选择合并器: | 从两个或多个分集信号中选择具有最好质量的信号作为接收机输出的分集合并器。 |
·最大比合并器: | 把各通道信号按信噪比加权相加并使输出信噪比最大的分集合并器。 |
·等增益合并器: | 使各通道的信号增益相等后相加的分集合并器。 |
·数据加密: | 用密钥通过加密算法对数据进行变换以产生密文的过程。 |
·密码: | 通过一定规律(加密算法)用随机序列(密钥)对消息序列进行变换而产生的具有保密性的
序列。 |
·密钥: | 对消息进行加密的随机数组或随机序列。是保密系统最主要的保密要素。 |
·数据安全: | 通过加密使数据具有防非法用户窃密(保密性)、防发信者抵赖和收信人窜改(认证)的安
全性。 |
·密钥注入: | 在施行加密操作时,把密钥写入保密机存储空间的过程。为了密钥的安全性,不执行加密
操作时,密钥应当与保密机分离。 |
·密文: | 对数据施行加密后产生的随机符号序列。对应地,把加密前的数据称为“明文”。 |
·密码强度: | 密码被破译的难易程度。通常指:用穷举搜索法破译密钥所需要的计算机的空间与时间
资源。 |
·伪随机序列: | 按一定规律产生的具有与白噪声相似的相关函数等时域统计特性的序列。 |
·伪噪声序列: | 即“伪随机序列”。 |
·m序列: | 用线性反馈移位寄存器产生的最大长度的伪随机序列。全称为最大长度线性反馈移位寄
存器序列。 |
·M序列: | 用非线性反馈移位寄存器产生的最大长度的伪随机序列。全称为最大长度非线性反馈移
位寄存器序列。 |
·戈尔德序列: | 用一对优选对的m序列。逐位模二相加获得的复合伪随机序列。其自相关性能不及m序
列,但序列数目多,广泛用于扩频通信体制中。 |
·信标机: | 为向地面提供跟踪引导信号而在被测目标上安装的无调制载波发射机。 |
·锁相接收机: | 利用锁相环路对信号实现窄带跟踪和解调的接收机。 |
·鉴相器: | 实现两个信号相位比较,以提取相位差信息的检测装置。也称相位比较器。 |
·鉴频器: | 将频率变化转换成信号幅度变化的装置。 |
·功率分配器: | 将输入信号功率按一定比例分配给各输出端的多端功率器件。 |
·本地振荡器: | 用于进行上、下变频的本地频率源。 |
·频率综合器: | 以一个或多个高稳定振荡频率为基准,利用频率综合方法得到一系列与基准频率同样稳
定的按一定频率间隔步进的频率源。 |
·激励器: | 在发射机中,产生低射频功率以激励高功率放大器的装置。 |
·锁相技术: | 使受控振荡器输出信号的相位严格跟随外来信号的相位变化而变化的技术。 |
·环路带宽: | 锁相环路等效的窄带跟踪滤波器的噪声带宽。 |
·锁相环路: | 能跟踪外信号的相位并与之保持同步的一种相位负反馈闭合环路。一般由压控振荡器、
鉴相器和环路滤波器构成。 |
·环路捕获: | 锁相环路从初始状态或失锁状态进入锁定或跟踪状态的过程。 |
·环路锁定: | 锁相环路输入信号的频率与压控振荡器输出信号频率完全相等,且两者的相位差保持在
一定值之内的状态。 |
·环路跟踪: | 锁相环路在锁定状态下,压控振荡器输出信号的频率和相位严格跟随输入信号的频率和
相位变化而变化的过程。 |
·环路失锁: | 锁相环路由锁定状态变为不能锁定状态的过程。 |
·环路锁定范围: | 在一定信噪比条件下,能够维持环路锁定状态的输入信号频率的最大偏移范围。 |
·捕获范围: | 在一定信噪比条件下,锁相环路能从初始状态或失锁状态进入锁定状态的输入信号频率
的最大偏移范围。 |
·捕获时间: | 在一定信噪比和环路带宽条件下,环路从接入外来信号时的初始状态或失锁状态进入锁
定状态所需的时间。 |
·相位误差: | 锁相环路在锁定状态时,输出信号的相位与输入信号相位的差值。 |
·相位抖动: | 锁相环路输出信号的相位随时间围绕某一中心值来回摆动的现象。 |
·相位模糊: | 从锁相环中提取的信号与其输入信号之间存在的相位不定性或多重性。 |
·相位噪声: | 由噪声引起的输出信号相位的随机抖动。它是短期频率稳定度的频域表征。 |
·抑制载波跟踪环: | 能跟踪抑制载波的已调信号相位的锁相环。 |
·平方环: | 普通锁相环的输入端插入一个平方律器件构成的环路。用于相干解调~SK信号时恢
复参考信号。 |
·采样锁相环路: | 用采样保持电路作鉴相器构成的锁相环路。可以使压控振荡器的频率锁定在环路输入信
号的某次谐波上。 |
·数字锁相环路: | 用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和数字电路构成的锁相环路。 |
·考斯脱斯环路: | 由二个互相正交的通道组成的用以相干解调PSK及QPSK信号的锁相环路。又称同相
一正交跟踪环路。 |
·一阶环路: | 用一阶微分方程描述的不含环路滤波器的锁相环路。 |
·二阶环路: | 用二阶微分方程描述的以一阶滤波器(如比例一积分滤波器)作为环路滤波器的锁相环。 |
·高阶环路: | 用二阶以上的高阶微分方程来描述的、以低一阶滤波器作为环路滤波器的锁相环路。 |
·数字滤波器: | 用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和数字电路实现信号滤波的滤波器。 |
·跳周: | 环路受到较强干扰时,稳定平衡受到破坏,工作点跳过2耳或2nn弧度之后,又在新的稳
定平衡点上稳定工作的现象。又称滑步。 |
·积分埔除电路: | 在数据码元区间内对信号积分、在码元终止时放电的电路。是对矩形信号的一种匹配滤
波器电路。 |
·功率通量密度: | 垂直辐射传播方向单位面积上的能流密度值。 |
·自动相位控制: | 使本地信号的相位自动跟踪外来信号相位,达到与外来信号同步的技术。 |
·自动增益控制: | 当输入信号幅度在大范围内变化时,自动改变增益大小,以保持输出信号幅度基本恒定的
技术。 |
·自动频率控制: | 使本地信号的频率自动跟踪外来信号的频率,达到与外来信号频率相同的技术。 |
·注入锁定本振源: | 用频率稳定度很高的参考射频源注入锁定一个频率相等或不相等的不稳定振荡器,获得
与参考源相同稳定度的本振源。 |
·相位锁定本振源: | 用环路锁相技术使频率锁定在一个高稳定度的参考源频率上的本振源。 |
·误字率: | 数字信号序列的码字发生错误的概率。 |
·码速率: | 每秒传送的二元制码元的个数。 |
·误码率: | 数字信号的消息码元发生错误的概率。 |
·眼图: | 用示波器观察被接收的数字信号时,所显示出的一种连续重叠的、和眼睛形状相似的图
形。眼图可直观显示码间干扰、噪声干扰和最佳采样时间等。 |
·载波提取: | 从接收端收到的已调载波信号中恢复出与发送端载波同频率、同相位的本振载波信号。
又称载波恢复。 |
·残余载波: | 已调制射频信号中存在的载波分量。残余载波一般被用于在接收端较方便的提取载波。 |
·噪声带宽: | 使白噪声通过非矩形通带的实际电路后的总噪声功率以及功率谱峰分别和通过一个理想
矩形通带电路后相等,此理想矩形通带的带宽称为等效噪声带宽。或简称噪声带宽。 |
·P频段: | 指225~390MHz频率范围。 |
·L频段: | 指1~2GHz频率范围。 |
·S频段: | 指2~4G1L{z频率范围。遥测使用频段为2200~2300MHz和231.0~2390MHz。 |
·C频段: | 指4-8GHz频率范围。 |
·X频段: | 指8~12GHz频率范围。 |
·Ku频段: | 指12~18GHz频率范围 |
·K频段: | 指18~27GHz频率范围 |
·Ka频段: | 指27~40GHz频率范围 |
·HF频段: | 指3~30MHz的频率范围。 |
·VHF频段: | 指30~300MI-Iz频率范围。 |
·UIIF频段: | 指300-1000MHz频率范围。 |
·扩频: | 用信息序列的码元调制一个伪随机序列,使已调序列的频谱宽度远大于信息序列的频谱
宽度。有直接序列扩频、跳频、跳时等形式。扩频技术通常用于实现码分多址通信、伪码测距、
隐蔽通信和抗窄带干扰。 |
·解扩: | 完成本地地址码与所收信号的乘法运算,对收到的所有信号进行相关检测,将宽带扩频信
号恢复成原窄带信号的过程。 |
·多址连接: | 用一个信道,实现多用户通信的方式。 |
·时分多址: | 利用互不重叠的时隙分配实现的多址通信。 |
·频分多址: | 利用互不重叠的频段实现的多址通信。 |
·码分多址: | 利用码序列相关性实现的多址通信。 |
·空分多址: | 利用互不重叠的小空间波束,实现多址通信。 |
·天线: | 接收或辐射电磁波的装置。 |
·鞭状天线: | 细而柔软的单极天线。 |
·偶极天线: | 辐射方向图近似于基本电偶极子的任何一种双极天线称为偶极天线。振子长度为半波长
的偶极天线叫半波偶极子天线,偶极子天线有时也称为对称振子天线。 |
·八木天线: | 由一个有源振子、一个反射单元和一个或多个引向单元构成的阵列天线。 |
·螺线天线: | 一根、多根导线(带)排成螺线状构成的天线。 |
·螺旋天线: | 由螺旋形状辐射导体和接地反射面构成的天线。 |
·背射天线: | 由馈电器、反射元和反射腔构成的一种天线。通过开口谐振腔,向外辐射能量。 |
·相控阵天线: | 多个相同的辐射元规则排列,波束指向由辐射元馈电的相对相位所控制的阵列天线。 |
·抛物面反射器天线: | 由抛物面反射器和位于焦点上的照射器两部分组成的面天线。 |
·喇叭天线: | 波导横向尺寸向开口(即口径)方向逐渐扩展构成喇叭状的天线。 |
·环形天线: | 由-圈或多圈辐射导体组成环状外形的天线 |
·卡塞格伦天线: | 在主反射器(抛物面)的顶点和焦点之间装有副反射器(双曲面)的一种双反射器天线。 |
·微带天线: | 薄金属导体粘贴在接地介质基片上的天线。 |
·等效天线: | 与原天线阻抗一致,能吸收绝大部分发射机输出功率,仅辐射少量功率的试验天线。 |
·开槽天线: | 由导体表面的缝隙构成的天线。也称缝隙天线。 |
·全向天线: | 在指定平面上方向图基本是圆形,各个方向辐射或接收电磁波能力都相同的天线。 |
·定向天线: | 在指定方向上比其它方向能以更强的能力辐射或接收电磁波的天线。 |
·阵因子: | 假设阵列中每个单元的方向图为各向同性时,阵列天线的辐射归一化方向图函数称为阵
因子。阵列天线的方向图为单元方向图与阵因子的乘积。 |
·口径: | -般指抛物面反射器外边缘所限平面的直径。 |
·天线双工器: | 同时具有上、下行(即接收和发射)功能的一种天线馈源装置。 |
·天线罩: | 保护天线使之免受周围环境有害影响、能透过电磁波的一种壳体。 |
·天线馈源: | 使天线产生照射口径分布的装置。 |
·口径分布: | 用幅度、相位和极化分布描述的整个口径场。 |
·天线方向图: | 表征天线产生的电磁场特征量的空间分布图。常用特征量有功率密度、辐射强度、方向性
系数、相位、极化和场强。当不特别指明时,方向图指功率方向图。 |
·天线波束: | 天线方向图的主瓣。 |
·主瓣: | 最大辐射方向的辐射瓣。 |
·旁瓣: | 主瓣以外的辐射瓣。也称副瓣。 |
·旁瓣相对电平: | 旁瓣最大值方向上的辐射强度与主瓣最大值方向上的辐射强度之比。 |
·方向性系数: | 在接收点产生相等电场强度的条件下,定向天线总辐射功率与全向天线的总辐射功率之
比。 |
·天线增益: | 天线在指定方向上的辐射强度与同样输入功率的全向天线的辐射强度之比。如不指定方
向。则隐含最大辐射强度的方向。 |
·半功率波束宽度: | 在包含波束极大值的平面上,辐射强度(功率)为极大值一半的两个方向间的夹角。简称
波束宽度。 |
·天线极化: | 沿传播方向,天线辐射波电场矢量所指的方向。 |
·极化匹配: | 从规定方向入射到天线的平面波的极化和该方向上天线的接收极化相同。 |
·极化损耗: | 接收天线的极化与入射平面波极化不一致所造成的损耗。 |
·线极化波: | 电场矢量端点随时间变化轨迹为直线的平面波。 |
·圆极化波: | 电场矢量端点随时间变化轨迹为圆形的平面波。 |
·椭圆极化波: | 电场矢量端点随时间变化轨迹为椭圆形的平面波。 |
·水平极化波: | 电场矢量为水平极化的平面波。 |
·垂直极化波: | 电场矢量为垂直极化的平面波。 |
·左(或右)旋圆极化波: | 沿传播方向看极化平面时,电场矢量反时针(或顺时针)旋转,则为左(或右)旋圆极化波。 |
·轴比: | 极化椭圆的长轴与短轴之比。 |
·差波束零值深度: | 指差波束峰值电平与差波束零值电平之比,通常用dB表示。 |
·天线效率: | 天线效率是指天线的辐射功率对天线输入功率的比值。 |
·焦径比: | 指抛物面反射器的焦距与其直径的比值。 |
·天线相位中心: | 在极化匹配条件下,在给定方向上某个平面上天线辐射电磁波的等相位面的曲率中心。
相位中心对抛物面反射器的馈源甚为重要,要求在所要求的范围内,不同平面的相位中心尽可
能靠近,以利于反射面的有效照射。 |
·收/发隔离度: | 天线双工器中发射通道功率与耦合(泄漏)到接收通道的功率之比。 |
·天线塔: | 天线性能测试和系统标校所设立的高塔,用于放置发射设备或信标。被测设备与塔的最
小距离应满足远区场条件,塔的高度与被测设备间仰角至少大于5‘ |
·有效面积: | 表征接收天线接收空间电磁波功率的效能参数。设想天线有一定的面积,凡投射到该面
积上的天线电波的功率全被天线负载所吸收,这一面积称为天线的有效面积。 |
·极化电桥: | 由两个输入端和两个输出端构成的对称、互逆的四端口微波器件,其两个输入端之间彼此
隔离,而两个输出端等幅分配且相位差保持90
0
。 |
·和差器: | 它是利用有90o耦合器和90
0
移相器组成的四端口微波器件,当两路等幅信号输入后在同
相输出端形成和信号,而在反相输出端形成差信号。 |
·天线频带宽度: | 天线性能的主要参数符合规定指标的频率范围。 |
·天线噪声温度: | 一种等效电阻温度。该电阻在单位带宽的有效热噪声功率与天线在指定频率上输出的有
效噪声功率相等。天线噪声温度取决于天线与其周围环境的全部噪声源的耦合以及天线内部
的噪声。 |
·G/T值: | 天线的最大功率增益与噪声温度之比。也称品质因数。 |
·天线输入阻抗: | 在天线馈电端口的馈电电压与馈电电流之比。 |
·电压驻波比: | 在传输线或波导中,沿传播方向的指定频率的电压分布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比。其倒数
称为行波系数。 |
·等效全向辐射功率: | 发射天线在规定方向上的增益与馈入的发射功率的乘积。 |
·插入损耗: | 在传输网络中接入部件所带来的损耗。 |
·反射系数: | 指定频率、指定传输模在指定点上的反射波的某种量(电压或电流)与入射波的相应量之
比。 |
·反射损耗: | 指定点反射功率与入射功率之比。 |
·路径损耗: | 从发射天线到接收天线之间无线电波的传播损耗。 |
·自由空间损耗: | 假设发射天线与接收天线之间是无任何介质损耗的理想空间,电波因球面分散而导致的
损耗。 |
·馈线损耗: | 馈电线、缆、波导引入的能量损耗。 |
·衰减器: | 使输入功率得到预定衰减的两端口器件。 |
·隔离器: | 使某传输方向的衰减比另外方向的衰减大得多的无源器件。 |
·天线座: | 支撑和定位天线的装置。 |
·俯仰-方位天线座: | 方位轴与地面垂直,俯仰轴与方位轴垂直的天线座。 |
·“X、Y”型天线座: | X、Y轴是水平配置,互相垂直,利用两轴转动±90o来实现天线指向的天线座。 |
·时角-“赤纬”轴座架: | 该座架的一个轴与地球自转轴平行。称时角轴或极轴;另一轴与该轴垂直,在平行于地球
赤道平面的一个平面内转动,称赤纬轴。 |
·滑环: | 利用滑动接触、或电偶合,在转动部件与静止部件之间传递信息和能量的装置。 |
·天线仰角: | 在俯仰,方位天线座形式中,俯仰轴指示的角度。常以水平为0度。 |
·天线方位角: | 在俯仰方位天线座形式中,方位轴指示的角度。常以正北为0度。 |
·电扫描: | 天线本身不动,通过馈电切换或相位变换来实现波束扫描。 |
·圆锥扫描: | 波束最大辐射方向在顶角约为天线半功率波束宽度的圆锥的顺序扫描方式。 |
·扇扫: | 天线波束方向在平面的-部分上进行扫描。 |
·风力矩: | 风力作用到天线上,在负载传动轴上产生的力矩。 |
·负载力矩: | 阻碍被控对象运动的各项力矩的总称。 |
·目标捕获: | 从目标的初始定位到跟踪设备最后瞄准目标的过程。 |
·角截获: | 使天线波束指向目标方向并转入跟踪状态。 |
·跟踪: | 追踪活动目标或某变化的输入量的过程。 |
·自动跟踪: | 利用目标偏离天线电轴时产生的误差信号去控制天线,使其电轴自动地对准目标。 |
·引导跟踪: | 根据外部提供的空间指向信号,使天线跟踪系统对准目标。 |
·程序跟踪: | 根据提供的时间顺序空间指向数据,使天线顺序移动指向目标。 |
·轴角编码器: | 安装在转动轴上把角位移变换成数字量的盘形变换装置。 |
·瞄准望远镜: | 安装在跟踪天线上用来校准天线电轴是否与机械轴相重合的望远镜。 |
·伺服系统: | 输出量(机械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等)以一定的精度跟踪输入量变化的反馈控制系统。 |
·坐标变换: | 通过解算装置,将某个坐标系的空间参量变换成另一个坐标系的空间参量的过程。 |
·超调量: | 系统在阶跃输入作用下最大输出量与稳态输出量之差和稳态输出量的百分比。, |
·天线指向误差: | 天线电轴指向与目标之间的偏差。 |
·动态滞后误差: | 衡量伺服系统快速性的指标,由跟踪系统的带宽有限而引起的。 |
·正割补偿: | 方位横向误差角为大地方位角与仰角余弦的乘积,则方位支路应该加进正割函数以补偿
由于仰角升高而引起的方位增益的降低。 |
·频率稳定度: | 振荡器输出信号的频率在规定时间内的频率漂移相对于工作频率的比值。它表示振荡器
保持所要求的振荡频率的能力。 |
·频率准确度: | 振荡器的实际振荡频率与规定频率的符合程度。一定的频率准确度要由一定的频率稳定
度来保证。 |
·随机误差: | 反复多次测量时,误差的大小和符号随机变化,存在统计规律和一定的概率分布。称为随
机误差,也称偶然误差。 |
·系统误差: | 反复多次测量误差的大小和符号均保持一定值或按某一规律变化的误差分量。 |
·静态误差: | 系统输入固定不变时,输出端呈现的误差。 |
·动态误差: | 系统输入一个函数后,输出函数相对输入函数与系统传递函数的乘积所呈现的误差。 |
·平均误差: | 即误差的算术平均。
其中n是测量次数,d
i
是每次测量值与真值之差。 |
·均方根误差: | 即误差的均方根。
如果是正态分布,随机误差落在±d范围内的概率为68%。 |
·最大误差: | 对于正态分布,通常以均方根误差的3倍作为最大误差。随机误差落在±3
σ 范围内的概
率为99.7%。 |
·均方误差: | 误差平方的统计平均,即均方根误差的平方。 |
·下变频: | 将输入信号频率向降低方向变换,保持调制信号规律不变。 |
·上变频: | 将输入信号频率向升高方向变换,保持调制信号规律不变。 |
·低噪声放大器: | 噪声系数-般在2dB以下的放大器。 |
·声表面波滤波器: | 采用表面声波技术实现电信号滤波的器件。 |
·声表面波振荡器: | 由声表面波元件及放大和反馈电路而组成的振荡器。 |
·多媒体同步规范: | 一种明确地描述多媒体系统中各个媒体对象内以及各个媒体对象间所有时间相关性的方
法。 |
·现场同步: | 当获取的多媒体信息是现场信息,所包含的时间关系为现场同步。 |
·合成同步: | 当多媒体信息是利用多媒体创作工具制作而成,所包含的时间关系为合成同步。 |
·测控: | 对导弹、运载火箭、航天器进行跟踪、遥测、遥控的简称。 |
·航天测控系统: | 对导弹、运载火箭、航天器进行跟踪、遥测、遥控和信息交换的专用电子系统。由飞行器载
测控系统和地基测控系统或天基测控系统二部分组成。 |
·弹、箭载测控分系统: | 配合弹、箭发射,地面测控系统完成弹、箭飞行跟踪、遥测、安全控制任务,安装在弹箭上的
测控设备组成的系统。 |
·外弹道测量系统: | 利用雷达、光学等设备从导弹、运载火箭外部测量其飞行参数的专用测量系统。 |
·安全控制系统: | 为安全目的,将飞离安全管道的导弹、运载火箭炸毁的无线电遥控系统。系统由地面安控
系统和箭上安全分系统组成,地面系统对火箭飞行状态进行监视、判断、决策和发送指令,箭上
系统接收指令,点燃爆炸器。 |
·天基测控分系统: | 以空间跟踪与数据中继卫星系统、卫星定位系统和其它空间系统为基础构成的航天测控
系统。 |
·航天器载测控分系统: | 配合航天器地面测控网完成航天器跟踪、遥测、遥控任务、安装在航天器上的电子系统。 |
·无线电跟踪测量系统: | 利用无线电波的特性对飞行器跟踪并测量其飞行轨迹参数(位置、速度)的系统。一般由
飞行器上的设备和地面设备两部分组成。 |
·无线电干涉仪测量系统: | 利用相位比较技术测量飞行器运动轨迹参数的无线电测量系统。 |
·光学跟踪测量系统: | 利用光学技术(激光、红外)对运动目标进行自动跟踪、测量、记录并实时输出测量数据的
测量系统。 |
·连续波多站测量系统: | 利用多个彼此独立的连续波雷达测量站所测得的数据,确定飞行器运动参数的无线电跟
踪测量系统。可获取更多信息,修正系统误差。 |
·地面测控系统: | 设置在地球上,用以进行航天器测控的设备组合,包括跟踪伺服,天馈、无线电收、发、终端
等设备。 |
·统一微波测控系统: | 用一个微波信道在宽频带内复合调制多种信号,完成对航天器跟踪,遥测、遥控、通信及电
视图像传输等功能的测控系统。采用S频段载波的统一微波测控系统,为统一S频段测控系
统(UsB),采用C频段载波的统一微波测控系统。为统一C频段测控系统(UCB)。 |
·引导系统: | 为跟踪测量设备指示目标位置;帮助测量设备捕获跟踪目标的专用系统。一般由引导雷达
和计算机组成。 |
·多目标测量系统: | 一个测量站能同时跟踪观测多个飞行目标、接收多个飞行目标遥测信号的测量系统。 |
·地面检测系统: | 对弹箭上测控系统进行综合测试,性能评价和功能控制的地面专用系统。 |
·跟踪与数据中继卫星系统(TDRSS): | 一组专门用于对中、低轨道航天器进行跟踪和数据传输中继的地球同步卫星星座,通常由
二至三颗卫星和相应的地球管理台站组成。 |
·测控站: | 对弹、箭、航天器实施测控任务的地面技术设备。包括固定测控站、移动测控站。移动站
包括车载测控站,船载测控站,飞机测控站等。 |
·测量站: | 对导弹、火箭、航天器进行外测和遥测功能的仪器设备和设施。 |
·前置测量站: | 在弹、箭试验发射中,为弥补首区测量系统轨道覆盖空白而在航区专门设置的测量站。 |
·安控站: | 依据外测、遥测信息、判定弹、箭飞行状态,向弹、箭发送无线电炸毁指令的技术设施。 |
·卫星测控站: | 为保证在轨卫星正常工作,对卫星进行跟踪、遥测、遥控和监视的地球站。 |
·测控站观测弧段: | 测控站能有效观测航天器的轨道弧段。 |
·测控站接收时间: | 测控站能有效观测航天器轨道弧段所对应的时间。 |
·测控站作用距离: | 测控站对弹、箭、航天器进行有效测控的天线至飞行目标间的最大距离。 |
·布站: | 综合最优观测几何和环境条件,选择测控站地点。一般以测控天线的相位中心所处位置
的经纬度和高程表示。 |
·航区测控站: | 配置在运载火箭飞行航区的测控设施。按测量方式可分为光测站,雷达测量站、遥测接收
站和综合测量站。 |
·深空测控站: | 装备有灵敏度极高的无线电接收设备,遥控指令发射机,抛物面天线等测控及数据处理设
施,以执行深空测控任务的测控站。 |
·测站坐标系: | 原点为测站天线,X轴指向正东,Y轴指向正北的右手直角坐标系。又称地面坐标系、地
平坐标系、水平定向坐标系。 |
·测控覆盖率: | 航天测控网对航天器实施测控的时间与航天器在轨运行周期的比值。 |
·高精度测量带: | 在导弹主动段测量中,由地面高精度测量设备所形成的测量精度较高的空间带。 |
·航天测控网: | 对导弹、火箭、航天器进行跟踪、遥测、遥控,并用通信线路将发射场、测控中心、测控站联
系起来,实现信息交换,指挥控制的专用系统,简称测控网。 |
·地基测控网: | 由建立在地球表面的测控站和通信系统组成的测控网。 |
·天基测控网: | 由天基测控系统和信息交换系统组成的测控网。 |
·载人航天器测控网: | 为载人航天器服务的测控网,除拥有一般的跟踪,遥测和遥控设备外,还配备有与航天员
通话和传递电视的设备。 |
·低轨卫星测控网: | 专门用于跟踪测量和控制低轨卫星的多个测控通信站构成的测控网。 |
·高轨卫星测控网: | 专门用于跟踪、遥测和控制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的多个地面测控通信站构成的测控网。 |
·导弹飞行试验测控网: | 用于支持导弹飞行试验测控任务的多个测控站、时统站,及通信网构成的测控功能体系。 |
·火箭发射测控网: | 用于支持运载火箭发射测控任务的多个测控站、时统站及通信网构成的测控功能体系。 |
·深空测控网: | 跟踪探测200万公里以外深空目标的地面系统。如跟踪、遥测和控制深空中的行星探测
器。由控制中心和分布全球的深空测控站组成。 |
·信关站: | 当两种不同的测控通信网络互连构成更大的网络时,实现网络间地址机制的映射、协议的
转换,分组的分割与组装,网络间的信息流控制以及送取权限与记账等功能的设备设施。 |
·测控中心: | 对导弹、运载火箭、航天器发射任务实施指挥和控制的技术系统。完成飞行测控、信息采
集、数据交换、数据处理、监视显示等任务的设施。 |
·导弹试验靶场: | 用于导弹、运载火箭发射试验的专门场区(陆域,海域,空域)设有供导弹、运载火箭发射试
验、检验、鉴定和训练用的设施。 |
·航天发射场: | 发射航天器的基地。包括试验区,发射区,发射指挥控制中心,综合测量设施,勤务保障设
施等。 |
·首区: | 弹、箭发射阵地周围的区域。 |
·航区: | 弹、箭理论飞行轨迹在地面投影线附近的区域。 |
·落区: | 弹、箭各级残骸、弹头、返回式航天器理论计算坠落点附近的地区。 |
·落点预示: | 根据弹、箭飞行过程中主动段遥测或外测数据,按预报算法快速计算和显示弹头、各级箭
体落地点的经纬度的过程。 |
·落点测量: | 对导弹和返回式航天器实际落点的测定。 |
·导弹弹道: | 在飞行中,导弹质心运动的轨迹。弹道特性参数包括高度、射程、飞行速度、过载分布以及
导弹相对目标的关系。 |
·轨道预报: | 根据测控站获得的轨道参数,推算并预报航天器未来时刻的空间位置。 |
·轨道要素: | 描述航天器运动的基本参数。航天器椭圆轨道的开普勒要素有六个,即轨道半长轴;轨道
偏心率;轨道倾角;升交点赤经;近地点幅角;过近地点时刻。 |
·入轨: | 卫星进入预定运行轨道。 |
·入轨参数: | 航天器入轨时刻的诸运动参数,包括轨道运动参数和姿态运动参数等。 |
·入轨误差: | 卫星入轨参数实际值与设计值的偏差。 |
·测轨精度: | 根据观测数据,按照一定的轨道计算方法所确定的轨道参数的精度。 |
·发射轨道: | 运载火箭动力飞行段(即从发射点到航天器入轨点的飞行段)其质心运动的轨迹。 |
·校飞: | 为考核测控设备的技术性能和精度,利用导弹、飞机、气球作模拟目标,对测控设备所进行
的一种动态试验。 |
·合练: | 弹、箭、航天器飞行试验前与相关的地面机、电、气、液系统进行对接协调试验,操作进程协
调和操作演练。又称综合演练。 |
·起飞零点: | 弹、箭起飞信号发出时刻。 |
·星下点: | 卫星与地心连线在地球参考椭球面上的交点。用地理经纬度表示。 |
·星下点参数: | 航天器星下点位置的地理经纬度。 |
·星下点预报: | 根据航天器测控站获得的轨道参数,推算出未来时刻的航天器星下点参数。 |
·安全信息: | 反映导弹、运载火箭飞行状态,用于安全判决的信息。 |
·安全管道: | 火箭动力飞行时,弹道参数偏离设计值的允许变化范围,又称安全走廊。按不同瞬时对应
的容许变化范围域值,沿理论轨道呈现不规则管道形状。 |
·安全判据: | 事先规定的判断导弹、运载火箭飞行过程中发生故障并实施安全措施的依据。 |
·告警线: | 安全系统规定的解除保险准备,发安全指令的界限 |
·预定炸毁线: | 安全管道确定的边界线。当飞行器飞出此边界线时,地面安控设备立即发出炸毁指令将
飞行器炸毁。 |
·保护区: | 为避免和减少安全炸毁弹、箭坠落体对某些地区的损失。在飞行试验任务中规定保护的
城市及其他重要设施的区域。 |
·数据注入: | 测控站通过上行信道向航天器发送控制航天器工作的数据、姿态参数及其他信息的过程。 |
·轨道数据注入: | 通过上行信道将测控地球站获取的航天器轨道参数注入航天器相关系统的过程。 |
·时统: | 向测控系统提供标准时间信号和频率信号,保证测控系统时间同步的电子设备。 |
·起飞相对时: | 以弹、箭起飞信号为计时零点的计时器的时间值。 |
·起飞绝对时: | 以弹、箭起飞信号的前沿所对应的标准时间。中国采用北京时间表示。 |
·模拟飞行测试: | 模拟弹、箭、航天器飞行过程,对各电气系统进行功能与性能检查测试。简称模飞。 |
·综合试验: | 在实验室对弹、箭上测控系统的功能、性能全面检查测试,以评价系统供电,设备接口,电
缆网协调性、相容性、性能指标,功能特性以及测试操作细则的合理性。 |
·综合测试: | 测控系统安装在弹、箭上以后,对系统进行全面功能、性能的检查测试。 |
·水平测试: | 在总装厂房和发射场技术厂房或阵地,导弹水平放置于支架车或托架车上,全弹电气系统
进行的综合检查测试。 |
·垂直测试: | 在发射阵地,导弹竖立在发射台上,测控系统单独或与全箭电、气、液各系统一起进行综合
检查测试。一般包括分系统起始状态检查、模拟正常飞行总检查、模拟紧急关机总检查和模拟
飞行故障总检查。 |
·射前测试: | 弹、箭临发射前各电气系统进行供电、供气和电气系统的功能检查和参数测试。 |
·等离子体鞘套: | 飞行器重返大气层时其头部产生的激波与头部之间空气温度极高(可达4000℃)致使空
气电离和部分防护材料烧蚀电离所形成的等离子体鞘套状的包围体。 |
·黑障区: | 弹头,再入舱等再入体返回大气层时,由于等离子鞘套的作用,使无线电信号中断的飞行
区段。 |
·单元测试: | 对弹、箭、航天器上使用的单个仪器,电气设备进行的检查测试。 |
·总检查: | 弹、箭测试中最后进行的全弹、箭机、电、气、液系统模拟飞行工作进程的综合检查测试。
包括模拟正常飞行、飞行故障和紧急关机状态的总检查。 |
·星地匹配试验: | 卫星测控分系统、星上有效载荷与地面测控站的接口匹配试验。 |
·卫星在轨测试: | 在轨卫星,由地面测控站对其工作性能进行试验和测试的过程。 |
·卫星工程测控: | 卫星提供应用后对卫星的姿态、轨道保持及公用舱的测控。 |
·卫星模拟器: | 能够模拟星载测控分系统的性能,并能模拟卫星飞行姿态、轨道动力学过程和各测控弧段
的卫星全帧遥测信息流变化过程的设备。 |
·星地对接试验: | 星载TT&C分系统及有关设备与测控站(船)进行的星地大回路性能测试。 |
·测控大回路演练: | 利用卫星模拟器和地面测控设备,按卫星飞行程序进行的测控过程演练。 |
·距离零值传递: | 用一个性能指标与装星应答机相同的标校应答机,在相同的测试条件下,对两应答机的距
离零值和各测距侧音相位色散值进行比较测试。测控站通过对标校应答机测试、换算得到装
星应答机的距离零值和侧音相位匹配值,从而保证对卫星准确测距,该过程称为距离零值传
递。弹(箭)同样适用。 |
·遥测大纲: | 遥测系统参加飞行试验的纲领性、协调性文件。全面规定遥测系统的技术状态,试验测量
任务与要求,是试验基地组织飞行试验,进行数据处理的依据,也是发射阵地,技术阵地编制测
试细则的依据。 |
·遥测: | 对被测对象的参量进行检测,并经过一定距离传送到接收端的测量技术。 |
·遥测系统: | 由检测、采集、传输、记录、显示及处理等部分的硬件和软件构成的用以实现遥测功能的集
合。 |
·无线电遥测: | 用无线信道实现传输的遥测。 |
·有线遥测: | 用有线信道实现传输的遥测。 |
·可编程序遥测: | 通过改换或重新编制程序来改变发送端和接收端工作状态(如被测参量的数目、测量点、
采样率、帧格式、同步方式、传输带宽、数据处理方法等)的遥测。 |
·计算机遥测系统: | 由遥测前端设备与计算机组成的具有自动状态设置、测试、诊断和实时及事后处理功能的
遥测系统。 |
·实时遥测: | 将采集到的数据立即发送的遥测。 |
·延时遥测: | 将采集到的数据暂存在存储设备中,经过一定时间后再发送的遥测。又称记忆重发遥测。 |
·回收遥测: | 对记录遥测参数的存储装置进行回收,从而实现遥测。 |
·再入遥测: | 航天器高速返回大气层的遥测。 |
·高g遥测: | 飞行体(例如炮弹或导弹的弹头)在高冲击加速度,一般指10000g以上的冲击加速度状态
下的遥测。“g”的含义是冲击加速度。 |
·分包遥测: | 空间数据系统咨询委员会(CCSDS)制定的遥测标准协议。其方式为:在时分制遥测基础
上,将不同源的数据组成不同数据包,然后组成传送帧,以标准规定的方式通过信道传送,按包
发送给各个用户的遥测。 |
·深空遥测: | 对地面高度超过2×106km的航天器的遥测。 |
·多目标遥测: | 采用信道复用技术,实现一个系统对多个目标同时进行遥测。 |
·战斗弹遥测: | 对具有作战能力的导弹或训练弹的遥测。在不影响导弹性能和有效攻击能力前提下,对
飞行状态和轨迹、打击效果、突破拦截等进行遥测。 |
·遥测参数: | 遥测系统所测量和传输的被测对象的参量和信息。 |
·遥测容量: | 遥测系统传输遥测信息的能力。用系统测量的各路所能传输信息带宽来表示。在时分制
遥测中,常用总采样率(采样/秒)或总码率(比特/秒)来表示。 |
·遥测标准: | 保证遥测系统彼此兼容和有效的技术准则。现行国家军用遥测标准为GJB 21A和
GJB 1198.2,国外通用的遥测标准是美国靶场司令官联席会议遥测组制定的IRIGl06。此外,
空间数据系统咨询委员会(CCSDS)在1982年以后出于国际交互支援目的制定了一系列空间
数据传输标准建议书(包括遥测)。 |
·遥测系统测试方法: | 特指GJB 383(与美国IRIG118对应)所规定的有关遥测系统的各种测试方法。 |
·遥测属性: | 指遥测的接收/处理系统所需要的各种状态、功能、方式参数。遥测属性包含设置遥测接
收和处理设备的所需信息。 |
·遥测属性传递标准: | 该标准规定了遥测接收/处理设备的功能所需的信息,应具备的介质和数据格式,并且这
些遥测属性要按指定的格式和字符代号提供。为用户和试验靶场之间及靶场和靶场之间传递
信息提供的遥测属性的公共定义与信息传递格式。该标准最早见于美国靶场司令官联席会议
制定的遥测标准(IRIG106—93)的第九章。 |
·遥测系统精度: | 经过遥测系统测量所得到的参数与原始参数相符合的程度。 |
·遥测设备校准: | 对遥测设备进行静态和动态的标定和修正。 |
·缓变参数: | 通常指变化频率低于10Hz的遥测参数。一般要求处理后给出时域特征。 |
·速变参数: | 通常指变化频率高于10Hz的遥测参数。一般要求处理后给出频域特征。 |
·指令参数: | 反映某一事件(指令)是否发生及发生的时刻。一般要求处理后给出跳变时刻。或称开关
参数。 |
·电量参数: | 被测参数以电压或电流形式表现的遥测参数。 |
·非电量参数: | 被测参数以非电量的其它物理量形式表现的参数。 |
·连续参数: | 被测参数波形随时间连续变化的遥测参量。 |
·脉冲参数: | 被测参数波形是脉冲形式,表现在脉冲个数、频率、时间间隔、宽度等的遥测参数。 |
·特快参数: | 被测参数的变化很快(上升沿在数十微秒以内),这一类物理参数对遥测系统有特殊的要
求。 |
·遥测前端: | 遥测接收站中数据进入主计算机之前的遥测设备,通常包括接收、解调(及译码、解密)、同
步诸部分。 |
·测量范围: | 要求测量的参数的最大变化范围。 |
·硬回收: | 记录遥测参数的数据存储装置,以撞地方式回收。 |
·软回收: | 记录遥测参数的数据存储装置,用减轻触地撞击的方式(如降落伞)回收。 |
·起始电平: | 被测对象在静止状态下,各路遥测通道所呈现的电平。 |
·校准电平: | 与测量数据一起传送作为处理测量数据尺度的标准值电平。 |
·同源校准电平: | 用给传感器供电的标准电池的电压值作为校准电平。一般以台阶电平表示。在传输和数
据处理中作为判读参数的校准尺度,能反映传感器电源的漂移。 |
·异源校准电平: | 用传输设备本身电源的电压值作为校准电平。不能反映传感器电源漂移,只能反映传输
过程引起的漂移。 |
·测量电池: | 向无源传感器及校准分压器供电的-种标准电池。 |
·传感器: | 感受非电量的变化并转换成电量变化的装置。 |
·变换器: | 将输入的电信号变换成数据采集装置输入规定信号的装置。也称信号调节器。 |
·采集单元: | 在时分制遥测中,对多路被测参量进行采样的电路单元。而当采样和模/数转换功能兼有
时称采编单元(此时的“编”即编码,实际指模/数转换)。 |
·中心单元: | 在分布式遥测体系中,用以控制各单元协调工作并进行数据编排的电路单元。 |
·远置单元: | 在分布式遥测体系中,处于距离中心单元较远的测量部位的数据采集单元。 |
·数据采集总线: | 在数据采集系统中,用以传输数据和命令的公共线路。 |
·存储单元: | 实现数据存储、读出的单元。 |
·调制前滤波器: | 在射频调制前加装的-种滤波器,用以限制射频频谱。 |
·帧: | 时分制遥测中,各路遥测信号采集一遍而构成的数据格式称为帧。 |
·帧格式: | 时分制遥测中,各种数据及标记在帧中编排的方式。 |
·全帧: | PCM帧格式中每个数据采样一次称为全帧。一个全帧包含若干个子帧。 |
·子帧: | 从某个子帧同步开始到下—个子帧同步开始的数据结构。 |
·副帧: | 将子帧的一路时隙再分割成若干路时隙,这些再分割路循环一周称为一个副帧。 |
·子帧同步: | 时分制遥测中用作子帧循环的标志。在PCM遥测中推荐采用同步码组作为子帧同步。 |
·副帧同步: | 时分制遥测中用作副帧循环的标志。在PCM遥测中推荐采用帧计数。 |
·超交换: | 数据交换的速率是子帧的倍数。 |
·次交换: | 数据交换的速率是子帧的分数。 |
·帧计数: | 在PCM遥测中,一个按帧速率顺序作加计数或减计数的二进制计数字,该字位于帧格式
的一个固定位置上。 |
·源包: | 分包遥测中,由单个用户信源产生的标准格式信息包。 |
·传送帧: | 分包遥测中,由不同源包和各种注释符组成的标准化的数据传输格式。通常由帧头、数据
域、帧尾三部分组成。 |
·嵌入格式: | PCM遥测中,具有全帧各种特点的客体数据流以某种方式插入主体全帧中去。这种方式
称为嵌入格式。 |
·异步数据汇合: | 由数据位、相关的附加位、奇偶校验位组成的异步数据的外来顺序数据流插入到主体
PCM格式之中,并且外来数据流和主体PCM格式各以其自己的当前速率移动。 |
·加标签数据格式: | 由帧同步码组、标识字、数据字、填充字(如有必要)组成的数据格式,而无子帧和副帧的概
念。 |
·不归零电平码: | “1”用-个电平表示,“0”用另-个电平表示。 |
·不归零传号码: | “1”用电平改变表示,“0”用电平不变表示。 |
·不归零空号码: | “1”用电平不变表示,“0”用电平改变表示。 |
·双相电平码: | “1”用1电平以及到0电平的跳变表示,“0”用0电平以及到1电平的跳变表示。 |
·双相传号码: | “1”用码元起始无电平改变表示,0用码元起始有电平改变表示。 |
·双相空号码: | “1”用码元起始有电平改变表示,O用码元起始无电平改变表示。 |
·随机化不归零电平码: | 一种高密度数字记录码。采用由反馈移位寄存器网络和模2加法器组成的伪随机序列发
生器。对输入的NRZ-L序列加扰。 |
·帧同步码组: | 在PCM遥测中表示帧或子帧起始位置的特殊码组。遥测标准推荐了帧同步码组。 |
·帧同步逻辑: | 遥测接收设备中为了可靠提取帧同步信号而设计的状态转换逻辑。 |
·相关器: | 帧同步器中用以计算相关函数的装置。 |
·门限检测: | 根据输入数据序列与帧同步码的相关函数值是否超过某个门限值来检测帧同步码的位
置。 |
·三态逻辑: | 搜索- 校核-锁定的帧同步状态转换逻辑。 |
·同步容错: | 帧同步器在同步状态下,容许帧同步码出错的位数。 |
·搜索容错: | 帧同步器在搜索状态下,容许帧同步码出错的位数。 |
·副载波振荡器: | 用以产生规定的副载波频率的-种电路装置。 |
·副载波鉴频器: | 从调频副载波解调出(被测的)调制信号的一种电路装置。 |
·相位模糊: | 从锁相环中提取的信号与其输入信号之间存在着的相位不定性或多重性。 |
·PAM分路器: | 从时分制遥测的群路信号中分离、选择、分配各路信号的装置。 |
·分路滤波器: | 从频分制遥测的群路信号中选择所需副载波信号的带通滤波器。 |
·码同步: | 从串行二进制数据流中提取位同步信号的过程,也称比特同步或位同步。 |
·时间码发生器/转发器: | 产生或转发时间码序列的电路装置,目的在于使参加试验的各个分系统统一时间标准。
简称时码器。 |
·调频发射机: | 载波频率受调制的无线电发射机。 |
·调相发射机: | 载波相位受调制的无线电发射机。 |
·调频接收机: | 接收解调调频信号的无线电接收机。 |
·调相接收机: | 接收解调调相信号的无线电接收机。 |
·PSK解调器: | 从相移键控信号中恢复原始调制信号的检测装置。 |
·PSK调制器: | 实现相移键控调制的调制装置。 |
·遥测站: | 接收、记录遥测信号的整套设施。按形式分为固定站、车载站、船载站、机载站。 |
·可重构技术: | 不更换硬件,通过软件加载,改变硬件联接方式,使其符合新的功能和协议的技术。 |
·带限语声: | 频谱受限于100—2300Hz的语声信号。语声信号通常包括话(voice)音(tones)声(sounds)
三类。 |
·数据总线: | 用来在各个远置终端之间建立的数据往来通道。 |
·双冗余数据总线: | 在各分系统之间采用的两条数据总线,以增强通过能力和可靠性。 |
·总线负荷率: | 数据总线传输数据时间相对总工作时间的百分比。 |
·最大脉冲串长度: | 串行数据总线上具有最小信息间隔的一串突发信息的最大长度。 |
·总线监示器: | 对接收总线信息随后提取所用信息的任务进行分配的装置。 |
·Multi bus总线: | 美国Intel公司七十年代末公布的适用8位、16位字长微机使用的微机标准总线。也称
IEEE-796总线。 |
·VME总线: | 美国Motorola公司公布的适用32位微机使用的系统总线。也称IEEE—1914总线。 |
·1553总线MILSTI: | 美国军用标准1553 A/B规定的时分制串行命令/应答式总线标准,用于飞机等有人或无
人飞行器。 |
·遥控: | 对相隔一定距离的被控对象采用电信手段传送命令和注入数据的技术。 |
·航天遥控系统: | 航天任务中独立完成遥控任务的空间和地面整套设备,如含地面遥控主控台、命令编码
器、电信信道、译码器等,称为遥控系统。当它与跟踪、遥测功能共用载波形成统一测控系统
时,则遥控部分称为遥控分系统。 |
·遥控发控台: | 遥控站中有人参与的,产生命令基带信号并检查、比对命令及发出命令的遥控设备。 |
·遥控站: | 遥控系统产生、检查、比对和发送遥控命令的地面设备。 |
·遥控分控台: | 在遥控站中产生命令基带信号,对比命令及发出的遥控设备。 |
·遥控终端: | 遥控系统中发出和接收遥控命令基带信号的设备。 |
·命令调制方式: | 指命令基带信号对载波或副载波调制和解调采用的方式。 |
·命令编码: | 将代表-定语义的命令用-电脉冲序列表示的过程。 |
·命令长度: | 对于数字化命令,指一条命令所占用的码位数。
对于模拟命令,通常指所占用的时间长度。 |
·命令发射机: | 遥控命令对载波进行调制并产生射频(RF)高功率输出的设备。 |
·遥控测试设备: | 检查遥控系统编码、发送、接收、译码等分机工作是否正常的设备。 |
·命令接收机: | 对接收天线收到已调制有命令的射频信号进行滤波、放大、变频、中放,恢复出可解调的中
频信号或副载波信号的设备。对于统一载波系统没有独立的命令接收机,恢复出遥控副载波
只是统一载波接收机的一项功能。 |
·命令解调器: | 将命令接收机输出的中频或副载波信号解调出命令基带信号的设备。 |
·命令译码器: | 将命令解调器输出的命令基带信号变换成代表一定语义动作的电信号的设备。 |
·命令计数器归零: | 航天器起飞前将其遥控终端内的命令计数器置零,由此开始记录航天器起飞后收到的命
令条数。 |
·遥控命令计数: | 遥控发送或接收终端,记录收到的命令条数。 |
·命令执行机构: | 受命令信号驱动并执行命令规定动作的装置。 |
·原命令: | 原始的单条命令。 |
·时间命令: | 按规定时刻发出或要求在某一确定时刻执行的遥控命令。 |
·时间程序命令: | 按程序规定事先安排好的时间顺序动作发出的命令。 |
·一次命令: | 在规定动作时刻只能执行一次的命令。 |
·复合命令: | 为提高可靠性和保密性由多条原命令组合而成的命令。 |
·实时命令: | 要求立即执行指定动作的命令。 |
·安全命令: | 被控对象出现重大故障时,为了安全或保密目的,令其自毁的命令。 |
·执行命令: | 在执行若干预备命令之后,启动被控对象立即执行某动作的命令。 |
·自检命令: | 用来检查遥控系统自身工作状态是否正常的命令。 |
·预备命令: | 执行某动作前,使被控对象进入准备状态的命令。 |
·开关命令: | 有两种状态选择切换意义的动作命令,例如开关的导通和断开,两种不同工作状态的切换
等。 |
·遥控数据注入: | 由地面遥控站将用户工作程序、参数数据或开关命令组合等以数据帧的形式发送给被控
对象的过程。 |
·区域命令: | 航天器飞经该区域时才能执行的命令。具体区域时间由航天器飞行轨道根数算出。 |
·遥控帧: | 由独立的开关命令序列或注入数据序列加上航天器的地址同步字所组成的数据单元。 |
·航天器地址同步字: | 遥控帧中识别航天器及使译码器进入同步的字段。 |
·遥控帧数据域: | 在遥控帧地址同步字后面,由一个方式字和若干个命令字组成的字段。或由一个方式字
和注入数据、校验字、结束字组成的字段。 |
·方式字: | 遥控帧数据域的一个组成部分,用于区分实时开关命令帧和数据注入帧,或者区分两种帧
内部的不同地址和不同内容。标准规定方式字长一个字节,不同方式字之间码距至少为三。 |
·实时开关命令帧频: | 只用于传实时开关命令的一种遥控帧,标准规定这种帧由连续6个12码位长的字段组
成,可以每字段传一命令,或若干字段使用连锁译码以降低错误接收概率,或重复多次发送同
一字段以降低拒收概率。 |
·数据注入帧: | 在数据域的方式字后填入注入数据的一种遥控帧,标准规定这种帧长应为字节的整数倍,
注入数据后面可选用16位的循环余度码(CRC)校验码,校验码后加上16个结束字。 |
·数字签名: | 对发送的开关命令或数据注入遥控帧附加上一长为若干个字节的特殊字序列,用于对遥
控帧进行的合法性认证的一种防伪造的措施。 |
·扩展帧: | 指增加有数字签名的遥控帧,可连续发送,也可间歇发送。 |
·遥控帧序列: | 由若干个串接遥控帧,开头加上使译码器进入初态的可选启动字,末尾加上使译码器关闭
的结束字组成的序列。 |
·启动字: | 放置在遥控帧序列的开始,起限界和同步作用的16码位特定字段。 |
·结束字: | 标志帧序列结束,选用的16位特定字段。 |
·遥控工作期: | 遥控一次由开启至结束的期间。由引导序列加上一个以上遥控帧序列组成,遥控帧序列
之间可用空闲序列隔开。 |
·引导序列: | 放置在遥控工作期的开头,用于获取星、地(或发、收方)位同步的“O”、“1”交替序列,长度
为字节的整数倍,一般不短于16个字节。 |
·空闲序列: | 遥控工作期内帧序列之间的填充字节,利用“0”、“1”交替码充任,长度由用户任选,用于未
发遥控帧时,收方能与发方保持位同步的措施。 |
·遥控自检: | 由地面向航天器遥控接收设备发送自检命令,检查遥控接收机和译码器的功能的过程。 |
·大回路比对: | 确保遥控命令正确发出和接收的一种措施,将遥控命令或注入数据由遥控站发送到航天
器上,经接收解调后,再由下行信道返回地球站与原发送数据序列逐码位进行比较,如正确无
误才命令执行机构执行的措施。 |
·大环比对: | 从地球遥控/测控站上变频器输出的小功率中耦合出一部分信号,经下变频解调后,与输
入命令逐位比对,检查地球站发出命令是否正确的措施。 |
·小环比对: | 从地球遥控/测控站中频输出耦合出一部分功率给解调器,解调出的信号与调制器输入命
令逐位比较,检查遥控编码器发出的基带信号是否正确的一种措施。 |
·命令重发: | 将一条命令重发多次,降低漏收概率或者通过多数判决提高命令可靠性的一种措施。 |
·命令连发: | 在-段时间内连续发送若干命令的方式。 |
·误命令: | 发方发出某条命令,而收方错误收成另一条命令的事件,又称窜命令。 |
·误命令概率: | 收到错误命令条数与总发送命令条数的统计比。 |
·漏命令: | 发方已发出命令而收方因外部干扰或内部噪声导致未收到该命令的事件。 |
·漏命令概率: | 发生漏命令条数与总发送命令条数的统计比。 |
·虚命令: | 发方并未发送任何命令,而收方因外部干扰或设备内部噪声错产生出命令的事件。 |
·虚命令概率: | 单位时间内出现虚命令的统计平均数。 |
·拒收概率: | 收方不接纳遥控帧数目与发方发出总遥控帧数目的统计比。 |
·CCSDS 遥控: | 规定一种开放式分层次的遥控业务体制及相应数据构造,使能用高效率、标准化的方式转
移控制信息至航天器上有效载荷和工程分系统。
参照OSI七层功能划分,由地面遥控应用进程到传输媒体,需经过应用进程层、系统管理
层、包装层、分段层、转移层、编码层和物理层的变换,由传输媒体到收方应用进程也要经过物
理层、编码层、转移层、分段层、包装层和应用进程层的反变换。 |
·CCSDS遥控系统: | 采用CCSDS TC体制的遥控系统,用户利用它可以向空间接收部分发出命令。
端到端的CCSDS遥控系统(end to end CCSDS telecommand system)由发端和收端两者组
成。 |
·用户: | 人或机器的智能过程,它通过CESDS遥控(TC)系统用发出命令的方式操纵空间任务的
进程。 |
·命令: | 用户产生出来送给航天器上某一应用进程(接收方)以执行某一特定控制动作的表达方
式。
这种表达可以用高级语言表述或者用可实际执行的数据位序列来表达希望执行的动作。 |
·指令: | 辅助命令的分发和执行的数字序列。 |
·命名集合: | 指用户命令加上相关指令组成的集合,在传送过程中为简化对集合的控制和跟踪,由用户
所赋予特定的名称。
此集合转移时必需作为一个整体传送。 |
·用户数据: | 来自用户应用进程的遥控信息码位。在传送过程中,始终保持不被改变。 |
·遥控数据: | 收方译码层译码后,输出给数据路由选择业务的遥控链路传输单元(CLTC)中的数据内
容,其中可能包含有填充位。 |
·编码的TC数据: | 码块中包含的TC数据。 |
·发端: | TC系统中处于地面用户附近的部分。 |
·分组编码器: | 编码层的一种算法过程,它把计算出来的校验位加到信息序列码位之后,组成一个码块。 |
·码块: | 由编码算法构造成的由信息位和校验位组合在一起的—个固定长度的数据单元。 |
·命令门限: | 最低限度要求的命令信息工作点,标准规定为取统计每1000帧有一帧删除率的TC信道
工作点。 |
·收端: | TC系统中处于星上用户附近的部分。 |
·接收单元: | 我国习惯称为执行机构或执行元件,指执行一条命令产生所规定控制动作的实体。 |
·应用进程: | 遥控系统发端和收端端点内的用户活动,占用一定时间间隔,发收两端都存在应用进程。 |
·应用进程层: | CCSDS TC系统的最上层(第七层),相当于OSI的应用层。向航天器发出命令的发端和
收端都有应用过程层,负责将表达用户的需求翻译成命令,解释指令或反变换。(见3.8.5) |
·系统管理层: | CCSDS TC系统的第六层,相当于OSI的表达层。发方负责将应用进程层送来的抽象转
移语法表达的用户命令、解释指令翻译成包装层认识的具体转移语法和分发命令的指令。收
方进行反变换。 |
·包装层: | CCSDS TC系统的第五层,相当于OSI的对话层。发方负责将遥控应用数据格式化成可
端到端运输的数据单元,称为遥控包,即版本—1 CCSDS包,也可将多个包编排成相互有关的
集合体,称为遥控文件。
收方包装层负责认证这些包的接收正确性,并还原出原来遥控应用数据。 |
·分段层: | CCSDS遥控系统的第四层,相当于OSI的运输层。发方负责将过长的版本一1遥控源包
分解成较小的段,或者把过短的遥控源包集装起来,放进遥控段数据域中再加上段头形成遥控
段作为输出,收方进行反变换将遥控段恢复出版本一1遥控源包。 |
·转移层: | CCSDS遥控系统第三层,相当于OSI的网络层。发方将遥控段加上帧头和可选差错控制
帧尾后构成转移帧作为输出,收方进行反变换将转移帧恢复出分段包。 |
·编码层: | CCSDS遥控系统第二层,相当于OSI的数据链路层。发方负责将转移帧再分解成更短的
数据块,采用分组编码以增加对抗噪声能力,然后再串接起来构成遥控链路传送单元
(CLTU),一个CLTU中可包括一个或多个转移帧,收方负责反变换。 |
·物理层: | CCSDS遥控系统的第一层,相当于OSI的物理层。发方负责提供用于建立和操作信道所
需的射频及调制技术,将CLTU调制在载波上,送给传输媒体,收方物理层负责提供信道的接
收、解调和符号同步,用以恢复出CLTU。 |
·虚拟信道: | 它由转移层提供,与下面层的单一物理信道接口,把单个物理信道划分成多个“虚”的路
径,并用软件实现VC的动态分配和管理。
VC分配给某一遥控转移帧系列的唯一多码位识别符(ID),从而能把所有帧区分开,发方
据此能把所有帧合路在此物理信道中,收方能据此识别符将转移帧从合路序列中提取出来。
(另见3.8.30) |
·命令对话期: | 指建立起信号路径的一段连续时间间隔,在此期间内,遥控系统的发、收端的应用进程在
物理和逻辑上相互连接起来,以传输遥控应用数据。 |
·遥控分发: | 一种对称端到端(end to end),由发方应用进程到收方应用进程转移遥控的过程。 |
·遥控搬运: | 指把一个标准化或固定尺寸的遥控用户应用数据由发方包装层输出端送到收方包装层输
入端的操作。属于遥控分发的中间步骤。
收方包装层证实收到集合正确性后,即将命令送给系统管理层分发。 |
·数据管理业务: | CCSDS遥控系统能提供的三种业务之一。
在将带有地址的TC应用数据单元搬运给航天器时,采用发、收双方的应用进程层、系统
管理层和包装层三层的综合功能,完成系统协调、管理和数据集成任务。 |
·数据路由选择业务: | CCSDS遥控系统能提供三种业务之二。
由发、收双方的分段层和转移层功能联合提供,将上一层的数据单元分解或集装成特定大
小的段,以方便传输,同时进行合路功能,允许多个虚拟连接的操作通过单个的物理连接。 |
·信道业务: | CCSDS TC系统提供三种业务之三。
由发、收双方编码层和物理层的功能联合提供。负责将已包装成转移帧的信息用可靠方
式由信源转移到航天器上。 |
·抽象转移语法: | 应用进程层中用来表达用户命名请求的形式逻辑记号。 |
·具体转移语法: | 搬运到航天器上的作为TC包内容的实际遥控数据,由抽象命名的二元编码表达所组成。 |
·命令解释指令: | 用高级语言表述的一个控制动作,此动作被应用进程公式化成“抽象转移语法”。
一个命令解释指令包括三个抽象分量。
a.在传输中用户可跟踪命令的识别符;
b.所请求的命令;
c.分发和执行命令的指令,如时间窗口、执行时间时要求的系统状态、应急手续等。 |
·遥控包: | 由数据域加上包头组成,包头包含识别信息,数据域包括命令应用数据。原则上数据域长
度不限,用于以面向应用的标准规约数据单元,端到端地(信源端到信宿端)向航天器上某一应
用进程传送遥控应用数据。 |
·遥控包文件: | 将相关的遥控包有序地集成起来,成为对应于某一控制功能的遥控数据序列。包文件应
有文件名、预定长度和传送的完整性三个基本特性。 |
·用户文件名: | 用应用进程对文件进行命名,在分发过程中,用户利用文件名可跟踪文件在传送过程中的
状态,因而用户可在文件执行前的任何时刻,激活、暂停、恢复或中断文件的分发过程。系统管
理层将用高级语言表述的用户文件名翻译成包装层使用的具体转移语法,建立相应的。TC对
话期的控制指令,用来为分发文件向下一层请求业务。 |
·遥控段: | 分段层产生的数据构造,是一种规约数据单元。
是CCSDS TC系统进行流量控制的一种方法,将过长的版本一1遥控源包切短成若干较
小数据段,或者把过短的遥控源包集装成一个数据段,每段再加上一个段头后组成遥控段,用
于防止某过长 TC源长期垄断有限信道资源,或者用于提高运输效率。 |
·转移帧: | 一种面向传输过程,由转移层产生的标准规约数据单元,它由数据域帧头、可选帧、差错控
制域组成。帧数据域承载一个TC帧数据单元(即一个TC段或TC包)或者承载用于建立转
移层内部操作的控制命令。 |
·命令链路控制字: | 将航天器上收到TC转换帧的有关状态信息,通过返回遥测信道送给TC站发端的专用
规约数据单元。 |
·命令操作步骤: | 指由若干个有序动作组成的序列,用于在有差错信道中传送TC应用数据时,确保数据的
正确性、完整性和序贯性。
操作步骤由发方转移层的帧操作步骤(FOP)和收方转移层的帧接纳汇报机制(FARM)
两实体组成。 |
·帧操作步骤: | 转移层的发方传送一个TC转移帧时所执行的步骤,FOP利用后面的‘TC信道业务来执
行一个转移时序时,FOP的动作由COP的规则和通过遥测CLCW返回来的FARM状态信息
所决定。 |
·帧接纳和汇报机制: | 收方转移层到用它来决定是否接纳一个TC转移帧所执行的一组步骤,同时决定如何通
过CLCW向发方FOP报告运行和状态。 |
·零型命令操作步骤: | 三种COP中最简单的一种,FOP监示FARM汇报的帧数目计数值,当发现转移帧接收计
数不及时递增时,即命令重传。目前COP—O已不推荐使用。 |
·一型命令操作步骤: | COP中的第二种,采用帧的序列数目来保证顺序接收和重传。只有当收方FARM收到的
帧号和期望的帧号相匹配时才接受此帧,否则即拒收,并由FOP返回,从N帧后才开始重传。
COP一1是当前推荐采用的方式。 |
·二型命令操作步骤: | COP中的第三种,采用选择性重传来恢复丢失的转移帧、FARM实体接收帧序号落入某
一界限内的任何帧,如出现帧丢失,则丢失帧的序号由CLCW传送给FOP实体,FOP只重传
指示出来的丢失帧。目前不推荐采用COP—2。 |
·A-型(接纳状态)帧: | 必须接受接纳检验测试标志的TC转移帧。 |
·B-型(旁路模式)帧: | 不接受帧接纳检验测试的TC转移帧,但必须通过“正确性”检查。 |
·遥控链路传输单元: | 由编码层产生的规约数据体,由一个或一个以上转移帧加上起始序列和结尾序列所组成,
用于在噪染信道中可靠传输遥控应用数据而采用的一种带有差错控制的标准化规约数据单
元。具有同步和连续码位序列起始定界功能。 |
·捕获序列: | 一种“0”和“1”符号之间具有高转换密度的图样序列,用于使收端易于获得位同步。一般
采用“0”和“1”交替序列。 |
·起始序列: | 在空闲序列或捕获序列后面,CLTU的开始处插入的一特殊码位图样序列,具有高的自相
关性质。用于:
a.使CLTU的起始部位同步;
b.确定第一个码块的开始;
c.有需要时可判定CLTU的符号正确极性。 |
·结尾序列: | 确定CLTU已经结束的特定图样序列。 |
·填充: | 编码层中附加到输入数据体中的码位,用来使数据体严格等于码块的整数倍,这些填充位
传到收方译码层后,如再进一步将数据体送给上一层时必须删除掉。 |
·虚拟填充: | 不参加传输的附加码位,但在编码中假想存在,译码过程必须要知道,以确定码块长度。 |
·控制命令: | 一个特殊的B—型TC帧,其数据中承载有控制指令,用于设置FARM中的内部操作参
数。 |
·控制指令: | 用于建立起遥控系统某一状态,以支持遥控命令处理的信息。 |
·修改: | 一条用于改变操作窗口,改变一个开放VC上的FARM内期望帧序号的控制命令。 |
·开放: | 一条用于允许使用VC,编制某种操作窗口,在FARM中设置期望帧序号和在一条开放
VC内FARM通过遥测把CLCW传至FOP的控制命令。 |
·再开始: | 一条用于取消对一个VC的冻结,恢复正常CLCW汇报的优先级的一条控制命令。 |
·暂停: | 一条冻结已开启的虚拟信道的操作,封锁此VC,并降低其CLCW汇报优先级的控制命
令。 |
·解锁: | 一条重新设置FARM封锁条件的B-型控制命令。 |
·封闭: | 一条关闭VC并一直中止到有CLCW报告出现时的控制命令。 |
·数据开始: | 由收方译码层送来的信号,当其为“真”时,向转移层提示正确的译码后,数据字节正在送
进转移层。 |
·数据停止: | 由收方译码层送来的信号,相当于“数据开始”变为“虚假”。它向转移层提示不再有真数
据字节送进来。 |
·封锁: | FARM检出顺序异常时,则命令FARM拒收所有后续A一型帧,直到收到一个B一型“解
锁”控制命令复位时为止。 |
·重传: | 由FARM送来包含在CLCW中的一个指示符,它表示收方至少已有一个A一型帧被拒
收,要求FOP重传。 |
·等待: | 包含在CLCW中由FARM来的一个指示符,它表明收方转移层将数据送给上一层时已
碰到阻塞,不能再接收任何A—型帧。 |
·帧正确性检查: | 指一组通用的数据完整性和数据质量测试过程,收方转移层接受的所有帧,首先都要经受
这种检查,检查内容包括:帧头中的航天器标识字(SCID)是否正确、长度是否和帧长一致,转
移帧若还包括有差错控制时,还要经受差错检出步骤的检查。 |
·帧接纳性检查: | A一型帧通过帧正确性检查后,尚要进一步通过帧序列完整性和顺序正确性检查,接纳性
检查未通过。该帧即被拒收。
帧接纳性检查通过COP实现。 |
·雷达: | 利用目标反射、主动或被动发射回来的无线电波,以获取目标信息的设备或系统。 |
·一次雷达: | 发射电磁波并接收目标反射波的雷达。 |
·二次雷达: | 发射询问信号并接收应答信号来获得协作目标信息的雷达。 |
·两坐标雷达: | 能测定空间目标的二个坐标(距离R、方位角A或距离R、仰角E)的雷达。 |
·三坐标雷达: | 能同时测定空间目标的三个坐标(斜距R、方位角A以及仰角E)的雷达。 |
·脉冲雷达: | 发射与接收脉冲调制的射频信号的雷达。 |
·连续波雷达: | 发射与接收连续电磁波的雷达。 |
·相干雷达: | 发射相干信号并对回波进行相干处理的雷达。又称相参雷达。 |
·圆锥扫描雷达: | 天线波束指向偏离天线轴作圆锥扫描的一种角跟踪雷达。 |
·靶场测量雷达: | 测量目标的方位、仰角和距离,并根据这些参数的变化率算出目标的速度矢量,以预测目
标的未来位置、标出目标轨迹和弹着点(落点)等的高精度跟踪雷达。 |
·单脉冲雷达: | 天线同时形成若干个波束,接收一个来波脉冲,即可获得目标的角度和距离信息的雷达。 |
·脉冲压缩雷达: | 发射宽脉冲,接收时将宽脉冲压缩成窄脉冲,以增大作用距离提高分辨力的雷达。 |
·相控阵雷达: | 控制天线阵上各个天线元的馈电相位使波束实现电扫描的测量雷达。 |
·轴向(同轴或共轴)跟踪雷达: | 利用计算机软硬件消除跟踪滞后,使目标指向与电轴达到一致的雷达。 |
·多站联用测量系统: | 由保持-定测量几何的多台测量雷达组成的系统。 |
·引导雷达: | 测控网中用于引导精密测量设备捕获目标的雷达。 |
·成像雷达: | 利用发射微波波束对目标照射并对反射波进行接收处理,从而将目标电磁散射特性的几
何分布直接显示在显示器或记录在胶片上的高分辨率雷达。 |
·合成孔径雷达: | 利用相对于目标的运动,将雷达处于不同位置上接收的目标回波进行相干处理,使小天线
孔径获得相当于大天线孔径的分辨力的雷达。又称综合孔径雷达。 |
·多卜勒测速定位系统: | 在较长弧段上(多点)测定目标信号的多卜勒频率以确定目标位置或轨道的系统。 |
·连续波多卜勒测速: | 在连续波系统中应用多卜勒效应测定目标径向速度的方法。 |
·脉冲多卜勒测速: | 在脉冲雷达中利用多卜勒效应获得目标径向速度的方法。 |
·双频多卜勒系统: | 为消除电离层影响而(按比例)设置两个频率的多卜勒系统。 |
·无线电干涉仪: | 利用相距一定距离的两个接收天线,接收目标发射或反射的无线电信号,并测量该信号到
达两天线的相位差,算出目标和基线的夹角或方向余弦的系统。 |
·基线: | 两个接收天线相位中心之间的连线。根据基线的长度,分成短基线、长基线、甚长基线。
基线的长度决定了角分辨力。 |
·双基地雷达: | 接收设备与发射设备分别设置在两个基地的雷达。 |
·多基地雷达: | 由一个基地的发射设备、两个以上基地的接收设备组成的雷达。 |
·假负载: | 代替天线,将发射机高频能量转换为热能的模拟负载。 |
·雷达发射机: | 雷达系统中产生大功率射频信号的设备。 |
·雷达接收机: | 在雷达系统中检测所需的回波信号,将其放大、变换和前期处理的设备。 |
·接收机动态范围: | 接收机正常工作时所允许的最大输入信号功率与最小可检测信号功率之比。通常用dB
表示。 |
·雷达接收机灵敏度: | 雷达接收机可检测出的最小信号功率(P
smin
)。 |
·雷达显示器: | 向雷达操纵人员提供雷达信息的屏幕显示设备。 |
·测距机: | 在雷达系统中用于自动地给出目标距离信息的终端设备。 |
·脉冲测距: | 利用发射的脉冲信号与接收到的目标反射信号空间传播时间确定目标距离。 |
·距离模糊: | 在脉冲雷达中,当目标离雷达的距离大于脉冲重复周期所对应的最大距离时,目标回波不
落在本重复周期内,此时测得的目标距离为非真实距离,称距离模糊。在利用侧音测距的连续
波雷达中,最高侧音的一个周期所对应的距离为最大非(无)模糊距离。 |
·侧音测距: | 在连续波系统中利用由多个成谐波关系的侧音调制信号进行测距的方法。 |
·伪码测距: | 在连续波系统中利用伪随机码调制的信号进行测距的方法。 |
·音码混合测距: | 在连续波系统中利用侧音信号和伪码信号组成混合调制信号进行测距的方法。 |
·时间间隔T计数器: | 测量两个信号之间的时间间隔,或周期性信号的周期的电路。 |
·多卜勒频移周数计数器: | 计算在一定采样时间内的多卜勒频移总周数的时间脉冲控制计数电路。 |
·距离微分测速: | 不同时刻的距离测值之差除以时间差,以获得目标平均径向速度的方法。 |
·收发隔离器: | 在发射机的输出端和接收机的输入端之间用于功率隔离的滤波器件或开关器件。 |
·相关(干)比: | 相干连续波雷达的发频/收频(或上行频率/下行频率)保持一定比例关系称为相关比或相
干比。点频改变,比例关系不变。 |
·转发比: | 应答机的相关比或相干比的倒数叫转发比。 |
·应答延迟: | 从接收到询问信号至发出应答信号的时间差。 |
·单站触发: | 一台脉冲应答机受到一部脉冲雷达发射射频脉冲信号触发的工作方式。 |
·多站触发: | 一台脉冲应答机受到多部脉冲雷达各自发射射频脉冲信号触发的工作方式。 |
·滤波抑制度: | 滤波器对带外干扰信号的抑制程度。 |
·雷达方程: | 描述雷达参数(发射机平均功率只、天线增益G、波长λ、目标雷达截面积σ、接收机输入
功率P
r
等)与目标距离R之间的数学关系式。 |
·作用距离: | 雷达以规定的概率检测到目标信息的距离。作用距离可有最大作用距离、最小作用距离
及保精度作用距离。 |
·角度工作范围: | 雷达天线在方位和俯仰方向上工作空域的界限。 |
·距离分辨力: | 雷达在距离上区分邻近目标的能力。 |
·角度分辨力: | 雷达在角度上区分邻近目标的能力。 |
·角灵敏度: | 在规定的误差范围内使角跟踪系统正常工作的最小输入信号电平。 |
·发现概率: | 在探测范围内,目标信号加噪声经过检测被发现的概率。 |
·捕获: | 雷达从搜索目标经检测判断有目标到稳定跟踪目标的过程。 |
·捕获时间: | 在规定的条件给定的捕获概率下,雷达从搜索发现目标到稳定跟踪目标所需要的时间。 |
·捕获概率: | 雷达对指定目标建立-个稳定航迹的概率。 |
·虚警概率: | 在探测范围内,一次扫描中噪声、杂波或其他干扰被误认为目标的概率。 |
·漏警概率: | 在探测范围内,由于存在噪声,把有信号误判为无信号的概率。 |
·应答概率: | 应答器发出的响应次数与收到的有效询问次数之比。 |
·跟踪: | 雷达不断追踪目标且能测量目标参数的过程。(另见3.1.200) |
·目标过顶: | 目标通过雷达天线仰角为90°附近空域的过程。 |
·雷达盲区: | 在探测范围内,雷达不能发现目标的区域。一般指顶空、低空和近距盲区。 |
·雷达测角误差: | 雷达测量目标方向与目标真实方向间偏离的角度统计值。一般用均方根误差表示。 |
·雷达测速误差: | 雷达测速值与目标真实速度的偏差统计值。一般用均方根误差表示。 |
·雷达轴系误差: | 雷达方位轴、俯仰轴和天线口面指向(光)轴之间的系统误差。 |
·雷达转换误差: | 把天线位置转换成角坐标时引起的误差。 |
·传播误差: | 电磁波在传播过程中受对流层、电离层影响产生的误差。 |
·目标跟踪误差: | 由动态滞后及其变化、角闪烁、目标起伏等因素引起的跟踪误差。 |
·角闪烁误差: | 目标角噪声(角闪烁)引起的角跟踪误差。 |
·雷达标定: | 用相应的仪器和方法对雷达的轴系误差、零值、特性曲线或误差模型系数进行标定、测试
或校准。 |
·远场区: | 与天线的距离大于2D
2
/λ(D为天线口径的尺寸,λ为工作波长)的区域。 |
·标校塔: | 用于标定雷达系统误差、调试雷达跟踪系统的装有模拟目标的塔形建筑物。 |
·光标: | 在雷达标校时,供光学仪器瞄准的模拟目标。 |
·电标: | 标校塔上的信号源或应答机(信标机)的天线辐射中心。 |
·方位标: | 设置在雷达站周围一定距离上用于标定、校准雷达的标杆或标板。(另见3.6.58) |
·标校望远镜: | 装于雷达主天线背面中心附近用于标校的望远镜。 |
·天线座水平度: | 方位轴垂直于当地水平面的程度。用方位轴与当地水平面法线的夹角(锐角)表示。 |
·两轴垂直度: | 方位轴与俯仰轴不垂直的程度。用两轴间夹角的余角表示。 |
·光轴: | 安装在天线上作为轴系基准的望远镜或其他光学设备的视准轴。 |
·天线电轴: | 对于跟踪雷达。当目标处于天线波束某一角度时角误差信号为零的方向(在单脉冲雷达天
线中是指差波束零点所指的方向)。 |
·机械轴: | 既垂直于方位轴又垂直于俯仰轴并通过雷达旋心的轴线。 |
·光机轴平行度: | 光轴与机械轴的夹角(锐角)。 |
·光电轴平行度: | 光轴与电轴的夹角(锐角)。 |
·视差: | 在观察同一目标时,由于两观测轴不重合而引起的角误差。 |
·零值标校: | 用相应的仪器和方法对角度和距离零值标定、校准。 |
·方位零值: | 雷达在天线座调整水平合格后,机械轴指向规定的零位方向(一般为天文北)时方位编码
器的输出值。 |
·俯仰零值: | 雷达机械轴与当地水平面(或基准平面)平行时仰角编码器的输出值。 |
·距离零值: | 测距信号在雷达设备内(折算到雷达旋心)的时延所对应的距离。 |
·角编码器非线性: | 由角编码器加工分度不均匀、装配不良、安装偏心或电路误差引起的偏离均匀分度的误
差。 |
·指向精度: | 天线主波束最大值指向目标方向的准确程度。 |
·热变形误差: | 因热(日晒)引起天线变形产生电轴误差。 |
·重力下垂误差: | 因重力作用引起天线变形产生电轴误差。 |
·不均匀下沉: | 天线基座周围浇灌材料或土质不均匀引起基座倾斜。 |
·互瞄: | 相距较近的跟踪设备间相互利用光轴对准以进行校准的方法。 |
·天文标校: | 利用天体(多半为恒星)对雷达进行角度标校的方法。 |
·卫星标校: | 利用人造卫星对雷达进行标校的方法。 |
·比对设备: | 在雷达精度评定时用于测定目标真值的设备。又称标准设备。 |
·精度校飞: | 以评定雷达精度为目的。对空中同一目标的飞行轨迹进行测量比对的试验。 |
·雷达布站: | 按测量精度要求布设雷达测量站。 |
·雷达噪声: | 在雷达显示器上出现的混乱的无用回波。 |
·雷达人为干扰: | 友邻雷达的无意干扰、敌方干扰、工业干扰等人为的活动对雷达的干扰。 |
·雷达自然干扰: | 各种自然现象(雨雪云雾、天电、宇宙噪声)对雷达的干扰。 |
·陆地杂波: | 地形地物的反射电波产生类似噪声的回波。 |
·海杂波: | 海浪反射电波产生类似噪声的回波。 |
·定点等待: | 按理论轨道将雷达波束指向预定空域以捕获目标。 |
·截获点: | 雷达开始截获目标的空域位置。 |
·捷径点: | 目标轨道在地面的投影离雷达最近的点。 |
·引导: | 用外来的目标位置、速度信息指引测控设备捕获目标的过程。 |
·模拟引导: | 引导设备以模拟量信号形式引导测控设备。 |
·数字引导: | 引导设备以数字信号形式引导测控设备。 |
·程序引导: | 根据理论弹道预先编制的程序引导测控设备。 |
·天线波束扫描: | 雷达天线在搜索目标时,天线波束按照一定的规律在空间所作的反复运动。 |
·光学弹道测量: | 利用光学测量设备获取目标数据和图像,经处理得到目标的飞行参数和弹道参数的测量
技术。 |
·姿态测量: | 用跟踪望远镜或高速摄影机、电视录像设备拍摄目标的飞行图像获得飞行姿态参数的测
量技术。 |
·事件记录: | 利用跟踪望远镜或高速摄影机、摄像机记录火箭发射、飞行实况的过程。 |
·实况监视: | 采用摄像系统将发射现场工作状态及火箭发射、飞行等实况摄像记录并实时传送到各级
指挥所实时显示的过程。 |
·交会测量: | 由两台以上配置在不同位置上的电影经纬仪,在时统信号控制下同时对同一个运动目标
进行测量,以确定目标空间位置的测量方法。 |
·单站测量: | 利用具有测距功能的单台电影经纬仪测量目标空间位置的方法。 |
·经纬仪: | 能测量水平面方位角(地平经度)和垂直面俯仰角(地平纬度)的大地测量用光学仪器。 |
·电影经纬仪: | 能对运动目标进行捕获、跟踪,并以特定的摄影频率将目标影像、十字丝和各种点阵信息
记录在电影胶片上的经纬仪。 |
·光电经纬仪: | 采用光电技术,具有实时测量跟踪误差功能的电影经纬仪。 |
·标校电视系统: | 具有高精度星体或靶标脱靶量测量功能的电视系统。用于昼夜校准雷达精度。 |
·标校经纬仪: | 具有高精度星体脱靶量测量功能的光电经纬仪。用于校准测量船航向,兼用于标校船载
外测设备。 |
·弹道照相机: | 工作时视轴指向固定,以恒星或码盘作定向基准并以照相干板多次重复拍摄目标影像的
照相机。 |
·实时弹道照相机: | 以电荷耦合器件取代照相干板并具有实时输出功能的弹道照相机。 |
·跟踪望远镜: | 具有大口径、长焦距和高帧频能对运动目标进行捕获、跟踪,并观测记录目标飞行实况的
望远镜。 |
·电视望远镜: | 装有电视摄像机的跟踪望远镜。 |
·摄影机: | 应用几何光学成像原理,采用光化效应或光电效应记录影像的设备。 |
·高速摄影机: | 帧频高于40帧/秒的摄影机。 |
·胶片判读仪: | 能测量胶片上的目标像点相对于十字丝的偏移量并读取点阵信息的光测辅助设备。 |
·干板坐标测量仪: | 能精确测量照相干板上像点坐标的光测辅助设备。 |
·光学合作目标: | 装在目标上配合光测设备测量用的装置。如激光角反射体、曳光管和闪光光源。 |
·作用距离: | 在一定条件下光测设备能探测到目标的最远距离。 |
·有效反射面积: | 光测设备能接收到的空中目标反射太阳光、地面反射光和大气散射光的面积对观测方向
的投影。 |
·视场角: | 光测设备正常工作的最大张角。其大小决定于接收面积与焦距的长短。 |
·记录方式: | 记录测量数据和目标图像的手段。如胶片记录、磁带记录等。 |
·点阵: | 用发光二极管按-定规律排列供胶片记录的平面阵列。 |
·摄影频率: | 摄影机每秒时间内所拍摄的画幅数。 |
·摄影鉴别率: | 摄影系统能够分辨空间两个独立目标间的最小角距。通常用鉴别率板测量。 |
·目视鉴别率: | 光学系统通过目视观察能够分辨空间两个独立目标间的最小角距。通常用鉴别率板测
量。 |
·目标识别: | 依照目标形状、运动特性和辐射特性等特征判别其类型。 |
·电视跟踪测量系统: | 利用电视技术对运动目标进行自动跟踪、实时测量跟踪误差的系统。 |
·电视视频处理器: | 对电视测量的视频信号进行放大、检测的处理单元。 |
·跟踪波门: | 在电视靶面上产生一个用于捕获跟踪目标的区域,实现目标与背景之间的空间分割。又
称空间滤波器。 |
·电轴: | 在光电设备的视场内,垂直于像面且通过输出零点的虚拟轴线。 |
·电十字丝: | 在光电设备视场内,通过坐标原点的水平和垂直方向两条正交的线段。 |
·形心跟踪: | 对目标成像面积中心点的跟踪。 |
·边缘跟踪: | 对最先能正常提取目标位置信号的跟踪。 |
·高速电视系统: | 帧频高于广播电视的电视系统。 |
·红外跟踪测量系统: | 探测目标的红外辐射能量,对运动目标进行自动跟踪和跟踪误差测量的光测系统。 |
·红外辐射测量仪: | 测量目标红外辐射特性的设备。 |
·热像仪: | 利用景物各部分温度和发射率引起的辐射差异形成可见热图的成像仪器。 |
·激光跟踪测量系统: | 接收目标反射的激光回波,对运动目标进行自动跟踪、测角的系统。 |
·激光雷达: | 接收目标反射的激光回波,对运动目标进行自动跟踪,测量其角度、距离和径向速度的设
备。 |
·脉冲激光测距仪: | 发射脉冲激光,测量发射脉冲和回波脉冲的时间差确定目标距离的设备。 |
·连续波激光测距仪: | 发射连续波激光,测量回波与发射波的相位差确定目标距离的设备。 |
·激光测速: | 发射激光波测量反射波与发射波的多卜勒频移确定目标速度的方法。 |
·激光回波率: | 激光回波脉冲数与激光发射脉冲数之比。 |
·引导系统: | 引导光测设备捕获、跟踪目标的系统。 |
·半自动跟踪: | 操作手根据目视瞄准望远镜或电视监示器中目标偏离量操纵设备跟踪目标的工作方式。 |
·自动跟踪: | 以设备自身的光电探测器输出的目标偏差量信息,控制设备自动跟踪目标的工作方式。 |
·引导跟踪: | 以引导系统提供的目标位置和速度信息驱动设备跟踪目标的工作方式。 |
·自适应光学系统: | 能对光束波前畸变进行实时检测和自动校正的光学系统。 |
·光测跟踪误差: | 光测设备进行跟踪测量过程中,目标偏离电十字丝中心的角偏差量。
不推荐术语:光测脱靶量。 |
·垂直轴误差: | 设备的垂直轴线偏离铅垂线的角度值。 |
·水平轴误差: | 设备的水平轴线不垂直于垂直轴线的角度值。 |
·照准差: | 视准轴线不垂直于水平轴线的角度值。 |
·零位差: | 设备俯仰码盘的零位偏离水平方向的角度值。 |
·定向差: | 设备方位码盘的零位偏离大地北(或天文北)的角度值。 |
·方位标: | 设置在测量设备四周不同方位上的基准目标。供校正设备零位差、定向差和照准差用。
(另见3.5.77) |
·距离标: | 设置在测量设备周围不同距离上的基准目标。供标定距离误差用。 |
·靶板: | 为标定和校准光测设备各分系统轴间平行度用的面形基准目标。 |
·检测架: | 装有多个不同方向的平行光管用于室内检测光测设备精度的模拟基准目标。 |
·活动靶标: | 能产生可见光、红外或激光的一种或多种光源,模拟真实目标主要特征的活动目标。 |
·外场总误差检测: | 在使用现场对光测设备的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的综合测定。用于设备的精度鉴定和定期
精度校验。 |
·大气窗口: | 大气吸收谱线之间衰减相对较小的频段。 |
·大气能见度: | 目标的表观对比度下降到2%时,人眼能发现以地平天空为背景的黑色目标物(视角大于
3 9′ )的最大距离。 |
·透过率: | 出射的光能量与入射的光能量之比。 |
·大气衰减: | 光在传输过程中受到大气中气体分子和悬浮微粒的吸收和散射使光能量减弱的现象。 |
·大气抖动: | 由于气温、气压变化等原因,光线在大气中传输方向产生随机变化的现象。 |
·美国全球定位系统: | 美国国防部建污措立的一种以空间卫星为基础的无线电导航与定位系统。借助24颗分布在
6个轨道平面上的卫星,能为世界上任何地方的用户全天候、连续地提供三维位置、三维速度
和时间信息。轨道高度约20000km。卫星发射信号采用码分多址体制。 |
·俄罗斯全球导航卫星系统: | 俄罗斯建立的全球导航卫星系统,轨道高度为19100km。卫星发射信号采用频分多址体
制。 |
·国际民航全球导航卫星系统: | 国际民航组织提出的供全球导航使用的卫星系统。计划建立GPS+GLONASS+IN-
MARSAT-3(第3代海事卫星)混合系统。 |
·GPS卫星分布: | 24颗GPS卫星(包括3颗备用星)分布在6个轨道平面内,每个轨道面4颗卫星。卫星轨
道面相对地球赤道面的倾角为55o,各轨道平面升交点赤径相差60o。在相邻轨道上卫星的升
交距角相差30o。轨道平均高度约为20000km。 |
·注入站: | 主控站控制下的地面站。将主控站推算和编制的卫星星历、钟差、导航电文和其他控制指
令等注入到相应卫星的存储系统,并监测注入信息的正确性。 |
·主控站: | 控制卫星的主地面站。根据各监测站送来的信息,计算各卫星的星历及卫星钟修正量,以
规定的格式编制成导航电文,通过注入站注入卫星。 |
·监测站: | 监测在轨GPS卫星工作状态的地面站。在主控站直接控制下,接收机连续采集视野内
GPS卫星数据并监测其工作状态。所观测资料经处理后传送给主控站,用以确定卫星的精确
轨道。 |
·原子钟: | 以原子基态二个超精细结构能级间跃迁时辐射的周数所经历的时间为1个原子时秒来计
量时间的钟。原子钟包括铯钟、铷钟、氢钟等。 |
·恒星时: | 以春分点为参考点,由春分点的周日视运动所确定的时间。 |
·力学时: | 在天文学中,天体的星历是根据天体动力学理论建立的运动方程而编算的,其中所采用的
独立变量是时间参数T,这个数学变量T被定义为力学时。 |
·原子时: | 位于海平面上的铯原子CS1 3 3基态的两个超精细能级,在零磁场中跃迁辐射振荡9192631770周所持续的时间(秒)。 |
·世界协调时: | 主要基于原子秒间或插入跳秒使其和地球自转基本同步的时间刻度。通过跳秒调整可使
UTC与UT1(世界时)之差保持在0.9秒之内。 |
·世界时: | 一种基于地球自转的时间刻度,UT1
代表地球在空间的真实角位。因为地球并不精确地
以恒定速度旋转,因而UT1
也是非均匀的时间刻度。 |
·GPS(系统)时间: | GPS信号参照的时间刻度。GPS时间来自综合所有监测站和卫星原子钟的复合时钟(或
称“纸面”时钟)。在长期运行中需作调整,以使其和美国海军天文台维持的UTC之差保持在
1微秒内(忽略IJTC的跳秒)。在整数秒级上,GPS时间等于1989年UTC,但由于UTC插入
跳秒,现已比UTC时间快10秒。 |
·GPS周: | 自1980年1月6日0时(UTC时间)开始的周起算已经过的周数(以1024为模),周数在
GPS系统时的周六/周午夜依次增加一。 |
·绝对时间: | 发生某一现象的时刻所对应的GPS时间。 |
·相对时间: | 发生某一现象所经历过程始末的绝对时间之差。 |
·导航电文: | 包含在GPS信号中的37500比特数据信息。该信息传输速率为50bit/s,内容包括卫星星
历表、时钟数据、历书和卫星及其信号的其它信息。 |
·导航电文格式: | 按全帧,子帧表示的导航电文的格式。全帧包含25帧,每帧5个子帧,每子帧15个字,每
字30bit。 |
·转换字: | 导航电文每一子帧的第2个字。它含有指示下一子帧前沿的Z计数,GPS接收机用其确
定从哪里用本地P码开始进行相关搜索过程。 |
·开普勒根数: | 一组描述卫星在纯椭圆(开普勒)轨道上位置和速度的六个参数。这些参数是半长轴、椭
球偏心率、轨道面倾角、轨道升交点赤径、近地点幅角和卫星通过近地点的时间。 |
·星历表: | 描述有关卫星运动轨道的信息。每颗GPS卫星的导航信息中包含有当前时间内有效的
卫星轨道的预报星历表,该表每30秒重复一次。预报星历表有16个星历参数,其中包括1
个参考时刻、16个相应参考时刻的开普勒轨道参数和9个反映摄动力影响的参数。 、 |
·卫星历书: | 导航电文中播发的卫星粗略轨道参数。供用户接收机进行卫星搜索或完成卫星预报。 |
·精密星历: | 事后向用户提供的在其观测时间的卫星精密轨道信息。亦称后处理星历。 |
·GPS信号: | GPS卫星发播的P码、C/A码和导航电文等多种信号。 |
·粗捕码: | 提供GPS系统的标准定位业务和P码粗捕获的gold码。亦称C/A码。C/A码码速率
1.023Mbit/s,码长1023位。 |
·精确码: | 提供GPS系统的精密定位业务,亦称P码。P码码速率lO.23Mbic/s,码周期266天。 |
·选择可用性: | 美国军方人为降低C/A码定位精度的一种措施。亦称精度控制。 |
·精密定位业务: | P码(精确码)提供的定位服务。主要服务对象是美国军事部门及其特许用户,其用户可
利用P码获得精度较高的观测量,且能通过卫星发射的两种频率信号测量距离,以消除电离
层折射的影响。利用P码也不会受到精度限制(SA)政策的影响。单点实时定位精度优于
10m。 |
·标准定位业务: | C/A码(粗捕码)提供的服务。主要服务对象是全球广大的民间用户。利用SPS所得到
的观测量精度较低,且只能采用调制在一种频率上的C/A码测量距离。在SA.政策限制下,
SPS的定位精度约为100m。 |
·GPS定位: | 通过对不少于四颗导航卫星同时进行伪距和多卜勒测量,解算出接收机的三维位置,三维
速度和时间信息。 |
·世界大地坐标系: | 一组由美国国防绘图局确定的用于全球范围内确定几何和物理大地测量关系的参数。该
系统包括一个地心基准椭球、一个坐标系统及一个重力场模型。椭球基本上就是1980国际大
地测量学和地球物理学大地测量基准系统。坐标系统实施了由国际地球自转服务组织确定的
常规大地系统。导航信息中GPS轨道就是参照WGS.84。 |
·协议地球坐标系: | 以协议地极为基准点的地球坐标系。实际工作中,普遍采用国际协议原点(CIO)作为协
议地极(CTP)。 |
·绝对定位: | 在协议地球坐标系中,直接确定观测站相对于坐标系原点(地球质心)的绝对坐标。亦称
单点定位。 |
·相对定位: | 在协议地球坐标系统中,确定观测站与某一参考点之间的相对位置。亦称差分定位。 |
·静态定位: | GPS定位过程中,接收机天线位置处于静止状态下的定位。 |
·动态定位: | 在GPS定位过程中,接收天线处于运动状态下的定位。 |
·伪码相位: | GPS卫星发射的测距码信号(C/A码或P码)某一时刻的相位。 |
·码跟踪环: | 在GPS接收机中用于使本地码相位跟踪并对准接收信号的伪码相位,实现被选卫星发射
的扩频信号解扩和伪距测量的环路。 |
·窄相关器: | 码跟踪环内的一种相关器。在这种相关器中接收机生成的本地早码和晚码之间的间隔小
于1码元,采用窄相关器可以得到较低噪声的伪距测量。 |
·载波相位: | 由GPS接收机锁定信号后测得的GPS信号载波的累积相位。亦称积分多卜勒。 |
·载波相位整周模糊度: | 载波相位观测中不确定整周数造成的初始偏差。 |
·载波跟踪环: | 在GPS接收机中用于对载波的频率和相位进行捕获跟踪,提取多卜勒频率和载波相位的
环路。 |
·载波多卜勒频移: | 卫星发射的载波频率与接收机接收到的载波频率之间的频差。 |
·伪距: | 卫星钟与用户接收机时钟不严格同步时,所测得的距离。 |
·伪距变化率: | 由于卫星与用户之间的相对运动而引起的它们之间单位时间伪距的变化。 |
·伪距增量: | 利用载波多卜勒频移测距时,在某一时间间隔内进行的多卜勒周数乘以波长,得到接收机
与卫星间距离在该时间间隔的变化量。 |
·单差分: | 不同观测站同步观测相同卫星所得观测量之差。 |
·双差分: | 不同观测站同步观测-组卫星所得观测量单差之差。 |
·三差分: | 于不同时刻同步观测同一组卫星所得观测量的双差之差。 |
·GPS姿态测量: | 通过GPS载波相位测量,确定几个天线所构成的几何体在协议地球坐标系上的姿态。 |
·精度递变因子: | 描述测量误差对定位精度影响的-个无量纲数字。 |
·高程精度因子: | 描述高程精度的精度因子。 |
·时间精度因子: | 描述接收机钟差精度的精度因子。 |
·平面位置精度因子: | 描述水平面位置精度的精度因子。 |
·空间位置精度因子: | 描述三维定位精度的精度因子。 |
·几何精度因子: | 描述空间位置误差和时间误差综合影响的精度因子。
GDOP=[(PDOP)2+(TDOP)2]1/2 |
·定位误差: | GPS导航定位结果与真值的偏差。 |
·误差源: | GPS导航定位的主要误差来自三个方面:卫星部分的星历误差、卫星钟误差;用户部分的
接收机测量误差、计算误差;传播部分的电离层对流层延迟误差、多径干扰等。 |
·用户等效测距误差: | 造成独立用户接收机定位误差指标的总误差,表示成卫星用户接收机之间距离的等效误
差,亦称用户测距误差(LIRE)。UERE有多种来源,因而互相独立。总UERE是各项误差平
方和的平方根,最大预期总UERE减电离层误差作为用户测距精度(URA)在每颗卫星的导航
信号中提供。 |
·用户时钟误差: | GPS接收机时钟不稳定引起的信号传播时间测量误差。 |
·卫星钟误差: | 卫星钟时与GPS系统时之间的差。卫星钟本身误差包括起始时刻的时间误差、起始时刻
的频率偏移、钟老化和频率漂移。 |
·接收机钟误差: | 接收机钟时与GPS系统时之间的偏差。 |
·轨道偏差: | 卫星轨道参数在扰动力的作用下发生缓慢的非周期或周期性的变化。 |
·传播延迟误差: | GPS信号在传播过程中的时间延迟引起的测距误差。 |
·多径干扰: | 信号以多条路径到达接收天线时形成的干扰。由于路径长度不同,天线上几个信号形成
干涉,可能增大接收机伪距和载波相位测量值的误差。 |
·观测误差: | 包括观测分辨误差和接收机天线相对测站点的安装误差。观测分辨误差约为信号波长的
1%。 |
·天线相位中心位置偏差: | 天线实际相位中心与设计相位中心之间的偏差。 |
·卫星时间偏差校正: | 利用GPS卫星发播的卫星钟差使各卫星的时钟同步。 |
·群延迟校正: | 对由于卫星设备引起的群延迟误差的校正。校正量由导航电文给出。 |
·电离层延迟校正: | 通常采用导航电文给出的电离层模型对GPS信号穿过电离层时产生的附加延迟进行校
正。 |
·双频修正: | 通过测量GPS两个载频多卜勒的变化修正电离层造成延时的方法。 |
·伪距修正: | 对伪距测量中含有的星历误差、星钟误差、电离层误差、对流层误差等的修正。 |
·差分修正: | 利用用户GPS接收机和差分站基准GPS接收机定位误差的相关性进行修正。差分修正
可以消除两机共有的误差,包括卫星钟差、星历表中的数据误差、传播误差以及SA影响。 |
·差分: | 利用用户接收机与基准接收机定位误差的相关性,消除公共误差项以提高定位精度的一
种技术。 |
·GPS差分站: | 提供差分GPS修正信号的地面站。 |
·本地差分: | DGPS的一种。用户接收机一般从视距内基准接收机实时接收伪距(可能还有载波相位)
修正值。修正值中包括导航信息星历表和卫星时钟误差(包括SA的影响)及基准站的大气传
播时延误差的综合影响。在假设这些误差同样适用于用户接收机测量值的情况下,利用这些
修正值可以得到更精确的定位坐标值。 |
·广域差分: | DGPS的一种。在WADGPS中用户接收机接收的差分修正值来自分布于广阔地区的基
准站网。对特定的误差源(如卫星时钟、电离层传播时延和星历表)一般分别计算独立修正值,
并由用户接收机或所联计算机在计算接收机坐标时使用。修正值一般通过静止通信卫星或地
基发射机网实时提供。修正值也可能事后提供。 |
·广域增强系统: | 一种提高GPS标准定位业务精度可在广阔地区内使用的系统。由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
(FAA.)和其它部门正在合作开发的WAAS将提供广域差分GPS修正值,并增加来自地球同
步卫星的测距信号以及GPS和同步卫星的完善性数据。 |
·接收机自主完善性监测: | 检测卫星故障的一种方法。借助处理接收机内部的冗余信息实现GPS完善性监测。 |
·伪卫星: | 可以发射类似GPS信号的地基发射机。借以提高精度、完善性和有效性来增强GPS系
统性能。 |
·GPS/GLDNASS兼容机: | 可接收GPS信号,也可接收GL.ONASS信号的接收机。既能实现单一GPS定位,也能实
现单—GLONASS定位,还可利用两个星座选优定位。 |
·多通道接收机: | 具有4个及4个以上信号通道,每个通道连续跟踪一个卫星信号的接收机。 |
·多路复用接收机: | 将多颗GPS卫星的信号快速按时序通过一条跟踪信道的接收机。 |
·目标接收机: | 接收由被测目标转发的GPS信号的GPS接收机。 |
·基准接收机: | 作为导航定位测量基准的一种静态、高精度、多通道接收机。在差分GPS测量中,将此接
收机测量的定位数据与已知点的精确位置数据进行相比,求出GPS系统在该点的位置或伪距
测量误差。作为差分修正信息发送给附近用户。 |
·GPS卫星模拟信号源: | 模拟GPS卫星信号,供系统调试、自检、动态模拟校准用的设备。 |
·标校GPS转发器: | 实验时用以代替飞行器转发器,用来完成系统自检、动态模拟校准等的设备。 |
·GPS转发器: | 将GPS卫星的L频段信号,变换到遥测频段转发的设备。 |
·NMEA0183接口: | 美国海事电子学协会为航海电子设备研制的接口标准,该标准广泛用于GPS接收机接
口。 |
·RTCM SC-104标准: | 海事业务无线电技术委员会为DGPS提出的信息传输标准。 |
·接收机通用交换格式: | 一组标准定义和格式,用于促进GPS数据自由交换和便于使用来自任一GPS接收机的
数据。格式包括全球观测系统(GOS)三个基本观测量(时间、相位和伪距)的定义。 |
·空间数据系统咨询委员会: | 制定航天数据系统交互支持建议书的国际性组织。 |
·高级在轨系统: | 采用开放性系统互连参考模型(OSIRM)思想和虚似信道概念完成面向空间一地球。空间
一空间八种不同业务类型的数据交换,用统一数据流和不同速率传送的综合数字信息系统。
以CCSDS主网(CPN)作为主要手段,用于载人空间站、有人照顾空间平台、无人平台和空间运
输器等航天器的双向数据传输。 |
·开放性系统互连参考模型: |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的,在功能上分成为七层的用于不同计算机和其它信息系统
能互连的指导性构造框架。它们之间的连接,即它们之间的通信方式为开放性的。 |
·层: | OSI提出的一种功能化构造,把复杂的分布式系统分解成相对简单的业务模块,AOS也
采用此概念,但在层的划分上有所更改。 |
·应用进程层: | OSI中的最高层(第七层),向用户提供端到端的操作,在空间数据系统中,它所采用的标
准业务有:文件转移、访问、电子报文、远程作业、多媒体会议等。 |
·表达层: | OSI中的第六层,对用户应用信息采用的语法、语义不同表达方法进行转换,有需要时也
包括数据压缩,网络安全和加密等操作。 |
·会话层: | OSI的第五层。负责通信双方路由的接续及拆除,提供端到端的对话控制。 |
·运输层: | OSI中的第四层。发方将会话层送来的用户数据容量归一化成一定尺寸大小,并进行流
量控制,使数据有序地送给网络层,收方将网络层送来的用户数据恢复成原来的容量及格式的
层次。 |
·网络层: | OSI中的第三层。负责路由选择,将数据系统永久设施的有限资源提供给多个用户共享。 |
·数据链路层: | OSI中的第二层。将一个物理信道提供给多个空间数据业务所共享的层次,同时采取对
抗物理信道在传输过程中引起差错的技术手段。 |
·物理信道层: | OSI中的最底层(第一层)。提供空间.空间、空间.地球之间的传输媒体。采用面向码位/
符号为单位的方式传送。 |
·CCSDS主网: | AOS各航天器在空间.空间和空间.地球之间负责交换数据的主干网络,由CCSDS空载网
(CON)、空间链路分网(SLS)和CCSDS地面网(CGN)组成,采用CCSDS制定的标准化技术,
能提供八种基本的空间任务数据通信业务。 |
·空间链路分网: | 组成CPN的中间网,由空间链路层和物理信道层组成,通过空间信道能直接传输八种空
间数据通信业务中的六种。 |
·空间链路层: | SLS的顶层。相当于OSI的数据链路层,但AOS又把此层分解成虚拟信道链路控制
(VCLC)分层和虚拟信道访问分层(VCA)。 |
·分层: | 在AOS中一个层次构造内将功能进一步区分成更简单功能的再分割。 |
·虚拟信道链路控制分层: | SLS中的一个分层,它负责将输入用户数据经变换再经多路复用或直接插入某个虚拟信
道之中。 |
·虚拟信道访问分层: | SLS中的一个分层,用户可直接访问虚拟信道。将输入数据变换包含传输质量保证措施
的固定长的数据构造后,通过物理信道传送。 |
·无连接传输: | 采用单向方式运行的一种通信协议,不需要收端认知即可工作,所采用的传输路径是可以
动态变化的。 |
·面向连接传输: | 只有在收到收端确认后,信号才形成工作通路的一种通信协议。 |
·数据加工: | 为了在数据传输过程中具备路由选择能力,对抗逻辑操作失误以及自然干扰、人为干扰引
起的差错而对原始数据引入附加码位的构造变换。 |
·数据管理: | 在局域网(CON或CGN)内部对众多相干或不相干信源所产生的数据进行建立信道、拆
除信道、分类、缓存、显示、分发和转传等功能的总称。 |
·数据处理: | 为了用户使用方便,在用户感兴趣的时间尺度和数据段落内,对单个信源或相关信源产生
的原始信息在基带信号范围内所进行的增值、压缩、提取、还原、综合、统计分析、运算等操作的
总称。(另见3.10.2) |
·数据转移: | 成批地不连续地传送数据的一种方式,对抗自然干扰和人为干扰不作为设计考虑的主要
因素。 |
·数据运输: | 将输入数据容量剪裁成一定标准尺寸大小后,再成批运送的方式,其中随机和人为干扰不
作为设计考虑的重点,一般采用并行运送,也可采用串行运送。 |
·数据传输: | 面向码位的串行运送数据方式,此时随机热噪声和人为干扰必须成为设计重要考虑的因
素。 |
·等时性传输: | 在传输过程中必需保持待传信号(如话音和运动图像)的定时特性和定时关系的数据传输
技术。 |
·应用: | CPN端点上生成信息和使用信息的用户内部活动。 |
·零级处理: | 在CPN端点上完成的一种增值业务,把LZP生产出来的数据分发给用户后,用户不必再
作处理即可直接使用。 |
·包信道: | VCLC分层中合路功能采用的基本单位。一个虚拟信道(VC)划分成多个包信道,使多个
用户能够共享-个虚拟信道。 |
·虚拟信道: | 单个物理信道可被多个不同类型用户所共享的一种通信机制,表面上区分成多个并行的
虚拟路径。(另见3.4.80) |
·物理信道: | 空间,空间或空间地球之间的传输媒体。 |
·业务: | 在OSI的某一层内可提供给用户选用的一种标准化的数据转移能力。 |
·字节串业务: | CCSDS路径业务(P-业务)中的两种可选业务之一,利用它可将排成字节串的、有限界的
输入业务数据单元(SDU)加工成路径业务认识的CCSDS包后,通过CPN传送。 |
·包业务期: | 路径业务中两种可选业务之一,用户自己所产生的输出COSDS包,可直接用做路径业务
的规约数据单元(PD)使用。 |
·路径业务产出率: | 简称P-业务。CPN八种业务之一,采用事先建立好的逻辑数据路径(LDP)的CPN业务,
在相对固定的端点之间传送时,其规约数据单元不需要长的帧头,即可使高速率大容量的空间
任务数据能够直接流通。 |
·因特网业务: | 简称I-业务,又称互联网业务。CPN八种业务之二,其特点为可支持规约驱动的IS08473
包装格式的数据流,端到端地流经多个不同的分网。同时使因特网进入空间数据系统。 |
·包装业务: | 简称E-业务。SLS提供的六种业务之一,它将非CCSDS包格式的输入限界数据包装成
SLS认识的包装格式,即CCSDS包。 |
·合路业务: | 简称M-业务。SLS的六种业务之二,负责将多个CCSDS包集成起来,占用一个VC,每个
CESDS包占用VC中的一个包信道以便能有效地利用VCDU(虚拟信道数据单元)或CVCDU
(编码虚拟信道数据单元)传送。 |
·位流业务: | 简称B-业务。SLS中的六种业务之三,它允许在一专用VC中转移数据率较高的、无固定
长度的、无构造、面向码位的位流数据。 |
·虚拟信道访问业务: | 简称VCA-业务。SLS中六种业务之四,属于一种交互支持业务,它将VCDU中的数据单
元区全部交给一个用户独立使用。 |
·虚拟信道数据单元业务: | 简称VCDU-业务。SLS中六种业务之五,属于一种交互支持业务,用户比单独占用VC-
DU中的数据单元区更进一步,允许用户独立地设计能通过物理信道传送的VCDU或CVC-
DU构造的业务。 |
·插入业务: | 简称In-业务。SLS六种业务之六,用于转移等时数据容许的等时用户数据和其它类型的
用户数据一起共享同一虚拟信道。 |
·空间链路ARQ步骤: | SLS中的一种功能,负责执行重传控制机制,以确保上一层发来数据向收方传输过程中的
完整性。 |
·逻辑数据路径: | 在两用户应用进程端点之间,用网络管理系统事先建立好的路由。包括连接信源、信宿所
经过的所有路由,数据通过此路径流通时,无需大的帧头,以便实现高速传送。 |
·包: | 一个长度可变的有界数据构造,将一组上一层用户数据,包装进具有标准包头的构造之中
所组成的构造数据。 |
·CCSDS包: | 按照CCSDS所规定的包头构造和信息含义所包装起来的一种可变长度有界数据单元,此
包也即我国GJB 1198.6中所规定的遥测源包。 |
·业务数据单元: | 作为输入提供给AOS八种业务中的某一种业务数据域的数据单元。 |
·规约数据单元: | 在一分布式系统中的某一层,为了完成其提供的任务在此层中产生的数据构造。 |
·包装规约数据单元: | SLS中包装功能产生的数据单元,其构造同CCSDS包。 |
·合路规约数据单元: | SI S合路功能所产生的PDU,其格式是:一个导头跟以一个固定长的数据块,数据块由前
后相续的CCSDS包串接组成。 |
·位流规约数据单元: | 由SLS位流构造功能产生的规约数据单元,由一个包头跟以用户码位串组成的固定长数
据块所组成,当用户码位不够长时,可以用填充数据填充,用户数据和填充数据之间的分界线
用导头中的指针表示。 |
·虚拟信道数据单元: | VCA分层产生的PDU,由CCSDS规定的固定长的数据构造组成,在AOS中被用来在空
间信道上双向传输,实现OSI的第二层规约。 |
·编码虚拟信道数据单元: | 在VC中传送的一种PDU,在VCDU的尾部附加一块起纠错作用的Reed-Solomon(R-S)
检查符号即构成此数据单元,具有纠正物理信道噪声引起差错的能力,对于检出有错误但不能
纠正错误的VCDU,依此作为依据,进行自动排队重传。 |
·插入业务数据单元: | 在VCDU/CVCDU的数据域中开辟插入区,插入等时数据的数据转移方式。 |
·信道访问数据单元: | VCA分层产生的规约数据单元,由一个VCDU/CVCDU前面加上—个同步标志所组成。 |
·物理信道访问规约数据单元: | 由多个CADU串接起来,构成进入物理信道传送的数据单元。 |
·业务级别: | AOS各类业务数据在SLS中传输时所选择的质量保证措施的等级。 |
·一级业务: | SLS传输业务质量的最高级,用户数据采用它传送时,具有完整性(无漏失、无重复)、保持
时序和无噪声引起的差错概率存在。 |
·二级业务: | SIS传输业务质量的中间级,用户数据采用它传送时,有可能不完整(出现丢失),存储器
读出数据可能有重复,但对于信道噪声具有很低的失误概率。 |
·三级业务: | SLS数据传输业务质量的普通级,用户数据采用它传送时存在不完整、重复,并包括信道
噪声引起的差错,但保证差错在可接受范围内。 |
·原语: | OSI内各层和分层之间进行逻辑上交换用户数据和控制信息时。所采用作为表述的一种
抽象语言模型。 |
·记录密度: | 单位面积介质存储的信息位数,等于位密度与道密度之积。单位为bits/mm
2
。通常泛指
位密度或磁通翻转密度。 |
·位密度: | 单位长度介质存储的信息位数。又称为线密/(linear density)。单位为bits/mm。 |
·道密度: | 单位宽度介质容纳的磁道数。单位为tracks/mm。 |
·磁通翻转: | 磁性介质内部磁极反向,使该介质的磁通图样变化1800。 |
·磁通翻转密度: | 单位长度磁道内的记录磁通翻转次数。又称为物理记录密度(physical recording densi
ty)。单位fr/mm。 |
·记录波长: | 沿记录信号的磁带长度方向,相当于一个周波的距离。若信号频率为∫ ,头一带相对速度
为V,则记录波长λ=v/∫ 。 |
·位长: | 设记录波长λ,位长b=λ/2。 |
·带速偏差: | 实际带速与名义记录或重放带速之间,频率成分低于0.5Hz的长时偏差。 |
·时基误差: | 记录重放过程中由于带速变化引起的总定时误差。 |
·路间时移误差: | 不同磁道记录的同时发生事件,重放时出现的时移。包括静态与动态分量。 |
·抖动: | 记录重放过程中,频率成分高于0.5Hz的瞬时带速偏差。表现为重放信号频率产生不希
望的变化。 |
·磁带歪扭: | 磁带通过磁头时,其基准边的垂线与各磁头隙缝中线之间呈现的静态或动态角位移。 |
·跳动: | 由于时基误差及动态时移误差引起重放信号的瞬时不稳定现象,包括相位跳动与幅度跳
动。 |
·跌落: | 由于磁带缺陷及头一带接触不良,引起重放信号幅度瞬时异常下降。 |
·串扰: | 受其他通道耦合,出现在重放通道内的无用信号能量。 |
·噪声: | 出现在重放放大器输出端,除串扰与失真成分之外的任何无用干扰。包括系统噪声、设备
噪声,以及明确属于磁带的磁带噪声。 |
·系统噪声: | 包括磁带在内,整个记录系统产生的总噪声。 |
·设备噪声: | 除磁带之外,全部系统元件产生的噪声。 |
·磁带噪声: | a.整体消磁噪声(bulk-erased noise)重放经过消磁器整体消磁磁带,记录头完全断开时出
现的噪声;
b.零调制噪声(zero-odulation noise)重放经过消磁的磁带,记录头按常态加电,但输入信
号为零时出现的噪声.。此噪声通常比整体消磁噪声高3~4dB。整体消磁噪声与零调制噪声
之差有时称为“偏磁噪声(bias-indueed noise)”;
c.饱和噪声(saturation noise)重放均匀饱和磁化磁带时出现的噪声。一般比整体消磁噪
声高1.5 dB,与磁颗粒分散不完善有关;
d.直流噪声(DC noise)重放加或不加偏磁,受到用直流激励的记录头不均匀磁化时出现
的噪声。这种噪声有明显的长波长成分,可能比整体消磁噪声高出20 dB。在直流电平很大
时,直流噪声接近饱和噪声;
e.调制噪声(modulation noise)在重放已录磁带时,与记录信号幅度(非饱和)成正比,迭
加在重放信号之上随重放信号而增大的噪声。起源于磁层颗粒的大小、取向、矫顽力和散布的
不规则。直流噪声实际上是调制噪声的低频成分。 |
·包络调制: | 由于头一带间隔变动、带速变化或磁带磁特性改变,在所用记录方法的最大磁通翻转时,
峰一峰信号幅度包络的幅度调制。 |
·磁记录: | 以磁表面(磁盘、磁带、磁卡等)作为记录介质,用磁头作为换能器存取信息的方式。 |
·磁(带)记录器: | 以磁带为记录介质,用输入时变电信号序列驱动磁头产生记录磁场,通过介质与磁头的相
对运动,转换为空间分布的磁化图样存储信息,必要时可用重放磁头将记录磁化图样反转换成
时变电信号的信息记录/重放设备。 |
·计测磁记录器: | 记录重放遥测、遥感及其他测量、观测数据的磁记录器。 |
·盒式记录器: | 磁带装在塑料带盒内,使用时整个带盒一道装卸的磁记录器。 |
·基本磁头/磁带布局: | 常见的磁头/磁带布局方式。包括固定头纵向扫描、旋转头螺旋扫描、旋转头横向扫描和
蛇行扫描等。 |
·纵向固定头记录: | 磁头与运带机构基板固定,磁头扫描方向为纵向即磁带长度方向,头一带相对速度等于磁
带速度。磁带沿纵向取向。是计测磁记录器的常用记录方式。 |
·旋转头记录: | 磁头装在磁鼓内高速旋转,在包绕磁鼓低速运行的磁带上扫描进行记录重放。又分为螺
旋扫描和横向扫描。有利于实现极高的头一带速度,从而达到很高的道密度,提高数据率及存
储容量。 |
·旋转头螺旋扫描记录: | 一种旋转头记录方式。磁鼓转轴与走带方向接近正交,记录磁迹与走带方向成--/J,夹角
(3o~10o)。可形成较长磁迹,位置误差主要变换为时基误差。 |
·旋转头横向扫描记录: | 一种旋转头记录方式。磁鼓转轴与走带方向平行,记录磁迹与走带方向的夹角接近90o。
具有良好的时基稳定性。 |
·蛇行扫描记录: | 首次正向走带时,磁头固定。当到达磁带末端,操作磁头沿垂直于走带方向移动一定距
离,使磁头对准前次走带记录磁迹之间未用的空白磁带区,然后开始反向走带记录。反向走带
结束,再使磁头向上移动一定距离,继续正向走带……,在磁带上形成蛇形磁道。又称为“微道
记录(micro-track recording)”。 |
·19mm ID-1计测磁带格式: | 美国国家标准ANSI X3.175—1990(信息系统19 mm ID-1记录计测数字磁带格式>。使用
磁带宽度19 mm,带基厚度16 μm,矫顽力68 kA/m(850 Oe)。带盒有大、中、小型三种。螺旋
扫描,方位角记录。 |
·19mm数字盒式螺旋扫描记录标准: | 美国IRIG 106遥测标准和我国国军标GJB 21.3A遥测标准规定的19mm盒带单通道高
码速率螺旋扫描数字记录器标准格式。记录码速率范围从低于10 Mb/s到256 Mb/s。磁迹
格式符合ID-1标准。 |
·1/2英寸数字盒式(S-WHS)螺旋扫描记录: | 美国IRIG 106遥测标准和我国国军标GJB 21.3A遥测标准规定的,使用VLDS(Very
Large Data Store)格式之螺旋扫描数字磁带记录器/重放器标准。基于矫顽力为68 kA/m
(850 Oe)的12.65 mm(1/2英寸)S-VHS介质。 |
·8mm盒带螺旋扫描记录格式: | 国际标准ISO/IEC 12246及ECMA-169规定的8mm盒带双方位角螺旋扫描记录标准格
式。 |
·1/4英寸盒带记录格式: | 国际标准1/4英寸盒式磁带螺旋扫描记录标准格式。 |
·旋转头数字音频(R-DAT)记录器: | 4 mm 旋转头螺旋扫描记录器标准。使用4mmMP磁带,磁通翻转密度2990fr/mm。磁
头宽度19μm,道宽13μm。方位角记录。 |
·记录方式: | a.根据磁化方向不同,分为纵向磁记录及垂直磁记录方式;
b.根据记录信号特性,分为模拟记录及数字记录;
c.记录磁化状态不同,分为线性记录及饱和记录;
d.在计测记录中,指直接记录(DR)、调频记录(FM)、宽频带记录、倍密度记录、高密度数
字记录(HDDR),以及检前记录、检后记录等不同记录方式。 |
·纵向记录: | 计测记录常用记录磁化方式。使用环形磁头与具有面内磁晶各向异性的介质,利用以纵
向成分为主的面内磁化。 |
·垂直记录: | 使用磁晶各向异性垂直于膜面的垂直记录介质及产生垂直磁场的垂直记录磁头,利用垂
直磁化矢量记录信号。 |
·模拟记录: | 记录电流的某些特性如幅度或频率,按类似原始信号方式连续变化的一种记录方法。 |
·数字记录: | 信息首先编码为数字形式的记录方法。通常为二进制码,用剩磁的两个离散值/极性表
示。 |
·线性记录: | 即直接记录。(见3.9.1.44条)。 |
·饱和记录: | 使记录介质呈现双向饱和磁化的记录方式,用于记录数字数据。 |
·直接记录: | 采用高频偏磁与输入信号相加,使记录过程线性化的一种模拟记录方式。带宽最宽,但不
能响应直流信号。又称为交流偏磁记录(AC-hiased recording)或线性记录(1inear recording)。 |
·调频记录: | 采用频率调制记录电路的模拟记录方式。以损失直接记录系统高端带宽响应为代价,取
得直接记录所不能达到的低频及直流响应。 |
·宽频带记录: | 计测磁记录的标准记录带宽之一,在3048mm/s带速下,直接记录上限频率达2.0MHz。 |
·倍密度记录: | 计测磁记录中,模拟记录的标准带宽之一,在3048 mm/s带速下。直接记录上限频率达4
MHz。 |
·高密度数字记录: | 磁通翻转密度大于每道每毫米590次的数字数据磁带记录方式。分为串行高密度数字记
录和并行高密度数字记录。 |
·串行高密度数字记录: | 一路磁道记录一路二电平形式PCM数据的HDDR记录方式。多道记录器可以记录多路
数据流,这些数据流无须有公共时钟,码型也可不同。 |
·并行高密度数字记录: | 用多道记录器/重放器,记录多路与公共时钟同步的PCM数据流的HDDR记录方式。 |
·检前记录: | 在调频或调相中频载波解调之前,经过外差将接收信号搬移到宽频带计测记录器的通带
范围内进行记录。 |
·检后记录: | 接收机解调视频输出,用直接记录或调频记录方式进行记录。 |
·高频偏磁信号: | 在直接记录方式中,与模拟数据信号线性叠加的高频正弦信号,用以使磁记录特性线性
化。为避免高频偏磁产生干扰,偏磁频率应等于3~5倍最高信号频率。 |
·偏磁电平: | 直接记录系统中,在某一特定带速下,使通带上限(UBE)频率正弦输入信号的重放电平达
到规定值所需的高频交流偏磁电流或电压。 |
·记录电平: | 在偏磁电平预先调到正确值的条件下,达到规定的重放输出电平所要求的记录电流或电
压的电平。 |
·标准记录电平: | 工作在直接记录状态的磁带记录仪,使频率为记录电平设定频率的信号重放时产生
1%三次谐波失真的输入信号电平。 |
·记录电平设定频率: | 在直接记录系统中,用于建立标准记录电平的正弦信号的频率,一般为通带上限频率
(UBE)的10%。 |
·通带上限: | 直接记录方式中,在某一特定带速下能够记录重放的最高频率。UBE信号用于调整偏磁
电平;0.1 UBE信号用于设定记录电平。 |
·均衡: | 用网络校正记录重放过程引入的不同频率的衰减和时间延迟,以减小录放通道的频率与
相位失真。包括预均衡、幅度均衡及相位均衡。 |
·预均衡: | 直接记录通道为补偿记录磁头及记录过程的损失,在整个频率范围内获得均匀的记录磁
化,而在记录电路中引入的均衡。 |
·度幅均衡: | 校正幅度失真的均衡。 |
·相位均衡: | 校正相位失真的均衡。 |
·符号间干扰: | 当记录系统具有有限记录分辨率,记录磁通翻转将扩展到其单元边界之外,与相邻位或
“符号”的磁通相加或相减。导致重放位元过零点对于数据时钟发生相移。 |
·基线漂移: | 由于记录器缺乏直流或低频交流响应,引起数据序列的直流平均值相对于最大值的漂移。 |
·脉冲密集效应: | 在高密度情况下,由于读出脉冲的符号间干扰,导致读出波形的畸变,使读出脉冲列出现
幅度衰减、峰点偏移及基线漂移的现象。又称为码元拥挤(pulse crowing)现象。 |
·磁头: | 磁记录器中用于实现信息写入、读出和擦除功能的电磁换能器。指装在一个壳体内的一
组单元磁头。 |
·记录磁头: | 将输入时变电信号转换成记录磁场,用于在运动的磁介质上形成空间分布的磁化图样的
换能器。 |
·重放磁头: | 将磁介质上的磁化图样反变换为电信号的换能器。 |
·录/放磁头: | 兼有记录与重放功能的磁头。又称为读写磁头(read/write head)。 |
·消磁头: | 产生强磁场,用于擦除记录介质上原先存储信息的磁头。按照驱动信号不同,可分为直流
消磁头和交流消磁头。 |
·交错式磁头: | 使用两个记录磁头与两个重放磁头,由其中交错排列的各单元磁头形成交错磁道。磁带
以“正走”通过记录或重放磁头对中的第一个磁头,包括全部奇数单元磁头,称为“奇数”头;包
括偶数单元磁头的第二磁头称为“偶数”头。 |
·磁头间距: | 交错式磁头中,奇数头与偶数头隙缝中线之间的距离。遥测标准规定,固定式交错磁头的
间距为38.100±0.025 innl,可调式交错磁头的间距为38.100±0.051Innl。 |
·单列式磁头: | 使用一个记录头和一个重放头。在磁头内,奇数与偶数记录/重放单元磁头隙缝排成一
列。 |
·多路磁头: | 在一个壳体内包含多个单元磁头的记录或重放磁头。标准磁道格式见GJB 21.4A。 |
·环形磁头: | 由两半软磁性高磁导率材料组成的磁芯相对接,形成工作隙缝的磁头结构型式。磁芯上
绕有线圈,用于通过激励电流形成记录磁场,或产生感应电势。主要响应纵向磁化分量。 |
·单极磁头: | 由薄片软磁性高磁导率主磁极,以及在记录介质另一侧与之相对设置、形成磁回路的大辅
助磁极或高磁导率底层组成。产生垂直磁场,用于垂直记录。 |
·感应式磁头: | 基于电磁感应原理记录重放信号的磁头。通过记录磁头绕组的电流所产生的记录磁场,
以及与记录磁化图样交链,而在重放磁头绕组两端产生的重放电压,均遵从法拉第电磁感应定
律。 |
·磁阻磁头: | 由磁阻元件构成的重放磁头。利用铁磁性物质处于磁场中时其电阻发生变化的磁致电
阻效应,读出记录信息。读出信号幅度与磁头一介质相对速度无关,重放灵敏度高于感应式磁
头。 |
·铁氧体磁头: | 磁心由两半整体软磁铁氧体材料构成的磁头。 |
·复合磁头: | 固定头计测记录器中,用铁氧体磁心与铁铝硅合金硬极尖构成的磁头。 |
·MIG磁头: | 一种为适应高矫顽力介质的发展,避免记录磁头极尖饱和而开发的磁头。在Mn-Zn铁氧
体磁头极片后沿隙缝面,溅射有一层厚度约0.025~0.05/μm的高饱和剩磁铁铝硅合金或
Co-Zr合金。兼有整体铁氧体磁头与薄膜磁头的优良特性。 |
·薄膜磁头: | 利用蒸发、溅射、电镀等薄膜形成技术及制版、刻蚀等集成电路工艺制作的磁头。按照工
作原理,可分为感应型和磁阻型。 |
·单元磁头: | 记录或重放-路磁道的-个电-磁/磁-电换能器。 |
·单元磁头编号: | 按照与正常录放磁带上的磁道编号一致的原则赋予单元磁头的编号。对于交错式磁头,
一对磁头的奇数头包括全部奇数单元磁头,偶数头包括全部偶数单元磁头。单列式磁头则在
同一磁头内包含所有奇数与偶数单元磁头。 |
·磁带基准边: | 面对磁层面,先记录部分位于观察者右侧,磁带的上边缘为基准边。 |
·磁头基准面: | 假定磁带是理想的,平行于磁带基准边并垂直于磁带平面的一个假想平面。 |
·基准磁道位置: | 第1磁道的中线距磁带基准边的位置。 |
·磁道位置: | 该磁道中线距基准道中线的位置。 |
·磁道编号: | 规定第1磁道为基准磁道。面对磁层面,使磁带的先录部分位于观察者右侧,从基准磁道
开始,各道依次连续编号。 |
·磁道间距: | 磁带上相邻磁道中线之间的距离。 |
·磁道宽度: | 记录单元磁头隙缝公共界面处的物理宽度。不包括边缘磁场的影响。 |
·中间磁道: | 已录磁带上距磁带任何一边超过一个磁道的各磁道。例如14道磁带的第2至第13道,
28道磁带的第2至第27道。 |
·边缘磁道: | 已录磁带上最靠近磁带两个边缘的磁道。如14道磁道的第1道和第14道。 |
·磁带: | 柔软带状磁记录介质,由磁层、带基和背涂层构成。 |
·高分辨率磁带: | 供宽频带记录仪/重放仪系统使用的计测磁带,矫顽力为22~28 kA/m(275~350 Oe),
标称带基厚度25.4μm,磁层厚度5μm。简称HR磁带。 |
·高密度数字磁带: | 用于记录重放每道位密度不低于590 b/mm的高密度数字(PCM)信号,矫顽力为22~28
kA/m(275~350 Oe)的计测磁带。标称带基厚度25.4μm,磁层厚度5μm。简称HDD磁
带。 |
·高能磁带: | 用于倍密度模拟记录和位密度高于980 bit/mm的高密度数字记录,矫顽力为48—64
kA/m(600~800 Oe)的计测磁带。标称带基厚度25.4μm,磁层厚度5μm。简称HE磁带。 |
·氧化物颗粒磁带: | 以磁性氧化物颗粒为记录材料的磁带。颗粒记录材料包括r—Fe2O3、二氧化铬、钡铁氧
体、钴改性氧化铁等。 |
·金属颗粒磁带: | 记录材料为金属铁颗粒的磁带。填充密度约1016颗粒每立方厘米。简称MP磁带。 |
·金属蒸镀磁带: | 磁带记录层为采用蒸镀工艺制作的Co-Ni合金连续薄膜。矫顽力约91 kA/m(1150
Oe),填充密度约6×1016颗粒每立方厘米。简称ME磁带。 |
·基准带: | 作为其他磁带性能比较基准的磁带。 |
·厂方中心线磁带: | 厂方从其产品中选出,在特定合同期内作为交付磁带的电性能和物理性能基准的磁带。
厂方中心线磁带一般不提交用户使用。 |
·厂方二级中心线磁带: | 厂方从其产品中选出,用以代替MCT的磁带。允许MSCT带的电性能与MeT带不同,
但应提供对MeT带的校正数据。MSCT带的所有其他性能应反映产品的实际性能。 |
·工作基准带: | 由用户选定,型号与MCI、及MSCT、相同,其性能按MeT及MSCT校准的一盘或数盘磁
带。供用户在采购活动中用于测试同型号磁带及调整记录仪/重放仪系统使用。 |
·工作长度: | 能可靠记录重放数据的可用磁带长度。为了不致丢失数据,在头尾两端预留起动和停止
走带过程消耗的磁带,带盘上装载的实际磁带长度都超过工作长度。 |
·波长响应: | 磁带的记录重放特性。与磁层的配方、厚度及磁带的其他物理参数有关。它是磁带记录
波长的函数,而不是实际记录频率的函数。 |
·短波长输出均匀性: | 由于磁层厚度或均匀性变化而引起高频重放信号不均匀性的度量。 |
·双向性能: | 一盘磁带在记录重放规定范围的信号时,无论以哪一端作为起始端,均能保证各种特性达
到规定容差的能力。 |
·运带机构: | 磁带记录器中,用于从某一贮存装置拉出磁带,以受控的速度通过磁头区,然后送入另一
贮存装置的机构。典型贮存装置为带盘及带盒。 |
·绝对带速: | 在不考虑磁带张紧力与环境影响的条件下,记录与重放的磁带速度。等于主导轴的圆周
线速度减去磁带滑动。 |
·有效带速: | 修正工作条件(张紧力、磁带材料、厚度、温度和湿度等)影响后的磁带速度。无论工作条
件如何,有效带速均应等于记录仪的选定带速。 |
·带速误差: | 有效带速与选定带速的偏差。 |
·主导轴伺服: | 控制主导轴旋转的伺服系统。包括测速伺服及磁带伺服两种方式。 |
·测速伺服方式: | 利用测速计测出主导轴转速信号,与晶振基准信号比较形成频率及相位误差电压,去调整
主导电机转速,校正动态速度变化。 |
·磁带伺服方式: | 在记录数据同时,记录伺服参考信号。重放时,将重放带速参考信号与晶振基准信号比
较,使重放带速跟随记录带速变化。 |
·他机重放: | 利用非记录时使用的记录/重放系统,重放先前记录的磁带。反映不同记录器之间交换记
录磁带的能力。 |
·方位角记录: | 旋转头记录中,交替使用隙缝方位角分别为±5°~±15°的两个记录/重放磁头,完全抵消
邻道干扰。取消了保护带,可达到极高的面密度。 |
·磁鼓: | 旋转头记录器中装有磁头的旋转部件。工作时,磁带包绕磁鼓,在磁带上记录/重放螺旋
磁道。 |
·螺旋磁道: | 磁带上对基准边成倾斜分布的一系列记录磁化翻转轨迹。 |
·磁道角: | 记录螺旋磁道中线与磁带基准边的夹角。 |
·整体消磁器: | 一次整盘擦除磁带上先前记录信号的设备。 |
·游程长度受限码: | 表示二进制信息的一类信道编码。编码序列中“0”游程(任何两位“1”之间的连“0”个数)
长度,最大位数k和最小位数d受限。又称为d,k受限码。 |
·编码效率: | 编码序列波形每个电平翻转包含的信息量。等于数据密度与最大翻转密度之比。 |
·附加位: | 为了识别与恢复存储信息,在编码数据流中插入的辅助码元。例如在并行高密度记录系
统中为实现码同步及消扭而加入的帧同步码,检纠错编码中加入的校验位等。 |
·高密度数字记录码: | 高密度数字磁记录使用的数字编码。常用高密度数字磁记录码包括:双相码Bi(、不归零
电平码NRZ-L、密勒平方码M2、增强不归零码ENRZ、模式兼容码PC2、三单元调制码3PM。
这些码型及其记录格式互不相容。 |
·密勒平方码M2: | 一种高密度数字磁记录码。其编码规则是将输入信息序列依次分成如下三种不同类型信
息组:
a.任意长度的连“1”;
b.连续2个“0”或2个“0”之间仅含奇数个“1”;
c.一个“0”之后接偶数个连“1”。
对于a、b两种信息组,按延迟调制码(delayed modulation code)规则编码,C型信息组末位
“1”变“0”,其余各位保持不变。 |
·增强不归零码: | 一种高密度数字磁记录码。其编码规则是将输入信息序列按7位长度分组,然后按照奇
监督或互补规则,依次将7位信息组变换为8位码字。 |
·三单元调制码: | 一种用于高密度数字磁记录的自同步、按组、固定长度游程长度受限码。其编码规则是将
输入信息序列按3位长度分组,然后按照码表依次将3位信息组变换为6位码字,再按逢“1”
翻转的不归零码调制。 |
·5/6调制码: | 一种利用变换码表将5比特数据组变换为6比特码帧的编码方法。用于控制数据流中的
频率成分。 |
·固态记录器: | 以半导体存储器、铁电存储器及磁泡存储器等固态存储器件为基础,用于记录航天器观测
数据及工程遥测数据的记录器。 |
·半导体存储器: | 以半导体电路作为存储介质的存储器。 |
·易失性存储器: | 断电后存储信息丢失的存储器。 |
·非易失存储器: | 在切断电源的情况下仍能保存存储数据的存储器。 |
·随机存储器: | 存、取数据的时间同上一次存、取数据的地址无关的存储器。这类存储器件全部具有随机
存取读出能力,可写器件都可以随机访问写入。包括动态随机存储器和静态随机存储器。 |
·只读存储器: | 主要用于存储数据,包括只读存储器、电可编程只读存储器、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
后者也可在处于系统中的情况下写入有限次数。为非易失性存储器。 |
·静态随机存储器: | 由基本双稳态电路构成的半导体随机存储器。只需供给直流电流即可保存其存储信息,
无须定期刷新。 |
·动态随机存储器: | 一种用电容器上的电荷存储信息位的MOS存储器。须要定期刷新来恢复存贮电荷。以
保留其存储信息。 |
·闪速存储器: | 可在系统中用电的方法再编程有限次数,并针对整个存储阵列或存储块实行整体擦除的
非易失存储器。 |
·SOI存储器: | 采用在绝缘体上生长薄单晶硅(SOI)技术制作的半导体存储器。能有效地抑制MOS器
件的小尺寸效应。SOI器件无闩锁效应,在抗辐照、跨导和亚阈值斜率等特性方面也优于体硅
器件。 |
·铁电存储器: | 用铁电材料制作的非易失性存储器。基本单元由开关管与强电介质电容构成,其间用厚
氧化膜隔离。通过检测强电介质电容存储电荷量变化(FRAM),或检测受强电介质剩余极化
影响引起半导体层的电阻变化(静态FRAM:SFRAM)进行读出。铁电材料固有抗辐照能力。 |
·电荷耦合器件: | 利用沿芯片表面耗尽偏置电极下部的脉动电荷存储信息的器件。广泛用于不要求随机存
取的固态图像存储系统。 |
·磁泡存储器: | 以磁泡器件为基础的串行存取非易失性存储器。抗辐照。但需要复杂的外围电路,成本
高,密度与速度均不及半导体存储器。 |
·存储单元: | 存储器最基本的部分。可以由能在规定的、可重复访问的地址单元存储两种明确定义状
态的任何事物构成。 |
·存储器存取宽度: | 在访问存储器时,每次存取的字节数或位数。 |
·存储器周期: | 连续两次访问存储器时,从第一次开始访问到下一次访问开始所需的最短时间间隔。 |
·待用状态: | 具备执行读写操作所要求的一切条件,随时可供存取数据的状态。 |
·软错误: | 单个高能粒子使半导体器件产生随机、非循环的一位或数位逻辑错误。 |
·硬错误: | 单个高能粒子引起半导体器件的永久损伤。相对于软错误而言。 |
·单粒子效应: | 空间辐射环境(地球辐射带、太阳宇宙线和银河宇宙线)中的单个高能质子或重离子,与航
天器及其搭载电子设备相互作用产生的一种辐射效应,包括单粒子翻转及单粒子闩锁。 |
·单粒子翻转: | 受空间辐射环境中的单个高能质子或重离子的作用,星上微电子器件的逻辑状态发生改
变。这是一种软错误,并不产生硬件损伤。 |
·多事件翻转: | 集成电路受高能重离子冲击,引起穿透离子径迹附近的一串存储单元节点发生SEU。 |
·单粒子门锁: | CMOS电路受到空间辐射环境中的单个高能质子或重离子的作用,产生的可控硅效应。 |
·剂量-探度曲线: | 描述沉积在实心均质球或板中央的材料体积增量内的任务入射电离剂量,与球径向或板
面法向深度的关系曲线。是星上各分系统进行抗辐照加固设计的依据。在带电粒子辐照试验
中,依据其对辐射环境的屏蔽厚度,确定舱内一般电子元器件和材料的辐照试验总剂量。 |
·SEU试验: | 单粒子效应模拟试验。通过地面模拟试验,确定器件的SEU,翻转截面及线性能量传输
(LET)值。 |
·磁光效应: | 光束从具有磁矩的物质(介质)反射或透射后,光的偏振状态发生变化的现象。如:法拉第
效应及克尔效应等。 |
·磁光记录: | 用激光束照射使记录介质局部加热,实行热磁写入(居里点写入或补偿点写入)和擦除信
息;利用法拉第效应或极向克尔效应读出信息的记录方式。 |
·只读型光盘: | 存储通用数字数据(包括CD音频数据)的一种标准小型光盘。只能读出,不能改写。 |
·追记型光盘: | 用户可写入数据一次,并可无限次读出存储数据的光盘。 |
·可改写光盘: | 可以擦除和改写的光盘,包括相变型光盘(P-C)和磁光盘(M-O),但通常多指后者。又称
为可擦除光盘(erasable disk)。 |
·磁光盘: | 运用磁光记录原理读写信息的可改写光盘。 |
·相变型光盘: | 用记录膜的晶态与非晶态之间的相变记录信号,根据反射率的变化重放信号。其中,变化
不可逆者为追记型,可逆者为可改写型。 |
·光头: | 磁光或光记录器(驱动器)中,由激光器、透镜、棱镜、聚焦机构和光检测器等组成的一个部
件。用于反射数据面的激光,并将反射光转换成可解译为数据的电信号。 |
·聚焦伺服: | 光盘驱动器中,在有介质缺陷和驱动器受到外部冲击振动条件下,将读出与/或写入光斑
聚焦在信息支持面上的伺服。 |
·跟踪伺服: | 光盘驱动器中,在有介质缺陷和驱动器受到外部冲击振动条件下,将读出与/或写入光斑
集中在信息道上的伺服。 |
·热敏记录器: | 采用热敏记录介质(热敏记录纸和热敏记录胶片)的记录器。包括使用经过化学处理的记
录纸的热敏发色方式,以及色带或色板与纸结合使用的熔融型、升华型热转印方式。其中应用
最广的是发色型热敏记录器。热敏记录的缺点是记录结果不经定影处理,容易变色。 |
·热头: | 热敏记录器中,将电信号转换为热的换能器,由铝基板、散热基板、耐热层、电阻阵列发热
体、电极和保护层构成。 |
·热敏记录纸: | 在纸基上涂布了受热反应发色化合物的记录介质。记录时只需热能,无需显影、定影等后
工序。 |
·液晶显示器: | 液晶在外加光源照射下受控激励、供视觉感受信息的显示器件。 |
·铁电陶瓷显示器件: | 透明强介电性铁电陶瓷[(Pb,La)(Zr,Ti)O3],在外加电场作用下会因局域向列而产生
双折射效应,使透过光受外加电压调制而显示图像的一种受光型显示器。 |
·等离子体显示器: | 利用等离子体(或扩展为泛指气体放电)发光或激发荧光粉发光的平板显示器(不包括非
平板型的辉光数码管等),即等离子体显示板。 |
·电致发光显示器件: | 利用电致发光材料受到激励而发光的显示器。 |
·真空荧光显示管: | 利用低速电子射线激励荧光体发光而显示图像的发光型显示器。 |
·发光二极管显示器: | 一种光电转换型半导体显示器。 |
·阴极射线管显示器: | 由阴极射线管构成的显示装置。 |
·条图显示: | 以横或竖条图的幅值表示被测参数大小的显示。 |
·图形显示: | 参数对时间,或参数对参数(x-y)的变化曲线的显示。 |
·快看显示: | 未经标度、转换、非线性和零漂校正以及数学运算等数据处理过程的原始数据的显示或记
录,以便对试验数据进行实时分析。 |
·数据: | 表征事物概念的数字、字符、图像、曲线等可以被传输、处理和记录,经过解释或赋于定义
后可得到信息。 |
·数据处理: | 对 获 得的数据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包括录存、变换、平滑、滤波、压缩、误差分析、分类、排
序、合并、整理、检索、转移、编辑等运算及逻辑处理等工作。 |
·数据预处理: | 在进行数据传输、记录或处理之前,对原始数据进行初步加工的过程。如对原始数据进行
压缩、解压、整理、剪辑,合理性检验,剔除野值,打标记,消除缺陷等。 |
·实时数据处理: | 在数据获取过程中,立即进行的数据处理。 |
·准实时数据处理: | 数据获取后,立即对记录的原始数据进行快速处理。 |
·事后数据处理: | 测量结束后,对记录的原始数据进行全面综合的分析处理,并给出最终处理结果的过程。 |
·数据流程图: | 表示数据处理过程和途径的流程图。它确定了数据处理的主要阶段和使用的数据媒体。 |
·数据媒体: | 记录存储数据或进行数据传递的媒体。 |
·数据转换: | 将数据从一种表示形式变为另一种表示形式,或将一种数据媒体上数据转换到另一种数
据媒体上的过程。 |
·数据库: | 存放在计算机存储器中,以某种方式组织在一起的大量数据的集合。 |
·计算机字: | 弹、箭、星载计算机输出的二进制字,经变换送至遥测系统的二进制数码。 |
·数据流: | 数据传输系统中,按-定格式传输的数据串。 |
·数据格式: | 在数据媒体上的数据的构成和含义称为数据格式。 |
·冗余数据: | 由同一数据源取出的可由已有的采样数据确定的新采样数据。它对于以后的试验或测试
分析并无意义。 |
·数据压缩: | 为提高数据传输效率或节省存储空间而减少冗余数据的数据处理方法。 |
·数据平滑: | 减少测量数据的随机误差,恢复其值的过程。也可把数据平滑看成是对带有偶然误差的
数据按一定关系进行平均。 |
·数据滤波: | 滤除数据序列中的部分随机噪声的运算方法。 |
·剔点: | 将测量数据中出现的异常数据值予以剔除,而代之以较为合理的预测数据的方法。 |
·数据简化: | 把数据的原有形式转换为比较便于管理的形式的方法。通常包括容量的简化和格式的简
化。 |
·模型误差: | 建立数学模型时对真实对象变化规律的简化和近似所带来的误差。 |
·截断误差: | ①一个无限级数用有限项代替或微积分的运算用有限计算法运算的近似值代替所引起的
误差。
②由于计算工具的位数限制而带来的舍入误差。 |
·内插: | 用测量区间内不连续的有限点的函数值的变化规律,求出该区间内另一些点上的数值的
数学处理方法。 |
·外推: | 用测量区间的某些点上的函数值的变化规律,找出该区间外某些点上的函数值的数学处
理方法。 |
·时间加工: | 对记录的时统、时标信号进行判别修正。 |
·电磁波时延修正: | 对参数的测量时间进行电磁波传播引起的时延的修正。 |
·时间零位修正: | 将测量记录的时间转换成以起飞时刻为零点或时统零点的相对时间。 |
·路间时间修正: | 某一路被测参数所占的遥测波道与该帧时间对应波道(多波道测量的第一个波道)之间的
时间差的修正。 |
·采样修正: | 为了减小由于信号采样间隔引起的时间误差所进行的修正。 |
·外测和遥测时间零点对齐: | 对外测时间零点和遥测时间零点的相对时差进行修正。 |
·电(光)波折射修正: | 对观测结果因电(光)波传播介质的不均匀性而受到折射引起误差的修正。 |
·轴系误差修正: | 对光学经纬仪和雷达等设备由于轴系不正交和不平行所引起的误差进行修正。 |
·参数零位修正: | 被测参数初始零位的实际测量值与校准值之差的修正。 |
·取点: | 按要求选取被测信号某时刻的采样数据。 |
·跳点: | 偏离被测信号变化规律的数据点。 |
·特征点: | 能反映出被测参数变化规律的最少的数据点。 |
·乱散段: | 被测信号中断或无规律变化的时间段。 |
·误差传播: | 在间接测量时,由直接测量量的误差引起间接测量量误差的过程。 |
·原始数据: | 未经处理的测量数据叫原始数据。 |
·工程单位转换: | 将接收到的数据变换成用被测参数量纲来表示的过程。 |
·直方图: | 将测定值的范围分成若干个区间,以区间为横坐标,区间内的测定次数为纵坐标所形成的
一个统计图表。 |
·功率谱密度: | 表示随机过程的各频率分量的强度或单位带宽内的平均功率,是频域内描述随机过程统
计特性的一种量度。 |
·快速付里叶变换: | 实现离散付里叶变换的-种快速迭代算法。 |
·卡尔曼滤波: | 从带有噪声的随机信号中估计出有用信号的一种最佳线性递推滤波。 |
·数字滤波: | 用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对信号进行滤波的方法。 |
·实时校准: | 在测量的同时用标准信号对系统传输系数进行校准。 |
·超限检查: | 对遥测参数是否超过预定的极限值进行的检查。超过极限值时通常要给出告警信号。 |
·后台程序: | 在多任务中低优先级的作业软件。 |
·信号分析: | 应用数学方法对信号在时域或频域内所进行的分析。 |
·参数估计: | 根据子样观测值,对母体的未知参数的真值进行估计。 |
·落点纵向偏差: | 在射向上落点对瞄准点的偏离距离。 |
·落点横向偏差: | 落点对标准射击平面的偏离距离。 |
·数据合理性检验: | 在数据处理之前,根据数据处理方法的要求检验测量数据合理性的过程。如平稳性检验。 |
·自相关函数: | 描述随机信号自身关联程度的二阶矩函数。即随机信号任意二时刻的信号值乘积的统计
平均。 |
·互相关函数: | 描述两个随机信号关联程度的阶矩函数。即,两个随机信号在不同时刻的信号值乘积的
统计平均。 |
·概率密度函数: | 连续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函数的微分。又称概率分布密度。 |
·冲击响应谱: | 将受到冲击作用的一系列线性单自由度系统的最大响应(位移、速度、加速度等)表示为这
些系统固有频率的函数。 |
·正态分布: | 概率密度函数为对称于数学期望值的钟形曲线的一种概率分布。曲线形状由标准方差决
定。 |
·星历计算: | 对卫星的空间位置和对应的时间关系的数据所进行的计算。 |
·文件: | 数据媒体和记录在数据媒体上的数据,通常可长期保留,以供人或机器阅读。 |
·复合值: | 遥测速变参数时间历程曲线的幅值。 |
·中心化: | 随机数据减去其数学期望值的过程。 |
·最小二乘法: | 根据测量得到的两个信号的一组测量值,找出某个函数,使各测量值与对应的函数值之差
的均方和达到最小值的一种曲线拟合方法。 |
·语音处理: | 利用计算机系统、语音的编码技术和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实现语音输入、输出、理解、翻译、
压缩、语音和文字相互转换以及语音信息通信等处理功能的技术。 |
·秒节点: | 遥测计算机字参数中整秒时刻。 |
·样本长度: | 进行一次谱分析所需采样的数据长度。一般用点数表示。 |
·选段时间: | 从测量的信号中选取进行随机信号统计分析的一段信号的起止时间。 |
·弹道数据处理: | 用数学方法对无线电测量或光学测量获得的弹道(轨道)数据进行检验,管理、校正、计算,
得出反映导弹、运载火箭运动轨迹的精确参数的过程。 |
·故障监测系统: | 对地面测试数据和飞行测量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在智能专家系统支持下进行弹箭故障监
测、诊断的专用电子系统。 |
·光测数据判读: | 对记录在光学胶片上的图像、点阵进行的判读处理。 |
·遥感图像处理: | 对遥感图像进行辐射校正、几何校正、图像整饰、投影交换、镶嵌、特征提取、分类和各种专
题处理等的方法。 |
·图像平滑: | 在图像处理过程中,使图形平滑的-种技术。 |
·图像锐化: | 突出图像中景物的边缘,使图像看上去好象具有更高分辨率的处理方法。在计算机图像
处理中,图像锐化可以在空间域或频域中处理。 |
·图像重建: | 通过对离散图像进行线性空间内插或滤波,重新获得连续图像的方法。 |
·图像处理: | 利用计算机对图像数据进行加工,以获得所需结果的过程。通常有图像数字化、图像编
码、图像增强、图像复原、图像分割和图像分析等。 |
·图形处理: | 用计算机对图形数据(图形对象的形式表示)和图形显示(图形对象的视见表示)进行相互
转换的方法和技术。 |
·图像分割: | 在进行图像处理时,把输入的图像信号分割成若干部分的过程。 |
·图像复原: | 在计算机图像处理中,针对已知的造成图像质量下降的原因,采用一定的处理方法使图像
恢复的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