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 | 被探测信息的对象。 |
·军用目标: | 用光电声探测器等可以探测其信息的军用装备及设施。如军用飞机、导弹、舰艇、车辆、枪炮、工事
等。 |
·环境: | 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存在或遇到除目标以外的自然和诱发的条件或对象。 |
·背景: | 相对目标信号而言,那些被探测到的物理设备及其周围环境产生的信号。 |
·杂波: | 由地面、海面、天空、降水、箔条、飞鸟、昆虫、极光及其他沉降物等辐射或散射的无用回波。 |
·简单目标: | 几何形体简单的目标。 |
·复杂目标: | 由多个简单目标所组成的目标,如军用飞机、导弹、坦克、舰船等。 |
·点目标: | 其辐射波、散射波是球面波的目标。 |
·扩展目标: | 其辐射波、散射波具有多辐射源或多散射中心特征的目标。 |
·面目标: | 当波照射到两个无限均匀或近似均匀介质的分界面上时,其散射和辐射现象发生在分界面上,该下
层介质组成的半无限目标称为面目标。 |
·体目标: | 当波照射到两个介质的分界面上时,入射能量的一部分被散射,一部分能量透射到下层介质。当下
层介质不均匀时,则透射波中的一部分能量被不均匀介质:再次散射,这种介质组成的目标称为体目标。 |
·分布目标: | 由多个离散的目标组成的目标。 |
·再入等离子体鞘套: | 高速空间飞行器在返回地球大气层时,由于大气层空气比较稠密,飞行器头部形成了激波,激波与头
部间的空气温度高达 4000"C 以上,致使空气及热防护层材料烧蚀电离,这样就形成了包围飞行器的等离
子体壳层,这个壳层叫等离子体鞘套。 |
·假目标: | 用于模拟真目标信息的散射体或辐射源 |
·诱饵: | 用于诱骗敌方探测、跟踪、识别的假目标。包括无源诱饵、有源诱饵等。 |
·辐射: | 波由发射体出发,在空间或介质中向多方向传播的过程。 |
·衍射(绕射): | 波在通过障碍物和介质不连续体传播时,该波的传播路线不同于按几何光学所显示的路线而产生传
播方向偏离的现象。 |
·反射: | 波到达两种不同介质的界面处改变方向返回原介质的现象,反射波传播方向遵守反射定律。 |
·散射: | 波在不均匀介质中或介质不连续处,几何间断微分不连续处产生的再辐射现象。 |
·漫反射: | 一个辐射波束投射到某个表面或在某种介质中传播时,发生向多个方向反射而形成空间分布变化的
现象。 |
·全漫散射: | 辐射波束根据郎伯余弦定律发生均匀散射的现象。 |
·后向散射: | 在波传输中,与入射波的传播方向完全相反的散现象。 |
·非后向散射: | 在波传播中,除了后向散射以外的其他传播方向的散射现象。 |
·瑞利散射: | 当散射体尺度远小于入射波长时的散射。 |
·谐振散射: | 当散射体尺度与入射波长属于同-量级时的散射。 |
·高频散射: | 散射体尺度远大于入射波长的散射。 |
·非线性散射: | 波从-种波长变换成另-种波长或另几种波长的散射。 |
·表面波: | 沿两种介质分界面或周期结构伴生的假想面传播的波。 |
·爬行波(蠕动波): | 在目标阴影边界处产生、沿着目标表面不断传播、能量不断衰减、不断辐射的波。 |
·行波: | 当电磁波接近轴向入射到细长目标时,其与轴平行的入射波分量所产生与轴平行的散射波称为行波 |
·目标特性: | 目标的固有和可测量的属性或性质。 |
·目标特征: | 目标特有的或具体的可识别的属性或性质。 |
·环境特性: | 环境的固有和可测量的属性或性质。 |
·目标辐射特性: | 目标自身辐射的磁波特性。 |
·目标散射特性: | 在入射波照射下,目标产生散射的特性。 |
·局部散射特性: | 复杂目标某个部分的目标散射特性。 |
·散射中心: | 当目标尺寸远大于照射波的波长时,目标的总散射场等效为一些局部部件散射场的矢量和,通常将
这些部件散射源视为散射中心。 |
·辐射源: | 在探测器频谱范围内能产生电磁辐射的物件或装置。 |
·雷达散射截面: | 雷达目标散射特性的量度。雷达散射截面定义为 4π 乘以单位立体角内目标朝接收方向远区散射功
率和从给定方向入射到该目标单位面积平面波功率密度之比,常用符号 σ,以平方米为度量单位。 |
·激光雷达散射截面: | 激光雷达目标散射特性的量度。当以无损耗各向同性球作标定标准时,它的定义与雷达散射截面的
定义相同。 |
·声散射截面: | 截取平面行波能量声能等于某物体或体积在多方向所敝射的总能量面积。如 Ps2 是距离物体或体积
为r0处的均方散射声P 是入射的均方声压,声散射截面σ为44π20r 2sP /2iP 。 |
·目标瞬态响应: | 随时间急剧变化的入射波作用于目标时,接收信号达到稳定值之前的时间响应特性 |
·目标冲激响应: | 目标在持续时间极短、无明显振荡分量的单向电磁振荡作用下,因受激而体现于接收信号的瞬态响
应。 |
·辐射强度: | 辐射源在给定方向上立体角元之内产生的辐射通量与该立体角元之比。单位:瓦/球面度(W/sr) |
·标定: | 通过比对,把测试量进行量化和校准的过程。 |
·全尺寸目标测量: | 对实际尺寸目标用实际工作频率的测量 |
·缩比模型测量: | 对缩比目标用对应的缩比频率的测量。 |
·多路径: | 从一点到另一点以多于一条路径的波传播。 |
·反射率: | 反射功率与入射功率之比。 |
·隐身技术: | 减小或改变目标的各种被探测特征,使敌方探测设备难于发现或使其探测能力降低的综合技术。 |
·目标特征增强技术: | 使目标散射截面或辐射强度等目标特性增强的综合技术。 |
·目标特征减弱技术: | 使目标的雷达散射截面或辐射强度等目标特征减弱,从而降低可探测性、可识别性的技术。 |
·建模: | 利用数学或物理理想化条件对目标或环境特性作系统分析和设计,最终建立数学描述的过程。 |
·目标模型: | 表征原型目标特性的物理模型和数学表达式。 |
·环境模型: | 表征环境特性的物理模型和数学表达式。 |
·目标统计模型: | 将目标特性当作一种随机过程,对实测数据或理论计算数据作统计处理,用概率分布函数拟合,而建
立以概率密度函数表征的模型。 |
·目标确定性模型: | 在对目标体几何形体、物理参数模化的基础上,根据目标的运动航迹,应用散射或辐射传输理论而建
立起的目标散射或辐射模型。 |
·电磁代码: | 用数据处理器能接受的符号形式所表示的目标特性计算机软件及模块。 |
·模型误差: | 建立数学模型时由真实对象及变化规律的简化和近似而带来的误差。 |
·模型置信度: | 目标或环境模型的可信程度。 |
·验模: | 利用目标或环境的实测数据,检验所建模型正确性的过程。 |
·物理复现: | 用有源或无源装置模拟重现目标或环境特性的过程。 |
·数据库: | 目标与环境特性数据的集合,它是另一个数集的部分或全体,它至少包括足够为一给定目的或数据
处理系统使用的文卷。它是对目标与环境特性的基本数集集合。 |
·模型库: | 目标与环境不同种类、不同规模、不同功能模块化的数学模型软件的集合。 |
·数据元: | 实际应用中一个可识别和可定义的目标特征物理量的基本信息单元。 |
·评估: | 对目标和环境特性模型、测量数据进行评价的过程。 |
·高分辨诊断: | 用高分辨测量系统,识别、定位和确定目标多散射中心的过程。 |
·目标鉴别: | 通过获取判别式,将混杂在目标信号中的杂波(或背景)信号区分开来。它是目标识别的中间步骤,
但不能区分目标的类型。 |
·目标分类: | 根据特定的目标特征信息区分目标类型,将具有某种共同特征的目标集合在一起的过程。 |
·目标识别: | 利用特定探测器和技术,提取目标信息特征,对目标的类别、真假和属性作出自动判定的过程。 |
·空间波: | 位于地球上空收发天线之间传播的电磁波,它包括直达波和地面反射波。 |
·电磁脉冲: | 由闪电或由核爆炸生成的,或由模拟装置产生的一种宽频谱、高强度、极短持续时间的电磁辐射。 |
·平面波: | 等相面构成-簇平行平面的电磁波。 |
·柱面波: | 等相面构成-簇同轴或共焦柱面的电磁波。 |
·球面波: | 等相面构成-簇同心球面的电磁波。 |
·线极化波: | 场矢量末端轨迹为直线的电磁波。 |
·圆极化波: | 场矢量末端轨迹为圆的电磁波 |
·交叉极化波: | 与基准极化波正交的极化波 |
·雨杂波: | 由于降水(雨、雪、雾等)产生的无用回波。 |
·地杂波: | 由地面和地面上的物体产生的无用回波。 |
·海杂波: | 由海面和海面上的物体产生的无用回波。 |
·地面目标回波: | 由地面和地面上的目标产生的回波。 |
·海面目标回波: | 由海面和海面上的目标产生的回波。 |
·雷达目标特征信号: | 雷达接收到的能够体现目标外形、结构、姿态、运动参数及表层材料物理参数等特征的雷达回波信
号。 |
·角闪烁: | 在测量复杂目标时,由目标不同部位反射波的干涉而引起的波前畸变。 |
·目标起伏: | 由于目标姿态角的变化、目标旋转或振动,雷达频率变化等造成的目标信号幅度的变化。 |
·振幅噪声: | 由复杂形状目标引起的回波信号幅度的随机变化 |
·后向散射系数: | 目标后向散射的雷达回波功率归一化值,常用于杂波测量,为无量纲值,用σ0表示。
对于面杂波,它定义为单位面积的后向雷达散射截面。对于体杂波,它定义为单位
体积的后向雷达散射截面。 |
·极化散射矩阵: | 当目标散射电磁场与入射电磁场分别用正交极化分量表示时,极化散射矩阵就是表征散射电磁场和
入射电磁场关系的矩阵数学式。 |
·退极化: | 由基准极化向交叉极化的功率转化。 |
·径向分辨力: | 雷达在雷达视线方向上分辨出目标散射中心的能力。 |
·横向分辨力: | 雷达在垂直于雷达视线的方向上分辨出目标散射中心的能力。 |
·旋转目标成像: | 以目标上(或其外)某一点为原点,绕垂直于雷达视线的轴旋转而成的目标微波像。 |
·雷达散射截面减缩: | 通过目标结构的赋形,吸波材料的使用,无源对消和有源对消等技术的运用,减少目标雷达散射截
面。 |
·雷达散射截面增强: | 通过在目标上装设有源或无源雷达增强系统,增大目标的雷达散射截面。 |
·雷达散射截面控制: | 减缩或增强目标雷达散射截面,或改变目标雷达散射截面分布规律的过程。 |
·赋形: | 设计或修整目标的外形,以减少雷达散射截面。 |
·有源雷达增强器: | 一种将入射信号接收、放大、功率分配并再发射的装置。 |
·室外全尺寸目标测量场: | 采用专门设计的场地和支撑设施,模拟类似天空环境的背景条件,具备对大型全尺寸目标进行散射
特性测量能力的测量场。 |
·微波暗室: | 一种经过专门设计的封闭室。壁面应对某一频率范围的微波能充分吸收而将反射下降到最少程度,
以便模拟自由空间。 |
·地面平面场: | 控制和利用地面反射波的雷达目标散射特性测试场。 |
·自由空间场: | 抑制和消除地面反射波的雷达目标散射特性测试场。 |
·倒V场: | 沿测试雷达视线方向,在地面构筑倒 V 形脊道,以消除地面反射波的雷达目标散射特性测试场。 |
·紧缩场: | 应用近场聚焦原理,在测试雷达天线近场区形成准平面波的场区,即目标区。具有这样目标区的测
试场称为紧缩场。 |
·静区: | 在室内目标雷达散射特性测试场中,受干扰小且满足远场条件的区域。 |
·远场区: | 电磁场的角度分布与天线的距离基本上无关的天线场区。 |
·目标区: | 在雷达目标散射测试场中,放置目标的区域。目标区离测试雷达天线的最短距离分为二种情况,当
目标尺寸大于雷达天线尺寸时,为 2D2/λ(D 为目标最大横向尺寸 λ 为雷达工作波长);当目标尺寸小于
天线尺寸时,为 2d2/λ(d 为雷达天线尺寸)。 |
·定位转台: | 一种外覆低反射材料并能给出位置信息的转台。 |
·定标体: | 作为电磁散射特性测量基准的散射体。 |
·定标球: | 作为电磁散射特性测量基准的良导体球。 |
·龙伯球: | 折射率按径向渐变的介质球。 |
·角反射器: | 由两个或三个相交的导电平面组成,起多重反射作用的反射体,可作为电磁散射测量的基准。 |
·低RCS支架: | 对入射场扰动小,自身散射贡献低的目标支架。 |
·单站测试: | 天线收发共用或共站的雷达目标特性测量。 |
·双站测试: | 发射系统和接收系统分置的雷达目标特性测量。 |
·近场扫描测量: | 测量近场分布,以推导远场区目标特性的测量。 |
·连续波调零法: | 在连续波体制的雷达散射截面测量系统中,利用调零支路消除背景杂波的方法 |
·脉冲选通法: | 在脉冲体制的雷达散射截面测量系统中,利用选通距离门消除背景杂波的方法。 |
·阶跃变频连续波系统: | 随着频率的阶跃变化而重复测量,得到测量值随频率变化关系的连续波体制测量系统。 |
·线性调频连续波系统: | 随着频率的线性连续变化而重复测量,得到测量值随频率变化关系的连续波体制测量系统。 |
·阶跃变频脉冲系统: | 随着脉冲载频的阶跃变化而重复测量,得到测量值与频率变化关系的脉冲体制测量系统。 |
·相对标定: | 由定标体值比对目标测量值。 |
·绝对标定: | 对测量雷达参数标定,然后按雷达方程算出目标的雷:达散射截面。 |
·信杂比: | 接收到的目标回波功率与杂波功率之比。 |
·最小可测雷达散射截面: | 在给定精度要求下测试场的保精度最小可测量的目标 RCS。 |
·最大可测目标尺寸: | 满足近似平面波条件的目标区最大横向尺寸。 |
·几何光学法: | 在入射波波长远小于目标尺寸时,运用几何光学原理来处理电磁散射场的方法。 |
·物理光学法: | 一种把散射体的积分方程化为散射表面上定积分的方法。应用物理光学法的二种条件是:
a) 物体的特征尺寸比波长大得多;
b) 观测点距散射体的距离要远大于波长和散射体的尺寸; |
·几何绕射理论: | 考虑了边缘等绕射效应的几何光学理论。 |
·物理绕射理论: | 考虑了边缘绕射效应的物理光学理论。 |
·部件分解法: | 在计算复杂目标的散射场时,把复杂目标分解成若干部件,先计算每个部件的散射场,然后依据一定
法则,把部件散射场合成复杂目标的总散射场。其前提条件是:入射波波长远小于目标尺寸。 |
·面元法: | 一种近似求解复杂目标高频电磁散射的算法。目标的几何外形用许多小平面片或曲面逼近。面片
及边缘的电磁散射分别用物理光学及物理绕射理论计算。 |
·环境散射模型: | 描述目标周围环境(如地面、水面、大气层等)的电磁散射特性模型。 |
·光辐射: | 光学频段范围内的电磁辐射,包括紫外、可见和红外辐射。 |
·紫外线辐射: | 波长在 10~400nm 范围内的光辐射,其中 100~200nm 为真空紫外波段,其余部分可有条件地分为:
C(200~280nm),B(280~315mm),A(315~400nm)。 |
·可见光辐射: | 波长在 0.4~0.76μm 范围内的光辐射。 |
·红外辐射: | 波长范围在 0.76μm~1 000μn 区间内的光辐射。 |
·自发辐射: | 无外加电磁场作用而产生的光辐射 |
·受激辐射: | 原子、离子、分子等辐射体在辐射作用下而产生的光辐射,其频率、方向以及相位与入射辐射相同。 |
·热辐射: | 由于物质粒子(原子、分子、离子等)受热激发的发射过程。 |
·平衡辐射: | 物体处于热力学平衡状态的热辐射。 |
·非平衡辐射: | 与物体不存在热力学平衡状态或只存在局部热力学平衡状态的热辐射。 |
·光散射: | 光辐射在介质中传播时,其辐射束发生不同方向偏转的现象。如:大气散射等。 |
·气溶胶散射: | 大气中的各种悬浮固态和液态粒子对光的散射。 |
·辐射衰减: | 辐射通过媒质后辐射通量减小或损耗的现象。 |
·辐射透射: | 辐射通过媒质而无波长变化的现象 |
·辐射体: | 能产生光辐射的物体。 |
·黑体: | 既不反射也不透射,能够全部吸收入射辐射能量,其发射率等于 1 的物体。 |
·灰体: | 发射率小于 1 且不随波长变化的辐射体。 |
·选择性辐射体: | 发射率小于 1,且随波长变化的辐射体。 |
·红外源: | 在电磁频谱能产生红外辐射的辐射体。 |
·参考辐射源: | 已知温度,用来比较和测定辐射的绝对值的基准红外源。 |
·辐射温度: | 在给定波段内与辐射体具有相同亮度的黑体的温度。 |
·自然辐射源: | 自然界固有的辐射体。如太阳、月球、星体、云、大气和地表等辐射体。 |
·陆地表面辐射: | 地面上各种自然地物产生的光辐射。如绿色植被、森林、土壤、沙漠、冰雪等的辐射。 |
·海面辐射: | 太阳辐射经海面反射进人探测系统视场中的辐射。 |
·海天背景辐射: | 在海上目标探测中,测量仪器视场中出现的海面和天空的光辐射。 |
·程辐射: | 目标与探测器之间路径上的大气辐射。 |
·深空背景: | 大气层外由星体和空间构成的背景。 |
·目标红外辐射特性: | 目标在红外波段的强度、光谱、图像等辐射特性。 |
·光谱特性: | 目标辐射能量随波长的分布。 |
·光学图像特性: | 光学目标的几何形状、灰度和温度空间分布的表性。 |
·激光散射特征: | 激光束在媒质中或物体表面发生不同方向的偏转,而改变其空间分布的表征。 |
·空中目标辐射: | 近地大气层中各种飞行器产生的光辐射。如飞机、直升机、导弹等目标的辐射。 |
·空间目标辐射: | 大气层外目标产生的光辐射(包括反射太阳、行星、卫星和地球表面的辐射)。 |
·再入体辐射: | 空间目标返回大气层时产生的光辐射现象。 |
·车辆辐射: | 各种车辆、坦克、装甲车、特种车等在静止和运动状态下产生的光辐射。 |
·舰船辐射: | 各种水面舰船在停泊和运动状态下产生的光辐射。 |
·干扰物辐射: | 光电对抗中各种干扰物产生的辐射。 |
·蒙皮辐射: | 各类飞行器外壳在不同状态中其表面所产生的辐射 |
·喷口辐射: | 飞行器发动机工作时,其喷管内壁及高温燃气所产生的光辐射。 |
·尾流辐射: | 飞行器发动机以额定或最大状态运转时,其排气产生的光辐射;再人体返回大气层时与大气成分相
互作用产生的尾流的光辐射。 |
·喷焰辐射: | 发动机工作时,从喷口排出的高温火焰产生的光辐射。 |
·尘云团辐射: | 在战场环境下作战车辆快速运动、弹药在地面爆炸时的生成物产生的光辐射。 |
·红外抑制: | 降低各类军用目标红外辐射的技术措施。 |
·红外伪装: | 消除、减少、改变或模拟目标和背景的红外辐射特性差别,以对付红外探测的技术。 |
·辐射亮度(L): | 辐射源每单位面积在单位立体角内发射的辐射通量,单位[W.m-2.sr-1]。 |
·辐射照度(E): | 入射到单位面积上的辐射通量,单位[W.m-2]。 |
·光谱辐射强度(Iλ): | 在特定波长上单位波长间隔内的辐射强度,单位[W.sr--1]。 |
·光谱辐射亮度: | 在特定波长上单位波长间隔内的辐射亮度,单位[W.m--1.μm-1]。 |
·光谱辐射照度(Eλ): | 在特定波长上单位波长间隔内的辐射照度,单位[W.m-2.μm-1]。 |
·噪声等效辐照度: | 探测系统受到射辐照射,若输出信号与系统固有噪声相等时,所需入射的辐照度 |
·噪声等效温差: | 充满视场并给出均方根信号差等于均方根噪声值的两个黑体源之间的温度差。 |
·光辐射测量: | 利用光学设备和仪器感知和确定目标及相应背景的辐射特性。 |
·相对光谱分布: | 以无量纲单位表示的光谱辐射量与波长的关系。 |
·光谱分辨率: | 传感器或光谱测量仪能够区分或分辨的最小波段范围或波长间隔。 |
·光谱照度响应率: | 光谱辐射计给出的输出电压与标准源的光谱辐射照度之比。 |
·光谱亮度响应率: | 光谱辐射计给出的输出电压与标准源的光谱亮度之比。 |
·表观辐射量: | 在有吸收介质存在的环境中的一定距离上测量目标的光辐射时,不进行衰减修正所得到的辐射量,
如表观辐射亮度、表观辐射强度等。 |
·红外辐射方向图: | 在不同方向上的红外辐射强度的空间分布图。 |
·散射方向图: | 散射的光辐射强度在空间的分布。 |
·原始图像: | 未经处理的目标测量图像。 |
·目标序列图像: | 随时间连续变化的运动目标的测量图像。 |
·大气吸收带: | 大气中二氧化碳、水气和臭氧等气体对光辐射的强吸收波段。 |
·大气廓线: | 大气状态参数随高度变化的规律。 |
·谱带模型近似: | 对一组谱线的强度、线形、谱线数目和分布特性进行统计近似的模型。 |
·红外辐射建模: | 用数学和物理方法描述目标、背景和干扰物的红外辐射特性。 |
·水中目标: | 被探测其信息的水中物体,如舰艇、鱼雷、水雷、靶标以及沉船、礁石、海洋生物等。 |
·潜望状态: | 潜艇位于水下,但可将潜望镜升出水面时的状态。 |
·水下状态: | 目标完全处于水下时的状态。 |
·目标横摇角: | 运载体横轴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 |
·目标纵摇角: | 运载体纵轴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 |
·尾流: | 舰艇航行时,在其后水中一定区域内形成的一条含气泡的湍流迹。 |
·自由[声]场: | 均匀、各向同性的介质中,边界影响可忽略不计的声场。 |
·消声水池: | 所有边界敷设吸声材料,有效地吸收人射声,使辐射器在其中近似为自由(声)场的测量水池。 |
·声压: | 有声波时,介质中的压力与静压力之差值。 |
·声强(度): | 在声场某点处,与指定方向垂直的单位面积上,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平均声能。 |
·声功率: | 声波在单位时间内通过某-面积的平均声能。 |
·声压反射系数: | 经分界面(表面)反射的声压与入射声压之比 |
·声压透射系数: | 经分界面透射的声压与入射声压之比。 |
·[声]损耗系数: | 经分界面(表面)或介质吸收的声能通量与入射声能通量之比。 |
·[声]透射系数: | 经分界面的透射声能通量与入射声能通量之比。 |
·吸声系数: | 损耗系数与透射系数之和。 |
·回声降低: | 经目标反射后,入射声强与反射声强的 dB 差值。 |
·插入损失: | 经某种结构透射后,入射声强与透射声强的 dB 差值。 |
·[等效]声中心: | 声波在远处以球面波形式传播时,该球面曲率的中心。 |
·声源级: | 沿声轴归算到离声源等效声中心 1m 处的声强级。 |
·目标强度: | 目标回波强度与入射平面波强度之比,归算到距目标等效声中心一米处 dB 值。 |
·传播损失: | 声压级与声强某接收点处声强之差。 |
·海洋环境噪声级: | 接收水听器(阵)所处的海洋环境噪声的声强级。 |
·噪声掩蔽级: | 声纳设备中由于噪声背景存在,而使检测阈上升的 dB 数。 |
·[海洋]混响: | 声波传播过程中,由于随机起伏的海面,或不平整的海底,或海水介质内部的随机不均匀性,形成的
反向散射在接收点所收到的声信号。 |
·混响掩蔽级: | 主动声纳由于混响背景的存在,而使检测阈上升的 dB 数。 |
·回波: | 声波传播过程中遇到目标所产生的反向散射波。 |
·回声级: | 主动声纳工作时,到达接收换能器(阵)处的回波强度级。 |
·回波宽度: | 主动声纳工作时,实际接收到回波信号的宽度。 |
·水声换能器: | 将其他形式的能(通常指电能)转换为声能向水中辐射或将接收的水中声信号转换为其他形式(通常
指电能)的信号的换能器件。 |
·水声发射器: | 向水中辐射声波的水声换能器。 |
·水听器: | 接收水声信号的水声换能器。 |
·发射功率响应: | 当频率和方位给定时,离换能器等效声中心 1m 处的表观均方声压与输入发射器电功率之比。 |
·声压灵敏度: | 水听器输出端的开路电压与水听器接收面实有声压的比值。 |
·换能器带宽: | 换能器发送响应或接收灵敏度的频响曲线上,两侧比最大值下降 3dB 点的两个频率之差。 |
·指向性: | 换能器发射响应或接收灵敏度随发射或入射声波方向变化的特性。 |
·波束宽度: | 指向换能器在给定频率和包括主轴(声轴)的给定平面内,角偏向响应比主轴最大响应低某一指定值
(常取 3dB)的左右两个方向的夹角。 |
·束控换能器: | 通过控制表面的振幅和相位,以改善其指向性等性能的换能器。 |
·光纤水听器: | 利用光纤在声波作用下,调制光纤中光波的强度(振幅)或相位来检测水中声波的换能器。 |
·矢量水听器: | 可用来测量水中声场中介质质点振速的换能器。 |
·空化域: | 一定状态下,液体开始出现空化现象时,所附加的负压临界值,有时也可用产生临界负压值所对应
的声强表示。 |
·声基阵: | 一定数量的换能器按某种方式排列组成的阵列。 |
·阵元: | 组成声基阵的单元(水声换能器)。 |
·阵增益: | 声基阵的输出信噪比与单个无方向性阵元的输出信噪比的 dB 数差值。 |
·主瓣: | 声基阵或换能器的指向性图中包含声辐射最大值方向的波瓣,或包含接收信号最大值方向的波瓣。 |
·旁瓣: | 声基阵或换能器指向性图中除主瓣以外的所有的波瓣。 |
·栅瓣: | 阵元间距大于波长时,声基阵指向性图中与主瓣极大值相等的旁瓣。 |
·标准发射器: | 用来校准测量水听器或测量水声接收设备声学性能的发射换能器。 |
·标准水听器: | 用来向工作计量器具进行量值传递,有时也用作精密测量声压的水听器。 |
·测量水听器: | 用作水声计量,进行各种水声测量及测量水声设备声学性能的水听器。 |
·[水]声应答器: | 当收到预定声脉冲信号后,能发射一定应答信号的水声设备。 |
·自噪声: | 由水中运载体自身动力装置、设备和运动等产生,且由安装在其上的水听器接收到的噪声。 |
·辐射噪声: | 水中运输体(舰艇、鱼雷等)向水中辐射的噪声。 |
·舰艇结构噪声: | 舰艇结构振动所产生的噪声。 |
·舱室空气噪声: | 舰艇中的声源辐射到舱室空气中的噪声。 |
·机械噪声: | 各种机械动力设备引起结构振动而辐射的水下噪声。 |
·螺旋桨噪声: | 螺旋桨旋转引起的空化与螺旋桨及其推进机械运动所产生的噪声。 |
·流噪声: | 流体非平稳运动所产生的噪声。有时还包括流体运动引起的各种结构噪声。 |
·等温层: | 温度不随深度改变的水层。 |
·温跃层: | 温度随深度急剧变化的过渡水层。 |
·混合层: | 由于风浪对海面的搅拌,而形成的等温水层。 |
·声轴: | 混合层的声学等效层,以近似等声速条件为特征的表面层。表示换能器(阵)指向性的极坐标基准方
向。一般是结构对称轴或最大响应的方向。 |
·声速梯度: | 声速沿水深或水平方向的变化率(单位深度内声速的变化率)。 |
·声速剖面: | 声速随深度变化的曲线,或声速―深度的函数关系。 |
·声线图: | 根据射线声学,由声程方程画出的从声源出发的声线所组成的图像。 |
·焦散线: | 声线图中,相邻声线相互交割聚集而形成的包络线。 |
·声道: | 声波在海洋中传播时,声能基本上被限制在其内二不被逸处的水层。 |
·表面声道: | 水表层处由声速剖面为正梯度所组成的声道。 |
·混合层声道: | 混合层在海水静压力影响下,声速剖面为正梯度的表面声道。 |
·浅海声道: | 海面与海底分别为上、下界面,在该区域内由于声线在界面间的交替反射,使声波能传播到较远距离
的声道。 |
·深海声道: | 海洋深处,声速存在极小值,且具有稳定声道轴的声道。 |
·简正波: | 描述声波在传播方向为无限的有界介质中传播的方式。其特点为垂直于波传播的方向具有驻波或
准驻波特征。 |
·会聚区: | 声场中聚焦线的邻域。 |
·声影区: | 根据射线声学,没有直达声进入的区域。 |
·聚焦因数: | 点源在实际介质中一定距离处的声强与在无限均匀介质中同一距离处声强之比值。 |
·会聚增益: | 会聚区中的声强超过该点按球面波传播规律计算所得声强的 dB 数。 |
·回波结构: | 当脉冲声信号入射到目标上时,由于目标的形状、尺度、性质不同,回波将由其不同部位、不同途径返
回的一系列强弱不同、时延不同反射脉冲的组合。 |
·亮点分布: | 目标上强反射点的散布。 |
·海面反射: | 声波由海水射向海面时,在海水和空气界面上产生的反射。 |
·海底反射: | 声波由海水射向海底时,在海水和海底分界面上产生的反射 |
·声传播起伏: | 声波传播过程中,由于在起伏界面反射波的叠加或介质的不均性等不同原因,而产生声强或声压振
幅、相位的值随时间或空间起伏现象的统称。 |
·散射损失: | 声波在传播过程中,由于媒质的密度、声速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或由粗糙界面上的散射而引起的损
失。 |
·声程差: | 声波沿不同途径传播时到达接收点声程之差。 |
·跨度: | 在有声速梯度条件下,同一条声线两次相继擦着同一介质的界面,或和海洋中同一水层的两个反转
点之间的水平距离。 |
·锋面: | 海洋环境系的边界,在其上某些变量(如温度、盐度等)都呈现出显著的水平梯度变化。 |
·涡旋: | 海洋中孤立的回旋运动结构。 |
·水团: | 海洋中空间一时间尺度较小,但能产生折射和散射的微结构。或是具有特殊温度—盐度关系的水
体。 |
·内波: | 海洋中密度不连续界面受到扰动(如气压、风力、潮汐、海流等)而产生的波浪运动。 |
·洛埃镜效应: | 当海面不太粗糙时,水下声场(直达声与表面反射声)产生的干涉图案。 |
·频散: | 声速随频率变化的现象。 |
·临界深度: | 声速值等于海面最大声速值的深度。 |
·可靠声路径: | 当声源或接收器位于临界深度时所形成的声线路径 |
·本征声线抵达结构: | 在固定接收器深度条件下,本征声线到达角及相对时延随声源位置变化时的关系。 |
·共轭深度: | 在声道轴以下其声速值等于某一较浅深度上声速值的深度。 |
·漏声系数: | 声能量从波导中泄漏出去的比率。 |
·匹配场处理: | 由实测声场(测量场)与模拟声场(拷贝场)的高度相关,来确定声源位置、提高信噪比等的信号处理
技术。 |
·声层析: | 利用声发射与接收基元间传播的声信号所携带的海洋内部结构信息,经计算机处理获得海洋物理参
数的反演技术。 |
·消声覆盖层: | 敷设在目标表面或水池界面,用以降低声波反射或抑制噪声的吸声结构。 |
·[声]去耦材料: | 声学系统中为减小声与振动耦合作用的-种衬垫材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