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装: | 为隐蔽我方和欺骗、迷惑敌方而采取的各种隐真示假措施。 |
·伪装学: | 研究伪装的理论、技术、方法及其应用的学科。 |
·伪装原理: | 指消除、减小、改变或模拟目标与背景之间的差别,用以对抗探测的基本规律。 |
·伪装原则: | 组织和实施伪装必须遵循的准则,包括伪装的积极性、逼真性、多样性和连续性等。 |
·伪装积极性: | 指伪装须力图迫使敌方获得虚假的情报并作出错误的判断,从而采取符合我方作战意图
的行动。 |
·伪装逼真性: | 指伪装须力求符合目标与周围环境的实际情况,从而使敌方真实可信。 |
·伪装多样性: | 指在选用伪装措施、方法、器材时须力求多样化,避免单一、重复。 |
·伪装连续性: | 指伪装须贯穿目标的出现、活动、消失或勘察、施工、维护、使用的全过程。 |
·战略伪装: | 为隐蔽战争的准备和实施,使敌方对我方的战略企图与行动产生错觉和不意所实施的伪
装。 |
·战役伪装: | 为隐蔽战役的准备与实施,使敌方对我方战役企图和行动产生错觉和不意所实施的伪装。 |
·战术伪装: | 为隐蔽战斗的准备与实施,使敌方对我方战术兵团、部(分)队的编成、配置、战斗准备、行
动和企图以及各类目标产生错觉和不意所实施的伪装。 |
·多波段伪装: | 消除、减小、改变或模拟目标和背景之间光学、热红外、微波的反射、辐射、散射特性的差
别,以对付多个波段的综合探测所实施的伪装。 |
·多光谱伪装: | 消除、减小、改变或模拟目标和背景之间光学、热红外的反射、辐射特性的差别,以对付该
两个波段内不同光谱段的探测所实施的伪装。 |
·光学伪装: | 消除、减小、改变或模拟目标和背景之间光学(0.3~1.2μm)反射特性的差别,以对付光学
探测所实施的伪装。 |
·紫外伪装: | 消除、减小、改变或模拟目标和背景之间紫外(0.3~0.38μm)反射特性的差别,以对付紫
外探测所实施的伪装。 |
·可见光伪装: | 消除、减小、改变或模拟目标和背景之间可见光(0.38~0.76μm)反射特性的差别,以对付
可见光探测所实施的伪装。 |
·近红外伪装: | 消除、减小、改变或模拟目标和背景之间近红外(0.76~1.2/μm)反射特性的差别,以对付
近红外探测所实施的伪装。 |
·热红外伪装: | 消除、减小、改变或模拟目标和背景之间中远红外波段两个大气窗口(3~5、8~14μm)辐
射特性的差别,以对付热红外探测所实施的伪装。 |
·激光伪装: | 消除、减小、改变或模拟目标和背景之间激光反射特性的差别,以对付激光探测所实施的
伪装。 |
·雷达伪装: | 隐匿、减小、改变或模拟目标和背景之间微波散射特性的差别,以对付雷达探测所实施的
伪装。 |
·伪装意识: | 军事人员在一切军事行动中对伪装自觉的、能动的反映。 |
·伪装决心: | 指挥员依据作战意图对伪装目的和行动所作出的基本决定,是作战决心的组成部分。 |
·伪装计划: | 为组织、实施伪装所制订的军用文书。 |
·伪装勘察: | 为组织、实施伪装所进行的实地调查、校勘和背景测试等活动。 |
·伪装方案: | 依据伪装决心,对伪装任务和措施的基本设想。 |
·伪装设计: | 根据作战意图、伪装决心和伪装勘察资料进行伪装方案设计和伪装技术设计的总称。 |
·伪装技术: | 指依据伪装原理及实战经验发展形成的有关伪装的一整套研究设计和组织实施的技能与
方法。 |
·伪装作业: | 根据伪装计划和伪装设计实施的工程作业,如实施迷彩、架设遮障、设置假目标等。 |
·伪装纪律: | 为贯彻伪装意图、保持伪装效果而制定的必须执行的行动规则。 |
·伪装器材: | 实施伪装所采用的各种材料、装置、设备及机具的统称。 |
·伪装检查: | 依据伪装计划,对伪装的实施情况和效果所作的察看和考查。 |
·伪装检测: | 依据战术技术要求,对目标的伪装效果和伪装器材的伪装性能进行的检验和测定。 |
·伪装效果: | 在一定的威胁、目标和环境条件下,伪装达到的隐蔽我方、欺骗敌方的程度。通常用目标
伪装前后的发现、识别概率、探测距离、探测时间的变化来描述。 |
·伪装评价: | 运用系统分析方法和作战模拟技术,对包括伪装器材、设施及伪装措施、方法在内的伪装
系统的性能、效果、费用进行量化、分析、比较的过程,以便实现伪装系统的优化。 |
·目标伪装: | 综合运用战术组织及工程技术措施,对军队目标和行动、军事设施以及其他具有军事价值
的目标所实施的伪装。 |
·工程伪装: | 采用各种伪装措施对可能被敌方探测、攻击的国防工程设施所实施的伪装。 |
·施工伪装: | 在构筑军队工程和具有军事价值的其他工程时,对可能暴露工程性质的特征、作业活动所
实施的伪装。 |
·伪装措施: | 一切有利于隐蔽我方和欺骗、迷惑敌方的具体办法。分为工程技术措施和战术组织措施
两类。 |
·工程技术措施: | 使用制式、就便伪装器材,以工程作业手段遂行伪装的措施。 |
·战术组织措施: | 依靠战术和组织手段遂行伪装的措施,如利用地形、环境等自然条件、制订伪装纪律、佯动
及散布假消息等。 |
·隐真: | 消除、减小或改变目标的各种暴露征候,使我方的真实情况和企图不被或不易被敌方觉察
的伪装方法的统称。 |
·示假: | 模拟目标的各种暴露征候,制造和显示虚假现象,造成敌方错误或过失的伪装方法的统
称,如设置假目标、散布假消息、实施佯动等。 |
·隐蔽: | 消除目标的暴露征候,使敌方探测不到目标。 |
·遮蔽: | 利用天然条件或人工屏障有效地阻挡敌方的探测。 |
·融合: | 目标和背景的波谱反射、辐射差别接近或低于探测系统的可分辨能力,使敌方难以发现或
识别目标。 |
·降低显著性: | 降低目标暴露征候的明显程度,使敌方探测系统较难发现或识别目标。 |
·变形: | 改变目标的暴露征候,使其不再反映目标原有的性质和状态,用以降低目标的军事价值。 |
·模拟: | 对目标暴露征候和背景特性的相似显示。 |
·欺骗: | 诱使敌方对我方的作战意图产生错觉,并作出对其不利的反应。 |
·内在伪装: | 在目标研究、设计、制造时,对其外形、材料、结构和附加装置等统筹考虑,以消除或减小暴
露征候。赋于目标一种固有伪装性能的伪装。 |
·隐身技术: | 依据内在伪装的概念,显著减小目标自身的各种暴露征候,使敌方探测系统难以发现或使
其探测效果降低的综合技术。 |
·红外隐身技术: | 显著减小目标自身的热红外暴露征候,使敌方的红外探测设备难以发现目标的综合技术。 |
·热屏蔽: | 隔绝或减少热量传递的技术与方法的统称。 |
·热抑制: | 减小目标表面温度或改变目标表面温度分布特性的控制技术与方法的统称。 |
·雷达隐身技术: | 显著减小目标的雷达截面积,使敌方雷达难以发现目标或减小探测距离的综合技术 |
·阻抗加载技术: | 通过改变目标表面电流分布,降低目标某一方向上的后向散射或者通过减小目标本体散
射场来降低目标雷达暴露征候的技术。 |
·雷达截面控制技术: | 通过赋形、材料、结构的系统考虑来减小或增加目标雷达截面积的综合技术。 |
·自适应伪装技术: | 能对敌方威胁、背景、环境等战场情况的变化作出自动、连续的响应,并保持良好伪装效果
的新型伪装技术。 |
·伪装部(分)队: | 运用工程技术手段,担负伪装任务的专业部(分)队。 |
·探测: | 获取目标信息的措施或过程,是军事侦察、监视和目标捕获的统称 |
·军事侦察: | 为获取军事斗争所需的敌方和有关战区的情况而采取的措施。 |
·监视: | 对目标及相关区域实施的有计划的、系统的侦察。 |
·目标捕获: | 为有效地使用武器攻击,对目标进行搜索、发现、识别、查明和定位的过程 |
·搜索: | 依据作战计划,在某一地域、海域或空域内寻找目标信息的过程。 |
·发现: | 根据目标与背景的差异,对背景上可能是目标信息的首次察觉,此时只能以一个亮或暗点
的形式从背景中区分出目标。 |
·识别: | 根据所发现目标的形状、尺寸、阴影和其他特征来分辨目标,确定目标的类别。 |
·查明: | 在发现和识别的基础上,可依据更多的信息对目标作出详尽的描述,确定目标的型号。 |
·定位: | 以足够的精度测定目标所处的具体位置。 |
·光学侦察: | 依据目标与背景之间在光学波段的反射性能的差异,利用光学侦察器材所实施的侦察。 |
·视觉: | 人(通过人眼)对于外界物体的明暗、颜色、形状、大小及空间位置所产生的一种生理、心理
感觉。 |
·视觉锐度: | 人眼分辨物体细节的能力。数值上为人眼所能分辨的最小物体的视角(以角分为单位)的
倒数。 |
·视角: | 目标两端(两点或两线)对人眼所形成的张角。 |
·视差角: | 用双眼或双目光学观察器材注视目标某一点时的两条视轴线间的夹角。 |
·体视: | 两眼同时观察物体时所产生的能够分辨物体空间位置的立体视觉特性。 |
·体视阈: | 人眼刚能分辨两个物体(两点)前后位置时所对应的两个视差角的差值。 |
·体视极限距离: | 人眼刚能分辨出目标与背景的前后位置时,目标距背景的最小纵向距离。 |
·体视半径: | 在无穷远背景上,人眼刚能分辨出物体的空间位置时,观察者距目标的最大观察距离。 |
·目视搜索时间: | 目视观察时,以清晰视觉搜索规定区域所需的时间。 |
·光学观察器材: | 供观察人员使用的工作在光学波段的各种侦察器材,如望远镜、坦克观察镜、近红外夜视
仪、微光夜视仪等。 |
·照相侦察: | 利用摄影技术,用各种感光片记录目标与背景影像的侦察方式。 |
·全景照相: | 以相机光轴垂直于地面为中心点,采用全景相机对飞机航向的下方和两侧的广阔区域进
行照相。 |
·倾斜照相: | 相机光轴倾斜于地面,仅对飞机航向的一侧或两侧区域进行照相 |
·垂直照相: | 相机光轴垂直于地面,仅对飞机航向的下方区域进行照相。 |
·照片比例尺: | 照片上某线段的长度与该线段在地面上的实际长度之比。垂直空中照相比例尺为照相机
的焦距和照相高度的比值。 |
·照相分辨率: | 由照相机和感光胶片组成的照相系统清晰成像的能力。以标准摄影、冲洗条件下,胶片上
每毫米内能分辨的最多线条数表示。 |
·地面分辨率: | 照片或图像上可以分辨出的最小目标所对应的地面实际尺寸。 |
·紫外照相: | 记录景物在0.3~0.38μm紫外波段所产生的影像而进行的照相 |
·近红外照相: | 采用对0.76~1.2μm近红外波段敏感的感光片,记录景物在近红外波段所产生的影像而
进行的照相。 |
·彩红外照相: | 采用能同时感受绿光、红光、近红外线三个光谱段的彩色感光片。使景物产生一种假彩色
影像的照相。 |
·多光谱照相: | 使用不同的滤光片-感光片组合和探测器件,在同一时间内,记录同一景物在光学、中远
红外波段内的不同光谱段影像的照相。 |
·光谱带成像技术: | 在0.3~1.2μm波段内,可以获取景物影像和与其相对应的光谱分布信息的成像探测技
术。 |
·热红外侦察: | 根据目标与背景之间热红外辐射特征的差别,利用热红外探测设备实施的侦察。 |
·热成像系统: | 能接受景物的热红外辐射能量并将其空间分布状况转换成可见图像的装置。一般由光学
系统、红外探测器、电子线路及显示装置等部分组成,如热像仪、红外前视系统、红外行扫描仪
等。 |
·噪声等效温差: | 一个扩展的黑体目标处于均匀背景(背景也是黑体)中,当系统产生的峰值信号电压等于
系统的噪声方均根电压时,目标与背景间的温差。 |
·最小可分辨温差: | 系统对准处于均匀背景中高宽比为7:1的四杆状测试图案(背景与测试图案均为黑体)。
当观察者在系统显示屏上恰好能分辨出图案条纹时,目标与背景间的温差是该图案空间频率
下的最小可分辨温差。 |
·最小可探测温差: | —个有一定尺寸的方形或圆形目标处于均匀背景(背景与目标均为黑体)中。当观察者在
系统的显示屏上恰好能分辨出方形或圆形目标时,目标与背景间的温差。 |
·空间分辨率: | 热成像系统分辨空间细节的能力。通常用瞬时视场角(毫弧度)来表示。 |
·温度分辨率: | 热成像系统能分辨景物空间相邻部位的最小温差。通常用噪声等效温差(NETD)或最小
可分辨温差(MRTD)、最小可探测温差(MDTD)来表示。 |
·地面分辨单元: | 探测系统-个像元覆盖的地面面积。 |
·激光侦察: | 依据目标反射的激光回波来获取目标的位置、类型、图像等情报的侦察方式。 |
·激光探测设备: | 利用激光对目标实施探测、定位、跟踪的装置和设备的统称,如激光测距仪、激光目标指示
器、激光雷达等。 |
·雷达侦察: | 依据目标与背景之间微波散射特征的差别,利用雷达设备实施的侦察。 |
·雷达天线波束扫描: | 为搜索或跟踪目标而规律性地改变雷达天线波束方向的过程。 |
·战场侦察雷达: | 用于获得战区范围内敌方活动情况,执行区域侦察、防区监视和预警前方威胁等任务的雷
达。 |
·合成孔径雷达: | 利用雷达与目标相对运动产生的多普勒效应,采用信号处理的方法把尺寸较小的真实天
线孔径合成为较大等效天线孔径的成像雷达。 |
·雷达分辨率: | 雷达区分两相邻目标的能力 |
·距离分辨率: | 在电波传播方向上,雷达能分辨出两个点目标的最小距离。 |
·方位分辨率: | 雷达能分辨出距离相等而方位不同的两个点目标的最小夹角。 |
·雷达最大作用距离: | 在一定概率条件下,雷达探测(搜索、发现、识别、查明)目标的最大距离。 |
·雷达最小作用距离: | 雷达能探测(搜索、发现、识别、查明)到目标的最小距离。对于脉冲雷达,它取决于脉冲宽
度及天线收发转换时间等因素。 |
·雷达信号检测阈值: | 雷达探测目标时,以一定概率检测出混杂在噪声和其他杂波中的最小目标回波功率与杂
波功率的比值。 |
·雷达图像: | 雷达显示器上记录的雷达目标二次辐射能量的分布。 |
·雷达地面分辨单元: | 雷达天线波束向地面扫描时,—个照射场覆盖的地面面积。 |
·雷达空间分辨单元: | 雷达天线波束向空间扫描时,由雷达的距离分辨率、方位分辨率和俯仰分辨率组成的一个
三维空间。 |
·地面传感器: | 用于确定地面活动目标(如人员、摩托车辆)的位置、运动特点或非直射武器坐标,对一个
或多个目标暴露征候敏感,并能自动发射或传输相应信息的探测装置。如音响、震动、电磁、压
力、应变、红外传感器等。 |
·虚警率: | 探测系统(如地面传感器等)将背景的非目标信息误以为是目标物信息的程度。通常用虚
假信息量与总信息量比值的百分数来表示。 |
·制导: | 根据目标、导弹运动信息和各种约束条件,调控导弹的飞行路线,使其准确到达目标的过
程。 |
·背景: | 沿探测方向所探测到的目标周围区域的景物。 |
·斑驳背景: | 在一定观察距离上,颜色和波谱反射、辐射特性复杂多样的背景。 |
·单调背景: | 在一定观察距离上,颜色和波谱反射、辐射特性单一的背景。 |
·背景斑点: | 在一定观察距离上,颜色和波谱反射、辐射特性相近的背景或区域的集合。 |
·中心背景斑点要图: | 以目标为中心,不小于目标九倍面积范围的背景斑点轮廓图。 |
·背景优势色: | 在规定的背景区域内占有明显面积优势的背景颜色 |
·表面粗糙度: | 背景物或目标表面相对于入射波长的起伏程度。 |
·光滑面: | 起伏程度小于入射光波长的背景物或目标表面 |
·粗糙面: | 起伏程度大于入射光波长的背景物或目标表面。 |
·无光泽面: | 起伏程度与入射光波长相当或稍大的背景物或目标表面。 |
·背景伪装特性: | 依据伪装要求,对背景特征、性能的定性和定量描述的统称。如背景颜色、背景斑点分布、
光谱反射特性、红外辐射特性、微波散射特性等。 |
·背景光谱反射特性: | 背景表面光谱反射能量的空间分布、光谱分布和随时间变化的性能。 |
·背景红外辐射特性: | 背景表面红外辐射能量的空间分布、光谱分布和随时间变化的性能。 |
·背景热模型: | 描述背景温度与大气参数、背景热特性之间关系的数学方程表达式,采用模拟计算的一种
技术。 |
·地物热特征参数: | 描述地表物质如土壤、草地等有关热特性的物理量。 |
·红外背景鉴别技术: | 为探测所需目标的红外辐射而采取的消除或削弱背景干扰的技术和方法。 |
·背景微波散射特性: | 背景二次微波散射能量在空间的分布特性。 |
·背景回波: | 从背景反射后,由雷达接收到的射频能量在显示器上的效应 |
·目标: | 可能成为敌方探测或攻击的对象。如军队的行动和部署、军事装备和设施、以及其他有军
事价值的设施。 |
·光学目标: | 能被包括人眼、光学观察仪器、照相设备在内的光学探测设备探测到的目标。 |
·热红外目标: | 能被热红外探测设备探测到的目标。 |
·雷达目标: | 能用雷达探测其信息的目标。 |
·目标显著性: | 在一定条件下,目标在背景上显现的程度。 |
·目标可察觉性: | 敌方探测系统能够发现或觉察处在背景上的目标的程度。通常可用探测距离、探测时间
或探测概率来度量。 |
·目标暴露征候: | 敌方探测系统借以发现、识别处在背景上的目标的各种特征。如目标形状、尺寸、表面状
态、配置、活动、阴影、以及在光学、红外、微波波段上的反射、辐射、散射特性等。 |
·大气传输: | 自然或人工辐射源发出的辐射,经过大气受到大气衰减后,到达探测接收器的过程。 |
·大气窗口: | 大气对辐射具有高光谱透射率的波长范围。 |
·气象能见度: | 在白昼均匀照射条件下,能看到一个以水平天空为背景的、视角大于30′的黑色目标的最
大观察距离。 |
·红外辐射源: | 产生红外辐射的物体。温度高于绝对零度(-273℃)的物体都能产生红外辐射。如太阳、
背景等自然辐射源和目标等人工辐射源。 |
·天然伪装: | 利用地形伪装性能和不良天候(夜暗、雾、雨、雪)等自然条件实施的伪装 |
·地形伪装性能: | 有利于配置在该地形上的目标实现伪装的地形特征。可分为地形遮蔽性能和地形外表性
能。 |
·地形遮蔽性能: | 依靠自然条件即能使目标得以隐蔽的地形特征。 |
·地形外表性能: | 正确利用自然条件。能使目标在不同程度上降低显著性的地形特征,如背景斑点颜色、图
案和粗糙度等。 |
·地形遮蔽概率: | 观察给定高度的目标时,目标与观察者之间视线被地形或地物遮挡的可能性的定量描述。 |
·不通视区: | 由于地形遮挡,使处在给定位置上的探测器材探测不到的区域。 |
·伪装容量: | 根据军队目标配置的战术要求,某一地域内天然遮障能隐蔽军队目标的数量。 |
·天然遮障: | 能隐蔽目标,防止敌方从空中或地面进行探测的天然遮蔽物。如合适的植被、居民地、较
深的地沟及起伏地形的反斜面等。 |
·植物伪装: | 用种植、移植、采集植物及植物变色等技术措施所实施的伪装。 |
·植物遮障: | 种植、移植有一定密度和高度的乔木、灌木、高草等植物所构成的遮障 |
·植物覆盖: | 在目标或积土表面铺设草皮、播种草籽、种植或移植灌木、藤本植物、养殖水生植物等伪装
方法的统称。 |
·植物装饰: | 在目标表面铺设或编插新鲜采集植物的临时伪装方法。 |
·植物变色: | 用割草、熏烧、施肥、灌溉和喷洒外效除莠剂等方法改变植物颜色,增加背景斑驳程度的伪
装方法。 |
·技术伪装: | 运用各种工程技术措施所实施的伪装。又称人工伪装。 |
·迷彩伪装: | 将涂料、颜料或其他材料直接喷涂或粘贴在目标表面,用以减小、改变目标和背景之间波
谱反射、辐射特性差异而实施的伪装。 |
·保护迷彩: | 复制背景基本色或背景优势色的单色迷彩。 |
·仿造迷彩: | 仿制周围背景斑点的颜色、形状等特征的多色迷彩。 |
·保护色: | 实施保护迷彩时所选用的目标表面颜色,它应与背景基本色或背景优势色相接近。 |
·变形迷彩: | 由与背景相似颜色的不规则斑点构成的多色迷彩。 |
·变形迷彩斑点: | 在一定距离上观察,能歪曲目标外形轮廓的、由不规则的封闭曲线构成的颜色块。 |
·双重结构迷彩: | 由不同颜色的小斑点组合成较大尺寸的颜色块,使之在近、远距离上都具有良好伪装效果
的一种迷彩设计。 |
·迷彩图案: | 按规定设计要求绘制,由具有一定颜色、大小、形状和面积分布的多色斑点构成的伪装图
案。 |
·迷彩作业: | 根据设计的迷彩图案,在目标上实施迷彩伪装的全过程。 |
·测色: | 用目视比较或仪器测定的方法确定标准试样或背景和检测试样或目标颜色的过程。 |
·配色: | 依据颜色混色规律,调制出与标准试样或背景颜色相同的试样的过程。 |
·迷彩设计: | 依据战术技术要求及其背景、目标的具体情况确定迷彩斑点颜色、尺寸、形状及配置,并绘
制出相应迷彩图案的过程。 |
·背景伪装处理: | 为增强迷彩、遮障面的仿造效果所采取的改变目标周围部分背景的颜色、尺寸、形状及配
置的技术措施。 |
·热图迷彩: | 利用不同辐射特性的材料涂覆于目标或遮障面表面,以形成表面辐射温度不同的热图斑
点。歪曲目标热图像的伪装技术。 |
·热图斑点: | 在背景或目标热图像中,由不规则封闭曲线构成的亮暗相近的区域块。 |
·遮障: | 妨碍敌方探测的遮蔽物。 |
·人工遮障: | 用制式伪装器材或就便伪装材料制作和设置的遮障。 |
·不显著遮障: | 遮障面能与背景融合的人工遮障。 |
·显著遮障: | 遮障面与背景不融合,用于遮蔽遮障后的目标及活动的人工遮障。 |
·水平遮障: | 遮障面与地面平行,架空设置在目标上方的遮障。 |
·水平遮障高度: | 水平遮障架设高度。为目标高度、遮障垂度及必要的富余量之和。 |
·水平遮障宽度: | 为保证一定倾斜角度的空中观察不能看到遮障下的目标,水平遮障所需的架设宽度。为
目标宽度、目标高度与相应的延长部系数的积以及必要的预留空隙之和。 |
·垂度限制系数: | 为保证水平遮障面的平整,不产生显著阴影,而对遮障面垂度作出的限制。其数值为遮障
跨度与遮障面午垂度的比值。 |
·垂直遮障: | 遮障面与地面垂直设置的遮障。 |
·倾斜遮障: | 遮障面与地面成-定倾角设置的遮障。 |
·栅栏遮障: | 用就便材料设置在路旁或目标周围的显著垂直遮障。 |
·道路上空垂直遮障: | 横跨道路、架空设置的垂直遮障。遮障高度为目标高度加富余量,再加遮障面高度。 |
·掩盖遮障: | 遮障面周边与地面或地物相连设置的遮障。可分为凸面、平面、凹面掩盖遮障 |
·棚架遮障: | 带有遮檐的显著的水平遮障。 |
·变形遮障: | 用以改变目标外形及其阴影而设置的遮障的统称。 |
·变形檐: | 在目标上与地面成水平或倾斜设置的变形遮障。 |
·变形冠: | 在目标上或目标近旁与地面成垂直设置的变形遮障。 |
·模型遮障: | 用能适应背景环境、降低目标军事价值的各种地物或其他物体的模型设置的变形遮障。 |
·活动遮障: | 为便于观察、射击和机动而设置的能迅速开闭、起落和移动的遮障。 |
·隔热遮障: | 用以遮蔽发热目标的热辐射的遮障。 |
·雷达盲区: | 雷达作用距离内无法探测到目标的空间或区域。 |
·隔绝遮障: | 为使敌方雷达显示器上的目标回波消失,采用能吸收或反射电磁波能量的材料制作或设
置的遮障。 |
·干扰遮障: | 为干扰敌方的雷达探测,在陆地、水域上设置或在空中施放的电波反射体所形成的遮障。
按设置形成可分为线状、面状干扰遮障。 |
·均衡遮障: | 在岛屿、河湾等岸缘形状特殊的水面上,按规定要求设置的电波反射体群,用以提高水面
雷达波反射能力的遮障。 |
·综合遮障: | 隔绝遮障与干扰遮障配合设置,用以对付厘米波段和毫米波段雷达共同探测的遮障。 |
·封闭伪装: | 对设防工程采用封、堵、掩埋的方法所实施的伪装。 |
·烟幕伪装: | 施放烟幕,用以遮蔽目标、迷盲或诱惑敌方所实施的伪装。 |
·遮蔽烟幕: | 为遮蔽配置地域内的目标或活动,施放于目标配置地域内或前沿的烟幕。 |
·迷盲烟幕: | 为迷盲敌方的侦察和射击,施放于敌方阵地内或前沿的烟幕。 |
·诱惑烟幕: | 为迷惑敌方、吸引敌方的注意力和火力,施放于假目标区或无目标区的烟幕。 |
·水平烟幕: | 为对付敌方空中侦察和攻击,在目标配置地域正上方构成的与地面平行的烟幕。 |
·垂直烟幕: | 为对付敌方地面侦察和攻击,在目标配置地域附近构成的与地面垂直的烟幕。 |
·发烟点配置: | 多个发烟器材的发烟点的集合。可分为线状、面状、环形和混合配置等多种配置形式。 |
·示假技术: | 利用各种假目标和其他伪装措施来制造和显示虚假情况的一整套技能和方法的统称。 |
·假阵地: | 依据作战意图,应用假筑城工事、假障碍物、人员及武器装备模型等各种假目标和其他伪
装措施设置具有真实阵地相同暴露征候的阵地。 |
·散布假情报: | 有意散布关於我方军队的部署、编成、装备、作战能力、作战计划等假情况,用以欺骗、迷惑
敌方。 |
·佯动: | 以真实兵力和装备或部分真实兵力及武器装备模型有意显示的虚假的军队行动,诱使敌
方作出错误判断。 |
·模拟破坏: | 采用迷彩、遮障或设置其他结构物的技术,使目标显示出已被破坏的状态。 |
·电子干扰: | 利用辐射、反射、散射、折射或吸收电磁或声能量来阻碍或削弱敌方有效使用电子设备的
技术措施。 |
·有源干扰: | 有意发射或转发某种类型的电磁或声波,对敌方电子设备进行压制或欺骗的干扰方式。
又称积极干扰。 |
·无源干扰: | 利用特制器材反射、散射或吸收电磁或声波,以扰乱电磁或声波的传播,改变目标的散射
特性或形成干扰屏幕,以掩护真目标的干扰方式。又称消极干扰。 |
·灯火伪装: | 消除、减小、改变或模拟目标夜间的发光暴露征候所实施的伪装 |
·遮光法: | 用不透光材料遮挡各种孔口,使光线不致外露的方法 |
·限制照明法: | 降低照明强度或严格控制光照范围的方法。 |
·灯火模拟: | 用发光装置模仿夜间目标灯火暴露征候,以构成夜间假目标的伪装措施。 |
·灯火管制: | 为防止敌方的夜间侦察和攻击而统一管理、严格控制灯火的措施。 |
·音响伪装: | 消除、降低、压制或模拟目标的音响暴露征候所实施的伪装。 |
·消除音响: | 使目标不发出音响或将目标音响降至环境噪声以下的伪装措施。 |
·压制音响: | 使用声压级高于目标音响15~17分贝的强噪声来淹没目标音响的伪装措施。 |
·降低音响: | 降低目标音响的声压级,以降低敌方声源侦察器材的探测距离的伪装措施。 |
·声幕: | 用强力的扩音器材播放的一种宽频带噪声,以干扰大多数声源侦察器材正常工作的伪装
措施。 |
·音响模拟: | 用音响设备或工程作业方法仿造目标的音响暴露征候的伪装措施。 |
·就便伪装器材: | 现地征集或利用现地材料加工制作的伪装器材。 |
·制式伪装器材: | 按统一规格定型生产、列入军队装备体制的伪装器材 |
·迷彩伪装器材: | 实施迷彩伪装所采用的各种涂料和作业机具的统称。 |
·光学迷彩伪装涂料: | 用于光学伪装,具有与背景相似的颜色和光谱反射特性的伪装涂料。 |
·溶剂型伪装涂料: | 涂料粘合剂需要用甲苯、二甲苯、丙酮、醋酸乙酯、汽油等溶剂溶解和稀释的伪装涂料。 |
·水溶性伪装涂料: | 泛指采用能被水溶解的涂料粘合剂制成的伪装涂料。 |
·水乳伪装涂料: | 泛指采用水乳液作涂料粘合剂的伪装涂料。又称乳胶伪装涂料。 |
·紫外伪装涂料: | 用于紫外伪装,具有与雪地背景相似的高白度、高紫外反射特性的伪装涂料。又称雪地伪
装涂料。 |
·变色伪装涂料: | 在光、电、热等外界条件作用下,漆膜颜色能随周围背景变化而相应变化的一种自适应伪
装涂料。 |
·中远红外伪装涂料: | 用于中远红外伪装,具有与背景相似的颜色和不同发射率的伪装涂料。 |
·低发射率伪装涂料: | 通常指能与光学迷彩伪装性能兼容,具有低发射率特性,模拟背景中辐射温度较低区域,
在热图中呈现暗斑点的伪装涂料。 |
·隔热涂料: | 能隔绝目标发热部位热量向外辐射和传递,降低目标发热部位与周围背景热对比的伪装
涂料。 |
·可变发射率伪装涂料: | 在光、电、热等外界条件作用下,漆膜的发射率可以随着温度变化而相应变化的一种自适
应伪装涂料。通常情况下应与光学迷彩伪装性能兼容。 |
·激光伪装涂料: | 能强烈吸收激光能的伪装涂料,并尽可能与光学迷彩伪装性能兼容。 |
·电波吸收材料: | 能有效吸收入射电波电磁能量并将其转化为热能或其他能量的材料。分为吸收型、干涉
型、电路模拟型和混合型四类。 |
·雷达吸收材料: | 能有效吸收入射的雷达波并产生极小反射的电波吸收材料。分为涂层型、复盖型、结构型
三类。 |
·表面波吸收材料: | 能吸收目标上由于边缘绕射、表面的不连续性以及表面曲率等原因产生的表面波所引起
的非镜面雷达回波的材料。 |
·毫米波吸收材料: | 用于对付毫米波雷达探测和制导的雷达吸收材料。 |
·多波段伪装材料: | 指具有良好的雷达波吸收性能,又兼有与背景相似的光谱反射和红外辐射特性的一种多
功能组合型伪装材料。 |
·迷彩作业机具: | 迷彩伪装作业过程中所用的测色、表面预处理、调色、喷涂等机具和设备的总称。 |
·迷彩作业包: | 对中小型目标实施手工迷彩作业的成套装备器材。 |
·迷彩作业车: | 指伪装部(分)队在野外对各种军事目标实施快速迷彩作业的专用装备车辆。 |
·迷彩作业站: | 指在野战条件下,对各种军事技术装备实施快速迷彩作业而建立的半固定式的成套作业
设施和场所。 |
·迷彩设计系统: | 能按照预定要求,自动完成背景数据采集、计算、分析以及目标变形迷彩图案设计的成套
仪器设备或工作系统。 |
·变形迷彩图册: | 各种军事装备在不同背景上的变形迷彩图案的汇集,是实施迷彩伪装的指导性技术文件。 |
·色卡: | 用制式伪装涂料配制成的、与标准伪装色相近的系列色板。用于与现地背景比较,选定所
需的迷彩伪装色。 |
·消色标准板: | 由一系列从黑到白已知其亮度系数的色样组成、用于测定物体表面亮度系数的一种比色
板。 |
·彩色标准板: | 由一系列已知颜色色度和亮度值的彩色色样组成、用于测定物体表面颜色的一种比色板。 |
·泡沫伪装器材: | 能快速生成伪装泡沫材料,用以掩盖目标、地域或制作假目标的器材、材料和作业机具的
统称。 |
·伪装泡沫材料: | 通常以发泡材料为基料,经泡沫发生器快速生成、能用于伪装的特种泡沫材料。 |
·泡沫发生器: | 通常指由物料贮箱、计量泵和喷枪等组成、能快速生成伪装泡沫材料的装置。 |
·泡沫伪装作业车: | 由大型物料贮箱及专用伪装泡沫发生器等组成、用以现场大面积快速敷设伪装泡沫材料
的专用车辆。 |
·遮障伪装器材: | 由遮障面和支撑系统组成的、用以架设各类遮障的制式伪装器材的统称。 |
·遮障面: | 位于遮障表面起遮蔽作用的部件,如伪装网、伪装盖布、伪装席等。 |
·伪装网: | 具有伪装装饰材料的网状结构物,是应用最为普遍的伪装遮障面 |
·光学伪装网: | 伪装装饰材料的颜色和光谱反射特性(0.38~1.2μm)与背景相近,能对付光学探测的伪
装网。 |
·紫外伪装网: | 伪装装饰材料具有类似雪地背景的白度和紫外(0.3~0.38μm)反射特性,能对付紫外、可
见光和近红外探测的伪装网。 |
·热红外伪装网: | 伪装装饰材料在中远红外波段两个大气窗口(3~5、8~14μm)的热辐射特性与背景相匹
配,能对付热红外探测的伪装网。 |
·雷达伪装网: | 伪装装饰材料能吸收或散射入射的雷达波使其后向散射系数与背景相匹配,能对付雷达
探测的伪装网。 |
·多波段伪装网: | 伪装装饰材料的颜色、光谱反射、热辐射及微波散射等特性均与背景相匹配,能同时对付
光学、红外、雷达探测的伪装网。 |
·热隔绝层: | 用于隔绝热源对目标或目标自身热辐射的各种遮蔽物。 |
·隔热毯: | 毯状热隔绝层。常由多孔性塑料、橡胶或织物与金属反射层的复合材料构成。 |
·伪装盖布: | 具有良好伪装性能、又能防雨、遮阳的伪装迷彩布。 |
·骨架网: | 用于加载伪装装饰材料,并具有足够使用强度的网状结构物。又称伪装网的空格网。 |
·伪装装饰材料: | 与自然背景的表面状态和光谱反射、热辐射、微波散射等特性相似,用于加载在其他载体
上的各种伪装材料的统称。 |
·二维网: | 网面呈平面状态的伪装网。主要适用于单调平坦的荒漠、雪地背景。 |
·三维网: | 模拟林地、草原背景表面组织特点的、网面呈立体状态的伪装网 |
·切花: | 为模拟背景表面组织特点,而对伪装装饰材料进行切割的设计图案或切割的工序过程的
统称。 |
·遮障支撑系统: | 由支撑杆、张网器、控制绳、固定桩和其它附属工具等组成的用于支撑和固定伪装遮障面
的成套器材。可分为掩盖遮障支撑系统、水平遮障支撑系统和垂直遮障支撑系统等。 |
·支撑杆: | 用于安装张网器,支撑、固定伪装遮障面的杆状承重构件。可分为伸缩式、折叠式、装配式
等多种形式。 |
·张网器: | 位于支撑杆顶端,直接支托伪装遮障面的构件。可分为板条式、叶片式、圆帽式、伞架式等
多种形式。 |
·变形器: | 用于设置变形遮障的各种伪装器材的统称。 |
·伪装伞: | 能迅速撑开和收扰的伞状变形器。可分为单层和多层结构形式。 |
·扇形变形器: | 能迅速展开和收扰的形状如扇的变形器。 |
·簇叶变形器: | 采用塑料、织物、纸质型人造树枝直接组合成树木或树冠状,并能快速展开和收扰的变形
器。 |
·遮障作业机具: | 实施遮障作业所需的挖坑、立杆、架设、撤收、固定等机具和设备的统称。 |
·遮障作业车: | 载有全套遮障作业机具,能完成各类遮障作业全过程的专用车辆。 |
·模拟伪装器材: | 模拟真目标的各种暴露征候的伪装器材的统称。 |
·假目标: | 模拟真目标各种暴露征候的模型或装置,如假人、假兵器、假车辆、假工事、及红外、闪光、
音响模拟装置等。 |
·光学假目标: | 模拟真目标光学暴露征候的模型或装置。 |
·快速膨胀型假目标: | 体积急剧扩大、快速成型的目标模型的统称 |
·充气式假目标: | 用灌充气体的方式使其快速成型的目标模型。 |
·充气装置: | 用于对充气式假目标灌注气体的各处机具或设备。 |
·泡沫塑料假目标: | 通常指采用聚氨酯塑料在模具内发泡成型的目标模型。可分为工厂制作、压缩包装、现场
展开、设置和现场制作、设置两类。 |
·喷灌机具: | 由物料贮存罐、计量泵、输送管和混合喷头等组成的成套泡沫塑料生成、喷灌装置。 |
·装配式假目标: | 由若干部件按预定设计程序和方法组合装配成型的目标模型。又称组合式假目标。 |
·蒙皮: | 装配式假目标面层材料的总称。通常用织物或塑料板材等材料制作。 |
·骨架: | 支撑蒙皮使其具有所需目标外形,并在结构上使目标模型具有足够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的
杆件体系。 |
·海上雷达假目标: | 由模拟水面舰艇雷达截面积的角反射器及其成型、布设装置等组成的成套假目标器材。 |
·红外假目标: | 能够模拟真目标红外辐射特性的装置或设备。 |
·激光假目标: | 能够模拟真目标激光反射特征的装置或设备。 |
·雷达假目标: | 能够模拟真目标雷达回波特征的装置或设备。 |
·雷达假目标机: | 能够模拟真目标雷达回波特征的-种信号发生装置。 |
·音响、烟尘、闪光模拟装置: | 用于模拟目标被击中或兵器射击时的声音、烟尘、闪光等暴露征候的装置或设备。 |
·干扰伪装器材: | 用于对敌方电子探测设备实施干扰的伪装器材的统称。 |
·电波反射体: | 能产生强烈后向散射的物体。 |
·角反射器: | 由二或三个相互垂直相交的金属或其他导电材料平面组成的电波反射体,用以将入射的
电磁波直接反射回入射方向。可分为折叠式、装配式、充气式等多种结构形式。 |
·角反射器抛撒装置: | 能把角反射器按设计要求快速抛撒到指定位置的专用装置或设备。 |
·龙伯透镜反射器: | 由在透射介质球体内侧特定区域上涂敷金属反射层构成、用以聚集和反射在大入射角范
围内的入射能量的电波反射体。 |
·箔条: | 具有一定长度的金属或介质表面涂镀金属薄层的细丝、箔片的总称。 |
·干扰云: | 悬浮于空中并占有一定空域,在雷达显示器上呈云状图像的箔条群。 |
·烟幕伪装器材: | 能构成伪装烟幕的各种发烟器具、弹药、车辆的总称 |
·气溶胶: | 悬浮于大气中对电磁波能起散射、吸收作用的液体微粒和(或)固体微粒构成的分散物系。 |
·烟幕剂: | 通过化学反应或物理过程能生成大量烟雾的物质。 |
·光学烟幕: | 能强烈吸收、散射光能量,妨碍和削弱光学探测的伪装烟幕。 |
·红外烟幕: | 能强烈吸收、散射和辐射红外辐射能量,妨碍和削弱热红外探测的伪装烟幕。 |
·雷达烟幕: | 能强烈吸收、反射和散射雷达波能量,妨碍和削弱雷达探测的伪装烟幕。 |
·多波段烟幕: | 能同时吸收、散射光波、红外辐射和雷达波能量,妨碍和削弱光学、热红外、雷达等探测的
一种多功能伪装烟幕。 |
·烟幕罐: | 一种现场设置就地形成烟幕的罐状发烟器材。又称发烟罐。 |
·烟幕弹: | 发射装置发、抛射或人工投掷,爆炸后能形成烟幕的各种弹药的总称。又称发烟弹。 |
·烟幕施放车: | 能快速施放大面积烟幕的专用车辆。又称发烟车 |
·单兵伪装器材: | 用于单个军事人员的伪装器材的统称,包括伪装服、伪装装具、伪装油膏、钢盔伪装罩等。 |
·伪装服: | 具有良好伪装性能的供军事人员穿着的作战服装。 |
·光学伪装服: | 具有与背景相适应的颜色、近红外亮度和图案,可对付可见光及近红外(0.38~1.2μm)探
测的伪装服。又称为迷彩服。 |
·紫外伪装服: | 具有与雪地背景相适应的紫外反射和白度,可对付紫外及可见光(0.3~0.76μm)探测的
伪装服。又称雪地伪装服。 |
·伪装斗蓬: | 供单个士兵使用的具有伪装、挡风、遮雨等多种功能的特种战斗服装。 |
·伪装油膏: | 野战条件下,可用于人员皮肤表面伪装的糊状物。 |
·钢盔伪装置: | 用伪装装饰材料或小型伪装网缝制的可遮盖在钢盔表面的专用伪装物。 |
·遮光伪装器材: | 用不透光的材料遮蔽光线或限制光照范围的装置或设备的总称,如遮光罩、遮光檐、遮光
帘等。 |
·消声器材: | 能消除或降低噪声的装置或设备的总称,如消声器、消声室、消声土窖等。 |
·防制导伪装系统: | 指能对付制导武器捕获、跟踪的伪装系统。通常应有探测、予警、控制和伪装四个子系统
组成。 |
·自适应伪装器材: | 能对敌方威胁、背景、环境等战场情况的变化自动作出快速反应,保持良好伪装性能的新
一代伪装器材。 |
·可见光: | 能引起人眼视觉,波长约为O.38~0.76μm的电磁辐射。 |
·红外辐射: | 波长从0.76~1×103μm的电磁辐射。依据伪装实践,近红外是指0.76~1.2μm,中远红
外通常是指3~5、8~14μm两个大气窗口。 |
·亮度: | 发光面或反射面亮暗的程度。在某一方向上发光面或反射面的亮度等于它在该方向上单
位立体角内发出的或反射的光通量与它在垂直该方向的平面上的投影面积的比值。 |
·亮度系数: | 在相同照明条件下.在指定方向上的物体表面亮度与理想漫反射面的亮度之比。 |
·视亮度: | 透过一定厚度的大气层,观察者实际感受到的物体表面亮度。 |
·可见光亮度系数: | 整个可见光波段范围,波长为0.38~0.76μm的积分亮度系数。 |
·近红外亮度系数: | 整个近红外波段范围,波长为0.76~1.2μm的积分亮度系数。 |
·亮度对比: | 视场中目标和背景两个不同亮度区域之间在亮度上的相对差别。数值上等于区域间的亮
度差值与区域中较大亮度值之比。又称固有亮度对比。 |
·视亮度对比: | 透过一定厚度的大气层,观察者实际感受到的亮度对比。由于大气的影响,视亮度对比小
于固有亮度对比。 |
·显著对比: | 人眼能够明显区分的亮度对比。伪装中通常取值大于等于0.4。 |
·不显著对比: | 人眼难以区分的亮度对比。伪装中通常取值小于等于0.2。 |
·亮度对比阈值: | 正常人眼能从背景中分辨出目标的最小亮度对比值。当照度大于1 000 lx、视角大于
0°30′时其值为0.02。 |
·光谱反射曲线: | 目标或背景表面的光谱反射系数随波长(0.3~1.2μm)变化的曲线。 |
·光谱反射系数: | 在无穷小波长范围内,反射的与入射的辐射通量或光通量密度的比值。 |
·颜色视觉: | 在光亮条件下,正常人眼对可见光谱(0.38~0.76μm)的各种颜色的感受。 |
·色调: | 在可见光谱内不同波长的辐射在视觉上的表现。它是彩色彼此相互区分的特征 |
·明度: | 颜色的明亮程度。彩色光或彩色物体表面的亮度越高,它的明度也越高。 |
·饱和度: | 彩色的纯洁度,它表示与同色调的光谱色的接近程度。 |
·三刺激值: | 在三色系统中,与待测光达到色匹配所需的三种原刺激的量。在CIE1931标准色度系统
中用X、Y、Z表示三刺激值。 |
·色度坐标: | 在XYZ表色系统中,三刺激值X、Y、Z的各个值与它们之和(X+Y+Z)的比值。 |
·色品图: | 用于表示颜色色度坐标的直角坐标平面图形。 |
·色差: | 定量表示两种颜色之间的矢量差异。在CIE1976L*a*b*均匀色空间中用ΔE(L*a*b*)表示。 |
·色差容限: | 颜色匹配时,匹配色与原色之间色差的允许范围。 |
·同色同谱: | 两个色刺激具有同样颜色且光谱分布完全相同。 |
·同色异谱: | 两个色刺激具有同样颜色但光谱分布不同。 |
·光泽: | 表示物体表面定向反射光的能力的一种光学特性。通常用某一角度的光泽计测定其值。 |
·通视度: | 伪装遮障面的透视能力的度量。以遮障面的透光面积与总面积之比的百分数来表示。 |
·伪装能见度: | 衡量伪装效果的一种生理、物理量值。是指在一定气象条件下,伪装后的目标被正常人眼
从背景中发现的最大距离。它通常与50%的目标发现概率相对应。 |
·目标发现概率: | 在一定条件下,目标在其配置地域内被发现的可能性的度量。 |
·目标识别概率: | 在一定条件下,目标在其配置地域内被识别的可能性的度量。 |
·目标生存概率: | 在一定条件下,目标在其配置地域内能保持生存的可能性的度量 |
·目标毁伤概率: | 在一定条件下,目标在其配置地域内被敌方毁伤的可能性的度量。 |
·目标击中概率: | 在一定条件下,目标在其配置地域内被敌方攻击武器命中的可能性的度量。 |
·目标易损性: | 目标被命中后毁伤的可能性的度量。它是目标本身固有的技术特性之一。 |
·辐射温度: | 在全部波长范围的物体总辐射能量与黑体总辐射能量相等时,黑体的温度即为该物体的
辐射温度。 |
·辐射对比度: | 指目标与背景之间的辐射能量的相对差别。数值上等于目标与背景辐射能量的差值与其
辐射能量较大值之比。 |
·发射率: | 物体的某辐射量与处于相同温度的黑体同一辐射量的比值。又称作比辐射率。 |
·光谱发射率: | 在无穷小的波长范围内,物体的某辐射量与处于相同温度的黑体同一辐射量的比值。 |
·热惯量: | 物质对温度变化的热反应的量度,单位为cal/cm2、S21、℃。热惯量小的物体,
周日温差大;热惯量大的物体,周日温差小。 |
·电波反射系数: | 反射波的复振幅与入射波的复振幅的比值。 |
·耗散系数: | 电磁波经过介质时,由于吸收、散射、透射的综合作用所衰减的能量与入射能量之比。 |
·雷达截面积: | 表征目标对照射雷达波散射能力的物理量。其数值为单位立体角内目标朝接收方向散射
的功率密度与从给定方向入射于该目标的平面波功率密度之比的4π 倍。又称雷达散射
截面或雷达横截面积。 |
·目标散射图形: | 表征目标雷达截面积随雷达波入射方向变化的空间图形。 |
·后向散射: | 物体在雷达波照射的相反方向上所产生的反射。 |
·后向散射系数: | 物体单位面积(通常为1m2)的雷达截面积。通常以统计平均值描述,并以分贝数表示。 |
·散射中心: | 目标处于高频区时,目标总的散射场是其局部位置上的散射源共同散射的结果。这些局部
散射源称作散射中心。 |
·极化散射矩阵: | 表征目标电磁散射的极化和相位特性的参数矩阵。 |
·逼真度: | 模拟真实目标的各种暴露征候的程度度量。通常以真、假目标相对应的暴露征候相比较
的定性或定量的描述来表示。 |
·烟幕遮蔽率: | 在一定波段范围内,烟幕衰减电磁波入射能量的能力的度量。 |
·烟幕光谱遮蔽率: | 在某一波长上,烟幕衰减电磁波入射能量的能力的度量。 |
·烟幕沉降速率: | 烟幕保持有效性的一种度量。通常用随时间变化的烟幕遮蔽率曲线的斜率来表示。 |
·角反射器面板平整度: | 构成角反射器的各个反射面面板与理论平面符合程度的度量。通常用面板实际存在的扭
曲和凹凸不平的差值来表示。 |
·角反射器面板垂直度: | 构成角反射器的各个反射面面板之间相互垂直状况的度量。通常用面板之间实际存在的
倾角来表示。 |
·角反射器利用系数: | 角反射器的雷达截面积的实测值与理论计算值之比。它是角反射器设计、制作和设置的
特征技术参数。 |
·角反射器雷达截面积: | 角反射器反射雷达波的最大方向上的雷达截面积。 |
·背景测试: | 对目标所处背景的光学反射、红外辐射和雷达波散射等特性所进行的测试、处理、分析的
过程。 |
·伪装效果试验: | 按照规定的方法,对伪装前、后的目标或假目标所进行的判定其达到预期伪装要求程度的
试验。 |
·模拟试验: | 对伪装前、后的目标、背景及使用环境等要素进行必要的模仿、复制,并进行相应的检测和
分析。由此推断伪装后的目标在真实条件下的伪装效果的试验方法。 |
·缩尺模型试验: | 依据相似原理.将伪装前、后的目标和背景按同一比例缩小后进行检测和分析,由此推断
伪装后的目标在真实条件下的伪装效果的试验方法。 |
·分析模型试验: | 利用相应的数学模型,对伪装前、后的目标和背景的有关信息进行分析、评估,由此推断伪
装后的目标在真实条件下的伪装效果的试验方法。 |
·野外试验: | 按照实际使用要求,对置于与实际使用环境类同背景中的伪装前、后目标进行检测和评估
伪装效果的试验方法。 |
·光学伪装试验: | 检验伪装前、后的目标及相应伪装器材在光学波段范围(0.3~1.2μm)伪装效果与伪装性
能所进行的试验。 |
·热红外伪装试验: | 检验伪装前、后的目标及相应伪装器材在中远红外波段两个大气窗口(3~5、8~14μm)的
伪装效果与伪装性能所进行的试验。又称中远红外伪装试验。 |
·雷达伪装试验: | 检验伪装前、后的目标及相应伪装器材对付雷达探测的伪装效果与伪装性能所进行的试
验。 |
·灯火伪装试验: | 检验实施灯火伪装后的伪装效果及相应伪装器材的伪装性能所进行的试验。 |
·音响伪装试验: | 检验实施音响伪装后的伪装效果及相应伪装器材的伪装性能所进行的试验。 |
·伪装兼容性试验: | 检验所采取的伪装措施及相应的伪装器材对装备本身的机动、操作、使用等方面的性能的
影响程度所进行的试验。 |
·伪装器材作业率试验: | 为检验伪装器材架设、撤收等作业速度所进行的试验。伪装器材作业率通常用人一分/套
(件)来表示。 |
·伪装器材人因工程试验: | 为检验伪装器材在作战、训练过程中与士兵或作业人员之间适应性所进行的试验。通常
可分为试验场试验和部队使用试验两类。 |
·伪装器材破坏强度试验: | 为检验伪装器材在进入破坏状态时达到的抗力所进行的试验。 |
·伪装检测器材: | 用于测定背景、目标伪装特性及检验目标伪装效果的仪器、设备、车辆的统称。 |
·野外分光光度计: | 用于野外测量目标或背景表面的光谱反射系数的仪器。通常测试波段范围为0.38~
1.2gm,波长间隔为0.01μm。 |
·瞬态光谱测试仪: | 用于野外实时连续测量、成像显示和打印输出目标或背景的光谱反射曲线和测试数据的
仪器。通常测试波段范围为0.38~1.2μm。 |
·亮度系数计: | 具有可见光波段(0.38~0.76μm)和近红外波段(0.76~1.2μm)两个敏感探头,可直接测
量目标与背景表面亮度系数的仪器。 |
·双目偏光能见度测定仪: | 利用偏振光原理,通过调节偏振光来测定目标能见度的仪器。可通过目标伪装前、后能见
度的变化来描述目标的伪装效果。 |
·绿色检验镜: | 定性检验绿色涂层在近红外波段与绿色植物融合程度的一种简易观察镜。 |
·白色检验镜: | 定性检验白色涂层在紫外波段与雪背景融合程度的一种简易观察镜。 |
·红外辐射计: | 测量目标或背景在某-波段范围内红外辐射量的仪器。 |
·红外光谱辐射计: | 能分谱测量目标或背景在某一波段范围内红外辐射量的仪器。 |
·辐射测温仪: | 通过测量目标或背景的红外辐射能来确定其表面温度的仪器。 |
·雷达截面测试仪: | 能测量目标的雷达截面积的仪器。 |
·雷达背景测试仪: | 能测量背景的雷达后向散射系数的仪器。 |
·微波辐射计: | 测量目标或背景微波辐射量的仪器。 |
·微波散射计: | 能测量目标或背景微波散射系数的仪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