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惯性: | 物体本身固有的保持其运动状态不发生变化的特性。 |
·惯性技术: | 惯性敏感器、惯性稳定、惯性导航、惯性制导和惯性测量等技术的统称。 |
·惯性稳定: | 利用惯性原理建立并保持所需的参照坐标系。 |
·惯性测量: | 利用惯性保持的方位和检测的加速度而实现姿态和位置的测量。 |
·惯性导航: | 利用惯性敏感器建立的方向基准和测定的运载体加速度而实现自动推算瞬时速度和位置
的自主式导航。 |
·惯性制导: | 利用运载体内部惯性敏感器测量信息,按制导规律控制运载体飞向目标的制导。 |
·导航: | 引导运载体到达预定目的地的过程。 |
·自主式导航: | 不需运载体外部信息进行的导航。 |
·非自主式导航: | 利用了运载体外部信息进行的导航。 |
·组合导航: | 将运载体上的某几个或全部导航设备组合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以提高精度和可靠
性,并使之具有多种综合性功能的一种导航技术。 |
·导航坐标: | 导航过程中确定运载体位置的参数。 |
·导航参数: | 导航过程中表征可测量的运动或位置的参数。 |
·制导: | 以选取的飞行路线作为给定的基准,引导并控制运载体飞行的过程。 |
·姿态控制: | 运载体姿态的控制。 |
·极点控制: | 仅绕横滚轴和俯仰轴的控制。 |
·横滚速率控制: | 保持横滚速率在规定极限内的控制。 |
·横向控制: | 沿运载体横轴运动的控制。 |
·锁定(跟踪): | 运载体的自动控制系统进行恒速控制或跟踪一定的航点的情形。 |
·加速度反馈: | 用加速度计敏感运载体的加速度,再将其反馈给控制系统,以消除运载体弯曲影响并保持
迎角为预定值的方法。 |
·等马赫数控制: | 通过使马赫数(Ma)保持常值而不是使运载体速度保持常值来控制运载体发动机的一
种方法。 |
·等速度控制: | 控制运载体的动力装置使速度而不是使马赫数保持常数的一种方法。 |
·定向归航: | 方位保持常值的归航过程。 |
·太阳时: | 以地球相对太阳昼夜运动计算出的时间。包括真太阳时和平均太阳时。 |
·格林威治时间: | 以格林威治子午线为基准的时间。 |
·恒星时: | 地球以恒星为基准测得的轴向旋转时间。恒星日等于23时56分4.09秒平均太阳时。 |
·黄道: | 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平面与天球相交的大圆。通常用作行星间轨道的基准。 |
·大圆: | 通过地球中心的平面与球体表面的交线。 |
·水平面: | 与垂线或重力线垂直的基准面。 |
·人工水平基准: | 用各种技术模拟出的水平基准。 |
·大地水准面: | 由假想的连续穿过所有陆地地块的平均海平面延伸部分所确定的地球形状。 |
·当地水平: | 垂直于当地垂线的平面。 |
·地球参考椭球: | 作为地球形状参考模型的旋转椭球体。 |
·半收敛角: | 某点与另一点的大圆和恒向线之间在该点的角度差。 |
·收敛角: | 两地之间的大圆与两地的子午线相交的角度差。 |
·测地位置: | 根据实际测量确定的地球表面上一个点、一条线或一块面积的位置。通常指测墩、测地
线和测站。 |
·地理经度: | 大地子午面与本初子午面之间的夹角。也称大地经度。 |
·地理纬度: | 地球子午圈上某点的法线与地球赤道平面之间的夹角。通常用作地图或航图上的纬度。 |
·伪纬度: | 从地球常规纬度系移动任一距离后的坐标系中的纬度。这样可使子午线收敛区(极区)移
离导航系统预期的工作位置。 |
·伪经度: | 从地球常规经度系移动任一距离后的坐标系中的经度。这样可使子午线收敛区(极区)移
离导航系统预期的工作位置。 |
·地心纬度: | 一点和地球几何中心的连线与地球赤道平面之间的锐角。 |
·基准线: | 用作角度或长度测量的起始线。 |
·表观垂线(动态垂线): | 重力加速度与所有其他加速度的合成矢量。 |
·地心垂线(几何垂线): | 从地心通过观察者所在位置的径向矢量。 |
·地理垂线: | 大地水准面的法线方向。 |
·质量引量力垂线: | 任一等势面的法线方向。用非旋转地球上的铅垂线方向表示。 |
·当地垂线: | 观测者所在位置的垂线。可以是铅垂线、地理垂线或质量引力垂线。 |
·水平线: | 与铅垂线垂直的线。 |
·表观水平线: | 可见水平线。 |
·测地线: | 包含待测两点在内的一个面上数学上得到的两点间的最短线。 |
·极区: | 地球两极附近的区域。没有确定的界限。 |
·子午线: | 南北基准线。指通过地球两极的大圆。 |
·本初子午线: | 零度经度子午线。公认通过英国原格林威治天文台台址的子午线作为本初子午线。 |
·时子午线: | 用作计算时间,特别是计算时区的基准子午线。 |
·恒向线: | 地球表面上与所有子午线相交成等角的线。 |
·高度: | a.高于地平线的角距离,即地平线与天球一点之间垂直圆上的弧;
b.高于给定基准的垂直距离。 |
·深度: | 在水中相对一规定基准,在垂直上方或下方的距离。 |
·重力: | 地球对其表面或表面附近的物体施加的引力与离心力之和。 |
·重力异常: | 实际重力与理论重力之间的差值o |
·重力加速度: | 由地球重力在地球表面引起的加速度。它的数值随着观察点的纬度和高度而变。国际上
公认以北纬45°的海平面上的数值9.80665m/s2为标准重力加速度。 |
·重力加速度单位: | 大小等于当地重力值的单位加速度。用g表示。
注:①在某些应用中,可规定g的标准值。
①对于地面上的加速度计,作用在检测质量上的重力引力必须作为向上的一个g的加速度处理。 |
·等重力线: | 重力异常值相等的线。 |
·铅垂线: | 理想的无摩擦的单摆相对地球静止不动时所指的方向。
注:该方向为观察者所在位置的地球引力加速度与离心加速度的矢量和的方向。 |
·地球速率: | 地球绕其极轴旋转的角速度。通常用大写字母n表示。 |
·地球速率单位: | 地球相对于惯性空间自转的角速度单位。一个地球速率单位等于1 5.041 088°/ho |
·毫地速: | 地球速率单位的千分之一。 |
·回转: | 转弯或迂回。 |
·偏航: | 运载体绕垂直轴的转动。沿垂直轴方向顺时针为正。 |
·横倾: | 由内力引起的运载体横向的长时间倾斜。 |
·纵倾: | 运载体纵向的长时间倾斜。 |
·侧滑: | 相对周围无干扰的大气,飞机沿横轴有一速度分量的飞行运动。 |
·沉降: | 与运动姿态无关的运载体垂直下降。 |
·横摇(横滚、滚动): | 运载体绕纵轴的转动。沿纵轴方向顺时针为正。 |
·纵摇(俯仰): | 运载体绕横轴的转动。 |
·偏航率: | 单位时间内运载体离开原定轨道(航线)的横向距离。 |
·稳定: | 使运载体或装置保持在要求的一个或多个基准方向上。 |
·空速: | 运载体相对于大气的运动速度。 |
·真空速: | 运载体相对于周围大气的实际速度。 |
·地速: | 运载体沿其航迹的速度(即相对地球表面运动速度)的水平分量。 |
·初始速度: | 运载体在其运动的规定阶段开始时的速度。 |
·速: | 空气的运动速度。 |
·流向: | 海流前进的方向。用角度表示。 |
·流速: | 海流的速度。单位:节。 |
·加速度: | 速度的变化率。 |
·角速度: | 单位时间内角度的变化。 |
·非引力加速度: | 物体由外(部施加的)力引起的加速度分量。
在矢量符号A=G+N中,A为运动加速度,即在惯性空间的位移对时间的二次导数;
G为重力加速度,即一个物体在当地重力场内自由落体时的加速度;N为非引力加速度,其值
等于施加在一个物体上的力除以该物体的质量。
对于加速度计而言,指示的加速度为A ind=N=A-G 。自由落体时,加速度计无输出
(A=G);静止时,加速度计指示1 g,方向朝上(A=0)。 |
·姿态: | 物体轴系相对某参考系所确定的状态。通常包括首向、横摇(横滚、滚动)和纵摇(俯仰)。 |
·姿态角: | 运载体首向角、横摇(横滚、滚动)角和纵摇(俯仰)角的统称。 |
·偏航角: | a.运载体的纵轴相对于预定航向在水平面内的角位移;
b.导弹纵轴相对于发射平面的角位移。 |
·首向角: | 从基准方向顺时针测得的运载体纵轴正向的角度。 |
·横摇(横滚、滚动)角: | 运载体横轴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 |
·纵摇(俯仰)角: | 运载体纵轴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 |
·爬升角: | 正在爬升的飞机的飞行路线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 |
·迎角: | 飞行器纵轴与其运动方向之间的夹角。 |
·失速角: | 与最大升力系数对应的迎角。 |
·舷角: | 舰的纵轴与物标方位线之间的夹角。以首向为0',向右称右舷xxx,向左称左舷xxL最
大为1 80°。 |
·方向: | 空间一个点相对另一点的位置。不考虑两点间的距离,方向可以是三维的或两维的。 |
·基准方向: | 用以计算其他方向的起始方向。如真北、格网北等。 |
·磁向: | 在水平面内,从磁北起在360°范围内顺时针方向计量的方向。 |
·真北: | 地理北极的方向。 |