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武器: | 以毒剂的毒害作用杀伤有生力量的各种武器、器材的总称。通常指化学弹药和其他毒剂施
放器材。 |
·化学弹药: | 装有毒剂或毒剂前体的弹药。包括化学弹药、化学航空炸弹、化学火箭弹、导弹化学弹头、
化学地雷等。 |
·二元化学弹药: | 两种或两种以上无毒或低毒的毒剂前体,分别装在弹体内分隔开的容器中,在投射过程
中,前体混合,迅速生成毒剂的一类新构型的化学弹药。曾称二元化学武器。 |
·毒剂前体: | 装于弹体在投射过程中进行化学反应并生成毒剂的化学物质。 |
·化学炮弹: | 装有毒剂或毒剂前体的炮弹。以毒剂的毒害作用杀伤有生力量、迟滞对方战斗行动。 |
·化学航空炸弹: | 装有毒剂或毒剂前体的航空炸弹。以毒剂的毒害作用杀伤有生力量,迟滞对方战斗行动。 |
·化学火箭弹: | 战斗部内装有毒剂或毒剂前体的火箭弹。以毒剂的毒害作用杀伤有生力量,迟滞对方战斗
行动。 |
·导弹化学弹头: | 在战斗部内装有毒剂或毒剂前体的导弹,以毒剂的毒害作用杀伤纵深有生力量。 |
·化学地雷: | 装有毒剂的地雷。造成染毒地段,作防步兵障碍。 |
·控暴手榴弹: | 装有刺激剂的手榴弹。一般有爆炸型和燃烧型两种。以刺激眼、鼻、喉引起疼痛,大量流泪,
喷嚏为主要特征。 |
·控爆枪榴弹: | 装有刺激剂,用装于步枪枪口发射器(筒)和特制空包炮弹发射的小型榴弹。一般有爆炸型
和燃烧型两种。以刺激眼、鼻、喉引起疼痛,大量流泪,喷嚏为主要特征 |
·航空布洒器: | 由飞行器携带用于喷撤毒剂的一种装置。一般用以造成大面积染毒。 |
·爆管: | 化学弹药内装有炸药用以分散毒剂的部件。 |
·炸药毒剂比: | 化学弹药中用于分散毒剂的炸药量与毒剂量之比。 |
·渗漏: | 毒剂从弹体或容器内向外渗出的现象。 |
·装填系数: | 弹腔内装入的毒剂与弹体或战斗部质量之比。 |
·密封剂: | 涂覆在化学弹药密封部位的常温固化物质。 |
·装液弹动力学: | 研究飞行过程中弹腔内液体运动状态与弹体之间相关作用的基本理论,是装液弹系统工
程设计的理论基础。 |
·毒剂使用评价: | 对已筛选毒物作为毒剂使用的可行性研究。主要内容一般指毒剂的物化性质和毒性、热稳
定性、大气稳定性、爆炸稳定性、储存稳定性等。 |
·毒剂热稳定性: | 毒剂受热发生分解的程度。 |
·毒剂大气稳定性: | 毒剂在大气中受气温、湿度、日光等因素的影响发生物理和化学变化的程度。 |
·毒剂爆炸稳定性: | 毒剂在炸药爆炸分散作用下发生分解的程度。
8 |
·毒剂储存稳定性: | 毒剂在储存过程中产生分解的程度。 |
·毒剂添加剂: | 为改善某些使用性能在毒剂中加入的某种物质。 |
·增调剂: | 能增加液态物质粘度或产生触变性质的添加剂。 |
·降凝剂: | 能降低液态毒剂凝固点的添加剂。 |
·助渗剂: | 有助于提高毒剂渗透皮肤性能的添加剂。
10 混合毒剂 mixed chemical agents |
·混合毒剂: | 两种或两种以上毒剂的混合物,目的在于拓宽毒剂的军事使用性能,给侦检、防护、消毒和
救治增加困难。 |
·胶粘毒剂: | 加有增稠剂的毒剂。旨在增强使用效果,增加防护、消毒的困难。 |
·降解: | 毒剂在外界作用下分子结构发生变化(通常分子量变小),使毒性降低的过程。 |
·组分相容性: | 混合毒剂或加有添加剂的毒剂中各组分间影响化学性能的程度。 |
·毒剂战斗状态: | 使用化学武器时毒剂起杀伤作用的基本状态,通常有蒸气、气溶胶和液滴三种。 |
·毒剂气溶胶: | 分散在大气介质中以毒剂液态或固态微粒为分散相的分散体系。 |
·模拟毒剂: | 能够表征毒剂某些特性的-种无毒或低毒替代物。 |
·化学模拟弹: | 装有模拟剂或按化学弹的几何相似缩小的试验弹或训练弹。 |
·模拟系数: | 模拟弹与化学弹的特征长之比。 |
·爆炸分散: | 利用炸药爆炸能量将毒剂转变成战斗状态的方法。 |
·非爆炸分散: | 利用机械能、热能等形式将毒剂转变成战斗状态的方法。 |
·毒剂微包胶: | 用某种物质包裹毒剂成微粒(几微米至几十微米)的技术,是毒剂使用的一种手段。 |
·毒剂分散: | 利用爆炸和非爆炸方式将毒剂转变成战斗状态的过程。 |
·起始分散参数: | 化学弹爆炸后,毒剂籍助爆炸力形成的粒径分布,毒云尺度等反映化学弹重要性能的量。 |
·起始分散半径: | 化学弹爆炸后,毒剂藉助爆炸力形成的毒云半径。 |
·起始分散高度: | 化学弹爆炸后,毒剂籍助爆炸力形成的毒云高度。 |
·粒子: | 毒剂分散后形成的固态或液态微粒。 |
·沉降: | 粒子在大气中受重力作用向地面降落的过程。 |
·沉降高度: | 粒子脱离分散作用力后于大气中沉降的起始高度。 |
·沉降速度: | 粒子在沉降过程中重力和阻力达到平衡时的速度。 |
·沉降时间: | 粒子沉降到地面所需的时间。 |
·粒径分布: | 液态或固态毒剂分散后形成的分散体系中,不同大小粒子出现的频率分布。
32 重量示性直径 weight characteristic diameter |
·重量示性直径: | 粒径分布中按重量计频率最大的粒子直径。 |
·重量平均直径: | 粒经分布中按粒子直径的重量百分率加权平均求出的粒直径。 |
·质量中值直径: | 粒经质量分布曲线中,累积质量为50%所对应的粒子直径, |
·毒剂爆炸分解: | 化学弹在爆炸过程中毒剂因高温、高压和爆炸产物等作用发生化学结构变化的过程。 |
·毒剂爆炸分解率: | 化学弹在爆炸过程中毒剂的分解量与其装量之比。 |
·毒剂气化量: | 毒剂分散后进入大气呈蒸气和雾状的毒剂质量。 |
·毒剂利用率: | 毒剂分散时转变成战斗状态的量与其装量之比。通过呼吸道杀伤为主的化学弹系毒剂气
化量与其装量之比,通过皮肤杀伤为主的化学弹系毒剂液滴量与其装量之比。 |
·毒剂有效利用率: | 呼吸道杀伤为主的化学弹,毒剂分散后进入大气二米以内的气化量与其装量之比,皮肤杀
伤为主的化学弹,毒剂分散后造成有效液滴直径范围内的毒剂量与其装量之比。 |
·化学袭击: | 用化学武器进行的攻击。 |
·杀伤性化学袭击: | 以杀伤对方有生力量为主要目的的化学袭击。 |
·迟滞性化学袭击: | 以迫使对方行动迟缓,难以机动为主要目的的化学袭击。 |
·扰乱性化学袭击: | 以扰乱对方作战行动,疲惫其有生力量为主要目的的化学袭击。 |
·源强: | 毒源施放能力的物理量。瞬时点源和体源以一次施放总量kg;连续点源以单位时间的施
放量kg/s;连续线源以单位时间和长度里的施放量kg/s.m表示。 |
·瞬时点源: | 表征瞬间完成施放的点源。 |
·连续点源: | 表征用-点不断施放的点源。 |
·线源: | 与施放毒剂后的毒害作用范围相比,其高度和宽度可以忽略不计的线状形放源。 |
·面源: | 毒剂后的毒害作用相与施放毒剂后的毒害作用相比,其高度可以忽略不计的平面施放源。 |
·体源: | 具有-定空间尺寸的施放源。 |
·毒云扩散: | 毒云在大气湍流的作用下向四周扩展稀释的过程。 |
·毒云传播: | 毒云被气流输送稀释和扩散的过程。 |
·传播纵深: | 毒云从源沿平均风向移动的距离。 |
·滞留: | 毒云受地形、地物、植被及大气层结的影响逐渐减缓移动,乃至处于相对静止状态的物理
现象。 |
·毒云宽度: | 化学袭击后毒云沿下风方向运动,在某一距离上达到一定(轻度、中度、重度)杀伤程度的
正面尺度。 |
·毒云到达时间: | 化学袭击后,初生毒云传播到下风方向某一距离所需的时间。 |
·毒云通过时间: | 化学袭击后,毒云前端到达某点和末端离开该点所经历的时间。 |
·初生毒云: | 化学袭击后瞬间形成的毒剂云团。 |
·再生毒云: | 毒剂从染毒地面和物体表面蒸发形成的毒剂云团。 |
·安全界: | 毒云经传播扩散浓度下降至安全剂量的周界。 |
·直接杀伤: | 呈战斗状态的毒剂直接使有生力量中毒造成的伤亡。 |
·间接杀伤: | 有生力量接触染毒的地面、装备、食物等引起中毒造成的伤亡。 |
·威力幅员: | 化学弹爆炸后对均匀分布的有生力量在一定暴露时间内达到某一中毒程度(如中度或重
度以上)的杀伤面积。 |
·半分钟威力幅员: | 化学弹爆炸后毒云对有生力量作用半分钟的威力幅员。 |
·-分钟威力幅员: | 化学弹爆炸后毒云对有生力量作用-分钟的威力幅员。 |
·全剂量威力幅员: | 化学弹爆炸后毒云覆盖的全部时间内作用于有生力量使之丧失战斗力的杀伤面积。 |
·全剂量: | 人员在毒云复盖的全部时间内累积吸入的毒剂量。 |
·突袭剂量: | 在短时间(几秒至十几秒)内使有生力量丧失战斗力的毒剂量。 |
·杀伤率: | 实施化学袭击后造成目标区人员中毒并丧失战斗力的百分率。 |
·予期杀伤效果: | 实施化学袭击后对目标区内人员杀伤率的期望值。 |
·威力评价: | 对反映化学弹杀伤效果的各种重要参数如,气化率、杀伤率、威力幅员、染毒密度、持久度
等进行测定、评估的过程。 |
·染毒浓度: | 受染空气中单位体积内所含的毒剂量,一般以g/3m 或mg/l表示。 |
·染毒密度: | 受染地面或物体表面上单位面积所含的毒剂量,一般以g/2m 表示。 |
·化学估算: | 对化学袭击杀伤效果的概略计算和预测。 |
·地面持久度: | 地面染毒后,其毒剂量下降到对有生力量不起毒害作用或不影响战斗行动的持续时间。 |
·弹坑持久度: | 化学弹爆炸后形成的弹坑中,毒剂量下降到对有生力量不起毒害作用或不影响战斗行动
的持续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