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登 录   个人中心   系统维护   用户注册  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 > 首页 > 术语细览

物理吸附

标准号:GJB 5405-2005   标准名称:空间热离子反应堆核动力装置术语       2005-12-12

基本信息

【名称】 物理吸附
【英文名称】 physisorption
【定义】 不改变吸附粒子的化学性能的吸附过程。

同源术语

·热离子学研究固体或液体表面发射热电子现象的-门学科。
·热离子能量转换利用某种固体或液体表面热电子发射方式将热能转换为电能的过程。
·能量转换器以动态或静态方式将一种能量转变为另一种能量的装置。
·热离子转换器利用热电子发射方式将热能转化为电能的能量转换器。热离子转换器又分为热离子二极管和热离子 三极管。
·热离子二极管由于发射热电子使电流通过双电极(发射极和接收极)的装置。
·二极管式热离子转换器具有发射极和接收极两个电极的热离子转换器。它与热离子二极管不同之处在于它包括电流引线。
·热离子三极管在热离子二极管基础上加入一个辅助电极的热离子转换器。
·充气式热离子转换器两个电极间隙内充有某种蒸气或气体的热离子转换器。该蒸气或气体通常会改变电极的电子功函 数,并产生离子以中和负空间电荷。
·铯热离子转换器电极间隙内充有铯蒸气的充气式热离子转换器。
·有添加剂的铯热离子转换器除了铯蒸气外还含有其它气态物质的热离子转换器。
·真空热离子转换器电极间隙为超高真空的热离子转换器。真空热离子转换器需要采用超窄电极间距。
·负电添加剂引入铯热离子发射转换器内的负电气体。当具有这种添加剂时,与无添加剂的铯热离子转换器相比, 能在较低铯蒸气压力下达到所需的功函数。
·热离子动力装置利用热离子转换器进行热电转换的动力装置。由热源、热离子转换器和其他辅助设备组成的系统。 根据所用热源的不同,热离子动力装置分成下列四种类型: а) 反应堆式热离子动力装置; b) 同位素式热离子动力装置; c) 太阳能式热离子动力装置; d) 火焰加热式热离子动力装置。
·伏特安培特性曲线热离子转换器的电输出特性曲线。图 1 为热离子转换器电输出特性分区示意图。通常纵坐标用电流 密度(J)、横坐标用电压(V)表示。
·逆向饱和电流区电极输出电压很高时,输出电流密度等于反向饱和电流密度的区域(图 1 曲线上的 AB 段)。
·玻尔兹曼区伏特安培特性曲线上,与玻尔兹曼线相重合的区域(图 1 曲线上的 CD 段)。
·伪饱和区扩散工况下,电流与电压几乎无关的区域(图 1 曲线上的 DE 段)。
·阻塞区伏特安培特性曲线上,符合电弧工况并且电流随电压下降而急剧增大的区域(图1曲线上的FG段)。
·饱和区伏特安培特性曲线上,符合电弧工况且在拐点以上的区域(图 1 曲线上的 GH 段)。
·理想伏特安培特性曲线在设定的转换器电极表面和温度下,不考虑电极空间内粒子任何相互作用的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曲 线。
·伏特安培特性曲线组只改变转换器的一个参数而在其它参数不变情况下获得的伏特安培特性曲线组。根据所选的参数分 别把曲线族称为 d(电极间间距),p(铯压),T C (接收极温度),T E (发射极温度)等曲线组。在某些情况 下伏特安培特性曲线组具有包络曲线,它表示与具体参数变量有关的最佳性能。例如,图 2 为不同铯压 下的伏特安培特性曲线组(曲线 1-7)。虚线为该组伏特安培特性曲线的包络曲线,它表示当发射极温度 (T E )、电极间间距(d)和接收极温度(T C )都不变时在不同铯压下的最佳伏特安培特性。
·伏特安培特性曲线拐点对于理想的伏特安培特性曲线,指玻尔兹曼区结束、发射电流趋于饱和的那一点;对于其他工况的 伏特安培特性曲线,指阻塞区与饱和区之间的最大曲率点。
·离子补偿比由于表面电离发射离子使负空间电荷减少的程度。它等于离子和电子的质量比的平方根与饱和离子 和饱和电子的电流密度比的乘积。又称离子浓度比。
·总离子补偿比转换器工作模式下,紧靠发射极表面的离子浓度与电子浓度之比。
·转换器过补偿工作工况紧靠发射极表面的最终电荷密度为正值的工况。
·转换器欠补偿工作工况紧靠发射极表面的最终电荷密度为负值的工况。
·扩散工况二极管式热离子转换器的一种工况,在此工况下体积电离很少,从发射极到接收极的电子流取决于 扩散。也称“非放电工况”。
·电弧工况二极管式热离子转换器的一种工况,在此工况下由体积电离过程决定伏特安培特性曲线。
·非电弧工况二极管式热离子转换器的一种工况,在此工况下转换器内的正离子主要由发射极表面电离产生,而 电极间隙内的体积电离过程可以忽略不计。
·克奴德山诺夫斯基工况二极管热离子转换器的一种工况,在此工况下电子自由行程平均长度超过电极间隙值。大多数电子 无碰撞地从发射极移向接收极。
·康脱拉吉罗瓦娃辉光工况等离子体的或放电的一种状态,在此状态下(根据目视观察)放电占据二极管或转换器两个电极之间 有限区域或有限体积。在转换器内这个区域是阻塞区的一部分,等离子体没有充满整个电极间隙。
·开路电压输出电流为零时转换器电极上的电压。
·pd 值铯蒸气压力(p)与电极间距离(d)的乘积。
·电势曲线图从发射极表面开始,经过电极间隙到接收极内表面为止,电极的电化学势和静电势随电极间距位置 变化的曲线。
·延迟电势曲线在电极电压的绝对值不小于发射极和接收功函数之差这一区域内的伏特安培特性曲线。
·吸附膜被吸附粒子在固体或液体表面上形成的一层膜,其厚度为粒子直径的几倍。
·吸附等温线在恒温条件下,被吸附粒子覆盖率与处于吸附层平衡状态的蒸气压力之间的关系曲线。
·吸附位置材料表面吸附粒子的位置。
·逆发射从接收极向电极空间发射热电子的现象。
·功函数一个电子从金属或半导体表面逸出时所需的功。也称逸出功。
·裸功函数无吸附物时的材料表面功函数,又称真空功函数。
·有效功函数电极表面在某-环境下的实际功函数。
·铯蒸气下的功函数处在铯蒸气作用下的材料表面功函数。
·光电功函数通过光电效应从表面上发射电子所需的最低光子能量。
·接触电势差处于电接触的两种金属表面之间所具有的电势差,等于两金属表面功函数之差。
·化学吸附改变吸附粒子的化学性能的吸附过程。
·覆盖区域发射极表面被吸附粒子覆盖的区域,该区域被认为具有均匀的电子发射性能。
·覆盖率吸附粒子覆盖的面积占材料表面积的份额。又称为覆盖度。
·解吸吸附粒子从材料表面自发脱离的过程。
·解吸时间吸附粒子在材料表面上逗留的平均时间。
·发射率单位时间单位面积的固体或者液体表面向气相发射的粒子数。
·场发射在外场作用下金属表面发射电子的现象。
·朗缪尔 S 曲线在不同(铯)蒸气压下,根据实验测量的表面饱和发射电流密度(JS)和表面温度(T),用 JS/e 与 1/T 对数关系式表示的 S 状曲线。其中 e 为电子电量。
·罗索曲线处在蒸气下的表面有效功函数随表面温度(T)与蒸气压力下液贮存器温度(TR)之比变化的经验曲 线。
·里查森直线log JS/T2随 1/T 变化的曲线,其中 JS是外加电场为零时的热电子发射电流密度,T 为发射极温度。
·里查森常数当 1/T 趋近于零值时 log JS/T值,其中 JS是外电场为零时的热电子发射电流密度,T 为发射极温度。
·里查森功函数是一个由实验确定的量(单位为 eV),等于里查森直线的斜率除以 5040。
·肖特基效应由较强外电场引起的使发射极电子发射增强的效应。
·空间电荷制约发射高温下由于空间电荷的存在限制带电粒子发射的现象。
·表面电离中性原子流或分子流与高的材料表面作用后部分粒子被电离的现象。
·电子反射系数材料表面反射的电子流和入射电子流的比。
·截面入射粒子与靶粒子之间发生某种特定相互作用几率的度量。
·铯原子-铯原子弹性散射截面铯原子与铯原子的弹性散射概率的度量。量纲为面积单位。
·铯离子-铯原子电荷交换截面铯离子与铯原子碰撞时发生电荷交换的概率。
·平均自由程在一给定的介质中,某种粒子在发生一种(或几种)类型相互作用之前所经过的平均距离。
·电子-离子复合系数等离子体内电子和离子相互作用形成中性粒子的速率。
·气体温度处在稳定平衡状态下的气体系统的热力学温度。如果气体整体不处在稳定平衡状态(例如,热离子 转换器的等离子体),可以把气体分为几类粒子(电子、离子和中性分子),每种粒子可以形成稳定平衡 的气体,则气体温度可认为是中性粒子组合体的热力学温度。
·净离子产生区碰撞过程产生的离子数目超过由于复合所损耗的带电粒子等离子区。
·粒子流密度单位时间通过单位面积的粒子数。
·等离子体电势等离子体任何一点的静电势。等离子体电势梯度随距离的变化是等离子体内存在带电粒子的结果。 选择零电势的位置是任意的,但在热离子转换器中通常取发射极的费米能级为零电势。
·复合正离子与电子互相作用形成中性粒子的过程。
·复合连续谱在电子—离子复合过程中等离子体发出的射线分布。通常用于确定电子能量。
·鞘层电极间隙内的强电场区域。这个区域通常处在电极表面附近。
·空间电荷存在于电极间隙内的电荷。空间电荷可以是负电荷、正电荷和两者皆有之。
·过渡区靠近电压跃变区附近,电子、离子等粒子形成不平衡分布的区域。在该区域内碰撞起很大的作用。
·体电离中性粒子经过碰撞过渡到电离状态的过程。在热离子转换器的电弧工况下,该过程比表面电离或接 触电离占优。
·铯蒸气压力方程铯系统平衡状态下,铯蒸气压力与气、液界面温度之间的关系。
·稀薄气体系统内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可忽略不计的粒子系统。稀薄气体的稳定平衡分布服从费米—狄拉克 分布或是波色—爱因思坦分布。在低密度情况下,稀薄气体可认为是理想气体,它的稳定平衡分布接近 玻尔兹曼分布。
·电子温度单独处在稳定平衡状态的电子系统的温度。只有当分布为平衡态分布时,电子群才可以用温度来描 述。对于低密度的稀薄电子气体,这种分布是麦克斯韦—玻尔兹曼分布。
·平衡状态没有与其它系统相互作用时,系统内状态分布不随时间变化,就认为该系统内各种可能状态之间的 粒子分布是平衡分布。
·稳定平衡状态平衡状态的一种特殊形式。如果系统处在稳定平衡状态,则只要周围介质没有相应的最终永久变化, 其热力学状态就不可能发生最终变化。
·稳定状态系统的状态不随时间变化。
·激发能在外场作用下,电子从原子或分子的基态激发到更高能级状态所需的能量。
·费米-狄拉克分布由费米子(即遵循泡利不相容原理的粒子)组成的稀薄气体的平衡分布,是金属内电子平衡分布的近 似。
·费米-狄拉克气体遵循费米—狄拉克统计分布的气体。金属中的自由电子气就是这种气体的典型例子。
·费米能级费米子的稀薄平衡气体的费米—狄拉克分布函数数值等于 0.5 的能级。这种气体的电化学势或总势 能等于它的费米能级。
·电离能(势)使电子从处于基态的中性原子或分子转移到无穷远并使后者转变成正离子所需的功。
·局部平衡如果系统没有处在平衡状态,但可以划分为若干隔开的单元,且每个单元都处在平衡状态,则此时 就认为该系统接近局部平衡状态。在这种状态下,输运现象可以用玻尔兹曼线性化方程来描述。
·理想表面不存在任何缺陷的表面。
·研磨表面用机械方法得到的材料表面。
·化学气相沉积利用热化学反应制备固体或材料表面涂层的方法。
·贫化层材料表面发生蒸发或化学反应时,从多组分材料表面上有选择地使一种或多种组分损耗而形成的表 面层。
·位错晶体内由于晶格原子错排形成的线缺陷。
·位错密度单位体积晶体内位错的数量。
·电抛光表面在一定的温度、电流密度和电压下,电解槽阳极表面材料溶解形成的平整表面。
·蚀刻表面在一定条件下利用化学反应或电解方式,引起材料表面产生有选择的侵蚀作用,使某些特定晶面裸 露或者显现各种金相组织而获得的表面。
·晶粒尺寸表示材料晶粒的大小。它可以用晶粒尺寸等级(表征晶粒平均尺寸的标准等级)表示。
·晶粒取向晶体点阵中任何-条穿过许多结点的直线方向。
·择优取向材料中晶粒取向向-定方向聚集的现象。
·亚晶粒在晶体中晶粒取向差极小(-般小于二度)的晶粒。
·亚结构在晶粒内由于存在亚晶粒所形成的结构。
·电极电压发射极和接收极两端测得的电压。可表示为费米能级之差(接收极的电化学势与发射极费米能级之 差)。
·接线柱输出电压电极电压与电流引线上的电压降之差。
·电极功率电极电压与输出电流的乘积,在此不考虑输出电极引线的功率损失。
·热离子转换器输出功率转换器接线柱的输出电功率。
·电子和离子冷却发射的电子和离子逃逸表面时从表面上带走能量引起表面温度下降的现象。
·电子和离子加热电子和离子轰击材料表面时引起材料表面温度上升的现象。
·发射极净电子冷却热流密度从发射极流向电极间隙的电子能量密度和经过电负载返回发射极的电子能量密度之差。
·焦耳发热率在电流通过引线和电极时由于焦耳发热所释放的热功率。
·电流引线热损失由于热传导在发射极引线上引起的热功率损失。
·电极间蒸气导热电极间隙内蒸气热传导引起的热功率损失。
·电极对净有效辐射率一对实际电极之间的净辐射能量密度与两个黑体之间的净辐射能量密度之比。
·转换器总效率转换器接线柱上输出的电功率与输入的热功率之比。
·理想效率电子通过电极间隙实现理想迁移、没有结构热损失、引线结构方案最佳等条件下能达到的转换器总 效率。
·装置(系统)效率装置(系统)输出电功率和热源系统输入热功率之比。系统输出电功率等于转换器输出的电功率减去 系统本身的自耗电。
·铯湖温度与电极间隙内铯蒸气相平衡的液体铯表面温度。
·发射极依靠热源加热并发射电子的电极。
·接收极从电极间隙接收电子并排放废热的电极。
·接收极组件由接收极和所需构件组成的组件。
·发射极引线发射极与转换器输出端之间的连接导线。
·转换器输出端转换器与负载的接线柱。
·接收极引线接收极与转换器输出端的连接导线。
·冷焊密封常温下利用机械压力实现金属管密封的方法。对于铯热离子转换器,通常用于铯蒸馏入热离子转换 器后供铯管的密封,或者用于将除气过程中转换器抽气所用的管子密封。
·空间核动力装置利用核裂变能(例如核反应堆,其功率大)或核衰变能(例如放射性同位素,其功率较小)作热源,为 航天器提供动力的装置。
·空间热离子反应堆核动力装置利用热离子反应堆为航天器提供动力的装置。通常由热离子反应堆、阴影屏蔽、热排放系统、自动 控制系统等组成。
·核电推进先把裂变能(例如热离子反应堆)转变为电能之后,再利用电能来加速推进工质。与核热推进相比, 核电推进的推力较小,但比冲却可以很大。
·核热推进利用核反应堆裂变(或聚变)热能把工作介质加热到很高的温度(例如 3000k),然后从喷管高速喷 出,从而产生的巨大的推进动力。核热推进系统也称为核热火箭或核火箭发动机。
·热离子反应堆利用热离子转换器进行热电转换的核反应堆。由堆容器、堆芯、热离子燃料元件、慢化剂、反射层、 冷却剂、控制鼓、安全棒、挤水棒、氦气系统等组成。
·热离子反应堆容器支撑和对中堆芯及其相关部件的容器。简称堆容器。
·堆芯热离子反应堆内使链式裂变反应得以维持的区域。
·热离子燃料元件利用热离子转换方式将核燃料裂变热能转换为电能的元件。它由核燃料、热离子转换器(发射极、 接收极、电极绝缘件、引出电极)等组成。
·单节热离子燃料元件只有一个热离子转换器的热离子燃料元件。
·多节热离子燃料元件由多个热离子转换器串联而成的热离子燃料元件。
·电极间质量迁移热离子燃料元件在工作过程中,由于电极材料的高温蒸发引起电极表面质量状态的变化。
·裂变气体通道热离子燃料元件中用于排放裂变气体的专用通道。其作用是减少裂变气体在燃料芯块和发射极腔体 内的积累。
·发射极涂层为提高热离子转换器的电子发射性能在发射极基体材料表面用化学气相沉积方法(CVD)沉积的涂 层。
·合金化单晶加入某些合金元素的单晶材料。合金化单晶材料由于没有晶界,因此具有优良的抗高温蠕变性能, 并同燃料芯块有优良的高温相容性,因此被选为热离子燃料元件的发射极基体材料。
·接收极绝缘涂层接收极外表面的绝缘涂层。有好的绝缘性能、抗热冲击性能、抗辐照性能,并且密度高、与接收极 基体材料结合良好。
·多层管接收极组件为提高热离子燃料元件的接收极的绝缘性能和抗辐照性能而采用的多层绝缘的接收极组件。
·金属-陶瓷封接件是一种两端为金属,中间为陶瓷的真空密封部件,又称金属-陶瓷绝缘件。
·定位件用于热离子燃料元件发射极和接收极之间绝缘和固定相对位置的陶瓷部件。
·定位环用于放置定位件的环形部件。
·慢化剂反应堆内用于与中子发生散射从而降低中子速度(能量)的材料。热离子反应堆内可采用氢化锆或氢 化钇作为慢化剂。
·氢锆比在氢化锆慢化剂中,氢原子与锆原子的数目之比。
·冷却剂循环通过反应堆用以载出裂变热的流体。在热离子反应堆中,可采用液态钠钾合金。
·反射层把从堆芯中逃脱的中子部分地散射回堆芯的物质。在热离子反应堆中,反射层包括位于堆芯容器外 侧的侧向铍反射层和位于堆芯上部的端部铍反射层。
·控制鼓热离子反应堆内用于控制反应性的可转动部件,它通常布置于反应堆的侧反射层内。
·安全棒为紧急停堆提供负反应性储备的控制棒。对于空间热离子反应堆核动力装置,主要用于因发射工具 故障使热离子反应堆掉入水或湿沙时确保反应堆处于次临界;也可用于紧急停堆。
·挤水棒为了保证空间热离子反应堆在掉入到水中或湿沙子中保持次临界而在热离子燃料元件中心孔中插 入的占据水空间而降低反应性的棒。
·氦气系统热离子反应堆容器内上、下氦气腔室,与冷却剂流道内套管与燃料元件之间的间隙互相连通,共同 组成的充有氦气的系统。
·热离子反应堆中子学设计为确定热离子反应堆的堆芯临界条件、功率分布、控制鼓价值、反应性效应、燃耗等的进行的分析 计算工作。
·自由体积燃料芯体的中心孔体积。通常用中心孔体积占整个燃料芯体体积的百分比来衡量自由体积的大小。
·氢泄漏反应性效应慢化剂中氢泄漏引起的反应性变化。其值为氢泄漏前后两种状态的反应性之差。
·控制鼓价值在热离子堆中利用转动控制鼓来控制反应性,其价值为吸收体由正对堆芯转为背对堆芯时引起的反 应性变化。
·中子注量率展平通过合理地选择堆芯设计方案使堆芯内的径向和轴向功率不均匀系数尽可能地接近于 1。对于热离 子反应堆,要求尽可能展平中子注量率,以使热离子转换器处于最佳工作状态。
·热离子反应堆热工水力设计为给出一个优化的反应堆热电转换和堆芯冷却方案,对反应堆内释热、热电转换、热量传输、冷却 剂流动、发射极和接收极以及燃料的温度场等方面进行的分析计算工作。
·热离子反应堆热功率在单位时间内,反应堆内燃料核裂变和其它部件核反应所产生的总热量。
·热离子反应堆电功率在单位时间内,由部分核反应释热直接转换成的电能,它等于接线柱的输出电压与输出电流乘积。
·堆芯流量分配进入堆芯的冷却剂在堆芯内众多相互并联的通道内的流量分配。
·堆芯平均通道代表堆芯平均特性的冷却剂通道。平均通道的几何尺寸、热功率、冷却剂流量和其物性都取整个堆 芯的平均值。
·堆芯热点堆芯内燃料元件上限制堆芯功率输出的局部点,在大多数情况下可能也是释热率最大的点。
·堆芯热通道堆芯内具有最大焓升的冷却剂通道。
·热离子反应堆热传输从反应堆内的释热部件通过导热、对流和热辐射等传热方式把热量传给冷却剂,借助于冷却剂的流 动将热量输送到堆外的过程。
·复合换热同时存在导热、对流,及辐射中任意两种以上的换热模式。
·热排放系统带走反应堆发电后余下的废热的系统。由电磁泵、辐射冷却器、体积补偿器、电加热器以及相应的 管道阀门组成。
·电磁泵利用电流和磁场相互作用驱动液态金属流动的泵。在空间热离子反应堆核动力装置中,通常选用直 流传导泵或交流传导泵。
·辐射器将空间核动力装置的废热以热辐射方式排除到空间环境的部件。由管子、翅片、集流管和热辐射涂 层组成。按照内部热量传输方式的不同,辐射冷却器分为回路式辐射器、热管式辐射器等类型。按照结 构型式不同,分为固定式辐射器和可折叠式辐射器。
·可折叠式辐射器发射时折叠而入轨后可以展开的辐射冷却器。通常采用平板式辐射帆板。帆板可由中央的环状集流 管和从中央集流环两边插入的带有翅片的热管组成。
·固定式辐射器保持形状和结构不变的辐射冷却器。通常采用圆锥筒型结构。由中央的环状集流管和从中央集流管 两边插入的热管组成。
·高温热管以钠、钾、锂为工质,利用工质相变实现高效传热的元件。
·热管传热极限热管在运行过程中,其内部势差(压差和温差)或能量传递与转换达到临界动平衡点所对应的极限传 热量。随着工作温度的提高,热管正常运行受到一系列传热极限的限制,包括启动极限、粘性极限、声 速限、携带极限、毛细极限、沸腾极限等。
·体积补偿器补偿因温度变化引起的反应堆冷却剂体积变化,并使核动力装置液态金属冷却剂系统的压力保持在 必要范围之内的部件。在热离子反应堆空间核动力装置中通常采用波纹管式体积补偿器。
·液态金属回路电加热器装有核动力装置的航天器发射前,加热液态金属冷却剂的装置。在进入轨道的工况下,必要时预热 液态金属回路内的冷却剂,防止其凝固。
·安全棒卡锁把空间热离子反应堆的安全棒在启动前固定在堆芯内,而启动后卡在堆芯外的机构。
·安全棒驱动机构驱动安全棒插入或移出热离子反应堆堆芯的机构。
·控制鼓驱动机构驱动控制鼓转动的机构。
·剂量平面装有空间核动力装置的航天器,为确保航天器上的仪表正常工作,航天器仪表舱前壁必须满足剂量 限值要求,该平面称作空间核动力装置的剂量平面。
·阴影屏蔽被屏蔽的设备处于屏蔽体所造成 “阴影”中的局部屏蔽。可以最省屏蔽体体积和重量。
·屏蔽设计优化在保证满足剂量平面上的剂量限值要求的情况下,屏蔽块质量和体积设计得尽可能小。优化包括屏 蔽块材料的选取,轻屏蔽块和重屏蔽块的布置顺序,屏蔽块的仿形,屏蔽块中的孔道设计等。
·轻屏蔽块用于减弱中子注量率的阴影屏蔽块。空间核动力装置中可采用氢化锂、氢化锆等。
·重屏蔽块用于减弱 γ 辐射的阴影屏蔽块。空间核动力装置中可采用钨、贫铀等。
·铯系统产生铯蒸气并使其进入热离子转换器的发射极和接收极之间隙以创造必要工作条件的系统。
·铯蒸气发生器使液态铯加热并蒸发产生铯蒸气的装置。
·热捕集器利用加热波状锆箔吸收从电极间隙带出的铯蒸气中含氧杂质的容器。
·铯捕集器当铯系统向真空中排放不凝气相杂质时,为限制流出的铯蒸气量而设置的装置。
·涂层修补系统修补固体慢化剂表面涂层的缺陷,使涂层在工作寿期内保持低氢渗透率的系统。
·自动控制系统控制对象和控制器一起总称为控制系统。空间核动力装置的自动控制系统由自动调节系统、供电系 统、监督和诊断系统三部分组成。
·自动调节系统接收和执行航天器控制中心有关改变核动力装置状态的指令,自动调节核动力装置从发射状态过渡 到轨道状态、启动核动力装置、改变核动力装置工况、关闭反应堆,保证稳定安全运行的系统。
·供电系统为航天器各阶段运行供电和反应堆系统自用电供电的系统。该系统中利用稳流器和分流电阻(平衡 电阻)将反应堆输出电流除负载需求外的多余电流分流掉,以确保反应堆的输出电流稳定在规定的范围 内。
·监督和诊断系统监督和诊断空间核动力装置运行状态的系统。
·快速电压调节器把热离子反应堆产生的电功率在需求负荷与分流电阻(平衡电阻)之间进行快速调配的稳压器。它控 制输入到辐射型平衡电阻单元中去的电流并把航天器电网的电压保持在设定范围以内。
·辐射型平衡电阻向宇宙空间通过辐射排放热离子反应堆过剩电功率的元件。
·空间热离子反应堆临界安全空间热离子反应堆在安装、储存、运输、发射过程中,达到运行轨道前发生任何可信事件(包括火 箭爆炸、再入、撞击地面或水面、沉入水下或水进入堆芯等)时,避免发生意外临界事件。
·安全联锁核动力装置出现规定条件时发出联锁信号,并且闭锁与该条件不相容的或不必要的安全动作的功 能。例如:调节转鼓和安全棒的驱动机构的供电联锁;当航天器进入工作轨道时对挤水棒电磁卡锁的供 电联锁等。
·设计基准事故按确定的设计准则在设计中采取了针对性措施的事故工况。对于空间热离子反应堆,最大可信设计 基准事故为:反应堆失去控制鼓和径向反射层,反应堆被埋入湿砂之中,反应堆冷却剂全部通道和腔室 充水,燃料中心空洞充水。
·安全轨道轨道运行寿命足够长,足以使裂变产物活度衰减到允许水平的轨道。在确定轨道的高度时应考虑毁 损的反应堆部件在重返大气层之前必须经过应有的衰变时间。
·再入空间飞行器从外层空间进入大气层的过程。
·非能动冷却空间热离子反应堆在液态金属回路完整性遭到破坏,导致冷却剂大量丧失事故情况下,不需要能动 设备仍能够降温冷却的现象。即通过热传导将热量从堆芯传递到反应堆外表面,随后靠辐射把它排放到 宇宙空间中去,来实施非能动散热,使热离子燃料元件不致熔化,结构不会破坏。
·太阳常数太阳在单位时间内投射到距太阳1个天文单位处并垂直于太阳光线方向的单位面积上的全部辐射能 (S)。-般 S=1353±21W/m2。
·安全系统空间热离子反应堆中设置的在事故工况下起作用并执行其安全功能的装置。例如安全棒、挤水棒、 轨道转移系统、爆炸粉碎系统等。
·轨道转移系统把核动力装置从工作轨道转送到空间垃圾密度最低轨道的发送系统。
·参数逐渐失效对于热离子反应堆,由于参数(包括反应性、冷却剂温差、铯质量、和发射极与接收极之间的电极 间隙尺寸)裕度降低造成的参数失效,并最终导致热离子反应堆的失效。
·发射极变形燃料芯块辐照肿胀等因数引起热离子燃料元件发射极几何形状的变化。当发射极变形达到一定程度 后,可导致热离子燃料元件的发射极和接收极接触,引起电极短路。发射极的变形是热离子燃料元件的 主要失效机理之一。
·发射可靠度装有空间核动力装置的航天器在规定的发射条件下和规定的发射时间内,成功发射的概率。
·飞行可靠度装有空间核动力装置的航天器在飞行任务剖面内正常飞行的概率。
·故障准则判别装置运行工况遭到破坏的准则。对于空间核动力装置,故障准则主要包含如下极限参数:核动 力装置电功率允许值的下限;电能品质的极限允许参数(例如输出电压);核动力装置各系统内达到的极 限状态。
·热离子燃料元件电加热试验利用专用电加热器代替核燃料加热,在电加热物理试验台架上进行热离子燃料元件性能的试验。其 目的是检验热离子燃料元件的设计的合理性,提供热离子燃料元件的发电性能参数, 对材料和制造工艺 进行综合考验,为热离子燃料元件堆内试验提供依据。
·热离子燃料元件堆内试验将热离子燃料元件安装在专门的反应堆试验回路内进行热的离子燃料元件性能试验。
·空间核动力装置电加热综合试验利用专用的电加热器代替核燃料来加热发射极,考验整个热离子反应堆动力装置的地面综合考验。
·空间核动力装置综合地面试验利用核燃料加热发射极进行空间核动力装置综合性的地面试验。

相关术语

·基点改变被试仪器或传感器的特性曲线,随时间或某种应力的作用,发生变化的情况。
GJB 570.4-88 气象仪器定型试验方法动态比对试验的数据录取和处理)
·封装粒子流来自封装材料(即盖板、芯片材料、密封材料及可选的 α 粒子防护层)杂质的 α 粒子在单位时间作 用于单位芯片表面面积上的总数。(cm2·h)-1。
GJB 548B-2005 微电子器件试验方法和程序)
·源粒子流采用经校准的粒子源,单位时间内作用于单位芯片表面的 α 粒子总数。(cm2·h)-1。
GJB 548B-2005 微电子器件试验方法和程序)
·单粒子效应空间辐射环境(地球辐射带、太阳宇宙线和银河宇宙线)中的单个高能质子或重离子,与航 天器及其搭载电子设备相互作用产生的一种辐射效应,包括单粒子翻转及单粒子闩锁。
GJB 727A-98 航天测控系统术语与缩略语)
·单粒子翻转受空间辐射环境中的单个高能质子或重离子的作用,星上微电子器件的逻辑状态发生改 变。这是一种软错误,并不产生硬件损伤。
GJB 727A-98 航天测控系统术语与缩略语)
·单粒子门锁CMOS电路受到空间辐射环境中的单个高能质子或重离子的作用,产生的可控硅效应。
GJB 727A-98 航天测控系统术语与缩略语)
·粒子注量在空间一给定点处射入以该点为中心的小球体的粒子数除以该球体的截面积 da,φ =dN/ da。通常粒子一词用所指粒子的名称代替,例如光子注量,中子注量等。
GJB 188.2A-96 防化术语 核监测)
·雪粒子有效直径测量到的雪粒子长度与宽度乘积的平方根。
GJB 1172.6-91 军用设备气候极值雷)
·雪粒子谱一定的雪粒子有效直径间隔内的雪粒子百分数随雪粒子有效直径的变化
GJB 1172.6-91 军用设备气候极值雷)
·粒子注量在给定的时间间隔内进入以空问某点为中心的适当小球体的粒子数除以该球体的最大截 面积所得的商。数值上等于粒子注量率的时间积分。
GJB 188.2-88 防化术语 核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