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地区夏季试验: | 在规定的沙漠地区夏季高温、扬尘等自然环境条件下,对研(改、仿)制的武器装备在作战
使用、技术性能方面进行的现场试验。 |
·设计定型试验: | 对研制或改制产品,为考核其性能是否达到批准的战术技术要求所进行的靶场试验。 |
·生产定型试验: | 对按设计定型图纸试生产的产品或按引进图纸、技术文件仿制的产品,为考核其生产工艺
是否能保证产品性能符合原设计定型要求所进行的靶场试验。 |
·补充定型试验: | 对设计(生产)定型试验中遗留的或未达到战术技术指标要求的试验项目,为补充考核其
性能是否达到批准或原设计定型的战术技术指标要求所进行的靶场试验。 |
·鉴定试验: | 对已定型装备部队、新研制或其它需要进行鉴定的产品,为考核其性能是否保持原定或达
到规定的战术技术指标要求所进行的靶场试验。 |
·科研摸底试验: | 对研(改、仿)制的样品,为验证设计方案、检查战术技术性能和检验工艺质量所进行的靶
场试验。 |
·射表编拟试验: | 对已定型并准备装备部队或外贸出口的武器弹药,为作战使用提供射表所进行的靶场试
验。 |
·生产交验试验: | 对批生产中提交的产品,为检查其性能是否符合产品图纸、技术条件及有关技术文件要求
所进行的靶场试验。 |
·部队试验: | 部队对研(改、仿)制产品,为考核其性能是否达到作战使用要求所进行的试验。 |
·内弹道性能试验: | 对炮或枪射弹药,为测定其内弹道性能参数和考核其性能是否符合图纸或战术技术指标
及武器系统要求所进行的靶场试验。 |
·外弹道性能试验: | 对炮或枪射弹药,为测定其外弹道性能参数和考核其性能是否符合战术技术指标要求所
进行的靶场试验。 |
·终点弹道性能试验: | 对弹丸或战斗部,为测定其终点弹道性能参数和考核其性能是否符合战术技术指标要求
所进行的靶场试验。 |
·安全性试验: | 对武器弹药,为考核其勤务处理、发射(或投掷)过程中安全性能是否符合要求所进行的靶
场试验。 |
·可靠性试验: | 对武器装备,为考核其在规定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所进行的试验。 |
·勤务性能试验: | 对武器装备在运输、装卸、贮存、维修和使用等勤务条件下,为考核其完成规定功能的可靠
性程度所进行的试验。 |
·环境试验: | 对武器装备,在规定条件下为考核其环境适应性所进行的试验。 |
·模拟环境试验: | 在各种模拟环境条件下,为考核武器装备的环境适应性所进行的试验。 |
·自然环境试验: | 在寒区、高原、沙漠、热带、海洋、风、雨等自然环境条件下,为考核武器装备的环境适应性
所进行的试验。 |
·静态检测: | 在非射击(工作)条件下,对武器弹药及其零部件进行的外观检查和特征量的测量。 |
·动态测试: | 在射击(工作)条件下,以时间或行程为变量,对武器弹药动态参数的测量。如速度、加速
度、膛压、温度、应力、振动、轨迹、坐标等。 |
·高温试验: | 将被试品放入试验箱(室)内,在规定高温条件下,经一定时间观察其外表变化并测试工作
性能的试验。 |
·低温试验: | 将被试品放入试验箱(室)内,在规定低温条件下,经一定时间观察其外表变化并测试工作
性能的试验。 |
·温度冲击试验: | 将被试品放入试验箱(室)内,模拟自然环境中温度急剧变化的情况。按规定的高、低温交
变环境和周期变化,以考核产品的承受能力,测试产品工作性能的试验。 |
·低气压试验: | 将被试品放入试验箱(室)内,在规定的低气压条件下,经一定时间观察其外表变化并测试
工作性能的试验。 |
·低温低气压试验: | 将被试品放入试验箱(室)内,在规定的低温和低气压条件下,经一定时间观察其外表变化
并测试工作性能的试验。 |
·太阳辐射试验: | 将被试品放入试验箱(室)内,模拟日光辐射条件,经一定时间观察其外表变化并检查工作
性能的试验。 |
·淋雨试验: | 将被试品放入试验箱(室)内,模拟降雨的环境条件,经一定时间检验被试品防水性和抗蚀
性的试验。 |
·砂尘试验: | 将被试品放入规定温度和湿度的试验箱(室)内,用压缩空气按规定条件吹入砂尘,经一定
周期观察产品抗砂尘能力的试验。 |
·浸渍试验: | 将被试品放入规定深度的盛水试验箱中,经一定周期,观察其密封性能并检查其工作性能
的试验。 |
·加速度试验: | 模拟被试品在使用环境下,由于承受加速引起的变化,检验被试品结构强度和工作性能的
试验。 |
·振动试验: | 模拟被试品在运输使用环境条件下可能遇到的各种振动环境,检验被试品的抗振能力的
试验。 |
·噪声试验: | 模拟被试品在使用环境中的噪声条件,考核其工作性能和耐受噪声能力的试验。 |
·冲击试验: | 模拟被试品在装卸、运输和使用环境中的冲击条件下,检验被试品结构强度和工作性能的
试验。 |
·运输试验: | 按规定的运输工具、包装、道路、行车速度和里程等条件,将被试品做实际运输后,检查被
试品包装正确性和作用可靠性的试验。 |
·跌落试验: | 以一定跌落高度模拟被试品在运输、装卸、携带、使用等勤务过程中偶然跌落时所受到的
撞击,考核被试品的安全性和工作性能的试验。 |
·湿热试验: | 将被试品放入试验箱(室)内,模拟自然气候中的湿热条件,经一定周期观察其外表变化并
测试工作性能的试验。 |
·霉菌试验: | 将被试品放入试验箱(室)内,根据被试品的材料,喷洒相应的霉菌孢子悬浮液,并保持一
定的温度和湿度,经一定周期观察其表面霉菌生长的情况,鉴定被试品对霉菌抵抗能力的试
验。 |
·盐雾试验: | 将被试品放入试验箱(室)内,模拟海水成分的盐雾,在一定温度下和规定的时间内向试件
喷放,经一定周期观察其外表腐蚀程度并测试其工作性能的试验。 |
·寒区试验: | 在规定的寒区的严寒季节自然环境条件下,对研(改、仿)制的武器装备在作战使用、技术
性能方面进行的现场试验。 |
·热区试验: | 在规定的热带地区的酷暑季节自然环境条件下,对研(改、仿)制的武器装备在作战使用、
技术性能方面进行的现场试验。 |
·高原地区试验: | 在规定的高原地区自然环境条件下,对研(改、仿)制的武器装备在作战使用、技术性能方
面进行的现场试验。 |
·扬尘淋雨试验: | 模拟武器在战场上遇风尘后又被雨淋的环境条件进行射击,考核其机构动作可靠性的试
验。 |
·浸河水试验: | 模拟武器泅渡江河后战斗的环境条件进行射击,考核武器机构动作可靠性的试验。 |
·主靶道: | 试验场中基本的射击准线。其上分别按一定的距离设置大小不同的标桩,作为测量炸点或
弹着点坐标的参照点。 |
·辅助靶道: | 为测量方便而设置的与主靶道平行的射击准线。 |
·立靶靶道: | 用于对不同距离的立靶进行射击的靶道。靶道上设置炮位和相对炮位一定距离的标桩点。 |
·章功角试验靶道: | 用于进行弹丸章动角试验的专用靶道。 |
·测速靶道: | 用于测试弹丸速度的专用靶道。 |
·穿甲试验靶道: | 用于穿(破、碎)甲性能试验的专用靶道。 |
·固定日标射击靶道: | 用于武器在行进间对固定目标射击的专用靶道。武器在靶道上以不同速度运动,对固定目
标实施射击,靶道上设有各种障碍物,用以检验武器稳定系统的精度。 |
·活动目标射击靶道: | 用于武器在行进间对活动目标射击的靶道。武器在S形路上以各种不同速度行驶,并对纵
向、横向、斜向活动目标实施射击。 |
·轻兵器封闭靶道: | 用于轻兵器试验的封闭专用靶道,装备有测试内外弹道参数的仪器设备。 |
·经纬仪测量基线: | 两经纬仅(或弹道相机)基座中心点之间的水平线。 |
·观测基线: | 在主靶道侧方与主靶道平行的作为观察炸点和弹着点用的基线。其上按一定间隔设置观
测塔。 |
·固定枪架: | 射击试验时,专门用于固定枪械的设施。 |
·木炮位: | 架设火炮时,炮位上与火炮接触的受力部分是用木质材料建造的。主要用于弹道性能和散
布特性射击试验。 |
·混凝土炮位: | 采用以水泥为主的建筑材料修建的炮位。主要用于火炮强度射击试验。
同义词:强度炮位 |
·土炮位: | 在土质地面上构筑的炮位。主要用于除强度试验以外的射击试验。 |
·风化石炮位: | 采用风化石(鹅卵石)与土壤混合修建的炮位。主要用于迫击炮射击试验。 |
·水泥炉渣炮位: | 采用水泥、炉渣等材料专门修建的炮位。主要用于追击炮内弹道性能射击试验。 |
·海炮炮位: | 建有固定底座、扬弹室等专门设施,用于岸舰炮射击试验的炮位。 |
·常温炮位: | 温度控制在20±5℃范围内的用于标准装药内弹道性能试验的室内炮位。 |
·木立靶: | 在距炮位一定距离、垂直于地面固定的木质靶架。其靶面由胶合板或薄木板制成,且与射
击准线垂直。 |
·地面钢板靶: | 航空破甲炸弹或航空火箭破甲弹动破甲试验时,用规定规格和机械性能的钢板在地面按
一定图形和面积铺设的靶。 |
·立(卧)式钢板靶: | 穿(破、碎)甲性能与引信发火性能试验时,在距炮位规定距离的立(卧)式靶架上用规定厚
度、规格和机械性能的钢板安装成靶面与射线成一定法线角的靶。 |
·混凝土墙靶: | 用水泥、钢筋等材料建起的一定厚度的墙靶。主要用于爆破弹丸的撞击强度、撞击安定性
和作用威力试验。 |
·活动坦克靶: | 供直射武器瞄准、射击用的活动坦克目标靶。分坦克靶和模拟坦克靶两种。 |
·空中拖靶: | 用飞机拖挂的供高射武器、航炮、导弹等评定射击效果的目标靶。 |
·航模靶机: | 作空中靶标用的无人驾驶飞机。可模拟飞机飞行,供训练或检验武器性能使用。 |
·无线电引信试验用靶机: | 悬吊在空中,供测量无线电引信对飞机的作用半径和正常作用率等参数试验用的靶机。 |
·无线电引信试验用反射体: | 悬吊在空中,供测量无线电引信的作用半径和正常作用率等参数试验用的金属制品。 |
·跳角靶: | 用于测定火炮跳角的试验用靶。 |
·章动角靶: | 用于测定弹丸章动角的试验用靶。 |
·触发引信试验靶: | 用于各种触发引信发火性能试验的目标靶。包括锡泊靶、纸靶、木板(胶合板)靶、铝板靶、
钢板靶等。 |
·扇形靶: | 测量弹丸静爆杀伤半径的扇形拦截弹片用靶。一般用于比较两种弹丸相对杀伤能力。 |
·球形靶: | 用于测定弹片空间分布,评定杀伤、杀爆弹弹丸威力的圆柱形拦截弹片用靶。 |
·盒形靶: | 用以测定杀伤、杀爆弹弹丸对各种姿态步兵的杀伤效果而设置的盒形模拟靶。 |
·光学靶标: | 用白布(白灰或白瓷)在地面铺成各种不同形状借助光线供飞机在白天瞄准用的地面标
志。 |
·灯光靶标: | 用于飞机夜间瞄准在地面用灯光设置成的标志。 |
·雷达靶: | 供飞机瞄准用而于地面设置的雷达反射体。 |
·人形靶: | 模拟人体形状,用木板或胶合板等制成的平面靶。 |
·靶弹: | 供导弹射击用的目标弹。 |
·测量点标志: | 用于测量炸点或坐标点位置的标志点。 |
·距离方位标: | 用于标定测试仪器距离、方位的标志点。 |
·观测塔: | 为便于观察炸点和弹着点坐标,在观测基线上按一定间隔设置的高于试验场区的塔形建
筑物。 |
·距离标桩: | 为便于观察炸点和弹着点坐标,在靶道上按等间隔而设置的水泥标桩。 |
·气象塔: | 在炮位附近设置的能测定一定高度以内的各层气象要素的塔形建筑物。 |
·测速靶架: | 用于测弹丸速度时安装线圈靶用的框架。 |
·收弹箱: | 用于回收射击后的小口径弹丸的木箱。箱内装满经筛选、压实且含一定水分的木屑。 |
·静爆砂坑: | 用于回收弹体破碎性试验弹片的装置。内装规定粒度的砂子。 |
·静爆水井: | 用于回收弹体破碎性试验弹片的装置。内装水介质。 |
·牵引运输试验路: | 用于武器装备牵引试验和运输试验的专用道路。 |
·试验任务书: | 由上级机关以书面形式下达给基地的试验任务文件。包括任务名称、编号,试验项目、主要
战术技术指标,武器、弹药名称及来源,参试单位、总结分发单位、提任务单位及联系人、预试时
间等。 |
·战术技术指标: | 对确定研制的新型武器装备,从作战使用和技术性能要求提出的指标和相关要求。通过论
证并经主管使用业务部门批准,是新型武器装备研究、设计、试制、鉴定和定型的主要依据。 |
·试验预算: | 根据试验任务书、战术技术指标和定型试验方法,按试验项目,对武器、弹药、物资用量进
行的估算。 |
·定型试验大纲: | 由基地负责起草,征得使用和研制部门同意,并经上级主管机关批准用以指导试验的纲领
性文件。它是组织实施试验、共同协同工作的依据。其主要内容包括:任务根据、试验性质、试
验目的、被试对象(含配套产品)、试验项目、武器弹药器材以及兵力保障等。 |
·试验实旎计划: | 为完成某项试验任务由试验主持人编写、由业务主管部门批准的试验实施指导文件。包括
任务依据、试验性质与目的,被试品与参试品的来源、数量、种类、批号,试验项目,测试内容,各 参试单位任务分工,试验进度,安全注意事项等。 |
·定型试验方法: | 由基地负责起草、国防科工委发布、用以指导定型试验的方法标准。它对试验准备、试验条
件、试验实施、试验数据处理与结果评定提供了完整的方法,是进行定型试验的依据。 |
·测试操作规程: | 由基地负责起草,国防科工委发布的用以指导测试的规程标准。测试规程对测试方法、仪
器选用、数据处理、操作使用等提供了详尽的规定,是完成测试任务的依据。 |
·产品图样: | 由承制单位提供用于产品试制、生产的技术图样。是产品鉴定或验收的主要依据。 |
·产品合格证: | 是由承制单位检验部门与订货代表室联合签证通过的、证明产品符合图样及有关技术要
求的产品合格证明文件。 |
·产品质量证明书: | 是由承制单位检验部门或与订货代表联合签证的证明产品符合产品图样及有关技术要求
的产品质量证明文件。 |
·验收技术条件: | 是产品加工生产后进行工厂检验并提交驻厂军代表进行检验验收的依据性技术文件。 |
·使用说明书: | 是学习武器装备构造、性能、使用、维修、保养指导性的技术文件。 |
·方案论证书: | 是研制单位根据战术技术指标要求,对研制方案进行论证的技术文件。包括实现战术技术
要求的途径,指标分配的可行性,方案的先进性、经济性、工艺性、主要技术难点等。 |
·设计计算书: | 是研制单位完成方案设计计算的技术文件。 |
·试验数据报告: | 是测试单位向试验主持单位报告测试结果的技术文件。包括静态和动态测试数据、计算结
果、原始记录等。 |
·试验总结报告: | 是基地向提任务单位和领导机关报告试验结果及有关情况的重要技术文件。内容包括前
言、试验结果摘要、结论与建议、附件等。 |
·试验主持人: | 主持完成某项试验任务,技术上负有主要责任的技术人员。负责试验技术准备、拟定试验
实施计划、处理技术问题、收集试验数据、编写试验报告等。 |
·技术审查人: | 为完成某项试验任务,对试验主持人给予技术指导、技术上负责把关、保证试验质量的技
术人员。包括对试验计划、试验方案、试验报告的审查,试验中技术疑难问题的处理等。 |
·试验指挥: | 为完成某项试验任务,在试验现场全权负责组织指挥的技术人员。包括现场参试人员的组
织、指挥,射击口令的下达,试验条件的控制,与试验主持人一起处理试验中出现的技术问题
等。 |
·现场记录人: | 为完成某项试验任务,负责现场试验记录工作的技术人员。其任务是:详细记录试验时间、
测试项目、试验条件、出现的各种技术问题、检查被试品是否符合试验要求等。 |
·现场技安员: | 为完成某项试验任务,在试验现场负责试验安全工作的技术人员。其主要任务是:维护现
场秩序,贯彻技安规定。 |
·测试主持人: | 为完成某项试验任务,负责主持某项动(静)态测试、数据处理等工作的技术人员。 |
·测试仪器操作员: | 为完成某项测试任务,负责按操作规程操作仪器、完成测试任务的技术人员。 |
·准备主持人: | 为完成某项试验任务,负责主持火炮、弹药等准备工作的技术人员。 |
·炮(射)手: | 经过训练负责武器实施射击的人员。 |
·观测员: | 负责弹道观察、终点弹道测量的人员。 |
·故障: | 武器装备总体及组成部分,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内,不能完成规定功能的现象。 |
·缺陷: | 武器装备各组成部分,在生产制造过程中,因技术工艺条件控制不当所造成的疵病。 |
·失效: | 武器装备总体及组成部分,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内,失去规定功能的现象。 |
·不计入故障: | 在故障统计中,不参与判定的故障。 |
·有效故障: | 用于计算故障率的所有故障。 |
·误差: | 测量值与真值之差。分为过失误差、系统误差、随机误差三种。 |
·子样大小: | 在统计学中,把从母体(总体)中抽出来的个体称为子样。子样中所包括的个体数目,即为
子样的大小。 |
·生产方风险率(α): | 合格品被判为不合格的概率。
同义词:显著水平 |
·置信水平(1—α): | 在假设检验中,取决于显著水平、用于判定估计有无显著差别的临界域。 |
·使用方风险率(β): | 不合格品被判为合格品的概率。 |
·置信区间: | 表示未知参数依概率分布的区间。 |
·均值: | 子样的算术平均值。
|
·中间误差(E): | 正态随机变量以50%的概率出现的区间半径。 |
·射表编拟中间误差: | 根据统计结果,射表编拟的距离、高低中间误差分别为:
|
·当日误差的中间误差(ε
): | 根据射表编拟中的标准化射程(或高低、或距离)的中间误差分类进行大量统计求得。
当日误差的距离、高低中间误差分别用
x
ε 、
y
ε 表示。 |
·标准化射程中间误差(
m
E ): | 射弹散布中间误差与当日误差的中间误差的加权平均值。
|
·射表中间误差(tE ): | 射弹散布中间误差、当日误差的中间误差与射表编拟中间误差的加权平均值。
|
·平均弹着点: | 一组弹着点的平均位置。 |
·散布中心: | 平均弹着点位置。 |
·射击精度: | 弹丸命中目标的精确程度,包括射击密集度与射击准确度。 |
·射击准确度: | 平均弹着点对目标的偏离程度。 |
·射击密集度: | 弹着点或炸点相对平均弹着点的密集程度,可用Ex、Ey、E+表示。 |
·命中概率(P): | 表示在一定射击条件下命中目标的可能性。 |
·毁伤概率(R): | 在一定条件下,预期毁伤目标的可能性。 |
·半数弹着圆半径(R50): | 以散布中心为圆心,作一包含半数弹孔的圆,且此圆周与其内外最近弹孔的距离相等,此
圆半径为R50。B 全数弹着圆半径(R100) circle radius,all impact point
以散布中心为圆心,作经过离平均弹着点最远弹孔外缘的圆,此圆的半径为R。∞。 |
·散布轴: | 射弹散布面上通过平均弹着点所作的相互垂直的两条直线(每条直线两边弹着点数相
等)。 |
·散布密集界: | 在水平与垂直散布轴两侧分别作平行于散布轴的两直线,使两直线间的弹孔数为总弹孔
数的70%。并使两直线与所平行的散布轴间所包含的弹孔数相等,且每条直线与其两侧最近
弹孔等距离,则此两直线问的距离为70%散布密集界。平行于水平散布轴两直线间的距离为
高低密集界;平行于垂直散布轴两直线间的距离为方向密集界。 |
·可疑结果: | 一组测量数据中异常偏离平均值的测量值。 |
·反常结果: | 经判断不属于同一母体的测量值。 |
·组数(m): | 用于同一试验项目、按相同样本量组合成的单元数。 |
·组发数(n): | 同一试验项目中,每组用弹数量。 |
·组序(i): | 同一试验项目中,每组射击的顺序。 i=1,2,3,……,m。 |
·弹序(j): | 同一组试验中,每发射击的顺序。
j=1,2,3,……,n。 |
·极差: | 独立子样x1、x2、……xn的最大值maxX 与最小值minX 的差称为极差。 |
·不合格率: | 发生失效的次(发)数与试验(或观测)总有效次(发)数的百分比。 |
·故障率(λ): | 发生故障的次数与试验(或观测)的总有效次数的百分比。
|
·仪器的精密度: | 精密度是表征测量结果的随机分散特性。指在同一测量条件下进行多次测量时,所得测量
结果的彼此一致程度。 |
·仪器的准确度: | 是指测量结果与真值的一致程度。精确度高意味着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都小。可用系统
误差和随机误差的综合误差来表达。 |
·仪器的示值误差: | 仪器示值与相应的被测量真值之差,即为示值误差。取其最大值作为仪器的示值误差。 |
·仪器的读数误差: | 由于观测者读取仪器示值不正确所造成的误差。读数误差与观测者有关,但主要取决于读
数装置的结构。读数误差是随机误差,常用极限误差或二倍标准偏差来度量。 |
·仪器的估读误差: | 观测者读数时对指针(或指示标记)在两相邻标记间的相对位置判断不正确所造成的读数
误差。常用最小分格值的1/2或1/4来估计。 |
·瞄准误差: | 由于瞄准目标不正确所造成的误差。 |
·空回误差: | 由于测量仪器或操作系统存在间隙而造成的正反向无效行程所造成的测量误差。 |
·仪器定位精度: | 仪器或部件置于指定位置的偏差程度。 |
·初速修正系数(xl ): | 某装填条件下某装填参量X的相对变化与它所引起的初速相对变化之比的倒数。
|
·喷射速度(U): | 火箭弹发动机喷出燃气相对于火箭弹体的速度。 |
·有效排气速度(Ue
): | 发动机的推力全部由动推力提供时的燃气在喷管出口端面所具有的排气速度。 |
·火药燃烧速度(u): | 单位时间火药燃去的厚度。
|
·膛压(p): | 某瞬闯膛内某位置处的火药气体的压力。 |
·膛压极差(PmR ): | -组最大膛压测量结果中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 |
·膛压高温变化量(△mhP ): | 高温与常温的最大膛压之差。 |
·膛压低温变化量(△tmcP ): | 低温与常温的最大膛压之差。 |
·最大膛压当日修正量(mdP ): | 当日标准装药(弹)的最大膛压的标准值与试验值之差。 |
·膛压修正系数(xm ): | 某装填条件下某装填参量x的相对变化与它所引起的膛压相对变化之比的倒数。
|
·初次压力峰值(m1p: | 在火箭发动机内初始段压力峰值。 |
·二次压力峰值(m2p: | 在火箭发动机内第二次出现的压力峰值。 |
·起始推力(p0F: | 在推力-时间曲线上,上升段结束点所对应的推力。 |
·最小推力(pminF: | 在推力-时间曲线上(除上升和下降的过渡段外)最低点所对应的推力。 |
·压力曲线: | 发动机工作期间,燃烧室内压力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
·起始时刻(t0)shot: | 弹丸开始在膛内移动的时刻,有时指弹带完成挤进过程的时刻。 |
·膛压极大值时刻(tm): | 膛压达到极大值的时刻。 |
·火药终燃时刻(tk): | 发射药全部分解为气体的时刻。 |
·炮口时刻(th): | 全部弹带出炮口的时刻。 |
·火箭发动机工作时间(tk): | 火箭发动机从点火到排气结束所需时间。 |
·火药气体温度(Tg)(K): | 炮(枪)膛或发动机内某瞬间火药气体温度。 |
·燃烧温度(T1)(K): | 火药在燃烧瞬间没有任何能量消耗的情况下,火药气体所具有的温度。 |
·主动段最大速度点: | 主动段弹丸速度最大的一个点。 |
·炸点(Pb): | 弹丸爆炸位置,分空中炸点和地面炸点。 |
·射击准线: | 靶场射击准线一般为主靶道线或平行于主靶道的辅助靶道线,对立靶为通过炮口垂直于
立靶靶面的水平线。 |
·瞄准线: | 对火炮是炮尾膛内中心到炮口膛内中心的连线。对枪械是表尺缺口上沿中央与准星尖的
连线。 |
·炸点方向线: | 炸点与射出点之间的连线。 |
·基准面: | 通过射击准线的铅直面。 |
·增程起始: | 射击点至增程弹点火点的一段弹道。 |
·临界段: | 自射出点起的一段弹道,偏角主要在这段弹道上形成。 |
·后效期: | 弹丸后定心部(或枪弹底部)脱离炮(枪)口开始到炮(枪)口火药气体的作用终了时的运动
过程。 |
·自由飞行期: | 后效期之后到弹着点之间的运动过程,对火箭弹是指后定心部脱离定向器到弹着点之间
的运动过程。 |
·弹道: | 弹丸质心运动的轨迹。 |
·平面弹道: | 在一定假设条件下,弹道上任意点的侧偏都等于零时的弹道。 |
·平均弹道: | 通过集束弹道平均位置的一条设想的弹道。 |
·高射界弹道: | 射角大于最大射程角的弹道。 |
·低射界弹道: | 射角小于最大射程角的弹道。 |
·射向(β): | 射击面对于真北夹角,以真北为零,顺时针转为正。 |
·表定跳角(γt): | 计算射表时所用的铅直跳角。 |
·枪械瞄准角(α): | 仰线与瞄准线的夹角。 |
·准星角(β): | 瞄准线与枪目高低线的夹角。 |
·表尺分划: | 用分划表示的瞄准角。 |
·投弹角(θ0): | 飞机投弹瞬间的空速向量线与水平面的夹角。 |
·俯冲角(λ): | 俯冲投弹时飞机纵轴与水平面的夹角。 |
·偏流角(α): | 飞机空速向量线与地速向量线之间的夹角。 |
·退曳角(γ): | 炸弹落地时,在飞机上观测弹着点的视线与铅直线的夹角。 |
·超越角(φ): | 飞机在投弹时的瞄准线与飞机的纵轴之间的夹角。 |
·表定初速(Vot): | 射表标准条件规定的初速。 |
·初速标准值(Von): | 标准装药(弹)通过大量试验得到的并经上级批准在一定时间内作为标准的初速值。 |
·初速跳动量(Rvo): | 一组中的初速极差。 |
·初速当日修正量(△VoD): | 标准装药(弹)的初速标准值与当日试验值之差。 |
·初速高温变化量(△Voh): | 高温与常温初速之差。 |
·初速低温变化量(△VoL): | 低温与常温初速之差。 |
·横向分速(VZ): | 速度在地面坐标系OZ轴上的投影。 |
·存速(VP): | 弹道上某一预定点的弹丸质心的速度。 |
·相对速度(Vr): | 弹丸在空中飞行时,质心相对空气运动的速度。 |
·最大速度(Vm): | 火箭弹主动段上,作用在速度切线方向上的合力所产生的加速度为零时的火箭弹速度。 |
·空速(V): | 飞机相对空气运动的速度。 |
·地速(W): | 飞机相对地面运动的速度,在有风的情况下则是空速与风速的合速度。 |
·投弹速度(Vo): | 飞机投弹瞬间的空速。 |
·俯冲速度(γV: | 飞机俯冲时的地速。 |
·极限速度(jV: | 炸弹在空中降落过程中,当空气阻力加速度与重力加速度在弹道切线方向上的分量绝对
值相等时的炸弹速度。 |
·推力加速度(Pa: | 推力所引起的加速度。 |
·科氏加速度(ac): | 弹丸相对地球运动时由于地球旋转而产生的加速度。 |
·自转角速度(γ): | 弹丸绕其纵轴的旋转角速度。 |
·转速(n): | 以rad/min为单位的弹丸自转角速度。 |
·章动角速度(δ): | 章动角的变化率。 |
·落点纵坐标(X): | 射程在射击面内的投影。
同义词:落点距离 |
·斜距离(S): | 斜射程在射击面内的投影。 |
·空炸射程(Rb): | 射出点至空炸点的水平距离。 |
·炸点距离(Xb): | 斜射程在射击面上的水平投影。 |
·炸点高度(Yb): | 斜射程在射击面上的垂直投影。 |
·炸点侧偏(Zb): | 炸点到射击面的距离。 |
·二次点火距离(XH): | 射出点至增程弹点火点的水平距离在射击面内的投影。 |
·直射距离(Xd): | 弹道顶点高等于给定目标高时的射程。
同义词:直射程 |
·表定射程(Rt): | 基本射表中的射程。 |
·标准化射程(Rn): | 将射击试验结果经修正计算所得到的标准条件下的射程。 |
·有效射程(Re): | 在一定射击和目标条件下,满足给定威力和射击精度的最大射程。 |
·表尺射程: | 在一定射击条件和目标条件下,枪械表尺上表尺分划所对应的射程。 |
·炸弹射程(A): | 飞机投弹点到炸弹爆炸点的水平距离。 |
·退曳长: | 炸弹落地瞬间,炸弹到飞机的铅直投影线的距离。 |
·弹道高(y): | 弹道上任意一点到炮(枪)口水平面的距离。 |
·有效射高(Ye): | 在一定射击和目标条件下,满足给定射击效力的最大弹道高。 |
·最大射高(Ym)maximum: | 允许使用的最大射角的最大弹道高。 |
·表定炸高(H): | 空炸弹射表标准条件规定的炸点高度。 |
·弹着点高(Yp): | 地面炸点或弹着点到炮口水平面的距离。 |
·投弹高度(H): | 飞机的投弹点到炸弹弹着点所在水平面的距离。 |
·横偏长(d): | 炸弹弹着点到航迹线在炸弹弹着点水平面上的投影的距离。 |
·离轨时间(t0): | 火箭弹从启动到射出点所经过的时间。 |
·二次点火时间: | 增程弹从射出点到发动机点火所经过的时间。 |
·炸弹标准落下时间(Θ): | 在标准大气条件下,从高度为2000m,空速为144km/h作水平飞行的飞机上投下炸弹的
落下时间。 |
·射击诸元: | 武器射击时装定的射角、射向、引信分划等参数的统称。
同义词:射击装定诸元 |
·投弹诸元: | 飞机在投弹瞬间的坐标、速度、角度等参数的统称。 |
·侧向力(Rz): | 空气动力在垂直于攻角平面的方向上的分量。 |
·喷管导转力矩(Mxp): | 火箭弹由于倾斜喷管而产生的使弹自转的力矩。 |
·马格努斯力系数(C0): |
|
·马格努斯力矩系数(ymm ): |
|
·滚转阻尼力矩系数(xdm ): |
|
·摆动阻尼力矩系数(xdm ): |
|
·马格努斯力系数导数(xmC ′′ ): |
|
·马格努斯力矩系数导数(xmm ′′ ): |
|
·滚转阻尼力矩系数导数(ymm′ ): |
|
·摆动阻尼力矩系数导数: |
|
·基本表: | 标准条件下射程与仰角的关系以及其它弹道诸元(弹道高、飞行时间、落速、落角)和偏流
及散布诸元表等的数据表。
对空射表的基本表是标准条件下各个固定高度上的不同水平距离与不同射角(或炮目高
低角与瞄准角)的关系以及相应存速、弹道倾角、偏流和引信分划等的数据表。 |
·修正量表: | 射击条件偏离标准条件一定值时,以列表形式给出的相应的弹道诸元的修正量值。 |
·散布诸元表: | 弹丸的距离概率误差、方向概率误差和高低概率误差表。 |
·弹道高表: | 对甲弹射表,是标准条件下按一定距离间隔给出的相对炮口水平面的弹道各点高度表。 对轻武器射表,是标准条件下按一定距离间隔给出的相对瞄准线上的弹道各点高度表。 |
·图解式射表: | 标准条件下的画有等时曲线的弹道曲线图。 |
·正式射表: | 武器、弹药、引信均已生产定型,按编拟法编制的能满足射击准备要求而供部队长期作战
训练使用的射表。 |
·临时射表: | 武器、弹药、引信未经生产定型或虽已定型而未列装者以定型试验的弹道诸元或以不能满
足编拟正式射表要求的少量弹药编拟的精度要求较低的作为应急的待正式射表问世即行作废
的射表。 |
·完整射表: | 具有弹道基本诸元、修正诸元、散布诸元等全部内容的射表。 |
·简易射表: | 只含有射距离、高角或引信分划等简单内容的射表。 |
·选配与检查药量试验: | 在不超过最大膛压的前提下,为使射表射击试验时的初速与要求初速之差,不超过1%时
所进行的测定原装药量或调整后的装药量的初速的射击试验。 |
·跳角试验: | 为测定跳角对离炮(枪)口某一固定射击距离上的立靶进行的射击试验。 |
·药温系数试验: | 用不同温度的发射药进行射击,测定药温对初速的修正系数的试验。 |
·弹重系数试验: | 用不同重量的同一种弹丸,测定弹重对初速的修正系数的射击试验。通常是测定特重弹,
特轻弹和标准级弹丸的初速的试验。 |
·测定阻力系数试验: | 通过测定弹道上各点速度或坐标值等来确定阻力系数的射击试验。 |
·药盘引信静态燃烧引信分划试验: | 为确定药盘引信分划在标准气温、气压条件下与燃烧时间的关系的静态燃烧试验。 |
·药盘引信静态燃烧压力试验: | 测量药盘引信在不同气压情况下的燃烧时间的试验,以计算引信燃烧时的压力修正系数。 |
·药盘引信静态燃烧温度试验: | 测量药盘引信在不同温度下的燃烧时间的试验,以计算药盘引信燃烧时的温度修正系数。 |
·距离射试验: | 测定弹丸地面弹着点坐标的射击试验。 |
·立靶试验: | 测定弹丸在规定立靶上的坐标与飞行时间的射击试验。 |
·弹道网试验: | 为计算各射角的符合系数与飞行速度或射角的关系所进行的测定弹道上各点坐标和飞行
时间的射击试验,是编拟对空射表的主要试验项目。 |
·空炸试验: | 测定弹丸空炸点座标和时间(仅对机械时间引信)的射击试验。 |
·偏流试验: | 确定旋转弹丸的偏流的射击试验。 |
·风偏试验: | 地面横风和地面纵风分别在5~10m/s的条件下,测定地面风对火箭弹的射程、横偏影响
的射击试验。 |
·时间引信高低温试验: | 测定高、低温时间引信相对标准温度时的作用时间差的射击试验,以确定作用时间差与引
信温度的关系曲线。 |
·时间引信批次差试验: | 测定射表射击试验所用批次时间引信的作用时间相对图定时间差的射击试验,以确定作
用时间差与引信分划的关系曲线。 |
·冲帽对比试验: | 同一种榴弹在带冲帽与不带冲帽的两种情况下的平均弹道一致性试验,以确定冲帽修正
系数。 |
·涂漆对比试验: | 同一种榴弹在涂漆与不涂漆两种情况下的平均弹道一致性试验,以确定不涂漆修正量系
数。 |
·补充试验: | 剔除反常结果后,为了保证试验结果的一定精度所进行的与原试验相同的射击试验。 |
·偏差量: | 非标准条件下射击时的弹道诸元改变量,其值等于非标准条件下的弹道诸元减去标准条
件下的弹道诸元。 |
·高角修正量(△α): | 当目标不在炮口水平面时,对高度的修正。以炮目高低角(密位)为自变量。 |
·炮目高低修正量(△φ): | 当目标不在炮口水平面时,对仰角的修正。以炮目高差(m)为自变量。 |
·距离与高低修正量(△X、△Y): | 当射击条件相对标准条件发生变化时所引起的距离与高低修正量。 |
·方向修正量(△Z): | 横风等引起的方向修正量,对涡轮式火箭弹还有地面纵风引起的方向修正量。 |
·冲帽修正量: | 引信带冲帽时,引起弹丸射距离的修正量。 |
·不涂漆修正量: | 弹丸未涂漆时,引起弹丸射距离的修正量。 |
·地球自转修正量: | 科氏惯性力引起的弹丸射距离和方向的修正量。 |
·坐标偏差量: | 非标准条件下的对空射击时的空间坐标相对于标准条件的偏差量。 |
·射击条件偏差量: | 非标准条件相对标准条件的偏差。 |
·阻力符合系数(KR、C): | 使理论计算的射距离与试验结果相符合的弹丸所受空气阻力的比例因子。 |
·推力符合系数(Kf): | 使理论计算的火箭弹最大飞行速度与试验结果相符合的推力比例因子。 |
·静力矩符合系数(Km): | 使理论计算的侧偏与试验结果相符合的静力矩系数的比例因子。 |
·压心符合系数(Kh): | 使理论计算的侧偏与试验结果相符合的弹丸气动压力中心位置的比例系数。 |
·偏流符合系数(Kz): | 使理论计算的偏流与试验结果相符合的系数。 |
·起始扰动符合量(△ω): | 使理论计算的射距离或侧偏与试验结果相符合的起始扰动的改变量。 |
·药盘引信燃烧时间符合系数(Kn): | 使试验条件下计算的药盘引信静态燃烧时间与静态试验的标准化结果相符合的系数。 |
·机械时间引信时间符合系数(Kt)time: | 使理论计算的机械时间引信的作用时间与试验结果相符合的系数。 |
·符合精度(ε): | 理论计算值相对试验值的误差的最大允许值。 |
·不涂漆修正系数(Kpa): | 计算榴弹射表的涂漆修正量用的系数,其值等于未涂漆的与涂漆的弹丸的阻力符合系数
之比。 |
·冲帽修正系数(Kca): | 计算榴弹射表的冲帽修正量用的系数,其值等于带冲帽的与不带冲帽的弹丸的阻力符合
系数之比。 |
·药盘引信燃烧压力修正系数(Krp): | 试验压力下的引信静态燃烧时间换算到标准压力时的修正系数。 |
·药盘引信燃烧温度修正系数(K: | rt)burning temperature correction coefficientof ring fuze
试验温度下的引信静态燃烧时间换算到标准温度时的修正系数。 |
·标准射击条件: | 使用射表基本表或炸弹的轰炸弹道表的条件,由标准弹道条件,标准气象条件,标准地球、
地形条件组成。 |
·标准弹道条件: | 对弹药、火炮(枪械)标准弹道条件的规定,一般是指初速、药温、弹重等符合标准规定。 |
·标准气象条件: | 对地面和高空气象诸元的规定,气温、气压、相对湿度要遵循标准分布、无风、无雪、无雨。 |
·标准地球地形条件: | 科氏加速度为零,重力加速度为给定值,弹着点在炮口水平面上,表定炸高(对空炸弹射
表)为确定值等方面的规定。 |
·非标准条件: | 实际的气象、弹道、地球、地形条件。 |
·表定值: | 经论证确定的,供计算射表用的基本数据。 |
·符合计算: | 求符合系数的计算。 |
·标准化计算: | 把试验结果修正到标准射击条件下的结果的计算。 |
·区截测速法: | 通过测量弹丸飞过已知距离的区截装置的时间,计算弹丸在该距离内平均飞行速度,并用
该平均速度来表示弹丸在区截装置中点瞬时速度的方法。 |
·多卜勒测速法: | 利用多卜勒原理,通过测量发射波和目标反射波的频率差从而测量目标速度(或径向速
度)的方法。 |
·铜柱温度修正系数: | 铜柱在使用中偏离标准温度1℃,每1MPa的压力修正量。 |
·模拟膛压发生器: | 模拟火炮的膛压性能用来校验或验收测压器、测压传感器和进行压力测量研究的装置。 |
·膛压电测法: | 将火炮膛内压力转换成电讯号后,测量膛压的方法。 |
·弹道相机: | 用于拍摄弹道的照相机的统称。 |
·摄影经纬仪: | 是弹道相机的一种。由经纬仪、摄影机,可控快门等组成的等待型弹道相机。用于拍摄弹
道参数。 |
·电影经纬仪: | 是弹道相机的一种。由码盘定向,用电影摄影机跟踪拍摄飞行目标的设备。 |
·高速摄影机: | 摄影频率很高或曝光时间很短的摄影机。主要类型有间歇式、补偿式、转镜式。 |
·狭缝摄影机: | 是高速摄影机的一种,拍摄时运动目标的影象和胶片同步运行,经一狭缝成象在胶片上的
摄影机。 |
·电影摄影机: | 拍摄电影用的摄影机。一般摄影频率为每秒24幅。 |
·电影跟踪望远镜: | 配有跟踪系统和长焦距镜头,甩于拍摄飞行体姿态的电影跟踪摄影机。 |
·高速录象系统: | 使用高密度磁带和多磁迹磁头,录象速度可达每秒几百到几千幅,并配有数据处理系统,
可用于现场监测和弹道分析。 |
·光电接收仪: | 把光信号转变成电信号的一种仪器。为测试仪器提供程控或计数器计数的起止信号。 |
·胶片半自动判读仪: | 用于判读摄影胶片中目标坐标的设备。 |
·立体坐标测量仪: | 用于测量立体象对同名象点的坐标x,y和视差P,Q或者测量左右象片同名象点的坐标
1122x 、 y、x、y的仪器。 |
·光学经纬仪: | 泛指具有水平度盘,竖直度盘和读数系统的经纬仪。 |
·光电测距仪: | 利用光电装置的一种测距仪。如红外测距仪、激光测距仪等。 |
·测角仪: | 用于测量光学仪器方位角、俯仰角的仪器。 |
·体视显微镜: | 又称立体显微镜。应用双目观察,具有立体感的显微镜。 |
·光电分光光度计: | 利用单色仪或其他光源提供的特定波长的单色光照射标样和被试样品,通过比较两者的
光强度分析物质组成的仪器。 |
·普通摄影: | 用普通摄影机在底片上记录空间物体的摄影。 |
·电影摄影: | 用电影摄影机记录目标运动速度比较低或需以电影的形式观看效果的摄影。 |
·高速摄影: | 用高速摄影机在底片上记录高速运动目标或瞬态变化过程。 |
·同步摄影: | 摄影机由统一的脉冲信号控制,使多台摄影机同步拍摄。 |
·跟踪摄影: | 摄影机由跟踪系统带动,跟随运动目标进行拍摄。 |
·交会摄影: | 两台以上经纬仪或摄影机在不同方向上同时拍摄同一目标,这种摄影方式称交会摄影。 |
·激光阴影摄影: | 用只对激光敏感的底片,对激光照射的物体进行拍摄。 |
·全息摄影: | 在光学成象中,把从被研究物体反射的相干光和同一光源直接光的干涉图,记录在照相底
片上。由构成图象的参考光束去照明干涉图样,即可产生物体再现的三维图像。 |
·摄影频率(n): | 单位时间内摄影机拍摄画面的幅数。
当弹道相机用一块底板拍摄弹道时,用单位时间内快门开启的次数表示摄影频率。 |
·摄影基线: | 两台交会摄影仪器,物镜前节点垂线间的距离。 |
·摄影时标: | 通过高频闪光灯照在底片上的标准时间脉冲信号,作为测量时间的基础。 |
·零点信号: | 把发射时刻的时间起始信号记录在摄影底片上的标记称零点信号。 |
·内定标: | 由摄影机本身记录在画面上的定点标记。作为在底片上测量目标的位置基准。 |
·外定标: | 在拍摄视场中设置固定标记,用标记的象作为在底片上测量目标的位置基准。 |
·标灯修正: | 用弹道相机视场内设置的已知坐标值的标灯修正仪器方位角、高低角的方法。 |
·星体修正: | 在准直摄影时,以公共视场内的同一星体进行测试仪器光轴平行度的修正。 |
·星体定向: | 用恒星的天文坐标确定测试仪器方位角、高低角的方法。 |
·度盘定向: | 用度盘定向确定测试仪器工作的方位角、高低角的方法。 |
·仪器方位角(α): | 仪器光轴在水平方向上和已知方位(如射向)之间的夹角。 |
·仪器俯仰角(β): | 仪器光轴和水平面之间的夹角。 |
·射速: | 火炮在单位时间内(每分钟)发射炮弹的数量(见GJB 744第3.30条)。 |
·实际射速: | 火炮在战斗使用条件下实际达到的射速(见GJB 744第3.32条)。 |
·理论射速: | 火炮按一个工作循环所需要的时间计算的射速(见GJB 744第3.33条)。 |
·最大射速: | 在炮手体力允许下,以一定射角不修正瞄准射击时的火炮射速。 |
·持续射速: | 火炮发射一定的炮弹之后,维持身管和驻退液的温度(或其中之一)处于热平衡或稳定状
态时的射速。 |
·机动性: | 火力机动性和运动性的总称(见GJB 744第3.50条)。 |
·火力机动性: | 火炮快速、准确地捕捉和跟踪目标的能力(见GJB 744第3.51条)。 |
·运动性: | 火炮快速运动,进入阵地和转换阵地的能力(见GJB 744第3.52条)。 |
·行军战斗转换性能: | 火炮行军状态与战斗状态相互转换的难易程度以及所需要的时间。 |
·身管寿命: | 身管在弹道指标降d低到允许值或疲劳破坏前,当量全装药的射弹数目(见GJB 744第3.67
条)。 |
·自动机(半自动机)寿命: | 在规定的射击条件下,自动机(半自动机)丧失工作性能时所射击的当量全装药弹数。 |
·调孔环(板)寿命: | 在规定的射击条件下,调孔环(板)丧失工作性能时所射击的当量全装药弹数。 |
·击发机寿命: | 在规定的射击条件下,击发机失去击发性能时所射击的当量全装药弹数。 |
·炮闩紧塞装置寿命: | 在规定的射击条件下,炮闩紧塞装置失去紧塞性能时所射击的当量全装药弹数。 |
·口径: | 火炮内膛导向部的直径。对滑膛炮指导向部的基本值,对线膛炮指对应的阳线表面直径的
基本值(见GJB 744第3.5条)。 |
·身管(发射管)数: | 一门火炮所安装的身管(发射管)数量。 |
·高低射界: | 炮身俯仰的最大允许范围(见GJB 744第3.36条)。 |
·方向射界: | 炮身水平回转的最大允许范围(见GJB 744第3.37条)。 |
·火炮长: | 战斗状态下,炮身仰角为零度时,火炮在水平坚硬地面上的最大纵向尺寸。 |
·火炮宽: | 战斗状态下,方向射界为零度时,火炮在水平坚硬地面上的最大横向尺寸。 |
·火炮高: | 战斗状态炮身仰角零度时,火炮最高点至水平坚硬地面的距离。 |
·战斗状态炮身(或定向器)仰角最大时的火炮高gun: | of barrel(1aunching rack)
战斗状态炮身(或定向器)最大仰角时,火炮最高点至水平坚硬地面的距离。 |
·火炮行军状态时长、宽、高: | 行军状态时,火炮在水平坚硬地面上的最大纵向尺寸为行军状态长;火炮在水平坚硬地面
上的最大横向尺寸为行军状态宽;火炮最高点至水平坚硬地面的距离为行军状态高。 |
·运动速度: | 在规定的各种路面上,允许火炮运动的速度。 |
·火线高: | 火炮在战斗状态零度射角时,炮身轴线(火箭炮基准定向器轴线)到水平坚硬地面的距离
(见GJB 744第3.42条)。 |
·最低点离地高: | 行军状态时,火炮最低点至水平坚硬地面的距离。 |
·辙距: | 行军状态时,火炮左右车轮中心线间的距离(见GJB 744第3.64条)。 |
·回转半径: | 炮身仰角零度时,火炮方向回转中心轴线至炮口端面几何中心点(或回转部分最远点)的
距离。 |
·开架角: | 火炮左右大架开至正常使用位置时的最大夹角。 |
·开架距离: | 火炮左右大架开至正常使用位置时,两驻锄中心点之间的距离。 |
·火炮总质量: | 行军(或战斗)状态火炮所有零部件质量总和。 |
·回转部分质量: | 火炮绕回转中心轴线作方位回转运动部分的质量。 |
·起落部分质量: | 火炮绕耳轴或炮尾球作俯仰运动部分的质量。 |
·后坐部分质量: | 参与火炮后坐的所有零部件质量总和。 |
·抬架力: | 火炮在放列状态下,架尾支点对地面的压力(见GJB 744第3.58条)。 |
·开闩力: | 在开闩过程中,施加在开闩手柄握把上与开闩手柄垂直的平稳力。 |
·手轮力: | 转动高低(方向)机手轮时,施加在手轮握把上与手轮相切方向的平稳力。 |
·火箭炮闭锁力: | 火箭弹发射时解脱闭锁状态所受的轴向约束力。 |
·火炮静态纵(横)向稳定角: | inclination
火炮在静止状态,逐渐增大纵(横)向倾角,其不发生向后(左右)翻倒的最大纵(横)向倾
角。 |
·瞄准速度: | 瞄准机手轮转动一转或随动系统带动火炮跟踪目标时,炮身轴线在水平和垂直面内的角
位移,以度/转或度/秒计。在水平面内的角位移称方向瞄速,在垂直面内的角位移称高低瞄速
(见GJB 744第3.54条)。 |
·高低(方向)瞄准最大加速度: | 单位时间内,瞄准速度变化的最大值。 |
·高低(方向)机转动量: | 高低(方向)机手轮转动一圈时,炮身的角位移量。 |
·冷气充弹压力恢复时间: | 充弹机工作后,压力降低,当压力恢复到规定压力值时的时间。 |
·选配装药试验: | 通过改变药量、药形、药温等方法,获得初速、膛压满足火炮试验要求的装药试验。 |
·检查装药试验: | 测定各种装药的内弹道性能是否满足要求的试验。 |
·测定身管初速、膛压下降量的试验: | pressure
在相同的弹药与射击条件下,测定和比较全装药弹的初速、膛压随身管(或喷管)射弹数增
加而下降的试验。 |
·最大射程角试验: | 确定火炮最大射程所对应射角的射击试验。 |
·有效射程试验: | 在规定的目标条件和射击条件下,测定射击效力达到预定的标准射击效力的最大射程试
验。 |
·最大射高及空中密集度试验: | racy
在火炮允许使用的最大射角下对空射击时,测定弹丸飞行的平均最大弹道高及在某高度
上弹丸散布的试验。 |
·校正射击试验: | 校正射弹散布中心与瞄准点偏差量的试验。 |
·对地面和空中目标射击试验: | 在一定的目标及射击条件下,确定对地面和空中目标射击命中概率的试验。 |
·行进间对固定目标射击试验: | 测定坦克、自行火炮等在行进过程中对固定目标进行射击的命中概率,以及机构动作可靠
性和操作使用方便性的试验。 |
·导带刻痕试验: | 对线膛火炮通过观测射后导带几何尺寸、形状及弹体刻痕,判断身管寿命是否终止的试
验。 |
·强度试验: | 确定火炮在各种射击条件下的安全性试验。 |
·低温强度试验: | 火炮零部件在规定的低温条件下,以常温全装药弹射击时的安全性试验。 |
·超载强度试验: | 采用不同的超强装药,考核火炮主要零部件的强度储备量,或考核某种类型疵病是否危及
火炮安全使用的试验。 |
·冲击波场测定试验: | 测定冲击波的场分布、冲击波超压值、作用时间及变化规律的试验。 |
·危险界(角、区)的测定试验: | 火炮发射时,测定后抛物或后喷燃气流,对人员和设备器材造成危害区域界线的试验。 |
·炮(枪)口焰测定试验: | 测定炮口焰尺寸和形状、火焰亮度及持续时间的试验,判断其对阵地暴露程度及对直接跟
踪瞄准的影响。 |
·有害气体含量测定试验: | 测定战斗室内有害气体成分、含量及对射手危害程度的试验。 |
·装药自燃可能性试验: | 身管在达到规定温度条件下,判定装药能否自燃以及产生自燃时身管的温度和弹药留膛
时间的试验。 |
·战斗射速射击试验: | 在接近实战的条件下射击,考核机构动作可靠性、火力机动性及操作使用方便性的试验。 |
·编拟炮兵允许发射速度试验: | 在一定的射击条件下,测得身管(驻退机)升降温曲线,编拟出火炮在战斗条件下允许使用
的发射速度的试验。 |
·炮闩紧塞装置可靠性试验: | 在各种使用条件下,测定炮闩紧塞装置闭气是否可靠的试验 |
·减装药机构动作试验: | 在后坐能量最小的条件下,测定机构动作可靠性的试验。 |
·引信测合机测合精度试验: | 考核引信测合机完成测合装定引信分划动作可靠性及装定的分划值是否符合指标要求的
试验。 |
·身管寿命试验: | 在规定的射击条件下,测定身管寿命的试验 |
·自动机(半自动机)寿命试验: | 在规定的射击条件下,测定自动机(半自动机)寿命的试验。 |
·炮闩紧塞装置寿命试验: | 在规定的射击条件下,测定炮闩紧塞装置寿命的试验。 |
·调孔环(板)寿命试验: | 在规定的射击条件下,测定调孔环(板)寿命的试验。 |
·击发机寿命试验: | 在规定的条件下,测定击发机寿命的试验。 |
·引信测合机寿命试验: | 在规定的条件下,测定引信测合机寿命的试验。 |
·冷气充弹机构寿命试验: | 在规定的条件下,测定冷气充弹机构寿命的试验。 |
·延寿射击试验: | 火炮寿命达到规定的指标后,各部件仍可正常工作而继续进行的射击试验。 |
·射击稳定性试验: | 在发射过程及发射后,测定火炮支撑点保持射击前位置能力的试验。 |
·不平衡冲量测定试验: | 测定无后坐力炮、火箭筒等类型武器在发射后所具有的不平衡冲量值的试验。 |
·振动加速度的测定试验: | 测定火炮在射击以及牵引(行驶)时有关部位振动加速度的试验。 |
·炮口、身管振动(摆动)的测定试验: | 测定火炮发射过程中,炮膛轴线相对于射击前位置变化量的试验。 |
·抽气装置性能试验: | 测定抽气装置工作特征量的试验。 |
·炮口制退器效率试验: | 用射击方法测定炮口制退器减少后坐动能相对量值的试验。 |
·反后坐装置动态参数测定试验: | 测定火炮发射时,后坐与复进速度、时间、后坐长及反后坐装置各腔压强等的试验。 |
·自动机(半自动机)运动参数测定试验: | automatic(semi-automatic)mechanism
测定自动机(半自动机)运动参数(时间、位移、速度、加速度)的试验。 |
·应力测定试验: | 测定火炮发射或牵引(行驶)试验中,零部件某一截面上应力大小的试验。 |
·牵引(行驶)试验: | 在规定的道路、里程及行驶速度条件下,考核火炮强度和运动性能的试验。 |
·不除尘射击试验: | 火炮经牵引(行驶)试验之后,在不清除尘土的条件下,检查机构动作是否可靠的射击试
验。 |
·炮手运炮试验: | 对人背马驮火炮,检查外廓尺寸及背具的行军适应能力的试验。 |
·温(稳)炮: | 为保证火炮射击稳定,弹道性能的一致及检查火炮机构动作,在正式试验前所进行的射击。 |
·试射: | 为获得较精确的效力射诸无,在较短时间内,用少量炮弹对目标或试射点进行的射击(见
GJB 744第6.52条)。 |
·瞄准: | 使视轴线指向瞄准点,赋予炮身轴线在水平面和垂直面上处于正确位置的动作过程。在方
向上进行瞄准称为方向瞄准,在高低上进行的瞄准称为高低瞄准(见GJB 744第6.74条)。 |
·关闩: | 驱动闩体关闭炮膛的过程(见GJB 744第5.15条)。 |
·闭锁: | 关闩后,使闩体与炮尾(或炮箱、身管)成刚性连接的过程(见GJB744第5.16条)。
复3.3.4.6 拔 recocking
保持炮闩闭锁状态,使击发装置再次处于待发状态的动作(见GJB 744第5.21条)。 |
·装填: | 把弹药传送到待发状态的动作过程(见GJB 744.第5.4条)。 |
·横弹: | 在规定的直射射程内,弹丸章动角最大值超出规定的要求。 |
·迫发: | 用弹药自身势能使底火击发的过程。 |
·开闩: | 驱动闩体,使炮膛处于敞开状态的过程(见GJB 744第5.1条)。 |
·电击发: | 用电能使底火击发或用电能释放击发机使底火击发。 |
·人工击发: | 人工操作击发装置使底火击发。 |
·发射顺序: | 多管火箭炮按一定规则所确定的各管弹药发射的先后次序。 |
·发射时间间隔: | 火箭炮连发射击时,相邻两发射弹的时间间隔。 |
·正向射击: | 沿火箭炮、坦克或自行火炮行驶方向的射击。 |
·侧向射击: | 沿火箭炮、坦克或自行火炮行驶方向两侧方向的射击。 |
·全支撑射击: | 使火箭炮车轮全部或部分(一般指后轮)离地时的射击。 |
·半支撑射击: | 消除火箭炮行军缓冲器的弹性,只靠车轮支撑的射击。 |
·调架: | 调转火炮大架的过程。 |
·退弹: | 将弹药从发射系统或供弹系统上退出的过程。 |
·点射: | 自动炮每次发射数发炮弹的方法。按发射弹数多少或持续时间长短,通常分为短点射和长
点射。具体发射弹数或持续时间根据不同炮种决定(见GJB 744第6.46条)。 |
·连射: | 自动炮每次发射弹数或持续时间超过长点射的发射方法(见GJB 744第6.50条)。 |
·齐射: | 两个以上的火炮,按统一口令或信号同时进行发射的方法(见GJB 744第6.48条)。 |
·单管单发射击: | 用一个身管(或定向管)每次装填一发的射击。 |
·单管连发射击: | 用一个身管首发装填瞄准后,连续发射的射击。 |
·双管(多管)单发射击: | 两管(多管)每次各装填一发的射击。 |
·双管(多管)连发射击: | 首次装填后,将一组炮弹连续从双管(多管)中发射出去的射击。 |
·等速射: | 按相同的时间间隔发射两发以上炮弹的方法(见GJB744第6.47条)。 |
·修正瞄准: | 根据射击结果,改变射击诸元,以达到预定目的的瞄准过程。 |
·不修正瞄准: | 一次射击后不改变射击诸元的瞄准。 |
·直接瞄准: | 视轴线或视轴线的平行线直接对向目标的瞄准(见GJB 744第6.78条)。 |
·间接瞄准: | 视轴线或视轴线的平行线不直接对向目标而对向瞄准点的瞄准(见GJ8 744第6.79条)。 |
·抽筒: | 将药筒从药室中抽出的过程(见GJB 744:第5.28条)。 |
·输弹: | 把位于输弹位置的炮弹送入炮膛的过程(见GJB 744第5.14条)。 |
·扬弹: | 把炮弹提升到预定位置的过程(见GJB 744第5.12条)。 |
·拨弹: | 用拨弹机构将供弹线上的炮弹拨动一个节距,并依次将炮弹拨到供弹位置或输弹线上的
动作。 |
·供弹: | 把炮弹送到输弹位置的过程(见GJB 744第5.13条)。 |
·冷气充弹: | 用冷气(压缩空气)通过专门冷气筒带动自动机工作,使炮弹处于待发状态的过程。 |
·自动循环: | 自动机在两次击发之间的工作过程。 |
·加后坐距离: | 射击时,火炮后坐部分沿摇架向后运动的距离。 |
·变后坐: | 后坐距离随射角改变而变化的后坐。 |
·自由后坐: | 后坐部分在射角为零度时,仅在炮膛合力作用下的后坐(见GJB 744第5.24条)。 |
·后坐复进时间: | 后坐部分完成后坐、复进全过程所需要的时间。 |
·不发火: | 不能正常引燃底火的故障(见GJB 744第3.84条)。 |
·迟发火: | 击发后,底火(或点火具)的工作时间较正常工作时间延迟的现象。 |
·击发无力: | 击发能量不够,不能使底火着火的现象。 |
·不同步: | 要求同步发射的双管或多管火炮,不能同时发射的现象。 |
·间断发射: | 多管火箭炮在发射过程中,不能按规定的顺序连续发射的现象。 |
·发射间隔不均匀: | 连发射击时,发与发时间间隔不在规定范围内的现象。 |
·抛筒无力: | 发射后,药筒虽抽出但未抛至规定的距离。 |
·复进缓慢: | 复进速度低于规定要求,后坐部分缓慢恢复到初始位置的现象。 |
·复进过猛: | 复进速度高于规定要求,后坐部分猛裂冲击摇架的现象。 |
·驻退机渗漏液: | 驻退液从驻退机内渗漏出来的现象。 |
·复进不到位: | 复进时,复进部分没有运动到所规定的复进位置(见GJB 744第3.87条)。 |
·后坐不到位: | 后坐时,后坐部分没有运动到所规定的后坐位置(见GJB 744第3.86条)。 |
·后坐复进时间过长: | 后坐部分后坐复进时间超过规定的时间。 |
·卡壳: | 射击时,药筒不能顺利抽出的故障(见GJB 744第3.76条)。 |
·掉弹: | 在供、输弹过程中,炮弹脱离弹链、弹夹或输弹线的故障(见GJB 744第3.80条)。 |
·双弹: | 一次往输弹线上推送两发弹的现象。 |
·重复装填: | 迫击炮膛内有弹,又装填一发的现象。 |
·空膛: | 由于供弹机发生故障,使炮膛或转膛的某个弹膛未能装入炮弹引起停射的故障(见GJB
744第3.82见)。 |
·卡弹: | 在供、输弹或装填过程中,炮弹被卡滞的故障(见GJB 744第3.78条)。 |
·空拨: | 拨弹机未将弹拨动到规定位置的现象。 |
·越位弹: | 在扬、供或拨弹过程中,弹超越规定位置的现象。 |
·输弹不到位: | 弹未被输送到规定位置的现象。人工装填时又称装填不到位。 |
·不开闩: | 发射过程,出现打不开炮闩的现象。 |
·不关闩: | 炮闩不能关闭炮膛的现象。 |
·不闭锁: | 关闩后,闩体与炮尾(或炮箱、身管)未成刚性连接的现象。 |
·自动关闩: | 发射后,药筒已抛出,抽筒子挂臂或扣机没有挂住闩体,炮闩处于关闩位置的现象。 |
·不扬弹: | 扬弹机不能将炮弹输送到预定位置的现象。 |
·卡链: | 在供、输弹过程中,弹链被卡滞的故障(见GJB 744第3.79条)。 |
·断链: | 射击中,弹链被折断的现象。 |
·冷气可排除故障: | 用冷气充弹可以排除的射击故障。 |
·冷气不可排除故障: | 用冷气充弹无法排除的射击故障。 |
·胀膛: | 发射后身管产生径向塑性变形的现象。 |
·贴膛: | 发射后,药筒紧贴在膛壁而抽不出的现象。 |
·环状断裂: | 药筒呈圆周断裂的现象。 |
·体裂: | 药筒呈纵向破裂的现象。 |
·炸壳: | 药筒在抽出过程中产生炸裂的现象。 |
·火炮外观检查: | 对火炮各零部件的直观检查。 |
·机构动作检查: | 检查火炮各活动部件动作是否确实可靠。 |
·人工后坐检查: | 利用机械或人力,使后坐部分后坐到一定位置,检查机构动作可靠性及装配质量。 |
·冲点划线检查: | 在火炮的零部件上按规定的位置冲点、划线,检查火炮经射击或牵引(行驶)后零部件的变
形量。 |
·零位及零线检查: | 零位是指炮身(或定向器)轴线和瞄准镜座纵横向水平,高低倾斜水准气泡居中时,瞄准具
表尺的高低分划应为零;零线是指当炮身(或定向器)轴线与瞄准镜光轴线平行时。瞄准镜方向
分划与俯仰分划应为零。对零位零线是否正确的检查称为零位零线检查。 |
·射角不一致性: | 以瞄准具赋予火炮射角,与火炮实际射角之差。 |
·炮膛轴线: | 炮口截面与炮膛起始部截面几何中心点的连线。 |
·瞄准镜光轴与炮膛轴线平行性: | 在高低射界范围内,检查瞄准镜光轴与炮膛轴线的平行程度。 |
·垂直总晃(松)动量: | 火炮射角为零度时,在炮口垂直面内向上、向下分别施加某一静载荷,炮膛轴线所产生的
向上与向下的垂直角位移量之和。 |
·垂直不可恢复晃(松)动量: | 火炮射角为零度时,在炮口垂直面内向上、向下分别施加某一静载荷并除去载荷,炮膛轴
线不能恢复原标定位置产生的向上与向下的垂直角位移量之和。 |
·水平总晃(松)动量: | 火炮射角为零度时,在炮口水平面内向左、向右分别施加某一静载荷,炮膛轴线产生的向
左与向右水平角位移量之和。 |
·水平不可恢复晃(松)动量: | 火炮射角为零度时,在炮口水平面内向左、向右分别施加某一静载荷并除去载荷,炮膛轴
线不能恢复原标定位置所产生的向左与向右水平角位移量之和。 |
·炮膛轴线偏离角: | 火炮在高低射界范围内,炮膛轴线偏离铅垂面的水平角。 |
·炮膛“实际轴线”与水平台一致性: | tal platform
将炮口塞头插入炮口部,检查塞头平面与炮身水平台平行程度。 |
·炮膛轴线与水平台一致性: | 炮膛轴线与炮身水平台平行的程度。 |
·火炮质心: | 火炮质量分布中心。 |
·动力偶臂: | 火炮后坐部分质心位置到炮膛轴线的垂直距离。 |
·闩体越程量: | 闩体开闩至极限位置与闩体处于自然开闩位置间的距离。 |
·击针击痕偏心度: | 击针击痕偏离底火中心的程度。 |
·击针突出量: | 击针突出于闩体镜面的长度。 |
·高低(方向)机空回量: | 正、反转动高低(方向)机手轮时,使射角(方位角)不发生变化的最大转角。通常用圈数表
示。 |
·炮口塞头: | 塞入炮口部用来检查炮膛实际轴线与水平台一致性的量具。 |
·炮膛塑型: | 用印膜胶将炮膛表面缺陷塑造成型。 |
·炮膛烧蚀: | 炮膛表面在高温高压火药气体的物理化学作用下,发生损坏现象。 |
·炮膛磨损: | 炮膛表面在弹丸的机械作用下产生的磨耗。 |
·炮膛网裂阶段: | 烧蚀的前期,炮膛表面开始出现径向裂纹,直至构成闭合清晰的网状裂纹。 |
·小烧蚀网: | 在射弹不多时,膛线起始部的阳线上首先出现径向裂纹,而阴线上则出现纵向裂纹。随射
弹数的增加,膛内逐渐形成非闭合的细小网状裂纹。 |
·中烧蚀网: | 随妆康叛网状裂纹。 |
·大烧蚀网: | 随着射弹数的增加,中烧蚀网断续扩大,网状裂纹很清晰,闭合网状裂纹的纹路呈暗黑色。 |
·炮膛缝裂阶段: | 烧蚀的后期,炮膛表面严重烧蚀,形成气流小溪,凸凹裂沟、冲刷层及贝壳状龟裂。 |
·龟裂: | 膛线起始部出现气流小溪,阳线尚残存,阴、阳线的大烧蚀网纵横交错,裂纹粗大,有裂缝
出现。 |
·贝壳状龟裂: | 膛内闭合裂纹加深,膛线起始部阳线磨平,形成明显的裂缝。 |
·冲蚀和冲凹: | 火药气体对炮膛表面冲刷侵蚀所形成的沟状凹坑。 |
·阳线挤扁: | 局部阳线变宽、阴线变窄的现象。 |
·阳线崩落: | 阳线边缘上出现小缺口的现象。 |
·阳线脱落: | 阳线棱角出现较大面积缺损的现象。 |
·阳线断脱: | 阳线成段脱落的现象。 |
·炮膛裂纹: | 炮膛表面有底部发黑的纹路。 |
·夹灰: | 炮膛表面或金属内部组织中微小的溶渣或金属颗粒。系指金属疵病。 |
·挂铜: | 铜导带与膛线摩擦而产生的残留物贴敷在炮膛表面的现象。 |
·火药残渣: | 经若干发射击后,附着在炮膛表面的黑色片状物。 |
·初始磨损: | 身管阳线导转侧阳线棱角磨圆的现象。 |
·中等磨损: | 膛线起始段,阳线磨损量为阳线高度四分之一以下。 |
·严重磨损: | 膛线起始段,阳线磨损量为阳线高度四分之一至四分之三。 |
·阳线残存: | 膛线起始段,阳线磨损量为阳线高度四分之三以上。 |
·身管直线度: | 炮膛轴线与炮膛实际轴线之间的距离。 |
·炮口角: | 炮口截面处,炮身实际轴线的切线与炮膛轴线的夹角。 |
·壁厚差: | 身管某截面壁厚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 |
·药室长度: | 弹丸装填到位后,身管后端面至弹丸底部的距离。 |
·药室增长量: | 药室长度的变化量。 |
·自动机循环图: | 以基础构件的位移为自变量,用图表示的自动机工作全过程。 |
·两管(或多管)平行性: | 两管(或多管)的非基准管中心线与基准管中心线,在垂直与水平方向上的夹角。 |
·击发同步性: | 双管或多管火炮(定向器)击发时,各管击发时间的一致性。 |
·刹车装置作用一致性: | 运动体左右刹车装置刹车效果一致的程度。 |
·运动体缓冲器缓冲行程: | 缓冲器弹性元件从开始工作状态变为极限工作状态时,通过车轮中心沿垂直方向测得的
火炮下降量。 |
·轮胎下压量: | 轮胎负荷状态与非负荷状态高度之差。 |
·弹簧负荷试验: | 对自由状态的弹簧施加静载荷,以测定弹簧性能。 |
·后坐阻力: | 后坐部分后坐时所受各阻力之和。 |
·最大自由后坐速度: | 自由后坐阶段,后坐速度的最大值。 |
·复进终止(点)速度: | 后坐部分复进到位时的速度。 |
·开、关闩速度: | 开、关闩时,闩体运动的最大速度 |
·抽筒速度: | 身嫱后,药筒从药室部抽出时具有的速度。 |
·上跳、下压、前冲、后退量: | ward impact
射击时,火炮相对射击前位置产生的向上、向下、向前、向后的位移量。 |
·后坐阻力功: | 后坐阻力在后坐全长上所作的功。 |
·振动量的测量: | 对振动体在选定点上振级的大小、时间历程、频率(频谱)、相位、激振力、传递力等的测量。 |
·振动电测法: | 用传感器将振动参数变成电信号,对振动量进行测量的方法。 |
·冲击: | 系统受到瞬态激励后,力、位移、速度和加速度发生突然变化的现象。 |
·身管温升: | 射击过程中,身管表面温度随射弹数增加而变化的量值。 |
·驻退液温升: | 射击过程中,驻退液温度升高的量值。 |
·冲击波: | 火炮射击时喷出的气体突然冲入周围空气向外传递的波。 |
·炮口波: | 射击时由炮口产生的冲击波。 |
·超压: | 实际压力与环境压力的差值。差值为正称为正超压,差值为负称为负超压。 |
·正(负)超压作用时间: | 从环境压力开始到正(负)峰压又回到环境压力所需要的时间。 |
·超压包络时间: | 压力波动(正或负)从最大峰值开始到其值下降到最大峰值的十分之一时所需要的时间。 |
·声级: | 在声场中某一点的声级计上以分贝表示的读数(声级计的读数是相当于全部可听声频率
范围内按规定频率计数和积分时间而积分的声压值)。 |
·声压级: | 待测声压与基准声压的比值取常用对数再乘20。基准声压空气中为:2×10-5pa。 |
·火控系统: | 火力控制系统的简称,用于探测、跟踪目标、控制火力系统实施射击的全套设备。主要包括
目标坐标测定器、火控计算机、武器随动系统(或稳定器)控制台及传感器等。 |
·高炮火控系统: | 用于探测、跟踪空中目标,连续计算射击诸元,控制高炮实施射击的火控系统(见GJB 745
第3.1条)。 |
·地炮火控系统: | 用于探测目标、计算、传输和显示射击诸元,控制地炮实施射击的火控系统:大多用于射程
较远的加农炮、榴弹炮、加榴炮及火箭炮。又称地炮射击指挥系统。 |
·自行炮火控系统: | 用于探测、跟踪空中或地面目标,计算射击诸元,控制自行炮实施射击的火控系统。 |
·坦克炮火控系统: | 用于控测、跟踪地面目标,计算射击诸元,控制坦克武器实施射击的火控系统(见GJB 745
第3.2条)。 |
·反坦克炮火控系统: | 用于探测、跟踪地面目标,计算射击诸元,控制反坦克炮实施射击的火控系统。 |
·扰动式火控系统: | 在赋于火炮提前角的过程中,火炮运动使瞄准线偏离目标,须由炮手操作才能使瞄准线重
新对准目标的火控系统(见GJB 745第3.5条)。 |
·非扰动式火控系统: | 在赋予火炮提前角的过程中,能自动消除火炮运动所引起的扰动,保持瞄准线对准目标的
火控系统(见GJB 745第3.6条)。 |
·指挥仪式火控系统: | 用独立稳定的目标坐标测定器跟踪目标,火控计算机求解射击诸元以控制火炮实施射击
的火控系统。也称稳像式火控系统。 |
·大闭环火控系统: | 能对弹丸的脱靶量自动进行实时测量和处理,求得偏差校正量,并可自动校正即将发射弹
的火控系统(见GJB 745第3.8条)。 |
·解命中问题: | 确定弹丸与运动目标相遇点的坐标,并计算射击诸元的过程。 |
·载体坐标系: | 以回转中心为圆点,车体横、纵轴线为X、Y轴,Z轴垂直向上所组成的直角坐标系。 |
·瞄准线坐标系: | 固连在目标坐标测定器瞄准线上的直角坐标系(见GJB 745第4.1.7条)。 |
·目标: | 火控系统发现、识别或控制武器实施攻击的对象。 |
·目标运动参数: | 描述目标在某坐标系内运动状态的量(见GJB 745第4.1.10条)。 |
·目标临近: | 目标至火控系统控制的火力阵地的距离逐渐减小的运动状态。 |
·目标离远: | 目标至火控系统控制的火力阵地的距离逐渐增大的运动状态。 |
·目标运动假定: | 在解命中问题时对目标运动规律所作的假定。 |
·匀速直线运动假定: | 假定目标作速度大小和方向均不变的运动。 |
·匀加速运动的假定: | 假定目标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不变。 |
·现在点: | 运动目标相对于观测点的空间位置。 |
·提前点: | 弹丸与运动目标在理论上的相遇点相对于发射点的空间位置。
同义词:未来点 |
·命中点: | 弹丸与目标的实际相遇点。 |
·火炮线: | 火炮的实际炮膛轴线。 |
·基线: | 目标坐标测定器基准点与火炮基准点或炮阵地中心的连线;地炮中指基准炮与非基准炮
之间的连线(见GJB 745第4.1.23条)。 |
·斜距离: | 目标与发射点之间的距离。 |
·水平距离: | 目标在发射点所在水平面的投影与发射点之间的距离。 |
·航路: | 目标运动的轨迹(见GJB 745第4.1.29条)。 |
·航路捷径: | 目标作直线飞行时,发射点到目标航路在发射点所在的水平面内投影的距离。 |
·提前量: | 从运动目标的现在点到提前点的矢量(见GJB 745第4.1.32条)。 |
·弹道下降量: | 弹丸脱离炮口后,在重力、空气阻力的作用下偏离火炮轴线在铅垂面内降落的高度。 |
·方位角: | 在水平面内,以观测点为顶点,从正北方向顺时针转至现在水平距离线的角度(见
GJB 745第4.1.37条)。 |
·提前方位角: | 在水平面内,以发射点为顶点,从正北方向顺时针转至提前水平距.离线的角度(见
GJB 745第4.1。38条)。 |
·高低角: | 炮目高低线和炮口水平面之间的夹角,又称炮目高低角。 |
·提前高低角: | 提前斜距离线与发射点所在的水平面之间的夹角。水平面以上为正(见GJB 745第
4.1.40条)。 |
·方位角提前量: | 提前水平距离线与现在水平距离线的夹角。 |
·射角: | 射线与炮口水平面的夹角。 |
·瞄准角: | 仰线与炮目连线的夹角。 |
·航路角: | 以目标为顶点,从目标速度矢量顺时针转至现在斜距离线的角度(见GJB 745第4.1.44
条)。 |
·水平航路角: | 目标在水平面内的投影为顶点,从目标水平速度矢量顺时针转至现在水平距离线的角度
(见GJB 745第4.1.45条)。 |
·航向角: | 在水平面内,目标的水平投影为顶点,从正北方向顺时针转至目标水平速度矢量的角度
(见GJB 745第4.1.46条)。 |
·弹丸飞行时间: | 弹丸由炮口飞至目标或由炮口飞至弹道上某一点所经历的时间(见GJB 745第4.1.50
条)。 |
·弹道风修正: | 为消除因弹道风引起的误差所进行的修正。 |
·空气密度偏差修正: | 为消除因空气密度偏离标准气象条件引起的误差所进行的修正。 |
·射弹初速偏差修正: | 为消除因射弹初速偏离表定值引起的误差所进行的修正。 |
·药温修正: | 为消除因发射时装药温度同标准装药温度的偏差引起的误差所进行的修正。 |
·气温修正: | 为消除因射击环境温度同标准射击环境温度的偏差引起的误差所进行的修正。 |
·身管变形修正: | 为消除因身管下垂或弯曲引起的误差所进行的修正。 |
·偏流修正: | 为消除因偏流引起的误差所进行的修正。 |
·基线修正: | 为消除基线造成的误差所进行的修正。 |
·地球自转修正: | 为消除因地球自转引起的误差所进行的修正。 |
·射击条件修正: | 为消除因实际射击条件偏离标准射击条件(弹道、气象和地理条件)引起的射击误差所进
行的修正。 |
·基准射向: | 地炮射击中,同一作战单位,为便于指挥射击,以基准炮为准,为火炮和火控系统设备规定
的共同的方位指向。 |
·声测法: | 利用声测设备确定目标位置和测定炸点偏差量的一种方法。 |
·单观极距法: | 由一个观察所以极坐标形式决定目标或炸点位置的一种方法。 |
·双观交会法: | 根据两个观察所测得的观目方向或炸目偏差,以及两个观察所之间的距离,用计算或图解
法确定目标或炸点位置的方法。 |
·炮目诸元: | 表征目标相对于炮阵地位置的一组坐标参数。 |
·观目诸元: | 表征目标相对于观察所位置的一组坐标参数。 |
·射击诸元: | 对目标进行射击时,赋予火炮指向和引信分划的一组参量。 |
·成果诸元: | 在地炮射击指挥系统中,根据已获得的炸点观察结果,依照选定的试射规则,导求炸点的 散布中心与试射点重合或平均弹道能够保障有效地毁伤目标时所装定的方位、射角表尺和引
信分划。 |
·简易法: | 利用炮阵地、目标在作战地图上的位置,量取测地诸元,根据已知条件计算或估计射击条
件修正量,以决定射击开始诸元的方法。 |
·精密法: | 地炮中,根据精密的测地数据和实时的气象通报,以及精密的弹道条件,精确地决定射击
开始诸元的一种方法(见GJB 745第4.1.70条)。 |
·成果法: | 在对炮阵地、观察所和目标进行较精确测地的基础上,利用对试射点的试射成果(或对巨
标比较可靠的射击成果),求出射击后的修正量,决定目标射击开始诸元的一种方法。(见GJB
745第4.1.71条)。 |
·弹测法: | 地炮中,根据对试射点的试射成果,决定射击开始诸元和连测战斗队形的一种方法(见
GJB 745第4.1.73条)。 |
·转移射: | 为发挥火力袭击的突然性,利用已射击过的目标或已决定好射击诸元的火控点,来修正新
发现目标与原目标(火控点)对炮阵地的方向差、距离差,以决定新目标射击开始诸元的方法
(见GJB 745第4.1.72条)。 |
·集火射击: | 在有效火力范围内,集中火力同时对一个目标进行的射击。 |
·试射: | 为确定毁伤目标的准确射击诸元,用少量炮弹对目标或试射点进行的试探性射击。 |
·效力射: | 为达到一定的射击效果(歼灭、压制、破坏目标和妨碍敌人行动),对目标实施的突然而猛
烈的射击(见GJB 745第4.1.82条)。 |
·背向射击: | 在高炮的实弹射击中,使火炮射击点与提前点方位相差180o,而对真实目标实施避开射
击的一种方法。 |
·短停射击: | 自行武器系统在行进中跟踪目标,短促停顿时对目标进行的射击(见GJB 745第4.1.78
条)。 |
·行进间射击: | 具备良好技术性能的自行武器系统行进中对目标进行的射击。 |
·较正射击: | 武器系统实际射击过程中,对弹丸命中点的系统误差进行校正的射击。 |
·检验性射击: | 在严格规范的条件下进行的射击,一般适应于坦克炮火控系统和反坦克炮火控系统。 |
·准战斗射击: | 在接近实战条件下进行的射击,一般适用于坦克炮火控系统和反坦克炮火控系统。 |
·射击效果: | 对目标射击后,目标受到的毁伤程度或弹丸命中的部位。 |
·火控系统战术技术指标: | 火控系统应满足的作战训练和技术性能方面的指标。 |
·火控系统原理误差: | 设计火控系统时,由于所建立的数学模型与所描述的系统不完全一致,或因数学模型被近
似,简化所造成的误差。 |
·火控系统精度: | 火控系统输出诸元的实测值与标准值之差的统计特征值。 |
·火控系统系统误差: | 在一定条件下,火控系统由于某些原因而产生的按确定的规律随时间或空间变化的误差。 |
·火控系统随机误差: | 火控系统中,由于偶然因素引起的,每次出现无一定规律,但总体上服从一定统计规律的
误差(见GJB 745第4.2.4条)。 |
·目标运动假定误差: | 火控计算机所采用的目标运动假定与目标的真实运动规律不一致所造成的误差。(见
GjB 745第4.2.6条)。 |
·火控系统静态误差: | 在火控系统处于稳态时,测得的实际输出值与理论值(标准值)之差。 |
·火控系统动态误差: | 在火控系统处于动态时,测得的实际输出值与理论值(标准值)之差。 |
·自动跟踪: | 火控系统自动检测跟踪误差,实现对运动目标跟踪的过程(见GJB 745第4.2.20条)。 |
·跟踪误差: | 目标跟踪系统所测得的目标坐标与实际的目标坐标之差。 |
·反应时间: | 对坦克炮火控系统或反坦克炮火控系统,反应时间指目标进入视场到火炮发射的时间;对
地炮火控系统,反应时间指从指挥员下达口令到炮位显示射击诸元的时间;对高炮火控系统,
反应时间指在有效测程内坐标测定器接收指示到火炮发射的时间。 |
·最大跟踪距离: | 目标跟踪系统能稳定跟踪目标的最大距离(见GJB 745第4.2.14条)。 |
·最大发现距离: | 火控系统能发现目标的最大距离(见GJB 745第4.2.15条)。 |
·实际距离: | 目标和武器之间的距离。 |
·综合距离: | 由实际距离加上实际条件偏离标准条件而进行的修正得到的距离。 |
·自动抬炮: | 对坦克简易火控系统来说,根据火控计算机解出的射击诸元,瞄准镜自动装定其诸元值,
同时火炮自动抬起相应值的动作。 |
·精瞄: | 坦克火控系统自动抬炮后,炮手进一步精确瞄准的过程。 |
·火控系统战斗工作方式: | tions
在战斗条件下,火控系统所能选择的工作状态。 |
·火控系统非战斗工作方式: | bat conditions
在非战斗状态下,火控系统自检、训练等工作状态。 |
·检验性条件: | 对坦克火控系统来说,指严格控制的射击条件或对射击有影响的因素作具体规定及要求
的条件。 |
·准战斗条件: | 指近似实战的射击条件。 |
·火控系统精度分配: | 根据火控系统的总体精度要求,对各分系统提出合理精度的要求。 |
·火控系统精度分析: | 根据火控系统的各种误差源,分析研究火控系统误差的统计特征的过程。 |
·火控系统试验: | 指对被试系统所进行的总体试验。 |
·分系统调试: | 对分系统进行测试、调整、校验,使其满足战技指标要求的过程。 |
·火控系统联调: | 调试整个火控系统,使其性能达到最佳化的过程。 |
·室内试验: | 在室内对火控系统进行的一系列试验,有时也称室内静态试验。 |
·电源拉偏试验: | 考核电源电压在极限条件下全系统工作性能的试验。 |
·互换性试验: | 将多套系统的相同分机或部件互换后,检验系统工作性能的试验。 |
·自动抬炮精度的试验: | 检验火控系统自动抬炮精度的试验。 |
·野外试验: | 为检验火控系统在野外环境条件下的性能,在接近野战环境条件下的试验现场所进行的
试验,有时把在室内无法进行的试验项目放到野外进行,也称为野外试验。 |
·火控系统动态试验: | 检查、测试火控系统动态性能的过程,一般包括动态模拟试验、动态飞行试验和射击试验。 |
·火控系统环境试验envirnmental: | 考核或评价环境对火控系统性能影响的试验。主要有火控系统机械环境试验、气候环境试
验和电磁环境试验。 |
·射击门测试: | 检测当火炮的射角误差、方向角提前量误差等同时分别小于某一预置量时,才允许射击的
门控电路控制精度的过程。 |
·射击试验: | 检验火控系统射击精度或命中率的试验。 |
·校正射击试验: | 在射击中由于火力、火控系统的误差及有关因素影响,使得弹着点与瞄准点有一定偏差,
为获得修正补偿值以纠正偏差而进行的射击试验。 |
·检验性条件射击试验: | 在严格控制射击条件或对射击有影响的因素作具体规定及要求的条件下进行射击试验。 |
·准战斗条件射击试验: | 在近似实战的条件下进行的射击试验。 |
·夜间射击试验: | 为考核配有微光夜视仪器的火控系统或其它火控系统在夜间的工作性能而在夜间进行的
射击试验。 |
·简易法射击试验: | 用简易法决定射击诸元的射击试验。 |
·精密法射击试验: | 用精密法决定射击诸元的射击试验。 |
·成果法射击试验: | 用成果法决定射击诸元的射击试验。 |
·弹测法射击试验: | 用弹测法决定射击诸元的射击试验。 |
·转移射射击试验: | 用转移射决定射击诸元的射击试验。 |
·首发命中率: | 对目标射击第一发的命中概率。 |
·强度射击试验: | 射击一定数量的强装药炮弹,以考核火控系统的结构强度和工作性能的试验。 |
·暗室(射频): | 它是具有吸收入射波的各个界面,并能使所关心的频率范围内基本上保持无反射场的设
施。 |
·天线感应电压: | 指开路天线端子上感应的电压。 |
·交叉耦合: | 存在于二个或多个不同信道之间,电路元件或部件之间的信号耦合。 |
·串扰: | 在一条传输的电路内,由于与其它传输电路发生电的或磁的相互耦合而产生的不希望有
的信号。 |
·恶化: | 电磁兼容性试验期间发生的任何超出容限的状况。 |
·电磁兼容性: | 各系统在一个公共电磁环境中能正常执行其各自职能的适应能力。 |
·电磁干扰控制: | 指控制电磁能量的幅射和传导,以便尽量减小或降低系统、分系统或设备运行时的不必要
发射。 |
·发射: | 电磁能量从能量源通过辐射或传导形式传播出去。 |
·传导发射: | 沿着电源线或信号线传播的电磁能量发射。 |
·脉冲发射: | 由重复频率不超过所用接收机的脉冲带宽的脉冲所产生的发射。 |
·寄生发射: | 发射机的一种电磁辐射,它不是信息信号或与载波有关的谐波信号的一部分,而是由电路
中不希望有的振荡所产生的。 |
·谐波发射: | 发射机的一种电磁辐射,它不是信息信号的部分。但其频率为载波频率的整数倍。 |
·辐射发射: | 通过空间传播出去的希望有的或不希望有的电磁能量,如果发射的是不希望有的电磁能
量时,则称为“辐射干扰”。 |
·电磁环境: | 一个设备、分系统或系统在执行其规定任务时可能遇到的辐射或传导电磁发射电平,在各
不同频段内的功率与时间分布。电磁环境有时可用场强表示。 |
·传导干扰: | 沿着导体传播的不希望有的电磁能量。 |
·电磁干扰: | 任何中断、阻碍、以及恶化或限制火控系统有效性能的电磁能量。 |
·辐射干扰: | 由任何单元、天线、电缆或连接线所辐射出来的一种希望有的电磁能量。 |
·电磁兼容性故障: | 指由于电磁干扰或敏感性影响使单机或分系统、系统失灵或失效。 |
·开阔场地: | 用来测量电磁辐射的场地。它是一个开阔的平坦地带,远离建筑物、输电线、栅栏、树林、地
下电缆和地下管道,足以使它们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
·辐射: | 以电磁波形式发射的能量。 |
·辐射危害: | 描述电磁辐射对燃料、电子硬件、军械武器和人员所造成的危害。 |
·屏蔽: | 为了阻止或减少电磁能量的传输而封闭或遮蔽的阻挡层,它可以是导电的,也可以是不导
电的或是非金属的吸收芯。 |
·恢复能力: | 指设备、分系统或系统在暂时暴露于有害的电磁环境中而带来的明显恶化情况下,重新起
作用的能力。这意味着该系统暴露于上述环境中时其性能将会恶化,但是,当干扰电平被排除
时,系统不会出现任何有碍于运行的损害,比如部件烧毁等。 |
·传导敏感度: | 对在电源控制和信号上足以引起不希望有的响应或性能恶化的干扰信号的电流或电压的
一种度量。 |
·电磁敏感度: | 指设备、分系统或系统因受到电磁辐射而造成不希望有的影响干扰电平的一种度量。 |
·辐射敏感度: | 指对造成设备性能恶化所要求的辐射干扰场的一种度量。 |
·瞬态: | 由开关动作、继电器的闭合或其它周期性转换所产生的单个冲击脉冲或低重复频率的脉
冲。 |
·电磁辐射对燃料的危害性: | 电磁辐射造成易挥发性燃料(例如飞机燃料)点燃的一种潜在危险。 |
·电磁辐射对军械的危害性: | 电磁辐射对弹药或电爆装置产生有害影响的一种潜在危险。 |
·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危害性: | 电磁辐射对人体产生有害生理作用的一种潜在危险。 |
·观察仪器: | 主要用于观察目标、搜索敌性、侦察地形的一类光学仪器。如各种望远镜、炮队镜、指挥镜
和潜望镜。 |
·测角仪器: | 主要用于测量高低角、高低夹角、方向角和方向夹角的一类光学仪器。如方向盘、经纬仪
等。 |
·测距仪器: | 主要用于测量距离的一类光学仪器,如体视测距仪。 |
·瞄准仪器: | 主要装备于各种武器用以对目标进行瞄准的光学仪器。如各种枪炮瞄准镜或光学瞄准具。 |
·放大率: | 光学仪器中所说的放大率是指仪器的放大率。对于显微系统它等于物镜的放大率与目镜
的放大率之乘积;对于望远镜系统它等于物镜焦距与目镜焦距之比值;对于投影系统它等于物
镜的放大率。 |
·视度: | 目视的光学仪器目镜出射光线的会聚或发散程度。视度以屈光度为单位。 |
·视差: | 光学仪器中,在光轴方向上,成像平面位置与分划板刻线面或十字线位置不重合的程度。
视差可以用角度、线位移或视度来表示。 |
·出射光瞳直径: | 孔径光栏通过它后面的光学系统在整个光学系统像空间内所成的像,在出射瞳孔平面的
直径。 |
·出射光瞳距离: | 从仪器目镜的最后一个表面顶点到出射瞳孔平面与光轴交点的距离。 |
·目距: | 双目仪器中,两出瞳之间的距离。 |
·光轴平行度: | 一般指双目仪器或有两种视场的主辅仪器中,两光学系统光轴的不平行程度。 |
·眼点距离: | 光学仪器视场边缘光束的主光线在目镜后面与光轴的交点到目镜最后一面的距离。 |
·视场: | 可被光学系统成像的物面大小。在显微镜系统中,以线值表示视场大小,通常为视场直径,
称为线视场;在望远镜系统中用角度表示视场大小,称为角视场。 |
·分辨率: | 反映仪器分辨本领的一项指标。望远系统中常以物面上刚能被分辨的两点(或两线)对入 瞳中心的张角来度量;对显微镜系统、照像物镜常以物面上两点刚能被分辨开的距离来度量, 或以像面上-毫米内能分辨开的线对数来度量。 |
·分划板倾斜: | 当仪器处于使用位置或水平状态时,分划板标志不在正确位置而是在垂直于仪器目镜视
轴平面上围绕视轴旋转一个角度。也就是仪器的分划板垂直刻线与铅垂线相交的角度。 |
·像倾斜: | 当仪器处于使用位置时,物像围绕仪器目镜视轴对物体本身旋转一个角度。若以铅垂线作
为物体,那么就是铅垂线经仪器所成的像与铅垂线相交的角度。 |
·物像对分划板标志的倾斜: | 当仪器处于使用位置时,物像绕仪器目镜视轴对分划板标志旋转一个角度。倾斜方向相反
两角就相加,相同就相减。 |
·分划板偏心差: | 分划板中心与视场中心之差。 |
·像差: | 光学系统所成的实际像与理想像的差异,通常包括球差、彗差、像散、场曲、I弩变、色差等。 |
·球差: | 球面像差的简称。自轴上物点入射到透镜(光学系统第一个透镜)不同高度,(离光轴距
离)的光线,经光学系统后不会聚在同一点上的一种对称性像差。 |
·彗差: | 轴外物点发出的光束中,对称于主光线的一对光线经光学系统后,失去对主光线的对称
性,使交点不再位于主光线上,对整个光束而言,与理想像面相截形成一彗星状光斑的一种非
轴对称像差,彗差通常用子午面上和弧矢面上对称于主光线的各对光线,经系统后的交点相对
于主光线的偏离来度量,分别称为子午彗差和弧矢彗差。 |
·色差: | 物体经光学系统后形成彩色像的一类像差。不同色光在同一种光学玻璃中的传播速度各
不相同。即同一种光学玻璃对各种色光具有不同的折射率,因此透镜对各种色光的焦距不同,
像的位置与大小也随之而异,使成像模糊并带有彩色,色差分轴向色差和垂轴色差两种。 |
·像散: | 轴外物点用细光束成像时其像为一对相互垂直且相隔一定距离的短线的现象。 |
·场曲: | 使垂直于光轴的平面物体上的每一点均用细光束成像不能在垂直于光轴的平面上形成相
似的像,而只能在曲面上形成像,这种像差称为场曲。 |
·杂光: | 透过光学系统(或透镜)到达像面,但不参与成像的光。杂光的存在会降低像的清晰程度,
它主要是由透镜表面,镜筒或镜框内壁反射作用造成的。杂光可以是会聚的也可以是漫射的。 |
·杂光系数: | 光学系统的像面上杂光的光通量与所要求的成像光束的光通量之比值。 |
·光学传递函数: | 在非相干照明条件下,线性空间不变光学系统中,物面上光强分布的傅里叶变换与像面上
光强分布的傅里叶变换的比值,用它可以客观地评价系统的成像质量。 |
·畸变: | 由于光学仪器对物体各点的放大率不同而引起象的几何形状发生变化称为畸变,可分为
枕形畸变和桶形畸变两种。 |
·透过率: | 又称透过系数,是通过光学零件或光学系统的光通量It与入射光通量Io之比值。用符号τ℃表示,则τ=It/I0。 |
·零位: | 指当仪器在规定状态下瞄准轴所应在的空间位置。 |
·零位校正: | 将瞄准镜某一规定瞄准轴调整于零位仪分划中心或校正靶的中心。 |
·零位走动: | 指瞄准镜的某一规定瞄准轴发生了位置走动。 |
·机构空回: | 机构正向转动与反向转动之间存在的空隙量。 |
·测角误差: | 用光学仪器测得的角度值与真值之间的差值。 |
·光学内基线测距仪的测距误差: | rangefinder
所测目标的距离值与距离真值之间的差值。常用相应的理论误差值表示。 |
·磁针装置: | 用来使仪器按磁子午线定向的装置。 |
·红外夜视仪器: | 采用光电方法把红外线图像变换成可见光图像从而能在夜间或能见度较差的条件下观察
目标用的光学仪器。 |
·主动式红外夜视仪器: | 带有用以“照亮”目标的红外线光源的夜视仪。它有使用机动性好,景像清晰度高的优点,
但存在易暴露自身和笨重等缺点。 |
·被动式红外夜视仪器: | 仪器本身不具备发射红外线的光源,主要根据目标和周围环境之间的温差来发现目标的
夜视仪器。它不易暴露自身,但在不利的气象条件下观察距离短。 |
·大气吸收损耗: | 在大气层内传播时,由于大气的吸收而造成的光强衰减。 |
·卡塞格伦光学系统: | 由凹面主反射镜和凸面次反射镜组成的反射式光学系统。它具有镜简短、结构紧凑、无色
差优点。是红外接收系统中常用的一种物镜。 |
·空间频率: | 单位长度内光强所包含的空间周期数。如在一张白纸上,每毫米有20对明暗相同、间隔相
等的线条,即称其空间频率为每毫米20对线。 |
·红外探照灯: | 在探照灯前面加有红外滤光片,使光源发出的其它辐射光谱均被吸收,只允许红外线透过
的一种由光源、反射镜和红外滤光片所组成的探照灯。 |
·变像管: | 将图象(通常为不可见的辐射)投射到光阴极上,在荧光屏上产生一个对应的可见光图象
的真空成像器件(见GJB 743第5.2.17条)。 |
·红外变像管: | 通常采用银氧铯光阴极能将近红外辐射图象转换为可见光图象的变像管(见GJB 743第
5.2.18条)。 |
·亮度增益: | 在标准光源照射下,像管荧光屏的法向输出亮度与光阴极上输入照度之比。单位为cdm-2/Lx(见GJB 743第5.1.35条) |
·辐射积分灵敏度: | 在一定色温的光源照射下,在光电阴极一定面积上产生的饱和光电流与输入到这一面积
上的光通量之比。 |
·夜视仪器观察距离: | 在规定的目标性质、目标照度和目标与背景的对比度等条件下,仪器所能识别目标的最大
目标距离。 |
·发现: | 将一个目标同其所处的背景或其它目标相区别(见GJB 743第5.1.85条)。 |
·识别: | 依照目标轮廓和特征识别其类型(见GJB 743第5.1.86条)。 |
·辨认: | 确认所识别目标的具体细节(见GJB 743第5.1.87条)。 |
·中心放大率: | 变像管的像输出直径与光电阴极同中心区输入直径之比。 |
·系统分辨率: | 当一标准测试图样成像在光电阴极面上时,它在荧光屏上最小可分辨图样的空间频率,以
每毫米线对数来表示。 |
·微光夜视仪: | 微光夜视仪是利用夜间微弱的夜天光由像增强器加以增强而得以观察的一种夜视仪器。 |
·像增强器: | 由像增强管和高压电源封装在一起所构成的器件(见GJB 743第5.2.24条)。 |
·微通道板像增强器: | 主要靠微通道板起电子倍增作用,采用多碱光阴极的单级高增益像增强器,是倒像管和薄
片管的总称(见GJB 743第5.2.26条)。 |
·热像仪: | 依赖于景物各部分温度和发射率引起的辐射差异形成可见的热图的成像仪器(见GJB
743第5.3.24条)。 |
·最小可分辨温差: | 具有不同空间频率,高宽比为7:1的四杆状目标处于均匀的背景中,目标与背景的温差
从零逐渐增大。在确定的空间频率下,观察者刚好能分辨出四杆状图形时,目标与背景间的温
差(见GJ-B 743第5.1.83条)。 |
·最小可探测温差: | 不同尺寸的方形或圆形目标处于均匀的背景中,观察者能探测出方形或圆形图案时,目标
与背景的温差(见GJB 743第5.1.84条)。 |
·信号传递函数: | 对正方形或圆形靶标在系统显示屏上的亮度输出与靶标一背景温度差之间的函数关系,
是热像系统的一个客观评价参数。 |
·激光器: | 利用受激光发射现象来的激光的装置,通常由工作物质、光学谐振腔和泵油源组成。按不
同的工作物质可把激光器分成各种类型。 |
·固体激光器: | 用掺入少量激活离子的玻璃和晶体作为工作物质的激光器。常用的有红宝石、钕玻璃、钇
铝石榴石(Y.AG)激光器。 |
·气体激光器: | 以气体作为工作和物质的激光器。气体激光器可分为原子气体、离子气体和分子气体激光
器。气体激光器的单色性和模式一般优于其它激光器,且能长时间较稳定地工作。 |
·光学谐振腔: | 对光波起谐振作用的腔。光波在两镜面间来回反射,互相干涉,使得只有满足一定振荡条
件的光波才能在腔内形成比较稳定的振荡模式。 |
·时钟脉冲: | 由晶体振荡电路产生的有确定周期的脉冲序列。 |
·计数器: | 用于记录电子线路中出现的脉冲数目的电子部件。按计数方式可分为非同步计数和同步
计数。 |
·数字显示电路: | 能将二进制数译成相应的十进制数字,并用电光显示器件将数字显示出来的电路。 |
·Q开关: | 用于突变光学谐振腔品质因数Q值的装置。 |
·转镜式Q开关: | 一种常见的光学机械调Q开关。用一个置于工作物质一端的高速马达驱动的全反射棱镜
和置于工作物质另一端的另一个反射镜组成谐振腔,当高速旋转梭镜对准另一个反射镜时,腔
的Q值突然升高,光学谐振腔的损耗骤减,从而形成激光。 |
·电光Q开关: | 基于电光元件(普克尔盒或克尔盒)所产生的电光效应的Q开关。 |
·染料Q开关: | 用有机染料作饱和吸收剂而形成的Q开关。 |
·激光测距: | 利用激光在介质中的传播时间或位相关系进行测距的技术(见GJB 743第4.1.13条)。 |
·脉冲激光测距机: | 以Q开关脉冲激光器作为激光发射器,用光电方法测量发射脉冲和回波脉冲的时间间隔
并换算成距离数的测距机。 |
·三轴平行度: | 激光测距机发射、接收、瞄准三光轴的平行程度。 |
·二氧化碳激光器: | 工作物质主要是CO2、He、N2等分子气体的一种激光器。二氧化碳激光器的输出波长主要
为10.6μm,对激光远距离非常有利;它的输出功率大,能量转换效率高(可达十分之几),能与
热像仪兼容,是今后军用激光测距机主要采用的一类激光器。 |
·激光测距作用距离: | 在保证既定的测距精度前提下,激光测距机可测得的有效距离。 |
·激光测距最小作用距离: | 激光的强后向散射距离或门电路的延迟时间对应的距离(即盲区)。在脉冲激光测距仪中,
由于激光后向散射而产生脉冲状强噪声,掩盖了回波信号,在电子线路中采用了门电路来阻塞
这个噪声,克服计数干扰。 |
·测距准确度: | 指测距的绝对误差。其量值与晶振的频率、激光脉冲上升沿形状及大气传输效应等有关。 |
·测距重复频率: | 激光测距机可连续重复测距能力的一个指标,通常以每分种平均可测次数来度量。 |
·应急测距: | 在应急状态下,超过测距重复频率进行的测距。 |
·准测率: | 准测的概率。当测量次数很多时可用准测频率来表示。
m--测距准确的次数;
n--总测距次数。 |
·错测率: | 错测的概率。当测量次数很多时可用错测频率来表示。
|
·漏测率: | 漏测的概率,产生漏测时距离显示器上无测距结果。当测量次数很多时可以用漏测频率来
表示。
|
·目标特性: | 目标的有效反射截面和目标反射性质的总称。目标特性对激光回波的强弱会产生很大影
响,从而导致激光测距能力的差异。 |
·角分辨率: | 激光测距机横向分辨目标能力的一个指标,通常以毫弧度为单位。它主要与光束发散角、
接收系统灵敏度及三轴平行度有关。 |
·距离选通: | 激光测距机在一定距离内可以排除不必要的可测目标和干扰的功能。 |
·距离分辨率: | 指测距仪在一定距离上分辨前后相邻目标的最小间隔距离,一般以米为单位表示。在激光
测距系统中距离分辨率与回波脉冲宽度,光电探测器的响应速度、前置放大器的通频带、晶体
振荡器的频率等有关。 |
·测距精度: | 指距离测量值重复好坏的程度。在脉冲激光测距仅中,当激光脉冲前沿接近或小于测距仪
分辨率时,测距精度与仪器分辨率一致。当用较高振荡频率的计数器,而光脉冲前沿远大于仪
器分辨率时,影响精度的主要原因是脉冲前沿不够陡。 |
·虚警: | 无目标信号时,由于某一噪声电压超过门限电压而被误认为目标信号的情况。 |
·门限电压: | 根据噪声电压、虚警概率和作用距离等设置的接收机鉴别门槛。 |
·激光安全辐射照量(或辐照度): | 允许从仪器目镜中出射的低于相应的眼照射限值的辐照量(或辐照度)。 |
·眼照射限值: | 在一定条件下,人眼可承受的最大辐照量(或辐照度)。 |
·激光脉冲输出能量: | 指发射的每个激光脉冲所包含的能量。通常以焦耳(或毫焦耳)为单位。 |
·激光脉冲峰值功率: | 输出激光功率脉冲波形上的最大值。 |
·激光脉冲宽度: | 激光脉冲半功率点之间的时间间隔。 |
·激光光束发散角: | 激光器发射的激光束近似为一束半角为θ/2的锥形光束,θ就叫发散角。使激光束通过适
当的光学系统如倒置的望远镜可以改变发散角的大小。 |
·激光测距经纬仪: | 具有激光测距功能的经纬仪(见GJB 743第4.3.7条)。 |
·瞄准具: | 装定火炮或火炮发射装置射击诸元(或根据目标的现在诸元装定火炮射击诸元)的装置。 |
·向量瞄准具: | 以向量机构模拟瞄准命中原理图的方法,自动解算出射击诸元的装置。 |
·机械环形瞄准具: | 由一个瞄准孔和数个速度环构成的瞄准具。 |
·微光瞄准具: | 利用夜间微弱的夜天光经光电增强后对目标进行瞄准跟踪的瞄准具。 |
·红外瞄准具: | 接收目标发射或反射的红外光,对目标进行瞄准跟踪的瞄准具。 |
·测速瞄准具: | 利用火炮在瞄准跟踪过程中的方位角速度。高低角速度以及与斜距离有关的诸元,解算出
赋予火炮正确射向的计算装置。 |
·方向瞄准角: | 射面与包含炮目线的铅垂面的夹角。 |
·方向炮瞄角: | 炮瞄面与包含炮目线的铅垂面的夹角。 |
·目标航向角: | 目标飞行线与炮目线在水平面投影的夹角。 |
·目标俯冲(上升)角: | 目标飞行线在俯冲(上升)点的切线和水平面的夹角。 |
·跟踪脱靶量: | 被跟踪目标偏离仪器瞄准标记的距离。 |
·数据录取率: | 测试中,测到数据的次数和应测到次数的百分比。 |
·航路高度: | 在航区中,飞机航路到地面基准点的高度。 |
·全航路: | 飞机从进入指定航线到退出航线。 |
·偏航距离: | 飞机在水平方向上偏离预定航路的距离。 |
·瞄准镜立靶射击精度试验: | 制式的火炮、弹药在规定的气象条件下用被试瞄准镜(具)瞄准,对不同距离上的立靶进行
射击,考核射弹的平均弹着点与目标的偏离程度及弹着点的平均散布是否满足指标要求的试
验。 |
·测角性能试验: | 考核被试仪器的方向、高低测角范围、测角速度、空回及磁针定向精度的试验。 |
·测距试验: | 考核被试仪器最大、最小测距范围及测距精度和距离分辨率等是否满足指标要求的试验。 |
·观察试验: | 考核被试仪器在野外对不同距离上的固定目标和活动目标的观察效果是否满足技术指标
要求的试验。 |
·夜间工作性能试验: | 考核被试仪器在夜间观察、瞄准射击等性能、照明器材工作性能及隐蔽性能的试验。 |
·有限次操作试验: | 考核被试仪器经过多次重复操作后运动机构的磨损、发热等效应对仪器性能影响的试验。 |
·消光试验: | 考核脉冲激光测距机的最大测程和测距灵敏度的一种试验。 |
·氙灯光暴露距离试验: | 检查夜间工作时激光泵浦氙灯光暴露距离的试验。 |
·寿命试验: | 评价分析被试品寿命特征的试验。 |
·激光器寿命试验: | 考核激光器工作时耐久性的试验。 |
·定时截尾寿命试验: | 达到规定时间就终止的寿命试验。 |
·平均无故障测距次数试验: | 考核激光测距系统可靠性的试验。 |
·极性反接试验: | 将电源极性反接以考核仪器安全性的试验。 |
·定数截尾寿命试验: | 达到规定的失效次数就终止的寿命试验。 |
·发射机输出功率: | 发射机提供给电磁辐射器(天线)的射频功率,可分为峰值功率和平均功率。 |
·发射机峰值功率: | 脉冲发射机在脉冲期间所产生的高频功率。 |
·发射机脉冲宽度: | 雷达发射机在脉冲工作状态时高频脉冲包络的宽度。 |
·接收机灵敏度: | 雷达接收机准确接收微弱信号的能力,通常用最小可检测信号功率表示。 |
·接收机选择性: | 表示接收机选择所需信号,抑制邻频干扰的能力。 |
·接收机动态范围: | 接收机任何环节都不饱和的最大输入信号功率与最小可检测信号功率之比。 |
·天线波束宽度: | 天线波束宽度是天线主瓣的角度范围。它由在包含波束最大值方向的铅直或水平平面内,
辐射强度为波束最大辐射值的一半的两个方向之间的角度来计量,也称为半功率波束宽度。它
与天线的形状、尺寸、工作波长、口径场辐相分布等密切有关,通常可作为角度分辨力的度量。 |
·天线增益: | 在给定方向的同一点上产生相等辐射场强时,一个无损耗的各向同性辐射器的总输入功
率与该天线的总输入功率之比,也称功率增益。 |
·发现概率: | 雷达以某种方式搜索到给定区域内单个目标的这一随机事件所发生的可能性。 |
·方位分辨率: | 分辨同一距离上两个相邻目标的能力,通常用所能区分的最小方位角表示。 |
·距离分辨率: | 分辨同一方向上两个相邻目标的能力,通常用所能区分的最小距离表示。 |
·天线机械扫描范围: | 通过整部天线,天线的某些部分或馈电系统的机械运动来完成实现天线波束扫描的最小
角度。 |
·天线电扫描范围: | 用电子的方法控制波束方向以实现天线波束扫描的最大角度。 |
·侦察精度: | 雷达对目标进行侦察所得到的距离和方位数据与真值之误差量的统计值。 |
·校射精度: | 校射雷达测定弹丸弹着点与目标的偏差量的精度.或根据弹丸外弹道测定炮位坐标与真
实炮位坐标的偏差量的精度。 |
·火控计算机: | 它是火控系统的核心部分,其主要功能是解算射击诸元。 |
·火控计算机战术技术指标: | 火控计算机应满足的作战、训练和技术性能方面的指标。 |
·弹道函数: | 易于火控计算机处理的逼近射表的函数。 |
·超界处理: | 当输入(出)量超出规定范围时火控计算机所进行的处理。 |
·火控计算机输入参数: | 输入到火控计算机的各种数据。 |
·火控计算机输出诸元: | 火控计算机输出的各种数据。 |
·人工输入: | 由操作手将数据装入火控计算机的操作方式。 |
·自动输入: | 指自动向火控计算机输送数据的工作方式。 |
·参数复核: | 对输入参数的正确性进行检验。 |
·解算时间: | 火控计算机完成一次射击诸元计算所需要的时间。 |
·解算值: | 指火控计算机计算给定射击题目得到的诸元值。 |
·标准值: | 指在通用数字计算机上,对给定和射击题目,而计算出来的相对真值。 |
·解算精度: | 火控计算机解算值与标准值之差的统计特征值。 |
·功能试验: | 检验火控计算机是否具备战术技术指标所规定功能的试验。 |
·标准题解算精度试验: | 为检验火控计算机解算按射表给出的题目得到的诸元值与表定值符合程度而进行的试
验。 |
·非标准题解算精度试验: | 为检查火控计算机解算非标准条件题目的射击诸元精度而进行的试验。 |
·连续工作试验: | 检验火控计算机在规定时间内持续工作能力的试验。 |
·测试诊断正确性试验: | 检验具有测试诊断功能的火控计算机测试诊断能力的试验。 |
·电源拉偏试验: | 考核火控计算机电源电压在极限条件下工作能力的试验。 |
·互换性试验: | 检验多台火控计算机在互换相同部件后工作性能的试验。 |
·传感器: | 在火控系统中将非电量的变化转换成电量变化的装置。 |
·横风传感器: | 将横风瞬时值转换成相应电量的装置。 |
·高低角速度传感器: | 将目标在高低向的运动速度转换成相应电量的装置。 |
·方向角速度传感器: | 将目标在方位向的运动速度转换成相应电量的装置。 |
·炮耳轴倾斜传感器: | 将炮耳轴倾斜角度转换成相应电量的装置。 |
·传感元件: | 它可直接感受被测量(一般为非电量),而输出与被测量成确定关系的电量。也可以不直接
感受被测量而只感受与被测量成确定关系的其它非电量。 |
·线性度: | 描述传感器输入输出线性关系的特征量。 |
·灵敏度: | 指线性传感器校准线的斜率,它用输出量的变化量和输入量的变化量之比来描述,非线性
传感器灵敏度则随输入量而变化,用dy/dx表示。 |
·迟滞: | 表明传感器在正(输入量增大)反(输入量减小)行程期间输入输出线不重合的程度。 |
·重复性: | 在同一方向的全量程内连续多次重复测量所得的特性曲线一致的程度。 |
·采样: | 又称取样或抽样,采样有两种,一种是瞬时采样,另一种是区间采样。 |
·采样频率: | 单位时间的采样次数。 |
·传感器台架试验: | 检验传感器安装在台架上所进行的试验。 |
·传感器装车试验: | 指传感器装车后,对其重复性及精度进行测试的试验。 |
·中央配电箱: | 连接所有火炮、指挥仪、电源站、分配电源电与信号电的装置。 |
·动力配电箱: | 将中央配电箱来的动力电转接到单炮随动系统各部件上去的装置。 |
·火炮配电箱: | 把电源与信号分配到随动系统的各个部件的装置,并将各部件电路连接起来。 |
·回转接触装置: | 将动力电和信号,由不回转的基体部分转接到回转部分的装置。 |
·传信仪: | 发送同步控制信号的装置。 |
·受信仪: | 接收传信仪送来的控制信号和被控对象的输出量,给出误差电压的装置。 |
·半自动瞄准仪: | 在半自动瞄准时,用来产生半自动控制信号的装置。 |
·高低角限制器: | 根据高低角极限位置要求,限制高低角系统运动的装置(见GJB 175.13第4.30条)。 |
·方位角限制器: | 根据方位角极限位置要求,限制方位角系统运动的装置(见GJB 175.13第4.3l条)。 |
·零位指示器: | 指示火炮与指挥仪之间失调角的大小与相位的装置。 |
·液压传动箱: | 用液体作为工作介质,并以其液压能进行能量传递和转换的装置。 |
·液压动力箱: | 在液压传动装置中,向液压马达或液压缸提供受控制的液压能的装置(见GJB 175.13第
4.36条)。 |
·控制柜: | 集中控制随动系统工作并显示其工作状况的装置。 |
·组合阀: | 在液压传动装置中,若干液压控制阀的集成化元件(见GJB 175.13第4.37条)。 |
·测量元件: | 用以测量输入量与输出量之间的误差,并转换成与该误差成比例的电压信号的装置。 |
·放大元件: | 控制系统中用于放大微弱误差信号的装置。 |
·执行元件: | 驱动负载运动的装置。 |
·最大速度: | 被控制对象能够达到的最大速度。 |
·最大加速度: | 被控对象能够达到的最大加速度。 |
·跟踪速度: | 在给定的误差范围内,等速跟踪时,被控对象的运动速度。 |
·跟踪加速度: | 在给定的误差范围内,被控对象跟随输入量运动时的加速度。 |
·最大跟踪速度: | 在给定的误差范围内,等速跟踪时,被控对象所能达到的最大速度。
不推荐术语:最大瞄准速度(见GJB 175.13第3.6条)。 |
·最大跟踪加速度: | 在给定的误差范围内,被控对象跟随输入量运动所能达到的最大加速度。
不推荐术语:最大瞄准加速度(见GJB 175.13第3.7条)。 |
·最小跟踪速度: | 在给定的误差范围内,被控对象平稳跟踪所能达到的最低速度。 |
·超调量: | 在过渡过程期间输出量与输入量之间的最大误差,用这个最大误差与输出量最终希望值
的百分比来表示。 |
·振荡次数: | 被调整量在过渡过程时问内的摆动次数。
3.4.B.2.10 过渡过程时间 transient time
阶跃信号作用于系统的瞬时起至输出量达到并停留在它的最终期望值的某个百分比范围
内所需的时间。 |
·静态误差: | 系统协调后,在静止状态下,输入量与输出量间的差值。 |
·等速跟踪误差: | 系统在等速跟踪状态下,输出量与输入量的瞬时差值(见GJB 175.13第3.18条)。 |
·正弦跟踪误差: | 系统在正弦跟踪状态下,输出量与输入量的瞬时差值(见GJB 175.13第3.19条)。 |
·射击瞬时误差: | 即炮弹出炮口瞬时,随动系统的跟踪误差。 |
·射击跟踪误差: | 系统在射击过程中,输出量与输入量的瞬时差值(见GJB 175.13第3.20条)。 |
·随动系统精度: | 在各种工作状态下系统达到稳态后,输入与输出之间位置精度的大小。由静态误差、等速
跟踪误差、正弦跟踪误差、射击跟踪误差来衡量。 |
·射弹超差率: | 随动系统的射击试验中,超差弹数占有效射弹的百分比。 |
·制动角: | 系统以最大速度进入限制区,从限制机构动作开始,至系统完全停止工作止,控制对象所
转过的最大角度。 |
·滑行角: | 被控对象以最大速度运动时,断电后,被控对象转过的角度(见GJB 175.13第3.24条) |
·极限角: | 允许火炮运转的最大角度。 |
·调转时间: | 系统调转规定角度所用的时间。 |
·放大器的不平衡电压: | 放大器输入为零信号时的输出电压,也称零漂。 |
·系统进入工作时间: | 系统从接电的瞬时起至火炮开始运行时止的时间。 |
·死区: | 当输入信号在某一范围内时系统不工作,这一范围为系统的死区。 |
·半自动系统的机械特性: | 当输入信号不变时半自动系统速度和负载转矩的关系曲线。 |
·系统最大输出功率: | 系统克服最大负载力矩,以最大速度运转时,执行元件的输出功率(见GJB 175.13第3.14
条)。 |
·频率特性: | 系统在不同频率的正弦输入信号作用下的稳态输出特性。 |
·调速范围: | 最大与最小跟踪速度的范围。 |
·自动跟踪: | 随动系统自动接受控制信号,实现跟踪的方式。 |
·半自动跟踪: | 由操作手根据指令,控制系统实现跟踪的方式(见GJB 175.13第2.3条)
3.4.S.3.3 等速跟踪状态 constant speed tracking state
被控对象随等速输入量运转跟踪的状态。 |
·正弦跟踪状态: | 被控对象随正弦输入量运转跟踪的状态。 |
·调转: | 系统克服给定的失调,达到协调的过程。 |
·失调状态: | 系统精度超出给定误差范围的状态。 |
·失调角: | 系统在失调状态下,误差角的瞬时值(见GJB 175.13第2.9条)。 |
·协调状态: | 系统精度在给定的误差范围内的状态。 |
·协调位置: | 系统处于协调状态时所处的位置,又称协调点。 |
·协调时间: | 系统消除失调角进入协调状态的时间(见GJB 175.13第2.12条)。 |
·真零点: | 系统输入轴与输出轴之间的空间角度位置差为零的点。 |
·假零点: | 在双读数线路中,当精粗传动比为偶数时,失调180o的这一点(见GJB 175.13第4.13
条)。 |
·位置负反馈: | 将系统位置输出量直接反馈至输入端,且极性与输入信号相反的反馈。 |
·速度负反馈: | 与位置输出量的一阶导数成比例的负反馈。 |
·前馈控制: | 在闭环控制系统中,根据不变性原理,另将输入信号或干扰信号经相应的补偿网络加入前
向通道中去,以减小原理性误差或干扰误差的方式。 |
·随动系统电气零位: | 指发送器和接收器都处在电气零位状态。 |
·随动系统机械零位: | 被控对象规定的基准位置。 |
·随动系统零位调整: | 使随动系统电气零位和机械零位重合的调整过程。 |
·方位系统射击精度试验: | 固定高低系统、以方位系统驱动火炮跟踪而进行的射击试验,用以确定方位系统的射击精
度和其它主要特征量。 |
·高低系统射击精度试验: | 固定方位系统,以高低系统驱动火炮跟踪而进行的射击试验,用以确定高低系统的射击精
度和其它主要特征量。 |
·半自动瞄准方式射击试验: | 检验射击对半自动瞄准速度的影响和确定有关主要特征量的试验。 |
·连续工作试验: | 检验系统及其零部件长时间和多次重复操作性能的试验,也称跟踪试验。 |
·射击冲击模拟试验: | 模拟火炮射击力矩对系统的冲击,检验系统性能的试验。 |
·联动试验: | 为检查多门火炮联动下的静态、动态、射击精度而进行的试验。 |
·平行操作试验: | 检验联动各随动系统在某些系统进行操作或发生故障时,对其余系统的正常工作是否有
影响的试验。 |
·联动连续工作试验: | 检验在联动条件下,系统连续工作可靠性的试验。 |
·联动射击试验: | 检验在联动射击条件下系统跟踪精度的试验。 |
·陀螺仪组: | 由角度陀螺仪、速度陀螺仪、信号转换元件等基本部分组成的信号敏感组件。 |
·制动电磁铁: | 当不使用稳定器时,把角度陀螺仪按要求位置固定;当稳定器工作时,再把陀螺仪释放开
的装置。 |
·陀螺仪校正装置: | 把陀螺仪内框对中间位置的偏移限制在允许范围内的装置。 |
·瞄准电磁铁: | 给角度陀螺仪的内环以电磁力的元件。借电磁力使角度陀螺仪外环产生进动以实现瞄准。 |
·自动闭锁机: | 实现液压力闭锁同时切断火炮击发电路和瞄准电路的安全装置。 |
·角度限制器: | 当火炮达到极限仰角或俯角时,对稳定系统实现闭镇控制的装置。 |
·操纵台: | 控制坦克上火炮的方向和高低瞄准;使之按要求的方向和速度运动;操纵火炮和并列机枪
击发的装置。 |
·变流机: | 把直流电源变成交流电源的装置。 |
·液压放大器: | 又称液力增压器,对电信号实现液压力(压力、流量)转变的装置。 |
·动力油缸: | 是一种作往返运动的液压执行元件,用于控制负载的运动。 |
·最大稳定力矩: | 稳定器在工作中所提供的最大力矩。 |
·刚性: | 稳定状态下,火炮在规定的失调角时稳定器所提供的稳定力矩。 |
·漂移: | 操纵台握把在中央位置不动时,火炮自动偏离原来位置的现象。 |
·火炮液压力闭锁偏离速度: | 火炮处于液压力闭锁时,在炮口加规定的外力,火炮朝加力的方向移动的速度。 |
·稳定精度: | 坦克按规定速度在规定的试验道路上运动时,稳定器使火炮对固定目标保持瞄准的精度。 |
·跟踪精度: | 坦克按规定速度在规定的试验道路上运动时,瞄准手操纵稳定系统瞄准和跟踪目标的精
度。 |
·校正间隔时间: | 火炮漂移过程中,由校正引起火炮抖动,在两次校正之间的间隔时间。 |
·稳定器的动态试验: | 主要是测定稳定精度、跟踪精度和“射击”瞬时的瞄准精度的试验。 |
·稳定精度试验: | 当坦克在规定的试验跑道上运动时,考核稳定器使火炮对固定目标保持瞄准能力以及车
体振动对稳定器性能影响的试验。 |
·跟踪精度和“射击”瞬时瞄准精度试验: | curacy at the moment of firing
确定瞄准手操纵稳定系统在车辆处于各种振动条件下瞄准和跟踪目标的精度、“射击”瞬
间的瞄准精度的试验。 |
·15o斜坡试验15oslope: | 当车辆处在15o斜坡上侧倾时,确定稳定器的调炮能力和双向稳定器消耗的最大功率的
试验。 |
·稳定器强度射击试验: | 考核稳定器各部件的强度和工作可靠性的试验。 |
·稳定性射击试验: | 确定射击时产生的冲击对稳定器性能影响的试验。 |
·稳定器行进间射击试验: | 确定带稳定器的火炮、机枪在坦克行进间的射击命中率和发射速度的试验。 |
·数据通信: | 以传输数据为主要目的的通信。 |
·数据流: | 在数据传输系统中,正被传输的数据串。 |
·数据源: | 它是产生数字信息装置的统称,例如电传机、数字传感器、计算机、数字式雷达、声码器、纸
带读出器等。 |
·符号: | 在数据通信中,数字的不同取值状态均可称为符号。 |
·标识符: | 一个站为了标识自己而发送的一个或多个字符的序列。 |
·信息码组: | 为满足传输的需要,而把一个信息电文细分成定长或可变长的字符序列。 |
·信息电文: | 传送电文的字符序列,也可以传送组成标题的辅助信息。 |
·编码字符集: | 根据给定的规则和约定,按特定的顺序排列起来的有限字符的集合。 |
·异步传输: | 在同一组(码组或字符)内任意两个有效的时刻之间,单位间隔的数目总是一整数;而在不
同组中,两个有效的间隔之间,单位间隔的数目却总是一整数的传输过程。 |
·同步传输: | 在任意两个有效时刻之间,单位间隔的数目应是整数的传输过程。 |
·串行传输: | 组成同一个电报或数据信号的信号码元按相继的间隔传输,这些有顺序的码元的传输,可
以有间隔也可以没有间隔,但它们不能同时传输。 |
·并行传输: | 组成同一个电报或数据信号的信号码元按一定的数目同时传输。 |
·从站: | 在给定的时刻,预期从主站接收信息文电的站。 |
·主站: | 在给定时刻,具有选择从站把信息文电发送到从站的权利,并且负责保证信息传送的那个
站,在一条数据链路上一次只能有一个主站。 |
·控制站: | 在一个网络上管理诸如探询、选择和恢复过程的站,在线路上发生竞争,或者在网络上任
何站之间出现不正常的情况时,它还负有建立秩序的职责。 |
·数据通信系统: | 能够进行数据信号转换、传输的系统。一般由多个设备组成。 |
·数据链路: | 终端装置和以特定方式进行工作的互连网络的集合,它允许在终端装置间进行信息交换。 |
·传输控制字符: | 用来定义数据字符序列包含的信息的性质,或者用于传送监控指令的那些字符,但不能将
它们作为正文或标题的一部分传送。 |
·正文: | 组成传输的部分字符序列,它作为一个实体被发送到最终目的地去,而且是由要发送的信
息组成。 |
·标题: | 文电正文前面的字符序列。它使接收站能处理这个正文。 |
·起止传输: | 一种异步传输方式。在这种传输中,对应于一个字符的一组码元由一个起始信号引导,这
个信号使接收装置准备接收该字符,在该组码元的后边有一个标记本组码元结束的停止信号,
使接收装置准备接收下一个字符。 |
·码组: | 也称码字或码矢,它是由若干个码元组成的数码信号。 |
·码组检验: | 以检验为基础的一种差错控制方式,它检验码组的构成是否遵守一些预定的规则。 |
·信噪比: | 通信系统某一端点的信号平均功率与噪声功率之比。 |
·波特: | 数字传输时表示数字信号传输速度的单位,其含义是每秒内调制信号的变换次数。 |
·信息速度: | 单位时间内所传输的信息量(二进制),单位为“比特/秒”。 |
·消息速度: | 指每秒钟传输的消息。消息速度的单位随传送消息的种类不同而定,例如传送文字时,单
位为“字数/秒”。 |
·误码率: | 指错误接收码元数在传输码元总数中所占的比例。确切地说,误码率是指码元传输过程中
发生差错的概率值。 |
·错字率: | 传输的总字数中发生的错误字数所占的比例,或者说它是传输每个字发生错误的概率。 |
·误句率: | 指错误接收在总传输句数中所占的比例,或者说它是传输每句发生错误的概率。 |
·重发率: | 在规定的发送和接收条件下,检错反馈重发系统发送重发的次数占总传输次数的比例。 |
·调制解调器: | 在数据传输系统中完成数据信息与适于信息传输的模拟信号之间转换的设备。 |
·振幅键控制: | 在二进制中是指具有两个符号的振幅调制。此时,可以在发“0”符号时不发送载波,发“1”
时发出载波,或者反之。此外,有时把表示多个符号的多电平振幅调制叫振幅键控制,简称多电
平调制。 |
·移频键控制: | 在二进制中,是指具有两个符号的频率调制。这时用发出频率f0和f1来分别代表“0”和
“1”符号。有时把代表两个以上符号的多进制频率调制也叫移频键控制,简称“多频调制”。 |
·移相键控制: | 在二进制中,是指具有两种符号的相位调制。这可以用发送“0”和“180”相位的载波来分别
代表“0”和“1”符号。有时把代表两个以上符号的多进制相位调制也叫移相键控制,简称“多相
调制”。 |
·差分移相键控制: | 差分移相制是利用前后码元之间载波振荡的相对变化来传递信息的。 |
·消息符号: | 指数据信道所传信息流中代表原始消息的符号,或叫信息码元。 |
·码距: | 指两个码组之间相对应位上有不同符号的位数。 |
·检错重发: | 接收端对接收的数据信息进行差错检测,发现有错则通知发信端重发该组信息的差错控
制方式,也叫检错反馈重发。 |
·纠错码: | 指在信息码中,按照一定的规则增加多余码元而构成的一种纠正错误的码。 |
·前向纠错: | 发信端将数据信息按一定规律附加冗余码元,接收端将附有冗余码元的数据信息,按预定
规则进行变换,确定该码所在位置并进行纠正的差错控制方式。 |
·垂直奇偶校验: | 在一个发送字符的末尾附加一个校验码元,该码元的取值使整个字符中“1”的个数满足奇
偶性规则,接收端利用约定的奇偶规则检测传输中发生差错的方法。 |
·垂直水平奇偶校验: | 在垂直(纵向)和水平(横向)两个方向上都采取奇偶校验措施的差错控制方式。 |
·差错控制: | 用于检测和减少在数据传输过程中产生差错的一种规程。 |
·循环码: | 是一种能纠错的线性分组码,其编码方法和编码的码组具有循环性。 |
·定比码: | 这是一种检错码,它的每一种码组中0和1的码元数目都是一定的。 |
·BCH码: | 是纠正多个随机独立错误的一种分组码,它是用最先提出这种码的三个人的人名第一个
字母来命名的。 |
·码元同步: | 在对数据通信中的数字信号检测或鉴别时,使发射端和接收端在工作时步调一致。 |
·仿真线: | 是由集总参数元件组成的网络,其传输参数仿效真正的传输线特征。 |
·编码: | 指按一定规律对信息进行数据化处理以及进一步变换的统称。 |
·解码: | 与编码相逆的过程。 |
·信道: | 传输信息的物理通道。 |
·反馈信道: | 反馈信道是一种反向信道,它是相对于主信道而言的。 |
·随机独立差错: | 随机出现的,前后之同没有依存关系的差错。 |
·成群差错: | 成群成批出现的差错。 |
·混合差错: | 既有随机独立差错又有成群差错混在一起的差错。 |
·恒参信道: | 特性不随时间而变的信道。 |
·变参信道: | 特性随时间而变的信道。 |
·相乘性干扰: | 以参数因子形式出现在信道输入信号和信道传递函数的乘积中的干扰。 |
·相加性干扰: | 以相加形式出现在信道的输入信号中和信道传递函数的关系式里的干扰。 |
·安全性: | 弹药在勤务处理、装填、发射(或投掷)等各种环境中,规定条件下,在预期作用前不燃爆,
确保人员、设备或装备安全的性能。 |
·勤务处理安全性: | 在贮存、维修、运输直至装填前的各种环境中弹药不发生作用的性能。 |
·装填安全性: | 在装填或退弹过程中,引信不解除保险或部分解除保险、弹药不燃爆的性能。 |
·发射安全性: | 在发射、投掷、弹射时,在发射装置中和安全距离内。引信不发生解除保险、弹体不碎裂、弹
体装药不燃爆、弹药不爆炸的性能。 |
·膛内安全性: | 发射时,在发射装置内,引信不解除保险、弹体不碎裂、弹体装药不燃爆、弹药不爆炸的性
能。 |
·炮口安全性: | 发射后,引信在安全距离内不解除保险,弹药不爆炸的性能。 |
·弹道安全性: | 引信呈待发状态后至预定作用前的弹道上,弹药不发生爆炸的性能。 |
·作用正确性: | 发射(或投掷)后,弹药各零部件在膛内、弹道上和碰击目标过程中均能完成规定功能的性
能。 |
·发射时膛内作用正确性: | 发射时弹药各零部件在膛内完成规定功能的性能。 |
·对目标作用正确性: | 弹药各零部件在碰击目标时能完成规定功能的性能。 |
·爆炸完全性: | 弹药的起、传爆系列装药可靠作用,主装药爆炸能量释放完全的性能。 |
·作用可靠性: | 弹药各零部件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时间内能可靠作用,完成规定功能的性能。 |
·威力: | 弹药对目标的杀伤、摧毁或产生其它效应的能力。用杀伤作用、爆破作用、侵彻作用、纵火
作用等来衡量。 |
·杀伤作: | 破片使目标的机体失去功能的毁伤能力。它取决于破片的质量、形状、作用数量、命中目标
时的速度以及目标特性、作用部位。 |
·爆破作用: | 以爆炸装药的爆炸生成物和形成的冲击波摧毁目标的能力。 |
·侵彻作用: | 弹丸依靠其动能侵入各种介质障碍物的能力。 |
·纵火作用: | 是弹药对目标纵火或直接烧毁的能力。它取决于火种的数量及其分布、火种的燃烧强度及
持续时间、火种对目标的引燃和附着能力。 |
·弹体破碎性: | 弹丸或战斗部爆炸后所形成的破片形状、数量及按质量分布规律。它取决于弹体结构、金
属材料和炸药种类及炸药匹配的合理性。 |
·金属回收率: | 破碎性试验中回收后的破片质量与全弹金属质量的百分比。 |
·mC: | 按破片质量的分布规律作出的曲线。其中mC 为破碎率,即m克以上的破片与破碎破片总
数的百分比;m为按分类等级求出的破片平均质量。 |
·破片初速(opV: | 弹丸爆炸瞬间破片所具有的速度。 |
·破片符合系数(Kf): | 是反映破片运动时空气阻力特性的系数。 |
·杀伤面积(Ω): | 球形靶试验中,弹丸或战斗部爆炸后目标受到一定毁伤概率所对应的面积。
|
·破片分布密度(or: | 距爆心半径为ir 的某方位的单位球面上,分布的破片数。 |
·修正系数(A): | 动态与静爆条件下的破片初速之比。 |
·杀伤破片(nhN: | 在扇形靶试验中,任意方向穿透靶板等于或大于规定尺寸或质量的破片为杀伤破片。 |
·卡入破片(qN: | 在扇形靶试验中,任意方向上卡入靶板深度5毫米以上、达到规定尺寸或质量的破片为卡
入破片。 |
·有效破片数(N): | 在扇形靶试验中,杀伤破片数(shN )与二分之一卡入破片数(qN )之和。 |
·密集杀伤半径(0R: | 在扇形靶试验中,从爆点中心至一定距离的圆周上,无间隔排列的每一块人形靶上平均击
中一块破片(即杀伤公算为O.632),此距离即为密集杀伤半径。 |
·密集杀伤面积(0S: | 在扇形靶试验中,密集杀伤半径所对应的地面圆面积。
|
·疏散杀伤面积(S1): | 在扇形靶试验中,在密集杀伤半径以外至60m(大口径弹)或24m(小口径弹)之间,破片击
中人形靶的面积。 |
·杀伤总面积(Ssh): | 在扇形靶试验中,密集杀伤面积与疏散杀伤面积的和。 |
·穿甲威力: | 穿甲弹以其动能侵彻装甲目标的能力。用穿透规定的装甲和达到规定后效作用来衡量。 |
·破甲威力: | 破甲弹以金属射流侵彻装甲目标的能力。用金属射流穿透规定的装甲和达到规定后效作
用来衡量。 |
·碎甲威力: | 碎甲弹与装甲目标接触爆炸时,使装甲产生层裂和崩落的能力。用在规定的装甲上产生碎
甲作用和达到规定后效作用来衡量。 |
·火种数: | 火种被点燃后,碰击目标不熄灭具有纵火能力的单元数。 |
·火种燃烧持续时间: | 从火种燃烧具有纵火能力起至失去纵火能力止所持续的时间。 |
·火种的火焰强度: | 火种燃烧时的火焰温度和火焰尺寸等的统称。 |
·火种散布面积: | 纵火弹作用后火种被抛撒所分布的面积。 |
·特种效应: | 特种弹完成规定任务所具有的能力。如照明弹的照明效应、纵火弹的纵火效力、发烟弹的
烟幕效应、宣传弹的散发性能等。 |
·照明效应: | 照明弹通过照明剂发出强光照亮地面(或海域)的效力。它取决于照明剂的发光强度、照明
时间和照明系统下降速度及照明高度。 |
·最大爆距(Xbmax: | 照明弹以规定的装药号、最大射程角射击时,在降弧段抛高满足要求时的爆点至炮口的水
平距离。 |
·最小爆距(Xbmin: | 照明弹以规定的装药号和射角射击时,在降(升)弧段抛高满足要求时爆点至炮口的水平
距离。 |
·照明炬发光强度(I): | 照明炬在空中燃烧时所辐射的光强。用坎德拉表示。 |
·照明炬空中燃烧时间(Kt: | 照明炬在空中被点燃至照明炬熄火的时间。 |
·抛高(hb): | 空抛式弹丸或战斗部抛点到地面(或水面)的垂直距离。 |
·开伞点高度(kh): | 伞衣完全充满空气瞬间照明炬到地面(或水面)的垂直距离。 |
·熄火高度(xh): | 照明炬熄火点到地面(或水面)的垂直距离。 |
·伞炬系统平均降速(Vzhj: | 照明弹开伞点至熄火点的高度差与照明炬该段燃烧时间之比。
|
·照明半径(Rzh): | 从照明光源地面投影点到满足规定照明度要求的圆形照明区域边缘的距离。
|
·烟幕效应: | 发烟弹作用后释放烟幕屏障的遮蔽能力和持续时间的综合效果。 |
·烟幕遮蔽能力: | 烟幕遮蔽目标、迷盲视线的能力。通常以烟幕宽度、高度、烟幕浓度等来衡量。 |
·烟幕持续时间(yt): | 从烟幕能遮蔽目标起,至烟幕消散暴露目标止所持续的时间。 |
·烟幕宽度(yb): | 具有遮蔽目标能力时的烟云宽度。 |
·烟幕高度(yh): | 具有遮蔽目标能力时的烟云高度。 |
·散发性能: | 宣传弹作用后宣传纸散发的能力。主要通过散发面积、撕碎率和重叠率来衡量。 |
·散发面积: | 宣传纸抛散、飘落的面积。 |
·撕碎率: | 回收纸张中幅面撕碎、破损的纸张质量与回收纸张质量的百分比。 |
·重叠率: | 回收纸张中五张以上重叠在一起的纸张质量与回收纸张质量的百分比。 |
·宣传品回收率: | 做宣传品散发性能试验时,回收印刷品质量与原装印刷品质量的百分比。 |
·开辟通路: | 在障碍物配系中排除部分障碍物保障部队安全通过的行动。 |
·布雷: | 布设地雷的行动。分人工布雷、机械布雷、火炮布雷、火箭布雷、飞机布雷等。 |
·膛炸: | 弹药在炮膛(或发射器)内发生作用而引起的爆炸。 |
·炮口炸: | 弹丸出炮口后,在引信安全距离内发生作用而引起的爆炸。 |
·过早炸: | 弹丸出炮口后,在引信延期解除保险距离前发生作用而引起的爆炸。 |
·早炸: | 弹丸出炮口后,在引信延期解除保险后至预定正常作用前作用而引起的爆炸。 |
·半爆: | 引信爆炸序列最后一个爆炸元件不能输出充足的爆轰冲量或弹丸爆燃破碎成大弹片并留
有残余炸药的现象。 |
·殉爆: | 由一爆炸源产生的冲击波引起邻近弹药爆炸的现象。 |
·空炸: | 弹丸或战斗部在空中任何一种形式的爆炸。 |
·盲炸: | 弹丸或战斗部在土壤深处爆炸形成盲坑的现象。 |
·发射时弹药安全与可靠性试验: | 以实战中可能遇到的各种环境条件发射(或投掷),考核弹药的安全与作用可靠性的试验。
包括发射(或投掷)强度、弹体装药安定性、引信射击安全性、系统安全性、发射可靠性等。 |
·飞行稳定性试验: | 通过测试弹丸、炸弹及火箭弹弹道参数,考核被试品飞行是否稳定的试验。 |
·射程和密集度试验: | 在规定条件下,考核弹丸地面射程和射弹散布误差是否满足战术技术指标要求的试验。 |
·对目标作用正确性试验: | 在规定条件下,考核弹丸、战斗部及炸弹、引信在碰击目标时的强度;弹丸或战斗部装药安
定性;引信的灵敏度、瞬发度、发火可靠性、起爆完全性;弹丸、战斗部及炸弹爆炸完全性的试
验。 |
·弹体对目标的碰击强度试验: | 在规定条件下,考核弹体在碰击目标时是否保持完整,有无暴露药室的试验。 |
·弹丸或战斗部装药对目标碰击安定性试验: | 在规定条件下,考核弹丸或战斗部装药在碰击目标时是否安定的试验。 |
·爆炸完全性试验: | 在规定条件下,考核弹丸或战斗部装药爆炸是否完全的试验。主要取决于引信传爆序列的
可靠性及装药的质量。 |
·静爆威力试验: | 在非射击(或投掷)条件下,模拟一定环境条件将弹丸或战斗部于固定位置实施静爆,以测
定破片破碎率、破片初速、破片空间分布等威力参数的试验。 |
·球形靶试验: | 杀伤弹丸或战斗部在静爆时,测定破片空间分布的试验。用以鉴定其结构合理性、为计算
杀伤面积提供数据。 |
·弹体破碎性试验: | 弹丸或战斗部在规定的砂坑或水井内静爆后,测定破片的形状、数量及质量分布的试验。 |
·破片速度测定试验: | 弹丸或战斗部在静爆时,测定不同方向上破片初速的试验。 |
·扇形靶试验: | 通过对弹丸或战斗部静爆,用扇形靶测定杀伤半径,比较杀伤能力的试验。 |
·爆坑对比试验: | 通过对爆破弹丸或战斗部在静爆时形成的爆坑容积大小的比较,鉴定其爆破威力的试验。 |
·对生物的杀伤试验: | 杀伤弹丸或战斗部在静爆时,杀伤距爆心不同距离上的生物的试验。 |
·冲击波超压值试验: | 弹丸或战斗部在静爆时,测定空气冲击波的压力差值、作用时间和衰减分布的试验。 |
·动态威力试验: | 通过射击(或投掷)试验,考验弹药的杀伤作用、爆破作用、侵彻作用、纵火作用等试验的统
称。 |
·盒形靶试验: | 通过对落弹区布置的盒形靶区进行射击,以测定杀伤、杀爆弹对立姿(或卧姿)步兵的毁伤
效果,评定其杀伤作用大小的试验。 |
·动态爆坑容积测定试验: | 按规定条件射击(或空投),测定爆炸后的爆坑容积,评定其系统爆破作用的试验。 |
·动破甲试验: | 通过射击、抛射或空投,考核破甲弹对规定装甲的破甲威力的试验。 |
·穿甲试验: | 按规定的弹着条件对规定的装甲目标射击,考核穿甲弹穿甲威力的试验。 |
·碎甲试验: | 按规定的弹着条件对规定的装甲目标射击,考核碎甲弹碎甲威力的试验。 |
·照明弹空抛效能试验: | 在规定条件下射击,测定照明弹空抛、开伞、燃烧可靠性的试验。包括计算半失效和失效率等。 |
·照明效应试验: | 在规定的条件下射击,测定照明弹照明系统性能参数的试验。包括测定照明时间、下降速
度、照明半径等。 |
·烟幕效应试验: | 测定发烟弹作用后施放烟幕的遮蔽能力、遮蔽持续时间等性能参数的试验。 |
·纵火效应试验: | 测定纵火弹纵火能力的试验。 |
·宣传品的散发性能试验: | 测定宣传弹作用后宣传品的散发面积、撕碎率、重叠率等性能参数的试验。 |
·特种弹静态效应试验: | 在非射击条件下,测定照明炬的发光强度、发光时间;纵火弹的燃烧温度、燃烧时间;发烟
弹的烟幕尺寸、烟幕持续时间等性能参数的试验。 |
·布雷性能试验: | 测定火箭、火炮、飞机布雷弹作用后布撒地雷的面积、形状、密度等性能参数的试验。 |
·开辟通路试验: | 测定爆破器排除障碍物、开辟通路能力的试验。 |
·选配装药试验: | 按规定的初速、膛压范围要求确定相应发射装药的试验。 |
·弹丸飞行稳定性: | 弹丸飞行时,保证弹丸的几何轴与弹道切线的夹角很小,且弹头时刻指向弹丸的飞行方向
的一种特性。 |
·尾翼稳定: | 利用作用于尾翼的空气动力对弹丸质心的力矩提供弹丸飞行稳定的方法。 |
·急螺稳定: | 利用旋转的定轴原理使弹丸飞行稳定的方法。 |
·最小试验射程(Xmin): | 弹丸以最小装药号(或基本药包)按规定的最小(或最大)射角射击时的组平均距离。 |
·最大试验射程(Xmax): | 弹丸以全装药(即最大装药量)、最大射程角射击时的组平均距离。 |
·标准化射程(Xn): | 将射程按标准条件处理后的结果。 |
·有效射程(Xy)effective: | 武器对目标射击时,弹丸能满足规定的毁伤效果和射击精度要求的射程。 |
·直射距离(Xzh): | 弹道顶点等于目标高时的射击距离。 |
·穿透: | 穿甲、破甲弹着靶后,在靶板背面有孔的现象。 |
·极限穿透速度(Vs): | 弹丸穿透规定装甲靶板的最小着速。 |
·临界穿透速度(V50): | 穿透规定装甲靶板的概率为50%时的着速。 |
·法向角: | 弹着点的弹道切线与靶板表面法线的夹角。 |
·着速(Vc): | 弹丸碰击目标瞬间所具有的速度。 |
·穿甲系数(Kch): | 表征靶板性质,与弹丸结构特点、试验条件有关的修正系数,用以计算穿透速度。 |
·有效发数(Ny): | 弹药试验时,符合评定条件的试验弹数。 |
·穿(破、碎)甲率: | 穿(破、碎)甲弹穿(破、碎)甲发数与该试验有效发数的百分比。 |
·穿透射击距离(Xch): | 穿透(甲)率过到规定值的最大射击距离。 |
·有效射程穿甲率: | 在有效射程上射击时的穿甲率。 |
·靶后效应: | 穿(破、碎)甲弹在穿(破、碎)甲时在靶后所具有的杀伤、毁坏、纵火等效果的统称。 |
·装配正确性: | 弹药系统结合时的强度、同轴度、拔弹力等装配参数的统称。 |
·曳光亮度: | 曳光剂在弹道上发光指示弹道的清晰程度。 |
·曳光燃烧时间: | 从弹丸出炮口(看到炮口火光)至曳光剂燃烧终了的时间。 |
·发射时弹体及零部件强度试验strength: | 在最不利的条件(极限温度、最高膛压、最大初速度等)下射击,考核弹体及零部件变形量、
结构强度及刚度的试验。 |
·发射时弹体及零部件连接牢固性试验: | components for firing
在最不利的条件(极限温度、最高膛压、最大初速度等)下射击,考核弹体与各零部件连接
是否牢固的试验。 |
·导带性能试验: | 在最不利条件(极限温度、最大初速、最高膛压等)下射击,考核导带是否完成规定功能的
试验。 |
·弹丸装药射击安定性试验: | 在最不利条件(极限温度、最高膛压、压力脉冲及持续时间、最大初速等)下射击,考核弹丸
装药在膛内、弹道上是否安定的试验。 |
·曳光性能试验: | 在环境温度条件下,考核曳光弹的曳光点火性能、曳光时间、曳光亮度是否满足要求的试
验。 |
·连发性能试验: | 在规定环境条件下连发射击,考核连发武器弹药的装配正确性、与武器系统的适应性、可
靠性及连发射击的安全性的试验。 |
·螺纹闭气性试验: | 在最不利条件(极限温度、最高膛压、最大初速等)下射击,考核弹丸底螺和弹底引信螺纹
及药筒与底火螺纹联接处密闭火药气体能力的试验。 |
·最大射程试验: | 以常温条件、最大发射药量、最大射程角射击,考核最大射程是否满足战术技术指标要求
的试验。 |
·最小射程试验: | 以常温条件、最小装药量、规定的射角射击,考核最小射程是否满足战术技术指标要求的
试验。 |
·射程重叠量试验: | 为了考核全变装药和减变装药炮弹初速分级的合理性,以相邻装药号的最小射程角和最
大射程角分别射击,计算其重叠量是否满足指标要求的试验。 |
·地面密集度试验: | 在环境温度条件下,按规定的距离对地面射击,考核射弹散布误差是否满足战术技术指标
要求的试验。 |
·立靶密集度试验: | 在环境温度条件下,按规定的靶距对立靶射击,考核射弹散布误差是否满足战术技术指标
要求的试验。 |
·极限穿透速度测定试验: | 通过测定穿甲弹的极限穿透速度,考核穿甲弹的穿甲能力是否满足战术技术指标要求的
试验。 |
·穿甲威力试验: | 在环境温度条件下,通过检查穿甲弹的穿甲率及对靶后效应物的杀伤、毁坏程度,综合评
定穿甲弹威力的试验。 |
·有效射程上穿甲率试验: | 通过检查穿甲弹在规定的有效射程上的穿甲率,考核其是否满足战术技术指标要求的试
验。 |
·直射距离试验: | 通过测定武器配弹后的直射距离,考核其是否满足战术技术指标要求的试验。 |
·破甲威力试验: | 在环境温度条件下,通过考核破甲弹的破甲率、爆炸完全性及对靶后效应物的杀伤、毁坏、
引燃程度,综合评定破甲弹威力的试验。 |
·碎甲威力试验: | 在环境温度条件和规定的射击条件下射击,考核碎甲弹的碎甲率,测定破片速度、质量、数
量及对靶后效应物的杀伤、毁坏程度,综合评定碎甲弹威力的试验。 |
·有效射程上碎甲率试验: | 通过检查碎甲弹在规定的有效射程上的碎甲率,考核其是否满足战术技术指标要求的试
验。 |
·弹道一致性试验: | 在同一条件下,比较同一种火炮使用两种弹丸的外弹道是否一致(或在容许差值内)的射
击试验。 |
·平均弹道一致性试验: | 在散布误差一致的条件下,比较两种射弹散布中心是否一致的试验。 |
·密集度对比试验: | 在同一条件下,比较两种弹丸落点散布中间误差的射击试验。 |
·战斗部与发动机联接可靠性: | 战斗部与发动机在飞行过程中牢固联接而不松动的可靠程度。 |
·发动机使用安全性: | 发动机在工作期间保证炮位和已方阵地安全的性能。常见的不安全现象有发动机变形和
爆炸。 |
·发动机工作可靠性: | 发动机点火和火箭装药燃烧正常的可靠程度。 |
·尾翼强度: | 在火箭弹飞行过程中,尾翼承受外部载荷的能力。常见尾翼强度不足的现象有尾翼脱落、
折断和翼片变形。 |
·中间底隔热能力: | 中间底在火箭发动机中阻止高温燃气与战斗部炸药之间的热传导能力。 |
·受控性: | 导弹响应制导指令的能力。
同义词:听控性 |
·火箭、导弹零部件强度和作用可靠性试验strength: | 以极限温度等各种不利环境条件发射时,考核火箭弹发动机、稳定装置、导弹的操纵系统
及特种战斗部内部机构零件在发射及飞行中发生变形、破裂、折断、固定不牢和完成预定功能
的试验。 |
·战斗部装药射击安定性试验: | 以极限温度等各种不利环境条件发射,考核火箭战斗部装药在发射时或弹道上是否产生
早炸现象的试验。 |
·发火可靠性试验: | 考核火箭弹发火系统电参数及发火性的试验。 |
·连放密集度试验: | 在火箭炮满装(或规定发数)及一次装定条件下按射序和规定的发射间隔时间一次发射完
毕所得到的弹着点散布误差是否满足战术技术指标要求的试验。 |
·单管单放密集度试验: | 在火箭炮用同一发射管(一般为基准管),同一射击诸元条件下发射,考核所得到的弹着点
散布误差是否满足战术技术指标要求的试验。 |
·多管单放密集度试验: | 在火箭炮满装(或规定发数)条件下,用同一射击诸元并按规定射序单发发射,考核所得到
的弹着点散布误差是否满足战术技术指标要求的试验。 |
·发动机极限强度试验: | 发动机燃烧室壁厚和隔热涂层厚度为下限尺寸时,在规定高温条件下对火箭弹进行的强
度试验。 |
·遥测试验: | 通过遥测方法测试火箭弹飞行中的各种性能参数的试验。 |
·最大射程试验: | 考核火箭弹最大射程是否满足战术技术指标要求的试验。 |
·最小射程试验: | 考核火箭弹最小射程是否满足战术技术指标要求的试验。 |
·中射程试验: | 以最大射程的三分之二进行射击的试验。多用于衡量弹、炮的综合效果。 |
·无控飞行试验: | 导弹不加制导系统的飞行试验。 |
·独立回路试验: | 对导弹的目标跟踪回路或制导回路单独进行的试验。 |
·闭合回路试验: | 导弹的目标跟踪回路与制导回路进行联合工作的试验。 |
·机动飞行试验: | 导弹跟踪运动目标的飞行试验。 |
·对固定目标命中率试验: | 考核导弹对固定立靶或模拟靶的命中发数与有效发数的百分比是否满足战术技术指标要
求的试验。 |
·对活动目标命中率试验: | 考核导弹对活动目标的命中发数与有效发数的百分比是否满足战术技术指标要求的试
验。 |
·机载发射试验: | 从飞机上发射火箭弹、导弹,以考核其性能是否满足战术技术指标要求的试验。 |
·车载导弹发射试验: | 从战车上发射导弹,以考核其性能是否满足战术技术指标要求的试验。 |
·导航: | 为飞机提供方位、距离位置数据,保证飞机沿预定航线飞行和安全着陆的过程。 |
·巡航速度(Vx): | 飞机为执行一定任务而选定的适宜于长距离或长时间飞行的速度。它取决于飞行距离、续
航时间、载油量、载重量以及发动机的性能和气候条件等。 |
·作战半径(Rzh): | 飞机执行战斗任务时,能作往返飞行的最远距离。 |
·飞行高度(hf): | 空中飞机到地球表面某一基准水平面的垂直距离。根据选取的基准面不同,分绝对高度、
相对高度和真实高度。 |
·绝对高度(hj): | 空中飞机距标准大气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
·相对高度(hx): | 空中飞机距起飞或着陆机场平面的垂直距离。
同义词:离场高度 |
·真实高度(hzh): | 空中飞机距地面的垂直距离。
同义词:离地高度 |
·轰炸航路: | 飞机进入轰炸起点至投弹点的一段航线。 |
·水平投弹: | 飞机飞行时飞行轨迹保持水平的一种投弹方式。 |
·俯冲投弹: | 飞机沿较陡的(一般俯冲角大于15o)向下倾斜的轨迹作直线加速飞行时的投弹方式。 |
·单投: | 飞机对目标一次攻击只投一枚炸弹的投弹方式。 |
·单连投: | 飞机对目标一次攻击按规定时间间隔单枚连续投弹方式。 |
·齐投: | 飞机对目标一次攻击投下全部炸弹的投弹方式。 |
·水平齐投: | 水平投弹的一种齐投方式。 |
·齐连投: | 飞机对目标一次攻击按规定时间间隔一次同时投两枚或两枚以上炸弹的连续投弹方式。 |
·最小时间间隔齐投: | 以最小的时间间隔对目标一次攻击投下全部炸弹的投弹方式。 |
·应急不爆炸投弹: | 飞机遇紧急情况需迅速将炸弹全部在我区投下并不爆炸的一种投弹方式。 |
·应急爆炸投弹: | 飞机遇紧急情况需迅速将炸弹全部在敌区投下的一种方式。 |
·开箱: | 航空子母弹子弹与母弹箱分离的动作。 |
·开箱时间(kt): | 由投弹至开箱的时间间隔。 |
·开箱高度(kh): | 航空子母炸弹在开箱或爆炸解体时,相对目标的高度。 |
·最小开箱高度(kminh: | 保证子弹发挥预定功能的最低开箱高度。 |
·开箱诸元: | 航空子母炸弹开箱时的坐标、速度、弹道倾角、下落时间等的统称。 |
·开伞: | 炸弹阻力伞系统被打开并张满的过程。 |
·强制开伞: | 通过设在飞机上的拉绳等附件,利用炸弹脱钩瞬间与飞机的相对运动将伞包打开的一种
开伞方法。 |
·风轮开伞: | 炸弹投下后借助于气流的相对运动旋脱风轮,释放开伞机构将伞包打开的一种开伞方法。 |
·定距开伞: | 炸弹投下后,在预定时间,用抛(炸)开装置并借助气流作用打开伞包的一种开伞方法。 |
·覆盖面积(Sf): | 采用连投、齐投、齐连投等投弹方式时,落点分别所包络的面积。 |
·有效覆盖面积(Syf): | 采用连投、齐投、齐连投等投弹方式时,使落点范围内规定的目标都受到毁伤的最大面积。 |
·理论覆盖面积: | 由单枚弹的毁伤面积乘以载弹数量。
同义词:理想覆盖面积 |
·侵彻深度(hq): | 炸弹侵入介质中形成弹坑,坑口面至弹顶端面的垂直距离。 |
·侵彻行程(Lq): | 炸弹侵入介质后从入口至弹顶端面,弹运动轨迹的长度。 |
·航空炸弹圆径系列: | 根据毁伤目标需要和生产的可能性,炸弹有不同的圆径而成为一个系列。如:1、2.5、5、10、
25、50、100、250、500、1000、1500、3000kg等(见GJB 102第3.2条)。 |
·机动飞行安全性试验: | 飞机挂弹后,在载机允许的极限过载条件下,飞机作机动飞行或投弹,考核炸弹对载机有
无危害,是否安全的试验。 |
·安全投弹试验: | 按战术技术指标规定的高度进行应急不爆炸投弹时(引信不解除保险投下),考核炸弹是
否满足不爆炸要求的试验。 |
·齐投密集度试验: | 在飞机按作战满载炸弹的条件下,以最小时间间隔齐投,考核航空炸弹落点散布误差是否
满足战术技术指标要求的试验。 |
·航空子母炸弹散布性能试验: | 在不同投弹方式和开箱条件下,测定子弹的覆盖面积及散布特性的试验。 |
·特征时间的测定试验: | 在某一特定投弹条件下,测定航空炸弹弹道标准落下时间的试验。 |
·作用可靠性试验: | 考核炸弹从脱钩瞬间到对目标起作用整个过程中,机构完成正常工程程序的试验。包括离
仓脱钩、风轮解脱、解除保险、强制开伞、开箱、开伞、抛射、爆炸等。 |
·开伞作用可靠性试验: | 考核炸弹的弹伞系统在战术技术要求规定的使用条件下,开伞作用是否正常的试验。 |
·子母炸弹开箱可靠性试验: | 考核航空子母炸弹在规定时间内,母弹箱能否可靠开启并将子弹抛出的试验。 |
·炸弹伞系统的强度试验: | 在规定的最不利的条件下,考核炸弹伞系统各部件承载能力的试验。 |
·标示效应试验: | 通过观测航空标志弹作用后火炬的色别、可见和识别距离、燃烧时间等,考核标示效应是
否满足战术技术指标要求的试验。 |
·零部件作用正确性: | 在最不利条件下,引信在膛内、飞行中、侵彻目标时各零部件机构完成预定功能的特性。 |
·引信安全性: | 在生产、勤务处理、装填、发射直至延期解除保险的各种环境中,引信在规定条件下不解除
保险和爆炸的性能(见GJB 375第2.9条)。 |
·勤务处理安全性: | 在贮存、维护、运输直至装填前的各种环境中引信不解除保险、部分解除保险和爆炸的性
能(见GJB 375第2.10条)。 |
·排除故障安全性: | 在退出装填过程中,引信不爆炸的性能。 |
·发射安全性: | 发射、投掷、弹射时,引信在发射器(炮管、发射管等)和安全距离内不解除保险和爆炸的性
能(见GJB 375第2.12条)。 |
·膛内安全性: | 发射时引信在发射器内不解除保险和爆炸的性能(见GJB 375第2.13条)。 |
·炮口安全性: | 发射后引信在安全距离内不解除保险和爆炸的性能(见GJB 375第2.14条)。 |
·弹道安全性: | 待发状态的引信在弹道上不早炸的性能。 |
·保险状态: | 引信所有保险机构及隔爆机构未启动前的状态(见GJB 375第2.33条)。 |
·解除保险: | 移开几个保险件和爆炸系列的隔爆件,或对正引信爆炸序列中的爆炸元件,使引信成待发
状态(见GJB 375第2.36条)。 |
·待发状态: | 引信解除保险处于准备爆炸状态(见GJB 375第2.53条)。 |
·解除保险时间: | a. 从发射到引信完成解除保险所经历的时间;
b. 在非发射弹药中,从安全系统启动到完成解除保险所经历的时间(见GJB 375第2.39
条)。 |
·解除保险距离: | 解除保险时引信距发射点或装备的距离(见GJB 375第2.41条)。 |
·引信炮口保险距离: | 根据战术技术要求提出的保证在发射(投掷)时,引信不解除保险距炮口的距离。 |
·装定: | 发射前或飞行过程中对引信的作用方式、作用时间、技术参数等进行选择和调整(见GJB
375第2.46条)。 |
·瞬发装定: | 触发引信发射前摘去冲帽(有帽时)将引信的调节栓装定到“瞬”位的操作。 |
·惯性装定: | 触发引信发射前将引信的调节栓装定到“瞬”位的操作。 |
·延期装定: | 触发引信发射前将引信的调节栓装定到“延”位的操作。 |
·分划装定: | 在引信表面或装定器上,赋予引信预期工作时间或距离所对应的刻度的操作。 |
·触发引信灵敏度: | 触发引信感觉目标而作用的敏感程度。有瞬发灵敏度和惯性灵敏度。
又称,触发引信敏感度(见GJB 375第2.82条)。 |
·引信瞬发度: | 瞬发引信从碰击目标到完成爆炸所经历的时间长短(见GJB 375第2.80条)。 |
·引信钝感度: | 引信飞行中碰到弱障碍时不爆炸的性能(见GJB 375第2.81条)。 |
·大着角发火性: | 弹丸、战斗部以弹速方向与目标法线成70~80o夹角碰击钢甲目标时引信可靠作用的能
力(见GJB 375第2.84条)。 |
·小着角发火性: | 弹丸、战斗部以弹速方向与目标法线成0~15o夹角碰击目标时引信可靠作用的能力。 |
·引信起爆完全性: | 引信作用后,起爆弹丸或战斗部装药,使之爆炸完全的能力。 |
·引信可靠性: | 引信在规定条件下和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见GJB 375第2.18条)。 |
·引信可靠度: | 引信在规定条件下和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概率。 |
·引信作用: | 引信爆炸序列或点火系列各个元件依次正常作用,直到其最后一个元件输出充足的爆轰
冲量或火焰冲量。 |
·瞎火: | 预期作用的引信没有作用的现象(见GJB 375第2.69条)。 |
·迟炸: | 引信超过预定作用时间或弹丸、战斗部的有效杀伤区之后爆炸(见GJB 375第2.67条)。 |
·自毁: | 弹丸或战斗部在未命中目标后的弹道上或因故障(或其它原因)失去战机时,引信按预定
条件(时间、转速、高度、指令等)将弹丸或战斗部自行炸毁的现象。
又称,自炸(见GJB 375第2.73条)。 |
·引信靶上炸: | 当引信碰击目标(木质靶、钢板靶、铝板靶等)瞬间即爆炸的现象。此时靶前有熏黑现象和
弹片侵彻痕迹,靶板被局部破坏。 |
·引信靶后炸: | 当引信碰击目标(木质靶、钢板靶、铝板靶等)后延迟一定时间爆炸的现象。 |
·引信碰靶瞎火: | 当引信碰击目标(木质靶、钢板靶、铝板靶等)后,没有作用的现象。 |
·平均作用时问(t): | 一组被试引信作用时间的算术平均值。 |
·作用时间中间误差(Et): | 被试引信作用时间标准差的0.6745倍。
同义词:时间或然误差 |
·时间相对中间误差(rt): | 被试引信作用时间的中间误差与平均作用时间之比的百分率。
同义词:时间相对散布 |
·安全角: | 时间引信不应作用的最大装定角(见GJB 375第2.94条)。 |
·发火角: | 时间引信正常作用的装定角度范围(见GJB 375第2.95条)。 |
·正常作用率: | 引信正常作用数与有效试验发数的百分比。 |
·作用失效率: | 引信不正常作用数与有效试验发数的百分比。 |
·瞎火率: | 引信瞎火数与有效试验发数的比值。 |
·早炸率: | 同一条件下试验,引信早炸数与有效试验发数的百分比 |
·近炸: | 引信与目标接近到一定距离爆炸(见GJB 375第2.60条)。 |
·炸高(hb): | 近炸引信和时间引信对地(或水)作用时炸点到地面(或水面)的距离(见GJB 375第2.129
条)。 |
·炸距: | 爆炸点到目标的距离(见GJB 375第2.131条)。 |
·反拆性能: | 引信成待发状态后,当企图从弹上拆下引信时,反拆机构作用导致引信爆炸的性能。 |
·防排性能: | 引信成待发状态后,当企图除弹药时,防排机构作用导致引信爆炸的性能。 |
·引信抗干扰性: | 在干扰条件下引信仍保持正常工作的能力(见GJB 375第2.148条)。 |
·引信零部件强度试验: | 在规定条件下,用射击的方法考核引信在膛内各种惯性力作用下,其零部件强度是否满足
要求的试验。 |
·引信射击安全性试验: | 在最不利环境条件(极限温度、最高膛压、最大初速等)下射击,考核引信在膛内(或发射架
上)及弹道上是否安全的试验。 |
·解除保险可靠性试验: | 考核引信在最不利条件(低温、最小号装药等)下能否可靠解除保险的试验。 |
·保险距离试验: | 对位于规定距离处的靶板进行射击,考核引信能否可靠保险的试验。 |
·解除保险距离试验: | 对位于规定距离处的靶板进行射击,考核引信能否可靠解除保险和发火的试验。 |
·灵敏度试验: | 考核引信在不利条件下碰击规定的弱目标能否作用的试验。 |
·钝感度试验: | 考核引信在弹道飞行中,碰击规定的弱障碍物(如胶合板、马粪纸等)时不作用的试验。 |
·瞬发度试验: | 测定引信瞬发作用时间的试验。 |
·延期时间试验: | 测定引信延期时间的试验。 |
·发火性和起爆完全性试验: | 考核引信在解除保险后的全射程上感觉目标时,能否发火并完全起爆弹丸或战斗部主装
药的试验。 |
·小口径弹引信对钢板、铝板的发火性试验: | 考核小口径弹引信对规定的钢板靶、铝板靶射击时的发火率及适时性的试验。 |
·甲弹引信对钢板发火性试验: | 以规定的法线角对规定厚度的钢板(或钢筋混凝土等坚固目标)射击时,考核引信能否可靠发火、作用适时并完全起爆弹丸或战斗部主装药的试验。 |
·防雨试验: | 考核引信在雨天或模拟雨区飞行时的安全性和对目标作用可靠性的试验。 |
·自毁试验: | 考核引信自炸机构作用可靠性和自毁时间的试验。
同义词:自炸试验。 |
·安全角试验: | 将时间引信装定在安全角进行射击,以考核其安全性的试验(见GJB 375第6.67条)。 |
·发火角试验: | 将时间引信装定在最小发火角进行射击,以考核其发火可靠性的试验(见GJB 375第6.68
条)。 |
·空炸时间试验: | 用装定后的时间引信进行射击,测定从发射瞬间到爆炸时定时精确度的试验。 |
·近炸引信对地空炸性能试验: | 通过测定近炸引信对不同地面射击时的空炸高度和正常作用率,考核其对地空炸性能的
试验。 |
·近炸引信对空中目标作用性能试验: | 通过测定近炸引信对目标的作用位置和正常作用率,考核其对空中目标作用性能的试验。 |
·无线电近炸引信抗自然干扰试验: | 通过无线电近炸引信在不利地形地貌及浓积云、大雨、大雪等不利环境条件下射击,考核
其是否早炸的试验。 |
·无线电引信抗有源干扰试验: | 通过无线电引信在有源干扰的条件下射击,考核其是否早炸的试验。 |
·反拆性能与防排性能试验: | 考核长延期定时引信成待发状态后,当企图拆下引信或排除弹药时,引信能否爆炸的试
验。 |
·运输试验: | 按规定的运输条件将带包装的引信经实际运输,考核引信安全性,试验后的引信应作用可
靠(见GJB 375第6.8条)。 |
·跌落试验: | 将装有引信的试验弹(包装或未包装)或单独引信(包装或未包装),以规定高度、姿态跌落
在规定目标上,模拟引信在勤务处理中的偶然跌落,考核引信安全性,试验后引信应作用可靠
(见GJB 375第6.10条)。 |
·发射药燃烧: | 能在火药中自行传播,释放出大量热和生成高温气体的剧裂氧化还原反应。在常压下传播
速度通常为几毫米到几十毫米每秒。 |
·安定性: | 在一定条件下,火药的物理性能变化和化学性能变化不超过允许范围的能力。 |
·物理安定性: | 在一定条件下,火药的物理变化不超过允许范围的能力。 |
·化学安定性: | 在一定条件下,火药的化学变化不超过允许范围的能力。 |
·挥发份: | 火药所含的水份、挥发性溶剂及其它挥发性成份(见GJB 741第4.4.18条)。 |
·内挥(h′): | 在规定温度和时间内干燥后,存在于发射药内的挥发份(见GJB 741第4.4.20条)。 |
·外挥(h): | 在规定温度和时间内干燥后,所能挥发掉的挥发份(见GJB 741第4.4.19条)。 |
·总挥(H): | 内挥和外挥之和(见GJB 74l第4.4.21条)。 |
·渗析: | 火药中某些液体组份由火药内部迁移到表面的现象(见GJB 741第4.4.22条)。 |
·晶析: | 火药中某些固体组份由火药内部迁移到表面并呈结晶状态(或固态)析出的现象(见GJB
741第4.4.23条)。 |
·机械坚固性: | 表示火药在使用过程中对各种破坏作用的抵抗能力。 |
·热分解: | 在热作用下,火药发生化学分解反应的现象(见GJB 471第4.4.16条)。 |
·水解: | 与水作用发生化学分解反应的现象。 |
·催化作用: | 催化剂改变物质化学反应速度的作用。 |
·余容(α): | 一千克火药燃烧后燃气分子的体积在诺贝尔一阿贝尔气体状态方程中的容积修正项(见
GJB 741第4.1.16条)。 |
·点火药余容(igα: | 点火药气体的余容(见GJB 741第4.1.17条)。 |
·通气面积(AP
): | 在同一横截面上,燃烧室内截面面积与装药断面面积之差(见GJB 550第3.2.23条) |
·通气参量(K): | 固体推进剂起始燃烧表面积与通气面积之比(见GJB 550第3.2.26条)。
|
·喉通比 Rtp: | 喷喉截面积与通气面积之比(见JGB 550 第 3.2.24)。
|
·面喉比(Rot): | 因体推进剂可燃烧表面与喷喉截面积之比(见 GJB 550 第 3.2.25 条)。
|
·面通比(R
op): | 因体推进剂可燃烧表面积与通气面积之比。
|
·火药气体比容(V): | 1kg火药燃烧时生成的气体产物(水为汽态)所占的体积。 |
·标准火药气体比容(V1): | 1kg火药燃烧后,气体生成物在标准状态(气压101.325kPa,气温273.15K,水为汽态)下
所占的体积。 |
·火药密度: | 单位体积内的火药质量。 |
·退壳性能: | 发射后药筒退出炮膛的顺利程度。 |
·药筒闭气性能: | 发射后药筒口部、底部防止火药气体逸出的能力。 |
·复装使用性能: | 药筒所能经受最多射击使用次数的性能。 |
·药筒抗烧蚀性能: | 火炮射击后,药筒在高温、高压火药气体作用下,保持不裂、不被烧蚀的能力。 |
·药筒抗腐蚀性能: | 药筒在贮存、运输等勤务条件下耐各种自然环境腐蚀的能力。 |
·钢质药筒的低温冷脆性能: | uer。
钢质药筒在低温环境条件下射击使用时,因低温材料韧性下降导致药筒脆裂的现象。 |
·药筒内弹道性能对比: | 新研制药筒与制式药筒在装药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对比射击,保持初速、膛压一致,以减少
对表定值偏离的性能。 |
·药筒的时效处理: | 药筒在规定的时间内,以规定的温度条件进行的强化处理。 |
·药筒合膛: | 用合膛规等专用量具对药筒进行的合膛检查。 |
·药筒质量(mt): | 药筒的实际质量。 |
·药筒容积(Ve): | 药筒内腔所具有的空间。 |
·装药质量(mig): | 发射装药中发射药的质量和药筒当量质量(当使用可燃或半可燃药筒时)的总和(见GJB
741第8.2.4条)。 |
·点火药质量(mig): | 装药中点火药质量和传火药质量的总和(见GJB 741第8.2.12条)。 |
·当日修正量试验: | 在进行常温内弹道性能试验之前,利用标准装药射击,按相应公式计算出相应各装药号的
当日修正量的试验。 |
·发射装药自燃试验: | 判断火炮在规定的射击条件下射击后,留膛弹药能否引起自燃的试验。 |
·发射装药对身管的烧蚀性试验: | 在规定的射击条件下射击,考核高温高压火药气体对身管内膛烧蚀程度的试验。 |
·发射装药的炮口焰(烟)及炮尾焰试验: | 在不利的射击条件下,测定发射装药的炮口焰(烟)及炮尾焰的尺寸大小和持续时间的试
验。 |
·修正系数试验: | 通过规定条件的射击,确定各种非标准条件下有关参量对初速、膛压变化关系的试验。包
括药温、弹重、药室容积、药量修正系数。 |
·药温修正系数试验: | 用不同温度的发射装药进行射击,测定药温对初速和膛压的修正系数试验。通常至少选取
四个点进行试验,测定各种温度条件下的初速和膛压。 |
·弹重修正系数试验: | 用同一种不同弹重的弹丸,测定对应弹重的初速和膛压,以确定修正系数的试验。 |
·药室容积修正系数试验: | 用不同药室容积的发射装药进行射击,测定对应药室容积的初速和膛压,以确定修正系数
的试验。 |
·药量修正系数试验: | 用不同装药量的发射装药进行射击,测定对应药量的初速和膛压,以确定修正系数的试验。 |
·p-t曲线试验: | 测定在内弹道周期内某一截面上膛压随时间变化曲线的试验。 |
·药筒内弹道性能对比试验: | 通过新研制药筒与制式药筒内弹道性能对比,考核其初速、膛压是否一致的试验。 |
·拔弹力试验: | 通过测定拔弹力,考核定装式炮弹药筒口部与弹丸结合性能的试验。 |
·拔断力试验: | 通过测定拔断力,考核半可燃药筒的抗拉强度的试验。 |
·药筒射击性能试验: | 考核药筒射击强度、闭气性、退壳性能等的试验。 |
·药筒强度试验: | 以最不利环境条件射击,考核药筒筒体变形、开裂是否满足使用要求的试验。 |
·药筒闭气性试验: | 以最小装药号、极端低温环境条件下射击,考核药筒能否可靠闭塞火药气体的试验。 |
·药筒退壳性能试验: | 以规定的极端温度、最高膛压、不利退壳的射角等极端使用环境条件下射击,考核药筒能
否顺利退出的试验。 |
·药筒复装使用性能试验: | 以规定条件射击,考核药筒经过复修后重复射击使用性能的试验。 |
·药筒低温冷脆性试验: | 以规定的极端低温环境条件射击,考核药筒材料低温冷脆性的试验。 |
·药筒抗烧蚀性能试验: | 以规定的极端温度、最高膛压等不利环境条件下射击,考核药筒筒体是否因烧蚀而开裂、
皱折、漏烟等的试验。 |
·药筒时效处理后的强度试验: | 考核经过时效处理后的药筒射击强度的试验。 |
·药筒快速射击使用试验: | 用最快的射击速度考核药筒表面加工、处理的质量的试验。 |
·药筒高角射击试验: | 在高射炮上以最大射角射击时,考核药筒退壳性能的试验。 |
·可燃药筒射击安全性试验: | 通过极限留膛温度、最高膛压等不利环境条件下射击过程,考核可燃药筒留膛不燃烧安全
性的试验。 |
·炮口烟: | 射击后在炮口出现的烟雾(见GJB 741第9.5条)。 |
·炮口闪光: | 弹丸离开炮口瞬间在炮口出现的暗红色火光(见GJB 741第9.2条)。 |
·炮口焰: | 射击后在炮口前方某一距离处出现的二次火焰(见GJB 741第9.3条)。 |
·炮尾焰: | 射击后打开炮闩时,在炮尾出现的火焰(见GJB 741第9.4条)。 |
·烧蚀: | 在发射或试验过程中,金属(或某些非金属)材料表面或表面层受高温、高压和高速的火药
燃烧产生的热、化学和机械的作用,使材料表面发生损耗龟裂、剥落等破坏的现象。(见GJB
741第9.1条)。 |
·炮口冲击波: | 弹丸离开炮口瞬间由高压火药气体膨胀在空气中形成的冲击波。 |
·底火漏烟: | 射击时火药气体从底火螺纹、底火室泄漏出来的现象。 |
·底火瞎火: | 底火的发火或传火系统不作用的现象。 |
·底火击穿: | 射击时底火出现贯穿性损伤的现象。 |
·药筒底缘拉脱: | 药筒底缘在退壳时被拉断、拉裂的现象。 |
·底火螺纹烧蚀: | 底火螺纹被火药气体冲刷造成的损伤。 |
·药筒口部熏黑长度: | 自药筒口部端面算起,火药燃气沿筒口向外表面熏黑的长度。 |
·药筒底部熏黑长度: | 火药燃气沿底火室边缘向外表面径向熏黑的长度。 |
·药筒筒裂: | 发射周期内药筒筒体产生的贯穿裂缝。 |
·弹药静态测量: | 在非射击条件下,对弹丸、药筒及其零部件进行外观和结构尺寸、构造特征量等物理量的
检查与测量。 |
·弹药外观检查: | 用肉眼或借助放大镜,对弹药及其零部件的外观质量状况,如涂漆、标志、锈蚀、砂眼、气
孔、机械损伤等状况的检查。 |
·炸药面检查: | 用肉眼或借助放大镜从弹丸口部检查炸药装药端面的裂缝、缩孔、破碎、松动和变质等状
况。 |
·炸药面的下陷量测量: | 用深度尺测量炸药装药端面在射击前后的深度变化量。 |
·拔弹力: | 使定装式炮弹的弹丸与药筒沿轴向分离所需的最小力。 |
·弹药标志: | 在弹药或其包装容器的规定部位上涂刷的文字、数字、代号、色漆及印痕的统称。其内容包
括:弹药型号、种类、性能、用途、批号以及制造时间、工厂代号等。 |
·冲点定位: | 用冲点印痕作为测量基准。 |
·部位等高线: | 用高度尺在弹体表面上划出几条等高线,把弹体表面进行分层定位。 |
·钢字编号: | 为测量弹丸在射击前后的变形值,用钢字码在弹体上打印符号,以便测量和工程判断。
3.5.7.1O 弹药尺寸测量 dimensional measurmeut of ammunition
用千分尺、高度尺、百分表等量具对弹药部件进行直径、高度、深度等尺寸测量。 |
·圆弧部径向变形量测量: | 在测量部位的同一截面上沿通过中心的两个垂直方向作出标记,以便测出在射击前后圆
弧部的直径变形量。 |
·圆弧部曲率半径测量: | 用投影原理或测定长弧的弦高,换算出圆弧部曲率半径。 |
·弹丸底面平面度测量: | 用刀口平尺配合厚薄规或其它仪器测量弹丸底面平面度值。 |
·导带位移测量: | 射前在导带的上沿与弹体的结合处冲点,射后测量该点的位移。 |
·导带接缝检测: | 在射前或射后用肉眼检查导带接头处是否有缝隙。缝隙大小可用塞规测量。 |
·导带下陷量: | 射击后的弹丸,经过炮管的挤压作用,导带的前沿与弹体燕尾槽壁之间出现的间隙,表示
导带被压缩而下陷的程度。 |
·导带脱落: | 导带在射击过程中从弹体上脱落的现象。 |
·阳线印痕深度测量: | 测量火炮阳线在导带和弹体上留下的印痕深度。 |
·导带削平: | 射击后的弹丸,导带上分不清阳线印痕或表面全部削平的现象。 |
·导带飞边: | 弹丸经射击后,导带在火炮膛线和火药气体作用下导带阳线印痕下沿有毛刺卷起的现象。 |
·弹丸的同轴度: | 弹丸的各组成部分轴线一致的程度。 |
·弹丸的圆度: | 弹体截面的圆周呈椭圆状态的程度。 |
·弹丸的直线度: | 弹丸的几何中心轴线呈弯曲状态的程度。 |
·形位偏差测量: | 为测量弹丸的同轴度、圆度、直线度等,检查弹丸形位偏差的测量。 |
·扭度测量: | 射前在被测元件表面划一条与轴线平行的母线,射后按同一条件,以一端为零点,测出母
线另一端的升降值,该升降值与母线之比即为扭转变形的扭度。 |
·间隙测量: | 对弹丸各元件联接处缝隙的测量。 |
·尾翼对称性测量: | 将弹丸置于飞行状态,分别测出翼面的前后、根梢对弹轴的对称程度,以判断其对称性。 |
·尾翼转动力矩测量: | 测量尾翼转动的力矩值,以判定其可靠性。 |
·弹丸极转动惯量: | 弹丸围绕其几何轴线转动的传动惯量。 |
·弹丸赤道转动惯量: | 弹丸围绕其赤道轴转动的转动惯量。 |
·弹丸静态失均: | 弹丸每旋转一周,弹丸的几何中心轴线绕惯性主轴划一圆柱面。
同义词:弹丸静不平衡 |
·弹丸动态失均: | 在预置转速条件下,弹丸每旋转一周,弹丸的几何中心轴线以质心为顶点划一对圆锥面。
同义词:弹丸动不平衡 |
·弹丸惯性主轴: | 弹丸在动态失均时,几何中心轴线运动时所绕的轴线。 |
·弹丸复合失均: | 当弹丸高速旋转时,由静态失均和动态失均组合成的失均状态。 |
·弹丸静不平衡度: | 弹丸在静失均时,其质心与几何中心轴线的距离。
同义词:偏心距 |
·弹丸动不平衡度: | 弹丸在动态失均时,其几何中心轴线与惯性主轴的夹角。 |
·弹丸不均衡质量: | 弹丸在旋转运动时,导致弹丸失均的质量。 |
·校正面: | 在测量弹丸失均时,用于校正和标定不均衡质量的大小和方位的截面。 |
·解算比: | 左右光电矢量瓦特计指示之比。在左校正面加一已知重量,启动弹体旋转后,称为左校正
面对右校正面之解算比,反之亦然。 |
·弹丸结构特征量: | 弹丸的质心位置、偏心距、极转动惯量、赤道转动惯量、动不平衡度等结构参数的统称。
同义词:弹丸结构特征标志量 |
·天气: | 不断变化着的天气状况。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各种气象要素的综合表现。 |
·气候: | 某一地区多年平均的天气状况。 |
·天气实况: | 本站和周围各测站当前某一时刻的天气状况。 |
·天气预报: | 人们寄于对天气演变规律的认识,对未来一定时段内的天气变化作出的主观或客观判断。
预报时段为0~2h的为临近预报,2~12h的为短时预报,12~48h的为短期预报,3~15
天的为中期预报,15天以上的为长期预报。 |
·天气图: | 绘有表示气象状况和气象要素的数字、符号或等值线的一种地图。 |
·锋面: | 大气中分隔冷暖气团的狭窄过渡带。 |
·气团: | 物理属性在水平方向上差异很小的空气质点群体,其水平范围可达几百公里,铅直厚度可
达几公里至几十公里。 |
·气旋: | 是占有三维空间的、在同一高度上中心气压比四周低的大尺度和中尺度涡旋的统称。
同义词:低气压 |
·反气旋: | 是占有三维空间的、在同一高度上中心气压比四周高的大尺度和中尺度涡旋的统称。
同义词:高气压 |
·等压面: | 大气层内气压值相同的面。 |
·规定等压面: | 为了解天气系统结构与演变,天气学规定采用的等压面。其值为:1000、850、700、600、500、
400,300、250、200、150、100、70、50、40、30、201、15、10、7、5hPa。 |
·气候区: | 根据气候分类原则,具有相似气候特征的某一区域。 |
·气候志: | 对一地或一地区气候特征的综合描述或总结。主要用图表或文字说明该地或该地区气候
要素的时空分布和主要变化规律以及其重大灾害事故情况。 |
·小气候: | 由于下垫面的性质,以及人类和生物的活动所造成的小范围内的气候。
同义词:微气候 |
·特性层: | 反映测站上空大气层结构特性的气层。一般指地面层、对流层顶、等温层、逆温层的起始
点、0℃层、探测终止层及温度、湿度的显著转折点等。 |
·对流层顶: | 对流层和平流层之间的过渡气层。其厚度为数百米至1~2km。对流层顶的高度随季节和
地理纬度而异。 |
·逆温层: | 气温随高度而增高的气层。 |
·平流层: | 从对流层顶至约50km的大气层。该层内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 |
·大气边界层: | 靠近地球表面,受地面摩擦阻力影响的大气层。
同义词:摩擦层 |
·自由大气: | 大气边界层以上的气层。 |
·日交差: | 气象要素一日内最高值与最低值的差值。 |
·短波辐射: | 气象学指波长为0.3~3.0μm的辐射。 |
·长波辐射: | 气象学指波长为3~100μm的辐射。 |
·气象要素: | 表征大气状态的参量和天气现象。如:气压、气温、空气湿度、风向风速、云、降水、雷电等。 |
·天气现象: | 发生在大气中(包括地面上的一部分)的各种物理现象。如:雨、雪、冰雹、雷电、极光等。 |
·气温(t): | 空气的温度。气象学通常指:在自然草坪空旷场地的地面以上1.5m处,不受太阳直射和
地面辐射直接影响的空气温度。 |
·地面温度: | 地面与空气交界处的温度。 |
·地中温度: | 地表面以下土中的温度。我国气象台站测量的深度通常为:5、10、15、20、40、80、160、
320cm。 |
·气压(P): | 大气的压强。其数值等于,在静止大气中从单位底面积上一直延伸到大气边界的垂直气柱
的重量。 |
·本站气压(Pb): | 测站气压表基准面位置的气压值。 |
·海平面气压(PH): | 由本站气压推算到平均海平面高度上的气压值。 |
·标准大气压力(P0): | 其数值为1013.25hPa。 |
·水汽压(e): | 湿空气中水汽的分压强。 |
·饱和水汽压(E): | 在某一温度和压力下,系统中的水汽与水或冰处于相平衡时的水汽压强。 |
·相对湿度(RH): | 湿空气中的水汽压与相同温度下饱和水汽压的百分比值。 |
·露(霜)点温度(td): | 在压力不变的条件下,为了使空气中所含水汽开始凝露(结霜)时所必须冷却到的温度。 |
·风: | 空气相对于地面的运动。除另有规定外一般只考虑其水平分量。 |
·阵风: | 在规定的时间间隔内,风速对其平均值的、持续时间不大于2min的正的或负的偏离。 |
·阵风峰值风速(P): | 与正的阵风振幅联系在一起的风速。 |
·阵风息静风速(l): | 与负的阵风振幅联系在一起的风速。 |
·阵风值(m): | 阵风峰值风速与邻近的息静风速之间的标量差。 |
·大风: | 瞬时风速达到或超过17.0m/s的风。 |
·风向(D): | 风的来向。 |
·风速(V): | 单位时间内空气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移。 |
·风级: | 根据风对地面和海面物体的影响程度而定出的风力等级。常用来估计风的大小。
风力的等级和风速的关系如下表:
|
·低空风: | 摩擦层以内的风。该层内,往往有较大的乱流。 |
·地面风: | 气象学通常是指离地面高度为10~12m处的风。 |
·高空风: | 气象学通常是指不受地面摩擦影响的大气边界层以上各层次的风。 |
·热成风: | 由于气层的水平温度梯度而引起的上下层间地转风的向量差。 |
·合成风: | 由几个风矢量用几何法合成的风矢量。 |
·真风: | 相对于地面的实际风。 |
·雨量: | 一定时段内,降落到水平地面上(假定不渗漏、不蒸发、不流失等)的雨水深度。 |
·小雨: | 降雨强度较小(在1h内降雨量不超过2.5mm,或在24h内降雨量小于10mm)的降水。 |
·中雨: | 降雨强度中等(在1h内降雨量为2.6~8.0mm,或在24h内降雨量为10.0~24.9mm)的
降水。 |
·大雨: | 降雨强度较大(在1h内降雨量为8.1~15.9mm,或在24h内降雨量为25.0~49.9mm)
的降水。 |
·暴雨: | 降雨强度很大(在1h内降雨量在16mm或以上,或在24h内降雨量在50mm或以上)的
降水。 |
·冻雨: | 过冷却的雨滴与空中或地面上物体碰撞而冻结的雨。 |
·露(霜): | 贴近地面的湿空气,受地面冷却的影响,降温至露(霜)点以下,所含水汽变为过饱和状态
而在一些传热性能较差的物体表面凝结的水珠(冰晶)。 |
·雾: | 大量微小水滴或冰晶浮游在空气中,使地面水平能见度小于10.Okm的现象。
地面水平能见度在1~10km时为轻雾。 |
·霾: | 大气中因有许多悬浮的极小而干燥的,人眼不能辨的微粒使天空呈现乳白光的现象。 |
·浮尘: | 尘土、细砂均匀地浮游在空气中,使地面水平能见度小于10.0km的现象。 |
·烟幕: | 大量的细小烟粒存在空气中,使地面水平能见度小于10.0km的现象。 |
·低云: | 云底高度一般在2.5km以下的云,多为水滴组成。包括:积云、积雨云、层积云、层云、雨层
云共5属14类。 |
·中云: | 云底高度一般在2.5~5km的云,多为冰晶和水滴的混合物组成。包括:高积云、高层云共
2属8类。 |
·高云: | 云底高度一般在5kin以上的云,一般为冰晶所组成。包括:卷云、卷层云和卷积云共3属7
类。 |
·百叶箱: | 保护气象仪器免受辐射的影响,同时又能保持箱内外空气交换的一种专用箱体。 |
·观测场: | 按照《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的技术要求建立的用于气象要素观测的场地及其设施。 |
·(光亮度)对比视感阈(ε)(1uminance)comparable: | 人眼所能够感觉到的亮度对比的最小极限值。即观测员能从背景上判别出目标物时背景
亮度和目标物亮度对比的临界值。 |
·视觉感阈(Et): | 人眼所能够感觉到的光源照度的最小极限值。即观测员能够看到光源照度的临界值。 |
·大气消光系数(σ): | 色温为2700K的平行光束,通过单位长度大气时,由于吸收和散射被削弱的光通量与被
削弱前光通量的比值。 |
·气象光学视程(P): | 发至其色温为2700K的白炽灯的平行光束,当其在大气中通过时,其光通量减少至其原
始值的5%所需通过的路经长度。 |
·(白天)气象能见度(V): | 在当时的天气条件下,正常人的视力在雾幕或天空散射背景的衬托下,能够看到背景上适
当大小的黑色目标物的最大距离。
在人工观测时,目标物在观测员眼中的视角不应小于0.5o。不应大于5o,目标物应为黑
色,其背景为天空。否则应进行修正。 |
·单经纬仪测风法: | 由一台测风经纬仪追踪气球,而计算空中风向风速的方法。 |
·双经纬仪测风法: | 根据两台测风经纬仪同步测得的气球的方位角、仰角,以及两经纬仪间的相对位置,而计
算空中风向风速的方法。 |
·雷达测风法: | 用雷达测定气球飞行中各时刻的方位角、仰角和斜距离来计算空中风向风速的方法。 |
·气象塔: | 可用于对大气边界层进行铅直分层气象观测的高耸建筑物。 |
·弹道气象诸元: | 影响弹丸飞行的各气象要素。 |
·弹道风: | 弹道上实际风的加权平均值。这种风引起的弹道诸元偏差与实际随高度变化的风所引起
的偏差相同。 |
·低空弹道风: | 火箭主动段终点高度以下的风。 |
·地面弹道风: | 在射击位置测得的相当与炮口处的风。 |
·高空弹道风: | -般指离地面200m以上的各层次的弹道风。 |
·弹道真风: | 对于弹道风而言的,各层次中央高度上的平均风。 |
·弹道纵风: | 弹道风在射击面内的风速分量。 |
·弹道横风: | 弹道风在垂直于射击面方向的分量。 |
·风向(角): | 用360°表示的,以真北为0o,顺时针转为正的风的坐标方位角。 |
·风角: | 把弹道风分解为弹道纵风、弹道横风时所用的角度。 |
·航行风: | 飞机在飞行中采用的一种风的表示方法。它以磁北为起点,以风的去向为风向,和普通所
说的风向相差180o再加一个磁偏角。 |
·高度合成风: | 从地面起到任一高度上,气层之间的风的矢量平均值。 |
·标准大气: | 世界气象组织(WMO)的定义是:“能够粗略的反应出周年、中纬度状况的,得到国际上承
认的,假定的大气温度、压力和密度的垂直分布。” |
·弹道气温偏差: | 弹道上实际气温与标准条件下气温之差的加权平均值。它所引起的弹道诸元偏差与实际
随高度变化的温度所引起的偏差相同(见GJB 371第14.12条)。 |
·弹道空气密度偏差: | 实际弹道空气密度与标准大气各高度上的密度之百分偏差。 |
·(弹道)层权(ballistic): | 在计算弹道风和弹道气温偏差时,将弹道按高度分层,每层所取的权即为层权,它的大小
反映每层对弹道诸元影响程度(见GJB 371第14.13条)。 |
·虚温(TV): | 在气压相同的条件下与湿空气的密度相等的干空气所具有的热力学温度。用下式表示:
|
·位势高度(H): | 气象学常用的一种假想高度。物体在实际重力场内从海平面提升到某一高度需要做一定
量的功,若在重力加速度为常值(9.80665m/s2)的假想重力场内也做同量的功,求得的物体应 从海平面提升的高度。 |
·位势米: | 位势高度的单位。位势米(H)与几何米(z)的换算关系是:
|
·温度表: | 测量温度的仪器。 |
·温度计: | 能提供温度随时间连续变化的一种记录仪器。 |
·铂电阻器: | 利用铂丝的电阻值随温度变化的特性制成的温度敏感元件。 |
·铜电阻器: | 利用细铜丝的电阻值随温度变化的特性制成的温度敏感元件。 |
·热敏电阻器: | 利用半导体的电阻值随温度变化的特性制作的温度敏感元件。 |
·测温晶体: | 利用具有谐振频率随温度变化特性的石英晶体制成的温度敏感元件。 |
·水银气压表: | 利用水银柱的重力与大气压力相平衡的原理来测量大气压力的仪表。 |
·水银压力表: | 利用水银柱的重力与系统内的压力相平衡原理,测量系统压力的一种仪表。 |
·振筒气压表: | 以振筒为敏感元件的测量气压的仪器。 |
·空盒气压表: | 由金属膜盒作为敏感元件的测量气压的仪器。 |
·空盒气压计: | 以金属模盒为感压元件,能提供气压随时间连续变化的记录仪器。 |
·膜盒: | 将两个弹性金属膜片密封而构成的感压盒体。又称空盒。 |
·波纹管: | 管壁呈同心波纹状皱折的弹性金属薄壁圆管,用作压力敏感元件。 |
·包端管: | 一种用弹性金属材料做成的具有椭圆形截面的弯曲管子,可制成测温或测压的敏感元件。 |
·硅杯: | 将单晶硅切成圆片,一面研磨成圆柱形小坑,如杯状。可以做成的压力敏感元件。 |
·振筒: | 薄壁圆筒结构的振动元件,其固有频率随周围的阻尼(压力,气体密度等所造成的)改变而
改变。可以做成压力敏感元件。 |
·干湿表: | 利用干球和湿球温度差来测量大气湿度的一种仪表。 |
·通风干湿表: | 具有通风机构,测量时能在温度表球部造成稳定通风条件的一种干湿表。 |
·湿度计: | 能提供湿度随时间连续变化的一种记录仪器。 |
·露(霜)点仪: | 根据观测人工冷却表面在露(或霜)开始出现的瞬间温度以确定露点(霜点)温度的测湿仪
器。 |
·湿敏电阻: | 利用某种化学物质的电阻值随湿度变化的特性制成的湿度敏感元件。 |
·湿敏电容: | 利用某种介质的电容器的电容值随空气湿度变化而变化的特性制成的湿度敏感元件。 |
·氯化锂露点湿度计: | 利用氯化锂水溶液饱和时产生相变以及其电阻值在饱和与未饱和瞬间急剧变化的开关特
性,采用加热法保持其相平衡并测量元件内部的温度,以该温度和空气露点温度之间的函数关
系测量湿度的仪器。 |
·风向风速仪: | 能同时测量风向风速的仪器。 |
·风向风速计: | 能够供风向风速随时间连续变化的一种记录仪器。 |
·风杯: | 半球状或锥状的空杯,常用三个或四个构成风速感应器。 |
·叶轮: | 用多个平面叶片组成的风速感应器。 |
·螺旋桨: | 采用流线型螺旋桨叶片3~4片做成的风速感应器。 |
·风压板: | 由悬持在水平轴上的薄金属板制成的一种风速感应器。 |
·风向标: | 指示风向的装置。 |
·热球风速仪: | 根据被加热金属球体的温度或电阻随风速而变化的特性制成的风速测量仪器。 |
·热线风速仪: | 根据被加热金属导线的温度和电阻随风速而变化的特性制做的风速测量仪器。 |
·测风经纬仪: | 用以追踪漂浮上升的气球,测出其不同时刻的仰角和方位角,以计算空中风向风速的光学
经纬仪。 |
·测风雷达: | 跟踪升空气球携带的探空仪回答器或反射体,以确定不同时刻的角坐标和距离,用于计算
空中风向风速的雷达。其中跟踪回答器的雷达又称二次雷达,跟踪反射体的雷达则称一次雷
达。 |
·天气雷达: | 利用雨滴、云滴、冰晶、雪花等对电磁波的散射作用,探测云体结构、位置及其演变及降水
的空间分布和垂直结构的一种雷达。又称测雨雷达。 |
·自动气象站: | 具有自动测量、收集、处理和传递气象信息功能的地面气象观测装置。 |
·遥测气象仪: | 远距离遥控测量气象要素的仪器。 |
·云幕灯: | 用以测量云底高度的探照灯。 |
·弧光测云仪: | 以电弧产生的光脉冲射到云底,测量云底高度的一种仪器。 |
·激光测云仪: | 以激光脉冲射向云体,测量云体距离或高度的一种仪器。 |
·雨量器: | 测定降雨量的仪器。 |
·雨量计: | 能提供降雨量随时间连续变化量或累计量的记录仪器。 |
·雨强计: | 测量单位时间内降雨累计量的仪器。 |
·辐射计: | 测量某一波段电磁波辐射能量的仪器。 |
·能见度仪: | 测量气象能见距离的仪器。 |
·静态测量: | 测量期间,被测量可认为是恒定的测量。 |
·动态测量: | 测量期间,被测量随时间变化,为确定仪器的跟踪特性所进行的测量。 |
·直接测量: | 不测量与被测量有函数关系的其它量,而直接得到被测量值的测量。 |
·间接测量: | 通过测量与被测量有函数关系的其它量,才能得到被测量值的测量。 |
·接触式测量: | 敏感元件直接和被测对象接触的测量。 |
·非接触式测量: | 不接触被测对象的测量。 |
·沸点测压: | 利用某种液体的沸点随气压变化的特性来测量大气压力的方法。 |
·声学测温法: | 根据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随温度改变的特性测量空气温度的方法。 |
·声学测风法: | 利用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与风速的关系测量风速的方法。 |
·导航测风: | 利用导航系统进行测风的方法。 |
·大气遥感: | 从一定距离以外测定某处大气的成分、运动状态和气象要素值的探测技术。 |
·大气窗: | 电磁波辐射通过大气时几乎不被吸收的某些谱段。 |
·温度反演: | 从辐射计测得的一组大气的红外或微波辐射值以求取大气温度廓线的计算过程。 |
·湿度反演: | 从辐射计测得的一组大气的红外或微波辐射值以求取大气湿度廓线的计算过程。 |
·检定: | 为评定计量器具的计量特能,确定其是否符合法定要求所进行的全部工作。 |
·比对: | 在规定的条件下,对相同准确度等级的同种计量基准、标准或工作用计量器具之间的量值
进行的比较。 |
·测试: | 以确定被测对象量值为目的的全部操作。 |
·标准器: | 按照国家规定的准确度等级,作为检定依据的计量标准仪器或仪表。 |
·比对标准器: | 为试验或确定被试仪器与常规仪器的可比性,而选用作为标准器的仪器。
比对标准器的准确度等级应高于或与被试仪器的准确度相同。 |
·溯源性: | 通过连续的比较链,使测量结果能够与国家计量基准或国际计量基准联系起来的特性。 |
·量值传递: | 通过对计量器具的检定或校准,将国家基准所复现的计量单位量值通过各等级计量标准
传递到工作用计量器具,以保证对测量对象量值的准确和一致。 |
·检定规程: | 检定计量器具时必须遵守的法定性技术文件。 |
·被测量: | 受到测量的量。
注:它可以是待测量的量,也可以是已测量的量。 |
·检定点: | 对气象仪器进行检定时,按照该仪器《检定规程》的要求选定进行校准的点。 |
·测试点: | 对被试仪器进行准确度测试时,在仪器的全量程,按照仪器的工作特性选取进行校准的
点。 |
·检定周期: | 计量器具相邻两次周期检定间的间隔时间。 |
·示值: | 没有经过任何修正和计算,仪器直接指示或显示的量值,也称读数。 |
·测得值: | 从计量器具直接得出或经过必要计算而得出的量值。 |
·实际值: | 满足规定准确度的用来代替真值使用的量值。 |
·真值: | 当某量能被完善的确定并能排除所有测量上的缺陷时,通过测量所得到的量值。 |
·约定真值: | 对于给定的目的而言,被认为充分接近真值,可以替代真值的量值。 |
·测量结果: | 由测量所得到的被测量的值。
对于气象仪器是指经过各种修正,可以代表被测气象量值的值。 |
·标准水银温度计: | 用于检定气象用温度测量仪器的玻璃水银温度计。 |
·标准铂电阻温度计: | 用于检定气象用温度测量仪器的铂电阻温度计。 |
·标准热电偶温度计: | 用于检定气象用温度测量仪器的热电偶温度计。 |
·水三相点瓶: | 能够造成水的汽、液、固三相平衡状态的、内部密封有纯净水的专用玻璃容器。水三相平衡温度的理论值为273.16K。 |
·恒温槽: | 温度在可调节范围内能保持恒定、均匀的液体槽。 |
·冰点槽: | 用于造成冰水共存温度条件的恒温槽。 |
·标准水银气压表: | 用于检定气压测量仪器的水银气压表。 |
·双管水银气压表: | 具有上下两端可调节水银面的,直径相同的U型管式水银气压表。 |
·单管水银压力表: | 由单根玻璃管、水银槽和补偿标尺组成的压力测量仪器。 |
·气动活塞压力计: | 利用气动活塞和砝码的重力与压力系统内的压力相平衡的原理以测量压力的仪器。 |
·气压检定箱: | 通过控制系统能够改变箱内压力,用于检定、测试或试验测压仪器的装置。 |
·阿斯曼通风干湿表: | 符合阿斯曼通风干湿表技术要求的一种通风干湿表。 |
·世界气象组织标准通风干湿表: | 按照世界气象组织(WMO)规定的技术要求制造的一种通风干湿表。 |
·湿度试验箱: | 湿度可以调节并能保持恒定、均匀的测试设备。 |
·饱和盐湿度试验箱: | 用各种盐的饱和水溶液来变换箱内湿度状态的湿度试验装置。 |
·饱和盐容器: | 内盛饱和盐水溶液的密封玻璃瓶。用于校准湿度敏感元件。 |
·风洞: | 按照空气动力学原理制造的,能产生稳定气流的试验设备。 |
·皮托静压管: | 能测量气流的静压力,以确定气流流速的传感器。 |
·微差压计: | 测量微小压力或压力差的仪器。 |
·风洞静压落差法: | 利用风洞收缩段起、止(或收缩段与工作段)的两个横截面洞壁上的静压孔所测得的静压
落差,计算风洞内气流速度的方法。 |
·标准探空仪: | 用于在施放状态下校准探空仪准确度的标准仪器。 |
·精密度: | 表示测量结果中随机误差大小的程度。指在一定条件下进行多次测量时,所得测量结果彼
此之间的符合程度。通常用不确定度表示。
同义词:精度 |
·准确度: | 测量结果中系统误差与随机误差的综合,表示测量结果对于真值的接近程度。 |
·不确定度: | 表征被测量的真值所处量值范围的评定。 |
·功能精度: | 当同一种气象测量仪器组成气象观测网时,该系统获取观测数据的随机误差。
通常用同一种仪器多台在同一观测场内进行比对观测,以它们之间相互差值的标准偏差
表示。 |
·可比性: | 当某种气象测量仪器插入气象观测网使用,或用该仪器组成新的气象观测网时,为提供天
气学可供比较的资料和气候学统计资料的连续性,对两种同类仪器获取观测数据的一致性所
提出的技术要求。
通常用新仪器和气象观测网的同类仪器在同一观测场进行比对观测,以它们之间相互差
值的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分别表示。 |
·稳定性: | 在规定的工作条件下,测量仪器的主要性能在规定的时间内或在规定的应力作用下保持
不变的能力。 |
·互换性: | 仪器或设备的某部件、元件,以同类的另一部件或元件替换后,其性能保持不变的能力。 |
·时间常数: | 在由阶跃变量或脉冲量输入引起的一阶线性系统中,输出完成总上升量或总下降量的
1—1/e所需的时间。 |
·距离常数: | 表征回转式风速传感器对风速变化响应能力的物理量。指传感器响应风速阶跃变量的
1—1/e时,气流流过的距离。 |
·B过振比(Ω): | 表征风向标对风向变化响应能力的物理量。使风向标偏离风向某一角度突然放开时,在达
到平衡之前,风向标在其平衡位置两边振荡,连续两次的振幅之比。 |
·阻尼比(ζ): | 风向标的实际阻尼与临界阻尼之比。 |
·滞后距离(S): | 表征风向标对风向变化响应能力的物理量。在稳定的风速条件下,使风向标从偏离风向
10o回到5o时所需的时间与风速的乘积。 |
·辐射误差: | 由太阳的直接或间接辐射和地面以及其它物体的辐射所造成的测温仪器的误差。 |
·检定曲线: | 表征气象仪器各检定点的修正值或示值与被测量真值或约定真值之间关系的平滑曲线。 |
·特性曲线: | 表征仪器或传感器的输出值与对应被测量真值或约定真值之间关系的平滑曲线。 |
·校准曲线: | 表示被测量的实际值和计量器具示值对应关系的平滑曲线。 |
·误差曲线: | 表示计量器具的误差与被测量之间关系的平滑曲线,也可用计量器具的误差与对此误差
有影响的其它量之间的函数关系表示。 |
·修正值: | 为消除或减少系统误差用代数法加到未修正测量结果上的值。 |
·影响量: | 不是被测对象但却影响被测量值或计量器具示值的量。 |
·随机误差: | 在同一量的多次测量过程中,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的测量误差的分量。 |
·系统误差: | 在同一量的多次测量过程中,保持恒定或以一定可预知的方式变化的测量误差的分量。 |
·附加误差: | 计量器具在非标准条件下所增加的误差。 |
·粗大误差: | 超出在规定条件下预期的误差。 |
·回程误差: | 在相同的条件下,被测量值不变,计量器具行程方向不同其示值之差的绝对值。 |
·试验标准偏差(s): | 在对同一被测量作n次测量时,表征测量结果分散性的参数,可按下式算出:
|
·总体标准偏差(σ ): | 当测量次数充分多时(N>>n),可以代表被测量母体分散性特征的参数;可由下式计算:
式中:Xj——第j次测量结果;
m——总体的平均值;
N——测量次数(j=1,2,3……,N)。 |
·系统误差变量: | 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或贮存,或经过某种应力的作用,仪器系统误差的改变量。 |
·系统误差的标准偏差: | 表证被试仪器的全量程各测试点,或不同测量范围、不同影响量条件等分组测量的各组,
其系统误差分散性的参数。
可按下式算出:
|
·射击威力: | 武器在一定的时间内和距离上对目标杀伤和破坏的能力。威力取决于射速、射程、射击精
度、弹着动能及对目标的作用效果等。 |
·机动性: | 武器在使用中发扬火力,操作、携行和运输时轻便快速、灵活的性能。包括火力机动性、运
动机动性。 |
·火力机动性: | 作战中武器在原地射击变换火力灵活迅速,对快速目标跟踪瞄准,进入或转移阵地时迅速
发挥火力的性能。 |
·运动机动性: | 便于携带、运载的性能。 |
·环境的适应性: | 武器在各种地形、土质、气象、不同目标状态等恶劣战斗环境条件下都能有效地发挥其作
用的性能。 |
·使用强度试验: | 模拟武器在部队作战和训练操作使用中可能遇到的情况,对武器零部件进行一定数量的
操作,考验其强度是否能达到使用要求的试验。其中包括跌落强度、使用操作强度、枪刺刺杀和 枪托击打等强度试验。 |
·运载试验: | 对于架座为三脚架的高射机枪或重机枪以平射或高射状态固定于车上,在规定的路面、里
程、并以载运车技术许可的速度条件下进行运载考核其强度的试验。
综3.7.1.2.3合寿命试验 combined life test
在模拟实战环境温度(常温、高温、低温)条件下,考核被试武器能否达到战术技术指标中
寿命要求的试验。 |
·战斗行军状态: | 武器处于准备战斗的行军状态。不使用装具,关上防尘盖和保险,凡用弹匣、弹鼓供弹的将
已装弹的供弹具装于枪上,凡用弹链供弹的将已装弹的弹链放入弹链盒内并关上弹盒盖的状
态。 |
·战斗状态: | 武器处于可随时投入战斗的状态。 |
·行军状态: | 武器关上保险,折叠枪刺,固定制动器、紧定器、罩上枪衣、处于肩背或运载的状态。 |
·待装填状态: | 向后拉枪机就能装填的状态。用弹链供弹的将已装弹的弹链放入受弹器内,使第一发枪弹
处于拨弹齿与阻弹齿之间,盖上弹盒盖的状态。 |
·准备射击: | 准备进行射击的操作。如装定表尺、打开保险、装填枪弹等。 |
·装定表尺: | 把瞄准具上的刻度分划装定到所需要位置的操作。 |
·打开枪机: | 把枪机拉向后方,使枪机开锁、弹膛敞开的操作。 |
·供弹: | 供弹具向进弹口送弹的动作。 |
·装填: | 使供弹具里的枪弹处于待发状态的操作。 |
·待发状态: | 武器处于操作发射机就可击发的状态。 |
·发射: | 操作发射机构使弹药发火,把弹头射出膛口的操作。 |
·射击: | 瞄准目标的发射。 |
·击发: | 武器处于待发状态,操作发射机构使击针向前撞击的动作。 |
·空枪击发: | 弹膛没有枪弹的击发。 |
·单发: | 操作一次发射机构只能发射一发枪弹的射击。 |
·连发: | 操作一次发射机构连续发射枪弹的射击。 |
·点射: | 操作一次发射机构,连续发射2到15发枪弹的射击。点射又分长点射和短点射。 |
·点射长: | 一次点射发射的弹数。每次点射的点射长按试验要求确定。 |
·抛壳: | 弹壳从抛壳口抛出枪外的动作。 |
·脱靶: | 弹头未命中目标靶。 |
·射效矫正: | 通过调整武器的瞄准装置,使其平均弹着点对检查点的距离达到技术条件要求的操作。 |
·命中: | 弹头击中目标靶。 |
·射手: | 经过射击技术训练且达到要求,操作武器射击的人员。 |
·稳枪: | 带有架座的武器,在架设时为使其处于稳定射击状态而进行的射击。 |
·射击方式: | 根据试验目的武器所处的射击状态。如平射、高射等。 |
·射击方法: | 根据试验目的所采用的单发、点射、连发以及射击间隔时间等的射击。 |
·射击姿势: | 射手射击时所采取的姿势。通常分立姿、跪姿、卧姿、有依托、无依托等。 |
·立姿射击: | 射手按射击教范站立据枪进行的射击。 |
·跪姿射击: | 射手按射击教范要求跪在地面据枪进行的射击。 |
·卧姿射击: | 射手按射击教范俯卧据枪进行的射击。 |
·有依托射击: | 射手将枪置于依托物上进行的射击。 |
·无依托射击: | 射手在枪没有依托物的情况下据枪进行的射击。 |
·瞄准点: | 目标靶上供瞄准用的点。 |
·检查点: | 在规定的距离上武器标准弹道在目标靶上的位置。 |
·弹着点: | 射弹的弹道与目标的交点。 |
·平均弹着点: | 一组弹着点的几何中心。实测中可用作图法或解析法求之。 |
·单发精度: | 单发射击时的射击精度。 |
·点射精度: | 点射射击时的射击精度。 |
·70%散布密集界: | 在水平与垂直散布轴两侧分别作平行于散布轴的两直线,使两直线间弹孔数为总弹孔数
的70%,并使两直线与所平行的散布轴间所包含的弹孔数相等,且每条直线与其两侧最近弹
孔等距离,则此两直线间的距离为70%散布密集界。平行于水平散布轴两直线间的距离为高
低散布密集界;平行于垂直散布轴两直线间的距离为方向散布密集界(见GJB 349.2第
4.6.3.4条)。 |
·高射精度: | 武器在高射状态,对空中目标靶射击的精度。 |
·平射精度: | 武器在平射状态下对地面立靶的射击精度。 |
·不同火线高的射击精度: | 将武器火线高调整到不同高度时的射击精度。 |
·方向射角精度: | 赋予枪身轴线相对于架座纵向水平轴线不同方向角时的射击精度。 |
·不同土质地面的射击精度: | 武器架设在草地、粘土、水泥、碎石等地面上的射击精度。 |
·平均弹着点一致性: | 用同一名射手同一支(挺)武器在相同距离、表尺条件下,武器处于不同状态(刺刀伸、折、
装与不装,枪管冷与热等状态)进行射击时平均弹着点一致的程度。 |
·机构动作: | 武器各机构完成规定功能的动作。 |
·机构动作可靠性: | 武器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射击,在规定的寿命期(弹数)内其机构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一
般分为机构动作可靠、基本可靠和不可靠。 |
·射击阶段: | 武器在各项环境模拟试验中,处于某一射击方式和模拟状态下持续一定时间并射击一定
弹数。考验武器性能的过程。 |
·恒温时间: | 武器、弹药达到规定的温度后,该温度所持续的时间。 |
·终止试验: | 由于被试品主要性能不满足战术技术指标要求而结束正在实施的试验。 |
·侵彻力: | 弹头侵入或穿透物体的能力。其大小主要取决于弹头的强度、外形、动能和目标靶的抗弹
能力。通常以侵彻深度来表示。 |
·椭圆孔: | 在规定射距的靶板上,弹孔的长轴为短轴的1.25倍以上为椭圆孔。
同义词:横弹孔 |
·初速下降率: | 初速下降量与初始初速值的百分比。 |
·综合寿命故障率: | 综合寿命试验中出现一般故障和严重故障的总次数与综合寿命试验射弹总数的百分比。 |
·身管寿命: | 在特定的射击条件下,身管的弹道性能降低到规定指标的下限时或强度和刚度不能满足
规定要求时所能发射的枪弹数。 |
·武器寿命: | 在规定的射击条件下,武器能满足规定的战术技术性能要求所能发射的弹数。 |
·破损: | 零部件出现裂纹、破断或由于磨损、变形而失去工作能力的现象。 |
·眼见裂纹: | 不借助任何仪器用眼睛能看见的裂纹。 |
·冷却身管: | 把射击后灼热的身管冷却到试验环境温度。 |
·内膛磨损: | 身管内膛金属表面由于弹头磨擦和火药气体冲刷等原因产生的损耗现象。 |
·内膛烧蚀: | 身管内膛金属表面由于火药气体的物理、化学作用而产生的损坏现象。 |
·操作方便性: | 武器在战斗、训练和维修勤务中操作的方便程度。 |
·行军与战斗状态变换: | 将武器的行军状态与战斗状态相互变换的操作。 |
·平射与高射状态变换: | 将武器的平射状态与高射状态相互变换的操作。 |
·调整火线高: | 通过调整架座,使火线高达到所需要的高度。 |
·分解: | 将武器全部或其中一部分拆开的操作。一般分为不完全分解和完全分解。 |
·不完全分解: | 按规定将武器的部分机件进行拆卸的操作。 |
·完全分解: | 按规定将武器可拆卸的零部件进行拆卸的操作。 |
·涂油: | 按试验技术要求给武器零部件涂上防护油。 |
·结合: | 将已分解开的零部件按规定进行重装的操作。 |
·故障: | 武器在射击过程中出现停发或机构动作不正常的现象。 |
·一般故障: | 不需用附件和分解武器(可卸下供弹具或打开受弹器盖)能排除的故障。 |
·严重故障: | 必须用备附件或分解武器才能排除的故障。 |
·不允许故障: | 炸壳、断壳、炸膛、后喷火等危及射手安全的故障。 |
·击发无力: | 击针撞击底火,但由于击发能量不足,底火未发火的现象。 |
·空膛: | 射击过程中,供弹口有弹自动机复进到位并闭锁,但弹膛内无弹的现象。 |
·卡壳: | 弹壳从膛内抽出但没有从抛壳口抛出而被卡住的现象。 |
·卡弹: | 弹被卡住不能正常推进弹膛的现象。 |
·供弹不到位: | 供弹机构不能将弹送到正确推弹或取弹位置的现象。 |
·供双弹: | 枪机推弹进膛中,一次推送两发弹的现象。
同义词:抢弹 |
·掉弹: | 射击过程中弹未到达供弹口位置而从弹链上脱落的现象。 |
·不取弹: | 取弹口内有弹,而没有取出的现象。 |
·卡链: | 射击过程中弹链被卡住的现象。 |
·跳弹: | 自动机后坐过程中枪弹从供弹具内跳出的现象。 |
·后坐不到位: | 自动机没有后坐到正常位置的现象。 |
·复进不到位: | 自动机没有复进到正常位置的现象。 |
·扳机不复位: | 扳机放松后,不能自行回到射击前正常的位置,以致再扣扳机不能击发的现象。 |
·空仓不挂机: | 空仓时空仓挂机机构未挂住枪机的现象。 |
·单打连: | 在单发射击中,出现连发的现象。 |
·不抽壳: | 射击后弹壳未从膛内抽出的现象。 |
·连发停机: | 连发射击时中途出现停止发射的现象。 |
·不抛壳: | 弹壳从膛内抽出而没有被抛出枪外,仍停留在枪机的弹底窝上的现象。 |
·快慢机变位: | 在射击过程中,快慢机自动变换位置的现象。 |
·不挂机: | 由于阻铁机构失灵没有将自动机挂住而复进的现象。 |
·卡机: | 在射击过程中,自动机被卡住必须进行分解才能排除的现象。 |
·跟机: | 单发射击时,由于阻铁失灵,未能使击锤成待发状态,击锤在簧力作用下,跟随复进的枪机
打击击针而击发的现象。 |
·枪械技术检查: | 试验前将枪完全分解,彻底除油擦拭,进行外观及主要零部件尺寸、硬度、簧力、探伤等检
查。 |
·口径: | 射管线膛横截面上,阳线形成的内圆直径(基本尺寸)。 |
·武器全长: | 当身管轴线水平时,武器(包括枪刺、枪托及架座在基本火线高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最大
长度。分为战斗状态和行军状态全长。 |
·瞄准基线长: | 机械瞄准具的刻度装定到最小分划时,照门上沿(觇孔)中心到准星中心线的距离。 |
·身管长: | 身管口部端面到尾部端面的长度。 |
·武器宽: | 武器左右两侧最大的宽度(带架座时射向角为零)。 |
·武器高: | 身管处于水平位置、基本火线高时,武器最低点至最高点的垂直距离。 |
·武器质量: | 武器零部件质量的总和(包括枪身、架座、瞄准具、一套不装弹的供弹具和附件等)。 |
·自动机质量: | 参与自动循环动作的主要活动机件(枪机、枪机框等)的质量。 |
·武器质心: | 武器的质量分布中心。 |
·火线高: | 武器身管轴线在水平位置时,其轴线至地面的垂直距离。 |
·基本火线高: | 身管在水平位置时武器的最小火线高。 |
·中间火线高: | 最大火线高与基本火线高中间的火线高。 |
·最大火线高: | 武器身管在水平位置时最大的火线高。 |
·表尺高: | 表尺缺口上沿或觇孔中心到身管轴线的距离。 |
·准星高: | 准星顶端到身管轴线的距离。 |
·高低射界: | 枪身在架座垂直面上俯仰的最大角度范围。 |
·方向射界: | 枪身在架座水平面上回转的最大角度范围。 |
·阳线直径: | 身管横截面凸出的膛线(阳线)部分所形成的内圆直径。 |
·阴线直径: | 身管横截面凹入的膛线(阴线)部分所形成的内圆直径。 |
·阴线宽度: | 线膛中凹入的螺旋线的宽度。 |
·击针突出量: | 击针突出弹底窝平面的长度。 |
·击针强制突出量: | 击针尾端面与枪机尾端面平齐时,击针尖突出弹底窝平面的长度。 |
·击针惯性突出量: | 击锤打击击针,在惯性力作用下击针移动到最前方位置时,击针尖突出弹底窝平面的长
度。 |
·击针凹入量: | 击针尖凹入弹底窝平面的最大深度。 |
·击针偏心度: | 击发时击针尖中心偏离底火中心的程度。 |
·闭锁间隙: | 在闭锁状态时,枪机闭锁面与机匣闭锁支撑面贴合,枪弹也按它在弹膛内的纵向定位方式
紧贴弹膛,此时枪弹底平面与枪机弹底窝平面的间隙称之为闭锁间隙。 |
·抱弹距离: | 拉壳钩齿端圆弧到对面弹底窝圆弧直径上的距离。 |
·供弹具容量: | 供弹具能容纳最大限度的枪弹数。 |
·拉壳钩距离: | 拉壳钩齿的内平面到弹底窝平面的距离。 |
·扳机力: | 击锤或枪机处于待发状态时,拉动扳机使其击发所需要的力。 |
·快慢机位置变换力: | 变换快慢机位置所需要的力。 |
·弹链拔弹抗力: | 枪弹从闭式弹链中抽出所需要的力。 |
·脱弹力: | 枪弹从开式弹链中被解脱所需要的力。 |
·高低机启动力: | 启动高低机所需要的力。 |
·方向机启动力: | 启动方向机所需要的力。 |
·装填力: | 装填时向后拉动枪机所需要的力。 |
·闭锁力: | 膛内装入规定的弹形样柱后,使闭锁机构关闭弹膛所需要的力。 |
·抽壳力: | 射击后从弹膛将弹壳抽出所需要的力。 |
·自动机循环图: | 描述自动武器在发射时,自动机完成一个工作循环,各主要机构的工作顺序,及其与主动
构件的联系,以基本主动件的位移量或时间为自变量,表示相应的自动机工作特征的图表。 |
·自由行程: | 自动机主动件在开始开锁前或完成闭锁后所移动的距离。 |
·开锁: | 使枪机解脱闭锁状态的动作。 |
·开锁行程: | 自动机主动件在开锁过程中移动的距离。 |
·闭锁: | 枪机关闭枪膛并被锁住的动作。 |
·闭锁行程: | 自动机主动件在闭锁过程中移动的距离。 |
·动态测试: | 武器在射击条件下,对以时间或行程为自变量而变化的物理量(如速度、加速度、位移、压
力、应力、噪声等)的测试。 |
·自动机运动速度: | 武器射击过程中自动机相对于枪身的运动速度。分为后坐和复进运动速度。 |
·自动机后坐最大速: | 自动机主动件后坐运动的最大速度。 |
·自动机后坐到位速度: | 自动机后坐到预定位置瞬间的速度。 |
·自动机复进开始速度: | 自动机后坐到预定位置后开始复进的速度。 |
·自动机复进到位速度: | 自动机复进到位瞬间的速度。 |
·自动机后坐不到位距离: | 由于后坐能量不足等原因使自动机后坐不能到达预定位置的距离。 |
·理论射速: | 连续发射一定数量的枪弹同时测出发射的时间,或根据自动机一个工作循环所需要的时
间,计算出每分钟发射的枪弹数。 |
·架座跳动量: | 射击时架座驻锄相对于地面的跳动幅值。 |
·膛口跳动量: | 射击时膛口相对于射击前静止位置的跳动幅值。 |
·膛口压力波: | 身管发射时在膛口产生的冲击波与声波统称压力波。 |
·膛口制退器效率: | 膛口制退器抵消后坐能量的能力。通常用百分率表示。 |
·武器后坐能量: | 武器在发射时向后运动的能量。 |
·着点动能: | 弹头飞行到弹着目标瞬时所具有的动能。 |
·着点速度: | 弹头飞行至弹着目标瞬时的速度。 |
·弹壳强度: | 弹壳承受射击、训练、勤务和运输等载荷的能力。 |
·底火强度: | 底火承受射击和震动等载荷的能力。 |
·底火敏感度: | 底火承受撞击和震动而发火的敏感程度。是描述底火可靠性和安全性的参数和指标。 |
·拔弹力: | 弹头从弹壳口部拔出所需要的力。 |
·断面比能: | 弹头单位横截面面积所具备的动能(见GJB 340第5.15条)。 |
·穿甲率: | 在规定条件下,具有穿甲性能的枪弹,对特定靶板射击时,有效穿透发数与命中有效发数
的百分比。 |
·命中有效发: | 符合规定的穿透与未穿透命中弹着发数之和。 |
·燃烧率: | 在穿甲燃烧试验中,有效命中并在规定条件下引燃气油的发数与有效命中发数的百分比。 |
·曳光性能: | 用弹头尾部的曳光剂燃烧发光显示弹道性能的能力。主要包括曳光时间、光程、亮度和曳
光率等。 |
·曳光时间: | 弹头从曳光开始到终止所持续的时间。 |
·光程: | 弹头从曳光开始到终止所飞行的水平距离。
同义词:曳光距离 |
·曳光率: | 达到规定发光光程的枪弹数与总发射枪弹数的百分比。 |
·震动试验: | 弹药经过模拟运输和装卸中产生的冲击震动,检验其零部件的装配牢固性和安全性的试
验。 |
·密封性试验: | 弹药经过模拟运输和装卸冲击后,检验其密封性能的试验。 |
·发射安全性试验: | 考核弹头内装有燃烧剂或爆炸物质的枪弹,在发射过程中弹头受阻时是否安全可靠的试
验。 |
·弹头破裂试验: | 考核弹头出枪口后,在没有碰到障碍物的情况下有无自行破裂或分离现象的试验。 |
·弹壳强度及机构动作可靠性试验: | 考核枪弹弹壳、底火、结构强度及装配的牢固性、正确性,检查其对枪械机构动作的可靠性
和使用安全性影响程度的试验。 |
·侵彻试验: | 考核非穿甲弹头对目标侵彻杀伤作用的试验。 |
·穿甲试验: | 考核具有穿甲性能的枪弹在规定条件下射击,对特定靶板穿透能力的试验。 |
·穿甲燃烧试验: | 在规定的条件下射击,对具有穿甲燃烧性能的枪弹,考核弹头有效穿甲燃烧率是否符合战
术技术要求的试验。 |
·枪弹对枪械寿命影响的试验: | 考核枪弹对配属枪械寿命影响程度的试验。 |
·底火敏感度落锤试验: | 底火装入深度合格的弹壳,放在底火落锤仪上,落锤按规定的质量和高度自由下落撞击底
火,考核其发火率的试验。 |
·俯角射击: | 射击时,枪管轴线朝向枪口中心水平面下方的一种射击方式。 |
·体验射击: | 射手直接操枪射击,体验对人体的影响程度。 |
·曳光试验: | 考核曳光弹的曳光剂点火性能、光程及亮度等是否符合战术技术指标要求的试验。 |
·炸壳: | 射击中弹壳产生不规则炸裂的现象。 |
·断壳: | 射击后弹壳横向断开的现象。 |
·弹壳底缘拉裂: | 射击后弹壳底缘被拉壳钩拉裂的现象。 |
·弹壳环形拉薄: | 射击后弹壳体由于轴向拉伸而使某横断面壁厚减薄的现象。 |
·弹壳底裂: | 射击后弹壳底部产生裂纹的现象。分底槽裂和底缘裂。 |
·早发火: | 枪弹未经击针正常打击底火而发火的现象。 |
·迟发火: | 底火被正常击中,发火时间比正常延迟的现象。 |
·哑火: | 底火被击中发火,而不能点燃发射药的现象。 |
·瞎火: | 射击时底火被正常击中而未发火的现象(见GJB 340第6.39条)。 |
·底火脱落: | 底火从底火室内脱落的现象。 |
·底火松动: | 射击后底火壳与底火室产生松动位移的现象。 |
·底火击穿: | 射击后底火壳的击窝被击穿的现象。 |
·击窝冲脱: | 射击后底火壳的击窝被冲掉的现象。 |
·底火壳脱落: | 射击后底火壳从底火室内脱落的现象。 |
·底火周围漏烟: | 射击后底火和底火室接合处海烟的现象。 |
·底火壁漏烟: | 射击后底火壁与底火底平面交接处漏烟的现象。 |
·底火击穿漏烟: | 射击后底火壳被击穿而引起漏烟的现象。 |
·弹头破裂: | 弹头射出膛口,在飞行过程中产生破裂或弹头壳内的零部件脱落的现象。 |
·曳光爆音: | 射击时曳光剂在膛口附近急速燃烧而产生爆音并终止曳光的现象。 |
·弹头留膛: | 射击时弹头未被射出膛口而留在膛内的现象。 |
·炸膛: | 弹头在膛内爆炸或弹头卡在膛内引起膛爆的现象。 |
·膛外炸: | 枪弹未进弹膛即发火爆炸的现象。 |
·膛口炸: | 弹头射出膛口即爆炸的现象。 |
·弹头脱落: | 枪弹进入弹膛前,弹头由弹壳口部脱落的现象。 |
·弹头松动: | 弹头与弹壳结合部松动的现象。 |
·回收破片总质量: | 杀伤榴弹爆炸后,用规定的回收装置,收回的破片总质量。 |
·杀伤破片: | 能够穿透标准人靶的破片。 |
·有效破片: | 达到战术技术指标规定质量的破片。 |
·有效破片数: | 达到战术技术指标规定质量的破片总数。 |
·壳体质量回收率: | 弹体爆炸后,收回破片质量与爆炸前壳体质量的百分比。 |
·投掷距离: | 手榴弹投出点到落点的水平距离。 |
·保险距离: | 手榴弹、枪榴弹等,投掷(发射)点至开始解脱保险瞬间所处位置的水平距离。 |
·解脱保险距离: | 手榴弹、枪榴弹等,投掷(发射)点至完成解脱保险瞬间所处位置的水平距离。 |
·穿靶率: | 一枚杀伤榴弹按规定放置爆炸后,对离炸点某一距离上的标准人靶,命中一片以上穿透破
片的靶数与该距离上布置靶数的百分比。 |
·有效着靶率: | 一枚杀伤榴弹按规定放置爆炸后,对离炸点某一距离上的标准人靶,命中一片以上破片,
侵入深度大于或等于二分之一靶厚的靶数与该距离上布置靶数的百分比。 |
·杀伤半径: | 一组弹平放爆炸后,平均单发穿靶率为40%所对应的靶距。 |
·临界安全距离: | 一组弹平放爆炸后,平均单发有效着靶率为0.5%所对应的靶距。 |
·发火率: | 在试验中,正常发火弹数与试验弹数的百分比。 |
·瞎火率: | 在试验中,出现瞎火的弹数与试验弹数的百分比。 |
·破甲率: | 穿透特定靶板的有效弹数与有效命中弹数的百分比。 |
·延期爆炸时间: | 火帽发火到弹体爆炸的时间。 |
·保险时间: | 弹投(发射)出到解脱保险的时间。 |
·燃烧时间: | 从燃烧剂开始燃烧到熄灭的时间(见GJB 103第4.22条)。 |
·烟雾有效持续时间: | 从烟雾形成烟障到失去遮蔽能力的时间。 |
·燃烧温度: | 燃烧弹在规定的燃烧时间内达到的最高温度(见GJB 103第4.24条)。 |
·适用环境温度: | 弹药能正常发挥使用性能的环境气温的允许范围。 |
·破甲深度: | 破甲弹爆炸后,聚能效应产生的金属流侵彻钢板的深度。 |
·拔弹力: | 弹柄与弹体拉脱所需要的力。
同义词:拔柄力 |
·使用拉力: | 拉脱保险销或拉发火所需要的力。 |
·发射高度: | 指射角为85o~90o时发射器口水平面至星体最高点的垂直距离。 |
·星体燃烧时间: | 信号弹星体开始发光(发烟)到熄灭的时间(双星以时问短者计算)。 |
·发光强度: | 信号弹星体燃烧时发出光亮的程度。 |
·辨别距离: | 用肉眼能够辨别星体发光颜色的位置至发射点的最大水平距离。 |
·发光率: | 发光信号弹正常发光弹数与试验弹数的百分比。 |
·发烟率: | 发烟信号弹正常发烟弹数与试验弹数的百分比。 |
·标准人靶: | 正面平整的1.5m高、0.5m宽、0.025m厚,无腐朽、节疤、虫孔,木质均匀,含水率不大于
15%的红(白)松木板或击穿比能为118J/cm2的相应厚度的均质板材(见GJB 349.3第8.2.1条)。 |
·勤务性能试验: | 考核弹药在部队训练使用、运输与保管的安全可靠及防潮性能的试验。按震动、跌落、浸
水、分解检查与投爆四个阶段进行。 |
·使用拉力试验: | 测定手榴弹铅拉火管的拉发力或手榴弹保险销的拉脱力的试验。 |
·技术检测: | 检查、测量弹药的包装、外观、主要部位尺寸和质量是否符合战术技术指标和图纸要求。 |
·延期爆炸时间的测定试验: | 测定手榴弹、枪榴弹等延期元件在不同气温、气压条件下延时性能的试验。 |
·不同条件的投爆试验: | 考核不同温度的手榴弹、枪榴弹等投(发射)到不同地面上的爆炸完全性、发火率、延时爆
炸时间和投掷(发射)距离等的试验。 |
·高温高湿试验: | 考核弹药在高温高湿条件下恒温恒湿一定时间后的发火率、延期爆炸时间和零部件耐腐
蚀等性能的试验。 |
·破片试验: | 测定杀伤榴弹爆炸后产生有效破片数是否符合战术技术要求的试验。 |
·扇形靶试验: | 考核杀伤榴弹的杀伤半径和临界安全距离是否达到战术技术要求的试验。 |
·生物试验: | 考核杀伤榴弹爆炸后对生物的杀伤效果的试验。 |
·破甲试验: | 测定破甲弹破甲威力和破甲率等的试验。 |
·保险距离试验: | 考核手榴弹、枪榴弹等,在规定的距离上能否可靠保险的试验。 |
·解脱保险距离试验: | 考核手榴弹、枪榴弹等保险机构,在规定的距离上能否可靠解脱保险的试验。 |
·燃烧试验: | 测定燃烧弹的燃烧温度、时间及引燃效应的试验。 |
·烟雾效应试验: | 测定发烟弹所产生的烟雾范围、遮盖效果和持续时间的试验。 |
·引信灵敏度试验: | 考核碰炸手榴弹、枪榴弹等引信灵敏度的试验。 |
·测定破片速度试验: | 测定杀伤榴弹爆炸时破片飞行速度的试验。 |
·固定架射击精度试验: | 在用固定架发射的条件下,测定其射击精度的试验。 |
·手持精度试验: | 由射手手持发射或据枪发射的条件下,测定其发射精度的试验。 |
·掉套fall: | 木柄手榴弹木柄上的螺纹套脱落(见GJB 103第6.11条)。 |
·断簧: | 投弹时铜丝簧被拉断。 |
·断绳: | 投弹时拉火绳被拉断。 |
·脱柄: | 弹柄与弹体脱开(见GJB 103第6.17条)。 |
·瞎火: | 弹药的发射装置被拉发、击发、投掷或发射后未爆炸的现象。 |
·半爆: | 弹体爆炸不完全的现象。 |
·早炸: | 手榴弹、枪榴弹等投掷或发射后,在规定的保险时间之前或着目标前发生爆炸的现象。 |
·迟炸: | 手榴弹、枪榴弹等投掷或发射后,在规定的延期爆炸之后或着目标后延迟爆炸的现象。 |
·迟发火: | 弹药的发火装置被拉发或击发后,出现发火时间比正常滞后的现象。 |
·震动炸: | 手榴弹、枪榴弹等因震动而发生的爆炸。 |
·跌落炸: | 手榴弹、枪榴弹等因跌落而发生的爆炸。 |
·落地待发火状态: | 碰炸榴弹投掷或发射后,落地未爆炸,成一触即炸的状态。 |
·保险未解脱: | 手榴弹、枪榴弹等投出或发射后,在规定的解脱保险距离以外保险装置未解脱的现象。 |
·发光剂脱落: | 发光信号弹发射至空中,在零星火花掉落的现象。 |
·散花: | 发光信号弹发射至空中,星体破碎,呈多点散乱发光的现象。 |
·分星: | 单星体信号弹发射至空中,星体分成两块或两块以上的现象。 |
·星体瞎火: | 信号弹发射至空中,星体未燃烧的现象。 |
·推进剂瞎火: | 火帽发火推进剂未点燃或点燃后中途熄火的现象。 |
·火帽瞎火: | 火帽被拉发或击发后不发火的现象。 |
·星体落地: | 信号弹星体发射升空后,尚未燃烧完全就落回地面的现象。 |
·星体拐弯: | 信号弹星体在发射升空过程中,突然改变飞行方向的现象。 |
·弹体膨胀: | 信号弹弹体受潮,致使弹径增大不能装进弹膛的现象。 |
·发射筒破裂: | 发射筒承受不起发射时膛内的压力而产生破裂的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