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位: | 是平面圆心角的军用单位。1密位等于圆周的6000分之—或6400分之—所对的圆心角。 |
·分划: | 仪器的刻度尺、盘、环上的分度线。 |
·体视性: | 用双目仪器观察远近不同的目标时,由于不同距离的目标对人的两眼构成的基线所张的
视差角不同,观察者能感觉到不同距离目标的远近而产生的立体视觉。 |
·光学测距机的理论误差: | 通过理想完善的光学测距机测距时,由于人眼生理限制可能引入的最小测距误差(单眼测
距机中以游标对准视差角表示,体视测距机中以立体视差角表示)。对于标准人眼和放大率为
Γ 的测距机其取值为 10 ′′ /Γ 用它作为实际测距机的测距误差的单位。 |
·光学测距机的失调: | a. 由于机械震动、温度变化或应力等的影响,单眼光学测距机内某些零件的形状或位置
发生了变化,使同一目标经左右支望远系统所成的像在垂直于或平行于基线的方向上产生不
同的位移量或倾斜量,从而引入测距误差及产生其它影响的现象。
b. 由于机械震动、温度变化或应力等的影响,体视测距机内某些零件的形状或位置发生
了变化,使同一目标经左右支望远系统所成的像和各支测标系统的测标像在垂直于和平行于
基线方向上产生不同步的位移量或倾斜量,从而引入测距误差及产生其它影响的现象。 |
·修正量: | 操作中发现示值有误差时,以误差量的反号在原有的示值上以代数形式所加上的量。 |
·规正量: | 为消除光学测距机的失调,操作规正机构引入的修正量。 |
·空回: | 传动链中,当主动件反向运动时,从动件出现的滞后量。 |
·测量三角形: | 用三角测量求解目标距离时,基线与目标所构成的三角形。 |
·瞄准图: | 表示载体、载体上武器的射击(或轰炸)诸元及有关参数与目标的相互关系的几何图形。 |
·潜望镜瞄准线稳定: | 指潜望镜瞄准线相对于真地平线或人工地平线保持固定不动。 |
·潜望镜图像稳定: | 潜望镜视场内的图像在潜艇摇摆过程中,相对于所采用的坐标系的位置保持稳定。 |
·潜望高: | 与目镜光轴平行时的物方瞄准线到目镜光轴的距离。它表征潜望镜潜望能力的大小。 |
·潜望最大深度: | 潜艇在水下时,能使用潜望镜观测海面及天空的最大航行深度。 |
·潜望镜升距: | 潜望镜在潜艇内有非使用状态上升到使用位置时,潜望镜上升的距离。 |
·潜望镜使用航速: | 潜望镜能正常工作所允许的潜艇的最大航行速度。 |
·镜管震动: | 潜艇在航行状态下使用潜望镜时,由于镜管两侧受交变涡旋的作用而引起镜管在与航行
方向相垂直方向上产生的往复运动。 |
·潜望镜弯曲补偿: | 潜艇在航行状态下使用潜望镜时,由于水的迎面阻力使镜管产生弯曲而造成天体高度测
量误差的修正补偿方法。 |
·位差: | 瞄准具头部或平视显示器的飞行员显示器与武器之间的距离。 |
·光环: | 航空光学射击瞄准具光学显示器显示的瞄准标志图像。 |
·瞄准具校靶: | 在地面通过仪器或实弹射击校正瞄准具零位瞄准线和射击武器的相对位置,使两者同时
通过同一目标的工作过程。 |
·照明器: | 在昏暗条件下使用光学仪器时,对仪器外部某些部位或镜内分划进行照明的附属装置。 |
·概略瞄准器: | 测量仪器或瞄准仪器上作为概略瞄准用的装置。 |
·水准器: | 以水准泡作为基准元件,用于标定水平线,水平面或铅垂线的装置。 |
·光学补偿器: | 在光学仪器中能微量、连续、单调地改变平行光束方向或成像位置的光学装置。 |
·潜望镜方位圈: | 装在潜艇上与潜望镜配合使用的用来测量与标定水平方向角度的一种测角装置。 |
·光电跟踪头: | 在光电火控系统或光电—雷达火控系统上,自动搜索、捕捉、跟踪、测量和指示目标用的光
电传感器组合装置。 |
·潜望镜导流罩: | 为减少潜艇潜望镜在使用时的振和所受的阻力,而附加在潜望镜周围的流线型外罩。 |
·潜望镜测距装置: | 与潜艇潜望镜结合,用以测量目标与潜艇之间距离的附属光学部件和电子部件。 |
·外基线光学测距装置: | 以目标已知外形尺寸为外基线。通过光学系统测定视角来测量目标距离的装置。 |
·平视显示器: | 综合显示飞行性能参数信息和对目标进行瞄准、攻击信息的装置。
主要由波形发生器、显示器、飞行员控制装置,超高压电源等部件组成。 |
·衍射光学平视显示器: | 采用全息透镜系统的-种平视显示器。 |
·照相枪: | 安装在载机上,用来检查作战或训练射击效查,与武器系统协同工作的电影摄影机。 |
·偏流手轮: | 为完成方向瞄准,轰炸瞄准具上用来改变瞄准具瞄准纵标线与飞机纵轴之间夹角(使瞄准
具绕飞机垂直轴转动)的操作手轮。 |
·轮弯手轮: | 轰炸瞄准具上用以使自动驾驶仪操纵飞机转弯,进而使飞机与瞄准具一起转弯而完成方
向瞄准的操纵手轮。 |
·协调手轮: | 为完成协调法距离瞄准,轰炸瞄准具上用以改变观测线端点在地面的移动速度,使之与目
标的运动速度相协调的操作手轮。 |
·观测手轮: | 轰炸瞄准具上用以改变观测角的操纵手轮。 |
·立体视差仪: | 利用体视原理制造的精确检测视差的仪器。 |
·校靶镜: | 瞄准线能代表枪(炮)轴线的校靶用的望远镜。 |
·标定器: | 安置于近距离,模拟远目标作标定点用的平行光管。 |
·折反式望远镜: | 由折反式物镜和目镜组成的望远镜。 |
·变倍望远镜: | 放大率可变的望远镜。分为间断变倍和连续变倍两类。 |
·光学稳象望远镜: | 为减少因载体抖动或扰动导致现场中物像颤动而设有光学补偿元件的望远镜。 |
·炮队镜: | 由两支光学性能相同的潜望镜及测角装置组成的双筒望远镜。 |
·对空指挥镜: | 指挥员用来观察与指示空中目标的安置在三角架上的大视场望远镜。 |
·方向盘: | 以磁针标定磁北极方向,测量磁方位角、方向角和高低角,主要用来赋予炮队镜、周视瞄准
镜的基本射向的光学测角仪器。 |
·侦察经纬仪: | 具有潜望性能的、供侦察用的经纬仪。 |
·周视瞄准镜: | 能够在仪器目镜不动的情况下,实现360o方向瞄准的光学仪器。 |
·准直瞄准镜: | 以准直光学系统为基础组成的光学仪器。 |
·单眼测距机: | 用目镜视场内同一目标所形成的两个像的相互对准的方法来测量目标距离的单眼观察的
光学测距机。 |
·体视测距机: | 利用双眼立体视觉效应,比较目标和测标的体视深度来测量目标距离的光学测距机。 |
·垂直线测距机: | 将测量三角形基线安置于垂直面内的光学测距机。 |
·坦克驾驶员观察镜: | 安装在坦克内供驾驶员观察外界用的、单纯由反射棱镜构成的潜望式观察镜。 |
·坦克车长观察镜: | 安装在坦克内供车长观察外界用的、单纯由反射棱镜构成的潜望式观察镜。 |
·水陆坦克驾驶员观察镜: | 安装在水陆两用坦克内供驾驶员观察外界用的、单纯由反射棱镜构成的潜望式观察镜。 |
·水陆坦克驾驶员潜望镜: | 安装在水陆两用坦克内,供驾驶员观察外界用的、单纯由反射棱镜构成的、潜望高度较大
的潜望式观察镜。 |
·坦克潜望镜: | 安装在装甲车辆内供炮长、装填手观察外界和概略瞄准用的潜望式观察镜。该潜望镜在炮
长、装填手位置不改变的条件下,移下转动棱镜,则可观察后方目标。 |
·坦克车长潜望镜: | 安装在坦克指挥塔内供车长在360°围内观察地形、识别与指示目标,测定目标距离和
角度、校正弹着点偏差的潜望式观察镜,该潜望镜通过双目望远系统观察,放大率为
5×;通过反射镜观察,放大率为1×。 |
·坦克炮瞄准镜: | 配备在坦克炮和与其并列的坦克机枪上供射手瞄准和观察用的、带有光学绞链的光学仪
器。 |
·坦克机枪瞄准镜: | 配备在坦克机枪供射手观察和瞄准用的光学仪器。分为对地、对空坦克机枪瞄准镜。 |
·六分仪: | 测定观察者位置坐标用的刻度弧约为圆周的六分之一的测角仪器。 |
·航海六分仪: | 航行舰艇测量天体确定船位用的六分仪。 |
·昼夜航海数学六分仪: | 数字示读的昼夜航海用六分仪。 |
·昼夜天测换算电子六分仪: | 综合应用天文导航光学编码器、微处理机、精密数字计时器、夜视望远镜等光电器件和电
子装置的航海六分仪。 |
·陀螺六分仪: | 以陀螺水平仪提供测量水平基准的六分仪。 |
·气泡六分仪: | 以水准泡装置提供测量水平基准的六分仪。 |
·潜望镜六分仪: | 测量天体高度附属于潜望镜的六分仪。 |
·舰船视距仪: | 利用海上目标或地物等已知长度为外基线测量水面目标或地物到本船距离的光学测距仪
器。 |
·天体经纬仪: | 舰船上用于测量天体高度和方位的经纬仪。 |
·舰船望远镜: | 一般可改变倍率、具有固定支架或稳定支架、供船员观察海面和空中目标用的单筒望远
镜。 |
·陀螺稳定望远镜: | 用陀螺来稳定目标像在坐标系中的位置的望远镜。 |
·陀螺稳定瞄准具: | 用陀螺来稳定目标像在坐标系中的位置的瞄准具。 |
·目标指示瞄准具: | 用于对水面和空中目标进行观察、搜索和跟踪,并能测量出目标的方位角和高低角的光学
仪器。 |
·舰炮光学指挥仪: | 能够搜索、跟踪水面和空中目标,并指挥舰炮进行自动射击的光学仪器及其附件设备。 |
·舰用光电指挥仪: | 指挥舰炮和导弹射击的自主式光电仪器。 |
·潜艇望远镜: | 从潜艇内对潜艇外目标进行观察、照相、测距、瞄准和测量天体高度的潜望镜。 |
·攻击潜望镜: | 供艇上指挥人员观察潜艇外目标及测定攻击目标的运动要素,以指挥对敌方目标进行鱼
雷攻击的潜望镜。 |
·天文导航潜望镜: | 专门用于测天体高度和方位以确定潜艇的真实地理位置和真实航向的潜望镜。 |
·水面舰艇潜望镜: | 使水面舰艇船员能在安全舱或保护罩内搜索和监视目标的潜望镜。 |
·潜艇光电桅杆: | 潜艇在水下航行时,对空中和水面目标进行光电搜索、监视和探测的装有光电探测头和遥
控监视台的升降装置。 |
·望远照准仪: | 用磁罗盘来准确测量目标方位的-种便携式航海仪器。 |
·潜望镜自动卫星导航仪: | 潜艇潜望镜上的利用导航卫星进行定位所需的有源天线、接收机、定时器、微处理机和显
示器等电子设备的总称。 |
·航空光学射击瞄准具: | 基于光学外基线测距原理,利用光学系统显示活动光环,供飞行员观察、瞄准目标的装置。 |
·提前计算光学瞄准具: | 以计算陀螺测量载机角速度并能解算提前量,通过光学系统显示出表示总修正角的光环
中心点,供飞机员瞄准目标的一种机载射击瞄准装置。 |
·快速射击瞄准具: | 利用显示出的示迹线进行瞄准射击的-种航空瞄准具。 |
·光学固定环瞄准具: | 通常用准直光学系统将光环成像在无穷远处,光环相对瞄准具壳体固定的简单机载瞄准
装置。 |
·头盔瞄准具: | 由头盔、瞄准镜、头部位置探测器和计算机组成的、戴在飞机员头上的瞄准装置。 |
·航空照相机: | 安装在飞行器上对地面摄影的精密光学仪器。 |
·激光制导: | 利用激光获得导引导弹或炸弹等的有关信息,并将其按一定规律导向目标的制导方式。 |
·激光寻的制导: | 由激光寻的器接收来自目标的激光信息,从而控制导弹或炸弹导向目标的制导方式。 |
·激光主动寻的制导: | 激光指示器组合在弹体上的激光寻的制导方式。 |
·激光半主动寻的制导: | 激光指示器不安置在弹体上的激光寻的制导方式。 |
·激光末端制导: | 在导弹或炸弹运动路程的末端(接近目标前的一段距离内)使用激光寻的制导技术的制导
方式。 |
·激光驾束制导: | 使导弹或炸弹沿激光束中心飞行,从而使其导向目标的制导方式。 |
·激光指令制导: | 利用激光传递操纵导弹或炸弹信息的制导方式。 |
·激光光纤制导: | 利用激光(或其它光源)和光纤传递目标景物场及飞行器操纵信息的制导方式。 |
·激光干扰: | 利用激光使对方的光电仪器或制导武器的探测系统降低性能或失效的措施。 |
·激光对抗: | 利用激光进行侦察或反侦察、干扰或反干扰所采取的措施。 |
·激光校靶: | 利用激光束使同一载体上的军械设备轴线之间达到正确位置关系的方法。 |
·激光编码技术: | 将激光辐射的某些参量,在时间或空间上按预定的规律变化,以达到保密或抗干扰目的的
技术。 |
·激光测距: | 利用激光在介质中的传播时间或位相关系进行测距的技术。 |
·激光测距机测距精度: | 激光测距机进行测距时能达到的最小分辨距离。 |
·激光测距机测距准确度: | 激光测距机所测得的目标距离值与实际距离值之间的偏差值。 |
·激光测距机测程: | 激光测距机能够测量的最近至最远的距离。 |
·激光测距机的三轴-致性: | 激光测距机中的激光发射系统光轴、接收系统光轴、瞄准系统光轴三者的平行度。 |
·目标对激光的反射特性: | 目标表面反射的激光能量与入射能量的关系及反射光的振幅、相位、偏振状态在空间的分
布状况。 |
·发射天线增益: | 激光束通过发射天线后的远场能量密度与不加发射天线的远场能量密度之比。 |
·发射孔径: | 发射望远镜物镜的通光口径。 |
·接收孔径: | 接收物镜的通光口径。 |
·人眼的激光防护: | 控制人眼所受的激光照射剂量在损伤阈值以下的屏蔽措施。 |
·皮肤的激光防护: | 控制皮肤所受的激光照射剂量在损伤阈值以下的屏蔽措施。 |
·激光天线: | 用以发射或接收激光的光学系统。按其作用不同,分为激光发射天线和激光接收天线。 |
·激光寻的器: | 对激光指示器所照射的目标进行搜索、跟踪并能提供目标所在位置的有关信息的装置。 |
·速度追踪式激光寻的器: | 以激光探测系统测得的目标(激光光斑)视线与导弹或炸弹速度方向的偏差角作为制导信
息,从而控制速度向量指向目标的激光寻的器。 |
·比例导引式激光寻的器: | 连续不断地跟踪目标(激光光斑)并输出与目标视线旋旋角速度成比例的控制信号的激光
寻的器。 |
·激光光斑跟踪器: | 用以实现自动搜索、跟踪目标(激光光斑),为导弹或炸弹发射系统标定激光所照射的目标
位置的装置。 |
·手持式激光束致盲枪: | 小型、便携的能使人眼或光学传感器损伤的激光仪器。 |
·激光射击模拟器: | 以发射激光束代替实弹发射效果的射击训练器材。 |
·激光炸弹: | 利用激光制导的炸弹。 |
·激光炮弹: | 利用激光末端制导技术导引的炮弹。 |
·激光红外雷达: | 用激光测距机测定目标距离、用红外装置跟踪目标的雷达。 |
·激光测距瞄准具: | 具有激光测距功能的光学瞄准具 |
·激光测距经纬仪: | 具有激光测距功能的经纬仪。 |
·激光护目镜: | 能滤掉强激光辐射而又能较好透过自然光的眼镜。 |
·激光引信: | 利用激光束探测弹目间距离,当弹目接近至预定距离时,产生起爆信号并引爆炸弹的引
信。 |
·激光指示器: | 能按预定要求发射激光并跟踪目标的装置。 |
·地面激光指示器: | 安置在地面上,供地一地及地一空制导使用的激光指示器。分为手持、装在三角架上及车
载等几种型式。 |
·机载激光指示器: | 安置在飞机等飞行器上,供空-空及空-地制导使用的激光指示器。 |
·地面激光测距指示器: | 供地面部队使用,具有激光测距功能的激光指示器。 |
·地炮激光测距机: | 为地面炮兵作战提供距离诸元的激光仪器。 |
·坦克激光测距机: | 为坦克射手提供目标距离诸元的激光仪器。 |
·激光测距自动装标式坦克炮长瞄准具: | 供坦克炮长使用配有激光测距机及炮目高低角自动装定机构的光学瞄准具。 |
·潜望式光学瞄准激光测距跟踪系统: | 具有一定潜望高度,并兼有激光测距和跟踪性能的光学瞄准具。 |
·手持望远镜式激光测距机: | 小型、轻便的激光测距机,其外形、测程及重量与手持式望远镜相似。 |
·手持激光夜视仪: | 小型、轻便并带有激光照明系统的夜视仪。 |
·激光航路测定仪: | 利用激光探测出危险或障碍,从而保证最佳航路的仪器。 |
·暗视觉: | 正常眼对等于或小于百分之几cd/m
2
的光亮时的视觉。 |
·明视觉: | 正常眼对大于或等于几个cd/m
2
的光亮度时的视觉。 |
·中间视觉: | 介于明视和暗视觉之间的视觉。 |
·绝对视觉阈: | 暗适应眼所感受的最小光刺激值。 |
·视觉锐度: | 人眼分辨细节的能力,以人眼刚能分辨的两点或两线对眼睛的张角(视角,以分为单位)的
倒数来表示。 |
·阈值对比度: | 在某-视场亮度下,人眼能察觉的最小对比度。 |
·表观对比度: | 大气吸收和大气散射等影响下,在一定距离上的观察对比度。 |
·电磁波谱: | 波长从10
-10
μm到10
5
km的电磁辐射,由宇宙射线到长电振荡按波长顺序排列的谱表。 |
·红外辐射: | 波长从0.77μm到l×103μm的电磁辐射。其中:波长大于0.77μm至1.5μm之间的称为
近红外辐射;波长大于1.5μm至6μm之间的称为中红外辐射;波长大于6μm至40μm之
间的称为远红外辐射;波长大于40μm的称为超远红外辐射。 |
·大气吸收: | 辐射在传输过程中与大气分子产生相互作用而引起的大气对辐射能的吸收。 |
·大气散射: | 气体分子以及悬浮粒子表面反射和散射所造成的大气对辐射能的散射。 |
·大气透射比: | 在大气中传输一定距离后的辐射通量与零距离上辐射通量之比。 |
·大气衰减效应: | 辐射通过大气传输时,大气中各成分的吸收和散射作用造成辐射能量衰减的效应。 |
·大气衰减系数: | 辐射在大气中传输按指数规律衰减,路程长度R上的大气透射比表示为( )τ =exρ σR0σ
即为大气衰减系数。 |
·大气透明度: | 白光通过1km水平距离的大气透射比。 |
·大气窗口: | 大气对辐射具有高透明度的以波长范围表示的区域。 |
·能见度: | 目标的表观对比度下降到2%时,人眼能发现以地平天空为背景的黑色目标物(视角大于
30′)的最大距离。 |
·夜天光: | 月光、星光、黄道光、银河光、气体辉光等及其散射光的总称。 |
·色温: | 与被测物体的色品相同的黑体的绝对温度。 |
·标准光源A: | 用于光度测量,色温为2856K的钨丝白炽灯光源。 |
·光电流: | 加饱和电压的条件下,入射辐射产生的光阴极的输出电流。 |
·光阴极光灵敏度: | 光阴极在标准光源A照射下所产生的光电流与入射光通量之比。单位为μA/1m。 |
·光阴极辐射灵敏度: | 光电阴极接收来自标准光源A和规定波长的单色滤光片的入射辐时所产生的光电流与
入射辐射通量之比。单位为mA/w。 |
·单色灵敏度: | 入射辐射为单色时的灵敏度。 |
·光谱响应: | 单色灵敏度随波长变化的关系。 |
·光谱响应峰值波长: | 单色灵敏度最大值所对应的波长。 |
·阈波长: | 光谱响应曲线中,单色灵敏度下降到最大值的某一百分数时所对应的波长。 |
·光谱匹配: | 辐射源和接收器光谱响应的-致性。 |
·光阴极有效直径: | 像管输入端与光轴同心,能完全成像于荧光屏上的最大圆直径。 |
·荧光屏有效直径: | 像管输出端与光轴同心的最小圆直
径。能包容光阴极有效直径在荧光屏上的像。 |
·荧光屏发光效率: | 在特定电子束作用下,荧光屏的出射光通量与束电压和束电流乘积之比。单位为1m/w。 |
·暗背景亮度: | 光阴极无光照时,处于工作状态下的象管荧光屏上的输出亮度。 |
·等效背景照度: | 使荧光屏亮度增加到等于暗背景亮度二倍时所需的输入照度。 |
·亮度增益: | 在标准光源照射下,像管荧光屏的法向输出亮度与光阴极上输入照度之比。单位为
cdm
-2
/x。 |
·自动亮度控制: | 在高照度的情况下,采用电学方法,使荧光屏的输出亮度不随输入照度的增加而增加,并
在某一规定范围内。 |
·像管信噪比: | 在特定带宽内,像管输出信号的平均值与噪声的均方根值之比。 |
·像管调制传递函数: | 在各种空间频率下,像管荧光屏上输出的正弦波图形的调制度与光阴极上输入的正弦波
图形的调制度之比。 |
·像管分辨力: | 规定对比度的分辨力图案透射到光阴极上,荧光屏上可分辨的图案的最大空间频率。用
1p/mm表示。 |
·像管中心放大率: | 离像管光电中心处,荧光屏上输出像的线度尺寸与光阴极上输入像的线度尺寸之比。 |
·像管畸变: | 距离像管光轴中心不同位置上各点的放大率与中心放大率的差与中心放大率之比。以
[(Mr/Mo)—1]×100%表示。
式中:Mr——距光轴中心半径为r处的放大率;
Mo——中心放大率。 |
·复丝: | 多根光学纤维集合在-起拉制成的光纤束。 |
·复丝间固定图形噪声: | 由于相邻复丝增益的变化所引起的在荧光屏上看见的亮度变化 |
·复丝边界固定图形噪声: | 复丝边界的界面增益变化所引起的在荧光屏上看见的亮度不一致性 |
·恢复时间: | 像增强器输入周期或非周期的强闪光照射后,其输出亮度恢复到稳态输出亮度的规定百
分数时所经历的时间。 |
·像管瞬时调制传递函数: | 像管输入各种时间频率的正弦调制照度时,所输出的调制度与输入的调制度之比 |
·开启时间: | 像增强器接通电源后,光阴极接受0—100m1x范围内的任意照度,荧光屏亮度达到稳态
值的规定百分数所需的时间。 |
·时间响应: | 表征像管时间特性的综合指标。它包括瞬时调制传递函数、恢复时间、开启时间等。 |
·图像同轴性: | 输入到像管光阴极中心处的图像,在荧光屏上输出图像偏离中心的距离 |
·图像漂移: | 在正常工作条件下,经规定的稳定工作时间后输入到像管光阴极中心处的图像,在特定的
时间间隔(通常为30s)测得的荧光屏输出图像的相对位置 |
·纤维光学面板的测量数值孔径: | 通过纤维光学面板测得的透射比下降到最大值的50%时所对应的角度的正弦值。 |
·纤维光学面板漫射透射比: | 漫射光从纤维光学面板的一面入射,透射的光通量与入射光通量之比 |
·纤维光学面板准直透射比: | 准直光垂直入射纤维光学面板的一面,透射的光通量与入射的光通量之比 |
·纤维光学面板光谱透射比: | 单色漫射光从纤维光学面板的一面入射,透射的单色光通量与入射的同一波长的光通量
之比。 |
·纤维光学面板刀口效应: | 光照时,刀口放在输入端,不透明区产生刃边图像,垂直于刃边测得的刃边图像的亮度分
布。 |
·夜视仪增益: | 通过夜视仪测得的输出像的亮度与目标靶亮度之比。 |
·红光发现距离: | 红外探照灯在额定功率下,沿光轴方向自远而近用肉眼观察时发现红光的最大距离。 |
·瞬时视场: | 探测器线性尺寸对系统物空间的两维张角。 |
·探测器驻留时间: | 探测器在行扫描方向上,扫过一个瞬时视场所需要的时间。 |
·总视场: | 红外光学系统所观察到的物空间的两维视场角。 |
·点辐射源: | 对红外系统的张角小于瞬时视场的辐射源。 |
·扩展源: | 对红外系统的张角大于瞬时视场的辐射源。 |
·漫射源: | 各个方向上的辐射亮度相等的辐射源。 |
·物方扫描: | 扫描器位于聚光系统外侧的平行光路中,对被观察目标进行的扫描。 |
·像方扫描: | 扫描器位于聚光系统和探测器之间的会聚光路中,以实现目标像对探测器的扫描。 |
·扫描反射镜偏转角: | 扫描反射镜在扫描过程中所处的位置与起始位置间的夹角。 |
·串行扫描: | 探测器的排列方向与行扫描方向一致,且每个探测器扫描总视场中每个像元的扫描。 |
·并行扫描: | 探测器的排列方向与行扫描方向垂直的扫描。 |
·串-并扫描: | 既有串行扫描又有并行扫描的混合扫描。 |
·扫描效率: | 在-帧图像信号中有效扫描时间与帧扫描周期之比。 |
·扫描隔行比: | 每帧扫描有效行数与每场扫描行数之比。 |
·有效扫描行数: | 每图像高所包含的扫描行数。 |
·过扫: | 每帧覆盖-个静止景物内各点的次数。 |
·量子效率: | 单位时间内光电发射体所产生的光电子数与波长为λ的入射光子数之比。 |
·噪声等效功率: | 峰值信号电压等于均方根噪声电压时,投射到探测器上经正弦调制的辐射功率。 |
·探测率: | 噪声等效功率的倒数。 |
·归-化探测率: | 探测器敏感面为单位面积,测量系统的带宽为1Hz时的探测率。 |
·峰值归-化探测率: | 探测器峰值响应波长所对应的归-化探测率。 |
·冷反射: | 致冷探测器冷表面辐射,经重复反射又落到探测器上形成图像缺陷的现象。 |
·冷屏角: | 冷屏蔽简的孔径对探测器中心所张的立体角。 |
·冷屏效率: | 理想冷屏角与实际冷屏角之比。 |
·噪声等效温差: | 一个扩展的黑体目标处于均均的背景中,当系统产生的峰值信号电压等于系统的均方根
噪声电压时,目标与背景的温差。 |
·最小可分辨温差: | 具有不同空间频率,高宽比为7 :1的四杆状目标处于均匀的背景中,目标与背景的温差
从零逐渐增大。在确定的空间频率下,观察者刚好能分辨出四杆状图形时,目标与背景间的温
差。 |
·最小可探测温差: | 不同尺寸的方形或圆形目标处于均匀的背景中,观察者能探测出方形或圆形图案时,目标
与背景的温差。 |
·发现: | 将一个目标同其所处的背景或其它目标相区别。 |
·识别: | 依照目标轮廓和特征识别其类型。 |
·辨认: | 确认所识别目标的具体细节。 |
·热成像系统作用距离: | 热成像系统完成预定任务所能达到的最大距离。 |
·光阴极: | 利用外光电效应,受辐射后能向真空中发射光电子的光电发射体。 |
·银氧铯光阴极: | 由银、氧、铯构成的对近红外辐射敏感的实用光阴极。 |
·锑铯光阴极: | 由锑与碱金属铯的化合物构成的,在紫外和可见光波段实用的光阴极。 |
·多碱光阴板: | 由锑与几种碱金属(如K、Na、Cs、Rb)化合物构成的在可见光波段实用的光阴极。 |
·负电子亲和势光阴极: | 在P型重掺杂Ⅲ—V族化合物表面上进行铯氧激活处理,使材料表面的真空能级低于体
内导带底能级,从而得到负电子亲和势的实用光阴极。 |
·纤维光学面板: | 由大量芯料折射率高于皮料折射率,具有导光性能的玻璃纤维在高温高压下构成的有一
定厚度的面阵薄板。 |
·微通道板: | 由大量中空的,内表面具有二次电子发射能力的通道式电子倍增器熔在一起而构成的面
阵薄片。 |
·电子光学系统: | 利角电场、磁场来控制电子运动,使电子聚焦、成像或偏转的系统。 |
·电磁复合聚焦系统: | 由磁场和静电场共同作用,进行聚焦、成像的电子光学系统。 |
·静电聚焦系统: | 靠静电场的作用进行聚焦、成像的电子光学系统。 |
·荧光屏: | 在玻璃或纤维光学面板等基底上涂以荧光粉(如ZnS:Cu),在电子轰击下发光的显示屏。 |
·显示器件: | 一种能将各种信号转换为可供人眼观察的文字、符号、波形和图像等信息的器件。 |
·红外探照灯: | 为主动红外夜视仪器提供辐照的人工光源。 |
·像管高压电源: | 向像管光阴极、荧光屏以及各电极提供高达数千伏的电压而电流很小的专用电源。 |
·强光力物镜: | 具有大通光口径和大相对孔径的物镜。 |
·像管: | 变像管、像增强管等真空成象器件的总称。 |
·变像管: | 将图像(通常为不可见的辐射)投射到光阴极上,在荧光屏上产生一个对应的可见光图像
的真空成像器件。 |
·红外变像管: | 通常采用银氧铯光阴极能将近红外辐射图像转换为可见光图像的变像管。 |
·选通式像管: | 带控制栅极,具有可控的间断工作方式的像管。 |
·电磁聚焦像管: | 具有电磁复合聚焦电子光学系统的像管。 |
·静电聚焦像管: | 具有静电聚焦电子光学系统的像管。 |
·变倍像管: | 放大率可以改变的像管。 |
·像增强管: | 能将输入的微弱光学图像增强到适合人眼观察的亮度的真空成像器件。 |
·像增强器: | 由像增强管和高压电源封装在-起所构成的器件。 |
·级联像增强器: | 以纤维光学面板耦合,将几个单级像增强管联接在一起,并带高压电源的组件。 |
·微通道板像增强器: | 主要靠微通道板起电子倍增作用,采用多碱光阴极的单级高增益像增强器,是倒像管和薄
片管的总称。 |
·微通道板倒像管: | 光阴极和微通道板之间采用静电聚焦,微通道板和荧光屏之间采用近贴聚焦,输出屏上所
成的像相对光阴极上的像为倒像的第二代像增强器。 |
·微通道板薄片管: | 利用微通道板作内部电流倍增器,光阴极和微通道板、微通道板和荧光屏双近贴聚焦的像
增强器。 |
·负电子亲和势像增强器: | 采用负电子亲和势光阴极的像增强器。 |
·第三代薄片管: | 以负电子亲和势光阴极代替多碱光阴极的带微通道板的双近贴聚焦像增强器。 |
·杂交管: | 第二代或第三代薄片管与第一代像增强管耦合,并将高压电源封装在一起的像增强器。 |
·硅靶: | 在N型单晶硅基底上,用选择扩散形成P型区制成的微小硅光电二极管面阵薄片。 |
·硅靶视像管: | 具有硅光电二极管列阵靶面的光导摄像管。 |
·硅增强靶摄像管: | 在硅靶前增加-个像增强级作移象段的摄像管。 |
·二次电子传导摄像管: | 利用具有二次电子导电特性的材料(如低密度KCI)作靶面,靶前加入一个像增强级作移
像段的摄像管。 |
·热释电摄像管: | 利用具有热释电效应的材料,制作靶面的摄像管。 |
·光子探测器: | 通过光子与物质内部电子相互作用,产生电子能态变化而完成光电转换的器件。 |
·热探测器: | 吸收辐射后,使敏感元件温度上升引起物理参数改变的探测器。 |
·红外探测器: | 工作在红外波段的探测器。 |
·单元探测器: | 由-个敏感元件构成的探测器。 |
·多元探测器: | 由多个敏感元件按-定规律排列而构成的探测器。 |
·扫积型探测器: | 利用图像扫描速度与载流子迁移速度相等的原理,在器件内部件进行延迟,积分等信号处
理的红外探测器。 |
·红外电荷耦合器件: | 红外探测器与硅电荷耦合器件耦合在一起而构成的器件。可分为单片式和混合式两种类
型。 |
·凝视列阵: | 一种光子探测器与电荷耦合器件组合,并用电学扫描方法取代光机扫描的探测器面阵。 |
·致冷器: | 产生低温的装置。 |
·杜瓦瓶: | 能防止辐射、对流和传导的,外壁为真空层的隔热容器。 |
·杜瓦瓶式致冷器: | 液体致冷剂直接输入到杜瓦瓶致冷剂室的致冷器。 |
·焦-汤致冷器: | 利用焦-汤效应工作的致冷器。 |
·气体节流式致冷器: | 将小型的焦一汤液化器置于杜瓦瓶的致冷剂室内,与高压储气瓶共同构成的致冷器。 |
·闭环致冷器: | 以压缩机代替高压储气瓶的焦-汤致冷器。 |
·热电致冷器: | 利用帕尔贴效应(Peltief Effect)制成的致冷器。 |
·光学扫描器: | 使光学系统所成的像相对于探测器平面产生移动的部件。 |
·摆动平面反射镜扫描器: | 由平面反射镜构成,作周期性摆动的扫描器。 |
·多边形内镜鼓扫描器: | 内表面为反射镜面,绕轴线旋转的多面体构成的扫描器。 |
·多边形外镜鼓扫描器: | 外表面为反射镜面,绕轴线旋转的多面体构成的扫描器。 |
·旋转折射棱镜扫描器: | 立方棱镜或具有2(n+2)个面的折射棱镜绕通过质心的轴线旋转所构成的扫描器。 |
·热像仪通用组件: | 将热像仪中的一些主要组成部件,按标准化的思想设计的并适用多种热像仪的组件。 |
·夜视仪器: | 由强光力物镜、像管和目镜组成,在低照度或夜间条件下进行观察瞄准的助视装置。 |
·主动红外夜视仪器: | 由强光力物镜、红外变像管和目镜组成,并带红外探照灯的夜视仪器。 |
·微光夜视仪器: | 由强光力物镜系统、像增强器和目镜系统组成的夜视仪器。 |
·红外望远镜: | 目镜焦面可移入红外感光屏以发现近红外辐射源的望远镜。 |
·轻武器微光瞄准镜: | 小型的、轻便的单兵武器夜间瞄准镜。 |
·协同操作轻武器夜间瞄准镜: | 用于由多人同时操作的轻武器上的夜视瞄准镜。 |
·驾驶员红外夜视仪: | 供装甲车辆驾驶员使用的主动红外夜视仪器。 |
·驾驶员微光夜视仪: | 供装甲车辆驾驶员使用的微光夜视仪器。 |
·坦克车长红外昼夜观察仪: | 供坦克指挥员昼夜兼用,包括白昼观察系统和红外夜视系统的双目潜望式观察仪。 |
·坦克炮长红外瞄准镜: | 专供坦克炮长在夜间进行观察、瞄准的主动红外瞄准镜。 |
·坦克车长微光昼夜观察仪: | 供坦克指挥员昼夜兼用,包括自昼观察系统和微光夜视系统的观察仪。 |
·坦克炮长微光瞄准镜: | 供坦克炮长在夜间进行观察、瞄准的微光瞄准镜。 |
·头盔夜视镜: | 与车辆驾驶员或直升机驾驶员头盔配戴在一起的小巧、轻便的主动红外或微光夜视眼镜。 |
·夜视航海六分仪: | 装有像增强器能在微光条件下,进行测天定船位的六分仪。 |
·遥控昼夜航海六分仪: | 综合应用微光电视技术、数字显示技术、计算机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而构成的昼夜兼用的
航海六分仪。 |
·微光电视: | 靶面照度低于11X,通过微光摄像机摄取景物图像,由监视器再现景物图像的设备。 |
·红外搜索系统: | 接收预定范围内目标的红外辐射,利用光、机、电方法对其进行周期性扫描的系统。 |
·红外跟踪系统: | 接收目标的红外辐射,跟踪其位置的系统。 |
·成像跟踪系统: | 具有跟踪功能的成像系统。 |
·红外搜索跟踪系统: | 对预定范围内产生红外辐射的目标,进行搜索、截获、跟踪和显示的系统。 |
·红外制导系统: | 接收目标的红外辐射,控制弹体接近并攻击目标的系统。 |
·红外方位仪: | 接收目标的红外辐射,以确定目标方位的仪器。 |
·红外电视: | 利用热释电摄像机摄取景物图像与广播电视兼容的系统。 |
·热像仪: | 依赖于景物各部分温度和发射率引起的辐射差异形成可见的热图的成像仪器。 |
·光机扫描热像仪: | 由红外光学系统、光机扫描器、红外探测器、致冷器、处理电子学系统和显示器等组成的热
像仪。 |
·直视热像仪: | 显示器采用发光二极管列阵的热像仪。 |
·间视热像仪: | 以不同方式、将探测器输出的信号转换成视频信号,通过监视器显示图像的热像仪。 |
·坦克热成像瞄准镜: | 用于坦克上进行观察、瞄准的热像仪。 |
·手持热像仪: | 小巧、轻便、手持式热成像观察仪。 |
·多功能间视热像仪: | 具有观察、搜索、监视、警戒和瞄准多种功能的间视热像仪。 |
·热成像瞄准镜: | 用于枪、炮上观察和瞄准的热像仪。 |
·前视红外仪: | 通常置于飞机、坦克、军舰上,一种快速实时显示的热像仪。 |
·红外照相机: | 利用红外胶片记录目标红外辐射的照相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