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展式气动力减速器: | 可折叠或收拢,需要时能展开增大迎风面枳,产生气动力,使与其相连的载荷体减速或稳
定的装置。 |
·降落伞系统: | 能够独立完成预定功能的降落伞及有关装置的总合,简称伞系统。 |
·多伞系统: | 两具或两具以上相同的降落伞并联于同一载荷体的降落伞系统。 |
·多级伞系统: | 两具或两具以上能使载荷体稳定、减速的降落伞组成并能按程序分级工作的降落伞系统。 |
·多级伞系统: | 两具或两具以上能使载荷体稳定、减速的降落伞组成并能按程序分级工作的降落伞系统。 |
·组合伞: | 伞衣由若干个小型伞 衣组合而成的降落伞。 |
·人用伞: | 供人员从空屮返冋地面使用的降落伞系统。 |
·救生伞: | 供乘员从飞行器上应急逃生使用的降落伞系统。 |
·伞兵伞: | 供伞兵空降作战使用的降落伞系统。 |
·运动伞: | 供跳伞运动使用的降落伞系统。 |
·训练伞: | 供训练跳伞技能使用的降落伞系统。 |
·伞塔伞: | 供人员从伞塔上跳伞使用的降落伞系统。 |
·备份伞: | 主伞失效后,供乘员应急使用的降落伞。 |
·座式伞: | 配置于乘员臀部的降落伞系统。 |
·背式伞: | 配置于乘员背部的降落伞系统。 |
·胸式伞: | 配置于乘员胸部的降落伞系统。 |
·物用伞: | 对人用伞以外的降落伞系统的统称。 |
·投物伞: | 供空投物资、装备使用的降落伞系统。 |
·回收伞: | 供飞行器整体或部分回收使用的降落伞系统。 |
·着陆进场伞: | 为降低高速飞机着陆进场速度,使飞机在跑道始端接地,而在空中工作的降落伞系统;接
地后亦可代替阻力伞工作。 |
·阻力伞: | 用于缩短飞机着陆滑跑距离的降落伞系统。 |
·空中加油伞: | 稳定加油飞机外输油软管系统并保持加油接头一定的下沉高度的稳定伞。 |
·反尾旋伞: | 供改出飞机尾旋状态使用的降落伞系统。 |
·航弹伞: | 供空投各种航空弹使用的降落伞系统的统称。 |
·水雷伞: | 供空投水雷,保证雷体飞行和入水参数的降落伞系统。 |
·鱼雷伞: | 供空投鱼雷,保证雷体飞行和入水参数的降落伞系统。 |
·炸弹伞: | 供空投炸弹,保证弹体飞行和撞击参数以及飞机与爆炸点的分离时间和距离的降落伞系
统。 |
·照明弹伞: | 保证照明炬稳定下降、延长留空时间的降落伞系统。 |
·靶伞: | 作为空中活动靶标或稳定空中靶标保证留空时间的降落伞系统。 |
·地雷伞: | 供布放地雷使用的降落伞系统。 |
·火箭爆破器伞: | 装在火箭爆破器尾部,用于展直火箭爆破器的降落伞系统。 |
·稳定伞: | 主要用于稳定载荷体运动姿态保证主伞工作条件的降落伞。 |
·减速伞: | 主要用于降低载荷体运动速度保证主伞工作条件的降落伞。 |
·稳定减速伞: | 兼有稳定和减速两种功能的降落伞。 |
·引导伞: | 降落伞系统中起拉直作用的小型降落伞。 |
·牵顶伞: | 连接于主伞顶部,使主伞保持拉直状态充气的降落伞。 |
·牵引伞: | 将空投物从飞行的飞机货舱内拉出的降落伞。 |
·钩挂伞: | 连接于主伞顶部,与主伞串连,用于空中回收钩取的小伞。 |
·主伞: | 降落伞系统中按预定要求完成主要减速功能的降落伞。 |
·密实织物伞: | 伞衣由宽幅织物制成的降落伞。 |
·方形伞: | 伞衣平面形状呈方形或近似方形的降落伞。 |
·平面圆形伞: | 伞衣平面形状呈圆形或近似圆形的降落伞。 |
·底边延伸伞: | 在平面圆形伞的基础上,将伞衣底边延伸形成一个折过来的圆环形或倒截锥形的降落伞。 |
·锥形伞: | 伞衣结构形状为锥形的降落伞。 |
·活动幅伞: | 伞衣开有排气口,排气口处缝有可里外活动且开口朝向底边的门幅的降落伞。 |
·截锥形伞: | 伞衣由平面圆形的顶幅和沿顶幅周边的围幅构成倒圆台形的降落伞。 |
·半球形伞: | 伞衣结构形状呈半球形的降落伞。 |
·十字形伞: | 伞衣平面形状呈十字形的降落伞。 |
·三角形伞: | 伞衣平面形状呈三角形的降落伞。 |
·成形幅伞: | 伞衣由两侧边不是直边的伞衣幅构成,能在纬向截面内均匀承受压力载荷的降落伞的统
称。 |
·导向面伞: | 伞衣由顶幅和导向幅(侧幅)构成的降落伞。 |
·环形伞: | 伞衣有较大的顶孔而形成环状,且其内周和外周均有伞绳的降落伞。 |
·开缝伞: | 伞衣上开有缝或口的密实织物伞。 |
·带条伞: | 伞衣由带子制成,各带子之间形成环形缝隙的降落伞。 |
·环缝伞: | 伞衣由织物条制成,各织物条之间形成环形缝隙的降落伞。 |
·环帆伞: | 伞衣由织物条制成,上部为环缝伞结构.下部利用上、下幅块相邻边的长度差形成向下排
气的月牙形缝隙的降落伞。 |
·波环伞: | 伞衣由苦干圆环形幅制成,利用相邻的环形幅的幅块边的长度差形成向t 或向下的月牙
形排气口的降落伞。 |
·盘缝带伞: | 伞衣由平面圆形顶幅(盘)、织物条围幅(带)、盘和带之间留有缝隙的降落伞。 |
·旋转伞: | 利用伞衣可沿周向排气产生旋转力距而旋转的降落伞。 |
·自动调节充气伞: | 伞衣上部采用可变透气量的织物,进气口处装有可控制充气速度的中心辅助伞的降落伞。 |
·牵引升空伞: | 由地面牵引物伞系统,依靠与空气相对运动速度在伞衣上产生升力升空的降落伞。升空后
可脱离牵引系统,与其它降落伞一样返回地面。 |
·滑翔伞: | 全滑翔状态下,滑翔比大于 0. 3 的降落伞的统称。 |
·低级滑翔伞: | 滑翔比小于或等于1 的滑翔伞。 |
·中级滑翔伞: | 滑翔比大于1 小于或等于2 的滑翔伞。 |
·高级滑翔伞: | 滑翔比大于2 的滑翔伞。 |
·龙骨式翼伞: | 伞衣由单层织物制成,呈两个等腰三角形的腰拼接后截尖的平面形状或两个等腰形三角
的腰之间拼接一个或数个矩形的平面形状,拼接处称为龙骨,依靠连接在前缘及龙骨上的伞绳
形成薄翼面的降落伞。 |
·帆式翼伞: | 伞衣由单层织物制成,平面形状呈矩形,前缘拉下形成翼状前缘;若干个大的三角形垂幅
连接在翼稍和翼弦线上,下端与伞绳连接形成帆式结构的降落伞。 |
·冲压式翼伞: | 伞衣由上翼面、下翼面和若干翼肋组成,翼肋均布于上、下翼面之间形成气室;前缘切去部
分形成冲压空气进气口,充气后呈机翼形状的降落伞,简称翼伞。 |
·气球伞: | 伞形类似气球状,在球体最大直径处有管状扰流环,由球体顶部沿幅射状缝合部向下延伸
时成伞绳。该伞用透气量级低的织物制成,采用冲压空气充气的气襄式减速器。 |
·伞衣: | 产生气动力实现稳定减速功能的织物面。 |
·伞绳: | 用于传递气动载荷和保持伞衣充满形状的绳或带。 |
·伞衣: | 构成伞衣的单元,指两相邻主缝合部中心线之间所包容的部分。 |
·幅块: | 构成伞衣幅的织物块,一般呈梯形、楔形或三角形。 |
·伞顶扣: | 位于伞顶的扣袢。 |
·孔口圈: | 为加强伞顶孔周边,由织物和(或)带子制成的环形构件。 |
·孔口绳: | 横跨伞衣顶孔的绳子。 |
·底边: | 伞衣周边形成的加强边。 |
·加强带: | 为增加构件的强度而加缝的带子。 |
·绳扣: | 伞衣上连接伞绳的带扣。 |
·收边带: | 缝在伞衣底边外侧横跨主缝合部并收缩底边的短带。 |
·鼓风带: | 缝在伞衣或伞衣套上的兜风袋。在伞衣底边上有助于加快充气;在伞衣或伞衣套上部可帮
助拉直伞衣和伞绳。 |
·中心辅助伞: | 在自动调节充气伞中,为控制伞衣进气口形状和充气速度,装在进气口中心的伞状构件。 |
·水袋: | 为使伞衣着水后迅速瘪塌,缝在充满伞衣最大横截面外表面开口朝向顶孔的用于兜水的
口袋。 |
·上翼面: | 冲压式翼伞伞衣的上表面。 |
·下翼面: | 冲压式翼伞伞衣的下表面。 |
·翼肋: | 连接上、下翼面并具有一定翼型的隔幅。 |
·承载翼肋: | 与伞绳连接的翼肋。 |
·非承载翼肋: | 不与伞绳连接的翼肋。 |
·垂幅: | 承载翼肋与伞绳之间的连接幅。 |
·稳定面: | 伞衣两侧起侧向稳定作用的织物面。 |
·操纵绳: | 用以改变降落伞运动速度和方向的绳子。 |
·中心绳: | 为使伞衣在低空低速条件下快速充气或为增大充满伞衣的有效阻力面积,在伞顶内侧连
接的可将伞顶下牵的绳子。 |
·定力换级带: | 降落伞中依照开伞力大小控制多级开伞或伞衣迎风面积的带子。 |
·收口装置: | 用于约束伞衣进气口延缓充气时间的装置。 |
·收口布: | 开伞过程中可沿四组伞绳下滑实施无级收口的矩形或十字形收口装置。 |
·收口绳: | 用于约束伞衣进气口延缓充气的绳子。 |
·收口绳切割器: | 能按时间程序切断收口绳的装置。 |
·收口环: | 位于伞衣周边上供收口绳穿过的金属环。 |
·拉发绳: | 启动收口绳切割器延时机构的绳子。 |
·伞衣套: | 盛装和保护伞衣和伞绳,保证按程序拉直,防止伞衣提前充气的织物容器。 |
·伞绳套圈: | 伞衣套或伞包上用以约束伞绳使其按规定顺序拉出的环状织物构件。 |
·可卸套圈: | 装在伞衣套上与伞绳一起将伞衣封闭在伞衣套内的一种用松紧绳制成的可以更换的环状
构件。 |
·兜底袋: | 位于伞衣套内开口向上的口袋,用以盛装部分伞衣减小可卸套圈的冲击载荷。 |
·封底布: | 伞衣套下部的延伸部分,用以封闭伞衣套的织物 |
·背带: | 主伞与人体的固连装置,由厚型带及环、扣、钩、锁等金属件制成,具有传递与分布载荷和
快卸的作用。 |
·主套带: | 形成背带骨架的主要受力构件。 |
·肩带: | 与主套带相连,约束人体肩部的带子。 |
·胸带: | 与主套带相连,约束人体胸部的带子。 |
·腰带: | 与主套带相连,约束人体腰部的带子。 |
·裆带: | 与主套带相连,约束人体腿挡的带子。 |
·吊带: | 伞绳与载荷体之间传递气动载荷的连接带。在人用伞上亦可称为操纵带,在阻力伞上亦可
称为连接绳索。 |
·捆带: | 用 以 捆 绑空投物体的带子。 |
·联合背带: | 救生伞背带与座椅安全带合一的组合件。 |
·复合背带: | 救生伞背带与代偿服、密闭服等合一的组合件。 |
·主伞脱离锁: | 连接并能迅速抛脱主伞的装置。 |
·背带快卸锁: | 锁闭并能迅速解脱背带的装置。 |
·伞包: | 盛装和保护伞衣,伞绳及有关构件,形成一定形状的织物容器。 |
·硬框: | 用 以保持伞包形状的刚性框架。 |
·底里布: | 缝在伞内侧底部固矩硬框的一块织物。 |
·伞包保护布: | 伞侧包边或端头 上的延伸部分,用以封闭和保护所仅的物件。 |
·伞包弹簧带: | 用 织物包覆 的两端带有挂钩的钢质弹簧组合件,用以迅速掀开伞 包保 护 布。 |
·伞包橡皮绳: | 两端带有挂钩的松紧绳,用以迅速掀开伞包保护布。 |
·硬板: | 置 于 伞 包 保护布夹层中使伞包保持一定外形的刚性板条。 |
·封包裝置: | 用于封锁伞包的装置,是锁锥、锁锥环、锁针或封包绳扣及封包插销的总称。 |
·锁锥: | 缝 在 伞 包保护布上,上部有一通孔用以插放锁针封锁伞包的锥形金属件。 |
·锁锥环: | 缝 在 伞 包 护保布上与锁锥配套使用的环状金属件。 |
·锁针: | 一端接于钢丝绳 ,另一端用以插入锁锥孔封锁伞包的针状金属件。 |
·封包绳扣: | 用于封锁包伞或其它组件的环形绳子构件。 |
·封包插销: | 一端弯曲成环状, 一端插入封包绳扣封锁伞包的针状金属件。 |
·伞箱: | 盛装和保护伞衣、伞绳及有关构件的刚性容器。 |
·幵伞装置: | 打 开伞包或加速伞衣充气的装置,是拉环、开伞索、幵伞拉绳、自动开伞器和射伞枪等的总
称。 |
·拉环: | 手拉开伞用的封锁和打开伞包的装置 ,主要由环框、钢丝绳和锁针构成。 |
·幵伞索: | 绳拉开伞用的封锁和打开伞包的柔性构件,主要由钢丝绳和锁针构成。 |
·开伞拉绳: | 一端连于运载体 ,另 一端连于伞 包 ,用以打开伞包的带子。 |
·自动开伞器: | 按照预定的时间、高度等参数动打开伞包的装置。 |
·零秒开伞器: | 在预定高度以下,人椅分离时能立即打开救生伞伞包的装置。 |
·射伞装置: | 利用火药爆炸的能量迅速拉出或推出降落伞的开伞装置。 |
·射伞枪: | 利用射出的弹头拉出降落伞的枪管式射伞装置。 |
·牵引火箭: | 利用火箭动力拉出降落伞的射伞装置。 |
·软管: | 保护钢丝绳的柔软金属导管。 |
·锥形弹簧: | 用弹簧钢丝制成的锥形压缩弹簧,安装在引导伞内,开伞时为引导伞提供较大的压缩弹
力。 |
·牵引绳: | 牵引伞与被牵引的空投物之间的连接带。 |
·换向环: | 牵引绳与换向带之间的连接件。 |
·换向带: | 换向环与牵引锁分离后拉直主伞的连接带。 |
·牵引锁: | 固定在空投平台上的连接件,与换向环相连,实现牵引伞拉出空投平台的功能;空投 平台
离机瞬间,该锁打开 ,空投平台与牵引绳迅速分离,实现牵引绳拉直主伞。 |
·切割刀: | 切断绳索的带刃的金属件。 |
·载荷连接器: | 多伞系统的吊带与支吊带之间起连接和传递载荷作用的金属件。 |
·系留装置: | 使有效载荷在空投平台上快速固定和解脱的连接装置。 |
·空投平台: | 空投时,用于固定空投物体的底座。 |
·空投货箱: | 空投时,用于存放空投物品的容器。 |
·着陆缓冲装置: | 用于吸收着陆冲击能量,防止回收物或空投物遭受损坏的装置。 |
·救生包: | 放置生存、自救和求救物品的织物包。 |
·名义面积: | 大多数伞衣包括顶孔面积、开缝面积和在伞衣幅轮廓线内的开孔面积在内的伞衣幅面积
的总和,还包括肋片、围幅、和稳定面以及为充满而增加的附件的织物面积;冲压式翼伞包括上
翼面、下翼面、翼肋、垂幅和稳定面的面积。 |
·进气口面积: | 充气时伞衣底边所包含的面积。 |
·顶孔面积: | 伞顶孔周边围成的面积。 |
·投影面积: | 垂直于伞衣中心柚线,充满伞衣的最大截面积。 |
·特征面积: | 计算伞衣气动力特征时所采用的伞衣特定面积
,一般为名义面积,冲压式翼伞为翼面积。 |
·翼面积: | 平直状态下,上翼面在翼弦所在平面的投影面积。 |
·翼型面积: | 翼型轮廓线所包容的面积。 |
·伞衣面积比: | 伞衣的投影面积与名义面积之比;冲压式翼伞为翼面积与名义面积之比。 |
·伞顶: | 伞衣的中心或顶点。 |
·伞顶孔: | 伞衣顶部的排气孔。 |
·主缝合部: | 连接两相邻伞衣幅的缝合部。 |
·辐射状缝合部: | 圆形伞上从伞顶沿径向的主缝合部。 |
·伞衣经向截面: | 通过伞衣中心轴线的充满伞衣剖面。 |
·伞衣纬向截面: | 垂直于伞衣中心轴线的充满伞衣剖面。 |
·伞绳汇交点: | 降落伞全部伞绳的集合点或其延长线的交点。 |
·名义直径: | 与伞衣名义面积相等的平面圆的直径。 |
·结构直径: | 以结构尺寸为基准的伞衣最大直径。 |
·顶孔直径: | 与顶孔面积相等的平面圆的直径。 |
·投影直径: | 与充满伞衣最大横截面积相等的平面圆的直径。 |
·进气口直径: | 与进气口面积相等的平面圆的直径。 |
·收口直径: | 收口绳所围成的平面圆的直径。 |
·伞衣幅顶角: | 伞衣幅两侧边之间的夹角。 |
·伞衣幅高: | 伞衣幅顶孔边至底边之间的距离。 |
·伞衣锥角: | 伞衣辐射状缝合部中心线与垂直于伞衣中心轴线的平面之间的夹角。 |
·伞绳长度: | 从伞衣底边至伞绳与吊带连接点或伞绳汇交点之间的实际长度。 |
·伞绳有效长度: | 从伞衣底边至伞绳汇交点的长度;冲压式翼伞为下翼面至伞绳汇交点的距离。 |
·伞绳相对长度: | 伞绳有效长度与伞衣名义直径之比;冲压式翼伞为伞绳有效长度与翼展之比。 |
·伞衣长度: | 从伞顶孔边至伞衣底边沿辐射状缝合部中心线的长度。 |
·伞衣高度: | 充满伞衣从伞顶至伞绳与底边连接点所在平面的距离。 |
·伞衣长径比: | 伞衣高度与投影直径之比。 |
·伞衣直径比: | 伞衣的投影直径与名义直径之比。 |
·收口比: | 伞衣收口直径与名义直径之比。 |
·阻力特征: | 特征面积与阻力系数之积。 |
·翼型: | 冲压式翼伞弦向截面的轮廊,见 图 1 和 图 2。 |
·翼型中弧线: | 表示翼型弯曲程度的一条曲线,垂直于这条曲线至翼型(包括切除部分即虚线部分在内)
上下周线有相等的距离,见 图 1 和见图2。 |
·前缘: | 翼型中弧线的前端点,见图 1;当翼型中弧线被前缘切口平面截断时,则 为 上翼面与前缘
切 口平面的交点 ,见图2。
( 1) 上翼 面 ( 2 ) 翼 型 中 弧 线 ( 3 ) 翼弦
( 4 )下 冀 面 ( 5 ) 投 影 弦 氏 ( 6 ) 前 缘 切 口斜角 |
·后缘: | 翼型中弧线的后端点。 |
·翼弦: | 翼型上连接前缘至后缘的直线。 |
·弦长: | 翼弦的长度。
( 1)上 翼 面 (2 ) 翼 型 中 弧 线 (3) 翼弦
( 4 ) 下 翼 面 ( 5 ) 投 影 弦 K ( 6 ) 前 缘 切 口斜角 |
·参考翼弦线: | 通过下翼面前端点和后缘的直线。 |
·弦夹角: | 翼弦与参考翼弦线的夹角。 |
·投影弦长: | 翼弦在参考翼弦线上投影长度。 |
·前缘切口: | 冲压式翼伞前端的进气口。 |
·前缘切口斜角: | 前缘切口平面与参考翼弦线的夹角。 |
·弯度: | 翼型中弧线偏离其前后端点连线的程度,以翼型中弧线各点至其前后端点连线的垂直距
离表示。 |
·相对弯度: | 弯度与翼型中弧线前后端点连线的长度之比。 |
·翼型弯度: | 相对弯度的最大值。 |
·翼型弯度位置: | 翼型弯度处在翼型中弧线前后端点连线方向(从前端起)的位置。 |
·厚度: | 翼型 上、下翼面之间垂直于参考翼弦线的距离。 |
·相对厚度: | 厚度与投影弦长之比。 |
·翼型厚度: | 相对厚度的最大值。 |
·翼型厚度位置: | 翼型厚度处在投影弦长上(从前端起) 的位置。 |
·当量厚度: | 以投影弦长为一边,将翼型面积折算为矩形面积时的厚度。 |
·翼型厚度当量系数: | 当量厚度与翼型厚度之比。 |
·翼展: | 翼伞两端之间的距离。 |
·展弦比: | 翼展的平方与翼面积之比;对于矩形翼伞,即为翼展与弦长之比。 |
·气室: | 上、下翼面和两相邻的承载翼肋之间形成的空间。 |
·安装角: | 载荷体的质心与翼伞压力中心连线的垂线和参考翼弦线的夹角。 |
·收口: | 在伞衣上采取约束进气口面积,延缓充气或分步充气的措施。 |
·引导伞控制收口: | 用引导伞的阻力无级调节伞衣充气速度的收口方式。 |
·收口布收口: | 由收口布实施无级调节伞衣充气速度的收口方式。 |
·收口绳收口: | 用收口绳实施分步控制伞衣充气速度的收口方式。 |
·操纵缝: | 为使降落伞具有一定的操纵性,在伞衣上开口的缝或口。 |
·驱动缝: | 为使降落伞产生水平速度,在伞衣上开的缝或口。 |
·减载缝: | 为降低开伞动载,在伞衣上部开的排气口。 |
·直裁结构: | 幅块的经线或纬线与伞衣幅的中心线成90°的结构。 |
·斜裁结构: | 幅块的经线或纬线与伞衣幅的中心线通常为45°的结构。 |
·透气量: | 在规定的压差条件下,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织物的空气体积。 |
·有效透气量: | 通过织物的气流平均速度与自由气流速度之比。 |
·相对透气量: | 用百分比表示的织物有效透气量。 |
·结构透气量: | 伞衣的开孔面积与名义面积之比。 |
·总透气量: | 相对透气量与结构透气量之和。 |
·包伞: | 按规定的程序将降落伞连接、整理、折叠装入伞包或伞箱并加以封锁的全过程。 |
·包装密度: | 包入容器内的降落伞质量与其体积之比。 |
·空我: | 按一定的程序和要求将物资装备从飞行器上投下依靠降落伞降至地面的方法和过程。 |
·人力空投: | 由人员将物资装备推离飞机的空投。 |
·重力空投: | 飞机进行小角度爬升飞行,依靠物资装备所受重力自动滑出机舱的空投。 |
·传送空投: | 利用飞机上传送设备将物资装备送出机舱的空投。 |
·牵引空投: | 利用牵引伞将物资装备拉出机舱的空投。 |
·空投速度: | 物伞系统离机瞬间飞机的飞行速度。 |
·空投高度: | 物伞系统离机瞬间飞机的飞行高度。 |
·空降: | 乘员乘降落伞由空中降至地面的过程和方式。 |
·弹射跳伞: | 乘员依靠弹射装置脱离飞行器后乘降落伞返回地面的过程和方式。 |
·跳伞: | 乘员依靠自身的力量离开飞行器或从高处跳下乘降落伞返回地面的过程和方式。 |
·立即开伞: | 物伞系统脱离运载体后立即打开伞包的开伞。 |
·延迟开伞: | 物伞系统脱离运载体后经过一定时间打开伞包的开伞。 |
·绳拉开伞: | 用开伞拉绳强制打开伞包的开伞方式。 |
·手拉开伞: | 跳伞者手动打开伞包的开伞方式。 |
·自动开伞: | 由自动开伞装置按预定条件打开伞包的开伞方式。 |
·射伞: | 利用射伞装置拉出或推出降落伞的开伞方式。 |
·多级开伞: | 多级伞系统中,一级伞工作完成后再开一级伞的开伞方式。 |
·多步开伞: | 用约束伞衣进气口面积的方法,使伞衣按程序逐步充气展开的开伞方式。 |
·有效载荷: | 载荷体中的空投目的物。 |
·空投效率: | 有效载荷质量与物伞系统质量之比。 |
·自由坠落阶段: | 从脱离运载体至打开伞包,物伞系统的运动过程。 |
·延迟开伞时: | 自由坠落阶段所经历的时间。 |
·开伞高度: | 打开伞包瞬间物伞系统质心所处的高度。 |
·开伞速度: | 打开伞包瞬间物伞系统的运动速度。 |
·开伞时间: | 从打开伞包至主伞第一次充满的间隔时间。 |
·开伞程序: | 开伞过程中拉直和充气的动作顺序。 |
·开伞过程: | 从打开伞包至物伞系统达到稳定状态的过程 通常包括拉直、充气和稳定三个阶段。 |
·临界开伞速度: | 伞衣能够充满的物伞系统最大运动速度。 |
·临界闭伞速度: | 已经充满的伞衣开始呈现乌贼状时,物伞系统的运动速度。 |
·最大开伞速度: | 根据强度、过载及寿命要求规定的极限开伞速度。 |
·性能包线: | 以开伞速度、高度等降落伞性能参数为座标,以不同的安全开伞限制条件为边界所画出的
封闭几何图形。 |
·拉直阶段: | 从打开伞包至降落伞系统全长展直的过程。 |
·拉直: | 降落伞系统全长展直 主伞开始充气瞬间的状态。 |
·拉直速度: | 降落伞系统拉直瞬间载荷体的运动速度。 |
·拉直时间: | 拉直阶段所经历的时间。 |
·拉直力: | 伞衣充气之前,降落伞系统拉直过程中所产生的最大冲击力。 |
·先拉伞衣法: | 先拉直伞衣,后拉直伞绳的拉直方法。 |
·先拉伞绳法: | 先拉直伞绳,后拉直伞衣的拉直方法。 |
·充气阶段: | 从降落伞系统拉直至主伞第一次充满的过程。 |
·乌贼状: | 伞衣顶部充气而四周不能张开,呈现乌贼形的一种状态。 |
·充满: | 主伞充气达到稳定状态投影面积时的状态。 |
·充满时间: | 从拉直到主伞第一次充满的间隔时间。 |
·充满速度: | 主伞第一次充满瞬间物伞系统的运动速度。 |
·充满距离: | 从拉直到主伞第一次充满载荷体质心运动的距离。 |
·相对充满距离: | 充满距离与名义直径之比。 |
·最小充满速度: | 伞衣能够充满的物伞系统最小运动速度。 |
·过度充气: | 伞衣充满后投影直径继续扩张的情况。 |
·塌顶: | 充气过程中,伞衣顶部向下塌陷的现象。 |
·尾流区: | 气流绕过物体后,边界层汇合-起的流动区域。 |
·阴影: | 气流在物体后形成的“死水区”。 |
·开伞动载: | 充气阶段作用在伞衣上的最大气动载荷。 |
·动载系数: | 开伞动载与拉直瞬间的动压和伞衣阻力特征之积的比值。 |
·开伞过载: | 载荷体所受的开伞动载与重力之比。 |
·过载增长率: | 单位时间内过载的增量。 |
·隐定阶段: | 伞衣 第 一次充满至物伞系统达到稳定状态时所经历的过程。 |
·稳定状态: | 物伞系统所受的重力与气动力平衡时的运动状态。 |
·稳定时间: | 稳定阶段所经历的时间。 |
·开伞损失高度: | 从打开伞包至物伞系统达到稳定状态止,载荷体下降的高度。 |
·稳降阶段: | 物伞系统从达到稳定状态至着陆的下降过程。 |
·稳降时间: | 物伞系统在稳降阶段所经历的时间。 |
·稳降速度: | 物伞系统在稳定状态下的运动速度。 |
·垂直下降速度: | 物伞系统的运动速度在重力方向上的分量。 |
·水平速度: | 物伞系统的运动速度在运动速度方向与重力方向所成的平面内的水平分量。 |
·着陆: | 物伞系统在地面或水上的降落。 |
·普陆速度: | 着陆瞬间,物伞系统的运动速度。 |
·垂直着陆速度: | 着陆速度在垂力方向上的分量。 |
·着陆角: | 物伞系统运动轨迹在着陆点处的切线与水平面的夹角。 |
·着陆冲击力: | 着陆时,载荷体所受的最大撞击力。 |
·雀降: | 指着陆前通过迅速拉下操纵绳,使伞衣迎角在短时间内增大达到失速状态,从而使冲压式
翼伞以接近零的水平速度和垂直下降速度着陆的方式。 |
·溅落: | 物伞系统在水上的降落。 |
·空中钩取: | 由飞行器从空中钩挂住正在下降的物伞系统,并将其载荷体转运至基地的回收方法。 |
·抛伞: | 实现载荷体与主伞分离的动作。 |
·下降总时间: | 从物伞系统脱离运载体至载荷体着陆所经历的时间。 |
·最低安全高度: | 保证载荷体以预定速度着陆所需要的最低开伞高度。 |
·放伞: | 打开阻力伞伞舱的动作。 |
·放伞速度: | 放伞瞬间的飞机速度。 |
·接地放伞: | 飞机前轮接地瞬间或接地以后,阻力伞开始工作的开伞 方 式。 |
·空中放伞: | 飞机由滑转至平飞后在 一定高度上打开阻力伞的开伞方式。 |
·开伞距离: | 从放伞到伞衣充满,飞机运动的水平距离。 |
·用伞段滑跑距离: | 从放伞到抛伞,飞机在跑道上通过的距离。 |
·牵引力: | 牵引伞作用在空投物上的气动阻力。 |
·牵引距离: | 从牵引绳拉直到空投物离机瞬间,空投物相对地面运动的水平距离。 |
·牵引比: | 牵引力与被牵引的空投物的重力之比。 |
·运载体: | 泛指携带物伞系统的飞行物体。 |
·载荷体: | 泛指降落伞吊带以下的全部重物。 |
·物伞系统: | 降落伞系统及其相连的有效载荷的总称。 |
·伞衣中心轴线: | 通过伞顶垂直于充满伞衣底边所在平面的直线。 |
·地面座标系: | 原 点 O 为载荷体脱离运载体瞬间载荷体的质心在地平面上的投影点,与地球固联;O Y 轴
与重力方向重合指向上;O X 轴垂直于O Y 轴指向运载体运动方向;O Z 轴垂直于O X Y 平面构
成右手座标系,见 图 3。
( 1)运载体 (2 ) 载 荷 体 。 |
·运载体座标系: | 原点O 为载荷体与运载体脱离瞬间载荷体的质心,与运载体固联;O X 轴与运载体运动方
向 重合;O Y 轴在运载体的对称平面内,且垂直于O X 轴 ,指向上;O Z 轴垂直于O X Y 平面构成
右手座标系,见图4。 |
·物伞座标系: | 原点O 为物伞系统质心,与载荷体固联;O X 轴为纵轴,在运动轨迹所在的重力平面内,且
平行于伞衣与伞绳连接点所在平面或冲压式翼伞的参考翼弦线;O Y 轴 为 主轴 ,在运动轨迹所
在的重力平面内垂直于O X 轴 ,指 向 上,O Z 轴为横轴,垂直于O X Y 平面构成右手座标系,见图
5
。
( 1) 裁 荷 体 ; ( 2) 运 载 体
。 |
·气流座标: | 原 点 O 为物伞系统质心,O X 轴指向来流方向;O Y 轴在物伞系统对称平面内垂 直 于 OX
轴 ,指向伞衣上方;O Z 轴垂直于O X Y 平面构成右手座标系,见图6。 |
·物伞系统质量: | 降落伞系统与有效载荷的质量之和。 |
·悬吊质量: | 载荷体的质量。 |
·无限质量: | 由于伞衣单位载荷过大,充气过程中物伞系统运动速度无明显变化的情况。 |
·有限质量: | 由于伞衣单位载荷较小,充气过程中物伞系统运动速度有明显变化的情况。 |
·附加质量: | 表观质量与内含质量之和。 |
·内含质量: | 被伞衣包容带动的空气团质量。
|
·表观质量: | 在伞衣充气过程中或变速运动过程中,由于运动的不稳定性和伞衣形状的变化,使伞衣外
围的空气的流型和动能产生变化,其结果相当于物伞系统质量增加,这个由伞衣外围空气的流
划和动能变化所增加的相当质量定义为表观质量。 |
·阻力: | 气动力在物伞系统运动速度相反方向的分量。 |
·摩擦阻力: | 气流流过伞衣表面时,由于空气粘性产生的阻力。 |
·压差阻力: | 由伞衣内、外表面压差产生的阻力。 |
·诱导阻力: | 冲压式翼伞后缘拖出的尾涡所诱生的阻力。
|
·阻力系数: | 阻力与动压和伞衣特征面积之积的比值。 |
·升力: | 气动力在垂直于物伞系统运动速度方向指向伞衣上方的分量。 |
·升力系数: | 升力与动压和伞衣特征面积之积的比值。 |
·升阻比: | 升力系数与阻力系数之比。 |
·极曲线: | 升力系数与阻力系数的的关系曲线。 |
·轴向力: | 气动力在物伞座标系主轴
O Y方向的分量。 |
·轴向力系数: | 轴向力与动压和特征面积之积的比值。 |
·法向力normal: | 气动力在物伞座标系纵轴
O X方向的分量。 |
·法向力系数: | 法向力与动压和特征面积之积的比值。 |
·侧向力: | 气动力在物伞座标系横轴O Z 方向的分量。 |
·侧向力系数: | 侧向力与动和伞衣特征面积之积的比值。 |
·迎角: | 冲压式翼伞指来流方向与参考翼弦线的夹角;非翼伞是指来流方向与物伞座标系主轴OY
的夹角。 |
·零升阻力: | 冲压式翼伞升力为零时的阻力。 |
·零升迎角: | 冲压式翼伞升力为零时的迎角。 |
·零升力矩: | 在零升迎角下产生的俯仰力矩。 |
·俯仰力矩: | 物伞系统的气动力绕物伞座标系横轴O Z 的转动力矩。 |
·偏航力矩: | 物伞系统的气动力绕物伞座标系主轴O Y 的转动力矩。 |
·滚转力矩: | 物伞系统的气动力绕物伞座标系纵轴O X 的转动力矩。 |
·伞衣单位载荷: | 物伞系统的重力与伞衣阻力特征之比。 |
·翼载: | 翼伞的飞行重力与翼面积之比。 |
·自转: | 无扰动条件下,由于降落伞的固有因素引起的物伞系统绕物伞座标系主轴O Y 自行旋转
的运动。 |
·偏航: | 在偏航力矩作用下 物伞系统绕物伞座标系主轴O Y 的旋转运动。 |
·侧滑: | 在侧向力作用下,物伞系统沿物伞座标系横轴O Z 方向运动。 |
·盘旋: | 物伞系统连续改变飞行方向的曲线运动。 |
·飘移: | 物伞系统在稳降过程中的非意志水平位移。 |
·滑翔: | 物伞系统依靠自身重力的分量获得既有垂直下降运动,又有沿物伞座标系纵轴O X 方向
运动的合成运动。 |
·全滑翔: | 无操纵时的滑翔。 |
·滑翔比: | 降落伞的水平速度与垂直下降速度之比。 |
·滑翔角: | 滑翔时物伞系统的运动速度矢量与水平线的夹角。 |
·控制滑翔: | 降落伞在操纵状态下的滑翔。 |
·操纵性: | 降落伞对操纵的响应能力。 |
·转动速度: | 单位时间内物伞系统绕物伞座标系主轴
O Y转过的角度。 |
·全操纵行程: | 操纵绳拉到极限位置时拉下的长度。 |
·失速: | 物伞系统在下降过程中出现垂直下降速度急剧增大,伞衣处于极不稳定状态的现象。 |
·失速迎角: | 降落伞开始出现失速时的迎角。 |
·拖曳直径比: | 沿气流方向伞衣投影直径与载荷体的迎风面直径之比。 |
·拖曳距离比: | 伞衣进气口平面至垂直于气流方向的载荷体的最大截面积之间的距离与此最大载面的直
径之比。 |
·稳定性: | 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伞系统,受扰动后恢复原来状态的能力。 |
·静稳定性: | 物伞系统受扰动偏离平衡位置时产生恢复力矩的能力。 |
·动稳定性: | 物伞系统受扰动后产生阻尼力矩的能力。 |
·摆动: | 物伞座标系主轴
O Y相对于平衡位置的钟摆运动或圆锥形运动。 |
·摆角oscillation: | 物伞座标系主轴
O Y偏离其平衡位置的最大角度。 |
·呼吸: | 下降过程中伞衣进气口直径产生周期性变化的现象,又称脉动。 |
·气动加热: | 超声速气流绕伞衣流动时,由于弓形波中央部分和伞衣之间的气体被压缩和附面层中粘
性磨擦引起的伞衣增温现象。 |
·开伞程序试验: | 检查降落伞系统的开伞程序是否符合设计要求的性能试验。 |
·低空低速试验: | 验证降落伞系统低速工作性能的试验。 |
·强度试验: | 验证降落伞系统结构强度的性能试验。 |
·空投试验: | 从运载体上投放物伞系统的试验。 |
·假人试跳: | 利用假人进行的降落伞系统试验。 |
·真人试跳: | 由试跳员进行的跳伞试验。 |
·静力试验: | 以加静载的方式,考核降落伞或组件的结构强度、结构变形及受力分布的试验。 |
·冲击试验: | 以加冲击载荷的方式,考核降落伞或组件的结构强度、结构变形及受力分布的试验。 |
·火箭拖曳试验: | 利用火箭作拖曳动力对降落伞进行的试验。 |
·火箭滑车试验: | 利用火箭滑车作拖曳工具或运载体,对降落伞进行的试验。 |
·旋转伞塔试验: | 通过旋转伞塔的悬臂转动,将物伞系统抛出进行的试验。 |
·炮射试验: | 以压缩空气或火药为动力,将物伞系统从气动炮或火炮的炮膛内发射出去的试验。 |
·风洞试验: | 利用风洞对模型伞或全尺寸伞进行的气动力特性试验。 |
·水中拖曳试验: | 利用水作介质对降落伞或模型伞进行的拖曳试验。 |
·烟流试验: | 利用烟流对降落伞或模型伞进行流谱观察的试验。 |
·故障: | 降落伞局部或完全丧失功能的情况。 |
·失效: | 降落伞完全丧失功能的情况,属故障最严重的一种。 |
·抽打: | 开伞过程中,降落伞织物之间相互高速抽击。 |
·损伤: | 降落伞或载荷体由于某种外界的因素遭受的损坏。 |
·抽打损伤: | 因抽打造成降落伞的损坏。 |
·机械损伤: | 由于钩挂、碰撞、挤压等原因引起的降落伞掼坏。 |
·气动损伤: | 由气动力引起的降落伞损伤。 |
·过载损伤: | 开伞过载对乘员造成的伤害。 |
·着击损伤: | 着陆冲击力对乘员造成的伤害。 |
·灼伤: | 由于抽打或织物间相互急剧搓动产生摩擦热使织物融结引起的损伤。 |
·翻伞: | 开伞过程中,伞衣内侧局部或全部外翻的情况。 |
·完全翻伞: | 伞衣内侧全部朝外翻转的情况。 |
·局部翻伞: | 部分伞衣内侧朝外翻转的情况。 |
·持久翻伞: | 翻伞后不能恢复正常工作状态的情况。 |
·暂时翻伞: | 局部翻伞后能够恢复正常工作状态的情况。 |
·伞绳扭转: | 载荷体相对于伞衣发生旋转而引起的伞绳扭绕现象。 |
·缠绕: | 降落伞各部分之间或物伞之间发生纠缠的现象。 |
·条降: | 主伞不能充满,呈长条状下降的现象。 |
·假人: | 模拟人体尺寸、质量及质量分布等条件的试验设备。 |
·躯干假人: | 模拟人体躯干尺寸及人体质量等条件的假人。 |
·模拟试验器: | 模拟载荷体的质量、气动外形及工作程序的空投试验设备。 |
·气动炮: | 以压缩空气为动力的一种地面发射试验设备。 |
·降落伞体积测量器: | 测量降落伞包装体积的装置。 |
·包伞机: | 用机械加压包伞的设备。 |
·旋转伞塔: | 以悬臂带着吊舱作平面圆周运动产生切向运动速度抛出物伞系统进行空投试验的一种塔
形设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