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照明: | 来自天空、驾驶舱和其他乘员舱的光源对显示面及其周围环境的照射。 |
·电子束中心: | 主电子束强度分布图上与50%亮度点成等距离的点。 |
·光点: | 由电子束轰击使视屏面上瞬时激发的最小亮区。 |
·面亮度: | 测量孔在显示面上包含了一个其直径至少为荧光粉点节距的十倍或光栅线间距的五倍的
发光区域时获得的亮度值。 |
·背景亮度: | 显示面上非图象区域上的亮度。 |
·视亮度: | 视亮度是视知觉的心理测量特性,它表示从观察面或空间中产生的视知觉。这种知觉一方
面取决于可测的亮度,另一方面取决于观察的条件(被观察的颜色和眼睛的适应状态)。 |
·平均亮度: | 亮的字符和图象或背景区域获得的最大和最小亮度的平均值。 |
·亮度均匀度: | 显示面上各处亮度差异的度量。 |
·色度(品)坐标: | -组三刺激值中每-刺激值与三个刺激值之和的比值。 |
·色度(品): | 用色度(品)坐标确定的颜色刺激的颜色品质。 |
·色度(品)图: | 沿坐标轴线的距离代表色度坐标的平面图。 |
·颜色刺激: | 进入眼睛且产生颜色感觉的可见光辐射强度。 |
·原色刺激: | 以加法相混合(具有正系数的线性组合)可以匹配出所有其它颜色的颜色刺激( x , y,Z)。 |
·三刺激值: | 通过混合产生一种与给定颜色相匹配的颜色所需要的三种原色刺激的量(X,Y,Z)。 |
·目标颜色刺激: | 在国际照明委员会(CIE)均匀颜色空间(LUV)系统中测量色差所用的参照刺激。 |
·环境背景: | 显示面上具有的不是由显示器产生的背景光。 |
·产生的背景: | 由显示器内部产生的图象背景,字符可叠加在上面。 |
·动态亮度(灰度梯度): | 人眼容易区别的相邻的亮度值之间的差异。知觉到的亮度之间的差异与亮度成幂次方关
系,并且是限于非高饱和度的颜色。通常用的两相邻亮度值之间的最小比率是1.414(即
1/22 )。 |
·光学滤光片: | 光学滤光片是位于显示面上或靠近显示面处的经过光学涂覆的玻璃或塑料板,用于改进
对比度比率、选择颜色、防反射或减少光传输量。 |
·观察包络: | 用垂直于显示面方向上测得的垂直和水平方向角度表示的空间包络。在此包络内,观察者
能够看到显示的字符。 |
·设计眼位: | 由制造商规定的观察者眼睛相对于显示中心的空间位置。 |
·显示中心: | 有效显示面的中心。 |
·有效显示面中心80%: | 从显示器中心到有效显示面边缘距离的80%之内的点的轨迹构成的面积。 |
·可视视屏尺寸(有效视屏尺寸): | 通过与面板的Z轴相正交的平面上的玻璃,投射在CRT面板上的有效发光区域的尺寸。 |
·高频脉动: | CRT显示面上的字符有意的缓慢的周期性运动,以防止荧光粉的老化。 |
·闪烁: | 在全部或部分显示面上,以人眼可觉察到的速率出现的不希望的瞬时亮度变化。 |
·抖动: | 人眼在设计眼位上能觉察到的不希望有的字符迅速运动。 |
·几何失真: | 显示图象出现扭曲,偏离期望的图象。 |
·分辨率: | 是对CRT上图象表现细节能力的度量。 |
·扫描线性度: | 在CRT面上,偏转灵敏度的均匀程度。 |
·不会聚: | CRT荧光屏上二个或三个原色的线宽的中间点不对准的程度。 |
·明显的不会聚: | 当主电子束是会聚的,但是其中一原色的电子束宽度大于其它原色的电子束宽度,而在一
条线条的两侧出现同一颜色的颜色边沿。 |
·动态会聚: | 在整个视屏上执行扫描时,一个彩色CRT的多个电子束点自动会聚的组合方法(静电的
或磁的)。 |
·图纹屏显示器: | 由离散象素(如阴罩式CRT的荧光粉点或条纹)组成的电光显示器。 |
·均匀屏显示器: | 具有一个不为任何物理结构断开的连续发光面的显示器,如单色CRT显示器。 |
·正交性: | 在CRT视屏上相互垂直的轨迹轴线之间的垂直度。 |
·节距: | 在图纹屏CRT视屏上,从最基本的视屏象素(如红色荧光粉点或线)中心到最邻近的同
类象素(如最邻近的红色荧光粉点或线)中心的距离。通常又称荧光粉点节距或三基色节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