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喷丸强化: | 借助于高速运动的弹丸流使材料或零件表层发生弹塑性变形,在表层产生残余压应力,从而提高抗
疲劳与应力腐蚀开裂等使用性能,以及改善零件表面完整性的形变强化改性工艺技术。 |
·残余应力: | 在无外加应力的作用下,存在物体内部并自身平衡的应力。 |
·弧高度试片 阿尔门试片: | 用来间接测试喷丸强化过程中冲击能量大小的试片,依据厚度的大小分为N、A、C三种。 |
·弧高度: | 弧高度试片在弹丸的冲击下表面层发生塑性流变,导致试片向喷丸面呈球面状弯曲,取一平面作为
基准面切入变形球面内,该基准面至球面最高点的距离。 |
·弧高度曲线: | 在其他喷丸强化工艺参数不变的条件下,同一类型的试片分别按不同的时间(或喷丸次数)进行喷
丸,由此获得一组弧高度值随喷丸时间(或喷丸次数)变化的数据,由该组数据来绘制的弧高度与时间的
关系曲线。 |
·喷丸强度: | 任何一组喷丸强化工艺参数下的弧高度曲线上在饱和点(准饱和点)时的弧高度。过此饱和点弧高度
值随时间的增加而缓慢增高。此饱和点在一倍于饱和点的喷丸时间下,弧高度值的增量不超过饱和点处
弧高度值的10%。一组喷丸强化工艺参数下的弧高度曲线上只有一个喷丸强度。 |
·表面覆盖率: | 受喷零件表面上弹丸坑占据的面积与受喷表面总面积之比值,通常以百分数表示。 |
·二次喷丸: | 为了获得较好的残余压应力场和表面形貌,先采用高强度再采用低强度进行两次喷丸的工艺。 |
·对喷: | 为了减小或避免薄件喷丸变形,对薄壁的两个面采用同样的工艺参数同时进行的喷丸。 |
·欠喷: | 低于图样规定的喷丸强度或/和表面覆盖率的喷丸。 |
·过喷: | 高于图样规定喷丸强度的喷丸。 |
·补喷: | 实际操作过程中的某些原因导致欠喷时,采用图样规定的喷丸强度下限进行的补救喷丸。 |
·过渡喷
渐弱喷: | 为了缓和残余应力的分布梯度,由规定的喷丸区域将喷丸的覆盖率逐渐减小的喷丸。 |
·手工喷: | 采用手工方法进行的喷丸。 |
·自动喷: | 采用自动化设备由计算机控制的喷丸。 |
·旋片喷: | 采用粘有弹丸的旋片对零件局部区域或对服役零件进行现场维修、强化的喷丸。 |
·湿法喷丸: | 将弹丸介质与液体(通常为水)混合后在一定的动力驱动下对零件表面进行的喷丸。 |
·喷射角度: | 喷嘴或离心轮喷射出的弹丸流中心线与零件外表面被喷射区域平面切线之间的夹角。 |
·不合格弹丸: | 外形呈现尖锐棱角或长针状的弹丸、含有砂眼或气孔以及尺寸不符合规定要求的弹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