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弹: | 依靠自身动力装置推进。载有战斗部的无人驾驶可控飞行器。 |
·导弹武器系统: | 导弹和与其配套的技术装备、设施的总称。 |
·战略导弹: | 用于打击战略目标的导弹。 |
·战术导弹: | 用于打击战役、战术纵深内的目标的导弹。 |
·弹道式导弹: | 推力终止后,大部分弹道符合自由抛物体轨迹的导弹。按其射程可分为洲际导弹、远程导
弹、中程导弹和近程导弹。 |
·有翼导弹: | 主要由翼面空气动力控制飞行轨迹的导弹。 |
·地对地导弹: | 从陆地发射用于攻击陆地目标的导弹。简称地地导弹。 |
·地对舰导弹: | 从陆地发射用于攻击舰船的导弹。简称地舰导弹。 |
·舰对地导弹: | 从舰船上发射用于攻击陆地目标的导弹。简称舰地导弹。 |
·舰对舰导弹: | 从舰船上发射用于攻击舰船的导弹。简称舰舰导弹。 |
·潜对地导弹: | 从潜艇上发射用于攻击陆地目标的导弹。简称潜地导弹。 |
·潜对舰导弹: | 从潜艇上发射用于攻击舰船的导弹。简称潜舰导弹。 |
·地对空导弹: | 从地面发射用于攻击空中目标的导弹。简称地空导弹。 |
·舰对空导弹: | 从舰船上发射用于攻击空中目标的导弹。简称舰空导弹。 |
·空对地导弹: | 从飞机或直升机上发射用于攻击地面目标的导弹。简称空地导弹。 |
·空对舰导弹: | 从飞机或直升机上发射用于攻击舰船的导弹。简称空舰导弹。 |
·空对空导弹: | 从飞机或直升机上发射用于攻击空中目标的导弹。简称空空导弹。 |
·反坦克导弹: | 用于攻击坦克及其它地面装甲目标的导弹。 |
·反辐射导弹: | 利用目标的电磁辐射获取导引信息,攻击该目标的导弹。 |
·反潜导弹: | 用于攻击潜艇的导弹。 |
·反导弹导弹: | 用于攻击飞行中的导弹或弹头的导弹。 |
·反舰导弹: | 用于攻击水面舰船的导弹。 |
·防空导弹: | 用于攻击空中目标的导弹。 |
·舰载导弹: | 由舰船运载和发射的导弹。 |
·便携式导弹: | 由单兵或班(组)携带、发射的导弹。 |
·车载导弹: | 由车辆运载和发射的导弹。 |
·机载导弹: | 由飞机或直升机携带和发射的导弹。 |
·典型目标: | 导弹武器系统战术技术要求中所确定的具有代表性的攻击对象。 |
·目标特性: | 目标具有的特征和性能。主要包括目标的结构特征、运动特性、反射辐射特性及攻防能力
等。 |
·杀伤区: | 导弹能以不低于某一确定的概率毁伤目标的区域。亦称毁伤区。 |
·毁伤概率: | 在给定的射击条件下,导弹毁伤目标的概率。亦称杀伤概率。 |
·制导精度: | Ⅱ类:表征导弹实际弹道偏离理想弹道的程度,用制导误差统计规律的数字特征表示。 |
·单发命中概率: | Ⅱ类:在一定的射击条件下.单发导弹落入以目标为中心的给定区域内的概率(地空导弹
中称为落入概率)。 |
·反应时间: | Ⅱ类:导弹武器系统从发现目标到起动第一发导弹所需的最短间隔时间。 |
·作战反应时间: | Ⅰ类:导弹基本作战单位,从接到作战命令开始至导弹起飞零点所需用的时间。 |
·攻击多目标能力: | Ⅱ类:导弹武器系统所能同时攻击的目标的最大数量。 |
·展开时间: | 在规定条件下,导弹武器系统由行军状态转换成战斗状态所必需的时间。 |
·撤收时间: | 在规定条件下,导弹武器系统由战斗状态转换成行军状态所必需的时间。 |
·发射点: | 发射时导弹支承平面中心的大地坐标位置。 |
·瞄准点: | 用大地坐标表示的对目标瞄准的点位。 |
·弹着点: | 导弹弹头落在地球表面的点位。对于空爆弹头,此点位为爆心在地球表面的投影点;对于
子母弹头,此点位为子弹散布中心在地球表面的投影点。 |
·遭遇点: | Ⅱ类:导弹落入或穿过目标脱靶平面时,目标所在的位置。 |
·射程: | Ⅰ类:导弹从发射点到落点的大地距离。
Ⅱ类:在满足一定的杀伤概率时,导弹发射点到遭遇点的距离。其最大最小值分别称为最
大射程和最小射程。 |
·有效射程: | Ⅰ类:考虑地球旋转、扁率、发射纬度、发射方向、海拔高度和重力异常等影响后,导弹所能
达到的射程。其最大和最小值,分别称为最大有效射程和最小有效射程。 |
·标准射程: | Ⅰ类:导弹在规定的标准条件下的射程。其最大和最小值,分别称为最大标准射程和最小
标准射程。 |
·射击密集度: | Ⅰ类:导弹弹着点对平均弹着点的散布误差。 |
·射击准确度: | Ⅰ类:导弹平均弹着点对目标瞄准点的偏差。 |
·命中精度: | Ⅰ类:导弹射击准确度和射击密集度的总称。简称精度。 |
·平均弹着点: | Ⅰ类:在相同条件下发射多发导弹,其弹着点散布的中心点。亦称散布中心。 |
·圆概率偏差: | Ⅰ类:以平均弹着点为圆心,弹着点落入概率为 50%的圆的半径。亦称圆公算偏差。 |
·概率偏差: | Ⅰ类:对称于平均弹着点,弹着点落入概率为 50%的区间横、纵向长度的一半。亦称公算
偏差。 |
·落点偏差: | Ⅰ类:弹着点相对于瞄准点的偏差。 |
·有效载荷: | 导弹上为完成规定任务而携带的载荷。 |
·核爆高度: | Ⅰ类:核弹头在地面或水面以上爆炸时,爆心相对于其地面或水面投影点的高度。简称爆
高。 |
·比高: | Ⅰ类:爆炸高度与威力立方根的比值。 |
·子弹抛撒高度: | Ⅰ类:母弹抛出子弹时,母弹质心相对于其地面或水面投影点的高度。 |
·子弹散布中心: | Ⅰ类:在子弹落点平面上,以瞄准点(理论落点)为坐标原点,全部有效子弹落点平均值所
确定的点。 |
·子弹抛撒半径: | Ⅰ类:在子弹落点平面上,以散布中心为圆心的有效(剔除异常值)外圈子弹落点到圆心距
离的均值。 |
·子弹散布均匀性: | Ⅰ类:以子弹散布中心为圆心,抛撒半径为半径的圆内,子弹落点沿周向与径向均匀分布
的程度。 |
·待机准备时间: | Ⅰ类:在待机阵地完成导弹及其设备全部准备工作所需用的时间。 |
·技术准备时间: | Ⅰ类:在技术阵地对导弹及其设备进行检查、测试、对接和转载等全部技术准备工作所需
用的时间。 |
·发射准备时间: | Ⅰ类:对地面场坪发射的导弹武器系统,从开始进入发射阵地到允许点火发射所需用的最
短时间;对地下或水下发射的导弹武器系统,从接到发射命令到允许点火发射的最短时间。 |
·待机时间: | Ⅰ类:完成技术准备的导弹及其设备,在待机阵地允许停放的最长时间。 |
·待发时间: | Ⅰ类:导弹在发射设备上从完成发射准备工作(电磁激活等不可逆过程除外)起,到点火发
射的允许停留的最长时间。 |
·连射间隔时间: | Ⅰ类:对一个(批)目标连续发射导弹时,两发导弹之间的最短时间。 |
·齐射间隔时间: | Ⅰ类:齐射时,相邻发射的两枚导弹发射的间隔时间。 |
·发射深度: | Ⅰ类:潜艇在水下发射导弹时,发射筒口至海面的距离。 |
·射向变换范围: | Ⅰ类:导弹在地面仅改变方位不改变发射装置位置或起飞后进行射击方向变换的最大角
度。 |
·作战准备完好性: | 接到作战准备命令后,贮存状态的导弹武器系统,按规定完成作战准备,达到可作战使用
状态的概率。 |
·发射可靠度: | 导弹在规定的发射任务剖面内正常发射的概率。 |
·飞行可靠度: | 导弹在规定的飞行任务剖面内正常飞行的概率。 |
·战斗工作可靠度: | Ⅱ类:导弹武器系统在规定的射击任务剖面内正常工作的概率。 |
·核爆可靠度: | 在规定的任务剖面内,按规定的性能指标实现核爆的概率。 |
·突防概率: | 导弹不被对方防御系统拦截的概率。 |
·天气侵蚀: | Ⅰ类:重返大气层的弹头由于大气中的液体或固体粒子作用而加速形状变化和质量损失
的现象。 |
·机弹相容性: | Ⅱ类机载导弹挂飞和发射时与载机总体布局、气动特性,结构特性及飞行安全等方面的
适应性。 |
·机弹分离特性: | Ⅱ类:机载导弹发射时,由于不对称气流及导弹发动机喷气流对载机流场及其发动机工作
和导弹运动的影响而发生的异常现象的性质。 |
·发射区: | Ⅱ类能保证导弹与空中目标在杀伤区内遭遇,导弹发射时。目标所在的空间范围。 |
·射击扇面角: | Ⅱ类导弹发射时允许偏离战斗航向的角度, |
·允许攻击区: | Ⅱ类为达到规定的杀伤概率,允许对目标发射导弹进行攻击的载机的空间范围。 |
·发射速率: | Ⅱ类导弹武器系统在单位时间内所能发射的导弹数量。 |
·脱靶量: | Ⅱ类导弹在飞行过程中与目标之间的最小距离。 |
·导弹起飞重量: | 导弹起飞瞬间的重量。 |
·点火点重量: | 火箭发动机气火瞬间的导弹重量。 |
·关机点重量: | 火箭发动机关机瞬间的导弹重量。 |
·导弹理论顶点: | 计算导弹参数、外形尺寸所选择的参考原点。一般为头部前端旋转体母线与导弹绷轴线
的交点。 |
·导弹实际顶点: | 导弹头部前端点。 |
·导弹长度: | 导弹实际顶点至尾部末端在导弹纵轴上的投影点的距离。 |
·导弹直径: | 导弹弹身最大直径。 |
·推重比: | 导弹额定推力与起飞重量之比。 |
·冷分离: | 上面级发动机点火前进行级间分离的分离方式。 |
·热分离: | 上面级发动机点火后进行级问分离的分离方式。 |
·起飞零点: | 发射时导弹与发射装置产生相对运动的时刻。 |
·主动段: | Ⅰ类.从起飞到末级动力装置关机点的飞行段。
Ⅱ类.导弹在有动力推进时的飞行段。 |
·程序飞行: | 导萍在控制系统的作用下按预定程序的飞行。 |
·末速修正段: | Ⅰ类导弹在关闭主发动机后对弹道和速度进行修正的飞行段。 |
·被动段: | Ⅰ类主动段结束后的飞行段。
Ⅱ类导弹在无动力推进时的飞行段。 |
·再入段: | Ⅰ类,从再入大气层开始的飞行段。 |
·标准弹道: | 将导弹视为可控质点或刚体,按规定的标准条件和参数额定值计算所得的质心运动的轨
迹。 |
·实际弹道: | 导弹在实际飞行中的质心运动轨迹。 |
·可用过载: | 在给定的飞行状态下,导弹所能产生的最大稳态法向过载。 |
·需用过载: | 导弹按给定的导引规律飞行时所必需的法向过载。 |
·总体布局: | 导弹各组成部分的总体配置。 |
·部位安排: | 装置、部件的位置在弹体内的安排。 |
·气动布局: | 弹身、弹翼、操纵面的外形和数量及其在弹身上的配置方式。 |
·正常式布局: | Ⅱ类操纵面布置在质心后方的气动布局。 |
·鸭式布局: | Ⅱ类操纵面布置在质心前方的气动布局。 |
·旋转弹翼式布局: | Ⅱ类利用弹翼的偏转直接改变法向力的气动布局。 |
·无翼式布局: | Ⅱ类弹身上不设置弹翼,主要依靠弹身产生法向力的气动布局。 |
·无尾式布局: | Ⅱ类操纵面布置在弹翼后缘且无尾翼的气动布局。 |
·燃气舵: | 在发动机喷出的燃气流中偏转,产生控制力的舵。 |
·分离机构: | 在飞行过程中,按任务要求能对有关部件实施连接、解锁和分离的机构。 |
·推进系统: | 为导弹飞行提供推力的装置的总称。 |
·火箭发动机: | 不依靠环境大气,仅靠自身携帮的能源和工质产生推力的一类喷气发动机。 |
·固体火箭发动机: | 使用固体推进剂的火箭发动机。 |
·液体火箭发动机: | 使用液体推进剂的火箭发动机。 |
·冲压发动机: | 利用高速气流的冲压作用,使空气流减速、增压的一种无压气机的空气喷气发动机。 |
·主发动机: | 装确两种或两种以上发动机的导弹上。主要担负续航任务的发动机。 |
·助推器: | 用于加速导弹,使之达到预定飞行速度的发动机。 |
·姿态控制发动机: | 用于对导弹姿态进行控制的小推力发动机(组)。简称姿控发动机。 |
·推进剂: | 为推进系统提供能源和工质的物质。 |
·总冲: | 火箭发动机的推力对工作时间的积分值。 |
·比冲: | 单位质量推进剂产生的冲量。 |
·混合比: | 液体火箭发动机的氧化剂质量流量与燃烧剂质量流量之比。 |
·发动机点火: | 使发动机燃烧室中的燃料开始燃烧的物理、化学过程。 |
·主令关机: | Ⅰ类液体火箭发动机主系统关机。 |
·预令关机: | Ⅰ类液体火箭发动机副系统关机。 |
·紧急关机: | Ⅰ类液体火箭发动机点火后,导弹出现异常时,关闭发动机。 |
·速度关机: | Ⅰ类按速度特征量关闭发动机。 |
·射程关机: | 按射程特征量关闭发动机。 |
·定时关机: | 按装定的时间关闭发动机。 |
·耗尽关机: | 在推进剂消耗到最后阶段,当燃烧室压力低于一定值时自行关闭发动机。 |
·推进剂剩余量: | I 类,发动机关机时,导弹内所剩的推进剂质量。 |
·推进剂工阼贮备量: | Ⅰ类推进剂总量与起飞前消耗量和推进削系统管路、阀门等灌注量之差。 |
·引信: | 按感受的目标信息或按时间、指令等预定条件来控制战斗部适时起爆的弹上装置。 |
·战斗部: | 用来直接摧毁和杀伤目标的装置。 |
·引信战斗部系统: | 能毁伤目标、保证安全并能完成自毁任务的装置的总称,简称引战系统。 |
·杀伤战斗
部: | 主要利用爆炸时产生的杀伤元素的动能来毁伤目标的战斗部,一般分为破片战斗郎、连续
杆式战斗部。 |
·爆破战斗部: | 主要利用爆炸时产生的生成物、冲击波或应力波等毁伤目标的战斗部。 |
·聚能战斗部: | 主要利用聚能效应形成的高温高速金属射流来毁伤目标的战斗部。亦称聚能破甲战斗
部。 |
·破甲威力: | Ⅱ类聚能战斗部形成的金属射流对装甲钢板的侵彻深度。 |
·复合战斗部: | Ⅱ类同时具有两种以上主要毁伤作用的战斗部。 |
·串联战斗部: | Ⅱ类采用两级装药结构的战斗部,其中第一级装药起爆形成的射流毁伤反应装甲,第二
级装药起爆形成的射流击穿主装甲。 |
·引信战斗部配合: | Ⅱ类在给定的导弹和目标交会条件下,引信启动区与战斗部的动态杀伤区协调一致的性
能。简称引战配合。 |
·毁伤半径: | Ⅰ类自爆心地面的投影点到使目标这到预定毁伤程度或预定杀伤概率的地面距离。
亦称威力半径。
Ⅱ类自爆心到使目标达到预定毁伤效果或预定毁伤概率的最大距离。亦称杀伤半径。 |
·弹头: | Ⅰ类可与弹体分离的装有战斗部的导弹头部。 |
·常规弹头: | Ⅰ类:除核弹头和特种弹头以外的各种弹头的总称。 |
·子母弹头: | Ⅰ类:母弹头内装有多枚子弹头的常规弹头。 |
·云爆弹头: | Ⅰ类:利用高能可燃物质在空气中散布形成的爆炸性云雾的爆炸来毁伤目标的常规弹头。 |
·杀伤爆破弹头: | I 类:利用炸药爆炸产生的冲击波超压和杀伤元素的动能来毁伤目标的常规弹头。 |
·穿甲弹头: | Ⅰ类:利用弹头动能穿入装甲内部后进行爆炸的常规弹头。 |
·侵彻爆破弹头: | Ⅰ类:利用弹头的动能或聚能侵入目标内部后爆炸的常规弹头。 |
·核弹头: | Ⅰ类:装有核战斗部的弹头。 |
·机动弹头: | Ⅰ类:能改变惯性飞行弹道的弹头。 |
·多弹头: | Ⅰ类:装有多枚核弹头的弹头。 |
·制导: | Ⅰ类:根据目标及导弹运动信息和各种约束条件,确定导弹的飞行路线。使导弹飞向目标
的导引和控制过程。
Ⅱ类:获取目标与导弹运动信息,使导弹沿导引规律确定的飞行弹道飞向目标的导引和控
制过程。 |
·控制系统: | Ⅰ类:控制导弹按预定程序,稳定准确地飞向目标的弹上系统。
Ⅱ类:稳定和控制导弹绕其质心运动的装置的总称。 |
·导引系统: | 获取目标、导弹和(或)它们相对运动的信息,按选定的导引规律或(和)规定的程序形成并
输出导引指令的设备。 |
·制导系统: | Ⅰ类:实现对导弹质心按预定程序或导引规律所确定的弹道运动的装置的总称。
Ⅱ类:导引系统和控制系统的总称。 |
·姿态控制系统: | Ⅰ类:稳定和控制导弹绕其质心运动.使导弹按预定弹道飞行的装置的总称。亦称姿态稳
定系统。 |
·电源配电系统: | Ⅰ类:按时间程序为弹上仪器提供电源的弹上装置。 |
·瞄准系统: | Ⅰ类:赋予导弹射击方位的仪器设备的总称。 |
·制导站: | Ⅱ类:弹外导引设备的总称。 |
·导引头: | Ⅰ类:通过接收目标和参照物的信息,形成导引指令的弹上装置。
Ⅱ类:通过接收目标的反射或辐射能量,测得目标相对导弹的运动信息,形成导引指令的
弹上装置。亦称寻的头。 |
·陀螺稳定平台: | 利用陀螺的特性保持台体在惯性空间稳定的装置。亦称惯性平台。 |
·伺服系统: | 根据输入信号的大小和极性,按比例地操纵导弹的执行机构以控制导弹的运动或姿态的
设备的总称。 |
·安全自毁系统: | 导弹起飞后因故障或其它原因不能执行预定任务时,使导弹自毁的装置的总称。 |
·自主制导: | 在飞行中。不需从目标或制导站提供信息,完全由弹上设备产生导引指令的制导。 |
·程序制导: | 使导弹沿预先选定程序所确定的弹道飞向目标的制导。 |
·惯性制导: | 利用弹上的惯性器件测量和确定运动参数。形成控制和导引信息的制导。 |
·平台式惯性制导: | 利用陀螺稳定平台并以平台坐标系为基准测量弹体运动参数的惯性制导。 |
·捷联式惯性制导: | 利用弹上的惯性器件测量弹体坐标系的运动参数并通过计算机建立基准的惯性制导。 |
·地图匹配制导: | 利用导弹实测地图信息与弹上预先贮存的基准地图信息相比较而获取导引信息的制导。 |
·星光制导: | 以选定的导航星体为参考点,自动测定弹体的方向和位置;将导弹导向目标的自主式制
导。 |
·卫星制导: | 利用卫星获取导引信息的制导。 |
·遥控制导: | 利用制导站获取导引信息的制导。 |
·波束制导: | 由制导站对准目标发射电磁波或光波波束,使弹上导引设备形成导引信息的制导 |
·指令制导: | 由制导站获取导引信息并形成和发出导引指令的制导。 |
·目视制导: | 操作人员利用光学装置观测和监视目标及导弹,并操纵控制装置而形成导引指令的制导。 |
·有线制导: | 利用导线传输导引指令的制导。 |
·TVM 制导: | 目标相对导弹的角度运动信息由弹上测角仅测得并由弹上传输给制导站的一种指令制
导。 |
·寻的制导: | 利用导引头接收目标辐射或反射能量而获取导引信息的制导。 |
·主动寻的制导: | 照射目标的能源位于弹上的寻的制导。 |
·半主动寻的制导: | 照射目标的能源在弹外的寻的制导。 |
·被动寻的制导: | 利用目标辐射的能量或反射的自然能源的能量的寻的制导。 |
·复合制导: | 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导引装置的制导。 |
·无线电制导: | 利用无线电波获取导引信息的制导。 |
·激光制导: | 利用激光获取导引信息的制导。 |
·电视制导: | 利用摄取目标图像获取导引信息的制导。 |
·红外制导: | 利用红外线辐射获取导引信息的制导。 |
·导引规律: | 导引导弹攻击目标时,确定导弹飞行轨迹应遵循的规律。 |
·追踪法: | 在制导过程中,导弹速度矢量始终指向目标的导引规律。 |
·三点: | 在制导过程中,导弹保持在制导站与目标的连线上的导引规律。 |
·前置角法: | 在制导过程中,导弹与制导站连线超前目标与制导站连线一个角度,该角度随着导弹与目
标的接近而减小、并在遭遇时趋近于零的导引规律。 |
·比例导引: | 在制导过程中,导弹速度矢量转动角速度与视线(导弹与目标的连线)转动角速度成正比
的导引规律。 |
·发射设备: | 用于承载导弹及准备、控制和实施发射导弹的装置的统称。 |
·发射装置: | 用于承载导弹、赋与射向、进行发射准备并实施发射的装置。 |
·发射控制装置: | 用于传递发射指令、诸元装定、监控和控制发射导弹的装置。 |
·贮运发射箱(筒): | 导弹在运输、贮存时作为包装装置,在发射时又可作为发射装置的箱(筒)形容器。 |
·发射方式: | 导弹的发射基点、发射动力、发射姿态和发射装置诸要素组合的方式。 |
·固定发射: | 利用固定在地面或地下并的发射装置进行的发射。 |
·机动发射: | 利用安装在可活动载体上的发射装置进行的发射。 |
·发射程序: | 发射导弹过程的工作项目和顺序。 |
·发射方位: | 导弹在发射时的初始定向。以大地方位角表示。 |
·倾斜发射: | 导弹轴线与水平面呈倾斜状态的发射。 |
·垂直发射: | 导弹轴线与水平面呈垂直(或准垂直)状态的发射。 |
·变深度发射: | 导弹在-定水深范围内可在任意-个深度的发射。 |
·软发射: | Ⅱ类:在发射过程中无(或微)焰、声、烟和后座特征的发射。 |
·悬停发射: | Ⅱ类:载机与大地坐标点保持相对固定状态下空中发射导弹的方式。 |
·零长发射: | Ⅱ类:无导轨,在悬挂或支撑状态下的发射。 |
·弹射发射: | 依靠外部动力迫使导弹脱离发射装置,达到预定要求后,发动机点火工作的发射。
同义词:冷发射。 |
·离轴发射: | Ⅱ类:导弹导引头敏感轴偏离弹轴情况下的发射。 |
·发射装置跟踪速度: | Ⅱ类:发射装置进入稳定跟踪目标时,高低角和方位角的变化率。 |
·发射装置调转速度: | Ⅱ类:发射装置从装弹位置转到跟踪目标位置或从第一批目标转到第二批目标运动角度
的变化率。 |
·导弹再装填时间: | Ⅱ类:自前发(组)导弹发射完毕到后发(组)导弹装填到位之间的最短时间。 |
·供电设备: | 给弹上各分系统和导弹武器系统各配套设备供电的设备。 |
·标校设备: | 对发射、制导等地面设备的大地坐标和其它参数进行测量与校准的设备。 |
·技术阵地: | 对导弹进行对接、测试和其它准备工作的场所。 |
·待机阵地: | 供完成了技术准备工作的导弹在转入发射阵地前短期隐蔽、等待和进行主要功能检查的
场所及配套设施。 |
·发射阵地: | 对导弹进行发射准备和实施发射的场所。 |
·发射设施: | 导弹发射阵地上的各种设施。 |
·发射井: | 用于贮存导弹。进行发射准备和实施发射导弹的竖并,包括全套工程和技术设施。 |
·导弹模拟器: | 模拟导弹发射和(或)飞行状态的装置。 |
·训练导
弹: | 用于操作训练的导弹。简称训练弹。 |
·遥测导弹: | 装有遥测仪器,用于飞行试验的导弹。简称遥测弹。 |
·合练导弹: | 用于导弹武器系统协调、演练的导弹。简称合练弹。 |
·试验导弹: | 用于进行各种试验的导弹。简称试验弹。 |
·战斗弹遥测系统: | 与指挥系统联网的,能完成导弹有关系统工作状况参数采集、编码、发送、接收、记录、显示
及处理功能的系统。 |
·遥测地面站: | 用于接收、记录、处理导弹遥测信息的设施。分为固定和机动遥测站。 |
·射击诸元: | 导弹对目标实施射击时所需参数的统称。 |
·射击指挥仪: | Ⅱ类对导弹进行发射前检查、射击诸元解算、引导发射架射向及装定弹上参数等工作的
设备。 |
·作战单元: | 能独立执行作战任务的导弹武器系统的基本配置。 |
·指挥控制系统: | 对导弹武器系统实施作战指挥、火力控制和监控的系统。 |
·目标识别: | 为判别目标的属性(敌友)、真伪与类型而对目标信息进行辨认。 |
·目标威胁判断: | 分析和评估敌方目标对己方的可能危害程度以及紧急程度的过程。 |
·射击效果判断: | 对射击目标的毁伤程度进行分析和评定。 |
·电子化指挥系统: | I 类导弹旅以下(含旅)的作战指挥控制系统,它包括指挥调度、监控、通信、遥测等设备。 |
·监控系统: | 监视、指挥、控制导弹测试和发射的设备的总称。 |
·指挥车: | 在导弹机动发射疗式中。进行作战指挥的车辆。 |
·安控锁: | I 类用密码控制导弹发射的电子密码锁。 |
·机动指挥通信枢纽: | I 类为导弹机动发射而建立的汇接、调度通信电路、线路和交换信息的通信中心。 |
·战略导弹通信车: | 用于各级指挥所与阵地间保障部队机动作战过程中实施通信联络的各类专用通信车辆。 |
·导弹测试设备: | 对弹上仪器、装置和线路进行检查及测试的设备。 |
·运输设备: | 运送导弹及其配套设备的机动车辆和设备。 |
·加注设备: | 加注、泄出和转注液体推进剂或其他工作介质的设备。 |
·装填设备: | 向发射装置装卸导弹的设备。 |
·供气设备: | 给导弹及其他设备提供气源的设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