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空情报雷达: | 在防空系统中,主要用来发现、监视和识别空中目标,测定其座标的雷达。 |
·警戒雷达: | 用于发现目标,担负警戒作用的雷达。 |
·引导雷达: | 用于发现目标,测量目标的座标,弓I导我机拦截敌机的雷达。 |
·测高雷达: | 主要测量空中目标高度的雷达。一般与两座标雷达配套使用,输出目标的三座标数据。 |
·低空雷达: | 发现低空目标的雷达。适用于低空补盲或前沿低空警戒。 |
·被动探测雷达: | 接收目标辐射或散射的电磁波进行目标探测的雷达。 |
·搜索雷达: | 用于发现目标,起警戒和引导作用的雷达。 |
·目标指示雷达acquisition: | 用于发现目标,起引导和目标指示作用的雷达。 |
·火控雷达: | 借助目标指示雷达提供的信息来发现、截获并跟踪目标,实时送出目标诸元,控制火力系统射击目标
的雷达。 |
·预警雷达: | 发现和监视战略飞行器,预测弹着点,起预先告警作用的远程警戒雷达。 |
·机载预警雷达: | 发现和监视远距离目标,起预先告警作用、能引导飞机作战的远程警戒机载雷达。 |
·制导雷达: | 通过目标指示雷达获取目标坐标信息,跟踪目标并控制、引导导弹攻击目标的雷达。 |
·照射雷达: | 用电磁波照射目标,使导弹接收目标反射信号,获取目标信息的雷达。 |
·航管雷达: | 用来实时掌握航区内目标信息,对航行进行管理,保障航行安全的雷达。 |
·测量雷达: | 用于测量目标运动参数和目标特性的精密跟踪雷达。 |
·测控雷达: | 对合作目标进行测量并提供控制信息的雷达。 |
·RCS: | 测量目标雷达散射截面积的雷达。 |
·地炮雷达: | 用于地面炮兵侦察敌方炮位和校射我方弹道的雷达。一般包括炮位侦察校射雷达和炮兵侦察校射
雷达。 |
·战场侦察雷达: | 用于探测地面目标判断军事活动的雷达。 |
·岸防雷达: | 观察海面并控制岸防武器的陆基雷达。包括:对海警戒雷达、岸舰导弹制导雷达和海岸炮火控雷达
等。 |
·海面监视雷达: | 用于发现和监视海面目标的雷达。 |
·超视距雷达: | 利用电磁波多次反射特性和绕射特性,发现雷达视线以下目标的雷达。 |
·天波超视距雷达: | 发射信号在电离层与地面之间以反射跳跃方式传播,接收电离层反射的目标回波,达到发现雷达视
线以下目标的雷达。 |
·地波超视距雷达: | 利用海洋表面对垂直极化波的绕射特性,接收雷达视线以下目标反射信号,达到发现目标的雷达。 |
·双/多基地雷达: | 由一个发射基地与一个或多接收后向散射和侧向散射信号基地所组成的雷达。 |
·护尾雷达: | 警戒和监视载机后向可能出现进攻性目标的机载雷达。 |
·轰炸导航雷达: | 用于引导轰炸机按照预定航线飞行到所要攻击目标的上空,并与光学瞄准装置协调完成对目标的瞄
准和攻击的雷达。 |
·地形回避雷达: | 能够在指定的水平(方位)面内,指示影响载机飞行安全的地面障碍物,并测量其位置座标,给出载机
水平机动指令的雷达。 |
·地形跟随雷达: | 沿航线垂直(俯仰)面内测量并指示地形高度,给出控制载机与地面保持选定的相对高度飞行指令的
雷达。 |
·防撞雷达: | 测量碰撞对象的参数,防止碰撞,确保载体运行安全的雷达。 |
·雷: | 测定飞行器与地面相对高度的机载、弹载雷达。 |
·导航雷达: | 装在载体上,探测并显示水面、地面或空中目标,测量目标距离和角度,为载体提供安全航行信息的
雷达。 |
·气象雷达: | 用于探测空中云雨的状态、风速、风向以及其它气象要素,或者用于跟踪、接收探空仪气象信息的雷
达。 |
·测风雷达: | 利用多普勒雷达原理测量大气湍流方向的一种气象雷达。 |
·跟踪识别雷达: | 通过跟踪目标获取目标座标信息,并能判断目标类型和属性的雷达。 |
·合成孔径雷达: | 装在活动平台上,由小孔径天线发射信号,并对接收信号进行处理,实现等效长天线获取方位高分辨力的雷达。 |
·逆合成孔径雷达: | 装在固定平台上,利用目标绕轴旋转引起不同角度上回波多卜勒频率差异,经过信号处理得到两维
目标信息,形成目标图像的雷达。 |
·成像雷达: | 探测目标,并根据照射物体不同部位反射特性显示物体图像的高分辨力雷达。 |
·噪声雷达: | 发射一种具有宽频带噪声调制的载波信号,并对接收信号进行处理获得目标信息的雷达。 |
·冲激雷达: | 发射极窄信号的高功率脉冲无载波雷达。 |
·末制导雷达: | 在导弹飞行末段,引导、控制导弹攻击目标的弹载雷达。 |
·激光雷达: | 利用激光束进行测距和测角的雷达。 |
·谐波雷达: | 利用目标的非线性特性,检测回波谐波信息的雷达。 |
·—次雷达: | 发射电磁波并接收从目标反射(散射)的电磁波,以发现目标和获得信息的雷达。 |
·二次雷达: | 发射询问信号并接收应答信号来获得协作目标信息的雷达。 |
·两座标雷达: | 能同时测定空中目标的距离、方位或距离、仰角(高度)两个座标的雷达。 |
·三座标雷达: | 能同时测定空中目标的距离、方位和仰角(高度)三个座标的雷达。 |
·连续波雷达: | 利用连续波进行定位的雷达。 |
·调频连续波雷达: | 发射信号频率按一定规律调制的连续波雷达。 |
·测速雷达: | 利用多普勒原理,测定运动物体相对速度的雷达。 |
·脉冲多普勒雷达: | 利用脉冲信号进行座标测量,通过对相参脉冲串信号频谱的多普勒滤波,实现运动目标检测的雷达。 |
·低截获概率雷达: | 发射信号具有较低被截获概率,不易被电子侦察接收机发现的雷达。 |
·单脉冲雷达: | 利用单个接收脉冲即可获得目标角度信息,并进行跟踪的雷达。 |
·相控阵雷达: | 控制天线阵上各个天线单元的馈电相位,实现波束在空间电扫描的雷达。 |
·固态有源相控阵雷达: | 由固态收发组件构成的相控阵雷达。 |
·跟踪雷达: | 在发现目标后能自动、连续地测定目标的座标和速度的雷达。 |
·作用范围: | 雷达完成战术功能的空间范围的统称。如:探测范围、跟踪范围、制导范围等。 |
·探测范围: | 雷达能够发现目标并测量目标座标的范围。 |
·警戒范围: | 发现概率不小于0.5的探测范围。 |
·引导范围: | 发现概率不小于0.8 的探测范围。 |
·最大作用距离: | 在规定发现概率、虚警率、目标类型等条件下,发现目标的最大距离。 |
·最小作用距离: | 雷达能够发现和跟踪目标的最小距离。 |
·跟踪范围: | 雷达能够连续稳定跟踪目标的范围。 |
·截获范围: | 雷达从搜索转入跟踪目标的工作范围。 |
·校射范围: | 雷达以一定的置信水平确定弹着点偏差量的工作范围。 |
·盲区: | 雷达不能发现目标或发现概率低于允许值的区域。 |
·目标模型: | 目标的雷达特性的数学描述。 |
·测量目标参数: | 雷达所探测到的运动目标的距离、方位、高度(仰角)、速度和加速度等参数。 |
·发现概率: | 在一定信杂比和虚警概率条件下,目标信号在噪声或杂波背景中,经检测被发现的概率。 |
·虚警概率: | 噪声、杂波或其它干扰超过检测门限被误认为目标的概率。 |
·虚警时间: | 两次虚警之间的平均间隔时间。 |
·最小可检测信噪比: | 在一定的发现概率和虚警概率下,刚能发现目标时的信噪比。 |
·目标识别能力: | 雷达鉴别目标特征的能力。 |
·目标容量: | 雷达在规定时间内可处理目标数据的最大目标数。 |
·目标数据率target: | 雷达在单位时间内获得同一目标参数的次数。 |
·波束方式: | 波束在空间所形成的受控方式。 |
·扫描方式: | 为覆盖规定的探测空域而采用的波束搜索的方式。 |
·扫描范围: | 波束扫描的最大方位角范围和俯仰角范围。 |
·机械扫描: | 控制机械转动实现波束扫描。 |
·电扫描: | 利用电控方式实现波束扫描。 |
·绝对测量精度: | 雷达测量目标时,以特定大地、天文座标系为基准的测量误差,通常用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表示。 |
·相对测量精度: | 制导雷达等多目标测量时,以特定参照物(如其中一个目标)作为测量基准的测量误差,通常用系统
误差和随机误差表示。 |
·跟踪精度: | 雷达跟踪目标时,目标座标的测量值与真值之差的统计值。 |
·校射精度: | 校射雷达测定弹丸弹着点与目标的偏差量的精度,或根据弹丸外弹道测定炮位座标与真实炮位座标
偏差量的统计值。 |
·导航精度: | 雷达导航数据相对于真值之差的统计值。 |
·分辨力: | 雷达能区分两个邻近或参数相近目标最小间隔的能力。分为距离、角度、速度分辨力。 |
·抗干扰能力: | 雷达在干扰环境中工作时,消除或抑制干扰的能力。 |
·抗有源干扰能力: | 雷达在敌方施放有源干扰的环境中工作的能力。 |
·抗无源干扰能力: | 对抗人为施放不辐射电磁能量的干扰源所产生干扰的能力。 |
·捷变: | 随机地、程控地或自适应地快速变化雷达信号参数的过程。 |
·跳频范围: | 雷达正常工作时,可变化的频率范围。 |
·跳频速率: | 在变频范围内频率变化的平均速率。 |
·自适应跳频能力: | 雷达自动快速地改变工作频率,从而不断地保持在干扰频谱最弱点工作的能力。 |
·旁瓣对消: | 由一个或多个辅助天线和辅助接收机组成,通过将主信道信号与辅助信道信号相减来对消旁瓣干扰
信号。 |
·旁瓣消隐: | 采用宽波束辅助天线和辅助接收机,将雷达主信道和辅助信道进行比较,如果辅助信道的信号比主
信道的信号强,就阻塞主信道输出,实现消隐。 |
·波瓣自适应: | 雷达根据信号与干扰环境自动控制波瓣形状,以达到空域上对信号最佳接收,对扰最大抑制。 |
·自卫距离: | 在多种干扰情况下,雷达检测到干扰的强度与目标信号强度相等时的作用距离。 |
·烧穿能力: | 雷达将发射能量集中指向干扰目标,以增大信干比和自卫距离的能力。 |
·抗欺骗式干扰: | 为消除敌方施放的或发射的假目标信号干扰所采取的措施。 |
·抗地物杂波干扰: | 雷达抗周围自然环境如地物、海浪、雨雪等引起的反射干扰的能力。 |
·抗箔条干扰: | 对抗人为施放在某一空间范围内的反射箔条干扰的能力。 |
·反侦察能力: | 利用各种手段进行掩护,使己方雷达的位置及其主要工作参数不被敌方侦知的能力。 |
·抗异步干扰: | 多部雷达同时工作时,雷达抑制频段相同、脉冲重复频率不同的信号干扰的能力。 |
·迷惑: | 在雷达真实工作参数中渗入若干虚假参数,使敌方侦收后难以辨别真假的一种反侦察措施。 |
·伪装: | 隐蔽、改变雷达的真实位置和工作参数,使敌方侦察、干扰产生错觉和失误的措施。 |
·抗摧毁能力: | 雷达对抗各种武器破环的能力。 |
·抗反辐射导弹能力: | 雷达利用多种措施使反辐射导弹失去攻击的能力。包括导弹识别和告警能力、快速关启发射机和诱
饵掩护等措施。 |
·抗电磁脉冲能力: | 雷达防御电磁脉冲武器破环的能力。 |
·开机时间: | 雷达从通电开机和各种操作检查,到整机进人战斗状态的总时间。 |
·天线调转时间: | 雷达天线从一个角度调整到指定角度的时间。 |
·雷达反应时间radar: | 雷达从搜索或发现目标起到输出有效的点迹、航迹或稳定跟踪所需的时间。 |
·机动性能: | 地面雷达快速隐蔽或转移阵地的能力。 |
·架设时间: | 在规定条件下,地面雷达由行军状态转为战备状态所需的时间。 |
·撤收时间: | 在规定条件下,地面雷达由战备状态转为行军状态所需的时间。 |
·圆锥扫描技术: | 天线波束指向偏离天线轴线作圆锥旋转,以获得目标角度信息的跟踪技术。 |
·电扫描技术: | 用电控的方法无惯性地改变天线波束指向的波束扫描技术。 |
·一维电扫描技术: | 只在一个方向改变天线波束指向的电扫描技术。 |
·频率扫描技术: | 改变发射信号的频率(脉内变频或脉间变频),利用频率变化改变天线孔径相位分布,使波束作电扫
描的技术。 |
·相位扫描技术: | 利用移相器改变天线孔径馈电相位分布,使波束作电扫描的技术。 |
·顺序波束扫描技术: | 使天线波束按规定的顺序扫描,以获得目标角度信息的跟踪技术。 |
·多波束技术: | 在垂直面上用多个邻接的窄波束布满所需空域,并采用多路接收,比较相邻波束的回波幅度,以获得
空中目标仰角(髙度)的技术。 |
·数字波束形成技术: | 将阵列天线模拟信号变换成复数数字信号,并应用数字运算处理,达到按一定规律合成波束的技术。 |
·电扫机扫复合跟踪技术: | 能进行电扫跟踪和机械转动跟踪的复合跟踪技术。 |
·波束稳定技术: | 采用惯性装置进行天线扰动补偿,使雷达瞬时探测空域不随载体航向和姿态变化的技术。 |
·动目标显示技术: | 利用目标与杂波多普勒效应在频谱上的差异,采用阻带滤波抑制干扰频谱,提取活动目标信息的技
术。 |
·动目标检测技术: | 利用目标和杂波多普勒效应在频谱上的差异,采用带通滤波器组区别动目标和固定目标的技术。 |
·动目标跟踪技术: | 利用动目标和杂波多普勒效应在频谱上的差异,使雷达抑制杂波而达到跟踪动目标的技术。 |
·脉冲压缩技术: | 发射时间带宽积大的宽脉冲信号,接收时通过匹配滤波处理,将其压缩成时间带宽积近似等于1 的
窄脉冲的波形设计和信号处理技术。 |
·零中频信号处理技术: | 通过模拟或数字电路,使信号载频下变频到零频,并得到正交信号的技术。 |
·波形设计技术: | 根据检测、估值、分辨和抗干扰等性能要求而确定一种或几种最佳发射波形的设计技术。 |
·脉冲多普勒技术: | 对相参脉冲串回波信号的离散频谱实现多普勒滤波的技术。 |
·高重复频率技术: | 为提高测速精度而采用提高雷达发射脉冲重复频率和相应信号处理的技术。 |
·频率捷变技术: | 发射信号的频率在一定范围内以随机、程序控制或自适应方式作脉间、脉组变频的技术。 |
·重复频率捷变技术: | 脉冲信号重复频率按一定方式快速跳变的技术。 |
·频率分集技术: | 发射和接收多个调制脉冲参数相同、载频不同的射频信号,以便减小目标起伏的信号处理和抗干扰
的技术。 |
·边搜索边跟踪技术: | 在搜索的同时,实现对多目标跟踪的技术。 |
·领示脉冲技术: | 在雷达工作时序的特定区段,从雷达高频端馈入经脉冲调制的射频信号,实现全雷达的自动补偿和
自动检测的技术。 |
·雷达自适应技术: | 雷达对环境的变化所做出的一种以上的判断和有条件的自控技术。这种技术包括自适应天线方向
图、自适应波形发射、自适应功率管理、自适应匹配滤波、自适应门限、自适应频率捷变和自适应干扰电路
接通等。 |
·线性调频测距技术linear: | 发射调频信号,将发射脉冲和接收脉冲的时间延迟转换为频移,通过精确测定频移而实现测距的技
术。 |
·自适应波束零点控制技术: | 利用D B F 技术分析测得的干扰方向,自动控制接收波束在该方向形成一个凹口(零点),以抑制干扰
的空域滤波技术。 |
·低副瓣技术: | 利用D B F 系统的校正技术,形成天线波束低副瓣的技术。 |
·干扰分析、发射波形选择技术: | 对干扰信号作频谱分析,找出干扰功率弱的频率点,使雷达自适应地选择弱干扰的频率作为发射信
号频率的技术。 |
·抗干扰技术: | 针对干扰信号采用电子侦察、识别,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使雷达在电子干扰环境中能正常工作的技
术。 |
·敌我识别系统: | 发射编码询问信号,并根据是否有预定编码的应答信号来确定目标的敌我属性的系统。 |
·主瓣杂波跟踪和抑制技术: | 将天线主瓣杂波的中心谱线锁定在带阻滤波器的中心频率上,并加以抑制的技术。 |
·极化捷变技术: | 根据不同的目标特性,采用快速改变雷达天线极化方式的技术。 |
·目标识别技术: | 对目标信息特征进行分析,从而对目标类型及属性做出判断的技术。 |
·抗海杂波技术: | 选用合适的波段和天线波束,并应用合理波形设计和信号处理等综合技术,达到抑制海平面和海浪
引起干扰的技术。 |
·全相参技术: | 利用频率综合器产生相位、频率等参数相关的发射信号、本振信号和基准信号,以便进行相应信号处
理的技术。 |
·被动定位技术: | 利用目标本身的辐射或散射电磁波,以获得目标座标参数的被动探测技术。 |
·数字稳频技术: | 非相参脉冲雷达中,釆用数字校正方法从回波中消除发射信号频率等不稳定因素的影响,提高雷达
动目标检测性能的技术。 |
·雷达低角跟踪技术: | 雷达低仰角跟踪时,为减少或消除副瓣多路径效应和主瓣触地波瓣畸变所引起的跟踪误差所采用的
技术。 |
·单脉冲技术: | 从单个接收脉冲中提取目标角度信息的跟踪技术。 |
·相控阵技术: | 改变阵列天线各个天线单元的馈电相位,使天线波束指向和方向图受到控制的技术。 |
·低截获概率技术: | 利用波形设计、发射功率限制和低副瓣天线等措施,使雷达在探测目标同时其信号被对方截获的概
率最小的技术。 |
·多基地技术: | 发射和接收分置,或采用一发多收形成多站测量的雷达组网技术。 |
·雷达标校技术: | 雷达测量坐标或测量参数进行调零和定标的技术。 |
·雷达精度分析: | 在雷达研制中,根据所要求的测量精度,分析并确定相应的系统及各分系统参数,确定测量方法。 |
·雷达威力分析: | 在雷达研制中,根据所要求的作用距离,分析并确定相应的各分系统参数,确定测试方法。 |
·微波功率合成技术: | 多个小功率微波源输出功率合成的技术。包括全相参微波功率合成和非相参微波功率合成。 |
·雷达系统集成: | 在雷达设计制造周期中,进行整机安装、联试和测试的过程。 |
·信标试验: | 利用信标源发出的信号代替雷达实际工作时的回波信号所进行的校准、调试等一系列试验。 |
·气球跟踪试验: | 通过对气球携带的金属反射体进行跟踪,检查探测跟踪设备跟踪性能的试验。 |
·目标跟踪试验target: | 通过对飞机目标进行跟踪,检查雷达探测、截获跟踪功能和精度的试验。 |
·应答机跟踪试验responder: | 对应答机信号进行跟踪,以检查制导雷达目标支路和导弹支路性能的试验。 |
·波瓣交叉电平lobe: | 当两个波瓣互相交叉时,交叉点电平与最大辐射方向电平的比值,通常用分贝表示。 |
·差波辦零值深度: | 单脉冲天线差波瓣最大电平与差波瓣中心最小电平之比值,通常用分贝表示。 |
·差波瓣零值漂移: | 差方向图中,零值点位置随频率或环境条件变化而产生的漂移。 |
·差斜率: | 差波瓣零点附近的电平对偏离角的变化率。 |
·基准轴: | 为校准天线波束指向所规定的基准指向。 |
·波束指向: | 天线波束最大值在规定方向上的指向角。 |
·波束指向误差: | 实际波束指向与基准轴指向之间的偏差值。 |
·天线极化方式: | 天线辐射波电场矢量的指向形式。 |
·轴比: | 天线或馈线中,极化橢圆的长轴与短轴之比。 |
·栅瓣: | 相控阵天线中,由于单元间距过大以致辐射电磁场在多个方向上出现同相迭加而产生的较大副瓣。 |
·盲点: | 相控阵天线因辐射单元之间存在互耦,当电扫到某些角度方向时,天线呈现全反射状态而失去增益。 |
·宽角阻抗匹配: | 相控阵天线在规定的扫描范围内,阵面单元都处于匹配的状态。 |
·频率灵敏度: | 频率扫描相控阵雷达天线的指向角对频率的变化率。 |
·交叉极化电平: | 在天线辐射远场中,正交于主极化的场强与主极化场强最大值之比,通常用分贝表示。 |
·收发天线隔离度: | 发射天线发射功率电平与耦合到接收天线输人端的功率电平之比,通常用分贝表示。 |
·互易移相器: | 移相量与射频能量传输方向无关的移相量可控的器件(装置)。 |
·非互易移相器: | 移相量与射频能量传输方向有关的移相量可控的器件(装置)。 |
·数字移相器: | 用数字信号控制移相器相移量的器件。 |
·相移一致性: | 零配相状态移相器的的相移值与标准样件相移的差值。 |
·差相移误差: | 配相状态移相器的相移值与各位态对应的相位标称值的差值,常用规定的工作频带内相位差的平均
值和最大值表示。 |
·相位状态转换时间: | 移相器从一种相移位态转换为另一种相移位态所需的时间。 |
·移相器驱动功耗: | 移相单元正常工作时消耗的各种直流供电功率。 |
·铁氧体移相器: | 控制铁氧体内磁感应强度,改变射频信号通过铁氧体的相移量的器件。 |
·半导体二极管移相器: | 控制半导体二极管的参数,改变射频馈线的电气长度,实现改变移相量的器件。 |
·收发模块T: | 幅相可控的(中低功率)发射机和高频接收机电路的集成组件。 |
·发射传输损耗: | 从发射机出口到天线输入口,发射信号经过传输线的损耗,通常用分贝表示。 |
·接收传输损耗: | 从收发开关与接收机连接界面到天线输入口,接收信号经过传输线的损耗,通常用分贝表示。 |
·接收机漏进功率: | 发射机馈线通过收发开关或其它隔离器漏进接收机的最大功率。 |
·多波束合成网络: | 将多个接收单元接收的同频率微波信号按对应的波束通道分别输出的网络。 |
·馈电网络f: | 将高频信号按一定的幅度、相位分布馈送到天线各单元的微波网络。 |
·和差网络: | 将不同通道输入的同频率微波信号进行和差处理后分别输出的微波网络。 |
·极化选择器: | 只允许某种线极化波或圆极化波通过,而不允许与其正交的线极化波或圆极化波通过的器件。 |
·极化分离器: | 将一种极化波分解成两个正交线极化波输出的器件。 |
·多模网络: | 能同时传输主模和若干个高次模的微波网络。 |
·旋转关节: | 相对转动的传输线连接,能保持馈线传输能量连续性的装置。 |
·单级振荡式发射机: | 直接振荡产生大功率射频信号的雷达发射机。 |
·主振放大式发射机: | 由髙稳定低功率振荡器产生主振信号并进行多级功率放大的发射机。又称放大链式发射机。 |
·固态发射机: | 采用固态器件作为射频发射源的发射机。 |
·射频脉冲包络: | 射频脉冲经理想线性检波后的视频脉冲波形。 |
·射频脉冲宽度: | 射频脉冲包络幅度降到某一规定值时的宽度,一般用幅度50%所对应的宽度表示。 |
·射频脉冲频谱: | 射频信号能量按频域分布的特性。 |
·谱线宽度: | 频谱主谱线幅度半功率点处的最高频率与最低频率之差值。 |
·主副鱗比: | 频谱主瓣幅度与最大副瓣幅度的比值。 |
·射频泄漏功率: | 发射机射频泄漏到空间的功率。 |
·发射机谐波抑制度: | 信号频谱中主频与谐波幅值比,一般用相对值分贝dBc表示。 |
·发射机(带外)杂波抑制度: | 信号频谱中主频与带外杂散波幅值之比,一般用相对值分贝dBc表示。 |
·脉冲上升时间pulse: | 脉冲瞬时幅度首次达到规定的下限至上限的时间间隔。一般下限和上限分别为最大脉冲幅度的
10% 和90% 。 |
·脉冲前沿抖动: | 射频脉冲包络前沿50%幅值处的时延变化值。 |
·顶部降落: | 脉冲幅度与从脉冲前沿幅度50%处起到0 .8 脉冲宽度处对应的顶部振荡轴线的电压幅值之差。 |
·相位(频率)调制灵敏度: | 发射管电压或电流变化时,引起相位(频率)改变的数值(比率)。 |
·带内发射功率平坦度: | 在发射机工作频率范围内,等激励状态发射机输出功率的恒定程度,通常用分贝表示。 |
·发射相位噪声: | 由发射机产生的附加噪声的相位调制分量。 |
·发射幅度噪声: | 由发射机产生的附加噪声的幅度调制分量。 |
·脉内噪声: | 在规定的条件下,发射单元输出端在脉冲导通期间输出的噪声功率。通常用工作频率处的噪声与射
频输出功率相对值分贝dBc表示。 |
·幅相稳定度: | 在规定时间内,发射脉冲幅度和相位的变化量与规定值的比值。 |
·阻断比: | 在主振放大脉冲发射机脉冲间歇期间,发射机输出端的射频功率与其输入功率之比,通常用分贝表
示。 |
·.跳频方式: | 在规定的指标下,发射机变换工作频率的方式。 |
·刚性调制器: | 用真空管或晶体管作为调制开关的脉冲调制器。 |
·软性调制器: | 用离子管或可控硅作为调制开关与脉冲形成网络构成的调制器。 |
·前向波管: | 电子注运动方向与高频场能量传播方向一致的正交场微波放大器件。 |
·返波管: | 电子注运动方向与高频场能量传播方向相反的正交场微波放大器件。 |
·行波管: | 电磁波与电子注同时沿慢波系统行进,利用电子注与慢波系统中的行波场相互作用而得到电磁波的
放大或振荡的一种微波器件。 |
·速调管: | 对电子注进行速度调制达到密度调制,使电子注发生群聚并与输出腔高频场进行能量交换,达到振
荡或放大的微波器件。按电子注行进方式分直射式和反射式速调管。 |
·多腔速调管: | 利用多个空腔使电子束多次群聚交换能量以提高增益、效率和输出功率的速调管。常用作雷达发射
机中高频放大链的末级功率放大器。 |
·多注速调管: | 在采用多个空腔的基础上,用多个电子束以进一步提高效率和输出功率的速调管。 |
·回旋管: | 基于自由电子受激辐射原理,工作在毫米波、亚毫米波频段的大功率振荡管。 |
·反尖峰: | 为消除非线性或电抗负载瞬时失配,造成脉冲幅度上升过冲而并联于调制器负载端的电路。 |
·去反峰嵌位电路inverse: | 为消除负载失配造成的脉冲后沿反向峰值电压而并联于调制开关上的电路。 |
·撬棒电路: | 当微波发射管内部发生电弧或打火时,能迅速泄放其储能电容器能量的并联电路。 |
·驻波保护电路: | 保护发射管及其传输线,不因负载驻波过大而受到损坏的电路。 |
·截尾电路: | 使调制脉冲波形后沿迅速下降的电路。 |
·相关接收机: | 将受干扰回波信号同发射信号样本信号在时域上进行相关处理,从干扰背景中提取信号的最佳接收
机。 |
·匹配滤波接收机: | 频率特性与发射信号频率特性共轭,能使接收机输出端得到最大信噪比的最佳接收机。 |
·单脉冲接收机monopulse: | 利用和差信号提取目标角度信息的接收机。 |
·频谱中心接收机: | 利用发射脉冲频谱中心频率与千扰脉冲频谱中心频率的不同,来抑制脉冲干扰的接收机。 |
·脉冲多普勒接收机pulse: | 接收相参脉冲回波信号,利用多普勒频移检测目标的雷达接收机。 |
·接收机噪声系数receiver: | 接收机输入端与输出端信噪比的比值,通常用分贝表示。 |
·接收机灵敏度: | 满足检测要求时,接收机输入端的最小可检测信号功率。 |
·接收机极限灵敏度receiver: | 接收机输出端信噪比为零分贝时,接收机输入端的信号功率。 |
·接收机工作灵敏度: | 实现规定功能所对应的最小信噪比条件下,接收机输人端的信号功率。末制导雷达接收机有动作灵
敏度、释放灵敏度。 |
·接收机正切灵敏度: | 接收机输出端信号功率比噪声大一倍时,接收机输入端的信号功率。 |
·接收机饱和电平: | 输人信号很强时,接收机输出因增益下降不再随输入信号线性增大或输出基本保持不变时接收机输
人端的信号功率。通常定义接收机增益下降1dB时的输人信号功率。 |
·接收机动态范围: | 在增益下降1dB条件下,接收机的最大输入信号功率与最小可检测信号输入功率之比,通常用分贝
表示。 |
·接收机恢复时间: | 接收机从强信号输入饱和结束到恢复正常工作所需的时间。 |
·相位一致性: | 接收机多通道之间相位的均衡量度,通常用与基准通道的相位差表示。 |
·幅度一致性: | 接收机多通道之间增益的均衡量度,通常用与基准通道的增益差表示。 |
·通道隔离度: | 多通道接收机一路通道传输信号时,其输出功率与其它通道输出功率之比,通常用分贝表示。 |
·接收机烧毁功率receiver: | 导致高频接收机毁坏的最小输人功率。 |
·自动相位控制: | 使被控信号的相位自动适应外来信号,与外来信号同步的调整过程。 |
·自动增益控制: | 随输入信号幅度的变化而自动调整接收机增益,使输出信号幅度稳定在一定范围。 |
·瞬时自动增益控制: | 回波信号发生瞬态变化时,能快速地自动调整接收机增益,防止接收机饱和。 |
·噪声自动增益控制: | 随机内噪声幅度的变化而自动调整接收机增益,使机内噪声输出稳定在一定电平上。 |
·灵敏度时间增益控制: | 接收机为防止近距离回波和泄漏的主脉冲使接收机饱和而加人的一种接收机增益控制方法。它使
接收机的增益随着时间而变化,也叫近程增益控制。 |
·数字自动增益控制: | 采用数控衰减器或其它数字电路实现的自动增益控制。 |
·接收机(带外)抑: | 接收机选择所需信号和抑制邻近频率干扰信号的能力,通常用分贝表示。 |
·变频损耗: | 输入的高频信号变换成中频信号时,混频器的损耗。 |
·中频: | 在超外差接收机中,经过混频后输出的差值频率。 |
·中频数字采样: | 对接收机中频进行的模拟数字变换和采样。 |
·自动频率调整: | 以振荡器信号和基准信号频率之差为误差信号,利用自动调整环路实现振荡器频率微调。 |
·自频调搜索范围: | 自频调系统处于搜索状态时,振荡器的最高频率与最低频率之差。 |
·自频调捕捉带: | 自频调系统由搜索状态转入跟踪状态时,被跟踪振荡器的频率变化范围。 |
·自频调跟踪精度tracking: | 自频调系统达到稳定跟踪后,受控振荡器的输出频率与被跟踪频率的误差。 |
·频率综合器: | 用频率稳定度高的晶体振荡器作频率基准,通过倍频、混频、分频和锁相处理,综合给出不同频率的
等幅振荡信号的装置。 |
·腔体稳频振荡器: | 用高品质因素的谐振腔作为鉴频装置,实现自动频率调整的振荡器。 |
·数字变频器: | 将中频数字采样的信号,应用数字运算原理,实现下变频的电路。 |
·压控振荡器: | 频率随输入控制电压大小而变化的振荡器。 |
·注入锁定振荡器: | 以频率稳定度很高的小功率射频源注人到大功率振荡器中,利用频率牵引原理,获得高稳定度频率
的振荡器。 |
·镜象频率抑制image: | 对混频器中的镜象噪声或镜象干扰的抑制。 |
·中频积累: | 利用中频信号的幅度和相位信息进行的信号积累,又称相参积累或相干积累。 |
·杂波多普勒频移补偿: | 在动目标显示系统中,为改善因杂波漂移产生的多普勒频移而降低的对消效果所采取的补偿措施。 |
·相位检波: | 将输入信号相对于基准信号之间的相位变化转变为幅度变化的一种检波,其输出电压幅度、极性与
输入信号和基准信号之间的相位差有关。 |
·峰值检波: | 从视频脉冲序列中取出调制包络的检波。 |
·脉冲检波: | 从脉冲调制的射频信号中取出视频脉冲包络的检波。 |
·正交通道: | 分别传输雷达调制信号两个正交分量(I、Q)的通道。 |
·微波单片混合集成电路: | 具有高频放大、混频等功能的单片混合集成电路。 |
·宽—限—窄电路: | 一种由宽带放大器、限幅器和窄带匹配滤波器组成的抗干扰电路,用以降低宽带噪声调频干扰。 |
·可编程信号处理机: | 采用软件程序控制方式改变信号处理功能的设备。 |
·动目标改善因子: | 通过动目标的显示处理,使信杂比得到改善的倍数(对所有目标平均)。 |
·杂波中可见度: | 活动目标在杂波背景下,雷达刚能发现目标时的杂波强度和目标强度之比,通常用分贝表示。 |
·实时信号处理: | 通过信号处理系统所获取的运载信息,与原信息源具有良好同时性,能及时作为控制或监视信号使
用的信号处理技术。 |
·线性调频脉冲压缩: | 发射并接收矩形包络的线性调频宽脉冲,经信号处理变为窄脉冲。 |
·相位编码脉冲压缩: | 发射并接收相位按一定规律离散调制的脉冲,经信号处理变为非编码的窄脉冲。可分为双相编码和
多相编码两大类 |
·数字脉冲压缩: | 根据脉冲压缩数学模型,采用数字技术和数字电路实时把宽脉冲变为窄脉冲。 |
·压缩脉冲主副瓣比: | 脉冲压缩后,在时域波形中主瓣与旁瓣的比值。 |
·压缩比: | 脉冲压缩前与压缩后的脉冲宽度之比。 |
·脉压失酉£损失: | 脉冲压缩过程中,由于传输信号与网络不匹配等原因引起的信噪比损失,通常用分贝表示。 |
·时间旁瓣: | 脉冲压缩处理后,时域波形中主瓣以外的副瓣总称。 |
·信号.积累: | 将周期性序列信号经过存贮叠加而使其信噪比或信杂比提高的过程。 |
·视频积累: | 只利用视频信号的幅度信息进行的信号积累,又称非相参积累或非相干积累。 |
·检测准则: | 在信号检测过程中,用数理统计方法判断目标是否存在所依据的准则。 |
·恒虚警检测: | 在噪声、杂波或干扰背景电平发生变化时,能保持虚警率恒定的自适应检测过程。 |
·双门限检测: | 把某一方位、距离的单元信号电平与规定门限比较,初步判断信号存在,再在规定观测时间内进行重
复周期计数统计,超过计数门限,确认目标存在的检测过程。 |
·序列检测: | 设高低两个门限,高于高门限,判断目标存在;低于低门限,判断目标不存在;介于两门限之间,继续
判断的检测过程。 |
·聂曼-皮尔逊检测: | 在给定虚警概率下,使检测率达到最大或漏警概率减至最小的检测过程。 |
·宽度检测: | 利用目标信号与噪声(或杂波)的宽度概率密度的差别判断目标存在的检测过程。 |
·二进(双择)检测: | 对信号进行检测时,只选择有信号或无信号两种可能性的检测过程。 |
·慢门限恒虚警: | 当热噪声电平变化时,能自动提高或降低检测门限电平,保持恒虚警率的慢变化自动控制门限。 |
·快门限恒虚警: | 当外界杂波干扰环境电平变化时,能自动提高或降低检测门限电平,保持恒虚警率的快变化自动控
制门限。 |
·逻辑抗干扰: | 信号处理中,用逻辑分析法抑制脉冲干扰的一种方法。 |
·匹配滤波: | 频率响应为输入信号频谱的复共轭,脉冲响应为输入信号镜像函数的滤波技术。在白噪声干扰下其
输出信噪比最大。 |
·色散滤波: | 对信号不同频率分量有不同延时特性的滤波技术。 |
·数字滤波: | 将输入的数字序列经过运算变换成另一种数字序列输出的滤波技术。 |
·梳状滤波: | 幅频特性呈梳齿状的滤波技术。 |
·递归滤波: | 其输出值不仅与输入信号有关,且和以前输出信号有关的滤波技术。 |
·非递归滤波: | 其输出只与有限个过去和当前的输入值有关的滤波技术。 |
·卡尔曼滤波: | 按最小方差线性递推估算法实现的最佳滤波技术。 |
·滑窗检测器: | 在有限观察时间内计算信号超过第一门限的数目并与第二门限比较,以判断目标存在与否,每做一
次判断以后,观察范围N ( N 为“滑窗宽度”)顺序往后移动一个重复周期再继续判断,依次不断进行的简
化定长检测器。 |
·参量检测器: | 根据规定的杂波分布而设计的对该分布具有恒虚警作用的检测器。 |
·非参量检测器: | 适于各种杂波分布,具有恒虚警作用的检测器。 |
·自适应检测器adaptive: | 依靠内部参数的变化使检测器对输人产生响应,从而把某些性能(例如虚警概率)保持在所要求的水
平上的检测器。 |
·相关器: | 利用回波信号、噪声与发射信号的频移副本和时移副本的相关函数的不同,来实现从杂波背景中检
测出信号的装置。 |
·卷积器: | 对两信号作卷积运算的装置。 |
·声表面波器件: | 将输入的电信号转换成声波,以声表面波形式通过介质表面进行传输、变换和处理的器件。 |
·电荷耦合器件: | 利用数字节拍脉冲对输入信号进行时间采样,再将采样的模拟量以电荷量的形式在器件的单元中传
输、变换和处理的模一数结合的固态器件。 |
·距离模糊: | 被测目标距离超过脉冲重复周期所对应的距离时而出现的测距不确定性。 |
·速度模糊: | 被测目标径向速度所产生的多普勒频率超过脉冲重复频率时出现的测速不确定性。 |
·杂波图: | 若干次扫描的雷达杂波幅度平均值,以精细的方位一距离单元进行像素存贮,形成以雷达为中心的
杂波分布图。 |
·点迹: | 用来表征目标空间位置的一组参数。 |
·点迹录取: | 根据检测结果,对目标参数进行估值的过程。 |
·录取精度: | 录取设备给出的目标数据与真实数据的偏差值,通常用方均根值表示。 |
·参量估计: | 对目标回波的有限取样进行统计分析,以估计目标的空间座标及几何特性的方法。 |
·航迹相关: | 对录取的点迹与已有航迹点进行相关处理,形成或延伸航迹的过程。 |
·航迹容量: | 天线转动一周所能处理的最大航迹批数,或在同一方位不同距离上所能录取的目标批数。 |
·目标编批: | 对录取目标信息按一定规律编制批号。 |
·平滑外推: | 根据无偏最小均方误差条件,预测目标航迹未来点迹的方法。 |
·刷新率: | 单位时间内输出同批目标参数的次数。 |
·显示方式: | 按要求显示目标座标和特征参数的显示器型式。 |
·一次显示: | 原始雷达信号或原始雷达信号经过信号处理后仍以原始雷达信号的形式出现的显示。 |
·二次显示: | 经过处理机处理的雷达信息的显示。 |
·随机扫描: | 扫描信号为随机变换波形的扫描。 |
·光栅扫描: | 水平和垂直扫描信号是两组有规律的、频率不同的锯齿波或阶梯波,在显示屏幕上扫出光栅的扫描
方式。 |
·人机交互: | 计算机将处理和控制的情况及时显示出来,供人员观察,人员通过相应控制装置输入各种数据和命
令,以进行操纵和控制的过程。 |
·视频压缩: | 将雷达扫描时基上视频信息以正常的速度存贮起来,然后以较快的速度输出并显示在相应速度的时
基上,使扫描时间得以压缩的技术。 |
·视频地图: | 用电子的方法把要显示的地图信息变成与扫描同步的色彩和视频辉亮信号,输入显示器的各视频通
道而形成的一幅地图。 |
·同步信号: | 使雷达各分系统协调工作,具有一定时序关系的脉冲序列信号。 |
·基准信号: | 以频率和相位作为基准的正弦连续波信号,一般用于相参信号以及转换为同步信号。 |
·时间基线: | 显示器上用扫描信号产生的配有刻度并可作为距离粗读数的扫描线。 |
·天线座: | 支撑天线并使其保持一定姿态的装置。 |
·天线锁定装置: | 将天线固定在某一安全位置,使其不受外界影响而运动的装置。 |
·天线读数机构: | 可从刻度盘上直接读出天线的方位角、俯仰角等数值的装置。 |
·稳定平台: | 当雷达置于运动平台上时,为了消除运动载体的摇摆影响,保持雷达天线座平面与基准座标系(通常
为地球座标系)相对稳定而采用的装置。 |
·波束控制计算机: | 相控阵雷达中用于进行天线配相和修正计算,实现波束控制的计算机。 |
·轴角编码器: | 将天线转动轴角变换成二进制数据的设备。 |
·多极同步机: | 具有很多磁极的同步发送机,通过波形变换和信号处理,可构成轴角编码器。 |
·力矩马达: | 驱动力矩与控制电流相关的伺服电机,可实现无减速器宽调速范围驱动。 |
·复合控制: | 同时兼有开环和闭环的两种控制。 |
·数字控制: | 用数字信号实现离散系统特性的控制。 |
·无超调调转: | 通过计算机程序控制,实现最佳加速和减速,使天线大角度调转时不出现角度过冲现象。 |
·天线控制灵敏度: | 天线控制分系统的最小工作信号,即天线驱动的最小误差信号电平。 |
·同步灵敏度: | 角同步跟踪装置的最小工作信号,即可同步跟踪的最小误差信号电平。 |
·角跟踪: | 对目标角度的自动跟踪。 |
·距离跟踪: | 对距离的自动跟踪。 |
·速度跟踪: | 对目标速度的自动跟踪。 |
·角跟踪精度: | 角度跟踪系统的总误差,一般用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表示。 |
·静态误差: | 系统处于平衡状态时,系统的输出量与给定值之差。它取决于系统的调整状态和元件的质量指标,
而与目标的动态输入无关。 |
·动态误差: | 系统输入信号随时间改变时,系统输出量与给定值之差,它与目标的动态输入有关。 |
·分离波门跟踪器split: | 产生前后两路波门,对接收信号进行两路选通、对消的闭环跟踪器。 |
·隔离度: | 降低雷达载体角运动对角跟踪回路影响的程度,通常用分贝表示。 |
·自动调平: | 地面雷达天线座采用自动调整装置使其保持水平。 |
·倾角传感器: | 把地面雷达天线座的水平度转换为电信号,以便进行计算机或人工修正的敏感装置。 |
·自动寻北: | 通过陀螺装置确定雷达天线座方位指向与正北的夹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