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发动机: | 不依靠环境中的大气,利用飞行器自身携带的工质,由反作用原理直接产生推力的喷气发
动机。 |
·化学火箭发动机: | 使用化学推进剂的火箭发动机。它是把化学推进剂的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形成高温燃气,
经喷管高速喷出,产生反作用推力的火箭发动机。 |
·主发动机: | 提供增速或续航推力,担负主推任务的发动机。 |
·助推发动机: | 提供或增加起飞推力,担负助推任务的发动机。 |
·上面级发动机: | 远地点发动机、高轨道运载火箭的最后-级发动机。 |
·远地点发动机: | 将卫星从椭圆转移轨道推进副同步轨道,在远地点给卫星提供速度增量的变轨发动机。 |
·燃烧室: | 推进剂在其中燃烧,将化学能转变为热能、产生高温高压燃气的组件。 |
·喷管: | 将燃气的热能转变为动能,形成高速排气射流、产生推力的组件。 |
·特型喷管: | 喷管扩张段内型面按特征线法或其它近似的方法造型的超声速喷管。 |
·可延伸喷管: | 在喷管的小扩张比段的出口端装有能按控制指令向后伸展的裙形延伸段,用于高空飞行
时增加喷管扩张比的一种喷管。 |
·塞式喷管: | 由环形喉部与中心锥组成,能根据不同的外界压强自行调节的一种声速喷管。 |
·点火装置: | 点燃燃烧室、预燃室、燃气发生器中药柱或非自燃推进剂的装置。 |
·燃烧室压强: | 燃烧室内燃气的静压强。 |
·发动机推力: | 作用在发动机内外表面上所有力的合力。 |
·海平面推力: | 发动机或推力室在海平面标准大气条件(即标准大气压强为 101.325kPa、环境温度为
15℃,下同)下工作时产生的推力。 |
·发动机高度特性: | 发动机推力随飞行高度变化的关系 |
·真空推力: | 发动机在环境大气压强为零的条件下工作产生的推力 |
·比冲: | 单位质量推进剂产生的冲量。 |
·理论比冲: | 在规定条件下,由理论计算得到的推进剂比冲。 |
·海平面比冲: | 在海平面标准大气条件下的发动机比冲。 |
·真空比冲: | 在环境大气压强为零的条件下,发动机的比冲。 |
·推力系数: | 发动机推力与燃烧室压强和喷管喉部横截面积的乘积之比。 |
·特征速度: | 燃烧室压强和喷管喉部横截面积的乘积与推进剂燃气质量流量之比。 |
·燃烧室特征长度: | 发动机燃烧室的自由容积或液体火箭发动机燃烧室容积与喷管喉部横截面积之比 |
·喷管收敛比: | 喷管入口横截面积与喉部横截面积之比。 |
·喷管扩张比: | 喷管出口面积与喉部横截面积之比。 |
·后效冲量: | 发出关机指令或药柱燃烧完后,残余推力对延续时间的积分值。 |
·喷管临界截面: | 拉瓦尔喷管最小的横截面。燃气于该处的流速为当地声速。 |
·燃烧效率: | 实际特征速度与理论特征速度之比。 |
·喷管效率: | 实际推力系数与理论推力系数之比。 |
·不稳定燃烧: | 燃气压强发生强烈周期性振荡或不规则变化的燃烧现象。 |
·研究性试验: | 为研究、解决发动机系统或组件的技术问题进行的各种热试验(静止试验)。 |
·发动机性能试验: | 发动机状态确定后,为获得发动机额定工况下的性能参数(推力、比冲等)所进行的热试验
(静止试验)。 |
·发动机高、低温试验: | 按技术要求中规定的高、低极限温度下进行的热试验(静止试验) |
·环境试验: | 在规定的环境条件(自然、诱导、核爆环境等)下所做的试验。 |
·发动机气密性试验: | 气体充入发动机内。按规定检查发动机中气体泄漏率的试验。 |
·高空模拟试验: | 发动机在模拟高空环境条件下进行点火工作的试验。是考核发动机在高空条件下的点火
性能、在喷管满流时发动机的工作性能及工作可靠性的试验。 |
·平衡流: | 燃烧产物流经喷管时,处处达到化学平衡的流动模型 |
·冻结流: | 燃烧产物流经喷管时,其化学组分不变的流动模型。 |
·羽流: | 从发动机喷管喷出、形如羽状的燃气流。 |
·羽流效应: | 发动机在近似真空条件下,出现燃气羽流现象所引起的一系列效应。如:外流分离、辐射
传热之擂染、激波效应、电磁效应等。 |
·边界层损失: | 燃气在喷管内流动中,由于燃气的粘性形成附面层引起的损失。 |
·喷管热损失: | 燃气在喷管中向环境散热等引起的损失。 |
·扩张损失: | 由于喷管喷出的燃气流方向与喷管轴线不平行、向径向散射而引起的损失。 |
·化学动力学损失: | 燃烧产物在喷管内的实际流动中,由非平衡流引起的损失。 |
·贮存期: | 发动机在规定的贮存条件下贮存后,经测试、检查和维修,仍满足贮存可靠性和战术技术
性能要求的贮存年限。 |
·固体火箭发动机: | 使用固体推进剂的化学火箭发动机。 |
·分段式固体火箭发动机: | 燃烧室壳体和所装填的药柱是分段制造并组装而成的固体火箭发动机。 |
·脉冲固体火箭发动机: | 能多次点火、多次熄火,提供脉冲波形推力——时间曲线的固体火箭发动机。 |
·双推力固体火箭发动机: | 在一次连续工作中能产生两级推力的固体火箭发动机。根据具体结构又分为单室双推力
和双室双推力发动机。 |
·长尾管固体火箭发动机: | 在喷管亚音速或超音速段有延伸管的固体火箭发动机。 |
·无喷管固体火箭发动机: | 利用药柱通道末端型面代替机械喷管的固体火箭发动机。 |
·标准试验发动机: | 鉴定固体推进剂的比冲、燃速等性能,采用统一规格、统一使用和测试条件的固体火箭发
动机。 |
·压强-时间曲线: | 发动机工作过程中,燃烧室压强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
·临界压强: | 固体推进剂在最低工作温度下,能正常燃烧的压强下限值 |
·初始压强: | 燃烧室压强上升到设计燃烧时间平均压强的 5%时的压强值。 |
·预定初始压强: | 燃烧室压强上升段对应预定初始推力的压强值。 |
·初始压强峰值: | 在压强-时间曲线上升段最高点所对应的压强值。 |
·压峰比: | 发动机的初始压强峰值与燃烧时间平均压强之比。 |
·最大压强: | 发动机工作过程中,在压强一时间曲线上除初始压强峰值外的最大压强值。 |
·最小压强: | 在压强一时间曲线上,初始压强峰值与燃烧终点压强之间的压强最小值。 |
·工作时间平均压强: | 工作时间内的压强冲量与工作时间之比。 |
·有效工作时间平均压强: | 有效工作时间内的压强冲量与有效工作时间之比。 |
·工作终点压强: | 燃烧室压强下降到 300kPa 时的压强值。 |
·有效工作终点压强: | 燃烧室压强下降到设计规定的工作终点压强值。 |
·燃烧时间平均压强: | 燃烧时间的压强冲量与燃烧时间之比。 |
·燃烧终点压强: | 药柱肉厚燃烧终了时的瞬时压强值。 |
·关机压强: | 发动机关机瞬时的燃烧室压强值 |
·关机前平均压强: | 在带有推力终止机构的发动机中,初始压强和关机压强所对应的时间间隔内的压强平均
值。 |
·关机后平均压强: | 在带有推力终止机构的发动机中,关机压强和燃烧终点压强所对应的时间间隔内的压强
平均值。 |
·喷管堵盖打开压强: | 喷管堵盖打开瞬时的燃烧室压强值。 |
·喷管进口总压: | 喷管入口(收敛段最大截面)处燃气流的滞止压强 |
·喷管出口压强: | 喷管出口面的燃气流压强值。 |
·助推级平均压强: | 单室双推力发动机助推级压强的平均值。 |
·续航级平均压强: | 单室双推力发动机续航级压强的平均值。 |
·充气压强: | 根据发动机不同的使用环境和要求,预先规定充入发动机内腔的气体压强值。 |
·气密性检验压强: | 根据发动机气密性要求,为检验气密性而充入发动机内腔的气体压强规定值 |
·燃烧室壳体验收压强: | 燃烧室壳体验收时,设计规定检验应承受的压强值。 |
·燃烧室壳体爆破压强: | 在燃烧室壳体内部加压,使其达到破坏时的压强值。 |
·推力-时间曲线: | 发动机工作过程中,推力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
·地面推力: | 发动机在某一海拔高度的地面上进行静止试验时,所测得的推力值。 |
·推力比: | 在双推力发动机中,助推级燃烧时间平均推力与续航级燃烧时间平均推力之比。 |
·喷管堵盖打开推力: | 与喷管堵盖打开时间相对应的推力值。 |
·初始推力: | 与初始压强对应的推力值。 |
·预定初始推力: | 在推力上升段设计规定的特定推力值。 |
·初始推力峰值: | 在推力-时间曲线上升段最高点所对应的推力值。 |
·最大推力: | 在推力-时间曲线上,除初始推力峰值外的最大推力值 |
·最小推力: | 在推力一时间曲线上,初始推力峰值和燃烧终点推力相对应的时间间隔内最小推力值。 |
·有效平均推力: | 有效冲量与有效工作时间之比。 |
·工作时间平均推力: | 工作时间内的冲量与工作时间之比。 |
·工作终点推力: | 在推力-时间曲线上,与工作终点压强相对应的推力值 |
·有效工作终点推力: | 在推力一时间曲线上与有效工作终点压强相对应的推力值。 |
·燃烧时间平均推力: | 燃烧时间冲量与燃烧时间之比。 |
·关机推力: | 发动机关机瞬时的推力值。 |
·反推力: | 由推力终止装置工作提供的、与发动机推力方向相反的推力。 |
·负推力: | 发动机反推力大于发动机推力的值。 |
·平均负推力: | 在负推力持续时间内,负推力积分对时间的平均值。 |
·时间零点: | 发动机的点火指令或信号给出的时刻。 |
·点火延迟时间: | 从时间零点到初始压强建立之间所对应的时间间隔。 |
·工作时间起点: | 与初始压强对应的时间。 |
·预定初始时间: | 从时间零点到预定初始推力所对应的时间间隔。 |
·喷管堵盖打开时间: | 从工作时间起点到喷管堵盖打开的时间间隔。 |
·喷管堵盖打开同步性: | 在多喷管发动机中,最后一个喷管堵盖打开时间与最先一个喷管堵盖打开时间之差。 |
·初始压强峰值时间: | 从工作时间起点开始,到初始压强峰值出现的时间间隔。 |
·初始推力峰值时间: | 从工作时间起点开始,到初始推力峰值出现的时间间隔。 |
·最大压强时间: | 从工作时间起点到燃烧室最大压强出现所对应的时间间隔。 |
·最小压强时间: | 从工作时间起点到燃烧室最小压强出现所对应的时间间隔。 |
·最大推力时间: | 从工作时间起点到最大推力出现所对应的时间间隔。 |
·工作时间: | 从燃烧室初始压强到工作终点压强之间所对应的时间间隔。 |
·有效工作时间: | 从初始压强到有效工作终点压强之间所对应的时间间隔。 |
·燃烧时间: | 从工作时间起点到肉厚燃烧终点的时间间隔。 |
·关机指令时间: | 从时间零点到关机指令发出时刻之间的时间间隔。 |
·关机时间: | 从时间零点到终止机构工作,燃烧室压强下降开始时刻之间的时间间隔。 |
·反喷管打开滞后时间: | 关机指令或起爆信号发出的时刻,与反喷管全部打开的时间之差。 |
·反喷管工作同步性: | 反喷管堵盖最后-个打开与最先-个打开的时间之差。 |
·关机后工作时间: | 关机压强和工作终点压强之间所对应的时间间隔。 |
·关机后燃烧时间: | 关机压强和燃烧终点压强之间所对应的时间间隔。 |
·推力终止时间: | 从关机压强对应的时刻到推力值下降至零所对应的时间间隔。 |
·负推力持续时间: | 从推力和反推力平衡到工作时间终点所对应的时间间隔。 |
·总冲(量): | 推力对工作时间的积分值 |
·压强总冲(量): | 压强对工作时间的积分值。 |
·真空总冲(量): | 真空推力对工作时间的积分值。 |
·海平面总冲(量): | 海平面推力对工作时间的积分值。 |
·有效冲量: | 推力对有效工作时间的积分值。 |
·燃烧时间压强冲量: | 压强对燃烧时间的积分值。 |
·有效压强冲量: | 压强对有效工作时间的积分值。 |
·燃烧时间冲量: | 推力对燃烧时间的积分值。 |
·关机前冲量: | 从工作时间起点到关机时刻,推力对时间的积分值。 |
·关机前压强冲量: | 从工作时间起点到关机时刻,压强对时间的积分值。 |
·负推力冲量: | 负推力对负推力持续时间的积分值。 |
·推进剂交付比冲: | 设计规定推进剂验收时,在标准试验发动机中试验应达到的比冲。 |
·体积比冲: | 单位体积推进剂产生的冲量。 |
·初始质量: | 发动机工作之前的总质量。 |
·最终质量: | 发动机工作完毕后的总质量。 |
·惰性质量: | 初始质量与药柱和点火药质量之和的差值 |
·燃烧室质量: | 包括燃烧室壳体、绝热层、衬层、人工脱贴层、药柱等的总质量。 |
·药柱质量: | 燃烧室所装推进剂药柱的质量。 |
·质量比: | 药柱质量与初始质量之比 |
·冲质比: | 总冲与初始质量之比。 |
·喷管冲质比: | 总冲与喷管质量之比。 |
·质量流量: | 单位时间流过喷管出 121 面的推进剂燃气质量。 |
·平均质量流量: | 工作时间内质量流量的平均值 |
·排气速度: | 喷管出口面燃气流的速度。 |
·有效排气速度: | 当喷管出口压强和环境压强相等时的排气速度。 |
·燃烧室壳体特征因子: | 燃烧室壳体的设计爆破压强和燃烧室有效容积的乘积与燃烧室壳体质量之比。 |
·燃烧室长径比: | 燃烧室的长度与外径之比。 |
·裙端间距: | 前裙与后裙两端面之间的距离。 |
·理论推力系数: | 理论比冲与理论特征速度之比。 |
·最佳推力系数: | 发动机喷管出口压强和环境压强相等时的推力系数。 |
·真空推力系数: | 在环境压强为零的条件下,发动机工作时喷管的推力系数。 |
·混合推力系数: | 在双推力发动机中,总冲与喷管喉部平均横截面积和压强冲量乘积之比。 |
·比冲效率: | 实际比冲与理论比冲之比。 |
·药柱特征长度: | 在星孔等内孔药柱中,药柱体积与药柱通道横截面积之比。 |
·药柱肉厚: | 决定发动机燃烧时间的药柱初始表面,在燃烧时间内沿法线方向到达其边界的距离。 |
·肉厚分数: | 药柱肉厚与药柱外半径之比。 |
·初始燃烧面积: | 发动机点火时,药柱参加燃烧的表面积。 |
·药柱通道面积: | 内孔燃烧药柱燃气通道的横截面积。 |
·体积装填分数: | 燃烧室的药柱体积与燃烧室壳体内型面所围的有效容积(扣除潜入喷管、绝热层和衬层等
所占的体积)之比。 |
·截面装填因子: | 燃烧室圆筒段药柱的最大截面积与圆筒段衬层以内横截面积之比。 |
·余药分数: | 燃烧室内药柱余药的截面积与衬层以内横截面积之比。 |
·初始自由容积: | 发动机点火前,燃烧室空腔(包括喷管收敛段的空腔)的容积。 |
·药柱 m 值: | 药柱外径与药柱内径之比。 |
·喉通比: | 喷管喉部横截面积与药柱通道末端横截面积之比。 |
·燃喉比: | 药柱燃烧表面积与喷管喉部横截面积之比。 |
·燃通比: | 药柱燃烧表面积与通道末端横截面积之比 |
·喉喉比: | 反喷管喉部横截面积与主喷管喉部横截面积之比。 |
·潜入比: | 喷管潜入燃烧室中的长度和喷管全长之比。 |
·潜入分数: | 喷管潜入长度与药柱长度之比。 |
·喷管摆角: | 由摆动产生的可动喷管轴线与发动机轴线之间的夹角。 |
·喉面收缩系数: | 喷管喉部燃气流的有效横截面积与喉部横截面积之比。 |
·燃速: | 单位时间药柱燃烧面沿其法线方向向肉厚深处推进的距离。 |
·标准燃速: | 药柱在初温为 20℃、燃烧室压强为 7MPa 条件下的燃速。 |
·燃速仪燃速: | 用燃速仪在规定的条件下测得的推进剂药条燃速。 |
·发动机燃速: | 在发动机中测得的药柱燃速。 |
·玻璃化温度: | 高聚物分子链中链段由运动转换到开始冻结或由冻结转换到开始运动的温度。 |
·药柱初温: | 当发动机点火时,药柱本身的温度 |
·燃烧温度: | 药柱在定压下燃烧,燃气所能达到的温度。 |
·总压恢复系数: | 喷管进口总压强与燃烧室压强之比。 |
·静态燃速温度敏感系数: | 在一定的压强条件下,药条初温变化 1℃所引起的燃速相对变化量。 |
·动态燃速温度敏感系数: | 在一定的燃喉比条件下,药柱初温变化 1℃所引起的燃速相对变化量。 |
·压强温度敏感系数: | 在燃喉比或压强与燃速比值一定的条件下。药柱温度变化所引起的压强相对变化量。 |
·侵蚀比: | 在同样压强和初温条件下,有侵蚀燃烧的燃速与无侵蚀燃烧的燃速之比。 |
·喷管烧蚀损失: | 因烧蚀使喷管内型面变化所引起的损失。 |
·潜入损失: | 喷管潜入燃烧室内引起的损失。 |
·两相流损失: | 在喷管实际流动的燃烧产物中,因凝聚相的速度与温度滞后于气相的速度与温度而引起
的损失。 |
·推力线: | 喷管喉部横截面中心与出口面中心的连线。 |
·推力线横移: | 发动机推力线与发动机轴线在空间的垂直距离。 |
·推力线偏斜: | 发动机推力线与发动机轴线在空间的夹角。 |
·推力线方位角: | 发动机推力线投影在发动机横截面后与发动机规定的 I 象限线之间的夹角。 |
·负推力线横移: | 负推力线与发动机轴线在空间的垂直距离。 |
·负推力线偏斜: | 负推力线与发动机轴线在空间的夹角。 |
·发动机质心横移: | 发动机质心与发动机轴线的垂直距离。 |
·发动机质心方位角: | 质心及其所在的横截面和发动机轴线交点的连线与 I 象限线的夹角。 |
·最小发火电流: | 在规定的通电时间内,确保电发火管发火的最小电流值。 |
·最大安全电流: | 在规定的通电时间内,确保电发火管不发火的最大电流值。 |
·燃烧室壳体: | 容纳药柱和承力的结构件。 |
·绝热壳体: | 粘贴有绝热层的燃烧室壳体。 |
·挡药板: | 燃烧室中固定药柱,防止药块堵塞喷管的支承件。 |
·裙: | 传递推力、连接舱段的构件。根据需要又分为前裙和后裙。 |
·前接头: | 燃烧室壳体前开口连接点火装置的构件。 |
·后接头: | 燃烧室壳体后开口连接后盖或喷管的构件。 |
·药柱: | 装填或浇注于燃烧室壳体(或绝热壳体)中具有特定构形、尺寸的固体推进剂。 |
·侧面燃烧药柱: | 燃烧面由药柱侧面沿各自法线方向向肉厚深处推进的药柱。 |
·内孔燃烧药柱: | 燃烧面由药柱内表面沿各自法线方向向肉厚深处推进的药柱 |
·星形药柱: | 内孔横截面成星形的药柱。 |
·锥柱形药柱: | 圆柱与圆锥组成的内孔药柱。 |
·翼柱形药柱: | 是星形翼和圆柱组合的药柱。 |
·车轮形药柱: | 内孔横截面成车辐形的药柱。 |
·端面燃烧药柱: | 燃烧面沿药柱轴向推进的药柱。 |
·脱粘: | 燃烧室粘接界面(壳体-绝热层、绝热层-衬层、衬层-药柱)脱开的现象。 |
·人工脱粘: | 在燃烧室壳体前、后封头特定部位绝热层的底层与盖层之间,设计成脱粘面,以释放药柱
内应力。 |
·绝热层: | 在燃烧室壳体内壁等粘结的抗烧蚀隔热层。 |
·衬层: | 在药柱与绝热层或壳体之间的-层过渡层。 |
·限燃层: | 粘贴、刷涂或喷涂在药柱局部初始表面,短暂限制初始燃烧面的阻燃物。 |
·包覆层: | 粘贴、刷涂或喷涂在药柱局部表面,始终阻止燃烧的阻燃物。 |
·潜入喷管: | 部分或全部伸入燃烧室自由空腔中的喷管。 |
·斜置喷管: | 与发动机轴线成-定安装角的喷管。 |
·斜切喷管: | 出口面与喷管轴线不垂直的喷管。 |
·长尾喷管: | 在亚音速或超音速段有延伸管的喷管。 |
·可动喷管: | 可以摆动或转动,改变燃气流方向的喷管。 |
·柔性喷管: | 带有柔性接头的全轴摆动喷管。 |
·液浮喷管: | 带有液浮轴承的全轴摆动喷管。 |
·单轴摆动喷管: | 带有单向铰链接头的摆动喷管。 |
·全轴摆动喷管: | 带有万向接头的摆动喷管 |
·转动喷管: | 带有转动轴承接头。可以旋转的喷管。 |
·珠承喷管: | 带有珠承接头和防扭装置的全轴摆动喷管。 |
·球窝喷管: | 带有球窝接头的全轴摆动喷管 |
·反喷管: | 产生反推力的喷管。 |
·喷管喉衬: | 由耐烧蚀材料制成的喷管喉部衬套。 |
·喷管堵盖: | 安装在喷管特定部位的密封盖。 |
·推力终止装置: | 用来终止发动机推力的组件。 |
·打开机构: | 打开反喷管通道的构件。 |
·安全机构: | 为防止点火装置因偶然因素点燃药柱的机构。 |
·安全点火装置: | 装有安全机构的点火装置。 |
·点火发动机: | 专用于点燃发动机中药柱的小发动机。 |
·几何燃烧规律: | 药柱燃面各点都以相同燃速沿着各自的法线方向推进的燃烧规律。 |
·增面燃烧: | 药柱燃面随燃烧时间按递增规律变化的-种燃烧类型。 |
·等面燃烧: | 药柱燃面随燃烧时间保持或近似保持不变的一种燃烧类型。 |
·减面燃烧: | 药柱燃面随燃烧时间按递减规律变化的-种燃烧类型 |
·侵蚀燃烧: | 当燃气沿药柱燃面的流速达到一定值时,引起药柱燃速增加的现象。 |
·静止试验: | 发动机被约束在试验台上点火工作,以考核发动机性能和结构等所做的试验。 |
·燃烧室壳体液压试验: | 将液体注入燃烧室壳体内,按规定加压,用以检验其应变和变形或爆破强度的试验。 |
·燃气激光透过率试验: | 测量激光信号透过燃气的衰减程度的试验。 |
·燃气可见光透过率试验: | 测量可见光信号透过燃气的衰减程度的试验。 |
·燃气红外光透过率试验: | 测量红外光信号透过燃气的衰减程度的试验。 |
·燃气微波透过率试验: | 测量微波信号透过燃气的衰减程度的试验。 |
·液体火箭发动机: | 使用一种或几种液态化学物质作推进剂的化学火箭发动机 |
·双组元液体火箭发动机: | 使用-种氧化剂与-种燃料的液体火箭发动机。 |
·三组元液体火箭发动机: | 使用-种氧化剂与两种燃料的液体火箭发动机。 |
·可贮存液体火箭发动机: | 常温和常压环境条件下能较长时期贮存、性能稳定的一类液体推进剂的火箭发动机。 |
·低温液体火箭发动机: | 使用低沸点推进剂的液体火箭发动机。 |
·液氧煤油火箭发动机: | 使用液氧和煤油作推进剂的液体火箭发动机。 |
·液氢液氧火箭发动机: | 使用液氢和液氧作推进剂的液体火箭发动机。简称氢氧火箭发动机。 |
·挤压式液体火箭发动机: | 用增压气体将贮箱中的推进剂输送到推力室的液体火箭发动机。 |
·泵压式液体火箭发动机: | 用泵将推进剂输送到推力室的液体火箭发动机。 |
·多推力室液体火箭发动机: | 用一个共用的涡轮泵系统给多台推力室供应推进剂的液体火箭发动机。 |
·并联火箭发动机: | 由两台或两台以上相同的火箭发动机组成的液体火箭发动机。 |
·游动火箭发动机: | 用于运载火箭的姿态控制、末速修正、速度增量等的小推力液体火箭发动机 |
·高空火箭发动机: | 用于运载火箭的高空点火起动工作的火箭发动机。 |
·小推力液体火箭推进系统: | 用于运载火箭、航天器、弹头飞行的末速修正、姿态控制和机动飞行提供动力的火箭推进
系统。通常由小推力液体火箭发动机、气瓶、贮箱、阀门及其连接件等组成。 |
·推力室推力: | 作用在推力室内、外表面上各种力的轴向合力 |
·密度比冲: | 推进剂密度与比冲的乘积。 |
·化学计算混合比: | 单位质量的燃料理论上完全燃烧所需的氧化剂质量。 |
·混合比: | 氧化剂质量流量与燃料的质量流量之比。 |
·余氧系数: | 实际混合比与化学计算混合比之比。 |
·发动机质量流量: | 发动机工作时推进剂的质量流量总和 |
·发动机工作时间: | 从发动机接受起动指令至关机指令间的时间。 |
·单机累计工作时间: | 单台发动机多次工作时间的总和。 |
·发动机起动加速性: | 从发动机接受起动指令至发动机推力达到稳态值的 90%的时间。 |
·发动机节流特性: | 发动机推力与推进剂流量(或燃烧室压强)变化的关系。 |
·发动机干质量: | 发动机未充填推进剂的结构质量。 |
·发动机湿质量: | 发动机充填推进剂后的质量。 |
·推质比: | 发动机的推力与结构质量之比。 |
·泵的性能特性: | 泵在规定的转速下,其体积流量与扬程、功率、效率之间的关系。 |
·比转速: | 根据泵的体积流量、扬程和转速,按几何相似、运动相似和动力相似准则求得的模型泵的
转速。 |
·泵的效率: | 泵的实际扬程和质量流量的乘积与泵轴输入功率之比。 |
·净正抽吸压头: | 泵入口处液体动、静压头之和与其饱和蒸气压之差。 |
·临界净正抽吸压头: | 泵在一定的转速和流量下能正常工作的最低净正抽吸压头。 |
·热抑制压头: | 液氢、液氧泵用室温下水的临界净正抽吸压头与实际工质时的临界净正抽吸压头之差。 |
·气蚀: | 液体在流动过程中,当静压强低于当地温度下的饱和蒸气压时,产生气泡并迅速凝结、溃
灭的现象。 |
·泵的气蚀特性: | 当泵的转速、流量为一定值时,泵的扬程随其净正抽吸压头变化的关系 |
·气蚀比转速: | 表示泵气蚀性能的综合参数。 |
·气蚀裕度: | 泵入口处的实际净正抽吸压头与临界净正抽吸压头之差。 |
·泵气蚀系数: | 泵的气蚀裕度与泵的扬程之比。 |
·涡轮泵临界转速: | 涡轮泵轴系的固有频率与强迫振动频率发生耦合振动的转速。 |
·次同步旋转: | 涡轮泵轴系的转速大于柔轴的某阶临界转速时,当涡轮泵轴系的旋转速度不与柔轴的转
速同步,且低于柔轴的转速时发生的一种旋转自激振动现象。 |
·涡轮泵比功率: | 涡轮输出功率与涡轮泵的结构质量之比。 |
·涡轮效率: | 涡轮的单位工质流量所产生的有效输出功与其等熵膨胀功之比。 |
·推进剂供应系统: | 将贮箱中的推进剂输送到推力室的系统。按工作方式可分为挤压式和泵压式两类。 |
·挤压式供应系统: | 用增压气体挤压贮箱中的推进剂。将其输送到推力室的推进剂供应系统。 |
·泵压式供应系统: | 用涡轮泵抽吸贮箱中的推进剂,并经泵增压后输送到推力室的推进剂供应系统。 |
·动力循环: | 泵压式供应系统中涡轮工质的流程。 |
·开式循环: | 经涡轮作功后的燃气由涡轮排气管直接排至发动机外,或引入推力室喷管扩张段的一种
动力循环。 |
·闭式循环: | 经涡轮作功后的燃气引入推力室进行充分燃烧、膨胀的一种动力循环。 |
·燃气发生器循环: | 用燃气发生器产生的燃气驱动涡轮的一种开式动力循环。 |
·膨胀循环: | 利用流经推力室冷却套的冷却剂(如氢气)受热膨胀气化产生的气体驱动涡轮的一种动力
循环。 |
·分级燃烧循环: | 利用燃气发生器产生富燃或富氧的燃气驱动涡轮,再将涡轮排气引入燃烧室补充燃烧的
一种动力循环。 |
·混合循环: | 燃气发生器循环与膨胀循环或分级燃烧循环组合而成的一种动力循环。 |
·吹除系统: | 用惰性气体吹除发动机供应系统的管路、燃烧室、涡轮泵和阀门等内腔的系统。 |
·预冷泄出系统: | 发动机起动前。用低温推进剂预冷发动机的部件、组件及管路系统内腔,预冷后的推进荆
从发动机泄出的系统。 |
·起动系统: | 在泵压式供应系统中,利用固体火药、高压气体等能源驱动涡轮泵旋转的系统。 |
·气动控制系统: | 控制发动机气路、液路上各种阀门能多次打开与关闭的系统。 |
·主系统: | 推进剂经涡轮泵输送到推力室的系统。 |
·副系统: | 推进剂从涡轮泵后输送到燃气发生器的系统。 |
·推进剂利用系统: | 调节发动机混合比,以保证弹(箭)上贮箱中的氧化剂和燃料最终同时耗尽(或剩余量最
小)的一种自动控制系统。 |
·发动机工作程序: | 发动机从起动准备、起动、主级、关机及试验后处理等工作过程,按顺序编制的一系列控制
指令。 |
·分级起动: | 发动机经初级工况进入到主级工况的一种台阶式起动方式。 |
·初级工况: | 发动机起动时在低于主级工况下工作的-种工况。 |
·主级工况: | 发动机在额定参数下工作的-种稳态工况。 |
·末级工况: | 发动机在关机前,由主级工况转入低于主级工况的一种工况。 |
·推力室: | 推进剂在其内雾化、蒸发、混合和燃烧(或催化分解),生成高温、高压燃气并加速成高速射
流产生推力的组件。 |
·喷注器: | 将推进剂喷入燃烧室,使其雾化、混合,实现有效稳定燃烧的组件。 |
·离心式喷嘴: | 在压差的作用下推进剂经旋流器或切向孔,使液体产生旋转后再由喷孔喷出的一种喷注
单元。 |
·直流式喷嘴: | 推进剂沿喷孔轴线以射流形式喷出的-种喷注单元。 |
·同轴式喷嘴: | 由两个同心管组成的喷注单元。 |
·隔板: | 用以抑制燃烧室内横向高频燃烧不稳定性的-种装置。 |
·声腔: | 用分布在喷注器周围的四分之一波长管或赫姆霍茨谐振器来耗散声波传播能量的燃烧稳
定装置。 |
·再生冷却: | 推进剂通过推力室冷却套吸热后,再进入燃烧室的一种冷却方式。 |
·排放冷却: | 用少量推进剂作冷却剂,使其通过喷管延伸段的冷却通道,然后直接自喷管喷出的一种冷
却方式。 |
·辐射冷却: | 以热辐射形式向空间散发推力室壁的热量,使壁面温度保持在允许范围内的一种冷却方
式。 |
·内冷却: | 在推力室的内壁上形成液膜、气膜或低余氧系数的燃气层,保护推力室壁的一种冷却方
式。 |
·薄膜冷却: | 在喷注器外围或推力室内壁将少量推进剂引入,使其沿内壁形成贴壁的液膜或气膜,把燃
气与内壁隔开,防止内壁过热的一种冷却方式。 |
·发汗冷却: | 推进剂通过多孔材料或微孔壁面,在表面形成一层液膜或气膜的一种冷却方式。 |
·烧蚀冷却: | 用烧蚀材料作壁面,吸收或阻隔燃气传来的热量,从而保护壁面的一种冷却方式。 |
·喷管延伸段: | 安装在推力室短喷管出口端,以增大喷管面积比的延伸组件。 |
·燃气发生器: | 产生高温燃气涡轮工质的组件。 |
·预燃室: | 在分级燃烧循环中产生涡轮工质的组件。产生的高温燃气驱动涡轮后,再引入主燃烧室
燃烧。 |
·涡轮泵: | 由涡轮驱动泵将贮箱中的推进剂输送到推力室的组件。 |
·诱导轮: | 安装在主泵入口的轴流螺旋式叶轮,以提高主泵的抗气蚀能力。 |
·端面动密封: | 由静环和动环组成的一种端面接触式旋转密封件。其密封面垂直于流体的流动方向。 |
·流体静压轴承: | 流体润滑膜轴承处要求保持表面间隙的压强是由外部供应,转轴由流体静压轴承支承。 |
·轴向推力平衡装置: | 利用压差自动平衡高压多级泵转子组件轴向推力的专门装置。 |
·泵前阀: | 安装在发动机入口处控制贮箱向发动机输送推进剂的阀。常用的有膜片阀、蝶阀和球阀
等。 |
·主阀: | 在发动机主系统中控制供应推力室推进剂流量的阀。常用的有菌阀、蝶阀和球阀等。 |
·预冷泄出阀: | 在低温液体火箭发动机预冷过程中,泄出预冷介质的阀。 |
·推进剂利用阀: | 是弹(箭)上推进剂利用系统在发动机上的执行阀。该阀置于某一主系统内,自动控制一
种推进剂组元的流量,调节发动机的混合比,使两种推进剂组元能同时耗尽。 |
·推力调节器: | 在发动机工作过程中,实现改变推力的调节装置 |
·压力调节器: | 使流体压强维持在规定范围内的调节装置。 |
·混合比调节器: | 在发动机工作过程中,实现混合比调节的装置。 |
·气体减压阀: | 将气源来的高压气体减压至规定数值的阀。 |
·电动气动阀: | 用电磁铁控制气路,实现用气体压强打开或关闭的阀。 |
·电磁阀: | 利用通电和断电时衔铁产生的线性位移,实现打开或关闭动作的阀。 |
·电爆阀: | 利用电爆管通电发火时产生的燃气推动阀瓣或切破膜片,实现打开或关闭动作的阀。 |
·气动阀: | 用气体压强实现打开或关闭动作的阀。 |
·涡轮排气管: | 引导涡轮废气排出发动机外或排入推力室喷管扩张段的导管。 |
·气蚀管: | 在气蚀状态下工作,利用喷管临界截面产生气蚀,保持流量不变。 |
·声速喷嘴: | 在声速状态下工作,控制或测量气体管路中流量的节流元件 |
·节流圈: | 调整发动机系统管路压降的孔板形的节流元件。 |
·换热器: | 将热量从一种流体传给另一种流体的加热或散热组件。通常有加热器、蒸发器和燃气降
温器等。 |
·摇摆软管: | 通常安装在发动机泵前或泵后主管路中,使发动机能在一定角度范围内摆动的柔性导管 |
·机架: | 用作发动机与弹(箭)体之间传递推力的结构组件。 |
·常平座: | 使发动机或推力室能够绕转轴摆动、以进行推力矢量控制的承力组件 |
·起动气瓶: | 用以贮存起动发动机涡轮泵旋转的高压气体容器。 |
·火药起动器: | 由火药柱燃烧产生的燃气驱动涡轮泵,使发动机起动的装置。 |
·缓冲器: | 依靠其缓冲容积降低瞬时压强峰,以减小发动机在关机瞬间管路的水击压强的装置。 |
·组件试验: | 对组件的方案、性能、可靠性进行的试验。如阀、泵、涡轮、燃气发生器和推力室试验等。 |
·液流试验: | 用水作介质对节流圈、喷嘴、阀、燃气发生器、泵、燃烧室等的流动特性进行的试验。 |
·介质试验: | 用实际使用的推进剂或用水、液氮替代推进剂所进行的各种试验。 |
·冷调试验: | 用介质对发动机进行的各种不点火的试验,以调整发动机的程序。 |
·热试验: | 发动机、推力室、燃气发生器(或预燃室)等按规定要求,用推进荆进行点火工作的各种试
验。 |
·稳定性评定试验: | 在试验过程中向推力室引入干扰脉冲。以评定发动机燃烧稳定性的热试验。 |
·发动机极限工况试验: | 发动机在规定的极限工况下所进行的热试验。 |
·大推力长程试验: | 在超过额定推力及工作时间的条件下,考核发动机结构可靠性的热试验。 |
·发动机校准试验: | 对准备交付的发动机,以校准性能参数为目的而进行的热试验。 |
·推进系统试验: | 将贮箱、推进剂供应系统、增压系统、推进剂利用系统等与某级发动机组连接在一起所进
行的热试验。 |
·单组元推进系统: | 用高压气体将贮箱中的单组元推进剂催化分解或热分解,产生的高温气体作推力室工质
的推进系统。 |
·双模式推进系统: | 单组元推力室和双组元推力室共用一种推进剂的推进系统。 |
·双组元统-推进系统: | 姿态控制发动机与轨道机动发动机共用同一推进剂供应系统的双组元推进系统。 |
·恒压式供应系统: | 气瓶中高压气体通过减压阀以恒定的压强增压贮箱,使推进系统在工作过程中贮箱压强
始终保持不变的系统。 |
·落压式供应系统: | 依靠贮箱中定量的压缩气体去挤压推进剂,在推进系统工作过程中,贮箱压强随推进荆的
消耗不断下降的系统。 |
·小推力液体火箭发动机: | 推力在 0.1~5000N,以液体推进剂燃烧或分解产物作推力室工质的火箭发动机。通常由
阀门和推力室组成,简称小推力发动机。 |
·姿态控制发动机: | 为运载火箭、航天器、弹头飞行的末速修正、姿态控制、推进剂沉底、位置保持等提供动力
的小推力液体火箭发动机。简称姿控发动机。 |
·轨道机动发动机: | 为航天器、空间探测器等变轨提供动力的火箭发动机。 |
·变推力发动机: | 发动机在工作过程中,能随控制指令调节推进剂流量,从而改变推力大小的液体火箭发动
机。 |
·脉冲比冲: | 发动机脉冲工作时,单个脉冲产生的冲量与其所消耗的推进剂质量之比。 |
·间歇时间: | 从电磁阀接受关机指令至接受下一次起动指令之间的时间间隔。 |
·起动响应时间: | 从电磁阀接受起动指令至发动机推力(或推力室压强)上升到稳态值规定的百分数所经历
的时间。 |
·关机响应时间: | 从电磁阀接受关机指令至发动机推力(或推力室压强)下降到稳态值规定的百分数所经历
的时间。 |
·阀门响应时间: | 从电磁阀接受开启(或关闭)指令至阀门全开(或全闭)的时间。 |
·冷起动: | 发动机在环境温度条件下的起动。 |
·温起动: | 发动机在高于环境温度、低于 200℃条件下的起动。 |
·热起动: | 发动机在高于 200℃条件下的起动。 |
·氨解离度: | 肼分解产物中,解离成氮和氢的氨占分解产物初始氨的百分数。 |
·催化剂床载荷: | 通过催化剂床单位截面积的推进剂质量流量。 |
·推力室压强粗糙度: | 推力室压强波动的峰峰值之半与稳态压强的百分比。 |
·催化剂床压降: | 分解气体通过催化剂床的流阻。 |
·等容混合比: | 发动机氧化剂体积流量和燃料体积流量相等时的质量混合比。 |
·热返浸: | 发动机停止工作后,高温燃烧室向上游组件进行热传导的现象。 |
·泡破点: | 多孔毛细零、部、组件能够维持的最大液体静压头。 |
·贮箱排出效率: | 贮箱内液体可排出量与贮箱有效容积的百分比。 |
·贮箱容积效率: | 贮箱内有效容积与贮箱壳体容积的百分比。 |
·贮囊渗透速率: | 贮囊中推进剂在单位时间内从单位面积囊壁上渗透出的质量。 |
·发气速率: | 推进剂在单位时间、单位面积接触材料的作用下分解产生的标准状态下的气体体积。 |
·加注泄出阀: | 加注、排出推进剂的阀门。 |
·力矩马达电磁阀: | 利用电磁原理产生的电磁力矩,将电信号转换成角位移形式的机械运动,以实现开启和关
闭的阀门。 |
·自锁阀: | 依靠流体压强的机械、电磁作用或程序控制能自行关闭、自锁的阀。 |
·莲蓬式喷注器: | 由多个喷嘴组成,按同-方向喷射推进剂的喷注器。 |
·穿入式喷注器: | 喷嘴伸入到催化剂床中,推进剂从喷嘴径向喷出的喷注器。 |
·层板式喷注器: | 由具有各种孔型和尺寸的板片焊接在一起构成复杂通道的喷注器。 |
·集液腔: | 将推进剂分配到各喷嘴(喷孔)入口而设置的腔道。 |
·催化剂床: | 分解室内催化剂及固定支承结构的总称。 |
·催化剂前床: | 由两种催化剂组成的床中,与喷注器邻近的催化剂床。 |
·催化剂后床: | 与前床相邻的催化剂床 |
·贮箱: | 贮存和管理推进剂的装置。 |
·隔膜式贮箱: | 用金属或弹性隔膜将推进剂和增压气体隔离,并通过隔膜的运动将推进剂挤出的贮箱。 |
·贮囊: | 安装在贮箱中,内(或外)充增压气体或液体推进剂的非金属薄膜囊袋。 |
·贮囊式贮箱: | 用贮囊对推进剂实行贮存和管理的贮箱。 |
·膜盒式贮箱: | 用金属波纹管对推进剂实行贮存和管理的贮箱。 |
·表面张力贮箱: | 利用液体的表面张力原理,通过毛细管理装置实现气液分离的贮箱。 |
·全管理式表面张力贮箱: | 利用毛细管理装置对全部推进剂实行管理的贮箱。 |
·部分管理式表面张力贮箱: | 利用毛细管理装置对部分推进剂实行管理,其余推进剂通过沉底方式排出的贮箱。 |
·推进剂管理装置: | 为了防止贮箱在低加速度、零加速度或负加速度时气液相混,保证提供无气推进剂的装
置。 |
·毛细管理装置: | 利用推进剂的表面张力,通过毛细零、部、组件的作用,使推进剂蓄留或实现气液分离的装
置。 |
·起动篮: | 在贮箱出口保持一定量推进剂以便即时利用的毛细组件。 |
·气体捕获器: | 利用毛细原理捕获进入毛细管理装置内气体的装置。 |
·推进剂收集装置: | 实现气液分离,并将液体收集到毛细管理装置内部的装置。 |
·冷起动试验: | 考核单组元发动机在环境温度条件下起动次数的试验。 |
·热起动寿命试验: | 考核发动机脉冲工作次数的试验。 |
·热标定试验: | 测量交付发动机性能及推力矢量有关参数的试验。 |
·弱落塔试验: | 用自由落体的方式创造低重力环境,确定贮箱里液体的静、动态特性的试验。 |
·泡破点试验: | 确定多孔毛细零、部、组件最大静态蓄留压差的试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