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径: | 火炮身管或枪械身管内膛直径的最小基本尺寸。 |
·初速: | 发射时,弹丸或弹头尾端面离开炮口或枪口端面的速度。 |
·威力: | 火炮或枪械压制、破坏、毁伤目标的能力。 |
·射程: | 弹丸或弹头从射出点到落点间的水平距离。 |
·斜射程: | 从弹道起点到弹道上任-点的距离。又称斜距离。 |
·射角: | 初速方向线与炮口或枪口水平面的夹角。 |
·仰角: | 射击前身管或枪管轴线与炮口或枪口水平面的夹角。 |
·最大射程: | 在标准条件下,初速和弹丸或弹头一定时,弹丸或弹头所能达到的最大的射程。 |
·有效射程: | 在规定的目标条件和射击条件下,弹丸或弹头达到预定效力时的最大的射程。 |
·射高: | 射击诸元-定时,弹丸或弹头所能达到的高度。 |
·最大射高: | 初速和弹丸或弹头一定时,弹丸或弹头所能达到的最大的高度。 |
·有效射高: | 满足一定的性能指标要求时,弹丸或弹头所能达到的最大的高度。 |
·射速: | 火炮或枪械每分钟发射炮弹或枪弹的发数。 |
·实际射速: | 火炮或枪械实际可能达到的最大射速。 |
·理论射速: | 按-个发射循环所需的时间理论计算的射速。 |
·概率误差: | 弹丸或弹头的散布度量指标。又称公算偏差。 |
·平均弹着点: | -组弹着点的平均位置。 |
·射击密集度: | 在相同的射击条件下,弹丸或弹头的弹着点相对平均弹着点的密集程度。 |
·射击准确度: | 平均弹着点对预期命中点的靠近程度。 |
·射击精度: | 发射时,弹丸或弹头命中目标的精确程度,它是射击密集度和射击准确度的总称。 |
·火线高: | 在战斗状态零度射角时,炮身或枪身轴线到地平面的距离。 |
·身管或枪管: | 发射时,赋予弹丸或弹头初速和射向的管状件。 |
·炮膛或枪膛: | 身管或枪管内部的空间,由药室或弹膛、坡膛和导向部组成。 |
·药室或弹膛: | 炮膛或枪膛内容纳药筒、药包或弹壳的部分。 |
·导向部: | 炮膛或枪膛内引导弹丸或弹头运动的部分。在火炮中分线膛导向部和滑膛导向部两种。 |
·坡膛: | 炮膛或枪膛内连接药室或弹膛和导向部的圆锥部。 |
·膛线: | 身管或枪管内表面上的凸凹螺旋线。 |
·阳线: | 膛线的凸起部分。 |
·阴线: | 膛线的凹进部分。 |
·阳线宽: | 阳线两侧之间的距离。 |
·阴线宽: | 阴线两侧之间的距离。 |
·膛线深: | 在口径圆上,阴线半径与阳线半径之差。 |
·膛线数: | 阳线或阴线的条数。 |
·缠角: | 膛线上某点的切线与炮膛或枪膛轴线的夹角。 |
·缠度: | 膛线上某点绕炮膛或枪膛旋转一周时,在轴向上移动距离的口径倍数。 |
·膛线导转侧: | 引导弹丸或弹头作旋转运动的膛线工作面。 |
·制退器: | 炮口或枪口部位用以控制后效期火药燃气气流方向和气流速度、减小后坐能量的装置。 |
·消焰器: | 减少炮口或枪口火焰的装置。 |
·自动机: | 利用火药燃气或外部能源自动完成连续射击的各机构的总称。 |
·自动机原动件: | 自动机中直接接受能量并带动其它机构或构件运动的部件。 |
·闭锁机构: | 发射时,关闭炮膛或枪膛,承受火药燃气压力作用的机构。 |
·击发机构: | 引发底火的机构。 |
·抽筒或抽壳机构: | 从药室或弹膛中抽出药筒或弹壳的机构。 |
·抛壳机构: | 射击后,将药筒或弹壳抛出自动机外的机构。 |
·弹链: | 夹持炮弹或枪弹的链式容弹具。 |
·炮架或枪架: | 支撑炮身或枪身、赋予火炮或枪械不同使用状态机构。 |
·摇架: | 支撑炮身或枪身以及能导向后坐部分后坐与复进运动,并能赋予炮身或枪身射角的构件。 |
·上架: | 支撑摇架并能赋予炮身或枪身方向角的构件。 |
·下架: | 支撑上架的构件。 |
·高低机: | 能使炮身或枪身完成俯仰动作的构件。 |
·方向机: | 能使枪身或炮身完成方向回转动作的构件。 |
·平衡机: | 平衡起落部分对耳轴的重力矩的构件。 |
·驻锄: | 火炮或枪械发射时将负荷传于地面,并限制火炮或枪械移动的构件。 |
·开锁: | 解除闩体或枪机与炮尾或枪管“刚性”连接的动作。 |
·闭锁: | 使闩体或枪机与炮尾或枪管成“刚性”连接的动作。 |
·击发: | 将机械能或电能作用于底火的动作或过程。 |
·抽筒或抽壳: | 将药筒或弹壳从药室或弹膛中抽出的动作。 |
·抛筒或抛壳: | 将抽出的药筒或弹壳抛出的动作。 |
·退壳: | 将药筒或弹壳从药室或弹膛抽出并抛出的动作。 |
·装填: | 把弹药或枪弹输送到待发位置的动作。 |
·自动循环: | 自动机从击发(或发射)开始到下一发击发(或发射)前依序完成各规定动作的过程。 |
·卡壳: | 发射后,药筒或弹壳不能正常排出的现象。 |
·不抽壳: | 发射后,药筒或弹壳未从药室或弹膛内抽出的现象。 |
·不抛壳: | 药筒或弹壳从膛内抽出后,没有被抛出的现象。 |
·断壳: | 发射后,抽简时药筒或弹壳在药室或弹膛内被拉断,前一段残留在膛内的现象。 |
·卡弹: | 在装填过程中,炮弹或枪弹被卡滞的现象。 |
·掉弹: | 发射时,炮弹或枪弹非正常脱离弹链或弹夹的现象。 |
·卡链: | 发射时,弹链被卡住的现象。 |
·断链: | 发射时,弹链非正常断开的现象。 |
·窜弹: | 发射时。炮弹或枪弹在供弹过程中非正常窜动,不能继续供弹而停止发射的现象。 |
·不发火: | 不能正常引燃底火的现象。 |
·走火: | 意外击发而引起的发火的现象。 |
·不击发: | 击发机构已解脱且已关闩闭锁,但处于膛内的炮弹或枪弹底火未被击发的现象。 |
·自行击发: | 机构失灵,无法控制的击发现象。 |
·输弹不到位: | 输弹机构不能将炮弹或枪弹输送到正确位置的现象。 |
·后坐不到位: | 后坐时,后坐部分没有运动到所规定的后坐位置的现象。 |
·复进不到位: | 复进时,后坐部分或枪机没有运动到所规定位置的现象。 |
·空膛: | 连发射击过程中,炮膛或枪膛内没有装入炮弹或枪弹而引起的停射现象。 |
·胀膛: | 发射后,炮膛或枪膛产生塑性变形的现象。 |
·膛炸: | 发射时,身管或枪管发生炸裂的现象。 |
·火炮: | 利用火药燃气能量或其它能量发射弹丸的、口径在20mm以上(含20mm)的身管射击武
器。 |
·地面火炮: | 用于从地面对地或水面目标射击的火炮,俗称地炮。 |
·高射炮: | 主要用于从地面对空中目标射击的火炮。 |
·加农炮: | 初速大、弹道低伸的火炮。 |
·榴弹炮: | 初速较小、弹道较弯曲的火炮。 |
·加农榴弹炮: | 兼有加农炮和榴弹炮弹道性能的火炮。 |
·迫击炮: | 初速小、弹道弯曲,用座板承受炮膛合力的火炮。 |
·无后坐炮: | 发射时,利用部分火药燃气后喷,使全炮无明显后坐的火炮。 |
·火箭发射装置: | 承载发射火箭弹,并为火箭弹导向的装置,俗称火箭炮。 |
·坦克炮: | 装在坦克上的火炮。 |
·战车炮: | 装在装甲战斗车辆上的火炮。 |
·舰炮: | 装在舰艇上的火炮。 |
·岸炮: | 配置在海岸或岛屿上,符合海防作战要求的火炮。 |
·航炮: | 装在飞机上的火炮。 |
·线膛炮: | 身管内膛有膛线的火炮。 |
·滑膛炮: | 身管内膛无膛线的火炮。 |
·单管火炮: | 具有-个身管的火炮。 |
·双管火炮: | 具有两个身管的火炮。 |
·多管火炮: | 具有两个以上身管的火炮。 |
·自动炮: | 在第一发或前一发射击后,能自动连续完成重新装填和发射下一发炮弹的全部动作的火
炮。又称机关炮。 |
·半自动炮: | 火炮射击循环中,一部分动作自动完成,一部分动作人工完成的火炮。 |
·固定火炮: | 装在固定基座上的火炮。 |
·牵引炮: | 由机动车拖动运行的火炮。 |
·山炮: | 能迅速分解结合,可由畜力驮载或用人力搬运的榴弹炮。 |
·自运火炮: | 装有辅助推进装置,可短距离运行的火炮。 |
·自行火炮: | 同履带车或轮式车底盘构成一体,可长距离运行的火炮。 |
·前冲炮: | 炮身在前冲过程中达到预定的速度时才击发的火炮。 |
·液体发射药火炮: | 用液体发射药作为能源推动弹丸的火炮。 |
·电热炮: | 用电脉冲向介质放电产生等离子体膨胀作功来发射弹丸的火炮。 |
·电热化学炮: | 由电脉冲产生等离子体,以点燃固体或液体发射药来发射弹丸的火炮。 |
·弹道炮: | 专供弹道性能试验用的火炮。 |
·直瞄火炮: | 直接瞄准目标射击的火炮。 |
·间瞄火炮: | 间接瞄准目标射击的火炮。 |
·远射性: | 火炮能够毁伤远距离目标的能力,用最大射程表示。 |
·高射性: | 火炮能够毁伤高空目标的能力,用最大射高表示。 |
·速射性: | 火炮快速发射炮弹的能力,用射速来表示。 |
·规定射速: | 在规定的时间内,在不损坏火炮、不影响射击准确度和保证安全条件下的射速。 |
·极限射速: | 在规定的时间内,火炮技术性能所允许的最大射速。 |
·直射距离: | 在弹丸及初速一定的条件下,弹道高等于目标高时的射程。 |
·机动性: | 火力机动性和运动生的总称。 |
·火力机动性: | 火炮快速、准确地捕捉和跟踪目标的能力。 |
·运动性: | 火炮快速运动和转换阵地的能力。 |
·命中率: | 弹丸命中目标的概率。 |
·首发命中率: | 第-发弹丸命中目标的概率。 |
·毁歼概率: | 弹丸毁歼目标的概率。 |
·射界: | 炮身高低和水平回转方向上的最大允许射击范围。 |
·高低射界: | 炮身俯仰的最大允许射击范围。 |
·方向射界: | 炮身水平回转的最大允许射击范围。 |
·火炮死界: | 在火炮射程范围内,火力不能达到的区域。 |
·瞄准速度: | 瞄准机或随动系统带动火炮瞄准、跟踪目标时,炮身轴线在水平和垂直面内单位时间的角
位移。 |
·炮塔回转速度: | 炮塔回转的角速度。 |
·高低机空回量: | 正反转动高低机手轮时,火炮高低射角不发生变化的手轮最大转角,用圈数表示。 |
·方向机空回量: | 正反转动方向机手轮时,火炮方位角不发生变化的手轮最大转角,用圈数表示。 |
·射击稳定性: | 火炮射击时不颠覆且跳动量在允许范围内,并能在规定时间内恢复正常射击位置的能力。 |
·稳定极限角: | 发射时,火炮保持前支点不离地的最小射角。 |
·后坐长: | 发射时,火炮后坐部分后坐的行程。 |
·极限后坐长: | 火炮规定的、不能超越的后坐长度最大值。 |
·后坐速度: | 火炮后坐部分后坐运动的速度。 |
·自由后坐速度: | 在炮膛合力作用下,火炮后坐部分后坐运动的速度。 |
·后坐阻力: | 火炮在后坐过程中,阻止后坐部分后坐的力。 |
·炮膛合力: | 发射过程中火药气体压力对炮膛作用的各种力在炮膛轴线方向上的合力。 |
·复进力: | 复进时,作用在后坐部分上所有作用力的合力。 |
·身管寿命: | 在规定的射击条件下,表征身管在丧失预定的性能、安全性或毁坏之前射弹最大限值的
性能参数,以发射当量全装药炮弹的数目表示。 |
·身管疲劳寿命: | 身管内表面的微裂纹因疲劳逐渐扩大,直至突然破裂时的当量全装药射弹的数目。 |
·炮口制退器效率: | 炮口制退器所减少的自由后坐动能与最大自由后坐动能之比的百分数。 |
·战斗状态质量: | 火炮在战斗状态下的总质量。 |
·行军状态质量: | 火炮在行军状态下的总质量。 |
·行军战斗转换时间: | 火炮由行军状态转换成战斗状态需用的时间。 |
·最小转弯半径: | 火炮稳定转向时,从转向中心到两侧转向轮对称轴线的最小距离。 |
·最大爬坡度: | 火炮在规定坡道上不用惯性冲坡所能爬上的最大纵向坡道角度。 |
·离去角: | 火炮沿下坡道行军进入水平道路时,其尾部不碰地的最大路面坡角。 |
·抬架力: | 火炮架尾支点对地面的最小作用力。 |
·防护性: | 自行火炮或车载火炮保护乘员和构件免受杀伤、破坏的能力。 |
·空运空投性: | 用规定的空运工具,火炮被空运及空投的性能。 |
·操作性能: | 操作火炮的方便性、简单性、省力性、舒适性的总称。 |
·浮渡能力: | 在规定条件下,自行火炮或车载火炮在水面行驶的能力。 |
·环境适应性: | 火炮对所处的周围环境条件的适应能力。 |
·炮身: | 完成炮弹的装填和发射的部件。 |
·单筒身管: | 由一个毛坯制作成的身管。 |
·筒紧身管: | 由两层或多层同心圆筒通过施加过盈套合组成的身管。 |
·自紧身管: | 在膛内采用特定的工艺方法,使身管壁内产生一定的预应力的单筒身管。 |
·活动身管: | 身管由具有一定间隙的两层圆筒组成,发射时外筒承受一定的压力,其外筒部分覆盖内
筒。内筒为活动身管。 |
·活动衬管: | 身管由具有一定间隙的两层圆筒组成,发射时外筒承受一定的压力,其外筒全长覆盖内
筒。内筒为活动衬管。 |
·等齐膛线: | 缠角为一常数的膛线。 |
·渐速膛线: | 缠角沿炮膛轴线按一定规律向炮口方向逐渐增大的膛线。 |
·混合膛线: | 由等齐膛线和渐速膛线组成的膛线。 |
·药筒定装式药室: | 装填定装式或半定装式炮弹的药室。 |
·药筒分装式药室: | 装填药筒分装式炮弹的药室。 |
·药包装填式药室: | 装填药包的药室。 |
·身管连接筒: | 连接身管与炮尾带有螺纹的筒形零件。 |
·炮尾: | 容纳炮闩并与其一起闭锁炮膛、连接身管和反后坐装置的构件。 |
·螺式炮尾: | 闩室带有断隔螺的炮尾。 |
·楔式炮尾: | 闩室为楔形的炮尾。 |
·炮闩: | 承受燃气压力,与其它构件一起完成闭锁、击发、开锁、开闩和抽壳的构件。 |
·螺式炮闩: | 闩体为断隔螺的炮闩。 |
·楔式炮闩: | 闩体为楔形的炮闩。 |
·冲击式炮口制退器: | 腔室直径较大,两侧具有大面积侧孔,前方带有一定角度的反射板的炮口制退器。 |
·冲击反作用式炮口制退器: | 腔室直径较小,侧孔呈多排布置,没有或只有很小的前反射板的炮口制退器。 |
·抽气装置: | 发射后将膛内残留的火药燃气从炮口排出的装置。 |
·热护套: | 用以减小身管在日晒、雨淋等外界条件下产生弯曲变形,配置在身管外的筒形装置。 |
·炮身短后坐式自动机: | 炮身后坐长小于弹长,利用后坐动能完成自动循环的自动机。 |
·炮身长后坐式自动机: | 炮身后坐长大于弹长,利用后坐动能完成自动循环的自动机。 |
·炮闩后坐式自动机: | 利用炮闩相对炮身的后坐运动完成自动循环的自动机。 |
·导气式自动机: | 利用膛内导出的火药气体的能量完成自动循环的自动机。 |
·转膛自动机: | 以多个弹膛(药室)回转完成自动循环的自动机。 |
·转管式自动机: | 以多个身管回转完成自动循环的自动机。 |
·浮动式自动机: | 在复进过程中完成击发并实现连发射击的自动机。 |
·外能源式自动机: | 利用外部能源完成自动循环的自动机。 |
·炮闩纵动式闭锁机构: | 炮闩运动方向与炮身轴线方向-致的闭锁机构。 |
·炮闩横动式闭锁机构: | 炮闩运动方向与炮身轴线方向相垂直的闭锁机构。 |
·炮闩起落(或摆动)式闭锁机构: | 炮闩绕垂直于炮身轴线的轴作摆动的闭锁机构。 |
·加速机: | 用于纵动式炮闩加速闩座运动的机构。 |
·抽筒装置: | 发射后,抽出药筒并保持闩体于开闩状态的装置。 |
·排链机构: | 发射后,将脱下的弹链排出自动机外的机构。 |
·扬弹机构: | 将弹药从弹仓提升到供弹线上的机构。 |
·双路或多路供弹机构: | 由两条或多条供弹路线,向自动机分别供弹的机构。 |
·输弹机构: | 把炮弹(弹丸和装药)输入膛内的机构。 |
·供弹机构: | 把炮弹送到输弹起始位置的机构。 |
·推式供弹机构: | 在进弹口位置,炮闩或推弹臂一边推炮弹沿纵向前进,一边借助于导向面使炮弹轴线逐步
与炮膛轴线重合的机构。 |
·装填机构: | 完成装填全部动作机构的总称。 |
·自动停射器: | 当压(供)弹机内剩一发炮弹时,可使自动机停止工作;在装入后续炮弹后,能立即恢复自
动射击的装置。 |
·弹种转换器: | 发射时,从某-弹种转换到另-弹种的装置。 |
·弹箱: | 储存火炮弹药的箱式构件。 |
·炮箱: | 用以连接或支承身管、安装自动机各机构及制退复进系统的箱形构件。 |
·自动润滑装置: | 利用火炮后坐复进运动来完成添加润滑剂的装置。 |
·制动装置: | 利用液压节流原理控制油路形成背压或用摩擦原理使外能源多管自动炮迅速停止旋转的
装置。 |
·冷气装弹器: | 以冷气(压缩空气)使自动机完成装弹或退弹(壳)动作的装置。 |
·导气装置: | 利用从身管壁小孔导出的火药燃气缓冲或驱动活动件运动的装置。 |
·反后坐装置: | 将炮身与炮架弹性联结,以减小发射时炮架受力并使后坐部分恢复到待发位置的装置。 |
·制退机: | 后坐部分后坐时,消耗大部分后坐能量并控制后坐部分运动规律的装置。 |
·节制杆式制退机: | 主流液孔是由变截面的节制杆与定截面的节制环构成的环形流液孔的制退机。 |
·沟槽式制退机: | 流液孔是由活塞外圆表面与制退筒内壁上的变深度沟槽构成的制退机。 |
·活门式制退机: | 流液孔是由弹簧作用下的活门控制的制退机。 |
·复进机: | 非发射时将后坐部分保持在前方位置,后坐时储存部分后坐能量,复进时将后坐部分恢复
到原位的装置。 |
·弹簧式复进机: | 以弹簧为贮能元件的复进机。 |
·液体气压式复进机: | 以气体为贮能介质,用液体密封气体并传递压力的复进机。 |
·制退复进机: | 兼有制退机和复进机功能的装置。 |
·节制杆: | 制退机中,控制流液孔面积的变截面杆状构件。 |
·节制环: | 装在制退杆活塞上与节制杆配合控制流液孔面积的环形构件。 |
·调速筒: | 装在节制杆端部并与制退杆内腔的变深度沟槽配合,构成复进节制流液孔的筒形构件。 |
·复进节制器: | 消耗复进剩余能量,控制复进运动规律的装置。 |
·浮动活塞: | 在制退复进机中,用以隔开液体与气体的构件。 |
·复进调速活瓣: | 复进机中,用于辅助调节复进速度的单向活门。 |
·液量调节器: | 当温度变化时,自动调节制退机内液量的装置。 |
·液量检查表: | 用人工后坐的方法检查复进机液量是否正常所用的图表。 |
·后坐部分: | 发射时伴随炮身一起后坐的所有零部件的部分。 |
·紧塞装置: | 反后坐装置中阻止气体或(和)液体外逸或渗漏的装置。 |
·刚性炮架: | 直接承受炮膛合力的炮架。 |
·弹性炮架: | 用反后坐装置与炮身连接的炮架。 |
·炮耳轴: | 承受起落部分质量,并能将发射时的部分力传到上架或托架上的起落部分的回转轴。 |
·托架: | 与起落部分构成火炮的回转部分的连接炮车与起落部分的构件。 |
·大架: | 支撑火炮的构件。行军时为火炮与牵引车或前车的连接构件。 |
·起落部分: | 能赋予高低射角、绕耳轴转动的所有零部件的总称。 |
·回转部分: | 火炮绕立轴或座圈轴线作方位回转运动的所有零部件的总称。 |
·辅助推进装置: | 可独立驱动火炮作短距离运动、部分操作机械化的牵引式大口径地面炮的辅助装置。简
称"APU"系统。 |
·炮车: | 牵引式高炮、火箭发射装置等的上部结构的承载、运行机构。行军时是火炮的运动体,战
斗时为支撑火炮回转部分的基础。 |
·炮脚: | 炮车横梁左右的活动构件,战斗时与横梁同起支撑作用。 |
·前后车体: | 安装缓冲器、战斗转换器、牵引杆、行军固定器及车轮等装置的构件。 |
·杠起螺杆: | 支撑火炮与规正十字梁水平用的螺杆。 |
·行军战斗转换器: | 火炮行军状态与战斗状态相互转换的装置。 |
·行军缓冲器: | 减少火炮行军时所受冲击载荷的装置。 |
·刹车装置: | 火炮行驶中使运动体减速或停止运动的装置。 |
·自动调平装置: | 在放列情况下。能自动调整十字梁回转基面,使耳轴处于接近水平状态的装置。 |
·行军固定器: | 行军时固定起落部分和回转部分的装置。 |
·后坐标尺: | 显示火炮后坐长度的指示尺。 |
·平衡机补偿器: | 为改善平衡性能、减小不平衡力矩而设置的一种辅助平衡装置。 |
·平衡机调整机构: | 调整平衡机力臂和平衡机初始力的机构。 |
·防盾: | 用于保护炮手和火炮备装置免于毁伤固定在炮架上的护板。 |
·炮塔: | 用以安装火力、火控系统和保护操纵人员的装甲壳体。 |
·定向器: | 支撑和赋予火箭弹起始运动方向、起始速度及转速的构件。 |
·定向器导引面: | 定向器上用来导引火箭弹运动的表面。 |
·定向器束: | 由几个到几十个定向器排列在-起组成的-束定向器。 |
·基准定向器: | 在定向器束中,被定为装配和调整基准的定向器。 |
·滑轨式定向器: | 以滑轨约束和导引尾翼式火箭弹的定向器。 |
·笼式定向器: | 以导杆约束和导引尾翼式火箭弹的定向器。 |
·笼式螺旋定向器: | 导杆上有螺旋导槽,以此导引尾翼式火箭弹在向前运动的同时,绕弹轴低速旋转的笼式
定向器。 |
·轨笼式定向器: | 由滑轨式和笼式定向器组合而成,以滑轨和导杆约束并导引尾翼式火箭弹的组合式定向
器。 |
·管式定向器: | 以光滑的内壁或导引凸条约束和导引火箭弹,且具有内闭合圆柱面的定向器,又称定向
管。 |
·管式螺旋定向器: | 定向管内具有螺旋导槽或导条,以此导引尾翼式火箭弹作低速旋转的定向器。 |
·起落架: | 支撑和固定定向器(束)。并使定向器(束)以耳轴为中心作俯仰运动的火箭发射装置起落
部分的主体构件。 |
·框架式起落架: | 由型钢或钢板焊接成的框架形起落架。 |
·桁架式起落架: | 由钢管等焊接成的空间桁架形起落架。 |
·闭锁挡弹装置: | 装在定向器上,对火箭弹起闭锁和挡弹作用的装置。 |
·燃气流导流器: | 发射装置上使火箭弹喷出的燃气流按预定的方向和范围导向空间的装置。又称火焰反射
器。 |
·回转盘: | 支撑起落部分的火箭发射装置回转部分转动的主体构件。 |
·发火器: | 按照规定的时间间隔和发射顺序控制火箭弹发射的机构。 |
·车外发射装置: | 能在离火箭发射装置承载车以外的地方控制火箭发射的装置。 |
·底架: | 连接火箭发射装置回转盘和承载车的构件。 |
·输弹架: | 把火箭弹装入定向器内的装弹机构。 |
·迫击炮保险装置: | 迫击炮连续发射时,预防重复装填或意外击发的装置。 |
·迫击炮炮架: | 支撑迫击炮炮身赋予高低方向并起缓冲作用的所有零部件的总称。 |
·缓冲机: | 发射时保证炮身沿着炮膛轴线方向后坐的连接追击炮炮身和炮架的弹性装置。 |
·框架: | 大口径迫击炮上支撑炮身的框形构件。 |
·座板: | 支撑迫击炮炮身、承受和传递后坐力的构件。 |
·驻臼: | 迫击炮座板中央的球面支撑窝座。 |
·座板爆发器: | 装在追击炮座板上的筒状爆发装置。 |
·无后坐炮药室: | 无后坐炮炮身内放置弹丸和发射药的空间。 |
·合膛结构: | 无后坐炮内膛、弹丸及装药所构成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的总体结构。 |
·喷管: | 无后坐炮上控制火药燃气流动以保持火炮平衡的构件。 |
·定位板: | 具有封闭喷管作用的无后坐炮弹药装填入膛的定位件
。 |
·挡药装置: | 用于固定无后坐炮炮膛内药粒位置和阻挡未燃完的装药流失的装置。 |
·补偿装置: | 当无后坐炮的喷管喉部面积因火药气体的烧蚀、冲刷而增大时,用于补偿不平衡冲量的装
置。 |
·调孔板: | 在无后坐炮上与炮闩一起构成喷孔喷喉,用以补偿喷管烧蚀的零件。 |
·外廓尺寸: | 火炮在行军状态时,长、宽、高方向的轮廓尺寸。 |
·炮身长: | 炮身尾部切面至炮口或炮口装置前端面切面之间的距离。 |
·火炮长: | 火炮在行军状态时的最大纵向尺寸。 |
·火炮宽: | 火炮在行军状态时的最大横向尺寸。 |
·火炮高: | 火炮在行军状态时,最高点到水平地面的距离。 |
·最低点离地高: | 火炮在行军状态时,最低点至水平地面的距离。 |
·辙距: | 左右车轮中心线间的距离。 |
·自动机循环图: | 描述火炮自动机一个循环或某一运动阶段内,原动件及各主要从动件的运动规律及相互
间运动关系的图表。 |
·逆传动: | 在一定条件下,从动件把从原动件获得的部分能量又返传给原动件的传动。 |
·开闩: | 驱动闩体,使炮膛处于待装填状态的过程。 |
·人工开闩: | 用人力进行的开闩。 |
·自动开闩: | 利用火药气体或后坐、复进的能量及其它能量进行的开闩。 |
·人工装填: | 用人力进行的装填。 |
·重新装填: | 退弹后的再次装填。 |
·首发装填: | 使弹链或弹夹上第-发炮弹成待发状态的动作。 |
·自动装填: | 利用专门装置,按预定程序自动进行的装填。 |
·半自动装填: | 按预定程序,用人力和机械共同完成的装填。 |
·炮口装填: | 从炮口进行的装填。 |
·炮尾装填: | 从炮尾进行的装填。 |
·扬弹: | 把炮弹提升到供弹位置的过程。 |
·供弹: | 把炮弹送到输弹位置的过程。 |
·输弹: | 把位于输弹位置的炮弹送入炮膛的过程。 |
·关闩: | 驱动闩体关闭炮膛的动作。 |
·挂卡: | 前冲炮的前冲部分被阻止在前冲起始位置的动作。 |
·前冲: | 在发射过程中,后坐部分或前冲炮的前冲部分由挂卡位置向炮口方向的运动。 |
·复拨: | 保持炮闩闭锁状态,使击发装置再次处于待发状态的动作。 |
·顶弹: | 发射时,由于机构失灵或操作失误,使弹丸未能发射而又继续装填炮弹,从而产生炮弹首
尾相顶的现象。 |
·重复击发: | 使击发装置处于待发状态,再-次完成击发的动作。 |
·后坐: | 后坐部分向弹丸运动方向相反方向的运动过程。 |
·人工后坐: | 人用机械或直接用人力进行的后坐。 |
·自由后坐: | 在射角为零时,后坐部分仅在炮膛合力作用下的后坐。 |
·制动后坐: | 施加一定自动阻力,使后坐速度和距离受到节制的后坐。 |
·复进: | 后坐部分由后坐终点向前运动的过程。 |
·复进制动: | 施加一定制动阻力的复进。 |
·全长复进制动: | 复进全过程中均施加-定制动阻力的复进。 |
·非全长复进制动: | 在复进到位前的一定距离上,施加一定制动阻力的复进。 |
·挂炮: | 使火炮与牵引工具可靠地连接起来的动作。 |
·摘炮: | 解脱火炮与牵引工具连接状态的动作。 |
·推(拉)炮: | 用人力推(拉)火炮运动的过程。 |
·行军战斗转换: | 使火炮由行军状态变为战斗状态的动作。 |
·战斗行军转换: | 使火炮由战斗状态变为行军状态的动作。 |
·刹车: | 驱动刹车装置使火炮减速或停止行进的动作。 |
·枪械: | 利用火药燃气能量发射弹头的,口径一般小于20mm的身管射击武器。 |
·手枪: | 主要用单手握持发射的短管枪械。 |
·半自动手枪: | 能自动装弹入膛,且只能单发射击的手枪。 |
·全自动手枪: | 能连发射击的手枪。 |
·自动手枪: | 半自动手枪和全自动手枪的统称。 |
·冲锋枪: | 双手握持能连发射击手枪弹的枪械。 |
·微声冲锋枪: | 射击时噪声和烟、焰微弱的冲锋枪。 |
·轻型冲锋枪: | 一般以双手发射,必要时可用单手发射的短小轻便的冲锋枪。 |
·步枪: | 长管、抵肩射击步枪弹的单兵使用的枪械。 |
·半自动步枪: | 能自动装弹入膛,且只能单发射击的步枪。 |
·全自动步枪: | 能连发射击的步枪。 |
·自动步枪: | 半自动步枪和全自动步枪的统称。 |
·突击步枪: | 具有冲锋枪猛烈火力的短小轻便的自动步枪。 |
·狙击步枪: | 射程远、命中精度高的狙击手使用的步枪。 |
·机枪: | 具有枪架或枪座的自动枪械。 |
·轻机枪: | 仅有两脚架的机枪。 |
·重机枪: | 具有稳定枪架能持续射击的机枪。 |
·通用机枪: | 具有重机枪性能,又可作轻机枪使用的机枪。 |
·大口径机枪: | 口径在12mm以上的机枪。 |
·高射机枪: | 主要用于对空射击的机枪。 |
·车装机枪: | 装在坦克或其它车辆上的机枪。 |
·航空机枪: | 装在飞机上的机枪。 |
·舰艇机枪: | 装在舰艇上的机枪。 |
·榴弹枪: | 发射小型榴弹,只能单发射击的枪械。 |
·枪挂榴弹发射器: | 悬挂于枪械下方的小型榴弹发射装置。 |
·榴弹机枪: | 发射小型榴弹,并能连发射击的机枪。 |
·弹射榴弹发射器: | 通过火药燃气推动活塞弹射小型榴弹的发射装置。 |
·霰弹枪: | 主要发射霰弹的滑膛枪。 |
·无壳弹枪: | 发射无壳弹的枪。 |
·枪族: | 主要零部件和供弹具可以互换通用的使用同一弹种的几种枪的总称。 |
·弹道枪: | 测量枪弹弹道性能的专用枪。 |
·信号手枪: | 主要用于发射信号枪弹的手持枪械。 |
·麻醉枪: | 发射麻醉弹的枪械。 |
·匕首枪: | 与匕首结合在-起的伪装枪。 |
·自动方式: | 自动完成自动循环的方式。 |
·导气式: | 利用导出的膛内火药燃气能量使枪机后坐的自动方式。 |
·枪机后坐式: | 利用膛内火药燃气能量通过弹壳底部直接使枪机后坐的自动方式。 |
·自由枪机式: | 枪机与枪管不扣合的枪机后坐式。 |
·半自由枪机式: | 利用专门结构减少枪机开始后坐速度的枪机后坐式。 |
·枪管后坐式: | 利用膛内火药燃气能量推动枪机并带动枪管后坐的自动方式。 |
·混合式: | 枪机后坐式、枪管后坐式、导气式组合成的自动方式。 |
·全枪质量: | 枪身、枪架等的总质量。 |
·射击寿命: | 在规定的射击条件下,表征保持预定弹道和结构性能的射弹最大限值的性能参数,以射弹
发数表示。 |
·瞄准线: | 通过瞄准装置瞄向瞄准点的-条视线。 |
·瞄准点: | 供射击目标用的瞄准基点。 |
·瞄准基线长: | 机械瞄准具在最小瞄准角时,照门与准星间的距离。 |
·预期命中点: | 弹头对目标作用的预定点。 |
·直射程: | 在规定条件下,最大弹道高等于给定目标高时的射程。 |
·斜射程: | 枪口至弹着点的距离。 |
·战斗射速: | 按实战要求考虑装弹、瞄准、击发等辅助时间的射速。 |
·机动性: | 枪械在使用中发扬火力、携行和运输的方便灵活程度。 |
·适应性: | 枪械在使用中适应人和环境的能力。 |
·美观性: | 枪械外形美观、色彩舒适、装饰得当的程度。 |
·高低散布密集界: | 平行于高低散布轴且散布轴两侧各占35%弹着点的两条直线间的距离。 |
·方向散布密集界: | 平行于方向散布轴且散布轴两侧各占35%弹着点的两条直线间的距离 。 |
·高低概率误差: | 平行于高低散布轴且散布轴两侧各占25%弹着点的两条直线间距离的一半。 |
·方向概率误差: | 平行于方向散布轴且散布轴两侧各占25%弹着点的两条直线间距离的一半。 |
·概率圆半径: | 以平均弹着点为圆心,包含50%弹着点的最小圆半径。 |
·全散布圆半径: | 以平均弹着点为圆心,包含100%弹着点的最小圆半径。 |
·闭锁强度: | 在膛压作用下,闭锁机构抵抗破坏的能力。 |
·闭锁刚度: | 在膛压作用下。闭锁机构抵抗弹性变形的能力。 |
·枪身: | 枪上能独立进行发射的机构和装置等的统称。 |
·全枪长: | 全枪在枪管轴线上的最大投影长度。 |
·膛口部: | 线膛或滑膛前端面至枪口端面的部分。 |
·枪口端面: | 枪管前端面。 |
·机匣: | 枪身上联结枪管、枪尾(或枪托),容纳自动机等机构的部件。 |
·枪尾: | 与机匣后部联结,主要为枪机限位的部件。 |
·接套: | 联接枪管和机匣体且-般有闭锁支撑面的零件。 |
·握把座: | 手枪上联结枪管、握把、安装枪机等部件的零件。 |
·刺刀: | 可安装在枪口部位用于刺杀的刃兵器。 |
·护手: | 包在枪管外面,用以持枪和防止烫手的部件。 |
·提把: | 主要用于提携武器和更换枪管用的部件。 |
·握把: | 供握持以便扣引扳机或操枪的部件。 |
·装填拉柄: | 拉枪机向后的部件。 |
·枪托: | 主要用于握持、抵肩的部件。 |
·备件: | 备用的易损零件。 |
·附件: | 枪械需用的工具和附属物件。 |
·枪口助退器: | 增加枪管后坐能量的枪口装置。 |
·枪口防跳器: | 减少枪口跳动的装置。 |
·枪口消声器: | 降低枪口气流噪声的装置。 |
·空包弹助退器: | 在发射空包弹时,使枪械能够完成自动动作的枪口装置。 |
·枪机: | 直接关闭弹膛,承受火药燃气膛底压力的部件,一般包括机头和机体。 |
·机头: | 枪机中直接承受火药燃气膛底压力的分部件。 |
·机体: | 枪机中带动机头运动的分部件。 |
·弹底间隙: | 闭锁后,弹底与枪机弹底窝平面间的最大间隙。 |
·弹底窝: | 枪机或机头前端容纳枪弹底部的凹入部。 |
·机头回转式闭锁机构: | 通过机头绕纵轴回转完成开闭锁动作的闭锁机构。 |
·卡铁摆动式闭锁机构: | 通过卡铁摆动完成开闭锁动作的闭锁机构。 |
·滚柱横动式闭锁机构: | 通过滚柱横动完成开闭锁动作的闭锁机构。 |
·机头偏转式闭锁机构: | 通过机头偏转完成开闭锁动作的闭锁机构。 |
·枪管偏移式闭锁机构: | 通过枪管尾部偏移完成开闭锁动作的闭锁机构。 |
·惯性闭锁式闭锁机构: | 主要依靠枪机的惯性关闭枪膛的闭锁机构。 |
·容弹具: | 容纳枪弹便于输弹的器具。 |
·弹仓: | 能使枪弹按规定的顺序排列,并可依次将其输送到进弹位置的仓式容弹具。 |
·弹匣: | 各列枪弹轴线基本上在同一平面内的矩形、梯形或弧形可卸弹仓。 |
·弹盘: | 弹头指向中心,枪弹轴线呈径向排列的圆盘形可卸弹仓。 |
·弹鼓: | 弹头同向,枪弹轴线基本平行并绕弹仓轴线排列的截头圆锥或圆柱形可卸弹仓。 |
·输链器: | 一般由滑板、输链齿、弹簧及销组成的输送弹链的器具。 |
·阻链器: | 阻止弹链跟着输链器退出和防止弹链下滑的器具。 |
·输弹机构: | 将容弹具中的枪弹依次进入(或取)弹位置的机构。 |
·脱链器: | 将弹链从与枪弹结合状态分离出来的器具。 |
·进弹机构: | 将进弹或取弹位置上的枪弹送进弹膛的机构。 |
·供弹机构: | 枪械中容装枪弹,并依次将枪弹送进弹膛的机构。 |
·进弹凸笋: | 枪机上推弹进膛的凸起部。 |
·空仓挂机机构: | 弹仓内的枪弹射完后,使枪机停留在弹仓后方的部件。 |
·退壳机构: | 从弹膛中抽出弹壳并抛出枪外的机构,包括抽壳机构与抛壳机构。 |
·顶壳式抛壳机构: | 利用抛壳挺顶弹壳底面将弹壳抛出机匣的抛壳机构。 |
·挤壳式抛壳机构: | 利用下一发枪弹或枪上其它零件将弹壳挤出机匣的抛壳机构。 |
·打壳式抛壳机构: | 利用打壳杠杆打击弹壳体部将弹壳抛出机匣的抛壳机构。 |
·抛壳窗: | 供抛出弹壳而设置的窗口。 |
·击针式击发机构: | 利用击针簧力推动击针进行击发的击发机构。 |
·击锤式击发机构: | 利用击锤打击击针进行击发的击发机构。 |
·发射机构: | 控制击发机构的机构。 |
·阻铁: | 直接控制击发机构击发或待发的零件。 |
·扳机: | 发射机构中,用以控制发射的零件。 |
·发射转换器: | 发射机构中,控制发射方式的装置。 |
·双动发射机构: | 扣压扳机可使击发机构连续完成待发和击发动作的发射机构。 |
·连发发射机构: | 只能实施连发发射的发射机构。 |
·单发发射机构: | 只能实施单发发射的发射机构。 |
·单连发发射机构: | 能实施单发发射和连发发射的发射机构。 |
·点射发射机构: | 控制进行短连发的发射机构。 |
·保险机构: | 防止意外发射的机构。 |
·不闭锁保险机构: | 在枪机未完成闭锁时,保证不能击发的保险机构。 |
·防偶发保险机构: | 使发射机构或击发机构处于不能工作状态的保险机构。 |
·自动保险机构: | 在非正常操枪状态(如未握住握把)下,能自行保险的保险机构。 |
·人工保险机构: | 必须专门操作(如扳动保险杆)才能打开和关闭保险的保险机构。 |
·导气装置: | 利用从膛内导出的火药燃气推动自动机工作的动力装置。 |
·导气孔: | 从枪管内导出火药燃气的侧孔。 |
·调节器: | 调节由导气孔导出的火药燃气流量的装置。 |
·复进装置: | 使自动机原动件复进到位的装置。 |
·复进簧: | 复进装置中吸收和放出能量的弹簧。 |
·降速机构: | 降低射速的机构。 |
·枪机加速机构: | 枪管后坐行程小于枪机组件后坐行程的枪械中,将枪管能量传递给枪机,以增加其后坐
速度的机构。 |
·防反跳机构: | 防止或减小机体复进到位反跳的机构。 |
·闭锁工作面: | 使枪机完成闭锁动作的斜面或曲面。 |
·闭锁支撑面: | 闭锁时,枪机与机匣(或接套)之间承受火药燃气压力的工作面。 |
·开锁工作面: | 使枪机完成开锁动作的斜面或曲面。 |
·缓冲装置: | 吸收和消耗运动部件的剩余能量,以减轻零件间相互撞击的装置。 |
·弹簧缓冲装置: | 用弹簧作缓冲元件的缓冲装置。 |
·摩擦弹性缓冲装置: | 利用摩擦和弹性元件的变形进行缓冲的缓冲装置。 |
·衬垫缓冲装置: | 用衬垫作缓冲元件的缓冲装置。 |
·枪座: | 在载体上安装并支撑机枪枪身的装置。 |
·弹性枪架: | 主要靠枪架弹性变形吸收武器后坐动能的枪架。 |
·缓冲枪架: | 主要靠枪架上的缓冲器吸收武器后坐动能的枪架。 |
·击针强制突出量: | 在击锤强制作用下击针突出弹底窝平面的长度值。 |
·击针最大突出量: | 击针突出弹底窝平面的最大长度值。原称惯性突出量。 |
·精瞄机: | 完成精确瞄准的机构。 |
·瞄准制动器: | 瞄准过程中,瞄准目标后,紧急制止机枪转动,使机枪保持瞄准位置不变的装置。 |
·瞄准紧定器: | 固定枪身射向的装置。 |
·射界限制器: | 枪架上限制机枪射向范围的装置。 |
·两脚架: | 枪械的两脚式前支撑架。 |
·平射枪架: | 对地面目标射击用的枪架。 |
·高射枪架: | 主要用于对空中目标射击的枪架。 |
·高平两用枪架: | 可用于对空中目标和地面目标进行射击的枪架。 |
·三脚式枪架: | 下架由托架座与三根架腿联结而成的枪架。 |
·轮架式枪架: | 下架由托架座、车轮、架腿联结而成的枪架。 |
·牵引式枪架: | 利用车辆拖动运行的高射机枪枪架。 |
·单程输弹: | 在枪机后坐或复进过程中完成输弹动作的输弹方式。 |
·双程输弹: | 在枪机后坐和复进过程中完成输弹动作的输弹方式。 |
·单向输弹: | 枪弹只能从一个方向输到进弹或取弹位置的输弹方式。 |
·双向输弹: | 枪弹可从左方或右方输到进弹或取弹位置的输弹方式。 |
·单程进弹: | 枪机在复进中将枪弹从进弹位置直接推弹入膛的进弹方式。 |
·双程进弹: | 枪机后坐时从取弹位置取出枪弹,复进时再推弹入膛的进弹方式。 |
·自由后坐: | 在火药燃气压力作用下,不计阻力作用时枪械后坐部分向后的运动。 |
·制动后坐: | 在火药燃气压力作用下,计算阻力作用时枪械后坐部分向后的运动。 |
·楔紧: | 因主动件对从动件的斜面传动,使得主动件和从动件与导向件间产生附加摩擦阻力而阻
滞的动作。 |
·高炮火控系统: | 用于探测、瞄准空中目标,计算射击诸元,控制高炮实施射击的火控系统。 |
·地炮火控系统: | 用于探测、瞄准地面目标,算射击诸元,控制地炮实施射击的火控系统。 |
·火炮-导弹火控系统: | 能控制火炮和导弹对同一目标进行射击,或对不同目标分别进行射击的火控系统。 |
·扰动式火控系统: | 在赋予火炮提前角的过程中,火炮运动使瞄准线偏离目标,须由炮手操作才能使瞄准线
重新对准目标的火控系统。 |
·非扰动式火控系统: | 在赋予火炮提前角的过程中,能自动消除火炮运动所引起的扰动,保持瞄准线对准目标
的火控系统。 |
·大闭环火控系统: | 能对弹丸的脱靶量自动进行实时测量和处理,求得偏差校正量,并可自动校正即将发射
弹的火控系统。 |
·指挥仪式火控系统: | 用独立稳定的目标坐标测定器跟踪目标、计算机求解射击诸元以控制火炮实施射击的火
控系统。 |
·光电火控系统: | 仅采用光电探测器构成目标跟踪系统的火控系统。 |
·炮目线: | 炮口端面中心与目标的连线。 |
·炮目诸元: | 表征目标相对于炮阵地位置的一组坐标参数:方位角、高低角(或炮目高程差)、水平距离。 |
·航路捷径: | 目标作直线飞行时,观测点到目标航路的距离。 |
·水平航路捷径: | 目标作直线飞行时,观测点到目标航路在观测点所在的水平面内投影的距离。 |
·航路角: | 以目标为顶点,从目标速度矢量顺时针转至现在斜距离线的角度。 |
·搜索雷达: | 发现目标并起警戒或引导作用的雷达。 |
·光电搜索系统: | 采用光、机、电技术构成的具有搜索能力的搜索系统。 |
·可见光搜索仪器: | 用于可见光范围内的搜索仪器。 |
·电视搜索系统: | 由多镜头电视或具有扫描能力的电视构成的搜索系统。 |
·微光夜视搜索系统: | 采用微光技术构成的具有搜索能力的搜索系统。 |
·多光谱综合搜索系统: | 具有搜索能力的由可见波段到红外波段的光电搜索系统。 |
·红外搜索系统: | 采用红外技术实现搜索功能的搜索系统。 |
·目标坐标测定器: | 火控、制导和跟踪系统中用来测定目标对目标测定器的高低、方位角及斜距离,且将这
些信息实时传给计算机的仪器。 |
·光电坐标仪: | 综合应用各种光电技术的目标坐标测定仪器。 |
·瞄准装置: | 射击目标时,赋予炮身或枪身所需瞄准角和提前角的装置。 |
·概略瞄准具: | 使炮、枪或其它设备粗略定向或瞄准的装置。 |
·环形瞄准具: | 由环形机械构件或准直式光环镜构成的一种简单瞄准装置。 |
·火炮光学瞄准镜: | 用来赋予火炮射向的-种专用瞄准镜。 |
·枪械瞄准镜: | 用于枪械对近距离目标进行直接瞄准射击的光学瞄准镜。 |
·周视瞄准镜: | 能在仪器目镜不动的情况下,实现360o方向瞄准的瞄准镜。 |
·自动向量瞄准具: | 根据装定发射瞬间目标的运动参数和炮目距离,能自动连续获得提前角与瞄准角的瞄准
装置。简称向量瞄准具。 |
·自动测速瞄准具: | 按装定的目标距离和连续测定的目标角速度向量求解命中问题的一种自动向量瞄准具。 |
·地炮激光测距仪: | 为地炮提供距离诸元的激光仪器。 |
·激光雷达: | 利用激光束对目标进行探测和定位的雷达。 |
·轻武器微光瞄准镜: | 小型、轻便的单兵武器用微光瞄准镜。 |
·夜视观察瞄准系统: | 能在夜间或低照度下进行观察和瞄准的系统。简称夜视系统。 |
·微光观察瞄准系统: | 能在低照度条件下进行观察和瞄准的被动式夜视系统。简称微光观瞄系统。 |
·电视跟踪: | 利用摄像机输出的全电视信号,求取被摄目标相对摄像机某一中心的偏差量,用以控制
跟踪伺服系统,使摄像机实时跟踪目标的过程。 |
·微光电视: | 在低照度条件下,可以正常摄像、传输、显示图像的一种电视。 |
·红外瞄准镜: | 利用红外技术原理制成的光学瞄准装置。 |
·红外电视跟踪: | 利用红外电视摄像管作为传感器而实现的自动跟踪。 |
·红外雷达: | 利用目标发出的红外辐射,通过接收辐射进行搜索、捕获和跟踪的红外设备。 |
·炮瞄雷达: | 能对目标进行自动跟踪,精确测定目标坐标,并将信息输入计算机的雷达。又称跟踪雷
达。 |
·火炮随动系统: | 根据指挥仪或火控计算机给定的信号,火炮运动的自动控制系统。 |
·高炮随动系统: | 用于驱动高炮的随动系统。 |
·舰炮随动系统: | 用于驱动舰炮的随动系统。 |
·地炮随动系统: | 用于驱动地炮的随动系统。 |
·方位随动系统: | 按方位角输入量驱动火炮方位运动的随动系统。 |
·高低随动系统: | 按高低角输入量驱动火炮高低运动的随动系统。 |
·引信测合机随动系统: | 复现炮弹引信装定量的随动系统。 |
·误差控制随动系统: | 由输入量与输出量之差(误差)控制的随动系统。 |
·复合控制随动系统: | 依据不变性原理由误差信号和扰动信号共同控制的随动系统。 |
·电气随动系统: | 控制电路及执行元件全部由电气元器件组成的随动系统。 |
·电气液压随动系统: | 由电气元器件和液压元器件组成的随动系统。 |
·电机扩大机随动系统: | 功率放大元件采用电机扩大机的随动系统。 |
·可控硅随动系统: | 功率放大器采用可控硅的随动系统。 |
·晶体管随动系统: | 功率放大器采用晶体管的随动系统。 |
·交流随动系统: | 控制信号采用交流信号,执行元件采用交流电动机的随动系统。 |
·数字式控制随动系统: | 采用数字技术的随动系统。 |
·模拟控制随动系统: | 采用模拟技术的随动系统。 |
·测量元件: | 用于检测随动系统输入轴和输出轴之间的失调角大小和极性,并产生与失调角相对应控
制信号的元件。 |
·放大元件: | 对控制信号电压或功率进行放大的元件。 |
·执行元件: | 随动系统中,驱动火炮运转的元件。 |
·校正元件: | 可提高随动系统稳定性,改善其动态品质的元件。 |
·方位受信仪: | 接受发送器传来的方位控制信号,与火炮的实际位置相比较,给出方位误差信号的装置。 |
·高低受信仪: | 接受发送器传来的高低控制信号,与火炮的实际位置相比较,给出高低角误差信号的装
置。 |
·辅助装置: | 通常主要包括电源、保护、监控及显示等的对随动系统实施辅助控制的装置。 |
·信号选择电路: | 实现精、粗读数信号自动转换的电路。 |
·相敏整流电路: | 把交流电压信号转变成直流电压信号,并进行相位鉴别的电路。 |
·交流放大电路: | 对交流控制信号进行放大的电路。 |
·直流放大电路: | 对直流控制信号进行放大的电路。 |
·运算放大器: | 用以实现信号综合和运算的-种直流放大器。 |
·功率放大电路: | 对控制信号进行功率(电压和电流)放大的电路。 |
·双读数电路: | 在-套随动系统中,设有粗、精读数的电路。 |
·粗读数电路: | 接收机的转子与负载转值相同的轴1:1联接的读数电路。 |
·精读数电路: | 发送机和接收机以相同的增速比分别与粗读数线路的发送机和接收机相联的读数电路。 |
·变阶电路: | 可改善高阶随动系统的性能的阶次转换电路。 |
·电机扩大机: | 能将随动系统控制信号功率放大、且能控制执行电动机运转的直流发电机。 |
·补偿度: | 电机扩大机补偿绕组补偿因扩大电机输出电流增加引起电枢反应所造成输出电压下降的
程度。 |
·过补偿: | 电机扩大机补偿绕组的补偿值超过因电枢反应引起的输出电压下降值的现象。 |
·欠补偿: | 电机扩大机补偿绕组的补偿值未能完全补偿因电枢反应引起的输出电压下降的现象。 |
·方位执行电动机: | 能够按给定的方位角输入信号、驱动火炮方位转动的电动机。 |
·高低执行电动机: | 能够按给定的高低角输入信号、驱动火炮高低转动的电动机。 |
·减速器: | 按-定的减速比连接执行元件和火炮的机械传动装置。 |
·电路回转连接器: | 用于火炮回转部分和固定部分之间的电路连接装置。 |
·半自动瞄准仪: | 能产生半自动控制信号的瞄准装置。 |
·方位角限制器: | 根据方位角极限位置的要求,限制方位随动系统运动范围的装置。 |
·高低角限制器: | 根据高低角极限位置的要求,限制高低随动系统运动范围的装置。 |
·误差显示器: | 指示火炮和指挥仪之间失调角大小和相位的装置。 |
·串联校正装置: | 在随动系统主控回路中串接的校正装置。 |
·并联校正装置: | 在随动系统主控回路中并接的校正装置。 |
·位置调节器: | 主要用于综合主控信号和位置反馈信号的调节器。 |
·速度调节器: | 主要用于综合主控信号和速度反馈信号的调节器。 |
·电流调节器: | 主要用于综合主控信号和电流反馈信号的调节器。 |
·电压调节器: | 主要用于综合主控信号和电压反馈信号的调节器。 |
·液压传动器: | 用液体作为工作介质,进行液压能量传递和转换,进而带动火炮运动的装置。 |
·液压泵: | 把机械能转换成液压能的液压元件。 |
·液压马达: | 把液压能转换成机械能的液压元件。 |
·齿轮泵: | 靠齿轮的啮合运动来产生液压能的液压泵。 |
·液压放大器: | 将输入的较小的力或力矩经液压变换放大为较大的力或液压能输出的装置。 |
·机械振荡器: | 以机械微幅振荡改善液压放大器的工作可靠性,并提高精度和灵敏度的装置。 |
·电液伺服阀: | 受电信号控制实现液力转变的-种液压控制阀。 |
·液体滤清器: | 过滤参与工作循环的液体以保证液压系统可靠工作和延长使用寿命的器件。 |
·主令信号: | 控制随动系统以-定的规律运动的信号。 |
·负载力距: | 随动系统驱动负载时,负载对随动系统输出轴所产生的力矩。 |
·静阻力矩: | 与执行元件运动部分有机械联系的一切部件的摩擦力矩和其它力矩的总称。 |
·惯性力矩: | 负载运转时,由负载及转动元件本身的惯量所引起的力矩。 |
·射击力矩: | 火炮射击时,随动系统所承受的冲击负载力矩。 |
·空回量: | 传动链中主动件反转时,从动件出现的滞后量值。 |
·假零点: | 在双读数电路中,当精粗读数传动比为偶数时,失调角为180
o
的点。 |
·精粗转换角: | 随动系统由精读数信号控制转换到粗读数信号控制时的误差角。 |
·移零电压: | 为了消除方位随动系统“假零点”,粗读数线路控制电压上叠加一个同频率相位的交流恒
幅电压。 |
·电机过载倍数: | 允许电机瞬时负载超过额定负载的倍数。 |
·极限角: | 随动系统允许火炮转动的最大角度。 |
·制动角: | 随动系统以最大调转速度进入限制区,从角度限制器动作开始到火炮停止转动,火炮所转
过的角度。 |
·位置负反馈: | 将随动系统输出位置信号引回至输入端,且极性与输入信号相反的反馈。 |
·速度负反馈: | 随动系统位置输出量一阶导数的负反馈。 |
·加速度负反馈: | 随动系统位置输出量二阶导数的负反馈。 |
·自动工作方式: | 由自动接收指挥仪或火控计算机传来的指令信号驱动火炮的工作方式。 |
·半自动工作方式: | 由操作手给定的指令信号驱动火炮的工作方式。 |
·对针瞄准: | 操作手根据指挥仪传来的指示信号。用半自动或手动对指针驱动火炮瞄准的工作方式。 |
·调转: | 随动系统以最短时间使火炮从一个位置调到另一个位置的运动。 |
·等速跟踪: | 随动系统带动火炮按某-固定速度转动。 |
·正弦跟踪: | 随动系统带动火炮按正弦输入量进行转动。 |
·协调位置: | 随动系统在给定的指令信号控制下,当静态误差在允许范围内时,输出轴所处的位置。 |
·失调状态: | 随动系统超出给定误差范围时的状态。 |
·协调状态: | 随动系统误差在给定误差范围内的状态。 |
·协调时间: | 随动系统消除失调角进入协调状态的时间。 |
·阶跃信号: | 输入随动系统的-种瞬时突变的函数信号。 |
·过渡过程: | 随动系统在阶跃信号的作用下的动态响应过程。 |
·随动系统性能指标: | 评定随动系统满足作战使用要求及质量水平的技术性能参数。 |
·随动系统精度: | 随动系统稳态时,输出与输入之间位置保持一致的程度。 |
·静态误差: | 当位置输入量为固定值时,系统协调后,输出量与输入量间的差值。 |
·等速跟踪误差: | 随动系统在等速跟踪时,输出量与输入量间的瞬时差值。 |
·正弦跟踪误差: | 随动系统在正弦跟踪时,输出量与输入量间的瞬时差值。 |
·射击跟踪误差: | 随动系统在射击过程中,输出量与输入量间的瞬时差值。 |
·随动系统快速性: | 在满足动态品质指标的条件下,随动系统响应时复现输入信号的迅速程度。 |
·最大速度: | 在无精度要求的情况下,随动系统驱动火炮转动能达到的最大速度。 |
·最小速度: | 在无精度要求的情况下,随动系统驱动火炮转动能达到的最小速度。 |
·跟踪速度: | 在给定的误差范围内,随动系统驱动火炮跟踪时的速度。 |
·最大跟踪速度: | 在给定的误差范围内,随动系统驱动火炮平稳等速跟踪时能达到的最大速度。 |
·最小跟踪速度: | 在给定的误差范围内,随动系统驱动火炮平稳等速跟踪时能达到的最小速度。 |
·低速平稳性: | 在等速信号作用下,随动系统低速运转时的速度稳定程度。 |
·调速范围: | 随动系统最大跟踪速度和最小跟踪速度的比值。 |
·最大加速度: | 在无精度要求的情况下,随动系统驱动火炮能够达到的最大加速度。 |
·跟踪加速度: | 在给定的误差范围内,随动系统驱动火炮跟踪的加速度。 |
·最大跟踪加速度: | 随动系统能够达到的最大的跟踪加速度。 |
·阶跃响应曲线: | 描述随动系统在单位阶跃信号作用下运动规律的曲线。 |
·过渡过程时间: | 随动系统在单位阶跃信号作用下,从动作开始到随动系统响应曲线进入并保持在稳态值
允许误差范围内所需的时间。 |
·超调量: | 随动系统阶跃响应曲线穿越其稳态直线后最大误差值与稳态值之比,一般用百分比表示。 |
·振荡次数: | 随动系统在单位阶跃信号作用下,响应曲线从开始到进入规定的稳态区间止,响应曲线
穿越其稳态直线的次数的一半。 |
·调转时间: | 随动系统完成给定调转角度所需的时间。 |
·失调角: | 随动系统在失调状态下,误差角的瞬时值。 |
·随动系统消耗功率: | 随动系统工作时所消耗的电源的平均功率。 |
·随动系统最大输出功率: | 随动系统克服最大负载力矩,以最大加速度运转时,执行元件的输出功率。 |
·随动系统平均输出功率: | 在规定时间内,随动系统按规范运转时,执行元件输出功率的平均值。 |
·谐振频率: | 随动系统闭环幅频特性曲线上谐振峰值所对应的频率。 |
·通频带: | 随动系统闭环幅频特性从ω=0至A(ω)=0.707A(0)所对应的ω的频带。 |
·稳定储量: | 使随动系统可靠地工作,闭环系统稳定性的裕量。 |
·频率特性: | 线性定长系统输出正弦信号与输入正弦信号在不同频率下的幅值比与相位差。 |
·稳态品质: | 随动系统随主令信号在稳定跟踪状态下表现的性能指标。 |
·动态品质: | 随动系统随主令信号在过渡过程中表现的性能指标。 |
·灵敏度: | 随动系统对输入信号的变化反应灵敏的程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