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参考面: | 系一个面,飞机主要部件的各构件相对于
此面是左、右对称布置的。该面是飞机参考
轴系的 Z
R
X
R
面。
注:在大多数情况下,飞机参考面与机身参
考面是一致的。 |
·飞机参考点: | 适当选择的固定于飞机参考面上的一点。 |
·飞机参考轴系: | 固定于飞机上的右手正交轴系,原点为飞
机参考点,其 X
R
轴与飞机参考轴一致,Z
R
轴位于飞机参考面上,构成轴系的 Y
R
轴是
向右的。
注:在大多数情况下,飞机参考轴系与机身
轴系是一致的。 |
·飞机参考轴: | 适当选择的固定于飞机参考面上的一条直
线,该线通过飞机参考点且方向向前。 |
·机体轴系相对于飞机
参考轴系的位置: | 确定机体轴系(HB6445.1 的(3.1.5))相对
于飞机参考轴系的位置的一组几何量(通
常为三个座标和三个方位角)。 |
·纵轴相对于飞机参考
轴的夹角: | 在机体轴系的横轴(HB6445.1 的(3.1.5))
平行于 Y
R
轴的特定情况下,飞机参考轴绕
飞机参考轴系的 Y
R
轴旋转到平行于纵轴
所需转过的角度。当旋转是在飞机参考面
上正向旋转时,此角为正 |
·(构件的)参考点: | 在构件上适当选择的固定点。 |
·(构件的)参考轴: | 固定于构件上的通过参考点且适当选择其
方向的直线。 |
·(构件的)参考轴系: | 固定于构件上的右手正交轴系,以参考点
为原点,通常选择下述方式组成三个参考
轴:
X
R
轴向前;
Y
R
轴向右;
Z
R
轴闭合轴系。 |
·-个构件相对于另-
个构件的位置: | 确定构件参考轴系相对于另一个构件参考
轴系之位置的一组几何量(通常是三个座
标和三个方位角) |
·主要部件的参考点: | 主要部件的基本构件的参考点。 |
·主要部件的参考轴: | 主要部件的基本构件的参考轴。 |
·主要部件的参考轴系: | 主要部件的基本构件的参考轴系 |
·-个主要部件相对于
另一个主要部件的位
置: | 确定一个主要部件参考轴系相对于另一
个
主要部件参考轴系之位置的一组几何
量
(通常是三个座标和三个方位角)。 |
·主要部件相对于飞机
参考轴系的位置: | 确定一个主要部件参考轴系相对于飞机参
考轴系之位置的一组几何量(通常是三个
座标和三个方位角)。 |
·飞机的几何状态: | 表示各主要部件相对位置的一组量 |
·(飞机的)总长度: | 刚好接触飞机表面且完全落在飞机之外的
平行于飞机参考轴系的 Y
R
Z
R
平面的两个
平面之间的距离。 |
·(飞机的)总宽度: | 刚好接触飞机表面且完全落在飞机之外的
平行于飞机参考面的两个平面之间的距
离。 |
·(飞机的)总高度: | 刚好接触飞机表面且完全落在飞机之外的
平行于飞机参考轴系的 X
R
Y
R
平面的两个
平面之间的距离。 |
·(飞机的)地面总长度: | 刚好接触飞机表面且完全落在飞机之外的
平行于飞机参考轴系的 y
R
轴并垂直于地
面的两个面之间的距离。 |
·(飞机的)地面总宽度: | 刚好接触飞机表面且完全落在飞机之外的
平行于飞机参考轴系的 X
R
轴并垂直于地
面的两个面之间的距离。
注:对于相同的飞机几何状态,3.3.2 和
3.3.5 所定义的量相同。 |
·(飞机的)地面总高度: | 刚好接触飞机表面且完全落在飞机之外的
平行于地平面的平面与地平面之间的距
离。 |
·地面限制俯仰角: | 当飞机的主起落架和位于主起落架后面的
飞机部份刚刚接触地面,没有反作用力且
y
R
轴平行于地面时,飞机参考轴与地面之
夹角的绝对值。
注:在低头方向上可定义一个类似的角,但这似乎很少
是由有意识的动作引起的。 |
·地面限制滚转角: | 当主起落架右侧(或左侧)的机轮和位于该
侧机轮之外的飞机部份刚好接触地面,没
有反作用力且飞机参考轴平行于地面时,
飞机参考轴系的 y
R
和地面之间夹角的绝
对值。
注;①除非飞机是不对称的,左、右地面限制角是一样
的。
②地面限制滚转角可以推广到 X
R
轴不必与地面
平行的情况。 |
·机身轴系: | 机身之基本构件的参考轴系。
注:①如果机身具有一个平行于飞机参考面的对称面,
则 X
F
和 Z
F
轴位于该对称面上。
②如果机身具有两个对称面,且其中之一是平行于
飞机参考面,则 X
F
轴是这两个对称面的交线,而 Z
F
轴
平行于飞机参考面。特别是如果机身是一个旋转体,则
X
F
轴是旋转轴。
③在大多数情况下,机身轴系与飞机参考轴系是一
致的。 |
·机身轴: | 机身轴系的 Z
F
轴。 |
·机身参考面: | 机身轴系的 Z
F
X
F
平面 |
·机身位置: | 机身轴系相对于飞机参考轴系的位置。
注:在大多数情况下,机身轴系与飞机参考轴系是一致
的,因此决定位置的六个量全部为零。 |
·机身参考角: | 在机身轴系的 y
F
轴平行于 y
R
轴的特定情
况下,飞机参考轴系的 X
R
轴绕 y
R
轴旋转
到平行于机身轴所转过的角度。
在飞机参考面中正向旋转时角度为正。
注① 在这种情况下,机身位置简化为机身参考角和三
个座标。
②在大多数情况下,机身轴系与飞机参考轴系是一
致的,因而机身参考角为零。 |
·机身长度: | 刚好接触机身表面且完全落在机身之外的
垂直于机身轴的两个面之间的距离。 |
·机身最大横截面面积: | 以垂直于机身轴的平面切割机身所得到的
最大的机身截面面积。 |
·机身当量直径: | 面积等于机身最大横截面面积的圆的直
径。 |
·机身长细比: | 机身长度与机身当量直径之比值。等于 I
F
/
d
F |
·机翼的(参考)对称面
(Reference): | 系一个平面,机翼的构件(包括机翼基本
构件)相对于此面是左右对称配置的。该
面是机翼轴系的 ZwXw 面。
注:①通常,机翼轴系的ZwXw 面与飞机参考面一致。
通常它也是机身的参考面。
②机翼轮廓线通常相对 ZwXw 面是对称的。 |
·机翼轴系: | 机翼基本构件的参考轴系。适当选择 Xw
轴的方向和原点。
注:最好是使Xw 轴通过轮廓线与机翼(参考)对称
面 |
·机翼位置: | 机翼轴系相对于飞机参考轴系的位置。 |
·机翼展长: | 刚好与机翼轮廓线接触并完全落在机翼
之外,平行于飞机参考面的两个面之间的
距离。 |
·(机翼)局部弦线: | 位于座标 y 处,平行于飞机参考面,连接
机翼轮廓线的前缘和后缘两点的连线(见
图 1 和 2)。 |
·(机翼)局部弦长: | 局部弦线的长度。 |
·(机翼)中心弦线: | 位于飞机参考面上的局部弦线(见图 1 和
2)。 |
·(机翼)中心线弦长: | 中心弦线的长度。 |
·(机翼)中心弦线的角位
置: | 飞机参考轴系的 X
R
轴绕 y
R
轴旋转到平
行于中心弦线所转过的角度(见图 2)。当
正向转动时,该角度为正。 |
·(机翼的)基本平面: | 垂直于飞机参考面且包含中心弦线的平
面(见图 2 和 3)。
注:该平面即是基本轴系之 XbYb 面。 |
·(机翼的)基本轴系: | 右手正交轴系。其原点即中心弦线之最前
点,由以下三个轴组成(见图 2):Xb 轴包
含中心弦线,方向向前;yb 轴位于基本平
面中,且平行于飞机参考轴的 y
R
轴;zb 轴
闭合该轴系。 |
·(机翼)梯形比: | 翼尖弦长与中心弦长之比。
注:在前缘线和后缘线在曲线的翼尖上(但离开翼尖区
基本上是直线)交于一点的情况下,可引入一适当选择
的翼尖弦来定义梯形比。 |
·(机翼)n%弦点: | 在局部弦线上到前缘的距离等于局部弦
长n0.4的点。 |
·(机翼)n%弦线: | n%弦点之轨迹(见图 1)。
注:①0%弦线即前缘线。100%弦线即后缘线.
②梯形机翼所有的 n%弦线都是直线。 |
·(机翼)弦面: | 由局部弦线形成的面,该面通常是扭转的
(见图 2)。
注:梯形机翼的弦面由对称于飞机参考面的两半平面
组成。 |
·(机翼)面积: | 弦面在基本平面上投影的面积。
式中:
C′(y)是局部弦线在基本平面上投影的
长度;
y 是局部弦线沿基本轴系之 yb 轴的座
标;
y
1
是左翼尖点或左翼尖弦沿 yb 轴之座
标;
y
2
是右翼尖点或右翼尖弦沿 yb 轴之座
标。
注①(y
2
—y
1
)等于机翼展长。
②可用局部弦线而不是投影给出类似的定义。 |
·(机翼的)局部后掠角: | 在弦面上的P点,下面两者之夹角(见图
4):
通过P点且平行于飞机参考轴系的
y
R
Z
R
的平面;
在P点处n%弦线的切线在通过P
点且平行于X
R
Y
R
的平面上的投影。
如果在P点的切线与Z
R
X
R
面的交点T
在P点之前,则该角为正。
注:①在上述定义不适用的情况下(例如:不连续、中心
弦线),P点的后掠角(向左和向右)通常可定义为在
n%弦线上无限接近P点的那些点的后掠角(向左和向
右)。
②可用相应的基本轴系的面代替上述飞机参考轴
系的面,给出“基本局部后掠角”的类似定义。(见图
5)。
③梯形机翼沿一个n%弦线的局部后掠角是常数。
④在飞机三面图上的平面视图中给出一条或多条
n%弦线的局部后掠角。 |
·(机翼的)局部有效后掠
角: | 在弦面上的 P 点处,通过 P 点且垂直于
局部弦线的面和在 P 点处对过 P 点的
n%弦线的切线(见图 6)两者之间的角
度。
如果在 P 点处的切线与飞机参考轴系
的 z
R
x
R
面的交点 T 在 P 点之前,则该角
为正。
注:①在上述定义不适用的情况下(例如:不连续、中心
弦线),P 点的后掠角(向左和向右)通常可定义为在
n%弦线上无限接近 P 点的那些点的后掠角(向左和向
右)。
②可用垂直于中心弦线的面代替垂直于局部弦线
的面给出“基本局部有效后掠角”的类似定义。
③梯形机翼沿一个 n%弦线的局部有效后掠角是常
数。 |
·(机翼的)局部上反角: | 在弦面上的 P 点,下面两者之夹角(见图
7):
通 过 P 点 且 平 行 于 飞 机 参 考 轴 系
X
R
Y
R
的平面;
在 P 点处 n%弦线的切线在过 P 点
且平行于 y
R
z
R
平面上的投影。
如果在 P 点的切线与 z
R
x
R
面的交点 T
在 P 点之下,则该角为正。
注:①在上述定义不适用的情况下(例如:不连续、中心
弦线),P 点的上反角(向左和向右)通常可定义在 n%
弦线上无限接近 P 点的那些点的上反角(向左和向
右)。
②可用相应的基本轴系的面代替飞机参考轴系的
面,给出“基本局部上反角”的类似定义(见图 8)。
③梯形机翼上所有点处的局部上反角均为常数。 |
·(机翼的)局部有效上反
角: | l
在弦面上的 P 点,以下两者之夹角(见图
9):
包含过 P 点的局部弦线且平行于飞
机参考轴系 y
R
轴的平面π,
在过 P 点处 n%弦线的切线在过 P
点且垂直于局部弦线的平面上的投影。
如果在 P 点的切面与 Z
R
X
R
面的交线在
平面π下面,则该角为正。
注,①在上述定义不适用的情况下(例如:不连续、中心
弦线),P 点的上反角(向右和向右)通常可定义为在
n%弦线上无限接近 P 点的那些点的上反角(向左和向
右)。
②梯形机翼上所有点处的局部有效上反角均为常
数。 |
·垂直尾翼的轴系: | 垂直尾翼基本构件的参考轴系。
注:当垂直尾翼的轮廓线位于飞机参考
面中时,则 ZvXv 面与飞机参考面一致。 |
·垂直尾翼的参考面: | 垂直尾翼轴系的 ZvXv 面。 |
·垂直尾翼的位置: | 垂直尾翼的轴系相对于飞机参考轴系的
位置。 |
·垂直尾翼的安装角: | 在垂直尾翼轴系的 zv 轴平行于飞机参
考轴系的 z
R
轴的特殊情况下,x
R
轴绕
z
R
轴转动到平行于 x
R
轴所转动的角度。
当正方向转动时.该角度为正。 |
·垂直尾翼翼尖高度: | 平行于飞机参考轴系的 X
R
Y
R
面,并刚好
与垂直尾翼轮廓线上部或下部接触,且
完全在垂直尾翼之外的平面与 X
R
Y
R
面
之间的距离。 |
·垂直尾翼高度: | 平行于飞机参考轴系的 X
R
Y
R
面的两个
平面,一个与垂直尾翼轮廓线的上部刚
好接触,另一个与其下部刚好接触,且都
完全落在垂直尾翼之外,此两个平面之
间的距离。 |
·垂直尾翼局部弦线: | 位于座标 z 处,平行于飞机参考轴系的
X
R
Y
R
的平面,与垂直尾翼轮廓线的前缘
线和后缘线交点的连线(见图 10)。 |
·垂直尾翼局部弦长: | 垂直尾翼局部弦线的长度。 |
·垂直尾翼参考弦线: | 垂直尾翼翼根弦线(如果它存在)或适当
选择的垂直尾翼局部弦线。 |
·垂直尾翼平均空气动力
弦线: | 包含垂直尾翼参考弦线的直线段。其最
前点是由 3.8.2.16 所决定的位置,其长
度等于 3.8.2.14 中定义的长度。 |
·垂直尾翼平均空气动力
弦线最前点的座标: | 垂直尾翼平均空气动力弦线之最前点沿
飞机参考轴系 X
R
轴的座标,具有下式之
值:
式中: c′v(z)、z
1
和 z
2
的含义同 3.8.2.
13:
x(z)和 z 是垂直尾翼局部弦线最前点
沿 x3
R
和 Z
R
的座标。
注①(z
2
—z
1
)等于垂直尾翼高度,
②分母中出现的积分等于垂直尾翼面积;
③基于局部弦线而不是其投影可给出类似的定 |
·垂直尾翼局部几何扭转
角: | 垂直尾翼参考弦线绕飞机参考轴系 z
轴转动到平行于垂直尾翼局部弦线所转
过的角度。
当正方向旋转时,该角度为正。 |
·垂直尾翼局部后掠角: | 过垂直尾翼弦面上的 P 点的 n%弦线的
切线在 Z
R
X
R
面上的投影,和飞机参考轴
系的 Y
R
Z
R
面两者之问的角度(见图 10)。
如果在 P 点的切线与 X
R
Y
R
面的交点
T 在 P 点之前,则该角度为正。
注:在这些定义不适合的情况下(例如:不连续),P 点
的后掠角(向上和向下)通常可定义为在 n%弦线上
无限接近 P 点的那些点的后掠角(向上和向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