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电层: | 电极与电解质溶液界面上存在的大小相等、符号相反的电荷层。 |
·极性电极: | 一个不与外电源相连的、浸入阳极与阴极间电解液中的导体。靠近阳极的那部分导体起
着阴极的作用,而靠近阴极的部分起着阳极的作用。 |
·电化当量: | 在电极上通过单位电量(例如1安时、1库仑或1法拉第)时,电极反应形成产物之理
论重量。通常以克/库仑或克/安时表示。 |
·电化序: | 按标准电极电位所排列的化学元素活泼顺序表 |
·电化学极化(活化极化): | 由于电化学反应进行中受到阻滞而引起的极化。 |
·电导率(比电导): | 面积和长度均等于1的导体之电导。通常以欧姆叫-1·米-1表示 |
·电动势: | 原电池断路时,两电极间的电位差。 |
·电极: | 浸在电解液中的电子导体,它担负着使电流通过电解液的任务,同时在电极与溶液界面
间有得失电子反应发生。 |
·电极反应: | 在电极一溶液界面发生的、件随有电荷在相间转移的化学反应。 |
·电极电位: | 某电极与标准氢电极组成一特殊的原电池,其中标准氢电极规定为负极,所测得的这种
电池的电动势,称为该电极的电极电位,或称氢标电极电位。
各种电极的氢标电极电位,可以表示出电极与溶液间电位差的相对大小。 |
·电流密度: | 单位面积电极上通过之电流强度。通常以安培/平方分米表示。 |
·电解: | 当外电流通过电解液时,由于存阳极和阴极上分别进行氧化和还原反应,而将电能转变
为化学能的过程。 |
·电解质: | 溶解在溶剂(通常是水)中或在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物质。 |
·电解液: | 能导电的溶液,通常指酸、碱、盐的水溶液。 |
·平衡(电极)电位: | 某一电极反应处于热力学平衡状态下的电极电位。 |
·去极化: | 导致电极极化降低的作用。 |
·过电位: | 电极上有电流通过时,电极电位与平衡电极电位的差值。 |
·杂散电流: | 除需要通过电流的线路以外,在其它回路(例如镀槽槽体或加热器等)中流过的电流。 |
·阳极: | 能接受反应物所给出之电子的电极,即发生氧化反应的电极。 |
·阳极极化: | 在有电流通过时,阳极的电极电位向正的方向偏移的现象。 |
·阴极: | 反应物于其上获得电子的电极,即发生还原反应的电极。 |
·阴极极化: | 在有电流通过时,阴极的电极电位向负的方向偏移的现象。 |
·皂化: | 由于碱的作用,脂类进行水解生成醇和脂肪酸盐的过程。 |
·库仑计(电量计): | 根据电解过程中电极上析出物重最或体积来计量电路中所通过之电量的仪器。 |
·极化: | 电极上有电流通过时,电极电位偏离其平衡电位的现象。 |
·极化曲线: | 描述电极上所通过的电流密度与电极电位(或过电位)问关系的曲线。 |
·极化度: | 电极电位随电流密度的变化率。 |
·极化值: | 在给定的电流密度下,电极的电位与其静态电位之差。 |
·极限电流密度: | 指在电极反应时,电极表面附近溶液中反应粒子浓度为零时的电流密度。
(2) 指在电镀时,能获得满意镀层的最大阴极电流密度,在这个电流密度下阳极应能
正常溶解。
(3) 指阳极反应能正常进行而没有产生过大极化的最大阳极电流密度。 |
·表面活性剂: | 在添加量很低的情况下,也能显著降低界面张力的物质。 |
·乳化: | 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中的一种,以极微小液滴的形式均匀地分散在另一种液体中的作
用。 |
·乳化剂: | 能降低互不相溶的液体间的界面张力,使之形成乳浊液的物质。 |
·波美度: | 表示液体密度的一种标度。它和比重的换算关系是:
对比水重的液体 °Be’=145-145/比重
对比水轻的液体°Be’=145/比重-145 |
·参比电极: | 测量某电极的电极电位时所选用的一个电位数值已知的辅助电极。测量时,将它们组成
电池,测出该电池的电动势,从而求出待测电极的电极电位。 |
·法拉第定律: | 法拉第第一定律:电流通过电解液时,电极上析出或溶解的物质总量与通电量成正比。
法拉第第二定律:等量电流通过不同电解液时,电极上析出或溶解的不同物质的数量,
与它们的化学当量成正比。 |
·标准电极电位: | 电极反应中,反应物与产物之活度(或气体分压)均等于1时的平衡电极电位。 |
·活化状态: | 溶液中溶质的热力学浓度。这是为了校正真实溶液与理想溶液性质的偏差而使用的有效
浓度。 |
·钝化: | 在一特定环境下使金属表面正常溶解反应受到严重障碍,并在比较宽的电极电位范围内
使金属溶解的反应速度降到很低的作用称作钝化。金属所处的这种状态叫做钝态。 |
·研究电极: | 电池或电解池体系中被测量的试验电极。 |
·络合物: | 由一些带负电的基团或电中性的极性分子,同金属离子或原子形成的配位键化合物。 |
·界面张力: | 两相界面间存在的使界面收缩的作用力称为界面张力。若其中一相为气体则可称为表面
张力 |
·浓差极化: | 由于反应物或产物在溶液中的传送过程受到阻滞而引起的极化。 |
·氢脆: | 金属由于吸氢而引起脆性断裂现象。 |
·润湿现象: | 润湿现象是固、液、气相之间接触时的表面现象之一
在固、液、气三相之交点A上受有三个界面张力,在平衡状态下,这三个力是互相平衡
的,故有下述关系式:
σ气-固=σ液-固+σ气-液·cosθ
为σ气-液与σ液-固间所夹的角,称为润湿角。当θ<90°时,称为液体对固体润湿,当θ>90°
时,称为液体对固体不润湿。 |
·pH值: | 氢离子活度(或近似地用浓度)aH+的常用对数的负值。用以表示溶液的酸、碱度。
pH=-1ogah+
因单种离子的活度无法由实验测定,故实际上可根据电动势的测量,将pH表示如下:
pH=E-Eo/2.303RT/F
式中:E为以氢电极和参比电极在被测溶液中构成的原电池之电动势;
Eo为与参比电极等性质有关的常数;
R为气体常数;
F为法拉第常数。 |
·辅助电极: | 在对研究电极进行电化学测试的过程中,为了构成回路而使用的与之相对应的电极。 |
·接触电位: | 两种不同的导电材料连接处的电位差。 |
·鲁金毛细管: | 测定电极电位时使用的玻璃细管盐桥。其中装满饱和氯化钾等盐溶液,以导通参比电极
与待测电极,当电极上有相当大的电流通过时,它可以有效地避免溶液中的欧姆电位降。 |
·缓蚀剂: | 少量添加到介质中即能减缓或抑制金属腐蚀的物质。 |
·溶度积: | 在一定温度下难溶电解质饱和溶液中各种离子浓度的乘积。其中各种离子浓度的幂次与
它在难溶电解质电离方程式中的系数相同。 |
·容解度: | 在一定温度下溶质与溶剂所形成的饱和溶液的浓度。通常以克/100克溶剂表示。 |
·静态电位: | 在无外电流的条件下,电解液中金属电极的电极电位。 |
·摩尔: | 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1)摩尔是一系统的物质的量,该系统中所包括的基本单元数
与0.012千克碳—12的原子数目相等(6.023×1023个)(2)在使用摩尔时,基本单元应予指
明,可以是原子、分子、离子、电子及其它粒子,或是这些粒子的特定组合。 |
·镉脆: | 在低于或超过镉的熔点的温度下,与镉相接触的受力的结构钢或钛合金制件产生的脆性
断裂现象。 |
·螯合物: | 中心离子与多基团配位体络合而成的具有环状结构的络合物。 |
·人造海水: | 按照海水的主要成份及其含量配制的一种水溶液 |
·大气腐蚀: | 金属由于同大气中的氧、水分、二氧化硫和盐类等起作用而引起的腐蚀。 |
·内氧化: | 金属和合金内部某些组元相或晶界择优氧化的现象。是一种选择性腐蚀,也属于一种表
面下腐蚀。 |
·气体腐蚀: | 金属在干燥气体中发生的腐蚀。 |
·化学腐蚀: | 金属在非电化学作用下的腐蚀过程。通常指在非电解质溶液及干燥气体中,纯化学作用
引起的腐蚀。 |
·孔蚀: | 金属表面由于局部电池作用形成的较深的小孔状腐蚀。 |
·电化学保护: | 用电化学原理防止金属腐蚀的方法。用牺牲阳极或者外加电源的方法使金属成为阴极,
从而防止腐蚀的方法叫阴极保护。把防蚀的金属作为阳极,使其处于钝化状态从而受到保护
的,叫阳极保护。 |
·电化学腐蚀: | 服从于电化学反应规律的金属腐蚀过程。如金属在电解质溶液中或其表面液膜下的腐
蚀。 |
·电位——PH图: | 以PH值和电位为座标,表达与腐蚀有关的各种化学平衡与电化学平衡的图形。 |
·有机气氛腐蚀: | 在一定条件下,有机挥发物气氛对锌、镉等镀层和金属的腐蚀。 |
·充气电池(氧电池): | 由于金属表面上两种不同介质溶解氧量的不同而产生电位差所形成的一种氧浓差电池。 |
·均匀腐蚀: | 在金属表面上发生的比较均匀的大面积的腐蚀。 |
·局部腐蚀: | 主要集中于局部区域的腐蚀。 |
·应力腐蚀: | 腐蚀介质与应力同时作用下的腐蚀。 |
·应力腐蚀断裂: | 在介质和拉应力(施加的外力或残余应力)联合作用下造成的断裂破坏。 |
·季裂: | 通常指黄铜的应力腐蚀断裂。 |
·空穴作用: | 在液体中的旋转体后缘,由于压力过低而形成真空泡或气穴,随后又突然破灭所产生的
效应。 |
·空穴腐蚀: | 由于空穴作用所引起的材料破坏 |
·变色: | 由于环境因素的作用,金属(或镀层)表面变暗或失去光泽的现象 |
·选择性腐蚀: | 金属中的某些组分或组织优先腐蚀的现象。 |
·点蚀: | 金属表面由于局部电池作用形成的较浅的点状腐蚀。 |
·耐蚀性: | 金属材料抵抗某种环境因素的腐蚀作用的性质。 |
·浓差电池: | 由于电极或电极附近介质浓度不同造成电位差而形成的一种电池。 |
·活化电位: | 金属表而从钝化状态变为活化状态从而发生腐蚀时的电位。 |
·钝性——活性电池: | 同一金属的钝性区和活性区组成的电池。 |
·保护电位: | 对某种金属制件进行阴极保护时所需的最低电位。 |
·氧化: | 在一定温度下,金属材料的表层元.素和周围介质中的氧发生反应,生成氧化物的现象。 |
·氧化皮: | 在高温环境中或在加热过程中,由于金属表面和氧发生化学作用而形成的较厚的氧化物
层。 |
·氧浓差电池: | 金属在介质中,由于表面上两个区域氧浓度不同而形成的一种电池。 |
·原电池: | 能将化学能直接转变为电能的装置。 |
·海洋腐蚀: | 金属在海洋环境(海水、海洋大气和海洋生物等)条件下产生的腐蚀。 |
·高温腐蚀: | 金属在高温下与周围介质发生作用而造成的腐蚀。 |
·热腐蚀: | 受高温气氛(含硫、钒、钠、碳、铅,盐等的气氛)作用的部件,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所
产生的加速腐蚀。 |
·剝蚀: | 金属由于腐蚀而产生的层状剥落现象。属于晶间腐蚀的一种特殊形式 |
·接触腐蚀: | 两种或两种以上具有不同电位的金属接触时造成的腐蚀。也叫做电偶腐蚀。 |
·晶间腐蚀: | 沿着金属晶粒边界发生的选择性腐蚀。 |
·硫蚀: | 在喷气发动机和燃气轮机中,在高温(一般在700——1000℃)下,由于燃气中硫酸盐
的作用使金属表面产生的腐蚀。 |
·锈: | 一般指铁及铁基合金表面上,由于腐蚀而生成的以氢氧化物和氧化物为主的化合物。广
义地说,其它金属表面生成的腐蚀产物也可称作锈。 |
·缝隙腐蚀: | 在两个金属表面之间或一个金属和一个非金属表面之间的缝隙中,由于电解液的浓度差
或溶解氧气量的不同而形成浓差电池,从而引起的腐蚀。 |
·微电池: | 金属与电解液接触时,由于界面性质不均匀而形成的微小腐蚀电池。 |
·微生物腐蚀: | 由于微生物的作用所造成的腐蚀。 |
·碱脆: | 在拉应力和碱性介质的综合作用下产生的断裂现象。 |
·腐: | 金属和周围介质发生化学、电化学反应或在介质和某些物理因素共同作用下,引起的破
坏或某些性能降低的现象。 |
·腐蚀电化序: | 根据金属或合金在给定介质中的腐蚀电位而排成的顺序表。 |
·腐蚀电位: | 金属在介质中腐蚀时的稳定电位。 |
·腐蚀产物: | 泛指金属或合金由于腐蚀作用而在其表面生成的化合物 |
·腐蚀速度: | 表示单位时间内腐蚀程度的参数 |
·腐蚀疲劳: | 在腐蚀和交变应力或重复应力的综合作用下引起的金属失效或断裂。 |
·腐蚀疲劳极限: | 材料在一给定的介质中,能经受住规定的应力循环次数,或在规定时间内能经受的最大
应力循环值。 |
·人汗防止性: | 涂于金属表面上的防锈油防止人汗腐蚀的能力。 |
·人汗抑制性: | 也称人汗置换性。指防锈油对金属表面汗印的抑制能力。 |
·人汗洗净性: | 防锈油对金属表面汗印的洗净能力。 |
·工序间防锈: | 在金属制品加工过程中工序之间的防锈。 |
·干燥空气封存: | 在密封性良好的包装之内,用干燥剂使相对湿度不超过35%,从而防止金属材料生锈、
非金属材料长霉和延缓非金属材料老化的封存方法。 |
·干燥剂: | 能吸收水分而使空间中的湿度降低的材料。常用的有硅胶、活性氧化铝等。 |
·水溶性缓蚀剂: | 能够溶解在水中,并且起防锈作用的添加剂。 |
·仓库防锈: | 指对库存的原材料、制品和设备的防锈。 |
·化学除锈: | 用酸、碱溶液(一般加有缓蚀剂)除去金属表而的锈的方法。 |
·气相防锈纸: | 指涂过或漫过气相缓蚀剂的包装纸。 |
·气相防锈油: | 将气相缓蚀剂加入防锈油内,在密封装置中起防锈作用的一种专用油,在空间部分及与
油接触部分均有防锈作用。 |
·气相防锈封存: | 利用气相缓蚀剂防止金属锈蚀的封存方法。 |
·气相缓蚀剂: | 指以其蒸汽抑制金属大气腐蚀的化合物或混合物。 |
·气相缓冲能力: | 指气相缓蚀材料在一定条件下对金属的缓蚀效果。 |
·可剝性塑料封存: | 将可剝性塑料热浸或喷涂于金属制品上,在金属制品表面形成一层结构紧密的薄膜,使
金属制品与外界介质隔离,从而达到防锈目的的封存方法。 |
·机械除锈: | 用喷砂、砂纸打磨,钢丝刷光等机械方法除去金属表面的锈。 |
·压敏胶带: | 稍加压力便能粘台在物体表面的一种粘性胶带。主要用于包装固定,也用于喷漆,化
铣、金属喷涂等局部保护以及密封和修补。 |
·充氮封存: | 将制品贮存在密闭的容器内,抽出其中空气并充以干燥氨气进行封存的一种方法。有时
容器内还加有干燥剂。 |
·收缩包装: | 利用预拉伸的(定向的)薄膜包装制品的一种方法,即将薄膜加热使其紧密收缩包住制
品。 |
·防锈: | 按不同要求采取某些方法防止金属生锈。 |
·防锈水: | 在水中加入水溶性缓蚀剂而成的防锈水溶液。 |
·防锈切削冷却液: | 在切削过程中可以起到润滑、防锈、冷却和清洗作用的液体。包括切削冷却水、切削油
和切削乳化液。 |
·防锈油: | 一般指在矿物油中加入油溶性缓蚀剂和其它添加剂所组成的一种油状液体防锈材
料。 |
·防锈脂: | 一般指在矿物油脂巾加入油溶性缓蚀剂和其它添加剂所组成的一种脂状防锈材料。 |
·防锈润滑两用油: | 具有防锈和润滑两用性能的油品。 |
·防霉: | 按不同材料和环境,采取某些方法防止霉菌在非金属材料上生长。 |
·防霉剂: | 用于杀菌和抑制霉菌生长的添加剂。 |
·抗氧剂: | 用于减缓防锈材料氧化变质的添加剂。 |
·低温附着性: | 指在低温下防锈油脂与金属表面附着程度的性质。 |
·油封: | 指用防锈油脂进行防锈封存。 |
·油溶性缓蚀剂: | 能够溶于油和脂中、并且起防锈作用的添加剂。 |
·油膜除去性: | 以某种方法除去防锈油脂膜的难易程度。 |
·绝对湿度: | 单位体积中水蒸汽的重量,单位为克/米3。 |
·临界湿度: | 开始引起金属大气腐蚀速度剧增的相对湿度。 |
·封存: | 使产品与腐蚀环境相隔离的有效措施。 |
·封存期: | 系指验收合格的产品封存后允许的最长封存时间,即按照一定的封存方法,保证产品的
金属材料不出现锈蚀、非金属材料不明显变质老化,启封后产品性能仍能达到专用技术规定
要求和使用寿命而允许的最长封存时间。封存期在三年以内为短期封存;封存期在五年以上
为长期封存。 |
·封套包装: | 用致密柔软的防潮材料制成封套,内放干燥剂,从而对金属制品进行干燥空气封存的方
法。 |
·茧式包装: | 一般用于大型产品(如发动机或飞机等)封存防锈的一种形式。方法是在金属制品周围
构成一层厚的塑料外壳,象蚕、茧一样把制品包在里面,故名茧式包装。多数包装内还加有
干燥剂。 |
·型罩包装: | 用热塑成型的、与制品外廓大致相适应的型罩或型袋密封包装制品的一种方法。 |
·复合薄膜: | 几种材料的薄膜粘合并保持各原有主要特点的一种包装薄膜。 |
·相对湿度: | 在任何给定的温度下,存在于大气中的水蒸汽总量与在该温度下饱和蒸汽量之比,以百
分率表示。 |
·消泡剂: | 加入防锈润滑油、切削液和清洗剂中,作为消除或减少工作时产生泡沫的添加剂。 |
·透湿率: | 也称透湿度、透水蒸汽率。它表示在一定条件下,在单位时间内透过单位面积防锈包装
材料的水蒸汽重量。 |
·接触腐蚀性: | 检查防锈材料本身与金属接触时对金属有无腐蚀的性能。 |
·渗透性: | 气体、蒸汽、液体或固体,透过或扩散通过间隔物而对间隔物不产生物理或化学作用的
性质。这类渗透性的速率叫做渗透率。 |
·湿度指示剂: | 利用其颜色改变来指示不同相对湿度的物质。 |
·喷涂性: | 防锈油在一定条件下喷涂时,其雾滴均匀连续、形成的涂层(膜)无斑痕的性质。 |
·溶剂稀释型防锈油: | 是一种含有机溶剂和成膜剂的防锈油,冷涂在制件上,有机溶剂挥发后则形成一层均匀
的、硬的或软的防锈油膜。 |
·置换型防锈油: | 目前系指对汗印有抑制作用的防锈油。 |
·露点: | 含有一定量水蒸汽的空气,冷却到饱和状态时的温度。如降到此温度以下,则水蒸汽液
化。 |
·罐式包装: | 用金属或热固型塑料制成密封容器进行封存的方法。 |
·内应力: | 在电镀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引起镀层晶体结构的变化,常会使其伸长或缩短,但因镀
层已被固定在基体上,逐使镀层处于受力状态,这种作用于镀层单位丽积上的内力称为内应
力。 |
·双层铬: | 为了改善铬镀层的性能,对制件镀两层性能不同的铬层,如底层为乳白铬,而屡为硬铬
的镀层。 |
·双层镍: | 在底层镍(对暗镍或半光亮镍)上加镀一层比其电极电位负的而层镍(如亮镍),以
提高镍底层的抗蚀能力。 |
·双极性电镀: | 利用双极性电极原理获得局部镀层的电镀方法。 |
·化学抛光: | 金属制件在一定组成的溶液中进行处理,获得平整、光亮表面的过程。 |
·化学钝化: | 将制件放在含有氧化剂的溶液中处理,使表面形成一层很薄的钝态保护膜的过程。 |
·化学除油: | 在含碱的溶液中借皂化和乳化作用清除制件表面油污的过程。 |
·化学氧化: | 通过化学处理使金属表面形成氧化膜的过程。 |
·化学镀: | 在没有外电流作用的情况下,依靠溶液中各物质间或金属与溶液中物质间的氧化一还原
反应,在制件表面上形成与基体牢固结合的金属覆盖层的过程。 |
·反拔: | 为了提高结合力,获得光亮的镀层或改善整平作用,在电镀槽中进行阳极性电解的一种
形式。 |
·气相沉积: | 化学气相沉积一金属化合物经热分解,还原或置换等气相反应,在金属基体上得到镀层
的过程。
物理气相沉积一通常是在高真空条件下,通过一种元素或化合物蒸发并随后凝聚,在基
体上得到镀层的过程。 |
·气相除油: | 用三氯乙稀或四氯化碳等溶剂蒸汽在制件表而冷凝清除其表面油污的过程。 |
·分散能力: | 在一定溶液中电极(通常是阴极)上初次电流分布的基础上,于特定条件下使镀层(通
常是金属)分布的改善。
此名词也可用于阳极过程,其定义与上述者类似。 |
·不溶性阳极(惰性阳极): | 在电流通过时,不发生溶解反应的阳极。 |
·孔隙率: | 从镀层表面直至底层或基体金属的大小孔道均称为孔隙,单位面积上孔隙的个数称为孔隙率。 |
·发兰(钢铁化学氧化): | 将钢铁制件在空气中加热或浸入氧化性的溶液中,使表面形成通常为兰(黑)色的薄的氧
化膜的过程。 |
·发花: | 由于预处理不良等原因造成的氧化膜层或镀层呈花斑状等外观色泽不匀现象。 |
·电化学钝化: | 以浸入电解液中的制件为阳极(或为阴极),在电流作用下,使制件表而形成一层很薄
的钝态保护膜的处理过程。 |
·电化学氧化: | 在电流作用下,金属制件表面在电解液中形成氧化膜的处理过程。对铝、镁、钛等金属
也称阳极化。 |
·电沉积: | 借助于电解将物质沉积到电极上的过程。包括电镀、电铸、电解精炼等。 |
·电泳: | 悬浮于液体介质中的胶体微粒,在外电场作用下的运动。 |
·电泳沉积: | 将被涂制件作为一对电极中的一个电极,浸于涂层材料之悬浮液巾,对电极通以直流电
时,悬浮材料之粒子向被涂制件迁移从而形成涂层的方法。 |
·电流效率: | 电极上通过单位电量时,某一反应所形成之产物的实际重量与其电化当量之比。通常以
百分率表示。 |
·电流密度范围: | 能得到合格镀层的电流密度区间。 |
·电铸: | 通过电解使金属沉积在铸模上制造或复制金属制品(能将铸模和金属沉积物分开)的过
程。 |
·电镀: | 利用电解使金属或合金沉积在制件表而,形成均匀,致密、结合力良好的金属层的过
程。 |
·电解抛光: | 在电流作用下,以金属制件为阳极,在一定组成的溶液中处理,获得平整光亮表面的过
程。 |
·电解除油: | 在碱性溶液中,以制件为电极,在电流作用下清除制件表而油污的过程。制件作为阳极
时称阳极除油;制件作为阴极时称阴极除油。 |
·电解浸蚀: | 在电解液中,以制件作为阳极或阴极,在电流作用下,清除表而氧化物和锈蚀物的过
程。 |
·击穿电压: | 在特定条件下,使绝缘材料(层)击穿的最小电压。 |
·主盐: | 在电镀槽液中,含有镀层金属离子的化合物。 |
·闪镀: | 通常指在较高电流密度下进行短时间电镀的方法。 |
·出光: | 在溶液中短时间浸泡使金属形成光亮表面的过程。 |
·可溶性阳极: | 在电流通过时,发生溶解反应产生金属离子的阳极。 |
·冲击电流: | 在电镀过程开始的一个较短时间内施加的、比正常操作电流大得多的电流。 |
·导电盐: | 向电解液中添加的、能够显著地提高溶液导电率的盐类。 |
·有机溶剂除油: | 利用有机溶剂清除制件表面油污的过程。 |
·多层电镀: | 在同一基体上沉积上几层性质或材料不同的金属的电镀 |
·合金电镀: | 通过电解,使两种或两种以上金属(其中也包括非金属元素)共沉积的过程。 |
·交直流迭加: | 在直流电上迭加交流电的电流形式。 |
·光亮电镀: | 在适当条件下,于镀槽中直接得到具有镜面光泽镀层的电镀。 |
·光亮剂: | 为获得光亮镀层在电解液中所使用的添加剂。 |
·光亮浸蚀: | 用化学或电化学方法除去金属表面的氧化物或其它化合物,使之产生光亮表面的过程。 |
·机械抛光: | 借助于抹有抛光膏的抛光轮,以提高金属制件表而光亮度的机械加工过程。 |
·过腐蚀: | 指在浸蚀时,由于溶液的化学作用使基体金属遭受过度腐蚀。 |
·阳极泥: | 在电流作用下阳极溶解后的残留物 |
·阳极镀层: | 在镀层与基体两种金属构成的腐蚀电池中,电位比基体金属负的镀层。 |
·阴极镀层: | 在镀层与基体两种金属构成的腐蚀电池中,电位比基体金属正的镀层。 |
·阴极溅射: | 在真空条件下,阴极材料在电离的气体轰击下溅射到作为阳极的制件表而沉积凝结,从
而形成薄膜的方法。 |
·针孔: | 一种在镀层上宏观可见的微小孔洞。它是由于阴极表面上某些点的电沉积过程受到障
碍,使该处不能沉积镀层,而周围的镀层却不断加厚所造成。 |
·初次电流分布: | 在电极极化不存在时,电流在电极表面上的分布。 |
·抛光膏: | 以磨料为主要成份,加入脂肪酸,矿物油等其它成份混合组成的抛光剂。 |
·汞齐化: | 铜和铜合金制件镀银前,漫在含汞化物的溶液中,使制件表面形成汞合金(汞齐)的方
法。以提高银镀层与基体金属的结台力。 |
·泛点: | 在镀覆层表面出现的斑点或污点。 |
·沉积速度: | 单位时间内制件表面沉积出金属的厚度。通常以微米/小时表示。 |
·体积电流密度: | 单位体积电解液中通过之电流强度。通常以安培/升表示。 |
·花纹锡: | 当锡镀层在一定温度下进行热处理,使晶形转变,再于其上第二次电镀薄锡层时,就显
示出了具有银白色美丽晶纹图案的锡镀层。 |
·刷光: | 用金属刷轮或刷子对制件表面进行加工,使之具有一定光泽的过程。 |
·刷镀: | 依靠一个与阳极接触的垫或刷提供电镀需要的电解液的电镀方法。电镀时,垫或刷在被
镀的阴极上移动。 |
·废水处理: | 为了除去废水中的有害物质以达到水质排放标准而进行的水处理。 |
·乳化除油: | 用含有有机溶剂、水和乳化剂的溶液除去制件表面油污的过程。 |
·乳白铬: | 在较高温度和较低电流密度条件下得到的、硬度比硬铬稍低、具有一定抗蚀及耐磨能力
的乳白色铬镀层。 |
·松孔铬: | 亦称网纹铬。为了改善在摩擦状态下铬镀层的工作条件,把已有的铬镀层进行阳极处理
(松孔处理),使铬层原有的网状裂纹加深加宽,这样的铬层具有吸油(储油)性,从而增
加铬镀层的耐磨能力。 |
·非金属制件表面的活化: | 敏化后的非金属莉件,在含有氧化剂的溶液中将氧化剂还原,使其在制件表面上形成具
有催化能力的金属晶粒或薄膜的处理方法。 |
·非金属制件表面的粗化: | 在非金属进行电镀之前,为了使制件获得微观粗糙的表面,以便增加镀层与制件基体材
料的接触面积和提高制件表面的亲水性,而进行的机械的或化学的处理方法。 |
·非金属制件表面的敏化: | 在粗化过的非金属制件表面上吸附某些还原剂的处理方法。 |
·周期换向电镀: | 电流方向周期性变化的电镀。 |
·金属陶瓷: | 由金属和陶瓷原材料制成的高温材料。兼有金属的韧性和抗弯性与陶瓷的高硬度、耐高
温和抗氧化性能等优点。广泛用于喷气技术和空间技术。 |
·金属喷涂: | 用喷枪将熔融金属喷到基体材料上形成金属涂层的过程。 |
·转化膜层: | 对金属进行化学或电化学处理所形成的含有该金属之化合物的表面膜层。例如锌或镉上
的铬酸盐膜或钢上的氧化物膜。 |
·活化: | 使金属表面钝化状态消失的作用。 |
·活性碳处理: | 用活性碳除去电镀溶液中有机杂质的方法。 |
·脉冲电镀: | 使用脉冲电源的电镀。 |
·带电下槽: | 为了提高结合力和防止腐蚀,电镀时先将制件与电源阴极接通后再放入槽中的操作方
法。 |
·挂灰: | 在浸蚀、阴极除油等处理后,存在于金属制件表面上的灰状残留物。 |
·挂镀: | 利用挂具吊挂制件的电镀。 |
·封闭: | 根据吸附、化学反应或其它机理以填充阳极氧化膜、磷化膜等转化膜层的孔隙,从而提
高转化膜层的耐蚀性,绝缘、耐磨性能的一种处理方法。 |
·结合力: | 镀层与基体,镀层与镀层之间的结合强度。 |
·复合电镀: | 将均匀悬浮在镀液中的纤维状或颗粒状的氧化物、碳化物等材料,在制件表面与金属共
沉积而得到复合材料的电镀过程。
其所形成的镀层称为复合镀层。 |
·络台剂: | 能与金属离子或含有金属离子的化台物相结合而形成络合物的物质。 |
·树枝状结晶: | 电镀时,在阴极上(特别是边缘和其它高电流密度区)形成的、树枝状的或不规则突起的沉积物。 |
·啥林槽: | 以绝缘材料制成的矩形槽,槽的两端各放一个阴极,阳极不对称地放在两个阴极之间。
用以估计分散能力及电极极化的大小。 |
·逆流漂洗: | 在数道请洗过程中,使制件的运行方向与清洗水流动方向相反的清洗过程。 |
·总氰化物: | 存在于氰化槽液中的所有氰根的含量。包括已络合了的氰根和未被.络合的游离氰根。通
常以每升槽液中所含氰化钠或氰化钾的量来表示。 |
·退镀: | 将制件表面退除的过程。 |
·绝缘保护: | 用绝缘的或耐化学作用的物质,覆盖电极表面某些部位,以防止在电解期间这部分面积
上发生金属沉积或溶解的方法。 |
·耐磨性: | 材料承受摩擦等机械作用的能力。这种机械作用引起材料表面逐步磨耗。 |
·除氢: | 将金属制件在一定温度下加热处理。以驱除在电镀等生产过程中金属内部吸收的氢的过
程。 |
·除挂灰: | 指除去浸蚀后残留在金属表面上的附着物的方法 |
·预处理: | 在电镀或氧化等处理之前所进行的表面准备工序 |
·预镀: | 在一定条件下沉积出金属薄层,用以改善随后的镀层与基体结合力的方法。 |
·换向比: | 周期换向电镀中,正向时间与反向时间之比。 |
·换向周期: | 周期换向电镀中,一次正向和反向所用时间之和。 |
·振动光饰: | 将制件装在盛有磨料等物质的振动容器中进行表面精饰的方法。 |
·粉状氧化膜层: | 阳极氧化过程中所产生的疏松粉状膜层。 |
·起泡: | 由于金属镀层和基体金属(或中间镀层)之间结合力不好,而在某些部位形成的一种突
起的圆顶形缺陷。 |
·起皮: | 镀层成片状脱离基体材料或底层的现象。 |
·海绵状镀层: | 在电镀过程中形成的与基体材料结合不牢的疏松多孔的沉积物。 |
·真空镀(真空蒸发镀): | 在一定真空条件下,使金属蒸汽凝结于冷的制件表面上形成涂层的方法。 |
·离子镀: | 在高压电场和惰性气体条件下,使金属及合金蒸汽部分离子化,金属粒子(包括离子和
原子)高速向带负电的制件轰击,一部分沉积于制件表面形成结合牢固的均匀镀层的方法。 |
·氧化膜层烧焦: | 在阳极氧化处理时,由于电流密度过大等原因,使膜层或基体被溶解的现象。 |
·通电处: | 在低电流密度下对电解液进行电解处理,从而把金属杂质从溶液中除去的方法。 |
·烧结涂层: | 将涂料涂于制件表面,然后加热到涂料烧结温度,使其形成与制件牢固结合的涂层 |
·烧焦镀层: | 电镀时,在过高电流密度下形成的粗糙松散的沉积物。 |
·高速电镀: | 采用特殊的措施,在极高的阴极电流密度下进行高速沉积,获得高质量镀层的电镀方
法。 |
·消除应力: | 将制件加热到低于金属再结晶温度的某个温度下保温一定时间,然后进行均匀冷却,以
便消除制件的内应力。 |
·弱浸蚀: | 在一定组成的溶液中,除去金属制件表面极薄的氧化膜,以使表面活化的方法。 |
·剝离: | 某些原因(例。如预处理不良或不均匀的热胀冷缩等)引起的镀层的碎裂或脱落。 |
·热扩散镀层: | 对沉积在基体金属上的一种或多种镀层加热处理,使之发生金属扩散而形成的合金层。 |
·热浸镀: | 将金属制件浸入熔融金属中,得到牢固结合的保护层的方法。 |
·热熔: | 为了改善锡或锡铅合金等镀层的外观和化学稳定性,在比镀层金属熔点稍高一些的温度
下加热,使镀层熔化重新结晶的过程。 |
·浸锌: | 在锌酸盐溶液中使铝表面上形成锌层的方法。 |
·陶瓷涂层: | 是覆盖在金属表面的陶瓷质材料,主要由氧化铝、氧化锆等耐高温氧化物与高温熔块所
组成。主要用于喷气发动机,燃气轮机等的高温防护。 |
·润湿剂: | 能降低制件与溶液间的界面张力,使制件表面易于被溶液润湿的物质。 |
·铝及铝合草酸阳极化: | 在草酸溶液中对铝及铝合金制件进行阳极氧化处理,从而获得致密、孔隙较少、具有较
高电绝缘性能和一定装饰性的氧化膜的过程。 |
·铝及铝合金瓷质阳极化: | 在特殊电解液中获得一种光滑的、不透明的且具有摭瓷外观、较高硬度和抗蚀能力的氧
化膜的过程。它还可以保证被加工制件的高精度要求。 |
·铝及铝合金铬酸阳极化: | 用铬酸溶液对铝及铝合金制件进行阳极氧化处理,从而获得具有多种性能(防蚀、保证
制件精度、-一定程度的韧性、抗疲劳强度等)的氧化膜的过程。 |
·铝及铝合金硬质阳极化: | 在一定条件下,对铝及钒合金制件进行阳极氧化处理,从而获得硬度较高的厚层氧化膜
的过程。 |
·铝及铝合金硫酸阳极化: | 在硫酸溶液中进行阳极氧化处理,从而获得孔隙多、吸附能力强、经封闭处理后具有较
高抗蚀能力的氧化膜的过程。 |
·添加剂: | 在溶液中含有的能改进溶液电化学性能或改善镀层质量的少鼍添加物。 |
·着色: | 将有机或无机染料吸附在具有多孔性的阳极氧化膜上,使之具有各种颜色的过程。 |
·移动阴极: | 采用机械装置使阴极杠带动被镀制件一起作周期性的往复运动。 |
·辅助阳极: | 除了在电镀中正常需要的阳极以外,为了改善被镀制件表而上的电流分布而使用的附加
的阳极。 |
·辅助阴极: | 在电镀或阳极化时,为了生成厚度均匀的镀层或氧化膜层而使用的附加的阴极。 |
·麻点: | 在电镀和腐蚀中,于金属表而上形成的凹坑。 |
·渗镀: | 通过高温扩散,将一种或多种元素渗入金属表层,以提高金属的抗蚀性、高温抗氧化性
以及耐磨性等的处理方法。包括渗铝、渗铬、渗硅等。 |
·缓冲剂: | 能够使溶液PH值在一定范围内维持基本恒定的物质。 |
·超声波清洗: | 用超声波来加强各种清冼作用,以更有效地除去制件表而油污及其它杂质的方法。 |
·硬金(银): | 在镀金(银)时,若改变镀液的成分(加入少量其它金属元素如锑)或改变操作条件,
均能明显地提高金(银)镀层的硬度。其耐磨能力也有所提高。 |
·硬铬: | 亦称耐磨铬。硬铬是在严格控制温度和电流密度的条件下,从镀铬溶液中获得的硬度较
高、耐磨性好的铬镀层。 |
·装饰铬: | 镀有铜、镍等底层的制件,在一定条件下,从镀铬溶液中获得的外观光亮、具有一定防
护能力的铬镀层。 |
·晶须: | 金属镀层的丝状增长物。通常是微观的,有时在电镀过程中形成,有时是在处理后的存
放或使用过程中自然产生的。 |
·强浸蚀: | 将金属制件浸在一定组成的溶液中,以除去其表而上的氧化物和锈蚀物等的过程。 |
·游离氰化物: | 在氰化槽液中存在的未被络合的那部分氰根。 |
·黑铬: | 在一定组成的镀铬溶液中所获得的、没有反光作用的黑色铬镀层。 |
·黑镍: | 用电镀方法获得的以镍为主的黑色合金镀层。 |
·喷丸: | 使制件表面受到高速喷射铁丸(或玻璃丸)的冲击,以强化金属表而或除去残留在金属
表面的烧结砂层的过程。 |
·喷砂: | 使制件表面受到喷射砂粒的冲击而进行清理或粗化的过程。 |
·喷射清洗: | 用很细的喷射流冲洗制件,以提高清洗效果和节约用水的方法。 |
·塑料电镀: | 在塑料制件上沉积金属电镀层的方法。 |
·滚光: | 将制件装在盛有磨料并含有化学物质水溶液的旋转容器中进行滚磨出光的过程。 |
·滚镀: | 在旋转容器中进行的电镀方法,适用于小型零件的电镀。 |
·微观分散能力: | 在一定条件下,电镀溶液于孔隙或划痕中沉积金属的能力 |
·槽电压: | 电解时,电解槽两极间的总电位差。 |
·整平作用: | 镀液所具有的能使镀层的微观轮廓比原表面更平滑的能力。 |
·整平剂: | 在电镀过程中能够改善基体表面微观平整性,以得到平整光滑镀层的添加剂。 |
·霍尔槽: | 一种一定大小的梯形槽,用这种槽进行电镀试验,可观察各种电流密度下的镀层质量,
并研究各种因素对电镀的影响。 |
·磨光: | 借助于粘有磨料的磨轮,以提高金属制件表面光洁度的机械加工过程。 |
·螫合剂: | 能与金属离子结台形成螯台物的物质 |
·磷化: | 在金属制件表面上形成一层不溶解的磷酸盐保护膜的处理方法。 |
·覆盖能力: | 镀液在特定条件下于凹槽或深孔中沉积金属镀层的能力。 |
·人工气候试验: | 将试样暴露于人工创造的环境条件下,以研究其腐蚀、老化等状况的试验。人工创造的。
条件包括温度、湿度、紫外光照射、人工降雨等 |
·人汗防止性试验: | 测定金属表面上的防锈油防止人汗腐蚀能力的试验。 |
·人汗洗净性试验: | 测定防锈油对金属表面汗液洗净能力的试验。 |
·人汗抑制性试验: | 也称人汗置换性试验。是测定防锈油对金属表面上汗印抑制能力的试验。 |
·二氧化硫腐蚀试验: | 将试样暴露在一定温度和湿度的二氧化硫气体环境中,研究其耐蚀性的试验。 |
·大气暴露试验: | 将试样暴露在大气条件下,以研究其在大气环境中的腐蚀,老化程度和状态的试验。 |
·中性盐雾试验: | 将试样暴露在一定浓度食盐水(通常为5%)的喷雾气氛中,研究其耐蚀性的试验。 |
·水膜置换性试验: | 测定防锈油对金属表面上水膜置换能力的试验。 |
·计时液流测厚法: | 在一定速度,一定温度的细流状试液的作用下,局部镀层被溶解。根据镀层溶解所需要
的时间以确定镀层厚度的方法。 |
·外观检查: | 用肉眼或3~5倍放大镜对制件表面状况的检查过程。 |
·击穿电压测厚法: | 用电压击穿仪器测出氧化膜层的击穿电压,经过换算或直接读出膜层厚度值的测厚方
法。 |
·加热试验: | 将带有覆盖层的制件在一定的温度下加热一定时间,然后在空气中或水中冷却,以评定
结合力的试验。 |
·电量法测厚: | 使用特定的电解液,将镀层作为阳极进行电解,根据电解池电压的跃变判断溶解终点,
按电解所消耗的电量来计算镀层厚度的方法。 |
·百叶箱暴露试验: | 将试样放置在百叶箱中,研究其腐蚀、老化程度和状态的试验。 |
·划痕试验: | 用小刀(划针)纵横刻划表面覆盖层,直划到基体金属,检查划痕交叉处表面覆盖层的
状况,以评定覆盖层与基体间结合力的方法。 |
·延迟破坏试验: | 评定高强度钢氢脆性能的试验方法。将带有一定规格缺口的试样,在持久强度试验机或
蠕变试验机上,在一定负荷作用下,以出现延迟断裂的时间来评定其氢脆性。 |
·日埚法熔融盐腐蚀试验: | 在坩埚内放入特定成份的盐,然后加热到高于盐的熔点的某一选定温度。将试样以一定
方式浸入该熔融盐中,保温一定时间。通过检查试样腐蚀情况来评定材料及其涂层的耐热腐
蚀能力。 |
·金相测厚法: | 用金相显微镜检查试样的横截而,以测量金属镀层或化学转化膜层的局部厚度或平均厚
度的试验方法。 |
·周期浸润腐蚀试验: | 在一定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将试样在腐蚀液中浸渍一段时间,然后再暴露于空间一段
时间,经一定周期后,取出判断试样的腐蚀状况。 |
·室内暴露试验: | 将试样在室内暴露,研究其在室内环境中的腐蚀,老化程度和状态的试验。 |
·结合力试验: | 评定表面覆盖层与基体结合力好坏的试验 |
·挤压试验: | 评定弹簧垫圈氢脆性的试验方法。将数个弹簧垫圈套在同一直径的螺杆上,用螺母拧
紧,将垫圈开口处压平。放置一定时间后检查垫圈产生裂纹或断裂的数目,以评定其氢脆
性。 |
·贴纸法孔隙率试验: | 将浸有一定试液的滤纸贴在镀层表面上以检查孔隙率的试验。 |
·重迭性试验: | 将涂有防锈油脂的金属试片重迭放置,在一定温度、湿度条件下,经过一定时间,评定
其腐蚀和变色程度的试验。 |
·点滴耐蚀试验: | 将一定组成的腐蚀溶液滴在膜层上,以滴上溶液到基体出现腐蚀所需要的时间来评定膜
层耐蚀性的试验。 |
·流布面积法: | 评定镀层钎焊性能的一种试验方法。将一定数量的焊料和焊剂放在试样上,将试样加热
到一定温度并保持一定时间。从焊料的流布面积来评定镀层的钎焊性能。 |
·浸渍法孔隙率试验: | 将试样浸在一定的试液中,保持一定时间,取出检查孔隙率的方法。 |
·浸渍试验: | 将试样浸渍在特定的溶液中,以研究其腐蚀程度和状态的试验。 |
·铜盐加速醋酸盐雾试验: | 将试样暴露在氯化钠、醋酸及氯化铜混合溶液的喷雾气氛中,以研究其耐蚀性的试验。 |
·硫化氢腐蚀试验: | 将试样放在一定浓度的硫化氢气体环境中,研究其腐蚀程度与状态的试验。 |
·棚架暴露试验: | 试样在室外棚架内暴露,研究试样在室外环境中的腐蚀、老化程度和状态的试验。 |
·湿热试验: | 在一定的温度及湿度条件下,研究试样耐蚀性的试验。 |
·缠绕试验: | 用线材试样检验镀层结合力的试验方法。将电镀后的线材在一定直径的轴杆上缠绕一定
的圈数,观察镀层是否开裂、起皮,以评定结合力好坏。 |
·静水滴试验: | 测定防锈油与水接触时防锈性能的试验。将带有凹坑的试片浸在防锈油中,将一滴水
(或盐水等)滴在凹坑内,在一定温度下保温一定时间,然后检查试片锈蚀情况。 |
·静态氧化试验: | 把试样置于高温炉内,在所选的温度下暴露一定的时间,通过检查试样的重量变化情
况、表面腐蚀深度和外观状态,来评定材料及其防护涂层的抗氧化能力和热稳定性的试验。 |
·稳定性试验: | 研究和判定防锈油、切削液等在一定的条件下,有无明显的分层或胶凝等外观和性能的
变化。 |
·霉菌试验: | 将接种有霉菌的试样,暴露在湿热条件下,研究其防霉性能的试验。 |
·醋酸盐雾试验: | 将试样暴露在含有醋酸的酸性盐雾中,研究其耐蚀性的试验。 |
·凝露腐蚀试验: | 使试样处于凝露环境中,以研究其腐蚀程度与状态的试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