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介质摄影: | 摄影机和被摄景物分别处于两种不同介质中的摄影。例如位于空气中的摄影机对位于水中景物进
行的航空摄影。 |
·航天摄影: | 利用人造卫星、宇宙飞船、航天飞机和轨道空间站等航天器作为平台,从地球大气层以外对地球或其
它宇宙空间星球进行的摄影。 |
·卫星摄影: | 利用人造地球卫星作为平台的航天摄影。 |
·彩色摄影: | 以天然色彩影像记录被摄景物的摄影。 |
·多谱段摄影: | 同步拍摄同一景场两个以上波谱段图像的摄影。 |
·假彩色摄影: | 以不同于天然色彩的影像记录被摄景物的摄影。彩色红外摄影就属于这类摄影。 |
·红外摄影: | 利用景物反射或发射的近红外线记录被摄景物的摄影。 |
·高空摄影: | 摄影高度高于6000m的航空摄影。 |
·低空摄影: | 摄影高度低于1000m的航空摄影。 |
·竖直摄影: | 摄影机主光轴处于近似铅垂线方向的空中摄影。
同义词:垂直摄影 |
·倾斜摄影: | 摄影机主光轴偏离铅垂线方向一定角度的空中摄影。 |
·摇摆摄影: | 利用摇摆装置,按一定的时间间隔向两侧交叉摆动改变摄影机主光轴方向进行的空中摄影。这种摄
影可以在一条航路上获得不同倾斜角多条航带的像片。 |
·云下摄影: | 飞行器在云层下对地面进行的航空摄影。这种摄影可避免或减弱景物阴影的产生。 |
·航线摄影: | 沿一狭长地带进行的航空摄影。 |
·区域摄影: | 在所摄区域内,敷设一系列航线,使该区域均获有像片覆盖的航空摄影。 |
·摄影机及其附件: | |
·航空摄影机: | 以感光胶片作为接收存贮介质,用于航空摄影的摄影机。
同义词:空中照相机 |
·测量摄影机: | 主要供摄影测量使用的具有优质几何精度的摄影机。 |
·侦察摄影机: | 主要供军事侦察和资源普查使用的具有高分辨率构像性能的摄影机。 |
·框幅摄影机: | 整个幅面同时进行曝光而成像的摄影机。
同义词:画幅式摄影机 |
·全景摄影机: | 通过缝隙扫描连续不断改变光轴方向,在承片面上逐步进行曝光而成像的摄影机。 |
·条幅摄影机: | 利用位于承片面上的开口缝隙,顺飞行器飞行方向移动感光胶片连续进行曝光,而构成一长条航带
影像的摄影机。
同义词:缝隙摄影机 |
·多谱段摄影机: | 利用装有不同谱段滤光片多个镜头同步记录同一场景的多个谱段影像的摄影机。 |
·航天摄影机: | 以感光胶片作为接收存贮介质,适应在大气层外的空间环境条件下进行对地摄影的摄影机。 |
·恒星摄影机: | 安置在航天器上对天区恒星进行拍摄所采用的摄影机。 |
·摄影镜头: | 将被拍摄的景物清晰成像在承影面上的摄影机物镜。 |
·像场角: | 像幅的对角线对镜头中心(后节点)的张角。 |
·常角镜头: | 像场角在50o~70o之间的摄影镜头。 |
·窄角镜头: | 像场角小于50o的摄影镜头。 |
·宽角镜头: | 像场角在70o~100o之间的摄影镜头。 |
·特宽角镜头: | 像场角大于100。的摄影镜头。 |
·焦距: | 由镜头后节点到主焦点的距离,即景物位于无限远处的像距。 |
·透射率: | 通过镜头后的光通量与入射光通量之比,以百分数表示。 |
·光谱透射率: | 通过镜头后的某一光谱段光通量与其入射光通量之比。 |
·镜头的cos定律: | 光通过镜头后分布在焦面上的照度随入射光线离轴角余弦的四次方变化的规律。 |
·镜头分辨率: | 评价镜头再现景物细部能力的一种度量,其值用焦平面上每毫米内可分辨的线对数表示。 |
·镜头畸变: | 光线通过镜头时,由于入射角与出射角不能严格相等而产生的影像变形。 |
·有效孔径: | 对进入镜头的光线起限制作用的光孔(入射光瞳)直径。 |
·相对孔径: | 镜头的有效孔径与镜头焦距之比。 |
·光圈数(f/数): | 相对孔径的倒数。其值随有效孔径的大小而变动,标刻在光圈调节盘上。 |
·光圈: | 调节镜头有效孔径大小的装置。 |
·快门: | 控制摄影机曝光时间的装置。 |
·中心快门: | 利用安置在镜头透镜组间的叶瓣张合的快慢控制曝光时间的装置。 |
·焦面快门: | 利用安置在镜头焦面附近开口缝隙的移动速度控制曝光时间的装置。
同义词:缝隙快门 |
·百叶窗快门: | 利用安置在镜头透镜组间百叶窗叶板启闭速度控制曝光时间的装置。 |
·实际曝光时间: | 通过快门的光通量作用于感光层的时间。它是快门的开启、全开和关闭三个时间段的总和。 |
·有效曝光时间: | 实际曝光时间内通过的光通量,在通过理想快门(假设快门开启和关闭的时间段为零)时所需的时
间。 |
·快门效率: | 有效曝光时间与实际曝光时间之比,以百分数表示。
同义词:快门光效系数。 |
·镜箱: | 由镜头、承片框和固连两者的外壳所组成的摄影机主体。 |
·像幅: | 承片面构像幅面的尺寸。 |
·框标: | 设置在镜箱承片框上用于确定像片坐标系的标志。 |
·注记装置: | 将像片的各有关数据用数码和标号记录到像片周边上的装置。 |
·承片面: | 位于镜箱上部的镜头焦平面,是曝光瞬间胶片乳剂面所在的位置。 |
·承片框: | 用以标定承片面位置和确定构像幅面的框架。 |
·展平装置: | 曝光瞬间将感光胶片平整地舒展到展平板上的装置。 |
·格网点: | 在展平板上按一定间距刻制的格网交点标志。其影像在摄影的同时记录在底片上。 |
·暗盒: | 航空摄影机上装载感光胶卷用的光密容器。 |
·暗盒容量: | 暗盒能容纳感光胶卷的最大片量数。 |
·可互换暗盒: | 与镜箱不固连,可以装卸和互换的暗盒。 |
·回收片盒: | 在卫星摄影系统中,用以贮存已摄胶片.并可与摄影机主体分离而随回收舱返回地面的暗盒。 |
·座架: | 用以将镜箱安装在飞行器上的部件。根据功能不同可分为固定座架、悬挂座架、摇摆座架和陀螺稳
定座架等。 |
·前移补偿装置: | 用以消除因曝光瞬间飞行器向前运动所产生影像位移的装置。 |
·自动曝光控制装置: | 在航空摄影机中使用光敏器件测量景物亮度来自动调节光圈(快门优先)或变更曝光时间(光圈优
先),以达到正确曝光的装置。 |
·积分测光: | 在自动曝光控制装置中采用受光角较大的光敏器件测量景场内平均亮度的方法。 |
·微分测光: | 在自动曝光控制装置中采用受光角窄小的光敏器顺飞行方向逐点测量景物亮度的方法。 |
·控制器: | 用于操纵、监视和记录摄影机运行状况的装置。 |
·滤光片: | 安置在摄影机的光学系统中,用来改变透射光线光谱成分和强度的介质层。 |
·消渐晕滤光片: | 用以消除像面照度分布不均,密度由中央向四周逐渐减少的中灰滤光片。 |
·1.2: | 均匀地减弱人射光强度而不改变其光谱成分的滤光片。
同义词:中性滤光片 |
·窄带滤光片: | 具有只能透过光谱中很窄波段光线能力的滤光片。 |
·截止滤光片: | 限止大于或小于某-波长范围光线透过的滤光片。 |
·滤光倍数: | 在同样摄影条件下,用滤光片所需要的曝光时间与不用滤光片所需要的曝光时间之比。 |
·光谱透射曲线: | 滤光片的透射率随波长变化的关系曲线。 |
·摄影机检定: | 检测摄影机内方位元素、畸变差、分辨率等参数的技术手段。 |
·实验室检定: | 在实验室特定的条件下,通过专门的仪器,用测角法或摄影法对摄影机进行的检定。 |
·试验场检定: | 对设有控制点标志或铺有测试觇标的地面试验场进行航空摄影,然后根据摄得的试验场像片对摄影
机实施的检定。 |
·恒星法检定: | 利用对天区中恒星进行摄影获得的星像片对摄影机实施的检定。 |
·动态检定: | 摄影机与测试觇标处于相对运动条件下进行的摄影机检定。例如,试验场检定和在实验室用模拟运
动方法的检定。 |
·静态检定: | 摄影机与测试觇标处于相对静止状态下进行的摄影机检定。 |
·框标中心: | 承片框上对边或对角框标连线的交点。 |
·自准直主点: | 来自物方空间的一束垂直于像面的平行光线,通过镜头后成像在像面上的像点。 |
·最佳对称主点: | 使测定径向畸变差的非对称性减至最小的那个原点。该点可通过计算选择确定。 |
·径距: | 像点至主点的距离。 |
·离轴角: | 像点的主光线与摄影机主光轴的夹角。 |
·内方位元素: | 确定镜头中心(后节点)相对于像平面位置的数据。它由镜箱主距fk和主点的像坐标x0、y0三元素组成。 |
·等效主距: | EFL=r/tanβ,β≠0
式中r是位于离轴角β方向上的无穷远目标在像面上像点的径距。
镜头存有畸变,因而离轴角β不同的像点,具有不同的镜箱等效主距。 |
·有效主距: | 离轴角口趋近于零(近轴)时的镜箱等效主距,即镜头后节点至像面的距离。 |
·检定主距: | 等效主距的一个平差值。它是根据所选择的畸变差最佳分布条件来确定的。 |
·分辨率测试觇标: | 测定摄影分辨率用的一系列黑白相间、宽度相等的线组图案。 |
·遮光罩: | 装于镜头前,用于抑制、衰减杂散光线进人镜头的挡光部件。 |
·感光材料: | 对光有敏感作用,且曝光后经过一定的化学或物理方法处理后能形成固定影像的材料。 |
·感光胶片: | 以透明片基作为载体的感光材料。 |
·黑白片: | 以灰度色调呈现被摄物体影像的感光胶片。 |
·反转片: | 直接获得与被摄物体明暗一致影像的感光胶片。 |
·全色片: | 具有对从紫外光至红光波段光线敏感的感光胶片。 |
·盲色片: | 未经增感只对紫外光和部分蓝紫光波段光线敏感的感光胶片。 |
·彩色片: | 能产生与被摄景物彩色成互补色影像的感光胶片。 |
·彩色红外片: | 感受可见光和近红外光,并获得与被摄景物颜色不一致影像的假彩色感光胶片。 |
·全色红外片: | 感受可见光至近红外光的黑自感光胶片。 |
·航摄胶片: | 从空中对地面进行摄影用的感光胶片。 |
·摄星胶片: | 对天区的恒星进行摄影的专用感光胶片,简称“星片”。 |
·透水胶片: | 对能穿透浅水层的绿波段光线极为敏感的专用感光胶片。 |
·超微粒胶片: | 乳剂中卤化银晶体直径小于0.05μm的感光胶片。 |
·复制胶片: | 用于对原始资料进行复照或晒印的低感光度高清晰度感光胶片。 |
·感光材料的构造: | 感光材料的基本构成。主要由乳剂层和片基以及根据用途不同而涂布的其它辅助层。 |
·片基: | 支承感光乳剂的载体。 |
·醋酸纤维片基: | 由不易燃烧的三醋酸纤维素制成的片基,亦称安全片基。 |
·聚脂片基: | 由多元醇和多元盐基酸聚合物制成的片基,俗称涤纶片基。 |
·乳剂层: | 涂布在片基上的感光乳剂薄层。其主要成分为感光剂和明胶,是感光材料最主要部分。 |
·防光晕层: | 用以吸收光线,防止片基表面对光产生散射的有色涂层。 |
·护膜层: | 在感光材料的乳剂层表面涂布的一层保护膜。 |
·炭黑层: | 用炭黑材料制成的能防静电和防光晕的涂层。 |
·防静电层: | 能增强感光胶片导电能力,防止静电效应的涂层。 |
·底层: | 将感光乳剂牢固地粘附在片基上的结合层。 |
·胶片变形: | 感光胶片经摄影和摄影处理后几何尺寸发生的变化。 |
·长向变形率: | 在机械方向(胶片在涂布机上向前运动的方向)上的胶片变形率,以百分数表示。 |
·宽向变形率: | 在垂直于机械方向上的胶片变形率,以百分数表示。 |
·不均匀变形率: | 胶片的长向变形率与宽向变形率之差。 |
·偶然变形: | 感光胶片局部尺寸产生的不规则变化。 |
·胶片厚度公差: | 在单位面积内,感光胶片的实际厚度与额定厚度之差的限值。 |
·胶片老化: | 感光胶片受放置的环境条件和时间的影响而产生特性方面的变化。 |
·感光测定: | 在规定的曝光量和摄影处理条件下,对感光材料感光性能进行的测定。 |
·感光测定仪: | 使待测感光材料表面能受到一系列经精确计量的曝光量的仪器。 |
·密度计: | 用于测定影像密度的仪器 |
·测微密度计: | 可扫描量测微小影像像元(如25μm;12.5μm)密度的仪器。 |
·感光特性曲线: | 感光材料经曝光和摄影处理后所产生的密度和曝光量对数之间的关系曲线。 |
·感光度: | 感光材料对光化作用的灵敏程度。以感光材料达到某一基准密度所需要曝光量的倒数来衡量。 |
·感光度制: | 各国在不同时期根据感光材料在各自用途和要求所制定的“测定感光材料感光度的标准”。不同的
标准,其所规定的冲洗条件、选择的基准密度和常数值亦各不相同。 |
·ASA感光度: | 1972年美国标准协会(ASA)制定的地面摄影用的感光胶片感光度标准。其感光度的计算式为:
![](Showpic.aspx?key=448f823609bd6a6b0e085ae7627ef2cf&type=.jpg) 式中
S--感光度;
H--曝光量;
D
0
--灰雾值。 |
·DIN感光度: | 1961年德国工业标准(DIN)制定的胶片感光度标准。计算式为:
![](Showpic.aspx?key=e9ecfdd84daa6c5599ce3114b1ebe83e&type=.jpg)
|
·AFS感光度: | 1969年美国制定的航摄胶片感光度(AFS)标准。计算式为:
![](Showpic.aspx?key=0222dfb60291bfa68a607789ab35bd32&type=.jpg)
|
·ISOA感光度: |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推荐的航摄胶片感光度标准。类同于美国的AFS感光度制。 |
·rocT感光度: | 原苏联国家标准(rocT)制定的航摄胶片感光度标准。计算式为:
![](Showpic.aspx?key=d4cec6775f320ff3bb2f9b1f0fab65c9&type=.jpg)
|
·光谱感光度: | 感光材料对光谱中某一波长光的感光度。 |
·感色性: | 感光材料对不同色光敏感的特性。 |
·分层感光度: | 在彩色感光材料中各层感光乳剂的感光度。 |
·彩色胶片感光度: | 由分层感光度合成的彩色胶片总感光度,其值用规定的计算公式或实验比较法确定。 |
·彩色平衡: | 表达彩色感光材料三层乳剂的感光度和反差系数基本一致的程度。 |
·反差系数: | 感光材料特性曲线中直线部分的斜率。 |
·平均斜率: | 连接特性曲线上低曝光和高曝光曲线部分两特定点直线的斜率 |
·颗粒性: | 用主观视觉评价银盐颗粒(或染料云)大小的度量。 |
·颗粒度: | 用仪器测定,客观评价银盐颗粒(或染料云)大小的度量。 |
·阈调制(反差)曲线: | 对摄在感光材料上具有不同反差值的分辨率测试觇标线条影像,通过人眼观察确定的极限分辨率
(空间频率)与反差(调制度)的关系曲线。 |
·感光材料分辨率: | 感光材料自身表达景物影像微小细部的能力,以每毫米可分辨的黑白线对数表示。 |
·摄影平台: | 用以安置摄影机进行摄影的航空器或航天器。 |
·摄影飞机: | 可安置摄影机对地球表面进行摄影的航天器。 |
·遥控飞机: | 由母机或地面站用无线电控制的无人驾驶航空器。 |
·气球: | 无动力装置,充有轻于空气气体的气囊航空器。 |
·人造地球卫星: | 环绕地球运行的无人航天器。 |
·照相侦察卫星: | 装备侦察摄影机或其他成像遥感器获取军事、政治、经济情报图像的人造地球卫星。 |
·航天飞机: | 往返于地面与近地轨道之间可重复使用的航天器。 |
·空间站: | 供宇航员巡访、长期工作和居住的大型载人航天器。 |
·摄影舱: | 在摄影平台上安置摄影机的空间。 |
·密封摄影舱: | 实现气密,并保持一定温度和气压的摄影舱。 |
·非密封摄影舱: | 温度和气压随外部环境变化而变化的摄影舱。 |
·有效载荷: | 飞行器除维持本身飞行所需负荷外能携带的净载重量。 |
·发射窗口: | 满足预定飞行条件和技术要求的发射卫星的时间范围。 |
·回收区: | 返回式卫星的回收舱预定着落的区域。 |
·卫星工作寿命: | 卫星在运行轨道上正常工作的时间。 |
·运行轨道: | 卫星绕地球运行时其质心运动的轨迹。 |
·轨道参数: | 描述天体运行轨道状态的各种要素。 |
·轨道倾角: | 卫星轨道平面与地球赤道平面之间的夹角。 |
·轨道周期: | 卫星在轨道上绕地球运行一周所需的时间。 |
·轨道高度: | 卫星运行轨道至地面的距离。 |
·近地点高度: | 离地心最近点的轨道高度。 |
·远地点高度: | 离地心最远点的轨道高度。 |
·升交点: | 卫星沿轨道从南半球向北半球运动时通过赤道的点。 |
·降交点: | 卫星沿轨道从北半球向南半球运动时通过赤道的点。 |
·星下点: | 通过卫星的地球参考椭球面的法线与该椭球面的交点。 |
·地面覆盖范围: | 航天摄影机在运行轨道上摄影的地域范围。 |
·重复观测周期: | 航天摄影机按基本相同的观测条件再次观测指定地域的时间间隔。 |
·太阳同步轨道: | 卫星轨道的公转方向及其周期与地球公转方向及其周期相等的轨道。 |
·极地轨道: | 卫星绕地球南北极飞行,倾角为90o或接近90o的轨道。 |
·轨道摄动: | 卫星实际运行轨道偏离标称轨道的现象。 |
·飞行姿态: | 飞行器的纵轴和横轴相对于地面某个参考系的方位。通常用航偏角、俯仰角和滚动角表示。 |
·航偏角: | 飞行器纵轴与航迹方向之间的夹角。 |
·俯仰角: | 飞行器纵轴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 |
·滚动角: | 飞行器的对称平面与通过纵轴的铅垂平面之间的夹角。 |
·航摄领航: | 航空摄影时,测定飞行方位和位置,引导飞机按预定要求航行的技术。 |
·目视领航: | 在空中目视地标,并对照地图判定飞机方位和位置,引导飞机按预定航线飞行的方法。 |
·领航图: | 用于判定飞行位置引导飞机按预定航线飞行的地图。 |
·雷达导航: | 利用雷达确定位置,引导飞行器航行的导航方法。 |
·多普勒导航: | 利用多普勒效应测量飞行器的运动参数和位置的导航方法。 |
·惯性导航: | 利用惯性敏感器件测量加速度推算飞行器速度和位置的导航方法。 |
·GPS导航: | 利用全球定位系统精确测定飞行器位置的导航方法。 |
·全球定位系统: | 以人造地球卫星组网为基础,根据星历表和GPS接收机测量的数据确定空间某一点三维坐标的系
统。 |
·动态GPS摄影站定位: | 在航空航天摄影时,利用GPS载波相位测量法确定摄影站空间位置的技术。 |
·姿态控制: | 保持和调整飞行器的姿态在预定方位的技术。 |
·雷达测高仪: | 测量飞行器至地面高度的测距雷达。 |
·激光测高仪: | 以激光为载波测量飞行器至地面高度的测距雷达。 |
·1: | 航空摄影时沿摄影基线测量地形剖面图的仪器。 |
·高差仪: | 航空摄影时测定摄影站之间高差的测微气压计。 |
·光学瞄准器: | 用于瞄准地标测定飞行偏流和地速,以保证像片重叠的航空摄影机附件。 |
·重叠调整器: | 航空摄影中用于控制曝光时间间隔,以保证像片航向重叠率的仪器。 |
·摄影分区: | 对摄影区域按飞行架次或地面高差划分的单元。 |
·升限: | 飞机所能飞达的最大高度。 |
·续航时间: | 飞机在无风情况下自起飞至燃料耗尽至安全报警存量着落为止的飞行时间。 |
·航程: | 飞机在无风情况下自起飞至燃料耗尽至安全报警存量着落所能飞越的地面距离。 |
·摄影航线: | 摄影时飞机飞行的路线。 |
·测图航线: | 主要为编制像片平面图和立体测图用的摄影航线。 |
·构架航线: | 用于控制点加密而近似垂直于测图航线布设的骨架状摄影航线。 |
·航迹角: | 航空摄影中实际航线与计划航线或图廓线之间的夹角。 |
·摄站: | 曝光瞬间摄影机镜头前节点所在的空间位置。 |
·摄影基线: | 相邻两摄影站间的连线。 |
·曝光间隔: | 相邻两张像片曝光瞬间相隔的时间段。 |
·曝光量: | 摄影时感光材料的乳剂层在曝光时间内单位面积上所受到的光能。 |
·摄影高度: | 摄影平台至摄影分区平均高程面的垂直距离。
同义词:摄影航高。 |
·相对航高: | 摄影平台至某一基准面的垂直距离。 |
·绝对航高: | 摄影平台至平均海水面的垂直距离。 |
·摄影比例尺: | 摄影机焦距与摄影高度之比。 |
·基高比: | 摄影基线长度与摄影高度之比。 |
·空速: | 飞行器相对于其周围空气介质的运动速度。 |
·地速: | 飞行器相对于地面运动的水平速度。 |
·速高比: | 飞行器的地速与其相对航高之比。 |
·影像位移: | 在曝光时间内摄影平台线运动和角运动所引起的影像移位。 |
·允许最大曝光时间: | 为限制曝光时间内摄影平台运动所引起的影像位移不超过某一规定值时,所允许的最长曝光时间的
限值。 |
·补摄: | 对摄影质量不符合要求的航线或航摄漏洞进行的重新摄影。 |
·航摄计划: | 根据航摄任务书的内容和技术要求制订的航空摄影具体实施计划。它包括执行任务的最佳时间、航
摄分区划分、航线设计、地面覆盖保证、摄影处理方案,以及实施中各项技术要求等等。 |
·太阳高度: | 太阳所在位置的方向与水平面的夹角。 |
·大气光学特性: | 光通过大气层所产生的折射、散射、透射等现象的特性。 |
·大气窗口: | 透射大气能力强的电磁波波谱段。 |
·大气烟雾: | 大气层受光照后由于散射而产生的发光现象。 |
·大气能见度: | 大气中正常人视力能将目标从背景中识别出来的最大距离。 |
·水平能见度: | 沿地平方向人眼能识别目标的最大距离。 |
·垂直能见度: | 沿天顶方向人眼能识别目标的最大距离。 |
·大气湍流: | 大气中空气质点的一种振荡运动。 |
·大气抖动: | 大气恒定状态受动力或热力作用而被破坏或改变,致使光线传播方向产生波动的现象。 |
·景物光学特性: | 被摄景物对照射光线的反射、吸收和透射的特性。 |
·地面照度: | 由太阳直射光和散射光照射到地面所产生的总照度。 |
·直射照度: | 太阳光直接投射到地面所产生的照度。 |
·散射照度: | 太阳光通过大气层被散射后(天空光)到达地面的照度。 |
·景物亮度: | 景物反射可见光的强度。 |
·景物亮度系数: | 在相同光照和观测条件下,物体表面亮度与理想全反射物体亮度之比。 |
·亮度间距: | 在摄影机景场内,景物的最大亮度与最小亮度的对数差。 |
·地物光谱反射率: | 地物表面对某一波长电磁波的反射强度与其入射强度之比。 |
·地物光谱反射特性: | 地物的光谱反射率随波长变化的规律。 |
·太阳热点: | 摄影光束方向与太阳光照方向一致的飞机几何阴影区。该区由于缺乏阴影和受大气后向散射光的
影响,在像片上呈现为无阴影、低反差、细部很少的影像。 |
·地物阴影倍数: | 太阳照射下的地物阴影长度与其高度之比。 |
·摄影处理: | 将已摄的感光材料,经显影、定影、水洗、干燥等冲洗工艺,处理成摄影像片的全过程。 |
·已摄胶片: | 通过摄影机对景物进行过曝光而未经摄影处理的胶片。 |
·跑片段: | 摄影机试运转和装片时所消耗(跑片)的胶片段。 |
·跑片量: | 摄影机在非正式拍摄状态下运行的胶片长度。 |
·片头: | 胶卷先行拍摄的一端。 |
·片尾: | 胶卷最末拍摄的一端。 |
·清洁片: | 用于清洁自动冲洗机中传动滚轴上附着物的专用胶片。 |
·牵引片: | 用以牵引已摄胶片进入自动冲洗机的专用胶片。 |
·已摄胶片分段: | 将己摄的整卷胶片,根据摄影处理的质量控制要求分割成若干段的技术手段。 |
·冲洗套药: | 按规定配方和药量包装供摄影处理用的成套药品。 |
·反转摄影处理: | 将已曝光的感光材料不经过负片过程,直接得到正像的摄影处理。 |
·彩色合成: | 将同一地区分别由不同谱段摄得的像片,采用光学叠加法合成具有彩色影像像片的处理过程。 |
·坚膜: | 用化学物质增加感光乳剂与其支持体粘牢度的方法。 |
·显影动力学曲线: | 感光材料的感光度、反差系数、密度和灰雾值随显影时间变化的关系曲线。 |
·回转冲洗器: | 利用一对卷轴往返缠绕胶卷进行摄影处理的冲洗器。 |
·全自动冲洗机: | 干进干出,连续运行冲洗全过程均自动控制的胶卷或相纸冲洗机。 |
·目视监控: | 借助安全灯直接观察显影的影像以控制其密度大小的方法。 |
·感光测定监控: | 利用所选择的最佳冲洗工艺确定的感光数据来监控显影质量的方法。 |
·安全灯: | 灯的亮度和光谱对感光材料没有影响的暗室照明灯。 |
·红外夜视仪: | 可将红外光转变为人眼可见光的仪器,用于暗室中安全操作。 |
·随冲光楔片: | 用于感光测定监控,与已摄胶片同步冲洗的光楔片。 |
·复制: | 对原始资料进行复照、放大、缩小、接触印相等技术的统称。 |
·遮光(匀光): | 接触晒印时,为使原始底片上密度不均匀部分得以均匀曝光而采用的人工遮光或电子遮光。 |
·校色: | 印制彩色像片时,用校色滤光片调整光源的色温来校正底片的色彩不平衡,以获得影像彩色还原的
过程。 |
·放大倍数: | 影像放大尺寸与原始底片影像尺寸的比值。 |
·紫光印像机: | 用多个发射紫光的充氩灯泡作为光源的接触印像机。 |
·电子印像机: | 利用阴极射线管扫描曝光并进行自动匀光的接触印像机。 |
·复照仪: | 利用摄影方法将原始资料按一定要求制成复制品的仪器。 |
·像片干燥机: | 将冲洗后的湿像片烘干的机器。 |
·飞行质量: | 与飞行技术和摄影机姿态控制有关的摄影质量。 |
·像片倾斜角: | 摄影时摄影机主光轴与铅垂线的夹角。 |
·旋偏角: | 相邻两张像片的像主点连线与航线方向框标连线的夹角。 |
·航向重叠率: | 航线内相邻像片重叠部分的长度与顺飞行方向像幅边长之比。 |
·旁向重叠率: | 相邻航线的相邻像片重叠部分的长度与垂直飞行方向像幅边长之比。 |
·航线弯曲度: | 航线首末两张像片像主点连线长度和该航线中偏离最远的像主点至连线的垂直距离之反比值。 |
·航高差: | 摄站间的摄影高度之差。 |
·航摄漏洞: | 航空摄影时漏摄或像片重叠率小于规定要求的区域范围。 |
·图廓保证: | 在摄影分区边缘,为保证测图不产生漏洞,对摄影像片或像对的覆盖应超过图廓线外一定范围的要
求。 |
·构像质量: | 与底片上再现景物影像有关的摄影质量。 |
·密度: | 影像明暗程度的量值,以阻光率的对数表示。 |
·片基密度: | 片基自身颜色所产生的密度,不包括任何乳剂层的密度。 |
·灰雾密度: | 感光材料的未曝光部分经摄影处理后形成的密度。 |
·净密度: | 不包括灰雾密度和片基密度的影像密度。 |
·最大密度: | 像片上影像的最大密度值。 |
·最小密度: | 像片上影像的最小密度值。 |
·平均密度: | 用统计法对像片上各部分影像密度算得的平均值。 |
·密度间距: | 像片上最大影像密度与最小影像密度之差。 |
·密度差: | 像片上的两种影像密度之差。 |
·背景密度: | 目标影像周围相衬的影像密度。 |
·可测星等: | 星底片上可供量测的星等。 |
·阈值星等: | 恒星摄影机所能摄取的最高星等。 |
·可判星等: | 在星底片上可以判出,但不能量测的星等。 |
·摄影分辨率: | 评价摄影系统再现景物细部能力的一种度量,以每毫米可分辨的黑白线对数表示。 |
·目视分辨率: | 用肉眼直接观察检影在镜头焦平面上分辨率测试觇标线条影像所测定的镜头分辨率。 |
·综合分辨率: | 由“镜头-胶片”组合的摄影系统分辨率。 |
·径向分辨率: | 位于主点为中心的辐射线上的分辨率,其值根据平行于辐射方向安置的分辨率测试觇标线条来测
定。 |
·切向分辨率: | 位于垂直于辐射线方向上的分辨率,其值根据垂直于辐射方向安置的分辨率测试觇标线条来测定。 |
·静态分辨率: | 由静态摄影机检定法测定的综合分辨率。 |
·动态分辨率: | 由动态摄影机检定法测定的综合分辨率。 |
·面积加权平均分辨率: | 以测试角所对应的像幅内环带区面积与像幅总面积之比作为权所计算的平均分辨率。 |
·角分辨率: | 镜头中心对像面上摄影分辨率线对宽度的张角,以弧度表示。 |
·地面分辨率: | 像面上摄影分辨率的线对宽度所对应的地面尺寸。 |
·调制传递函数: | 描述各种空间频率的正弦波测试觇标光栅经摄影系统传递后,其振幅(反差)变化与空间频率(每毫
米的线对数)的关系。 |
·相位传递函数: | 描述各种空间频率的正弦波测试觇标光栅经摄影系统传递后,其相位(相移)变化与空间频率的关
系。 |
·光学传递函数: | 调制传递函数和相位传递函数的综合。 |
·点扩散函数: | 描述物方亮点通过摄影系统后,点像在像面上的光强分布。 |
·线扩散函数: | 描述物方亮线通过摄影系统后,线像在像面上沿垂直于线条方向的光强分布。 |
·几何质量: | 与像点点位精度有关的摄影质量。例如镜头畸变差、胶片变形、胶片未展平、内方位元素和框标距测
定精度等等。 |
·摄影测量畸变: | 根据摄影测量的要求,按一定条件测算后所得的像点点位对无畸变影像理想位置的偏离值。
同义词:畸变差 |
·径向畸变: | 位于以主点为中心的辐射线上的畸变分量。 |
·切向畸变: | 位于垂直于以主点为中心的辐射线上的畸变分量。 |
·胶片展平度: | 曝光瞬间感光胶片舒展在承片面上的平整程度。 |
·星、地像片的相对姿态角: | 在空间摄影时地像片相对于星像片的方位,它由三个角元素来确定。 |
·表观质量: | 由于人为和机械原因,出现在像片上妨碍影像效果的缺陷程度,例如汽泡、划痕、脱膜、静电痕迹……
等等。 |
·静电痕迹: | 因摩擦引起静电火花,使胶片感光而产生的树枝状或绒毛状影像。 |
·云盖率: | 云层影像占所摄影像的比例。 |
·水洗质量: | 对残留在底片上有害化学物质的水洗清除程度。 |
·像片: | a) 由各种感光材料制成的正片、负片的统称:
b) 由相纸制成的正片。 |
·原始底片: | 通过摄影机直接摄得的底片。 |
·透明正片: | 由透明片基感光材料制成的、影像色调与景物明暗一致的正片。 |
·复制底片: | 用原始底片复制的负片。 |
·地像片: | 从航天平台上,用航天摄影机对地面摄影所获取的像片。 |
·星底片: | 从航天平台上,用恒星摄影机对天区恒星摄影所获取的底片。 |
·像片索引图: | 以摄影分区或图幅为单位,标有摄影航线及其序号、像片片号、图内的主要地物位置和名称、图号和
图名的像片检索图。 |
·像片镶嵌索引图: | 以摄影分区或图幅为单位,将航摄像片按摄影航线序号和像片顺序重叠排列,经复照缩小后制成的
像片检索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