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舰艇导弹发射装置: | 装在水面舰艇或潜艇上,用于贮存和发射舰(潜)载导弹的装置。 |
·舰载导弹发射装置: | 装在水面舰艇上,用于贮存和发射舰载导弹的装置。 |
·舰-舰导弹发射装置: | 装在水面舰艇上,用于贮存和发射舰载导弹以攻击水面目标的装置。1 |
·舰-空导弹发射装置: | 装在水面舰艇上,用于贮存和发射舰载导弹以攻击空中目标的装置。 |
·舰-地导弹发射装置: | 装在水面舰艇上,用于贮存和发射舰载导弹以攻击陆上目标的装置。 |
·舰-潜导弹发射装置: | 装在水面舰艇上,用于贮存和发射舰载导弹以攻击潜艇的装置。 |
·单装式导弹发射装置: | 在一座发射架上,只能装载一枚导弹的发射装置。 |
·联装式导弹发射装置: | 在一座发射架上,能同时装载两枚或两枚以上导弹连射的发射装置。以上导弹,并在一定时间间隔内完成两枚或两枚 |
·导轨式导弹发射装置: | 装有发射导轨的导弹发射装置 |
·俯仰回转式导弹发射装置: | 可以高低俯仰和方向回转的导弹发射装置。 |
·定角回转式导弹发射装置: | 具有固定仰角,方向可以回转的导弹发射装置。 |
·垂直发射式导弹发射装置: | 贮存和发射时使导弹相对舰艇均处于垂直状态的发射装置 |
·固定式导弹发射装置: | 具有固定仰角和固定方向角的导弹发射装置。 |
·多用途导弹发射装置: | 在一座发射架上,可以发射舰-舰、舰-空、反潜等多种类型导弹的装置 |
·箱式导弹发射装置: | 装在水面舰艇或潜艇上,通过“贮运1发射箱”赋于导弹初始瞄准和实施导弹发射的装置。 |
·潜-载导弹发射装置: | 装在潜艇上,用于贮存和发射潜载导弹的装置。 |
·潜-地导弹发射装置: | 装在潜艇上,用于贮存和发射潜载导弹,以攻击陆上目标的装置。 |
·潜-舰导弹发射装置: | 装在潜艇上,用于贮存和发射潜载导弹,以攻击水面目标的装置。 |
·潜-空导弹发射装置: | 装在潜艇上,用于贮存和发射潜载导弹,以攻击空中目标的装置。 |
·潜-潜导弹发射装置: | 装在潜艇上,用于贮存和发射潜载导弹,以攻击潜艇的装置。 |
·潜-舰导弹水面发射装置: | 装在潜艇上,用于贮存和在水上状态实施发射潜载导弹,以攻击水面目标的装置。 |
·潜-舰导弹水下发射装置: | 装在潜艇上,用于贮存和在水下状态实施发射潜载导弹,以攻击水面目标的装置。 |
·自推力发射: | 利用导弹本身发动机或助推器产生的推力,使导弹滑离发射装置的发射。 |
·外动力发射: | 依靠发射装置提供的动力进行的导弹发射。 |
·发射效应: | 指发射导弹时,燃气流、海水等对人员、发射装置及舰艇所产生的不良作用的影响。如发射激震、发射噪声、烧蚀、筒口压力场、简内涌水冲击、对发射筒的侧向作用、后座运动等; |
·导弹发射顺序: | 在联装式发射装置或由多座发射装置组成的发射系统中,为提高发射率,保证发射安全等而规定的导弹发射先后次序。 |
·转船瞄准: | 舰艇根据目标的位置与运动要素,不断调整本舰艇航向使发射装置处于瞄准位置的瞄准方式。 |
·导弹垂直装填: | 对舰载导弹发射装置而言,指定向器和导弹均处于垂直状态时进行的装填方式。 对潜-地导弹发射装置而言,指发射筒处于垂直状态时把导弹装于发射筒内的装填方式。 |
·发射装置顺序号: | 发射装置布置在舰艇上的顺序编号 |
·水面发射: | 发射装置于水面状态进行的导弹发射。 |
·水下发射: | 发射装置于水下状态进行的导弹发射。 |
·发射装置环境条件: | 指发射装置所受到的冲击、振动、摇摆、水压、海水浸泡以及导弹舱内的温度、湿度、盐雾、霉菌和核辐射等环境情况。 |
·发射深度: | 发射导弹时,发射筒筒口平面(对潜-舰导弹水下发射装置为筒口中心)至海面的距离。 |
·发射条件: | 指发射导弹时的海流、海况、发射深度和舰艇的航速、摇摆等参数。 |
·发射装置外载荷: | 舰艇传递给发射装置的摇摆、振动和冲击载荷。 |
·发射装置摇摆载荷: | 由于舰艇摇摆作用在发射装置上的载荷。 |
·发射装置振动载荷: | 由于舰艇振动而作用在发射装置上的载荷。 |
·发射装置冲击载荷: | 由于舰艇遭到冲击而作用在发射装置上的载荷。 |
·适配器: | 对潜-地导弹发射装置而言:在导弹与发射筒之间采用与其间隙相匹配的环形组合结构型式并具有发射导向滑块功用的弹筒气密装置。根据安装部位的不同有上适配器、中适配器和下适配器。 对潜-舰导弹水下发射装置而言:装在导弹与运载器之间,作发射导向滑块和径向支承用的部件。按安装位置不同有前适配器和后适配器。3 |
·发射装置航行固定状态: | 舰艇航行时,发射架处于航行位置并用固定装置加以固定时发射装置所处的状态。 |
·发射装置战斗状态: | 已完成导弹装填和发射准备的发射装置,对目标实施跟踪瞄准及对导弹实施发射时发射装置所处的状态。 3 |
·发射装置应急状态: | 在危急情况下,为保证人员及舰艇的安全,对导弹实施应急发射或应急投掷时发射装置所处的状态。 3 |
·发射装置航行载荷: | 发射装置在舰艇航行时所承受的作用力。包括发射装置本身质量、导弹质量、风载及摇摆惯性力等。 3 |
·发射装置发射载荷: | 发射装置实施导弹发射时所承受的作用力。包括导弹质量及其惯性力、燃气流作用力、推力偏心产生的作用力、解脱闭锁需克服的力、哥氏惯性力等。 3 |
·跟踪发射: | 在高低、方向上可随时跟踪瞄准目标的状态下进行的导弹发射。 3 |
·固定发射: | 在高低角和方向角均固定的状态下进行的导弹发射。 3 |
·伺机发射: | 当发射架达到某一状态,满足了特定的发射条件后而进行的导弹发射。 |
·应急发射: | 在危急情况下,为保证人员及舰艇的安全而对导弹进行的自推力发射(此时导弹上的引信装置不解脱保险)。 3 |
·横发射: | 当发射方向与艏艉线夹角为直角或接近直角时所进行的导弹发射。 3 |
·舰首方向发射: | 发射架中线面与艏艉线(首向)的夹角为锐角时进行的导弹发射。 3 |
·舰尾方向发射: | 发射架中线面与艏艉线(首向)的夹角为钝角时进行的导弹发射。 |
·应急投掷: | 对于处在危险状态下的导弹,尤其是导弹发动机已损坏不能正常工作时,为保证人员及舰
艇的安全,利用发射装置提供的动力和专用设备,将导弹投掷到舷外一定距离海中的操作。 |
·发射率: | 一座发射装置在单位时间内能够连续有效地发射导弹的统计平均数。 |
·伺机发射概率
: | 一座发射装置在单位时间内能够连续有效地发射导弹的统计平均数。 |
·发射激震: | 发射导弹过程中,冲击载荷使发射架的导弹产生的强烈震动。 |
·发射效应区: | 指发射效应对人体和舰面建筑有损害的空间范围甲 |
·发射精度: | 导弹在自控段终点的实际弹道参数与理论弹道参数的偏差值。 |
·发射时间: | 发射导弹时,从按下发射按钮时起到导弹滑离定向器时止所持续的时间 |
·发射装置反应时间: | 从接到目标瞄准指令开始到第一枚导弹飞离定向器所需的最短时间。 |
·发射时间间隔: | 连续发射时,前后相邻两枚导弹发射所需的时间间隔。 |
·发射架方向调转: | 发射架从某一方向角以最大速度转到另一方向角的过程。 |
·发射架高低调转: | 定向器从某一高低角以最大速度转到另一高低角的过程。 |
·发射装置适用海况: | 发射装置保持正常战斗状态时所能适应的最高海况等级 |
·导弹海上补给海况: | 保证导弹海上正常补给时,补给舰和接收舰所能适应的最高海况等级。 |
·发射装置联装数: | 每座发射架一次所能装载导弹的数目。 |
·发射装置备弹数: | 一座发射装置中所能携带导弹的数量。 |
·发射架耳轴高: | 发射架耳轴中心线距发射架安装基座上表面的垂直距离。 |
·发射架回转半径: | 发射架距回转轴线最远一点至回转轴线的距离。 |
·发射架战斗同转半径: | 发射架处于战斗状态时,距回转轴线最远一点至回转轴线的距离。 |
·发射架中线面: | 发射架纵向对称中线所在的垂直平面。 |
·发射架零位: | 发射架中线面与舰艇艏艉线(艏向)重合或平行时发射架所处的位置(对于具有高低俯仰
能力的发射架,此时其俯仰角为零度)。 |
·发射架高低射界: | 发射装置能安全发射导弹的高低角度范围。 |
·发射架方向射界: | 发射装置能安全发射导弹的方向角度范围。 |
·发射架危险射界: | 由于舰面布置、舰艇的摇摆运动、燃气流等因素的限 制而不允许发射导弹的角度范同。 |
·方向角: | 发射架回转时,以零位为起点所转过的角度。 |
·高低角: | 定向器俯仰时,以水平位置为起点所转过的角度。 |
·回转范围: | 发射架回转时,必零位为起点,向左和向右所能回转的最大角度范围。 |
·俯仰范围: | 定向器俯仰时,以水平位置为起点,向下和向下所能俯仰的最大角度范围。 |
·装填角: | 装填导弹时,定向器在高低、方向上所处的特定角度。 |
·补给角: | 补给导弹时,定向器在高低、方向上所处的特定角度。 |
·备弹架回转速度: | 备弹架从一个贮弹角度转至另-一贮弹角度过程中,备弹架所具有的转动角速度。 |
·防爆门运动速度: | 防爆门打开或关闭过程中的运动速度。 |
·导弹滑离速度: | 发射导弹时,导弹全部脱离定向器约束瞬间,在射向上质心相对定向器的速度。 |
·燃气流: | 导弹发射时,其动力装筒所喷出的燃烧气体所形成的高温、高速射流。 |
·燃气流场: | 燃气流以一定锥角沿喷射方向逐渐膨胀所形成的压力、温度、流速按一定规律分布的空
间。 |
·燃气流作用力: | 燃气流作用于发射装置及舰艇上的力。 |
·燃气流冲击角: | 发射导弹时,发动机喷管轴线与导流装霞被冲击面的夹角。 |
·发射冲击: | 导弹发射时附加在发射装置上的冲击载荷。 |
·剪切销剪断力: | 导弹发射时剪断剪切销所需的剪力。 |
·导弹闭锁力: | 发射装置闭锁机构赋于导弹的牵制力,或导弹解脱闭锁时所需的推力。 |
·俯仰力矩: | 定向器俯仰时,俯仰部分的重力及作用其上的各种外力、外力矩对耳轴产生的合力矩。 |
·回转力矩: | 发射架回转时,回转部分的重力及作用其上的各种外力、外力矩对回转轴线产生的合力
矩。 |
·弹一架系统动态特性: | 发射装置一导弹组成的弹性机械系统,在各种动载作用下所产生的振动、位移、内力、变形
等物理量变化的特性。 |
·同时离轨: | 发射导弹时导弹的前后滑块同时脱离发射导轨。 |
·小同时离轨: | 发射导弹时导弹的前后滑块先后脱离发射导轨。 |
·发射导轨和J制导: | 导弹起飞时,发射导轨对导弹离轨时的运动方向和飞行姿态的约束、引导。 |
·发射装置初始瞄准: | 根据导弹射击指挥仪计算的瞄准诸元,使发射装置从战斗准备状态转至跟踪瞄准目标状
态的过程。也是初始瞄准线对准目标(或活动目标前置点)的过程。 |
·跟踪瞄准: | 当目标运动时,发射架也跟随运动,保证定向器始终处于瞄准位置的一种瞄准方式。 |
·自动跟踪瞄准: | 按指挥仪计算的发射诸元自动跟踪目标的瞄准方式。 |
·半自动跟踪瞄准: | 瞄准手根据指挥仪计算的发射诸元或指挥员的指令来控制发射架的瞄准系统,并在发射
装置本身动力的驱动下实施跟踪目标的瞄准方式。 |
·瞄准精度: | 发射架实际瞄准位置和指挥仪计算并输入的瞄准位置的最大误差。 |
·方向瞄准死区: | 对目标不能实施方向瞄准的区域。 |
·高低瞄准死区: | 对目标不能实施高低瞄准的区域。 |
·方向空回量: | 由方向机传动链间隙造成的末级传动付与受信仪间的空转角度。 |
·高低空回量: | 由高低机传动链间隙造成的定向器与受信仪间的空转角度。 |
·导弹补给: | 从码头、补给舰或直升飞机上,将导弹传送到接收舰并装入发射装置中的过程。 |
·导弹码头补给: | 在码头将导弹传送到接收舰并装入发射装置中的作业方式。 |
·导弹海上补给: | 在海上从航行状态的补给舰或直升飞机上,将导弹传送到接收舰装入发射装置中的一种
海上作业方式。 |
·导弹舷侧式补给: | 通过各种索具,将导弹从航行的补给舰上由舷侧传送到接收舰装入发射装置中的一种海
上补给方式。 |
·导弹垂直补给: | 利用直升飞机将补给舰上的导弹传送到接收舰装入发射装置中的一种海上补给方式。 |
·导弹直接式补给: | 利用专用补给设备将接收舰上的导弹直接装入弹库,或从位于发射装置附近的补给舱口
吊入甲板面以下再进入弹库库贮存的补给方式。 |
·导弹间接式补给: | 利用发射装置装填系统的反向工作程序或专用补给设备,将接收舰上的导弹直接装入定
向器或经定向器退入弹库贮存的补给方式。 |
·导弹装填: | 在发射装置内部将导弹从存放点输送到定向器固定位置的全过程。 |
·导弹重复装填时间: | 发射架以调转速度,由距离装填位置最远的方位与仰角,返回到装填状态,按联装数向发
射架装满所需导弹到发射架可以回转时的全部时间。 |
·导弹水平装填: | 定向器和导弹均处于水平状态时进行的装填方式。 |
·导弹倾斜装填: | 定向器和导弹均处于倾斜状态时进行的装填方式。 |
·退弹: | 将导弹从发射装置定向器上退入弹库中或其它导弹存放点的过程。 |
·输弹: | 将处于待输状态的导弹送至发射装置定向器上固定位置的过程。 |
·卸弹: | 将导弹从发射装置定向器上或弹库中卸至码头或补给舰上的过程。 |
·发射装胃舰上安装: | 经工厂总装、检验、试验合格后的发射装置,根据要求在舰上进行的安装。 |
·发射装胃总调: | 发射装置装般后对各系统的全面综合调试。 |
·弹架协调: | a)发射装置设计阶段:导弹与发射装置在外形尺寸、机械和电气接口等方面的协调。
b)发射装置生产和使用阶段:为检验导弹与发射装置在外形尺寸、机械和电气接口等方面
的协调情况而进行的操作。 |
·发射装置高海况试验: | 在舰艇能安全航行的最高海况条件卜和允许使用导弹武器的最高海况条件下,对发射装
置所进行的有关试验。 |
·发射装置中海况试验: | 在中级海况条件下对发射装置所进行的有关试验。 |
·发射装嚣发射试验: | 按设汁要求,在一定的海况等级和航行或系泊的条件下,为考核发射装置的性能而进行的
模型弹或导弹发射试驻。 |
·备弹架回转时间: | 备弹架携带导弹由一个贮弹位置转到相邻的一个贮弹位置所需的时间。 |
·导弹输弹时间: | 从输弹链开始启动到导弹进入定向器同定位置所需的时间。 |
·潜一地导弹发射装置一般术语: | 标志发射装置方位的序号。 |
·燃气-蒸汽发射: | 用2用-蒸汽作发射动力的发射方式。 |
·瞄发射: | 艇首指向目标进行的导弹发射。 |
·艉瞄发射: | 艇尾指向目标进行的导弹发射。 |
·发射装置方位精度: | 发射装置于方位零位时,发射筒上的支承环Ⅰ—Ⅲ方位线相对于潜艇中线面的角度公差。 |
·发射装置垂直精度: | 发射装置于方位零位时,发射筒轴线相对于潜艇基准平台的垂直度。 |
·发射装置方位零位: | 发射筒上的支承环Ⅰ-Ⅲ方位线与潜艇中线面相平行的位置。 |
·发射筒均压: | 水下打开筒盖前,使筒口水密隔膜上、下腔内压力与舷外海水压力的相互均衡。以及打开
筒盖后,继续保持筒内压力与舷外海水压力的相互均衡。 |
·均压压差: | 发射筒筒门处舷外海水的瞬时压力与筒内充气的瞬时压力之差。 |
·筒内涌水: | 导弹出筒后,海水涌入发射筒内的现象。 |
·筒内涌水冲击压力: | 导弹出筒后,海水涌入发射筒内而作用于筒底的冲击压力。 |
·发射后座力: | 发射导弹时,发射气体作用于发射筒底部使其产生后座运动的力。 |
·筒口压力场: | 水下发射导弹时,在发射筒筒口周围形成的压力场。 |
·发射后效期: | 从导弹离开发射筒至发射效应消失的一段时间。 |
·筒内弹道: | 发射时,导弹在发射筒内的运动规律以及筒内发射气体状态参数变化规律的总称。 |
·导弹启动时间: | 从燃气发生器电爆管起爆到导弹开始运动的时间。 |
·导弹起飞时刻: | 导弹纵向支承面开始离开发射筒上的支承环的时刻。 |
·导弹出筒速度: | 导弹纵向支承面离开发射筒筒口时导弹所具有的速度。 |
·导弹出筒加速度: | 导弹纵向支承面离开发射筒筒口时导弹所具有的加速度。 |
·导弹出筒时间: | 从导弹起飞到导弹纵向支承面离开发射筒筒口所经过的时间。 |
·导弹出筒压力: | 导弹纵向支承面离开发射筒筒口时筒内发射气体的压力。 |
·筒内最大压力: | 发射导弹时,发射筒内发射气体的最大压力。 |
·筒内最高温度: | 发射导弹时,发射简内发射气体的最高温度。 |
·最大弹射高度: | 外动力发射模型弹时,模型弹被推至最高点时距发射筒筒口的距离。 |
·外筒长: | 自外筒筒口上端面至筒底内表面的轴线长度。 |
·内简长: | 自内筒筒口上端面至筒下端面的轴线长度。 |
·有效筒长: | 供导弹在发射筒内加速和导向用的长度。 |
·筒径: | 发射筒的内径。 |
·发射筒容积: | 不含发射筒内安装机构的体积,发射筒所具有的容积。 |
·发射筒初始容积: | 导弹起飞前发射筒底部导弹和发射筒组成的密封空间的容积。 |
·开盖角度: | 筒盖从关闭位置至开启到位时所转过的角度。 |
·内筒侧向力: | 发射导弹时,作用于内筒上的水平分力 |
·燃气发生器工作时间: | 从燃气发生器点火到有效装药量烧完的时间。 |
·发射动力系统空放试验: | 发射动力系统在没有发射负载的情况下考核其性能的试验。 |
·发射装置陆上发射试验: | 发射装置在陆上试验场进行的考核其性能的发射试验。 |
·发射装置海上发射试验: | 发射装置在海上进行的考核其性能的水面和水下发射试验。 |
·发射装置贮存试验: | 发射装置的零、部件置于具有一定的实战使用环境条件的洞库内,或置于艇上随艇航行,
或置于海边试验场等存放一定的周期,以考核其性能的试验。 |
·发射装置工厂预装: | 发射装置进入总装的零、部件经单项试验合格后,在工厂预装台上进行的总预装调试。 |
·发射装置艇上安装: | 发射装置进入总装的零、部件经工厂预装后,在艇上进行的最后总装调试。 |
·发射装置防除海生物措施: | |
·陆上试验发射井: | 发射装置安设其内,作陆上发射试验用的井体。 |
·运载器: | 由潜艇发射管水下发射后,将导弹携带到预定位置发射的载体。其中:不带运载发动机的
称无动力运载器;带运载发动机的称有动力运载器。 |
·运载器水中弹道: | 运载器从离管到全部出水完的运动规律。 |
·运载器空中弹道: | 运载器从出水完到完成弹器分离的运动规律甲 |
·弹器分离: | 导弹从运载器中开始运动到完全脱离。 |
·弹器分离弹道: | 导弹和运载器分离时的相对运动规律。 |
·水面分离: | 运载器在出水过程中进行的弹器分离。 |
·运载器山水过程: | 运载器从头部开始露出水面到全部出水的过程。 |
·空中分离: | 运载器出水后进行的弹器分离。 |
·分离点: | 导弹与运载器完全分离瞬间,运载器筒口中心在大地坐标系中的位置。 |
·水中点火安全距离: | 为保证潜艇安全,运载发动机点火时,运载器尾端与发射管口间的最小距离。 |
·运载器出管速度: | 运载器尾端离开发射管口瞬间相对于发射管的速度。 |
·运载器最小安全出管速度: | 为保证运载器安全顺利地从发射管发射出去所允许的最小出管速度。 |
·运载器导山水速度: | 运载器存头部刚出水瞬时的速度。 |
·运载器山水姿态: | 运载器在出水过程中的俯仰、偏航和滚动状态。 |
·抬头力矩: | 运载器在水中运动时,由流体动力和浮力产生的使运载器抬头的力矩。 |
·头罩分离时间: | 头罩从从接到分离信号到完成分离的时间。 |
·排流口径: | 为排除部分燃气流而在运载器尾舱后端面所开设的通道直径。 |
·尾翼初J始展开力矩: | 将尾翼锁定在折叠状态时给扭力杆预加的扭力矩。 |
·尾翼展开时间: | 尾翼从解锁结束争展开到位的时间。 |
·运载器陆上发射模型弹试验: | 装有模型弹的运载器同定在陆上发射架上进行的考核弹与运载器的匹配及其性能的发射
式验。 |
·运载器水池发射模型弹试验: | 导弹与运载器的结构旺配及装填装置性能的考核试验。 |
·发射架: | 导弹发射装置中,用以支撑(或悬挂)和发射导弹的设备。 |
·弹舱: | 在垂直发射系统中,用以贮存贮运发射箱的设备。 |
·补给弹舱: | 在垂直发射系统中,用以贮存贮运发射箱,并可为其它弹舱实施补给贮运发射箱任务的的
弹舱。 |
·发射导轨: | 装在定向器上或贮运发射箱中,发射前支撑或悬挂导弹,发射时赋予导弹以起始制导的轨
道。 |
·翼轨: | 装在定向器上或贮运发射箱中,贮弹时用以约束折叠翼,发射时供弹翼滑行的轨道。 |
·保护筒: | 在发射装置中,包容导弹、保证或改善导弹所需环境条件、并起一定伪装作用的容器。 |
·保护筒前盖: | 装于保护筒前端,用以保护导弹并可自动开启和关闭的盖子。 |
·保护筒后盖: | 装于保护筒后端,用以保护导弹和便于导弹装填或卸弹,并可自动开启和关闭的盖子。 |
·回转支承装霞: | 支撑托架并使其相对发射架基座作回转运动和设备。 |
·发射架基座: | 固定在舰艇甲板或活动弹库盖上,用以支承发射架、承受发射架传来的全部载荷并将其传
至甲板或活动弹库盖的支撑座。 |
·发射装矬闭锁机构: | 在发射装置上锁住导弹,发射时,推力达到预定值后导弹方可向前滑移的机构。 |
·挡弹机构: | 装于定向器上,限制导弹向后运动的机构。 |
·侧止挡机构: | 防止导弹在舰艇航行和定向器运动时产生侧向移动的机构。 |
·电捕头机构: | 导弹发射前,将发射装置上的电插头(或电插座)与导弹上的电插座(或电插头)接,发射时
使电插头和电插座自动分离的机构。 |
·引信保险解脱机构: | 发射导弹时,用以解脱导弹战斗部引信保险的机构。 |
·发射装置航行固定器: | 为防止发射架在舰艇航行时产牛俯仰、回转等运动而设置的固定锁紧机构。按其固定部
分位不同分为高低航行同定器和方向航行同定器。 |
·抗风暴拉紧器: | 在风暴情况下,用以同定发射架各转动部分而设置的机构。 |
·危险射界限制器: | 保证导弹在危险射界内不发射的机构。 |
·弹翼展开器: | 装于发射架、弹库或贮运发射箱中,用以将导弹折叠的弹翼展开的机构。 |
·同弹机构: | 备弹架上或发射箱中限制导弹轴向运动的机构。 |
·输弹链极限位置限制器: | 限制输弹链超过极限位置的机构。 |
·极限力矩限制器: | 用来限制传动系统传递的最大力矩,使其免受过载损坏而设置的安全保护装置。 |
·高低角限位器: | 限制发射架俯仰部分俯仰角度的机构。 |
·方向角限位器: | 限制发射架回转部分回转角度的机构。 |
·高低机制动器: | 在无动力或突然失去动力时,保证俯仰部分能可靠地停止在某一位置的机构。 |
·方向机制动器: | 在无动力或突然失去动力时,保证回转部分能可靠地停止某一位置的机构。 |
·发射架回转导电器: | 舰艇与发射架可转动部分之间完成电源与电信号传递的设备。 |
·备弹架同转导电器: | 弹库内固定不动部分与可转动的备弹架之向完成电源与电信号传递的设备。 |
·燃气流排导系统: | 导弹发射时用以排导燃气流的全部设备。 |
·导弹装填系统: | 完成导弹装填和退弹任务的全部设备。 |
·导弹码头补给系统: | 在码头完成导弹补给任务的全套设备。 |
·导弹海上补给系统: | 完成导弹海上补给任务的全套设备。 |
·导弹输弹系统: | 完成输送导弹任务的全套设备。 |
·备弹架回转系统: | 使备弹架产生回转运动的全套设备。 |
·易碎盖: | 用易碎材料制成的贮运发射箱的前后端盖。 |
·发射适配垫: | 贮运发射箱中,贮弹时用以支撑导弹,发射时与导弹一同滑离发射箱的衬垫。 |
·发射装置瞄准机: | 赋予定向器瞄准所需的俯仰、回转等运动的传动机构。按作用分为高低机和方向机。赋
予定向器俯仰瞄准的设备叫高低机;赋予定向器方向瞄准的设备叫方向机。 |
·对接机构: | 导弹装填或退弹时,保证装填装置与定向器安全可靠对接的机构。 |
·导弹补给机: | 对发射装置实置导弹补给和卸弹时,用以将导弹装到发射架上或从发射架上卸下导弹的
设备。 |
·发射装置输弹机发射装置输弹机: | 发射装置中,用以将导弹从输弹位置输送到定向器固定位置的全套设备。 |
·输弹链: | 发射装置输弹系统中,用以输送导弹的链条。根据结构和使用方式不同,分为推式输弹链
和拉式输弹链。 |
·输弹头: | 装于输弹机执行构件的头部,在输弹或退弹中用以抓取导弹的专用机构。 |
·备弹架: | 导弹发射装置的弹库中,用以存放导弹的刚架。 |
·导弹装填车: | 导弹装填或退弹时用以支撑、运送导弹的小车。 |
·防爆门: | 可自动开启和关闭并具有防止燃气流进入弹库作用和供导弹出入弹库的门。 |
·防爆门防冻装置: | 为防止海水冻结防爆门而设置的设备。 |
·防爆门密封装置: | 为防止燃气流及海水进入弹库而设置在防爆门上的密封设备。 |
·导轨检验量规: | 为检验发射装置导轨安装的质量和有关机构的动作可靠性,根据导弹滑块的结构和布置
形式、电插头在导弹上的安装位置等制造的检验工具。 |
·应急投掷装置: | 将发射装置中处于危险状态且不能应急发射的导弹投掷到离舰舷一定距离海中去的设
备。 |
·发射装置灭焰设备: | 为灭掉发射装置中的火灾而设置的设备。 |
·喷淋设备: | 装于弹库中,用以灭火和导弹降温而设置的设备。 |
·开盖系统: | 装于定向器上,用以放置测量和校准定向器高低角仪器的光洁表面平台。 |
·发射装置瞄准系统: | 使发射架在一定精度范围内,以一定速度和加速度跟踪瞄准目标设备的总称。 |
·发射筒: | 供导弹在发射装置中贮存和发射时导向以及作发射装置各机构安装和支承用的筒形结构
部件。按简体层数的不同有单筒结构发射筒和双筒结构发射筒。 |
·内筒: | 双简结构发射筒中作导弹贮存和发射时起导向作用的内层筒体。 |
·外筒: | 双筒结构发射筒中作发射装置各机构安装和支承用的外层简体。 |
·支承环: | 作导弹在发射筒内垂直支承和定位用的环形结构部件。 |
·检查孔盖: | 供对发射筒内导弹和筒内机构维护检查出入用的筒壁盖。按维护部位的不同有上检查孔
盖、中检查孔盖和下检查孔盖。 |
·筒盖系统: | 为保证发射筒的水密而在筒口设置的筒盖和开盖传动装置以及筒盖旋紧装置等的总称。 |
·筒盖: | 位于发射筒简口并具有耐压船体作用的水密盖子。 |
·开盖传动装置: | 开启或关闭筒盖用的传动装置。 |
·开盖缓冲器: | 防止开盖或关盖至极限位置时发生刚性撞击用的缓冲装置。 |
·筒盖旋紧装置: | 供压紧或松开筒与盖接合处密封装置的传动装置。 |
·水平减震系统: | 为将沿艇体水平方向的冲击、振动载荷减小到导弹允许的数值范围内而设置减震装置的
总称。 |
·垂直减震系统: | 为将沿艇体垂直方向的冲击、振动载荷减小到导弹允许的数值范围内而设置的减震装置
的总称。 |
·泡沫减震器: | 用泡沫为减震元件用以缓冲和隔振的装置。 |
·弹筒气密装置: | 供发射导弹时,导弹与发射筒之间密封发射气体而设置的装置。 |
·气密环: | 在导弹与发射筒之间采用密封环组合结构型式的弹筒气密装置。 |
·筒间密封装置: | 保证内,外筒之间在发射导弹期间的水密和气密的装置。 |
·挡流器: | 防止发射气体对筒间密封环冲刷的装置。 |
·内筒固定器: | 发射导弹时,为防止内筒向上和侧向移动,将内筒固定的装置。根据安装部位的不同有内
筒上固定器和内筒下固定器。 |
·内筒方位归零装置: | 发射导弹时,将内筒转列至方位零位的装置。 |
·支承环方位归零装置: | 发射导弹时,将支承环转回至方位零位的装置。 |
·支承环锁定装置: | 支承环方位归零后将其固定的装置。 |
·脱落插头回收机构: | 在插合前将脱落插头推靠于插合位置,当插头脱开后将其回收至筒壁密封罩内的装置。 |
·清洗器: | 供发射导弹后清洗发射筒内壁的装置。 |
·发射动力系统: | 外动力发射导弹时,提供发射动力的系统。 |
·燃气发生器: | 产生发射动力所需的高温高压燃气的装置。 |
·一级喷管: | 装在燃气发生器上的喷管。 |
·有效冷却水量: | 按有效装药量所生成的高温燃气量冷却至发射气体温度所需的冷却水量。 |
·冷却器总装水量: | 有效冷却水量加上初始冷却水量,并考虑其它因素而留有一定余量的冷却器实际注水量。 |
·动力弯管: | 将发射气体导入发射筒内的部件。 |
·隔膜装置: | 发射导弹前,为防止发射筒均压充气时气体进入发射动力系统的密封装置。 |
·运载器程序控制系统: | 以设定的逻辑关系程序操纵各机构动作的控制系统。 |
·运载器姿态控制系统: | 按控制弹道预定要求,将运载器的姿态修正量要求值,并最终达到分离点姿态要求(包括
俯仰角、航向角、滚动角及三个角速度)的控制系统。 |
·运载发动机: | 运载器水中推进用的火箭发动机。 |
·水舵: | 装于运载器尾段,靠水动力来改变运载器运动姿态的舵。 |
·控制器: | 运载器程序控制系统中接收和发出指令的电气设备。 |
·模拟控制检测器: | 控制系统自检用,并能模拟输出系统信号值的检测器。 |
·分离头罩: | 弹器分离前能与运载器主体自动分开的头罩。 |
·运载器中段: | 位于运载器中部,用于装载导弹的筒形舱段。 |
·配重器: | 调整运载器重量和重心位置的器件。 |
·运载器尾段: | 连接在运载器中段后面呈流线型的舱段。 |
·运载器尾舱: | 运载器尾段的前半部,供安装控制仪器等用的舱室。 |
·分离尾锥: | 连接在运载器尾舱后面,在导弹发射前能与运载器主体分离的锥形部件。 |
·电源机械保险装置: | 防止运载器电源意外接通的机械装置。 |
·折叠尾翼: | 装于运载器分离尾锥上可折叠的翼。 |
·尾翼解锁机构: | 解除尾翼在折叠位置锁定状态的机构。 |
·尾翼展开机构: | 将尾翼从折叠位置展开到工作位置的机构。 |
·同步机构: | 使左、有两尾翼能同时展开和到位的联动机构。 |
·尾翼锁定机构: | 折叠尾翼展开到位后的固定机构。 |
·舵锁定机构: | 将舵固定在设定工作角度的机构。 |
·舵伺服机构: | 为实现预定的弹道,根据运载器的姿态反馈信号对舵角进行控制的机构。 |
·上垂直鳍: | 为保证运载器运动的稳定性而固定在尾段上表面并位于纵对称面上的鳍板。 |
·扭力杆: | 供尾翼初始展开力矩和展开到位缓冲力矩的弹性杆状构件。 |
·装填装置: | 将导弹装进和退出运载器的专用设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