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处理: | 将固态金属或合金加热和冷却,以获得需要的组织和相应的性能的工艺方法。如果只是为了热塑性变形的加热,则不属于热处理范围。 |
·预备热处理: | 为最终热处理或进一步加工做组织和性能准备的热处理。 |
·最终热处理: | 使零件达到使用性能的热处理。 |
·光亮热处理: | 在保护介质或真空中加热,由于防止了零件表面的高温氧化,从而获得光亮表面的热处理。根据不同的要求有光亮退火、光亮正火、光亮淬火和光亮回火等。 |
·可控气氛热处理: | 在可调节的炉内气氛中进行的热处理。 |
·真空热处理: | 在一定真空度的炉内进行的热处理。比如真空淬火、真空退火、真空渗碳等。 |
·热机械处理: | 用塑性变形和热处理的有机结合,提高合金机械性能的工艺方法。 |
·重复热处理: | 当用一种热处理工艺对钢或合金进行处理后,性能或状态未能满足要求而再进行的热处理。 |
·每热处理炉: | 指在同一个热处理炉内,一次处理的同一种零件。 |
·热处理炉批: | 指在同一个热处理炉内,用相同的工艺条件,连续处理的同一种零件。 |
·奥氏体化: | 将钢加热到相变温度以上并保温,使完全(或部分)地形成奥氏体。 |
·弥散硬化: | 由于弥散的第二相质点引起硬度、强度增高的现象。 |
·扩散: | 原子在金属或合金中迁移的现象。通常是从高浓度区域向低浓度区域运动。 |
·晶粒和晶界: | 组成多晶体的、外形不规则的小晶体称为晶粒。晶粒间相互接触的界面称为晶界。 |
·晶粒度: | 多晶体金属或合金中晶粒大小的量度。一般测量方法有直接腐蚀法、氧化法和渗碳法等。 |
·本质晶粒度: | 将钢加热到规定温度奥氏体化,保温足够长的时间后得到的晶粒度。它表示奥氏体晶粒长大的倾向。 |
·实际晶粒度: | 在热处理或锻造加热过程中形成的晶粒度。 |
·晶粒长大: | 由于高温加热引起晶粒变大的现象。长大可以是逐渐的或突变的,形成的晶粒可以是均匀的或不均匀的。突发的晶粒长大,称为临界晶粒长大。如果形成的晶粒过于粗大,称为粗晶。如果形成的晶粒粗细极不均匀,称为混合晶粒。 |
·织构: | 多晶体金属或合金中各晶粒位向趋于一致的现象。由于大量塑性变形产生的织构,称为变形织构;在变形和再结晶退火后形成的织构,称为再结晶织构。 |
·回复: | 经冷变形加工的金属或合金在低温退火时,残余应力有了部分消除,物理和机械性能有了部分恢复的现象。在回复阶段,金属内部没有明显的显微组织变化。 |
·再结晶: | (1)经冷变形加工的金属或合金在退火加热时,在变形晶体中形成了新的、消除了应变的晶体并不断长大的现象,也称为加工再结晶。(2)在加热或冷却经过相变温度时,发生从一种晶体结构变化到另一种晶体结构的现象,也称为相变再结晶。 |
·再结晶温度: | (1)在规定时间内,经大量冷变形加工的金属或合金开始发生再结晶的温度。有时,将再结晶时金属或合金性能发生突变的温度作为再结晶温度。(2)在规定时间内,经冷变形加工的金属或合金完成再结晶时的近似的最低温度,也称为再结晶终了温度。 |
·二次再结晶: | 在再结晶终了形成新晶粒后继续加热时,晶粒不均匀地长大,其中少数晶粒长大到十分粗大的现象。 |
·回归现象: | 经自然时效的铝合金,在稍高于G-P区溶解的温度下短时间保温,机械性能基本恢复到固溶处理状态时的现象。 |
·过热: | 由于加热温度过高,引起晶粒长大成粗晶并损害性能的现象。 |
·过烧: | 由于加热温度过高,使金属或合金中的低熔点组成物熔化或晶界氧化的现象。合金过烧后,不能用热处理、变形加工或二者的组合来恢复原来的性能。 |
·氧化: | 金属或合金在一定的温度下,表层元素和介质中的氧发生反应,生成氧化物的现象。 |
·内氧化: | 金属或合金内部某些组成相或晶界择优氧化的现象。 |
·脱碳: | 加热时钢表面失去碳量的现象。失去碳量的表层称为脱碳层。根据脱碳的程度不同,有全脱碳层和半脱碳层。 |
·脆性转变温度: | 随着温度的降低,钢从韧性断裂突变成脆性断裂的温度。 |
·氢脆: | 金属或合金由于吸氢引起塑性降低的现象。 |
·腐蚀: | 金属或合金因和周围介质发生化学或电化学反应造成损坏的现象。由于化学反应引起的腐蚀,称为化学腐蚀;由于电化学作用引起的腐蚀,称为电化学腐蚀。 |
·晶间腐蚀: | 优先发生在晶界处的腐蚀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